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TVB的電視劇《天與地》?


肯定是我最近年來看過的最好的港劇。沒有之一。

我記得有個網友在評論《天與地》的時候題目引用了beyond的一句歌詞:其實你與昨日的我,活到今天變化甚多。頓時回憶起beyond一系列的經典都能夠套在這部港劇上。但看到最後,劉建雄說出那個關於狗的道理,以及死的最後一刻鏡頭出現的那隻狗,我又想起那句古話:「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為什麼叫《天與地》,或許它講的東西,包羅萬象。中年人能解讀到人性、生活、命運。喜歡音樂的人能讀到搖滾精神、年輕人看到夢想、如果你是個情竇初開的女孩,還能看到愛情。大地蒼茫,天空海闊。《天與地》展現的這幅浮世繪,是每個人都在經歷或者即將經歷的事,只不過劇情在放大,直指人心。除了吃人肉的噱頭、時代隱喻,劇情走向讓我欣慰的是,善與惡,已經不是我們需要過多探討的東西。天地萬物之間,還有更多。

或許很多人會把劇中經典的語錄拿出來討論。從梓恩、Dr.Dylan說出的那些語錄,何嘗不是在對這個時代的審視與反省。我們已經分辨不出是非黑白,每個人都被壞境訓練得像倒模出的。喜歡吃同一樣東西、喜歡同一樣的電視節目、支持同一種政治立場、信奉同一種生老病死的做人方式。This city is dying,You Know?。當然,一部好的電視劇,並不是口號喊得響亮,煽動觀眾情緒。《天與地》雖然有大段大段關於政治、搖滾解釋的闡述。它不安於肥皂劇的老套與冗長乏味。但是,借著幾位DJ道出來,貌似又遊離在劇情情節之外。雖然故事在吃人之後的十八年,三個男人對於生活態度的轉變。實際上,穿插的十八年前的故事更能說明問題的所在。幾個十七八歲的年輕人組樂隊,玩音樂,他們最初對待音樂的態度就像對待生活的態度,純粹,單純。也許他們不懂什麼是搖滾精神,也不懂什麼是獨立精神。他們所堅持的立場,還沒有被扭曲的人性所搖擺。而之後那場盛大的搖滾音樂節,此時經歷風霜的他們,可能才真正明白一些東西。那首《年少無知》,也成了三個人唯一的慰藉。據編劇周旭明自己說,的確是射影了某次政治事件,也是觀眾能看得出來的。「吃人」之後,三個人的生活選擇就如面對89年之後,年輕人對待社會生活的態度,要麼徹底的淡忘(Ronnie),要麼放任自己作惡(黑仔).,要麼自我救贖(鼓佬)。89年,此時大陸已經是混亂,台灣解禁之後躁動不安。港人是很清醒的認識到這場運動。

《天與地》最讓我感動的一幕,結尾處,Rock Show之後,阿Yan一個人站在空蕩蕩的舞台,忽然看到不甘心節目取消的無數年輕人自發地湧來活動場地,無限感慨:「和諧,並不是一百個人說同樣的話,和諧,是一百個人說不同的話之餘,還能夠相互尊重。」 三個人十幾年之後再次重返舞台,一首《年少無知》徹徹底底的打動了我。在第一次聽這首歌的時候,讓我有種重返beyond時代的感覺。這是我目前對於林若寧最滿意的一首詞作,因為它的大氣、隻言片語的深切體會,不僅切合了劇情,也正是因為它的包羅萬象讓我深深敬佩。雖然像這樣「只可惜生命是一聲妥協」這樣說教的句子已經很難提起我的興趣,但是這首《年少無知》,卻讓我再次矯情,並且厚愛。《年少無知》是經歷過挫折與滄桑的男人對於過去的感悟,年少的無知、年少的貧窮。年少單純的價值觀,在現在看到都是那麼美好。貌似之前也有TVB劇也有歌片尾曲叫做《年少無情》。總之年少,無知或者無情,因為年少,都原諒了。

最後用最後一集的一段台詞作為結束吧:

當所有人都說,我們的城市被邊緣化之後,我們會覺得沮喪、失望、悲哀,但是我們從來都沒去想,所謂的邊緣化,是因為我們依附在一個主流的價值觀裡面,為何我們不能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為何我們不能有自己一套關於生存意義的解釋方法?


今晚,我和台下面大部分的人談過,他們有因為不知道取消的消息而來,有湊熱鬧的而來,但是有更多更多的是因為他們不甘心而來,他們不甘心,為什麽一個獨立的音樂活動,會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商業理由而無疾而終,他們更加不甘心的是,在一個七百萬人的城市,為什麽文化觸覺會如此單寡,而他們最不甘心的是,為何要去承認自己要做一個隨波逐流的人。


今晚在這裡,我呼籲警方、外面的市民、所有傳媒,不需要恐懼我們的聚集,因為在這裡,每一個追求和支持獨立音樂的人,他們都代表著每一種獨立和自主的做人方法,這些並不是不和諧的表現,和諧不是一百個人說同一番話,和諧是一百個人,有一百句不同的一番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


沒錯,大家現在聽到的砰砰聲,就是強權和制度下的代表,在建制下的當權者,他們最恐懼的就是他們管治的人不聽話,外面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張,但
是RockRoll(搖滾)的精神,就是獨立的精神,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權主宰自己的路來走,雖然今晚這個表演可能
是非法進行,但我們不會就此屈服,RockRoll never die(搖滾永遠不死)!……


很多人也許是被《天與地》的禁播所吸引?

也有可能是被吃人的直白鏡頭,或是「聚眾」的政治影射吸引?

其實可以說,2011年的《天與地》,無論在劇情、音樂、畫面、人物設定、立意、甚至與時代的融合度,2011年之後的重頭港劇都是無法比擬的。同為萬千星輝頒獎典禮最佳劇集的《使徒行者》,在上述幾項中都較難與《天與地》相提並論。

如果說《天與地》是港劇最後的輝煌,可能有些偏頗了,但如果說《天與地》的劇情回味頻率,可以和九十年代的許多港劇相較,我想大部分港劇劇迷應該不會有太大意見。

下列評論有劇透,多圖流量預警。

下列評論有劇透,多圖流量預警。

下列評論有劇透,多圖流量預警。

首先是收視率與獎項。

2009年,作為當年無線節目的巡禮劇集之一,《天與地》原本應該創下不俗成績。然而在2011年正式開播時,這部從第二集開始就不停被觀眾投訴的電視劇,收視率繼續下跌,當劇情步入全劇高潮,收視率也僅僅保持在23點,相比於《金枝欲孽》平均收視率的32點,僅就收視率一項而言,《天與地》似乎很難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2011年12月30日,僅剩一周就要迎來大結局的《天與地》突然被廣播電視總局禁播,成為首部被廣電總局列入禁播名單的香港劇集。之後,在2012年,《天與地》奪得萬千星輝頒獎典禮最佳劇集。

或許是「禁播」有加分,首播時頂著全年收視率倒數第二名頭,2013年重播時,《天與地》卻在深夜創下了32萬人同時觀看的記錄,作為一部短期內重播的劇集,這一成績尚能令人滿意。

大起大落的收視曲線,堪稱屈辱的排名,突然被封殺的噱頭,深夜暴漲的觀看人數,「金牌編劇」戚其義監製的招牌,林保怡、陳豪、黃德斌、佘詩曼及邵美琪等「熟面孔」的加成……《天與地》的評價似乎完全走到了極端,精彩絕倫,糟糕透頂,或許正如這部電視劇劇名預示的一樣:

天與地。

其次來談一談劇情和人設。

《天與地》的開頭就很令人驚喜。

故事開始在一個清晨,佘詩曼飾演的葉梓恩全身赤裸,隨意裹著被子,開始滿屋尋找什麼。

鏡頭跟隨著葉梓恩的動作在屋內搜尋,在地上隨意亂扔的衣物似乎昭示著一個放縱的夜晚,她在尋找什麼?與混亂的場景是否有何聯繫?

很快,這組鏡頭結束時,觀眾知道了答案。

葉梓恩從地毯的縫隙里,找到了一枚戒指,套在了無名指上,她舒了一口氣。

電腦屏幕上新建了一個文本文檔,寫著「That』s it.Don』t call me.」(就這樣,別打電話給我。)

很多人對佘詩曼的印象還停留在那年的周芷若:在《倚天劍屠龍刀》的結尾,失去記憶的周芷若捧著兔子,笑得彷彿漢水之湄初次相遇。

當年的周芷若也似乎為佘詩曼建立了基本人設:表面看來溫柔可親人畜無害,在劇情進展中因為「不得已」的原因變得兇狠惡毒,但其實仍然心地善良。《倚天劍屠龍刀》中的周芷若是如此,《金枝欲孽》中的董佳·爾淳也是如此。

出色是必然的,令人審美疲勞卻也是必然的,更不必說在2009年《宮心計》中佘詩曼所飾演的劉三好,所謂「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的人設令佘詩曼原本精彩的表演都透露出了虛假。

直到離《倚天劍屠龍刀》剛好十年的《天與地》。

佘詩曼在《天與地》中所飾演的葉梓恩,短髮,煙熏妝,煙不離手,酗酒,經常約炮。

清醒時是深夜電台音樂節目的主播,迷醉里煙視媚行,背著丈夫與情人交往,但實則對痴心的丈夫沒有感情,對情人的迷戀更像是一種「渴望自由、拒絕妥協」的報復行為,與情人本身沒有任何關係。葉梓恩從故事一開始就牢牢吸引了觀眾的目光,而演員之前的「固定」影視人設與新人設之間的矛盾衝突,也令觀眾好奇這種「違和感」之間的隱情。

很快,為收音獨自出走,在深山中流浪的葉梓恩,通過具有時光交替魔幻感的一段劇情,透露出了巨大的信息量,為她在故事開始後的種種行為找到了依據。

葉梓恩作繭自縛困在過去,無法逃脫,也不想逃脫。將自己的生活過成了一個死結,一面沉溺於對男友家明的思念,難以對其他人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愛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努力說服自己,在十餘年前雪崩中消失的男友已經死亡,自己應當走向新的生活。葉梓恩苦力支撐自己的生命不至結束,開始迷茫麻木,嘗試接受別人的感情,但對自己的情感走向無力控制。戒指對她而言代表著現實生活的「妥協感」,有這種妥協感作為偽裝,她可以活得像一個正常人,在社會秩序中扮演優秀的電台主播、與丈夫相敬如賓的妻子;情人對她而言代表著本心的「抗拒感」,抗拒妥協於現實生活,抗拒社會秩序束縛她的自由。葉梓恩的人生處於現實與自我的拉扯中,也將這個死結越扯越緊。

個人非常喜歡第一集葉梓恩在海邊收音時的畫面。

終於,葉梓恩當著丈夫的面與情人決裂,之後又在丈夫期待她回歸家庭的目光里摘下戒指,選擇離婚。

她開始接受死結的存在,不再嘗試解開糾纏。

但與過去回憶相關的人物卻因為她的「走失」一個接一個地出現。

此時,這部劇集的第一集,終於結束了。

是的,《天與地》延續了黃金時代港劇非常出色的優點——劇情節奏非常快,每一集的劇情容量都非常大。可以說廢鏡頭很少,基本也不會注水,這很容易讓人想起當年的《大時代》。

繼續回到劇情。

如果按照時間線梳理《天與地》的劇情,真正令所有主要人物都發生巨變的遭遇,其實來源於一系列的「選擇」。

十七歲的葉梓恩與許家明相識後,將家明介紹給了自己的三位朋友,四個人共同組成了一支樂隊,葉梓恩為了樂隊的前程不停奔走。許家明、宋以朗、劉俊雄、鄭振軒四個人之間有過種種關於樂隊、未來的矛盾,也有一些矛盾圍繞「大家都喜歡葉梓恩」一事展開。家明在四人中是後來者,卻與葉梓恩的關係最為親密,其他三人有些嫉妒,也有些酸澀。

如果沒有突發事件,宋以朗、劉俊雄、鄭振軒三人大概會將這種複雜的情緒埋在心底,樂隊可能還是會解散,五個人可能都會按照社會規則的要求走上「合理」的人生道路。但五個人的人生最多只會變得平庸而均質化,不會被全部牽扯進錯綜複雜的死結。

劇中的1992年,天山腳下有一場音樂節,許家明、宋以朗、劉俊雄、鄭振軒前去參加,希望在樂隊解散後,能夠有最後一次達成搖滾理想的機會。

因突發雪災,四人被困雪山。

而後,葉梓恩只等到宋以朗、劉俊雄、鄭振軒三個人回來。

宋以朗與劉俊雄稱許家明在雪災中摔下雪山死去。葉梓恩難以接受事實,四人彼此間因為「人命」存在逐漸疏遠。

【陳豪飾演的宋以朗】

鄭振軒因高燒喪失了上山之後的記憶,成為精算師後去往加拿大從事金融行業,結婚生子;劉俊雄在成為一流會計師後卻又辭去工作,專註社團公益活動;宋以朗作為證券經紀人,朝著黑市期指的邪路一路走到底。

事實上,在雪災中,許家明因摔傷腿高燒不退,鄭振軒亦因為饑渴難耐神智模糊,劉俊雄試圖說服宋以朗殺掉家明分食充饑,在宋以朗尚在社會性與自然性中掙扎時,神智不清的鄭振軒已對失去行動能力的許家明戳下第一刀。

請大家放心,我沒有截吃人的圖片!

【宋以朗、劉俊雄在帳篷外看到鄭振軒下刀】

最大的選擇其實在這裡已經開始:

冷靜而理智的劉俊雄在極端環境中展現出了極強的求生意志,冷酷到可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對於生命的態度其實極為冷漠;

貌似玩世不恭的宋以朗實則在用社會性抵抗自己的自然性,但當有人帶頭時,他會是第二個接過刀的人;

鄭振軒則一直逃避著自己的本能,神智不清中本能佔上風,令他下刀殺了尚有氣息的家明;借家明存活後,他再次逃避本能,通過自我保護機制喪失了在山上的記憶。

而在三人得救下山後,面對自己「吃人」的事實,以及葉梓恩極度的痛苦與絕望,三人再次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劉俊雄試圖將自己的自然性完全拋棄,放棄高薪,刻意與妻子維持一種「彼此尊敬」的平衡,投身於工人運動事業,不求任何回報。但這種摻雜了「贖罪」的行為其實只是劉俊雄說服自己「是個好人」的方式,他努力說服自己有原則,講道理,即便是餓死也不會犯錯。但他很清楚,當年的他正是因為「飢餓」提出了「吃人」的主張,當時的強硬程度與現在的提倡工運的強硬程度完全相同,劉俊雄始終是那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不滿現今規則,試圖自己親手創建新的秩序,而過程中的醜陋手段,對他而言不過是必然。他能夠完美地飾演一個令所有人害怕的「好人」,也可以揭開偽善面具踐行目的,甚至也可以守住內心最後一點良知嘗試悔改,但命運從來不會給予這一類人機會。

【林保怡飾演的劉俊雄,假意與妻子維持一種平衡。】

鄭振軒看似是無辜且值得原諒的,但他自始至終都在壓抑自己的「本心」。在三人之中,他是最樂意打圓場,最樂意牽頭的那一個,也是最早妥協於社會,最早成為社會合理秩序捍衛者的那一個。「吃人」是因為神智不清,忘記「吃人」是因為高燒喪失記憶,重回香港想要讓舊時朋友重歸於好,表面看來他總是「有苦衷」的。但他多年來一直逃避著對葉梓恩的好感,逃避著許家明的真實死因。當他終於回憶起一切,試圖令自己去投案自首時,卻又服軟於對家庭的責任;在最激烈的矛盾中,他始終有理由「不得不這樣做」,最終一切塵埃落定,他也終於又一次帶著全家人回到加拿大。

【黃德斌飾演的鄭振軒,在他雙目近似失明時嘗試相信旁人。】

宋以朗是三人中始終清醒的一個,他自「吃人」事件後接受了自己身上的動物性,索性大肆放縱著這種個性。尤其當葉梓恩因為許家明之死一蹶不振放浪形骸時,宋以朗也透過對旁人的「表白」,說明了自己行為的真實原因——他其實始終保持著與葉梓恩同樣的頻率:當葉梓恩認真工作時,他也可以做一個合格的證券經紀人;當葉梓恩放浪形骸私生活混亂時,他也會過得更放縱。他令自己始終處於與葉梓恩同等的標準,儘管這一切葉梓恩並不知情。正如他年少時隨波逐流無處可去遇到了十七歲的葉梓恩,無論過去多久,葉梓恩始終是他的方向,是他在不知所措時唯一的規則。他可以破壞其他規則,在所有不合理的行為中如魚得水。良知於他而言始終存在,但僅僅存在於他所在乎的人與事中。除此之外,所有一切都是他破壞社會規則的發泄品。

【宋以朗假意對妻子表白(其實是在對並不存在的葉梓恩表白),在婚禮當夜離開醉酒妻子靜靜陪伴葉梓恩】

在劇中,三人唯一相同的一點,正如片頭曲《天與地》中所唱「儘管錯,讓我錯到死」。當做出不同選擇後,三個人有過「陰影」,明確記得當日事情經過的二人也的確「諱莫如深」,但三人自始至終都不曾後悔過自己的選擇。隨著劇情推進,原本骯髒的人變本加厲,原本偽善的人撕下面具,如果說當年在極端環境中喪失人性是一種過錯,那麼對三人而言:

儘管錯,讓我錯到死。

再次,關於貫穿劇集始終的「理想」。

《天與地》一直反覆強調著「理想」這個詞,與故事基調「This city is dying」(這個城市正在死亡)相反,無論故事劇情中充斥著多少壓抑、暴力、醜惡、骯髒的情節,「理想」兩個字始終不曾被任何人玷污。

當宋以朗騙婚,從事黑市期指獲得巨額利益時,當劉俊雄成為骯髒政客,而後接過宋以朗職位以低劣手段要挾他人時,當鄭振軒礙於家庭,苟且存活時,這三人都不曾將「理想」二字作為謊言的外衣。

十八年前,家明創作出一首曲子,但三人卻不知應該如何填詞,只好擱置;但在十八年後,幾乎反目成仇的三人在醉酒互罵後,終於回到當年常排練的天台,填出了這首《年少無知》。

年少多好 頑劣多好
不甘安於封建制度里
迷信上街真理會達到
旗幟高舉 群眾聲討
不惜犧牲一切去上訴
權貴的想法太俗套
只可惜生活是一堆挫折
只可惜生命是必須妥協
……
如果 命運能選擇
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更瀟洒
如果 活著能坦白
舊日所相信價值不必接受時代的糟蹋
……
如果 命運能選擇
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無用困惑
如果 活著能坦白
舊日所相信價值今天發現還未老
如果 命運能演習
現實中不致接納一生每步殘酷抉擇
留守 過去的想法
我會否好像這樣生於世上無目的鞭撻

這首歌其實正是三人十八年來對自己人生的思考

【三人在天台用油漆寫下歌詞】

可以說,三人對於當年到今日的一切經歷,認知都是非常清晰的,因為認知清晰,所以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乃至於互相陷害,反目成仇,分道揚鑣,這都是人生道路上的必然,他們必須要「自己顧自己」,再也沒有其他選項了。

而在全劇結尾時,貫穿全劇的另一條線索——「搖滾」也終於引發了最大高潮。葉梓恩幾經波折仍然執意要在香港辦出一場「搖滾音樂節」,在官方暗令禁止,電台百般阻撓,樂隊也逐漸離開的音樂節當天,宋以朗、劉俊雄、鄭振軒三人彷彿十八年前參加天山音樂節一樣,又一次抱著「過把癮就死」的心態走上了舞台。搖滾是香港無數人的理想,是他們三人的理想,是葉梓恩從十七歲到三十五歲的理想,也是已經死去的家明生前最後的理想。

【在音樂節中彷彿回到十七歲的葉梓恩】

舞台上的三人似乎與年少的自己同台演唱,以那首名為《年少無知》的歌曲唱出了整部劇情跨越十八年的曲折離奇,在表演時他們能夠「Keep on rock roll」(繼續搖滾),就像十八年前一樣保持「理想」的絕對純粹。而在下台後,他們依然要回到「各顧各」的生活里,成為年少時他們自己口中「不知所謂」的中年人。在似乎回到十七歲的葉梓恩一句「他們沒有少人,和原來一樣」的回答中,現實與幻想交織,在故事中糾纏了十八年的人似乎都看到了當年「年少無知」的自己,問題與答案都在共同演唱的歌詞里寫得清清楚楚,連帶家明似乎也還活在這個舞台上。

【十八年前與十八年後的鄭振軒】

【十八年前與十八年後的劉俊雄】

【十八年前與十八年後的宋以朗】

【在眾人想像中出現的許家明】

《天與地》對理想的詮釋看起來是非常「理想主義」的,但其實卻帶著比詮釋其他任何詞語時都更為實際的注釋。早在十八年前,劇情借家明之口說出解散樂隊,每個人最終都要拋下音樂去「成長為一個大人」時,理想就慢慢由骨到肉,成了一個不再玄幻的名詞

十八年前的四個人已經明白,理想不是用來謀生的手段,也很難甚至肯定無法作為一生的事業。理想只是在力所能及的時候竭盡全力燃燒自己,讓自己在回想每一個分岔路口時都不曾後悔。理想不是束縛個體走向未來的工具,也不是孤芳自賞顧影自憐的借口,而是被供養在內心深處永不熄滅的燈火。

十七歲的葉梓恩無法接受這一切,也在家明死去、理想現實、抗爭妥協之間糾結了整整十八年。她後悔與家明在新疆之行前的爭吵,無法接受家明死去的事實,不得不接受家明死去的真正原因,無法找到與家人和諧相處的契機,始終處於與家明初次見面時「沒有家」的狀態里。十八年後的葉梓恩終於明白了自己當年的幼稚,她只能在幻像中拚命讓十七歲的自己不要和家明賭氣,回過頭,當年的家明曾經答應她,「你回來我就不去天山」。

但葉梓恩其實也明白,幻像始終是幻像。就如在《愛樂之城》片末有不同選擇時的劇情閃回一樣,《天與地》中也有類似的段落:四人天山之行取消,樂隊雖然仍然解散,但劉俊雄與妻子成婚生子,宋以朗雙手清白,鄭振軒仍然彈著貝斯,葉梓恩與家明在貧窮生活里仍然能夠攜手前行……五個人還會在回想起「理想」二字時跑回曾經排練的天台,在「好久不見」的熱情擁抱中重拾樂器。所有牽扯進這個故事的配角都會有另一種生活,或許不會和他們五個中的任何一人發生糾葛。

音樂節的瘋狂燃燒之後,葉梓恩坦言,雖然三人都是她的好朋友,但她選擇再也不出現在三人面前。獨自一人流浪至天山的葉梓恩,在風雪中靜靜拿著收音設備,或許在等待奇蹟,或許在等待死神。

正如劇集開始時葉梓恩一人流浪收音,到了故事結尾時,她仍然一個人流浪,一個人收音。

最後,我們來說一說所謂的「含義」。

十八這個數字,在佛教概念中有很深的含義。

十八年前的劉俊雄在天山提議殺死家明充饑,從正常人逐步走向野獸,而十八年後的劉俊雄為妻子買好戒指,想要重新從野獸走回正常人時,他為了救一個名為家明的小孩喪生

十八年前的鄭振軒喪失上山之後的記憶,過上了沒有心理負擔的舒適生活,娶妻生下一女一子,十八年後的鄭振軒回憶起當年的行為,因為遺傳雙目失明,更牽扯進經濟官司,或許永遠無法在金融行業立足,生活再也無法消弭裂縫

十八年前的宋以朗沒能守住人性,十八年後,表面看來總能機緣巧合逃脫法律制裁,但實則卻迎來對他而言最大的報應——葉梓恩道別離去,下落不明。十八年前跟著葉梓恩找到方向的宋以朗,永遠失去了方向。

港劇中天道輪迴、報應不爽的劇情並不罕見,然而能做到水到渠成,並令人心有戚戚焉的劇本卻不算多見。至此,這部可謂「沒有一人無辜」的劇集為何被觀眾投訴,又為何擁有兩極分化的評價,為何成績飄忽不定,似乎都有了一定解釋。

那麼《天與地》被禁播的原因,似乎也早已跟著劇情台詞,呼之欲出了。

2014年,由黃偉文填詞,伍樂城譜曲,謝安琪演唱的《家明》引起了許多猜想,歌詞中那個「出發找最愛,今天也未回來」的家明似乎是萬千追逐理想的熱血青年中的一個,也似乎代表了「國家的明天」。或許是巧合,或許是「家明」這個名字太過普通,在香港隨處可見,也或許是「英雄所見略同」下的默契,在《天與地》中為了理想遠赴天山,而後被「求生」的「朋友」下手殺害分食的年輕人,也叫做家明。

這些朋友在殺害並分食「家明」後,依靠「家明」所帶來的力量回到了現實生活,按照各自的方式積極謀生,發展事業,基本放棄了當時共同追逐的「理想」,而在現實的洪流中不停妥協,不停做出與當年類似,甚至更為殘酷的選擇。

劇中,傳媒行業的領頭人始終在阻止音樂節的舉辦。

發起者也一度放棄舉辦。

最終音樂節能成功舉辦,是因為有無數群眾,不顧官方通知,無視禁止聚集的命令,成群結伴來到了舞台前。

音樂節的發起人因為上述原因,開始順勢做現場報道。

之後,音樂節的發起人更借「音樂節」講述了一系列觀念。

在劇中,除了因不知消息取消、臨時湊熱鬧的觀眾外,更多的是因為「不甘心」而來。

之後,發起人更呼籲警方、周邊市民、所有傳媒,不要因為眾人聚集而感到恐慌,因為發起人認為,今天來到這裡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在追求、支持獨立音樂,並代表著獨立自主的做人方式。

最終,在群眾的熱情支持下,音樂節重新舉辦,氣氛極為熱烈,連代表官方勢力的警察群體也沉浸其中,媒體的領頭人也並不能控制事態的發展。

這一明明得到了官方批文與衛生署許可的「音樂節」,在台詞中突然變成了「非法進行」。、

在這個「搖滾音樂節」順利舉辦之後,官方的態度沒有改變。

【左下角有工作人員在以高壓水槍清洗痕迹】

故事就這樣走到結尾。

筆者在此處無意猜測《天與地》究竟是否含有政治寓意,也無意推斷《天與地》被禁播的原因是否與當年那件眾所周知的事件相關,更不想說明《天與地》在借所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煽動什麼。

僅僅想借劇中葉梓恩的觀點,祝願大家,也希望大家:

永遠有機會,聽到,並接受不同的聲音。

無論經歷多少年輪迴。

————————

如果你想聽我聊聊港劇,歡迎關注『尋隙』。

我們一起聊聊小說、動畫片、電影、電視劇。

http://weixin.qq.com/r/Szt4YJ3EycC2rdkD925Z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一部可以打滿分的電視劇。

首播後一年半,我又重溫了一遍。很多人因為它被大陸禁播而抱著好奇的心態去看,並試圖從中看出些想要的內容,那麼這些人無疑是失望的。

從內容上來說,天與地的劇情還是比較簡單的,以家明之死為線索,講述了三男一女面對真相的生活態度。在我看來,這部劇更像是在講三個男子面對中年危機時的選擇。生活、社會、現實的殘酷,無情的打擊、摧殘著三個男主角。隨著劇情的展開,家明死因的真相已經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三個人發現自己已經被現實活生生的拍在牆上並砸扁時,如何面對、抉擇、承擔。
我不喜歡的一種解讀是:家明之死代表八平方事件,三人對待這次事件不同的反應映射著三地對當年事件的印記:徹底遺忘、暴戾現實、行善逃避。我更傾向於認為:家明不是他們三人的好友,而是他們三人曾經純真的理想,親手殺死自己的理想帶來的殘酷是無法抹掉的印記;Yan也不是他們三人共同迷戀的女性,而是實現他們曾經純真理想的人。他們面對Yan時的慚愧,不單單是親手扼殺自己的理想,而是慚愧自己為何無法堅持自己的理想。

「 The city is dying !」則是在告訴觀眾,扼殺理想的人不僅是三位男主角,也是都市生活下的每一個人。之所以是「 dying 」而不是「 dead 」,則是因為還有人保持著一份純真。

從拍攝手法來看,這應該是TVB近年來少有的製作精良的劇集了。

一、多場長鏡頭的戲,是在電影里才能看到的。
二、無對白場景,一定程度上拖慢了劇情的發展,卻有助於表現角色的心態。包括:三人在Yan伏案之時疊紙飛機;Yan多次獨坐窗前,品飲紅酒——很有村上春樹小說的意境。
三、背景音樂的應用,片中大量音樂,雖說Beyond在這裡有些過度消費,但很多國外搖滾作品的使用則開闊了觀眾的視野。黃貫中創作的片頭曲狂放、爆裂,片尾曲則恰到好處點出全劇的主題。



」如果命運能選擇,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冇用困惑「——《年少無知》

這是一部如果把劇情壓縮成電影,就幾乎完美的港劇。

此電視劇是我香港十幾年(按照我的TVB年齡)看過的最有內涵、最具深度的電視劇。(但不是最好看)

無奈,電視劇的受眾群體應大多是家庭主婦(香港名之為「師奶」)和部分中小學生(大學生都開始上網看了)。(無數據推斷)。
這一電視主要群體是對政治最為不關心、對人性也無其餘群體如政客、學者、大學生等有興趣。
這註定了這電視劇必然得到了極低的收視率。

而相反地,你會發現在網上則極具好評,因為網上的觀眾聚集了這個社會最大的「先進」(意識相對前衛、看到的東西不僅限於油鹽醬醋)的群體,或許尤為大學生和80後白領尤甚。他們(80後)或剛好經歷過「理想」與「被命運」煎熬或(90後大學生)正在承受」city is dying」的理想與現實的壓力,所以最為有共鳴。

這也是第二部令我由於激動(而不是感動或煽情)而流淚的電視劇。第一部是《蝸居》。

而另外地,在看的過程,會覺得中途有明顯的冗餘劇情使得情節的推動略微「阻塞」又或者有劇情已經發展得十分高昂但是一直突破不了而懸掛的感覺。如鼓佬的婚外情、N個與YAN的過去式情感,Yan過多的回憶家明等。(一年多前看的,所以不太記得太多)。

如果劇情去除而壓縮成一部長電影或者幾部曲的電影。轟動程度應該不亞於當年的《無間道》。
因為電影選擇的受眾群體會更加符合《天與地》傳達的「時代精神」。

The city is dying you know?

看完大結局之後,你或許會默默地含淚回答「Yes」!但心有不甘。


剛看完,太好了這部劇,最後兩集十顆星都不夠打!

一:青春
中文名叫天與地,英文名叫When heaven burn.

當天堂燃燒。
意指青春幻滅。

五人一起組樂隊,雖然四人血氣方剛,性格各異,摩擦不斷,但依舊相互扶持,為音樂,為理想,為了樂隊能有出頭之日。同時四人也都愛慕著開朗美好的阿yan。


然而一切美好都在天山吃人事件中,消失殆盡。

美好的青春在種種現實壓力面前幻滅,是大部分青春片的主題,而天與地把這個主題推到了極致,把現實壓力置換成人性的黑暗面。此中探討的話題已經跟一般的青春片不在一個水平上了。


二:改變

每個人都是會變的,生活中獲得的經驗知識會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習慣。
而每個人的性格,價值觀,一旦形成就極難改變。然而也不是絕對無法改變的,只是還沒有遇到能讓其改變的事情。

天與地探討的就是這種改變的可能性。

而天山吃人事件便給這種改變提供了這種可能性。

黑仔本來心懷理想和對音樂的熱愛,然而吃人一事之後,卻喪失對人性的信心:連最好的朋友都可以吃,人與人之間還有什麼真正的情義可言,都是假的。
而後便通過自己的計謀,謊話連篇,玩弄Emma,謀取錢財,費盡心機,
最後卻落得人財兩空。

一無所有的他才重拾心愛的吉他。

鼓佬自年輕時就在善於惡的兩種價值觀間搖擺不定,是選擇自己膨脹的慾望還是心底的良知,後來他選擇了後者,將偷來的三千元給了路邊的老婆婆。

在吃人事件後,他的良知受到極大的譴責,通過吃齋,不計代價地幫助工友來彌補自己的罪孽,讓自己心裡好受一點。

在參選議員的時候,他再一次面對自己的慾望:渴望獲得成就。
想要打敗對手獲得支持,居然不能靠宣揚自己的政綱,而得靠各種八卦花邊新聞來博眼球。

於是他開始往自己的慾望一邊傾斜,從騙Ronnie說家明是自己走下山才失蹤的開始,他開始嘗到了說謊的甜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開始政治投機,然而依舊鬥不過對手。
而後他投身商界,不擇手段,越陷越深,
最終也是人財兩空。

最後在泉叔的勸說下,才歸守心中的良知。

三人在紛紛擾擾之後,都回歸了單純美好的音樂,重組樂隊。可見編劇在閱盡殘酷現實之後,依舊對人性充滿信心。

三:音樂

片中的另一個主題,則是音樂,對搖滾精神的宣揚。

如Dr.dylan所闡述的搖滾精神:獨立,抗拒建制,自由,愛,勇往直前。

阿yan便是搖滾精神的化身,編劇心中理想女性的集合體。

阿yan在片中是個文藝搖滾女青年,短髮,煙熏妝,皮夾克,大耳環,這個裝扮從沒變過。

她在自己的電台節目中講長段的獨白,包含著她自己的思考感悟。如同她對家明從未斷絕的愛一般,她對音樂也一直保有著對最初的熱愛。

她在知道吃人事件後,也曾對人性失去信心,對周圍的人都沒了信任。連理想化的電台節目也變成對名人富豪的訪談。沒了對他人的信任,她籌辦的音樂節也處處碰壁。

後來同名的葉梓恩要殺前夫,她勸她放下過去,勸人亦是勸己。

與過去和解之後,阿yan成功讓三個男人重回音樂的樂土,同時音樂節也死而復生,燃得不行。

雖然有些理想化,但就是這樣的理想化表達,才讓人感動,讓人期盼著自己的城市還未死亡。

香港一直都時有遊行活動,仍然有這樣的電視劇提醒著人們要反抗建制,拒絕同化。

而內地說到遊行卻只能想到打砸日貨,

大陸不止沒有如771和周旭明這樣有社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的電視人,創造出這樣深刻的作品,來警醒人們。
我們的廣電總局還把天與地給禁了不給我們看。

我也只能呵呵了。


首先一點要說的是,就是因為《天與地》,我才裝了快播。
當時因為片子的題材過於敏感以至於只能用快播去看。
771用吃人做引子講了個樂隊的故事,你說究竟和政治有多大的關係,其實看完了一點都不會感覺到,反而腦子裡會留下那首反覆吟唱的歌曲,和一段青春回憶。
有近幾年TVB劇的普遍缺點(但不算嚴重):人物形象剛出現時太過飽滿,但劇本的水準無法維繫人物的塑造,以至於後期會顯得拖沓。
但結尾非常出色,第二條時間線的敘述令人動容,當時我就看哭了。
總的來說,經典程度上並不及《大時代》,《天地男兒》,《創世紀》這樣的巔峰神作,但絕對算是充滿了誠意和想法的優秀作品。


這是tvb難得的一部帶腦子寫劇本的片子,出色的探討了道德、人性、自由及環境對人性與自由的綁架、扭曲甚至糟踐。當然,片子仍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對Justice的看法仍然流於膚淺,對所謂天理循環的執著等等。

在我看來,雪山食人事件是一個引子,或者說一個影子,三人在雪山的遭遇之於三人在之後十餘年社會的遭遇,正如《紅樓夢》中甄士隱的遭遇之於賈府的遭遇一樣,是一種類比和隱喻。

雪山食人事件象徵著環境對人性的誘導作用。一個人不會天性愛好和平,也不會天性愛好戰爭,他既擁有和平者的基因,也擁有殺戮者的基因,至於基因是表達還是隱藏,需要看怎樣的環境進行怎樣的誘導。這三個人從小到大受到了比較完整的道德教育,又與家明具有深厚的友情,但即使如此,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為了生存,被誘發出最本能的動物的本性:你死,好過我死。

當他們回歸人類社會之後,真正的食人事件才真正開始。這個變得平庸、膚淺、單調的社會,披著道德、正義、博愛的外衣,道貌岸然、冠冕堂皇的剝奪、啃食著每個人的自我意識與關愛之心:一方面,人們是多數與道德的奴隸,失去自我意志,失去固守的價值與夢想,失去個性與言論自由的權力,被所謂的社會責任壓迫得喘不過氣;另一方面,人們唯一殘存的自我意志演變成對金錢和權力無止境的貪婪慾望,每個人不擇手段的背叛、拋棄、啃食他人,心裡卻想著:我是被逼的,寧為刀俎,不為魚肉——同樣是「你死,好過我死」。

劇中三人,相當於是經歷了雪山事件後,那種寧為刀俎不為魚肉的基因被誘導並表達出來,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現而已,然後帶入到他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這一點都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沒有經歷過食人事件的人,那麼多人,居然過著同樣被扭曲的人格和價值觀。他們的食人基因,他們的愚昧、平庸和可怕,又是被誰誘導出來的?

1 道德

作為一個堅定的絕對道德主義者,在之前看Justice里的理查德帕克事件和少年pi時,我都堅定地堅持著「murder is murder「,和」一個人的生命與多個人的生命是無法比較「這兩條原則。因此,我並不理解英國女王的特赦——雖然在法律上,我也贊同not guilty,但在道德上,以同類為食是否真的可以原諒呢?

我突然發現,過分堅持著」不可原諒「的我,也許只是在以上帝視角俯視他們,站著說話不腰疼。如果說,這種情況發生在理智的驅使下,這當然還是謀殺,尤其是片中的受害者還是他們的好朋友,多年的兄弟;但是,我一直在思考,在一個人餓了十幾天的情況下,驅使他這種行為的到底是理智的算計,還是求生的本能呢?災荒的時候,人也會」易子而食「,北極熊因冰川融化找不到食物時,也會吃掉幼子。這種時候,他們很有可能已經成為只被本能驅使的動物(不是貶義詞),做了一件在道德和理智上其實都連自己也無法原諒自己的事情。而我們這些局外人,吃飽喝足,以上帝視角看著他們,不知道那種瀕臨死亡的飢餓和寒冷是怎樣一種處境,我們難以想像,在那種時候本能的力量有多麼強大,我們也漸漸困惑,到底在什麼情況下,不能控制本能就等於不道德甚至犯罪。

Camus在他的著作《局外人》里就寫到過人的生理本能對行為和心理的影響:男主在參加母親葬禮那天由於天氣太熱沒有哭,也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悲傷,反而表現出不耐煩和睏乏。這種行為讓人覺得困惑和不當,以致在之後的誤殺案中讓陪審團相信男主是一個冷血無情的謀殺犯。然而,男主只不過是一個很真實、真實到完全忠於自我生理情況的人,他對母親的愛他知我知Camus知,只是世人已經習慣被形式束縛,已經習慣做給別人看,已經習慣每件事都爭取得到別人的滿意與認同,習慣將每一個生活場景當成一次現場直播。但是,這種形式能否就能代表或影響其內心真實的想法呢?在父母葬禮上哭得死去活來,生前卻從未盡孝的大有人在,為什麼在心裡一直愛著母親只是未曾執著於在一場不知道做給誰看的儀式上」失職「的人,就被如此武斷地被定義成冷血無情呢?為什麼在我們總是刻意表現成死去的人才最重要,可是我們明明知道、也明明在這麼做——活著的人才最重要——然而我們就是不肯承認,因為我們認為這是不道德——顯然,我們已經被他人的道德給綁架了。

正如薩特所言,他人即地獄。

2 愛與自私

回到這個片子,也是一樣。我們無法斷定當時另外三個人的生理及心理狀況,我們無法探知也無法證明,他們當時到底是作為文明世界、擁有理智的人,還是作為在嚴酷自然環境下靠著本能求生的普遍意義上的生物。然而,murder只能是針對前者而言的。所以,剩下的問題是,你到底相信哪個?你是相信他們是前者的情況,還是相信他們是後者的情況呢?

這是片中最複雜的問題之一。然而,如果你選擇了後者,你就選擇了God和愛。

很明顯Hazel選擇了God,她沒辦法不把他們當朋友。有人說,他們三個其實都對Hazel有意思,殺掉家明難以說成是有意或者無意之舉,確實不無道理;但反過來想,他們對Hazel的感情是真的,但對家明的感情也並不是假的,對rock and roll的感情更不是假的。如果是假的,他們就不會在散夥之前答應家明一起去天山,而這件事Hazel是沒有參與的,所以他們的的確確是為了彼此的情誼、為了共同的夢想才去天山的。

當然,我也會猜想,如果把家明換成Hazel,他們還下得了手嗎?畢竟人就算被環境逼迫,淪為動物,也曾經是有感情有理智的人,如果不是他們心裡對家明的小疙瘩,如果他們對家明的愛更多一些,多到和對Hazel的一樣,他們會下得了手嗎?

也許你的答案是不會。但我認為答案沒有這麼簡單。拿以朗來說,他應該是這三個人里最喜歡Hazel的,喜歡了二十幾年,一直默默的關注她,還因為她沒法再愛上其他任何一個女人。但即使如此,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他真的對她好嗎?Hazel是這麼說的:我之所以選擇家明,是因為他比你更疼我。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以朗真的那麼愛Hazel,為什麼在一起的時候不好好愛,不在一起的時候作成這樣呢?

人首先是自私的,然後才能談對他人的愛。要掙脫樊籠,首先必須勇敢地面對真實的人性和真實的自我。」我愛你「這三個字的出發點是」我「而不是「愛」,每個人對其他人的愛都建立在圍護好一個穩定和完整的自我之上。

我不懷疑以朗對Hazel的感情,但是我一直都相信所以每個人分給別人的愛的多少、方式因人而異,尤其在自顧不暇的時候,就沒有完美的「愛」。也許是以朗愛Hazel的方式不是她想要的,也許是以朗本來就不夠愛Hazel,不論如何,這都說明了一件事,以朗最愛的是自己。

3 自主與依附

但是,我並不認為這是錯誤的或是對以朗冷嘲熱諷說「you deserve it」。自私是獨立自主的根本。片中一直強調搖滾的」獨立自主「和」抗爭「精神,但流於表面而且並沒有點透。這一點,還是得搬出偉大的Camus君才能說清楚,他的《局外人》透徹地說明了什麼是自我,《西西弗斯神話》和《鼠疫》則揭示了什麼是抗爭。托克維爾也一直非常強調」自主「,只不過他將其放在政治權力中說明罷了。只要不妨礙他人的利益,為什麼不能尊重自己的真實想法,為什麼不能說出自己心裡想說的話?一個人本來就應該在不妨害他人的基本權益的前提下,尊重自己,保護自己的與眾不同,抵抗社會的同化,並且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這是自由的根本,也是有智慧的活法。

而我們每個人卻都害怕失去他人的贊同,失去建制的保護。因為在一個全球工業化時代,我們依賴著其他每一個人,所以自然而然傾向於爭取多數人的同意。但是既然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依賴其他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在互相牽絆,那麼其實我們彼此仍然是平等的,只要有互相依賴的需求,只要有利用和被利用的價值,我們為什麼要害怕,又為什麼一定要爭取大多數人的同意?

避無可避的依賴是幸福,可以避免的依賴卻是地獄。什麼事情都有代價,依靠他人也是一樣。依賴的代價從來只有一個,就是被控制、被奴役,不論你依賴的是什麼。你以為你通過依賴,能夠坐享其成,能夠事半功倍,不過是假象,不靠自己的雙手獲得的東西,你得到的越多,就失去的越多,每一次依賴都是一個交易,你得到了眼前的利益,卻要拿更重要的東西去交換,當你變成一個錦衣玉食的傀儡時,你越得意,其實就越可悲。

然而這就是人性。就像Matrix(黑客帝國)里表現的,做一個獨立自主自由的個體往往是艱難的、苦澀的,愚昧和依賴反而是安逸的、甜蜜的。有人寧願做電池,也不願意真實的做自己,但不只一個人,我想很多人都會做這個選擇,因為他們看不到自由能帶來的幸福,這種幸福最徹底,卻也最遙遠。而人,總是短視的。

4 尊重

人性的另一個複雜的地方是對一個人,你可以既有愛,又有恨,有不滿甚至有嫉妒,但你確實還是愛著她/他;你可以對一個人很好,卻可以對另一個人無所不用其極。人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以朗對Hazel愛護有加,對Jessica和Emma就可以一次又一次無恥地出賣和欺騙;Hazel對他們三個,即使有不共戴天之仇也可以原諒,還是把他們當朋友,還是百般維護,但是對她的前夫,也是欺騙、背叛和一次又一次的玩弄,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就是沒辦法愛世人,就是沒辦法推己及人,就是沒辦法把尊重和普世的愛給身邊的每個人,他們最愛的是自己,傷害得最深的卻也是自己。為啥AI總是說愚蠢的地球人,我想他們確實是深有體會。

尊重,互相尊重才是解決之道。給別人自由,也給自己自由。

Hazel有一句台詞是這樣的,和諧不是一百人說一樣的話,而是一百人說一百句不同的話,同時卻彼此尊重。看這部片的時候,我在她說完這句話之前就說出了尊重這兩個字。個體本身才是社會前進的動力,它本身也是最奇妙的東西,不論是長遠地愛自己,還是長遠的關注整個社會的發展,最終我們都必須落到每一個個體本身。我們太過欠缺這樣一種百家爭鳴而又互相尊重的環境。當然,這不是哪個國家的問題,而是全人類都面對的問題。就像《Fight Club.》,就像《飛越瘋人院》,就像《Detachment》這些經典電影所說的一樣,在這樣一個平庸的時代,大家都在似是而非的迷失,自然而然地被綁架,清醒的人太少,想清醒的人更少。然而,我想說的是,這種平庸是一種必然,也是一種進步——因為民主社會,權力平均,沒有哪個個人再擁有開天闢地的力量——然而,不被特權綁架,就註定要被多數綁架,前者的綁架是明顯的,後者卻是無聲無息的,需要每個人不斷的警惕和反省。習慣是自由最大的敵人。

總之,自私才是人前進的動力,與其矢口否認,不如接受面對。人只有為自己做事,才是全心全意、盡心儘力的,才能發揮自己的潛力和才智。社會要做的只是建立一個機制,讓每個人在尊重他人自私的權利的前提下,做一個自私的人。不必有過多的道德教條,也不必假惺惺的說什麼助人為樂,當所有人都明白怎樣尊重別人的私心,互不干擾,奮發前進的時候,這個社會自然得到強大的生命力。當我們不被權貴糟蹋,就必然面臨著時代的糟蹋,怎樣從看似合理實則已經成為束縛人性的時代道德與時代精神中掙脫出來,是民主時代每個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年少多好 頑劣多好

不甘安於封建制度里迷信上街真理會達到

旗幟高舉 群眾聲討

不惜犧牲一切去上訴權貴的想法太俗套

只可惜生活是一堆挫折 只可惜生命是必須妥協

年少多好 貧困多好

一蚊積蓄足以快樂到廉價結他抒發我暴躁

財富得到 年歲不保

捐輸不必講究有回報人世間總會有異數

只可惜生活是一聲發泄 只可惜生命是一聲抱歉 怕追討

如果命運能選擇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更瀟洒

如果活著能坦白 舊日所相信價值不必接受時代的糟蹋

年少多好 朋友多好

一番爭執不會有被告遊戲競爭不會記入腦

年歲增長 無法修補

青春的詩總會老 時間多恐怖

如果命運能選擇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無用困惑

如果活著能坦白舊日所相信價值今天發現還未老

如果命運能演習現實中不致接納一生每步殘酷抉擇

留守過去的想法我會否好像這樣生於世上無目的鞭撻


因為《天與地》,了解beyond,了解搖滾。稱不上多麼喜歡,但是對喜歡搖滾的人的精神世界有很大的改觀。生活終將會把所有年輕時的熱血與純真消磨殆盡,每一個人都會變成遊走在中環金融區里心狠手辣的社會人士,但只要還愛著音樂,內心的良知就不會改變。


話說,這劇最大的噱頭大約便是「食人」了吧。然而借用魯迅那句話,劇中表現三個男主吃人回憶的鏡頭可謂寥寥,然而每一集,每一條故事線,每一句台詞裡邊都寫滿了「吃人」二字。全劇貫穿著對香港這座城市的批判,最著名的當然還是雞湯擔當Dr.Dylan那句「The city is dying.」

此外,涉及香港工會運作,議員參選,洗黑錢,黑市期貨操作等政商界陰私的劇情也將那些人人都曉得,但人人都假裝遺忘的灰暗現實血淋淋地揭露在觀眾面前。「食人」其實只是一個導火線,或者說是一個符號。

在十八年前的那場天山雪災下靠著殺死同伴並吃掉他而存活下來的三個人,迅速地融入了這個吃人的社會,互相啃噬,血肉橫飛。換句話講,吃人一直在持續著,正如Ronnie所說的那樣,監獄,一直在他的心中。

也許是為了配合撕裂人性的主題,《天與地》全劇的人物造型都是偏黑色調的,就連場景也像是永遠籠著一團濃的化不開的迷霧,就連四位主角家中的室內設計,也是以簡潔灰調為主。女性角色無一例外畫著或深或淺的黑色眼影,黑色睫毛膏(港劇通病)可能用了半斤......加上各種悲愴的配樂與插曲《Am I Lost》的女聲低吟,每一幀的空洞與壓抑都彷彿要衝破屏幕。

整部電視劇的藝術性非常強烈,包括劇中陳豪與邵美琪在八號風球的室外迎風而行,狹窄而傾斜的典型香港街道,五個年輕的少男少女抬著床墊過馬路,貼滿廣告的雙層巴士呼嘯而過,等等,表現出鋼筋森林中困獸一樣的詩意,「電視電影」之稱當之無愧。然而監製771(戚其義)這種在畫面與音樂上的強迫症與過分執著,導致了劇情稍顯拖拉,過多的人物心理的表現似乎已經有了流水線的嫌疑。

記得高一與同學賣《天與地》安利時,我說,如果要用上單純的比較好壞的理論,那麼我覺得劉俊雄是三人組中最壞那一個。三個人倖存下來之後,Ronnie失憶了,時隔多年回到香港,一直想要尋找當年的真相;Angus保持著吃生肉的習慣,雙手放下了吉他,打起了泰拳;而劉俊雄選擇了一直茹素,加入了薪資微薄的工會,為工人發聲。

在我看來,Angus的做法算不上「贖罪」,卻是「背負」,而劉俊雄的做法卻不知為何顯得有些虛偽,或者說是逃避。當然我並不是說贊同Angus反對劉俊雄,畢竟Angus參與黑市期貨的買賣,滿嘴謊言,而劉俊雄至少幹了一些「為人民服務」這樣政治正確的事情。

只不過單從二人面對自己的罪孽的態度來看,劉俊雄似乎是在懺悔,但是同時又在害怕與不甘。表面溫和,內心陰沉,某種程度上比「表裡如一」,吃生肉時表情猙獰,內心矛盾的Angus要更可怕。以至於後來劉俊雄發現工人運動並不能帶給他他所希望的平靜與贖罪感,又見識了區議員競選的黑幕,便自然而然地黑化了。

在三個男主角之中,我認為劉俊雄是最具諷刺意義的人物。一開始的他滿心赤誠,不求報酬地投身工運,幾乎馬上就要洗掉當年的錯事,變成一張乾淨的紙。只可惜重遇故人,內心的野獸蠢蠢欲動,那種擔心東窗事發的焦慮不安使得他逐漸失去耐心,決意參選區議員以「更好地幫助工人」。當然這種美好願望沒多久就變質了,他的言行不再溫文爾雅,而是變得犀利而囂張,一針見血的同時卻又顯得過於現實。


更多影視音樂推介,歡迎來我的個人公眾號 CnC小屋(cncland) 逛逛。一切正在起步,一切充滿希望。謝謝,陌生人。


我太貧乏,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語概括結局帶給我的震撼。而如今以港劇的沒落趨勢看來,《天與地》已是絕唱,其想表達的獨立精神,人性善惡,政治黑暗,每一樣都是可以拿出來獨立成文的,但私以為其最可貴之處在於懷舊與原諒。


當年新出此劇時,以吃人為噱頭,看似又是一部港劇慣常的商戰與復仇大戲,然而開播的走向卻出人意料,節奏越來越慢,內容越來越平淡,林保怡剁肉切菜便可以是足足一分鐘的無台詞無情節畫面,作者想表達什麼?一直到最後,我才明白,仇恨不重要,名利不重要,生死也不重要,一切只是如王小波所說,似水流年是一個人的一切,只有這個東西,才真正歸你所有。


啊,原來戚周不想聊人性了,人性看遍,只覺這世界不會更好了,可也不會更壞了,人性還有什麼好聊的呢?倒不如回首看看時間,看看似水流年裡偶爾漂浮的那幾瓣花葉。
青春就是那難得的一點色彩,說得美些,可以是十七歲的雨季,可以是坐在男友摩托后座的葉梓恩幸福的微笑,說的現實些,也不過是荷爾蒙泛濫。吃人亦是如此,仇恨,他們便是罪無可恕,是想一刀插進黑仔的心肺,而放下,則是回頭叫了救護車,過去的也許可以過去。
故事終究不落俗套,原諒與放手滿是禪意。
家明是Yan的心結,Yan是Angus的心結,Angus是Jessica的心結,愛是心結,恨是心結。最後青春散場,似水流年帶走了花葉,只剩一首關於《年少無知》的感嘆,原來我們每個人都不過是妥協的產物,時間真恐怖。

有意思的是天山事後,鼓佬變成了劉俊雄,黑仔變成了Angus,Ronnie還是Ronnie,阿Yan還是阿Yan。在人生的分水嶺下,我們都變成了另一個人,舊日所相信價值不必接受時代的糟蹋,對許多人終是「如果」,而那些每一步都瀟洒,未曾改變的人,要麼是命運寵兒,要麼是內心強大。


終究,在時間面前,人是一個太渺小的話題。


同樣是特殊背景下吃人的話題,戚周開篇滿是寒意,卻在寒意里包裹了一顆火熱跳動的心,最終探討了時間與懷舊,劇終之後尚有餘溫,是可以繼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尋些美好入眼。李安卻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用一個美好的故事包裹了寒鋒,冷眼質疑著人性。捅破那層紙,其冰冷的寒意幾天都緩不過來,帶來的是質疑與不安全感。兩相對比,我投戚周一票。


關注這個問題好久了,終於鼓起勇氣冒昧發表一下我的見解。我真的是因為對這部劇愛得很深沉才會在擼畢業論文的時候忍不住上來碼字啊嗚嗚嗚嗚。
《天與地》這部電視劇想當年我是從它巡禮的時候就開始期待,等了一年又一年,從初中等到了高中,這部劇可謂一波三折,不是演員沒檔期要換演員,就是演員突然離世了,最後還是在12月開始播的。
想當初它的巡禮片給我的感覺跟正片給我的感覺真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可能跟我當年的年齡也有關係吧,當年還在上初中的我看完巡禮片和介紹之後,覺得這大概是一個關於未婚夫被殺死的復仇故事,其中或許還間雜商業競爭之類的。這裡甩一個巡禮片的鏈接:TVB2009節目巡禮:《天與地》預告片 (年代久遠畫質很渣,我找不到清晰的了抱歉)
直到正片播出我才發現沒有那麼簡單,當年高中的我看完之後還是表示自己並沒有完全看懂。有人說這裡面有政治隱喻,這也是坊間流傳它被禁播的原因,當然編審自己也承認在構思的時候是有想到當年那場運動的。但我感覺這部劇它更多的是關於社會、關於人生、關於人性的思考。從不少劇情和獨白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致力於探討當代社會流失的價值觀,和我們真正應該去追求的東西。
葉梓恩這個人物,是個特別理想化的人物。當她當年的同伴都逐漸背離他們當初的方向並且越走越遠的時候,只有她還在堅持追求理想。

the city is dying

儘管「dying」,但還是有像葉梓恩這樣的人願意作最後一份努力。
正如這部劇的監製戚其義和他的班底,我相信他們也是希望能做一個「葉梓恩式」的人物才會創作這樣一部並不賣座收視率很低的劇。我相信戚其義能創作出金枝欲孽這樣一部叫好叫座的電視劇,他並不是不清楚觀眾想要看什麼,只是這一次,他想要做一個「葉梓恩式」的人物,做他想做的。


我就想說一句……

家明這麼可愛……你們怎麼可以吃家明……

Orz超嚴肅……

————一個看了25集的分割線————

覺得好看了……看到這裡終於覺得好看了……

之前的劇情客觀評價的話的確慢熱拖沓,但是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覺得看到後面不會那麼有感觸。

有點看求婚(原版)時候的心情。

有的東西就是要慢慢靜下來才能體會的……

————一個看完的分割線—————

看完大結局,最後五分鐘簡直扎心!扎心!心被扎穿了!!!能不能來個老鐵把我心口的鋼筋碴子拔了!!!

哎……

如果有精靈的話

阿yan一定會喊出哈利路亞的吧……

哎……


我覺得《天與地》對香港的政治運動來講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轉折點。《天與地》是2011年底播出的,那段時間剛好是香港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的前夕。了解香港近幾年政治狀況的人都知道,那次行政長官選舉可謂比電視劇還精彩,本來民望一直領先的梁振英自從被爆出與北京扯上關係之後,支持率就一直暴跌,直至上任之際的30分,想當年,下台時還伴隨貪污醜聞的曾蔭權在上任時民望也有80分。在香港人眼中,梁振英是一個不合格的特首,但是他還是當選了。特首貪污、僭建、3萬8黑金政治,政治風波一浪接一浪,香港早已不平靜。他們沒有辦法決定自己的特首,1200人的功能組別「代表"他們的意志。從這個時候,他們開始意識到北京是沒有可能輕易將他們想要的民主自由拱手讓出的。2017年的普選根本就不可能按他們的想法進行,事後也得到證明。記得2012年,七一遊行人數創歷史新高,接近50萬人,你要記住,香港只有700萬人。人們走出街上,唱著《天與地》的片尾曲《年少無知》,句句歌詞入心入肺,我見到香港人那團火被喚醒,或者是我那團火被喚醒吧。追求民主自由、追求夢想,這些基因真的不會因為時間的歷練而消失,因為它是基因。只要生而為人,就不會忘記。無論隔多久再看這部劇,都感到全身的細胞都被激活,有些東西真的不能被忘記。我希望,香港是這樣,中國大陸也應該是這樣。有些時候,現實逼我們不能想太多,但是現實真的就是你想要的嗎?它值得你激動,值得你為之付出所有嗎?這不是一部劇評,只是一個2012年思想因為這部劇發生質的改變(你懂的)的廣東人再次回顧該劇的一些感想。科普一下,我們在廣東地區看到TVB,當時這部劇被禁的時候,我們還能繼續看。


居然有這個,當年看的時候驚為天人,不管是人設演技還是配樂劇情都很棒,剛開始以為是懸疑驚悚劇,結果居然很文藝,幾個小夥伴最後一集是回到當初的樣子真的很感慨,物是人非的感覺。我一直覺得家明是每個人心中最單純的赤子之心,吃掉它表示每個人走出社會後為了生存丟掉了自己的赤子之心。可惜太小眾了。


在2012年萬千星輝頒獎禮上,戚其義接過最佳劇集獎盃,獲獎致辭不過是該講的都已經講過了。的確如此,在主創團隊的手裡,獎盃又不差跳槽前的最後一部被雪藏兩年的劇集,更不缺叫好。比起《創世紀》和《珠光寶氣》甚至《金枝欲孽》,《天與地》最缺的是收視率,儘管這不影響兩地劇迷通宵研究如何給它刷個最佳劇集的投票。

然而這部劇枯燥乏味的人物設定多面不討好,顛覆港劇多年來靠師奶陣營吸金的手法。不過總有人並不是為了消遣而看劇,譬如風雪夜歸人——因為有夜晚,人才可以停下來思考,所謂人生意義,所謂人性善惡,所謂人之情慾,如此種種,不能細數。趁此劇集再配以人吃人的沉重故事為索引,就可隨意吊足各類自居「業餘心理學家」的觀眾胃口。不過故事總沒有順著一貫來腥風血雨地發展,周旭明出其不意地走了一條表面上風花雪月的路線。

Cloris——夜太深,不如不回家

Cloris只是個配角,為工會盡心儘力倒不是真心熱愛所謂工人運動,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若只有泉叔沒有雄哥幹嘛要儘力。有些女人容易有如此通病,愛屋及烏,只是我暗戀的人在這裡才會堅持下去,能叫他多看一兩眼也不是壞事,閑來無事能說說話,必要時候獻身也沒有不可以。鼓佬有家室,但是沒有子女,從其一言一行看,縱然兩廂情願也是沒有什麼後顧之憂和負擔的。就算有子女又如何,Gina也忍受不了鼓佬的冷淡。Cloris有著大多數少女,或許不只是少女的通病,認為男人的冷淡好比堅冰,只要假以時日和溫暖總可以融化,從來不估計自身究竟能產生多少光熱。不過若真是太陽便值了,可惜大部分如此作想的女人往往都只是個月亮,反射得了亮度不見得就反射得了溫度。末了Cloris也能得到鼓佬一句你未必能幫我實現自我價值,倒已經算結局大好。但是這般執著的女人沒有結果怎能善罷甘休,應當飛蛾撲火賺他一滴眼淚也不差——賺到了不知道泉下有知否。鼓佬年長,或許只能把這樣的感情歸咎於戀父情結論。執著到執迷,甚至可以看到Cloris會向Gina詢問鼓佬的近況,而完全忘記,其實Gina這樣敏感的女人怎麼會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在外與其他女人偷情,而Gina修養到位才不會對情婦大發雷霆罷了。的確這麼多年過去,Gina不能說心如死灰也應當有半個心如頑石,更何況如此之事只會讓她聯想到自己的出軌招來報應而已,哪怕心有不甘。

李思雅不算是好看的演員,奇怪的粵語腔調和略有傲嬌的發音也不討喜。不過這本身就是一個不需要太深究的角色,所以更不必要由她知道鼓佬究竟愛誰,只知道他出於強烈的事業欲而毫無所謂愛情也可以。Cloris幸在單純,否則不知道要將劇情延長几倍。她不可能有Gina一樣的大度和思維,她只能從自己的角度想:為什麼鼓佬突然對她冷淡了,難道男人在有了性之後產生的不是愛嗎。Cloris痴痴地在鼓佬的樓下數著燈光,更沒有勇氣上樓找他,翻遍手機估計找不到有回復的簡訊,只可以回味原來鼓佬回復的簡訊。情感沖昏頭腦的女人又怎麼會去分辨,其實她一開始想要插入鼓佬和Gina的多年婚姻就是錯誤的事情,不過就算知道錯誤,又可以避免?答案應當是否定的,否則女人們將來如何有借口說,感情其實就是沒有理由的。Cloris直接借題發揮成:生命也是沒有理由的,哪怕為一個曾經深愛過的男人結束了,也是值得的。反正路已經走了很遠,回頭太難不如不回去,今夜已經縱情了很久,家太遠不如不回家。不過,換位思考一下,假使這個深夜,未曾歸家的是Gina,數著鼓佬與Cloris歡情的燈光殉情的也是Gina,Cloris是否在知情以後,像Gina一樣為她惋惜憐憫悲痛呢。

Gina——人生只是因果報應而已

鼓佬對Gina應該是歉疚的,哪怕歉疚的只是第一個流產的孩子。但Gina與鼓佬能從青澀的少年時代一直攜手至今,孩子早已經不是維繫感情的紐帶。鼓佬總有很多無法對她道明的心跡,她也學會了墮於工作不去多想。鼓佬出軌,她不自覺地認為是自己當年出軌的報應,鼓佬離世,她亦認為是Cloris帶給她的報應,沒有辦法對Cloris有更多的指責。Gina不像年少時對阿Yan一樣冷酷,也不似中年時對朋友一般的無情,她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把解答不了的問題埋在心裡,然後給這些問題貼上一個冤冤相報的標籤。

然而Gina又是不甘的,幫鼓佬競選立法會議員為了贖罪,最後極力想要挽回鼓佬心性亦是為了贖罪。她沒有辦法對Cloris多說一句狠話,因為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前情人在她的潛意識裡提醒著她,不要忘了你也是出軌過的有夫之婦。她一直以為鼓佬是愛她但是苦於此無法表達,卻同樣不知道鼓佬早就對Hazel暗生情愫。可能某些方面就女人的敏感可以有所覺察,但是不認總比認了舒服。感情持續的時間越長越容易心生無奈,於Cloris,她的心裡也是有些許惺惺相惜的意味,至少鼓佬不愛你也不愛我。兩個女人愛著同一個男人,卻都不能為他所愛,某種程度上也就對Cloris的去世亦是有著憐惜盟友的成分。

最終鼓佬為救一個叫家明的男孩而去世,Gina得知後淚流滿面,她始終是活在自己的宿命論中,更堅定了她認為鼓佬是一命償一命的觀點。鼓佬提議殺了家明,吃了家明,最後又因為救了家明而死,宿命在她的思維里回到了起點,也終於不需要她再抱有什麼負累——一切交給主便安好。抱抱家明,或許可以不用再繼續冷漠。

Jessica——你看或者不看我,我就在那裡

用白骨精來形容Jessica真是再恰當不過,不需要Angus或者Ben,她都一樣可以憑自己的能力過的瀟洒自在。正如「至理名言」:何苦要弔死在一個男人身上。不要把身體弔死是可以的,但是不把心弔死就頗困難。

她篤定Angus愛她比正宮Emma要多,所以為他赴湯蹈火在所不惜。比起Emma輸差的一點只不過是晚些才知道Angus心屬Hazel。和Hazel一樣,她可以成為Angus的忠實聽眾,她一定也很想明白,Angus如此執迷於演奏,究竟在演奏中可以得到什麼。心靈的寧靜?還是看到了某個真實的自我?可能都不是,她最希望他只是為了釋放感情而已。所有成為情人的女人都希望這個釋放是真實的,可惜事與願違,這往往不是。Angus最終想要利用她取得Ben的支持,她也義無反顧地做了。只是這一次她終於忍不住要拆穿他的手段,用一件婚紗想要暗示她什麼呢。其實Jessica並非如她所言,只是在看到婚紗的時候產生了一瞬間的幻想,而是這個幻想始終存在於她心中,與Angus長相廝守的幻想。她還必須強迫自己將這份幻想按捺下去,扮作泰山崩於前而不改色,實則內心翻江倒海。不然如何有定力去面對Ben。放著深愛過的男人當作寄託,增加勝算也不差。總是把未來看的太透徹,反覆咀嚼,又有什麼好呢?不如把前塵投進河裡,隨潮浪沖洗去不要覓尋。

儘管最後觀眾無法從劇情去揣測,Jessica所謂「再也不要出現在Angus面前」究竟是終於選擇了萬緣放下,還是希望將Angus藏成永遠的回憶。概率比較大的可能是後者。在看到Angus於舞台上唱著十七年前的旋律,那一刻或許可以明白。Angus不愛她,不愛Emma,甚至對Hazel也是一腔幻想,他愛上的不過是回不去的一個青蔥的時代而已。一如Jessica一樣的聰慧,絕不會認為再續前緣是如何良好的選擇。Angus抱著吉他的瞬間就已經達到最大的相對真實。

(挖坑待續)

Hazel——一座不自由的自由女神像


這是一篇我在看完《天與地》之後寫的感想,僅僅是個人見解,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勿忘初心,方得始終

這兩年時間閑下來的時候看了不少港劇,冷門的大熱的形形色色。可是沒有一部猶如《天與地》帶給我的震撼,留給我許久回味。這是一部在播出期間就被廣電總局禁了的劇集,因為其敏感的話題和觸及政治的殘酷性直到今日都還沒有解禁。《天與地》在香港播出時收視倒數第二卻意外奪得了萬千星輝頒獎典禮最佳劇集,在資深港劇迷心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強烈的好奇感驅使著我鬼使神差地找到資源開始了觀看。

《天與地》混亂的剪輯和劇情設定讓人一時摸不到頭腦,鏡頭肆意在現實和過去穿梭卻不用任何手段告訴觀眾。看完前兩集我得出一個結論:這是一部燒腦的港劇,因為完全搞不清人物關係,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好聽的搖滾樂了。不過耐著性子沉下心還是能讀懂些什麼,現實的殘酷環境的逼迫足以使一個單純的人變得殺人不眨眼。故事在四個年輕人中展開,Angus、Joe、Ronnie、家明四個年輕人組成了一支搖滾樂隊,一次在天山的意外徹底改變了四個人的命運。他們在天山遇見了暴風雪沒有了水食物,家明變得奄奄一息,Joe連續發了幾天高燒。情急之下,Ronnie親手殺了家明將其屍體與Angus、Joe分食以此保住性命。下山後,他們只告訴家明女朋友阿Yan家明失蹤無法找到屍體,此後四個人18年沒有再聯繫。18年之後相遇的他們早已不是當初單純的模樣,一個比一個心狠手辣,為了徹底瞞住當年的秘密三個人之間互相設局陷害,挖空心思想要得到利益。欺騙有錢女人的感情,婚內出軌,商業犯罪等戲碼層出不窮,無法真正辨別一個人真實的樣子。最終的結局是Ronnie因為生病導致雙目失明;Joe期間做了許多壞事最後幡然醒悟準備重新做人時,為了救一個差點被車撞的小孩自己滾下階梯醫治無效死亡,而他救的小孩正好叫家明;Angus一個人全身而退;阿Yan辭去了電台的工作選擇了離港。

《天與地》混亂的剪輯和劇情設定讓人一時摸不到頭腦,鏡頭肆意在現實和過去穿梭卻不用任何手段告訴觀眾。看完前兩集我得出一個結論:這是一部燒腦的港劇,因為完全搞不清人物關係,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好聽的搖滾樂了。不過耐著性子沉下心還是能讀懂些什麼,現實的殘酷環境的逼迫足以使一個單純的人變得殺人不眨眼。故事在四個年輕人中展開,Angus、Joe、Ronnie、家明四個年輕人組成了一支搖滾樂隊,一次在天山的意外徹底改變了四個人的命運。他們在天山遇見了暴風雪沒有了水食物,家明變得奄奄一息,Joe連續發了幾天高燒。情急之下,Ronnie親手殺了家明將其屍體與Angus、Joe分食以此保住性命。下山後,他們只告訴家明女朋友阿Yan家明失蹤無法找到屍體,此後四個人18年沒有再聯繫。18年之後相遇的他們早已不是當初單純的模樣,一個比一個心狠手辣,為了徹底瞞住當年的秘密三個人之間互相設局陷害,挖空心思想要得到利益。欺騙有錢女人的感情,婚內出軌,商業犯罪等戲碼層出不窮,無法真正辨別一個人真實的樣子。最終的結局是Ronnie因為生病導致雙目失明;Joe期間做了許多壞事最後幡然醒悟準備重新做人時,為了救一個差點被車撞的小孩自己滾下階梯醫治無效死亡,而他救的小孩正好叫家明;Angus一個人全身而退;阿Yan辭去了電台的工作選擇了離港。

人吃人的情節第一次見是有些嚇人,何況還有鮮血淋淋的場景,以致於每次看Angus吃全生的牛排就瘮得慌。拋開這個有點重口的話題不談,感覺在那種極端特殊的情況下也是情有可原,如果可以選想必誰也不願意選擇這個近乎違背人性的選項。畢竟人是自私的,在極端特殊的壞境下自私自保的本性就會暴露無疑,無論傷害的是你的誰在那時你早就喪失作為一個人的理智了,只想著如何才能生存下來。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阿Yan即使在知道家明的屍體被找到之後也不願意起訴Angus、Joe、Ronnie的原因之一。阿Yan即使在知道他們三個當年在天山的事情之後也仍然想儘力維護四人的友誼,這是一個普通人所不能做到的。她始終當他們三個是朋友,從始至終都是。


為了錢騙有錢女並和其結婚的Angus,利用女秘書Jessica的喜歡一次又一次換取自己的利益,多次設局陷害Joe和Ronnie;Joe由於工人運動不順利利用卑鄙的手段進入商界,洗黑錢做假賬借殼上市,私人生活極其混亂;Ronnie自從天山回來之後一直失憶,眼睛因為疾病險些失明,後被Joe利用做假賬。但是平時不管三個人怎樣,勾心鬥角也好互相算計也罷,阿Yan始終是他們三個最柔軟的部分。有什麼事情三個人不和找阿Yan一定可以搞定,就像年輕時在樂隊吵架找阿Yan勸架一樣。還好最後三個人都幡然醒悟,原來一直都被利益所蒙蔽,失去了當初一起玩樂隊時的熱情和友情。
原來經歷了一些重大事情的打擊和環境的影響人是真的會變的。隨著時間的飛逝,人會變得越來越現實,不敢做年輕時做過的夢,只掛住眼前的利益。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傷害自己曾經最緊張的人,做人越來越沒有底線踩界甚至是過界。聽到的外界好像全部都是批評自己的聲音卻依舊我行我素,每天為利益奔波,忽略家人的感受。再也沒有了年輕時候的果敢不顧一切,失去了對音樂的熱忱,每天像行屍走肉般活著。很高興地看到最後Angus、Joe、Ronnie三個人能摒棄前嫌,重拾年輕時的夢想18年之後再一次登上舞台。那一刻沒有了勾心鬥角沒有了利益衝突,有的只是三個有共同音樂追求的中年大叔。他們在舞台上好像又看到了年輕時那個為音樂奮不顧身的自己,那是在經歷了黑暗之後的重生。對著音樂他們無法說謊,只能選擇直面自己的內心。即使經歷了變故,時間的消逝和為自身利益自相殘殺後,很感動地看到他們三個還能像年輕時一樣默契。只能說幸好,幸好現在還在彼此身邊,幸好大家還剩最後的一點良知。勿忘初心,方得始終,這是在我看到這一幕深深被觸動到,腦海里浮現出的一句話。他們三個即便變得再怎麼世俗,愛音樂的初心始終沒有改變,而愛音樂的人通常不會壞到哪裡去。


整部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阿Yan在桌子上趴著睡著,夢著年輕時候的自己和其他四個人相處的點滴,醒來抬起頭來看到滿天飛舞的彩色紙飛機瞬間淚流滿面,竟一下子分不清現實和過去,台上Angus、Joe、Ronnie正扔著紙飛機和年輕時一樣。阿Yan在家明去世的陰影中久久不能自拔,18年一直折磨著自己糾纏著自己。一直到劇集的最後她都沒能走出家明帶給她的回憶中,去了天山感受家明曾存在過的溫度。阿Yan和家明的感情線貫穿了整部劇,也是組成這部劇的線索,家明的死是四個人諱莫如深的秘密。假如家明當初沒有死,會否變得和其他三個人一樣世俗?會否像他們一樣追名逐利?當看到昔日好友互相陷害作何感想?但這一切都是後話了,家明的人物設定註定了他是一個悲劇人物,同時也象徵著年輕時追求音樂的單純初心。當四個人忘記家明時也就意味著忘記了自己的愛音樂的初心,忘記自己當初為了什麼而出發。

不得不說《天與地》是近幾年來tvb的誠意之作,沒有顏值爆表的演員陣容。有的只是諸如陳豪,林保怡的香港實力演員,但是卻有足夠的吸引力繼續觀看。每個人多多少少能夠在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題材敏感卻值得深思。敘事手法有些混亂,劇中人物較多而且關係混亂需要花點時間理清,不過場景和劇本還是值得肯定的。

不得不說《天與地》是近幾年來tvb的誠意之作,沒有顏值爆表的演員陣容。有的只是諸如陳豪,林保怡的香港實力演員,但是卻有足夠的吸引力繼續觀看。每個人多多少少能夠在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題材敏感卻值得深思。敘事手法有些混亂,劇中人物較多而且關係混亂需要花點時間理清,不過場景和劇本還是值得肯定的。


看了快十年TVB(沒錯!我小學就開始看了!)《天與地》算是我非常喜歡的劇了。
演員都是非常有經驗的,但是我還是被陳豪在裡面的人格折服了,太帥了吧也!
黃德斌因為童年陰影一直覺得他是變態。林保怡也是入骨三分。但是出彩的還是配角,邵美琪真的好棒啊!!!
《年少無知》我相信只要看過這部劇的人在哪裡聽到都會停一停腳步的。
好多鏡頭簡直美哭。感謝我那時看的時候還沒有被禁播!!
真的時近十年TVB最贊的劇了!!
這幾年喜歡《愛我情留言》裡面的好聽哭


記得當時戚其義導演說過:「很多人看殺人是看兇手怎樣殺人,而《天與地》這部戲要展現的卻是兇手殺人的心理活動。」
可能這就是這部劇在很多師奶眼中是讀不懂三個字。
戚其義挑選的演員合作過很多次,黃德斌、林保怡、陳豪、佘詩曼。很多時候都是在戚其義的戲中合作,例如《金枝欲孽》《火舞黃沙》。個人認為他們的演技不錯,演的都是內心戲而非虛浮的表面,所以能夠把角色的內在展現得很好。
另外,這部戲真的需要沉浸進去品嘗,如果邊工作邊學習邊看,大多數人不僅看不懂,還覺得沉悶,因為不能沉溺進去,就不能體會導演編劇演員想要呈現的一個現實血淋淋的世界。


應該說TVB近年來最好的一部劇,開頭和結尾都很好,可惜中間的劇情還是拖沓了,壓縮一半就完美了。另外,剪輯運用可以說是近十年TVB最好的一部。


近十年來看到最過最好的TVB劇,算上美劇英劇日劇在內的最好的劇之一。
硬碟長久保存,時而溫故。


推薦閱讀:

TAG:人性 | 電視 | 電視劇 | TV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