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這部電影怎麼樣?
我看過了,希望更多的人去電影院看。
許鞍華是香港之幸,也是我們中國電影僅存的暖光之一。
《桃姐》:時光流走了,我們還在這,而她們不見了。
去年3月看《桃姐》後寫下的一些感悟。並非對電影的評判,只是一些感悟。
昨天下午和Y去看了許鞍華導演的《桃姐》。影片即將末尾,羅傑在為桃姐辦理喪事告別會,我偷偷地注意到Y的眼角有些許淚光。其實,讓我頗為詫異的反倒是她並不像其他的電影和電視節目那樣哭得難以自拔。這自是許鞍華的功力所在,不刻意、不用力、不煽情,簡簡單單地把一個老傭人最後的時光真實地表現出來。恰是這種簡單的真實,最能擊中你內心那一片柔軟的地方。
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桃姐。我的桃姐是我的奶奶。奶奶和桃姐很相似,一生都在無私奉獻著自己。除了少量看戲和拜佛的時間獨屬於她,人生的全部時光幾乎都在勞碌著為家庭、為子孫。面對主人一家的恩賜,桃姐在充滿感恩的同時,其實永遠帶著一絲隔閡,她不敢放肆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而是一直地遷就著。這是一輩子傭人的慣性了。這種「遷就」總是讓人無比心疼。
閩南的女子諸多都是這般命運。煮飯、整理衛生、燒香拜佛,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在奶奶的一生中,不知能有多少次為了突然地想吃某樣東西,而掏出腰包,美美地吃上一次呢?「無私」真是一個殘酷的名詞,一份「自私人」送上的寬慰。
每年我回家的時候,每次遇到長輩,在他們說我怎麼突然就長這麼大的驚訝的同時,我也驚訝於怎麼突然他們就老了這麼多。白髮長出來了,皺紋加深了,背脊彎下去了,跟你談話的語氣也漸漸弱了下去,似乎家裡的發言權正逐漸地落在你的肩上。成長很殘酷,老去呢,更加殘酷。我們總是跟同齡人交心掏肺,怎麼會知道長輩們面對衰老是怎樣的心態?
至少,每次回家看見奶奶和父母日益增長的病痛,總是無可奈何的心疼。奶奶耳朵越來越聽不清了,每次都苦笑著說自己耳背,我們說話她聽不大清楚。她的肩膀一直很酸痛,渾身上下的關節也總是隱隱發痛,眼神更是日漸渾濁。父親的牙齒在經年累月的抽煙喝酒中已經掉了好幾顆,不良的生活習慣使他瘦得如皮包骨。而屢次從大病難中頑強逃脫的母親,也是渾身酸痛。
劉德華在《桃姐》的紀錄片中,說:「我不怕老,也不怕死,但我怕不健康。」生老病死,老去總要帶著病痛。事實上,對於窮困,我最大的憂慮不是買不起房、買不了車、娶不上老婆。我最大的憂慮是,假設有一天父母衰老生病,我該如何湊出那恐怖的醫藥費?這一切終將到來,為人子女該盡的孝道是不能躲避的,但假設同時又要供房、要養小孩、要人情呢?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如何保障父母的健康?
現在的我們,幾乎人人月光族。母親總說我對於錢沒有一點規劃,遇到突發事情就會陷入僵局。是的,年輕的我們總是太過自私,總想著要旅遊、要電影、要衣服。誰會想過每個月留下錢「還」給父母呢?母親每個月的全部錢都給了家裡,自己幾乎沒有任何關於自己的消費。他們,還能工作多久?我們,還能任性幾年?未來,當我們為人父為人母,是否也是這般循環?
我的父母認為人這輩子就該是這樣的:成家立業,把子女養大,供他們讀書,為他們建房子,幫助他們娶妻嫁人,有需要幫帶孫子的就幫帶著。然後就準備簡簡單單地過過晚年了。
「給我們一口飯吃。讓爸爸喝口酒就行了。」父親如是說。
《桃姐》片中有很大的篇幅關於老人院。每個老人院中的老人,背後總是一串不怎麼喜劇的故事,我總有一絲為每個老人立傳的衝動。紀錄片里有採訪過一些路人,幾乎沒有人願意年老的時候在老人院中度過。去年某月,我曾去過台江的老人院中做過一次義工,拿西瓜給老人吃。這座老人院中的老人們很多都已無法行動,起居都要工作人員照顧。看到我們過去,他們都顯得非常開心,一個勁地向我們表示感謝。人是輪迴的,老人們在最後的時光變成了小孩。一個老爺爺不好意思地沖著我伸手,示意想再吃一片西瓜。我笑著遞給他,他開心地囫圇吞棗起來。由於大多數老人只會福州話,沒多少機會深入聊天。
影片里還有個中秋節的細節。電視節目來做活動、小朋友來獻愛心,都不過是一場秀。老人們表面開心,事實上疲憊不堪。我在做義工的時候,也有這種擔慮,恐驚擾了老人的正常休息。
堅叔是《桃姐》中的花花公子,經常向人借錢去找妓女服務。老人們的性慾望總是被我們和他們自己刻意遺忘。但遺忘不代表不需要。有些城市的公園角落,形成了「老人花園」。只需要花幾塊錢,就能在公園的偏僻草叢中重回「春天」。我無意去批判或者可憐這種現象,但這現象無疑值得給些重視的信號。
FZ這座城市的老人是有些爭議的。尤其每次在公交車上,總會有小年輕們和老人們各自撇下不屑的評價。老人們說年輕人怎麼不禮讓點。年輕人說你們老人家不上班沒事跟我們大清早的擠什麼擠。有的老人們倚老賣老,態度野蠻而衝動,讓年輕人頗有微詞。多給點老年人寬容的理解吧,哪天我們也終會老去的。
10年的暑假,我一個人在上海的魯迅公園內休息。看到五六個老頭子隨著毛阿敏的《思念》,翩翩起舞。他們的舞姿亂七八糟,隨意搖擺,讓人忍俊不禁。我坐在石椅上看著他們這般毫無包袱的快樂,不知為何,突然的差點溢出淚來。我發了條心情:你說,多年後我們會不會也變成一個個老頭頭老太太,在公園裡自娛自樂地跳著不靠譜的舞,唱著不著調的歌:「你從哪裡來,我的朋友……」
走出影院,我突然想起來了。前幾天義工的組織者發了條簡訊給我,在周六有一場老人院的活動。我沒有回簡訊。因為當時我計劃的周六去看一場油菜花。瞬時有一點的自責感讓我羞愧不已。
《桃姐》里,神父說:《聖經》上說了,天下萬物都有定時,哭有時,笑有時,生有時,死有時。
神父還說:人生最甜蜜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的。我們要親身經歷艱難,然後才懂得怎樣去安慰別人。
可以看看賴聲川的《紅色的天空》,比桃姐更加直擊人心。講述老人院的故事,瑣瑣碎碎,平淡如水,但是暗藏生死。舞台上有個大的紅色倒計時牌,話劇開始時開始一秒秒的倒數,倒數到000的時候,戲結束,舞台上的生命也結束,才發現原來也是生命的倒數。
所有演員不畫老妝,但都是垂垂老矣的模樣。最深印象是李立群演的老伯,一身病,醫生讓控制飲食,終於有一天,老伯看病回來,高興對大家宣布:醫生說,我今天開始不用再忌口了,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幹嘛就幹嘛。
人發達時總想像不到落魄樣子,風華正茂也不信有衰老之日,直面一下人生往往感觸頗深。
話劇 紅色的天空 台灣賴聲川【表演工作坊】視頻
中秋節,香港一家老人院里,一個演出小組來探望老人,剛表演完節目,成員們向老人們告別,老人們微笑著揮手再見,然後好似一身輕鬆地站起身要作老獸散,看護的蔡姑娘馬上說,「別走別走,下一波來探望的馬上就到,大家再堅持一下」,老人們拍打著僵直的腰腿非常遺憾,「唉~~~」,然後一群歡樂的紅領巾(香港回歸15周年萬歲,所以從今往後都給我戴紅領巾)蹦蹦跳跳進來了。。。
不知道被《桃姐》感動的同學們對哪個場景記憶最深。是不是桃姐那句:「讓他去吧,還能去(洗頭妹)找多久呢?來,我有零錢。」或者是羅傑那句:「等一下我回內地工作,大約一個禮拜才回來,如果,如果她突然走了,麻煩直接送到太平間,手續等我回來辦。」或者是羅傑的媽媽說到的,「我們同年。。。jason的老婆,明年六月份就要生了(我就要抱重孫了)。。。」
我們都知道有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但大多數人不會想太多,尤其是大陸年輕人,你們都只知道放縱現在的自由,不知道抓緊生孩子的重要性。你看人家羅傑在伺候桃姐的時候,多麼細膩,明明心裡很苦(工作苦,戀愛苦,無戀愛更苦,而且雖然面無魚尾但著實已經年過半百膝下無子,呼應了桃姐的simple life,讚許導),但是充滿了溫情與輕鬆(即使是靠演技)。這一點,我們大陸連計劃生育這種混賬邏輯都捋不直,更別提深入探討如何從精神層民安撫老年人的生活了。唉,我又憂國憂民了,給我五十大板吧。
桃姐身段婀娜,性情賢淑,卻生而不公,最初時候一月5元的工錢,在端莊的大戶人家裡,營養學、審美觀似乎都有所涉獵,她看不上五金鋪的、魚店的老闆們,也看不上不會買菜不會燉湯的後生們。這讓我想起了最近很火的一篇叫《職業的尊嚴》的文章,桃姐是不是得到了真正的尊嚴呢,更多的家政服務人員呢,更多的底層服務業工作者呢?
身在金融業,我真是更想問問這個問題。
許鞍華導演的電影,我只是隨波逐流看過《天水圍的日與夜》(the way we are)、和這一部《桃姐》(a simple life ),因為她早期的作品(《投奔怒海》?《女人四十》?)現在的姑娘們也大多沒看過,沒有什麼顯擺的機會,我就排到後面去了。
如果長期泡網的眼袋哥眼袋妹們和父母缺少溝通,找個周末,主動收拾好碗筷,把爸媽叫上,上一部the way we are之類呢,貌似是最好不過的了,我猜很多小清新都想過吧。但是這只是我的一廂情願咯,因為我媽看了半小時就出去散步了,留我獨囧。。而且,歲月神偷,充滿了不具名的普世價值缺失,讓人說不出的如鯁在喉。對於想拿獎的許老師,也許無鋒的才是最好的?就像西班牙?
許導擅長撓痒痒,那感覺就像是胳膊上有一道傷口,在快要好的時候非常癢,總讓人忍不住想去抓,甚至傷口破裂也在所不惜,非要弄清楚根源究竟。記得看《天水圍的日與夜》的時候,男主角,上中學的張家安一副招蜂引蝶的sui樣(頭一次看許導電影的我還不懂規矩,一看「天水圍」三個大字就拿出來痰盂做好了被重口味轟炸的準備,心想,真不愧是叫「the way we are 」呀,我得上道才行。為什麼?fuck任達華,fuck夜與霧),以為這小子要整出點驚天動地的大事,沒想到,他最撼動我的居然是吃冬菇,饞得我半夜肚子咕咕叫惹得鄰居來敲門最後打了911。。。這一次,最讓觀眾牽腸掛肚的是秦海璐一臉溫馨啊,華仔一臉憂鬱啊,是不是有戲啊。。。結果,許導就讓電影里的那些漣漪靜靜彈開,靜靜散去,沒有留下一絲邏輯。。真不愧是生活片啊。。
不好意思,成了咆哮體了。
高速攝像機告訴我們,許導生活戲的崛起引來了大批的快餐明星客串,他們拍死了太多的商業片,想來文藝片(但是,總覺得哪裡不對勁啊)里抻抻戲骨,這些人包括:************我不會讓他們如願以償的,大家看電影的時候,雖然可以主觀上忽略明星的加盟,通過自己的修鍊避免被干擾,但是不要忘了,這樣的友情客串就像是孩子們在中秋節一股腦的去敬老院搞活動而完全不顧主人的感受,更多是喧賓奪主。我們應該抵制這樣的露臉,這和希區柯克的出鏡癖是完全不同的,我看老希的電影一次也沒注意到他。保持一部電影的專註就好像一個人談戀愛要專一,你可以愛上很多人,但是一次,還是就一個吧。
這樣的電影,除了老人問題的主幹之外,也總有太多可以解讀的地方。比如,劉德華飾演的製片人羅傑,在首映式上雖然跟所有業內同行都噓寒問暖好不融洽,但是他們的電影並不好看(原因出自前面介紹的經費掣肘等等因素),同行們看了一半就都走了,而羅傑的生活素樸簡單也並非只是因為桃姐的示範有方,更多是電影行業(尤其是華語電影圈)的諸多弊病所致---許多電影人都賺不到錢,更沒有辦法實現理想拍出自己的好片。
《桃姐》是我在電影院看的。其實看之前我對於這一類電影比較缺乏感覺,但是同檔期沒有更好的片子。看過之後,我覺得自己沒有浪費電影票和時間。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電影。
簡單說說我為什麼推薦這部電影:
1.《桃姐》講了一個好故事。具體劇情不再贅述。文藝的電影好像普遍不太重視故事結構,有時候更多的是表達了創作者的某種情緒,或者喜歡在敘事時過於煽情。《桃姐》的故事結構比較利落,很多東西,比如主僕微妙的關係,不著痕迹的就給交代了。
2.演員的出色表演。劉德華的角色形象不太鮮明,但比較樸實而且賣力(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覺得劉德華的個人特徵過於突出,他做不到演誰像誰;他只能接某一類戲。但這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好演員)。秦海璐演得也還好,不過給我的感覺比較像是一個定居香港不久的大陸人(也許就是這種設定?),有點客串的味道(就是那種到好友的劇組去湊個數抓起劇本翻看幾頁立馬進入角色的感覺)。桃姐的主演,演得真是好。說實話,到現在我還不知道她的名字,寫到這裡查了一下,叫葉德嫻。在戲裡,葉老師把那種那種人到暮年的落寞、從容,曾經的職業習慣帶來的謙卑、順從,表現得非常自然。人戲合一大抵就是這種狀態了?
3.其實第三點我不知道該怎麼表述好。看完這部電影,我有很多清晰的感覺一起湧上心頭,但是卻無法清晰地用語言來表述。衰老和死亡,是每個人的終極恐懼。一個革命者的死,比如《悲慘世界》中的年輕人,雖然是殘酷的,但同樣是戲劇性而浪漫的。衰老帶來的死亡算什麼呢?shit。鮮血的味道會讓人恐懼,但那種鐵鏽味同樣會讓人腎上腺素激增;衰老伴隨的死亡,如果說有什麼味道的話,我想應該是所謂的「老人味」——混合著藥味、床褥味和潮氣的味道。沒錯,桃姐的晚年生活就是這樣的。一點都不浪漫,對嗎?但這卻可能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宿命。《桃姐》這部電影中的桃姐,在故事一開始就已經踏上了通向生命終點的道路——她突然老到不能好好照顧自己了,只能住進老人院。故事的結尾,桃姐最終還是死去了,安靜的,就像她沒有來過這個世界一樣。這一頭一尾中間,其實沒什麼特別有意思的故事,講的就是桃姐的飲食起居,平淡的就像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
其實桃姐過得不慘。對,她老了,她快死了,她的生活看起來不那麼體面,可是每個人到了這個地位,又能好到哪裡去呢?而且幸運的是,無兒無女的她,還有人來經常看望。如果我們為這部影片所動容,不是因為桃姐的悲慘觸動了我們——她再慘慘得過地方台民生新聞里被遺棄的老人嗎?誰會在看新聞的時候掉淚?而是因為,我們是同類,她的故事,也就是我們不久之後的故事。我會想,如果我到了桃姐的境地,誰會來照顧我呢?那個時候的中國,恐怕一半人口都是老人了吧?這是我的第一個感覺。
電影結束的時候,出字幕之前,熒幕上像幻燈片一樣閃回了一些黑白照片:桃姐和她的主人一家,從年輕到年老。其實我也在一天一天走向死亡,只是這個過程看起來比較不明顯而已。如果我們不去做點什麼有意思的事情,這個過程將變得毫無意義。這是我的第二個感覺。
這就是生活。不用鮮血淋漓,生活本身已經足夠殘酷了,不是嗎?
舊年十月的時候,爺爺去世。雖說關係不算親昵,心裡仍舊悵惘和失落了好一陣子。那時驚覺原來自己已經告別了幼時四角的天空很久,卻也沒有飛到任何一個蕩氣迴腸的海角天邊,牽動心緒起伏的人和事,反而縮小到只剩一點點。
人真的不是突然長大的。
《桃姐》是許鞍華五年前的作品。五年的時間,足夠我從拿筆記下蕭芳芳人生苦短譬如朝露的《女人四十》,到懵懂於鮑起靜《天水圍的日與夜》里那副繪著大樹的圖畫,再到看著蹣跚著執著於要入住老人院里的葉德嫻,忽然有一絲瞑目的惻隱。
也就是近幾年,不再執著於劇烈的戲劇衝突,那種撕心裂肺、地動山搖、天崩地裂的劇情線,當然有極大的市場,但我好像已經不住在那個定義域里。人生哪裡經得起那麼多場山洪的沖刷,又能倖免於一次次毫無預警的地震海嘯?平平淡淡的柴米油鹽,像春天的花,夏天的雨,秋天的葉和冬天的雪,才是如常。
才是無常。
桃姐的人物性格和葉德嫻本人無法割裂。似乎人上了年紀都會將年輕時性格上的特點放大,更孤僻更冷峻更自我,人生兩頭很重,中間活潑快樂那段時間又短又輕。葉德嫻並不是長袖善舞的娛樂圈贏家,許鞍華這齣戲以前,已經坐了許久冷板凳,影后的桂冠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已經冷卻,問她怎麼不多拍戲,【沒人要我嘛。】也是直直的那一句,聯想到桃姐臉上那時常會出現的少女般的天真神情,竟覺可親。
在故事裡,她又慈祥又固執,像萬千個尋常人家的老婆婆,急得你跳腳,又惹得你流淚。
許鞍華的作品風格令我想起是枝裕和。
截取生活的某一段場景,做一個圓周展示。她無意教誨你什麼,沒有驚天動地的警世名言,像是偷偷裝了一台攝像機在你的生活里,她珍藏你的過去,預示你的未來,所有的一切都不會僅僅是你一個人走過的道路。
所以就算死亡和離別那麼近,你也沒有太害怕了。
時代在飛速發展,利來利往,誠摯的東西真少。世俗鼓吹鑲著金牙的土老闆遇上穿著荷葉邊的鄉下妹在歌舞片里相愛的價值觀,並且在神壇上標籤它為童話。我已經過了沉迷童話的年歲,如今熱衷在整班老年人里找到自己的未來。一切來得那麼無聲無息,像一場撲面而來的風,總有被吹起的衣角會讓你發現自己剛剛遭遇了什麼,你在煙火人間里走過一遭,才明白該珍惜什麼,該捨棄什麼。
劉華不著靚衫,全片只有一件主打的藍色夾克,不是舞台上金光閃閃的九十年代天王做派,被人誤認為修空調的和的士司機,那種靜靜地應承著命運的姿態,和靜靜地孝順著桃姐的模樣,都叫人忘記這是一場電影里的表演。
非常喜歡電影散場後,羅傑和桃姐拉著手走的這個遠景。
所有的配角都是無線和亞視曾經的榮光。羅蘭秦沛宮雪花黃秋生許碧姬江美儀,還有劉華的私交贊助,徐克於冬洪金寶寧浩,你那麼熟悉他們,就像熟悉舊日劇場里香港街頭巷角的一切。
訪問說許鞍華無意拿獎,這部片子就是拍給自己的,那年她已經六十四歲,還和媽媽擠在北角租來的房子里。耳順之年仍然達觀,【拍完這部電影后,我就不那麼怕老了,不怕潦倒了。】又辛酸又快樂,電影跟她的秉性一樣,不做作不誇張,沒有刻意流露,她的電影語言已經放棄了一切取悅觀眾的技術手段,從頭到尾都用紀實的方式去書寫和存儲生活的細節。
這麼老的做派,無怪乎票房不care。
不練一種很厲害的把自己吊起來的舞,就沒有人承認你會跳舞。
世界真的很壞很壞。
電影里,桃姐再一次住院,牧師對著她和羅傑說,生有時死有時,歡笑有時悲傷有時。那麼安寧地接受一切,靜水深流,安之若素,是一股很大很強的能量。那一定是許鞍華本人的生命里摩擦過的太多鰥寡孤獨的滋味,才能在這每一幀里燉出火候,令人細品潸然。
最喜歡羅傑和他的同學打電話給住在老人院里的桃姐那一節。
溫馨,動人,不過火。
看著想笑,更想落淚。
羅傑說,前陣子我要做心臟搭橋,桃姐健健康康地照顧我。現在她中風,換我健健康康照顧她。如果情況換過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人和人之間,timing很重要。
人生苦短,譬如朝露。
但仍然是很過癮的,是不是。
《桃姐》
這個12年初在國內上映的片子,一經上映就廣受好評。
到了今天,豆瓣已經有超過十八萬人參與了評價,獲得了8.2的不俗分數,這一成績甩下了81%的劇情片。
片子本身走的是溫情和平淡的方向,由華仔這樣人人熟知的大腕來演。
稍有不慎,很容易讓觀眾們齣戲。
但華仔卻拿捏得很到位,沒有誇張和生硬的表演,相反在整個故事當中表現的自然、放鬆,簡簡單單很到位。
就是這樣的華仔,在這部片子當中也不免被別人搶去了風頭。
主要是因為這個人演的太好實在是太搶鏡,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香港跨界實力派葉德嫻。
話說,歌手出身的她早早被人熟識,後來因為在劉天王主演的《法外情》中表現突出,演技得到認可。
這部片子也是她和華仔的第N次搭檔了。
葉德嫻本人也是依靠這部《桃姐》的出色演出,一舉拿下了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沃爾皮杯最佳女演員獎。
不裝逼的說法呢,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威尼斯影后。
片子當中她飾演便是桃姐。
這部片子是一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
桃姐本來叫做鍾春桃,原籍台山,因為家裡太窮,出生不久就被人收養。
後來養父又被人殺害,輾轉之下被安排到梁家(天王飾演角色的祖上)做用人。
她從十三歲起,先後照顧了梁家四代人一共有60多年。
這便是片子的背景~
《桃姐》將鏡頭對準了香港的養老院,用細膩的電影語言講述了一對主僕之間那種不是親情又勝似親情的感人故事。
全片都沒有什麼強烈的戲劇衝突,表現的也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之類的生活細節,大體故事很簡單。
本來桃姐一直和羅傑(劉德華飾)住在一起,照顧他的飲食起居。
但因為屢次中風的緣故,桃姐行動艱難。
因為身為製片的羅傑業務繁忙,其他的家人又在國外,桃姐被送到了養老院。
此後,羅傑開始恩情反哺,盡所能的陪伴照顧桃姐直到她生命的最後。
片子的敘事真實,總是能從細節打動觀眾。
比如在片子開始不久,桃姐準備了很有品味的飯菜,羅傑一聲不吭的坐下直接開吃。
在到吃完後兩人毫無顧忌的對話「我已經很久沒吃過牛舌了」「那就不要吃了嘛」
然觀眾能夠明顯的感覺到兩人的關係像是母子而不是主僕。
另外,桃姐自知身體不行,不能夠再照顧羅傑,而羅傑呢又遲遲沒找老婆。
她就像操心自己兒子一樣給他著急,偏要找個女傭。
見面提問說話都快達到了變態的水平:
「你知道哪裡能買到新鮮的紅山魚嗎?我老闆只吃獲得海魚」
「小姐,做飯一定要用瓦鍋,煮出來的飯最香」
氣走了一個又一個,養老院的女主人都忍不住說她「您這是挑兒媳婦吶?」
雖然故事要靠演員演繹,但是故事的整體安排還是要依靠導演。
《桃姐》能夠有這樣優勝的品質,也離不開導演功勞。
導演許鞍華,算得上是記錄常人瑣事的一等一高手,平淡無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她的視角下一樣可以讓人印象深刻。
在片子當中還能遊刃有餘的穿插一些實際的社會現象。
比如作為製片人的劉德華、還有來客串徐克和洪金寶三人一起演戲騙資方老闆的錢。
以及電視台帶著禮品到老人院去演出慰問,演員鏡頭之後立刻變臉,禮品錄完節目之後馬上收回。
而且一波又一波的慰問團擾得老人們根本不得休息。
這樣的社會現象雖然一一呈現在人們面前,但是卻沒有去藉助影片做出評價。
把評價的權利六個觀眾,這樣的做法無疑是最為高明的。
對了,說半天可能有的盆友還不知道許鞍華長什麼樣呢。
就是她,下面影片截圖當中那個一臉漫不經心,戴個眼鏡神態外表全都酷似韓紅的女胖紙~
也正是這個女胖紙,在同一時代導演們紛紛轉型商業片的大環境下。
她依然執拗著走自己的路。
她沒有結婚,無子無女,當年已經六十四歲的她,獲獎無數,但卻連一棟房子都買不起。
只能和自己的媽媽租住在香港的一個角落,或許這也正是她能夠拍出《桃姐》的原因。
這樣的導演在現在這個時代已經成了「瀕危物種」,我並不能做什麼,但我能夠保證的是,這樣的片子,出一部我會去電影院看一部。
本文首發於腹黑電影(公眾號:fhmovie)
最近看到以房養老的事情,又想起這部電影。
將以何自養身,又將以何自養心,更將以何來養愛?《桃姐》給我的答案:吾輩養身即使艱難,養心或養愛雖仍不易,卻是比想像更容易去做到的
以前寫過一篇讀後感,還是貼出來好了~~~愛,是陪伴 (桃姐 影評)
要演繹貼近生活的故事,難就難在太用力了顯得做作,太淡了又涉嫌裝逼。
疊衣服的皺褶、鹵牛舌放調料、去菜場買菜多帶的外套,幾乎能透著鏡頭摸到布料的質感,嗅出廚房和菜場真實的味兒來。
親切溫暖的生活氣息,用鏡頭來表達,還要不俗氣,好難好難。
歲月平淡重複,人與人的感情總是微妙,那些長時間陪伴積累起來的感情,我們以為波瀾不驚,直到你會為一些小事動容,直到走到某個路口,總有這樣那樣的人給你彷彿彼此重新相認的感動
這是個怎樣的年代,我們總是匆匆忙忙,忙到沒有時間陪伴,卻有時間爭吵。
忙到沒有時間去理解和感受:愛是付出,愛是回報,愛是陪伴。
嗯,愛最大的需要,是陪伴
而陪伴,是很多年很多年一針一線,一粥一飯的溫暖與經營
如果我們漸漸忘記人與人之間該怎麼相處,忘記正常的人與人之間該有怎樣的聯絡與感情,那生活本身還有什麼意義
人總會變老,人總會變弱,人總會變醜,總會有那麼多的憂愁苦難,有心無力。歲月靜好不是白來的,只有真正經歷過大風大浪,才感受得到真正的波瀾不驚。
或許真正的「大風大浪」,其實是生活,是你用心或不用心時從你身邊流走的每一天。
「人生最甜美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我們要親身經歷艱難,然後才懂得怎樣去安慰別人」
桃姐多幸運,她照顧和撫慰了其他人的生活,最後回饋給她的也是溫暖。
我也想有她這樣的幸運,在我老去的時候,請給我一雙溫暖的手。
劉勞模一不甩帥的時候,演技就出來了。
內容上,毋庸置疑和反彈一切反駁的好電影!但這次我想從電影幕後談談它。
投資人是劉德華,因為許鞍華導演實在找不到人投資了。
1,劉德華採訪時說投這部片子是因為這個題材有意義,接拍這部電影是因為劇本好,感動自己了。所以他說,他拍這部電影不為得獎。
2,許鞍華在拍攝時有記者採訪,記者說下一部電影計劃是什麼。許鞍華回答,沒得拍了,我的片子都不賺錢,這部也沒信心,之後應該沒得拍了。關於票房,劉德華也說,最後賠了也不要緊,就當自己找了一幫人用兩個月的時間做了一件很開心的事。
對應1,電影公映前後,桃姐的扮演者葉德嫻獲得共計6個電影節的影后,其中包括威尼斯影后和她第一次獲得的香港金像獎影后,還有台灣金馬獎影后。重點來了!拍片不為得獎的文藝青年劉先生,還是拿了一個香港金像獎影帝。當然,在此之前他已經拿了金馬獎影帝。所以,一次拿了華語電影兩個最高的表演獎項,可以說是劉生目前含金量最高的一次表演,在此之後,再也沒有人瞎說他不會演戲了!
許鞍華導演憑藉本片拿了金馬和金像的最佳導演。拿最佳導演對許鞍華已不算什麼新鮮事了,但是本次拿獎特殊之處在於,她成為唯一一個五次榮獲金像獎最佳導演的女導演。另外,這裡強調性別沒有任何意義,因為算上我們都知道的徐克,王家衛,杜琪峰等男性大導,也沒有任何人達成這個記錄。
對應2,電影上映後,《桃姐》在華語區的總票房累計一億以上,作為一部中等投資的文藝片,不僅沒有賠錢,還可以說是賺大了。許鞍華被採訪時開心的說,沒想到,沒想到。而且目前,這部好像仍是許鞍華電影票房的最高記錄,包括後來的《黃金時代》和《明月幾時有》也都沒能超過…
而每次抱著賠錢打算,投資《瘋狂的石頭》和《桃姐》的劉先生,不僅沒賠錢,還賺到了。大家這裡可以腦補下劉生嘿嘿嘿的憨笑。
最後,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好人有好報,好電影也應該是。
劉德華為了報恩,叫乾媽葉德嫻來演桃姐,給許鞍華投資,結果成全了大家不說,自己還名利雙收。
對許鞍華等一干勇於拍攝此類題材的電影人也是,電影既出色的完成了社會關心和呼籲意義,又讓辛苦付出的電影人們得到了美滿的ending。
好人有好報,好的電影也一定是。
先說結論:推薦。
《桃姐》這部電影當初是在電影院看的,日期我都還記得:2012年3月12日。為什麼記得那麼清楚呢?一是因為那天我專門挑了接近零點的午夜場,加上這電影的賣相不招人(原諒我用賣相這個詞),整場就我一個人。二是那天看完電影后從電影院步行回家,在空曠的城市主幹道上邊走邊查到考研的分數,一分之差落榜。從2010年工作後,那個夜晚是我記得最清楚的夜晚之一。
下面是我當初寫的影評--或者觀感。幾年後讀來,當初那個夜晚的寂寞依然很清晰。
有屬於《戰馬》的八點檔,就有屬於《桃姐》的午夜場。
要怪就怪昨天下午那一記天荒地老海枯石爛的午覺。醒來六點,中午吞下的蘭州-屌絲-拉麵還在借著飽嗝貢獻著余香。連晚飯也懶得做,索性坐在電腦前各種F5,到了十一點人已經傻了。不成,不能讓今晚就這麼沒有創意地拍屁股溜走。
所以查了查奧斯卡的排片,十一點四十的《桃姐》。夠走到了。出門。
文藝片,周日晚的午夜場。果然,一人包了場。
開始那段基本沒有顧得上桃姐和Roger的溫情,只忙著數那些老面孔了。如果說《午夜巴黎》是伍迪按照自己年輕時的白日夢勾勒的蒙馬特高地藝術家群像,那麼《桃姐》則是許鞍華組織的港片黃金時代大聯歡。我還沒反應過來徐克戴的墨鏡和洪金寶點的一斤羊蠍子,那邊宮雪花已經開始算尿片的價錢了。黃秋生剛開完八折優惠卡,樓南光已經帶著小弟肥屍(你沒看錯,就是古惑仔之隻手遮天裡面那個看球場的東星肥屍)下了樓。對於當年從錄像廳里走出的的內地七零八零後們(魏君子們)來說,觀影桃姐的感覺就如同出外多年的遊子偶爾回到家鄉,漫步在那條熟悉的梧桐樹道上和久未見面的叔叔阿姨們打招呼時會心的微笑。
真這麼比喻的話,那麼葉德嫻就應該是遊子的記憶里最活潑可愛的阿姨了。葉德嫻其實是歌手出身,而且相當成功。八十年代初期,唱片業滑坡,葉德嫻轉而投身演藝界,一九八一年憑藉《兩小無知》一炮走紅,進而參與演出了大量港片。在這些港片中,葉德嫻多以配角出現,角色大多誇張搞笑,令人捧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九八七年的《鬼新娘》--嗯,因為裡面還有令我魂牽夢繞了好多年的鐘楚紅。當然葉德嫻的角色也不全是楊二車娜姆一般的腦殘大姐形象,嚴肅的苦情的角色葉女俠一樣手到擒來--比如《法外情》系列裡的廟街妓女形象(當時扮演的就是華仔的母親,專註當媽二十年啊,Andy Lau您說中不中?)。
其實《桃姐》的故事再平淡不過。可是熟悉許鞍華作品的人都曉得,她最厲害的一手從來都不是玩諾蘭式的劇情輕度燒腦,而是寫實風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傳統人際關係)探討和刻畫。看《桃姐》裡面的角色,不會有那麼多戲劇性的濃墨重彩。他們都像你身邊的人,小善小惡在身上交織。許鞍華只是把這些傳統人際關係中聯繫起的人物的小善良小丑惡放在了一個看上去不那麼搭調的空間里,然後把這種人物和環境造成的戲劇矛盾真實地細膩地的呈現給了觀眾。這樣一來,這些角色就顯得自然又貼近生活,不會表演到過猛,擰巴又苦逼。我看下來,就會覺得裡面的角色都很生活,也很可愛,哪怕是那個說借錢看病其實去嫖洗頭妹的堅叔,哪怕是每次來看金姨都惡聲惡氣的金姨女兒。
這樣一寫實,觀眾不免就會想起自己身邊的生活,身邊的人。桃姐是Roger的傭人,但在心理層面,幾十年的潛移默化後兩人早已經是母女關係,雖則這種關係是到了桃姐中風住院後才得以攤開。看完桃姐,心裏面不停出現的,就是我自己的父母的形象。Roger作為電影製片人,遊走於演藝圈,或多或少會被這個圈子的現實和殘酷所影響,但至少面對桃姐時,他充分尊重了桃姐的傳統價值觀念,重人情味比如他識破堅叔後,還是在桃姐的勸說下掏出三百。現實中,雖然我自己的想法常常相左於父母的意見,但是越長大,就越覺得抱著改造父母觀念的想法和父母交流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只要不觸及根本的原則的問題,那麼順著父母的意思來,皆大歡喜。
畢竟,他們的小善良小丑惡小開明小迂腐小認真小糊塗是那麼那麼的可愛。
走出影院的時候已經接近兩點。三月天的午夜還有一點冷。街上空蕩蕩,夜空星點點。
有位流浪漢坐在路邊,特別認真地用一個快燃盡的煙嘴給另一個續火。
大三的時候看過一次,那時候桃姐剛上映滿一年,當時是沖著葉德嫻得金像獎去看的,希望能看到什麼亮點,但當時看完後只感覺:不就是描述Roger與桃姐之間親如母子的關係么?不明白為什麼這部電影會在當年獲得廣泛關注
今天再看了一次,才發現導演在很多地方都很用心,而且演員為了突出角色特點也花了不少努力
且讓我慢慢表來,有劇透,不過這麼久了,劇透也沒什麼所謂吧
影片開頭展現的是Roger和桃姐之間非常平常的主僕關係,桃姐在菜市場上精挑細選食材,因為總是這樣所以才會被菜販子戲弄。
主人回家了,桃姐就準備好湯飯菜在桌面上,主人落座喝熱湯,面無表情用筷子挑開魚上的蔥姜——表明Roger平常就有挑吃的習慣。不多時桃姐雙手把飯端到Roger面前而後者面無表情用手接過。飯後Roger吃事先切好水果而桃姐才端著飯從廚房的鍋里夾菜吃。這裡發生的一切都非常符合一個傳統的有傭人的家庭嚴謹的主僕關係,私認為非常經典。而劉德華也成功演繹了一名長年接受傭人照顧的有點傲嬌的Roger形象。
這一段充分表現了在桃姐出事之前,Roger對於桃姐感情並不深厚,雖然Roger也非常喜歡桃姐這位傭人但是本質上Roger對桃姐的感情僅僅停留在「我喜歡這個傭人,照顧的我挺好」的水平,與桃姐對Roger的付出背後的愛是有差距的,看完全片再次回想起這一幕才能夠更深刻地感悟到Roger此後對桃姐的周全照顧令人感動,這部電影能與金像獎有關係還是非常有道理的。
至於在推進Roger對桃姐的感情,則是通過兩個方面或者至少是這兩個方面吧:
一個是在他們面對陌生人時Roger對桃姐身份的認定:先是桃姐中風以後Roger去幫桃姐找老人院,當時和朋友交談的時候說的是那是我們家的老工人,中風了所以想找個好點的老人院養老;第二次再向陌生人提起是在常住的老人院,院友問桃姐這個是你的兒子嗎?桃姐被問這個問題時瞪大了眼睛,似乎是害怕自己身份被說出來。Roger直接否認但是並沒有說出桃姐是傭人的身份,後來院友問是不是你的乾兒子,Roger沉默1秒回答是啊,而後看得出桃姐似乎鬆了口氣並且笑了(這一段很值得玩味,一方面在下認為是桃姐因為一直是傭人不能搶先主人答問題加上中風後反應略遲鈍於是才會有院友問的問題都由Roger回答,然而心裏面卻拒絕Roger透露桃姐真實身份;另一方面是Roger心理上不願意把桃姐的真實身份透露而另一方面感情上對於桃姐雖然有所進步然而並沒有到家人的高度,既不想說那是工人,也不想說那是家人於是乾兒子一說就得到了肯定。全過程桃姐不發一言,但是個中心理就讓人玩味,導演的用心配合演員的演技,贊),至此二人關係更進一步;另外Roger帶桃姐去參加首映禮時Roger介紹桃姐時毫不猶豫地說這是我乾媽也證明他們這種關係的鞏固;最後就是接近片尾階段,桃姐和其他老人在老人院因為中秋節不得不接待來拜訪的人們,炳哥(看起來像是節目的主要負責人)看到Roger與桃姐在一起就問Roger來幹什麼,此時Roger略微結巴地回答我和家人……至此Roger終於將桃姐作為家人看待。
第二個是啥在下一時忘了。。。等想起來再補充,或許想不起來了額呵呵噠
然後就是桃姐對Roger的感情,也在二人相處中逐漸融洽,桃姐也放下了不少作為傭人的卑微心態,而以一種家人相處的態度與Roger相處,其中導演安排了一個場景,就是Roger媽媽帶著親自熬的燕窩第一次來探望桃姐,那一段對話就用一下文字表達吧(A是桃姐;B是Roger媽媽;C是Roger。)
A(吃一口燕窩):有沒有放姜?
B:要放姜嗎?
A:要,不放姜會有腥味
B:我試過了啊,沒有腥味啊
A:沒有腥味?讓我嘗嘗。
(此時C笑了一聲低下了頭)
A(仔細嘗一口之後):腥!
本來作為主人的Roger媽媽在親自帶燕窩來探望桃姐,卻被原本是傭人的桃姐頂撞,心情自然不會很好(當時臉色就變得陰暗了),這一方面是表現了桃姐逐步放下了她曾經作為傭人的卑微心態,另一方面也表現了桃姐淳樸不懂人情世故的性格。
這一幕在下認為演員的演技有很多值得讚賞的地方,首先是Roger聽到 腥 字以後很快看了一下桃姐和他媽,心裡有數此刻場面變得非常尷尬,同時他和桃姐有眼神交流並放下手中裝花的桶,而桃姐也明白到自己的行為失當於是就低下頭默默吃那碗燕窩,但是眼神還不時瞟向Roger媽。而Roger媽的行為就相對比較簡單,聽到腥字,身體往後一縮,漏出尷尬而難過的表情。之後放下花桶的Roger也往後靠了靠,深呼吸、手拍大腿一下、嘴唇緊閉,這些動作都是一個普通人尋求突破尷尬場面的常有動作。不多久Roger就找到了話題,也側面說明了他長期混跡娛樂圈溝通能力強的特點。
此外還有對於Roger提出的很多詢問,桃姐都本能地表示肯定或者說我很好不用擔心,這些片段也充分表現了老人的可愛(雖然我不覺得這是一種可愛,因為準確而言這都是老人一方面不服老另一方面不想讓年輕一輩操心他們的事情的心理)或者說充分體現了桃姐處處為Roger著想的心理。每每想起又覺得十分感人,想想桃姐在家裡面服務了60年光景,最後Roger照顧他的時候依然常常站在Roger的立場為他考慮,Roger但凡問這裡住的好不好,有沒有什麼需要,桃姐都近乎本能地回答好好,沒有沒有,不用擔心我。
善良的桃姐,她本可以用自己服務多年,如今身體抱恙為由得到一筆足夠多的補償讓自己養老,然而她選擇了儘可能不麻煩到主人家。
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它並沒有用諸如讓劉德華哭啊之類的場景去表現主僕二人的情感,如果真的這樣做這部電影的表現手法就會顯得很俗
電影通過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通過很多生活場景的再現以及角色之間的互動(包括動作表情等等)逐步去展現二人之間關係的演進,在平凡中漸漸透露出感動。
不由得想起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照顧我至初中畢業,整整十年光景的外婆,如今幾乎80高齡的她在照顧完比我小7歲的表弟以後轉而去照顧比我小更多的還沒有上小學的表妹。
也許這就是所謂的一生勞碌命吧,外婆年輕時在打鐵廠做過打鐵工人,去扛過米(100斤啊!!)
但是這份照顧隔代親人的勞碌不僅僅屬於我的外婆,還屬於很多其他的老人,我們作為年青一代的,又有多少心懷感恩,像Roger一樣能夠最終認識到老人家對自己的照顧如同親人一般,並且終其一生不離不棄直至老人家百年歸老呢?
而葉德嫻對於小人物的演繹也是可圈可點
這就是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
之前寫的,貼在這裡。
這部電影開始的時候桃姐已經是一位滿臉皺紋、腿腳不甚方便的老太婆了。
從羅傑的隻言片語中,我們得知桃姐曾經也一定是一位標緻的美人,身後也有一群熱烈的追求者。
然而,年華總是會老去,時光比想像中流逝的更快。我們有幸與桃姐相遇的時候,他已經處於與死亡搏鬥的暮年了。
「她一手養大了我們梁家三代」,這是羅傑的真情告白。一個女人,一個將青春與美麗都奉獻給了一個家庭的女人,值得這樣的讚美。
片中有一場戲給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養老院中的堅叔騙錢找洗頭妹,被羅傑識破告訴了桃姐。桃姐只是微微一笑,轉頭又將錢給了堅叔。
「他還能再去幾次啊?」
在桃姐的眼中,世界總是陽光正面的。
但年輕時的桃姐必定不是這樣的人。或許數十年的僕人的生活打磨了她的稜角,或許她年少的時候也一定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甚至有鋒芒、有尖刺的姑娘。時間讓她學會將付出稱為一種習慣,深入到骨髓里。
這樣的描寫會不會讓一些讀者感覺到坐立不安了,桃姐是奴隸嗎?
顯然不是。
她像較於一個奴隸對奴隸主對梁家有著更深層次的忠誠,但身份地下從沒讓她變的卑微、懦弱,相反,人性的善在她的身上愈加彰顯。
作為一個完整而立體的人,桃姐好面子,執拗而且有點任性。
當她告訴敬老院中的兒子,羅傑是自己的乾兒子時,眼神里儘是幸福和驕傲。這讓我不禁感覺,桃姐終究還是有慾望和追求的。只是桃姐所求已經超越了物質與金錢,才在我們這市井人眼中多了幾層金光。
這聯想到現實中的一些人和事。
我曾接觸過一位父親,他傾盡金錢供應兒子去國外念名校,但不圖以後能得到物質的回饋,只是為了一個名份。
有人說這個父親真傻,有人說這個父親虛偽。
我聽到這樣的評論很難受。
桃姐是,這位父親也是。這些是支撐起生命意義的強大支柱。總有些人他們的追求和信仰在我們看來可笑,但在他們看來,我們對於俗流中競相追趕要悲哀的多。
我很喜歡這樣的一部電影。
導演將影片處理的溫如一杯開水,全片幾乎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平凡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構成桃姐生命的全部。片中也有幾場戲,例如電視台慰問敬老院,很容易被處理成對社會辛辣的諷刺。但是導演就停在那裡了。
《桃姐》就像一部記錄片,沒有華麗的技巧,沒有導演對世界的追問。只是截取了桃姐生命歷程中的一小段,已經將眾人感動的淚流滿面了。
當桃姐躺在輪椅上,面容已經坍塌,抽出的嘴角發出低微的聲音:
「我想吃涼粉。」
羅傑問,「什麼?」
桃姐用盡最大的力氣反覆說:「我想吃涼粉,我想…」
生命的最後,桃姐最後一次也是第一次向這個世界提出了自己的一點請求。
桃姐一生多麼卑微,儼然碌碌奔波的螻蟻。她的境遇讓讓人感覺到寒冷,是因為我們活在驕陽中所觸碰不到的寒冷。
但同時,兩個小時的娓娓道來卻讓我們隨時能感覺到暖意。
那是羅傑一家。對桃姐保持足夠善良的一家人。
我無法想像如果桃姐所一生侍奉的梁家不是這樣的梁家,當桃姐不在年輕有力,遭到一家人的鄙夷與嫌棄。空蕩的城市中,桃姐一無所有,大街上踽踽而行的背影,該是怎樣落寞和悲涼。
不僅是羅傑和他的家人。還有敬老院中的老人們。都用他們的善良幫助桃姐走完了生命的最後一程。
我看到了一些評論說,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存在一個桃姐這樣的人,我不敢苟同。
電影藝術總是高於生活,桃姐這樣的個體從現實中抽象而來。她所帶的光環足以照射到我們心底陰暗的角落,所以我們才會在電影結束時哭紅了眼眶。
在我的眼中,桃姐就像是一位戰士,一位執劍的先鋒,她在黑夜裡摸索,走在所有人的最前面。她總是告訴眾人:
「別害怕,前面就是天亮了。」
另外,電影的結束敬老院的老人背誦的那首詩我很喜歡,也寫在這裡。
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見
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
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
青鳥殷勤為探看
非常質樸,一不矯情二不造作,明顯可以賺眼淚的地方偏偏一帶而過。
還原真實,中國人的人際關係就是這樣的,可能保姆是個特別的切入點。但感情擱到千家萬戶都是一樣的,你的奶奶、外婆就是身邊的桃姐。
葉德嫻、劉德華演技也是好極了,自然而然地細水長流,不用力過猛氣氛剛剛好。
做工60年,導演卻在對白中交代了這般特殊深厚的主僕情,並沒有渲染的痕迹。營造的流暢畫面感也是功力深厚。作為一部關於暮年生活、生老病死的文藝片,《桃姐》全片節奏緩慢、色調昏黃,「變遷與消逝」的主題令人感到沉重而無奈。片中穿插了許多香港老式居民樓的鏡頭,老式屋村灰色斑駁的外牆似乎也在暗示桃姐的生命即將走到終點。同樣在消逝的,還有像桃姐一樣的「歷史遺留」女傭們。她們喪失了自己的生活,為主人家奉獻了一切,然而她們的痕迹也將慢慢地被時間抹去了。
影片中桃姐擔心自己走後羅傑無法自己照顧自己(是的,大戶人家的少爺就是這麼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面試了好幾個女傭,卻發現時代早已不同,她們不像桃姐一樣精通烹飪,細緻入微,可以依據勞動法例對自己的工作時間提出要求——這在「用生命打工」的桃姐看來,是「不可理喻」的。
香港,作為一個保留有許多老式風俗的城市,也在不斷進化著。經濟不斷發展,地少人多的城市難題日益凸顯,低價鋪租水漲船高,承載了幾代街坊回憶與情感的店鋪面對高額租金難以為繼,許多百年老字號在近些年來陸續關張。就像平和而又固執的桃姐,終究要向病痛與衰老低頭。桃姐的故事,其實也是不斷革新的城市的縮影。
很多人看了《桃姐》之後紛紛表示「我不要這樣老去」,「哪怕有人照顧,等死的感覺也很可怕」,但其實人到老年,糖尿病小中風之類的朋友紛紛來訪,身不由己。「跑酷老爺爺」,「名模老奶奶」只是極少案例,我們大多數人老了之後都會面部鬆弛,腿腳失靈,毛毯鋪腿歪著頭,流著口水打著盹。《桃姐》最大的意義不是宣揚老年人的悲哀,而是傳遞一種關懷他人,豁達面對死亡的信念。
最後,還是那句老話,趁著還有機會,多陪陪年邁的家人,哪怕觀念不合,哪怕根本無法交流,這一分鐘的沉默無言過去之後,不知道還能不能再有。其實,老年人最怕的不是疾病,而是寂寞啊。
更多影視音樂推介,歡迎來我的個人公眾號 CnC小屋 逛逛。一切正在起步,一切充滿希望。謝謝,陌生人。
在寫關於桃姐的論文。所以很多感想。
英文title, A simple life, 很準確的概括了這個故事。按照Roger Ebert的評論就是,"Here is a film with the clarity of fresh stream water, flowing without turmoil to shared destiny. No plot gimmicks. No twists and turns. Just a simple life." 我想這部電影真的是如此,如同開水一樣清澈。沒有意料之外,沒有跌宕起伏,只是簡單的生活之本。
很久以前就聽說這部影片拿了很多獎,票房也很好,不過只有自己真正看了才明白。
Ann Hui是一位很厲害的導演,從電視劇到大螢幕,從年輕到60有餘。這部電影是以Roger Lee為原型改編,最初是Roger主動向Ann Hui提出想要改編自己的故事,當時他只想要做成小劇場話劇或者什麼,但是Ann Hui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已經60幾歲的Ann Hui本身應該也認同老年人問題在老齡化社會當中的重要性。
看電影的過程中哭了很多次,讓我最感動的一幕大概是Roger和他的同學吃了桃姐做的牛舌以後給她打電話,唱童謠,然後桃姐一個一個叫出他們的名字,還有他們小時候的趣事。Roger最開始在笑,後來也陷入沈思。
就像每個長輩一樣,桃姐總是反覆說,「你如果忙就不用擔心我阿,不用來看我阿」,可是這樣說著的她,卻又是每次Roger來之前都坐在門口的藤椅上等著。直到最後那藤椅空無一人的失落。
而這個故事與眾不同的地方又在於,雖然好似母子,Roger和桃姐卻又不是母子。不想簡單的母親兒子,而是一種特殊的默契和羈絆。不過桃姐搬進了老人院以後,Roger第一次去看他,旁邊的老人問他是不是兒子,桃姐臉突然就黑了;然後老人又說是不是乾兒子,Roger想了一下回答是,然後桃姐才露出笑容。是一種很難解釋的羈絆。還有在Roger的電影首映式以後,在向女演員介紹桃姐的時候,也是用的阿姨。
而除了感情上打動人以外,Ann Hui還向觀眾呈現了老人院的百態,並讓觀眾有機會去思考這個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
儘管是最好的單人間,可是卻還是連房頂和門都沒有,並且除去放一張床,就實在沒有多少地方。香港這樣的寸土寸金的地方,養老院實在沒有給人很好的印象。除此之外,老人院的老人們的生活狀態,也顯示了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需要人們的幫助和呵護。
而來老人院唱歌的女歌手前後變臉一樣的表情,發了月餅又收回去,也都對某些社會現象進行了諷刺。非常發人深思。
總之是一部真的很感人的電影。Ann Hui之前在香港以外的市場絕對有被忽略,而這部作品終於讓她被其他地方的人瞭解。
去豆瓣看看唄。8.6分。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5977835/
應該還不錯吧,計劃明天周末去看~
我沒有桃姐,只有一個把我帶大的外婆。這就是我看完桃姐痛哭的原因。
2016.5.28 《桃姐》-----港片,文藝片。電影的開頭,交代了桃姐的身份,幼年孤獨無依被安排在梁家做家佣,一做就是六十多年,養育著年紀四代人。電影里的桃姐和羅傑生活在一起,主要圍繞桃姐和羅傑的生活展開,羅傑由桃姐一手帶大,桃姐中風後去了老人院,羅傑一直細心照顧桃姐直至桃姐去世。
桃姐是個怎樣的人呢?她挑剔精明,比如買菜,菜市場的老闆都知道她對食材喜歡精挑細選。她往往戴副老花眼鏡,慢慢搜尋。平時在家煮飯用的不是電飯鍋,而是瓦鍋。在飯店吃飯,就連魚里的豆豉都能品出個好壞。做滷製的牛舌,先把蒜瓣,薑片爆炒,加了水放香料,然後才放大蔥,這些都是有次序的。桃姐中風後,羅傑生活只能自己動手,但是他拖地拖不好,不會用液化氣,不會用洗衣機,家中傢具上也積滿了灰塵。桃姐不放心羅傑,想給他找個傭人,挑來挑去都不滿意,好比挑媳婦那般仔細。種種細節無一不烘托桃姐的做事的嚴謹挑剔。
還不得不提桃姐做飯的手藝,八寶鴨,芋頭糕,水蟹蒸蛋,豉油雞。。。這些光聽著名字就恨不得讓人流口水,而關於桃姐做飯好吃這回事,全都是通過羅傑和幼時同學聊天中表現的,桃姐中風後,幾個人坐在一起聊到桃姐的手藝,全是滿滿的懷念。
桃姐身上有許多老一輩人的生活理念,她不捨得丟東西,哪怕這個物件舊了破了沒有用了,她還是願意把它保留著,比如那個縫紉機,背帶。桃姐像是上一輩人的縮影,過著節儉樸實安分的生活。
桃姐其實是很傳統淳樸的女性,這個人物身上表現出了許多的善良。她對小動物關心愛護,為人處世上也很平和,她在療養院有幾個「小夥伴」,分別是金姨,梅姑,堅叔。過年的時候,金姨的女兒讓金姨跟她回去過年,金姨不肯,想等兒子,女兒為此不開心時,是桃姐出來打圓場,勸金姨跟女兒回家的。桃姐第一次和梅姑說話,梅姑的母親坐在旁邊,就以為梅姑是來看她母親的,言談間知道梅姑因為得了腎病需要洗腎,而母親年邁,已經無力照顧,才來老人院的。說話時,桃姐發覺挑起了梅姑的傷心事,就立馬說,自己中風,希望緩解氣氛,這也算是一種善意的表現吧。除此之外,堅叔的戲份也比較多,電影里,堅叔前後四次問桃姐和羅傑借錢,每次差不多都是三百。桃姐明知道堅叔是拿錢找妓女的,但還是勸說羅傑把錢給他。在堅叔的生活里,嫖能帶來歡樂,而桃姐給錢則是對堅叔行為的一種理解,這也是一種善意。這種善意,在桃姐去世後得到了回報。桃姐走了,堅叔找不到人借錢了,但他還是求了老校長要了三十塊錢,只為在桃姐的追悼會上獻上一束白玫瑰。
由於羅傑是由桃姐帶大,桃姐沒有中風前,羅傑生活上的起居均由她一手包辦。所以桃姐對羅傑的影響是巨大的。比如吃食上,羅傑和桃姐一樣的挑剔,羅傑不吃日料魚片,只吃清蒸游水海魚,也不吃羊肉。影片里,羅傑說過這樣一句話「弄得我們全家人都嘴刁!」這些挑剔的方面或多或少都受桃姐的影響。此外,影片中,羅傑穿衣服的品味幾乎是和桃姐如出一轍的,柜子里打開來清一色的暗色系格子襯衫,他的穿著打扮老式舊派,以至於被別人誤會成修空調的和開的士的。
影片中,我能感覺到羅傑在工作生活中也有桃姐身上的精明,比如和導演們談生意,和銀行談利息算錯問題。其中表現的比較明顯的一處是在羅傑找養老院的時候,他負責介紹養老院的人問東問西,提出看月結單,問尿片價格,陪診費,有沒有保健員,藥劑師,營養師等等。樣樣事都在打爛沙盤的問,以至於人家都懷疑他是不是來砸場的。
通過各種瑣碎的細節,影片表現了羅傑與桃姐二人主僕之間的深情。羅傑由桃姐帶大,羅傑小時候桃姐特別疼他,偷偷拿汽水給他喝,給羅傑買南國電影,滿足小孩子各種小慾望。桃姐有一個舊的手提箱,裡面放了許多她珍藏的寶貝,羅傑小時候的照片,以及那條背羅傑的背帶。桃姐一輩子都沒嫁人,年輕的時候很多人追,可以說是有許多選擇的,羅傑打趣問她為什麼不喜歡追求她的五金店的老闆,桃姐說「腥啊」,我不知道在粵語里是什麼意思,我把它看成一種搪塞,桃姐從十三歲起就把一生奉獻給了梁家,兢兢業業,勤勤懇懇,除此之外更多的是一種把梁家人當作家人的感情,這種感情甚至是超脫出婚姻大事。桃姐中風後去了老人院,羅傑對她也是細心照顧,時常探望,對老人院的其他人稱桃姐是她乾媽,羅傑帶桃姐去看自己投資的電影首映,對許多工作夥伴也稱桃姐為乾媽。路上走路,桃姐腿腳不便,羅傑就走著慢些陪她。桃姐的牙補不了了,就堅持給桃姐換一副假牙。為桃姐安排養老院,以及桃姐百年之前要住的房子。在飯店吃飯時,強調飯菜里不要油不要鹽不要蚝油。
這部電影我看了兩遍,第一遍的時候,老人院里老人們的生活,讓我看的心酸難過。等到我看第二遍的時候,羅傑和桃姐主僕二人形同母子的關係讓我開始溫暖,桃姐中風後羅傑對她的照顧更是形同「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這部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但現實里這種事畢竟少之又少。比起死亡,衰老是如此的恐怖,你年輕不羈的時候,可以很坦然的說,哪怕一個人過一輩子,也要孤獨優雅的老去。可真到暮年,老態頹唐,銳氣挫盡,這餘生你還能過的如此淡然么。可人這輩子,究其一生,總歸是在世上里獨生獨死,獨來獨去,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我被她《天水圍的日與夜》擊中,如同紀錄片的手法,卻不冷漠。當看到阿婆把一小塊牛肉炒熟盛一半起來炒菠菜,晚上拿另一半牛肉再炒菠菜的時候,人木在那裡。太真實的視角,太貼近太貼近,就是你我的日常生活,那冷冷的基調,但人自身不甘於此又掙扎趨求溫暖來對抗這涼薄世界的行為,平淡的讓人絕望。而這就是生活。《桃姐》,這種平凡的再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困頓與愛,太真實,所以足夠打動人。
在看桃姐之前,我心裡並沒有明確的喜歡的電影,但是在看完她之後,希望自己能一直記住她!
桃姐 說的是葉德嫻飾演的女傭桃姐在服侍了劉德華飾演的羅傑一家60幾年後,中風住進養老院,羅傑待她如親媽一樣的照顧她的故事。
如果這只是一個普通的體現主僕之情的故事,也許就當一個故事看過就過了。但是看完之後,覺得桃姐簡直就是奶奶那一輩的老人的原型。
她倔強要強不願麻煩別人。在中風被送進醫院之後,羅傑第一次去看她,她就要羅傑打電話給他媽媽,說她不做了,要住老人院。她怕再呆在家裡要連累羅傑照顧她,所以走的那麼急。當羅傑看到她沒吃飯,問她是不是飯不好吃,她立即回答說不是,是自己不餓;而當羅傑說要幫她付老人院的錢時,她也是第一時間就說自己有錢,要自己來;第一次到老人院,護士蔡姑娘要來扶她,她一把掙脫,說自己可以的那個樣子真像是個要在跳繩比賽當中爭第一的小姑娘啊。當羅傑在她生病後第一次帶她回家時,特意把她的貓咪又接回家,她高興的跟個得到了心愛玩具的小孩似的。看著貓咪在家裡上串下跳的,她蹲下來說「你聽話,不要被人嫌」的時候,真的心酸。那句話,不僅是對貓咪說,更是對自己的提醒。現在已經老了,做不了事,貢獻不了自己的價值,那就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不要被別人討厭。所以她配合治療,想要趕快恢復,她屢次對羅傑說,「你沒空就不要來了」,寧願自己走的滿頭大汗也不願麻煩別人攙扶他。
她精打細算的居家過日子,卻也善良大方。她會在買菜的時候連蒜頭都是一粒一粒挑選,對廚藝十分嚴苛,在她身上看到的就是奶奶那一輩人樸素但又不隨意的生活態度。她也同許多老人一樣,喜歡收藏東西。在她生病以後的第一次回家中,她帶著羅傑欣賞了很多她們那個年代捨不得用或者壞了、用不著捨不得扔的東西,就像是自家舊房子里那些發霉了的糧票和嶄新的紙幣。但同時,她又是一個十分善良大方的老人。羅傑給的錢她平常自己都不捨得花,放在床底下的罐子里。但是對於堅叔三番五次的借錢,她卻是慷慨大方。我想她不會不知道,堅叔拿著那些錢並不是真的去看病,而是一個經歷了很多磨難但仍對生活和世界報有愛和希望的老人的善意。就像她對羅傑說的,「即使他想吃了,也吃不了多久了」,沒說出的話可能是,那讓他最後活的開心點幾百塊又算得了什麼呢。她把羅傑媽媽送的燕窩分給大家吃,勸婆婆和女兒回家過年,對於梅姑的不幸,她以自己中風安慰她,就像電影台詞說的,「我們需要經歷艱難,然後才學會怎樣安慰別人」,而我們做點努力,就能推動別人生活的幸福點,那為什麼不呢!
她還有舊社會時期的階級觀念,這一點在見到羅傑家人的時候表現的尤為明顯。羅傑媽媽到老人院看望她的時候,她表現的很惶恐不知所措,但同時又很感恩。而當和羅傑家裡人一起拍照時,她坐著輪椅被推到大家中間時,一開始不斷的拒絕,直到坐定之後還是無措的看兩邊的人,有一種小心翼翼地感覺,好像家裡的阿姨和主人一起照相是一件多麼難以置信的事情一樣。而在她最終出院,羅傑和家裡人把她送到羅傑爸爸之前允諾送給她的房子里時,羅傑媽媽給她打開一瓶水讓她喝,她也是不斷的推辭,並且身體動作都表現出卑微的感覺。那時的她,又回到一個給羅家人當差60幾年的老工人的感覺。
其實《桃姐》中要表達的大的社會現象我也不懂是什麼,但是經常看著看著就經常熱淚盈眶,也許是從小和奶奶相處的原因,裡面桃姐的很多性格特點甚至連穿衣打扮都像是奶奶和奶奶的老夥伴們,那一代善良、勤勞、大方、倔強、要強的可愛的老人們!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雲圖》?
※印度電影的審查流程是怎樣的?
※如何評價六小齡童與派拉蒙合作的《敢問路在何方》西遊電影項目啟動?
※英美情景喜劇的編劇是如何在劇本對白中製造笑點的?
※《復仇者聯盟 2 》的預告片能看出第二部的哪些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