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裡面 CT、MRI 影像文件是什麼格式,可以問醫生要走嗎?


一般來說醫院的CT圖像都是直接列印出來交給患者的,如果有特殊要求,如拷貝原始文件等,可以向醫生提出請求,視醫院的具體規定而不同。醫生在電腦上直接瀏覽CT圖像會比看照片更加清楚,方便。

如果你手上已經獲得了這部分CT文件,那麼請繼續往下看

一般來說,對於掃一次CT,可以獲得幾十到上百張CT圖像,視CT層厚而定,CT層厚越薄,CT圖像文件越多。一張CT圖像對應一個.DCM文件,文件名為序列號。

目前國際上通用的醫學影像傳輸協定為DICOM協定(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所有的醫學圖像按照這個協定的要求進行存貯,這有助於不同腫瘤中心,醫院進行學術交流,Dicom標準中存儲的內容除了患者的CT值,還包含了CT機器的信息,層厚,時間戳,患者基本信息等等,這些文件都可以在CT文件中查到。

常用的Dicom文件瀏覽免費軟體,有ImageJ, 3Dslicer、ITK-SNAP等,下載方式見下:

ImageJ:Download

-Download ImageJ bundled with 64-bit Java 1.6.0_24 (37MB)

3Dslicer:Slicer4 Download

-選擇Stable version即可

ITK-SNAP:ITK-SNAP Version 3.x Downloads

-選擇3.4.0 - STABLE ITK-SNAP VERSION即可


ImageJ的使用和window自帶的圖像管理器相差無幾,可以批量打開或者單獨打開某一層CT文件。3Dslicer的上手相對更複雜,功能也更加強大。如果只是簡單看看CT圖像推薦使用ImageJ. ITK-SNAP用的不多,和ImageJ差不多

P.S.如果你會python或者matlab,也可以直接利用pydicom、simpITK(python)或者dicomread(matlab)直接打開,如果有需要再詳細說明吧。(百度谷歌一下這幾個關鍵詞還是很好掌握的


目前的影像設備都可以產生DICOM格式的文件。實際上DICOM只是一種協議,這協議的一部分規定了影像存儲方法。

不同設備的影像數據有不同的參數內容,雖說圖都是能看,但能否正確分析這些內容取決於你用了什麼軟體。像CT和MR這種設備來說,簡單的2D打開,調窗縮放用PhotoShop都可以。但VR,MPR,MIP等演算法需要特定軟體支持。我在這個回答里列舉了一些免費軟體可用:請問CT圖像是如何生成的?使用什麼軟體合成掃描資料?

一般的PACS系統都支持導出影像,有的機器工作站都可以刻盤保存。但通常作為普通患者拿不到。

就按最基本的刻錄保存來說,有些醫院是收費的。曾經見過200美元一張的。還有些醫院怕麻煩不給。

至於用U盤,除非你和醫生關係很好,不然都很困難。診斷工作站要連接PACS系統,而這個系統會連接所有放射機器。一旦感染病毒導致網路癱瘓的話,整個放射科都沒法工作。所以一般都會禁止使用U盤。有些會在一兩台工作站上可以導出影像,但一般是專人管理,交流也很麻煩。

好好和醫生或者技師交流一下吧,只要他們願意一般都可以。

至於導出JPG之類普通圖像格式,還是別麻煩了。把DICOM轉成JPG,也就是能看個熱鬧。


現在醫學圖像的標準格式是DICOM。網上有相關軟體可以打開,Efilm是非常強大的,可以搜搜看。如果醫院給你光碟,那麼光碟中是含有瀏覽程序的,功能比較弱。一般醫院是不給的,每家醫院規定不一樣。


超聲醫生表示超聲可以做到。。。。。。。


瀉藥.
如其他答案所說, 磁共振輸出DICOM. 每種影像學檢查結果都有自己的格式和使用軟體. 以我們醫院為例, 醫院所有電腦都有Synapse終端, 通過這個軟體可以看到所有病人的任何片子. 只需要病人的名字和住院號.
那麼這些文件可以拷給病人嗎? 老實說, 我沒有被問過這樣的問題. 因為無論CT, MRI, DSA, PET, 所有的檢查結果都是會親手交給病人的. 所以病人擁有了片子或報告之後一般不會問這種問題, 以後就醫帶上本次檢查結果即可.
那麼到底可否拷貝給病人呢? 其實我個人覺得是可以的. 不過會經歷比較複雜的過程. 放射科並非住院科室, 病人需要和放射科醫生妥善交流才能拿到類似文件. 另外, 醫院很多電腦都無法插u盤. 所以這個答案是: 理論上可以, 實際操作比較麻煩.


格式是*.DCM(dicom)
有些醫院有刻盤服務,20元左右。沒有這項服務的醫院就只能列印膠片了。
刻的盤裡面一般都包含綠色的閱片軟體。


dicom


目前標準的都是dicom格式。其他回答都自己很清楚了。目前在用radiant dicom,感覺還好,操作比較傻瓜,免費。
說一下是否可以拷貝。
因為全國醫院都有在做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所以接觸過影像學拷貝的事情。應該每家醫院都是可以拷貝的,但是會有點麻煩,很多醫院沒有推出針對病人的影像學刻盤功能,有很多原因。
比如,膠捲已經夠用了,刻盤費用是額外的支出,不是所有地方都會批的,而且也不是所有病人都願意接受。另外,一般的顯示器看效果也不是很好,普通的顯示器對色彩的反應較好,但是影像學區分主要是灰度,這部分支持並不好。
我忘記了是臨沂還是山東省腫瘤醫院,每張影像學都會有光碟給患者,但是很多患者就會懷疑這部分是不是亂收費。
如果你想拷貝的話,直接去找影像醫生可能不太好,讓你的主治和影像醫生溝通一下,幫忙刻一張盤。收費。
有的醫院科室是能夠插U盤的哦,確保U盤乾淨的條件下,可以直接把dicom弄進去,這部分還是要你和醫生關係夠好才行,因為不是他的義務,而且要承擔U盤會帶毒的風險,對醫院內部網路會有影響。
說的有點亂


原始圖像是dicom格式的,需配備專門的圖像軟體,其實大廠商(只用過飛利浦與GE)的工作站刻盤後,光碟自帶瀏覽器的。
不給光碟,涉及利益問題,當然刻盤速度真的非常慢,國內海量的就診人數,我估計光碟機撐不過1周。
當然我覺得你拷回去也沒用,除非自己欣賞,門診大夫哪裡有時間看光碟,大多情況他們只看診斷報告……


上面說的都差不多了,主要是圍繞著問題的兩個關鍵點:
1、放射圖像是DICOM格式存儲的;
2、普通人可以用DICOM瀏覽軟體查看。

有人提到了光碟,事實上,利用光碟給病人導出放射檢查數據是有國際標準的。

我曾參與日本一個較大的醫療IT公司(供應日本和歐洲超過200家醫院)的DICOM核心組件開發和維護。印象中做過一個IHE的profile:Portable Data for Imaging(PDI)Portable Data for Imaging,就是把病人的放射圖像和報告(注意,不只是圖像)以DICOM格式為基礎按照一個標準規則輸出到光碟中,這個光碟可以被任何一個支持PDI profile的終端支持。

DICOM格式本身不僅是圖像內容,還包括與檢查和診斷相關的信息,比如最簡單的窗寬窗位、多個圖像之間的序列關係,等待,這些信息以DICOM元素的形式儲存在DICOM文件中。

這個profile實質上是對DICOM進行了進一步限制,並且約束了文件的組織方式,使不同的醫院可以在這個導出光碟的內容和使用上實現互操作。

至於日本的醫院怎麼圍繞著這個PDI提供服務,我不太清楚。

另外,以往超聲圖像大部分是mpg的,聽日本專家說目前越來越多的超聲設備開始向DICOM靠攏。


贊成高票答案,另補充一點:現在部分地區、省份(我所在的地區正在進行)正在推進醫學檢查結果的互認及網路共享項目,希望今後能更方便就醫及減少檢查費用與時間。


我們正在做在線看DICOM圖的產品,新浪微博里的APP正在審核,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多關注一下。


就我實習所在的醫院來說,是可以拷走的。但你只能拷到圖像,不能拷到原始圖像。且片子上的層面都是挑選過的,對一般病人來說並不需要拷更多的層面了


做過相關的課題研究,格式是DICOM的,這種圖使用Photoshop 可以直接打開,也可以網上下載專門的軟體。推薦一款MIMICS的軟體,它可以將圖片序列生成三維的。很方便很好玩。至於能不能拿到,這就不清楚了。下面使用該軟體自帶的數據生成的模型 --這兩個是同一個哦。


是帶有.dcm後綴的文件,應該可以帶走的。

這種文件內部大致分兩部分,header信息(文本)+image,header中包含了病人 信息,image就是你拍片位置的圖像信息。

網上找一些dicom預覽工具自己也可以查看。


目前有利用瀏覽器來查看DICOM數據,所以不用下付費載軟體。DicomGo H5 Dicom Viewer解決dicom的專業瀏覽的問題。也支持轉成jpg格式。


我們醫院一般可以刻光碟,不過不一定全部醫院給。
我可以幫你三維重建 O(∩_∩)O ~


GE檢測的話最後刻盤會自帶瀏覽器。不過一般患者拿著也沒用,又不要建模。


刻盤就可以。需要圖像的病人讓他帶一張新的,大一點的盤。飛利浦的在工作站圖像上刻,給病人的同時也會在那張盤上安裝一個閱讀軟體的驅動。GE的要調好窗寬窗位導出來,有兩個選擇一個是PDF一個是jpg,不過出來的圖像很小。西門子的沒用過不了解。


是DICOM格式,
各家醫院管理不同。有的醫院會以光碟的形式賣給你。有的醫院需要自己去拷貝。
順便說一句,不要JPEG、 不要BMP 就要原始的 .dcm 這類的文件。


推薦閱讀:

TAG:文件格式 | 醫學 | 核磁共振成像 | 醫學影像 | 放射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