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馬遜 (Amazon) 公司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 在 Facebook 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 在 Dropbox 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 在谷歌 (Google) 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 在領英 (LinkedIn) 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 在蘋果公司 (Apple) Cupertino 總部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有同事看到的話歡迎在內網上人肉我,來Varzea我請你吃bagels

先說oncall,我換過一次組,之前那個組人最少的時候才兩個人,所以每隔一周就會輪到一次,後來人員壯大了,三個月輪到一次吧。不過輪到也無所謂,反正我呆了一年也就發生三次事故,只有一次是在八小時之外(早上六點多,我已經起了。打開電腦連上內網的時候。。。印度那邊的同事已經搞定了,於是我就關機去吃早飯了)現在的組是做新項目,代碼沒上線也就不存在oncall的問題了,所以bb機都丟在柜子里積灰。據說aws是真的很苦逼,小年輕可以去拼一下,很鍛煉人,長遠來看個人覺得不是壞事,有家有室的慎重。

亞馬遜的部署系統是自己寫的,速度慢了點,如果你記得xkcd那篇因為要等編譯閑得無聊在椅子上舞劍打架的漫畫的話,我辦公室牆上就貼著這麼一張。內容改成了等待各種內部系統,比如bounce,bb等。慢雖慢,但據說這套東西在業界算是一流的。碼農只要寫代碼就可以了,完全不用擔心部署的問題,不管你要部署多大的系統,有多少機器。有利有弊吧。所以下次我希望換組的時候能去builder tools組。

這也是亞馬遜service oriented的文化之一吧。

亞馬遜內部的知識管理主要是wiki,wiki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內容很容易過期。亞馬遜由於坑爹的綠卡政策和貧瘠的福利,人員流動極大,所以很多wiki寫了一半就沒人管了(我很希望wiki有定時自我銷毀的功能,其實應該很簡單吧,一個cronjob而已)。

我們私下經常討論說,人員流動這麼大,亞馬遜的服務(網站和aws)還能這麼穩定。那些principle engineers真不是白拿那麼多錢啊。完完全全把底層碼農變成可替換資源了。誰來都能幹活。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樣,亞馬遜根本不怕留不住人吧。

2 pizza team的存在意味著一個組的風格完全是取決於它的老闆。每個組差別那麼大也是因為這個。我覺得我還挺幸運。頂頭上司(一線經理)是那種勇往直前劈荊斬棘的人,大老闆(項目帶頭人)是那種很有想法,敢和vp拍桌子搶項目的人(軍隊出來的就是不一樣,後備箱里全是槍,上午開會遇到sb的話,中午會跑去靶場發泄)。相比之下,有些老闆就不怎麼樣,搞得怨聲載道,最後集體辭職也是有的。

亞馬遜等級還算扁平,SDE123,然後是principle,senior principle,distinguished engineer。基本上90的碼農是SDE1和2吧。3是個門檻,有人呆了好多年都升不上去。一氣之下跳到東邊微軟,直接就給principle,所以兩邊的principle不是一回事哦。principle engineer在亞馬遜好像才0.5%?這樣算來也就是小几百人吧。這些人是公司核心了,我的部門壓根一個都沒有。他們會經常辦講座,可以聽到不少乾貨。有時候principle talks也會請外面的人來,比如今年早些時候請過對岸的Leslie Lamport。廣大碼農當然爭相一睹風采,aws眾更是頂禮膜拜。扁平化對我這種玩遊戲喜歡升級的人來說好痛苦啊。稍微多幾級也好嘛。

我只呆過電商這一邊,所以只說電商的情況。aws不清楚。電商這邊基本上是由產品汪驅動的,有了什麼新的想法,就去讓碼農實現,然後對比看效果。好就換掉舊的,不好就保留原來的。舉個例子,我們曾經要在checkout pipeline里插一個頁面(在大家都在簡化購物流程的時候,產品汪居然敢往裡面加頁面,膽子真大),結果證明效果好的出奇。而另一次,我們只是在頁面頂端加了一個細細的橫幅,就把轉化率打掉了20%。客戶心,海底針啊。

工作環境嘛,之前在Ruby是景色最好的辦公室。(西雅圖秋天很不錯的,並不會一年四季都下雨)現在也可以看到space needle,不過方向不同。



椅子是hm的,不過我現在換成standing desk了,很少坐。電腦確實慢了點,內存硬碟都不夠用。屏幕就一個22inch的,想多要一個的話。。。其實可以等同事離職的時候順一個過來(這算自黑么)。筆記本可以選thinkpad或是Macbook,內存可以加,換ssd和老闆打招呼報銷就行了。

亞馬遜在開源方面似乎不像灣區那些巨頭那麼高調,拿來主義比較多,有誰了解亞馬遜在回饋開源社區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嗎?

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將就著看吧。另外厚顏無恥地打個廣告。Steve Yegge這本書里寫了不少亞馬遜內部的東西哦。


匿了,因為西雅圖總部這裡amazon的中國人已經太多,上知乎的也不在少數,還是盡量避免不要的麻煩。

主要說說碼農唄,別的我也不清楚了。

和北美其他幾家大公司(Google, Microsoft, Facebook) 比起來,Amazon算是比較辛苦的,百分之九十的組都要oncall,BP機一響就要隨時爬起來工作。每層半個小時沒回應的就會往上一層繼續傳遞,從SDE,到manager,senior manager,director一直往上。不oncall的時候,工作量也是明顯高於其它公司的,微軟的朋友跟我說他們每年review的時候,員工對work and life balance都非常滿意,因為他們只有life,沒有work。就是因為這點,好多亞馬遜的員工都跳槽去微軟了。

亞馬遜內部不同組之間的差別非常大。像AWS這樣的組,有些都是兩個人同時oncall,一天收好幾個ticket,動不動就conference call了。最輕鬆的組,比較極端的情況oncall的人周末出來竟然連電腦和call機都不帶,也是真放心啊&>&<

組和組之間最大的差別來自於很多方面。工作強度上,因為亞馬遜的系統是service call service這樣的層狀結構,如果底層的一個基礎服務出了問題,那一整條鏈上的都會受到影響。所以越是靠底層的組,工作強度自然越大,比如S3, EC2這種。Manager的管理風格也佔了很大因素,有的manager對手下逼得比較緊,活做不完會逼你加班,有的就比較nice,做不完拖一拖也無妨。但總體的反應都是,你永遠有做不完的活。我知道這和國內軟體行業的699沒法比,但是每次遇到微軟的人一聊天就吐的一口血…

就是因為工作強度大,所以人員流動也很明顯。經常會有 「唉?怎麼感覺一個人突然好久沒見了」的感覺。然後系統里一查,頭像黑掉了,或者是換組了。在一個組能呆到一年,已經算是老員工了。干到兩年的,能排進所有員工的前百分之十。

公司在員工福利上一般般,還是沒法和臨近的微軟比。所以從亞馬遜跳去微軟的人總給人一種脫離苦海,從國內翻身到美帝的優越感,也還是蠻拼的…

總的來說亞馬遜的工作體驗在業內一般般,因為太注重顧客體驗了,造成的結果就是不得不從員工身上「剝削」。擴張的太迅速,造成辦公環境擁擠,提供的設備越來越差,也直接導致過去三年SDE的員工滿意率年年下降。但是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公司,在這裡還是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身邊還是有很多牛逼的人,這是小公司不能提供的。來這裡學習非常好,想來這裡創造一些東西也很好,但想混日子,還是到湖對岸的微軟吧。


哇靠,剛剛離職一個月,看見這個帖子是無比的激動啊,想想總算找到組織了! 西雅圖的碼工聯合起來干翻亞馬遜~ oncall,work life balance大家已經說的很多了,我作為一個小科學家來給跟風從管理和運營方面說一下吧。接樓上:我就是去湖對岸微軟去混日子的!每年春節的時候,可以看到微軟的人都成家了帶著小孩去春節聯歡晚會,亞馬遜的呢?一群三十多的光棍在oncall。為自己想想吧,少年,改serv2寫COE能為您的創業大計添磚加瓦嗎?

Update: 答案裡面大家問了薪資,股票等問題,在文章最後做了一點點補充。

1) Micro-manage
我們平時看到很多雞湯文說要干大事抓主幹,與之對應的反意詞就是micromanage。經常micromanage的人叫做micromanager。亞馬遜雖然自己吹噓自己是互聯網科技公司,但是做事和組織結構等方面卻和科技公司大相徑庭,確切的說,管理的方法和沃爾瑪,Target等零售公司差不多,都是等級森嚴的MBA式管理,從上到下都是micromanager,包括Jeff Bezos 本人。這就導致技術人員對於項目的未來基本上沒有任何的控制權,很多搞笑的技術細節就這麼產生了。

前面有人提到亞馬遜扁平化架構,完全是扯淡,對於某個組來說是扁平的,但是所有東西這裡一塊那裡一塊,最後就成了一個複雜度不斷增加的網路。而且何種胡扯的架構放一起,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容易出問題,然後為了修補他們更會產生各種更多問題。

舉個純屬虛構的例子吧:亞馬遜這麼大了,Jeff仍然不忘偶爾下來走走看看。突然有一天消費者來信反映:你們家為什麼把粉紅色的按摩棒和粉紅色的童裝放一起呢,太不好了!於是Jeff盛怒,把郵件轉發給了A9管理推薦引擎的人,並且親自批示解決方法。這下夠A9的人忙一個月了,因為這個推薦引擎已經在那兒跑了三年沒有人敢動了,當年做的人,從最低的碼工到最高的Director,都已經受不了上面各位提到的問題,離公司而去。。。沒辦法,要以客戶為中心,MBA們還等著表功呢。 問題還沒完,Jeff認為:「粉紅色的按摩棒的Pink和粉紅色的兒童玩具的Pink不應該是一個Pink,機器學習科學家們,你們必須想辦法區分兩個語義下的Pink,這樣我們的搜索引擎就不會因為pink這個相通的關鍵詞來把兩個物品放在一起!"

這下好玩了,放在機器學習科學家面前的只有兩條路:

  1. 真的按照Jeff說的做,這樣的話要涉及到更改5年前寫的演算法,有的用java寫的,有的用 C 寫的,源代碼的comment裡面各種"what the f*ck","i quit today. i don"t care. screw you" 等東西。最初的架構已經請了好多程序員來維護了,要改,沒準整個架構都會崩潰,所以是不可能的了。
  2. 不按照Jeff說的做,用其他的辦法把問題解決。這樣的問題在搜索裡面出很多的,在結果產生以後過濾一下其實就能很快解決問題。

各位看官以為機器學習科學家們就會按照第二個辦法解決問題了嗎?但是。。。 但是這是在亞馬遜。。。 不按照Jeff開的藥方做事就是不以客戶為中心,不以客戶為中心就是不愧在亞馬遜為人。於是用了第二個辦法的機器學習科學家被放在了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裡面,三個月之內不「改正」就被開除。那怎麼改正呢?當然就是按照Jeff的藥方,把東西改好。Good game,小機器學習科學家知道這樣安排的第二天,就去谷歌面試,一個月以後就跳槽加入已經跳槽過去的同僚了。

2) 管理層人品有嚴重問題
現代哈佛斯坦佛出來的MBA都有類似的不安綜合征,什麼東西都要說data driven,說KPI。可是不幸的是,很多事情並不是說要有好數據好結果就會有的,於是在數據上亂來就成了亞馬遜高層必經之路。能幫著老闆在數據上作假的人一般都爬的很快,不能幫老闆作假的人就只有走的很快了。

在亞馬遜內部經常會根數據打交道的有三種人:

  • business intelligence engineer (BIE):任何背景的人都可以,甚至完全沒有數量背景的人
  • research scientist (RS):任何背景都可以,最好是博士
  • machine learning scientist (MLS):必須是博士

答主是博士,說這話大概有偏向性,得罪大家實在不好意思,所以就匿名了(靠,剛才想去另外一個答案下面灌水點了不要隱身結果就不能隱身了,暈,好吧)。不過往往大家能看到的現象是:BIE們五馬六道比較會亂來,每次手上都能出讓老闆得意的結果,所以都爬升的特別快。而經過了博士訓練需要各種統計檢驗的科學家們,往往就只能呆在原地永遠沒有晉陞的可能。這些個人的問題就不提了吧,來講個例子說BIE把整個公司包括Jeff都忽悠了的:

以下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亞馬遜社交組負責的基本上就是跑到臉書,微薄等地跟消費者搭訕,偶爾發點打折信息什麼的。為了測量花這麼大的力氣搞社交互動有沒有效果,社交組的BIE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測量兩組消費者之間的購買量差別:一組在臉書上某一時段like了亞馬遜,另外一組沒有。購買量拿來做方差分析,看看哪邊買的多。
聰明的知乎大家們看到這裡大概都要噴飯了吧,經常用臉書的人群本生就在網購方面比較厲害,這樣比怎麼都是比出來說臉書上跟亞馬遜有互動的人買的多的。
比較有良心的是,做這個AB檢驗的BIE竟然寫了一個報告給眾多科學家們看,那個中午那個叫做血雨腥風啊,我後生小輩眼睜睜的看著各個白髮蒼蒼的大研究員們嚴正警告BIE這個做法是錯誤的。
結果呢?過了兩個月,BIE又被晉陞了,Jeff在全公司的大會上說:我們在社交網路上和消費者互動取得了重大進步,和我們互動的消費者購買比不互動的多好多麼么噠~~~

3) 內部管理混亂
亞馬遜的中間管理層一方面對碼工福利非常剋扣,對零售和雲計算的供應商的回扣可是一點都不會放鬆的。這種事情說出來,估計就算匿名了明天FBI就找上門了吼吼。

補充:

1) @胡江: 其一,都說亞馬遜待遇低,那麼怎麼還是有人去亞馬遜?第二,這次季報出來股價大跌,對Jeff有無影響?

為什麼會有人去亞馬遜?為什麼會有人覺得谷歌特別牛?為什麼會有人覺得阿里巴巴很厲害?國內的那套網路宣傳攻勢都是從美國學的。人生導師們怎麼吹的,網路自媒體怎麼編的,當然還有亞馬遜自己的 PR 團隊怎麼宣傳的,都有很大的作用。對傳媒方面我不是特別了解,但是確定的是Jeff Bezos對Washington Post和Business Insider兩大媒體都是主要投資人(獨立於亞馬遜的私人投資)。

對於Jeff影響不好揣測。我自己認為這樣:亞馬遜以前經營模式是在很低的利潤率下面創造價格優勢,是靠高效節約來的;現在亞馬遜還是利潤率很低,是因為有很多賺錢的地方,如零售、雲計算,也有很多燒錢的地方,如Fire Phone,Kindle,已經不是節約型公司的運營模式了。要從一個燒錢的坑裡面一下跳出來,對於谷歌這種現金流不斷的公司來說是很容易的,但是對於亞馬遜有沒有可能就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了。

微軟裁員了,砍掉了很多不被看好的部門,我個人是看好大方向的。對於亞馬遜,如果Jeff意識到了這樣的轉變,大概也會在深夜想想要不要放棄一些不靠譜的業務吧。當然,如果Jeff等高層領導一直都被人品有問題的中層所蒙蔽而不能意識到這樣的問題,那麼亞馬遜突然某天像雷曼兄弟一樣燒斷現金流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的。

最後來說說待遇啦,其實待遇在什麼水平上看幾個東西,從靠譜程度從高到底排列是這樣的:

  • base salary: 這個在亞馬遜是最靠譜的東西,拿到手裡實在的東西。
  • sign-on bonus: 頭兩年每年兩萬起步,多少看自己討價還價。半路走人要按比例退還,所以基本行不靠譜。而且如果您入職之後買了輛豪車,就只能祝您oncall愉快了
  • 股票 (Restricted Stock Unit): 一年以後才可以開始拿,第一次只能拿總量的百分之五,所以如果您得了300股吧,第一年只能拿區區15股,完稅以後到手只有9股,按照現在的股價也就兩三千塊。鑒於大家都走的很快,所以亞馬遜的股票可以忽略不計。
  • 401(k):亞馬遜會配50%,但是入職三年以後才能拿到,所以可以忽略不計
  • 每年100塊亞馬遜折扣:我都不好意思給人說
  • 沒了

對於錢多不多其實是因人而異的,很多人剛剛畢業,不了解行情,就被忽悠進去,是很可憐的。人生第一份工作起薪低,以後跳來跳去都會比人少。但是也有反例,比如有人有很多個offer,亞馬遜的HR可以抬價,給的工資是往往可以把人比下去的,當然,要您有counter offer,還要您非常能砍價。招人方面亞馬遜效率非常高,從開始電面到得到offer快的只要兩三個星期。而谷歌等公司這個時候大概簡歷都還沒被人看過呢。所以導致很多新近畢業的人去了亞馬遜,才會有很多人抱怨薪資太低什麼的。
所以大家都學聰明一點,自己對錢的慾望不要有絲毫掩飾,我第一年結束的時候就把老闆拉到小黑屋裡面說我要升職,不然給我漲工資,結果當然沒有漲我獅子大開口要的這麼多,不過還是比一般人多一點的,大家試試吧 :)


就自己在Amazon西雅圖的工作經歷談談

亞馬遜有一個十分明確的價值觀 Customer-Centric
即是鼓勵多考慮用戶體驗 在必要的時候犧牲員工時間 保全顧客利益
管理層開會經常都會討論如何提高用戶體驗 減少ticket數量 組裡開會這也是經常討論的問題
作為對比 我以前在微軟上班的時候 開會時很少談用戶體驗

大部分組都有SDE輪流Oncall 每天攜帶傳呼機 為了用戶和集體時刻準備著
在我離職的前一周 周六凌晨三點 由於其他組一次錯誤的數據清理 歐洲的許多商品都發不了貨 於是包括我在內的無數個SDE從睡夢中驚醒 起來解決問題 連續工作近二十個小時
我們成功的把對用戶體驗的衝擊減到了最低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 從上游的Service到下游的Infrastructure System都超負荷運轉 我們甚至把其他組的Capacity徵用過來加快進程 拆東牆補西牆
你得和分布於五大洲四大洋的辦公室 卧室里被叫醒的SDE, Manager 還有倉庫里的現場經理在電話會議裡面你一言我一語 討論各種方案並執行 再向森羅於歐洲大陸的Amazon倉庫一一確認問題已得到解決
有人說這樣的工作刺激有趣 有人說這是對用戶負責 有人說這是血汗工廠 我覺得都有

再來 亞馬遜使用了許多開源軟體包
這無疑加大了SDE維護軟體的難度
以前在微軟上班時 所謂版本升級 多數時候就是切換個.net版本
而在亞馬遜 由於開源軟體包多如牛毛 且都不是統一管理的
有時我因為安全考量升級了JDK 但我依賴的下游service依然還在使用更低版本的JDK 那麼我就得想辦法解決版本衝突 並追加相關測試
有時一個第三方軟體包的版本要過期了 但你發現新的版本在你的service中無法使用 那你就得想辦法排查兼容性問題
諸如此類的問題千奇百怪 層出不窮 大大的分散了SDE的開發注意力 有時一個月的工作被迫全部都用在了migration還有版本升級上 根本沒有時間開發新功能
經理告訴我 正是因為這樣 我們每年都要招聘無數的SDE 這些問題為我們提供了job security

離題:九篇描述亞馬遜員工的日誌 http://www.douban.com/doulist/3354820/
fb上流傳的關於在amazon的工作感受的文章 "I Do Not Know One Person Who Is Happy at Amazon"

- - - - - - - - 2014年8月19日 修改 - - - - - - - -
得知在我離職以後兩月不到 我以前的manager也已離職
至此一個8人的team工齡超過一年的僅剩一名(過去一年一直有離職和引進新人)


謝。

直接講個趣事,管中窺豹吧。畢竟每個人的感受不一,上面提到的中美團隊差異也確實存在。
——————————
面試幾輪都是在外面喝咖啡,面我的這個K君在亞馬遜工作多年。幾輪聊下來覺得不錯,慢慢開始聊到公司文化:

他突然冒出一句:「Have you watched his speech in Princeton, talking about being kind and stuff?"

(暗笑: 幸虧朋友圈好多人分享過,仔細聽過,Jeff跟台下數千普校師生講他童年的故事,他怎麼把他奶奶弄哭。然後告訴大家,抖機靈是一種天賦,而善待他人更加重要。。。告訴我們。。要去愛。。要多點贊。。。。。。。。blabla。。。)這下順便可以跟他多聊聊公司的歷史什麼的。。

正想著,笑著點了一下頭。

他劈頭蓋臉來了一句:」That"s BULLSHIxxT!"
- 這位澳洲長大的胖子頓時面色有點潮紅,斜視著看著窗外,眼裡彷彿擎著淚水。。。

然後他說了一句我覺得畢生難忘,高度概括這個叢林公司的話:「Being clever or kind, you only pick one here."


利益相關:亞馬遜中國最年輕的MPE——Mechanical Process Engineer(截至到答題時),深圳在職.

聲明:以下為個人看法,非亞馬遜官方。

解釋:亞馬遜在2017年6月23日才正式允許我們回答what it』s like to work at Amazon,郵件截圖附在文末(有刪節 )。也就是說,在外之前的回答都…… 括弧笑

以下是正文:

短答案:work hard; have fun; make history. 很多人說你只用記住第一句就好了 ;而我覺得第二句也是對的;當然大家都同意最後一句。

長答案:

我之前關注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因為接到offer,想來探探口風。然而很失望,沒有中國的工程師回答這個問題。將心比心,我相信其實你想關注的是:亞馬遜工作怎麼樣?是否適合我?

關於一份工作具體如何,我想每個人有自己的權重安排。我們不妨就我的思考及在亞馬遜的工作經驗做個探討。

1. 公司發展乃至行業發展是向上還是向下?

形勢比人強。很明顯,亞馬遜正在蒸蒸日上。Alexa傲視群雄,kindle無人能敵,AWS一騎絕塵……僅僅2017年上半年,股價從800直升到1000美金每股。

這就是說你在這個公司得到的關注,增加的視野,培養的能力,掌握的技術都是業界領先的,這是一種智力上的滿足。(樓上說一年頂七八年,我不敢說,你自己體會就好)退一萬步說,即便你轉去其他公司,又有誰會覺得你不夠資格呢?

2.我未來的同事們,過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你想要的只有你自己知道。如果你的同事過不到你想要的生活,你怎麼保證你能做到?

我以前在香港的A公司工作,同事們關心的事到達不了第三天,今天談論去哪吃,明天哪個甜品。很多人甚至連寶能萬科的爭鬥都不知道——不是不關心,而是不知道寶能跟萬科是啥,有啥爭鬥。

到了亞馬遜,除了工作的具體技術問題(沒錯,大家吃飯也討論這個 ),就是科技的發展,比如谷歌的蘋果的智能音箱跟Echo的對比,ofo跟摩拜單車等等,對了,因為公司的產品有kindle,大家也會經常談讀書。另外旅行啊讀書會(目前我負責)之類的。

我喜歡這樣面向未來的生活,你呢?

3.這家公司的同事 來自哪裡?離開後又去了哪裡?

這就是你未來的大概率的職業轉換的情況。我的同事(同一個項目合作的工程師們)都是業內大牛,在蘋果摩托羅拉谷歌facebook等公司之間流動。

這些人大牛到什麼程度呢?供應商L的E處理只對一個人開放,因為這個人是他們原先該方面的大老闆,對他隱瞞也沒什麼意義;還有一次我說某供應商存在系統問題(不是工程技術問題)導致我們項目delay,我一個同事接過話說當年他們的管理系統是他參與建立的( 就能這麼撞槍口),他以前是這個公司的高管……能跟這些業內大牛一起工作(是一起工作,就是你們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面對面做事——工程師下產線進車間,不是遙控指揮),絕對是稀有的機會。能學到的東西也不是僅僅只有工作而已,即便只是工作,系統的專家指導也是大有裨益。「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很簡單的道理對不對?

4.我的老闆帶人能力怎麼樣?

這個是你直接的工作狀態的影響因子。

傑克韋爾奇在《商業的本質》裡面提出了領導的關鍵素質「4E+P」 (energy, energize, executive, edge, passion)。就我目前合作的老闆們(不止是我自己的老闆,因為你遇到的不一定是我的老闆嘛)他們都表現的相當好,當然如果你用傑克韋爾奇的「八大原則 」(略)去檢查,你會更加滿意。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他們一般說話都是笑呵呵的,不會衝擊你的心情。

5.薪酬

略。這個前面人回答過了。給你個參考,我拿到的數字比我在香港A公司拿到的數字大(工資賬面收入,如果算結餘的話,大約是香港的兩倍——畢竟在香港要給「李嘉誠等」付工資的六成左右。)所以,就我個人而已,亞馬遜給出的的確是有競爭力的薪酬。

友情提醒:如果你算時薪的話,亞馬遜可能就比較低啦。哈哈哈,你可以參考前面人的回答。

6. 企業文化?所有人都知道並清晰的知道嗎?

這個在亞馬遜官網上就有Amazonamp;#x27;s global career site。這個大家都知道,開會時甚至開玩笑時都會拿來說「這個要dive deep」 「這是customer obsession」等等。何止清楚,簡直是口頭禪了好嗎。

對了,投簡歷地址跟上一個鏈接差不多呦:Amazonamp;#x27;s global career site ?

7. 你都看到這裡了,好厲害!額外附贈小禮物一張。公司幾乎每天一個問題問你(直接在電腦上彈出的),比如目前覺得最有趣的是下圖:


哈哈哈,終於暫時寫完了。我相信這樣不僅能告訴你工作體驗,也能啟發你思考如何選一個好工作,比如亞馬遜MPE,哈哈哈

對了對了,說好的郵件:我的回答是符合公司要求的呦


不匿名。就是一點personal anecdote,不能代表整個公司的情況。

這是我的第二份工作,去年從湖對岸的m$跳過來的,因為想做分散式系統。大體上工作還是比較輕鬆的,跟大學時候相比弱爆了。也就on-call的時候壓力略大,不過我們現在的團隊人比較多,大概兩個月輪到一次。(on-call這個事情真的看組,有人三周一次,有人半年一次。。。

工作內容比較有意思,需要處理很大的數據量,和上一份工作比,真的用到了以前學過的計算機科學知識。因為有節儉這個leadership principle,所以對程序的性能要求高。

亞馬遜的工程師文化裡面有一項是說operational ownership,就是你的線上服務你要負責(不過我猜這個應該是業界常識,非亞馬遜獨有)。如果出了問題,就得被page起來看log,不像以前寫desktop software,還可以在本地repro然後attach debugger。repro不出來還能跟tester說


相比m$,亞馬遜有不少全公司統一的系統,比如code review和wiki啥的,不容易出現每個團隊都自己重新造一個輪子來搞知識管理的蛋疼事情。不過福利感覺略差一點,現在失去了免費的pro sports club membership,看著自己漸長的體重真是說多了都是淚。

公司有統一的trouble ticketing系統,很多行政上的事情也要cut ticket。有次周一來上班,發現椅子腳上有狗屎(dog-friendly工作場所之日常:),找來了security,security就給janitor cut ticket。結果janitor一直不出現,我給人打電話,那人說我們已經cut ticket了,只能幹等了orz


大家抱怨Amazon的時候,我說點Amazon的好話。
Amazon的開發構架相對很扁平的,這根他本身業務的特點有關係。在你打開Amazon的網站的時候,你屏幕上的那N*M個像素後面,可能是幾十個互不相關的team共同完成的。這樣的結果就是很多Amazon的team具有start up的特徵。limited resources,service owner,full stack, fast iteration.
這中體驗其實很難得,比如我們組目前負責的service,全球的Amazon SDE和SE都要用,而實際的設計和開發者只有我們7個人。我們這幾個人,從理論驗證,構架設計,技術攻關,產品測試,用戶反饋一路拼殺過來,基本把一個軟體公司跟技術相關的角色都扮演了一遍。這個過程難免有些力不從心,但這個過程的經驗和心得也是很寶貴的。


PS:
看到不少過去的,現在的,同事對Oncall咬牙切齒。但你們知道嗎,隔壁的微軟正在學Amazon的Oncall模式,因為我們在做一件正確的事。傳統的軟體開發與測試已經無法滿足現在web service的一些需求。開發+測試+運維的結構反應速度太慢,必然要走向合併和統一,出現開發者直接oncall的模式。比如說壓力測試,Production級的壓力本身是不可能模擬的,只能估算。比如LB轉到一個instance後的壓力會是多少,然後針對一個(幾個)instance做壓力測試;即使在一個instance上測,也不容易!它可能由幾十個組件,高度解耦合,有依賴別的service。今天A類型request多,能handle;明天不知到為什麼B類型request jump了,你系統可能就掛了。這些東西又不是運維能處理的,要麼半夜把開發的叫起來;要麼等明天上班,讓系統掛著。
所以,問題不是出在Oncall上,而是待遇。聽說Bing的一些SDE在呼籲提高Oncall時的待遇。。。不知到真假,但相比Amazon這深入骨髓的salesman屌絲氣,著實是已經寒了開發部門的心。如果說能對oncall的人發點獎金或增加假期,大家的怨言明顯會小很多。


謝邀

看了前面SDE童鞋們的吐槽,不得不承認,這個辛苦程度絕對是看組的…… 我知道和我們同一個大部門旗下的SDE team平均每周70~80次sev-2(就是BP機會響然後無論何時都要爬起來工作的),然後我們組每三周一次……所以對這個大家吐槽的特別厲害的on call制度我們組反而是最沒感覺的。

工作起來還是很有成就感的吧,因為自己一點點微小的code change都立刻會反映在百萬級的用戶訂單上,當然搞砸了就慘了……

最後強調一遍,這個辛苦程度絕對是看組的,如果你在猶豫要不要加入,問問你的同組的同事每周有多少sev-2吧,可能有驚喜哦!


1. Amazon 的企業文化。亞麻的企業文化非常強調領導力,倡導主人翁的精神。這體現在亞麻的官方文化上,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官方的對於領導力的解說:Amazon#x27;s global career site。如果你要面試亞麻,那我也建議你看一下這個文章,因為這是企業文化面試的必考題。

2. 亞麻的工作環境。亞麻總部坐落於西雅圖,佔據著非常大的地盤,整體的工作環境還是比較舒適宜人的。另外,西雅圖的房價比矽谷要低很多,所以生活壓力也會小一些。就我個人而言,比較不喜歡西雅圖的一點是經常下雨。

3. 亞麻的薪酬待遇。這裡主要說程序員的薪酬待遇。其實美國的程序員薪資都差別不大。但相比於Google Facebook,亞麻的薪酬待遇稍微差一點點,但沒有本質的差異。最大的差異,應該是亞麻的股票vest比例了。大部分矽谷的公司是按照4年vest股票,每年25%,亞麻在股票方面比較摳門,給的比例是10:20:30:40。也就是說,如果你只工作1兩年就跳槽,你拿到的比例就很少。記得美國的一家雜誌曾經比較極端地把亞麻比喻成「血汗工廠」。2017年,亞麻有亞裔員工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跳樓,也曾一度引起熱議。不過,我也認識很多在亞麻工作的員工,他們的反饋並沒有《血汗工程》描述地那麼恐怖。大部分的亞麻碼工的工作還是跟廣大的美國IT企業差不多的。


想要了解更多美國IT企業的薪酬待遇、求職建議,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ninechapter.


在西雅圖亞馬遜呆了一年。 然後跳到谷歌了。

關於on call。 我說一下谷歌的on call, 谷歌有專門的SRE : 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 負責oncall. 所以一般谷歌工程師不會on call。 SRE因為oncall, 所以工資高, oncall算加班, 有加班費


簡單說說整個公司的氛圍和狀態。base在中國,做retail。特別多海龜。工作強度不同產品線會很不同。虧損的產品線無論做得多好都很難過。Kindle是上帝,所有的資源和推廣都砸在它身上。有很多優秀的人,也有很多混日子的。但年終的performance review會給每個人一個公正的評分。同事都很nice,不懂的事兒會耐心教你,會引導你去做一些事。leader也不會害怕你太有光芒而湮沒了他的光環,總是在想辦法讓你有更多的exposure。level越高的人事兒越少,但是壓力是非常大的。作為剛畢業的孩子,如果來這兒能學到非常多。但是如果工作多年,熟悉了供應鏈和零售那些事兒,可能會覺得無法伸展頭腳。
先寫這些,如果大家想了解得更多,我再補充。


已經成了亞馬遜聲討大會了啊,那我來說說吧

工作不在西雅圖總部,而是加州幾個分公司中的一個(具體哪個就不說,免得被人肉)

先是吐槽:
1.工作強度
這個要看負責的service的類型,如果是S3和EC2這種一分鐘都掛不得的重要的基礎性設施,那壓力是一般人很難想像的,有去內部wiki上面瞅過s3的oncall流程,兩個字,可怕。如果是一些內部使用的不是那麼critical的service,那麼壓力相對要小很多,非繁忙季節即使掛個一兩天大家也很隨意的,當然這個得看老闆.
2.員工福利
不怎麼慷慨,雖然好於總部,但是相較於本地的其他互聯網公司,比如Facebbok,Linkedin,Google之類的,差距較大。最要命的一點兒:不管飯,要自己掏錢。也沒有那麼多花樣繁多的腦洞大開的perk。不過醫保非常不錯,這點兒倒是比較放心。
3. 管理比較混亂
這個我覺得不是亞馬遜專有的,但是亞馬遜在這點上有其獨特性。公司有專門的平台查看你的在公司裡面的rank,多琢磨琢磨就能發現,相比MS這種內部title盤根錯節的公司來說,亞馬遜確實是很flat、很nimble的了,不信?你可以去數數自己和Bezos到底是幾度關係,有驚喜喲。這種架構在帶來靈活性,避免了潛在的官--僚--主義(又要黑微軟一把)的同時,也造成各組之間各自為*政,業務切分過細導致互相之間依賴複雜,溝通成本要佔到項目時間的一大部分,而且各說各話效率低下。

下面講點兒好的:
1. 同事都很優秀。
雖然亞馬遜待遇相比同類公司不算高,但是bar那是一點兒不低的說,估計這也是為啥一年到頭都苦於招人的原因之一。我覺得優秀的工程師之間是能互相辨認的,每當你提一個方案,對方很快就能琢磨出你的動機,並提出相應地意見。對於新人來說,能快速總結經驗並且提高。而且雖說木有G還有F那麼光鮮,但是手裡是真的攢了為數不少的牛人,聽他們的talk會真有一種「我給你跪了」的感覺。。。
2. 自由度大
又要說flat這個上面來了,由於組的規模都不大,除開溝通和扯皮成本(通常是和其他組,如果你對於他們的service有依賴的話),工程師對於項目有很大的話語權,基本上可以按照自己的設想來干,從設計、實現到測試,都是一手包辦。這種經驗在大公司裡面應該算是比較難得的了。而且亞馬遜的scale和data擺在那裡,遇到的很多問題都相當的有挑戰性,解決起來非常意思。如果作為積累經驗的跳板,我覺得還是很不錯的。當然這個估計和人員流動性也有關係,向我就是剛熟悉完業務,馬上就被發配去寫核心系統了。。。。ORZ

總的來說,亞馬遜從很多方面來說都是一個很獨特的公司,雖然其中相當多的時候讓你很WTF的,但是也確實有令人欽佩的地方。


Depending on your team, work can be challenging (which is good). Most people here are nice and smart, but they do not seem passionate about their work.

One big problem about Amazon is its obsession with frugality. They give you the cheapest shit. It literally takes 10 minutes to boot the crappy computer they give you. It"s hard to love Amazon when you know they won"t love you back.

It"s important to work on things that matter, but it doesn"t mean you cannot be showered with all the freebies and perks at the same time, like they do at FLG.

/////////////////////////////////
// 補充 //
////////////////////////////////

我只是在亞麻實習短短三個月,照理說並沒有資格過多評價亞馬遜。上面寫的的確是我的真實感受,寫的時候也是大快人心,但是看到匿名用戶這條「大家抱怨Amazon的時候……」的回答以後,我做了自我反省,觀點有了極大的改變,想在這分享一下。

其實來亞馬遜之前我對這裡充滿了憧憬。除了零售,亞馬遜的業務還涉及遊戲(最近對外公布的Amazon Game Studios),音樂(最近公布的Prime Music),視頻(Prime Instant Video),硬體(手機,Kindle),等等,數不勝數。公關部門每天都要發布好幾條新產品的消息。尤其是AWS,從誕生之日起就在不斷的推動業界的進步。

等我拿到offer以後才在Glassdoor和Quora上發現大家對亞馬遜都是一片倒戈。就這樣,從第一天上班開始我就帶著負面情緒。這種情緒顯然成為了惡性循環——公司不包飯,電腦爛都是客觀事實,無法否認,最後只能怨天尤人,每天輻射負能量。之所以這條「不抱怨」的答案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因為他說的也都是客觀事實,無法否認。他說的很對,我說的也沒錯。可是亞馬遜到底憑藉什麼成為第一電商,每天都在擴張自己的商業版圖?我想這和它提不提供免費餐點,給不給你配Mac,加不加顯示器,沒有任何關係。這些福利確實能增強員工士氣,但是也沒見AWS被任何一家提供三餐的互聯網公司超越。

亞馬遜屌絲是屌絲了一點,但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問題,大家的負面評論,絕對無法概括亞馬遜的全貌。我差一點以為來到亞馬遜就是一個錯誤,那是因為亞馬遜優秀的地方,我都習以為常,覺得這是應該的。然而「不抱怨」的答案恰恰是我所經歷的:我需要實現的這幾個feature,都是我自己setup design review,負責實現、測試,甚至還順帶解決了trouble ticket。有什麼問題需要找別的團隊,都是我自己跑去別的樓里追根刨底的問。甚至做完以後,怎麼用亞麻的內部構架來scale這個服務,也是由我這個實習生設計並且實現的。這期間經理和同事給予的反饋和幫助也都是一針見血、十分受用。來這兒並不是一個錯誤,事實上我學到了很多。我可能碰上了這些很難再遇到的條件。

人與人的關係又何嘗不是如此?當你覺得一個人對你的好都是理所應當,自然而然的會對這個人百般刁難。我想我應該感謝他所給予的、認識到他可以提高的地方,最後接受他無法改變的瑕疵。只可惜人能為自己辯護,亞馬遜卻不能。


我在amazon工作了6年多,從sde1 college hire到tpm到現在的sdm。看到票數高的答案基本都是吐槽為主。倒不是說這些槽點都是瞎編亂造,只是覺得有必要提供另外一個視角。

先說和大家切身相關的員工待遇和福利吧。兩個字,是渣。如果多說一點,就是僅夠基本線,比國家州縣規定的強那麼一點。Amazon的工資曾經比湖對岸的MS要高,但是現在隨著股票的走弱這個優勢也基本不復存在了。

再來說說具體工作。SDE方面和其他公司比大概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這個oncall了。有些回答說得很對,這事看組。做基礎設施的組oncall普遍比較重。有些有歷史積累以及operation方面一直沒有做太好的組的oncall簡直是不人道的。比如我知道曾經有做Marketplace的組COE太多,以至於都需要有個dashboard去track。有做Fulfillment的組曾經即使上了Support Engineer組裡的SDE還是被搞得焦頭爛額。但是現在這些已經好很多了,整個公司感覺也開始在著手解決SDE happiness的問題。另外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當你在Amazon做到比較有資歷的SDE2的時候,一半的時間大概會用在各種開會上,而不是寫具體的代碼。我的感覺是因為Amazon每個組的responsibility都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process以及discussion方面可能比其它公司要更heavy一些。

公司的未來的展望方面,其實就我目前個人來看面臨的挑戰很多,前途並不是很明朗。首先盈利的壓力開始增加。與此同時攤子鋪的太大。很多我知道的組乾的活都是完全不掙錢甚至在賠錢的。另外因為公司的擴張太快(seattle的人數從我剛進公司時的3k擴張到了今天的接近20k),內部政治內耗也變得越來越嚴重。所以打算在Amazon長駐的話最好還是做好心理準備。

說了這麼多,你可能會問我為什麼還在Amazon。我覺得至少從我們org來說,對每一個member的career還是很重視的。錢和福利不是org level能控制的,但是對於每個人的career path和growth的討論基本佔據了每個manager 1/3的時間。從employee的角度來說,對自己的career方面有什麼想法,甚至比如想要換組換公司,都可以很open的和manager談。如果覺得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skip level 1:1也是沒問題的。所以如果你對自己的career有比較好的把握能力的話,我覺得Amazon還是有很多機會可以讓你嘗試不同類型的工作的。另外Amazon的牛人雖然有所流失但還是有不少的。特別是當你的能力得到一定認可之後你的manager都有可能會主動聯繫他認識的牛人來當你的mentor。所以對於我來說,我還留在Amazon是因為我覺得我在這裡還可以繼續develop我自己的career。

After all,這是一個你想要什麼和你能得到什麼的問題。有些東西Amazon是完全沒法給你的,但是有些東西是至少某些Amazon的org是可以做的很好的。所以重點不是公司能給你什麼,而是你需要什麼以及怎麼得到你想要的。


不知道哪個年代關注的這個問題,現在入職有半年多了總算能自己來寫了(其實是看到隔壁微軟工作體驗想起來要寫的)

坐標:三番 downtown (不是 A9,不是 lab126,就是 San Francisco)
我們屬於非主流組,內容是 music,oncall workload 沒有 AWS 那麼大(聽誰說有次碰到一晚上 300 個 ticket 是怎樣一種體驗)
我平時 10 點上班看心情 5 ~ 7 點下班,辦公室老司機從 8:30 到 10:30 上班的都有。oncall 3~7 周一次的都有,正常情況下一周可能會被 page 起來一兩回,不過一般沒有太大問題,有大問題趕緊 page 老司機來幫忙。
趕 due 的時候還是有加班的。
福利差到不想說……
然而有個問題就是 office 在 downtown 一般住的比較遠,通勤時間較長,所以回家自己的時間沒那麼多了,除非你願意住三番的貴或差房子。

其他方面別的答案說了很多了,我來說我自己感觸比較深的一點。
Amazon 確實比較扁平,SDE 還是經常有機會參與到 decision making 和 design 的過程中,並且直接影響用戶體驗的。我正在做的項目就是我們邊跟 PM 和別的組商量邊生產需求,結果最後決定的方法相較原來的決定完全提升了一整個 use case 的用戶體驗,心裡還是比較有成就感的。


年初從Amazon離職,去了SF某YC startup,上個月seed round結束和Amazon以前的朋友一起開了自己的公司。三個地方對比從Amazon對startup的人的作用來說我覺得好處還是很多,幾大公司里operation和execution做的比Amazon好的真的不多。而且去了別的startup之後才發現一些一直以為是常識的東西很多公司都做不好。


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https://twitter.com/eportnoy/status/633289906496770048


匿了。好多答案都是在講「Amazon美國技術類」的職位,我來分享一下這兩年的感受,中國,非技術類職位。

本人目前在北京總部,非技術類部門,帶一個小團隊,入職近2年時間。

好的感受:

  1. 國際化:畢竟是國際化運作的公司,在這裡可以和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維方式的人進行溝通和碰撞,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明顯感受到東西方文化及思維方式的差異,至少讓我學到了不少西方人更有邏輯性的思維及表達方式;
  2. 注重長期價值:我所在的體系里,解決問題的思路,永遠有長期和短期兩種思路,經過多次的訓練,目前在思考問題解決方案的時候能夠更加容易的從解決問題本質出發,注重長期價值;大家也可以去看看Bezos每年寫給投資者的信,感受下這個」大忽悠「思考長期價值的方式;
  3. 從客戶需求出發:在我經歷或聽朋友講過的電商企業,沒有一家不把客戶第一放在嘴邊的,但Amazon是我自己感受到真正意義上把客戶第一落在日常的運營管理工作中的唯一一家。幾乎所有的決策,都會從客戶遇到的問題出發,進一步深入挖掘客戶真正的需求,再去看哪種解決方案才能給客戶帶來價值。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對工作和生活均有幫助。

不好的感受:

  1. 中國員工自主權少:無論大小,幾乎所有的決策或構想,都要經過美國總部的批准,要準備大量的文檔、數據來說服總部的決策者;在美國總部著名的press release,對於中國絕大部分員工來講,簡直是煎熬。為了一個項目的上線,光是press release就能寫10+遍。無論是運營團隊或者技術團隊,都一樣。當然,Retail team除外。
  2. 不接地氣:對於亞馬遜整個網站及購物邏輯的設計,已經聽過大家噴了好多了。其實所有這些體驗,在美國和歐洲是相當的成功的,那是因為他們在當地是引領者。到中國情況又變了,亞馬遜在中國是一個絕對的跟隨者,但是總部為了保持全球客戶的統一體驗,仍然堅持全球保持一致的體驗,和中國客戶用習慣了的很多地方都不一樣。這樣一來,亞馬遜在中國B2C市場份額排名只有第7,在Amazon全球業績貢獻非常少,也是很正常的了。
  3. 員工體驗差:拿著中等的工資,在低等的辦公環境中(和Seattle office沒法比,和國內互聯網電商企業也沒法比),做著」高大上「的事情。都說在亞馬遜一年,相當於在其他地方7年,說的一點都不差。因為相當一部分事情是美國歐洲做好了開始在中國實施的,所以很多事情感覺大家都是被動接受之後去做,也不去考慮價值,不去考慮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北京總部的離職率大幅提升,好多人前一天還開會討論項目呢,第二天就收到了ta的farewell。再加上現在業績確實不行,整個公司負能量較多。

下面贅述一下大家可能關心的幾個話題:

  1. 薪酬福利:因為本人在BAT其中之一也待過,Amazon薪酬和國內企業差距確實比較大。除了基本工資、signing bonus、stock之外,沒有其他的了,而且signing bonus第三年開始就沒有了,原因是第三年開始股票沒半年歸屬20%。其它福利:飯補300+話費報銷。
  2. 晉陞機制:晉陞這事兒,到哪兒都一樣:有業績、和老闆關係好,就有晉陞機會。但如果是想Global彙報的職位,可能麻煩就比較大了,因為和你競爭的是負責其他國家市場的人,如果中國的業務貢獻度一直那麼低,那麼晉陞起來很費勁。但通常來看,入職3年後晉陞的比例相對要高一些。向中國人彙報的,晉陞提名之前要有個名義調查,其實就是徵求下比你高一級別的人的建議,這個時候,沒人說話,要比有人說你壞話強太多。所有呢,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何況這裡的大部分人都是外企混好久的老油條,玩權術都是有一套的。
  3. 培訓:針對各層級員工能力提升的培訓倒是不少,只是效果不好說,因為和培訓相關的檢驗機制並沒有建立起來,除了被老闆提名外,其它的就要看你自己自覺了。
  4. 工作強度:大就一個字,我只說一次。前頭不是說了嘛,工作一年相當於8年。像我們這個體系,伺候完總部,還得伺候本地,項目一個接一個,動不動還有各種問題需要你處理,另外加上各種OP(operation plan)文檔、press release、分析報告、會議(不光是和中國,還得考慮時差原因,和美國、歐洲、日本、印度等進行電話會議)。大環境是這樣,小環境卻是有差異(每個老闆風格有區別),雖然事情真的多,但是絕大部分事情可以按照自己制定的節奏推進,加班情況,在我們這個體系倒不是很多。
  5. Relocate到美國的可能性:SDE是最容易relocate到美國的群體,因為總部做技術(相對初期)的最多的就是中國和印度人。另外marketing的也會有。PM的據說也有,但比較少見。儘管不是每個人都有可能relocate,但是必要的出差該有的都不少,所以和Global team溝通的機會還是很多的。

推薦閱讀:

TAG:亞馬遜 (Amazon.com) | IT 職場 | 矽谷就業 | 工作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