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南方不集中供暖?
非常強烈的「風吹草低見牛羊」 的既視感,古有詩人意淫邊塞草原,今有某些人腦補供暖的目的;我真是醉了。
請其他的高票答主解釋一下,北方為什麼房屋沒人的時候供暖系統仍需要持續工作。我們國家在上世紀90年代曾經經歷了城市資源極其緊張的時代,城市裡會經常停電的,在資源如此緊張的情況下,白天沒人的家屬樓和晚上沒人的寫字樓都在持續供熱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答案)
南方不是不集中供熱,而是不供熱;北方的集中供熱是由原來的分散供熱系統(鍋爐房)升級來的。
所以問題演變為,為啥北方有供熱系統南方沒有?
原因就是——防止水管結冰。
非常冰冷冷和實用的理由,匹配的是50年代開始我黨追求的城市化和工業化。你甚至可以把供熱系統理解為,城市為工業(主要原因)和居民供水的配套產品;跟人的舒適需求毫無關係。
補充(11/18),很多人還是不理解,我再說清楚點兒:
取暖方式分為兩種,供熱系統和自取暖;
供熱系統,包括了分散供熱系統(機關單位自建)和集中供熱系統;自取暖包括熱交換、電熱、燒煤/焦等……
很多人提到 「集中供熱是工業副產品「 ,潛台詞似乎是說集中供熱沒什麼成本似的。 實際上,集中供熱的建設和維護成本並不低,集中供熱的所有成本優勢都是和分散供熱系統相比得到的。其雖然熱效率高,但成本是顯著高於自取暖的,因為自取暖是可以在房屋無人和空置時關閉的;
供熱系統需要在建築物空置時(比如白天的家屬樓、夜晚的廠房寫字樓、高空置率的新住宅)仍一直工作的唯一原因——就是維持自來水系統正常工作和免遭毀壞。
舉個例子,比如說開發商在東北蓋了一個新小區,建築主體和配套都做完了,但還有些手續沒辦完就入冬了,沒人交採暖費所以還沒開始供熱,此時他是絕對不敢打開水管總閥的。如果以前打開過,那說什麼也必須讓人挨戶挨個打開水龍頭把水管里的水放乾淨才敢回家過年。
相反如果你們去南方看新建住宅的話,有些試過壓之後總閥就不關了。
2017.5.20補充,我還是再再說的詳細一點兒。
要理解供暖問題,首先要理解的是水,理解水在工業當中的用途,理解水的易得性、廉價性、無毒副作用、高比熱容、以及高適用性。幾乎一切的機械運轉都需要水作為冷卻或加溫,幾乎所有的化學反應都需要其來溶解、清洗、及反應前處理,這幾乎涵蓋了工業的方方面面。所以如何保持水在運輸和室內的穩定存在幾乎是工業化的前提條件,保障水,才是供暖系統存在的基礎。
如果再進一步的說,要理解我國的工業化,就必須理解蘇聯的工業化;需要認識到的是,在蘇聯工業化以前,這個世界上是不存在一個在穩定冰線以北的大型工業國的,英法德雖然比我國的山東緯度還高,但早期工業化的地區均地處海洋性氣候,倫敦冬天經常下雨,德國魯爾背靠的萊茵河終年通航;所以是蘇聯最早的用系統性的供暖來配套工業化的。至我國解放後像素級引進全套蘇聯的工業體系,在這個過程中,住宅區配套的舒適需求並非考量因素,考量的是如何保證全國一盤棋的擁有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基礎條件。緊接著的,就是在供應工業用自來水的同時,自來水也在向同區域的住宅普及,再加上同區域的住宅能夠共享本工廠的同一套供暖系統,這才使得供暖系統在我國北方住宅的廣泛普及。
-----------------------------------------------------------------------
題答完了,我再做些注釋。
首先,這不是經濟賬也不是一刀切,如果是經濟考慮,我們應該看到一個非常不平整的供暖分界線,因為城市的經濟條件和承受力是不同的。
相反,這是一個分界明顯的硬性需求,如果一個城市脫離集市而成為工業城市,就必須建立供水系統;而一棟突出地表的獨立建築,如果在穩定冰線以北,就必須建立供暖系統以防止水管結冰,因為水管結冰不僅僅是供水停止問題,金屬水管會裂。
說建築物需要通風而保暖條件不好所以設置供熱系統不合適的答案就更逗了,他搞反了因果,通風是通過對流設計而不是牆體,牆體之所以不保暖,恰恰是因為沒有設置供熱系統,所以沒有較大的室內外溫差,進而建築設計的時候可以不考慮保暖;
現在上海有些高端住宅是有地暖的【注1】,就既夏天通風好,也冬天保溫好。
其次,這也跟人的需求無關, 前面也說過了,集中供熱是在分散供熱系統之上改造過來的,而供熱系統是在建國後就開始規劃建設的,很難想像我們國家在50年代開始就用如此大規模的代價關注居民的舒適需求了。
長江一線的冬季取暖設備是有歷史傳承的,沿長江一線,你可以找到各種各樣普及了幾百年的取暖設備,這些設備在農村現在還有,反而在城市裡難覓其蹤。就是說建國後,長江一線的城市居民在房間內的體感舒適度是下降的。
最後,沒暖氣死不了人,即使在東北,就在前些年長春瀋陽的郊區仍然有自己燒爐子的平民窟(現在的情況未考察),特別窮的又趕上事兒了的人家冬天買不起煤塊的就去撿煤渣燒,後半夜基本就沒了,有的撿不到的就斷幾天,晚上早早上床蓋棉被,特別冷的時候跟鄰居接濟一暖瓶開水,半夜換一次熱水袋,一冬也就過來了。
但如果你住在通自來水的樓房,哪年冬天要是整樓木有供暖,那……春天一開化,嗬…… 整樓到處流水,有的有裂口沒裂開的,等修完了壓力一上來繼續爆,一點一點給壓力,整好幾個星期,那酸爽……
這麼說吧,如果水的凝固點在-20度,那估計只有關外建國後才會規劃供暖,並且後來發展成集中供熱,然後就有人在網上問,為啥瀋陽有集中供熱河北沒有,然後就會有人回答,經濟上不合適;有很多原因;當年一刀切……什麼什麼的。
-----------------------------------------------------------------------
綜上
---------------------------------------------
注1. 這種南方高端住宅的地暖不是供熱系統,是自取暖,用和洗澡一樣的燃氣熱水器/地源空調/太陽能,可以自由控制按溫度、按時間、按某個房間的開關。
(吐糟區,無營養)
---------------------------------------------
以前有人跟我說網路上有些人是沒有溝通能力的我還不信。
評論里有個人一直想用 似是而非的知識給我上課,他先是告訴我:
原來防止我家水管結冰的最好方法是放到凍土層以下,真長見識,我們長春是不是只能建地下室啊。
當我告訴他我們講的是建築物的時候,他馬上就不說這事兒了,開始給我講集中供熱是工業廢熱,好像我不知道似的:
先不說他回復當中滿滿的優越感,其實只要稍稍思考就能發現,這些地方供水和供暖系統的普及幾乎是同步進行的。掌握了所有的正確論據仍得出錯誤論點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當我仔細給他解釋了集中供熱的成本優勢僅優於分散供熱系統之後,他立馬又不提這茬了,開始給我講怎麼包水管:
我在長春生活了二十多年,甚至親手包過進樓的主自來水管道,我也走過很多地方,就不用您關心了…… 當您想到這麼好的方法防止您家裡水管結冰的時候,我只想問一句,您家水龍頭咋辦?!
其實他想反駁我只要解釋一個問題就行了——
改革開放前後,資源那麼緊張的時候,為什麼晚上還需要給辦公室供暖,白天還需要給家屬樓供暖?
碰到這種一知半解還秀優越感的人真的很難受,直接罵人的還可以舉報,我好好寫答案上來就說你無稽之談、異想天開,還讓人多走走多看看,唉……
拉黑不送。。。
更新:由於此文上了日報,引發了一系列討論,南北地區大有相向之勢。我在此做幾點說明。
- 關於我,我是南方人,淮河流域無供暖,現在在北京工作,但很不幸當時疏忽了這個問題租了一個沒有集中供熱的房子,即便在有0.38元補貼的情況下依然沒有開壁掛爐,一天燒幾十塊錢真的捨不得,房子保溫性能還可以,開著空調勉強過。一公里以內另一高檔LOFT小區,有地暖,集中供暖,熱的時候屋裡可以穿短袖。為什麼我租了這個小區,因為這裡是民用電價,周圍都是商水商電。
- 關於南方建築保溫性的問題。我想可能是我在下文里沒有表達清楚,之所以南方建築保溫性差,是因為南方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是潮濕季節,為了照顧大部分季節的通風所以犧牲了冬季的保暖。
- 再關於南方建築改造。實際上,南方各地都有新建小區,帶有小區集中採暖、地暖、全天候中央空調等的,這部分成本,最終還是要購買者承擔。
- 如日報的標題所說,客觀冷靜的分析。南方為什麼沒有暖氣,因為客觀原因造成南方搞集中供熱成本又高,屋裡溫度也未必能達到北方室內那種溫度。無論是以前沒規劃還是將來是否應改建,也確實就是一個投入和產出的成本問題,誰來埋單的問題。這就超出我一個熱能專業畢業的小角色能討論的範圍了。
- 據我所知,我國供暖分界線實際是秦嶺--隴海一線,而非秦嶺-淮河。(此條待考證)
就客觀條件所限,南方不宜安裝的暖氣是指北方集中供熱式的暖氣系統。原因我在下面說明。歡迎交流。
人對冷暖的感知並非源於外界溫度,而是源於神經對體表熱量流失的感知,人感受的冷的程度取決於熱量流失的速度。熱量流失的速度和四個因素有關:
- 外界溫度。外界溫度越低,與體表的溫差就越大,熱量流失就越快。
- 濕度。濕空氣的導熱係數比乾燥空氣大,空氣濕度大會加速熱量流失。
- 風速。風速加強熱對流作用,加速熱量流失。
- 周圍物體溫度。周圍物體溫度決定了人體與周圍物體之間熱輻射散熱的快慢。
眾所周知南方空氣濕度大,那麼空氣濕度大對供暖有那些影響:
- 濕度越大空氣導熱性能越好。靜止空氣的導熱係數是0.0233W/m·K,水的導熱係數是0.5815W/m·K,同樣溫度的空氣,濕度越大,空氣里溶解的水蒸氣就越多,導熱性能就越好。
- 濕度越大的空氣熱容越大。熱容是指物質升溫所需要吸收的熱量。水的比熱容大是初中物理的內容了,一間屋子裡的空氣從5度上升至10度,濕度越大的空氣所需的熱量就越多。
南方由於潮濕的氣候特徵,導致了南方的建築特點是通風較好(考慮到一年四季的氣候)而保溫較差。建築物通風好而保溫差,使得室內溫度極易散失。
潮濕氣候條件下,如果採用集中供暖,即便有保溫措施,長距離管網輸送熱介質的沿途熱損失也是非常非常大的。
而熱量輸送給室內用戶後,不僅加熱室內的空氣,還要加熱空氣中的水蒸氣,同時還要應對牆面、天花板、地面、門窗、冷空氣滲入所帶來的熱負荷。
綜上,在氣候濕潤的南方採取集中供暖損失過大、熱效益過低,不切合實際。
其他回答中提到的醫院、廠區等的暖氣。醫院、廠區屬於獨立單位,從建設初期就考慮暖氣安裝,對建築物保溫性能、熱負荷控制的較好,更重要的原因是醫院、廠區的暖氣的管網規模跟集中供暖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北方的供暖絕大部分都已經企業化了,所謂工作單位供暖補貼,也是存在在一些單位而已,跟房屋性質有關,我覺得會逐漸推出歷史舞台全面市場化。就京津地區而言,供暖季是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供暖費用是25元/㎡。
其實北方有好多小區沒有接入暖氣,而是安裝燃氣壁掛爐,自己家安裝地暖或者暖氣片,與壁掛爐形成供熱迴路。這樣的自採暖用戶,政府會給予補貼:在供暖季內使用的天然氣量,除去每日0.39m3的生活用氣外,沒m3補貼0.38元,而天然氣價格是2.28-3.23元不等。
至於南方,我是南方人,我太了解那種在室內穿著秋衣+保暖內衣+厚毛衣+羽絨服++依然凍成狗的體驗了。南方可取的取暖辦法,在建造購買房屋初期盡量考慮保溫性能,如牆體厚度、保溫層厚度保溫性能,窗是一層還是兩層,縫隙的密封性,建築物朝南。裝修時在預算允許的情況下安裝地暖或者暖氣片,安裝燃氣壁掛爐。自採暖是初裝和運行成本還是比較高的,我覺得也是南方目前可選的取暖方式里舒適度最高的。
謝謝
20141203
中國的集中供暖線以秦嶺-淮河為界,北邊的有南邊的就沒有。體現到實際的建設中,一般有集中供暖的城市在城市規劃中都會做供熱專項規劃,確定供熱體制,熱源,安排供熱管網等。南方的城市在規劃中就沒有這個專項,連規劃都沒有,建設的時候自然也不會考慮了。
這兩年有人提出南方也需要集中供暖,我的個人觀點是南方集中供暖是沒必要的,也是不應該的。
首先,由於南方的城市在建設過程中一直以來都沒有考慮過供熱系統,供熱的基礎設施是幾乎沒有的,假如未來要集中供熱,那在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上就是政府承擔不了的,也是大家受不了的。首先要重建或改建電廠,水力發電可不行,一定要火力發電燒煤的,燒出來的蒸汽才能作為熱源供暖。一個熱電廠還不行,在城市裡還要建設若干個大型鍋爐房,無數個小型鍋爐房。有了熱源還不行,還要輸熱管網,有從地面走的,街道兩邊就要架設幾十厘米粗的大管子,也有從地下走的,每條街道又要都開挖一遍。街道上有了輸熱管了還不行,建築里也要有,現在南方的建築結構幾乎都沒考慮這個的,還要在牆體上重新架設,這一折騰就要好幾十年,沒人受得了的。
其次,南方集中供暖的使用效率不高。北方有的地方集中供暖的天數會達到半年之久,一般的也會有三、四個月,南方要是集中供暖總天數最多也就一、兩個月,花巨資做的供暖系統大部分時間是閑置的,再怎麼算也是划不來的。
第三,集中供暖的浪費也是很大的,北方家庭每年採暖費一般都要三、四千,南方家庭哪有開空調花這麼多錢的呢。仇保興曾經在公開接受採訪時給出了一些觸目驚心的數字:「由於供熱系統設計不合理,用戶室內無法自主調控,如果熱了,只好開窗戶調節室溫,大約浪費了全部熱量的7%。目前,辦公樓、教室等公共建築,在下班、放學以後,周末、元旦、春節以及寒假室內無人的情況下,照常供熱,浪費很明顯。以華北地區為例,從11月15日到第二年的3月15日,供熱期121天,其中節假日就有40天,占採暖期的30%。也就是說,這40天的供熱都浪費了。」
所以,南方集中供暖是沒必要,也是不應該的。天冷就開開空調,不用了就關掉,既省錢又環保。不過以秦嶺--淮河為界一刀切的分法是有些不妥,靠近分界線的城市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做一些集中供暖。
我是南方人,暖通專業大四學生。我自己看文獻資料總結了以下的內容,並不涉及很多專業知識。首先這裡的南方其實指的是處於夏熱冬冷地區的長江流域,再南一點的地方也是不需要採暖的。
1、能耗問題,據可靠計算南方集中供暖後的能耗將是現在分散採暖的4-10倍,這裡不僅僅是集中與分散的區別,還有運行模式上由局部空間局部時間運行變成了全部空間全部時間運行,室內溫度由原來的10度左右變成20度,再加上南方建築圍護結構保溫和氣密性不佳等原因,單位建築面積採暖能耗甚至可能大於北方。而問題的關鍵在於通過對我國未來可使用的能源的預測,我們拿不出這麼多能源再給南方集中供暖。很多人把南方供暖問題扯上「以人為本」,難道我們無下限的使用能源導致我們的子孫沒有了那些不可再生的能源就是「以人為本」嗎?
2、能源結構,南方煤炭資源稀缺,天然氣也是管道輸送過來的。
3、大氣污染,北京的霧霾想必大家都見識過了…
4、採暖時間,南方採暖時間基本小於兩個月,設備使用率低,折舊和人力成本增加。
5、生活習慣,據統計長江流域居民的採暖需求差異很大,就採暖開始的時間而言,有的11月上旬就開始了,有的要到1月中旬,就採暖結束的時間而言,有的1月上旬就結束,而有的要到4月下旬。除此之外長江流域居民有喜歡開窗通風的習慣,很可能不適應全部空間全部時間的採暖方式,或者就是在供暖的同時開窗通風造成熱量的損失。
6、居民的費用問題,集中供暖的收費是空調採暖電費的3倍左右,居民們是否交的起呢?是否願意交呢?這個市場機制如何平衡呢?據了解南方也有一些區域進行了小規模的集中供暖,而現在基本的狀況都是熱力公司虧損。
以上是一些比較大的矛盾。下面想說一下關於這個問題存在的一些誤區:
1、大家只看到了北方供暖的好。事實上北方供暖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說冷熱不均問題、過量供熱問題、如何計量收費問題,而整個運作機制上從熱電廠到熱力公司再到熱用戶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一直在進行的「供熱改革」也舉步維艱。我想從政策決定者的角度來看,在北方集中供熱沒改革好之前,是不會讓南方也掉進這個坑的。
2、南方不是需要集中供暖,而是需要更好更舒適的採暖方式。南方冬天室內熱舒適差的重要原因是傳統家用空調的上送熱風模式,熱空氣上浮導致下面人員活動區溫度較低,空調採暖效果不好。現階段的解決辦法是地板輻射採暖,能夠比較好的解決熱舒適問題,並且經濟性也較好。當然,或許還有更好的分散採暖方式,等我們這一代人尋找與研究。
首先說個邏輯性的概括:南方冷是因為沒暖氣,而沒暖氣是因為南方還不夠冷。
在經濟層面上,@管亞鋒老師已經解釋的很詳盡了,我簡單的說一下比較實際的經濟層面問題吧。
首先我第一次知道很多南方人以為供暖是社會福利,即使在明白北方集體供暖是收取供暖費的,竟然還有人以為在政府加強供暖建設監管之前都是不收費的。這點我下面做解釋。
北方的集體供暖是一個市場行為,而非行政行為。整個產業鏈涉及參與者很多,包括建築公司、房地產公司、管道公司、供暖公司、火電公司等等。政府的監管,最多是最大程度的對產業鏈建設做一些行政行為的支持,比如城市管道設計,而且每年到供暖時節都會看到各種挖路修管道的,政府只是在這種環節中點一下頭的工作。而涉及到大量的樓房管道設計、隔熱牆設計、供暖管理,這些基本都是由民營企業參與的,而且除了對供暖管理做一定的監管工作以外,大多數行為完全不屬於政府的監管範圍之內。而供暖作為一種集體消費行為,不是有需求就可以產生供給,需求不夠仍然不能產生有效供給,因為經濟效率沒有達到標準,整個產業鏈都要陷入虧損。
說到供暖費用的問題,供暖已經不是簡單的每年三四千供暖費貴或者便宜的問題了,在以上環節中的每一次成本支出都要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而且還會有市場附加值。比如現在北方有許多房地產擴張過快,導致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小區供暖無從談起。這些房子最終價格都壓的極低,依然無人問津,而有暖氣的房子被抬到很高的價格都依然搶手。我能說當初我們家的小區是整個區房價最高的,但是打地基的時候基本就賣完了,而僅僅隔一條街的同時期建設的小區僅僅因為沒有暖氣價格壓的很低都沒賣光嘛?
針對市場行為說點實在的,在以前的年代,政府對供暖的監管能力有限,即使火電公司和供暖公司全部國有化,普及力度還是不夠。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小區都是從建設伊始就自行設計了供暖管道,並且在小區內安置鍋爐房,自己供暖以應對國有供暖公司覆蓋不到的窘境。記得童年的時候搬過兩次家,由於當地供暖監管很不到位,前面兩棟房子都是無暖氣的,那感覺可想而知,最後搬到了一個自有供暖的,鍋爐房就在樓對面,小區物業每年自收暖氣費。所有的這些環節都是自發的市場行為,政府監管從未參與進來。因此如果南方真的值得供暖的話,市場早就應該普及下去了,而不是非要藉助政府的行政力量。
說點邏輯上的南方供暖的不可行性吧。南方的體感冷並不完全是氣溫,更重要的一點是濕度的影響,而濕度直接導致了供暖希望的破滅。
濕度極高的南方,空氣的導熱係數高導致南方的確體感並不暖和。但同時,這也反應在了供暖難度上。
首先,無論是水暖還是氣暖,都是經由管道輸送。管道輸送過程是供暖熱量的主要流失方式。而北方的管道只需要採用一些熱反射材料進行隔熱即可。但是南方由於空氣潮濕,本身熱傳導係數很高,導致幾乎完全不能用只用材料解決管道熱量流失問題。
第二,由於南方室內空氣濕度依然很高,導致供暖完全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潮濕空氣的熱容量比北方的乾燥空氣高很多,即使供暖,在同樣的供暖強度甚至加強的情況下,也很難達到北方的供暖效果。這個可以參考供暖線以北,比如湖北等地區的供暖狀況,即使暖氣摸起來很熱了,家裡也並不感覺暖和。而東北地區反而很舒適。
最後,說一點南方室內溫度比室外高的窘境。由於南方的自然特點,無論是濕度、風向、地基強度,都加重了南方冬天室內難熬的狀況。
由於南方冬天風向極不穩定,特別是常處於冷暖鋒交匯的區域,完全無法為房屋做避風設計。北方則顯的相對簡單,房屋主要「喝西北風」,可以有效的設計避風。
南方房屋設計還要考慮如何排出潮濕氣體,這就導致隔熱能力必然差很多。由於潮濕空氣不易排出室外,而且不僅讓體感溫度進一步下滑,對傢具、健康都產生不利影響,導致南方的房屋設計不如北方那麼厚實,禦寒能力自然是差許多的。
北方的禦寒行為在南方几乎不可行。傳統的火炕、小火爐,由於南方的空氣濕度,導致粉塵容易滋生細菌,危害健康。所以南方禦寒難度真的很高,老祖宗已經頭疼過無數次了。
這個問題我要答!
一言以蔽之,這是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說了沒說)。
我國供暖(採暖,前者是政府統一供應,後者是居民自己提供)是個很複雜的問題。主要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
1、歷史遺留-北方的城市集體供熱,也是逐步發展出來的,還根本沒發展到南方
中國現代大規模的供暖,源自前蘇聯,主要採用熱電聯產技術。中國的集中供熱歷史,我認為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0-1980
20世紀50年代在長春和北京等城市建立了熱電站,向附近工廠和職工宿舍以及城市的民用建築供應生產和生活用熱。這個時候,集中供暖是社會主義對城市工人的一種福利,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截至1983年底,三北地區102個城市中僅有17個城市建立集中供熱設施,共鋪設供熱管道600餘公里,供熱面積3,000萬平方米。
第二階段、1980-2000
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從大型城市向二三線城市,從工業中心向居民區擴散。1986年國務院20號文和建設部《城市集中供熱當前產業政策實施辦法》是我查到的最早的相關法規。這部法規提出了集中供熱的發展思路「但城市集中供熱發展序列並非平均發展,而要考慮城市的性質、地位、氣象條件等條件,並與城市經濟建設和能源建設相適應」(我認為這句話到現在依然有指導意義,不能南方的孩子覺得需要就要上集中供熱,你所在的城市經濟情況如何、能源狀況如何、氣候條件如何,這都是要考慮的),到了2000年,集中供熱面積為11.08億平方米。(很厲害吧,20年的時間增長了30倍,但是這個整體的供熱比也就10%左右,還有90%的面積沒有集中供暖設施)
插個圖
1991-2000年集中供熱面積及增長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第三階段、新世紀
這個階段是大型城市和二線城市基本實現80%以上的供熱,但是三四線北方城市仍然有較大的缺口。並且這個階段的特點是,以集中供熱為主,多元化的供熱(採暖)方式蓬勃發展。截至2013年,集中供熱面積為54.10億平方米,但整體的熱化率仍不足五成,截至2012年,北方十四省(含直轄市、自治區)的平均熱化率為41.90%,超過50億平方米的建築物未覆蓋集中供暖。(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整理和《中國華電城鎮供熱報告》)所以說,南方的孩子們,你以為北方的孩子就不挨凍了嗎?(昨天剛跟一個河北三線城市的朋友聊,說過年就呆在北京不回家了,因為家裡沒暖氣)
2001-2013年集中供熱面積及增長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氣候特徵影響的建築設計 國家標準《民用建築熱工設計規範》(GB50176-93),將全國劃分為嚴寒、寒冷、夏熱冬冷、夏熱冬暖和溫和五個地區。嚴寒地區、寒冷地區的新建房屋必須安裝供暖設備,南方地區就是夏熱冬冷、夏熱冬暖和溫和地區,並沒有強制安裝供暖的要求,市政也不會給你配。
在2005國標《民用建築設計通則》((GB50352-2005))中,對建築的基本要求不同,北方的建築主要是防凍、防寒,南方的建築主要是放熱、防潮,如下圖
在2005國標《民用建築設計通則》((GB50352-2005))中,對建築的基本要求不同,北方的建築主要是防凍、防寒,南方的建築主要是放熱、防潮,如下圖為什麼會這麼設計呢?
為什麼會這麼設計呢?寒冷地區和嚴寒地區低於5℃一年是超過60天的,甚至超過180天,有供暖的強需求;而長江流域一般也就有不到45天的時間平均溫度低於5℃,在建築上如果特別注重保溫,既不經濟,又在夏天等炎熱季節難受。
如果同時在北方和南方都待過的朋友就知道,北方的建築,牆壁一般較厚,很少有大窗,並且有很多保溫的設計如聚氨酯保溫板,這種設計就是減少冬季熱量的逸散,而南方的建築,牆壁一般較薄,很多大玻璃窗,主要注重的是通風。
在南方,如果不對建築結構進行保溫改造,而貿然上集中供熱,結果就是大部分的熱能會從室內逸散出去,從而造成能源浪費。
3、城市規劃 集中供熱涉及到建設熱源-熱網-室內設施,並不僅僅是在城市建一個火電站,家裡裝一個暖氣片就行了。
現在南方城市恨不得土地都蓋商品房了,哪裡有地方給建熱力站和管網。這些城市在最初設計直到這個世紀的前十年都沒有考慮過冬季供熱的問題,現在要加,談何容易?
4、資源浪費、空氣污染、消費習慣等 這些不一一列舉了,如果南方要建成北方那樣的供熱管網,可以參考第一點,需要多少年,需要多少錢,需要浪費多少能源和其他資源;空氣污染的話由燒煤供暖造成的冬季霧霾普遍比夏季更嚴重,而採用天然氣的地方效果要好很多;現在採暖季一個季度大概是2000-4000元不等,在北方由於長期以來是工人職工的一種福利,所以很多單位給報銷的,如果在南方,讓一個家庭用1-2個月暖氣,收2000元,會不會有人願意交?
解決方案
南方採用分戶式的採暖設備,如空調、壁掛爐、發熱電纜、電熱膜、小太陽等。
我的觀點是,冬季採暖是個人生活需要,每個人要多少室內溫度,採暖季從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完全應該由每戶自己決定,應該採用市場化的手段,而不應該推給政府,上大規模的集中供熱。每家每戶自己願意花錢採暖就買買買,不願意就扛著。
為什麼沒有人把重點放在濕度上討論呢?盆有們!私以為南方最大的問題不是溫度低,而是濕度大啊!!
我家是南方江邊一個小城,冬天最大的感覺是陰冷,如果不動彈的話,感覺全身都被薄薄的水汽覆蓋著。大冬天總拿個濕紗布裹身上誰受得了啊!
所以冬天家裡的最效率的取暖活動其實是"火桶",不知道有同學家有一樣的東西沒。古代澡盆一樣大的木桶,下面放個炭盆,上面放層鐵隔欄,人可以坐在沿上,在腿上披個小被,就像孵小雞似的,烤一烤下半身,連帶上半身蒸暖了。現在一般不用炭火用電的了。後來家裡有空調了冬天也不太用。當時也沒多想。
後來上大學到了東北,就知道暖氣的好了,屋裡燒得和夏天似的,冬天可以穿褲衩屋裡跑,能不快活嗎。
回來之後教育爸媽,要學會享福,別有好東西不用,把空調開到最大,家裡暖洋洋!可是還有點不對勁:感覺之前罩在身上的冷汽變成熱汽了,有點像在蒸小桑拿,有點兒悶得慌。開了兩天,還是覺得得烤火!要不體內濕氣太重了,不舒服~烤火的最要義在於局部排濕!提高了體感溫度!
所以我感覺南方關鍵還在於排濕,加溫這方面空調的效率比北方暖氣高出太多。
還有這事兒說到底國家難道指名道姓說南方不許安裝暖氣了?真能在南方提供舒適的體驗與低廉價格的服務,南方開發商都傻嗎?也沒見搞個以暖氣為賣點的樓盤啊?開發商又不傻,人民群眾更不傻!所以說到底還是不划算,要相信人民群眾總會選擇對自己最划算的生活方式的!
我是海拉爾人,我城市周邊草地(距離市中心不堵車就20分鐘車程)每年最低都可以達到-40度以下。林區可以到-50。
南方孩子沒有概念,就是如果我不巧在從海拉爾到牙克石的夜路上車拋了錨,不巧短時間內還沒有別的人路過,那我可能就凍死了,穿啥都沒有用。
南方來講,凍瘡也好,這是生活質量問題;而我們是要生存。
所以求求你們別矯情了。事兒。
隨手一圖
--------------大概九點二十發------------
--------------大概九點二十發------------我發現好多人抓住矯情二字不放啊,你們是來爭勝還是求知的?要是覺得我措辭強硬,還請麻煩大家別跟我一般見識,問點不費電的問題,老夫明天手術了,今天一定認真回答。
很多南方人都適應不了乾燥的氣候,並不是很習慣集中供暖。有心還不如搞冷暖空調補貼。。。。
其實所謂南方供暖的問題,根本原因就是當初想得太簡單一刀切,隨便一分界就決定了,現在要開始供暖,改造成本比較高。但這不是阻止南方供暖的理由。
和什麼濕度大、南方人習慣冷、價格、能源浪費之類的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我一同事,某年春節回河南南陽老家,居然把手凍傷了,河南在東北人的視角中應該還是北方吧。
當年之所以要劃定南北供暖分界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當初冬季集中供暖是一項社會福利,在當時的北方城市,除城市熱網外,一些大型企業要解決自身居住區的供暖——那時候企業職工居住的大部分是企業自建的福利房,這種企業辦社會的情況在東北一些重工業城市較多,我不知道當時這種支出算不算企業的成本,但是在計劃經濟大環境下,南北供暖分界就產生了。
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北方的冬季集中供暖要收費了,我這座城市供暖期從11月1日起,到下一年的3月31日止,取暖費是28元/平方米,供暖期前一次繳納。很多企業、機關會給員工報銷取暖費,當然有一定的面積或額度限制,這裡面還有男女的差別,不屬於這個話題的主題。大部分住宅已經實現了「一戶一閥」,你如果不交取暖費,你家的供暖管道進出戶閥門會被關閉,那個閥門是特殊構造,沒有對應的工具打不開。
按照供暖設計規範,室內最低溫度要達到16°,這個是說室內供暖管網最不利點。供暖管網一般分為兩級,一級網(更多叫做一次網)是從熱源廠供出的熱水,熱源廠是集發電和供暖一體的發電廠,非供暖期只發電。一次網的熱水進入居住區的換熱站,換熱站到住戶的供暖管網成為二級(二次網),一次網和二次網的熱水不會混合,所以換熱後一次網熱水會返回熱源廠,而加熱後的二次網熱水進入建築物。
由於住戶距離換熱站的距離有遠有近,距離換熱站的二次網管道長度短,室內溫度相對較高,出現30°的情況也是有的,遠端的住戶要差一些。現在普遍在二次網的最不利點設置了溫度檢測設備,換熱站會根據這個數據調整換熱裝置,實際上是對換熱泵變頻,調整二次網出水量實現溫度的控制。
北方的新建住宅基本上是按節能原則設計的,一般在外牆設置保溫材料,有條件的企業或個人也會對老住宅做外牆保溫改造,如果你的上下左右住戶都交了取暖費,而且二次網運轉不錯,你甚至可以不交,一般也會達到那個16°。
北方取暖確實給大家在寒冷的冬季帶來了溫暖,但是還是有代價的。首先居室內普遍乾燥,靜電很煩人。其次是室內外溫差較大時,增加了感冒的發病率。但是最主要的是熱源廠的空氣污染,絕大部分熱源廠採用的是燃煤鍋爐,為了增加煤與空氣的接觸面積,這個煤不是煤塊,而是煤粉,前些年很多熱源廠的煤粉是露天堆放的,颳風時你就腦補那個煤塵飛揚的景象吧。現在很多建設了遮蔽建築,差不多相當於一個室內體育館的樣子,大小不一。煤燃燒後的煙塵會經過除塵、脫硫處理,所以一般看到熱源廠的煙囪是冒白煙的,但是由於我們的具體國情,這個污染處理裝置的運行狀況就不是那麼讓人滿意了,特別是在低氣壓風力較小時,在熱源廠周邊、下風口會聞到明顯的刺鼻氣味。
我這個城市現在東西南北都有熱源廠,距離中心城區有近有遠,冬季的市區空氣實在不樂觀,加上北方冬季植被凋零,整個環境是令人壓抑的。
供暖曾經是一種社會福利,現在已經商品化了,在原來沒有供暖系統的地區,一些地產小區完全可以用集中供暖作為營銷手段;而這些城市應該根據本地情況酌情考慮集中供暖,特別是幼兒園、中小學校、醫院、養老院等人員集中的場所。至於個人,可以安裝獨立的室內熱水取暖系統,去年就看過一位杭州的家庭自建供暖系統的介紹。
無論是集中供暖、還是住戶單獨的自建供暖系統,都是提高生活質量的好事情,也是不應忽視的商機——把炒房子炒綠豆的錢搞供暖系統,年年有穩定的收入不是很好嗎;而把民間資金引導到城市基礎設施上來,不也是各方多年的夢想嗎。
由於南方冬季室外的溫度相對較高,實際上供暖的能耗是可以接受的,室外-5°和-20°,室內要達到18°,能耗肯定是不同的。如果有充足的天然氣,用來做取暖的熱源是最理想的,可以避免煙塵的污染,至於核電嘛...太驚悚了,不要想了。
當然,集中供暖系統的建設費用是很高的,供暖管道無論一次網、二次網,普遍採用保溫鋼管,就是在焊接鋼管外部做保溫層,外面包裹聚乙烯保護殼;而且供暖管道是有來有回的兩根管道,我們給排水的人總說人家供暖的做一條管道相當於我們四條...
總之,我覺得「南方」很多地區應該考慮集中供暖了,但是大家還是要想想,能不能接受冬季室外二氧化硫的刺鼻氣味,以及市區周邊煙囪冒煙的景象...看了很多答案和評論,無比慶幸我國的「不民主」
到處都是雖然我不懂,但我就是憤怒,我就是覺得我對,別人都傻都佔便宜了還不體諒我。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113/09/396937_86141612.shtml
推薦下。有深層次的原因吧。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難者亦難矣。
現在並沒有人要求讓"南方有暖氣"一蹴而就, 也並非局限在"和北方一模一樣的供暖方式". 現在熱議的這個問題, 是想讓人重視, 南方的冬天, 不好過, 很不好過——至少不如"有暖氣"的北方好過.
我還是先談錢吧, 這個比較現實點.
很多北方朋友指責南方人為什麼不開空調, 而且說他們每年幾千塊的取暖費也不便宜. 這裡我想指出, 這個幾千塊的取暖費是什麼時候開始收的? 我雖然沒有查證過, 但我猜想以前, 市場化之前, 至少有那麼幾十年, 是不收費或者收很少的費吧? 而在這期間, 南方人已經起碼凍了兩代人了. 那當時供給半個中國的暖氣錢是哪裡來的? 不問可知.
開
空調. 一個房間開空調, 空調也許能夠罩的住(其實我一點也不喜歡吹熱空調, 對著風難受, 離開風口處就感覺不到暖, 糾結).
那麼客廳、小間、廚房、浴室都要裝空調並且打開? 這個費用, 24小時, 再加上"南方就冷那麼一、兩個月"的神邏輯,
也不是"三四千元的暖氣費"可比的. 電再重新轉化為熱能的成本, 肯定要高過直接供熱的成本, 這個道理人人明白.
所以使用空調必然貴.(如果你說一天就開1、2小時, 那就不用談下去了)
此段待續
------------------
7歲的萬麗珠用這個冬天最常用姿勢上課:眼睛盯著講台,兩隻手攏在嘴邊,「因嘴裡會有熱氣呼出,手會稍微暖和一點。」 這雙小手,長滿大大凍瘡。女孩和父母以前住廣東,現在父母來到嘉興打工。「媽媽說,過完年,到了春天,手就會好的。」萬麗珠說。錢江晚報 http://t.cn/zj1qjA7
------
嗯, 這就是他們說"南方人習慣濕冷, 不需要暖氣"的事情.從建造成本和可實施性上分析得到「南方無法集中供暖」,我覺得從邏輯上並沒有什麼問題
這個問題爭執的誤區在於,不少人將「南方無法集中供暖」與「南方不應該採暖」之間划上等號
事實上,南方開空調也是一種採暖方式,分析南方無法集中供暖,並沒有剝奪南方人採暖的權利。而為什麼很多人不認為空調就是一種適宜南方的採暖方式呢?原因——經濟因素。
同樣以100平米計算,
北方:每平每月供暖費8元,採暖季按照120天算,採暖花費約在3200元;
南方:100平米平均每小時採暖耗電約10度,採暖季以80天計算,居民用電按0.488元一度,採暖花費約9400元,即使每日採暖8個小時,採暖花費約3100元;
以上估算相當不精確,但是足以看出南北方採暖花費的差異。
南方民眾的根本需求,其實並不是「集中供暖」,而是「經濟有效的採暖」,如何保證經濟性和可操作性,才是滿足南方民眾過冬需求的關鍵,何必兩方站成兩派死磕「集中供暖究竟投入產出比高不高?」
哦,對了,我是南方人。看到一些答案我也是醉了
第一 南方供不供暖是南方人的事情 沒來過南方北方人瞎湊什麼熱鬧
第二 我看到有些北方說著空調不放 說實話反正我是沒你們說的這麼有錢 別說一天24小時 一天開5小時以上都覺得奢侈 而且按照你們的邏輯北方裝什麼空調? 扯地暖的 地暖也很貴哎 沒錯睡覺有電熱毯 但是難道我們一天都躺床上做一切事情?
第三 其實南方人可能並沒有那麼執著於供暖 可能只是嘴上抱怨抱怨而已。有些北方人優越還是怎麼? 一副南方憑什麼裝暖氣 或者 自己裝裝花不了幾個錢幹嘛不自己搞?我覺得這樣不互掐才奇怪 更有甚者 說什麼 南方是享受 北方是生存? 北方之前沒暖氣時不也這麼過來了 生存?誇大了吧 或者說室溫20多度 只是為了生存?那我看10度就夠了 。 而且至於享受 生產力水平提高 生活在逐漸變好 為什麼不能追求享受? 還有要求供個暖也算享受?那那些有錢人的生活算什麼 天堂神域嗎 南方得風濕的很多 室內裝供暖 也算解決民生問題 而且 難道南方人連嘴上抱怨的權利也沒有嗎 注意 是權利
第四 正如一些前人回答那樣 專家沒有說南方一定不能裝供暖 供暖的方式可以因地制宜。 關鍵不在於多難而在於願不願意。我們想要供暖 特別是長江沿岸的痛 沒來過你是真不知道 不需要多強力到冬天赤膊吃冰棍 只求進門能脫個外套當蘇聯人的陰謀得逞時中國還有足夠的人口組織反擊。
以一個浙江人的經驗來說,南方冷,主要是室內冷,甚至比室外還冷。而室內冷主要原因是因為常年開窗開門通風,太陽照射又少,冬天都很多陰雨天。因為潮濕等原因,南方常年都是要開門窗通風的。即使是最冷的冬天。另外,建築本身考慮的也少,比如窗戶的密封性,牆的厚度,不過這塊沒有專門研究,不了解。
讓浙江人關門關窗?那他們會瘋了的。開著門窗燒暖氣?那得浪費多少。所以,對於南方來說,還是自己根據需要安裝取暖設備。集中供暖不太可行。
首先聲明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我大東北的。作為一個前18年從來沒有踏足過中國下半邊土地的人,來南方上學就是作死。正躲在雙層被子下面,猥瑣的玩手機的我,看到這個問題真的冷靜不下來了。估計說南方不需要暖氣的都是南方人(不懂下大雪在屋裡穿褲衩吃冰棍的真諦我不怪你)。看到還有說開空調比暖氣省錢的,反正就我的經歷,父母都是事業單位,每年的採暖都有補助的,自己交的微乎其微,房間再冷的也都超20度了。而且地熱是可以分組的,覺得熱就少開幾組,不存在太熱的問題。而反觀空調,只有人在家才會開,不像暖氣的24小時制(在暖氣上晾衣服也是極好的),空調暖屋也是需要時間的,而且暖屋的效果根本沒有臉面和暖氣去比。所以,南方怎麼就沒有暖氣呢!!!!!!怎麼就沒有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