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最近好多年,純種的香港電影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合拍片湧現街頭。隨著老一代的優秀導演演員的隱退,香港電影會淡出人們的視線以合拍片的形式出現嗎?
香港電影作為一種文化概念,我個人認為已經是過去時了;但香港電影作為一種地域概念,它還會繼續存在下去的。
(我又回來了)————————
電影作為一種逐利行業,哪裡有市場就奔向哪裡是非常自然的。對於電影製作行業來說,現在的市場在內地,那麼大量香港影人北上就是一種非常自然的行為,如同游牧者追逐肥美的水草一樣自然。而這種人才的流動和市場方向的轉變,自然會影響作為文化現象的香港電影。嚴格來說,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香港電影」基本已經結束了,因為連最後的守望者杜琪峰和彭浩翔都已經北上,那麼剩下還在堅守香港本土文化和市場拍攝電影的重量級導演就已經可以說沒有了。
但是香港電影作為一種地域概念是不會消失的,如同海派電影和嶺南電影一樣,它們作為中國電影基因多樣化的一種保證,不但一定會繼續存在下去,而且有絕對的必要保護它們的差異性存在。先說結論:
作為一個特殊文化意義上的「香港電影」這個概念,已經死掉了,基本是對歷史的追溯與概括,基本談不上再有較大的更新。這個概念截止期沒有明確界線。在我看來,9-7隻能算ICU,而且更多顯現出來的是「果」而非「因」,《無間道》系列倒是可以看成「香港電影」這一概念的最終輓歌。關於這一點,我在(如何評價《無間道》三部曲?) 下有具體闡述。
這個概念死掉,不是說它不再做電影了,或者說在電影界地位不重要了。這麼多年的積澱擺著,而且背後還有依舊龐大的娛樂業,香港仍然是一處電影重鎮。而香港的電影人依舊會在華語電影中佔有一席之地,像杜琪峰為首的銀河、許鞍華、林超賢等導演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並且也不時推出佳作。但這些都無法挽救香港電影這個概念的死亡。為什麼?聽我慢慢道來。
舊時中國的電影首都應該是上海,但得益於大陸變局,正如納粹肆虐使歐洲藝術家逃往北美,不少電影人也前往香港。來的除了人才,更有資本,這些使得香港部分繼承了舊上海電影工業的衣缽。而香港雖然是在港英政府治下,但在相當長的階段里,相對的自由度都比海峽兩岸的政權更為寬鬆。這些都促使香港電影產業興起。
後來我們就看到了邵氏的做大。別看邵氏家大業大,旗下也是明星無數,其實邵氏拍片比較省錢,跟現在這種燒錢拍片根本不能比。首先那些明星演員、導演都是邵氏員工,靠工資過活的,管你人前多麼風光,邵跑跑不多給你一個子兒你一點辦法沒有。你牛逼你可以走啊,但出了邵氏也不好混,又有乖乖回來的,比如整天吐槽老闆摳門的李翰祥。而且邵氏是行業垂直壟斷型企業,片場影院一把抓,有片場,拍片場地布景等花費可以省不少,有影院,全產業聯動,都是我的。再加上彼時觀眾對視覺工藝要求還不是特別高,所以邵氏那些成本很低現在看起來「粗製濫造」的片子,一樣有市場。就算票房相對低一點有啥關係,成本這麼低,回本壓力小多了。而且香港片彼時在東南亞市場還頗為吃香,有本埠做基底,外埠再賣一賣,日子還是比較好過的。
那麼為什麼香港片會在東南亞一帶有市場?流行文化比較接近是一個方面。這還是要回到前面說的香港的相對自由度,再加上高度的商業性,使得香港人拍片時既沒有海峽兩岸的鄭智負擔,又會主動而有的放矢地針對市民階層的口味開掘娛樂。以邵氏片為例,你們以後後來王晶、周星馳的無厘頭沒下限,呵呵,看看邵氏武俠片,才知道什麼叫腦洞大開、節操洗地。這種以模糊而遊動的道德標準為底線,在界限內肆無忌憚的「勇敢」,是其他各方萬萬不及的。這種口味取向也為後面埋下了伏筆。
或許很多港片影迷提港片會以邵氏為正宗,但我是在八九十年代港片中長大的,所以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在我眼裡可能地位會更高。為什麼?這裡要提到的就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了。邵氏雖然雄霸多年,但畢竟還是高度功利的商業指向,大片場經營更是把指標卡得死死的,所以,雖不能說邵氏對香港電影的拍攝語言革新沒貢獻,但是相較它的江湖地位,相對而言,貢獻有限。而香港電影新浪潮則可以看成是一批少壯派影人帶來的香港電影語言的狂飆突進。譚家明、許鞍華、徐克等電影作者以突破性的姿態在電影形式和內容上大舉開拓。這次狂飆突進不僅是藝術上的,更是將一些當時看來前衛的手法與內容推而廣之,使得香港電影更加肆無忌憚。前面說到邵氏片雖然玩得狠,但邵氏的三觀其實仍是保守和傳統的,電影拍攝方法還是相對守舊的,而經過新浪潮的衝擊,香港電影拍攝上玩得更high,內容上也越來越挑戰傳統底線。(順便說一句,徐克的《蝶變》我覺得一般,但《第一類型危險》是真的好,手法到精神上的刺激,high爆了)我是先看的八九十年代港片,再看的老邵氏,最後補了一些新浪潮的課,新浪潮在中間帶來的美學變化很明顯,這也帶動了觀眾觀賞口味的變化。而隨著新浪潮而來的不止是電影形式與內容之變,更是市場競爭的加劇。邵氏作為一個老片場,多少在這場狂飆突進里有些守成了。本來鄒文懷、何冠昌分出來的嘉禾就幾乎可以分庭抗禮,80年代後一干其他公司興起,邵氏卻仍堅持著片場產品。作品質量和新穎程度和這些新貴比,明顯有所不及。
而在這場激烈競爭中,大量中小公司湧現出來,融資、拍片方式更加靈活,內容上更無拘束。香港電影在亞太市場真正達到高峰。到這時,「香港電影」這個動態概念才慢慢定型,我把它歸納一下,大致有幾個特徵:
第一,肯定不用講,香港片商投資,或以香港製作班底為主。
第二,以香港市民文化口味為主,融合有英國的歐美式中產階級文化、廣東地方文化、香港本地民間文化,並對4-9前上海市民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繼承,呈現出來的是雜糅狀態。
第三,以商業利益的追逐為終極目標,為達到此目標,底線可以無限放低。
這裡的「放低」是中性含義,一方面是趣味上可以無限低俗,像有一階段邵氏片無論必要與否每片必有裸鏡,如果這還不算難以接受,我們也可以拿好萊塢做個對比,同樣是狂熱追逐商業利益,在美國的清教傳統之下,《人肉叉燒包》、《烏鼠機密檔案》中直接表現對兒童的虐殺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在主流影片中出現的。但香港電影對此的容忍度比較高。
而在另一方面,這個「放低」可以理解為,為了贏得最大娛樂效果,香港電影可以怪招頻出,無名山村裡的吃人魔王可以cosplay林肯,流氓地痞的生身父親也可以是Chairman Miao……這些固然會引起爭議,但也使得香港電影呈現出無與倫比的創作活力。後來常說的「無厘頭」就是這種風格的部分總結。
第四,盡皆狂歡,如果不是喜劇,至少也會有喜劇因素。這一階段香港電影哪怕是很悲情的故事,像89年版的《人海孤鴻》,94年的《暴雨驕陽》都是不乏社會反思和道德勸誡的苦情片,即便如此,片中仍不乏「查乳癌查舌癌」、「奶罩倒穿」等笑料。所有場次,只要編導想要,只需一秒鐘,統統變喜劇。這一點對我影響蠻大的。
第五,這是波德維爾提到過的,原話不記得了,大意是:即便香港電影呈現出高度量產的狀態,這些影片平均來看,並非完全的爛作,細看每一部要麼在技法上要麼在內容上都會有些想法,但總體製作會因為趕時間而顯得粗糙。所以港片往往呈現的是有佳句少妙章的狀態。
這話既可以理解為急功近利,也可以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香港電影的主要班底,少有學院科班出身的,大部分是僅受過速成培訓,甚至速成培訓都未經歷直接在片場拜師學藝摸爬滾打練出來的。這樣出身的班底,雖然很少能提出什麼理論,但手活兒極熟練,個別混得不錯的,腦子都很靈活,能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招數。所以雖然速度快,但東西都還挺有個樣子,甚至裡面不乏亮點。
這五點大致就是我對「香港電影」在藝術呈現上的定義,它的成因可以從前面我提到的大的脈絡看出。
那麼,香港電影是怎麼衰落的?為什麼會衰落?
有人粗製濫造太多,有人說黑幫控制,有人說97回歸,有人說大經濟環境不佳……都有道理。
歸結一下,時代變了。
其實我們回過頭看看它成功的過程可以看出來,香港電影能成功是一個諸多原因促成的產物。
幸運地站在海峽兩岸之外,既沒有太大鄭智壓力和負擔,又吸收了人才和資金。
本土文化、鄭智氛圍都很寬鬆,而且對商業有著強烈的追逐意識。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後期,事兒都變了。
1、影片的普遍製片成本提升,單靠本埠市場支撐不住,而大陸市場尚未成形,更談不上開放。
2、粗製濫造太多導致影片淤積,資金回籠成問題,本土經濟不景氣,台灣片商也在撤資,缺乏金主。
3、周邊重要電影市場,比如韓國,自身的電影產業發展迅猛,而且還設了國產片保護。
4、自身電影人才瞅准機會早早抽身,但造星斷檔,青黃不接,周潤發、成龍、李連杰(這個算出口轉內銷吧)紛紛投身好萊塢,,帶來的空缺很能被填補。
5、上面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導致原有片場師徒傳承製實際破產——師父自己都吃不飽呢,所以帶來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斷檔。別的不說,香港原來世界最強的電影崗位——武術指導,你有見到多少新面孔嗎?
香港電影人不能混吃等死啊,大家都想辦法救市啊,這才有了《無間道》的應運而生。但大家看這個系列可以看出來,片子是非常不錯,但原來意義上的「香港電影」在這個系列中基本蕩然無存了。而且它這一個系列成功了,但並沒有因此拯救香港電影,只是帶來的是隨後一小段時間的跟風——題材、拍攝形式上統統跟風。中間雖然也不乏一些能看的作品,但沒有一部能達到《無間道》的成功,而在這個過程中,香港電影自身的特質基本喪失了。
香港電影人怎麼辦呢?他們的目光瞄向了北方,中國大陸,這個正逐漸開放並興起的新市場。90年代合拍片還只是部分試水,到了這時候香港電影人已經是成批湧入大陸了。有一個段子,一個朋友去見文雋,剛好一個香港編劇找文。編劇問他:文生,導演協會已經開了普通話培訓班,什麼時候編劇協會也開一個?文雋有點尷尬,把那編劇敷衍幾句打發走了。跟90年代香港人來大陸排片不同,時代不一樣了,大陸人不再是那個又土又窮的表姐,土或許還是土,但窮——至少對於金主們來說,是一點都不窮了。
大量香港電影人在大陸獲得了工作機會。我在這裡要強調一下,這不是說大陸是香港電影人的救世主,其實就是個工作機會。大陸畢竟熟諳商業電影拍攝法的人才還不夠多,這時候很需要擁有大量經驗的香港人參與。而即使讓香港人來操盤,也不是沒有代價的,你要在大陸拍片,並且要在大陸公映,你就得面對嚴苛的大陸%^(大家都懂的)。更何況香港人的口味跟大陸觀眾又有相當的區別,本來就不是最佳創作狀態,又在高度限制下開工,這樣狀態下出來的作品,你覺得還能叫「香港電影」么?
更何況大陸電影人也在慢慢自己成長,漸漸的,投資方發現,與其讓香港人來拍,不如試試大陸自己的導演,他們可能更了解大陸人的口味。從影片藝術水平上來講,不好說是耶非耶,但從商業成績來看,香港人的「優勢」也在逐漸消弭。哪怕是一些比較成功已經成名的大導演,像陳可辛,從《如果·愛》開始,一直拍到《中國合伙人》才算第一次真正在商業和口碑上贏得了大陸的認可。陳可辛這種文化接受力很強且血統多元一早就倡導「亞洲電影」概念的作者尚且如此,你覺得其他人會更好多少么?
雖然大陸電影產業問題非常之多,但有資本的力量,並且也確實有一些有見識有能力的企業與製作人在推動,「香港電影」這個概念逐漸消亡了,而標誌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香港仍然是一塊電影重鎮,仍然有杜琪峰、許鞍華等作者,並且也不時會有個別新人湧現,但這些成就已經是大「華語電影」的成就了。無論從地域人才的參與,還是電影內容的接近,呈現出來的分別是電影作者的分別,而非大地域文化概念上的分別了。
消亡說起來令人傷感,但只要還有大批熱愛電影的人仍然在保持創作,仍不時推出好作品,你管它到底是「香港電影」還是「華語電影」呢?
本文純粹「印象派」,本人也非香港電影研究者,只是個港片影迷,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掛一漏萬,權當拋磚引玉。見笑,見笑~謝邀,作為一個有著特殊文化意義上的「港片」這一概念,其實已經死掉了。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一度是亞洲電影的文化中心,香港電影作為一個類型概念而笑傲世界影壇。
美國影評人大衛·波德威爾曾經在自己的著作《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一書中講到九零年代的港片「盡皆過火,儘是癲狂」,可以想見當時香港電影業的繁榮,然而盛極而衰。
97以後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香港電影業開始凋零,而好萊塢大片趁勢而起,席捲香港電影票房,港片終於走到了窮途末路。
03年內地與香港簽訂了著名的CEPA協議,一大批香港影人選擇北上掘金,香港電影這個概念終於成為過去時的存在。
逐漸消失的港片如同當下處在焦慮迷茫中的港人一樣,意識形態處在困頓而不知所措當中。
經常遭到過度解讀的導演姜文也曾說過:
「與政治想比,藝術可要大的多了,因為藝術才是永久的」。
「港片」的衰落,並不代表它不再做電影了,或者說在電影界地位不重要了。
經過百年的積澱擺著,而且背後還有依舊龐大的娛樂業,香港仍然是一處電影重鎮,而香港的電影人依舊會在華語電影中佔有一席之地。
回歸之後的香港電影市場幾度低迷,但在《無間道》里所展現的是港人的意識形態仍舊是空前強大且自信的。
儘管當時的港人正遭受著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的市場低迷與SARS的肆虐,但香港電影人仍用出色的水準製作了這部後來被好萊塢買了劇本改編權的救市神作。
某種意義上來說,《無間道》講述的是一個有關於生存的故事,而似乎「生存」這個主題,在香港這樣一個夾縫似的土地上卻又如此的尖銳。
只是十年過去,我們並沒有看到港片的起死回生。
甚至可以說,由於合拍政策的開放和內地市場的吸引,除開杜琪峰等寥寥數人之外,余者作品已經很難再被打上「香港製造」的標籤。
假若香港成為一座孤島,而你是最後的倖存者,你該怎麼辦?
陳果導演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講的就是一夜之間香港成為一座空城的故事。
在全港只剩十七人的這個「被自治」設定中以白話俚語鋪陳情節,隱喻政治、人權、自由、法律、金錢觀、道德約束、女權主義、經濟衰落。
電影探討了秩序與無序的命題,它代表了對昔日城市的眷戀和對未來的不可知,恰如沒有結尾的故事。
這種複雜的情緒透射出當下港人的一種現實的不安全感。
電影結尾處字幕:「隨著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時,我們有否已淡忘了光輝的過去?不知今夕何夕……」
電影結尾處字幕:「隨著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時,我們有否已淡忘了光輝的過去?不知今夕何夕……」香港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近些年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後遺症正在這座城市愈演愈烈,城市壓力過大導致社會問題增加。
在彭浩翔的電影中展示了當代香港的一則恐怖寓言:如果你要生存在這個瘋狂的樓市,你就必須變得更加瘋狂。
人都是被社會現實逼瘋的,主角鄭麗嫦的連環兇殺是有形的殺戮,而樓市的飆升和業主的哄抬則是種無形的殺戮。
怪咖彭浩翔用B級片的套路來發泄了廣大房奴們的憤怒,但思想上卻折射出樓價暴漲大潮中個體的彷徨與無能為力。
《維多利亞一號》:一個瘋狂的城市,要想生存,就須變得比它更瘋狂
《維多利亞一號》:一個瘋狂的城市,要想生存,就須變得比它更瘋狂這座城市正在老去,
這個地方的規則和秩序正在被丟棄,
這個時代的歷史正在消亡,如同記憶中的香港電影一樣……
~
感謝@君臨 非常詳盡的回答,對香港經濟發展的概述我沒有意見,但我猜想君臨從事的工作可能和電影關係並不緊密,因此在關於北美電影產業發展方面會看到非常主觀的判斷,導致最後的結論有所偏執,所以補充幾點意見,供考量。
1.僅從產品的角度看一個產業的發展史,最後總結出的會是現象,而不是原因
就像我們從手機行業的摩托羅拉說到諾基亞再到蘋果,如果只說每一年手機的變化,最後就會得出技術決定一切的結論。如果將這個基於產品環節的思考邏輯放在任何一個行業中,因為不斷的由現象推導出現象,所以答案最終都會是相似的,在電影產業亦然。
2.@君臨 的回答中,對於美國電影史的斷代方式,是很有意思的觀點。我最近有在寫一篇關於美國電影產業的長文,正好對美國電影發展史做了一次回顧,因此我的觀點可能和君臨所述有所不同,簡單整理如下:
- 喜劇片在20年代以前就是主流類型電影,在卓別林之前,麥克斯·林戴和麥克·塞納特都是默片時代早期的主要喜劇明星。卓別林時代與其說是喜劇片時代,不如說是電影的工業化體系初步完善的時代,在這個默片的黃金期,誕生了一系列各異的經典電影,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以及道格拉斯·范朋克的系列動作電影,幾乎今天的每一種類型電影都可以在這個時代找到規矩的雛形,包括動畫片。
- 有聲片時代和彩色片初期(1937-1955),也就是君臨斷代的動畫片時代。受到有聲電影拍攝技術的限制,這個階段的早期應該是神經喜劇更為流行,其特點是以台詞性的幽默和人物性格上的矛盾衝突為主,或許可能比動畫片在當時要受到更多的歡迎。迪斯尼的動畫長片產量在這個階段其實非常稀少,市場上流轉的動畫片大部分是短片,是作為播放A級片前後的補充。另外在這個時期也是美國電影受到政策限制最為嚴苛的時代,海斯法典,二戰,麥卡錫主義,政策對電影產業的負面影響非常大,決定了電影所能選擇的題材是有限的,但是在政治正確的前提下,仍然誕生了很多經典真人電影,比如《亂世佳人》、《大獨裁者》、《魂斷藍橋》、《羅馬假日》、《雨中曲》,包括希區柯克。我個人認為這個時期事實上是美國電影產業在初步成熟之後的一個發展的平台期,正好又遭遇二戰這種重大歷史事件,所以很難作為參考。
- 至於所謂的史詩或歌舞片時代(1956-1974),是因為電視以及美國家庭的郊區化遷徙在這個階段逐漸分流了觀眾,製片公司開始壓縮產量,增加了一些高成本電影,以增強電影置景上的戲劇化效果。但是在這個時代,美國迎來海斯法典的結束,迎來了《邦妮和克萊德》,代表著新好萊塢時代的開啟。也就是說,電影在這個階段進入了一個擺脫禁忌的時期,在70年代初期,美國最主流的電影其實是色情片。一方面大量小額資本在60年代受惠於電視電影的發展,在70年後受惠於免稅政策,持續湧入電影產業,小的製片公司又一波興起。另一方面,受到法國新浪潮的影響,以及40年代末期派拉蒙法案的影響,因此美國電影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個在電影類型探索上的繁榮期,雖然當時還都很粗糙。
- 1975-1983年,美國的大製片廠在這個階段迎來了一些大的變革,美國電影產業重新建立了新的產業標準和產業化流程。具體的就不展開了,80年代後期以及90年代初一些新的類型電影走向成熟,和這個時期大製片公司的革新有很大的關係。
- 在80年代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在美國錄像機以及有線電視的普及,還有電視的屏幕尺寸開始升級(80年代之前美國家庭多數為21寸以下的電視)。催生出了一個影院之外更為龐大的市場,在90年代中期,影院收入已經降低到大製片公司收入的20%。一些小眾電影之所以能夠興起(B級血漿片和藝術電影),也和獨立製片公司對銷售渠道的敏感息息相關。部分中小成本電影從家庭市場以及二三輪影院就可以獲得很高的盈利,從而也帶動了一部分獨立製片公司在這個時期的興盛。
- 95年之後,表面上看是特效大片以及幻想類大製作的時代,實際上是因為營收渠道的變化,以及傳播方式的改變,電影的全球化比以前更為便利,通過錄像帶、DVD等載體,以及全球各個區域成熟的電視平台交易體系,促使大製片公司在普世價值和營造「盛世」電影上花費了主要精力。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90年代中後期,歐美電視真人秀節目的興起以及有線電視頻道(具體可以參考HBO的發展)在內容上受到的制約減弱,使得打破禁忌已經無法成為電影的核心賣點,所以大製片公司趨向於製作一些適合多渠道播放以及具備更長時效性的電影。減少了電影對禁忌的挑戰,增加電影的幻想元素,強化電影的視覺體驗,以此來平衡全球各種渠道的營收。但這也給一批獨立製片公司留下了機會,師門、相對論、韋斯坦恩都是得益於此。
- 還有補充一點,1975年,波努瓦?芒德勃羅(Benoit B. Mandelbrot)的《分形對象: 形、機遇與維數》出版,分形理論對計算機特效技術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迪斯尼在艾斯納時期的復興和數字技術的應用有很大關係。但是一直到90年代之後,因為電影收益規模的變化,特效才得以大規模應用在電影中,所以應該是收益推高了成本。1985年,MPAA成員機構匯總的收入是133億美元,1995年,這個數字是297億,其中從錄像帶以及DVD中所獲得的收益就要達到119億,而2000年,總收入是351億。
3.現在來說說香港電影的原因,我對香港電影市場的發展涉足不多,僅憑印象來描述一下幾個重要的原因
- 隨著東南亞經濟的發展,各個國家的自產電影隨之逐步興起,而香港電影過於堅持本土化,以及為了逐利在類型上的過度重複阻礙了電影本身的傳播效果。
- 錄像機和VCD的接力讓觀眾接觸到的電影規模增長非常迅速,香港電影和同時期大陸電影一樣,沒能在這種電影的全球化趨勢面前,保持清醒的認知,因此觀眾被全球電影所分流。
- 亞洲本身的經濟結構問題,導致電影的傳播在整個90年代盜版非常嚴重,因此在美國電影的成本優勢面前,差距逐漸拉大。
- 同樣因為市場規模的萎縮,以及美國製片公司對全球電影市場的重視,香港電影人才的外流進一步惡化了香港電影的製作環境
- 其次,就是我們都知道的經濟問題,當電影的收益率減弱,又遭遇大環境的影響,形成了產業投資的惡性循環
所以在關於香港電影的問題上,我比較同意@張小北 老師的觀點,香港電影市場的階段性調整,不代表港式華語類型電影的完全覆滅。近兩年我們可以看到依託大陸市場,幾種成熟的港式類型電影已經逐漸摸索出了自己的發展思路,相信它們未來的前景會更好。
就像美國的西部片、黑幫片以及諸多類型電影的發展一樣,當香港電影人、韓國電影人、日本電影人、台灣電影人、大陸電影人能夠一起融入亞洲電影這個大市場中,那麼我相信大家都會找到更大的機會,並且會形成抗衡歐美電影產業體系的自有發展空間。以希伯來、希臘文化為代表的歐美國家,和以儒、釋、道思想為代表的一部分東南亞國家,最終肯定會形成兩種各有特色的文化集群,而這兩種文化因為電影上的交流,在我看來,是很有意思的,也值得為此而一直努力下去。
註:
本來是寫在評論里的,所以多數是憑藉記憶整理的思考,但越寫越多,乾脆單獨開一個回答。
之所以會在美國電影發展的環節啰嗦很多,主要想說明的是,影院觀影作為消費影像的一種方式,如果放在整個產業的高度來探討,就必須要同時考慮渠道變革的影響。還要考慮電視劇集,電視節目,甚至體育競技、戲劇演藝等其他具備替代能力的產品在同時期的發展,否則可能很難綜述。
最近比較忙,就不啰嗦了,期待@為夢而生 同學的答案
-----------------------------我是分割線,下面是跑題的內容,可以不看-----------------------------------
補充一下我個人對美國電影產業發展史的斷代方法:
1915年之前的工業化初期:1915年,以愛迪生為主,想壟斷電影產業的電影專利公司解散;同年美國各地電影宮開始大規模興建,之後電影從低收入人群擴展成為全民娛樂項目;1914年7月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了歐洲的電影產業,導致1915年歐洲電影供應嚴重不足,而在這一年佔地230英畝的環球製片廠建成,美國電影工業體系得以在這以後迎來飛速發展。
1915-1929的默片鼎盛期:具體怎麼鼎盛就不展開了,1929年華納《紐約之光》上映,拉開有聲電影帷幕,同時美國的大蕭條時代來臨,最初的失業民眾依靠電影打發時間,電影迎來最後的輝煌。在1930年之後因為失業人口的增多,難以繼續消費電影,票房嚴重滑坡,進入一輪由銀行業主導的整合期。
1930-1948的製片廠黃金年代:銀行業在30年代初期重新給電影產業注入了資金,撮合了一系列的整合,大製片廠變成了真正的大公司,電影成為福特工業體系下的產物,標準化,壟斷,以及海斯法典在不斷重複的題材中催生出一些成熟的電影類型,但也無法阻擋整個電影市場逐漸失去活力,1948年,派拉蒙法案的宣判標誌著垂直一體化的壟斷不再被政策所認同。二戰結束後,為了提振經濟,改善民生,美國實施了一系列住房政策,1930年至1947年期間,幾乎沒有新住房投入市場,這個局面隨著1947年紐約長島的萊維敦17500套獨棟住房的落成發生改變,之後開始了遍及整個美國的郊區化遷徙。
1949-1968的舊好萊塢時代晚期:郊區化遷徙同時也讓電視機市場快速發展,電影觀眾被嚴重分流,汽車影院興起,依託郊區購物中心的多廳影院開始出現。獨立製片公司興起,B級片以及電視網製作的低成本電視電影泛濫,電影的產量在60年代末期達到了嚴重過剩,整個60年代,觀影人次開始滑向一個新的低谷(一直到1972年才止跌回升),幾大老牌製片公司陸續被各種行業外集團公司併購。60年代接連不斷的政治人物刺殺事件在1968年讓民眾再一次崩潰,4月4日路德金遇刺。1967-1968年的高票房電影《邦妮和克萊德》,宣告著反抗情緒以及暴力美學達到了一個峰值,美國觀眾徹底喪失了安全感。因此,大部分電影史中都將1968年作為新舊好萊塢的分水嶺。
1969-1981的新好萊塢時代調整期:70年美國尼克松政府對電影業實行了一系列稅收減免政策,助力了電影產業的恢復,同時因為分級制度還不完善,色情片流行,一直到70年代中期之後才逐漸改變。以華納、派拉蒙為代表的大製片公司因為一批年輕管理人才的加入,逐漸恢復生機。1980年底,聯美(聯藝)公司的《天堂之門》巨虧,1981年,聯美被米高梅併購,宣告短暫的「導演中心制」時代結束。而派拉蒙在同時期出品的《象人》、《普通人》則大獲好評,1981年派拉蒙的利潤增長到了一個多億美元,成為好萊塢的典範,以派拉蒙模式為主的「委員會」決議制度,成為一直到今天大製片公司的主要投資決策標準。
1982-2001的大傳媒集團時代:隨著80年代初期里根政府一系列放鬆管制,鼓勵投資的政策實施,助長了整個電影產業的興盛,新一輪併購興起。一方面是電視集團與製片廠之間合併的限制被解除,電視網、新聞出版與大製片公司開始整合。另一方面是錄像帶、DVD的逐漸興起,以索尼、松下為代表的影音娛樂包括音樂類公司與電影公司進行整合。這一輪整合帶有明確的市場目的,因此催生出五大非常穩定的傳媒集團,也就是當今的格局。但這一輪增長在2000年之後進入尾聲,2000年,互聯網泡沫宣告破滅,時代華納與美國在線的整合宣告失敗。2001年,911事件重創了美國的服務產業,同時,DVD的普及也進入尾聲,全民互聯網時代因為911事件開始爆發。
2002年-2010年互聯網視頻的衝擊:Netflix 2002年在納斯達克掛牌,從DVD線上訂閱逐漸走向流媒體播放網站,Netflix的發展宣告傳統影像播放平台正在進入需要全面調整的時期。2010年,阿凡達上映,3D技術給電影的多窗口播放帶來了新的可能。
2011年-2020年亞洲市場的崛起:以2008年大規模投資帶動的商業地產建設讓中國在這個階段超越北美,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從而帶動了全球又一輪的成本升級。2011年全球LTE基站設備投資額為32.5億美元,4G時代拉開序幕,至2020年,以移動互聯為載體的影像播放技術,會因為雲存儲、4G、超大屏幕(60寸以上)以及手持移動設備的普及,隨時隨地觀看電影成為可能,人均電影消費會變得更加低廉。一部電影的發行覆蓋從以國家為單位逐漸轉變為以版塊為中心,隨著放映技術的發展,一部電影會在全球10000家以上影院同步上映,同時覆蓋超過65000塊銀幕(佔全球電影屏幕總數的60%以上),登陸互聯網平台的周期也被大大縮短,單部電影的全球影院觀影人次會突破1億以上規模,而互聯網收費播出可能會達到10億人次以上規模。
好吧,扯不下去了,就此打住吧。
------------------------------------------------------------------------------------------------------------------------------
~在香港電影的衰落這個問題上,中國和某黨真是一個超級竇娥。
事實上,讓香港電影走向沒落的,不是香港的回歸,不是中國的合拍片浪潮,也不是某黨的審查。
真正的原因是:199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電影產業的數字化浪潮。
好吧,我們首先回顧一下,香港電影的成長史,了解他得以繁榮的主要原因。
1,1960年代以來,香港通過出口加工業,開始經濟騰飛,收入的上升,中產階層的形成,帶旺了文化消費的需求。1974年,許冠傑許冠文兄弟的本土草根喜劇片《鬼馬雙星》一炮而紅,使得香港電影告別了古裝武俠片的時代,走向新生。這一幕的場景,和2012年徐錚大熱的本土喜劇片《泰囧》誕生的意義是一樣的。(參見我的另外一篇答文「中國目前的經濟水平是五年前的香港,十年前的美國」的說法正確嗎?)
2,1974-1984年,連續11年的香港電影市場上,許氏兄弟的草根喜劇片8次榮登票房冠軍寶座,一次位列亞軍,票房冠軍的成績從600萬元提升到2900萬元,足足提升了5倍。這11年的高速成長,使得香港的電影產業培養了大批的製作人才,產業體系開始完善。
3,1985-1996年,成龍的功夫武俠片、周潤發的熱血英雄片、周星馳的草根喜劇片壟斷了票房排行榜。這十二年里,三大巨星各奪得四次票房冠軍,平分秋色。票房冠軍成績從3000萬元線,上漲到5700萬元,達到了階段歷史的頂峰。這個成績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沒有被突破,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強大的明星魅力,出色的商業片製作能力,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香港電影在台灣、新馬泰等海外華人社會獲得了廣泛的認同。這些海外市場的經濟發展和電影產業生態相對香港要落後5-10年,因此很容易就被香港電影所征服。
4,龐大的海外市場支撐了香港電影的繁榮,為他帶來了資本、人才和題材的百花齊放。比如陳可辛來自泰國、徐克來自越南、楊紫瓊來自馬來西亞、林青霞來自台灣。沒有海外市場的電影消費,就不會有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5,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東南亞的電影市場上,香港電影曾經佔有很大的份額,甚至與美國片並肩而立。但他們仍然沉溺於這種繁榮中,而不知道在同一時代,美國電影卻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自我改造,涅槃重生了。1997年,美國大片《泰坦尼克號》掀起滔天巨浪,創下21億美元的全球票房紀錄,而香港市場上的華語片冠軍——成龍的《一個好人》票房開始低於前一年,只有4500萬元。
這一次的失敗,並不是偶然,此後香港的本土電影票房開始日趨走低,但是香港的電影市場規模實際上並沒有縮小,只是本土電影的市場份額開始走下坡路了。
這一年,恰好是香港回歸的一年,於是中國成了替罪羊。
6,1997年以後,香港電影在海外市場上開始節節敗退,本土市場失守,1999年開始票房冠軍線幾乎都徘徊在3000萬元線左右。香港電影還是那些香港電影,草根喜劇片、功夫武俠片、熱血英雄片,明星還是老三張,新生代的鄭伊健、劉德華、梁朝偉似乎總是欠了一點火候。
是新生代明星的演技不如前輩嗎?是香港電影的製作技術退步了嗎?是廣電X局開始插手香港本土電影的製作了嗎?
通通都不是的,只是老三樣不再受到市場的歡迎了。
觀眾們看膩了這些電影花樣,開始追捧美國特效大片了。
美國電影到底在這個時代發生了什麼呢?
讓我們看看美國的電影發展史吧。
美國電影在一百多年間,經歷了商業片的探索時代(1910年代),喜劇片(1920-30年代),動畫片(1937-1955年),史詩片(1956-1963年),歌舞片(1964-1974年),科幻片(1975-1983年),動作片和藝術片(1984-1994年),特效大片的探索和復興(1995-2000年),幻想大片(2001至今)九個時代。
美國電影之所以能在全球市場上所向披靡,只有一個原因:唯票房是從,什麼樣題材的電影受到市場歡迎,就大量複製、抄襲、山寨,直到觀眾都唾棄了為止,然後又換一種新的題材,繼續賺錢。
他們從來不裝清高,跟自己的錢袋子過不去。
在早期的默片時代,喜劇片最早獲得成功,通過表演方式的誇張、異類,塑造了一種與日常生活經驗完全不同的視覺享受。觀眾很喜歡,於是喜劇片大量誕生,卓別林成為這個時代的喜劇之王。
1937-1955年,動畫片的時代。
動畫片出現後,很快就統治了銀幕。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記、小鹿斑比、灰姑娘、小飛俠、小姐與流氓,迪士尼製作的動畫片幾乎每一部都成了傳世的經典。
在這18年的時間裡,迪士尼的動畫片雖然不是每年都有,但是只要一出來,就基本上穩坐票房冠軍,其受到市場的歡迎程度,遠遠超過其他的類型片。
動畫片的誕生,可以說是現代電影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革命:幻想題材電影相對於真實社會題材電影,更能滿足觀眾的口味,得幻想片者得天下。
1956-1963年,史詩大片的時代。十誡、賓虛、埃及豔后,三大希臘羅馬史詩,是這個時代的主要記憶。史詩片,本質上也是一種幻想片題材,但是高成本的製作費用,不可預測的市場風險,使得史詩片很快就走不下去了。
1964-1974年,歌舞片的黃金時代。大片衰落,愛情片、喜劇片、歌舞片、西部片、黑幫片、恐怖片、災難片紛紛出籠,探索革新類型片模式。音樂之聲、畢業生、教父,驅魔人,是這個時代的四大經典作品。在這些新商業片類型中,歌舞片獲得了相對更大的成功,11年的票房冠軍有4年被歌舞片奪得。
1975-1983年,道具科幻片開始興起。通過逼真製作的道具,引人入勝的科幻世界傳奇,斯皮爾伯格和喬治盧卡斯各以三部作品領銜票房冠軍榜,將電影帶入了科幻片的第一次黃金時代。星球大戰和外星人ET是這個時代永恆的記憶。
尤其是星球大戰,對美國電影史的意義是極為深遠的:第一部星球大戰的全球票房7.9億美元,比上一年的票房冠軍洛奇的2.2億美元,竟然達到了3.6倍。見錢眼開的美國電影人從此開始卯足了勁,大量製作科幻片,不把觀眾的錢袋子掏空決不罷休。偏偏觀眾就是喜好這一口,於是一直吃了六年,直到完全倒了胃口。那時候,天天在電影院都能看到外星人,就像我們打開電視就能看到格格皇上一個狀況。
傳統的道具技術,終究是有弱點的,當外星人玩不出新花樣,傳統的道具科幻片就開始衰落了。
史詩片、歌舞片、科幻片、動作片,無非是通過各種技術手段,來實現與日常生活的隔離,創造一種與別不同的視覺享受。
隨著傳統技術的疲乏,終於出現了一個短暫的藝術片小高潮。
1984-1994年,美國電影進入小成本電影的時代,動作片和藝術片獲得市場的歡迎。湯姆克魯斯和湯姆漢克斯、史泰龍和施瓦辛格成為超級巨星。雨人和阿甘正傳,是這個時代彌足珍貴的回憶。
這是美國電影史上,巨星輩出的年代,藝術經典的黃金十年,也是美國電影商業史上相對低迷的十年。
是的,你沒有看錯,這確實是美國電影在全球市場上統治力相對弱勢的年代。歷年的電影票房冠軍,全球票房收入大致徘徊在3-5億美元之間,低於前十年的星球大戰系列5-8億美元的記錄。
當美國電影在全球的影響力相對下降,在東亞的土地上,香港電影卻開始了高歌猛進、活力迸發的青春期。
但是1993年,侏羅紀公園誕生了。
這又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作品:這是1990年代美國IT革命改造傳統產業的標誌性成果,其全球票房達到9.2億美元,遠遠超過前一年的票房冠軍,這個成績讓好萊塢的電影老闆們徹底瘋狂了。
毫無疑問,1993-1995年,是現代電影史上又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以前的商業大片,實現視覺奇觀的主要方式是逼真的道具,以後的商業大片,電腦數字技術全面介入,創造了無可比擬的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
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是第一部獲得成功的數字特效商業大片;
1994年的阿甘正傳,是最後一部真實世界的小成本美國電影票房冠軍;
1995年的玩具總動員之後,電腦技術全面統治了電影產業,美國電影年度冠軍的全球票房數字開始躍上10億美元級別。
但在1995-2000年,特效大片的商業模式仍然處於探索期。3D動畫片玩具總動員、科幻片獨立日、災難片泰坦尼克號、戰爭片拯救大兵瑞恩、奇幻片聖誕怪傑輪番登頂。
2001-2012年,魔幻片、玄幻片、科幻片、動畫片的特效大片模式開始固定,進入黃金時代。哈利波特、蜘蛛俠、星球大戰、玩具總動員,是這個時代最成功的四大系列。導演和明星的影響力下降,小說和漫畫成為主角。
歷年票房冠軍統計:
魔幻片:哈利波特(2001,2011)、指環王、加勒比海盜。
玄幻片:蜘蛛俠(2002,2007)、蝙蝠俠(1989,2008)、復仇者聯盟(主角鋼鐵俠)。
科幻片:星戰前傳(1977,1980,1983,1999,2005,累計5次)、阿凡達。
動畫片:玩具總動員(1995,2010)、史瑞克。
香港電影最輝煌的黃金時代(1985-1996年),正是美國傳統特效大片衰落的時代。星球大戰三部曲終結,依靠道具營造的科幻世界已經黔驢技窮,小成本動作片和藝術片抬頭,對世界市場的控制力出現鬆動。正是在這個時代,香港電影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誕生了獨具本土特色的熱血英雄片、無厘頭喜劇片。成龍、周潤發、周星馳,和好萊塢的史泰龍、施瓦辛格、湯姆克魯斯、湯姆漢克斯,在同一時期的東西方世界交相輝映。
1995年後,美國電影經過電腦技術的視覺改造,完成了產業升級。技術戰勝了創意,在全世界所向披靡。不但扼殺了香港電影,也邊緣化了本土的動作片、小成本電影。
1995年以後,美國再也沒有誕生一個史泰龍、施瓦辛格級別的動作巨星,只剩下蜘蛛俠、蝙蝠俠、鋼鐵俠這些無所不能的超自然英雄。
1997年,香港的華語票房冠軍是成龍的功夫片《一個好人》,全球票房冠軍是美國的特效大片《泰坦尼克號》。
很明顯,是《泰坦尼克號》打敗了《一個好人》。
香港電影的衰落,是美國電影大片時代的勝利,香港電影市場本身並沒有縮小,只是泰坦尼克號、哈利波特、指環王搶佔了本該是香港電影的固有市場。台灣、新馬泰等傳統海外市場相繼淪陷,而香港電影狹小的本土市場,更是無法支撐大片時代的高成本投入。
內地市場興起後,喜劇片由於文化差異失去競爭力,功夫武俠片受制於成本投入被內地的合拍片打敗,熱血英雄片受制於制度環境未能有所突破,惡性循環之下,投資壓縮、人才離去,終至凋零,可嘆可悲。
那麼在未來,香港電影還有復興的機會嗎?
我的觀點是:幾乎不可能了。
華語電影製作中心已經轉移至北京,華誼、光線這樣的民營電影公司已經開始掌握市場的話語權,未來即使審查制度放開,香港電影的大片投資製作能力也將比不過北京的幾家巨頭。在這樣的趨勢和環境之下,香港電影將和台灣電影一樣,通過一些小成本的本土藝術片、愛情片、動作片獲得粉絲的關注。
————————
各位說審查制度的朋友,請理順一個邏輯——
1,香港電影的衰落,發生在1997-2002年這5年,這個時候的香港電影海外市場開始大片淪陷,而並沒有進入中國市場。
2,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之後,院線制改 革,釋放市場活力,大陸市場才開始起飛,香港電影才認識到大陸的重要性,開始大規模的進入。
3,大陸市場雖然在大幅擴大,但是香港電影並沒有獲得恢復的機會,因為大陸電影的本土文化親和力和大製作電影的投資力度,是香港電影所無法比擬的。香港電影無法跟大陸的本土電影力量競爭,導致失去復活的機會。注意,是失去復活的機會,而不是進一步衰落,因為她的市場實際上是增加了的。
4,審查制度對大陸本土電影的抑制作用是同時存在的,不構成香港電影的威脅。香港電影一直以來就有面向海外和大陸製作兩個版本電影的手法。
5,即使審查制度放開,大陸本土電影同樣可以製作江湖黑暗題材的電影,在適應本土文化上有天然的優勢,香港電影也難以重拾輝煌。
香港電影的製作水平和能力,我認為並沒有下降。
爛片是每個時期都有的,在優秀的電影中,寒戰、毒戰系列電影的製作水平與1990年代中期的作品相比,並沒有大幅下滑。但是,這些電影的票房吸引力,明顯無法跟大陸本土的大特效魔幻片,像畫皮、狄仁傑這些競爭。
香港電影的衰落是由於香港經濟的衰落這個問題,我認為也是不合理的。
香港經濟在今日雖然無法像1990年代那樣耀眼,但是gdp仍然是在增長的,金融業、房地產業、零售業、旅遊業等很多支柱產業仍然繁榮,香港電影市場的總體票房也沒有減少。
在其他娛樂產業方面,香港的電視劇、音樂雖然在大陸失去了影響力,但是在本土仍然是受到歡迎的,同樣受到盜版的影響,但香港仍有陳奕迅這樣的歌手,TVB的電視劇在本土的市場份額也沒有受到衝擊。但是電影,確實衰落的更加嚴重了,連香港人也主要去看美國大片,而不再追捧本地的港產片。
在面對盜版的衝擊方面:
全世界的電影業都在面臨這個問題,但是在所有的娛樂產業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小成本製作的娛樂產品,比如小說、音樂,受到盜版的衝擊要比電影嚴重的多。相對來說,電影產業的整體規模並沒有縮小,否則無法解釋近年大陸電影市場的高速發展。
電影產業和其他文化產業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
其單個產品製作成本的投入,要遠高於其他文化商品,尤其是如今這個多媒體時代,電影要想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大特效大場面的幻想片模式是最重要的法寶。
在大片時代,擁有巨大的本土市場,可以提供天價成本的大製作投入,可以通過高投入的數字技術和其他國家電影拉大視覺效果差距,是美國電影能夠在世界重新建立霸權地位的重要原因。
2010年的阿凡達,全球票房收入27億美元,所過之處一片炮灰,管你是什麼國家的電影,莫不俯首稱臣。從此之後,美國電影紛紛製作立體電影(特別是動畫片,全部3D化),其視覺體驗、製作成本要求與其他小地方的2D電影的差距更加拉大。
香港電影與日韓相比,其本土市場的狹小,在大片時代的嚴重不適應,是一個致命的原因。
而香港電影,要想接上大陸的地氣,很難很難。
必須說明,我們談論「香港電影沒落了嗎」這個話題,自動默認為就是我們記憶中的那個香港電影的概念。
現在已經不需要討論是不是沒落的問題,而是可以找找沒落的原因。
香港電影的黃金期是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敬請注意,那個時代,不只是香港電影,香港的電視劇、流行音樂、文學等等都是黃金時期。香港的經濟也是黃金期,所謂亞洲四小龍之一。
藝術一定是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它晚於物質的蓬勃而蓬勃。
談沒落,得回到它興起之初。香港經濟的崛起,是時代、政治、地域等多因作用的結果。
中國內地進行了長達10年的文革,在這10年時間裡,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一塊閉合的鐵板,而歷史圈點了香港,作為出口。 這是香港崛起的主要原因。
而當中國內地開放之後,香港的優勢迅速被取代,金融中心有上海,製造中心有深圳,港口有大連、上海,就連迪士尼都有了替代。香港電影的沒落,首先是從香港作為一個亞洲經濟體的衰竭開始。
當一個地區的經濟、文化、時尚、飲食、語言、生活喪失了先進性,不再被效仿、崇拜、迷戀,就很難出現領域內的公眾人物,該領域內的電影、電視劇、音樂、文學就會跟著破敗。
其次,香港電影走到了黃金時代,是因為它的獨特性。任何文化上的亦步亦趨,都必然迎來掌摑的巴掌。而任何文化上的獨特性,都會帶來一定的話語權。哪怕是「盡皆過火,儘是癲狂」,畢竟它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即合理,何況是一個先進經濟體上存在的文化現象,一定是契合了某種社會需求。
現在它的沒落,也是因為這種需求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當全世界都開始玩視覺暴力的時候,當全世界都在往視覺暴力里摻雜所謂文化的時候,香港文化的狹窄與狹隘,暴露殆盡。
香港電影之前並沒有建立所謂的工業,大家也不屑於建立所謂的工業,當他們還得意於「飛紙仔」「某幾組」的時候,就不得不面對今天沒落的命運。
這是一個對工業要求無比嚴苛的電影時代,香港電影沒有工業,只有師徒制,打游擊、賺快錢的方式,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沒落是一定的。
不只是香港電影沒落,香港的電視文化、音樂文化、文學等等,都在沒落。
必須要說的是,香港電影的質量是被絕大多數人誤讀了的,起碼是被絕大多數內地人誤讀的。我們愛的是他們的人,其次才是他們的電影,他們絕大多數電影都很爛,都粗製濫造。
再往根里揪,我們愛的是那個時候的他們,因為他們在一個獨特的時間段內,承擔了我們各種啟蒙的作用。加上他們確實存在的顏值、人品和藝德,我們就把他們當成了夢想。
現在,我們的夢想載體多了,為維護夢想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就多了。比如為某個人或者某部電影而吵架。
所以,我們會分外感慨,香港電影沒落。
所以,香港電影需要重新建立概念,才可能續寫這個名詞。
雙手贊成SydneyCarton的答案。
因為他關了評論我就只好單發一條了。
香港電影不是衰落,而是回歸正常。香港電影的繁榮本身有特殊的歷史背景。
那麼少的人口,市場卻極度繁榮,只看數量的話完全可以和幾千萬人口的發達國家相比了。除了香港經濟60年代後的飛速發展,
還和長期以來中國知識分子流亡香港有很大的關係。這些知識分子不光作為創作者,也作為消費者存在。台灣實際上也集中了很多知識分子,但是台灣有軍管這個因
素,文化創作受壓制,有時候還要借香港這個地來創作。換句話說,若大的中國,幾億人民,就只剩香港這一個地方可以搞藝術了,如果不火,那就只能說明中國人天生比較笨。
從台灣結束軍管,大陸確定開放路線以後,香港電影進入了巔峰,但是這其實是依靠70年代的商業積累,80年代新生代影人的創造。等到台灣和大陸真的放開手腳,沒有人才又沒有資源的香港馬上就被比下去了。
而大陸電影雖然壓倒了香港電影,但照樣也打不過好萊塢,反正全世界都打不過好萊塢。香港過去那種粗製濫造打短線的玩法,也只有在印度這種比較落後的地方才可能了。原來很多電影明星是電視劇出來的。無線培養的一代電視劇和電視劇明星沒落了。電影沒有明星來源輸出,就更沒落了。內地市場現在太兇猛,太大,呵呵香港市場太小了,所以專註香港本地電影人就越來越少。現在香港新晉的明星基本沒有啊。古天樂塊五十歲了。能提得上新一代的就謝霆鋒一根獨苗了。女明星是一個都沒有。能提得上的張柏芝現在名聲實在不好聽。而內地白髮齊放的導演和明星。
首先,電影數字化製作之後,原本有創意,有想像力但技術上達不到的美國電影一下子「解放」了(這一點很多人不明白,後面再說),以前是想拍但不能拍,現在是想拍啥就拍啥,一大堆充滿想像力,新鮮刺激,滿足人們幻想的作品出來,迅速佔領全世界。能夠抵擋美國電影的只有兩個東西,一是語言隔閡,二是政府管制,而這兩點在香港都沒有。所以香港觀眾看本土電影就相對減少了,電影人拍片不容易掙錢了。
本來面對美國電影的咄咄逼人,香港導演應該痛定思痛,奮起直追,也學著美國人拍些滿足觀眾需求的東西,畢竟還有語言上的優勢,努把力還是有機會的。然而並沒有,為啥呢,因為這個時候出來了一個奇葩——中國電影市場,整天給香港電影人發信息:「人傻錢多速來!」一邊是不斷進犯的強大敵人,一邊是躺著也能掙錢的世外桃源,傻子也知道該怎麼選。於是就紛紛北上了。人都沒了,還玩個蛋啊?
再來說美國電影「解放」的這件事。美國電影相對其他國家的特殊之處並不是在於技術,而在於想像力、創意和創作能力。電影誕生以後,人們一直認為電影最重要的功能是對已知的事物(歷史、現實生活和人)進行呈現和表達,而美國人則發現了電影的另一個更重要的功能:滿足人們的幻想。其實觀眾最想要看的就是新鮮刺激,滿足幻想的東西,而不是生活的再現。美國電影人早就看清了這一點。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技術上達不到要求,有點子但拍不了,或者拍不好,因此他們在創意、創作上的優勢並不能很好地發揮出來。在那個時候,技術反而是他們最大的阻礙。一旦解決了技術上的問題,想達到什麼效果就能達到的時候,在創作上的優勢就能完全發揮,吊打全世界。看看各國電影衰落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就是數字製作技術發展起來之後。總之,對電影的不同看法,造成美國電影的必然強大和其他國家的必然衰落,除非政府管制。二十道光——《追憶香港電影20年》
「我記得,那一年的煙花特別多,但沒有一朵是為我而放的……」。
那一幕的片段,李燦森在維多利亞公園的人群中走來走去,何超華在入城式的解放軍坦克前注目敬禮,皇家警察的最後一夜,惶恐、懷念、陌生、重複的交織中,很多人選擇等待董先生髮落。
那一朵又一朵騰空而起的煙花讓電視機前的人們手足無措。
那一夜,說著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琛哥在慶祝自己的上位,準備描述一對戀人死在這一年的導演給這個城市想好了最好的一個商標——「玻璃之城」。
20年後,這部《去年煙花特別多》的影片我時常會想起,有人說這是部反映中年危機的電影,我想我在那麼陽光的年齡,那麼世紀交替的輝煌時刻,第一次感覺到香港的中年危機。
我手足無措的,其實和電影里的家賢他們一樣。
時代會像吹泡泡一樣,將孩子們討厭的肥皂水變成折射陽光的水晶球。但泡泡沒有變,只是加速了消亡。
香港電影就像這個泡泡。
每一年的都有從這個泡泡中折射中的那一道光,映襯著亦步亦趨,又落寞不甘的香港人。
到深夜座談會(lietome-bang來,持續更新。
———————————————————
1997:放棄的香港人——《追憶香港電影20年》
「愛國愛港」是香港目前與大陸關係中最安全的牌。香港回歸時最重的尚方寶劍是鄧老先生定的一國兩制,可以罵TG,可以繼續馬照跑,舞照跳,只要尊重自己民族就好。
本來「愛國愛港」也是最容易統一戰線的口號。
隨著國變成了「強國」,國人變成「強國人」,國成了一種符號,港同樣變成了一種符號。
當1997年,香港面臨改頭換面之時,香港主流卻沒有任何關於「愛香港」的議題,從當時的香港電影圈可以看出,有能耐的、有家底的,無一例外都在選擇出走。把華麗麗的一座城留給大商富賈或政治新貴。
徐克走了、林嶺東走了、李連杰走了、成龍走了、周星馳想走沒走成、劉德華沒走是因為欠了不少錢,準備東山再起。
香港不像一個家,倒像個難民營,沒有人說如何保護這個家,乾脆是騰籠換鳥。
從1996年末的賀歲檔,就能看出港人的這種離別心態。無論是陳可辛的《甜蜜蜜》(不得不說,陳導對現實背景的敏感度不亞於TG的任何一個宣傳部長),徐克的《黑俠》都是一股濃濃的黑色失望。
電影照進現實,對待香港,大多數港人已經放棄,聽天由命。
所以,19 97年,是很多經典港片的結束之年,明明19 97是倒計時的宿命,但這個結束並不准備充分,好像末世一樣,草草收場,眾多電影的主題都選擇了失憶,是要忘記過去嗎?
黃飛鴻系列迎來了李連杰在香港演藝事業的尾聲,《黃飛鴻之西域雄獅》,徐克將這部讓他功成名就,讓李連杰鹹魚翻身,讓億萬影迷稱頌的「黃師傅」送進了美帝的原住民懷抱。劇本很粗糙,甚至出現了和成龍《我是誰》幾乎一樣的劇情,黃師傅失憶這個橋段甚至不如梁寬暗戀來的過癮。
周星馳在《97家有喜事》和自己導演的第一部電影《食神》里都出現了失憶的情節,頭一種失憶是自我滑稽,吐口水;第二種失憶是痛失我愛,黯然銷魂。對了,還有一位大師,名叫夢遺。曾經女皇庇護的美夢遺失在當下。
熱映了許多年的《賭神》系列迎來了最無聊的一集《少年賭神》,用前傳的方式終結了賭神,高進的一系列習慣慣由來解釋清楚,算是給自己賭神系列做了個綜上所述。好巧不巧,在電影里賭神也失憶了。
這是香港電影人的一種普遍的選擇:乾脆一切失憶就好了,當第二天醒來,自己沒有記憶,接受眼前的一切新時代。
當然,也有不願意裝睡的人,古惑仔系列:《戰無不勝》算是古惑仔系列電影中的巔峰續集,一是蔣先生上集被幹掉後,大家都以為古惑仔沒了大頭,結果萬梓良的蔣天養以另一個老大的身份出現。而政治的視角第一次以如此大的篇幅出現在了古惑仔之中,黑社會也要選舉,算是電影給現實提前上映的一個莫大童話劇。
梁家輝在《黑金》中的飾演周朝先,雖然講的是台灣的事,但「我的話完了,誰贊成,誰反對」猶如多年之後他說的「按照基本法來」一樣滋味。
王家衛的《春光乍泄》說了最關鍵的一句台詞,像是勸慰在惶恐不安中的香港人,「我們不如重新開始」,恍惚中,那重新開始的日子是甜蜜的。許鞍華在《半生緣》里,卻說「我們回不去了。」
這一年年度電影當屬陳果的《香港製造》,這部只有50萬元投資的電影,將鏡頭對準了問題少年,多年之後,這些在公屋長大的少年,將滿腔怒火不再對準黑幫,而是走上了旺角的街頭。
這句台詞讓創造金句無數的王家衛黯然失色「無數架飛機從我夢中飛過 ,沒詳細數我打下多少架來 但是每一架都是為你而打的」。
電影結尾,三個死去的孩子,在紅太陽老人家的「你們是早上八九點鐘太陽……世界是你們的」廣播朗誦中玩耍,這是香港電影中深邃的一景,看著好像是第五代的手筆。
「香港同胞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香港今日的繁榮,歸根到底是香港同胞創造的」他那時還沒有料到,香港同胞同樣覺有批鬥一番的傳統。
梁朝偉和張曼玉同時站在台上獲得最佳男女主角,那真是他們的花樣年華。
到深夜座談會來(lietome-bang),持續更新
————————————————————————————————————————
「我是誰?」一直是殖民地人生的關鍵詞,這麼有著濃郁情感的問句?放在很多年後陸港關係緊張時,也不失一個熱點的標題。
但回歸後的第一個賀歲檔,大哥成龍就把這個哏搶注了。
那年,不知有多少港人是被這個標題黨吸引到了影院,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歡那裡面的音樂。總之,這部在成龍電影回顧中幾乎要被遺忘的電影最大的記憶點就是這個名字,當然,還有和一年前的賀歲檔上映的《黃飛鴻之西域雄獅》一樣的橋段,在部落里失憶被部落公主愛上的橋段。
這一年的大哥都有驚鴻一現再無續緣的銀幕組合,周星馳這一年的《行運一條龍》中里的女主角變成了鄭秀文,這樣的組合也是難得。這部電影同樣乏善可陳,但它留下了周星馳最有代表性的一張劇照「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大哥們的新變化似乎並不被市場買單,這一年,已經連續10多年霸佔香港電影票房榜第一名的成龍和周星馳,這一次都敗給了另一種「大哥」。
時任公安部長的陶駟駒先生一句「黑社會也有愛囯的」,給黑幫翹楚正名,這一年的黑幫電影,幾乎可以是香港電影史上的「絕品」。
1998年11月,香港第一綁匪張子強在廣州接受審判,這個聲震香江,以綁架大富豪為主的悍匪當時是香江兩岸最大的新聞人物。然而不久前10月底,一部名叫《驚天大賊王》的講述張子強一生的自傳體電影在香港上映。
電影中的張子強名叫「張子豪」,以高度一致的還原了張子強的幾個重要人生軌跡。而電影的結尾是張子豪被內地警方抓捕,現實中張子強故事正接著電影往下演,出庭接受審判,最終以死刑結束。這種像看紀錄片一樣的觀影感受,這種真正意義上的「趁熱點」,是一種非常特別的觀影體驗。
同樣,另一個「大哥」的故事更精彩,這部名叫《濠江風雲》的黑幫電影則堪稱黑幫自豪感暴增的電影。這部電影有另一個名字叫《駒哥傳》,描寫的正是在澳門隻手遮天的黑幫老大。與別的黑幫電影不同,這部片子更像之後的《無間道》,片子中大量描寫的不僅僅是黑幫老大的風光、囂張、義氣,而是功成名就後的深沉、慘烈,尤其是朋友之間的友情不再,人生宿命。
更傳奇的是,投資這部電影的出品人叫尹囯駒,沒錯,他就是電影中的男主角原型駒哥,也是澳門的黑幫大佬「崩牙駒」。
現實比電影精彩,電影上映前5天,駒哥被澳門警方拘捕。一葉知秋,隨即,片子被香港和澳門當局禁映。
自己投資電影拍攝自己的一生,算是炫耀,還是虛榮,還是一種紀念,眾說紛紜。但從片中故事最後的走向來看,駒哥也是困局中人,他的苦惱和無奈在電影結尾強烈釋放。
猶如宿命一般,也如電影中的故事結尾一樣,江湖人感嘆的不是今朝酒醒何處明日橫屍街頭,江湖人內心的小河流淌的是花開落,人情薄。
《驚天大賊王》的出品公司是一家剛成立的電影公司——江湖人電影公司,公司的兩位老闆,熟悉香港電影的人一定不會陌生,李兆基和大B哥,他們都是曾在江湖中打滾的人,也後來都上岸從事電影。
這兩部電影和現實,都人為或天意造出了莫名的緣分,成就了一個再無相見的瞬間。
這兩部大佬電影的男主角都是任達華。大哥們愛的男主角有兩個,一個是劉德華,一個是任達華。劉德華是他們想像出來的自我鏡像,那麼帥,那麼年輕,那麼衝動。
而任達華則是一種友情歲月的圖騰,深沉專一的愛情、內斂至真的友情,這是個老大說了算的一年。
任達華的胞兄曾是香港警察的高級督察,華哥黑白兩道面子都很足,我其實最想做的訪問就是問華哥,讓他談下他眼中的駒哥。
「大哥」們的大風頭是來自香港電影北上的第一次嘗試,《風雲雄霸天下》,這部基本上由《古惑仔》班底搞起來的偽大片在當時還是唬住了不少人,但女主角楚楚不動人,男主角步驚雲不驚人也確是BUG,面對回歸後的發展,香港電影人第一條想到的發展之路就是這樣的出口,「你有神功,我有科學」,電影里第一次嘗試用高科技特效取代武打演員的武術設計,成為這一年的票房冠軍。
「大哥」有風光,「大哥」也有頹喪,一部黑色到骨子裡的陰鬱冰冷黑幫電影由銀河映像創作,梁朝偉貢獻了深情眼神之外最酷的表演——《暗花》,一場死局中的卒子,沒有完美復仇,沒有小人物逆襲,有的只是在鏡子前,對照鏡像的恐懼和聲嘶力竭。
大哥」們並不僅限於自我的審視,1998年6月5日,一部名叫《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的電影上映,這同樣是一部標題黨加趁熱點的電影,影片既講的不是黑社會古惑仔,同樣講的也不是少年的激斗。剛剛露面的謝霆鋒飾演已經成了大IP的銅鑼灣扛把子陳浩南,這部電影將黑幫的青春與大時代的青春結合起來,幾乎是香港電影里最直接的用了那個事件中的廣場紀錄片鏡頭。
片子結尾,影片里談到「有的人為囯家民族而死,有的人卻死在街頭」恰如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拿古惑仔來探究死的價值,把黑社會的街頭爭霸與街頭運動結合起來,恰是少年心態。 街頭運動的故事太沉重,並不是每個人有那麼大的使命感,砍人、爭地盤只不過是要睡漂亮馬子,開好車子。
這一年有這麼多「大哥」,導致到了來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最佳女主角也頒給了這一年的「大哥」。吳君如憑藉黑社會題材電影《洪興十三妹》站上影后位置。
1998年,香港電影只屬於大哥嗎?不,它還屬於一個女人——舒淇。
這一年,她幾乎是香港電影里的勞模,《玻璃之城》、《新戀愛世紀》、《行運一條龍》 、《美少年之戀》……
工作狂有時可能是經濟壓力,有時會散發出荷爾蒙的魅力。
她在前兩部電影中遇到讓她心動的黎明,之後上演了悱惻難遇的苦戀,而在《美少年之戀》里,她遇到了那個最終牽手的他——馮德倫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香港股市崩盤在即,大陸爆發98年大洪水。
在此情況下香港向內地捐款6.8億,居世界第一;而在中央的支持下,香港成了亞洲金融風暴中僅存的自救成功者。
那時的風雨同舟,看上去是那麼久的事。
這一年電影《非常突然》里有一句很有名的事「下雨的時候沒傘,有傘的時候沒雨 。」
現在陸港需要雨傘來遮蔽下彼此的風雨,可「雨傘」卻成了敏感詞。
我是誰?欣賞下真正有力的答案
https://puui.qpic.cn/qqvideo_ori/0/k0372gdcfc2_228_128/0我是誰-我是共產黨員_騰訊視頻視頻
到 深夜座談會 來(lietome-bang),持續更新
————————————————————————————————————————
1999:你好,死跑龍套的——《追憶香港電影20年》
那年的春節,錄像廳已經黃花而去,一種叫光碟的東西開始大興土木。很多人家裡有了小小的一個盒子,他的名字叫VCD,成龍的電影不在,倒常在電視廣告里見到他,大哥回到了小霸王的時代。
星爺,這3年,在辦自己的移民,但加拿大移民局斷了兩次,星爺的三合會身份落定,他必須留在香港。亞洲金融危機餘波正濃,香港影壇沒有什麼大製作,幾乎所有的主力影人都缺席,在加拿大或美國郊區種菜。所以,當錄像廳門口歪歪扭扭寫出「周星馳,喜劇之王」的字樣時,我沒有猶豫就轉身進了那間還散發著濃濃街邊攤味道的錄像廳中。
意興闌珊的星爺端出了給自己的一個禮物,《喜劇之王》,這部劇情並不完整有佳句無佳章的電影,竟然成了星爺電影生涯中最特別的一部,人人把這部電影當作他當自傳體來看,「尹天仇」——「因天仇」——「引天仇」。
在這部電影之前的星爺,無所不能,囂張豐富,把所有的娛樂化元素放在烤箱里烤成肉乾,讓你在辛辣刺激的味蕾中咀嚼咀嚼;而這部電影之後的星爺,走向新世紀的大製作,劇本精良,定位清晰,再看不到有任何自我憐憫和自我嘲笑的味道,有更大的抱負和心境。
人生總是容易錯位,當我們將自己替代為尹天仇時,有那麼多淚點,那個抽劇本時的不甘崩塌,那個鏡子前迷茫的停留和閃念;那個拿盒飯被叫不配時的苦笑和膽怯,無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的鏡像。
但人們身邊又何曾沒有過一個被你嘲笑和冷落的「尹天仇」呢?你口中的笨拙、脆弱、玻璃心、紅與黑、急赤白臉、地命海心,每一個不願回首的過往都是被自己討厭的,在你成為越來越不像自己的那一天起,過去已經是仇敵。
多少年之後,這部電影我已經看了無數遍,我幾乎能背下電影開篇大約30分鐘的所有台詞。一個瘦子在大海前高呼「努力奮鬥」,然後字幕起,然後一群鬼一樣的群眾演員在鏡頭前晃來晃去,星爺的頭從攝影機後面不屑的偏出,「卡」。群眾演員也是演員,也是有內容有靈魂的,認真點好不好。「安可森」。同樣一成不變的鬼樣,星爺又「卡」。這時,真正的攝影師過來「你是幹什麼的?」,星爺搭「恩,我是一個演員」。演員組的大姐跑過來,「本尼哥,我剛才去拉屎」。
但真正讓我銘記的不是星爺的小人物奮鬥,不是他追在計程車後的「我養你啊」,也不是「死跑龍套的」。僅僅是這個開頭,僅僅是他一遍又一遍給演員組大姐打電話詢問有沒有通告。然後回到社區,和光屁股小孩宣傳《雷雨》,旁邊一個乒乓球案子,兩個孩子你來我往。
這一幕,放佛就是寫給香港電影的大字報。星爺清晰地站出來說,我想演的是《雷雨》,而你們還在玩球。我想沒有一個演員會叫尹天仇的,就像沒有一個人會給自己起個藝名叫「NO1」,天仇只是他的一個愛好,你懂了嗎?
這部電影還有一個非常高級的結尾,表面看是和所有賀歲片一樣的皆大歡喜,其實就像一個靈魂歌手喊了半天麥贏得打賞和掌聲一樣,真正的喜劇之王,真正的悲劇巔峰。
香港電影迎來銀河映像的時代,《再見阿郎》《暗戰》《槍火》,部部都可以成為銀河出品的代表作。老杜的黑色影像風格初現,但劇情方面,游乃海領銜的銀河創作組貢獻更大,小格局的大電影,幾乎奠定了銀河的旗幟。那時,老杜鍾愛的高速攝影鏡頭還沒有機會在槍戰中展現,但黑色的宿命已經形成。
這一年香港電影發現了自己的辛迪瑞拉,還是《喜劇之王》,在裡面大放異彩的張柏芝,在經過星爺的鵪鶉演技培訓法之後,這一年拍了《星願》,嬰兒肥的時代,讓人總是沒有慾望,只有想像。小護士、白制服,柏芝真的好白啊。
男演員則有點自暴自棄的傾向,劉德華髮了瘋的狂接爛片,但由於青黃不接,港片集體萎靡,這些爛片居然個個都還被人稱道。《賭俠1999》《黑馬王子》《愛情夢幻號》(《愛情命運號》)華仔,你的1999,是有多缺錢啊。結果,大力出奇蹟,一部《暗戰》讓他第一次拿到了影帝。
即便這樣,香港電影這一年的影市差的仍然令人扎眼。票房冠軍是周星馳的《喜劇之王》,但票房是他成為票房保證後電影里幾乎最低的。
在逆境中,總有人站出來。這個中流砥柱是誰呢?沒有人會想到,竟然會是王晶。他又撿起了賭片,這一年兩部賭片撐起票房榜前十。
這一年,王晶拍攝了一部不怎麼賣座的電影《電影鴨》,電影沒有什麼反響,但幾乎可以當那一年的香港電影紀錄片來看,盜版盛行,影人事業。一群有名有姓的大編劇大導演去夜總會當鴨子來賺拍電影的錢。幾乎可以成為香港的驚聲尖笑系列鼻祖,但張弛有度,尤其是陳百祥扮演的徐克,「一句話,香港電影沒有任何問題」讓人哭笑不得。身在海外的人說沒問題,身處其中的人在想逃離,這才是戲。
當然這一年不能忘記《紫雨風暴》,吳彥祖演神經病太好了,他就是有一張鬼佬的臉,局限了他的發展。但陳德森這麼內斂的講一個商業大片,而且全無小車拉大馬,看來是把錢每一份都用在了電影上。這也是香港電影為數不多的將現實事件結合的如此完整的一部片子,紅色高棉的破產,為本片提供了故事背景。而甘國良演的教主一角更帥,只是正逢市場低谷,所以片子並沒有對後世有多大影響。
許鞍華推出了她個人最擰的《千言萬語》,居然讓李麗珍獲得了影后。這個案例在之後若干年都不被人理解,因為李姐的演技也並沒有被影壇證明,李姐的輕熟女形象一直持續到了45歲以後。正所謂,偶像派易老,玉女最難求。
這和《甜蜜蜜》一樣,同樣是用鄧麗君的一首歌串起整部電影,影片是講越南難民的故事,1998年1月9日,香港特區政府取消「第一收容港」,將剩餘的1萬多名越南難民和船民繼續遣返回國。電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這曾經是香港電影最大的賣點,就像《紫雨風暴》的背景是1998年紅色高棉的終結年一樣。因為自己身世複雜,所以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最大的不同,就是視野,很多時事政治熱點人物都曾經是香港電影的重要素材。
後來呢……
拍古裝、拍小男小女小確幸、拍那些離政治風雲事件和人物越遠越好的東西。
三地不約而同,
談起當下,變得沉默。
談起對方,變得堅硬。
柳飄飄說「前面漆黑一片,什麼也看不到」
尹天仇說「也不是,天亮後會很美的。」
深夜座談會(lietome-bang)持續更新
————————————————————————————————————————
不請自來。。周日無聊躺沙發上碼碼字玩兒。。。
又是這種問題。。。
中英談判一敲定後,香港是萬千寵愛在一身。各路神仙都來捧一把。因為一捧就營利。
金股匯不提,單說電影
九十年代末,香港每年本地製造三百多部片子,還要在各個影展購入三百多部。
七百萬不到的一個城市。。。這個吞吐量正常嗎?可持續發展嗎?
答案不是明擺著嗎?
再說回來,打一九九七年七月一號起, 「香港電影」此稱呼就嚴重地政治不正確。。
可有北京電影,上海電影,廣州電影之說法??
蝦扯蛋完畢。。提供一些干貨
2014年香港從業人員數字約估三萬五千人。
相比1994年少了五千人之多。。
然而流失的工作人員集中在低技術層面,
(龍套。。武師,助理等等。。)
但身邊的高級技術人員的收入卻大大提高。。
至於投資嘛。。。大老闆們當然少了拍片。。因為錢都投在影院上了。。。
2004年 全國銀幕2300 塊
2014年 20000 !!
萬丈高樓從地起。。。
最後結論。。香港特區影業從九七年起。。成功轉型,積極參與建設新市場。
以上。又翻老底了 08年寫的東西,覺得可以拿出來和大家交流,那時候剛剛大學畢業,可能文字比較幼稚矯情,大家湊合看吧,以下正文
香港電影我覺得可以稱得上是世界電影的一段輝煌的歷史,一座城市,卻誕生了如此之多輝煌的名字,每個名字都足以在世界電影史上寫上幾頁,而我的印象就從小時候的錄像機開始。
我
以前說過,小時候家裡不富裕,但父親卻很早就買了錄像機,記得每個月總有他們的朋友,或者是朋友的朋友來借,而我也在那時常常會有錄像看。特別是放寒暑
假,父母上長白班,家裡就我一人,而他們往往借幾盤帶子放在錄像機上,而我就依靠這些帶子打發完一天的時間。我從多小開始看錄像帶的,有一個故事,那時家
里的電視時福日21寸,不像現在的電視都有幾個視頻口,只要東東遙控板就可以切換電視、錄像,那是要從後面換插頭的,我有一次換時胳膊夠不著,結果把電視
扒到了地上,嚇得我大哭起來,後來時鄰居們幫我扶起來,插上電一看還好著,這件事瞞了我爸很久。
那時很少有外國片,大
都時港片,而且大都是些槍戰或是武打片,印象當中最早看的是「龍門客棧「,應該時邵氏的片子,之所以這麼確定是因為那部片子也是一群人一直在客棧,最後幾
個人合力殺了個白鬍子老頭。不過帶給我最大震撼的是「英雄本色2」和「賭神」,都是發哥的片子,其實那麼小的孩子看不懂劇情,就是覺得打得精彩,發哥很
帥,比如英雄本色中發哥與殺手最後的比槍,賭神中發哥每次出場或贏了時的笑容,再加上特有的音樂,就一個子,帥!現在看看很多香港電影回憶錄,這兩部片子
都是當年的票房冠軍,而且可以代表吳宇森、王晶兩位大導演的頂峰之作,我是多麼幸運啊!這麼早就看到了這兩部片子,而且是我電影的的啟蒙,如果一開始我看
的是于仁泰的片子那我想我的心裡會更陰暗,如果看得是陳可辛的愛情片,也許我就會變成一個對愛情認真充滿浪漫的人,如果看的時楊凡的片子,也許現在會變成
同性戀或雙性戀了。
好了,不扯淡了,。接著回憶。印象里小時候還看過一部片子,時由小虎隊主演的片子,不知道那個片子
現在是不是絕版了,講的是尋寶的故事,那部片子里,蘇有朋最帥,踏著滑板,書包里有稀奇古怪的道具,陳志朋騎摩托車,吳奇隆開汽車,現在恐怕在也找不到
了。我現在有時作出的動作真的很像老人,總是在回憶,特別是想找回兒時的記憶,想把小時候看過的動畫片全部收集起來,有時上網我會專門看小時候的動畫片,
比如小飛龍。天界戰爭等等。又扯遠了,小虎隊在那時是每一個孩子的偶像,可能也算是我第一個偶像吧,家裡有卷他們音樂錄影帶,只要沒事,就一遍一遍的看,
現在他們那時候的歌有時候還會哼唱。
星爺最早看到他是在「賭俠」(不是賭聖是賭俠,真正看賭聖是在寬頻已普及之後,專
門下載看的)和「上海灘賭聖」裡面,一直都是特異功能,當中印象深刻的畫面是賭俠中周星馳與對方有特異功能的人鬥法,先是他拉起女人的腳幻想著唱笑傲江
湖,再就是後來為了恢復法力滿臉都是口紅印,上海灘賭聖中的三個願望,讓我到高中時想起來還在笑,最後將撲克牌搓成了自己的相片也是經典。小時候看這些片
子最大的遺憾就是很多畫面時看不懂的,之後現在再看才發現裡面包袱太多了。
還有印象深刻的就還是吳宇森的片子了,「喋
血雙雄」和「喋血江湖」,當然後來還專門找來看了那部片子「喋血街頭」。吳宇森的槍戰片無疑時拍的最好的,因為他就靠拍槍戰片就可以橫掃影壇了,沖入好萊
塢後,也可稱得上是港產電影人在美國成功的典範,執導了「變臉」和「碟中諜2」不過「碟中諜2」確實有些失敗。現在拍了「赤壁」,我也剛看了槍版,覺得一
般,人多不見得就場面宏大。這裡並不是在諷刺挖苦吳導,只是覺得現在看他的片子有種江郎才盡的感覺。扯了半天都忘了要說什麼了,這兩部片子讓我認識了兩個
人,李修賢和鄧光榮。李修賢可以大書特書的地方太多了,他首先時警察專業戶,每個看過他片子的人都希望自己住的地方有個像他這樣的警察,正直親和,本身長
的就是一臉正氣;他還是星爺的伯樂,當時星爺就是在他的推薦下獲得一些初期的重要配角;此外他還是香港武俠電影宗師張徹的傑出弟子之一,其他如王羽、狄
龍、陳觀泰、姜大衛都是香港電影圈叱詫風雲的人物。鄧光榮就兩個字大氣,那個年代明星輩出,加入拍一部三國,大家演各個將領的話,那麼大帥我覺得一定要由
鄧光榮來演,後來初中時在李文武家看了一下「龍騰四海」的片段,沒有看完,一直找這個片子來看,找不到,直到大四時才在網上下下來,看時,發現最多的是里
面虛假的鏡頭,當初的期待變成失望,當然這應該時時代的差距,那個年代就是那樣的水準,不過在一部劉德華、黎明。譚詠麟等諸多明星參演的片中能讓人覺得他
就是大哥,那一定是他的個人魅力的緣故了。
3.徐克與程小東
接下來我想說說「東方不敗」和「倩女幽魂」兩個系列
了,這兩個系列都是三部,但我全不是按順序看的,有的是家裡的錄像機,有的是在影院,還有的是後來長大了專門找的看的,這兩個系列都是徐克和程小東合力完
成,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黃飛鴻」系列也是他們做的,也不知到底誰做導演誰做監製,這兩個人可稱得上是香港黃金時期的黃金組合了,很多人那個時候看片子就
認這兩個人的名字。先說說「東方不敗」這個系列,三部片子,換了三個男主角,第一部許冠傑(不能扯了,不讓又扯一大堆,後面再說),第二部李連杰,第三步
則換成了于榮光,應該說這三部片子中的每一個配角都光彩奪目,現在馬上一說,馬上就能想起來的就有午馬、劉詢,元華,張學友,袁潔瑩,王祖賢印象最深的是
第二部,因為看過最多遍,林青霞的這個角色和趙雅芝的白娘子一樣,幾乎不可能有人超越了,其實在「蜀山」中林青霞就扮演了一個類似的角色,血魔,只是出場
時間很短,沒有太大的發揮。而這部片子中,林青霞最後噴血的鏡頭和後來她拍的「白髮魔女」中自捅一劍有些類似,不過畫面更加血腥。這這部片中其實是同性
戀,不過李連杰輕摟林青霞飛躍樹林那個畫面太瀟洒了,這份感情給我的感覺是純真而大氣。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片子中李嘉欣可謂敬業,中間有一片段是她裸著上身
摔入泥巴,可能她這時想擺脫花瓶頭銜,儘力演出,可是有用替身的嫌疑。
「笑傲江湖」第一部是許冠傑演的令狐沖,曾看過一個香港樂壇歌手
點評,將許冠傑評為香港樂壇第一名,說他開創了香港樂壇新時代,可是沒怎麼聽過他的歌,他和他的兄弟許冠文(應該講星爺以前,他就是香港喜劇的代名詞),
許冠英(在林正英的殭屍片中多能看到他)在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影壇應該說也開創了一個時代,後來許冠傑與麥嘉合作,出演了由曾志偉(沒錯,就是這個小胖子)
執導的最佳拍檔系列,成為香港最成功的電影。99年,兩人再次合作出演了有謝霆鋒、蘇有朋、林心如、容祖兒合演的「大贏家」,片子很一般,只是看到他們,
讓人唏噓不已。接著說我們的笑傲江湖第一部,片中有一個畫面讓我印象深刻,就是許冠傑中毒,張敏(任盈盈)為她驅毒,小時候看過這個畫面後,久久在腦中徘
徊,以至後來忘了是在哪個片子中看的,但這個畫面卻一直在腦中徘徊。岳靈珊是由葉童扮演的,我想身邊不知有多少人和我都有同樣的感覺,新白娘子傳奇中葉童
演完許仙后,就先入為主,以後看到她演的女性角色就覺得彆扭,當初不知什麼原因決定讓她男扮女裝的,我願意自以為是的認為是找不到能配的上趙雅芝的男演員
了,在我的印象中,除了上海灘中的周潤發,和戲說乾隆中的秋官,真的沒有男明星能和她演情侶。
笑傲江湖第三步如果但就故事來說應該是一
部畫蛇添足之作,這裡還想講一個八卦,金庸先生將笑傲江湖的版權交給徐老怪之後,徐克本想排成四部,以大反派為線索,第一部岳不群,第二部東方不敗,第三
部任我行,第四步獨孤求敗,但是拍到第二部東方不敗變成女人,而且還與令狐沖產生了一段比任盈盈、岳靈珊還令人感動的愛情,金庸收回版權,致使徐老怪後面
的創意沒有達成,這是香港影壇的損失,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第三部其實就是一部林青霞個人魅力散發的電影,其他所有的演員在這部電影中都變成了點綴,不過
就為了看林青霞這部片子也是值得一看的。特別要提的是裡面的主題歌「笑紅塵」,陳淑樺演唱,她的電影主題歌為很多電影增色,比如青蛇,比如林青霞的另一代
表作「滾滾紅塵」。
倩女幽魂應該是王祖賢和張國榮的代表作,而且也是午馬的代表作,第三部中男主角換成了梁朝偉,寧采臣也變成了和尚十
方,但故事還不錯,片中的配角同樣十分強大,張學友(四大天王除了劉德華外好像都在早期給別人演配角,而且都很敬業,演得角色都讓我印象深刻,比如黎明在
成龍的城市獵人中,
郭富城在劉德華的雷洛傳和91神鵰俠侶),劉詢,利智(沒錯,就是她,像她這麼出眾的美女無論放在哪裡都想漆黑夜晚中的明月一
樣那麼耀眼)。不用我多說了,這個系列如果你沒看過的話,那隻能說你根本不要說你了解香港電影。還想說一下的是後來的電視劇版,也就是由大S、陳曉東、元
華、恬妞、宣萱、吳京主演的那個,不知為什麼,到大陸引進版變為玄心奧妙決,同樣的情況還以前的那部呂布與貂蟬也有過,好像電視上放映時改為蝶海無涯
(?),真是掩耳盜鈴。電視劇版拍的還不錯,編劇的想像力得到充分發揮,小倩的風頭也被司馬紅葉搶走了不少。
徐克比較近的作品應該是新蜀山傳和七劍了,但看過他這兩部片子後讓我更加痛恨電腦特技了,特技永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僅僅是為了炫耀電腦特技,那我們不如直接看皮克斯了,哦,現在被收購了,應該是迪斯尼皮克斯了。期待他們有一天能夠返璞歸真。
4.李連杰
黃
飛鴻系列據說是全世界劇集最多的電影,到目前為止一共拍了兩百多部了,以前演黃飛鴻的好像叫關德興(不是不尊敬,確實是不了解),裡面的一系列配角在香港
都是師爺級別的人物,但我卻沒有看過,李連杰之前的黃飛鴻電影,印象中只看過一部譚校長和毛舜筠(還是鄭裕玲?記不清了)合演的一部「黃飛鴻對黃飛鴻」,
在我們這代人,特別是80後,李連杰就是黃飛鴻,黃飛鴻就是李連杰。印象里,由他主演的黃飛鴻只有3部,第一部白蓮教,第二部變雞斗蜈蚣,第三部獅王爭
霸,後來就由趙文卓演了一部,其他人拍了不知道多少。裡面的配角也是一抓一大把,劉詢,熊欣欣,莫少聰、甄子丹,這些是比較有名氣的,其他的一些名不見經
傳但確是黃金死跑龍套的還不知有多少,後來在看時,發現白蓮教中有張鐵林先生,皇阿瑪原來是學西醫出身的,實在覺得搞笑。印象里,李連杰合作最多的女明星
就應該是關之琳了,關大美女和著名的李嘉欣李大美女可以說是香港最美也持續時間最長的兩大花瓶,雖然兩人一直在努力改變自己的形象,但除了偶爾讓人驚訝一
番之外,兩人花瓶的身份始終無法改變。其實我覺得大可不必,陳冲說她很不幸,50歲還要在銀幕上出賣色相,記者馬上說,你很幸運,都50歲,還有人願意掏
錢在銀幕上看你出賣色相(原話我忘記了,大概是這麼個意思,領會精神)。又扯遠了,關大美女演的角色太多,但現在馬上一想就能想起來的是早期的五福星系列
和十三姨這個經典的角色。早期的五福星系列以後在講吧,這裡可以提一下,裡面有關大美女凸點哦!(*^__^*)
嘻嘻……。黃飛鴻那個時候帶給我們的記憶絕對是震撼的,我們會打鬧時手一拍,腿成弓步,然後兩臂張開說,佛山黃飛鴻!
黃飛鴻之外李連杰
還演了兩部方世玉和一部洪熙官(新少林五組),故事都不錯,很好看,也是童年的美好回憶,兩部片子中的配角那更是值得大書特書了,雷老虎的老婆是由胡慧中
演的,她在大陸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據說橄欖樹就是她最早在一部瓊瑤電影中唱的,可是我們最早看到她是在霸王花系列當中,這個系列同樣帶給我太多美好
回憶,裡面有吳君如,第一屆香港金像獎影后惠英紅,還有徐賽風,可是現在每次上網都只是些片段資料,再也找不到了全集了。可惜可惜。方世玉他媽的扮演者就
是蕭芳芳,曾經有部電視劇叫做新難兄難弟,就是拿當年香港娛樂圈的兩位一哥兩位一姐開涮,而這四人就是,謝賢、呂奇、蕭芳芳、陳寶珠。蕭芳芳拍這個戲應該
年紀不小了,但還是可以看出是個美人。第二部中那個格格,是郭藹明扮演的,現在已經嫁給了劉青雲多少年了,據說她是香港小姐有史以來學歷最高的,不過比較
八卦的是,她和宣萱不和,劉青雲因此還和宣萱翻過臉,哦,天哪,太八卦了。鄭少秋、趙文卓也都露了一下小臉。在洪熙官中,李連杰除了和謝苗再次合作外,邱
淑貞也加了進來,我在電影中認識她很早,但一直不知道她叫什麼名字,就是感覺漂亮,不過除了漂亮之外,誇張的表情,加上王胖子的悉心執導,她的喜劇天賦被
完全的激發出來,好像印象中只有雷洛傳中演劉德華的原配比較苦情。
李連杰除了除了武俠片無人能比外,時裝戲拍的也非常出色,印象里的中
南海保鏢,那是多麼的經典啊!在那個片中,第一次認識了鍾麗緹這個性感大美人,不過覺得她最漂亮的戲應該是和鄭伊健合拍的人魚傳說。反派是倪星,據說是童
星出身,不過電影就是這樣,有些人長的再帥我也喜歡看他們演反派,比如倪星、比如吳啟華、比如我的最愛吳鎮宇和凱文斯派西。
還有部印象深刻的戲是他和張學友演的,這個戲中歌神的喜劇已經蓋過了李連杰的風頭,片名忘記了,但應該很好找,大家不妨一看。
後來,我們的傑哥去了好萊塢,我開始還找來影碟看下,致命羅密歐什麼的,後來也不看了。前不久看了他和成龍合演的功夫之王,是部爛片,不過劉亦菲最後那個鏡頭真的挺漂亮的。
「富
貴逼人」這個片子,。小時候對這類喜劇是不喜歡的,因為很多笑料是看不懂的,除非到了非常誇張的畫面,不過這個片子我之所以要說是因為這部片子裡面由一個
最漂亮的女明星——李麗珍。當時看時可不知道她就是李麗珍,上了高中知道了著名的「蜜桃成熟時」才對上號,後來就找她的片子,「玉女心經」等等,當然她並
不是只拍三級片,與張國榮演的「儂本多情」就是部很不錯的生活片。我覺得她可以稱得上是香港最漂亮的女明星之一了,很無奈的是,和她配戲的男演員大都覺得
和她配戲不搭。(僅指長相配不上絕無人身攻擊)她的長相,如果說開放一些,那就是清純中表露淫蕩,如果說含蓄一些,那就是矜持中隱含張揚。她註定不適合演
正劇的,如果早生一些時候,趕上李翰祥風月片那就好了。和她同期的三級片女明星鍾真,舒淇,翁虹等,雖然大多拍片數量超過她,但是我個人感覺,還是她演的
最有吸引力。
那時每周的一三五日晚上,我們廠的電視台都會放錄像,水準參差不齊,不過大浪淘沙,從記事開始到初二,一直雷打不動的放,倒也放出了一些好片子,不過還是由於年紀小,那時只是覺得好看,大都沒有看懂,大多數影片都不知道名字,只能記得演員有誰,故事大概怎麼樣。
「東
成西就」這個片子我就看的很早,但兒時的記憶只有後面梁家輝和張國榮對唱的畫面,還有就是梁朝偉唱「我是一隻小鴨子」,最後神仙降世,其他的都不記得了。
多年後在無數次無聊時以這部片子打發時間,無聊到看後面的字幕,導演劉鎮偉,監製王家衛,武術指導洪金寶……,除了震撼還能說什麼?裡面的明星大都不用說
了,大都現在也是娛樂圈舉足輕重的人物,除了開場那個搞笑的貴妃葉玉卿可能已經退出娛樂圈,和剛練成先天神功就掛掉的鐘鎮濤,希望他現在的婚姻可以白頭到
老。說到鍾鎮濤就忍不住想八卦一下,他的前妻章小蕙女士(現在改名叫章蓉妨,不知道是不是這麼寫)和他離婚後據說後面找的男人全都破產了,不過我第一次看
到她時也是驚為天人,現在應該都40+了吧?真是讚歎,年輕時那還了得,所以覺得鍾也不冤!這樣的尤物為她怎麼樣都不過分。不過後來鍾哥破產,她將債務全
部用法律手段推給鍾這一手太不厚道了。前兩年看了她的電影「桃色」(楊凡執導),再次發出感嘆!不過我知道鍾鎮濤以前和譚詠麟組過樂隊「溫拿」,在香港紅
極一時,不過不甚了解,希望達人能予以講授,感激不盡。
還有一部片子我想提一下,黎明和吳倩蓮演的「叛逆小子」(印象
當中是這個名字)還有我們可敬可愛的吳孟達,我想大多數人沒有看過。情節不想講了,但是我覺得那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愛情片,黎明和吳倩蓮憑這個片子可入圍銀
幕最佳情侶了。我對這部片子極度推崇,但自兒時看過那一次後,以後也再沒看過,我想,這也是原因之一吧?!
除了家裡的
錄像機和地區電視台定時放錄像之外,我看電影的另一個渠道就是廠里的電影院,那個時候,看一場電影一元錢,可是一元錢對於那時的我來說可是來之不易的,我
記得我在電影院中看過的電影有「天龍八部之天山童姥(這部片子應該是第一次有印象的看到林青霞,也看到了古裝的鞏俐,不過當時覺得還是鞏俐更漂亮些,這些
印象直到看了林青霞的笑傲江湖2才改變)」,「玩具總動員(這個不是港片)」,「小飛俠」謝苗演的兒童片,挺有意思的。還有就是「赤子威龍」等等,這裡就
說到了李連杰,我現在真的是老了,想不起來第一次看李連杰的電影時哪一部了,但應該時黃飛鴻系列的,第二部是他聾了然後穿了一身雞的衣服都蜈蚣的,那部我
很早就看過,我覺得他拍動作片絕對一流,可拍感情戲總有種做做的感覺,這個感覺在「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中尤其明顯,也可能是覺得她和林青霞不搭吧,這就
很奇怪,他很適合演令狐沖,沒有人比她更適合演東方不敗了,但他們演情侶我就覺得受不了。唉~,沒想到這麼純憑意識流的胡扯都能扯到我想說的主題上來,我
之所以提到電影院,是因為我想起了我第一次看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內有花錢,因為是學校組織看的。在我們這個小城,特別是我住的這個小區,一點點事都會抄
的比天還大,忘了是幾年級,有一部電影出來了,名字叫「青蛇」。
僅僅看到故事簡介就特別想看,因為這個時候的我們還深深的陷進在趙雅芝的魅力中無法自拔。這時,剛剛播放玩「新白娘子傳奇」,而且還不斷的重播,。我們對白蛇傳的故事非常著迷,這部電影說在電影院放,結果可想而知。
我
還記得說要看電影,但是我覺得不可能看「青蛇」,因為學校組織看的一般都是什麼教育片啊,兒童片啊什麼的,但一開始,一看到打在幕布上了青蛇,整個影院沸
騰了,大家一起玩兒命的叫喊起來。那部片子被刪了很多,即使不刪,我們那個年紀頂多看看熱鬧,絕對看不懂的。多年後,再看這部影片,除了對王祖賢張曼玉表
演的欣賞,對劇情的讚歎,還有看到字幕中電影音樂製作者黃沾、雷頌德的吃驚,和了解許仙的扮演著的身份後的詫異!如果要排出香港最大的的電影,這部影片絕
對應當是候選影片之一。
對徐老怪的讚歎遠沒有結束,我看徐克的片子也很早,至少在那時候我就通過家裡的錄像機看過他拍
的「蜀山」,但當時不認識林青霞,不認識元彪,不認識洪金寶,不認識劉家仁,不認識徐賽風,只認識一個人——鄭少秋,同樣這部片子還是只看了熱鬧,大都沒
有看懂,也是後來專門找來看時看到林青霞光腳踩在別人臉上時那麼sexy(我也好想被踩!!o(∩_∩)o…),在爆一個八卦,據說這部電影的海報是張大
千寫的,為了讓他寫林青霞去研的墨。
5.群星璀璨
提到賀歲片我們應該記住兩個人,一個是馮小剛,一個是黃百鳴。
早期他拍了開心鬼系列,那個我小時候幾乎都看了,但現在除了我愛你對不起,還有李麗珍之外,其他的想不起來。而最重要的的是香港的賀歲片應該就是從他這裡發展起來的吧?
他
的片子真可稱得上是陣容強大,彷彿沒有配角,全是主角,而且故事巧妙,配樂精彩,印象中經常是有一個大家庭,兄弟三人,這樣的組合我印象的就有「八星報
喜」黃百鳴、周潤發、張學友,「
92家有喜事」黃百鳴、張國榮、周星馳,黃百鳴、「97家有喜事」吳鎮宇、周星馳,「九星報喜」黃百鳴,某某(不知道名字,記得在早期霸王花還是男主
角)、張國榮,「大富之家」黃百鳴、梁家輝、還有一妹妹毛舜筠,還有部「花田喜事」,是兩兄妹許冠傑和吳君如,不過裡面飾演他們老媽的是許冠傑的哥哥——
許冠英,他那張臉不用演就很好笑了。搭戲的女演員和可愛的跑龍套的不知有多少,隨便一數就有鄭裕玲,紅姑,袁潔瑩、馮寶寶(沒錯,就是馮寶寶,自從看過
92黑玫瑰對黑玫瑰後我就不能忘了你)、李香琴、張曼玉、李麗珍、關之琳等等等等,其號召力可見一斑。
但是香港的賀歲片卻不僅僅是黃百
鳴一家之堂,東成西就也應該是一部賀歲片。據說發哥和關之琳的九位明星也拍過一部賀歲電影,但一直沒有找到。這種類型的片子最大的特點就是群星閃耀,你可
以看到太多的明星,裡面的跑龍套都是大腕,讓對電影只是娛樂的人,也能充分體會找人的樂趣,黃日華翁美玲版的射鵰,不是就到現在,裡面的鑽石配角還是人們
津津樂道的談資嗎?不過那是那些演員還未成名無奈出演,而賀歲片則是大家的一場自娛自樂,自是不可同日而語。
談到這種群星璀璨的電影,
一個系列就不能錯過,那就是五福星系列,裡面的明星太多了除了洪金寶、成龍、元彪師兄弟三人外,還有胡慧中,秦祥林(沒看錯,就是他,七十年代和秦漢、林
青霞、林鳳嬌並稱二秦二林的秦祥林、蕭芳芳的前老公秦祥林,不過在這個片子當中積極搞笑)、曾志偉、還有那個小鬍子,姓馮吧?忘了叫什麼了。還有那個神經
病,總是覺得自己有超能力。這個系列不知拍了多少部,我記憶當中的經典鏡頭不勝枚舉,比如關大美女躺在浴缸哪個吸管呼吸,洪金寶那羽毛球拍對敵,曾志偉的
「床前明月光啊」,五個人合唱潑水歌,關大美女裝瞎子,那個神經病被四個女人耍,把他的衣服扒光了,還有在神經病院門口他教警察們修車,然後一句:「我是
神經病,又不是蠢豬」……。太多了。現在找這個系列的片子我覺得也很難找了。
還有一部片子叫做「武俠七公主之天劍絕刀」是由劉家仁、任
達華、吳孟達、張衛健、楊紫瓊、張曼玉、吳君如、鄭裕玲、張敏、關詠荷演出陣容夠強大吧,故事也很有趣,笑料不斷,張衛健說他經歷了三起三落,三次紅起
來,但三次又莫名其妙的不紅了,這個片子很早了,裡面的張曼玉還很稚嫩,張衛健早期很幸運,拍這種群星彙集的片子他還是能夠演到主角,在另一部片子校園街
頭霸王中,同樣是那麼多人圍著他轉,劉德華演夜叉,張學友演美國兵,鄭伊健演紅人,郭富城演白人,任達華演長臂猿,邱淑貞演春麗,也是非常有意思,再加上
當時正式街機橫行的時代,街頭霸王本身就是最流行的遊戲,所以看這部片子時,我們一定有些樂趣是不是這個年代的人,不能體會到的。
不過這種片子里大多充滿的成人玩笑,我覺得我內心深處的一點早熟,跟過早 的看這些片子有很大關係,所以,如果中國採用電影分級制的話,我會給他們打上PG-12的章,意即12歲以前不宜觀看。
6.小馬哥
我看英雄本色很早,當時看的是第二部,那時後年紀很小,也就十來歲,看完後記住了三個名字,四叔、豪哥、小馬哥。那時候小學總是在沒人時嘴裡叼個火柴棍,想像自己拿槍的樣子,後來看了賭神更是對小馬哥的敬仰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英
雄本色和賭神系列是不看人生不完整的電影,都很精彩。英雄本色是吳宇森的翻身之作,也是周潤發的翻身之作,或許也是狄龍的翻身之作,其實我覺得像他們這類
人,如果永遠的離開或者說推出,那麼給我們的就是永遠的銀幕形象,永遠都完美,後來看還珠3和什麼楊家將,看到那時的狄龍,和趙雅芝心裡很不舒服,就像感
情一樣,有時候分開就不要再見面,至少彼此在對方心裡還是一個完美的形象,唉,又扯開了。還是說英雄本色,前兩部都是吳宇森導演,第三部是徐克導演,因此
第三部就和前兩部風格有很大改變,前兩部幾乎是沒有什麼女人戲的,除了張國榮,而第三部加進了梅艷芳,給我一種很突兀的感覺,感覺和前兩部不搭。
賭
神掀起了香港賭片的高潮,有周潤發的兩部賭神,周星馳的兩部賭聖,劉德華的一部賭俠,黎明還演了部少年賭神,裡面陳小春演龍五,而梁詠琪則演了一回反派,
不得不承認,她演反派給人衝擊力還是很大的,吳鎮宇則飾演最大的反派,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這些劇情是連在一起的,都是講賭神高進,而兩個徒弟刀仔和星仔
的故事,如果一起下下來,一起看,非常過癮。劉德華拍片一直拍到了拉斯維加斯和1999,只是女主角也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為林熙蕾和朱茵。林熙蕾,她可稱
得上是繼李麗珍後我看過最性感的女明星了,第一次看到他是在周星馳和張家輝的千王之王2000裡面,名字叫初戀,太漂亮了,他有一個廣告是洗浴香波的,里
面有個畫面,是她上身全裸,抱著條狗擋住前胸,那條狗好幸福啊!最後一句台詞是:「蓬蓬魅力,難以抗拒」,哦神哪,救救我吧!朱茵成名很早了,因為他很早
就和星爺有合作,拍了逃學威龍2和那整整影響了一代中國IT青年的大話西遊,只是後來在瓊瑤阿姨的電視劇里,給初出茅廬的蔣勤勤演配角,那個電視劇也算有
意思了,裡面的主角蔣勤勤和庹宗華我都不認識,倒是配角認識一大堆,除了朱茵外還有小李飛刀焦恩俊(我看過的版本里,覺得他和原著最相符),劉德凱、鄧
婕。唉,我的思維怎麼就不能專心致致的誰一樣呢,接著說我們的賭神。
提到賭神大家除了對發哥印象深刻外,對另外一個人總在他身邊的人一
定也有著清晰的記憶,那就是龍五。記得有個網友說過,愛演戲的老闆很多,但能演到他這麼有型就不多,龍五就是如此,飾演者是香港名副其實的大佬向華強,許
多發哥和星爺的片子都是他和他兄弟的出品人,其實他們親兄弟就有十多人,而且大都在各自行業內很成功,這樣的一個家庭,應該是可以稱得上是家族,聽過一則
八卦,說古惑仔紅興東星的故事就是根據他們家改編的,也就是他們家本來是香港最大的兩伙黑幫之一啊。地球太危險了,我們還是回火星去吧!
在賭神系列中有一個身影是貫穿在每一部片子的,不是主演也會客串一下,那就是張敏,他應該算是那個年代香港最多產的女明星了,看那個時期的港片,感覺哪個片子都有她,和她合作過的男演員太多了,而且跨度很大,但卻突然消失,又突然回來,讓人摸不清頭腦。
賭
神和賭聖的第一部,應該說還是一部比較正常的電影,但其他的幾部,由於明星太多,戲就難免會散一些,賭神2中梁家輝、邱淑貞、吳倩蓮還有御用死跑龍套的羅
家英、徐錦江再加上小黑哥,童星謝苗,還有那個特異功能大師張寶成(此君應當來頭很大,出演多部大戲,還在星爺的國產007中演金槍客),賭俠中的那個反
派,據說是李麗珍的第一人老公(?存疑,嫉妒死我了),賭聖2中吳君如,呂良偉,龍方和那個川島芳子的扮演著,我忘了叫什麼了,也是在92黑玫瑰對黑玫瑰
中認識的,據說吳君如說早期她曾模仿過她。
還是說我們的發哥,除了拍這類耍帥耍到無人能比的片子外,還拍了一些列的喜劇如大丈夫日記,
長短腳之戀和悲情戲阿郎的故事,每一部都是傑作,難怪當年會拿獎拿到手軟。大丈夫日記是我看過搞笑的電影了,我覺得可以和東成西就相比了,王祖賢時裝同樣
漂亮,而葉倩文也難得拍部電影(好像我看過她演的兩部都是和發哥演的,另一部是喋血雙雄),李子雄難得演回好人,被整的好慘,吳家麗其實不算美女,但據說
在香港當紅時,成龍大哥追她沒有追到,鄭則仕的出演也為片子增色不少,還有一點就是這部電影的導演是楚原,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他,但提起另外兩個人大家一定
知道,古龍和狄龍,曾經,他們三人可是被譽為鐵三角的啊,拍了大量優秀的武俠劇,當然多是改編古龍的作品。阿郎的故事卻可稱得上是最溫馨的悲劇了,裡面有
張艾嘉座女主角,更有羅大佑為片子譜寫了兩首了電影音樂,而且都流行的不得了,他們是「戀曲1990」和「你的樣子」。
後來,發哥去了
好萊塢,接拍了一些所謂的主流商業片,但讓我最印象深刻的還是他和朱迪福斯特(里根遇刺就是因為那個影迷太迷戀她所以為了模仿那偉大的計程車司機而做的)
合演的安娜與國王,看吧,同志們,不看人生是不完整的!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片子讓我第一次有意識的認識了白靈。
發哥回來了,拍了黃金甲,
這個片子我沒看;又拍了姨媽的後現代生活,這個片子是部不錯的片子,只是前面和後面反差太大,斯琴高娃大姐大的搞笑功力也確實非同一般,發哥也在片中那個
飾演一個痞子,不過發哥永遠是發哥,怎麼演都那麼帥,裡面還有他對口型唱了一段鎖麟囊,我最喜歡的段子!
在後來,發哥辭演了赤壁周瑜的角色,我想最可能的原因是發嫂看過劇本,吃林志玲的醋所以不讓演的吧!o(∩_∩)o…
七、吳鎮宇
其實從吳鎮宇可以講到杜琪峰,從杜琪峰可以講到黑幫片,從黑幫片可以講到古惑仔,從古惑仔第一部的正面主角是鄭伊健,反面主角還是吳鎮宇。
不
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特別欣賞他的,回憶回憶,應該是從槍火開始,這也是杜琪峰最棒的黑幫片,杜琪峰也可稱得上是杜老怪了,他的片子風格各異,喜劇言情古裝
無所不拍,但是現在他基本也就是拍拍黑社會了,現在索性片子就叫黑社會。我覺得他江郎才盡,但他拍黑幫片都快拍成仙了。
好
萊塢有個演員叫做千面人凱文斯派西,演了很多的反派,很多人去影院就是想看看他這次是怎麼死的,我覺得吳鎮宇也是,那種神經質的眼神,讓人一輩子忘不了,
絕代雙驕中的江玉郎,古惑仔中的坤哥,白髮魔女中的姬無雙,都是其中代表,可現在卻轉型改演好人了,雖然再無趣的情節再無聊的人物經他一演我們都想看,但
是總覺得少了點什麼。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兩部電影,一部是古惑女,他和李麗珍(又是李麗珍,哦,性感女神)演的,他在裡面演一個小混混,很搞笑;還有一部
是他和吳君如演的梁山伯與朱麗葉,我覺得也可稱得上是香港最好的電影之一了,看時平平淡淡,卻回味無窮。
槍火不但讓吳
鎮宇帥了,而且讓裡面的幾個人都帥了,林雪這個死胖子,也是杜琪峰的御用配角;黃秋生演得鬼哥,夠狠,用刀片殺人那個場面我永遠忘不了;張耀揚和呂頌賢的
表演也很精彩。故事本就是好故事,再加上這些演員的傾力演出,不好看才怪。後來杜老怪又拍了一部差不多的電影,只是呂頌賢換成了張家輝,我覺得沒看過槍火
的話,也算不錯的電影了。
黑幫片的另一代表就是古惑仔系列了,這個系列應該是一共拍了10部?吧,除了古惑仔正傳外,
還有洪興十三妹和山雞故事,最近好像推出了個再見古惑仔,沒看,怕失望,也是怕膩。古惑仔系列讓我又認識了一個女明星——黎姿,小結巴。她長的不錯,出道
也很早,無奈就是一直半紅不紫,直到後來拍電視劇「金枝欲孽」才稍稍紅了一些,不過他的電影作品是在是少之又少,印象中好像只有古惑仔和李連杰版倚天屠龍
記中的周芷若。
古惑仔中有太多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了,比如包皮,林曉峰,據說是姜大衛的外甥,而姜大衛、爾冬陞、秦
沛是兄弟三人,三兄弟在香港影壇都很了不得啊!!姜大衛就不用介紹了,張徹的最喜愛的徒弟,爾冬陞可是拍了不少好片的啊,比較近期的是旺角黑夜(吳彥祖和
張柏芝演得那個,比較陰暗的一個片子)和早熟(薛凱琪真的很漂亮啊!!!),秦沛就是84射鵰里演成吉思汗的那個,不過後來印象很深刻的形象是在賭聖系列
中演的洪爺,和那個獨眼龍大軍相映生輝。
古惑仔中前來客串的明星太多了,吳鎮宇,邱淑貞,方中信,張耀揚,李嘉欣,錢
嘉樂,葉佩雯,楊恭如等等,這個系列的片子當年在香港罵聲很高,認為它引導青少年犯罪,讓人有暴力傾向,但是無可否認無論是票房還是認知度,這個片子都不
錯,而且在片中還可體會一把黑道的癮,所以很多明星也都願意參與。
下面還是想說說鄭伊健,據說他早期頭髮不長時一直不
紅,直到留成披肩後才大紅起來。他的片子我看過的最全,我覺得他很少和一個女主角只拍一部戲,印象里只有和鄭秀文合拍了一部百分百感覺,和梁詠琪拍了部百
分百英雄,後來就是和黎姿演了古惑仔第一部到第三部,和楊恭如演了很多,和張柏芝演了很多,和林嘉欣演了很多。特別是張柏芝和林嘉欣都應該算是香港電影沒
落後傑出的女演員了,長的漂亮演得也好,這樣的人現在已經很難得了。張柏芝很明晰自己開始的花瓶定位,難忘她在喜劇之王中對星爺說的那句話:「你說要養我
是不是真的?」太讓人感動了,後來就是拍忘不了。記得鍾無艷中她和鄭秀文,梅艷芳一起也絲毫不遜色。林嘉欣就更不用說了,現在的女演員很少有她那種與生俱
來的內斂而不矜持的氣質,商業片都能讓她演出文藝片的感覺出來。印象最深刻的是她與李心潔合演的恐怖片救命,非常值得一看。
本來是要說吳鎮宇的但雜七雜八的扯了這麼多人,吳鎮宇是金馬影帝,憑藉的是一部叫做爆裂刑警的片子,和古天樂演的。看那個片子很早,已經記不太清了。最近看到他是在神經俠侶裡面演一個神經病,戲份不多,但對他來說已足夠發揮。
八、星爺
其實星爺根本就不用講了,我相對於70、80、90後的來說,要想找出少數不多的共同點就是都是星爺的崇拜者,看星爺的每一部影片,我想這個傳統會一直延續下去,10後,20後,30後……
我也是很早就看星爺的片子了,從賭俠、賭聖開始,後面什麼武狀元蘇乞兒、唐伯虎點秋香,食神,九品芝麻官,破壞王,大話西遊,整蠱專家,家有喜事92和07版……,其中少量是小時候看的錄像帶,更少量是去電影院看的,最多的還是後來專門找碟看的。
我
們不妨設想一下,加入香港電影沒有星爺,那麼首先無厘頭式的喜劇風格也許要延遲很多年才會流行;如果沒有星爺,吳孟達也許更多的會飾演一些正劇的角色,出
演喜劇也多會在兒童片中,星爺的同學李健仁(如花)也可能依舊做一個有兩句台詞的龍套,而莫文蔚的喜劇天賦也許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被大家認可,配音演員石斑
魚的聲音也不會像現在般被大家熟識,眾多在星爺片中令人驚艷的死跑龍套的如醬爆、田雞等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有名;最重要的是如果沒有星爺,曾經香港輝煌時期
的二周一陳一定會失色很多。
不過星爺最讓我羨慕的確實他片中得女主角,可以說香港輝煌時期所有優秀的女演員都與他合作
過,吳君如、毛舜筠、林青霞、張曼玉、梅艷芳、劉嘉玲、鄭秀文、袁詠儀、鍾麗緹、梁詠琪、莫文蔚、朱茵、張敏、李嘉欣、蔡少芬,張柏芝,趙薇,黃聖依(當
然趙薇和和黃聖依只是不能算黃金時期)這些還都是女主角,如果算上配角的話,那就更多了,eg:楊恭如(是個美女,不過我不喜歡她,覺得她私利心很重),
藍潔瑛(大話中的春三娘,曾經在香港很紅,主演過秋官和劉青雲主演的大時代,這個電視劇很好看,裡面依然有我們可愛的李麗珍,不過和他搭戲的男演員差
點),朱咪咪(不是十大惡人,就是唐伯虎點秋香當中飾演他媽的那個,後來經典角色陀槍師姐中的二妹姐),周海媚(曾經,我是覺得她的小齙牙是那麼好看,現
在依舊覺得好看),陳法蓉(第一次認識她是看電視劇巨人,和萬梓良演得的,也是覺得她太漂亮了)、陳德容(認識她當然是在瓊瑤阿姨的梅花三弄裡面,又是美
好的的回憶,和馬景濤是經典的銀幕情侶,據說一次拍戲,有句台詞是一女不嫁二夫,結果列印錯了,她也不問就那麼講了起來,「一女不嫁二天」)、袁潔瑩(其
實我覺得她應該大紅的,長的很漂亮啊,印象深刻的銀幕角色是笑傲江湖二東方不敗中的藍鳳凰,她和關之琳講四川話,很有意思),如果僅僅算上露一小臉的那就
更多了,比如李麗珍,比如陳寶蓮(曾經應該是香港三級片女皇了吧?國產零零七裡面的剛奶罩)
讓我劃分的話,星爺的電影可劃分為兩段,以喜劇之王為界,在這部片子里有許多八卦可以說,比如一開始張柏芝覺得妓女這個角色有損形象,不想接;成龍大哥在片中友情客串了一把。不過這個片子開始,星爺搞笑的點有了變化,具體什麼變化,我也說不清。
早
起受香港大環境影響,星爺的電影里不時會出現攻擊大陸諷刺大陸的場景,其中在國產零零七中表現的尤為明顯,搞笑的是最後的畫面是我們的小平爺爺贈與他一把
菜刀,上面寫得民族英雄(類似的場景在賭神2中也有,只是發哥說那個假張寶成連小平叔贏橋牌都是他的功勞)。整蠱專家裡面有過大家有幸看到鋼版的話,最後
星爺吃了謊言豆沙包會說一句很經典的台詞「LP是我們的偉大領袖」。所以,我們對待外界反華的呼聲可以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只要不涉及民族尊嚴,調侃一下
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記得看過一部由溫兆倫主演的電影,講得就是香港回歸前香港人掀起移民潮,我想當時的香港一定有類似的恐慌。大環境造成的,我們應當了解,讓後原諒。
還
是接著說我們星爺的電影,喜劇之王之後,星爺拍了少林足球和功夫,還有最近的長江七號(這部片子不說也罷,我都不能相信是星爺演的!),有意思的是兩部片
子都有大陸引進刪節版和未刪節版,而看過未刪節版後奇怪,刪去的鏡頭既無對大陸的嘲諷,也無不良鏡頭,就是是為何要被刪節,讓我奇怪。可嘆的是,星爺據說
和達叔鬧翻了,讓我不能理解,而現在的而搭檔則是由林子聰,田雞等組成。
九、二王
兩個人都姓王,在香港影壇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他們兩個人都可稱得上是王,一個是票房之王,一個是獎項之王,一個是搞笑之王,一個是矯情之王,他們是王晶和王家衛。
就合作者而言,前者要遠遠大於後者。王家衛的幕後班底是一個鐵三角,他、攝像杜可風、美術張叔平,而王晶合作過的就太多了。如果就演員數量而言,王晶仍然是遠遠大於後者的。
王
導是惡搞的天才,他惡搞正統,惡搞庸俗,還惡搞自己。而他也幾乎和香港黃金時期的所有一線演員合作過,比如賭神中的發哥,比如賭聖中的星爺,當然這是合作
的開始後面還有很多的合作,特別是和星爺。其他如劉德華成龍洪金寶等更是多出現在他的片中。王導的老爸王天林也是香港一位非常有名的導演,不過老爺子現在
最多的是出現在愛徒杜琪峰的黑幫系列電影之中。王導還有一大特色就是三級片拍的很有水準,善於打擦邊球。我印象當中就有玉蒲團系列和強姦系列,其他的數不
勝數,不過他三級片中的女主角倒大多是曇花一現,除了李麗珍(昨天重看金枝玉葉才發現李麗珍的老公,不是賭神2里的那個大反派,而是著名的音樂人許願,以
後還得寫篇回憶香港樂壇的文章)、翁虹、鍾珍演過2部以上外,其他大多只是出演一部。說他善於打擦邊球是說他的三級片不僅僅是會有暴露場面,裡面會有一些
諸如群 P,同性戀乃至更刺激的場面,不過他的處理的不錯,讓大多數人滿足陰暗心理,又不至於心理不適。
其實說道王晶
就會想到另一個惡搞導演,劉鎮偉,大話西遊的導演。當然大話西遊第三部是個敗筆。東成西就也是他的導演。他和王家衛曾經組建過一個電影公司,出品過一些很
有名氣的電影。比如東成西就,大話西遊1、2。他和王晶比惡搞的話,就是他的惡搞才能多體現在將現代生活融進古裝片,這點和黃百鳴早期的賀歲片有些相似。
不過我的感覺,王晶是個骨子裡的樂天派,所以他的喜劇讓人笑過之後還是笑,或者純粹為笑而笑;而劉鎮偉不知是故意製造深度,還是無意的結果,總是在造笑之
中讓我有一種淡淡的哀傷,而這股哀傷又像酒一樣越來越醇,他很喜歡拍一些怪力亂神的東西,這一點應該也是他與王晶很不一樣的地方。據說他和王家衛合力開電
影公司時,王家衛幾乎每部片子都收不回成本,而且拍攝周期很長,而劉鎮偉就負責拍喜劇片將虧的錢補回來。王家衛贏得了獎盃,而劉鎮偉拿到了票房。兩個人最
經典的一個對比我覺得就是東成西就和東邪西毒,基本上是一樣的演員(差別只是東成西就中多了鍾鎮濤葉玉卿東邪西毒里多了楊采妮)都是講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的
故事,但效果卻又如此差距。
還是說說王家衛吧,很多導演都會有自己習慣用的演員,比如吳宇森和發哥,蒂姆伯頓和約翰尼
德普,賈樟柯和趙曉桃(這兩位可都是我們山西人啊,不過看了世界後他前面的電影我沒看了,我認為中國太缺少賈樟柯式的電影了,但並不能說明他的電影有多高
的水準,因為不是故意的迎合了西方某些政客的趣味,因此在西方備受追捧),杜琪峰和林雪,再比如王家衛和梁朝偉。王家衛應該算是合作演員比較少個一個導演
了,非常以貌取人,不是帥哥美女不會得到他的邀請,數來數去只有劉德華,張學友,黎明,梁朝偉,梁家輝,金城武,張國榮,木村拓哉,劉嘉玲(其實我小時候
看的她的電影很少,以至大了不明白她為什麼那麼紅,後來看了一些香港早期的電影,常能看到她),張曼玉,李嘉欣,林青霞,王菲,楊采妮,章子怡,鞏俐。而
他電影里的這些角色,也大都成了這些演員最經典的角色,比如東邪西毒裡面張國榮的歐陽鋒,旺角卡門裡面的劉德華,阿飛正傳和春光乍泄裡面的張國榮,花樣年
華和2046裡面的梁朝偉,2046裡面的章子怡(聽說最近和美國傳媒大亨結婚了,恭喜了,不喜歡她這個人,不過我的父親母親的里母親形象和2046裡面
的交際花形象,是永恆的經典,後面拍的藝伎回憶錄,什麼玩藝兒啊),重慶森林裡面的王菲(她也就這個片子演得還湊合,不能因為她是我的偶像就偏心她),花
樣年華裡面的而張曼玉,墮落天使裡面的李嘉欣(這是她最不花瓶的角色了)。他的片子我從愛神開始就沒看了。如果我們現在主流標準的電影大師列出一些標準的
話,王家衛無疑是香港電影圈中符合標準最高的。比如拍攝周期廠,比如拍了很多鏡頭,但後期製作時大部分會刪減,不加進去(個人愛好,自己觀賞啊),比如特
立獨行,據說他拍電影時不要劇本,想到哪拍到哪,也不指正演員該怎麼演,而只是一遍一遍的重拍,直到滿意為止。
說王家
衛又會想到另一位文藝片導演,陳可辛,他是將文藝片當作商業片來拍的,或者說他將商業片當成是文藝片來拍的。他的電影和王家衛差不多,基本上每部都非常有
影響力。印象當中他的電影有金枝玉葉(偉大的愛情經典),甜蜜蜜(偉大的愛情經典),金雞(吳君如最偉大的電影,應該說也是一部群星璀璨的電影,香港幾十
年的回顧,最後的片尾曲是陳百強的一生何求,我的眼淚啊),還有比較近的如果愛,投名狀,門徒。陳可辛的片子風格差異很大,也證明了他無論拍何種類型的片
子都很有一套,不過在我看來,他拍這些片子好像是為了炫耀,要不就是所謂的嘗試,玩票性質,這實在是因為她的片子風格差距太多了,有鬼片(三更系列,懸疑
鬼片,第二部餃子根據李碧華小說改編,關於這個女人後面再說,她是香港電影黃金時期非常重要的人物),愛情片(甜蜜蜜,黎明最出色的電影,張曼玉應該因為
這部電影拿過一屆金像獎影后;金枝玉葉,張國榮的又一代表作,經典台詞:「我不管你是男是女,我只知道,我中意你」,袁詠儀憑這部電影也封后了),惡搞喜
劇片(新難兄難弟,梁家輝和梁朝偉非常惡搞的一部影片,裡面李子雄飾演青年李嘉誠,那個片段很搞笑;金雞,為吳君如量身定做的電影,只屬於她的電影,據說
兩人是因為這部片子好的,o(∩_∩)o…,祝福),歌舞片(如果愛,雖然曾經的港片裡面充滿的惡搞的歌曲,但那只是輔料,作為一部歌舞片定位的影片在中
國太少了,這就是一個嘗試,故事很幼稚,但也很感人),還有向老前輩致敬的影片(投名狀,以前是邵氏的老電影,叫做刺馬,是狄龍陳觀泰姜大衛演的,光看演
員內容我就想看了),而且每部片子都拍得不錯,說的陳可辛好像很完美了,但是,風格太多反而沒有風格了,如果不是看過金雞後知道導演是陳可辛,而我又養成
了看字幕的好習慣,很難想像的到,有些片子是他拍的。
本來是說二王的,但不知不覺就把劉鎮偉和陳可辛給饒進來了,他們四位的片子應該是香港黃金時期的最高水準了吧?
十.無名
風雲是我看過最扯的一部武俠小說,裡面除了拿關二爺、白娘子開涮外,有一個情節,我覺得最扯。說是由一個女人生孩子,生下來是一把劍,然後才慢慢幻化成一個孩子,那個孩子就是無名,意思是天劍下凡。而這個無名也在某一段時期一直是風雲系列當中最厲害的角色。
看過香港電影中有這樣一些演員,他們在銀幕上塑造出一些經典形象後就沒有出現,這個沒有出現可能是因為退出了演藝圈,也可能是因為沒有其他的出色的作品,因此,沒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楊
思敏,曾被譽為亞洲第一沒胸,演過電視劇版的金瓶梅,據說拍的很有水準,可惜無緣得見,不過看過她和徐若瑄演得一部電影,我們當時是當三級片看的,看完發
現雖然有很多激情鏡頭,也有很多裸露,比如她和徐都露兩點了,但這個片子感人至深,我們宿舍一個大同小伙都看哭了。(西方電影里露兩點非常普遍,很多經典
大片都有啊。很多一線頂級女演員也都會為配合劇情而完美獻身,我們常常將這些妖魔化了。比如原罪里的安吉麗娜朱莉,戀愛中的莎士比亞裡面的格溫妮絲帕特
洛,泰坦尼克號裡面的凱特溫絲萊特,妮兒裡面的朱迪福斯特,本能裡面的莎朗斯通魔鬼代言人裡面的查理茲塞隆,真是數也數不完,可恨妮可基德曼和凱瑟琳澤塔
瓊斯怎麼沒演一部呢?)
李賽鳳,惠英紅,葉子楣,霸王花裡面的形象非常經典,三人後來都各有發展,李賽鳳和胡慧中,還
有一個日本影星,拍了一大批暴力女刑警的電影,應該說她是楊紫瓊之後,楊麗青之前最出名最出色的女打星了。惠英紅成名較早,是香港第一屆金像獎影后,後面
比較印象深刻的角色是演了兩次吳鎮宇的姐姐,無間道2和神經俠侶之中,應該說她是演技派中的演技派。葉玉卿拍了很多不露點的三級片,這一點和彭丹有點像,
不過彭丹不露點,但她凸點。
莫少聰,大眼哥哥應該說現在還活躍在影視圈內,但現現在拍的片子大都慘不忍睹。記得曾看過
他和一個小鬍子演偷車賊,挺有意思的。這個小鬍子我不知道叫什麼名字,但香港電影中經常有他,我記得狄龍演得天涯明月刀是他演的葉開,不過我還記得他演過
陸小鳳,一直覺得他很瀟洒,不過現在就難得一見了。
成奎安,大傻哥,看過個影評說他往哪一站,根本不用表情,就那張臉
就太搶戲了,後來做了香港明星足球隊的守門員,不知現在做什麼。大傻哥也演了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不過因為他演得大多是一個類型的人,所以的哦弄不清
是哪個片子了。在賭神中他演了大口九,展現了他的喜劇天賦,整蠱之王一開始,他就被星爺整瘋了,應該也是一個非常出彩的角色。還有一個二傻,我習慣這麼叫
他,因為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不過他也演了很所的色港片,角色比較重的有天若有情(劉德華的經典片子,在早期的劉德華電影里,他根本不需要演,只要耍帥就
好了)裡面的大反派。還有一部是和呂良偉演的鬼片,大家找找看,我很小時晚上一個人看的,嚇的不輕。
朱寶意(?)應該是叫這個名字,英雄本色的女主角,不過後來就沒什麼片子了,一直覺得奇怪這麼漂亮,而且形象不論喜劇片悲情片都適合演的,怎麼就不拍戲了呢?
苗僑偉,現在又回來了,曾經的無線五虎,就是84射鵰裡面的楊康,一直覺得他是五虎裡面最帥的。後來結了婚就去經商了,我記得看過一部他演主角,發哥演反派的電影,他在裡面會特異功能,用來個空接女生的扣子,掀女生的裙子,最後,發哥死在了亂車之下。
陳麗萍,對不起,她不是香港的,是新加坡的,之所以說她是因為她是我兒時的夢中情人。那時候電視台經常放新加坡的電視劇,她是我們小時候清純玉女的代名詞,大了後看一步電視劇,裡面她的身材和我大姑很像,驚訝過後發現我們都老了。
李
綺紅,也是一個我非常喜歡的女明星,演過神偷諜影(楊采妮息影前德爾一部不錯的電影,金城武和陳小春在裡面耍帥摔到瘋了)裡面的電腦神通,還和黎明拍過一
個電視劇老師早上好,後來在林志穎的絕代雙嬌裡面演小辣椒。我一個高中同學說在深圳過境香港是見過她,就看她腮上的那顆痣,同樣,羨慕死我了。
鄭裕玲,永遠的DODO姐,她絕對不是艷麗型的美女,但屬於很耐看的類型,早期也演過一些淑女形象,比如八星報喜,不過後來多出演一些神經質潑辣的校色。
劉
以達和葛民輝,這兩個人是香港兩個音樂實驗團體的人物,分屬於達明一派和軟硬天師,前者是劉以達和黃耀明,後者是葛民輝和林海峰。劉以達最經典的形象莫過
於食神中的夢遺大師和大內密探零零發裡面的女鬼形象,出演的多是一些大愚若智型的人物;葛民輝也多出現在星爺的電影中,比如行運一條龍裡面在武術館被八兩
金一拳打到吐白沫。說到行運一條龍這部電影,裡面的女主角是鄭秀文,她在裡面的表現不突出,沒什麼演技可言,不過後來自與劉德華合作拍了杜琪峰的孤男寡女
之後,成為香港一段時期最紅的女演員(大概是我上初三開始,那段時候她的電影每部必看)。
李美鳳,不知多少人還對她有
印象。元彪李修賢曾拍過一部電影版的碧血劍,裡面明星也很多,吳孟達飾演的黃真,張敏演的阿九,袁詠儀演的何鉤手,徐錦江演得溫老大,而李美鳳演的就是金
蛇郎君夏雪宜的原配,曾經還演過精裝追女仔,據說是港姐出身,號稱電眼美女,只是現在不好見了。
十一。電影原聲
提
到電影原聲總會想到三個與舞蹈有關的場景,都是好萊塢的電影,一部是低俗小說裡面烏瑪瑟曼和約翰特拉沃爾塔在夜總會的亂舞,一部是聞香識女人裡面阿爾帕西
諾的探戈,一部是佐羅的面具裡面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和凱瑟琳澤塔瓊斯的探戈,應該說阿爾帕西諾的那場探戈讓我對探戈著迷。一直想學,一直沒有學會。
港片中的音樂大多是某一場景的背景音樂,或者是某一流行歌手演唱的主題歌,其中當然不能繞過的人就是霑叔。
黃
霑在香港和金庸、倪匡(就是寫衛斯理的傢伙)還有一個誰號稱香港四大才子,霑叔最有名的電影插曲莫過於笑傲江湖的裡面的笑傲江湖了和倩女幽魂裡面的倩女幽
魂了,他怎麼能寫出這麼符合電影的歌曲,如果這兩個系列沒有這兩首歌真是會失色不少。香港一直以來的填詞界有二林一黃之說,指的是林振強,林夕,黃偉文,
而三者寫得歌按排序可以說是越來越矯情。三者最多的合作者就是梅艷芳,張國榮,王菲,現在前面兩位已經離世,林夕說詮釋他作品最好的就是這三人,所以她希
望王菲能多唱一些時候,可惜啊可惜。有句話叫大象希形,霑叔的音樂就是如此,簡單的旋律的歌詞卻能夠給人帶來一種境界,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除了寫
歌之外,霑叔還創造了大量的電影背景音樂,比如青蛇,和雷頌德合作。雷頌德如果不看青蛇字幕很難想像他有這個才華,他和黎明合作為其寫了不少歌。在電影中
經常可以看到霑叔的影子,比較重的戲份是長短腳之戀裡面的王祖賢爸爸和唐伯虎點秋香裡面的華太師。
盧冠廷不知有多少人
還記得他的名字,大話西遊就是他做餓音樂,最後周星馳和朱茵一吻定情,黃沙漫天,主題歌響起,這首歌也是盧冠廷寫的。他做電影音樂很早,92黑玫瑰對黑玫
瑰就是他做得,前兩天翻看豪門夜宴,發現裡面的背景音樂也是他做的。豪門夜宴可以讓人體味找人的樂趣,裡面的龍套大有來頭的太多了。
而
香港的電影音樂除了原創之外,更多的是老瓶裝新酒,將一些老歌配以新詞,在早期的香港喜劇片中幾乎部部都有,而且都很精彩。東成西就裡面張國榮和梁家輝的
對唱,加油喜事裡面的周星馳的申請演唱,92黑玫瑰對黑玫瑰中黃韻詩,馮寶寶,梁家輝的滑稽演唱,數不勝數。這裡特別想說說92黑玫瑰對黑玫瑰,如果沒記
錯,應該是劉鎮偉的片子。據說那一屆香港金像獎毛舜筠,黃韻詩,馮寶寶三人都因為這部片子獲得最佳女配角提名,可見這部片子都優秀,尤其是黃韻詩聽到鈴聲
打拳,馮寶寶失去記憶裝成幼女,真是太搞笑了,裡面梁家輝在牢里和他們對唱,「難忘初戀的情人,夢裡常相見」,那種一本正經的滑稽表情,絕不是一般演員能
演得了的。值得一提的還有,當時可能流行的是高腰牛仔褲,所以邵美琪最後場景穿的就是那樣的一條,慘不忍睹啊!!!
一
些流行歌手的歌往往也是藉助電影而更為普及,比如王菲就有一首歌是三級片誘僧的插曲,「什麼也不知道,迷迷糊糊」,這音樂一聽就是靡靡之音。陳淑樺如果不
是演唱了笑紅塵和滾滾紅塵,她獨特的嗓音也許不會被人們所記住。前兩天第一次看阿郎的故事,裡面是羅大佑的戀曲1990做插曲,配的畫面是周潤發騎的小木
蘭帶的張艾嘉,無比溫馨;後面的則是周潤發車禍後想起的你的樣子,歌聽了不知多少遍了,但配合那個畫面,我想下次去K歌就要唱這兩首了。還有金枝玉葉裡面
張國榮唱得那兩首歌今生今世和追,音樂讓我們更加投入到電影場景裡面,而電影也讓我們更理解歌曲的內容。
十二.沒落
我上高二的時候吧?無間道出來了,說是拯救了香港影壇,其實我願意把它當成是香港影壇沒落的一個爆發,而不是振興的開始。
就我認為,無間道三部曲除了第二部拍的不錯以外,其他兩部拍的實在是很一般,特別是第三部,摻和的人太多,又沒有仔細推敲的劇情,結果就是叫座不較好。
說
道到無間道,就得說說導演劉偉強,他曾經拍的一套片子所有華人一定看過,沒看過也一定聽過,就是古惑仔。這套片子是同樣是叫座不較好,不過這裡的不叫好倒
不是針對影片的技術含量,而是對片子誘導青少年犯罪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這套片子中可謂捧紅了一大批人,或者說讓一大批人鹹魚翻身。除了鄭伊健,陳小
春,黎姿外,裡面的配角也都大有來頭,這一點有點像美國的蝙蝠俠系列,反派往往比蝙蝠俠本人的來都更大。比如蔣天生是任達華,蔣天養是萬梓良,十三妹吳君
如,張耀揚和那個B哥都演了兩個角色,張耀揚更是將名字都搭進去了,當然少不了坤哥的扮演著吳鎮宇,還有一個就是第四部裡面那個司徒浩南,以前曾是徐克名
片刀馬旦的男一號,女主角是三位,林青霞,葉倩文,鍾楚紅啊!這部片子的八卦,真是怎麼說也說不完。
這幾年香港出產的電影,楊千嬅,鄭中基,古天樂,劉青雲,張柏芝,算是比較活躍的人物了,而且一大批大陸演員也加入到他們的行列,比如尤勇,陸毅,胡軍。當然,一些老戲骨不知是出於看不下去提攜後輩還是其他原因,也會在片中露一下臉,讓我看到,更加唏噓。
現在人們到處提挽救,挽救音樂,挽救電影,而挽救的方法,則都是想開拓海外市場,拍一些電腦特技炫目,大投資大製作的電影,繼而誕生了一系列的怪胎,唉,不提也罷。
不
過值得欣慰的是現在能夠看到一些電影人的回歸,這二年比較印象深刻的片子比如早熟,比如王晶的雀聖系列,比如大丈夫,也有一些演員讓我彷彿看到了些許希
望,比如薛凱琪,比如梁洛施,比如李心潔,比如張柏芝(無論怎樣,我覺得她是香港青年一代中最好的女演員之一),無奈男明星卻遲遲沒有起色。
香港電影的沒落和香港在大中華區的地位下降,是一樣的。尤其是文化方面,香港的文化地位下降得尤其厲害。當然那個時代是特殊時代,現在才是正常的。
用經濟學的原理可以解釋一切,哪裡有錢賺,電影就去哪裡
香港當年影視輝煌一去不復返了,當年大家擠錄像廳看香港錄像,劉曉慶這樣演員的工資還不如香港的群眾演員,現在鄧超,黃渤之類片酬都已經完爆香港了。
香港某位牛人,睡了香港一大票女星,影響極其惡劣,而被睡過的這些女星,全都上了內地製片公司的黑名單,而這些女星可是香港幾大公司傾力培養出來的,包裝這些女星花的錢可以說以千萬計,結果全打水漂了.........
艷照門裡頭的一位女星,倒貼200萬想在一部電影里當個配角,製片方直接跟他的經紀人講,你這麼有錢,換個別的戲吧.......
香港某位演員說話過頭,這位演員現在馬來西亞發展,大家應該清楚是誰,他出演的那部戲,讓製片方血本無歸,從那以後,內地的製片方錄用演員幾乎不考慮香港的,誰也受不了這樣賠錢........
香港的某位女星上街了,沒跟廣告商溝通,廣告商臨時撤換廣告發布計劃,換成了另一位女星,這個廣告商也是血本無歸,賠了上千萬,現在內地的廣告上還能看見香港明星代言的產品么?不怪廣告商,誰也受不了這樣賠錢......
王晶導演在內地拍片,想提拔幾位香港的新人,把名字跟投資方一說,投資方當場拒絕,明確表示不用這些人,直接跟王導說,你想拍就拍,不拍我換導演,王導這些年拍的電影,有幾個香港新人?掛頭的都是香港那批老演員們.......
香港的某位演員在內地沒混出來,跑去日本混了,現在便利店打工,偶爾接個小角色.......
香港近些年培養的新人演員也有不少,可是在內地能看見幾位?在橫店拍戲,香港的新人演員一集戲出場費是1000塊左右,不拍拉倒.......
演藝圈也是冷酷的市場法則,你不遵守,就要被市場淘汰,製片方首先考慮的是掙錢......
香港那批老演員是香港演藝圈的最後一抹光輝了........新人baby一個,王祖藍一個,都是跟大陸有點關係才行的。。。
大陸影視圈這兩類人,現在真的就少嗎。。搞出這麼多數據,問下你們看香港電影什麼感覺,這個不是主觀也不是客觀是觀看體驗,
1,香港電影的槍戰片,子彈永遠用不完,色彩永遠調不正,節奏永遠那麼快,永遠沒內涵。
2,美國電影,沙漠之鷹就7發子彈,我至今沒發現哪把能子彈打不完,都是7發一換子彈,美國電影也是,對人文的關懷,對自由的追求。色彩校正都是柯達在給做,那叫個正點,攝影機用於panavision,那叫個清晰。內涵有,場面有,體驗游,90年代美國電影沒有數字革命,現在才開始數字革命,而且90年代是大師的年代。阿甘正傳,1994年那個各種大師拼殺的場面,那個泰坦尼克號,這個東西,沒有對人性,愛,生命,的關懷,永遠做不出來,別指望整天想睡哪個女演員的導演能拍出好電影。
有的回答說,其實香港電影的實際製作水平沒有下降,這個觀點很難同意。
1994年劉鎮偉、周星馳兩個月在西北拍出了大話西遊。在無數無心插柳的巧合下成就了一部迄今無法複製的經典。但這不是運氣,因為即便20年後的今天,當年還沒有出生的20歲的年輕人也可以輕易分辨原作和這兩年不斷炒大話冷飯的劉鎮偉作品的區別。
能分辨的原因,就是真的好東西對比真的垃圾。這並不完全是因為它們陪伴了青春什麼的造成的偏愛。
94年大話西遊成片後,直接的合作方西安電影製片廠的分管領導評價這是文化垃圾。但事實上通過各種錄像帶等非正式渠道傳播後,很快的(不是後來)就被現象級的傳播。而當年大量的香港影片的藝術性,娛樂性都和內地同類產品不能同日而語,流行音樂也是一樣。
我們不能否定當年香港電影的製作水平確實高於其他華語地區乃至東南亞周邊所有地區,這是它商業成功、人才輩出的原因。而非相反。
到今天我們還會翻出那時候的周星馳、成龍、王家衛、杜琪峰、徐克再看一遍(說的時候都想晚上翻出來看了),甚至收藏復刻的DVD,聽導演音軌。對於當時的內地電影,除了少得可憐的幾個後來大導演禁片和得獎片,絕不會有這樣的耐心了。
其實那時候內地激進的年輕人也會說崇港媚台就是庸俗,但除了真古董沒有幾個真能不崇港媚台的,在文化市場上,當時就是先進太多。文化中心就是黑洞,吸引並消化一切。如果你的青春期是在那個時代度過的,恐怕都能哼唱幾句咬舌頭的粵語歌,《港囧》用十幾首粵語老歌,幾個老面孔就激發了老青年們的激素,這恐怕不都是對於青春的致敬,更多的是對於經典的致敬。
現在沒人說崇港媚台了,經歷了這麼多年的發展,內地整個文化市場理所應當的繁榮和先進了,成為華語區域新的黑洞(即便是存在審查制度等等限制創作的因素),黑洞吸納一切,周邊的港台則逐漸凋零,這幾乎不可避免。
這兩天康熙來了停播,吳宗憲感慨台灣綜藝的冬天來了,事實上即便作為一個曾經的崇港媚態病患者,現在就是想看台灣綜藝,也沒什麼有看頭的節目了,我們能看到的只是原來那些臉熟的綜藝咖們,來內地各個綜藝節目開工,發揮餘熱,而新人呢,沒有了。
香港電影為什麼以前行,現在不行了,感覺類似於文化市場的馬太效應吧,第一都贏。
有同學說香港電影總票房並沒有下降,拜託,那是哪個年頭的票房了,那會你一兩部部電影頂大陸10億人口市場的總票房,你就是中心。現在,你一年的總票房怕是快頂不上一部捉妖記吧,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的,比啥啊。內地一個綜藝節目的製作費也夠台灣所有節目一年的了,有不同質量的產品也就太正常了。
文化產品必然和市場有很大的關聯度,佔據市場的就佔據絕對的優勢,佔優勢的全贏,吸引到所有的資金人才和能力。至於我們有很繁榮的市場,但好像並沒有大師,這就是曉松說的歷史觀,現在是經濟發展的主題,這方面更容易蓬勃的是天上人間,是簡單娛樂。富人有足夠的錢去消費,而藝術家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創作。汪峰在找女明星,開發布會賣貨,多少年前那會是個在唱現實是個籠子我是一隻小鳥的青年。我們也一樣,我們生活的主題也不是理想和思辨,而是減肥和雙十一,所以我們喜歡逗逼無下限的快樂鄧超,而不是愁眉苦臉的其他人。
扯遠了。
台灣綜藝節目的現在也一樣。
還很火的韓國電視劇和綜藝節目呢?
以前寫的一篇文字:
港片的衰落、衰敗經常引發大家討論,有人因望港成龍而致恨鐵不成鋼,憾責香港電影、香港電影人自身難辭其咎;也有人認為是香港人面對內地沒有「真心誠意的迎合」、盲目自大害了自己;還有人判斷香港電影的沒落是粵語地位沒落的反映。我認為這些觀點都沒有說到要點。
港片衰落的根源究竟是什麼?我認為,這個問題只有跳出香港一地的的局限,把視野放到更深更廣的背景才可能找到根本答案。
港片的興盛發紉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盛極一時,綿延至九十年代中(一旺三十年,常覺得港片就明天完了也值了----呸,烏鴉嘴),九十年代後逐漸日落西山。那麼,這十幾年,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
客觀事實是,這十幾年來本土電影衰落的地方不僅僅是香港,與香港堪稱同病相憐的地區還有前蘇聯、日本,可能還有法國、義大利......《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遠山的呼喚》,《幸福的黃手帕》,這些「珍珠」的原產地撐下來的時間甚至還不如香港。這十幾年,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
這十幾年來,「全球化」成為天天掉在口裡書里、日漸用爛的詞語,全球化,簡單來說就是資訊到處流通、人才互相走動、區域合作市場共享。在十幾、二十年前,沒有全球化,有的是本土化,如香港電影之於香港;有的是區域化,如香港電影之於台灣或者東南亞。
全球化,深深影響了電影業從製作到市場的整個格局:
在此之前,除了極少數例外,電影人通常都在自己居住的國家或地區一干終老,但自從進入「地球村」時代之後,人才向資金較為雄厚、市場更為開闊的產業地區流動成為了常態,僅華人電影人,吳宇森、李安、陳凱歌、林嶺東、徐克、周潤發、楊紫瓊......等等,或久去不返,或瀟洒走一回。再舉個較少人知的例子,《蟻哥正傳》和《怪物史萊克》的動畫總監、《怪物史萊克3》的聯合導演是誰?答案:來自香港的許誠毅。
這十多年,「全球盛大首映」、「全球同步上映」越來越多見於報端刊間,這意味著,電影可以無阻攔地進入任何開放的電影市場,大片、新片在不同地區的上映時間間隔的愈來愈短,電影宣傳的整合效應、協同效應可以在不同的地區不斷擴散和放大。想想我們對美國等境外電影排行榜的關注,就不難理解這點了。
原先,人們津津樂道於本土明星們的八卦、緋聞,發哥、華仔叫起來就象你隔壁家的孩子,但現在布拉特.皮特和他老婆朱莉的婚後軼事傳播速度不比紐約慢多少,如果你生活在大城市,「國際明星」們分分鐘飛到離你家不遠的名店剪綵,你會覺得他們也就生活在另一條街而已,一點不見生疏。
本土電影抵禦外片入侵,佔據當地或區域上的制高點,所依靠的無非幾條:製作人才的穩固、市場宣傳的集中、本土明星的親切、題材上的貼近。現在,根基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受到衝擊而鬆動,形勢越來越有利地向托拉斯、寡頭們傾斜,港片奈何?說到底,好萊塢在電影業上映的故事,不過是重複殼牌在石油業、微軟英特爾在IT業、沃爾碼家樂福在零售業上映的故事而已。
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是平的,世界的銀幕是平的,並且還在被美製大片們不斷抹平。強者恆強,弱者更弱,要想保存,就要保護。市場、文化上的開放度越低越能保存甚至發展,市場、文化上的開放度越高越受衝擊。因此印度、韓國電影形勢尚堪可觀,日本、香港則迅速萎縮,而韓國隨著近年市場的逐漸開放,本土電影也就不如幾年前好過。這實在很能說明問題。
世界既如此,中國又如何?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中國內地培養了大片的港產片影迷,港片具有深厚的觀眾基礎,如果港片以此為機,借勢北上,尚大有可為。無奈,中國的影視市場、影視意識就在這十幾年也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港片是空有人和,欠缺天時地利,終究還是難以施展。
中國,準確說是中國內地,所發生的變化就是:在世界全球化的同時,中國內地的影視市場卻更加封閉、影視意識或者觀念更加保守。
中國內地,怎麼會更加保守和封閉?CEPA下合拍片不是暢行無阻?美國大片上映得不是越來越頻繁?
合拍片、大片的情況都不假,可惜所有這些只是表象,表象的背後是更趨保守與封閉的本質。很多人可能都難以理解和接受,各行各業都在改革開放、「解放思想」,怎麼影視行業卻與時代背道而馳?但這是殘酷的現實,而中國的影視管理官員要對這一事實負有主要責任。
不談市場先談意識,八十年代初中國就有了所謂的傷痕電影、反思電影,這些電影對社會批評的深度和力度都遠非今天電影所能比擬,至於《紅高梁》、《菊豆》這類電影,雖然不乏今天眼中的「不良意識」,其或野合或亂倫的表現足以挑戰當下電影尺度,但在當年卻是呼朋喚友、佔位子搬板凳,全家出動、全民共賞。至於港產片,我記得當年是在正規影院看《縱橫四海》的,不知這樣的誨盜之片,在今天會否被廣電總局的官員們「和諧」了,比如:主人公修改為是被警方私下安排去偷畫的;再比如:主人公最後良心發現跑到警局自首,等等;《唐伯虎點秋香》當年幾乎被「低級趣味」的唾沫淹死,但一樣照常公映,雖然「老婆」改成了「表妹」,但這今天看來已經是小case了。意識趨於保守的同時,對港片「再創作」的技巧卻不斷進化,從改台詞到掐頭去尾,從掐頭去尾到改頭換面。一直覺得奇怪,為什麼劇終不將審查者的姓名列入演職員表?
閹割就閹割吧?無論如何,好象在電影院看港片的機會總比以前多了吧?
但是,果真如此嗎?
想想我們是怎樣成為港片影迷的:那時候,中國的幾乎每個城市的街頭巷尾都散布著或簡陋或豪華的錄像廳,我們在工余學後,花少則幾毛多則十幾元,就能進到裡面享受到最地道、最正宗的港片,我本人在這樣的錄像廳消磨了大量時光,看完《英雄本色》看完《人肉叉燒包》看完《蜜桃成熟時》,可能絕無正版但卻也絕無刪改。電影完結後,我們往往懷著滿足的意味走回刺眼的花花世界,這個過程已經銘刻為我們青春的印記,在這個過程我們成為港產片的影迷。不要忽視當年的錄像廳,它是今天購買影碟所不能完全替代的。《英雄本色》如果你是在家和朋友、老婆看的碟,我認為你就只是看了碟;但如果你在某家末流的錄像廳完成觀映,我可以基本承認你看過這部電影,這不僅後者需要買票進場,而且群體效應、觀映感受都更接近真實的「看電影」。
可是,今天呢?錄像廳在版權制度和放映管理的雙重製約下在大多城市早已消亡。沒錯,原本錄像廳的收入也回不到製片商那裡,但不賺錢好歹還賺吆喝,畢竟培育了群眾基礎,現在這個培育土壤失去了,失去觀眾的同時也的確為片商贏得了賣碟收入(這反過來也能說明影碟收入為什麼在電影收入中越來越重要,即部分錄像廳人氣、勢能的轉化也),表面看所得中有所失,但更重要的是,香港電影失去了一種原汁原味(注意這四個字)向內地觀眾展現自己的途徑。
由「錄像廳效應」,我可以在此作出一個推論:如果國內某些小城市或縣鄉仍然被寬鬆地保留了一些錄像廳放映未刪改的港片,即使是老片,比如《擋不住的瘋情》或者《國產007》,則在該地港產片應仍然具有江湖地位。
為什麼這裡反覆強調要未刪改、地道、原汁原味?刪改與審查,其實損害最大的並不是港片的藝術性,而是港片的娛樂性,有了刪改與審查,港片獨有的娛樂特點,真是象被閹了的公雞,叫不起來了。
2004年,廣電總局發布禁令:電視台不得在黃金時段(19:00-22:00)播出任何境外影視劇。實際上,這對廣電總局來說,不過是個「姍姍來遲」的禁令,早在本世紀初,甚至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們就開始以各種手段限制境外電視在主要電視台黃金時間的播映。而大多人都未將這一政策與港產片的興衰聯繫起來?
香港電視劇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進入內地的,《霍元甲》、《射鵰》、《上海灘》迅速佔據內地各電視台並引起強烈反響以至轟動一時,就是廣電總局發布禁令前不久,港產電視劇如黃日華陳浩民版的《天龍八部》、古天樂版的《神鵰俠侶》、羅嘉良古天樂的《天地男兒》在各個電視台也是播了又播。可是這一切,在廣電總局發布禁令前後,開始人為地終止。有人將香港電視劇影響的衰落,歸因於香港電視劇不進步不進取,以及國產電視劇的迅速發展。可是,十幾年中在國內影響衰落的不僅是香港電視劇,還有美國電視劇,再也沒有出現《加里森敢死隊》、《神探亨特》,雖然美國本土早出了《越獄》和《迷失》;還有日本電視劇,再也沒有出現《血疑》、《排球女將》、《東京愛情故事》,雖然這十年真堪稱日本電視劇的黃金十年......說到底,CCTV再也沒有在黃金時間如當年一樣播放美劇和日劇罷了。這不是保守和封閉是什麼?在這種保守和封閉下,國產電視劇真得取得了足以令我們興奮的進步嗎?我認為所謂進步更多的是只存在數量增長和自我感覺中罷了,而且審美品位和格調是可以培養的,如果你天天只看樣本戲,你會覺得樣本戲就是傑作,如果你看不到《越獄》或者《迷失》,你會覺得《闖關東》就是傑作,如果你很長時間不看《義不容情》,你自己都會相信所謂歷史文化底蘊對電視劇是至關重要,以至看任何電視劇都不覺以這個標準去衡量。直接說吧,今天的《漢武大帝》比當前的《三國演義》、今天的《士兵突擊》比當年的《凱旋在子夜》、今天的《奮鬥》比當年的《編輯部的故事》真有很大的進步嗎?還是那句話:駝鳥政策培養不出真正的雄鷹!
而且,又焉知港劇在開放的市場中不能直面競爭、不斷進步,今天TVB的不思進取,歸根到底是北望神州無望、已有市場又十分穩固的必然選擇。
說了半天港劇,再回到港片。港劇和港片是一根繩上的兩隻螞蚱,也可以說港劇這螞蚱是那港片那螞蚱的娘。電視產業對於電影產業來說,具有人才預備、預處理的作用。電視的確不能直接培養齣電影明星,我甚至不認為任何電視明星可以堪稱巨星,但香港電視往往是電影明星生產線的第一道工序,電影明星在這道工序要學習演技、積累經驗,擴大影響、混個臉熟(用成語就是「家喻戶曉」)。然後,再在電影中摸爬滾打,精雕細刻,最後港片巨星就此誕生。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無不以這種方式由粗坯加工為成品,其實當我們在小時候存留著港劇花花綠綠的電視藝員肖像時,就意味香港電影的巨星時代相距不遠。但今天TVB、
ATV向香港電影的明星輸送已經不如當年,導致影壇大哥大姐青黃不接,而TVB、ATV的造星機制失靈,很大程度(雖然不完全)是因為它們生存的狀態在內地電視的封閉與保護政策下已經不如從前。
錄像廳的管制與蕭條使港片失去了推廣自己、培育觀眾的法門;
意識形態的保守使港片在閹割和審查下受到娛樂和藝術的雙重損害;
電視本地化的保護以及港劇禁令使港產片失去了明星工廠。
這就是港片在中國化的道路上面臨的困境。
面對國外國內,港片形格勢禁,欲振難起,欲飛無翅,香港電影也許需要潛龍勿用,相機而動,等待厚積薄發條件成熟的一天。
因為大陸在崛起
知呼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專業程度竟然低於天涯,排名第一的答案說香港電影的沒落始於97年,對此我表示質疑。詳見94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開場時張國榮的那段話,具體不記得了,總的來說就是上一年(93年)香港電影的數據走下坡路,然後哥哥對這個現象做了一些回應,說這只是暫時的,大家不必憂慮。然後不管大家有沒有憂慮香港電影從此沒落。97年金融危機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罷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好萊塢電影中平民英雄的身份通常是退伍軍人?
※使用不同的語言,會對人們的思維方式產生怎樣的影響?
※作為一名中文流利的非華人是種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