爸爸去哪兒(及同類節目)是如何從上千小時的素材中及時挑選出好玩有趣的片段並完美銜接成90分鐘的?
40多個機位,平均每個機位拍25個小時的鏡頭,共計1000餘小時的片長(@趙晶)。如何判定 「這個片段好玩到足以收入到節目中,且後面不會出現更好玩的內容導致放不下」 呢?(每集總時長只有90分鐘左右)
如果是一個人挑的話,不會看了後面忘了前面么?
如果是很多人分著挑的話,怎麼保證大家剪的有些梗是相連的讓大家看得懂呢?
拋磚引玉舉個例子:比如第三集(沙漠)開頭5分55秒,張天天說「聽說沙漠能渴死人」,鏡頭立馬切到王詩齡喝水,並配字幕」已經感受到沙漠缺水的威脅...」,引人捧腹。這兩件事情應該並不是同時發生的,那麼如何發現這些巧合併銜接好呢?(這算是這個大問題下的一個小問題吧)
很好奇,希望有了解的人說說,謝謝
謝邀。
由於個人興趣愛好的原因,對野外綜藝有不少的了解。而且過去也參與過不少的視頻拍攝和製作,我就來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吧。
1. 有關於怎麼記錄的問題
在韓國版的野外綜藝節目當中,每一位嘉賓都會配備至少一個攝影師,一個PD以及一個作家。PD主要作用是確保遊戲規則順利執行且一切順暢和對外聯繫。而作家則是進行這個問題當中的核心部分——場記
根據內容的不同,場記可以從很細節到很複雜,比如場記可以說:B鏡頭1:20:15秒左右,天天說了一句話,有爆點(內容關於XXXX)。
那麼剪輯人員在篩選素材的時候就會把鏡頭調回去,然後看看是不是真的好笑,有爆點,是否能夠融入本次剪輯的主題。基本上三個條件中任意一個能夠達成,都會作為素材保留下來,並進行記錄(比如說取名為:沙漠-天天-好笑的話)
同理,我們所看到的很多鏡頭(尤其是特別有亮點的鏡頭),有不少都是作家進行記錄的。因為大多數時候,剪輯一個3小時的素材,起碼要從頭到尾看3遍以上心裏面才會有個數,如果說按照野外綜藝這種24小時多個鏡頭不停機的話,單純是看完所有的素材就要花費近百個小時,所以作家進行記錄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順帶說一句,在韓國版《兩天一夜》節目組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工作人員會通宵值班,以確保可以拍攝下睡覺過程中的一些鏡頭,也可以避免很多突髮狀況。
2. 篩選
大多數時候,一個視頻剪輯出來,不是說我剛剛好就湊到90分鐘然後進行播放的。一般都會是先出來一個2小時左右的視頻(如果更長,可以考慮拆分成兩集,或者一集半,類似的情況在韓國的野生綜藝節目當中出現的次數確實蠻多的。)
如果說,剪到最後,發現了一些尷尷尬尬的鏡頭——這個鏡頭明明很好笑,但就是沒有地方可以放進去,那怎麼辦?
不要緊,節目組其實可以找個什麼慶典啊,節假日的時候,把這個鏡頭拿出來,和其他各種尷尷尬尬的鏡頭放在一起,做成一個大合集。這樣這一集就是毫無故事性而單純很「搞笑」或者「感人」了。(包括國內的快樂大本營,在有些時候如果主持人檔期無法安排的話,也會採取這種合集的形式剪出來一個片子,然後幾個主持人一同觀看這些片子的樣子)
因為有了場記,基礎素材的篩選,所以幾乎不用擔心會存在看了前面忘記後面的問題。而只要幾個編輯後制在一個房間內交流的話,是可以避免故事線不統一的,更何況,大多數時候都是素材確定以後才開始真正的拼接。
3. 關於渴死人和喝水這些其妙的巧合
其實這個是不難做到的,當剪輯的人看到「渴死人」這個說法的時候,他就會自然想到了喝水這樣的鏡頭(有時候為了「空鏡",也會特意拍攝一些。),那麼只要遵循著」我要找到某人喝水的鏡頭「,就可以很輕鬆的剪接在一起,並且拼起來的。
所以,這是一個雞生蛋的問題,大多數時候,只要導演看到口渴,有意識的想要去找喝水的鏡頭,就會很輕易的找到了。(就比如新聞一提到國際金融,我們就會看到貨幣嘩啦啦啦啦的那樣。)
最後必須說一句,由於我沒有真正的拍攝過野生綜藝節目,所以最核心最準確的部分我是不清楚的。我只能通過我自己的觀察以及過往做節目的了解來進行分析,如果有什麼偏差的話,絕對不是故意的。。
謝邀。
回答這個問題,很雞凍呀,這幾期跟老公兒子一起看的重播(不得不吐槽一下播出時間,必須只能看重播啊!),都很愛看,特別是老公,昨天就跟我說第四集什麼時候演啊,他現在就想看!因為喜歡,也因為正在讀傳播學的在職研,所以也看了不少節目背後的故事。下面結合我看到的和經歷過的,稍微分析一下,淺見,管窺,不保正確只保厚道。
1.可以參考騰訊視頻對現場導演蔣良(就是第三集最後詩齡小妞坐地上不起來,在她面前喊「拍完了打板了」的那位,面部表情超級嚴肅)的採訪,其中問到這個節目有沒有表演的成分時,他婉轉地表示,野外綜藝節目不會擺拍,但不排除有設計的環節。這些環節都是預設好的,怎樣獲得節目需要的效果,就要看導演的引導了。真人秀節目也是秀,只是這種「表演」不是「演員」有意識進行的,而是通過導入自然引發,看上去是突發事件的情節,卻可能是經過精心設計而顯現出的效果。
2.《爸爸去哪兒》全搬韓國拍攝模式,一共40多個機位,拍攝角度也和韓版的一致(有的角度是全景,有的是特寫,有的是站在孩子的高度),甚至用上了航拍(就是kimi看到的那個小飛機),背後的陣營規模巨大。這就保證了在剪輯時,需要什麼樣的情節、需要什麼樣的鏡頭,都能找到相應的素材,不會發生導演突然想到一個梗,卻沒拍到,需要補拍這樣的情況。最後我們看到的90分鐘節目,是由1000餘小時的片長剪出來的。字幕組卻只有2個人,均為80後,女——我老公說,人多打瞎亂,人少好辦事——保證了創意和效果足夠吸引人,尤其是吸引節目最初的定位即女性收視群體。必須承認,這個節目神一般的配樂和字幕也是重重的賣點,比如魂斗羅和「黑米哥哥」「森蝶」。
3.節目主創是《變形計》原班人馬,非常有經驗。
說句題外話:湖南衛視是非常捨得進行前期投入的,讓芒果台最早脫穎而出的《快樂大本營》以及後來的《天天向上》這類節目,脫胎於長沙的夜總會文化——單買一張最便宜的夜總會演出票,就要120元錢,如果演不好,茶壺酒瓶子都該飛台上去了,所以這樣的演出最考功力,必須能做到老少皆宜——老少皆宜,意味著不能憑色情、挑逗的語言和表演吸引人,也不能一味賣萌賣乖,必須有讓各個年齡層次的人都接受的元素。有這樣的經驗,再加上高成本的製作,有這樣的效果是意料之中的事。
4.我自己的經歷。
大四實習,為一場活動拍一段開場視頻,講述一個民辦啟智學校的故事,時長8分鐘。拍攝時間從上午8點半到12點半,四個小時。因為是啟智學校,所以不可能寫好劇本讓他們來演(嗯,你沒看錯,很多這種紀錄片形式的片子也是演出來的),只能隨拍,這一點跟拍攝學齡前兒童的情況比較像,需要大量的鏡頭,以便在後期編輯的時候能夠找到需要的素材,甚至學校旁邊的小花、天空、不大的操場、居委會外景、路人等畫面都拍了很多,機器只有一台,我和攝像師在拍攝學生的間隙見縫插針地拍這些空鏡。
剪輯的時候,有可能把順序打亂,也有可能東拼西湊,把不相關的情節連在一起,只為表述一個意思,比如孩子們只是騎著三輪車玩耍,三輪車上正好有幾個空的純凈水桶,但之前對這個學校的報道中出現過畢業生有的可以自食其力,做送水工等工作,於是就把這個鏡頭剪了進去;一個孩子因為咳嗽看病而來晚了,進教室的時候我們特意讓老師停下,讓其他同學幫她脫外套,再由老師喂她吃藥——這個安排打亂了正常的上課秩序,但最後的片子里看不出來。這就是設計環節,因為視頻里需要有「學生互相幫助、老師照顧學生」的情節。做這種非正常人群的拍攝,尚且可以設計安排,其他情況是否有設計和表演的成分,就不必說了吧。
比較搞笑的是,臨活動進行還有一天的時候,我突然想起這個短片忘了加字幕,趕緊加上——因為活動的主要參加者有三分之一視障、三分之一聽障、三分之一智障。如果不加字幕,就會造成:三分之一的人只能聽見但看不到畫面(這個情況加不加都無法改變),三分之一看得見但不知道說的是什麼,三分之一能看見也能聽見但什麼都不懂。
@鎏落她香 這個回答還滿意不?
————————————————————
tenthousand
額。字幕組有3個人。
更正一下~
————————————————————————
rain gao
回復 趙晶(作者)
字幕組有好幾個90後啊,不是都80後~~
作為一檔真人秀節目,團隊在製作上經驗充足的話,1千多個小時的素材,不算什麼。
首先,我們要理解的是,40多台機位,平均每台25個小時的鏡頭,千餘小時的素材,這樣的提法,更多的是為了迎合宣傳的口味,讓觀眾和贊助商覺得:嘩,這好NB的樣子。但是實際上,從節目製作出發,更應該說的是:有多少場景/事件/情節點。我沒有仔細看他們的這檔節目,但是一個90分鐘的節目,場景和事件估計在10-15個之間,情節點估計在30個左右,而剪輯是以場景/事件/情節點的分布來做基礎架構的,就是我們普遍意義上說的初剪。如果大家能以這樣的視角去看千餘小時素材的剪輯,就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巨大的好難好難完成的工作了。但是,我們說自己要剪輯千餘小時的素材,會不會更讓你覺得這個工作的NB和偉大呢?嘿嘿-_-
其次,拍攝前攝像的分工是很嚴密的,不是說40多台機器的攝像大哥,看到啥好玩就看拍啥,基本上,每個攝像主題要負責拍攝的對象,以及他主要負責的景別,都是拍攝前已經規劃好的,這些素材,看起來很亂,其實後期製作起來沒有想像的那麼困難,這個稍後仔細說。有了攝像的分工,場記也只需要按照拍攝的進程記錄場景就可以了,不需要每台機器面面俱到。
第三,關於素材的整理。現在流行的剪輯方法是按場景歸類素材。在編輯軟體里建文件夾大概會按照如下順序:節目—&>場景—&>機位。這樣後期人員就能一目了然地知道節目的結構,千餘小時的素材也被劃分成幾十個場景來處理。
第四,關於剪輯的方法。我們看到的節目是鏡頭多樣,節奏快速的樣子,但是在剪輯的時候並不就是這樣一個一個湊起來的。剪輯師一般會根據某段主素材進行結構上的處理,比如使用某段主素材(一般是中景機器),對一個場景的大致故事用3分鐘的時間表現完畢了,然後會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各種鏡頭插入的工作,比如說特寫啦,反應鏡頭啦,全景啦,航拍啦等等,讓節目看起來節奏更快,並且通過鏡頭語言將故事說得更漂亮。所以,並不是所有素材都要從頭到尾仔細看的,有經驗的剪輯師會仔細看主素材,了解清楚這個場景要說的故事和情節,然後有技巧地看其他機位拍攝的鏡頭,並進行創造性的插入工作。
第五,關於字幕,字幕這個事情,嘿嘿,按照提問者的描述,你看到的字幕屬於特效字幕,這個特效字幕不是片尾「字幕」的那兩個人乾的。。。。。這個字幕屬於編導的工作,編導根據片子的內容會想好什麼地方要出什麼特效字幕,然後合成的苦逼把這些字幕坐上去,片尾看到的「字幕」人員真的是打字幕的,我們一般把這個字幕叫做唱詞。恩恩。
第六,相信我,這個節目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隨機,很多故事和情節都是預先設定好的。。。。
第七,題外話,這個節目的廣告植入很黑,欄目組私底下收客戶的錢,然後在節目裡面植入,收得還挺高的,嘿嘿。
第八,知乎上竟然有網友那麼認真地看電視,好出乎我的意料~
201310301511
補充:
意思就是剪一個90分鐘的節目,你就當成剪30個3分鐘的節目好了,至於這些東西怎麼串起來,多數拍攝之前就想好了。這樣可能簡單明了一些,哈哈
紙上得來終覺淺,事非經過不知難。
沒有真正坐在電腦前,暗無天日地剪過片子的人是無法想像這到底是多慘絕人寰的工作。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爸爸》的後期工作量比前期拍攝有過之無不及。前面的知友已經詳細的介紹了。
看《爸爸》令我感動的有三點:
1.自然是爸爸和孩子們溫馨浪漫的互動。在內容為王的今天,這是這檔節目火的核!心。內容不好,再好的技術都是白搭。
2.整個團隊工作人員。
前期24小時的拍攝,調度與監控,從導演,攝像,甚至後勤打雜人員,用心程度可見一斑。
後期從剪輯到字幕,到配樂,完美的契合,讓整檔節目的耐看度甩開其他節目幾個太平洋。
3.每一期所到之處的當地村民。
善良的,淳樸的,人類最原始的美好隨便一划拉就能讓我感動的一塌糊塗。
靈水村要菜的爺爺,借車子給小志和交際花田亮談笑的大叔,黃河對岸摘蘋果給小朋友的爺爺,牽著天天找爸爸的阿姨,關心石頭胳膊的黃河渡工…………
這些感動就像春天的第一朵小花,雨後的陽光,讓人不經意就溫暖起來。
另外,我覺得我是看熱鬧的,而且角色進入超級快,哭笑是時有的事,而且很多時候沒有點。
我想說句小廢話。
上一次10月25號的時候,《爸爸》裡面不是大家都在給kimi過生日嗎?但是小ki的生日是9月15日。可見節目的錄製到播出經歷了快1個半月的時間。
我覺得哈,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完全能把這個節目製作好。能用勤來補的拙(指遺忘、剪輯等等)都不是問題啦~
偶爾一些攝像機和工作人員的入境都是笑點,觀眾看到的短短的90分鐘,卻是龐大的製作團隊日以繼夜的成果
。。。佩服幕後人員啊
通宵。
紙上得來終覺淺,事非經過不知難。我也不相信神字幕組只有2個80後,那樣創意和效果會有局限性。如果節目最初的定位即女性收視群體,我想說很成功。
這個問題太簡單了 看看湖南衛視的爸爸我們去哪 再看看思密達國的爸爸我們去哪 細心的會發現節目是大同小異 沒錯 某大本營和RM的環節 據說是買版權的兩天一夜 如果你想問思密達國是怎麼想出來的 自信的話可以看到他們每次錄製節目都有很多作家和PD 作家都拿著本子 這方面棒子可能真的比較厲害 用心了吧只能說
推薦閱讀:
TAG:視頻 | 視頻剪輯 | 湖南衛視 | 親子 | 爸爸去哪兒(湖南衛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