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曼哈頓上班是怎樣一種體驗?
相關問題:
電梯1:在香港中環上班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電梯2:在新加坡萊佛士坊的金融機構上班是怎樣的體驗?
電梯3:在陸家嘴的金融機構中上班是一種什麼體驗?
我來回答啦。非金融非律師的IT民工來作答。:)
首先聲明,我在紐約工作的時候是7年前,那時我才23歲,所以我當時的心情是非常愉快且幼稚的。今天我翻了翻照片,覺得好玩,就發了一些圖,配的文字也是輕快的。其實現在的我是非常嚴肅、嚴謹、專業、正經的。嗯。……
其實我在紐約工作時間並不長,5個月。但是我猜到大部分來回答的同學不是金融精英就是律師啊,肯定沒有太多描述咱們設計師的文章,所以我寫一些,放放圖片,好玩。:)
我是2007年研究生第一學期結束,面臨暑假實習,海(luan)投簡歷,被愛立信移動部門紐約分部撿到了叫過去的。
特別好笑的是,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工作,我Email給愛立信的HR,小心翼翼地問「有工資吧……」,HR馬上回了一句「不會讓你挨餓的!」,哈哈哈!
到紐約愛立信移動部門做實習設計師,是我第一次到紐約。急急忙忙租了房子,就開始準備工作啦。從密歇根這個美麗的大農村,到了紐約,感覺好不適應,哈哈哈,漫山遍野的高樓大廈。
租房子很簡單,當時是學生,窮,去皇后區中國超市廣告欄扯廣告條,租了那個區一個House的一個單間,帶衛生間,我已經很滿足啦。
雖然住不起曼哈頓,但是工作地點確實是夠中心的,離時代廣場走路幾分鐘,Grace Building,34樓,地址記得好清楚:1114 avenue of the americas。有一次和老婆在家裡看電影,那個劇情的主人公走過這個大樓,那個場景和我下面拍的這個照片一模一樣,我馬上跳起來給老婆說,這裡這裡,我工作的地方。
抬頭一看,真漂亮的老大樓。覺得滿優雅的。
門口街邊的人總是匆匆忙忙或者悠閑地走著。
然後趕緊上樓,報道,工作人員幫我審核材料,我就默默地緊張等著,第一次工作嘛。
注意上圖,我是帶了西裝的哦,雖然是設計師,但是是在曼哈頓上班嘛,哈哈哈。後來設計畫稿時就穿襯衣,老闆在辦公室接待商務合作客戶的時候,我作為小跟班,穿西裝跟著做筆記。
為了迅速開始幹活,馬上設置好電腦,準備開始畫稿,那時設備還很簡陋,後來到了矽谷我就慢慢進化到全蘋果工作了。:)
紐約的夏天一定得有多多的飲料喝!羨慕年輕,現在在華為都默默地泡一杯熱茶……
因為這篇文章是悠閑文,就不太講工作啦。我簡單寫一段。
公司里有一半美國人,我老闆是美國人,一半瑞典人,來自愛立信總部。美國人是一群典型的紐約人,能開玩笑興趣廣泛夠high,瑞典人嚴謹地令人髮指。
上班的時候,瑞典人準時到,全身筆挺的西裝,不苟言笑,打招呼,幹活;紐約人進來,穿的花里胡哨,喝咖啡,聊天,嘻嘻哈哈。
下班的時候,瑞典人準時走,說再見,不見了;紐約人開始各種活動準備,換上運動服去打棒球的,去約會的,去酒吧的,去看show的。
好玩的是紐約人的穿著,真的很成體系,特別是上班族。以後看過很多美劇,只要是講紐約的,那些男男女女穿的就是當時工作同事穿的樣子。
作為辦公室唯一一個亞洲人,簡直就是寶啊,大家都和我聊天啥的,對我大中華各種好奇,讓我買咖啡(欺負新人),說我像Hero裡面那個能讓時間靜止的日本人(不就是胖點么!)……
(好吧,這個好玩的故事我加一些描述:一個周五,我完成了一個星期辛苦的設計工作,好累,所以下班前,我在辦公室站起來,走到過道,大大地伸了一個懶腰…… 然後突然發現很安靜,周圍的同事們都捂住了嘴,然後一個同事跑來給我說,那個時候他們以為時間靜止了……我才想起來,Hero裡面那個日本小胖子停止時間的經典動作就是伸懶腰……我暈……)
期間還去了當時愛立信全球VP在中央公園旁邊的大公寓開下午茶會,真正的豪宅,看了一次就傻了。
每天的工作非常開心,因為第一喜歡設計,第二來到紐約興奮,第三我是實習生壓力不算大。做了Ericsson的項目,以及他們家的商業合作夥伴Nascar、MTV、Sony、NBA、國家地理、卡通頻道等項目,5個月過的非常充實。我對移動設計的熱情和信心,都是來自於這個工作,我很珍惜這份回憶。
好了,繼續看圖。曼哈頓大樓工作,窗外景絕對是一贊。
往下面看,看到紐約的標誌,黃色的計程車,就跟看電影一樣。
然後說到吃。吃的太多了。紐約我的同學們都是土豪……都是高大上的行業啊,每天跟他們吃喝我的工資簡直不夠花,所以我晚上一般吃好一點的餐廳,中午固定吃一個便宜地方,樓下墨西哥人聚集的烤雞餐廳,7.5美元半隻烤雞加炒飯,吃得飽飽的。
有時工作很累,不想和朋友出去晃了,就一個人走走。結果發現了紐約對我而言的第一大彩蛋!請看下圖!
這是下班在時代廣場附近閑逛,我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發現的。能想像么?一個重慶人,一個在沙坪壩讀了高中吃遍沙坪壩的重慶人,一個在美國沒有一個親戚一個朋友一個人跑來學習的重慶人,在一個陌生的繁華的熙熙攘攘卻讓人孤獨的大城市,碰到一個叫「沙坪壩」的川菜館!那個熱淚真是忍不住!
結果衝進去吃了回鍋肉!有史以來花過最值得的一頓飯錢!
這裡回到故事發生的年代,7年前,2007年,為了幫助理解那個時候是啥樣子,我show一下當時我用的手機,當時用這個手機挺潮的,真的。
沒錯,這手機還是能上網的!我當時在查博物館信息。:)
說到玩。
因為是實習,就不用加班啦。紐約是逛街的天堂。後話是很多年後我又去紐約是帶著我老婆去旅遊的,整個行程就是漫步在第五大道逛街買東西!紐約真是購物天堂。
說到興趣。我是一個博物館迷。紐約滿足了我。
大都會博物館!
陪我一起去逛的二貨哥們,哎,不想說了,拍個照片都能這麼不清楚!
MoMA,作為設計師,去過很多次,還是不夠!
然後我還遇見了一年一度的Museum Mile!這就是博物館迷的終極Party!這個時候紐約博物館好多都免費,路邊還有好多人在玩耍。:)
當然,平時走著走著就能看到很多好玩的東西,太多照片就不一一放了。
在紐約的工作、生活,5個月時間很快就過去了。那個時候是學生,收入少,年輕,看到什麼東西都是新鮮的,都是有興趣的,那段時間的工作給了我很美好的回憶。
後來回學校讀書,面臨全職工作的選擇,我還是往西邊跑了,畢竟是設計師嘛要進互聯網公司,去了西雅圖,去了矽谷,那就是後面的故事了。當時選擇是對的,工作了,結婚,和老婆在北加安心地過了幾年,平靜,安逸,在矽谷工作學到了很多東西,直到回國。
回國前,我專門帶老婆回紐約好好玩了一次。
以後我也會偶爾去看一看的,畢竟這是我做設計的第一個城市。
謝謝閱讀!
thanks,yoyo
從事金融行業,曾在曼哈頓midtown上班,現在的office在downtown。此文只是個人所經歷到的,不能代表所有人的體驗。
原諒我的攝影技術,以下照片拍自我們的辦公室,分別是:哈德遜河及曼哈頓島、華爾街樓群、以及自由女神(用力找)。
衣
著裝要求是business casual(帶領子,不可運動鞋牛仔褲),見客戶的話需要suit up(西服領帶)。一些公司周五可以隨便穿,叫做casual Friday,這樣的話就不需要穿得像個workaholic一樣去參加下班後的party了。
食
午飯:公司樓里有食堂:沙拉,三明治,壽司等
很多人從這個神一樣的網站訂餐:http://www.seamless.com/
比較注意健康的去whole foods之類的超市買午飯
但是最具有曼哈頓特色的還是food trucks,有點類似北京的煎餅攤(現在還有么?)。種類很多:雞肉蓋飯,tacos,龍蝦卷等等,下圖是網上扒來本人最愛的台灣餐車(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晚飯:紐約匯聚著全世界各國移民,以及他們帶來的美食。我覺得可以單開一個帖子寫。
住
曾經住在華爾街,走路上班,每天睡到9點,到公司9點半。好處是方便,壞處是高樓林立導致陽光稀缺,噪音嚴重。
現在搬去新澤西的newport,與曼哈頓一河之隔,坐地鐵上班15分鐘左右。住房質量較曼哈頓高,夜生活豐富程度則下降不少。
行 絕大多數上班族坐地鐵,或者開車到車站再坐地鐵,因為曼哈頓停車很不方便。
地鐵的質量比北京的落後個100年左右吧。。。儘管如此,仔細回憶一下工作這麼多年,還真沒碰見過直接開車上班的人。
公司的C某O騎車上班,有人跑步上班然後在公司洗澡,還有的坐船上班。
休閑
只說下班後的休閑活動:通常部門裡年輕的同事(那些不用去接小孩的)會經常一起去酒吧喝酒扯皮,看球賽(紐約主要是棒球、冰球、籃球)。
其他的娛樂活動也可以單開一個帖子寫。。
Work-life Balance
加班么?這個分行業分公司,但是整體而言,同類型的職位的工作時間是香港的2/3左右,但比歐洲同行累一點。我的感覺就是歐洲的客戶或者同事總在休假;而香港的同事是:我睡覺的時候他們上班,我上班的時候他們還在上班。。。
稅
艹
更多華爾街故事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紐約老聞」
Update: 有小夥伴要求上圖,那就配個圖玩。圖有點多,不好意思~
感覺這個帖被回成了「在曼哈頓生活是什麼感覺」,吃喝玩樂那是有的好說了,不如大家另開帖來八??還是回到工作,隨便說幾點體會。
【辦公室位置、通勤】
我在一個賣精品酒店的網站上班,小公司,也就100個人不到。辦公室的位置都沒有樓上兩位中城的朋友看起來高級,是比較老的樓,在有著很多創業公司和設計事務所的Flatiron(得名自23街著名的熨斗大樓),出門右轉就是5大道,抬頭就能看見小帝(帝國大廈)。
熨斗樓
熨斗樓陰雨天里的小帝
陰雨天里的小帝
還記得4年前的秋天,第二次來紐約陪父母的一個朋友,當時他住在chelsea接近flatiron的地方。6大道來回走了許多次,看著形形色色的路人和街邊五花八門的鋪子,再想想我讀書的那個破地方,心裡想著如果有一天能來這裡上班就好了。
後來我就真的來Flatiron上班了!
這一片地區的Start-up數量大概是全曼哈頓最密集的,全都「蝸居」在一大片戰前修的老樓里,不過還是可以大言不慚地說,這是我們紐約的Sillicon Alley - 前一份工作辦公室在三條馬路外,樓上就是tumblr,還在電梯里碰到過他們的owner數次。現在公司樓上是美國廚藝界奧斯卡的James Beard Foundation(我們這棟樓都是服務有錢人的),真是好想跳槽啊!那才是我夢中的工作單位!
不知道這棟樓叫什麼,下面是個電影院
不知道這棟樓叫什麼,下面是個電影院
我忘記說了!Gone Girl開頭,有兩個主角在一個書店裡亂搞的場景,就是我公司樓下的兒童書店裡取的景……還記得那天封門了我想下樓對面買個巧克力都不行。攤手。
剛開始在Flatiron上班的時候,我還住在Flushing,於是度過了11個月無比痛苦的通勤生活。每天單程花在路上的時間就超過一小時。最可怕的,莫過於在終點站聽說今天7車的快車停開,於是大家只能去擠慢車,然後去74街換F,這樣一來,時間拖得更長,而且F經常沒位子??那會還在做時尚網站編輯,7號線在陸上運營的那一段路,就抓緊時間翻flipboard跟每天的業界新聞,剩下的路沒網路了,就只能聽音樂看Kindle,那段時間看書速度很快,一兩周就一本沒了。回程一般已經累得半死,基本上都在車上睡覺。不過現在已經沒那麼好的通勤習慣了,flipboard基本棄用,自從2年前搬到小義大利附近,每天上班Door to Door才15分鐘??坐到快車的話,在地鐵上的時間都不超過5分鐘。
現在地鐵上的樂趣只有偷拍了
現在地鐵上的樂趣只有偷拍了
其實很懷念在地鐵上睡覺的!非常喜歡在移動的交通工具上睡覺,還睡得很香呢。當然我已經被超短的通勤時間慣壞了??
下班的時候去Wholefoods買菜的話,會從這個口進地鐵:D
下班的時候去Wholefoods買菜的話,會從這個口進地鐵:D下班等地鐵!
下班等地鐵!
【工作】
我工作的時間不長,也就3年,頭兩年都是在做內容編輯,還有社交媒體運營,也就最近一年開始涉及更多市場部的運作。我必須說紐約的節奏其實是慢的,相比國內;不管是工作量還是加班頻率,都沒那麼誇張,我們公司有很多人是準時下班從來不加班的。當然這個還是跟工種有關係,但我印象里我在曼哈頓的朋友,還是只有設計師是加起來不要命的。
然後就是大家對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劃得很清楚,周末和晚上願意加班的人非常、非常少。我因為負責國內市場,有段時間經常要半夜打電話,我公司同事聽說了以後都嚇瘋了,覺得我這個人敬業至極。我就覺得其實這個是應該的。還有的負責社交媒體運營的市場部的人,休了假就不發facebook更新了,想想都覺得,我工作是不是太認真了??
Asian,尤其是中國人一般都會被視作工作非常努力的人,事實往往也的確如此。我們公司的華人,不管在什麼部門,基本上都長了一張工作狂的臉。但是Glass ceiling是存在的,尤其是針對少數族裔,越往上越難。
【同事關係】
在紐約工作3年最深刻的體會:和美國同事是很難深交的。
當然還是可以交到朋友的,但我在公司里的朋友差不多都是外國人。德國人啦,法國人啦,義大利人啦,印度人啦??除了有幾個關係不錯的上司,沒有一個是美國人。
美國同事在辦公室交往上,不管是禮儀還是說話都非常有保留,特別公事公辦。多數時候他們真的非常Nice,但是你看得出來那種Nice是假的,只是禮貌而已,外國人就比較不一樣,發自內心的會多一些。美國人基本上就自己中午一起吃個飯,下了班基本上各玩各的,女生尤其如此。歐洲同事比較放得開,會主動邀請你玩,甚至工作之外還會見面。辦公室裡面拉幫結派的也有,不過鑒於我們公司這種鬆散的做派,基本上很少會影響工作。
工作上面,競爭是有的,耍手段也是有的,但是沒有國內狠。我一直被同組的一個同事當成假想敵來打壓,不過也就停留在口頭上占點便宜,我是經常會讓讓她的,也是挺好笑的。
【辦公室環境】
戰前老樓LOFT,大落地窗,可惜從來沒坐到過窗邊位,於是經常坐在開放式廚房的吧台工作。最近新增了沙發區和用餐區,看起來還是比較nice的。廚房有多台咖啡機,從nespresso到flavia都有。烤箱微波爐洗碗機是標配。平時有水果、早飯麥片、餅乾和糖果零食免費供應,但是老實說除了水果之外都挺難吃的??
坐在吧台位看到的景色……用餐區。右邊那個中國結狀物體是我帶回來的
坐在吧台位看到的景色……用餐區。右邊那個中國結狀物體是我帶回來的
另外一邊就是沙發區。不過這個只是我們的一個樓層。
另外一邊就是沙發區。不過這個只是我們的一個樓層。
和酒店工作的好處是,酒店來拜訪我們的時候經常帶吃的,然後大家出去旅遊、出差基本上也會給同事們帶點兒吃的,還有人會自己烤了蛋糕麵包之類的帶來,所以口福一直不錯,什麼dean deluca的零嘴禮包啦,高級甜甜圈,巧克力和糖基本上不會斷貨。最可怕的是一個香港同事有一次帶了榴槤干來,然後全辦公室應該只有我吃了並熱烈稱讚了他,哥們感動了。
【午休時間】
啊,終於到了我最喜歡的部分了。
午休其實就是午飯時間,1個小時,自由支配。我在辦公室有個飯友,隔周一般就找個周四周五的出去吃周邊比較好的餐廳中午的Prix Fixe之類的。平時一個人經常吃餐車,最愛是20街5大道的Taim Mobile,吃Hummus和Falafel的,但是感覺近來水準下降,還是他們Nolita店裡的好吃。
附近一個吃sushi的米1餐廳中午的prix fixe. 同事要的天婦羅soba
附近一個吃sushi的米1餐廳中午的prix fixe. 同事要的天婦羅soba
夏天的時候選擇比較多,有段時間迷戀麥迪遜公園裡的Shake Shack,排了老長的隊伍買個漢堡和手切薯條,公園裡一坐,感覺老好了,但是在隊伍里等30分鐘實在是太可怕了。Union Square公園今年夏天開始提供桌椅了(以前只能坐草地上),買個Num Pang的三明治,坐下吹風,曬著太陽,老悠閑了。
前陣子很愛去17街Diginn吃盒飯,7、8塊就能吃三菜一飯,還都是有機的;隔壁的Hale Hearty最近有限時的Clam Chowder,味道相當不錯,配半個三明治真心可以吃很飽。對面的Ennju是我想不出來吃什麼的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但是基本上只吃Salmon Skin Don和Yaki Soba。
Union Square可以坐在草坪上吃飯
Union Square可以坐在草坪上吃飯
不過我還是更喜歡自己做飯。於是就可以說到午休最喜歡的活動了??
買菜。
每逢一三五,Union Square都會有農夫市場。這個簡直是我最喜歡自己辦公室位置的一點了,午休或者上下班的時候買菜實在是方便。雖然價格會比超市裡貴些,但蔬果的質量也更勝一籌,比方說,同樣品種的藍莓,農夫市集買的就是要比旁邊的Wholefoods里賣得要甜。而且有幾個攤是有賣綠葉菜的,青菜很多家都有,但是我竟然還買到過米莧和油菜心。Bread Alone的麵包是最實惠的,而且他家自製的Granola實在是太美味了(請認準紅色包裝巧克力味,這個味道是要搶的!)。
有時候會碰到這種東西,在Union Square的公園
市集上的女中學生,真是可愛。
市集上的女中學生,真是可愛。很喜歡的一個賣花大爺
很喜歡的一個賣花大爺超級可愛的蘋果種類介紹
超級可愛的蘋果種類介紹怪獸青菜……
怪獸青菜……地上經常有人彩繪
地上經常有人彩繪
即便什麼都不買,光是轉轉也會覺得心情好。辦公室里坐那麼久,需要的就是放鬆下心情。
戶外吃飯和午休逛農夫市場這兩件事情,如果有朝一日回國,估計會很懷念。
【Happy Hour和尾牙】
基本上,我在紐約喝掛的經歷,每一次都和這家公司有關??現在正在打字的我昨天晚上還差一點喝掛了,這很不好??
因為沒有全公司一起的outing(只有國際部有過一次大的outing,去的撒丁島,結果今年改成海外的人來紐約了- -),為了豐富群眾的娛樂活動,公司每個月都會搞一次Happy Hour,說白了就是公司出錢買酒你們喝。伴隨Happy Hour而來的,還有月度業績回顧和月度最佳員工獎的頒獎,得獎人會得到一個大的獎盃(由一個水桶和麵粉盆組成)。
同事們真的是太能喝了,就算只有芝士配麵包這樣的小零食佐酒,照樣能喝到超晚。我其實不太能喝,而且公司買的酒不好,稍微喝多一點就吐,真是一點都不誇張。
至於尾牙,一般也就是聖誕節派對,主題還是喝。參加過兩回,第一年是某個酒店2小時open bar + sleep no more,我早走了;去年的時候,在Williamsburg包了一個餐廳/酒吧,然後我喝掛了??於是同事說今年要給我發drink ticket。
大概就先想到這些。我記得那時剛入職,隔壁部門的猶太老頭拎著一整張鱷魚皮來我們部門看皮料的時候,和我說過這麼一句話「If you can make it here, you can make it anywhere in the world. 」 現在想想的確如此,搬離紐約後覺得像打完大boss升了級一樣,其他地方的生活竟是如此輕鬆悠閑。
我記得那時剛入職,隔壁部門的猶太老頭拎著一整張鱷魚皮來我們部門看皮料的時候,和我說過這麼一句話「If you can make it here, you can make it anywhere in the world. 」 現在想想的確如此,搬離紐約後覺得像打完大boss升了級一樣,其他地方的生活竟是如此輕鬆悠閑。
「每天和這個世界上最聰明和最具創造力的人共事,人們成功時的快意會被分享,失敗時的沮喪會被共勉。這裡大概有你要的全部,這座城市從來不反對什麼,一切似乎都是可以被接受和理解的。她從來不管你的生活,不管你的價值觀,不管你的性取向。」
紐約的優點不計其數,最有感觸的是她的包容度之大之廣。大家都說她浮誇,我卻覺得她非常接地氣,因為她現實,公平,謹遵一切生存法則,勝者為王受人尊重,loser回家被人遺忘。當每個人在桌前開始每一天的routine時,都會投入到高效又competitive的工作當中。在正常的工作日中,我幾乎沒有見過有人會在午飯上浪費超過20分鐘,通常都是grab a sandwich or a salad,坐在電腦桌前度過的。曼哈頓寸土寸金,島上的時間更是寶貴。
曼哈頓島雖然小,卻掌握著全世界最豐富的資源。在下班後,在高檔的酒店中,在偏僻的巷子里,可以吃到世界任何地方的美食。如果你還有精力有閑錢的話,你可以做一切想做的事,到最高檔的百貨公司享受VIP待遇,到最平民的集市上淘手工首飾;到麥迪遜公園一個人靜坐吃漢堡喂鴿子,到大都會林肯中心參加音樂會或社交派對。在這裡一切都是紅塵滾滾,只有你來不及玩的,沒有你玩不到的。在剛開始工作的兩年內,我覺得任何一個年輕人都捨不得離開曼哈頓島。
我相信以上,在北京上海香港,東京新加坡,倫敦巴黎工作過的人都有同感。
其他答案都寫了生活方式和特點,那我來說說選擇呆在紐約工作生活的人的共性:
比如,我的同事麥特,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全美專業前三)的碩士畢業,成績全優,放棄成為醫生和令人艷羨的未來,在家人朋友的質疑和不解下,投入時尚行業,勇氣和決心令人佩服。先給一家小裁縫店免費打工了一年,然後進入輕奢品牌男裝部門,基層做起。他工作時專註和努力,對於完美的追求和執著,深刻地影響到了我。
又比如,我的上司瑟琳娜,Brown本科哥大MBA, 為了維持身材三年沒吃過一個她最愛的muffin,容貌身材一流,工作能力極強。她MBA出來時候,有機會進入加州某家高薪公司,她決定放棄溫暖明媚的藍天白雲,沙灘大海,選擇進入低薪利薄,競爭大,工作強度不小的時尚業,選擇了留在十月可能會颶風,冬天可能會暴風雪的紐約。
所以,即使很多人覺得紐約髒亂,危險,房租貴,天氣不好,交通糟糕,節奏過快,入不敷出。相比其他城市,在紐約生活也許更艱難,工作也許更辛苦。但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這並不妨礙每個來這生活工作並能甘之如飴的人。就好像《夏洛克》里的華生總是被危險事物所吸引,夏洛克的原話是「You are addicted to a certain lifestyle.」 我也一直堅信,每一個選擇了紐約的人,都是目標明確,不安於現狀,熱愛探索生活,骨子裡帶有浪漫主義和冒險精神的勤奮工作者,並且引以為豪。
We are all addicted to a New Yorker lifestyle: work hard and play hard.
在沒有厭倦這一切之前,我們都無法捨棄這裡的紅塵滾滾。
(傲骨賢妻截圖)
(傲骨賢妻截圖)
最後附帥哥麥特的照片一張:體驗是很孤獨但也很充實。
在Soho和West Village的交界處工作了差不多兩年時間,非金融非碼農非律所,《老友記》里經常出現的那幢樓就在我們office附近。
因為離Soho很近,所以午休時間經常會去逛街,時常遇到超模和明星,還有品牌特賣會。
想到自己每天路過的街道,可能是很多人坐了十幾個小時飛機來朝聖的旅遊景點,感覺有些奇妙。
比如最近就有同事和同學在Soho遇到了周董和昆凌。
曼哈頓著裝水平明顯高於皇后區和布魯克林,因為工作領域和時尚相關,所以上班的時候也會偷偷觀察。
紐約人上班基本都坐地鐵,在我眼裡搭Q線的乘客穿得最得體。偶爾會感嘆這裡應該是全球大牌包出現頻率最高的地鐵車廂了,很難想像在北京上海,白領們背著最新款Tods,Prada,BV擠地鐵,而且不少是四五十歲的中年女性。
另外很多上班族也喜歡在車廂里看書,可能是因為之前紐約地鐵沒信號的緣故。
我以前覺得地鐵太擠,車門關不上這種事情只會出現在北上廣或者東京,但來紐約才知道並非如此。
這個狀況在L線上尤其顯著,因為這是唯一一條從布魯克林Williamsburg通往曼哈頓的地鐵線,於是想要在曼哈頓東村附近擠上車,難度不亞於在上海人民廣場前一站上車。
後來掌握了訣竅,站台出口處的車廂相對比較空,厚著臉皮多說幾句EXM也比沉默著硬擠有效果。
下雨天的紐約對上班族非常不友好。
首先因為美國人民不喜歡身體被觸碰,有了雨傘的地鐵車廂載客率顯著下降。
再者地鐵站里有不少流浪漢居住,隨地大小便現象十分常見,一下雨,尿漬就被溶解了,導致整個月台非常臭,現在打下這行字的我彷彿還能聞到那股酸爽的味道。
說到流浪漢,另外一條經驗就是當你在滿滿當當一車中發現有個車廂特別空,千萬不要懷有僥倖心理覺得是自己觀察力過人。
大部分情況是這節車廂住著一個散發惡臭的homeless,如下圖所示。
中午一般靠色拉和三明治填飽肚子,不太會吃大魚大肉,或者澱粉含量高的米飯麵條。
早上會去Pret A買麵包,這家麵包店的店員很nice,經常有同事遇到莫名其妙被免單的情況。
曼哈頓的星巴克早上人很多,要提前用Mobile App點單,走到店裡就能直接拿走做好的咖啡了。
紐約星巴克水平參差不齊,好在一路上門店不少,多試幾家就知道哪家最好了。
上班自由度還是挺高的,通常一到兩天完成一篇稿,沒有人盯。相比於國內嚴格的等級制度,美國這兒也是更民主一些。
下班後不少人會在辦公室廁所換好運動套裝直接去健身房,公司附近就有個New York Sports Center。
美國人挺喜歡下班去喝一杯聊聊天,本人無感,但這個習慣的確造成了辦公區域餐廳比較多的現象。
在曼哈頓一個人住的話,外面吃和自己燒價格相差不大,大部分時候在回家路上就把晚餐解決了。
答主尤其喜歡吃日料,而紐約正宗的日本料理太多了,晚飯有時候點一份chef special,價格也就在30刀左右。
賺同樣的錢,把美金換成人民幣,工作壓力相對國內要輕鬆許多,朝九晚五不加班也不打卡,偶爾睡到十點去公司問題也不大。
周五的話,不少人會提早回家,還有人會帶著寵物來上班,最近聽說了國內互聯網同胞996,007的工作制度,覺得自己回國毫無競爭力。
冬天太陽落山很早,有時候五點下班再從地站鐵出來天色已經黑了。
站在14街六大道的十字路口,往上城看是五彩斑斕的帝國大廈,往下城看是燈火通明的華爾街,會有一瞬間恍惚,覺得自己站在世界中心。
順路去Whole Foods買點水果小零食,拮据的話就去7-Eleven。流浪漢會在便利店門口幫你拉門,給零錢後會對你說一句God bless you。
但你知道,在紐約,誰也靠不上,還得靠自己。
當年master 畢業之後(哎,老了),經歷千難萬險,面試三四輪之後,終於進到了一家NYC的IT+Consulting的公司( 非碼農,非金融 ,其實我學的是civil...)。當時公司的HRD在加州灣區度假的時候順便面試的我,當聽說公司的location在曼哈頓,並且是麥迪遜廣場花園邊,之後會搬到wall street 區域(45 broadway),的時候,我已經開始YY無數種美好的未來了。
但是,一年多的工作可以說真是喜憂參半,極大地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曼哈頓真的是個神奇的地方,我基本步行cover了自己住的81街上東區一直到上班的曼哈頓島最南端的大部分地方。也去new jersey 跑過馬拉松,吃過燒烤,也去法拉盛體驗一把中國,也去long island度過周末。上圖為攻佔wall street時候,午休路上碰到一個大叔手拿TC國旗,手捧TC報紙。
上圖為攻佔wall street時候,午休路上碰到一個大叔手拿TC國旗,手捧TC報紙。------------------------------------------
幾個月後已經吃成一個胖子了,跑馬拉松有點捉急。
--------------------------
先說生活:
這裡可以紙醉金迷,可以各種性別膚色人種大雜燴,可以把不同風格的建築融合在一起,
這裡過馬路可以無視紅路燈,對,完爆中國式過馬路,對,車越開過來我越過,
這裡租房子可以直接說就喜歡和同性戀一起住,
這個可以街上遇到奧巴馬車隊,
這裡可以看到林書豪,
可以去jersey city看亨利,
這個可以看到攻佔華爾街的盛況,
可以看到各種人排大長隊買apple,
可以第五大道上奢侈品店裡看中國壕,
可以看到品牌商店放3個半裸肌肉男在外面勾引遊客,
可以經歷超級碗冠軍遊行,手紙滿天飛的殘暴,MD夠我用幾年的了。
可以在高大上的樓裡面上班,
可以吃到包括韓國烤肉在內的超級各國美食,
可以經歷極品的伊朗室友,押著我的deposit不還,艹
可以經歷更極品室友的朋友(和自己partner在我床上xx, 艹)
可以扣去你工資各種稅,艹
。。。。。。
這之後,
然後對自己說,不要驚訝,here is New York。
再說工作,
公司開始的location在麥迪遜廣場邊上,可以俯瞰到幾乎整個曼哈頓島,每天可以看到洛克菲勒,和帝國大廈。如果PM2.5不高,可以看到自由女神。(可以看到的景色跟樓上一位仁兄的答案裡面類似)。後來搬到華爾街,由於朝向問題,就看不到什麼全景了,只能看看下面broadway上行人和車輛。
那麼對於不是碼農,不是金融工作的我來說,typical一天就是這樣的:
7:25 am 起床,和室友互相等廁所,刷牙,洗臉,沖涼(偶爾)
7:40 am, 穿的西(ren)裝(mo)筆(gou)挺(yang), 從上東區最寒酸的公寓里出門
7:50 am, 經過各種無視紅路燈,斑馬線,來到地鐵站(83還是84有點記不清了)
進地鐵站,各種閃轉騰挪,並時刻保持紳士風度,一定不要接過門口老黑給的I"m New York的早報紙,原因後面說。
8:00 am 經過各種等待,紳士一樣的擠到最靠站台邊緣,然後不等人都下完,跟著人流湧上車。 基本只有立錐之地的區域里,淡定的拿出iPhone4, 看WSJ, NY Times, 順便鄙視一下那些 看I"m New York的, 然後對看ipad, kindle及各種電子書的的人投去我懂你的目光。
8:40 am 經過各種temp. stop和station stop, 到達wall street站,這時候一般車上已經很寬鬆了,穿 過墨西哥人,繞過老黑,超過白人,跟著前面那個亞裔小哥出站。
8:45 am 幾步路走到公司,羨慕一下停在門口的白色賓利,鄙視一下從車裡面出來那個老不死的, 上到20+樓,開始吃free 早餐。順便向早來了1個小時的manager問好,和同事討論今 天多少presentation, 多少client要去。
9:00 am 開始上班,略去10000字。。。
12:30 pm 午飯時間到,可以去M記,可以去煎餅果子攤買halal food, 可以去一個Chinese buffet吃 美式中餐,可以去subway 要一個特價的長meat ball...
1pm 開始下午上班,很可能要去客戶那裡presentation, 或者電話先跟客戶吹半個小時,或者被 manager抓進去小屋各種畫餅,或者被HRD抓進去大屋各種performance issue...或者和 team各種meeting
6 pm 官方下班時間,大樓中央空調準時停止工作,所有人當做什麼也沒發生,繼續工作。
7 pm 個別吃貨,或者餓得不行的人開始騷動,上廁所,去廚房喝水,去抽煙, 或者和來打掃衛生, 倒垃圾的墨西哥小伙聊天,或者去隔壁一個PR公司找180+的白人mm要材料。
7:40pm manager 收拾好東西,叫上住在一個new jersey 別墅區的HRD準備回家。
7:50pm 所有工作或者假裝工作的人開始非常騷動,準備下班。
8:00pm 大家覺得就算manager去la shi也應該拉完了,可以安全下班了,紛紛出走。
8:10pm, 晃晃悠悠的走在去地鐵站的路上,可以去chase看看卡里還剩幾個錢,去citi看看信用卡要 還多少,去bank of america看看check是不是用完了,可以看看都看膩的那頭金牛,然後 進入華爾街地鐵站。
9:00pm 基本到家,開始煮從chinatown買回來的小籠包。
10 pm 可以出去看看曼哈頓夜景,可以去一個park散散步,看看別人遛狗,囧。可以路過邊上一個 租金比我工資還高的高級apt, 可以YY又有哪個billionaire 從我身邊路過。
11:30 pm基本可以沖涼洗澡睡覺,然後希望明天那個客戶可以nice一些,可以make the deal, 希望 把項目需要完成的checklist做完, 希望公司又買點什麼特別可口的早餐,希望周三outing可 以吃的更爽一點,希望這周四公司那場足球賽自己可以多進幾個球,希望這周末不要再有 什麼training。
12:00am 本來基本睡著的我,可能被樓道里準備出去happy的bitch們的高跟鞋吵醒,被不知道去 哪裡瘋回來的chap走廊里巨大的打電話聲吵醒.
12:10pm 如果剛才沒有醒,那麼現在樓上那對couple,那愉快的大和諧的聲音和OH MY GOD的呼 喊聲應該也不會影響到我了。
寫這麼多,除了回答問題,更多的是我自己的回憶,紀念過去的這幾年。其實我心中對紐約還是有一些懷念的。就像每當我遇到挫折或者驚喜,都會淡定的對自己說,This is New York.
2013年,我在紐約華爾街做外匯交易。上班地點就在曼哈頓最南端的55號大樓(Water Street 55),每天suit上身,從South Ferry下車出站,穿過Broadway,直奔一間能俯瞰自由女神的辦公室(文中有實拍View)。無論是上班的坐標,還是從事的行當,我覺得回答題主關心的「在紐約曼哈頓上班的體驗」,都蠻匹配的。
可能沒有哪一個人在聽到紐約曼哈頓這樣一個名字的時候,會完全不興奮,我也一樣。但興奮並不完全是因為在這裡看上去能多體面,更不是因為在這裡能賺到多少超額收益。而是因為那種從小的想像出現在眼前時的神奇,以及作為一個前英語教師能夠在世界的資本中心「搞金融」的新鮮。用一個金融行業的「術語」,這應該算是一個「黑天鵝」事件了。
記得從小對紐約的第一直觀感覺也是第一份嚮往,來自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估計好多7080後都是這樣)。
姜文老師讓那個年代的好多人了解了美國夢,也讓那個年代的好多男孩心裡住下了一個王啟明。後來大學開始學金融,對紐約的了解更多地來自書籍和電影。其中對當時的我很有影響的是那本《King of Capital》(講述黑石集團和施瓦茨曼先生的故事)和電影《華爾街》(1987版)。
尤其是感受了電影里道格拉斯演繹的Gordon Gekko,就覺著一輩子一定要去紐約華爾街感受一下世界資本中心的風浪。P.S:我認為電影史上和未來,沒有也不會再有,對於華爾街資本大鱷的霸氣、魅力、以及野心的演繹,能超越道格拉斯飾演的「戈登大帝」。
所以,初到這裡的時候,我很興奮。這種感受應該就是(從題主的主問題和相關問題看得出來)題主最關心的所謂「感受」,我也會用最詳實和真切的圖文呈現這一點(前方多圖預警)。但是我也真的想說,以我今天在中國和美國完成學業、並在中國創業之後的角度和體感回頭看在紐約曼哈頓工作的感受,其實就不僅僅是興奮和美好了。在這篇回答中,你會看到只屬於曼哈頓的夢幻,也會看到來自曼哈頓的絕望,以及為什麼我覺得應該離開那裡。
這篇關於「感受」的回答,我會用三個部分來完成。不僅僅是和大家分享在那個很特殊的地方的親身感悟,也是為自己做一個回憶和梳理吧。
----------來自曼哈頓的分割線----------
Part 1:初到紐約、初闖華爾街的興奮
看過電影《華爾街》的朋友,應該記得其中提到的那隻叫做「Blue Satr「的股票,我也印象很深。以至於剛剛落地紐約JFK機場看到「jetBlue」的時候都有種莫名的代入感,感覺華爾街已經近在眼前。
還沒去住地,就風塵僕僕地跑去曼哈頓,完全看不出飛了十幾個小時的倦意。
甚至等不及開工,就提前去上班地點「采點」。
而從我的住地,110街,跑到曼哈頓的最南端上班的一天基本就是下面這個樣子。每天從搭上破舊不堪但是永續運轉的紐約地鐵開始。P.S:在地鐵上這張「憤青照「出自我當時一起上班的中國同事之手。
在曼哈頓的South Ferry下車。有時還能碰到來為競選市長拉票的老大爺。我清楚地記得他的名字叫「麥當勞「~
穿過狹長的Broadway,就是上班地點了。Water Street No.55 Building.
那些耳熟能詳的big name也都在附近。比如,JP Morgan和高盛(老總部)。
在曼哈頓,貌似喝水都要喝得「有模有樣」。累~
不過說實話,我確實是被當時辦公室的View震撼到了。前文提到的能夠俯瞰自由女神的位置就是這裡。雖然有點小...
是不是和印象中雄偉的「Statue of Liberty「不太一樣...
搬磚開始,就是每天盯盤的日常。
偶爾換個樓層轉轉,就能偶遇「標普」的辦公室...
有空出來透透風,經常看到華爾街大佬們的直升機(他們每天上班的交通工具)滿天飛。
中午的時候,到「街上」走走,隨處可見紐約城和紐約精神的創建者。美食也是遍地,印象非常非常深刻的是一家叫做「金筷子「(golden chopsticks)的中餐館,非常小,就在上班的大廈樓下。但是味道,毫不誇張地講,是我在包括國內的所有地方吃過的最好吃的中餐(粵菜為主的份飯)。後來也在美國的學校里看到了遍地開花的中式份飯「Panda Express「也是類似的品類,但是味道完全比不了。So,大家去紐約華爾街的時候,一定別只是和大金牛合影,一定要去試試金筷子。
在「街上」約人等人的時候抬抬頭,都是一線天。感覺得到這裡作為(至少曾經是)世界之巔的霸氣和血統。
說實話,在這個全世界的資本中心,每天都有讓人覺得震撼的人和事。但在這種每一天每個人都在為了收益奔走的地方,也不免會覺得壓抑甚至迷茫。尤其是在一個身邊都是老外,且沒什麼理想只在乎利益的的圈子裡,這種感覺更會被加倍放大。記得有一次,一個中國同事和我說,他經常在身邊同事在一起打得火熱的時候,一個人聽周杰倫的《蝸牛》,這種感覺,我特別特別能體會。
當然,即使覺得有些孤獨和冰冷。紐約,曼哈頓,還是會讓你感受到這裡,而且是只有這裡,才能有的人文、藝術、和最經典的美國精神。
Part 2:只有在NYC才有的日常
工作在曼哈頓,或者生活在NYC,有一點是不能不去體驗的,那就是著名的中央公園。也是我在紐約的第一個早晨,就跑去的地方。
遠看,震撼。
近看,幽靜。
最美的時候,還是秋天。
當時有段時間,潘石屹經常在微博上發在中央公園跑步的照片。我還想著每次去跑步看看能不能堵到老潘,但是每次都沒成功。。。
倒是每次看到CNTV的時候,還是覺得很親切的。
這裡不得不提的一個小故事是,有一次跑步看到了公園裡的一個游泳池,人少、水清、視野完美,就忍不住上去問怎樣收費,心想著就算貴也要去體驗體驗。結果,工作人員,拿出筆紙寫給了我一個網站,告訴我回去註冊即可,免費游。
當時我真的有點震驚,心想著在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地方,能有如此水準的公共福利,這可能就是中央公園的公共精神的最好象徵了吧。
除了中央公園,還一定要去的就是這裡的幾所著名的學校。哥大和NYU就不用說了,從每年畢業典禮的時候,帝國大廈都會把頂燈亮起兩所學校的顏色,就看得出這兩所學校在紐約的象徵意義有多大了。
可能是做教育行業的原因,為了方便去學校里轉轉,也是為了方便去看看從前的學生,我特意選擇住在了哥倫比亞大學旁邊的110街。
哥大也是我走進去的第一所美國大學,印象非常美好。也一定不能免俗,要和Alma Mater合照一張的。
隨時隨地可以在充滿歷史感的長凳上發發獃。
或者,和大黑哥尬聊一下AJ鞋。
而從華爾街到NYU那簡直就更近了,可以說是溜溜彎就到了。作為商科畢業生,NYU Stern是必須要去拜訪一下的。
這所沒有操場的學校,重大活動都是在這個學校樓下的華盛頓廣場上舉辦的。這裡也是無數經典電影的取景地,街頭藝人隨處可見。同時我也記得廣場旁有一家陝西肉夾饃特別地道(比西少爺好吃多了...)。
記得一次去NYU見從前的學生,還了解到他自己放棄同濟大學建築系的保研資格,非要轉專業申請美國大學的金融專業,就是因為偶然在電視上看到了一部關於華爾街的紀錄片,被這裡深深吸引。而後來,他申請的所有美國學校(包括斯坦福、MIT、哥大,甚至排名一般的)都拒絕了他。而只有這裡,這所華爾街隔壁的NYU的金融工程專業錄取了他,也讓他圓了自己的華爾街夢想。我聽了,特別有觸動,有的時候人的精神力量真的會讓人心想事成。
後來我們變成了很好的朋友,也一直保持著聯繫。記得一次在紐約小聚,他還帶我去了NYU的琴房。體會了一下這所最商業的學校的藝術一面。看到牆上的演出通知,不得不說,論文藝氣息,紐約真是最極致的存在。
祝福現在還在紐約的他,也祝福每一個在紐約和奔向紐約的追夢人。
除了哥大和NYU,這裡另一所不能不提的名校就是茱莉亞了。這所世界頂級的藝術院校和紐約城真的堪稱渾然一體。
隨手一拍,都是風景,而且是壁紙級的。
一幕幕現實中、藝術作品裡的經典瞬間在這裡也隨處可見。你會覺得「光影入夢,歲月留聲」。
甚至你可以在紐約,走進那些瞬間里,我就在紐約的時候,碰上了電影《同桌的你》在紐約的拍攝。當時《同桌的你》劇組在紐約的時代廣場拍攝一段大家集體唱「同桌的你」的快閃。我,在當時哥大中國學生會同學的邀請下(真的很感謝),在林更新、周冬雨的帶領下,與大量中國學生、朋友的共同努力下,參與完成了電影《同桌的你》的一段快閃拍攝。這段快閃,還上了娛樂新聞的報道。
以至於電影上映的時候,我還特意去看了看這段鏡頭拍得怎麼樣?結果,被導演剪掉了。。。好在我當時留了一段視頻,大家可以湊活感受一下當時的氣氛,真的挺棒的。
總之,在這裡,你會遇到無數對人文、對藝術無比堅持的人。他們或流行,或古典,或科班,或街頭,但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讓這裡變得更加多元、更加包容、也更加有魅力。地鐵里隨處可見的表演都能讓人如痴如醉,神魂顛倒。
穿梭在這裡的每個角落,你會覺得"Maybe I am a dreamer, but I am not the only one."。
當然,除了人文和藝術,這裡還有太多太多可以讓我們為之震撼的理由。
比如,堪稱歷史級的建築;
比如,陳列著無數光輝人物的博物館;
再比如,可以被稱為人生十字路口的街頭;
以及,美國精神最集中的代表,洛克菲勒中心。
我甚至把從那裡買的一個鑰匙扣一直用到了今天。這份情節不僅是因為在那裡遇到了我今天創業的第一位合伙人,也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用這份不斷進取的創業精神鞭策自己、鼓勵團隊。
不得不說,我非常感激有機會在紐約曼哈頓工作過,在NYC生活過,那裡讓我開拓了見識、增加了對世界的理解、也讓我感受到了那裡曾經有的最原始的、最強烈的、認為一切皆有可能的美式創業精神(如下圖)。
雖然,這種精神,在今天的美國本土,已經在慢慢消失中了(只有矽谷、波士頓的少量互聯網和創業公司還保留著)。今天,你會經常聽到一種論調:American people don"t have American dreams anymore...這,也是我選擇離開紐約,離開華爾街的重要原因。
謝謝當時公司里的中國小夥伴留給我這件T恤,我會把它和紐約的時光都珍藏在心底。Love U all~
Part 3:為了實現美國夢,我決定回到中國
漸漸的,每天看似光鮮但只為收益的忙碌讓我的身心疲憊不堪。心理上,我發現我根本不是為了體面生活而去賣命工作的那種人。我做的事情,必須有我的熱愛在裡面,說白了,就是要有理想和創造的過程在裡面,我還是想追隨內心做一個創造型的人。而在華爾街搞金融,很顯然不是,這種每天重複的工作,毫無創造力和驚喜。而身體上,每天的強度都超級大,由於勞累過度,甚至,我得了水痘。搞得我只能憋在家裡,不能出去。偶爾出來買點吃的、逛逛商店,還都要帶上口罩。
同時,我也能清晰並真切地感覺到,國內互聯網(2013-2014)的飛速發展和日新月異,以及創業氛圍的如火如荼。中國互聯網公司(比如噹噹網、聚美優品、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讓我的心真的在紐約安穩不下來了。也讓我更加深入自己的內心,想清楚自己對於「華爾街」的理解和感知。我想起了第一次聽說「納斯達克上市」的概念,是在新東方講課的時候,看到的牆上俞敏洪老師帶領新東方高管團隊在紐交所敲鐘的定格畫面。
明顯地感到,今天的紐約,已經不再是追尋美國夢最好的地點。實現美國夢的最佳地點,是中國。這個判斷和感嘆,並不僅僅是因為這些赴美上市的企業創造了多少財富(而且,有些今天已經市值縮水,風光不再),而是驚嘆和感動於在今天中國這樣一個創業大時代里,人們,即使是草根,也有機會通過找到好的機會、感召到好的團隊、通過用心儘力創造用戶價值來取得成功,並為這個時代創造屬於自己的貢獻。這一點,太讓人著迷,也太讓人為之激動了。這和在華爾街每天想著多賺幾個點比起來,完全是更加高遠的追求和價值。而我本身,也完全不是一個嚮往表面光鮮生活的「精英人」,我喜歡和一群心中充滿激情、充滿理想、不滯於名、不滯於物的實幹派一起,即使衣食簡陋、環境艱苦,但卻能為了同一個目標奮進拼搏的感覺。
每想到這裡,我就特別感恩在新東方這樣一個充滿理想的團體中的經歷,就特別想念北京、想念中關村。因為這裡是這個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對於中國人可能是幾乎唯一的)能夠將理想變成現實、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創業中心。所以,今天我不同意說這裡是中國的矽谷,我覺得這裡,是世界的中關村。
記得,離開紐約之前,我和當時一個同事(我們叫他老高)還趕上了一家企業的上市(幾乎每天都有),那家公司的名字還挺特別的,叫「YuMe」,覺得很有寓意,我們就在NYSE門前合了影,還互相打趣說以後我們自己創辦的公司也要來這裡上市。
雖然後來沒有一起創業,不過你放心,老高,無論這篇回答你能不能看到,我們的團隊殺回紐約敲鐘的時候,我一定叫上你。
如今,我從紐約回到北京,經過兩年的跌跌撞撞,我們有了自己的團隊,也有了相信我們並願意與我們並肩作戰的投資人。我每天不用再「瞻仰」自由女神,也不用再穿得西裝革履,只需要騎個膜拜路過清華來上班,加班到深夜,餓了,就和團隊去樓下買個雞蛋灌餅加個雞蛋,我覺得無比的幸福、踏實、而且充滿希望。
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為用戶創造著價值,每天團隊都在一點一點地成長,也因為共同願景有越來越多有著共同理想的夥伴加入。而讓我們更加興奮和感動的是,今天的北京,已經變成和當年的紐約一樣,成為世界創新和經濟力量的中心。前兩天,今年的清華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舉行,中國和美國的製造業、銀行業、互聯網的巨頭都來到清華,不僅僅是上層對話,而是真的走進課堂為學生們上課。這不僅讓我想起在學校上課的快樂時光,也更加感嘆中國經濟發展的能量和未來的無限想像。
我和我的CTO在回到學校參加活動之餘,在美麗的清華園邊走邊聊公司的當下目標和未來願景。我們覺得這是中國最好的大時代,也是真正實現我們這代人的美國夢的最佳土壤,我們感到身處這樣一個時代的幸運和不可辜負的使命感。還互相調侃,有一天也要像馬雲老師和王堅博士一樣,去世界名校去談談我們的理念,聊聊我們的理想。
而至於紐約,其實,已經是一個過去式了。或者說,我們可以把那裡當成自己的一個目標、一個追逐的生命狀態,畢竟那裡記錄並象徵著一種勇氣的高度、一種創造者的精神。有機會要去看看,要去感受感受,但一定不要把那裡僅僅理解成才富、地位、或者高大上的光鮮亮麗的存在。我如今每次看到特別嚮往光鮮生活而沒有實質內心追求、只是把成為所謂精英人士當成人生目標的年輕人,我就覺得特別的遺憾,甚至悲哀。
我感恩我的每段經歷,無論是新東方、還是清華、MIT、亦或是紐約、曼哈頓、華爾街,本質上都是一個又一個讓我更加深入地認知自己的過程。走得越遠,才越能回到內心深處,找到自己的熱愛,並傾盡所有,實現它。
我希望下次再回紐約,再站到紐交所門前的時候,身後的旗幟,不再是「YuMe」,而是「愛天」。
也祝我們每個人都實現自己的「美國夢」,無論,在哪裡。
See you, New York.
End.
2017.11.2
北京
附錄:
那天:說說你從非學霸變成學霸的經歷吧?
那天:在中國,英語流利能給個人帶來多少額外的收益?
最近幾個月剛從北京搬到了紐約,剛好可以把紐約和北京這兩座城市的最新情況客觀地比較著說。
1)工作節奏
據我個人的小樣本觀察,曼哈頓的整體工作節奏是要比北京略微輕鬆的。除非一些特殊的部門比如投行前台加班很厲害,在曼哈頓的大多數朋友們保持著朝九晚五的工作節奏,偶爾加班。北京的大多數朋友們所在的行業和公司都是有著「加班文化」,不少互聯網公司都"996"的說法(朝九晚九一周六天)。在曼哈頓工作的周中的晚上,一些朋友們還會一起吃飯小聚,在北京看來是挺不可思議的一件事。
2)通勤
整個曼哈頓其實和北京二環內的面積差不多,因而曼哈頓的通勤比北京更加便捷,一般通勤單程都在30分鐘以內。在中上城上班的同學一般住在曼哈頓島上或者羅斯福島,在下城上班的同學可以住在new port,都有地鐵/纜車直達,交通非常便,當然畢竟曼哈頓地鐵都修了100多年了,線路發達也是正常。
3)語言
語言對於在曼哈頓工作來說是一個比較的挑戰。當然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用英文交流是沒啥問題的,但是要到爭論的關鍵時刻,總是恨自己英文不能說的更溜一點。拿我自己舉例子,在國內和別人吵架結束的晚上,自己躺在床上,回想白天吵架的內容,總會悔恨我當時怎麼沒想到這麼這麼還嘴啊!在曼哈頓就更是這樣,跟同事們就某一複雜問題進行討論的時候,總是在想著憋死了憋死了都無法百分百準確並簡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確實很著急。當然語言的問題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需要依靠時間的力量來慢慢適應。
謝某人早早腰了我,現在工作滿了半年來答。
這個問題其實提得很寬泛,曼哈頓有分很多性格不同的區塊,然後職業類型不同體驗也會不一樣。
我就來說說我和倆朋友的體驗。
我:
在一家中型貿易公司做成本分析
Commute體驗- 公司在中城區,離帝國大廈兩個短block的樣子。公司幫我租的房子在Chelsea(西邊),不遠,每天都徒步上班。步程大概15-20分鐘的樣子。一般我會避開比較擁擠的街區,但早高峰人哪兒都挺多的。在加州時有人給我說過,你去紐約玩一定要在早高峰出門,感覺跟著人流快速走的感覺。當時很是嚮往,不過後來發現自己上班走路比多數人都快。。不過avg walking speed來看,曼島比上海快。曼哈頓人民(不排除外地人)有很多比較rude,走路間互相撞到擦到不說抱歉的也常見。這點和東京不能比了。當年在東京過109前面那個路口差點嚇死,那人山人海,結果居然都沒人擦到我。。曼島更粗魯的是騎行的,見過無數次對路人豎中指罵f開頭的了。地鐵就更噁心了,下邊會說到。
上班流程體驗- 朝九晚五點半,這點其實和國內差不多。不用打卡但遲到會被某些領導嫌棄甚至討厭。很多同事習慣一早起來就開始處理郵件,我是習慣到了班上坐定開始。郵件的措辭需要很講究,一開始我很驚異於很多native的同事寫郵件都比我慢,後來慢慢覺得很有必要。會議很多,包括公司內部的和與顧客的,如不注意推掉一些不必要的容易造成自己的工作來不及。說是五點半下班其實多數人都會六點後走,個別忙的會到8,9點,也有偏重家庭的人5:30一定走。工作節奏很快,一年裡有半年是一天全神貫注做滿的節奏。效率高的人一般沒事,腦子或者注意力不行的,懶散的時候就會容易加班。加班全自覺,無工資。
公司氛圍體驗- 除我全是美國人,工作氛圍總體來說比較歡愉,大家都挺幽默,互相都能get到點。規定是領導和嘍啰不能social,平級間基本自由。上班時間領導會來跟你開開玩笑掉調節下氣氛,平級工作時間談談天八八卦也是常事。中午吃飯一般會八卦。下班喝酒一般會竄部門八卦。一般都有猛料。不跟你八卦要麼你崗位敏感要麼跟你不熟。很多時候會發生「你是全公司最後一個得知自己要被辭退的人」的事件。人事經理是經理級別中最受尊敬的。。一般沒人敢得罪。CEO是民怨吐槽對象。
小夥伴A:
在某國有銀行的紐約總部上班,後台管理崗
Commute體驗- 公司在中城以北不到中央公園的位置,離時代廣場比較近。和我同一個公寓。上班距離尷尬,步程大概30分鐘的樣子,搭地鐵也沒有直達。地鐵髒亂差高峰人多所以她盡量走路。
上班流程體驗- 和我一樣朝九晚五點半。因為是國有銀行工作流程和國內一致,多數同事為中國人。看她感覺每天都很疲勞的樣子。
公司氛圍體驗- 氣氛和國內銀行也一致,年輕人基本憑關係進入(但教育背景都不錯),老員工也是那副老員工樣子。。 氛圍不甚愉快,可能因為國人普遍不大有幽默感,開的玩笑也。。
小夥伴B:
聯合國總部(UN)intern
Commute體驗- UN在中城最東,上班需搭地鐵。她挺有意思,我跟所有在紐約呆過或者玩過的小夥伴聊過喜不喜歡曼哈頓的問題。絕大多數人都表示是不喜歡的。問過的人里只有兩個妹子表示喜歡。一個妹子是因為以前在米國某大農村省呆膩了,一來發現居然有這麼多東西可以消費,第二個就是她。我說有意思是因為後來有次下大雪,地鐵人擠多了,人們開始沒耐心推搡辱罵,有個人甚至對另一個人喊:get out of my country!從此她三觀顛覆再也不愛。
上班流程體驗- 國際公務員。工作時間很random,視當日工作情況和天氣而定。UN常會在飄雪的下午發出提前release的通告。。真是羨慕嫉妒恨。上班內容基本是拯救世界,分析策劃執行各種可行報告,上級都比較牛逼(有經驗有人脈有腦子),人很nice並且注重培育下一代。UN經費充裕,要啥有啥。
公司氛圍體驗- 氣氛很歡樂,上下班random,常常有party(上下級皆可social),各國文藝演出也是經常。碰到潘基文也不難,除去開會見到,有時候看演出一轉頭就是他。。每工作倆月可休一周,福利充沛,很逍閑。每次看到她狀態還是比較好的,不知是否因為是intern的緣故。
以上是關於曼島上班的體驗。根據工作性質不同真的很不一樣。總結的話工作其實在哪裡都差不多,人在哪裡也都差不多。你看曼島上的人那麼粗魯真心覺得許多人素質不及國內知識分子,至少我們面對那麼懊糟的情況比他們有耐心多了。而美國人的幽默的生活態度和豐富的公司文化,相信國內要不了多少年就能趕超,說白了這根本都跟錢有關嘛。。
倒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曼島上的人聰明人都不一定能貫通。這東西流在我們的基因里。希望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我們能撿起那些溫良恭儉讓,同時開闊心胸,容下更多的不一樣。謝邀。
前面的幾位在各方面都說得比較全面和客觀了,我就在這矯情地貼一篇之前發表在我公眾號上的文章圍困紐約 | Trapped in New York,從感性地角度告訴你在紐約/曼哈頓工作生活是怎樣一種體驗。英文原文來自Medium,我作了翻譯和編輯。
全文如下:
-------------
圍困紐約 | Trapped in New York
2014-07-11 出國這些年
原文/@natepoekert via Medium
翻譯,編輯/愛爾文
五年前我來到紐約時,身邊帶來的是一張單程票,兩個粗布袋子,沒有工作,甚至沒有一件冬天的外套——飛機降落的時候,迎接我的是零下15度的氣溫和死寂的暴風雪。五年後,帶著驕傲或無奈的心情,我可以宣布:紐約並沒有殺死我,卻困住了我——我被牢牢地困在這個天使與魔鬼並存的城市,動彈不得。
她困住了我的工作,也許我竭盡全力,能夠在同行中保持中上的職業水準,但是這裡最不缺少的,就是二十三四歲剛從哈佛或者沃頓商學院畢業,徑直殺入職場,就能每年賺50萬美元的人——他們時刻關注的辭彙是「效率」;他們讓公司們不再選擇相信那些更老的、卻不那麼聰明的員工的決策;他們大概會在24歲左右擁有公司的股份而現在的我仍要緊盯自己的銀行賬戶餘額——看看我能不能付得起去加州參加朋友婚禮的機票。
她困住了我的愛情,紐約的無數人群,也包括我,長期處於自己會孤獨過完餘生的憂慮中。我來紐約之前的朋友在此時全都結婚生子而我在紐約的朋友只有20%結了婚,生子的更是少之又少。紐約之外的城市,人們結婚的原因是「你讓我變得無比快樂。」而在紐約,這句話變成了「感謝上帝我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結婚的人,我們什麼時候去領證?」我曾親眼見到一個同事和我一起工作到深夜,臨走時對我說,「我得早點回去了,明天要結婚。」
就是如此瘋狂的一個城市將我困住,更準確地說,是我「陷入」了紐約。男人健身、女人化妝,大家都試圖讓自己變得更有吸引力,沿著Broadway走1分鐘,你甚至會覺得人人都像個模特——光鮮的外表是必須的,因為這是你的面具,沒人會在第一眼就想到你的房間有多髒亂,或者你是不是住在布魯克林的貧民街區。我陷入了無止境的全方位證明自己的需求中——這裡有太多比我長得好看的人,有更多比我有著更好工作的人,我試圖在社交網路上展示自己生活的精彩,但很多時候我讓自己感到虛偽和愧疚——我嘗試著打破這座城市的生存規律,卻不斷地陷落其中,外在的知覺和身份是這座城市的一切。
我被困在這裡,但慶幸的是,我沒有丟掉我的活力,相反,來紐約之前,我無法想像我能像現在一樣工作,充滿精力、充滿創造力,每天和這個世界上最聰明和最具創造力的人共事,人們成功時的快意會被分享,失敗時的沮喪會被共勉。這裡大概有你要的全部,這座城市從來不反對什麼,一切似乎都是可以被接受和理解的。即使你三十四十,即使是在周一的晚上,你也可以和朋友聚會喝酒直到凌晨,第二天依然精力十足地去上班。她從來不管你的生活,不管你的價值觀,不管你的性取向——只要你明天還繼續生存在這座水泥森林,即使是在邊緣。
經常有人問我是否愛紐約,我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當我沿著第五大道向北走,逆著夕陽看到那座103層的帝國大廈時,愛或不愛似乎都並不重要,只是這個場景,已然成為了一次次支撐我和無數人在這座城市走下去的原因:
「I can"t believe I live here. 」
-------------
最後也歡迎各位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出國這些年, ID: man_in_US
http://weixin.qq.com/r/yUwbAxHEPExDrVVg9xnb (二維碼自動識別)
where you work does not make any difference if you really get involved in your work.
各種fancy的場所只是讓你在去往辦公室上班的路上產生一種錯覺,就是「我是一個高大上的人」。
但是當你在辦公室坐定,開始一天的routine的時候,你完全忘記是在哪裡工作,你只是想把手頭的工作做好,客戶照顧到。不論是在manhattan mid-town or flushing new york都沒有區別。心裡的落差主要起源於你是否享受自己的工作以及是否想讓自己變得更精於此。
呆在紐約的時候經常會讓人有一種感覺:Empire State of Mind~翻譯過來就是感覺站在了世界之巔,感覺會有無限的可能
現在回國了,變成了一個平凡的上班族。不過在紐約的那兩年,會是一輩子的記憶。謝 @Selbyyy 邀!隔了這麼久才有時間來答Sorry啊!其實我覺得樓上各位知友都已經答的差不多了,我就稍微補充一點個人經歷好了。
我上班在Financial District, 離Wall Street很近。作為地標,經常會有各家電視台的新聞媒體駐紮在附近。時常還會有各種電影電視劇的拍攝。我遇到過的就有蜘蛛俠和Person of Interest在我們附近取景。早晨上班的時候「不經意」就會竄進人家鏡頭。新聞還好,本來人家就當你是人肉背景,電影電視劇的話通常會有群演來作背景,所以不小心走進去的話會有工作人員把你拉出來,然後仔細一看才發現,哦,原來那些都是偽上班族啊,真打工狗在這裡你們為什麼不拍啊。。。不拍啊。。。拍啊。。。啊。。。
第二點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可以經常圍觀各家企業來紐交所上市。前段時間阿里巴巴聲勢浩大來美上市的時候我就中午溜出去圍觀馬雲等眾大咖了。雖然在寒風中擠著媒體記者堆站了很久,不過當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還是挺好玩的。
總體來講我覺得在曼哈頓生活的感覺跟具體住的區域有很大關係,每個小區域都會有很特別的社區文化,東邊和西邊的氛圍是完全不一樣的。上學期間因為一直住在學校周邊所以生活上只固定在一個區域。上班之後最大的不同就是公司和家的感覺是完全分開的。FiDi的白天步履匆忙,而家周邊卻寧靜祥和,所以會感覺有上班/下班兩個模式的轉換。
以上。唯一的特殊體驗就是從23街地鐵出來那一剎那感覺自己在電影里。
這個…我在時代廣場上班,1500 Broadway。
體驗?最明顯的:髒亂差壓抑。倒不是說這些體驗有代表性,但是是感受最強烈的。
臟就不多說了,那是真臟。不下雨馬路牙子旁邊就是垃圾水,下了雨反而還乾淨點兒。城市太擁擠,路邊幾乎每天晚上都堆滿垃圾袋,半人高,等垃圾車來收。
亂也不需要多說,遊客比本地人多十倍,每天中午下樓吃飯都要和遊客鬥爭,一旦遇到特殊活動一封路就啥都別幹了,外賣都送不來。
差么,雖然路邊全是警察,樓下就是警察局,但還是讓人擔心。說個詭異的,我就見過公司樓下兩條街以外一個黑人站在路口邊上擼管。大庭廣眾,雖然天黑了但這是紐約啊還是夠明亮的。就這麼站在路邊擼。其他的,交通也非常不客氣,是我見過最無視交通規則的城市,開車的恨不得撞人,行人恨不得踩著車過去,一旦堵車就按喇叭按到通,紐約又不禁大車導致經常被吵到無法工作。食物質量也非常糟糕,衛生狀況極其堪憂。
壓抑的話,我覺得很難說明白,照片都難表現出來,不過你們只要來時代廣場坐坐就知道了。我單位樓層低,天晴也只能看到周圍樓,天陰更是只能看到周圍黑壓壓的樓。站在窗前除了樓下的行人沒東西好看,抬頭也只能看見巴掌大一塊天。南邊的屏幕之前一直放大連的廣告,北邊的屏幕除了廣告就是新華社,看一次兩次還新鮮看一年太壓抑了。
不過要說代表性的體驗,總結起來很簡單,覺得自己窮。街上遊客都比我有錢,整棟樓里都是各種高大上的金融、出版、零售之類的Top 500公司,對面路透社,北邊一群銀行。樓下食物貴的要死,四隻水餃6刀,一天工資掙完還不夠吃4頓午飯的,還被不了解的人認為有錢…
總之,這是個旅遊城市。來旅遊會覺得一切都很方便,很新奇,但是住在這裡或者生活在這裡讓我覺得像住在印度一樣,除了有高樓。說實話,體驗的話,除了樓下沒有好德全家羅森711以外,紐約曼哈頓上班和上海上班基本沒有區別。一樣的加班,一模一樣的辦公室政治,一樣的outlook和一樣excel+ppt。只有在問全球其他office要報告的時候才有一種所謂宇宙中心的幻覺。
如果一定要說什麼區別的話:
1.在國內同事中午會一起下樓吃飯;在紐約大家會傾向叫外賣或者吃自己帶的三明治。
2.國內有關東煮,紐約沒有
3.國內有關東煮,紐約沒有
每每想起中環樓下的東京食尚,世紀商貿旁邊的避風塘,越洋下面的美食廣場。。頓時就感覺中國胃真心不好伺候,總不能天天去法拉盛開葷,或者排半個小時就為吃頓巴適成都吧。
從我一年多的經歷來看,不是很美好呢~
我在midtown west上班,靠近洛克菲勒中心。周圍富集著金融機構。
說幾點突出的體會:
環境髒亂喧囂——這點比北京的國貿之類相似地段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
交通不便——開車是別想了,只有地鐵和公交好坐。地鐵站和公交車站離我單位都還有10分鐘步行,上個冬天天天下暴雪,麥迪遜道下水系統不太好,每走一步,骯髒的雪水都沒過腳踝,這10分鐘的路可是真要命,當時大家紛紛搶購hunter雨靴。
加班——據我所知,long hours是很普遍的。而且很多人不僅8-6,平常晚上和周末加班還沒有加班費。這在很多二三線城市是不可想像的。
飲食多樣——周圍有很多不錯的餐車,有比Chipotle好很多,也是我在美國吃到過的最辣的墨西哥快餐Oaxaca,有我在NYC最喜歡的餐廳Vitae,各個檔次、各個國別的菜肴都在步行範圍內可以找到,儘管水準良莠不齊。
醫療資源豐富——我是病秧子,總三病四痛的,所以在這方面深有體會。從我單位步行十分鐘距離內,我已經看過了眼科醫生、骨科醫生、皮膚科醫生、物理治療師,都很專業。畢業之後的第一份工作在曼島某投行,兩年多時間,體驗很豐富很美好。
買方的工作時間不如賣方長,朝九(全組最晚到的是我沒錯...)晚七是好日子,趕上手頭工作堆積的時候,能陪伴香港的同事到他們午飯時間。繁忙的工作時間段內,基本是爭分奪秒沒太多喘息。
公司坐標Madison Square Park, 住在富有生活氣息的East Village, 長期熱愛工作和曼島的熱鬧,選擇了離公司比較近的公寓。步行door to door 20分鐘,趕上拖延症的早上,滑板10分鐘到公司樓下。
同事來自世界各地,漂亮的履歷自不必說,喜歡平時工作的時候大家的專業,和下班之後一起grab a drink或者poker night胡侃自己的人生經歷。Junior之間個人感覺還是很和諧,公司對新人也很照顧。Senior management一層,前台鬥爭不亞於任何電影情節,省略一萬字...
紐約是非常適合年輕人的城市,不論是求學或者工作在北美,都推薦來紐約生活一段時間。非常不同於美國其他地方的遼闊生活,這裡更像中國一線城市的風格,只是街道上來來往往的人,工作里形形色色的夥伴,更具鮮明的特點,個性張揚,崇尚自由,心態包容。
生活異常豐富,逛街看秀和看展,各色餐廳酒吧和夜店,喜歡戶外活動的開車三小時以內有很多hiking可選,不離島的話,很多人選擇中央公園長跑。
後天準備和公司遞辭呈,下個月離開紐約回國定居,想到馬上就要離開,內心還是萬千不舍。投行兩年多,達成了自己小時候的心愿,二級市場瞬息萬變的交易和屏幕上跳動的數字,是這輩子真心愿意為之奮鬥的領域。
奉上一張去年夏天工作日的午餐,一年兩度的麥迪遜花園美食節,和工作里最好的夥伴在春日的午後一起開心淘著美食,憧憬未來的職業和生活發展。最美好的一年,應該是這輩子永遠難忘。
紐約是我在美國生活超過一個月以上的第四座城市,另外三個:芝加哥,奧馬哈,休斯頓。NYC is the BEST and WORST city I"ve ever meet.
在曼哈頓工作的話,擠充滿尿臭和乞丐的地鐵,吃全美安全係數波動最大的食物,街上走路30-40%都是遊客,街道比陸家嘴臟3倍,比東京臟5倍。周一到周四大部分時間比較規矩,普通上班族樣子,略累。不好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
但是,如果忍受的了這些不好,你將會得到:周五周六晚上跟同事或者朋友的有各種party,中央公園各種免費音樂會,全美最多最地道的布魯克林livehouse,以大都會和自然歷史為首的上百個博物館,平時各種興趣方向、各種組織舉辦的活動、meetup,全美最棒的球隊(洋基、尼克斯什麼的),世界最棒的歌劇(暫時不爭論到底是百老匯牛逼還是倫敦西區牛逼)。如果你是吃貨,NYC里各種國家的美食。就算你是geek,平時也有各種hackthon,Javis Center各種開發者大會。當然還有很多很多很多。這些都是從平時生活來討論的,旅遊方面寫5000字也寫不完。可以這麼說,從藝術,科技,政治到體育,在紐約你基本能找到所有你喜歡的。
最近偶爾收到提示,才發現這個答案已經寫了快兩年了。已經不太記得最開始寫它的契機,只記得這些話當初也是給還在迷茫的自己的一些鼓勵,提醒自己一步一步走到現在就已經足夠幸運。
兩年多後,現在的我還在曼哈頓上班。公司從Corporate換成Start Up最後到了現在Tech。體驗過midtown Manhattan corporate ladder里有時身不由己的競爭壓力,Flatiron district創業者們不分晝夜的加班,現在每天可以和一群聰明又有趣的人在flexible的環境里工作,儘管未來會怎樣還是未知,已經感到很滿足了。
2014年初搬到紐約,到今日已經快四年之久了。紐約對於我,從一開始充滿熱情和雞血的蜜月期,到現在更像是平凡生活里習以為常的存在。紐約,工作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生活里還有每天下班一起窩在沙發上看Netflix的愛人,一起去發掘美食的友人,和周末逛過的博物館,溜達過的公園,買過薰衣草的farmer"s market.
最後,也希望看到這個答案的你,可以在紐約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以下是原答案:
大學時期,曾在曼哈頓48大街6大道實習。第一天報道的時候,發現那棟樓就是曾經自己看了無數遍穿Prada的女魔頭的拍攝所在地。從此以後上班最期待的時刻就是下了F線走入大樓那短短的距離,每天都在提醒自己只要努力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工作了之後,仍然在midtown,換了一家公司開始朝九晚五的日子。壓力大的時候就走到隔壁的大道,看看晚上9點之後仍然燈火通明的高樓和無時無刻不在向前趕路的人們,想想自己來到這座城市時的義無反顧,焦慮就被慢慢平復了。
最近搬家到了布魯克林,下班回家的計程車上總會經過布魯克林大橋。夜幕降臨後透過車窗眺望著對面若即若離的曼哈頓島,心中反覆出現的只有一個念頭,也代表著最開始的初心:這座城市不會辜負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