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工廠生產的食品都要放各種添加劑?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吃得明白,更多食品安全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

防腐劑就不用說了,保證保質期更長。

但還有很多添加劑並不是防腐的作用吧。既然我們家裡面自己做的東西只需要調味料就可以很好吃了,為什麼賣的商品就一定要放這麼多東西呢?



哈哈,我要為添加劑正名啦~~~
先回答題主的問題:因為工業化生產跟手工不一樣呀,手工產品想要怎麼燉怎麼炒怎麼翻都行,而工業化這些條件完全不一樣,也沒法滿足,而加添加劑就可以彌補這些缺陷啦。
下面的話有點多。
==========================
首先,通過一個實驗講明白為什麼我要加添加劑。
2014.11.11日,導師一個電話,從此我開始了實驗室不歸路,堪稱一段黑暗卻也快樂的日子,研究課題為增稠劑在非油炸雜糧面中的應用。
首先,我們看一下最早的挂面製作過程:麵粉加水和成麵糰、麵糰擀皮、切絲、晾曬,成型。隨後清朝有個地方官在家宴客,廚師誤將煮熟的雞蛋面放入沸油鍋,只好撈起後佐以高湯上桌。由於賓客吃過後讚不絕口,這道菜就流傳了下來。這個事意味著油炸速食麵的誕生。這些都是手工作坊,做出來的麵條沒有添加現代任何添加劑。而到了我們現在,手工作坊一天一斤面已經滿足不了需求了,我們需要一天一噸、一百噸、一千噸的產量才能滿足整個市場的需求。所以工業化大生產應運而生,我們比較一下區別。
1.一個用手擀麵,一個機器化生產,手工擀麵麵糰品質好,成面麵條性狀優良。而工廠和面一般都採用高剪切力等機器,會對它性狀有影響,要想性狀不被破壞,我們必須加添加劑。
2.一個成品後,馬上就可以吃。而工業化生產的麵條要包裝、運輸、在貨架擺上幾天後才會到消費者手中。其中尤其是運輸過程,很容易就弄碎了,所以我們加增稠劑讓韌性好,不易碎。
3.再一個就是防腐劑了,這些不用講大家也知道為什麼要加了。要是世界上沒有防腐劑,我們至少有50%的糧食都將浪費,必然物價上漲,就不知道到時候還買不買得到吃的。

但是隨著人們對速食麵品質和營養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油炸速食麵由於具有高油脂、低營養和防腐劑含量高等特質而漸漸不被消費者認同,所以研究人員開始致力於研究更加營養健康的新型速食麵。這樣衍生了我的課題——非油炸雜糧面。(嘿嘿,出於私心把論文摘要直接複製過來了)

實驗室做的第一款面就是最原始的配方。
首先,嘗試麵條中只加麵粉和油,其它任何添加劑都不加。這樣做出的面簡直不能吃,泡水之後的口感最多60分,麵湯基本是全混,而且吃起來渣渣感很強,難以下咽。這個配方基本上都不用等專業對比數據出來就可以排出了。


(上張圖給大家感受下)


隨後往裡加添加劑(增稠劑、磷酸鹽、油脂等)。這樣製作出的面對我第一次嘗的人來說味道是極好的,但是這樣的好味道在工業化生產時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比如運輸過程容易斷裂、煮出來的麵湯很混、而且要泡七八分鐘才能熟,這樣的配方最多只能80分,是不適合工業化大生產的,所以我們開始改良配方啦!

=============================

首先加磷酸鹽,磷酸鹽有很多種,發現加了某幾種之後味道最好,就把它納入配方了。但是磷酸鹽僅僅能改善麵條的彈性,我們希望製作出來的麵條是Q彈、有嚼勁、泡水快、麵湯不混、不易斷、保質期長。
其它的幾項僅僅加磷酸鹽是無法滿足的,所以我們開始加增稠劑,也是從一開始的十幾種,篩選味道最佳的幾種。然後導師會要求儘可能的減少添加劑種類,這樣又在實驗室多呆了半個月。

(看看一次性要嘗多少面,都要吃吐了!)上次去九寨溝拿兩袋泡麵去最後又拿回來了,原封不動,然後畢業了,就給扔床底下了。。。


隨後為了滿足保質期可能我會加丙酸鈣這些防腐劑。
這樣你就看到配料表上幾行的添加劑啦,這幾行絕對不是想加什麼就加什麼的。
這些添加劑絕對是我們千挑萬選,做了一千遍一萬遍試驗之後得出的最佳配比(看看上圖就知道,一天吃下來,午飯都解決了)。
==============================

基於以上實驗過程,我想向大家傳輸以下三個觀點:
1.加添加劑是為了改良產品的品質,看一下國標的定義: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合成或天然物質。加它一定是滿足以上的某一點原因的,如果說因為某個食品變質了,想通過加添加劑掩蓋,那麼他已經涉及犯罪了,發現的請舉報。

2.加添加劑是為了提供更優質的產品,食品生產過程中有些步驟是對營養損害很大而且對健康有潛在危害的,比如說速食麵中的油炸步驟。為了研發這一款非油炸雜糧面,我們前人已經研究了七年,但是味道還是不如非油炸雜糧面,我們也知道讓你們為一款只有營養而無口感的產品買賬是不可能的了,所以研發工作還在繼續,到目前為止可以說口感上是已經趕超了。

3.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添加劑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可怕!!!在一款產品面世之前,我們研發人員已經嘗試過千遍萬遍了,相信我們,我們吃得比你們多。

一款添加劑被允許添加到食品中是進過無數道考驗的。食品檢驗規格也是生產中要求尤其高的。比如海藻酸鈉,是從海藻中提取的一種天然食品添加劑,它具有降低膽固醇等作用,還被應用到保健品裡面,他對我們身體是完全無害的,所以呀,不要一看到它是添加劑就覺得很恐怖,其實他是個好東西呢。
但是,任何東西吃多了都會有副作用,比如大米,比如大家所知的鹽來說,如果一個人每天攝入一斤鹽,兩斤,他得高血壓的概率會加大,所以基於以上考量,一款添加劑在面世之前就做過無數次實驗,比如說我們在食品中加入添加劑A,他們對小白鼠做實驗發現攝入量超過3KG就會出現高血壓這些癥狀,那麼我們的國家標準就會限制食品中最多可以加入0.3g,我們都這樣層層把關,這樣你還擔心我們的食品添加劑安全嗎?
希望通過我的回答,大家以後看到添加劑就不會再談虎色變了,就我所知的業內人士,反而完全放開了吃。
2015.02.02 終於可以走出實驗室了!!!

最後上一張成品圖,相當的爽口順滑,最後帶了兩袋回宿舍,那兇殘的吃相,你懂的!


===========================
為我不負責任不查閱數據就隨便舉例的行為道歉。。今天特意查了一下當年的那個實驗,沒有找到原版論文,1953年,梅涅利學者每天餵給10隻小白鼠100~150g食鹽,發現四隻得了高血壓,而世界衛生組織在一份聲明中說:「成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低於5克」。距離有危險,中間差了20~30倍啊!你們還擔心么?
===========================
再給大家說一個生活常識,你在網上看到的什麼在人們生活中被稱為「毒某某」、「黑心某某」、致癌大米,陰溝回收油,「吊白塊」粉絲,「礦物油」瓜子,瘦肉精,毒狗肉,黑心月餅……等等,這些大部分都是三無產品,我們在超市購買的有包裝的正規商品,基本不會出現這種毒某某的情況。
新聞上報的大多都是小攤小販、偏僻農貿市場,吵得熱了,有點模糊了雙眼。
===========================
由評論衍生出一個問題:
大家所設想的、將來的、美好的食品世界是怎樣的?一個關於吃的美好希望。


其實理論的東西大家都說得非常多,添加劑的分類,作用等等。
我從食品廠的運作流程和大家介紹下食品添加劑。
在大家的概念里,食品工業和我們家裡做的飯是一個道理。
其實是不一樣的。這不只是保鮮防腐的問題,還涉及到一個量產的問題。

舉個栗子,我們在家裡做3個人的飯,那簡單,五兩米,三道菜,一個湯。
那如果是30個人呢?電飯煲放不下了,要換蒸飯車;湯鍋放不下了,要換夾層鍋;炒鍋放不下了,要用到更大的炒鍋。
所以,為了應付批量的,大批量的生產,現代食品工業中最重要的是設備的改進。

食品工業,就是通過設備,比如攪拌、加熱、冷卻、乾燥等等,讓原料發生一系列的物理變化,但只有設備是不夠的。為什麼做饅頭要加鹼,做拉麵要加鹽?因為添加這些食品添加劑,能讓這些原料產生的物理變化速度更快,效果更顯著。
讓原輔材料和設備的契合,這是工藝;在製作食品中添加什麼類型的添加劑,和食品添加劑的劑量就是配方了。

所以食品添加劑幾乎全都是工藝上的要求。沒有一張食品廠會把用不著的食品添加劑胡亂添加。一是增加成本,二是對工藝的影響。

說了半天,終於到正題了。那這些食品添加劑都起了什麼作用呢?
我們先看那個餅乾的配料表,裡面寫的碳酸氫銨,碳酸氫鈉,磷脂,單甘脂。
如果要知道這些東西起的作用,那就要了解餅乾在生產過程中他的配方,工藝是怎麼樣的。
餅乾是麵粉油糖水等原料做出來的,那一開始肯定有和面這個環節,在和面這個環節中,單甘脂和磷脂就起作用了。我們都知道水和油是不能輕易混和,互不相溶,在快速攪拌後,水和油能混合成一種像乳液的液體,這個過程稱作乳化,而單甘酯和磷脂的類別就是乳化劑,它們在這裡所起的作用就是乳化的促進劑。
和面完成,麵糰出來後要經過機器的加工切成(或印成,根據工藝不同)需要的圖案,然後就進入烤箱或烤爐。這個時候磷脂又起作用了,和面後磷脂屬於脂類,就像油一樣,它會在麵糰表面形成一層油,能讓處於模具中的麵糰容易脫落,還能起到保護餅乾表面花紋的作用。這個過程叫做成型。
成型結束,一片片餅乾的坯就進了烤爐。在烤爐中,碳銨和小蘇打就起作用了。爐膛的溫度最高能達到300度,在這種情況下,碳酸氫銨分解成氨、水蒸汽和二氧化碳;碳酸氫鈉分解為碳酸鈉,水蒸汽和二氧化碳,產生的氣體推動著麵皮分層,膨鬆,變厚。這個過程稱做膨發,是烤爐工段的第一個功能。
當這些膨鬆劑分解得差不多了,餅乾就進入第二個階段,定型。這時餅乾表面麵皮變硬,外觀尺寸大體就定下來了。這時會進入第三個階段,脫水。餅乾國標的水份含量是4%以下,而和面出來的麵糰,水份含量一般都在10%左右,那餅乾能不能烤熟烤透就看這個地方了。
第三個階段過後,脫水差不多了,最後一個階段是上色。上色並不是說用色素,我們都知道糖遇高溫會變紅,那上色就是利用了這個原理。利用溫度把餅乾表面的糖分烤成紅色。這時餅乾就可以出爐了。
再接下來就是噴油、撒調料粉、冷卻,最後就是包裝。
這些就是餅乾大體的工藝流程。
可以看到這些過程中,食品添加劑起到的作用確實不可替代。

像這些食品添加劑,價格都不是很貴,食品級碳銨小蘇打都是一公斤2元左右,食品級單甘酯磷脂一公斤10元左右,對成本的影響並不是很大,因此不會有什麼企業會在這上面動手腳。
會動手腳的主要還是在原料那塊。麵粉,單袋的價格從60-120不等,糖,是不是一級白糖,油,是精鍊還是國標還是港口油還是工業用油,價格相差非常得多,所以原料才是食品工業中首要監控的。因為不好的原料做出來的東西賣相絕對不好,那就需要通過各種違禁使用的添加劑來提高賣相。這才是最可怕的。

題主給的圖片中,第二款應該是午餐肉或者肉乾、香腸之類的吧。因為不知道是什麼產品,所以不能結合工藝講這些添加劑的用途。但是添加劑所起的作用還是差不多的。不過這種類型的食品還是少吃,亞硝酸鈉是亞硝酸鹽,赤蘚紅是合成色素,說白了,就是食品中的化學藥物,為了防腐,出色、增色等等增加賣相的添加劑。這些東西在國標中都會有規定最高添加量,所以,如果不超標,法律意義上還是安全的。不過這個安全也僅僅是法律意義上的。建議是少吃。


第三個圖片是八寶粥罐頭。其實罐頭產品還是很安全的,罐頭產品只要不脹氣,99%以上是能吃的。因為罐頭的殺菌消毒程序很簡單,且有效。
來說說八寶粥該怎麼做。其實很簡單,用個大鍋(夾層鍋)根據配方熬煮,然後通過灌裝機進行灌裝,封口,加蓋,消毒,裝箱。
那如果是我們自己熬的粥,再粘稠,放久了都會沉澱,然後上面是清湯,下面是米、豆等物質。所以八寶粥的工藝主要集中在了保持他乳化、粘稠以及乳化粘稠的穩定性(一直粘稠下去)
酪朊酸鈉、蔗糖脂肪酸酯、六偏磷酸鈉、三聚磷酸鈉、EDTA-2Na都起了乳化,保濕的作用。
八寶粥還要進行高溫消毒,所以酪朊酸鈉還起到了熱穩定性的作用,保證高溫不會對產品的結構發生改變。八寶粥也屬於流體,含水量高的食品還有個PH值的穩定性要求,所以六偏磷酸鈉就起到了PH調節的作用。

總之,添加劑的作用和這個產品的工藝有著莫大的關係,有時候同樣一種東西在不同的食品里所起到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樣的。脫離工藝說添加劑,那都是紙上談兵而已,只根據國標來照本宣科,我只能呵呵了。國標的東西又不一定全對。


1.延長保質期
2.提高口感
3.順應大眾品味(比如色素,味精,酸奶加糖)
4.縮減成本

添加劑不是萬惡的,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方便很多,它讓生產者大大提高效率,手工藝人不用再累死累活,顧客不用擔心吃壞肚子。但它也同時讓我們的審美和口味變得單一。


國家關於食品添加劑的權威標準是國標 GB2760-2011。上面對食品添加劑的作用也是比較權威的,一下情況可以使用食品添加劑:a 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營養價值;b 作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c 提高食品的質量和穩定性,改進其改觀特性;d便於食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或貯藏。
相信題主對前面幾條都好理解;最後一條我要解釋一下,因為這條跟題主的問題最相關。這裡面要弄明白兩個問題:食品添加劑安全嗎?添加是必要的嗎?
首先,只要符合國家標準的(添加劑量上限、添加方式和允許添加的食品種類),都是經過無數的研究和實踐證明的,絕大多數情況下不僅是安全的,而且有些情況下更利於健康。不在標準內的都不是添加劑,只能叫做非法添加物。所以題主的擔憂是沒有必要的。
其次,添加大部分時候是必要的。家裡製作量少,做好就吃,所以有些便於加工的、包裝的、保存的、運輸的添加劑是沒有必要添加的。但是在工業化大規模生產和商業化銷售中,如果不使用添加劑,會降低食品營養價值、引起食品變質或者有安全隱患。所以必須使用添加劑。當然,有些僅僅是為了滿足食品多樣性,增加口感風味的,是不必須的,這個我們可以自己選擇吃口味還是不吃無謂的添加劑。
GB2760-2011對食品添加劑的定義也可以看出這些來: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營養強化劑、膠基糖果中基礎劑物質、食品工業用加工助劑也包括在內。
簡單總結就是,工業化/商業化食品生產需要使用添加劑,食品添加劑是安全的,有些還是有利於改善健康的(營養強化劑);建議消費者如果不是為了口味選擇(也就是主食)可以少吃、少用食品添加劑(有些食品添加劑沒有害處,對人也沒有益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健康的不一定好吃)。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食品添加劑,百度百科裡有。然後講為什麼食品工業生產要添加添加劑
1.因為要保每一批次食品風味的穩定性。在家裡自己坐東西吃不並不是很在意食品風味的穩定性,今天做咸一些,明天可能又忘記放糖,或者今天炸得焦一些,明天煮的爛一點,這都沒有關係。但是食品工業化生產這樣是不行的,假如你覺得一個牌子的餅乾好吃,下次再買就不是這個味道估計你就再也不會買這個牌子的餅乾了,因為它不能每一次都帶給你美好的享受。但是食品從出庫到消費者的手上要歷經很多程序,外界條件不穩定的因素很多,很容易導致食品風味改變,要防止在這樣的情況發生就要用添加劑。
2. 要保證食品可以批量生產。許多家庭製作食品的方法並不能應用於食品工業生產中,或是因為成本太高,或是因為產品形狀不穩定。所以工業生產不等同於家庭製作和小作坊製作,所以用的配料不盡相同,舉個例栗子,有的人家做粥喜歡放點澱粉增加黏稠度,在工業上可能就要用明膠,黃原膠,瓜爾豆膠,雖然作用相同,後者是不是聽起來更像添加劑?

題主劃線的部分,其中碳酸氫銨什麼的是受熱產生氣泡增加產品酥性的,跟黃油曲奇加跑泡打粉差不多,不理解也可以當作是酵母(其實這麼比喻不對,就是讓你更好理解);各種膠是增加保水性和黏性的,異抗壞血酸鈉和山裡酸鉀是防腐劑;成味核苷酸二鈉是味精;檸檬酸鈉使得酸甜融合不那麼尖銳;亞硝酸鈉發色……更多的就不一一說了

中國的食品添加劑標準其實很嚴格的,禁止添加的準則比國外的多好多條,不過是因為中國人什麼都敢往食品里加,所以要相信中國食品工業(最後一句跟五毛一樣…)


因為產品質量要保持一致。




就上幾張教材裡面的基本概念吧。
不接受撕逼和反對。
概念看不懂回小學去學語文。
知乎客戶端對圖片壓縮也太厲害了……


食品添加劑是食品工業的靈魂,注意是靈魂,你說呢。
補充一些,以前看的書裡面的例子

大規模的現代食品工業,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劑的基礎上的。因為消費者對食物的外觀品質、口感品質、方便性、保存時間等方面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所以要想按照家庭方式來生產,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不加入食品添加劑,只怕大部分食品都會難看、難吃、難以保存,或者價格高昂,消費者是無法接受的。

很多消費者不這麼想,總覺得添加劑是生產廠家騙人害人的東西。但是,只要想一想以下這些事實,就能明白,消費者自己有沒有責任。

為什麼自己家裡的蘋果切開來就會變褐,而如果超市賣的鮮切蘋果是褐色,你卻不肯買,偏偏要選擇那些潔白或淡黃色的產品?如果你這樣選擇,就是逼迫生產者使用大量的亞硫酸鹽抗褐變劑。

為什麼自己家裡的肉煮熟了就會變褐,而如果超市裡的醬牛肉是粉紅色,你卻非常喜歡,而且嫌棄那些顏色發褐的?如果你這樣選擇,就是引導生產者使用亞硝酸鹽發色劑。

為什麼明知道牛奶是沒有水果香味的,幾小塊燙過的水果也不可能帶來多少風味,你卻還喜歡那些帶有濃烈水果香味的乳飲料和酸奶呢?

自己家裡炸的食品稍微涼一點就會變軟滲油,而外面賣的很多煎炸食品放了多久都還是挺拔酥脆。為什麼你總是選擇那些最脆最爽的呢?

自己家裡的饅頭放半天就會變硬發乾,而超市的麵包幾天後還是鬆軟依舊。為什麼你專門選那些最松最軟的麵包,稍微干一點的你都不肯問津呢?

可見,在這個消費決定生產的時代,消費者的選擇決定了生產者的行為。


慾壑難填是人的本性。
我嘗試的歸總一下食品行業食用添加劑的原因。
我一直討厭用廚子的理論邏輯來討論食品行業問題。除了添加劑。

會做菜的人應該有體會,原材料的好壞會影響菜的品質;做飯時候的心情會影響菜的品質;炊具趁不趁手也會影響菜的品質。
就算不會做菜的人也應該知道:一杯鮮榨果汁的口感會因為水果保存方式、存放時間、水分、品種以及榨汁機好壞決定。

食品添加劑是為了保鮮?
錯。
保鮮的考量對於食品行業一般著重在包裝以及製作方面。

食品添加劑的存在是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以及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迎合消費者需求:


沒有人會購買貨架上顏色有深淺差別的飲料;沒有人會買口味不一的泡麵。
原材料不同,外部條件不同都會影響成品的統一性。不統一的產品都不能稱作合格。
所以,食品行業所有的步驟都為了保證產品質量的統一:統一原材料的品種;使用現代化的流水線;使用科學縝密的檢驗制度等。
哦,這裡插一句,食品行業檢驗的不單單是食品成品的細菌指標,檢驗更重要的是食品品質的一致性。

然並卵,這麼多步驟仍然保證不了成品的一致性。就好比同一個廚子連著兩天用同一套炊具,用通過同一個供應商進的原料炒了同一盤菜。口味、色澤、配菜大小,沒人能保證周而復始的一致。

所以食品添加劑出現了。
(這兒突然想到一件事情)

食品行業里鹽、糖、油也屬於食品添加劑。

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

飲料行業最基礎的部分是」分層「問題了。鮮榨果汁時間久了會沉澱、分離。但這種」分層「果汁會讓客戶的購買慾望降低。所以為了讓飲料看上去」漂亮「,怎麼辦?添加劑。

牛奶是白色的,檸檬是黃色的,橙子是橘黃色的。這是大眾普遍認可的定義。沒有人會買認知以外的產品:比如可樂顏色的美年達。

為了調動消費者的感官,添加劑又出場了。

而現在,由於消費者對於健康的關心和」瞎起鬨「,對於食品的要求越來越」自以為是「,明明不會去買鐵鏽色,上下分層的,口感酸中微苦的新鮮蘋果汁。卻要求果香四溢、透明甜酸的果汁不加添加劑。我不得不說:有這種果汁!但死貴。
這種果汁的做法是用新鮮蘋果滾過一個」通道「,然後用電子粒來回穿過蘋果,然後從蘋果細胞中直接提取細胞液。最後通道末端,蘋果會樣式基本完好,但是像一坨海綿。灌裝後的果汁通過傳說中的高壓冷處理技術。可以較長時間的保險並且口感很棒。兩年前就只有澳大利亞和迪拜有售,現在市場覆蓋情況不詳。
在澳大利亞的同學們!~就是那個三角形的瓶子的蘋果汁!!

這種高成本低產量的」奢侈品「,根本滿足不了市場,或者消費者承受不起。


言而簡之,簡而言之。大家看到的顏色一致口感一致對的產品,都是食品添加劑的成果。為了讓你買著爽、喝著爽、吃著爽、看起來也挺爽。
因為你不爽了,你就不會去買了。

希望能讓你們對食品行業有些新的認識。


第一、工業化不是手工作坊,需要產品的穩定性、標準化,必須要使用添加劑
第二、有些添加劑是具有一定的功效性的,比如額外添加的營養素
第三、降低成本,沒有添加劑一部分食品的價格會高很多
第四、別總拿百度百科上面的隻言片語來說事,你把FDA的標準拿出來,OK?
ps:說添加劑怎麼怎麼樣的,你家做菜不放鹽嗎?


我露個怯哈,各位老大拍磚。這個問題我自己也疑慮過,然後在網上各種學習了一下。

基本上結論和大家說的一樣,添加劑,只要是按照規定(國家允許的種類和劑量),一般確實對健康沒啥危害

這件事兒,很多人做了些學習之後,可能會爭論說添加劑只做了動物的實驗,而且也只做了單一種類的實驗,沒有做過人體的,也沒有做過多種類交叉影響的。我看到和聽到的確實是這樣子。對於動物實驗,在制定標準的時候,在量上,我們已經考慮了非常大的冗餘空間,所以應該還是科學的;對於交叉影響,看到過一個好像是加拿大做的一些研究,至少在他們測試的很多種類中,還沒發現交叉影響。

當然,樓上很多人說的也是對的,這個觀點和安部司的兩本書的觀點也基本一致,就是很多食物被食品添加劑改變了很多感官感受。感官感受的改變一定是朝著大家喜歡和期望的方向做的,但是我覺得大家是有權利知道並了解他自己吃到的到底是什麼食物。比如說有些酸奶是添加增稠劑的(各種澱粉、明膠、瓊脂等等),有些是真的發酵出來就是稠。第一種可能會比較便宜一點,便宜是可以讓更多的人能買得起吃的上,是好事兒,這也是添加劑的好的貢獻,但是大家是有權利知道自己吃的是哪一種,然後根據自己的意願去選擇更簡單天然更傳統的,或者更便宜的。

雖然有點跑題,但是我覺得食品添加劑本身只要是按規定走,應該是沒問題的,不過大家需要有個方法,不受廣告和感官的影響,去了解他所吃的食物,也就是要明白吃的是什麼,然後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

個人觀點,不對的請各位批評指教


1我想說,我也支持少加或者不加添加劑的食品。而且作為從事食品行業多年的技術人員,我們每調試研發一款食品,每天調試的樣品,我們非常明白哪些添加劑是必須的,哪些是非必須的。不要跟我說工業化生產不加做不出來的事情,很多食品添加劑是絕對不需要的,很多食品添加劑是絕對不需要的,很多食品添加劑是絕對不需要的,我只是說我們添加這些都是市場,消費者你們決定的(要求色,香,味,狀態,成本價格)。
我們經常會買一下進口的食品比如,日本,韓國,美國等等。添加劑有幾何,可以說整個狀態是很難看的,比如日本的某款飲料,上下是分層的,果肉全沉澱在瓶底的,而且顏色也「不像本來水果應有的顏色」,因為他沒加色素,沒加抗氧化劑,沒加太多的增稠劑,乳化劑等等。
…看了別人的回答…好想再補充一下…
就補充很多從事食品人拿來當寶典的《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也就是GB 2760了。別的回答裡面說的只要按照規定範圍,限量使用你們滴消費者就大膽吃吧,還有就是你看每一個產品在研發調試的時候我們每天都吃很多,沒事的,大膽吃吧!
我好無語!!
自我讀書到目前2760就進過4個版本,2004版、2007版、2011版、2014版,在之前的有96版的。其中每個版本之間還有很多增補,修改的。
大談國標的同志們,知道這幾千種添加劑在這些年是怎麼修訂的嗎?你們去參加過新版本實施前衛生廳或者質監局的宣講培訓嗎?
可能大家都不知道,每個版本出來的時候都被我們食品圈子吐槽壞了!
舉個例子,糖精鈉在07版是不能在飲料裡面使用的,而到了11版突然增加了可以使用,到14版的又突然取消掉了,中間我們喝了三四年的糖精鈉。我們工程師只知道告訴你,你看國標上說可以用,安全!我就只想,呵呵!!
說那麼多,就是想表達編輯國標的這幫人也不是萬能的,幾千種添加劑,千萬種食品,按照國標你也不能作為你技術牛逼的理由,我添加這麼多添加劑都是合法的,不添加就不是現代食品工業了。
在我這些年的幾份食品研發工作,我都跟我老闆講,低端的產品要淘汰了,咱做高端的。
所以,我們的同行們,作為有專業知識的我們,有沒有從專業的角度上考慮減少減少添加劑的使用,而不是單單「從」老闆的角度,他們大多數都是很好很善良的人,只是他們缺乏這些知識。
記的台灣「臊水油」事件中,他們媒體說:作惡的都是你們這些工程師


為了口感。


媒體已經把添加劑妖魔化了。很多顧客都問我的產品有沒有加防腐劑。


有一年我去上海看一個關於食品添加劑的展覽。有兩個會場,一個是上海國際展覽中心,一個是光大會展中心。我先去的國際展覽中心,剛進去就有一個大紅橫幅: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


1)為了口感和味道
2)為了保質期


有一篇數十名化學家聯合發表的論文,建議題主看一下。
標題大意是:經我們化學家研究,下面的食品並不牽涉任何化學類食品添加劑:

全文完。


4.與食品添加劑和平共處
(1)疏鬆劑——美妙的口感帶來的後患
人們常說,色、香、味、形是食品吸引人的關鍵所在,然而口感對食物魅力的貢獻也不可小看。人類天然地喜歡吃口感柔軟或鬆脆的食物,所以柔軟的麵包和蛋糕、鬆脆的華夫餅乾總會使人。它們之所以能夠擁有美妙的口感,其實全在於其中的疏鬆劑。
疏鬆劑也稱為化學膨發劑,是一些能夠不經過發酵就可以讓麵糰產生氣體、變得膨大鬆軟的物質,主要用於蛋糕、餅乾、面點、饅頭、包子、起酥麵包、油條、膨化食品等的加工中。
在傳統的發酵中,先要找一塊「面肥」,或者購買「乾酵母」,混入麵糰當中。其中的酵母菌在合適的溫度下大量繁殖起來,把麵糰中的微量葡萄糖、麥芽糖變成二氧化碳,於是麵糰就變得膨大起來。這個過程中,會產生香氣和B族維生素,還能提高礦物質的利用率,所以有益於營養健康。
如今市售的「自發粉」卻非常省事:它只要與適量的水混合,不需要放酵母粉,就能蒸出包子和饅頭。因為,其中預先放好的疏鬆劑在受熱之後會發生化學反應,自動地放出二氧化碳,使食品具有多孔的結構。
最早的膨發劑以碳酸鹽為主,如小蘇打、純鹼、碳酸氫銨、碳酸銨等。不過,小蘇打類膨發劑有個缺點:它們產氣太快,容易讓食品產生大空洞,烘烤後常產生塌陷,產品的口感不好。此外,它們鹼性太強,會嚴重破壞食品中的維生素,還可能讓食品產生黃斑,影響美觀。碳酸氫銨甚至會產生氨氣,使食品具有不愉快的味道。
於是,人們想出許多辦法讓產氣的速度變慢,讓氣孔更加均勻細膩。例如,用輕質碳酸鈣部分取代小蘇打,然後加入酸式鹽,就是一個好辦法。碳酸鈣在與明礬等酸式鹽混合後,遇熱量夠緩慢地放出二氧化碳,使食品品質提高。目前食品工業中使用的膨發劑和疏鬆劑通常是複合產品,其中包括明礬、酒石酸氫鉀、磷酸氫鈣、葡萄糖酸內酯等酸性鹽類,以及碳酸鈣、小蘇打等鹼性鹽類,再添加少量澱粉。這些物質相互配合,讓麵糰在烘烤前緩慢產氣,進了烤箱之後仍然繼續產氣,氣泡均勻、口感細膩,自然讓消費者十分滿意。目前市售的「泡打粉」之類家用產品,主要成分就是碳酸氫鈉、明礬和碳酸鈣,加上澱粉類的填充劑,以及香精、甜味劑等。
疏鬆劑中的成分雖然總體來說比較安全,但也有令人憂慮的地方。鈣和鉀均為營養元素,麻煩主要來自明礬中的鋁。鋁元素並不為人體所需要,而體內鋁過多時還會導致兒童神經系統發育障礙,並促進早期老年性痴呆症的發生。與其他更先進的配方相比,含鋁膨鬆劑價格便宜,由於目前很多產品過分追求疏鬆口感,往往添加大量的膨鬆劑,或者使用含鋁量大的膨鬆劑,會給消費者帶來潛在的危險,特別是大腦正處於發育當中的孩子。因此,不要讓孩子過多食用那些過於「膨鬆」或「鬆脆」的麵食品和糕點類食品。
此外,碳酸氫鈉味道不咸,卻是鈉的來源。所以高血壓、心臟病人仍要盡量少吃含膨鬆劑的食品,避免鈉攝入過量。
(2)抗氧化劑——真的能阻止油脂氧化嗎
人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把油倒在桌子上,過不了幾天油就會產生一種難聞的氣味,有人稱為「蛤喇味」。這就是一個信號:油脂已經氧化酸敗了,人們再也不能食用。
消費者恐怕想不到,在食品加工中最讓人頭痛的問題不是怎樣對付細菌,而是怎樣對付脂肪的氧化。微生物的活動需要水分、需要合適的溫度,只要控制這兩項就可以制服它們;然而油脂的氧化卻既不需要水,也不怕低溫,只要有一點空氣就能發生,這就很難對付了。研究發現,即使把食物保存在冷凍箱里,時間長了照樣發生氧化變質;即使加熱殺菌,也不能阻止氧化。
油脂氧化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它會使油脂中的必需脂肪酸和維生素E等營養成分破壞,產生促進人體衰老的「自由基」和多種有毒、致癌物質。避免吃不新鮮的油脂,是健康生活的一大原則。

既然有了油就有可能氧化,含油脂食品的保質期受到嚴重的限制。油炸的速食麵、油炸的土豆片、油炸的麻花、油炸的豆腐泡、油炸的丸子……在商場中存放一個星期便怪味熏天,顯然是不能接受的。
那麼,為什麼油炸速食麵就能存上幾個月時間呢?難道說它們就能逃脫大自然的基本規律嗎?當然不是的。雖然速食麵們都強調自己「絕不添加防腐劑」,卻沒有哪一種敢於宣布「本品絕不含有抗氧化劑」。
的確,如果某種食品富含油脂,常溫下又能夠儲藏很長時間,那麼消費者就應當在食品配方中看到某種抗氧化劑的字樣。
抗氧化劑是食品品質的衛士。它們的特點是,能夠在油脂氧化的起始階段「撲滅」自由基,讓這些「星星之火」不能繼續蔓延,避免了脂肪氧化的「燎原之勢」,從而延長食品的保存期。常見的合成抗氧化劑有BHA、BHT、PG和TBHQ等。它們都是一些「酚類」物質,毒性很低,與氧化變質的危害相比,添加抗氧化劑大大有益於食品的安全性。
此外,食品工業中還使用多種天然抗氧化劑,包括維生素E、維生素C、植酸、茶多酚等,它們不僅安全無毒,甚至對人體有一定保健作用。
然而,至今仍然沒有一種抗氧化劑能夠完全解決脂肪氧化的問題。現用的抗氧化劑只能延緩氧化的發生,卻不能夠完全防止它的發生。為此,人們採用了許多其他的辦法。例如,在炸制食品時選擇相對不太容易氧化的油脂,如棕櫚油、氫化植物油等;在包裝時抽真空、充氮、隔絕氧氣;在保存時盡量放在溫度低、光線暗的地方;在油炸食品的包裝袋內放置除氧劑等。這些措施都有一定效果。
所謂除氧劑,一般是鐵粉、維生素C粉等,用紙包小袋放在外包裝袋裡。它們特別容易與氧發生反應,還沒有等包裝袋中的氧氣與油脂發生作用,就提前把它們吸收乾淨。這樣,油脂就安全得多啦。
最後給消費者的建議是:總的來說,油炸食品不是健康食品。油炸過程中維生素損失慘重,油脂的質量也會下降,即使添加了抗氧化劑,也不如那些新鮮的食品對人體有益。
所以,如果孩子特別喜歡吃什麼炸羊肉串、炸雞腿、炸薯片、油炸速食麵之類,父母們可不要過於遷就啊。愛孩子,絕不是縱容孩子。養成好的飲食習慣,是讓他們受益終生的事情呢。
(3)防腐劑——功大於過
防腐劑在食品中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不讓細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產生毒素,或是大量繁殖引起疾病。從這一點上來說,它們是功大於過的。因為現代社會的食品加工業很發達,食物中毒也不多見,人們往往會忽視有害微生物的「威力」。

例如,有一種非常可怕的細菌叫「肉毒菌」,它能夠產生世界上最毒的物質——「肉毒素」。這種毒素只需1克便可以毒死20萬人。還有一種可怕的真菌叫「黃曲霉」,它產生的「黃曲霉毒素」是最強的致癌物質之一。黃曲霉毒素的毒性和氰化鉀相當,而肉毒素是氰化鉀的5萬倍。此外還有痢疾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副溶血弧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在歷史上,它們不知害死過多少生命。如果食品的加工和儲存中沾染了這些有害微生物,對消費者來說實在太可怕了。這種風險,無論哪一家食品企業也不願意承擔。
此外,由於微生物的活動,造成食品的變質、變味,也是人們所不願意看到的。相比之下,防腐劑對人的危害極小。有的防腐劑的毒性比食鹽還要低,卻能夠預防有害細菌在食品中的繁殖產量,對人類的貢獻實在不可低估。正因為有了它們,我們才可以安心地消費許多細菌容易繁殖的食物。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許多食品又註明不含防腐劑呢?它們是怎麼預防病菌危害的?」這就要從食物的保藏原理說起了。食物要想長期保存,無非有幾種方法:一是降低水分含量。生命離不開水,食品如果太干微生物就無法繁殖。例如,速食麵經過油炸除去了絕大部分水分,餅乾被烤得很乾,所以不加防腐劑也不會腐敗。二是加許多糖或鹽,提高滲透壓,讓微生物被腌得「脫水」,自然無法生存。果脯、蜜餞和鹹菜、鹹魚的保存奧妙就在這裡。三是殺菌隔菌。食品裝袋或裝罐之後再高溫殺菌,把罐中原來存在的細菌和孢子統統殺死,而包裝本身又是絕對密閉的,外面的菌進不來,自然就沒有變質的擔心了。罐頭、軟罐頭能夠保存一兩年之久,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越來越挑剔。太甜的果脯、太鹹的醬菜、煮得太爛的肉食、幹得掉渣的麵包、油膩膩的速食麵,消費者都感到不滿意。於是出現了低鹽的醬菜、低糖的果醬、口感適當的肉食、入口綿軟的糕點、蒸煮型的速食麵。這些食品要想多保存幾天,只好求助於防腐劑啦。否則,剛上貨架就腐敗了,工廠和商家怎麼生存呢?
仔細看看食品標籤就會發現,添加防腐劑的食品還真很多:按照國家規定,醬油中毫無例外地必須加入防腐劑——苯甲酸鈉,否則它很容易滋生真菌。苯甲酸鈉毒性非常低,經過多年使用,並未發現在規定數量下添加會對人有什麼危害。麵包和豆製品中常常添加的防腐劑是丙酸鈣或丙酸鈉,它可以保證麵包在一周內不長真菌。丙酸鈣在體內水解成丙酸和鈣離子,其中丙酸是牛奶和牛羊肉中的常見脂肪酸成分,而鈣離子甚至還有補鈣的作用。它們都可以作為營養物質被人體吸收。醬菜、果醬、調味品和飲料中往往加入山梨酸鉀,這種防腐劑也是無毒無害的,可以作為營養物質參與人體代謝,因此各國食品專家對它都比較放心。葡萄酒等果酒的防腐傳統上用亞硫酸鹽,但此時的使用數量非常微小,不可能對人體發生危害。如果添加的數量過高,酒中便會有明顯的硫味,使產品不受歡迎。
總的來說,國家批准使用的防腐劑都是安全的,它們的毒性並不比每天吃的食鹽高多少,完全不必因此恐慌。相比之下,如果鹽吃得過多,對人體所產生的危害可能到更大一些。
真正的危險來自個體食品攤和某些素質很低、管理極差的小企業。這些食品生產者缺乏食品科學知識,往往不遵守國家規定,或是應添加防腐劑而不加,或是無限制地亂加,或是使用國家不允許使用的化學物質防腐,給消費者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帶來危險。例如,一些水產品銷售商用甲醛來防止水產品的腐敗,掩蓋其品質劣變,是應當絕對禁止的。
此外,為了保護嬰幼兒的健康,國家規定在2歲內嬰幼兒食品中禁止添加除營養強化劑之外的任何食品添加劑,也包括防腐劑。這是因為嬰幼兒的代謝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即使是對成年人無毒的物質也可能擾亂嬰幼兒的代謝機能。例如,嬰兒食品中不得添加鹽和味精;甚至嬰兒奶粉中的蛋白質含量也有嚴格的規定。因此,做父母的不要隨意給嬰幼兒購買飲料、水果製品、糖果、點心等食物,除非它們是專門製作的嬰兒食品。


怎麼說,反正從來沒聽過有人因為食品添加劑而死的


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食品工業。


推薦閱讀:

TAG:食品 | 食品科學 | 食品安全 | 化學 | 食品添加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