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流通領域的原油進口和使用權放開會如何影響國內對國際石油的定價權?

原油進口和使用權又是否應該放開?

「383改革方案」提出,以形成成品油定價新機制、放寬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准入為突破口,推進石油天然氣行業改革。放開對進口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的限制。目前,為落實國務院關於調整原油進口和使用政策的要求,發改委已開始對全國範圍內石油加工企業的基本情況、裝置能力、生產情況、技術經濟和環保指標等內容進行普查。 via http://business.sohu.com/20131029/n389115432.shtml


謝邀,試答之。
第一句話老套路: 以下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先說說歷史。。。
準確描述原油進口和使用權的名詞應該是「原油進口配額及進口資質」,這個東東最早來源於1993年外經貿部《關於原油、成品油出口經營管理暫行規定的通知》,隨後1994年國務院批轉了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關於改革原油、成品油流通體制意見的通知》,在這兩份文件中明確了國營原油、成品油進口的渠道,當時還不涉及非國營原油進口配額和資質問題,隨後1995年國家計委又發布了《進一步完善原油、成品油流通體制改革意見的通知》,這個節奏一直到1999年國辦發38號文《關於清理整頓小煉油廠和規範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意見的通知》達到最高潮,到現在38號文還是勒在所有想要申請配額的民營企業頭上的一道緊箍咒。2002年,
根據入世的承諾,商務部開始每年下達非國營貿易配額,允許非國營貿易企業從事原油進口,並逐年增加配額。這就是所謂的「非國營原油進口配額和進口資質」但是這些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配額大部分都被有國營背景的企業拿走了,很少有人能見到。2003年,
國營原油貿易企業取消了配額限制,可根據市場的需求來組織進口。目前擁有國營原油進口配額和資質的僅有五家企業,擁有非國營原油進口配額和資質的也僅僅22家(感謝@朱士恭 2012年應為43家),部分名單如下:

PS:那個大連海昌是海昌眼鏡的老闆嗎。。。

PS:那個大連海昌是海昌眼鏡的老闆嗎。。。
PS2:湖北天發的老闆龔家龍已經進去了,想當初石油商會會長多麼的風光啊。。。
跑題了,繼續。。。
從非國營原油貿易配額出台一開始,在這個行業里混飯吃的民營企業就不斷地通過各種渠道在呼籲解除進口資質和進口配額的限制,原因很簡單,根據現行原油進口的政策,有三道關需要過,一是商務部的原油進口配額及進口資質,二是發改委經濟運行局的原油流向證明,三是兩大集團的煉廠排產計劃,最後一個是最致命的,因為這意味著兩大集團控制住了原油進口到國內的最窄關口,試問如果你是兩大集團,會給其他原油進口商這個排產計劃嗎?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啊。。。
回顧歷史到此結束,再往下就不敢寫了。。。
題主提到的國務院關於調整原油進口和使用政策的要求,來自於2013年7月26日國辦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若干意見》(國辦[2013]83號文),在這份文件的第11條「積極擴大進口」下,對原油進口及使用資質工作做出了以下原則性指導意見:「本著有利於結構優化、淘汰落後產能的原則,賦予符合質量、環保、安全及能耗等標準的原油加工企業原油進口及使用資質。抓緊建立原油經營企業商業儲備制度,增強國家調控能力。積極推進天然氣國際合作。」個人對此文件的解讀是:整體經濟環境疲軟進而導致進出口形勢緊縮,從小里說是促進經濟增長,從大里說是從原油流通領域先試探著邁開能源領域改革的步伐。
關於此事對原油國際定價權的影響,其實這些年一直是圍繞原油進口配額和資質放開與否兩方的一個話題,主張放開的說放開有利於油價下跌,因為競價購買的人多了,不主張放開的說不行,因為油源就那麼多,一家談反而有利於購買,而且原油本身涉及國家能源安全,還是管制比較合適。個人認為現階段放開不是件壞事,因為原油對外依存度擺在那裡,誰都知道中國缺油,而且國際油價本身有一套計價標準,並不會因為你的加入就完全改變了遊戲規則,反而是如果中國能夠形成自己的原油進口期貨市場,可以通過此反而影響國際油價的遊戲規則。
但是估計在放開初始不會對國際油價有大的影響,因為國內本身還有很多需要解決的進口政策問題,後期形成了聯盟性質時,也許能夠反過來操作國際油價。
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謝邀。
嚴格的說,中國遠談不上對國際石油掌握定價權,現階段只能說是影響國際原油定價的一個因素。國際原油定價市場是一個較透明的市場,大多數定價都要掛靠基準油價格。按此分類全球分為四大計價區域,美洲參考WTI,歐非參考Brent,中東參考Oman或Dubai, 亞太則參考Platts, RIM或APPI的報價。定價方式主要是由原產地國以及國際市場決定。一種是原產地國的官價體系,如沙特、阿聯酋和卡達等中東土豪,自家出油自家賣掛自己標價(原則是有利於自身出口利益,當然也一定程度上參考了基準油)。另外一種是大多數原油品種所採用的現貨定價機制,用基準油的報價加升貼水。基準油選用的都是產量大且穩定的油種,可以被影響,但不易被操縱。決定升帖水的因素主要有品質、實貨基本面、金融市場、物流、政治和議價能力等諸多因素。所以,作為一個凈進口國,且油商又無法稱為major的情況下,影響油價是不容易的。所以討論一切國內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定價問題,要先了解到國際市場價格的形成。眾知友莫要在對WTI和BRENT行情不加以了解的基礎上來討論油價高低。
開放進口權會是一個艱苦漫長的過程,行業是否准入是一個問題,行業准入的門檻在哪裡又是另外一個問題。而最終有多少非國營的企業是否能夠達標並且真正參與到市場競爭中現在仍然不明晰。所以,放開政策並不意味著進入充分市場競爭的階段。從規模、資金、議價能力和煉化能力方面可以預見主導仍然偏向國有石油企業。好吧,那假設中國的進口企業出現了充分競爭的情況,價格仍然是以國際採購價為基礎,並且加上理想的利潤。進口商對外的議價能力(是否能保證?)和對於煉廠的議價能力依然不能保證進入國內的價格會低到理想水平。
最後,直接關係到大眾消費的是成品油定價機制,現在10天窗口制比22窗口制明顯靈活很多,和國際市場油價變動貼近很多,但是依然不是國內供需形成的透明機制。所以若成品油價格可以靈活反映國內供需和國際市場時,大眾會對油價有更高的認可。


說點淺見:
單方層面:
原油擁有者(中東諸國)-原油開採運輸提煉銷售環節(如中石油)-原油消費者
哪個環節聚集能力掌控能力強就有相對壟斷優勢和議價權。所以起初中石油不夠大為了保證原油進口的一定議價能力(不發生類似鐵礦石的情況),會相對壟斷。但隨著中石油等做大做強,其對外議價能力具有一定支撐能力的時候,對內即原油消費者的壟斷能力會造成其惰性或者腐敗性,分拆和放開配額引進競爭有助於解決這一問題。簡而言之,這是一個平衡的問題,過左或者過右都會造成以國家為整體的資源內耗加劇。
多維層面:
原油作為重要戰略資源,其定價議價並不是僅僅由市場直接參与者決定的,而是整個戰略層面協同作戰的結果。就好像原油歐佩克組織,歷次中東戰爭等等。隨著國家實力強大,其他領域的優勢逐漸向原油方面進行滲透的時候,議價能力也是不斷變化的。另外還要考慮到一極多強的博弈格局,打散的分配模式更能隱藏自己,比如搞原油儲備等等。最後資本世界的金融屬性是和產品不完全鏈接的,其扭曲層面如期貨交易所是有反作用力的(甚至是反向主作用力,比如白銀黃金幾十年的熊市)。

PS:中石油等的暴利竊以為主要來源於大慶油田這種非進口的國有(或者全民擁有)資源的溢價。


匿名回答會顯示出來么?


推薦閱讀:

TAG:石油 | 石油化工 | 對外貿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