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致青春》里的人物?
1.希望大家能基於原著來答題,因為電影刪減了很多東西。
2.不要老是強調陳孝正自私,也不要老是把他跟林靜比較,林的起點本來就比陳高很多。
3.希望大家能跳齣電影光環,把這個人物放到現實社會中分析。(≧^ω^≦)
陳孝正的人物形象是比較真實的。在我們身邊的好多人身上都有陳孝正的影子,我覺得老是強調陳孝正自私的人是沒有對這個人物形象進行深刻思考的。
現在想想這個人物,我來說說印象比較深刻的幾個場景:
1.他與鄭微的第一次見面發生的衝突;
2.鄭微反追他,他各種無奈的樣子;
3.鄭微在飯堂把他打的飯倒掉,他的那種憤怒;
4.他與鄭微熱戀的一些場景;
5.他們家吃飯的桌子上永遠給他逝去的父親準備著一副碗筷;
6.「一厘米」的誤差;
7.他離開鄭微到美國深造;
8.「海歸」歸來的各種榮譽;
9.回來對鄭微進行的又一次追求。
我對他的印象就這麼多。下面來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首先陳孝正的家庭條件並不好,生活較拮据,但他還是不自甘墮落,考上了一個名牌大學。他與鄭微的戀愛也是完全被動的,是在鄭微差點破壞了他兼職的工作成果時,對自己勞動成果的一種保護,也許那個模型能夠做他一個月的生活費,這樣想的話也可以理解他的行為了。
一個家庭條件不怎麼樣的人一般都會或多或少的有一點自卑心理,所以不敢去主動地追女孩子。因為不可否認的是談戀愛是需要花錢的。正如網上有人對現在的大學生說,你們憑什麼拿你們爸媽的錢為別人養媳婦兒?所以陳孝正從主觀上是沒有談戀愛的意願的,但有時感情是不能用理性來控制的。正如史鐵生所說,愛情從來與藝術相似,沒有什麼理性原則可以概括它,指引它。愛情不像婚姻是現實的契約,愛情是站在現實的邊緣向著神秘未知的呼喚與祈禱。它根本是一種理想或信仰。
鄭微把他打的飯倒掉,這種行為簡單點兒說是一個惡作劇,但對於陳孝正,是對他尊嚴的挑戰。所以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他也做出了退讓,想與鄭微劃清界限,不再有瓜葛。這一幕讓人感覺有點悲憫。
他與鄭微熱戀的場景,看看我們周圍或者對比我們自己就能夠體驗到那種感覺。美好的戀愛是沒有任何雜質的,只能看到純真與美麗,對它也只有憧憬和嚮往。
陳孝正是一個優秀的人。首先在個人生活習慣上來說是當代大學生的典範,不沉溺網路遊戲(雖然原著中還沒有這麼高端的產品,但性質差不多),不逃課,講究個人衛生,沒事就去自習室自習或者圖書館看書。儼然是一個學霸,沒有壞習慣,是典型的好學生。這種好學生不僅好在學習成績上,更好在行為習慣與個人品德上。這種性格的養成與他的家庭背景密切相關,父親早逝,但母親沒有改嫁,為了他努力工作,只為了他有出息。這種母親也是偉大的,雖然沒有父愛,但這種母愛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從他們家吃飯的桌子上永遠給他逝去的父親準備著一副碗筷可以看出他母親的性格,再進行思考可以想到在他成長曆程中母親對他的嚴厲教導。一個母親同時扮演著「嚴父慈母」的形象,還得為了家庭的生活去打拚,確實不容易。所以作為一個有良心的人是不得不去努力的。這也是他優秀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正是因為自己的經歷,所以他對自己有著嚴格的要求,是一個極其自律的人。他不會為了自己的愛情而放棄自己的人生目標。不同人的價值觀是不同的。說陳孝正自私的人是沒什麼錯,他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拋棄鄭微去美國求學。但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放棄自己的愛情,陳孝正又何嘗不是痛苦的呢?「貧賤夫妻百日哀」,他已經受夠了清貧的生活,所以我們沒有理由去對他的做法提出批評。他的選擇對鄭微固然殘酷,對他自己更是殘酷,不僅要接受別人鄙視的目光,還得承受自己良心的譴責與激烈的內心鬥爭。作為一個男人,如果僅僅是為了所謂的愛情而去放棄自己的理想,我覺得是不明智的。陳孝正說自己的人生容不得一厘米的誤差,我表示理解。
選擇離開鄭微到美國深造,也是為了能夠給自己以後的家庭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這種想法我覺得是很正常的,我們沒有理由為了一個不確定的未來賭上一個確定的現在。如果他選擇不出國,我相信他也會混得不錯,也許算不上成功,但也絕對不能說是失敗。然而我們知道去不去美國,這兩者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當陳孝正從美國歸來,滿載榮譽,但不忘初衷,還是喜歡著鄭微,這一點是可貴的。他對鄭微的情感並沒有因為自己身份地位的提高而改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陳孝正就顯得更加優秀了。
原著中的結局是鄭微最後與林靜結婚了,而電影中的結局則是鄭微與陳孝正一起去海洋館故地重遊,給觀眾留下了想像的空間,也是電影一個小小的善意吧。
電影裡面林靜說,愛情就是一條河,我們都是瞎子,誰不是摸著石頭過河呢? 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就說這麼多,謝謝。
曾經在中國青年報上看到過一篇分析陳孝正的文章。可以參考一下。
陳孝正:一個校園「苦行僧」的樣本
本報記者 蔣肖斌 《 中國青年報 》( 2014年04月15日 11 版)雖然有人批評《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用零碎淺顯的事件,拼湊起一鍋關於青春的陳湯,但要承認的是,它的臉譜化,為我們簡明扼要地描畫了校園裡的幾類典型人物,比如「富二代」許開陽、女神阮莞、假小子朱小北、潔癖黎維娟。至於男主角陳孝正,不妨稱他為「校園苦行僧」。
如果要概括「校園苦行僧」這個群體的特徵,大概有這樣一些形容:家境貧寒,學習刻苦,成績優秀,原則性強,目標堅定,自尊心強,自卑感也強,耐得住寂寞,性格孤僻。
以陳孝正為模板,我們大概可以分析出「校園苦行僧」的過去、現在與將來。為此,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博士汪冰。
過去:家境貧寒,別人都是假想敵
陳孝正的家庭背景,電影里是這樣交代的:「出生在工人家庭,獨生子,父親早亡,母親性情乖戾,從小到大對他要求嚴苛。」鏡頭中,他和母親相處的環境是陰暗壓抑的,還要時刻不忘父親的期望。
順利進入大學後,陳孝正是一個異數。大大的黑框眼鏡、洗到顏色暗淡的polo衫、手臂里夾著書,這是陳孝正的典型配置。雖然由於演員太帥,沒能穿出這身打扮的寓意,但「書獃子」的形象是坐實了。
他喜歡獨處,不擅於人際交往,把自己的床位用帘子遮擋起來;每天早上6點半,室友還在酣睡,他準時起床鍛煉,晚上則是泡圖書館;當同學在寢室聚眾打牌、抽煙喝酒的時候,他拿起掃帚默默地打掃衛生,在牆上貼一張「禁止吸煙」的告示。
因為家境貧寒,「富二代」室友許開陽給陳孝正攬了一些做建築模型的活兒。而當前者因為吃醋不再找他幹活兒時,陳孝正的反應出人意料的激烈。他大吼:「你說話客氣點,一個人不能因為有點兒錢就對什麼都不客氣。你可以有優越感,但你別以為這世界上什麼都是由你來決定的。你幫我找活兒我很感激你,但我不是你的馬仔,我自食其力。」結果是,陳孝正被群毆,顯然他的人際關係並不好。
汪冰:我們上學時,身邊都會有這樣的一兩個人,他們有兩個苦——家庭苦、學得苦。父母可能從小就向他們反覆強調:你必須要成功,只有成功你才能活著,才能反哺家庭。所以,他們沒有得到過無條件的愛,愛對他們來說是功利性的。
在宿舍抽煙喝酒,其實也是室友沒有考慮陳孝正的感受——對他來說,學習是生死攸關的事情,很在意別人攪擾他的生存環境。但是在一個社交圈中,當多數人達成一致時,少數派是會被忽略的,陳孝正就是那個少數派。
他的問題在於,不會用幽默的方式來化解這種矛盾,不會說一句:「嘿哥們兒,咱能換個地方嗎?」他的人際關係缺乏彈性,只會硬碰硬,他覺得那幫人永遠理解不了自己從小經歷的艱難困苦,於是就把自己和集體對立了。
物質和感情的長期匱乏,使陳孝正有很深的不安全感,容易把別人當成假想敵。家境優越的孩子就很少有這樣的感覺。所以當許開陽不再給他攬活兒時,他敏感地覺得這是一種侮辱。敏感的背後,是自卑在起作用。他對別人的優越相當敏感,其實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弱勢的位置。
現在:人生大樓不允許有一厘米的差池
既然是「苦行僧」,那麼愛情和這群人幾乎是絕緣的。在鄭微之前,院長千金曾毓也對陳孝正青眼相看,他既不拒絕也不接受,他說:「我還真沒打算在大學期間談戀愛。」
所以,當鄭微不小心碰翻了他用來賺生活費的建築模型時,陳孝正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推開姑娘,保護模型。可惜他千算萬算,也沒算出鄭微會愛上自己,還緊追不放。
當兩人終於在一起後,約會的地點也無非是自習室、圖書館。陳孝正對鄭微說:「我跟你不一樣,我的人生是一棟只能建造一次的樓房,我必須讓它精確無比,不能有一厘米的差池。」顯然,鄭微就是那個「一厘米」。
這個「一厘米」在臨近畢業時,被陳孝正及時「修正」了——他接受了曾毓讓給他的公費留美名額。曾毓用一句「我不過是愛惜你的才華」,徹底打敗他的愛情。
當鄭微聲淚俱下地問「我跟你的前途不能共存嗎」時,陳孝正答:「人首先要愛自己。我習慣了貧賤,我沒有辦法,但我不能讓我愛的女孩子忍受貧賤。」這個結果其實在預料之中。電影中多次出現這樣的情節:鄭微過生日,許開陽送她貴重的手錶,於是陳孝正不好意思拿出自己手工做的禮物;戀愛中倆人沒錢去海洋館,分手前才決定去一趟……
汪冰:陳孝正一方面很清高,另一方面又唯利是圖。清高是他獲得自尊的一種方式,所以不會赤裸裸地去拉關係;但他最終想要的人生目標,又使他離不開這些「有關係」的人,所以面對院長女兒,他若即若離。而曾毓最後的那句話非常巧妙,使他既滿足了自尊心——愛惜才華,又獲得了實際利益——公費出國,所以一擊即中。
陳孝正的頭腦中有很多「應該」和「必須」,他這麼努力是為了出人頭地,所以每時每刻都活在一個理性的世界裡,不允許自己的人生失控。愛情恰好是一種容易導致失控的原因。愛上一個女孩,可能會破壞他的成功之路,這是他不允許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密程度是和內心的袒露程度成正比的。陳孝正身上巨大的自卑和不安全感,使他對周圍充滿敵意,無法袒露自己,也就無法和別人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
通常像陳孝正這樣的人會比較自戀,不知道怎麼去愛別人。他是個功利的人,以己度人,會覺得別人也是:「為什麼要和我交往,因為有利可圖啊!」所以,他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愛對方——和鄭微分手,免得大家一起受苦。
將來:成功後為什麼不快樂
幾年後,陳孝正終於成功了,成為著名設計師,拿了美國綠卡,載譽回國,招聘了過去的同學給自己打下手。在同學會上,一貫沉默離群的他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可是,功成名就的陳孝正並不快樂。散場後,他對鄭微說:「你可以認為我是個唯利是圖的人,連我的婚姻都是功利的,我是為了拿綠卡。我甚至覺得自己是個爬行動物,只有和你在一起的時光,是直立行走的。」
汪冰:不久前有個台灣朋友給我發了兩句電影台詞:「人應是被愛,而東西應是被用。但世界亂了,東西被愛著,而人卻被用。」像陳孝正這樣的人,就是後者。把自己當工具,也把別人當工具。
「校園苦行僧」是極有可能獲得成功的,因為他們很努力,且「六親不認」。他們把事業放在人生第一位,即便有時對生活有所遺憾,但他們有一個強大的防禦系統說服自己:「你看那些沒事業的人,都是loser(失敗者)。」
然而,當他們達到自己的目標後,就可能墮入虛無,一無所有。陳孝正能領悟到這一點,已經是很理想的情況,更多的人根本沒有回頭的機會。
人一出生,家庭會給我們寫入很多程序,但我們可以選擇要不要執行。人活一輩子,可以「苦」——很苦地去學習、工作,但絕對不能缺少做人的體驗——親情、友情、愛情、生活的樂趣。
有的人認為享受生活不能讓我們更成功,我不這麼認為。我的理解是,當一個人能享受生活,才會有更大動力,因為他感受到了美好,才會追求更美好。相反,如果是感受到生活的悲苦才去努力,由恐懼驅動,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受害者,就可能越來越慘。
其實不僅在校園,中國有太多的「苦行僧」。社會獎勵結果而不重視過程,我們從小灌輸的教育就是,考上大學才能怎樣、找好工作才能怎樣、買了房子才能怎樣,以功利性成就的結點來定義生活。什麼樣的人最可憐,就是那種由別人來決定你有沒有資格快樂的人。實際上,沒有房子也可以享受陽光。享受生活不需要別人許可。
巧了,正好寫過一篇跟lz問題一致的影評:
雖然電影細節有些直白露骨,比如兩次墮胎,但本質上對人性的還是美化了,尤其是其中兩位鳳凰男女的代表,陳孝正和黎惟娟,前者更是一條主線。如今社會級層板結,鳳凰男翻身通常兩種途徑,一種倒插門,比如陳孝正可以和曾毓好,第二種就是如電影里那樣,他國擇木而棲。只是倒插門太落俗套,像過去瓊瑤劇,趙大姐16年前就以女屌絲攀王子的還珠格格出名,絕不會這麼導演。
大家看到陳要出國的那一刻,必然有所觸動,其實趙薇這裡還是對陳做了美化,隱藏了很多人性的醜陋。現實生活里,故事可能這樣發展,陳一腳踏兩船,鄭薇為大,曾毓備胎小三。陳用更加赤裸無恥的方式和曾毓曖昧,利用她彌補社會資源的不足,比如說情敵不給他攬活了,只要曾毓一句話,當院長的老爸大批高價的模型兼職就來了;另外陳還能跟鄭薇保持一分純真而不完美的愛情,取得心理慰藉,飛黃騰達後,有良心可以帶著鄭薇移民。有人可能要問,曾毓這樣的富家千金會給一個窮小子做小3么?現實生活中我見過一些這樣的例子,而真正受傷害深的,都是曾毓這樣的人。
一個哥們農村考到**(不給母校丟臉)大學,家裡四個孩子,大三才捨得買個手機,典型鳳凰男。他有個青梅竹馬的異校女友。而我們系男女比六比一,不乏高富帥。即便競爭激烈,依然有個副省長的外孫女,心甘情願的給他做小三。後來出了點事,絕沒有像電影里那樣打胎的故事,總之給那小三的傷害絕對是長期的。
真實世界的鳳凰男,比陳孝正要恐怖得多,女生的愛慕和朋友的善良是他們攀登的階梯。鮑叔牙的善良成就了自私的管仲,劉邦依仗岳父挖到第一桶金。《神醫喜來樂》里最喜歡田奎這個角色。他出場是個落魄的秀才,偷富人家的狗食,結局裡已是民國部長,喜來樂的善良,賽西施的愛慕,朝廷命官的賞識,任何一步都是他不可或缺的階梯。因為對出身環境的恐懼和敏感,鳳凰男往往特別功利,多少會以道德為籌碼為作為自己拼搏的賭注。但也並不只是出生環境導致了他們的偏激。鳳凰男與普通屌絲的主旨差別在於,初步成功讓他們的交際圈儘是高富帥和男神,這種羨慕嫉妒恨把他們對成功的渴望推向極致。也正式這個道理,(大)城市貧民窟出生的鳳凰男,比農民子弟還要可怕,因為從小就耳濡目染慣了各種可遇不可求的事物,嫉妒心產生更早。而出身環境和初步成就的反差越大,這種人也越可怕,也是鳳凰男中的極品。
生活里見過各式各樣的鳳凰男,一農村軍校生,讓兩個女友為他墮胎,而這一行為以及女友的相貌數量,也成為其炫耀的資本,這算是常見的低端例子。還有一哥們,本科的時候為了保研,曾經試圖拉前面的人下水。而我自己也像電影里那樣,偷偷的申請留學項目的時候連我媽都不知道,而之前我已經佔了一個保研名額保底,這不僅讓另一個同學不能保研,也擠掉了一個好朋友的全獎留學機會,這件事我至今任有愧疚。這點愧疚並不說明我比那軍校生高尚,只是在極大的功利誘惑下,道德會顯得不值一提。你可以選擇為個來之不易的留學機會,拋棄道德的操守,也可以為了保研或兩張處女膜,只是生長經歷造成了價值觀取向不同,這甚至不是簡單的道德問題。杜月笙說:「潔身自好不吸煙不喝酒的,往往心底自私,這樣的人不足以託付終身」。我很贊同,如果一個人過於自律,那可能會很偏激,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了某個層面,尤其是那種事業上登峰造極的典型,蔣中正生活節儉,汪兆銘作為民國四大美男子之首,煙酒嫖賭不沾。因為這樣的元首級人物,內心太過強大偏執,煙酒女人或生活的奢侈都不足以刺激他們的G點,只有成就和權利才能帶來快感。很多鳳凰男,也常有不煙不酒不DOTA的形象,學習工作一絲不苟。即便前途似海,但也只是他們自己的,愛情在他們的價值體系里不會處在最高層。否則,一個把精力都用在追女人身上的ds,也就不會鳳凰。
陳孝正算真正意義上的鳳凰男么?我覺得電影有個BUG,既然是建築名校,哪怕是同濟東南天大這樣的三流名牌,我覺得陳還是有能力帶著鄭薇出去的。即使暫時不行,也犯不著和白人結婚拿綠卡,如果他的學識尚且換不來一張綠卡,又算什麼鳳凰男?往往比鳳凰男還要不值的,就是那種表面上有品質有前途,實質上草包的偽鳳凰男。陳孝正不過二者之間吧。據說(下一句有連接詳細解釋)男女之間異地相戀,如果是女方不顧一切投奔去了男方所在地,這段感情,一般不得善終。如果換是男的拋棄所有去了女方所在的城市,結果通常是皆大歡喜。認識個85年的傻大姐,就這樣栽在一偽鳳凰男手裡。長相六七分,只是大學期間女生多沒談過戀愛。一個從小移民法國的溫州小哥,父母早年偷渡到法國,黑戶移民謀生不易,父親早年得癌症去世了。溫州人在法國從事下游商業,小哥不願步父輩後塵,勵志好好讀書,自己經營人工智慧網站。在傻大姐眼裡,小哥出生不好,但奮發上進,於是在上海一見鍾情。小哥回到法國又斷斷續續了兩年異地戀。傻大姐不忍放棄,拼上自己30萬嫁妝積蓄,申請了巴黎九大的master。即使後來放下了女生的矜持顏面,但無論怎麼追,對方也不能給個承諾,而這時傻大姐已經「年方二八」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男生十年來都沒混到法國籍,空有鳳凰男之志,卻沒有出人頭地的能力。很可能是因為自己沒本事,才拒絕了傻大姐。所以對女生來說,在外人看,偽鳳凰自身能不足,被迫放棄愛情,少了層道德上的譴責,可是對女生的傷害更讓欲哭無淚。另外偽鳳凰男由於自身能力的不足,奮鬥的過程中坎坷更多,甚至會把自己的負面情緒施加在女友身上,這也是很不值的一點。
孔雀女的眼裡,鳳凰男有種神秘的魅力,如果女生父親也曾是鳳凰男,這個趨勢則更甚。富養的女孩,錢看得很淡,絕不會把經濟當成擇偶優先標準。而鳳凰男的磨難中包涵了很多故事,這些她們所未知的經歷,造成一種神秘感。鳳凰男的初步成功,又塑造了一種難能可貴的英雄形象,使孔雀女莫名的崇拜。事實上鳳凰男心理多數自卑狹隘,缺乏自信,追女生也就不特別主動,客觀上造成對女生欲擒故縱的假象。沉浸在愛情的博弈里,人有時變得很賤,鳳凰男越是清高,女生越覺得他有魅力,就像鄭薇追陳孝正一樣。殊不知,鳳凰男的清高的背面是自卑,也沒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愛情。陳孝正自己也說,他本科期間本來不打算談戀愛,因為他談不起,即使後來談了,生活的重心也不在鄭薇身上,而且始終不如他的建築模型。既然重心都不在女友上,自然也就不會再想其他花頭,從出軌的角度來說,本科期間鄭薇都是零風險。對力不從心的偽鳳凰男,在事業走到瓶頸的時候,孔雀女也不能再給他們帶來什麼;真的鳳凰男,在給你一分長期穩定的愛情後,會因為一個飛黃騰達的跳板,讓你瞬間輸掉整個青春。
在愛情中,女人都需要安全感,紙醉金迷的富養男也許不可靠,但那也只是暫時的,就像短期股票交易,談不成很快就分,損失不會太久;鳳凰男短期絕內對安全,就像你買了大國國債能源期貨一樣,他會認真的陪伴你很久,因為他們也缺乏感情,但是政治危機到來的時候,國債硬期貨都會崩盤。你的愛情不足以覆蓋他對現實的恐懼,不論他一開始就拒絕你,還是後來的分手,理由都千篇一律:」不能給你幸福的生活「。孔雀女覺得"我又不需要你很有錢,即使過普通的日子,也可以很幸福",但鳳凰男不行,經濟是他們幸福的基石,只是你們價值觀反了。愛情不會凌駕在他們的事業之上。一旦千載難逢大的機遇到來,比如電影里的留學,他們就會厚積厚發,鯉魚跳龍門的預期收穫遠大於愛情的安逸,單一的愛情遠不足以彌補他們悲劇童年的心理陰影。影響鳳凰男的不只是經濟困窘,更多是由於他們父母的愛情多半也是病態的,他們對愛情的認識本來就不全面。這一點普通人的確體會不到,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你的家庭環境幸福,也就無法明白,什麼叫貧賤夫妻百事哀,父母恩愛的你也不會看到,男人嫖娼會誘導兒子墮落,女人出軌也會促使女兒輕薄,單親缺少父愛會導致女生戀大叔,男生同性戀趨勢加重,反之亦然。他們要麼沒見過完美真實的愛情,要麼就是父母的悲劇讓他們看淡了愛情,在已經走火入魔的名利目標前,則顯得更加輕微。
倘若不是孔雀女,歷過一些磨難,即使不會被鳳凰男的魅力著魔,同病相憐的感覺也能將使他們抱在一起,也許故事收尾會早些。倘若出身低微點的鳳凰女,就完全不一樣了,鳳凰女往往更加可怕,一開始就不會和鳳凰男產生愛情的火花,比如黎惟娟和朱小北,絲毫沒有喜歡過陳孝正,充其量有點賞識,而都表示喜歡富二代許開陽。尤其是黎惟娟,一開始就給民工男友發卡,最後找個大款老男人,甚至一篇影評說三個女生的悲劇都是她策劃的報復。客觀上說,女生的心胸沒有男生寬闊,嫉妒更深。當然鳳凰女也比鳳凰男更加可憐:因為重男輕女的,家庭的關愛更少,如果有個弟弟,甚至會在畸形環境下生長。
由於女性自然的弱勢,鳳凰女的成長道路上比鳳凰男有著更多的不幸,可能因漂亮的衣服或化妝品,就成為猥瑣老男人下手的目標。等到經歷了太多的蒼茫磨難,成熟以後,對外界的佔有慾更強。黎惟娟嫁了個成功老男人,但是這也不失為一個完美的結局。假如對方沒有拖油瓶,只大十歲以內的話,那完全就是一個幸福的家庭了,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國人的觀念里,女人的青春更加短暫,即使拿青春賭明天,但她們的明天也絕不是只有事業。誠然鳳凰女可能比鳳凰男更加自私嫉妒,更加肆意的無視道德背叛朋友,但是鳳凰女不會輕易abuse愛情,更不會把愛情當作攀登的階梯。我們有時能看到,鳳凰女甚至不惜傷害自己的閨蜜,為的只是一個理想的男生。因為在女生的價值觀里,愛情和家庭的分量更大。通常的組合里,男生往往更優秀強勢,共同的成長道路上女生反客為主的機會還是少的,電影里那種民工男友並不多件,更顯有女生會以男友為契機,把自己發展成為一個女強人。因此,如果鳳凰女找到了一個值得託付終身的另一半,往往就會一直走下去所以而現實生活里,她們與孔雀男男的結局,比起鳳凰男孔雀女的組合要完美得多。
這個問題充滿了惡意。因為在一開始題主似乎就是來尋求認同的。一句不要說陳孝正自私的話,就排除掉了陳孝正最主要的錯誤。
陳孝正的缺陷就是自私。也正是自私這一點,他變得讓人很不喜歡。陳孝正犯的錯兒不就是芮成鋼一樣嘛?
典型的自私的精緻主義者。
他們也許勤奮刻苦,也取得很好的成就和鮮花。但是他們沒有朋友,因為他們的世界裡沒有給朋友一毫米的空間。
他們自卑又極度要強,精神極度物化和封建。他們學習帶著強烈的目的。功成名就,錦衣還鄉。他們冷漠勢利。他們對一些人極度的友善,但是狠心起來也能下得了手。因為任何人都不在他們的心中,任何人只是他的工具。包括他自己。
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喜歡不起來甚至極度厭惡陳孝正。
我不明白,在如今這個對個性如此寬容的時代,還有人諾諾的喜歡擰巴的鄭孝天。
陳孝正愛鄭微不可否認 但更愛自己的前途和事業 自卑所以放手 又妄圖通過成功追回鄭微 其實只是想證明自己不再自卑 所以 愛情里不能有自卑 婚姻更要門當戶對
《致青春》這部作品,人物方面刻畫的比較真實,我想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陳孝正這個角色,題主也在問陳孝正這個人怎樣,如何評價他。下面我說幾點吧
1.陳孝正來自於一個一般家庭,可以說貧窮,而這個家庭的背景就讓他是一個刻苦學習的人,家庭背景怎樣很大程度上決定他是否有鬥志。
2.他有自己的性格,偏於傳統吧,鄭微一個女孩子家進男生宿舍,一呆就是半天,陳孝正對這很有看法,反感,認為一個女孩子該矜持,當鄭微向他表白說喜歡他時,他的那句經典回答:「你神經病啊」。我想這是因為之前鄭微給他印象不好的原因。
3.後來,爭名額出國。往往就是很多女孩在這裡轉變了對他的看法,本來或許也很喜歡這樣的男孩,可他最終選擇出國,離開了鄭微,這讓許多女孩都轉變為恨,討厭這樣的人,因為他傷害了別人,他的選擇是錯的。
我想說,他這樣做沒有錯。確實,抬傷害了鄭微,但沒有錯。一個男人在那個時候一無所有,而且在那個時候家裡情況也不是很好,對他來說,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出國,因為他需要去奮鬥,他"時間不多了,只有一次機會建造一棟大樓,不可以有一厘米之差」。
幾年後,他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回國了,再次找到鄭微,請求她再給他一次機會。這時,兩個人都已不再是以前的那兩個人,這些年兩個人的經歷改變了他們自己很多。鄭微當然是拒絕,無可厚非。
一百個男人我想有九十九個男人都會做那樣的選擇。一個男人,在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唯有去奮鬥努力;他一無所有,給不了鄭微什麼,至少現在給不了---任何!他愛她,但是他不能讓她跟著過苦日子,他必須努力,擁有點什麼,哪怕一點。所以,他狠下心「拋棄了鄭微」。
好多女孩都不懂一個男人所要擔負的責任,她就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不明白男人的想法,緊接著認為這樣的男人不值得去愛,自私自私自私。你在還沒有懂得一個男人之前,不要隨便的給他去下定論,過段日子,也許就會明白,他的選擇是對的。說到這裡,好多女孩會說,我不要他怎樣怎樣,有房有車什麼的,只要跟他在一起,不在乎那苦。可是,應該說大大部分男人他是不願意一個女人陪著她一起從零開始,過苦日子。他想的是能夠直接給他愛的女人一些什麼,不願她受苦。這個好多女孩都不知道,我要說,這才是男人的想法!
林靜可把自己室友害慘了
我記得我看完電影寫了一篇觀後感
- 誰是誰的陳孝正,誰是誰的玉面小飛龍
無論是電影或是小說,我都喜歡那個勇敢無畏的玉面小飛龍鄭微,她勇敢無畏,她敢愛敢恨,即使她的青春不能不朽,但那也夠了,不是嗎?
但我不喜歡陳孝正,我不喜歡他那句什麼精確無比的大廈的比喻,沒有人能毫無錯誤。但類似的人實在太多了,僅僅是不願她吃苦便放棄了用一個青春愛過的人,就如同說我們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一般讓我覺得心生不耐。可是,我們不得不妥協,可是我們不得不接受,分開或許是最好的結局,他們確實不在一個世界。即使猜中了開頭猜中了結尾,可當結局出現,還是會心有不甘心生不願。無奈還是無奈。分開的那一刻可能無比傷心,但是時間會撫平一切,改變一切。就如同鄭微可以變成一個嚴謹之人,而陳孝正可以穿著白褲子直接坐在台階上一般。
在若干年後,當小飛龍不是小飛龍,陳孝正還是陳孝正的時候,鄭微的那句「我和你,誰也不欠誰」確實精確無比。而且這句話只能有鄭微說,其他人都不合適,。趙世永欠了阮阮的,阮阮欠了吳醫生的,林靜欠了施潔的,似乎只有鄭微才夠格說出如此涼薄淡然的一句話。
而電影比小說更震撼的是鄭微離開林靜的時候說「我們都該慚愧,我們愛自己總勝過愛愛情。」是啊,我們總是更愛自己,但這從來沒錯,我們從來不能因為這個理由而去責怪一個人不是嗎?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張開那樣甘做配角,不是所有人都會像阮阮一樣為愛而青春不朽。我們的青春從來都會腐朽,因為她難以抑制的會逝去。
就像葡萄酒不能變回葡萄一樣,我也已不再年少不再輕狂。
有人說鄭微還是愛陳孝正的,但是小飛龍已不再,他們終究難回青春。其實,比起愛他,鄭微更愛的是自己的青春吧,而陳孝正恰好是她整個青春的最好寄託,恰好是她最難忘記的那段回憶。終究還是那句愛自己勝過愛愛情。這從不可悲。
小飛龍說過:「真希望愛上一個人就可以一輩子這麼愛下去,就這麼簡單,多好。你答應我,別讓我再等你,我怕我沒有足夠的勇氣一直等在原地,更怕我們走著走著,就在也找不到對方。 」可惜陳孝正不是。即使在故事結尾他說:「我還能重新愛你嗎?」但青春是用來還念的不是嗎?
愛情在時間中兜轉,我們以為是因為時間的不對味而沒有讓愛繼續,其實殘酷的實事是每一次的相遇早已被上天註定,所有的發生也在預料之中,無從改變。青春都有遺憾,更有人一生難忘的美好回憶,所以,青春必須是拿來懷念的,那些美好會因為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而持久保鮮。正如男女關係一樣,想要做永遠的朋友,一定要能忍得住。
你有沒有愛上一個這樣的人,就在你青春繁華的時候。
可惜你不是陳孝正,而我亦不是阮阮。
文章可能並不怎麼適合回答你的題目,但是對於一個人物的評價是離不開他所處的環境的。
我們所有人都會變成如同陳孝正一樣的人,只不過電影將他的行為放大了。
陳孝正比鄭微更早的離開了青春年華,我們不能怪他,我們只不過是旁觀者。 而對於他們而言, 就像葡萄酒不能變回葡萄一樣,我也已不再年少不再輕狂。
電影中有很多原著沒有的細節,而且比原著更加讓我們感覺真實。小說比電影多了更多情節。但無論是那一個,對於陳孝正這個人給人的感覺都是一樣的:我們一開始厭惡,後來原諒了,最後竟感慨起了自己的愛情與人生。
無論怎樣沒有人青春不朽。
也看了一些評論,大家說他自卑,自私,懦弱,糾結,是標準的渣男。可是我想,如果我是他,我也會離開鄭薇選擇出國,想要有一份自己的事業。
我們知道,陳孝正的角色設定是出身貧苦,他自己把自己的人生看成是按照藍圖精確建造的大廈。如果他當時選擇與鄭薇進入國企,也未必會不會有發展,那麼他一心想出國,除了對於事業的追求,更本質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覺得用笛安龍城三部曲中江薏決心離開西決時與東霓的話來解釋最好。
「得了吧你。」她抬起頭,含著淚鄙視我,「除了錢你還在乎什麼?」
「小姐,你不在乎錢,你哭著喊著要去北京做什麼?」我瞪大了眼睛。
「工作就全是為了錢么?」
「難道不是么?不然為什麼?」我大驚失色。
「我......」她像是害羞那樣把臉貼在我的衣袖上,「我也不知道,我就是想--我去北京其實是希望......希望我能變得更好,希望自己這個人能變得更好,我說不清,東霓你明白嗎?」
我沒有回答她。我明白。那個時候我瘋了一樣地想去新加坡,我不要命地一天唱八九個小時,我懷著一種上刑場的心情對所有給我小費的客人竭盡全力的微笑--不全是為了錢的,我以為我自己終究可以變成另一個人,變成另一個比「鄭東霓」更美好的人。但是,那沒用。真的沒用。可我不想跟江薏說這個,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她會明白。
我還很年輕,我相信人的一生是豐富的,愛情只是披薩的一塊。對於有的人而言看起來是是六分之五的那塊,對於有的人而言看起來不過是六分之一的那塊。但無論是誰,愛情都不會是生活的全部,那樣的生命也太沒有價值。
所以我們都有可能活成陳孝正的模樣。也只有在努力變成「更好的人」,我們才有資格風輕雲淡的說一句「那都沒用」。
青春不就是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嗎?
陳孝正的錯誤:
1。出國前不跟鄭微商量,就像鄭微所說:難道你的美好前程里就容不下我嗎?難道我就是你的那一厘米誤差嗎?在陳孝正的意識里,出國是他一個人的事情,他要一個人承擔起孤獨與奮爭,這是一種大男子主義的想法,只把女朋友當作他的隨從和附屬,而不是可以與之協商事情、與之同甘共苦的伴侶。
2。陳孝正不懂鄭微的真愛。鄭微是願意陪陳孝正一起吃苦一起奮鬥的,陳孝正固執地要自己自立自強,他不懂得欣然接受鄭微的愛,而是用一種扭曲的自尊心來屏蔽了鄭微的真愛。
3 出國回來後又和別的女人訂了婚(OR結了婚?)。陳孝正回國後再次向現實低頭,娶了老闆的女兒,他已經辜負了鄭微的愛了。
4. 陳孝正訂婚(或結婚)後,仍對鄭微念念不忘,又再次辜負了自己的妻子。
陳孝正性格:優柔寡斷,拿不起放不下,在感情中被動,缺乏安全感,自尊心極端化,自卑心理強盛。(總之,陳孝正的人格發展是不夠健全的。)
今天又看了一遍
印象最深的是 那句
你神經病啊
然後跌跌撞撞走進了樓里
記得鄭微拒絕林靜的時候說
愛情就像愛祖國愛山川愛河流
山川從不回應
河流一去不復返
他們卻在你的生命里波瀾壯闊
自卑,自私,懦弱,糾結。辛夷塢《山月不知心底事》里有交代阿正的結局:他和歐陽結婚了,但是仍然放不下薇薇。標準渣男,拿不起放不下。
看原著的時候,就不待見陳孝正。
因為林靜先入為主成了我眼中的男主角,所以陳孝正所有的戲份在我眼裡都是一個配角。
可是他這個配角占的篇幅太多了,半路看著我都心慌,怕鄭微最後真的跟他結了婚。
還好最後還是和林靜在了一起,這才是我喜歡的結局。
我不喜歡電影版本的劇情。
我不覺得陳孝正這個人有什麼問題,在他眼裡,鄭微這麼好,值得更好的生活,他想給鄭微好的生活,不想她為了跟他在一起從千金變成糟糠,但是他覺得自己給不起,所以他選擇走掉了。
後來他覺得他給得起了,回來找她,有什麼問題呢?只是他想給的鄭微已經不想要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眾生皆苦
陳孝正,陳孝正,陳孝正……
本來很想分析一點兒什麼出來,但突然如鯁在喉,只能說,我喜歡過這樣的男生。
並仍會喜歡這樣的男生。
所以- -!理性什麼的統統去死吧。
一直覺得為了出國和微微分手不是黑點。
原著中,回國後,微微生日那天他約微微,微微也是打算和他重新開始的,但是就在飯桌上聽到同事猜測陳孝正受器重是娶了老闆的女兒,見面時試探陳孝正他並沒有否認,所以微微才死了心。事實上老闆女兒是同性戀,和陳孝正結婚只是掩人耳目,一種交易, 但這種交易是否能被接受值得討論。
抱歉可能挖墳了……答案有點長
1.首先,陳孝正。樓上答的已經非常好了,我稍微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
有很多人說他自私或者不喜歡鄭微之類。其實主要跟他的家庭有關係。
電影中為了襯托陳孝正是個學霸,把他的室友以及老張,許開陽之類的拍攝的比較頹廢,沒有上進心。最後老張的工作也很不好,給大家一種錯覺——陳孝正不出國就會淪落到沒工作。
其實在原著中他們學校是一個非常好的學校,陳孝正和鄭微已經在國內同一家單位找到非常好的工作了。就是說,他們如果同時留下來的話,是非常優秀的。
但是因為他出身單親家庭,他的母親對他有種變態的要求,所以,他選擇了出國。在這之前,陳孝正已經把鄭微帶回家了,陳母表面上十分客氣,但是她要求陳孝正離開鄭微,找一個對工作有助力或者可以一直在背後默默無聞奉獻的女友。
電影中陳孝正有一句話,他不願他愛的女孩子陪他吃苦。即使優秀已經不能滿足他,他要求的是出人頭地,所以他拋棄了自己的女友。
但是相反矛盾的一點,他並沒有欺騙下一個女友,他出國找了一個白富美女同形婚。
後來鄭微已經是林靜的女友了,最後她以結婚為名義辭職的時候,儘管再不甘願,陳孝正依然批准了而不是帶她走。
最後一個情節,參加同學聚會,他抱著鄭微的孩子在哄,非常喜歡那個孩子,但是鄭微發現之後完全是以一種驚恐的姿態把孩子抱走了。
先愛上的是鄭微,被拋棄的也是鄭微,但是走不出來的,卻是陳孝正。
2.許開陽
我感覺電影就是主要來黑許開陽的。電影中的許開陽看毛片,沉迷賭博,邋遢,弔兒郎當,不尊重女性,不重視學業。
但是原著中,許開陽是一個長的很帥很陽光的大學生,他用一顆真心來打動鄭微。他只是湊巧很有錢。他送鄭微禮物並不是砸錢,而是投其所好,送迪士尼正版玩具。
……馬克一下,要睡了……
致青春,悲情英雄陳孝正
她先愛上他,他卻先拋棄她,最終,他從未忘記她,她也後悔未能等他。
這兩天少眠,多夢到的是劇中的情節,有些話,有些事如鯁在喉,實是不吐不快。其實我很少看國產電視劇,上一部看的劇也要追溯到去年年初的《何以笙簫默》了。個人價值觀的原因我認為長久守候的忠貞愛情和久別重逢的初心不改是最難能可貴的,因此偏愛新海誠《秒速五厘米》,《言葉之庭》這類題材的作品。結局悲歡離合各有勝負,畫面中的人物漸漸豐滿,其命運亦不是作者能左右,好的作品往往塑造出了新的人格,一個有思想靈魂的人物,他們的喜怒哀樂,作者也不過是見證者,觀察者,他們擁有獨立的世界與生活。第一次看《秒速五厘米》感覺很傷感啊,戀愛的萌芽被扼殺於距離,列車飛馳而過佳人亦不可得。到了《言葉之庭》補充了一波元氣,女老師最終鼓起勇氣追了上去,跨越了年齡與身份的桎梏,我相信每一個人看到此處都為她的勇氣而鼓掌。《四月是你的謊言》中熏死了,但永遠活了在四月,這份雋永亦不算悲傷。在《致青春》的這套作品中,大多數人都未有好的結局,陳孝正轉了一圈還在原地等著鄭微,想要過平淡生活的鄭微婚後亦沒有當初所想的如意,有些悔意,老張化為滿天星,甘願做配角,只有阮阮做到了青春不朽。
13年趙薇所執導的電影版早已經看過,3年了,劇情人物都很模糊,但是陳孝正這個人物卻是始終讓人印象深刻。他的那一句「我的人生是一棟只能建造一次的樓房,我必須讓它精確無比,不能有一厘米差池。」實在我心中刻下了一道。就是這樣一個起於微末,一無所有的人把鄭微納入了一厘米的誤差。他總說我的城堡快要建好,我想那裡面一定住著鄭微,他的人生早已與她割捨不開。
不同的人看同樣的作品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因為他們只能看到自己,引起共鳴,感同身受是因為有相同的經歷。關於陳孝正這個人,評論褒貶不一。我也仔細看了一下年齡段與男女成分,大多少不更事青春懵懂的少女大多討厭阿正的有心計,冷酷無情,愛自己勝過鄭微,自私等,這佔了大多數,畢竟主要人群還是青春女性為多。男性觀眾普遍喜愛陳孝正,大概是因為阿正或多或少都代表著中國男性的特徵吧,內斂,深沉,隱忍。有一定經歷與婚後看過原著的女性大多也愛陳孝正,可能是每個人在路上總會遇到這樣的一個人,慌亂過你年華。作為90後,經歷了這個國家從貧窮到小康,從一無所有到生活無憂,所以很深刻的感受到物質所帶來了種種便利,奮鬥的主旋律也未曾停下,年長一些的更不必說了,明白什麼是生活。因此阿正的行為準則在我看來是能夠理解且向他學習的,他代表了男性的行為方式。有許多事是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才能達成,只不過他過度相信了物質的力量而忽略了情感的表達。
鄭微說每一個陳孝正都會成長為林靜,我不認同這句話。她最終為了安寧和林靜在一起結局卻不完美也表現出他們倆根本就不是一類人。阿正在上文之述備矣,說說林靜吧。林靜首先起點就比陳孝正高很多,家中富足,生活優渥,自小便是陽光開朗。袋中的鈔票是可以反映一個人做事的底氣的,因此行事為人自有一番氣度。因為自幼「驕傲」慣了,他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上位者對於內心柔軟之愛未必能始終如一。小說中林靜在出國之後與華裔有過幾次戀情,卻始終覺得不如小飛龍。華裔這個詞很值得玩味,1與中產以上為伍,且有較高的戀愛自由度,因為在美國上學普遍生活緊湊,課業很重且普通家庭的孩子需要通過拿獎,做助教,兼職供給生活,反映出林靜的社會階級。2生長在美國的孩子多人格獨立,未必能讓林靜居高臨下釋放內心的柔軟。3好像對鄭微並不是始終如一,對小飛龍的愛也無那麼深沉,不過是轉了一圈發現別人不如小飛龍罷了。
電視劇中把林靜美化很多,若是如劇中也算得上痴情好男兒。只不過劇中最後阿寧說爸爸出差兩天怎麼就回來了?孩子最是無心,通過孩子點出林靜為了工作未有充足的時間留給家人,與婚前的誓言背道而馳。這個是小說番外篇所講到的,因為工作的緣故,在鄭微生孩子的那個晚上,林靜都沒有陪在身邊而陳孝正卻得知這個隱秘的消息。可能在門外的角落有個叫陳孝正的男人在日光燈下守了一夜,心也顫抖了一夜吧。最後阿正問鄭微,你願意等窩囊廢三年還是等一個成功男人一輩子。鄭微還是選擇了等林靜一輩子,她有些負氣的說,她是他的一部分,而她只是陳孝正藍圖的一部分。愛情敗給了現實,然而現實何嘗不是給了她一記耳光,她擁有了體面的生活缺永遠丟了最愛她的人,一個把她生命中最重要組成部分的人。想要安寧的生活也只是生活無憂,聚少離多。而鄭微反問他得知今天的結局還會建造那座大樓嗎?僅僅一字,不。樓是為她所建,金屋藏嬌,佳人都不在了建樓還有什麼意義。如果重新來過,在與她在一起和讓她更好的生活,他選擇了前者,可能是人力有盡時吧,可是在那樣一個意氣風發的年紀他怎麼忍心讓鄭微陪著他過苦日子呢?作為普通人家的孩子,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吧,他也相信了當初為了鄭微幸福毅然讓她不要等只是內心的幻想,因為只有他才能給她毫無保留的愛。
番外中,阿正的母親病入膏肓了卻總是還念叨著她的兒媳婦「玉面小飛龍」,即使這樣一個不喜歡鄭微的老人也覺得,他們當初這麼好理所當然是結婚了的。而阿正與她吵了一架「你總是要我爭氣,爭氣,可爭氣又有什麼用。」沉默克制,理性內斂東方式的愛不適合小飛龍這樣性格外向的人,內心細膩的女生可能會感受較多,可是那樣的人又怎麼能走進阿正的內心呢?真的很傷感,人生有八苦,愛別離,求不得。
悲情英雄
番外中鄭微與阿正見面的契機是同學聚會把孩子託付給老張的女友卻意外走失。(老張都開始新的戀情,而阿正還是煢煢獨立,形影相弔)在尋找孩子的過程中,鄭微發現孩子與阿正在一起,護犢心切使勁把阿正推了一把,滿是提防與敵意。鄭微怕阿正因愛生恨傷害孩子。而接下來與孩子的對話中,鄭微得知阿正帶孩子去了便利店,把所有能接觸到的好東西都塞給了孩子,是愛屋及烏吧,再說阿正怎麼忍心傷害鄭微的孩子呢。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被推倒的那刻,是否晚風吹乾了淚痕,舊傷再添新傷呢?所有人都有了新的生活,只有阿正還在原地,想來是永遠都走不出命運的迷宮。不是找不到迷宮的出口是永遠不願走出。
其實在阿正成為何以琛的路上只是差了一個趙默笙的距離,當時青春年少,我們相遇太早,在我化蝶的路上,你離場向前奔跑。世間始終是我對你最好。
看見那個女孩了嗎?今天我想向她求婚,可是我沒錢買鑽戒,她最喜歡海豚了,能讓她摸一下嗎?我想當做禮物送給她。(人生若只如初見)
居然沒有張開,怒答,張開雖是劇中的配角,但是確是劇中最真實的角色,比女神阮菀,男神陳孝正真實太多。其實張開就是生活中你我很多一樣苦苦掙扎的ds,1,張開沒背景,長相一般,顯老人稱老張,大學時代跟高富帥許開陽混,認識不少女神,由於是ds一枚,女神是不會和你啪啪啪的,只能當女神的免費的苦力工,所以電影中接新生一幕,高富帥許開陽和女神搭訕,老張只能給女神扛箱子。其次老張的ds本性是天賦一般,劇中老張大學時代掛科延期一年,愛好文學卻只能給死人人寫自傳。2,正如生活中一些感人的ds一樣,老張是一個有追求、有夢想的ds,這也是讓我感動的地方。正如老張台詞一樣 「見過了玫瑰,怎麼還看得上野草」,在戀愛觀上,老張絕對是ds中的經典模範,很多現實中的ds一樣,深愛著女神,完全可以和女ds談戀愛結婚,可老張深愛著女神阮菀,,全劇中感人的就是張開對阮菀的感情,注意只是感情,因為是暗戀,這種感情真誠,樸實,執著且自卑,劇中老張省吃儉用每月給給阮菀送花,老張借錢給阮菀為男友小三打胎,老張給為男友送命的阮菀墓前送花。所以劇中老張一直是單身,這是生活中很多ds單身的原因。在生活中,劇中老張恐高,不喜歡自己本行建築專業,而愛好文學,這又感動了很多文藝ds。老張堅持文學夢,雖然落魄擺攤為寫自傳,可依然在堅持夢想。因為有追求,所以老張好面子,落魄的老張卻下血本去地攤買名牌西服參加同學聚會,見到老同學說自己現在是作家。3,老張是個中庸的ds,劇中老張遊走在富二代許開陽圈子內,卻不願得罪陳孝正,(劇中許開陽找人打陳,老張借故躲開。)老張男人緣(混富二代圈子的,陳孝南創業卻首先想到老張)、女人緣很好,每次同
學聚會都有他。殊不知,現實中,「中庸,世故,八面玲瓏」才是ds逆襲最大的資本。最後劇中老張是個幽默的角色,劇中是負責給觀眾帶來笑點的人,但是總讓人笑著帶淚,因為他是如此真實,致ds張開
看到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所以,多年前看過電影,近來無聊看電視劇,逛逛知乎發現這個問題,所以重新把電影,小說,電視劇都看一次,看看是否有不同的人物感受的結果;
其實如果按照感受
鄭微開始給人的感覺,就是像最初叛逆期的,有追求但是任性,所以對得上眼陳孝正也有部分這個原因;之後的離別其實對於她來說,再重逢對於她影響變化過程非常大,對於愛情的選擇,由愛情至上,到判斷是否適合,是否可以依靠,是否需要安全感,最終選擇林靜,更多是適合,依靠以及安全,愛情因素變化更少。
陳孝正明顯就已經經歷或者已經磨滅的叛逆期,到了一個追求的階段,知道愛情不是一切,物質才是基礎;當擁有物質後,重新回來,或者按照小說裡面,回來時候是期望在一起,本身自己對重新追求並不是特別有信心。至於中間所使用的很多人所謂厭惡手段,只是現代社會每一個人都有在做的事情而已,法律邊緣的反道德行為。
林靜再重新出現,已經不是把前面兩個階段都經歷過,有物質基礎,知道愛情和物質的平衡,知道什麼是適合。林靜由小喜歡鄭維,注意是喜歡,製作曖昧,這個是第一個階段,到知道兩家事情,選擇逃離國外,為了自己為了未來,這個是第二階段,到最後回來,選擇和鄭微在一起,這個是第三階段。只能講,對比陳孝正來說,他是幸運。
有問題提出鄭微應該選擇誰,或者愛誰,其實反角度講,為啥陳孝正和林靜要選擇鄭微;
陳孝正的選擇問題
1、他的確愛鄭微,而且認為擁有愛情的權利,鍍金、權利、位置、以及後續的自由;
2、他相信鄭微還是愛他,無論小說上面,鄭微在面對他的波動,明顯外人都感覺到鄭微對於他的感覺;
3、鄭微是適合他的人,比起其他人,鄭微對於他認為,是最懂得他的人,而且給他帶來生活上面不一樣的自己,一個懂得而且能改變自己的人,就是適合;
林靜的選擇問題
1、習慣以及適合,這個的確應該放在第一個位置,他很清楚鄭微,很清楚怎麼面對這樣一個女人;
2、喜歡,由最初到最後,很難定義到在小說中,林靜是愛去定義這段感情的,更多是喜歡去定義。
最後說說電影、電視劇、小說
電影中的確是中間美化了陳孝正,特別是一段洗白過程,美國的綠卡比上為了權利去結婚更加讓人接受,但是或者這個描述以及電影的結果,才讓人覺得更加美好,在2個小時之後,齣電影院不會是心情複雜而是遐想和回味的。
電視劇應該為了湊集數的編劇,其實對比小說版本,電視劇版本真是更加亂,首先林靜刻畫,為了鄭微而出國,這個簡直是大bug,都知道不可能避免被知道,而且後來也應該知道鄭微會清楚,那麼你是否應該儘快回來?之後是沒有的。繼續漂流。再次回來之後,他是刻意出現在鄭微身邊,對比小說,完全造成不自然的存在。到最後,為了鄭微放棄工作,是的,看來很偉大,但是完全忘記的人物在小說中的刻畫。按照電視劇,真不應該用致青春的這個名字,叫青梅竹馬的戀愛故事好了。
小說在刻畫上面,其實有一個人成長的主線,由於為了愛情無畏(鄭微追求),到為了生活而選擇(陳孝正出國),為了適合而選擇(鄭微最後選擇林靜);
這個是成長的一個妥協,青春的愛情不再復返的結果。
推薦閱讀:
※奧斯卡榮譽獎是什麼樣的獎項?
※《桃姐》這部電影怎麼樣?
※如何評價電影《雲圖》?
※印度電影的審查流程是怎樣的?
※如何評價六小齡童與派拉蒙合作的《敢問路在何方》西遊電影項目啟動?
TAG:電影 | 情感 | 兩性關係 | 戀愛 |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