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邊小吃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下,為什麼還會有很多小販聚在同一個地方賣同一樣東西?
很多時候在街邊能看見...例如說賣烤冷麵手機貼膜或者臭豆腐,很多時候在同一個地方不僅僅有一個在賣但是往往是一堆小販在同時賣同一樣東西.....能賺錢嗎?
這其實是一個「產業集聚」問題。相似的還有電子市場。
最早的關於產業集聚的解釋應該是「外部經濟」。也就是隨著整個市場規模的擴大,成本是減少的。
可能有很多種原因。而且正是這種壟斷競爭產品,有可能產生集聚。
例如,因為產品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它們可以共用一些公共設施,其中包括距離市場的遠近。
再例如,正因為產品既相似又不同,消費者需要花費很大的搜尋成本,而如果集聚在一起,對消費者來說這個交易費用就降低了,他就更願意來這裡消費,這樣對每一個小販都有好處。
再再例如,很多街邊小吃都有很強的互補性,例如,你不會買兩個肉夾饃,而是在肉夾饃攤買個肉夾饃,再在驢肉火燒攤買個驢肉火燒,這樣聚集對於雙方也是有好處的。
你把某地區想像成一條直線,麥當勞在左邊,肯德基在右邊,對於麥當勞左邊的點,由於麥當勞離他們進,他們肯定會選擇麥當勞,同理,肯德基右邊的點也肯定會選擇肯德基,而二者中間的點則視距離遠近而定。如果麥當勞往右移動一點點,那麼它的消費者是增加的,同理,肯德基左移一點點,消費也是增加的。最後的結果是,二者都集聚在這條線的中點上。
啊哈。
謝邀。
這個問題的本源是人類經濟生活的範疇,確切的說專門有兩門學科叫做——城市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來解釋這類現象並進一步指導發展這種現象。
本來這個問題只用城市地理就可以解釋一下,但是存在缺陷,因為是交叉性的綜合問題,我們拉上經濟地理學。
那麼解釋這個問題無疑要用到這樣幾個個概念:一是中心地理論,二是商業聚集 ,三是聚集經濟
中心地理論是商業聚集的形成機制之一。
中心地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多個低級別單元由自然地理因素(主要是地形和氣候)以及人文因素(包括歷史、民族、人口、交通、產業)對聚落形態的更高一級影響。通俗來說就是十個村子產生了一個鎮子,十個鎮產生一個縣····市····省會······直轄市·······首都。
中心地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中心地的職能——簡稱:中心地職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中心地職能是向圍繞著他周圍地域的更低級別的單位、組織、居民個人等提供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地方。例如:大到醫院、行政中心;小到菜市場、食堂都是中心地。他們向聚攏在他們周圍的單位組織或個人提供服務或者商品。
通常情況下,中心地的職能服務(非壟斷)是由多家企業、單位、組織來共同完成的。
中心地的最基本的職能是服務;但是中心地是分等級的,市區當然干不過省會。因為最根本的原因是更高一級的中心地會提供大量的和高級的貨物和服務,而低級的中心地則只能提供少量的、低級的貨物和服務。所以高級中心地無論是從服務的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是完爆低級別中心地的。
那麼當高級別的中心地提供了大量的和高質的服務過程中,就產生了另外一種現象——商業聚集、文教聚集、行政聚集等。
商業聚集的效應都是怎麼來的呢?圖是我ppt畫的,講究看下。
圖是我ppt畫的,講究看下。
商業聚合最大的特點也就是輻射範圍的問題。
1、商業輻射:信息的流動是按距離逐步衰減的,灰色的多個A會自發產生一個B,藍色的A也會自發產生一個B;以保證中心地距離每一個受輻射單位都是相對在信息完整的輻射半徑內。灰色A銷售者在輻射半徑R距離內,只會選擇去左邊的B地。這就是理論上輻射的上限,一旦超過上限值,會選擇更近距離的中心服務地。——最低必需銷售距離Threshold。
當中心地的級別越高,其輻射半徑也就越強——這才是商業聚合的秘辛。這也就是理論上為什麼商業地產項目越大,越容易聚合客戶。
2、節約成本:
①商業聚合降低了被服務者和服務之間相互搜尋的成本。
②商業聚合使產品和服務具有明顯的互補性和配套性,使得集聚內的商品的廣度和深度較大,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客戶的需求。
③商業聚合使服務方大大降低了市場的盲目性、準確及時的掌握市場動態、大幅度縮減營銷成本。
④商業的聚合無疑擴大的商品貨源以及服務的規模,解決了市場的交易成本。
⑤社會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公共設施、技術、聲譽等共享,同時也利於宏觀管理和引導。
3、品牌及商譽
商業聚合容易產生的商譽,減少了單體的商譽增值投入。比如什麼南京路、XX步行街、XX美食一條街、工體等。
4、消費驅動
商業聚合通過集中化大規模的商業活動,將會帶動中心地範圍內的相關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地商業規模化和專業化。而當商業集聚規模、專業程度達到一定水平,還會引起周圍人們的思想和消費觀念的變化,甚至消費結構的改變,從而促進消費環境和商業經營的進一步提升。
另城市地理論和經濟地理髮展時間較短,而且天生就是微觀上存在學科缺陷。
如有未盡之處,請評論。
人流比競爭重要100倍。
晚上和朋友出去宵夜吃街攤,出門一看,一家小吃攤孤零零地立在路邊,前方500米有50家小吃攤聚在一起,你選擇哪個?
瀉藥。
前面很多人都回答了聚集的好處。我不說了單單分析問題中的詞語定義。
1.街邊小吃的同質化,是一條街上的同質化,還是一定區域內的同質化。
比如說2、3線城市一個街面上短短的50米開了2家肯德基,肯定是不行的,但是一個中學以上城鎮,在1千米或者10千米以內的區域開兩家肯德基就肯定沒有問題了。同質化嚴重肯定是無法生存的好的,比如我記得在哈爾濱90年代初那陣,因為經濟剛開始放開加之這種比較偏的邊疆城市思想的放開還不快,猛然間出現了炸雞這種新鮮、不一樣的實物,當真是非常受歡迎的。當時,離我家最近的一個農貿市場大概前後一百米長的路上大大小小遍布的炸雞店能有20多個。因為簡單啊,買一個炸雞的爐具,再買來炸雞加盟的配料就可以做了。而且在初一出現的時候,那市場真的是搶購的局面。可是能,不出3個月,就開始陸續關店的了。以至於,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再出現了。而現在就不一樣了,有賣炸雞的,有賣牛羊肉熟食的,有賣樟茶鴨的,這樣市場反而促進起來。
這是從菜品上簡單的區分了一些區別,再加上路段,消費能力,環境,服務,自然而然的分出了很多差異化的運營。而標準化、流程化的快餐連鎖就不一樣了,你可以看見單一的炸雞店結局,如果一家早餐路段上同時出現兩家以上相同的煎餅果子店,肯定很難生存的好的,如果只有兩家,一頭一尾,也能生存的不錯的,消費者也能有自己的選擇。在小吃上,都賣同一種食品還是能找到區別競爭的。如果是客流量非常大的街上,例如早年上海出名的吳江路,有多家經營同一種食品的店也能活的很好,那是因為當具體到這樣的路邊攤環境後,每店的接客能力是遠遠無法滿足客流量的需求的。
關於產業聚集的那個答案個人認為不是很貼題,題主問題核心是同質化商品聚集的競爭。也就是為什麼賣完全相同的幾種東西的店或攤位會扎堆在一個地方,卻依然可生存。
1.目標客戶人流高,初始商家容納客戶量有限。同質化商品聚集並不是一開始就這樣聚集,而是先有一兩家做這個生意,發現這錢來不及掙又一時間做大不了,就出現第二家,發現還掙不及就出現第三家,一直到開始有一兩家生意勉強為止。
2.容易模仿。選擇模仿是規避風險的有效手段,這是不是中國特色就不予評論,但絕對是一種現象。一般這種聚集區的商家都是些中規中矩的老百姓,情願掙點風險不大的小錢,也不想去碰一個風險未知的領域,而且即使幹得好還要接受像自己一樣的人模仿來搶自己生意,不划算。
3.隨著同質店鋪增加,光環會擴散到整個區域。這樣一個地區會先因為第一家店而知名,人們想吃這種東西想買這樣東西就會想到這家店,隨著第二第三家第四…同樣的店開張,如果第一家店沒有特意做宣傳,那對於新客戶來說,這片區域的這個東西很出名,幾家店區別未知,需要去嘗試,這對後面開的店是有利的。那些旅遊地區的特色店很多是這樣形成的。
4.成本低門檻低。通常這些地方的都是小商店甚至地攤,投入成本較低,見效快,進去該市場門檻低。
這些都決定這種聚集現象的規模。
簡單來說,
1.A在這賣餅賣到脫銷,大夥想吃餅就來A買。
2.BCD加入也在這賣餅,熟客會知道A的最好吃,但A製作能力有限,BCD味道還行,過來沒買著A的BCD的也湊合,也賣到脫銷。
3.EFGHIJK加入,Jk難吃其它一般,生客知道要來這買餅,但不知道哪家好吃就只能慢慢摸索,JK也就因此生存下來了。
4.ABCD會考慮做大,EFGHI會在掙到一點點錢後考慮買設備賣甘蔗汁等新產品,JK會選擇退出或兼賣甘蔗汁等新產品
路過問題,跟專業有關,也來湊個熱鬧~
題主的問題是:街邊小吃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下,為什麼還會有很多小販聚在同一個地方賣同一樣東西?
這個問題當然牽涉到經濟地理的相關知識。中心地理論什麼的也是經濟地理中的重要內容, @言雀上文說過,不再多說。不過我覺得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從小攤這個微觀主體的個人決策切入會比較好。
首先是,對於賣小吃的商家來說,也就是微觀個體來說,這是典型的一個區位決策問題,選擇在哪裡擺攤,有什麼因素要考慮呢?從大的角度講,需求肯定是第一位的,需求可以等同於這個街區的人流,消費能力這些因素。買塊臭豆腐的錢大家基本都出的起,不予考慮,那麼小商販通常選擇的都是人比較多的地方。同時一些高富帥和白富美的場所,雖然人比較多,但是基本上不屑於吃臭豆腐,有損形象,小商販也不會去哪裡。
因此,對於區位決策的主體小商販來說,學校、普通居民區,普通商業街附近,是他們重點考慮的地方。
Okay,那我們現在知道了,他們不會劍走偏鋒,到一個荒無人煙,鳥都不生蛋的地方去賣臭豆腐。
那麼下一個問題是,那麼大家扎堆去了,還怎麼賺錢吖?估計題主腦中閃過的是,無數同質化商家,市場化價格,搞不好惡性降價競爭,小攤們要沒錢賺了。。。
這種情況是不會出現的。
第一,同質化情況並不嚴重,我從來沒見過,至少在帝都或者上海,有一條街上出現了幾百家賣臭豆腐的小攤。往往我們看到的情況是,一兩家賣臭豆腐的,其餘是賣紅薯的,賣麻辣燙或者哈爾濱烤冷麵的,每種類型可能都有個兩三家,但是絕不會多到讓你感覺,哇靠,臭豆腐一條街啊。這說明什麼,說明了這些地方的人流量和小吃需求量一家小攤搞不定,往往要幾家小攤搞定。有人逛街從前面開始,有人喜歡從中間開始,因此街前面有幾家,街中間也有幾家。其樂融融。所以他們之間是存在著差異的,並不是教科書上的完全同質,無數個市場主體競爭。現實世界中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壟斷競爭。
第二,集聚現象,前面幾個帖子提到比較多, @zcw gaizhili 說的很贊。題主可以想像個場景你逛街出血結束,路口看見了一家賣烤腸的,聞著挺香,右邊臭豆腐正在開炸,激發了你的食慾,肚子開始咕咕亂叫,但是你不喜歡吃油乎乎的烤腸和臭豆腐,這時候,一家煎餅果子攤出現了!終於解救了你的肚子。 這個栗子神馬意思呢,就是說,街邊小攤扎堆,成功的開發了你的食慾,一家鋪子可能作用不大,你不喜歡烤腸就走了,但是一排鋪子,你開始猶豫,總有一家能合上你的胃口。這就像浙江的產業集聚,很多鎮裡面,做杯子的都是扎堆的,好幾家同時在做杯蓋子,好幾家在做杯身子, 還有一些在做外面的印刷以及杯子的包裝盒。作為購買者,個人偏好可能不同,但是扎堆的企業,我的需求總能被滿足。這些企業總有一家會被選中,獲得一筆訂單。
此外,從集聚外部性上來說,小商販也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他們之間當然沒有直接交流,但是互相學習是肯定的,有一家賣臭豆腐的生意比其他兩家都好,其他兩家心裡就會嘀咕,觀察他到底是怎麼賣的,是會吆喝還是送的包裝盒比較衛生?然後依樣畫葫蘆。而賣紅薯的指不定也在想,臭豆腐生意那麼好,我要不要明天賣個臭紅薯(說笑哈哈~~)。這樣,相互都有提高。最終給你看到的樣子是,大家都在一塊兒,樣子差不多,但是都混的下去。
小攤販怎麼可能去考慮什麼博弈論,他們的想法非常簡單,既然別人在那生意這麼好,我去的話肯定也能分一杯羹,比自己拓荒要容易的多了
張五常的類聚定律。
更新
轉載
------------------------
類聚會帶來什麼外部經濟呢?我可以略舉其中一些,但可能不止這些。其一,類聚可以節省信息費用。張五常寫過關於「類聚定律」的文章,是指同質量的產品類聚在一起,有利於減少消費者判斷這些產品的質量差異的費用。除此之外,還可以節省廣告費。在我所在的城市附近,有一條非常有名的十公里之長的公路,兩旁全是大大小小的傢具店,雖然其中不乏名牌大店,但更多的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店。這些小店如果搬到一個旁邊沒有任何其它傢具店與之直接競爭的地方去,孤零零一個在那裡,就得想辦法宣傳自己存在於那個地方,吸引顧客到它那裡買傢具。這宣傳所費的成本就是信息費用。但現在它在那傢具公路上開店,所有人一旦要大批購買傢具就會想到那條公路,就會直奔那裡,就會自然而然地看到了位於那裡的小店,小店就節省了宣傳自己的信息費用。
其二,類聚還可獲得專業化帶來的成本下降的好處。還是以那傢具公路為例,那裡有專門從事運輸的獨立企業(獨立於傢具店),為顧客運送傢具,這使得傢具店節省了自己養一支車隊的成本。如果傢具店是孤零零地存在於別的地方,或者是他要自己養一支車隊為顧客送貨,或者是要顧客自理的話,顧客一時之間很難在附近找到合適的車子給他運貨,他就會傾向於不去這傢具店購買、或不會購買很多大件的傢具。傢具公路那裡會出現獨立的運輸企業,是因為那裡聚集了大量的傢具店,業務量龐大,足以養活完全靠運輸、而非銷售傢具為生的獨立企業。在規模足夠大的條件下,獨立的運輸企業的成本是低於附屬於傢具店的車隊的,因為前者是專業生產,有成本上的比較優勢。(按:這是李嘉圖的比較優勢或比較成本定律的內容。因為這個班以後還要學一門《國際貿易》,所以有關內容我都不在這經濟學入門課程里講授,而是留到《國際貿易》課程里再講。)這顯然也是整個產業、而非某家企業的規模足夠大而帶來的成本下降的好處。另外,傢具公路上的小店的經營品種也會較之孤零零在另一處的傢具店更為專業化,即它可以專門賣其中一種傢具,如專門賣辦公桌。這是因為其它小店可以專門其它傢具,如專門賣床。顧客通常既要買辦公桌,又要買床,如果傢具店孤零零地在另一處,就必須兩種傢具都賣才能吸引到顧客,這使得它專業化的程度下降,這不但會導致成本上升,而且會導致每種傢具中的細類也不夠專門賣一種傢具的小店豐富,這也降低了它對顧客的吸引力。
其三,類聚還可以方便同行企業互相合作,從而降低合作的交易費用。張五常曾有文章談到過中國的企業習慣於互相發放訂單的現象——突然接到一個交貨期限緊迫的大訂單,企業會發給同行去做。顯然,同行企業在地域上靠得近,有利於通力合作。張五常稱這類是「生產類聚」,其實很多並非生產性的專業批發市場(如義烏小商品市場)也明顯地存在著合作銷售的行為。光顧這種市場的熟客往往不會費勁去逛完那麼大的批發市場以逐一查找他所需要的商品,而是直接走進一家他與之已經建立起長期而良好的關係、因此彼此信任的店鋪,說出他的需求,其中有些難免是這家店沒有的貨,店主就會撥個電話給有貨的同行,讓他們送過來。就題主舉的幾個例子單個商家的並行度都不高,難以同時為眾多人提供商品;而人流卻有很大的爆發性,往往集中在少數幾個時段會有非常多的交易(比如上/下班,上/下學),這種交易量是單一商家無法消化的。
所以聚集的商販並不會影響彼此的生意,因為熱門時段就那麼長,而商家的產能就那麼多,在龐大的人流面前各家銷售量都是飽和的。而熱門時段之外的營收貢獻很小,基本可以不用考慮。
另外長期聚集與一個地方的同類小販可以起到類似「品牌」的作用,能更好的吸引人流和回頭客。
綜上,我認為當符合主要交易時段有限,時段內需求巨大而單個商家產能有限時,聚集是符合大部分人利益的街邊小吃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下,為什麼還會有很多小販聚在同一個地方賣同一樣東西?
門檻低,易複製,求生存。
很多時候在街邊能看見...例如說賣烤冷麵手機貼膜或者臭豆腐,很多時候在同一個地方不僅僅有一個在賣但是往往是一堆小販在同時賣同一樣東西.....能賺錢嗎?
覺得自己還是有機會的,總有人會來的。
能賺錢,但是門檻低的行業,如果不是暴力壟斷的話,利潤率會被迅速拉低,因為競爭者眾多,消費者也沒什麼忠誠度。
淘寶裡面是不是有很多人在賣同樣的東西,剛開始可以賺錢的,現在就很難了。
他們都在做一個我能賺大錢的夢,
也為這個夢付出著努力,
是很偉大的,
但不賺錢,
賺錢的是收租的收廣告費的淘寶。
就和當年美國淘金熱一樣,
淘金的有賠有賺,
賣牛仔褲和五金的是穩賺的。
.
結論:
1、只要你有需求,你就會想到我 。
2、強需求 弱需求 (核心價值觀,在文章結尾。)
----------------------------------------------------------------前言---------------------------------------------------------------------
1、我想撒尿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是廁所而不是叢林,雖然後者也可以撒,甚至乎還不用沖洗。我被人欺負的時候想到的第一個是我父母,而不是警察,顯然我長這麼大遇到很多問題,我還沒找過警察叔叔。我們每次網購的時候,心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淘寶、天貓、京東」並在那裡解決我們的問題。
同樣當我們肚子餓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家附近那個應有盡有的小吃聚集地,而不是某個偏僻的地方新開的小吃攤,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so,假如你開在一個偏僻的地方,一個沒有潛在消費者經過路過的地方,你就需要花巨大的成本做廣告去告知潛在消費者你這裡有小吃,你這裡有他們要的東西,你這裡能解決他們的需求。
哦!這時你會說,那就做廣告就得了唄,這不是很簡單的事情么? NO! NO! NO! 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個死屌絲,搞了一個購物網站,叫天狗,你要讓天貓、京東……所有電商的潛在消費者知道你的存在,然後有需求的時候,登陸你的天狗購物商場去尋求解決,首先你就得花一筆上億的廣告費。(當然你這廣告打出去之後,還面臨著顧客不一定上面的風險,因為顧客不了解你,沒買過你的東西,不知道你有什麼,對你充滿著神秘,也充滿著顧慮,當顧慮大過誘惑時,吸引力就被平衡了,被抵消了,功過相抵了,吸引力沒了,顧客還會去么。)
so,偏僻的地方他們願意花幾萬塊,甚至幾十萬,去打廣告嗎?甚至傾家蕩產貸款幾百萬去打廣告。so,沒一個會這麼做,因為他們不能確定,打出去顧客是否就真的會來。
2、除了廣而告知成本之外,還要花巨大的成本去培育出用戶有這個習慣,什麼習慣?就是當他有吃小吃需求的時候,肚子餓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拜託很多人的技術水平作出來的東西最多讓人吃了沒有印象,沒有印象就等於,就意味著沒有吃過,記不住,不記得是什麼味道了,怎麼還能讓顧客回味,甚至還慾望強烈到專程跑去吃一趟。
3.你們知道嗎?煙熏火腿肉很咸很咸是一種炒菜的配料,主要消費地區集中在五個城市,包括上海、浙江……。而上海每年火腿的銷售有80%是由上海一條小街,一個百年老店銷售出去的,營業額一年達到一個億。(如果你新出一種火腿比傳統的要好吃十倍以上,你現在有兩種選擇去推廣你的產品 1.借渠道,找哪個老店的老闆談,我的火腿給你獨家銷售。2.自己花錢建立直營店,然後前期免費試吃,或者打折銷售來吸引消費者。註:你要知道,你選擇2的時候,上海有80%的潛在消費者只知道老店的存在,有需求的時候,到那裡去解決,滿足。而你只要擺在那個老店上賣,他們只需做選擇題,選你的,還是選老店自己的,這時候你只要在消費者面前立一個精美的小海報或者打一下折扣,消費者立馬就選你了。而你如果自己開店他們是完全不知道你存在的。)—————————————出自真實案例,案例中的主人公研發出了比原來火腿味道好上10倍的新式火腿,只用了半年時間,賣出了2個億。他就是先選擇跟老店合作,最後名氣大了,自己開直營店。
------------------------------------------------------------------正文-------------------------------------------------------------------
亞馬遜:只要你有需求,你就會想到我
亞馬遜作為電商網站,它解決的是人們的購物需求。生活中,我們購物的頻率絕對沒有我們使用搜索引擎的頻率高。但是,在失去了需求本身具有的經常性後,亞馬遜卻還能培養出一種用戶習慣:只要你想買東西,你就會想到我。
為了做到這一點,亞馬遜在自己賣商品的同時,也把各大電商網站的商品信息聚合到了自己的平台。這看上去像是自殺,因為它在給自己的競爭者拉生意。不過通 過這一做法,亞馬遜實際在向購買者釋放了這樣一個訊息:你只要到我這裡來,你就會找到所有網站中最低價或者性價比最高的商品。
我們雖然不是天天都要購物,但如果我們發現每次我們去亞馬遜的網站,我們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而且這些商品的價格絕對不會讓我們吃虧。這樣一個非常棒的購物體驗,久而久之自然會提亞馬遜形成一個用戶習慣。
(同樣,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視頻網站,你是搜某個視頻,它自己沒有的時候,他就會顯示其他網站的鏈接給你,比如pptv 迅雷 搜狐 騰訊 愛奇藝 等等)案例如下:
培養消費者習慣:亞馬遜如何培養忠實用戶群?
用戶習慣一直是很多互聯網創業者的定心丸,是他們夢寐以求想要獲得的東西。因為一旦用戶習慣被養成了,App下載量、網站訪問次數這些創業公司賴以生存的東西就有了保證。但是,很多創業者會抱怨:用戶就是一群奇怪的生物,我們辛辛苦苦設計的東西他們不喜歡用,偏偏一些無聊的東西他們卻愛不釋手。我們如此不了解用戶,怎能奢求培養用戶習慣呢?
在我看來,用戶習慣培養起來確實困難,但本質上它涉及的要素並不多,就兩點:用戶使用產品的頻率(frequency)、用戶對產品實用性的認定(perceivedutility)。要闡述清楚以上兩點,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習慣。
習慣:一種不需要意識的行為
習慣是一種經常性發生的行為,它由人腦中一個叫做basalganglia的部分控制。我們知道,人類實施的某項行為實際上是對其遇到的問題和狀況,在經過一段時間思考後,作出的反應。這裡的反應指的就是行為。有兩種情況會把這種行為變成我們的一種習慣。
情況一:問題經常出現。當我們再次遇到相同問題時,我們或多或少會重複該問題的思考過程,最終做出相同或類似的反應。而當這個問題出現的次數增多之後, 我們就會學習到對應的反應是什麼。既然已經知道反應是什麼了,思考過程也可慢慢被縮短,甚至被省略。一旦思考過程被省略了,習慣也就養成了。
情況二:出現的反應帶給我們滿足感。情況一大家可能比較好理解,因為經常性確實能夠造就習慣。但如果缺乏經常性,習慣還能形成嗎?答案是:可以,只要問題對應的反應能夠給我們帶來滿足感。
舉個簡單的例子——咬手指。很多人在緊張的時候都有咬手指的習慣。緊張一般來說不是經常發生的事情,但我們卻牢牢得記住了一件事——緊張的時候要咬手指 (不同人緊張時的習慣不一樣,咬手指只是其中一種)。這是因為,不知出於何種原因,我們把咬手指和緩解緊張情緒聯繫起來了。這種聯繫有可能是傻瓜式的,沒有合理的因果關係,但一旦這種聯繫被建立起來了,習慣也就被養成了。
看到這裡。很多讀者應該猜到,我們應該如何根據習慣形成的兩種方式去為產品培養用戶習慣了吧。不過為了能使觀點更加飽滿,這裡分別針對兩種情況給大家舉兩個例子。
總之,通過以上論述,我希望創業者不要再把經常性和習慣划上等號了。如果你的產品能很好的滿足用戶一些非經常性的需求的話,你同樣能為你的產品形成用戶習慣。此外,在滿足用戶需求方面,用戶看的不是你產品本身所包含的技術有多牛,而是你是否有貼心的為他們著想。如果你的產品真的有為用戶貼心的著想,即使 你的產品很傻瓜,用戶也會欣然接受,甚至有時候的情況是:他們不得不使用你的產品。
------------------------------------------------------------------經典-------------------------------------------------------------------
強需求 and 弱需求
奇虎的聚合門戶把社區里很多好玩好看的東西搜出來整合在一起,以為是一個新的突破方向,但做失敗了。後來他們反省,發現這種社區類的內容,從用戶需求來說,並不是一個強需求。換句話說,你來了可能在上面瀏覽了三個小時,但是你一連三周都不來看,也不覺得丟失了什麼。這種產品跟中國移動的手機報一樣,移動發到我手機里,所以我才看。如果它不發給我,而是變成了一個網站,那我不會主動到它網站上去看。所以,這就是弱需求,是錦上添花,沒有它也無所謂,有它我也願意用。
有幾種產品的吸引力很大,可以說是強需求。一種是看片,特別是愛情動作片,對男性青年來說絕對是強需求。這個需求怎麼強法?網上有很多不法分子把木馬偽裝成愛情動作片,強需求的同學們就忍不住點擊下載。360會立即警告你:有病毒!不能下!但同學們會聽360的嗎?不聽,直接把360給關掉。同學們為了看片,腦子一熱,別說卸360,卸系統都干。所以,這就是典型的強需求。後來,我們開發了「看片保護」模式,保證同學們既可以看片又可以不中毒。
像QQ,是即時通訊工具,沒有了QQ就沒法聊天,跟朋友們失去了聯繫。像搜索,沒有了搜索,什麼都找不到,世界一片空白。這都是強需求。安全也是一種強需求,但我們也是做社區搜索失敗後才偶然發現它的。強需求產品可以自我發展成強大的渠道,而弱需求產品獨立做很難,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渠道。比如,前面講到的中國移動手機報,如果當年沒有上億的移動手機用戶,很難做成一個上億的產品。再比如騰訊的新聞門戶,如果沒有強大的客戶端把它拉起來,如果不彈新聞窗,流量上不一定能超過新浪。這就是說,有時候弱需求的產品,並不是說不是好產品,但是對渠道的依賴比較大。
那天請熙兒去吃小龍蝦,吃著吃著有個問題在我腦袋一閃而過,我就琢磨。為毛小龍蝦一道菜可以搞一個餐廳,可以作為主題?而捲心菜、茄子、或者虎皮尖椒等等卻沒人拿來做一個主題餐廳。捲心菜和虎皮尖椒,他們都是弱需求,他們不能獨立發展成強大的渠道,對渠道的依賴性比價大。你會去小龍蝦館吃小龍蝦的時候,在菜單上點一個虎皮尖椒,或者大白菜。
所以有些小吃是屬於強需求,有些是屬於弱需求,弱需求它們只能依附強大的渠道才能生存。
所以肉丸這種食品,身邊10個人中就有9個人不會主動去菜市場買來吃。據統計肉丸80%的銷量是在打火鍋的時候被消費的,只有在這個渠道,肉丸才會讓人們有需求。
並非聚集之後選擇同質化,而是同質化必然會聚集,替代性強的行業莫不如此。
小吃、小店、理髮、作坊……關鍵詞邊際成本。
複製已有的成功模式是風險最小的選擇。
謝邀。
聚眾效應,就像你去逛傢具城一樣,總有一款適合你。小吃也一樣,大家搭配在一起,拼的是實力了。
人不會無緣無故往某個地方集中。
往北上廣深集中,往車站集中,往市中心集中,往旅遊景點集中。都有原因,都有理由。
原因是什麼,理由是什麼?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是資源,是利益誘使人流動集中。
北上廣深是中國最優勢的政治商業文化醫療資源,車站是交通資源,市中心是商業工作時尚資源,旅遊景點是滿足享樂的資源。
各種專業市場,建材專業市場,汽車專業市場,美食專業市場,娛樂專業市場,性交易專業市場,都具有特定的吸引人的資源。
1家,10家,100家,1000家,對人的吸引力存在量級區別。東莞性交易專業市場對人的吸引力,在於其資源的豐富性和服務的專業性。一個街區只有一家麵館,與存在1000家麵館,對人的吸引力是截然不同的。
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形成聚落生態。大型酒樓,西餐廳,中餐廳,火鍋店,麵館,便利店,酒店,KTV,沿著馬斯洛的金字塔,相繼而來。
更專業的市場,更豐富的資源,與人反饋互動,不斷加深印象,吸引更多人群。
艾里斯/傑克特勞特《定位》:
1.廣告的目標是使某一品牌、公司或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獲得一個據點,一個認定的區域位置,或者佔有一席之地;
2.廣告應將火力集中在一個狹窄的目標上在消費者的心智上下功夫,要創造出一個心理位置;
3.應該運用廣告創造出獨有的位置,特別是「第一說法、第一時間、第一位置」。因為創造第一,才能在消費者心中造成難以忘懷、不易混淆的優勢效果;
4.這樣的定位一旦建立,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消費者產生了相關的需求,就會自動地、首先地想到廣告中的這種品牌。這間公司及其產品便能達到「先入為主」的效果。
吃飯時間到,首先想到去哪,這個問題如此重要。這便是:定位一旦建立,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消費者產生了相關的需求,就會自動地、首先地想到廣告中的這種品牌。擺過攤的過來吐點槽,專業名詞不拽了,說說實際情況
1.因為城管,不是什麼法不責眾的問題,而是城管數量有限,聚集擺攤雖然利潤低,但是一旦有城管來了的話一動全都知道了,還有專業望風的,比哨兵還專業,一個信號發出來一群小販立刻就能做鳥獸散了,要是自己獨立擺攤的話還得時刻望風是不是城管來了,萬一被抓一次可能就沒收東西了,還不如小利潤安穩點。
2.搶佔有利地形啊,賣熒光棒的就是該堵演唱會門口堵地鐵站,賣圍巾賣小飾品的就是該堵步行街口,賣小吃什麼的就是該堵校門,好位置就是好位置,比如說賣吃的,有些學生娃就是懶得往裡面多走十米你能怎麼辦?你不堵過去自己單扎個地方誰鳥你。
3.看上去沒有競爭的好地方其中一定有詐。比如賣得好好地,但其實是有城管埋伏,我可是鳥巢門口差點被抓過,幸好腿長跑得快。再比如之前跑去新中關旁邊的天橋上賣圍巾,還以為人來人往沒有競爭生意很好呢,根本賣不掉!tnnd還把我凍了個半死,因為那個橋上晚上沒有燈啊沒有燈,自己支個小燈根本不夠打亮,支個探照燈又等於招城管,風還賊大路人都不願意停,總之我就這樣被無視了。
4.聚堆了顧客才知道這地方有這些東西賣。這個不多解釋,各位顧客爺都是奔著各種小吃一條街去的吧?沒人專程為了一家小攤子跑老遠的吧?(除了真的特別特別好吃的)
5.好多小販都混熟了,互相有個依靠,誰給誰看個攤子誰給誰把個風,誰沒零錢了找誰換點,誰缺個雞蛋隔壁借一個,誰賣包子順便推薦下隔壁賣粥的,其實還是挺和氣的。
6.跟風唄,小攤販很多思維簡單,就聽一句人家賣什麼賺了錢就跟著賣唄,能賣下去的就繼續賣了,賣不下去的就再聽聽誰賣啥賺錢了就繼續跟著賣唄。看到這個問題,立即想到的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段子【中國人與猶太人】:猶太人在一個地方開了加油站,生意很好,然後第二個猶太人就來開了餐廳,第三個猶太人就開了超市,這片區域很快就繁華。中國人開了一個加油站生意很好,第二個中國人肯定開第二個加油站,繼而第三個、第四個…最終全部加油站都降價,惡性競爭大家都沒得玩了!
這在中國是特別深入、沿襲多年的一種經濟狀態,從縣城趕集到秀水街,從義烏市場到街頭髮廊,本質上都是此類模式的延展或放大,互聯網公司把它包裝了個新名字,叫「C2C」,在國外沒太大強盛,而中國經久不衰,究其原因,有3個:
1.消費文化
如果賺不到錢,絕對不會持久,也不會再生。有人看上面的段子,總評論說中國的商業從眾、不創新,但要知道,有消費者才會有商家,從眾的消費習慣才會帶來從眾的商業形態。中國的消費者對湊熱鬧、市井,砍價、比較的場景,遠比僻靜、高端、封閉的場景來得喜歡,連賣假證件這樣的生意,都可以成為一條街,何況其它!
在二三線城市,如果你到飯店較集聚的地方,會發現,沒人吃的地方就一直沒什麼人,有人吃的地方總排著長隊。其實論口味,他們之間未必會有太大的差異,杭州土話,叫杭兒風,中國消費者認為的好,須是經別人驗證過的好,這也是淘寶信譽評價打敗ebey的原因。所以,同質化的商家並不是願意同質化,而是消費者願意為同質化買單。
2.安全感
商販多數來自於由個體、小企業,他們與生俱來就沒有安全感,有被城管隨時「掀攤」的可能,有遇「白吃白拿」顧客的風險,彼此間的「抱團」就是一種本能,就像「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一樣。
更甚一層原因在於,商販是一種白手起家的創業行為,他們沒那麼多就業機會可選擇;沒太多資源;也沒眼界或參謀告訴他,做什麼更容易賺錢?因此,最簡單方式就是從市場批貨低買高賣,或出賣某種技能和勞動力,大多人對市場沒啥感知,看見別人賣啥也就跟著賣啥,你的煎餅有100個人光顧,那我再不濟也該有10個人,如果你死,那麼大家就一起死了,這是深層的安全感。
3.「群」的效應
只要能長期形成「一條街」,無論是商販也好,微信也好,就是「群」了,「群」的存在一定是有某種共同屬性的,現在有個時髦的說法叫:自由人的自由聯合。一旦聯合起來,個體的力量就會被放大。從營銷成本上來講,一個賣煎餅的商販沒有力量打廣告,只能靠幾十年如一日的口碑營銷,而「群」則可以遠近聞名,上海的襄陽路服飾市場被強拆了,仍有絡繹不絕的顧客慕名而來,商戶換了個空間,又很快匯聚在七浦路和地鐵店鋪里,這就是典型的市場經濟。「群」是一種組織,之間形成了有效的信息聯接,快速的市場協作,抗風險機制等等,是人們通過若干年各種形態的沖刷而沉澱形成的,至今都是有效且智慧的。
關於宏大而深奧的經濟學知識,排在樓上前幾的答案都白活的差不多了。我說說大白話。
1.聚集帶來人氣,人氣帶來機會,機會有可能帶來money,就是所謂的聚眾效應。
2.同質化不是劣勢,反而是機遇,也就是說,每個攤販都有可替代性。消費者的選擇(大多數指初次選擇)有很大的隨機性,這樣消費機會就平攤了,不會對哪個特定攤販不公平。同時,消費者的選擇有很大的隨意性,比如某個攤排隊很長,比如某個老闆很帥,消費者就會進行選擇。
3.即便是同質化,要想生意好,還是需要產品質量好,服務好,勤奮等要素,才能有口碑。
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投資的風險承受能力
街邊小吃的生產設備往往彈性很小 一個煎餅攤能攤一個蛋的 能攤兩個蛋的 但橫豎攤不出肉夾饃來 想做肉夾饃就得重新投資個做肉夾饃的攤子來
這樣 在一個投資預算十分有限,文化水平低,信息獲取能力極差,勞動技能幾乎沒有的小吃創業者看來,賣的東西能不能賺錢,要比有沒有競爭重要的多。而想保證賣的東西必然有銷路,風險最小的東西就是別人在賣的東西。
小吃這種同質化競爭誰也玩不出花來,我的煎餅果子沒特色,隔壁老王的更沒有,買誰的都一樣。所以越是沒特色的東西,反而風險越小。
另外,規避競爭的意義在於,完全競爭會把利潤壓縮到長期零利潤。但街邊小吃又有多少壓縮空間呢,收入主要是勞動報酬,賺個辛苦錢而已。
第二個煎餅果子攤開業的時候,第一家的價格會大幅下降嗎。
如果你有錢有學歷有見識而且虧掉褲衩你都不在乎,那你當然可以賣點別人沒賣過的,但問題是你干點啥不好非要擺攤呢……
小攤販的供應量只要不超過本區域的需求就可以了,只要不到上限,再多也是可以的。
想想數碼廣場、電腦城,那麼多賣電腦的,同樣有的賺,中國人買東西,講究貨比三家,同樣的商家多了,往往是好事,可以帶來更多的人流量。
推薦閱讀:
※高薪人群的工資漲幅是否比普通人更大?為什麼?這合理嗎?
※國內二線城市過上美劇《成長的煩惱》那樣的家庭生活一年大概需要多少錢?
※排量稅為什麼不能改成「馬力稅」?
※我國國有企業的意義何在?
※選擇太多,對消費者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