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可以學習小米模式營銷嗎?
比亞迪汽車定位比較大眾化,與小米在手機市場定位相比應該是差不多的,比亞迪可以學習小米模式營銷嗎?那為什麼比亞迪沒有意識到互聯網的思維來營銷呢??
完全行不通。
小米的套路是啥?
1,MIUI+米聊發家,吸引種子客戶,業內佔有一席之地。用戶易用性上來說,高度中國特色化的MIUI在當時業內屬於偏門,並且做的很突出,有碾壓眾ROM之勢。穩定性上來說跟眾競爭者差距不大。總結:小而美的拳頭產品初出茅廬,迅速建立知名度,吸引種子用戶。
2,代工廠+飢餓營銷開賣手機,由於手機硬體行業的高度扁平化,對於硬體穩定性/性能來說只要願意花錢,跟競品的差距會非常小。頂配+跑分高+低價的噱頭吸引眾眼球,飢餓營銷使得大家一直都關注它,並不斷產生話題,擴大影響力。總結:手機行業良品率差距不大,高可量化性能指標,低價格,吸引大量價格敏感者關注。
3,不用自己做線下渠道,飢餓營銷導致黃牛自願為小米線下鋪貨。巧妙的佔領了三四線城市市場。為此小米有專門的線下供貨渠道。總結:不一定要把渠道控制的死死的就是好,只要營銷做的好,有的是人幫你線下賣手機,哪怕線下渠道並不那麼官方。
===================================
BYD能做啥?
1,「小而美的拳頭產品初出茅廬,迅速建立知名度,吸引種子用戶」
對於BYD來說,它本身已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但是他的現有用戶並無粘性可言。買BYD都是將就而已,大家並不覺得你的產品好,而只是覺得買BYD是因為自己沒錢。品牌定位低,沒辦法像小米那樣能給粉絲足夠的想像空間,不能給粉絲提供充足的數據和品質或者概念讓其為你一邊跟別人吹牛長臉一邊幫你宣傳。
2,「手機行業良品率差距不大,高可量化性能指標,低價格,吸引大量價格敏感者關注。」
汽車行業競品的質量穩定性差距還是蠻大的,這個是行業硬傷,買再好的零件也不一定有用,這個還真得靠技術積累,不能跟手機行業比。而且也不像手機那樣跑個分就能綜合評價一部車是好還是不好,汽車指標太複雜,也沒有哪個機構有實力做這個性能指標的量化工作。最終導致大家覺得小米是價格低,東西好。而覺得BYD是價格低質量次。改變消費者對BYD的固有印象比小米從無到有要難的多。所以說,BYD的問題卡在了第二部,假如它解決了這個問題,那BYD現在能做的就是- 創立新的子品牌,
- 搞汽車性能指標的量化工作,並以此大作宣傳 就像以前從沒有人像小米那樣介紹自己的手機經過多少次XX測試,自己的手機經過跑分達到XXXX,別人只能達到YYYY分。讓消費者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至少看起來這個車子好像很不錯的樣子。BYD可以就耐久測試,故障率,事故率,奧氏體鋼材車架工藝,8核渦輪增壓發動機,二里河單圈成績1分15秒半無人超越等,經此胡吹一番,銷量也許沒反應,但是媒體關注度大大上升,因為你在大爆料嘛,爆料什麼的媒體最愛了。
- 第一款產品外觀一定要驚艷,不要再抄日本車了,請義大利公司設計花不了多少錢,土鱉領導們就不要指手畫腳了,重新建立新品牌4S店,以與BYD品牌區別(獨立4S店可選),每周訂單名額網上搶購,買通個別大網站,時不時寫個評論文章引爆話題。
- 資助汽車視頻電視節目(網路節目),請明星來開車跑圈,挑戰BYD新車的二里河單圈成績,反正明星們車技差,開著自己的保時捷也不一定能打破記錄,就算打破也不丟人嘛。
3,第二點做不到,第三點也是扯談
以上不知道該不該反對
隨便說一下,可能我對小米比較熟悉吧,比亞迪永遠無法學習小米的原因是車沒有辦法像手機那樣傾聽顧客的聲音
小米其實最牛逼的地方就是有好幾百萬的人給他提建議,好的採納,不好的也願意從中學習,每周更新的MIUI就是讓用戶產生粘性的地方,既然《參與感》這本書那麼火,看看就知道了,而比亞迪沒有辦法達到每周更新,讓所有人參與研發的情況,所以,這樣學不來。。
但是,學不到精髓,學個大腿總可以吧,我真不知道比亞迪那群設計師是不是村裡來的漢子,那內飾和擋板,那外觀都是咋想出來的,不能全民參與研發至少可以聽聽消費者的意見啊,新車發布之前多辦幾次消費者品鑒會,我不求你的設計能打動人心,別噁心我就行,聽取聽取人民的意見就那麼難么,就那麼那麼難嗎???
還有,比亞迪電池方面那麼牛,咋就吹不出個花來呢,人家別的公司沒有這技術都能把自己吹的上天了,比亞迪咋就這麼不會營銷呢,能不能趕緊把現在的營銷部門給撤了,從來看不到任何正面的宣傳,汽車之家能說句好話那都是人業界良心,就這,你讓我們怎麼接受,我那麼喜歡秦但也實在是不敢下手買啊,分分鐘掉檔次
最後,我還想說,挺希望比亞迪做大做強的,別糾結自己的名字,BMW在德語中是巴么兒的意思,也沒見人家賣的不好,專心做一個爆款的車型,比啥都管用至少飢餓銷售這點在汽車界學不來的。
就看現在長安的CS75,官方說北京的廠子產能跟不上,所以CS75月供貨只有500台。有私下傳聞就說愛信的變速箱供貨太少。所以導致全國到處都沒有車,五月份去4兒子店問,銷售說要到「加價1W,而且明年才能提車」……大部分車友扭頭就走。
雖然他們老總在微博上說加價行為是4S店的個體行為,長安禁止加價行為,而且處罰了某某地區的四兒子……你當我們買車的都剛出社會沒多久啊。
純吐槽。求折
看了高票的回答,覺得充滿了對比亞迪(自主車企)的偏見,所以忍不住也回答下。
題主的問題是
「比亞迪可以學習小米模式營銷嗎?比亞迪汽車定位比較大眾化,與小米在手機市場定位相比應該是差不多的,比亞迪可以學習小米模式營銷嗎?那為什麼比亞迪沒有意識到互聯網的思維來營銷呢??」
我只想說,一個企業的性格來自於企業的創始人和管理者。雷軍出身互聯網,善於互聯網思維非常正常。王傳福工科出身,搞研發勝過搞營銷,所以比亞迪現在的特點就是技術儲備雄厚,但是營銷稀爛。這種現場很正常,也讓競爭變得很精彩。
而回到所謂的小米模式,從這三年來看,小米模式是非常成功的,但就像小米4的發布意味著小米自身的轉型,小米模式到底還能不能持續現在已經是個問號,而不是感嘆號了。
其實比亞迪這兩年已經在電子商務方面逐漸開始嘗試,比亞迪的天貓商城、E購等一直在做大量的嘗試。但畢竟過往的經銷商模式決定了,所以想重新分配利益的嘗試都是艱難的。這一點又和小米天生沒有任何束縛是有本質區別的。比亞迪一直沒有停止自己在互聯網模式中的探索之路,之前比亞迪秦的發布會也請了很多粉絲到場。
所以,最後回答下題主的問題。比亞迪完全可以學習小米的粉絲營銷模式,比亞迪也完全意識到互聯網的思維對車企的促動。大家也沒必要為比亞迪等車企瞎操心思,人高管不是吃乾飯的!
最後,作為小米手機用戶和比亞迪車主,在如今代工廠產能不是問題的當下,強烈鄙視下所有搶購的耍猴模式!這個。。。貌似很多人都在總結小米是怎麼起來的。。。問題是你要學又不是學結果,學的是過程。
想做到跟小米在手機中的地位一樣,這個對比亞迪來說太好做了,其實不是比亞迪,你隨便來個人再創業也能做到小米的高度,只要你資源夠,運氣好。
最簡單的勾勒一下,目前樓上們反映的幾個問題:
- 汽車和手機不一樣:廢話,手機還和快消品不一樣呢,各個行業當然都不一樣;
- 汽車單價高:同上,手機和日化用品比還高呢;
- 汽車沒法做到極致:當年的山寨機廠商也是這麼說的;
綜上所述,這種事兒你要是非得拿現在的樣子去套,那什麼都是沒有可能的,得動態的來看這個事兒。
比如,比亞迪為啥非要打拚汽車這個市場啊,比亞迪現在最牛的技術是電動車啊,電動車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啊。當然電動車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手機還有工信部找茬呢,這都不是問題。
比亞迪如果能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去打造電動車,搞定交通相關部門,絕對是未來的小米啊。
現在京東上電動(4個輪,長得很像汽車的那種)車都賣到3W塊錢了,只不過是資源不夠,體驗不行,交通部門搞不定。如果比亞迪能配套完善的解決方案,5W塊錢能打造起可以量產足夠實用的電動車(類似特斯拉,不過肯定不是走高端路線的),我覺得未來的前景耀眼到無法想像。
比亞迪為啥就不能踩著BBA與Tesla起來呢?
其實首先要看小米的營銷模式到底是啥。小米的營銷模式可以簡單總結一下。
- 強調性價比。可以把性能簡單理解為手機各項主要參數,在參數差不多的情況下,價格比較便宜。
- 利用互聯網,強調粉絲效應,這主要是刷屌絲的存在感的。什麼社區啦,系統優化請粉絲提意見啦,都是強調粉絲(其實都是屌絲)的參與性,以提高屌絲的存在感。利用互聯網主要是降低了溝通成本。
- 以銷定產。關於小米是不是飢餓營銷的爭論太多了,這個可以不管,但是小米是生產外包的,通過網上訂購模式可以獲得較為精確地銷量預估,供應鏈效率比較高(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就是預測管理),成本能夠得到比較好的控制。
- 營銷手段豐富,比如造神。雷軍儼然成為IT領域的領袖人物,有著巨大的號召力。
- 控制渠道。渠道獲利較高,有積極性。
- 體驗。其實這一點有點虛,我用過,也就是那麼回事吧。
- 組織保證。毛主席說,戰略目標確定之後,剩下就是幹部的管理問題,此乃金玉良言。小米的內部管理十分扁平化,為啥要這樣?因為這時候的管理需求是一個比較聰明的人管理一大群聰明人。這一點大部分公司幹不了。
這幾點也是和手機這個商品的特點有關係的。
- 手機不那麼貴,也不那麼便宜。這很重要!不那麼貴,就是說這東西不算個東西,可以買兩個三個無壓力,也可以去刷機什麼的;不那麼便宜,就說這東西還是個東西,丟了還是有點心疼的。
- 手機潛在用戶多,海量用戶基礎是其成功的保障。
- 手機是IT產品,成本下降速度快,更新也快。一兩年,兩三年走完生命周期,用戶更換成本較低。
再看汽車的特點
- 汽車比較貴,一般人買一個就差不多了,而且是重要的裝逼物件,需要仔細選擇。你刷個操作系統是不是感覺不那麼保險?
- 汽車整體還是一個傳統工業產品,更新慢,生命周期長。傳統工業品的價格平均每年下降4%左右,IT產品呢,摩爾定律說了,一年半性能價格下降一半。雖然摩爾定律只是說的晶元,但是整體上下降速度也比較快。
- 只有用戶基礎這一點還算貼近。
有人想起特斯拉了吧?特斯拉本來就是賣給有錢人的。
那麼比亞迪干這件事情就有幾個先天不足了。- 性價比和以銷定產這一點相信他們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還不夠。
- 粉絲呢?比亞迪現在都是賣給誰的?計程車,三四線城市市場,這個細分市場互聯網基礎很差,粉絲效應難以利用。
- 營銷?太渣了。就拿造神來說吧。王傳福的理念是啥?能用人的地方就不用機器,能自己干就不給別人干。這理念不能說不好,只是不先進,沒有裝逼的空間啊。
- 渠道。比亞迪玩了好多年渠道了,好像還沒玩好,業內口碑很差。
- 體驗。這個吧,體驗其實是跟積累有關的。開國產車和進口車或者合資車有啥區別呢?就是總覺得開國產車總有點小彆扭,其實也不嚴重,但是就是時不時給你點小鬱悶。這裡面的主要原因是積累不夠,很多東西是需要時間來改進的。你要問小米不是也沒做多少時間么?是啊,智能機一共也沒幾年啊。
- 組織保證。傳統行業強調流程,強調控制,都是典型的科層制。為啥?這類行業的管理需求是一個比較聰明的人管理一群比較傻的人。想改?改了就是死。
所以,比亞迪還真沒什麼可以學習小米模式的。我們看看他們的logo就行。
小米這樣的
比(bi)亞(yang)迪(de)這樣的
不評論了。
蟹妖。
綜上所述,我再補充一點:
在當下的中國,購車對於普通大眾而言尚屬絕對大件,與購買手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小米低價高質玩飢餓=物美價廉,而比亞迪若也走這條路則≠低價,甚至可能使消費者將之與低質相關聯。
其實,比亞迪若想真正蛻變,可以學習一下創業之初的蒙牛廣告策略—將內蒙打造成』奶都『,由此,使內蒙的奶企一下全成了『根正苗紅』。
所以,國產車興則比亞迪盛,師夷長技以制夷,做好自己,堅持住,我相信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
P.S.:從比亞迪最近給新車的命名可以看出其野心,『秦』—一掃六合、統一全國;『漢』—休養中興,收復外夷;唐—全盛之國,萬邦來朝…
比亞迪,未來可期。——————————————————
吳明毅
營銷人、媒體人。
原創微信公眾號:吳話不談
微信號:wuhuabt
小米的互聯網營銷的本質是粉絲文化,性價比以及發燒只是小米推廣粉絲文化的一種手段,比亞迪完全可以做到互聯網營銷,但由於兩者產品形態和用戶群不同,可以用另外一種手段來引爆粉絲文化。
我舉一個簡單例子: 成立一子品牌,力推:為安全而生 的概念,引爆業界。並同時在汽車上載入互聯網設備,作為粉絲營銷載體。
然後,還有很多然後!
每一種產品在互聯網引爆都有一個殺手鐧,小米是發燒概念,魅族是工藝和設計概念,汽車業界唯一的概念我只能想到的是安全概念。
相信我,比亞迪如果不做,近年內,絕對會有其他企業會這樣做。
說個題外話,比亞迪不改logo我是絕對不會買的,絕對。
請摺疊我。沒法學
小米的做法是:純粹是靠性價比高到吸引人,但是沒現貨
利用時間差換取零配件的降價,顧客拿到手時,性價比已經沒當初那麼高了,但是比其他品牌,還是有一點性價比優勢。。。。
與互聯網有什麼關係? 最多是通過互聯網進行預定,靠搶購吸引眼球。。。。
小米之所以相對成功,重要的在於雷軍的七字訣,「專註、極致、口碑、快」,營銷手段只是輔助。目前比亞迪一樣還沒做到,其他就不用再談了。
電動汽車產業才剛起步,當電動機取代了汽油機,內部結構大大精簡,到時拼的就不是車了,而是服務。如何做好車相關的服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手機有跑分軟體,汽車有啥跑分軟體?不服飆個車?
說到底,小米以後的賺錢門路不是靠硬體,而汽車總不可能不靠硬體賺錢吧?
先造個子品牌?把BYD這種二逼名字和視覺識別幹掉了?在討論營銷???
至少可以借用『』年輕人的第一輛新能源汽車『』 這個口號。
小米定位是發燒友,啥叫發燒友?就是一群經(mei)常(qian)玩(ye)機(xiang)對(wan)手(ji)機(hai)性(bu)能(neng)要(diu)求(mian)很(zi)高的人?
但是買的起車的(不管是啥車),都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對產品品質要求比較高,光是小米式的營銷估計還難以打動他們,具體可以參考小米電視,當初推出時要佔領客廳,最後敞開賣都沒人買,為啥?
因為小米手機用戶一般沒有客廳。
如果想做互聯網汽車,那又是另一種玩法了,可以把汽車逼格提的很高,參考下跑車啥的,定位一些愛裝逼年輕人,當然,也得便宜。完全行不通,說實在點兒,手機這點兒技術含量和汽車查太多了,整個汽車產業的工藝根本不是一兩年可以追上或者達到平均水平的。而且,汽車產業對應的是整個國家的工業化,其實說到汽車產業,走了不少彎路和錯路,現在這樣已經是不易了。
不能,理由如下:
小米的特色:專註,極致,口碑,快!小米全都做到了。營銷輔助作用。
風口已經形成
豬也到了風口
接下來就看這頭豬這些年長了多大
秦的訂單不是已經排到明年了嗎?還有還未上市的 唐, M3 DM版,漢,宋...
兩個行業不一樣,不是說只要營銷成功,這個企業就成功了。小米手機除了營銷成功以外,他的產品也很好。目前國產手機生產就是拿國外的性能優越配件,組合出一個性能強悍的手機。各個廠家的品質都差不多。而汽車不一樣,不是說你一個比亞迪的殼子,裝個賓士的發動機,就能跟賓士的品質一樣了,做汽車比做手機難多了。長城就是個例子,拿最先進的配件生產H8,結果成品出來還是有問題。記住,營銷是手段,產品才是硬道理,產品跟個渣一樣,在牛逼的營銷大師也沒用,忽悠一次行,第二次就沒人鳥你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