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S 的機制具體是怎樣的?有何利弊?


謝謝@Wohaopanga 的指正,已經刪去關於定價的錯誤表述。buy CDS protection時是一定會為被cover的時段付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到我的本行了,看了好幾遍,居然真是問的credit default swap。

處女答獻上。

lagrelax解釋的很好。

想補充的就是你不需要持有CDS保護的underlying bond來買賣CDS。如果把CDS比作汽車保險,完全不開車也沒車的你,也可以投注其他駕駛者哪天撞車的概率。所以真正CDS的交易量並不在於hedge,而在speculation。雖然歐洲政府開始立法禁令未持有政府債券的機構交易european sovx,但也只能管住於歐洲註冊的金融機構而已。

平時每季度(3月,6月,9月和12月20日)CDS的買方要向賣方支付coupon。作為回報,如果CDS的underlying bond一旦違約,買方可以從賣方那兒拿回(1-recovery rate)*notional的債券或等值現金。

CDS作為固定收益產品的衍生品,風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提高投資固定收益產品的yield。很多對沖基金喜歡CDS是因為交易成本低槓桿率高(not any more)。

CDS分flow CDS和structured CDS。flow CDS分single name(基於一家公司債的違約保護)和index(提供一籃子公司債的違約保護)。你大概能猜到,index的流動性要好的多。而flow CDS天生就是企業違約風險的最佳晴雨表。一般來說,經濟危機期間,spread會變寬,波動很大;而經濟繁榮期間,spread會變得非常tight,交易利潤減少。與公司債相對應的的還有Sovx,是針對政府債的違約保護。

structured credit則有很多不同形式,主要是針對一些受到注資協議限制無法直接投資衍生品的機構投資者,一般由SPV發行保證高rating;而且簡單普通的CDS形式賺錢越來越少的話,銀行家就會把遊戲玩複雜來為更高的收費正名。structured credit products包括total return swaps和credit linked notes等,流動性比較好的則是從index里取一些特定single names的tranche。

而最臭名昭著的就是在次貸危機中頻頻露臉的synthetic 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也就是以subprime mortgage為underlying asset,partially funded以達到接近零風險rating的違約保護。關於這個產品有多二,金融設計的如何不嚴謹,youtube上很多講解,不過通通都是馬後炮了,最開始時絕對是一個看上去很美的產品。那些之後訴大投行欺詐的機構投資者們,其實又是金融市場上的歷史不斷重複自己 -- 在華爾街之狼里,到底是Jordan不道德和無法無天多點,還是被他忽悠的投資者笨和貪婪多點?

最後想說的是,CDS市場其實正在經歷非常大的變革。G12要求基本所有的vanilla OTC derivatives (rates, CDS, FX)都要在electronic platform上交易,都要在中央清算所清算(clear at a central clearing house),最後都要按監管機構的要求上報各項交易,風險和抵押品數據。最終目的就是達成原本是監管灰色區域的OTC derivatives市場的透明化,規範化和可控化,用提升交易成本和減少交易利潤擠出過度市場投機。政府再也不想用納稅人的錢為大投行毫無顧忌的投機行為買單了。

在三種OTC derivatives中,交易量本就最小的CDS受到的衝擊最大,因為它跟實體經濟關係最不密切。試想想,每個大企業都面臨著不得不控制的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因為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可視可量化的。相比之下鬼知道會不會發生,哪一天會發生的違約風險很多債權人也就自己扛下來了。

CDS同學前面仍有路要走。其實如果不搞那麼多花花腸子,最直白樸素的CDS產品形式還是有市場的。但加上監管者的這一補刀,也有很多市場參與者嚷嚷著要把CDS futurize來規避監管。說不定再過幾年,flow CDS真的會退出歷史舞台。

而structured credit?只要buy side對於yield的渴望一天不消退,那麼這些複雜的,冗長的,難以被完全理解的金融產品就會一日繼續存在下去。有個朋友說,從基金經理的角度,在低利率時代產生不了收益是自己先掛,買了這些資產賠了是客戶先掛。。。從這個角度看,buy side絕對是記吃不記打的物種啊。

以上。


簡單地說就是針對你手中持有債權的保險。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借了錢給B, 每年利息若干,到期還清本息。你擔心B突然跑路,自己的錢打水漂。這時C過來跟你說「哥們別擔心,我這有個保險,現在也不要你錢,只要每次B付利息時你分其中多少比例給我,到時他要跑了,剩下沒還的錢我還給你。」你覺得C主意挺不錯,損失一部分利息,但不用擔心最後血本無歸,就跟他簽了這個合約。這合約就叫CDS。
利么,對沖了你債權違約的風險。
弊么,C還可以把不同的CDS打包,再賣給別人,風險這樣一層一層傳下去,當出現大規模債務違約時,就成了擊鼓傳花,看最後誰倒霉的遊戲。這就是次貸危機時所發生的狀況了。

------------------------------------------Update-------------------------------------------------------
一年多前回答的,突然發現上了編輯推薦。加一點定量的分析吧。

定價機理

定價機理

兩部分: 債務違約時賣方的補償(Default Leg, DL);買方定期支付給賣方的費用(Fee Leg, FL), 通常是一定比例的利息收入(coupon). 這個比例叫差價(spread). 因此可以定義
CDS(t,T)=DL(t,T)-FL(t,T)=DL(t,T)-Sdot RA(t,T)
S是差價, RA是Risky Annuity,理解成違約風險下的債息現金流就好了。而CDS則是兩部分費用之間的差額。
一般來說,CDS的價格都設成0,這樣我們只需要找到合適的spread就行了。(類似於0首付的話月息應該定多少。)
所以我們有
S(t,T)=DL(t,T)/RA(t,T)

接下來我們只要知道DL和RA分別是多少就好啦,直接給結果,過程估計也沒人看(我也懶得寫)。
RA:
離散(實際)情況下:
RA(t,T)=sum_{i=1}^NZ(t,T_i)Q(t,T_i)Delta T_i-sum_{i=1}^Nint_{T_{i-1}}^{T_i}Z(t,s)Delta(T_{i-1}.s)delta_sQ(t,s)
Z是Discount Factor(折現率), Q是倖存概率,(1-違約概率)。
連續情況下就漂亮多了
RA(t,T)=int_t^TZ(t,s)Q(t,s)ds

類似,DL:
DL(t,T)=(1-R)sum_{i=1}^NZ(t,T_i)(Q(t,T_{i-1})-Q(t,T_i))Delta T_i
R是Recovery rate,違約後你能從違約方收回多少比例的本金。
連續:
DL(t,T)=-(1-R)int_t^TZ(t,s)Q

以上。。。


置頂答案基本正確

如果你理解了置頂答案講的機制,你就會理解cds一般是用來對沖信用風險的。
你也會理解買cds基本相當於賣(做空)那個信用。
由於現金債券是不能被做空的,所以cds是達到這個目標最簡單的方法。

並且同時,如果某個債券太少或者流動性太低以至於買不到,也可以賣cds來達到買這個信用的目的,雖然一般來說風控和compliance是不會允許你這麼做的。

cds本身並沒有任何問題或者邪惡,它風險更高僅僅因為它自帶槓桿。

-------
The top answer is generally right.

Once you understand what he is saying,
you also understand that CDS is used to hedge credit risk. Then,
you also understand that buying CDS is genearlly equal to shorting a credit.
Coz you can"t short sell cash bond, this is the simplest instrument that can help you achieve that.

Also, in theory, if one credit is too illiquid/small to trade, you can short the CDS of that credit and establish similar position.
But risk management and compliance usually won"t allow you to do so.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CDS. It is risky only because it inherently has leverage.


@lagrelax 和@羚檬 說的都好好, 補充下為何CDS要到CCP Clearing, 因為就是賣你保險的那個人 就是c 他在b 逃跑的時候自己也倒閉了所以你本來以為買了CDS可以不用擔心B倒閉因為有C在 誰知道c 在關鍵時刻也不行了, 你白白繳了那麼多利息。 這就是現在說的counterparty risk. (AIG CASE) 很多新的模型都會涵蓋這一部分的定價, 要更先進的模型, 就會涵蓋funding risk as well. 因為現在槓桿減少,所以CDs買賣會對funding 和liquidity 要求很高。 。。。
以上


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互換)是1995年由摩根大通創造了由信用卡貸款所衍生出來的一種金融衍生產品,本質上是一種金融資產的違約保險,債權人通過買入CDS將債務風險隔離,合同價格就是保費。


Part one: 從歷史起源講起:

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埃克森是有公司一艘運輸原油的大型郵輪發生泄漏事件,埃克森公司支付了大筆的賠償費用,因此造成公司的財務出現了危機,於是埃克森公司便向當時的具有深厚合作關係的摩根大通銀行尋求48億美元的貸款以解決燃眉之急。但是摩根大通認為此筆貸款涉及數額巨大,風險也巨大,如果埃克森無法按期還貸,那麼摩根大通本身也將會被拖垮。但是,一方面顧及到雙方深厚的合作關係基礎,另一方面這筆巨額貸款如果沒有違約將帶來巨大的收益。思前想去,摩根大通終於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摩根大通遊說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讓該行為埃克森是有公司的這筆巨額貸款提供保險,即摩根大通向歐洲復興銀行支付一筆關於埃克森公司從摩根大通貸款的這48億美元的保費,如果埃克森石油公司按時足額還款,則歐洲復興銀行可以不付任何成本就賺一筆數額不少的保費;如果埃克森不能按期足額還款,則由歐洲復興銀行替埃克森石油公司歸還摩根大通的未繳足還款。而歐洲復興銀行認為埃克森石油公司實力雄厚,而且石油又是需求極為旺盛的商品,不按時還款的可能性較低,於是就同意了摩根大通的提議,這樣就完成了世界上第一筆CDS交易。

上述例子中,購買信用違約保險的一方(即摩根大通)被稱為CDS買方,承擔風險的一方(即歐洲復興銀行)被稱為CDS賣方。

一般意義上的CDS結構如下,都會有參照資產,針對參照資產的風險程度進行測算及定價。

1998年ISDA(國際互換和衍生品協會
International Swap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首次標準化了信用違約互換合約,後續都在此基礎上進行修訂。之後的10年,CDS市場飛速發展,稱為現今場交易最為廣泛和活躍的信用衍生品,其交易存量規模在2007年達到峰值 62.2萬億美元,這一數額比全世界當年的GDP總額以及紐交所所有證券市值總額都要高。然後金融危機產生,CDS的交易存量規模隨機逐漸降低。

Part two: 美國房地產次貸危機和CDS的關係:

近期有很多微信公眾賬號的文章將中國推出CDS視為做空中國樓市的信號,也有文章指出CDS推出後房價會進一步攀升。導致很多吃瓜群眾們很迷茫,到底該相信誰。這裡先簡單重析一下美國次貸危機時候的市場情況。

在講08年次貸危機的時候就不得不祭出MBS,ABS和CDO的概念了。華爾街有句名言「如果要增加未來的現金流,就把它做成證券。如果想經營風險,就把它做成證券」。從本質上來講,MBS,ABS和CDO都是資產證券化產品。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給出的定義,資產證券化,指產生這樣一種證券,它們主要是由一個特定的應收款資產池或其他金融資產池來支持(backed),保證償付。

MBS,即房地產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指發行人將房地產抵押貸款債權匯成一個資產池(Asset
Pool),然後以該資產池所產生的現金流為基礎所發行的證券(主要是定期還本付息的債券)。貸款所產生的現金流(包括本息償還款、提前償還款等)每個月由負責收取現金流的服務機構在扣除相關費用後,按比例分配給投資者。購房者定期繳納的月供是償付MBS本息的基礎。簡化為下圖,這銀行發行賣出的MBS就是次級貸款,由此商業銀行轉移了風險,降低了資產負債率並貸出了更多貸款,而次級債的風險由購買MBS的投資者承擔。

ABS,即資產支持證券(AssetBackedSecurities),是將房地產抵押貸款債權以外的資產匯成資產池發行的證券,它實際上是MBS技術在其他資產上的推廣和應用。

CDO,即擔保債務憑證(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是一種新型的ABS,指以抵押債務信用為基礎,基於各種資產證券化技術,對債券、貸款等資產進行結構重組,重新分割投資回報和風險,開發出不同風險等級及償還順序的結構化衍生產品,分為優先順序、中間級以及股權及,以滿足不同投資者需要的創新性衍生證券產品。CDO的標的資產池可以包括很多資產,除了一般的債權,ABS,也可以包括MBS等。如果CDO的underlying
asset是MBS,那麼其抵押物就變成房貸利息償付的現金流了(對比一下MBS的抵押是房貸本身),多繞了一層,所以風險被放大了一次。於是它也是一種次貸衍生品。

科普完了,可以提到他們與CDS之間的種種關係了。在次貸危機中,常見的CDS的交易結構如下圖所示,MBS和ABS都是次級貸款,CDO屬於次貸衍生品。

CDS的賣方主要是對沖基金和保險公司,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也會參與一部分,CDS買方則主要是持有大量有風險金融資產的銀行、貸款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與商業銀行不同,對沖基金等機構不是純粹的CDS買方和賣方,它們參與CDS的主要動機是交易和套利。在2001年到2006年間,美國房地產市場較低的認購標準和銀行發放的過量貸款產生了大量次級的房屋抵押貸款,這些高風險的貸款又被證券化而形成了CDO產品在市場上出售,如此一來銀行收回了流動性,負債減少又可以發放更多的類似貸款。很多次級債以及CDO的投資者為了對沖次級債或次貸衍生品所帶來的風險,又買入了這些次貸產品相關的CDS。由此,越來越多的借款者購買房產,以至於房價嚴重偏離了其基本價值,房產泡沫就產生了。2007年以後,隨著次級債最終穿透到的借款人不斷地違約,房產市場泡沫破滅,包括絕大部分機構在內的投資者不得不下調其資產負債表上的房產賬麵價值,這使得這些機構面臨了很大的流動性危機,於是系統性經濟危機出現了。

CDS在次貸危機產生的過程中起到了如下作用:


1.
對於整個次貸及次貸衍生品規模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由於很多大的金融機構都為他們的CDO買了CDS進行對沖,使得他們對於風險的敏感程度大大降低。CDS的債權保障功能極大地刺激了越來越多的CDO的產生,而這些CDO本身的違約風險就很高,已經遠遠超過了CDS賣家所能保障的範圍。


2. CDS由保障合約變成了投機工具。

以A公司發行的5年期債券為例展示投資工具論的分析框架, 假定投資人向銀行融資需支付的利率為Libor,出售CDS權利金的費率為50 基點, A債券支付的年利率為Libor+50基點。

———融資購買標的債券投資人向銀行借款購買A債券, 每年收到A公司Libor+50基點的利息, 同時支付Libor利息給銀行。5年後, A公司償付債券本金, 投資人全數歸還銀行。因此, 融資購買交易的最終結果是:投資人在5年中獲得了250基點的收益。如果A公司債券違約, 最終回收率為70%, 則投資人收到70%的本金, 但須還給銀行100%的本金, 這樣, 投資人在本金上凈損失30%。

———出售標的債券的CDS 投資人出售A債券的CDS, 每年獲得50個基點的保費收入。如果A到期正常還本,
投資人無須承擔保險責任, 5年中共獲得250基點的收益。如果A債券違約, 最終回收率為70%, 則投資人須履行保險責任, 賠付CDS買家30%的本金, 因此投資人的凈損失額為本金的30%。

這樣,一個想投資於債券市場但又缺乏資金的投資人,既可以選擇融資購買債券,也可以選擇出售CDS。兩種情況下的現金流一樣,收益也一樣。但出售CDS儼然比融資購買標的債券更合算,因為投資人不需要初始投入,也不需要向銀行借錢,相反還可以先拿到投資收益,實際佔用該筆資金。

CDS合約與傳統保險存在著一個本質的區別, 那就是傳統的保險要求投保人具有「保險利益」, 但CDS買方不需要實際持有被保險的債券, 且CDS可以被設計成與任何債券、實體或指數掛鉤。因此, 那些看空某個公司、某類資產或者某個國家的機構或基金大肆買入CDS, 只等參考實體或參考債權價值下跌後收穫巨額賠償金。雖然做空是市場定價機制的一部分, 但過度做空不僅造成市場急劇波動, 甚至對相關企業正常運作形成惡意衝擊。即使是那些實際持有被保險的債券的CDS買方也可以通過對信用事件的靈活約定來達到投機甚至賭博的目的,CDS買方通常使用的投機工具被稱為「裸CDS」,及買方本身不持有作為標的資產池的債務,直接買入CDS,在此不再進行闡述。


3. CDS成為新的風險源。

將CDS定位於投資工具, 不僅激發了專業債券保險商、一般保險公司的參與熱情, 而且吸引眾多基金, 包括對沖基金、共同基金甚至退休基金進入CDS市場。主體的多樣化表面上似乎實現了分散銀行風險的目的, 但卻導致CDS這種保險機制的基本功能受到極大損害, 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更蛻變為新的風險源。

首先, 基礎資產風險轉移初衷的落空。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 首先引發了以次貸為基礎資產池的CDO等證券化產品價值暴跌, 隨後又波及實體經濟, 引起大量公司債券違約,導致眾多CDS賣方必須承擔保險責任。然而, 由於參與CDS交易的眾多中小基金從一開始就忽略了未來保險賠付的風險, 因此並無能力承擔賠付責任。當作為CDS賣方的中小基金破產後, 作為CDS買方的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也喪失了信用風險保障, 風險敞口重新暴露出來。它們被迫儘快拋出手中的次貸債券以止損, 從而加劇了證券化產品市場的循環下跌。

其次,CDS市場的龐大規模引發了CDS合約本身的履約危機。截至2007 年底, CDS全球市值估計達62萬億美元, 遠高於市場上流通的債券總額。換言之, 參與對賭的市場主體遠遠高於需要信用保護的市場主體, CSD市場已經演化為高度投機的市場。當市場出現大規模債務違約, 基於違約債券的CDS待償金額將出現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增加, 引發巨大的市場風險, 充分顯示出「大規模金融殺傷性武器」的威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CDS和房地產泡沫破裂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一語以蔽之,就是CDS導致了市場的瘋狂的投機與加槓桿。在08年金融危機之後,各國都對金融衍生品頒布了各種限制與監管法案,以防止由金融衍生品引發的金融危機的再度發生。


Part three: 中國的CDS情況:

9月23日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修訂的中國版CDS,事實上已經是中國的2.0版的CDS了。我們一般將2010年底推出的信用風險緩釋工具(CRM)稱為「中國1.0版CDS」。但是當時由於沒有信用事件發生,且標的債券都是評級較高的中短期債券,再加上根據相關規定採用CRM緩釋資本的難度較大,投資者沒有動力交易CRM,導致CRM業務幾乎一直處於停滯狀態。

CDS的發展壯大必須伴隨著一定的違約預期。而目前債市信用風險事件頻發,「打破剛兌」正在加速推進,市場非常需要風險分散工具,CDS的推出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時點。而且對於化解銀行不良資產,盤活現金流等等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國在《信用聯結票據業務指引》中,列明所有參與者應在一下風險控制指標內進行風險緩釋憑證交易:

(一)任何一家參與者對某一標的債務的信用風險緩釋憑證的買入餘額不得超過該標的債務總餘額的100%;

(二)任何一家參與者對某一標的債務的信用風險緩釋憑證的賣出餘額不得超過該標的債務總餘額的100%;

(三)針對某一標的債務的信用風險緩釋憑證創設總規模不得超過該標的債務總餘額的500%。

從該條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指引不僅對單一參與主體買入的總額有了限定,對市場總額也有限定。這一點已經總結了美國金融危機的經驗,嚴防CDS的惡意投機與加槓桿超發。

另外從其對信用風險緩釋憑證創設機構的4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凈資產限制可以看出,對CDS賣方也提高了要求,增加了其償付可能性。在具體業務層面,筆者猜想一定會要求付出一定的保證金,嚴控風險。

至此,筆者認為,CDS的推出會對債市有較大的利好,當然對投資機構的專業化水平也越來越倚重。對於房地產市場而言,筆者在2017年全國房價會呈什麼趨勢? - Elvis Kou 的回答中已經表明自己的觀點:房地產作為投資手段的價值已經不復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CDS的推出大概率會進一步催生房價的上漲,但已經處於筆者上篇文章所說到的房地產資本市場的後期階段了,這個時候進入風險會更大,因為泡沫總會破滅。但具體的情況還需要市場的驗證,需要進一步觀察市場的投資機構對於CDS的反應。


筆者水平有限,如有任何錯誤或紕漏請隨時指出。


謝邀

我覺得有必要說說讓各位炸毛的CDS了:今天把脖子扭傷了,寫短點——————CDS各種看法都有,唱空的唱多的憂國憂民的……我這次的剖析是從它的名字入手:CDS全稱信用違約掉期,信用可以理解成信用債,包括借貸貸款和資產(資產也是一種信用),違約就不解釋了,掉期就是swap可以理解為互換。也就是說,以前A借錢給B如果B違約A承擔風險(別跟我說堵著門要債,小心鋼廠廠長把鋼筋運到你家後院抵債),現在如果A從C那裡買了CDS,現在A定時給C交一定的「保險費」,如果出事這筆債沒有償還的部分就由C補償給A(這沒什麼難以理解的吧,CDS推出以前這叫「保護費」:A每年給黑/澀會老大C交保護費,如果到時候B敢不還錢老大出面揍B拿了錢還給A。只不過CDS里不是C去揍B,而是自己掏錢補貼A)
所以這更像是A和C交易了B不還錢的風險。
那麼高喊危險這是做空武器的人的理由呢?在美國的CDS可以是脫離A的,也就是隔壁老王聽說A借錢給了B,覺得B這尿性估計夠嗆能還,於是找了C對賭,也買了一份CDS,如果B不還錢給A,老王也拿補償……有點像是給隔壁身體不好的王阿姨偷偷買了一份人壽保險受益人是自己……網路上熱議的《大空頭》里的CDS劇情說白了基本就是這樣,懶得看的請交懶漢稅。根據我D一貫的風格,估計CDS不會隨便用來整房企,不過一定會給自己親兒子們(國有商業銀行)多多保險恨不得把國有商業銀行的房屋房企貸款全都做出CDS保個險順便弄好看點報表,那麼誰會去接受這個燙手山芋?賣給大媽?no no no,圖樣圖森破哦,我D才不會幹這麼(明顯的)可被指責的事……估計會先炒高CDS並提高評級,然後通過公募、各類基金、理財、把其中一(大)部分流向CDS,而且前幾天國家剛發布促進FOF(基金中基金,說白了就是基金投基金,通過FOF老百姓的錢更容易不知不覺流向CDS),這不是巧合吧?這樣就成功的讓開發商和銀行扛著的房價泡沫地雷切成無數的小地雷然後扔給無數的自以為買了安全基金的大媽和老百姓們。做空?也許吧。但是記住,做空也輪不到大媽去做空——————當然大媽可以被做空。記住,如果這是一場做空遊戲,而且我D還掌握著政策,你衝進賭局,看了一圈也沒找到那個被做空的傢伙,那你估計你就是那個被做空的傢伙
再說說CDS另一個特性:既然CDS可以被看作是交易債券的風險,那麼被移除風險的債務還算是債務嗎?當然不算啦!所以適用於巴塞爾協定(國際版銀行資本充足率)嘛?當然不啦!那還適用於中國本地的銀行風險準備金「資本充足率」嘛?當然也不!也許中國會另行規定,但是原則上銀行資本充足率是防範債務/貸款風險的,風險轉移了你還談什麼風險準備金?那麼,可以想像會有大量作為風險準備的資金被釋放出來,這等於調整了銀行資本充足率------2016年二季度核心資本充足率是10.69%平均加權是11.1%,而巴塞爾協定是8%,CDS當年在美國很多時候是為了突破8%的監管達到更低而被推廣的,而前不久中國一個big man說我們雖然不是巴塞爾協定成員但要向國際看齊,咳咳,聽話聽音……這是變相降息(發債更容易,如果企業可以給自己的債券套上CDS民間利率就更下降了)和「降准」(這裡指的不是存款準備金而資本充足率準備金),原來這麼久不降息降准就是為了憋這個大招
最後,CDS給債券的發行者保險的特權,估計這個特權一時半會落不到民企頭上,寶鋼特鋼沙鋼武鋼門口堵著要錢和上-訪的同志們可以散了,想借錢想抽筋的民企老闆們又可以拎著煙酒包裝(不知裡邊是啥)去國企廠長家門口研究研究,拿到了CDS的國企就是拿到了「超低利率且一旦還不了錢由大媽兜底」的貸款條子,加點利息借給民企分分鐘利潤到手……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別爭了,甭管什麼CDS,到了中國統統本土化,localization懂伐?中國特色的那啥啥啥懂伐?就是說:目的是良好的,設計是單純的,推廣是本土化的,同志們餓了可以喝湯啊不要忘了謝恩!至於老爺碗里的大肥肉?特色!懂伐?特色!沒有老爺吃肥肉哪有民企喝清湯?


為了好理解,我來簡單粗暴的說一下。
首先,我們要先從字面理解一下CDS,credit default swaps,信用違約置換。
這個用於借貸,簡單說就是為市場提供更好的流動性。
好了,我們從三個方面看看:
信用:本質上是為了解決借款人的信用不足,簡單說,就是讓本來不滿足借款信用的人也能借款。
違約:通常情況下,通過CDS的借款,借款人違約的可能性很大。
置換:為了降低風險,保險公司給借款人擔保,一旦借款人違約,保險公司負責理賠。
===========================分割線===================
沒有CDS的情景。
比如,某個機構A要進入股市了,融資吧。想到了退休保險金(以美國的為例的)不錯。
於是,去找退休保險金融資,管理退休保險金的人公務猿B一看,我找個公正第三方給你評級看看吧。
結果評級機構評估完,告訴公務猿B機構A的信用評級是AA等級。
公務猿B,出於對美國人民負責的角度說,不行,我不能把錢給你,你信用不夠。我只能把錢借給AAA等級的債務人。
game over,故事結束了。
==============分割線=====================
現在有CDS了。
這時,機構A說,公務猿B,你不要著急,不要擔心,我找了保險公司C,他的信用等級是AAA的。它可以給我作擔保,一旦我違約,他負責還款。你現在相當於把錢借給了保險公司C,並且它是具有最高信用等級的AAA等級。你不要擔心了,我的利率快拿去吧,不謝。
這樣做,有了CDS是符合規定的,於是公務猿B,通過以保險公司C擔保的方式,放心地把錢借給了機構A。因為保險公司C的信用評級是AAA的,所以,公務猿相當於把錢借給了AAA等級的債務人。
====================分割線======================
信用違約置換,相當於把不夠信用等級的債務人,置換為符合信用等級的債務人。
不明白,為什麼CDS一出來會導致中國的的股市下跌!


信用違約互換是一種交易工具,由市場定價,可以進行市場交易。CDS 不一定要求對於參照資產具有法律權益,可以純為投資目的交易,具有更靈活的期限和觸發條件。


CDS的主要功能

1.
信用風險的價格發現功能;

2.
分散組合信用風險;

3.
作為投資者的對沖工具;

4. 提高基礎資產的流動性和金融市場效率;

5. 提升組合收益的工具;

信用違約互換的主要風險

1.
槓桿高,一旦參考產品信用等級出現微小變化,CDS 的保費價格就會劇烈波動;

2.
交割風險,一般衍生類產品都有的特性,小資金可能會撬動市場的大恐慌;

3. 對手方風險等


國內推出CDS的一些好處,首先,CDS 投資本金要求低,將信用利差與融資行為分割開來;其次,CDS 可令投資者便利的構建多(賣出保護)、空(買入保護)頭寸;最後,CDS 合約的標準化程度較高,便於構建相對價值交易策略。在CDS 交易當中,投資者可以根據對信用利差走勢的判斷,並通過買入、賣出保護來實際獲利。


所以以後信用現券交易當中的所有策略都可以應用到CDS 產品交易當中,主要包括:方向性交易策略、曲線策略、基差交易、各類套利策略等。


個人覺得妥善推出豐富的金融工具有利於市場更成熟,但重要的是妥善,完善的協議標準和運行中的監管才是重中之重。


CDS其實就是給自己放出去的貸款上個保險,大家看圖吧



原文鏈接請戳這~:科普下中國版CDS是什麼,為什麼說CDS並不能做空房價


以上內容由飛笛智投原創,更多財經科普知識請關注小白看圖學財經(微信號:fidxiaobai)

點擊鏈接下載飛笛智投,可以查看更多小白財經內容哦~

請用力戳右邊~~→ 【飛笛智投 】


用手機寫的,所以小夥伴們湊活著看吧!

太專業的話就不說了,樓上幾位已經說得很多了

但是看到知乎日報上標題竟然用臭名昭著來形容CDS,實在有些……

對於CDS來說,它本身並無錯,錯的是在,危機前監管出現巨大的問題:本來發行CDS的保險機構可以為自己(或子公司)的信用風險做出再擔保的這點,然後這種發行也不經過中央結算機構,所以無法正確地控制和了解到底在市場中有多少此類債券,也無法正確地強制進行CDS的違約金劃轉,進而在危機中的出現了巨大的流動性問題,還有風險過於集中的問題(AIG 雷曼)。還有對於歐債危機的歐洲五國來說,尤其是希臘,在CDS中採用軟違約條款來限制CDS的償付實在是太賤了。

但是顯然用臭名昭著和問題的主要來源來形容CDS,實在是太不公平。它促進了,資產證券化市場的活躍度,提高流動性,為市場對衝風險途徑,提供風險轉移場所。

而且CDS本身非常敏感的反應市場的風險度以及風險聚集地,是市場狀態的良好的指標。

還有對於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的錯誤評價,個人認為對於買方市場來說,不能完全用價格操縱者來批評這種市場行為。買方和賣方都不是好惹的。08年所出現的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很大一部分上是因為風險過於集中,而且存在著再打包,融資槓桿比率上升等一系列問題。

最後,雖然在08年之後CDS的發展受到限制,但是在國內信用違約互換類似的產品,CRM(信用緩釋工具)等,在銀行間市場也發展的非常蓬勃。


CDS 的含義其實就是一種轉讓信用風險的工具,最初摩根大通用來保證內部信用額度創造。
後續這個CDS因為其便利和低成本的收益特性,得到了廣泛的發展。
又基於摩根大通一名李姓華人博士一篇文章,促使了更高能的合成CDO出現,將CDS作為原料,將這個產品的功能放大到極致。
CDS在很多評級中都是較高的安全級別。
而引發次貸危機,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AIG手上大量的CDS引爆,將AIG炸毀。美國政府不得不將AIG國有化。
CDS是個帶刺的玫瑰。


上面的公式太多了,簡單說說CDS定價吧
首先,CDS價格也是像利率一樣用一個百分比或者基點來表示的,比如1%,比如100bps
其次,考慮一個債券,其到期收益率=無風險收益+期限溢價+流動性溢價+風險溢價
CDS的目標是完全消除債券的風險溢價。
如果一隻3Y的債券到期收益率7%,對應地,當時1Y國債收益率3%,3Y的期限溢價1%,流動性溢價0%,風險溢價3%
那麼CDS買方在購買CDS之後得到的債券應該是無信用風險的,也就是1Y無風險收益3%+3Y期限溢價1%+流動性溢價0%=4%,也就是得到了一隻基本沒有任何風險的國債。
CDS賣方得到的是完全的風險溢價。
結論:CDS的理論價格應該是債券的風險溢價。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and credit default swaps | Dan Wang


想像cds的話可以把它想像成為買put,上個保險,但這兩個還是有很多不同的


各位答主們的答案都非常好,寫的十分詳細,我就提供點背景資料,CDS是怎麼導致08年金融危機的。

CDS的出現已經有答主回答過了,所以就不闡述了,CDS的真正發展是處於2000年後,美國經濟迎來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高速發展期(這裡原因非常複雜,簡單說一下由於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美國迎來一個以信用為背書的貨幣體系,90年代末期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及美國互聯網泡沫的破裂,美國急需一場海灣戰爭來為美元的進行強勢背書,而後美國又連降17次利息以刺激經濟)。

降息促進了整體經濟的發展,但是同時也推高了各種產品的價格,詳情可以參見一下15年至16年的中國市場。當房價高速上漲的時候,銀行不會在乎你是不是合格的貸款者,對於一些達不到正常貸款資格的貸款者也給予其貸款,順便還可以多收一點利息。但是銀行也不傻,找了個做SPV(投行基本都有這個業務,這個主要是做風險隔離的,基本模式是把所有資產拿來打包之後再分級賣出)的機構,把手上的次級貸款打包成CDO再賣出,賣給其他的金融機構,但是其他金融機構也不傻,你這個東西風險這麼大,誰敢買。於是這些投行們再找幾個保險公司,房地產公司等替這些CDO合約做擔保,賣給投資者。大概方式就像各位答主說的那樣,每個季度給點spread,提供合約擔保,然後合約到期,什麼事都不出,大家合作愉快!

問題來了,CDS這個產品是OTC交易機制的,完全不透明,也沒有任何法律和監管機構去控制它的發展,更為恐怖的有資產背書的CDS還是風險比較可控的,但是有部分的CDS是沒有資產背書的(naked),也就是可以去做多空套利的。最為恐怖的是,CDS可以為CDS作擔保,敢想像嗎,一個鏈條可以不停的傳導下去。(其實是有頭的,只要repo market haircut增加了之後,CDS就很難繼續了)

09年前的CDS,真的可以說是無法無天。


但是潮水總會退去,總有人是裸泳的。但是這次很不幸,大家都沒穿底褲。由於低利率,各大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不太好,所有有這麼一個比較穩定賺錢的工具大家還是比較喜聞樂見(喪心病狂),各種超發,最後泡沫炸了。

次級貸款無法清償,導致層層違約到CDS跌價(spreads加大),根據mark to market記賬原則,牽涉到CDS的機構都需要準備大量準備金去做壞賬對沖,導致流動性危機,導致自己的評級被下調,根據Basel II協定,又要追繳保證金,加劇了流動性危機。同時再看一下銀行業,由於危機的出現,銀行不願意按同業拆借利息再進行借代,並且對高安全性資產極度渴望,導致流動性進一步被抽干。於是乎,政府救市,先救貝爾斯登,兩房,併購美林,轉型高盛和摩根,再救AIG,唯獨犧牲了一個雷曼。其實主要原因還是雷曼和政府對賭輸了,本以為是政府不會坐看自己too big and connected to fail,沒成想到殺雞儆猴就是你了。

先寫到這兒吧,回頭補點reference和數據,最近看這些論文看的比較多。


CDS本身設計的機制是很完美的, 但在執行中CDS的持有者是金融集團和金融巨鱷,債券的持有者是中國這樣的債權國和普通民眾。 在本次的歐債危機中, 希臘的債務減記,CDS不承擔違約責任,就是毫無廉恥的掠奪和利益輸送, 把債券持有人的權益輸送給CDS持有人,怪不得希臘人民要上街。規則的制定權和解釋權都不在我們手裡,這些金融衍生品都是包裝的異常美麗,用來魚肉金融弱國和普通民眾的工具。


推薦閱讀:

《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TAG:債券 | 金融衍生品 | 證券投資 | 信用違約互換(C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