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應該如何進行專利布局?

對企業來說,專利布局有什麼策略,如何進行專利布局?


@於旻辰同學的回答已經給出了專利布局的一些通用做法,典型的如Ove Granstrand教授所提出的6種模式。既然提問者的問題中提到「專利布局」,我理解提問者更多的是想從專利申請的全面性和完善性上獲得建設性的答案,就此展開我的回答。

通常來講,專利申請的價值是通過專利組合(patent portfolio)的方式來體現的,零散的專利申請往往會給後來者的繞道設計(design around)留下空間,這也是那些想通過獨家技術來構建專利壁壘,排除後來者的抄襲行為的企業所不願意看到的。


某種程度上,專利申請的組合應該不是簡單的1+1=2,而是讓專利與專利之間相互連接,互相作用,產生大於2效果,體現在:

  1. 規模性:利用組合中專利的相互關聯,形成一個完整的、保護範圍更大更全面的「超級專利」;
  2. 多性化:利用專利之間的差異所帶來的多樣化來有效地降低創新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即「不確定性保險能力」。

(註:關於規模性和多樣化的說法是我的一位同事提出來的,我不知道是他原創還是來自典故。)

  • 形成專利組合的一種方法是從項目全局出發,用一個圖表示就是:


這種布局的方式關注的是專利布局的全面性,從垂直方向上和布局廣度上進行專利申請


例如,在兩天前,《時代》評出2014年全球十大科技創新產品,排在第一的是Nest智能家居(Nest Labs是由Tony Fadell創辦的智能家居公司,以下簡稱Nest,可以參考【家話】從Nest看智能家居化進程)。Nest推出的第一款產品是溫控器,第二款產品是煙霧探測器。

從Nest的專利布局可以看出它們所採取的申請策略就是比較典型的項目全局式,具體布局如下:

  1. 最上層的人機交互類專利:包括了智能溫控器、探測器的外形設計和圖形界面設計。溫控器本身具備多種感測功能,這其中包括對住所入住率(occupancy)的監測、對溫度和濕度的監測,還包括對紅外能量的監測(利用PIR感測器判斷是否有人佔據空間)和光線的監測(太陽光照射)等。在軟體上,設備提供了用戶友好的安裝引導界面和圖形化的用戶操作界面;在硬體上,智能溫控器包括了環形控制盤(旋轉操作)、觸摸式顯示屏(按壓操作)、以及菲涅爾蓋板(通過其擴大感測範圍)等。
  2. 中間層的數據處理類專利:包括了無線操作、分散式計算、雲端管理等。溫控器可實現分散式安裝並連接至伺服器進行註冊,每一個溫控器都具備一定的計算處理能力,並可分配計算任務。對於探測器而言,雲端可進行安全判斷並發送危險提醒,探測器與探測器之間可以進行溝通(如房間里的探測器會通知客廳的探測器去提醒主人:房間內感測到危險信號)。
  3. 最底層的後台智能演算法類專利:通過各種先進且完善的演算法,Nest能在和用戶不斷的交互中進行自我學習、訓練和改進,從而主動地為用戶提供最優化的溫度調節環境。一方面,系統會對住所的環境進行熱力學模擬(這些數據可能來自於入住房間的網路接入、用電量情況、郵政編碼位置的天氣預報等),從而提供全天24小時的預測;另一方面,系統會主動學習並適應用戶的環境需求。例如,用戶在星期一、星期二連續兩天在早上10點鐘出門上班,在星期三系統會自動調節早上10點鐘為節能溫控模式。

由於從最底層到最上層,Nest都作了非常完備的專利布局,因此對於後來者而言,要避開Nest所構建的專利壁壘,就比較困難了。

順便說一句,舉Nest這個例子其實非常具有普遍性,想一想身邊的其它系統(如現在大熱的可穿戴設備),都可以以類似的思路進行專利布局。

  • 形成專利組合的另一種方法是從關聯因素出發,用一個圖表示就是:


這種布局的方式關注的是專利布局的深度,從橫向進行專利申請。


例如,自從微信的「搖一搖」找好友功能推出後,如果想在「搖一搖」找好友這個創新點上進行深化,就可以考慮與「搖一搖」這個創新點相關聯的因素:

  1. 功能:除了找好友外,還能實現什麼功能?
  2. 後台的演算法或推薦邏輯:與功能對應的匹配演算法或邏輯有什麼不同?

在功能上,截圖、清理內存,閱讀推薦,搜歌等,都是可以通過搖一搖可以實現的其它功能;在後台演算法上,對應於這些功能,也可能有不同的做法,例如,閱讀類產品的換一批推薦邏輯,等等。

事實上,對應於以上兩個關聯因素,市場也確實出現了類似的不同類產品(我也不知道這些產品有沒有申請專利),如下:

實際應用中,以上兩種方法非常普遍並且常常交叉使用。

實際應用中,以上兩種方法非常普遍並且常常交叉使用。
最後,還是那句話:讓專利與專利之間相互連接,互相作用,孕育出更多生命。
以上!

文章收錄在我的知乎專欄:炮製創新 - 知乎專欄。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公眾號智圈(iwdoing),每周1-2篇原創新文關注創業中的創新、設計、專利及其商業故事。


企業層面講專利戰略,是影響企業做出判斷的一個原則性定位。
具體產品或技術層面講專利布局,是為了獲得該產品或技術上的專利壟斷。

吐槽先,專利是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我一直認為脫離了具體案例(此案例不僅指單個的專利,也可以指具體的技術領域,總之要明確討論的客體),因為個案與個案之間是千差萬別的,脫離了具體案例,只能泛泛而談,起不到實質的作用。so,如果你參加過知識產權局與專利代理人的交流活動,也是培訓,就會看到很詭異的事情,詭異一,一群專業的人把基礎的東西被翻來覆去的說;詭異二,討論的雙方在舉例時,很像在猜謎語,只說個一般性的情況,就是不說具體的細節,一方面是考慮保密的原因,一方面是在討論中無法把細節一一列明。

對於專利布局,如果考察某個具體的企業的具體產品,可能會更適合。問題太大,下面簡答。

專利布局是對一項產品或技術做出具體的專利申請判斷,需要分析:
1、對哪些技術方案申請,對哪些技術方案不申請;
2、申請什麼類型的專利;
3、申請哪些國家(地區)的專利。

1、涉及問題較多,建議由專利代理人或熟悉專利(而不是技術)的人給出建議,然後由熟悉技術、市場的人根據建議做出判斷。技術方案並不等同於實際的產品或技術,一項產品或技術可能涉及多處創新,涉及多項技術方案,需要針對每一項考慮其保護的範圍,通過多個專利全面覆蓋。這裡我們不說部分與整體、結構與方法、以及單個專利內的權利要求布局等很細節的問題,而說一些作為企業工作人員更應該注意的幾點:
判斷每個技術方案可能的市場價值,不僅考慮對自己企業的價值,也考慮對競爭對手、其他行業的價值。
分析行業內技術發展的趨勢與水平,判斷申請專利的時機,今年申請還是明年申請,當然晚點申請也冒有被別人搶先申請的風險。
申請專利不是越多越好,數量龐大的專利可能帶來財務壓力,專利是要交年費的。
需要保密的技術考慮不申請專利,專利是要公開的。
容易被模仿的專利,應當考慮申請。
部分不希望申請專利,但是又不希望別人申請專利拿來妨礙自己的,技術公開。
專利申請的一個工作之一是對產品或技術進行延伸,這是知識管理方面的內容。

2、以中國為例,是申請發明、還是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不同的類型是有所區別的。

3、專利的地域性,需要考慮產品的生產地、銷售地等因素,判斷在哪些國家、地區申請專利。

上述2、3都是在1的基礎上進行。

而在所有工作之前最重要的是,企業得鼓勵員工創新,有了創新成果,找專業的專利代理人就可以解決一般性問題,而有了足夠多的創新成果,才需要設置專門的企業專利管理崗位,進而考慮更深層次的問題,個人傾向於專利代理人深入企業,深度參與企業的研發、專利管理,這樣才能避免大部分專利申請是隔靴捎癢的問題,但是這是非常難的事情,不僅僅在於專利代理人,更主要的問題在於企業。


如@於旻辰所說,這個問題「寫一本書回答亦綽綽有餘」

不過,如果該問題的提出者是普通的國內企業,那麼答案也許並不複雜。因為,在絕大部分國內已提交專利申請的企業中,其專利布局都遠遠達不到需要考慮「專利策略」的程度。

本答案就此展開,只講一般企業專利布局應當注意的問題和一些常用技巧,穿插一部分簡單的布局策略。至於詳盡的「專利策略」,請參考專業文獻。

  • 一、專利申請時間

專利申請時間至少影響以下兩個因素:

  1. 擁有專利權的時間起點,

一般來說,專利申請日即為擁有專利權的時間起點。遇到以下情況,建議早日申請專利:

(1)急需獲得專利權;

(2)行業競爭激烈;

(3)企業並也不確定是否有必要早日申請專利


以下是申請日影響專利權的一個例子

國內專利證書和美國專利證書產品衝突,如何判斷哪一方是權利人? - 專利


2. 專利內容的公開時間

一般來說專利申請日越早,則專利內容公開時間越早。一般不建議暫緩申請專利,除非專利內容與企業核心技術秘密密切相關,且企業有明確的專利布局時間表。

註:專利公開時間可提前,需要提交「提前公開請求書」


題外話1:很多企業糾結於「這項技術方案,是採用技術秘密保護呢,還是採用專利保護?」

我的看法是:通過優秀的專利撰寫技巧,完全可以在申請專利的同時,一併保護好技術秘密。

  • 二、專利國別

專利權具有「地域性」特點,即:任何一國,只保護獲得本國專利權的專利。

這方面,建議企業根據產品出口情況來考量是否進行外國專利申請。


舉例:

某公司針對其產品A,在中國申請了發明專利並獲得授權,但在法定期限內,並未提交任何國外專利申請。那麼,產品A在任何國外市場都不享有專利權,這意味著「在其他任何國家,任何企業和個人都可以合法地生產、銷售(山寨)產品A」。

  • 三、專利維護時間

這裡關鍵的問題是「何時放棄對專利權的維護?」

維護專利權的費用,詳見:專利繳費指南--國家知識產權局

有選擇的適時放棄一些專利權,是所有企業都應該考慮的問題,無論企業是否財大氣粗


以下情況可考慮放棄專利權:

1、維持專利權無益於任何市場競爭;

2、迷惑競爭對手——在競爭對手眼裡,放棄專利權一般意味著「對方不再在這個領域玩了」

3、即將放棄的專利權,可考慮通過專利權轉讓而獲取最後一筆收益。

外話2:專利申請、以及即授權後三年內的官方費用,可申請「專利費用減緩」。一般對企業的減緩額度為75%。而且,雖說是「費用減緩」,目前實際操作卻是「費用減免」,建議所有中國企業法人都提交此項申請。

  • 四、獲得專利權的方式

一般包括三種方式,各有利弊,建議酌情、綜合考量

  1. 自己申請專利:費用低,但官方程序較長,尤其發明專利,很難在一年內獲得專利權
  2. 收購專利權:費用高,簽署轉讓合同並備案(備案時間一般為5個工作日)後即生效
  3. 獲得專利權實施許可:不享有專利權,僅享有「專利使用權」,備案後生效

舉例:

專利是很多「企業資質」的入門門檻,比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急需專利時,不要被第1條卡住,建議考慮第2、3條。(尤其是載企業當年效益很好的情況下)

  • 五、專利申請人

先舉兩個栗子


1、先放個蘋果公司的栗子:

蘋果公司在華專利申請所使用的專利權人,至少包括:蘋果公司 or 蘋果電腦公司 or 蘋果電腦有限公司 or 蘋果計算機公司。

我們很難知道「蘋果公司到底在中國申請了多少項專利」,因為我們不知道「蘋果公司是否以一些鮮為人知的子公司名義申請了專利」。

2、再放個我認為很厲害的例子:

某家國外企業甲,2012年才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但其中國專利布局在1989年就開始了,並且使用的專利權人至少有10個,包括這樣的:甲中國有限公司;甲中國公司;賈(「甲」的諧音)公司;加公司。。。等等

這樣做,最顯著的效果就是「競爭對手很難搞清你的專利布局」,而且成本很低

  • 六、專利發明人

這方面唯一可布局的空間在於:企業申請專利時可考慮「不公開發明人姓名」。


當企業不想讓競爭對手知曉「哪個技術人才在做這方面的研究」(防止對方挖人~)時,可考慮此項操作。

  • 七、專利類別

國內專利類型分三類: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保護客體各不相同:

中國專利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的發明創造是指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
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
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
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

注意到了嗎?發明和實用新型保護「技術方案」,外觀設計保護「新設計」。而且:


凡是屬於實用新型保護客體的,均同時屬於發明專利的保護客體


中國新專利法充分照顧了國內申請人,以至於設立了如下法條:

中國專利法:
第九條 同樣的發明創造只能授予一項專利權。但是,同一申請人同日對同樣的發明創造既申請實用新型專利又申請發明專利,先獲得的實用新型專利權尚未終止,且申請人聲明放棄該實用新型專利權的,可以授予發明專利權。
兩個以上的申請人分別就同樣的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專利權授予最先申請的人。

企業可根據此法條,做如下操作:

當技術方案同時屬於發明和實用新型保護客體時,同時提交發明與實用新型申請。


這樣操作的好處是:

1、如果企業原本打算申請發明專利:面對未知的發明專利授權前景,企業至少可以先獲得實用新型的十年保護期。


2、如果企業原本打算申請實用新型:如果發明專利能夠授權,企業可以將保護期限從十年(實用新型)延長到二十年(發明)。

而且,這種操作(尤其是在費用減緩的情況下)成本很低。


(註:實用新型審查過程中不包括實質審查,相對容易授權)

  • 八、專利權利要求的布局

說明:專利的保護範圍以權利要求為準。


這裡不講「撰寫權利要求的方式」(那屬於另一個大話題),而僅就「如何設計權利要求的宏觀布局方案」進行說明


主要有兩種方案,舉例如下:

1、寫一篇(或有限的幾篇)專利,包含所有權利要求:這裡我忍不住要推薦這篇去年收取的神專利了:

專利號:200780021109.1
專利名稱:

固體碳質材料合成氣生產方法及裝置
專利權人:特爾莫科技有限公司

這篇專利有801條權利要求,妥妥的2014年度之最


簡單總結:

優點:管理方便、官方程序少、總體費用較低。。

缺點:容易讓競爭對手快速獲得大量專利信息


2、將總體技術方案拆分成儘可能多的片段,布局到儘可能多的專利中。

這裡我隆重推薦號稱「中國專利第一人」的邱則有先生,


截止今天,邱則有先生累計申請專利6876項,其中1729項享有專利權(太犇了~)

要命的是,單單是專利名稱為「一種砼空心板」的檢索結果就有1127項!這完全是要把競爭對手逼瘋的節奏啊~~


簡單總結:

優點:形成龐大的專利池,使競爭對手即便花費大量人力和財力,也未必能明確「對方在做什麼?哪裡是雷區?哪裡是空白?」以此掌握知識產權競爭中的主動權。

缺點:管理複雜,反覆遭遇官方程序,總體費用較高。

  • 九、專利與競爭對手

這裡要講的是「針對競爭對手,如何展開相應的專利布局」,包括但不限於如下手段/步驟:

1、「檢索」:儘可能多的掌握競爭對手「在做什麼」、「研發重點是什麼」、「未來布局是什麼」。必要時,可請求專業檢索分析機構出具分析報告(不過專業機構質量良莠不齊,要注意區分)。


很多企業並不看重「檢索」,舉個栗子說明「檢索的用處」:


如果企業有一份(質量不錯的)檢索報告,可以做什麼?

(1)了解潛在的競爭對手(專利權人)、研發人員(發明人)

(2)了解(每個)競爭對手的專利布局重點、以及空白區域

(3)了解自己的主營產品是否侵權、是否可能被訴侵權

(4)了解競爭對手是否針對己方專利展開了針對性布局,及相關破解方案?

(5)如果競爭對手是國外企業,而恰好該對手並未在國內布局專利,則可放心、免費使用這些專利(只要產品不出口)

(6)免費使用所有過期專利

2、「填空」:即「避開競爭對手的專利池,在同領域但不同方式/方向上布局專利」


舉例:

(1)競爭對手布局了「利用A、B、C三種原材料,採用甲方法生產Ⅰ產品」的專利,則可以考慮布局:

——「利用A、B、D(D是C的替代材料)三種原材料,採用甲方法生產Ⅱ產品(Ⅱ是Ⅰ的替代產品)」

——「利用A、B、C三種原材料,採用乙方法生產Ⅰ產品」

(2)競爭對手的專利布局重心(研發方向)在於「應用於動力汽車的大功率鎳氫電池」,可以考慮布局

——專利布局重心為「應用於動力汽車的大功率鋰電池」

——專利布局重心為「應用於普通家電的小功率鎳氫電池」


————————————————————————————————————————

以上未完待續,以下為5月19日的補充

————————————————————————————————————————
3、「圍城」:這種布局與上述「填空」可相互配合,主旨是:當競爭對手在某領域已經完成了初步專利布局、尤其是完成了核心技術的布局時,往往很難打破專利壁壘,這時可以考慮「外圍布局」,避開核心技術,布局邊緣必要技術,尋求專利交叉許可。

舉例:
如果:競爭對手不僅完成了汽車發動機的專利布局,而且已經將所有主流汽車發動機的實施技術方案全部保護起來。
「圍城」方案:考慮在所有發動機外圍、必要技術(產品)上進行專利布局,如:剎車系統、安全系統、照明系統、溫控系統、車輪、方向盤、喇叭。。。等等,所要實現的目標是「即便競爭對手掌握核心專利,不採用我方的專利仍然無法(很難)造出一輛完整的汽車」

4、「斷糧」:即「在競爭對手的產品原料上布局專利」

舉例:
如果:競爭對手的主營產品是儲氫合金動力電池,且形成了完善的專利保護池
「斷糧」方案:儲氫合金動力電池的必要原材料是稀土儲氫合金粉,可考慮在此原材料領域布局大量專利,所要實現的目標是「競爭對手不使用我的專利原料則無法(很難)開展主營業務」

以上


謝邀。問題很大,寫一本書回答亦綽綽有餘。
本人只能就個人知識和經驗梳理一個框架,作為拋磚引玉之用。

依個人淺見,企業專利布局實際上就是要回答一個核心問題:企業應該怎麼申請專利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戰術和戰略兩個層面:

專利申請/布局戰術,也就是申請專利的具體策略。也可以說,是對專利布局這一概念的狹義理解。這裡可以細化到許多具體問題,如:

申請對象/技術成果的篩選
申請專利類型的選擇
是否作為技術秘密保護的考量
申請地域的選擇
申請/公開時間的計算
申請/維護費用的計算
授權前景的預期
……

而上升到專利組合的層面,在策略上有頗多可以參考的研究成果。
典型如Ove Granstrand教授所提出的6種模式。


專利申請/布局的戰略,則是立足於企業發展本身,從宏觀上將專利以及知識產權管理與公司戰略發展需要相結合的產物。專利布局戰略的立足點非專利,而在於企業本身。也不再僅限於對技術成果轉化的支撐作用。
此時,需要回答的問題可以拆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企業申請專利的目的是什麼?是風險控制?搶佔市場?排擠對手?授權轉讓?資本化?參與標準制定或專利聯盟?
企業所處的行業的現狀是什麼?技術發展的脈絡如何?技術更新周期是多久?
企業在同行業市場競爭/產業鏈中是什麼位置?領先者?居中者?落後者?
企業的目標是什麼?發展計劃是什麼?
……

最後,國內整體上除了極少數企業外尚還沒有摸到專利布局之「術」的門檻,更不必奢談布局之「道」。

吾輩任重而道遠。


樓上各位大俠回答的很詳細了,需要補充的主要是以下兩點:

1. 專利布局中明確專利和產品(包括自己和競爭對手的產品)的關係,與產品關係越密切的專利越重要。兩者關係如專利是否覆蓋自有產品,覆蓋的是跨產品線的核心技術還是僅某些產品,是否覆蓋產品未來升級計劃,專利是否與競爭對手產品相關。建立起這一關係後專利布局就與公司的市場規劃聯繫起來了,相關專利決策(如維持還是放棄,進入那些國家,是否許可他人)也會非常高效。很多公司目前還只是把自己申請的專利簡單羅列在一個表裡。

2. 專利布局除了空間布局還有時間布局,即多項專利先後申請的時間策略以儘可能獲得一個較長的保護期。例如,某技術研發目前處於1.0,產品即將上市,接下來會有升級版2.0、3.0,那麼在初次專利申請中是否要披露(並claim)升級版的內容呢?這個取決於行業發展速度、升級頻率、升級難易度、升級改變程度等諸多因素。如行業發展很快,未來一年肯定會升級,且改變程度不大,那麼不妨在初次專利申請中就把升級的內容涵蓋進去,這樣專利公開後就可以對1.0和2.0同時獲得臨時保護,且構成競爭對手專利的現有技術(同時破壞其新穎性和創造性)。如升級改變較大,且需較長時間,那麼初次申請就不應涉及升級的內容,但在後申請最好還是在前一申請日起的18個月內,這樣在先申請隻影響在後申請的新穎性。

還有啊,覺得國人特別喜歡戰略、布局這些大詞,但落實到每一份專利申請,CLAIM都不見得寫得好(如上位不夠,沒有數據支持,沒有針對後期答覆審查意見的修改策略)。專利撰寫質量應該是一切布局的基石。事關核心技術和產品的專利一定要寫好,然後再談布局及其他。


謝邀。
專利布局首先要解決定位的問題:
專利布局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保護市場,保護核心技術或者產品,破除市場壁壘?還是打擊競爭對手。不同的目標決定了專利布局不同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總體來說,應當以終為始,就是在布局之初就要規劃好專利布局的目的。

第二,專利布局的方法:

如果是為了保護市場進行的專利布局,此時應當注意的是產品都會覆蓋到哪些國家,由於專利具有地域性,如果產品需要進入到不同國家和地區,則在產品進入該國家或者地區之前,應當在當地申請專利,即產品未動,專利先行。

如果是為了保護核心技術或者核心產品,則應當對該技術或產品所在領域的專利進行充分的研究,然後在結合該項核心技術進行充分的挖掘,把所有可能的方案都進行提煉,包括各種替代技術、變劣技術、前沿技術等。

如果是為了破除市場壁壘,比如某公司已經圍繞某項技術建立了完整的專利壁壘,此時應當圍繞現有的專利技術進行充分的研究,找到布局的空白點,比如替代的,變劣的,以及技術將來的技術走向等。

如果是為了打擊競爭對手,則應當對競爭對手的專利和產品同時進行研究,專利的角度是看是否有保護漏洞,產品的角度是研究該產品可能的發展方向,然後提前進行專利布局;並且,應當在競爭對手的主場也就是所在國家和其產品所在國家申請專利,一旦有和競爭對手的專利訴訟,可以啟用這些埋伏。

第三,專利布局的實施:

首先,組建一個合適的團隊,這個團隊應當充分了解公司的產品和技術,了解行業內的產品和技術,對於技術的產品的發展走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預見性,
熟悉專利布局的各種方法,充分掌握專利挖掘方法和技巧。

其次,應當對本行業內的專利技術進行充分的研究,研究競爭對手的專利技術的發展程度,對於本公司的技術是否有借鑒性和參考意義。

第四,結合公司自有技術出發,並對行業的前瞻技術進行充分的挖掘和構思,儘可能的提煉所有的技術方案。

第五,對提煉出來的技術方案進行評審,這些技術方案能夠覆蓋本公司的哪些產品,競爭對手的產品,這些技術方案的優先順序順序怎麼樣,可以從法律、技術、和市場的角度對這些技術方案進行評級,然後選擇合適的申請策略。

現成的基本原則有三看,向外看,向內看,向前看,向外看就是看行業和競爭對手的專利,向內看就是從自有專利出發,向前看就是進行預研性的專利布局。

第三點是最重要的,要組建一個合適的團隊,這個團隊要求能夠,懂得公司技術,懂得前沿技術,懂得專利布局。


謀定而後動 知止而有得


這麼高大上的問題, @於旻辰@明銳 是大師,我才疏學淺,勉強介紹下思路。
一說到布局,就談到戰略層面啦,其實這些都是公司高層想的,作為一般的公司法務,量力而行。原因有二:一、行業發展狀況沒有高管清楚,市場競爭瞬息萬變,專利下來了,結果是個即將淘汰的技術,保護的效益還不如研發,申請專利的成本。二、專利技術等知識較為專業,申請周期,地域,產品,流程,內容等一般由技術人員和代理公司承擔,法務一般進行協調。

雖有不足,但是至少也有法務用武之地。我只介紹可以做的工作。
1、知己知彼,明確專利申請現狀:當然主要競爭對手已具有的,已申請未通過,未申請的等可進行研究,同時根據公司需要進行阻斷,異議。分析自己公司的技術優勢,已具有,已申請未通過,準備申請的專利。
2、借力打力,尋找優秀的代理公司或諮詢公司:一個好漢三個幫,要完成布局,主要是由諸多的盟友,相應的諮詢公司,代理公司會提供符合公司的專利方案。而法務通過知己知彼,已經具有基本識別方案風險的技能。
3、團結就是力量。尋找市場技術獨特的公司進行戰略合作,與高校,科研機構等進行項目合作開發,通過眾籌等互聯網思維進行海選優秀的設計,理念,結合營銷品牌等進行宣傳。建立加盟,授權,轉讓等合作機制。
4、人才激勵:尋找優秀人才,注重專利人才的保護,尤其審核擬定好合同,協議。

以上,讓專利大師見笑。談不上布局,僅供參考。


我一直覺得,知乎上回答這種問題費時費力

其實題主有更好的地方可以求答案

(1)書本:例如教科書朱雪忠老師的《知識產權管理》,例如國家局的相關出版物,例如其他老師的書,如果有深挖的慾望可以往國外的書看,知乎根本無法盡言。

(2)網路課:這個非常多了,具體有免費,有收費的。

(3)公眾號:這個是快餐式的了解,以我的了解,可以推薦,IPRdaily,知產力,知產寶,還有幾個知識產權社區論壇的號,這些裡面直接搜就行了。

PS以上的介紹只是我個人所學所知,因為層級太低,所以只能知道基礎的,如果有更好的書,或許公眾號,也請評論告知,不僅是幫助題主,也是幫助我


大企業,一方面所有產品和技術都申請專利。另一方面,編專利。小企業,錢有點緊張,一般撿幾個緊要的申請一下。


布局之前要想清楚,你所處什麼樣的行業,行業內競爭如何,通過布局想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從實踐角度說兩點:
1、專利的申請,往往都是做給別人看的,如爭取政府優惠政策、資金扶持,或是給投資方看的;如技術獨特,一般為保密考慮,作為公司技術秘密,不必申請專利。想靠專利來做技術壁壘在目前國內環境來說明顯不現實。
2、即使是做給別人看,也要有分量。比如,一個傳統生產製造企業,其產品的核心流程最好要有個發明專利,再輔以其他環節的實用新型專利,這樣比較有說服力,如果統統都是實用新型,太輕了。


謝邀
專利布局這個概念很大,要考慮行業現狀、技術發展、企業情況、競爭者情況,通用理論與實踐之間隔著很遠的路,是需要深入企業長時間調研,並與各個部門充分討論的。


如果講專利布局的方法,上面的大俠們回答的已經很充分了,關鍵看能不能實施。
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卻得往往不是方法,而是資源和模式。
你的技術人員對專利連概念都沒有,交底書不知道該怎麼寫,請問律師、代理人或者顧問如何幫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管理層如果沒有長遠打算,布局又能怎樣?專利這東西沒個7、8年很難產生價值的。
國內大多數企業,還談不上專利布局,先做好下面幾件事:
1、評估企業在市場上的位置,看看需要什麼樣的專利策略。有的需要保護創新,有的需要聰明抄襲,有的根本就不需要專利這東西,評估時把自己的技術力量考慮進去。
2、如果確定要做,那先做好兩件事:讓你的技術人員開始讀專利,每月讀一篇都行,培養專利感覺;在研發流程中加入專利挖掘、解讀和規避的環節,並引進專職(重點,很多企業拿文員來當專利工程師)專利工程師或聘請外部顧問主導。
3、研發人員和市場、銷售人員的基礎技能培訓,當然,管理層先要被培訓。


專利經營管理 袁真富著 一書中有講
其實關於企業內的專利實務書都有,常見的策略布局模式,每種模式對應的效果,以及優缺點等。跟企業形態和階段有關、跟產品形式和行業情況有關,跟保護目的也有關係。


謝邀。如他人所言,「專利布局」是很宏大的話題,就這麼把問題拋來:企業應該如何進行專利布局?,有些不厚道。文末會具體講。
作為門外漢,之所以寫寫答案,是看到下期稿件任務可以選這個題目,就當提前整理下資料了。

今天恰好看到篇文章:劇情相似,結局不同 且看微信、陌陌如何對待商標搶注,雖然講得是商標註冊問題,但和專利一樣,都是知識產權律所和律師提供服務的範疇。以文章為線索,發現了兩個資料源:

  • 一個是合肥知識產權律師網 http://www.hfiplaw.cn/ 裡面更多的是商標的案例,但它也有專利 - 合肥知識產權律師網 欄目,定期摘編的他人文章,篩選過的文章還是有些質量的,邊看邊給你挑了了幾篇從頭到尾的系列文章:
  1. 科技初創企業如何邁過專利這道坎兒?
  2. 發明專利申請中一些重要的手續及政策
  3. 談談富士康的專利管理
  4. 企業對專利權的維護和放棄
  • 另一個是IPRdaily|知識產權日報 博客
  1. 知識產權日報:創業家需知-- 關於專利、商標、域名、公司名稱、公司型態
  2. 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對中小企業專利布局的思考
  3. IPRdaily:【專利策略】不同產業生命周期狀態下的企業專利策略探討_IPRdaily_新浪博客

其他的如中國知識產權資訊網等還有很多。
P.S.看了提問人主頁,問了不少關於專利的問題:專利申請的進程是怎樣?審核進度受哪些因素影響?像前文所提到的律師網摘編的文章 發明專利申請中一些重要的手續及政策 就是對這問題很切題的回答。自己搜早就找到了吧。
我也守著這問題,為我的稿子搭搭順風車吧 ^_^


謝邀,作為新人,題主這方面的問題沒接觸過,無實例,抱歉了!
不過什麼也不說浪費題主名額就不對了,就稍稍聊一下自己的感覺吧,
題主別太當真,就當頭腦風暴了罷!
現代經濟學理論認為,企業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機制」(這句百度的,是不是顯得挺高大上的,其實我認為企業是給老闆股東賺錢,員工掙個生活費的工具平台),布局又是對資源的規劃和安排,專利也是企業的資源。
首先,那麼先分析下企業的專利布局的最終目的是什麼?領導想幹嘛?企業內、外部環境在行業處於什麼水平?到底有幾斤幾兩?經常吹牛逼的減個40%我覺得不為過吧。咱們國家專利是怎麼個玩法?同行有沒有什麼經驗可借鑒?儘可能收集相關案例、法規。
其次,企業目前戰略層面大方向屬於什麼類型:攻擊,防守,反應or看心情玩玩?
如果非得目的性的忽悠人,扯扯波士頓矩陣,swot模型什麼的,反正我覺得大部分人吃這一套。
根據企業布局目的再選擇確定plan A,plan B,要多方徵求意見,拉大家一起上船!
最後,方案的執行,就是掏錢唄,再加些風險控制什麼的,就是準備掏錢唄。
其實我覺得照著事前分析,事中選擇,事後風控,盡量多準備些應急預案,出了問題能兜底,把自己責任撇清,出淤泥而不染,時刻準備證據留好退路。手裡有糧,心中不忙!
如果您是boss,我的理解是:
錢多,砸!
錢少,摳!
沒錢,忽悠!
出事,掏家底!

為什麼突然想起特斯拉公開專利了呢?


鑒於前面說的很全面了,我就說一點吧,布好局,同時要注意有些技術是需要保密的哦,國內山寨技術還是很強大的啊


謝邀。
專利的重要性及布局其實和企業所處的行業及公司的主營業務相關。
如果公司的主營業務對自有產品很倚重,那麼專利及商業秘密保護的申請就是一項投資,而且成本不大。
我們作為輕資產的IT公司,專利的重要性還是很大的,但是並不是直接和業務相關的。
1、專利會是公司引進PE、資本運作時進行評估作價的加分項;
2、向銀行借款時,我們基本都是用知識產權進行質押或提供反擔保的;
3、公司申請各類基金,有與項目匹配的知識產權基本是評審要求;
4、 高新技術企業可以將申請專利的費用申請補助,抵消部分成本。、
上述為僅為本人經驗。


這個話題好大,也是我一直想問的問題,謝謝題主拋出來,上面的答覆我也跟著學習了。
就我目前所處的通訊領域,國外專利戰打得火熱,國內也蓄勢待發。分別以我所經歷的和有限的接觸試著回答:
1.大企業。本身多年也有一定的積累了,不過由於這個領域我們落後於國外太多,手上也沒多少特別有價值的。這時候可以收購一些有專利的老牌企業。然後再去做授權許可或者交換,或者加入專利聯盟什麼的。總之就是看看自己手上有什麼,通過買,交換,抱團等方式積攢更多的有效武器,主要還是為了防禦的目的。
2.小企業。一家新創企業,專利一窮二白,針對行業大佬的繞不過的專利壁壘,也是一方面乖乖交錢;另一方面通過比如代理轉授權之類的途徑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在分析研究這些專利,能找到一些漏洞補上以備後用。也有會考慮加入一些專利聯盟組織。不過小企業的關注度也低些,不是肥羊人家也沒時間來管你。
這方面我也非常想有系統的學習,和更多的實踐經歷,與題主共勉。


專利布局的基本準則

1.目的性 2.前瞻性 3.實效性 4.針對性 5.匹配性 6.價值性 7.體系性 8.策略性

就新創企業來說,他們專利布局考慮的因素:1.資源因素, 企業在技術、資金和人力儲備方面擁有多少資源,決定企業專利布局工作開展的程度。

2.時間因素,在企業初生之際,受資金、人員、技術等資源限制,專利布局可能限於核心技術隨時間發展,新創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者、客戶等都在不斷的變化,相應的應該在適當的時間點改變專利布局策略。

3.其他因素

對於新創企業專利布局來說,以上幾個因素對其制約最大,但有條件時也應考慮其他因素,例如地域因素、行業因素、競爭對手因素、專利許可及專利運營因素等。

其他類型企業專利布局,可以關注公眾號【小創學專利】 我在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比較多。要根據企業來定


推薦閱讀:

為什麼專利描述都那麼拗口?
Tesla Motors 為什麼要將其專利開放,技術開源?

TAG:專利 | 公司法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