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什麼一直苦苦支撐著歐元?

這是德國一直以來想要實現統一歐洲的歷史使命感驅使的嗎(玩笑~)!
這些年歐元區頻頻傳來要崩潰的消息,一些國家也想要退出,例如荷蘭。
法蘭西似乎在維護歐元區完整性這一立場上跟德國是統一戰線的~歐元對這些大國的好處有哪些?
眼看歐元想要取代美元成為世界貨幣路途遙遙無期,途中還遇上上升勢頭強勁的RMB,而一群抱大腿的歐洲小國的加入對歐元到底是好是壞呢~?
求指導~


結論:

1.僅僅就經濟角度而言,解散歐元區對德國來說成本已經足夠高,更別提加上政治成本。相對而言,支撐歐元的成本至少在現在還是小很多。

2.歐元的存活不是因為德國單方面在支撐。

3.在歐元危機時,儘管德國最後選擇支撐歐元了,但當時歐元區解散的概率其實很大。今後解散的概率也不小。

德國支撐歐元的成本收益分析

2012年,在歐元危機還在繼續蔓延的時候,經濟學人雜誌發表了一片文章」The Merkel memorandum」,給德國算了筆賬,估算「希臘退歐」和「PIGS加塞普勒斯退歐」,德國直接的金錢上的損失。結論是前者的成本是100billion多,後者的成本是500billion左右。



當時,有很多關於這一議題的分析報告,思路和經濟學人的很相似:當這些國家退歐後,他們欠德國的債就會大大貶值。這是對德國來說最直接的損失。

當然這份報告有些問題,首先這裡只統計了德國國家和德國私有銀行持有的這些國家的金融資產,忽略了其他私有機構,比如保險公司,養老金等持有的資產。所以應該把這一數字當作是損失的下限。其次,這些損失的計算都建立在歐元區還存在的假設上。如果這些國家的退歐導致整個歐元區的解散,那成本不只是金融資產的損失了。

如果歐元區要解散,對德國來說增加的成本是:

1.對非PIGS歐元國家Target 2餘額的貶值;

2. 私人部門對非PIGS歐元國家金融資產的貶值;

3. 不亞於2008年美國次貸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衝擊;

4. 新德國馬克增殖對出口造成的影響;

5. 歐盟單一市場受到的衝擊,包括貿易壁壘增加,人員流動受阻,金融市場隔離,對德國經濟的負面影響。

假設新馬克短期15%增值,長期8%增值,以上1+2項大約增加成本200 billion,3造成短期-5%的GDP負增長,4造成-4%短期負增長,長期-1.5%負增長。5比較難估計,忽略。

綜合一下,歐元區解散對德國的影響的保守估計是:直接資產貶值損失700 billion。短期-9%GDP,長期-1.5%GDP

當然這只是當年我們內部做的估計,默克爾的經濟顧問,ECB的經濟學家肯定都做過類似的分析。我相信結論都是歐元區解散對德國造成的經濟衝擊巨大。

那不支撐歐元區可以為德國省多少錢呢?省的是ESM/ESFS 的資金,對希臘的救援的錢,當然這些錢不是贈送,是以貸款的形式給出的。就算全部虧掉,數額也就在220billion左右。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隱性救助成本,是ECB的SMP和OMT項目。如果類似於義大利這樣的國家需要救助,ECB用他的OMT項目大量購買義大利的債券,當義大利破產時,ECB的損失要德國來分擔。所以只要類似於義大利這樣的大國破產不發生,德國支撐歐元的成本遠小於讓歐元區解散的成本。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體,德國肯定會支撐歐元。

再從政治的角度分析,讓歐元區解散,德國的國際影響力自然會大打折扣,無論是在歐洲內部還是在全球範圍內。

雖然我有提到,歐元的創立,不僅是出於經濟考慮,更是處於政治考慮。精英政治階層試圖把歐元作為通向歐洲政治統一的工具。 但是如今的情況是,政治統一的動力越來越弱。默克爾沒有表現出很強的推動歐洲一體化的傾向。反而救助希臘在德國民眾中十分不受歡迎。

但是同時,德國對歐盟的態度總的來說還是正面的。所以德國政府面臨的困境是,如果救希臘,德國民眾會不滿;如果不救,結果讓歐元區解散,進而影響了整個歐盟,民眾也會不滿。權衡之後,德國政府最終還是決定頂著民眾的不滿,救助了希臘,避免歐元區解散帶來的更大的政治衝擊。

歐元的存活不是因為德國單方面在支撐 (待續…)

--------------------------------------------------------------------------------------------------------------------

歐元創立歷史:不僅僅是一個貨幣,也是政治工程

歐元,或者更廣泛的歐洲貨幣合作和聯盟,作為歐洲一體化重要的環節,在戰後的每一步發展,政治動機都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對於戰後德法的政治精英,歐洲一體化的政治動機,例如保持法德和平,對抗蘇聯,也自然是統一貨幣的政治動機。不僅如此,法國更是把統一貨幣作為歐洲抵抗美元霸權的工具;德國也把他當成兩德統一必要的政治犧牲。

戴高樂執政的時候,法國把當時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看成是英美國際霸權的一部分,美元的exorbitant privilege這一概念就是法國這時候提出來的。之後的法國政府繼承了他對美元霸權的厭惡。在這樣的背景下,歐洲統一貨幣早在1970年的歐洲Werner Plan就被提出。法國是最積極的提倡者,他的政治動機大家都一目了然。德國的態度則比較不慍不火。Werner Plan提出在十年內設立統一貨幣。可惜70年代的經濟波動,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衝擊都讓這一提案沒有被實現。

70年代末,貨幣聯盟再次被提上議程:歐洲貨幣系統(EMS)。法國在這一提案中仍然堅持自己對反美元霸權的政治動機。西德當時的政府比之前積極了些,西德總理當時說過這麼一句」 我們必須得讓美國人知道,不是他們一吹哨,我們就要遵守」。

到了80年代末,歐洲出現了類似當年Werner Plan的Delors committee,又一次提出分階段建立統一貨幣。此時,德國馬克已經是西德強勁經濟的象徵,以西德央行為首,形成了反對統一貨幣的勢力。西德央行行長對Delors Report的評價是:100年內不會實現。而法國的態度完全相反。在EMS體系下,德國央行基本上是歐洲央行,法國基本喪失了貨幣政策的自主權,所以希望通過建立統一貨幣來找回部分的貨幣政策影響力。隨後一個很重要的歷史事件發生了:柏林牆倒了。西德急切的希望統一東德,而歐洲其他國家,尤其是法國並不是很情願。所以西德以統一貨幣作為交換籌碼,得到法國對德國統一的支持。歷史上對這一說法有爭議,現在的材料表明這一政治交易的確是發生了,對歐元的建立是否起了決定性作用難說,至少是大大推進了歐元的進程。

當然,建立歐元的政治動機不是故事的全部。貨幣根本上還是經濟事物,經濟利益的衡量仍然是歐元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因素。Werner Plan的另一個背景是60年代末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持續不穩定,並影響歐洲國內經濟目標(就業,通脹)的實現。Werner Plan在統一貨幣的基礎上,提出了國內政策協調等一系列旨在打破這種內部/外部不均衡的經濟政策。後來的歐洲貨幣系統(EMS)經濟出發點也是當時持續的美元貶值,馬克增值的問題,德國希望通過EMS來限制其他歐洲貨幣貶值,增強自己的出口競爭力。80年代的Delors Plan是當時歐洲單一市場(single market)經濟政策的延伸。

縱觀歐元的歷史,政治動機和經濟利益的衝突一直是主題之一。政客們在推行歐元時更多的是從政治立場出發。相反,各國的央行為代表的技術宅(technocrat)更多關注的是經濟角度。這樣衝突的例子不勝枚舉,在建立歐洲貨幣體系(EMS)時,西德總理Schmidt就到德國央行教育技術宅們政治的重要性。大量的對歐元批評的經濟學家,(尤其是美國的,包括Milton Freidman, Martin Feldstein),都持有歐元區不是最優貨幣區,歐元是處於政治目的建立起來這樣的觀點。


哈哈,我這早上一起來就看到不同意見的答案了,歡迎討論,討論才有進步嘛。問題是,我和你看到的數據不一樣啊。

數據來源:National economy environment

他們的這個指數定義如下:


這個數據如果還是不夠權威不靠譜,我們用世界銀行的:
Expor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 of GDP)

1995-1999年數據:

1995-1999年數據:

2000-2004:

2000-2004:

2005-2009:

2005-2009:

2010-1014:

2010-1014:


用2002年作為歐元流通年是有待商榷的,1999年-2002年的雙流通期,非現金業務已經開始使用歐元(總體業務量75%以上),而且1999以後各國貨幣與歐元已經取消浮動匯率,採用固定匯率,這樣,實際上歐元貨幣的流通是1999就已經開始的。而歐元這個心理概念的產生,是1995年就出現的。

和我看到的數據一樣,從1999年開始,德國的出口明顯加速,增長幅度高於歷史同期。而這兩份數據趨勢基本一致。

各位專業人士,能就這個數據差異解釋一下嗎?

而至於馬克升值的部分,我打算用兄台的數據額來說明兄台說的有誤。

這是兄台的數據,馬克的峰值是在1995年底,之後開始一路下跌。而歐元正是成立恰巧就是在1995年12月確立的,匯率漲跌什麼最重要?預期

這是兄台的數據,馬克的峰值是在1995年底,之後開始一路下跌。而歐元正是成立恰巧就是在1995年12月確立的,匯率漲跌什麼最重要?預期

1995年的馬克下跌,就是因為歐元這個靴子終於落下,大家一致預期到歐元終將代替馬克,除了用於支付,誰會持有一個行將木就,完全沒有未來的貨幣呢?

1999年的回彈,原因是歐洲在那年確定了各國貨幣與歐元的固定匯率,且普遍高估值,所以會短暫反彈,而之後還是一路下跌,而馬克正式退出市場時,恰是馬克15年來的最低點。所以1995年,在沒有歐元之前,馬克就是持續升值的,這一點我說的沒錯。

-------------------------------------------------------------------------------------------------------------------------------------------
我先給題主直接跪了,誰說荷蘭要退出歐元區啊,那真是一個黨派的言論,荷蘭有議會席位的黨派有三四十個呢,這真不能算事。

一票答案全都在講政治利益,這是在用中國式的思維理解外國事物。

所謂的通過經濟手段實現政治利益,所以要力推歐元的論斷,前一句話是對的,但是和後一句在邏輯上根本不能形成因果關係。請問,加拿大用美元嗎?日本用美元嗎?還是墨西哥用美元?

德國力挺歐元最最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一個:想賺錢。

而且,力挺歐元的真的又不止德國,荷比盧都是力挺的,你去看看為啥?都是些強力的出口國,而且80%以上的市場是面向歐洲的。

沒歐元以前,德國馬克升值壓力巨大,出口面臨巨大壓力。而有了歐元,等於是用全歐洲緩解了馬克的升值壓力,而且還減少了匯兌成本,這樣的道理同樣適用於荷比盧。我的希臘朋友曾經感慨過:歐元其實就是德元。

還有其一是人才的流動,統一貨幣以後,德國,荷比盧加速成為了人才窪地,大量邊緣國家的高端人才外流。你在這裡工作一段時間,你就知道這些國家的人才流失是多麼的嚴重了。

所以出發點是繁榮經濟,附屬結果是政治話語權增大,政治其本身並不是主要目的。


沒歐元的時候經濟形勢差本國貨幣貶值一下,還可以繼續在場上玩,統一搞成歐元之後就是讓你直接去死。

想像一下中國全國統一市場,但國家財政對西部沒有一點轉移支付,不給任何政策支持,西部人才全到我東部來工作,西部留守兒童我管你去死。
最近還發個旗幟讓中亞穆斯全來,我東部經濟好要照單全收,結果中部省份又立起邊界,西部人要不要罵娘?

你西部還不許吭聲,經濟差是因為你懶,不讓穆斯林過來你就是排外,法西斯。
我東部既站經濟高地,還要站道德高地,這種美事,你說東部人民支持不支持啊?


在歐元區設立之前,德國馬克一時風光無限。如果說世界上有一種貨幣能與美元對話,那就是馬克。80年時,以馬克計價的金融資產約300bn,到90年已達到1400bn,在國際官方外匯儲備中份額達到19%。與此同時,兩德統一也緊鑼密鼓的推進,歐洲對兩德統一的一項要求就是成立歐盟,或許抱住統一後的德國的大腿就是以法國為首的一眾歐洲國家最想做的事。在此細說歐盟與兩德統一超出了本題的範圍,也超出了我的能力,但90年兩德統一,德國在馬克在風頭最盛的時候,91年簽署馬約,如果說沒有政治考量,似乎有點牽強了。

歐元替代馬克,對德國的經濟真的是利大於弊嗎?不見得。或者,不經過大量的研究很難下一個確切的結論。

歐元真的比馬克更利於德國的出口嗎?

以98或02年歐元進入流通為分界線,德國的出口真的得到多大好處了么?出口增速並沒有顯著快於馬克時代,出口的增長全部歸結於歐元也太過牽強。

出口數據我直接用的Wind輸出做表,沒有時間去翻,可能統計口徑與David Zhang有些許差異,但這都不妨礙,98年還是02年為分界更不妨礙。歐元以及歐洲一體化是會促進德國出口,這是確定的,但這種因素並不是德國力挺歐元的決定性因素,出口提振帶來的經濟效益不一定大於負面效益。


馬克真的一直承擔著升值壓力嗎?

從85年起,馬克確實對美元保持著升勢,但這個升勢的歷史背景應該是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所謂的「廣場協議」,美元貶值推動美國經濟發展,而聯邦德國與日本被迫升值。在歐元施行前,市場對馬克會有貶值預期,如果這一分界線是95年的話(姑且認為馬克貶值啟始的95年是預期起作用的一年),馬克貶值的部分也另作考慮。除掉這兩個因素,88-95年間馬克兌美元也是「升升降降」。至於馬克升值真的不利於德國嗎?也不一定的。

歐元又真的比馬克更國際化么?

前面說過了,馬克已經佔到了國際儲備貨幣的很大一部分,而馬克對於吸引外國投資凈流入「FDI」方面似乎並不遜色於歐元太多。


而FDI、出口甚至經濟增長等一系列宏觀指標,並不簡單的取決於匯率,是利率、就業、產業政策、外交政策等一系列宏觀經濟聯動所決定的。單單由「沒歐元以前,德國馬克升值壓力巨大,出口面臨巨大壓力。而有了歐元,等於是用全歐洲緩解了馬克的升值壓力,而且還減少了匯兌成本」這樣一句話就定性了「歐元對德國的經濟收益」似乎不妥。也許有些答主說的是對的,但至少沒有符合經濟邏輯的證明。雖然德國確確實實從歐元中獲得了經濟利益,這一利益更多的是歐盟成員國無法貶值貨幣、歐洲內部經濟大一統化中得到的實惠。

如果你問我,德國加入歐元區,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哪個更大,我不敢回答,因為沒有做過相關研究,但有一點我是知道的,經濟因素不一定完全是正面的,政治因素是絕對在考量之內的。

德國和歐洲的主要領導人從來沒有掩飾過對歐洲一體化趨勢的渴望。面對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和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崛起,老邁的歐洲能做的事似乎不多。從一開始的馬約到現在,歐元無論從運行體制還是治理規則,都是政治安排。為了拉攏德國放棄如日中生的馬克,ECB的機制幾乎就是德國央行的翻版。在歐洲貨幣一體化之後(如果能抗過這輪危機),似乎就是財政一體化。

而德國選擇加入歐盟,一定是有他的政治考量的,不敢說一定大於經濟考量,至少不弱於經濟考量。到了歐債危機的時候,德國在歐盟的權利被推上頂峰,他不僅是歐元區的中流砥柱,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控制著歐元區國家的融資能力。而德國在歐盟中雖然佔據絕對主導的地位,但始終是有戒心的,一直堅持控制成員國的債務,還在最新的歐洲版QE投票中對QE實施時間投了反對票,ECB兜底的比例也被要求的很低。

德國與歐元區之間的利益融合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十幾年逐步演進的。德國對歐盟和歐元的控制是隨著德國經濟越來越好、他國經濟越來越差逐步強化的,這種纏纏綿綿的交互融合和滲透,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在歐債危機時,德國一方面表現出自己「身不由己」,不願過度犧牲自己的利益救助歐豬們但又不得不救助,另一方面又希望藉此機會將其影響力從貨幣領域滲透到財政領域中,當然誘餌是讓渡自身的經濟利益和對歐元區的融資控制力。無論怎麼看,都是赤裸裸的政治目的,或者是「身不由己」後突然發現可以「趁火打劫」了。

德國從歐債危機起的「身不由己」到「趁火打劫」,無一不透露著試圖充當「大歐洲領袖」的態度。如果完全從經濟角度看,歐盟一體化帶給德國的出口優勢和經濟實惠,就一定比救助歐豬們的花費高嗎?


「歐盟號」航行在大海里,大家吹著海風喝著咖啡唱著歌

呱唧…

船進水了

英國佬:我早就說這船不行!!!當年我那日不落號水平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我!!要!!下!!船!!&<(ˉ^ˉ)&>

法國人:狗日的你滾!!!現在就滾!!!!老子從一開始就懶得跟你坐一條船上!!
(╯°□°)╯︵ ┻━┻

英國佬:喲呵,你讓爹走爹就走了?告訴你我現在又想留下了操你大爺!!&<(ˉ^ˉ)&>

法國人:¥$);@$$)):-($!!!


岸邊的俄羅斯人大喊:我這有全套的維修設備和人員!!!!!只要你們………

所有人:哪遠滾哪去!!!!!!!

烏克蘭:我從大哥家裡偷了設備過來了!!!讓我上船啊你們這群磨人的小妖精
(?﹏?)

美國人一邊剔牙一邊抱著肩膀笑:呵呵呵,叫你們特么的造船!坐老子的航母上不知道有多爽,不就船票貴點還要獻出菊花嗎,矯情!
╮( ̄⊿ ̄)╭

義大利抱著懷裡的北非嬰兒坐在甲板上,對英國人不屑一顧,心說當年老子的羅馬帝國號才叫屌好嗎,你們都是我的孫子。

葡萄牙西班牙走過來:意呆仔你又想啥呢,走,叫上希臘咱四個繼續打麻將去。咱們四個才是這艘船上的中流砥柱。

意、西、葡:希臘!!!希臘!!!!

希臘說就來,我先把剛剛鑿洞的器械收好:特么的老子不過是不想買票又想坐頭等艙而已,這要求過分嗎?!!冥煮都是老子發明的!!!不給老子安排好老子下次再搞個大新聞!!
(〝▼皿▼)

德國人看著這一切,只好拿著工具排水,修船,一邊修一邊念叨:

(T▽T)
船沉了的話,咱們誰也活不了啊!


每次都提供最優質的答案,快來點贊啊!?????

http://weixin.qq.com/r/60ViehPEF05orVcZ9xD5 (二維碼自動識別)


君不見義大利加入歐盟後經濟就沒有增長過甚至倒增長。
加入歐盟前的義大利可是阿爾卑斯山南面的領頭羊,經濟一度超過英國。加入歐盟後這十多年,你看,你再看。


專門做了個表,把數據搞詳細一些~單位是萬億美元

大家可以看到,美國和日本是外貿佔GDP總額比較正常的國家,美國人口3.2億日本人口1.3億,都是大國。英法稍微高點,因為英法都是6000萬人口級別的國家,而且歷史上就比較依靠國際貿易,但也就是佔40%左右而且還是逆差。荷蘭比利時分別擁有歐洲最大的集裝箱貨運港口鹿特丹港和最大的滾裝港口安特衛普港,都位於萊茵河交通樞紐,他們的進出口接近GDP的100%,因為轉口貿易量很大,很多進出口實際上都是虛的。那麼接下來亮點就來了,盧森堡和愛爾蘭這兩個人口分別只有60萬和500萬的國家,外貿佔GDP的比例與德國一樣~

那麼德國為什麼拚死要撐住歐元?看看德國在發達國家裡十分獨特的進出口佔GDP的比重就知道了。德國外貿佔GDP高達68%之多!德國不是盧森堡愛爾蘭這樣的小國,也不是荷蘭比利時這樣靠轉口貿易為生的國家,而是一個人口8200萬的製造業大國。同樣是製造業大國,德國的出口進口額比日本高兩倍,比英法加起來還多,貿易順差高達0.28萬億美元,說明什麼呢?說明這個國家有一大堆國家在供養!否則貨幣早就升值到這個比例不可持續的水平了!我們可以想像沒有歐元,德國馬克早就升值,而且引起巨量貿易摩擦,歐元區其他國家甚至歐盟很多國家都難以承接德國人的出口,德國這種出口導向型經濟就決定了,德國不可能帶領歐盟走向未來。


沒有歐羅,德國的產品就沒有因為匯率問題南歐國家的產品根本沒法競爭,受惠國一直都是德國,所以才願意所謂苦苦支持歐羅,處處都是利益計算,表面看老當好人不一定真的是大善人,自從有了歐羅之後,南歐有很多工業因為新貨幣出現根本無法和德國產品競爭,而德國產品因為相對德國馬克匯率大幅下跌而受惠,這是有朋友從事十多年工程購買設備儀器跟我分享他公司採購的轉變。

另外現在英國脫歐,德國為首的歐盟愈來愈像前蘇聯,什麼都想管,細至到每個國家包裝一盒多少只雞蛋都得管。


說直白點 歐元區就有點類似德國法國的殖民區 你想想英國為啥不用歐元


把德國這種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騷動的沙文主義國家描繪成白蓮花,證明了德宣部還是有點厲害啊!

歐萌成立之初,是德法挑的大梁,說好的合作發展共贏,結果法國得到了政治地位,德國悶聲發大財,匆匆擴編的歐萌豬小國呢?說好的吃大餐,沒過幾年好日子,快要連菜湯都沒得喝了?德國攜統一市場之便利,仗工業技術之優勢,小豬國們沒有了關稅保護,基本工業都被搞垮了。結果捅了那麼大的簍子,德國想的卻是財政倒逼政策,要攬全歐政經大權於一身,吃相真的太難看了!小豬豬們是懶了點,但是好歹人家入歐前自給自足日子也好湊活,可是你既然覺得人家脆弱當初就不要吸收進來啊!不就是想要把豬豬們宰一頓嗎?現在拔屌無情,真的大丈夫?

作為歐萌盟主,德國實在是德不配位,歸根結底是這個民族生性狹隘,貪吃不負責任。


德國素有大志向,甚至比法國的抱負心更大。當然,歐洲老牌強國都有一統天下的使命感。
歐洲引出二次世界大戰,根源即是歐洲內部的權利與利益的紛爭。所以,一個統一的歐洲,對歐洲自身的好處與意義特別重大。另外,不能統一的歐洲也將一輩子為美國所制。
爭做世界老大,至少是世界一極,歐洲核心國家的想法與中國一個心思嘛。
可惜,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除了德國,甚至連法國,更別提歐洲其他只想搭車吃肉,不想付出勞動與被約束的歐豬N國,這種參差不齊的歐洲隊友一起搭夥過日子,歐洲一體化想要順利發展下去,也是難上加難。


誰邀請我的~!明明知道我不懂經濟~`

歐元跟歐盟是歐洲一體化政策中的兩個不同領域,這兩個領域在實際上有很強的聯繫,從政治結構上說,歐元成員國是歐盟政治架構中的自然成員國,因此,退出歐元區實際上也就意味著退出歐盟以及相關的政治、經濟、社會、福利體系。

有了這個了解,再來看歐洲小國們抱歐元大腿是啥好處。

那好處就是多了去啦,由於歐元區成員國有歐元主力國——其實就是德國啦——為歐元信用背書,因此在金融市場上可以獲得的金融信用和優惠利率要比拿著自己的牌子去找好得多。另外一點,由於歐元區在實質上構築了一個內部開放的市場,加上申根協定的作用,人員、資金、產品在歐元區內都是無障礙流通的,比如羅馬尼亞以農業見長,想給歐洲其他國家出口農產品,是跟10幾個國家一家家談方便呢,還是跟一家談方便呢,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人員自由流動受益最大的就是希臘這樣的旅遊國家,由於不再有海關簽證等因素制約,那麼人口前往旅遊的唯一障礙就是交通成本,而這一點對於富裕的西歐國家來說恰恰是不成問題的。

但進入歐元區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毫無疑問只有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可以對歐元區的經濟小國指指點點,這就意味著喪失了金融主權,另外一點就是嚴苛的財政紀律導致了一旦出現經濟風險,小國的經濟指標會馬上下降——這一點對選民來說影響最大

但總體來說,呆在歐元區里的好處是多過壞處的,加上德國還是個負責任的大哥哥,所以還是值得的。

至於某些小國要退出歐元區,實質上是一種政治表態而已,即使是荷蘭這樣的富裕國家,真退出歐元區的話,經濟成本會直線上升。連希臘這樣基本上只剩下退出歐元區一個選擇的國家死活都不肯真退,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就說一個方面,一旦希臘退出歐元區,本國貨幣的貶值速度有望創造歐洲記錄,世界記錄已經由辛巴威保持了,估計希臘還真破不了~

所以看歐元不要僅從貨幣的角度去看,歐元自身就不是只作為貨幣誕生的,它是歐洲經濟政治統一體的金融載體。所以歐元的問題也不是簡單的金融、經濟問題,而是事關成員國走向的政治問題。
————————————
我看到有人說歐元只是經濟問題,我就呵呵了

在歐洲的人知道,歐元貨幣的編號是有講究的 ,有B字頭、P字頭、R字頭甚至A字頭,這些字頭的差異在於印刷這些歐元的地點是柏林、巴黎、羅馬甚至雅典。在2011年歐洲四小豬出現信用危機的時候,歐元解體第一次被提出來,當時有個大哥哥開玩笑說,到時候歐元也要根據印刷地的不一樣而區別待遇了,同是歐元,柏林印的就可以保值、羅馬印的可能就快成廢紙了。當然了,這是那個時候的調侃說法。

但是這也反應出來,雖然歐元的價格是相當的,但其實際價值卻是不等的,不等的那部分就是德國用自己的信用來為其他國家背書。但這份背書是有代價的,看過歐元政治約束部分條文的人都知道,歐元成員國的財政狀況有很嚴格的要求,一個最好理解的條款就是「成員國債務不能超過GDP的60%」,這是為了保證成員國有良好的財務狀況來支撐歐元的價值。

但是在現在,所有歐元成員國的實際債務都超過了這個比例,最慘的希臘達到了220%以上,法國也超過了120%,數字最好的是德國為84%。德國實際上是歐元國中唯一一個債務比例達到要求的國家,正是因為對歐元國的幾年救助,導致德國債務過限。換句話說,現在的德國經濟數字是被歐元國拖累。即使是玩經濟數字的,也不應該忘記歐洲央行上月才公布新一輪QE政策,也就是說,歐元價值被人為攙水,或者說,正是因為持續的出血,導致歐元區(實際上就是德國)不得不靠印鈔票來保證還有足夠的實力來維持歐元區的穩定。但這個代價就是德國自身經濟情況的惡化,我在前面才說了經濟惡化主要對選民不利,德國為了搜刮鈔票維持歐元區,甚至考慮了減少本國工人就業來節約財務支出,導致15000名內河工人大罷工時打出了這樣的標語:「我們理解機器最終將取代人力,但要我們失業來救助希臘人,我們不幹!」這個時候如果再不是政治問題,那就不知道啥是政治問題了。

最近歐元貶值的原因很複雜,並不是單純的QE那麼簡單,具體跟這個話題無關,就不多說了


西方的沒落是即成的事實,這和他們社會管理的無序狀態有關。


用歐盟之父路德維希?艾哈德的話說:如果實行福利國家政策,人一生下來就由國家包下來,則他的智慧才能、創業精神就得不到充分發展。照此辦理,經濟發展就會愈來愈停滯。結果,人民大眾將陷於集體的貧困之中。

其實中國農村也在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有社會福利制度,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出去打工,而是遊手好閒的打牌、喝酒。

財富只有勞動才能創造。

========================這是分割線========================

西方的領頭羊是美國,美國的工業中心位於五大湖地區,自從南北戰爭以後,南方失業的黑人逆流而上,找到了工會佔領了工業區,這是今天的五大湖地區的底特律。


美國的工人不願意勞動,還想拿高工資。美國的黑人不願意勞動,還不願意上學,甚至連工資都懶得去拿。


中國隨便找個縣都比曾經的工業之都強。

你扔一個試試?

扔就扔。

我還扔。

你以為這是南非?這是曾經的美帝。

========================這是分割線========================

即使這樣奧巴馬還不嫌亂,還要把非法移民合法化,假如做到了,美國就熱鬧了,以前是幾萬業餘上訪戶,以後就是幾百萬無業游民,專業鬧事。

總言之,不管是奧巴馬醫改,還是移民合法化,我都堅決支持。呵呵呵。

========================這是分割線========================

講歐洲衰落的前因後果。

========================這是分割線========================

一戰後的英國,面對自己設計的世界秩序被破壞,並沒有更好的地緣政治理論來武裝自己的國家,為了制衡和壓縮法國的生存空間,英國沒有同意肢解德國。

========================這是分割線========================

戰後滿意度調查

一戰的結果就是誰都不滿意,法國不滿意,美國不滿意,英國不滿意,日本不滿意,中國不滿意,德國不滿意,蘇俄不滿意,不滿意就打唄,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一念善心毀帝國。

第一次、第二次巴爾幹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係是怎樣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這是分割線========================

當英國國內政治不穩定的時候,牛鬼蛇神之類的就跳出來了,比如說民粹主義政治家克萊門特。

故事發生在1945年7月,克萊門特取代了丘吉爾,為什麼呢?因為丘吉爾要把國家戰時經濟的工廠還給資本家,或者說還給社會。克萊門特巧妙的利用了這個事情,他說要把工廠收歸國有,然後用國家工廠的利潤來發工資、建醫院、搞福利。假如是我,我也投克萊門特的票,缺心眼才投丘吉爾的票。

但事物不能看錶象,其背後的社會主義思潮給英國帶來了極大的痛苦,社會生產效率異常低下,即使到撒切爾鐵腕強力改革英國,但還是有很多後遺症沒有根除。今天英國的醫院福利制度還不如中國,但沒人敢去改動,誰得罪人民是不得好死的,會提前終結自己的政治生命,但事物卻恰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包括人民群眾。

在中國崛起的大國之路上,英國不是敗給了德國、法國,這些歐陸強國,也不是敗給了北美野牛,更不是西伯利亞棕熊,而是被自己人放展在議院門廊。

最後的結果是世界工廠英國開始搞凱恩斯的計劃經濟,英國號稱「世界工廠」(當時是工業經濟)經過二戰以後對世界的控制能力已經明顯下降,更由於民族主義的興起,殖民地反抗的浪潮是一波接一波,當然這些都不是英國的心頭大患,對英國世界霸權統治構成了極大威脅的,是英國最親密的盟友美國。

========================這是分割線========================

美國不僅僅在全世界的英國殖民地煽風點火,還要終結自己頭上的噩夢,那就是英聯邦國家之間的世貿組織1.0版本。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除了英語區,美國面對的就是拉美的西班牙裔人口區,千瘡百孔的殖民地經濟區非洲,東亞經濟區,美國已經成功的佔領了日本,當時的民國(孔祥熙)採取緊隨美國金融政策,亞歐大陸的北方是社會主義蘇聯,美國的產品居然沒有可以賣的地方,這可真是一個奇蹟啊!

於是美國用鼓勵各個殖民地獨立的方式,破壞一個舊世界,然後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關貿總協定來取代英國版本的金融秩序和市場秩序。

最後英國淪陷了。

========================這是分割線========================

美元擔負的國際職能,讓美國不能公平的參與市場競爭,因為美元不能像日元、韓元一樣無底線的貶值。

但這並不妨礙美國想辦法註銷自己的呆壞賬,那就是金融危機和美元貶值。

這次金融危機美國完全避免全世界範圍的經濟衰退,為什麼不呢?因為美國要讓美元匯率來體現美國的國家利益,事實上美國也做到了,美國的頁岩氣革命導致大量資本迴流美國,而其他國家則要面對美元撤走以後的經濟荒原。

於是一直都讓歐元堅挺的歐盟(德國),一夜之間宣布量化寬鬆,日本緊隨其後,道理很簡單,你和美國比誰美元多,那不是找死。

========================這是分割線========================

英國有自己的世界金融霸權夢,法國有自己的世界金融霸權夢,德國有自己的世界金融霸權夢,俄國有自己的世界金融霸權夢,甚至西班牙、義大利這些國家都想著重新構建自己的世界金融秩序,雖然不靠譜,但是有理想的青年都是好青年。

========================這是分割線========================

這裡講德國的地緣政治夢和世界金融霸權夢。

路德維希·艾哈德,一個德國人,今天我寄希望於他,來幫我講解世界經濟版圖。他在希特勒最得意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內容是怎麼在德國戰敗的廢墟上重建德國。他有一個男人恐怖的意志、野心和企圖心,那就是控制歐洲經濟,打造一個以德國馬克為主的全球經濟秩序。這些都不算什麼,德國歷屆政府的繼任者毫不動搖的執行他的意志,那就是鋼鐵同盟以及今日不斷的擴大歐盟的思想基礎。最恐怖的是美元、人民幣有計劃、大規模的貶值來應對經濟危機,而歐元或者說馬克,堅挺的讓人害怕,因為德國人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那就是取代美元的地位,打造一個以歐元為核心的新經濟秩序。

有一點是事實那就是社會主義起源於德國、熱核武器起源於德國、制導飛彈起源於德國,當年哪些國家社會主義者心裡都想了些什麼?一個讓人恐怖的答案。

========================這是分割線========================

有請大神。

歐元區之父------路德維希?艾哈德

福利國家的幻想:西歐和北歐社會民主黨所共同奉行的福利國家這種基本經濟政策主張,是一種現代的幻想。之所以反對福利國家,理由有二:第一,大規模的福利支出將破壞經濟發展的基石——通貨穩定。在現代工業國家中,正確的經濟政策需要輔之以必要的社會措施。但有效的社會福利政策必須以不斷增長的國民收入為前提。國家預算中的社會支出過大,就將造成財政赤字,從而伏下通貨膨脹的禍根,破壞經濟的發展,反過來使社會福利成為無源之水。第二,福利國家與經濟自由不相容。如果實行福利國家政策,人一生下來就由國家包下來,則他的智慧才能、創業精神就得不到充分發展。照此辦理,經濟發展就會愈來愈停滯。結果,人民大眾將陷於集體的貧困之中。

========================這是分割線========================

二戰時期,德國用武力構建世界秩序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石油,不是因為資源,而是因為有一個豬一樣的隊友,關於這個問題袁騰飛罵的比我好,大家可以去看看。

現在德意志蘭的恐怖意志的背後是曬日光浴的希臘,是歐豬五國,是。。。。。。其實法國心裡怎麼想的?從歐盟開始量化寬鬆就已經說明德國已經放棄,或者說短時間內放棄爭奪世界金融霸權的努力。

元首很無奈,路德維希?艾哈德很無奈,本來要立馬吳山第一峰的,奈何背後小人作祟。

========================這是分割線========================

一戰二戰對法國的破壞。(政治生活的世界定位)假如沒有一戰和二戰,今天的法國應當是和英聯邦並駕齊驅的世界大國。雖然二戰後法國恢復了部分經濟資源,但是和英國一樣,幾百年以來國家積累的財富和國際地位早就付之一炬。作為世界首強的美國也不會給法國再次崛起,分庭抗禮的機會。

這個時候的法國不是奮發圖強,而是自甘墮落,這就是談到法國的國有化。戴高樂和密特朗時期,法國經過兩次國有化進程,大量的企業被國有化。伴隨著企業的國有化,是計劃經濟的出台,法國先後出台了8個計劃方案,良莠不齊,假如說戴高樂時期的國有化和計劃經濟還有點戰後經濟恢復的意思,那後面的經濟政策完全就是胡扯淡。沒落帝國的無奈,面對金融危機。美國可以印錢,英國可以通縮,德國可以降低工人工資,可法國呢?奢侈品的市場降幅最大,所以變成了歐洲病夫。

========================這是分割線========================

開始講宏觀方面的法國經濟。

俄羅斯有黃俄羅斯夢,虎視眈眈;日本有大東亞共榮圈,環視覬覦;美國有亞太經合組織和G2,巧取豪奪。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德國的經濟總設計師------路德維希·艾哈德規划出一幅圖紙,用法律、制度和德國標準打造一個德國製造,並強有力的推進歐盟的經濟一體化進程,使歐盟之了一趨同於德國,法國明顯的感到了被邊緣化的危險。

於是法國也想搞一個法國版的歐盟,即地中海國家一體化進程,企圖用地中海的自貿一體化平衡德國的大陸計劃,卡扎菲同志很簡單的,很粗暴的拒絕了法國的提議。


法國雖比不上英國紳士,但比起美國來,還是有些涵養的,至少沒有立即就打利比亞,還等了幾天,找了個合適的理由打利比亞,順便殺雞給猴看,以圖重整地中海貿易的雄風,德國政府不方便站出來反對,但又不想法國成功,此時的德國進退維谷。


卡扎菲死得老慘了,最可惜的是到死都沒想明白,自己吃的火鍋,唱著小曲怎麼就掛了。

歷史證明,統一羅馬帝國的是地中海的港口和貿易,而不是亞歷山大的軍隊,今天我們看這個問題,就一定要審視美國的態度,美國希望歐洲英法德三隻狗之間互咬,法國的總統制是民主世界獨裁意識形態的抬頭,美國不希望看到一個強大的地中海貿易體系的出現,何況法國和自己不來電,進出北約就像逛窯子一樣。

從德國國家利益的角度看問題,德國是希望法國失敗的,歐盟只能有一個發動機,那就是德國,歐盟只能有一個聲音,那就是德國的聲音,對於德國既要鞏固到手的既得利益,維護歐盟不至於分裂,又要反對法國的分庭抗禮。

最後講再克萊門特正確領導下輝煌不再的英國,新時期的英國國家政治期待一種歐洲的動態平衡,那就是德國閃電戰般擴張的勢頭得到遏制而法國最好也失敗,而不管德國的大陸計劃和法國的地中海計劃推進到那個地步,對於英國而言其在歐盟的地位都會下降,作為最後一個加入歐元區的國家,在矛盾中艱難前行。

法國已經沒戲了,雖然政治上獲益頗豐,但這個民族整體的運勢已經走到了頭。


歐元反對論者最大的理由往往是歐元國家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分離,意思是說,各個歐元國可以根據該國實際情況制定自己的財政政策,但是貨幣政策卻是由歐央行統一來制定的。

首先,可以看到德國通過讓歐元的存在控制了各歐元國的貨幣政策。

其次,你可以發現,德國在救助各歐元國(如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等國)時都是有附加條件的。比如要求控制財政支出,稅收改革等,這些都屬於財政政策。

因此,德國由通過了救助的道路控制了各歐元國的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除了領土主權以外,德國人基本能夠影響到這些國家各方面的政治意圖。

很好,德國人通過經濟手段完成了兩次世界大戰未完成的事業。


德國其實沒有苦苦支撐歐元.相反,德國在歐元區相當大的政治與經濟利益.


皇帝,宰相,與元首,用鐵與火未竟的事業…
我們快用錢完成了!


(雖然很忙,但這道題我實在忍不住要答,暈還沒回答就被摺疊了) 當初成立歐元的時候,其實大家都贊成,但它是有缺陷,有先天不足。對於法國來說,成立歐元,軟弱的法郎可以對衝掉堅挺的馬克。德國來說,雖然這樣會削弱馬克,但對於以製造業出口的德國,由此打開了整個歐洲自由貿易的大門。對於歐洲小國加入歐元區,投資門檻降低,別的國家就會來投資,興建工廠。在經濟好的時候,大家都很高興,但在經濟差的時候,隨著2008年的金融危機,歐元區的缺陷就就暴露無遺了。由於歐洲南歐和北歐的經濟結構不同,南歐法國,葡萄牙,希臘,西班牙等以旅遊業(進口)為主,且工作時間短,實際上就是懶惰,實行高福利政策。北歐以德國,瑞典,丹麥等製造業(出口)為主。當經濟差的時候,南歐旅遊業肯定不景氣,導致沒錢,又要維持高福利,就去借債,就欠了一大筆債,過了幾年要還債,沒錢還,南歐以法國為首就要求增發貨幣,救助。這樣就有錢了,使歐元貶值。歐元貶值對南歐來有三大好處:一:有錢還債,有錢花。二:歐元貶值,其他國家的人來旅遊花的錢更少,提振旅遊業,三:法國某個經濟學家(忘了是誰,歡迎補充)寫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他算出,每年2%的通脹率可以減少20%的債務率。因為歐元貶值,而還的錢還是以當年的錢,更好還了。美國就是這樣通過量化寬鬆,不斷增發貨幣來還債的。而北歐以德國為首的就不幹了,一:他們以製造業為出口,當然希望歐元堅挺,這樣有利於出口,而且貶值,不利於歐元國際化(說點題外話,最近RMB上升勢頭很猛,但由於RMB現在不斷的貶值,有可能會使RMB國際化付之東流)。想要別人使用的貨幣,首先你的貨幣要堅挺,不然你的貨幣天天貶值,拿在手裡不就虧了嗎?二:南歐的人那麼懶惰,每天工作時間那麼短,還高福利,這不是捧著金飯碗來要錢嗎?這不就是等於我們北歐拿錢來養著你們嗎?這使得德國非常不滿。這就是造成歐元區內部矛盾的根本原因。
德國,由於自身過去所犯的歷史錯誤,自己一個人無法成為世界大國。唯有帶著歐洲,帶著歐元,才能夠成為令別人接納的強國。


更新:應邀加點數據
以下數據是德國2014年的出口總額,數據來自德國國家資料庫。
Startseite-Statistisches Bundesamt (Destatis)
Europa .................................... 7709181.693 Mio.歐元(歐洲大陸
dav.: EU - L?nder ....................... 657162.037 Mio.歐元(歐盟國家
dav.: Eurozone ........................ 414894.344 Mio.歐元(歐盟,使用歐元國家
dav.: Nicht - Eurozone ............. 242267.693 Mio.歐元(不使用歐元國家
dav.: Europa ohne EU ................ 113756.132 Mio.歐元(非歐盟國家,僅地理位置在歐洲
Insgesamt … 1133540.486 Mio.歐元(全世界
所以,歐元區以外的出口額為1133540.486 Mio.歐元-414894.344 Mio.歐元=718646.142Mio.歐元
德國出口到非歐元國家的出口額要高於歐元區,而且這個趨勢在增長。

----------------------------------------------------------------------------------------------------------------------------------------

說統一歐洲的也太扯了吧。
歐元在匯率上越跌,出口企業越開心。特別像德國本來就是靠出口的一個經濟強國。


全德上下,無論政府還是民眾,都在試圖完成元首的遺願:統一大歐洲。


推薦閱讀:

TAG:德國 | 匯率 | 地緣政治 | 歐元 | 貨幣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