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親人的生老病死看得很淡,算冷血嗎?
我是高三學生,準備高考學習很忙,很少給姥姥打電話。一個星期前我姥姥腦血栓住院了,病狀較輕。這是背景。
有一天我媽說我為什麼不打電話給姥姥,說別人都給老人打電話經常問問。說我冷血。我說我每天都 11 點才回家,白天 6 點半就得上學,真的沒有時間。我當時意識到可能有事,但是我媽什麼都沒說,我也沒問。
今天我爸說他去看姥姥了,說我姥姥在住院,說她腦血栓,但不是很嚴重。我就平淡的哦了一聲。我覺得生老病死是人必然經歷的,而且我姥姥也年紀大了,平常習慣就很不好。所以我並沒有感到意外和表現出著急難過,接著我把所有我知道的關於病後恢復和保養的事說了一遍,問了一下是怎麼發生的,說等我姥姥好一點就接過來住,這邊醫療設施好,方便照顧。然後就沒再說別的。
跟我姥姥打電話說了一會,告訴她怎麼做,邀請她來,然後就沒在說別的了。我媽非常憤怒的說我冷血無情 。這裡我表達一下對於此事自己的觀點:
- 我認為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發生這種事情並不感到意外。
- 我認為出了事情冷靜處理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痛苦流涕。我認為沒有必要,我滿腦子想的是怎麼回事?怎麼辦,辦完之後什麼效果。往往態度平淡,親人就說我沒孝心和冷血。
- 我把這事跟我同學說了一下,我同學說你可以為流浪狗痛苦流涕,卻為了親人不會?但是我為流浪狗哭是因為,我明明可以救,也救的了,但是我卻因為家裡權衡金錢利弊,不得不選擇放棄。我承認我為了流浪狗哭得很傷心,但我傷心的是我的無能為力,而不是什麼對狗的感情。同理,親人出了事,我絕對不會哭,只會把我能做的事情都做了,找最好的醫療設施,拿出我能拿出的所有錢去處理好。即使真的救不了了,我也會淡然。總的來說,我認為不是哭哭啼啼的,急得上火了才是真親情。出了事去處理好。盡全力,即使臉上面無感情,也是親情。
在一些事上我是如何看的:
- 高一我媽半夜抽搐去醫院急救我也沒覺得難過,我姥姥急得直哭,總擋醫生的路。我把她拉到一邊,帶好錢,大深秋的半夜只穿夏季睡衣去的醫院(其實我著急了,所以來不及換,連衣服都沒有帶一件,只是找錢,跟著醫生上救護車,可是我姥姥說看不出來我著急)。我沒有一點難過,只想著最壞的情況是什麼,怎麼去處理。不停跑前跑後。事後我姥姥和我媽根本不理解我,還說就不怕她真的出事情?我什麼也沒說。我的在乎不是通過表情和感情來表達出來的。而是通過行動去表達的。我會把我所能的做出來。去處理那些事。我認為越重要的事,就需要要冷靜和能力。我承認我對狗和人的態度不一樣,但是那是我第一反應,不是我左右的。我也裝不來。
- 再舉個例子。如果我的好朋友丟錢包了,或者遇到歹徒搶劫。我不會像別的朋友那樣溫柔的去安慰她,表示同情和關心。我會問她都損失了什麼,去不需要報警,都掌握什麼信息,然後直接帶她去警局。
PS:我並沒有因為我媽說我而生氣,只是疑惑我的行為是不是錯了?我該怎麼做?可是大家好像都喜歡那種溫柔關心卻不做什麼的人呢。我很疑惑,想知道怎麼辦,或者改正自己。
萬分感謝,以上。
前幾天跟人提到原生家庭的家庭問題較為嚴重的子女,他們出生就背負了原生家庭施加的重擔,被迫踏上那條坎坷的少有人走的路。面對原生家庭所帶來的逆境(疏於照料、家暴、性侵犯等),面對自己的心理創傷、困擾、糾結和痛苦之外,還要面對他人種種的不理解、責難和排斥。題主遇到的就是這種情況。
----
提問的補充內容,結合題主在題問評論里的兩段回復,題主對親人生老病死的這些情緒表現跟「冷血」無關,跟親人關係的疏離無關(eg.母親送去急救也沒覺得難過),跟心智未開無關...... 跟出問題的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創傷很有關係。
第一段回復:
謝謝,但是我是一名女生。剛才討論了一下,我會這樣大概和我的成長經歷有關係。從小我爸爸就在外工作很少回家。我媽就把她對我爸的感情投射到我身上(初一看心理醫生的時候心理醫生這麼說的,當時是為了解決我的叛逆)。所以我從十一二歲就會簡單的修水管換燈泡換保險絲,我媽媽從來不去處理,甚至會跟我撒嬌,或者說幸虧這個家有你在之類的話。小時候比較調皮,媽媽心情不好,或者我說錯話,碰掉東西都會被我媽破口大罵拳打腳踢。一開始被打會哭會掙扎,到後來我就沒有感覺了,面無表情的挨打。從那個時候起我就把感情當做沒用的東西,把流露懦弱的感情當做恥辱。這種狀態維持了五六年,我爸爸才回家,不過又出軌,這都是後話了。我現在不恨我媽,對她也很好,唯一的影響就是不太喜歡用感情(我還是很在乎家人的),覺得哭泣悲傷都是無用的。
從這一段話能看出很多訊息。首先是題主父母的婚姻不和諧。父親由於在外工作和出軌很少回家,長期在婚姻及家庭生活和子女撫養上缺席。這些情況可能導致母親的各方面壓力增大,進而情緒失調,也有可能她的情緒失調在先,引起了婚姻的不和諧。在題主的成長過程中,情緒失調的母親把對配偶(父親)的情感投射到子女(題主)身上。讓子女替代配偶的位置(eg. 撒嬌、說幸虧這個家有你在),拿子女發泄負面的情緒(eg.肢體、言語和忽視等暴力行為),進而引起子女的心理受創。題主的心理受創表現是叛逆行為和情感表達的缺失,很可能還存在其他的心理問題。
對於父母的失責和對子女的健康養育,「中毒的父母」的第二章「你是無意的,不意味著你沒有傷害我——不稱職的父母」中寫道:
孩子有自己基本的、不可剝奪的權利——要吃飯、穿衣、住房、受保護。但是除了這些物質上的權利以外,他們還有權得到情感上的撫育,有權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尊重,有權受到有利於培養自尊心的對待。
孩子也有權要求父母以適當限制自身行為的方式對自己進行引導,有權犯錯誤,有權在不受肉體和感情虐待的前提下受到約束。
最後,孩子也有權成為孩子。他們有權在貪玩調皮、隨心所欲、不負責任中度過自己的童年。自然,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愛孩子的家長會讓他們承擔一些責任和家庭義務,以促進他們的成熟,但這決不應該以犧牲童年為代價。
孩子像海綿一樣吸收任何語言的和非語言的信息——不加分辨地吸收。他們傾聽父母的言談,觀察父母的舉止,模仿父母的行為。因為在家庭以外幾乎找不到參照模式,所以在家庭內所了解的有關自身和他人的事情便成了深深銘刻在心的普遍真理。在孩子形成自身個性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形成性別感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形成的榜樣起著中心作用。儘管在過去的20年間,父母的角色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但以前你的父母所應當承擔的義務依然適用於今天的父母:
1。 他們必須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
2。 他們必須保護孩子,使其免受身體上的傷害。
3。 他們必須滿足孩子對於愛、關心和溫情的需求。
4。 他們必須保護孩子,使其免受情感上的傷害。
5。 他們必須為孩子提供道德和倫理方面的指導。
顯然,在這張單子上還可以加上好多項,但是這五條要求構成了稱職地履行父母義務的基礎。我們將會讀到,中毒父母所做的很少會超出第一條。在多數情況下,他們自己現在(或者曾經)在情感的穩定和精神健康方面受到了很大傷害,不僅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在很多情況下反倒指望和要求孩子來關心父母的需求。
當父母將家長的責任強加到孩子身上時,家庭各成員的角色關係就變得模糊、扭曲、倒置了。一個被迫成為自身父母的,或者甚至成為自己父母的父母的孩子就失去了趕超、學習和仰望的對象。在情感發展的這一關鍵階段,失去了父母的角色形成的榜樣,孩子的個性身份便會在令人迷惘而充滿敵意的海洋上隨波逐流。
書中這個章節提到一些案例。萊斯的工作狂表現,他的表達任何一種情感都覺得很困難,引起親密關係的不和諧。他覺得自己活著就是為了照顧別人,自己則無所謂。梅拉尼的抑鬱症,和不斷的由於拯救他人的行為捲入糟糕的婚戀關係。其他的心理問題還有缺乏自尊心、不斷自我苛責等心理問題。
題主遭遇的還有來自母親的肢體、言語和忽視等暴力行為,還會帶來其他的心理問題,書中對應的章節也有提到。
第二段回復:
嗯,是啊。不過,看心理醫生是我初中一年級的時候太過叛逆,就去諮詢心理醫生,然後心理醫生說孩子的問題必然是家長的問題。所以本來為了解決我叛逆的,但是心理醫生和我媽媽說了很久,不過那次之後我媽對我態度變很多,不再那麼打我了。我的叛逆盡然真的收斂很多。而我現在的「冷血」是另一個問題,沒有諮詢心理醫生。
從題主的描述來看,初一時看的心理醫生很靠譜。題主的叛逆行為,本質是母親(可能還有她的父親)出了心理問題。
對這個情況,「少有人走的路2」的第二章「謊言的背後隱藏著邪惡」中寫道:
心理醫生將接受心理治療的孩童稱為「被認定的病人」,而認定者即是父母或其他人,他們為孩童貼上了「犯錯、迷途、有待治療」的標籤。可是,當我們著手對事件溯本求源的時候,卻經常會發現,問題的根源往往並不在孩子身上,而可能出自孩子的父母,簡而言之,我們常常會發現父母的病症不亞於孩子。雖然表面上看來,孩子的行為急需得到矯正,但實際上,往往是父母或是其他認定者,才是真正迫切需要得到治療的病人。
書中提到的案例,由於患上抑鬱症、成績下滑和偷竊行為接受心理諮詢的青少年,心理醫生最後發現實則是他們的父母出了問題。比如,父母拿長子自殺用的槍支作為聖誕禮物送給次子。顯得很愛護和關係子女,實則忽視子女的感受。不願聽從醫囑做對子女有利的選擇,也沒有去接受治療。
題主看的心理醫生當時採取的做法是,跟題主的母親聊天。治療產生的影響是,「那次之後我媽對我態度變很多,不再那麼打我了。」於是題主的行為相應有了改變,「我的叛逆盡然真的收斂很多。」
----
面對親人的生老病死,題主由於心理創傷反常的冷靜和缺乏情感的表露,至少會引起親密關係的不和諧。比如,題主提到的母親和姥姥的不理解。哪怕對方是給自己造成這一心理問題的母親,她也有親密關係上的情感需求,因此會有極端的表露「非常憤怒的說我冷血無情 」。以後題主的「冷血」表現,還會影響到其他親密關係的和諧,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困擾。情緒表達就像個有些堵塞的下水管,當題主在有些時候想表達自身情感的時候,也會遇到無法表達的困擾。
和初中時一樣,由於心理創傷引起的「冷血」表現和其他的心理問題,可以通過看心理醫生來治療,調整到不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困擾的程度。對於「冷血」的調解,參考下這個「如何打破心理上的自我隔離? - 輕心計的回答」中的建議,寫得比較到位。
剛知道題主補充了自己的一些經歷。確實受過傷害,不過我覺得我這個答案是寫給很多中國「普通」家庭長大的孩子們的,但是答案不在對錯而在於給人以啟發。下面是原答案:
-------------------------------------------------------------------------------------------------------------------------------------
你對親人有這種感覺,很有可能你屬於在中國比較傳統的家庭長大的,也就是長幼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平等」的,禮數比較多。親緣關係比較重,但是真誠的交流很少,所以他們無法走入你的內心。你並不是冷血,而是他們從沒有從心裡溫暖過你,沒有滿足你高級的情感需求,他們可以給你提供吃喝但是他們無法真正的給你情感的滋潤,你的家庭生活其實很中規中矩但是彷彿就是缺少了什麼,就是缺了這份「真」,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你的掙扎是一種內心的掙扎和一種世俗倫理道德的掙扎,其實你內心覺得他們並沒有給你太多的快樂,他們並沒有在你的成長過程中真正的走入你的內心,你和長輩之間保持了太多的禮數和距離,你只是尊重他們,這種尊重帶著一些敬畏,你會在他們面前將真實的自己遮擋起來,你只是將他們當做長輩來對待。所以當他們去世的時候,你確實有一種「不舒服」,但是這絕對不是內心的悲傷,因為這只是你是一個社會人,你要符合社會的道德規範,社會道德告訴我們親人去世了要悲傷而已,這種道德給了你這種不安的感覺。所以你來知乎發問,因為你覺得心理並不是多麼難受好像是不符合道德的,所以可見你並不是一個不道德的人,因為你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我只想告訴你,你這樣並不是錯誤的,也不是不道德的。至於你姥姥對你媽媽的關心那是真正的一種「母性」,是刻在基因裡面的母性。反過來說,假如你現在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你知道他不能來上學了,你會很失落的。假如你有喜歡的女生,即便有幾天沒有看到她你就會不高興,就是這樣。所以我敢說你並不冷血。為什麼張國榮死了很多人會痛哭萬分,邁克爾傑克遜死了很多人甚至都會自殺,因為他們的作品給了你太多的滋養,甚至你有無數個花前月下是跟女朋友一起聽他們的歌度過的,我看老男孩看的淚流滿面,因為我覺得自己的青春埋葬了。所以你對他們的懷念其實本質也是對自己過往美好的懷念,這是一種很高級的情感。但你姥姥不能給你這些太美好的回憶。
有過一種觀點: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才會有真正的同情,才會有真正的愛。想來家庭也是如此。我覺得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大家在家人面前都會有太多的拘束。很多時候我們無法跟他們進行真誠的交流,更不能在小夥伴面前那樣,我們怕被家人當成「神經病」,更有甚者更是到了父母皆禍害的程度。中國長輩和後輩之間很多是一種母嬰關係,小時候我們被長輩當成嬰兒,等我們長大了我們就會把長輩當做嬰兒來照顧,很少有真正的平等的內心的交流。所以你就可以看到真正有了問題不會真誠的交流,因為有太多的隔膜,更本質的原因是中國的長幼有序的理念深入人心,不能平等的話談什麼都沒有用的。所以我敢說你平時家庭生活也是平淡的,你跟他們要錢她們肯定也會給你,你生病了他們也會照顧你,但是你交了女朋友不會跟他們說因為你知道沒有共同語言甚至他們會告訴你不要影響學習,你每天在家裡都會保持一個乖乖男的形象,每天甚至會按時回家其實他們並不知道你在外面發生了什麼。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家庭:看似一切中規中矩其實人與人了解的太少。彷彿只有親緣,彷彿很近又彷彿很遠。只是他們無法滿足你的情感,他們不能理解你,不能真正的尊重你,他們看似「愛」你,這份愛是這麼無私又是這麼的冰冷,無私到他們可以滿足你大部分的經濟需求,冰冷到他們彷彿出了給你經濟支持並不能給你任何其他的東西。
很多時候我們不承認文化的這種不平等,我們反而將這當做是「禮」。是啊,你必須先要和長輩們講「禮」然後才可以講「理」,如果你有理但是「無禮」,你就變成了「無理」。看見沒就是這個邏輯,至於什麼是「無禮「么,全看他們的定義。他們如果覺得不爽了就覺得你」無禮「了。所以他們掌握定義權。同時他們還擅長道德綁架,一句」我這麼辛苦不都是為了你「,就可以讓你啞口無言。甚至他們擅長發動群毆,號召大家一起批判你,這種心理的孤立實在害人不淺,而且你還無處吐槽,因為他們供你吃供你喝還不讓你幹活讓誰說說都是千百般的對得住你,所以你就該聽話,所以你就是錯的。他們還擅長舉例子,不管你住在哪裡,都能找到周圍的」別人家小孩「,所以你也毫無尊嚴可言,當這個別人家小孩剛好是父輩們同事或者親戚的小孩時,那麼這種父輩的攀比都會轉嫁到你身上,讓你苦不堪言。他們還會說你「不懂事」,至於為什麼你被吐槽有時候連你自己都不明白,所以就會出現今天你這麼做是對的第二天可能就變成錯的了,對錯是不肯定的,不過這時候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他們心情不爽了。
你這麼想,其實沒錯,這隻能證明你還沒用欺騙自己的心。不瞞你說,我奶奶今年94了,去年腦梗了,我只是打電話問了一下,我父親說為什麼不多打幾個電話。我就跟他說沒必要。因為我尊重我奶奶,但是我真的跟她沒有太深的感情(知道這樣會很傷害她的心),因為從小到大很多的美好記憶很少,我記得很多她經常吐槽我媽媽,當然也會給我做飯,但是真的沒有交過心,而且她這一輩子也是沒有吃過苦,享了不少福,所以我覺得活了很大歲數即便去世了也很正常啊,真的這輩子也值了。
我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平時對老人不孝順然後等老人生病住院了電話不斷顯得自己很孝順的虛偽之人,這些人連去醫院看老人的時候帶幾塊錢的水果都要算計半天,但是口頭表現的特別關心,葬禮上哭的也是最撕心裂肺的,噁心不噁心!這些人你信不信,他們可以騙過所有人包括他們自己,比如假如這時候這個老人有幾套房產,整的最凶的就是他們,他們會真的將自己騙了,會說自己對老人多麼的盡心,多麼的愛老人,哎,不當演員可惜了,尹天仇最起碼知道自己是演員,他們甚至連自己都騙過了,這種人,我還真見過。
最後提醒一點,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感受是真的不會騙自己的,長期的扭曲感受最嚴重的真可能精神分裂(其實大部分的心理問題都存在扭曲認知逃避痛苦的原因)。事實是不容否定的,真的愛是掩藏不住的,是自然流露的發自內心的。當然這不是說不尊老愛幼,而是說一定要尊重感受,生活中條條框框太多,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受於所謂的道德壓力或者群體壓力而做一些違心的事情甚至有時候我們也分不清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但是我只想說:感受是不會錯的。前提是你要尊重你的感受,不能刻意的扭曲它。當你有一天失去感受的準確度的時候,說明你扭曲的太多了,連自己都無法分辨了。抱歉這麼晚才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自己最近也很麻木。
偉大的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在回憶中談到他妻子艾琳去世時,覺得當時很平靜,甚至是一種解脫,因為長期的肺結核不但折磨著他的妻子,也折磨著他。背負著原子彈研製重任的他,在家庭和事業的夾縫中精疲力盡,於是當他妻子閉眼的時候,他一點也沒感覺到悲傷。但是一個月後,當他在商店櫥窗里看到一條好看的連衣裙時,不由自主想到「如果艾琳穿上這個一定很好看」,這時候他突然意識到他妻子已經永遠離開了,再也不能回來,於是他在大街上慟哭失聲,悲傷的一塌糊塗。
人對於他人的關心照顧來自於兩種,一種是感性,比如親情、愛情、友情;一種是理性,比如職責、義務。所以這個「是否冷血」的問題也要分兩個層次來說。
在感性層次上,即使非常關心,但也有可能出現悲傷無法正常表達的情況,而是通過其他不常見的方式表現出來。費曼剛才那個例子就是,還有可能公眾比較熟悉的,是《潛伏》里余則成得知翠萍犧牲之後,第一反應是嘔吐不止。其實這都是人的自我保護機制啟動的緣故。面對情感上過於激烈的打擊,引發內分泌急劇變化,人有的時候會採用不同的情緒來應對。比如有的人面對恐懼會哭,但也有人會笑。感性這個層次上,因為感情是不由我們自己控制的,因此自身啟動這個保護機制,也是不能自控的。或許你疑惑「為什麼我不悲傷」,其實可能你很悲傷,但你只是通過另外的方式來表現了。費曼因為是個科學家,所以他不由自主的用理性思考來佔據自己的思維,考慮親人離去的得失,而刻意忽視了「死」這個事實。讓自己的腦袋被其他的事情佔據,而無暇面對。但終究有一天,這個事實還是會回來的,可能就是一個無關緊要的事情,就引爆了。我非常懷疑,其實樓主所謂的「冷血」,是這個原因,你壓根不知道怎麼面對,所以就欺騙自己不面對了。或許幾周,幾個月,幾年後,你午夜夢回,忽然會驚醒,然後悲傷到不能自已,因為你終於意識到這個世界上一個和你有聯繫,也許很重要的人,沒了。
在理性層次上,我們對於他人的關心是職責或者義務的話,那麼無法悲傷很正常,因為悲傷是一種情緒,是感性的,如果沒有足夠的感性基礎,理性很難直接引發。但我們不能說這種悲傷是冷血,因為你畢竟盡到了你應盡的義務,該照顧的都照顧了,該做的也都做了。你只是沒有那麼深厚的感情而已,情分沒到,哭不出來。
最後,其實哭不出來也可以裝一下,人要學會和這個社會融入,有的時候要偽裝一下。
不想再多說,到此為止。我仔細觀察過一部分人,很容易被形式感左右,比如說婚禮很多人都因為要和父母分離而哭泣,或者為有了伴侶後幸福得哭泣。
但是婚禮前後兩天的差異又會對整個生活有多大影響呢?
很大程度上,生活在此之前已經固化了,那麼我能不能理解實際上是儀式讓這個情緒擴大了?
親人過世之前的那段時間,之後會發生的情節已經一再在腦中預演,問題就是這並不突然的事件怎麼能觸發出如此強烈的情感表達?
過世後還有那長達三天的追悼會要面對許多的問題。
是不是要通知好朋友來,來了其實就是送份子錢。
那麼多長輩我怎麼應付自如?
要表現得多悲傷才是得當的?
我想,就是這些當時必須即時面對的問題也是會把那種悲傷沖淡的。
但是真的,我不難過,火化那一刻也不。
很多人都覺得我薄情寡義,畢竟姥姥對我是最好的。
直到很多年後的一天做夢,她說她要吃蛋糕,說得很懇切,整個夢境很真實,我幾近抽泣的醒來。
很多回憶翻湧而來,然後第二天非正式的去掃墓。
我不是薄情寡義之人,小貓小狗都會觸及我的惻隱之心。
所以我不明白為什麼當時我沒有悲傷,而後又後知後覺的傷感。
直觀而言,就是沒有那個觸發點。
恰恰一些類似於葬禮儀式也不能成為那個點,所以說,我就是大家眼中的怪人。
你這樣不算冷血。
只是在與和你觀念不同的家人面前,最好裝一下樣子,這樣可以免遭口舌。
不願意裝的話,就不要在意他們對你的評論。
題主你不是一個人。
我跟父母一起長大,身邊沒有親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我而言就是寒暑假去外地探望一下的存在。外公去世的時候我高三。他腦梗塞,病了七年,我對他清醒時的記憶幾乎沒有,從記得起就是獃滯地卧著。我接到他去世的消息時候非常平靜。媽媽請假連夜訂機票去參加葬禮,高三的我「理所應當」地繼續上課。我記得當時我還寫了一篇作文講述了我對親人逝世無動於衷的自我懷疑。家裡養的烏龜病死,我會很傷心。可外公去世前的那個暑假,我看著他深陷的眼眶和虛弱的皮包骨,也不過是心裡難受罷了,這種難受跟看見路邊年老的乞丐是幾乎一樣的。大學期間,奶奶和外婆又相繼去世,我也是一樣幾乎沒有任何感覺。
如果去世的是我的父母,我一定不會是這樣平靜。之所以淡漠,是因為本來感情就淡漠。親情並不是靠血液維繫,而是靠一次次積累的相互關心。如果沒有太多的共同回憶,親人也就是一個有血液聯繫的陌生人而已。感情的事情,最不能勉強。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我沒法批評你,因為你和我以前很像。
我這麼講,並非抱著一個過來人的態度,覺得有資格教育你了。事實上,我很少認為成長就是對過去的否定。
所以我只好跟你聊聊我的事情。
在我年歲不大的時候,爺爺就中了風。起先是半邊身子腿腳不利索,但倒還能自己拄著拐杖四處走走。
他是個講究人,當年在服裝廠上班,七十年代就買了牛仔褲。當然這都是從長輩那兒聽來的,在我有限的關於他還健康的記憶力,就是他喜歡戴著一頂禮帽,騎著一輛黑色永久來接我幼兒園放學。
說起來,我也沒覺得跟他感情深過。相比其他人和藹慈祥的爺爺,他顯得過於嚴厲。犯了錯就要罰跪,一跪就是一下午。我爸打我的時候,他也從不攔著,就在一旁事不關己,冷眼地看。
我總覺得比起我,他更喜歡我哥,家裡人也這麼說。我哥好玩,聰明,喜歡野,而我當初是個憨孩子。可能因為父母離了婚,所以更受老輩的疼愛。
別人家裡都是哥哥讓弟弟,而我很多時候,被教育著要讓著哥哥。
我媽對此頗有微詞,畢竟於情於理我才是孫,何況五代單傳,不說要獨寵,理應當個寶貝。
但喜歡誰,對誰好這種事,真不是人能改變的。
在他還能自己走走的時候,每每還會把自己打扮得整齊乾淨。待到後來突然只能靠人攙扶著走路了,人也就開始不清醒起來。看個電視劇,一下哭,一下笑,問他剛剛的劇情,卻是絲毫不記得。
開始卧床不起以後,照顧他成為了家裡的一個任務。不知在知乎的各位有沒有過照顧老人的經驗。因為半身完全癱瘓,尿不出來,所以只好插了尿管。每當尿滿了,就要排到痰盂里,然後再去馬桶倒掉。那些控制不住自己,拉到了床上的次數,數不勝數。
我每次給他喂水的時候,得一勺一勺放進他的嘴裡。我看著他可憐地躺在床上,卻從來沒生出什麼同情心來。我覺得這就是我的爺爺,而爺爺就像一個身份,我是他的孫子,他現在躺在床上,需要人照顧,所以我照顧他。我可以比他的女兒們照顧得更勤更好,但就是不會傷一點心。
我從來就這麼覺得,盡到義務就好。
在病了十年,卧床三年以後,他終歸是走了。臨走的那些天,家裡人知道時辰要到了,所以經常就在我家打打麻將。等到爺爺呼吸消失的那一刻,都沒人注意到,只是走進去準備看看情況的時候,才發現人已經不在了。
我拿著剃鬚刀為他剪了鬍子,姑姑在旁邊哭得喘不過氣。殯儀館的車來了,把他的遺體往下面抬,送行的家人一片慟哭,情緒難控。唯獨我毫無感覺,就覺得早晚有這麼一天,倒也不稀奇。於是,最後只有我一個人上了殯儀館的車,將他送進了冰櫃。
火化那天,作為唯一的孫子,我一路抱著他的遺像——依然就像一個義務一般。圍繞屍體送其最後一程時,一幫子人又哭成一團。這次我連誰是誰也分不清了,有些是我認識的親戚,有些是我不認識的親戚。
到了要火化的時候,就只准我和我爸兩人過去了。我看見他安詳地躺在那裡,然後猛地被推進火化爐的那一刻,突然就用力跪了下來。
我想喊一聲爺爺,但是喉嚨哽住,張著嘴,只會發出難聽的聲音。
眼淚一滴沒流,只是感覺臉皺成了一團,好像可以擠出汗一樣。
腦海里既沒想起他對我的好,也沒想起他對我的壞。我甚至忘記了他是我的爺爺,我是他的孫子。
我就想跪下去,我就想喊一聲。
剛走的那段時間,我還時常夢到他。後來日子長了,我甚至偶爾會忘記,原來自己還有過爺爺。
冷血嗎?我不知道。
我照顧過他,很用心地照顧過,但是少有關心。他走的時候,我沒有流淚,但我有過傷心。
所以題主,我不想批評你,也不是拿我的經歷教育你。也許等有一天,發生了和我同樣的事情,你依然會得出不一樣的結果,誰也不知道。
因為我也曾這麼暗暗發誓,誰死了我也不要傷心,因為流眼淚很沒用,解決不了問題。我要堅強,我要理性,我要很厲害。
所以,其實我沒承認過,人心都是肉長的。
他們說這叫中二,我也不知道中二是好是壞。好壞如何,反正又無法改變。
但我只想告訴你,不要用理性去束縛自己的感情。不要因為時刻告訴自己,不能這樣,不能那樣,所以變成對什麼事情,都一副淡然的樣子。
誰也不能逼你哭,但也不要強迫自己不流淚。
望安好。我晚上一點多的時候發現我爸爸心電圖變成了直線,叫醫生過來搶救一下,搶救無效,然後看著大家給我爸爸穿衣服,送到殯儀館之後我記得很清楚,是早上五點。
我一滴眼淚都沒有。
然後在路邊的吉祥餛飩吃了一碗餛飩。
肚子餓了。
回到家,還是一滴眼淚都沒有。
然後睡了一覺。
起床後,上了個廁所。
打開門以後,看見我爸爸的毛巾。
毫無徵兆的,我的眼淚噴涌而出,
徹底體會一把聲嘶力竭的哀嚎。
完全控制不住。
我爸爸生病不是一天兩天了。
我早就想像過無數次我爸爸去世,
我會如何處理我的情緒。
可真的當我爸爸永遠不會回來的時候,
我才發現,無論我假設多少次,真正的悲傷是和山一樣壓下來,根本無法抵抗。
如果你現在還覺得自己冷血,我只想告訴你,
那種悲傷,是一輩子無法忘記的痛。
我根本不想體會。來,先答題再分析:
【你沒有錯。但是僅僅「沒有錯」還不夠好。因為「表現悲傷」是更好的策略,既可以保護你自己不受他們憤怒的傷害,也順便保護了他們脆弱的不能接受真實的你的神經。你明白嗎?你有更好的選擇。「沒有錯」是B選項,也及格了,但是你本來可以得A+的。只不過需要一點點演技。】
你不冷血,你是個相當理智,務實,聰明的小孩。
但是問題就在於你還是個孩子,還沒有學會適時得表達社交情緒來保護自己。你真正要做的是學習保護自己。
為什麼這麼說?
請你明白。「真實的情緒」和「展露出的情緒」並不需要相同,控制後者,是成年人的基本功。俗稱演技。這是你行走世間的必備鎧甲。
「真實的情緒」是受到外界環境刺激之後你的第一反應,正確的感受真實情緒至關重要,它會告訴你你真實的慾望走向,未來它會成為你行路的指向燈。從你大段的分析來看,做得不錯。恭喜你,未來的人生你會比挺多人更無憂無懼,更無迷惘。
【真實情緒是沒有正確與否的。樓上那麼多答主都在進行道德審判,可是真實情緒是一種客觀事實,客觀事實根本不需要道德審判。】
就情感而言,真實的情緒一定其來有自。你與人接觸,互動,一路培植而來,水到渠成。它是對你們關係的蓋棺定論。沒有人有能力改變這種既成事實。
【不要審判它,沒有必要,它是什麼樣不是你的責任,它不過是你們倆關係的總結報告。】
【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懂得尊重並且能夠接受別人的真實情緒的。】
別的不說,您的母親還有同學,甚至這個題目底下挺多答主(事實上是所有我現在看到的答主),都沒有學會這一點。
責備他們沒有意義,他們不但接受不了你的真實情緒,大部分時候,他們連自己的真實情緒都沒有能力接受。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經常來問情感問題的原因,不能直面自己情緒的人,處理得好情感問題才有鬼。
他們會用自己覺得【應該有的情感】來要求你,一旦你表達的情緒不如他們所想,他們就容易憤怒,並且把憤怒指向你,這憤怒會傷害你。
【教育他們所有人去尊重並且接受你的真實情緒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
請你接受上面這一點。
你沒有錯,但是因為他們的不能接受,你很有可能(事實上也已經發生了)受到傷害。
嘿 題主 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我請你學習適度得展現悲傷 即使你並不覺得悲傷
我請你在適當的時候學習做個演員 用演技來迎合他們的期待】
【這是虛偽嗎?對不起。是的。但是虛偽可以保護你。請你用必要的虛偽來保護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我對自己絕對誠實。
我對【能夠承受我誠實一面的】那些我愛的人,也絕對誠實。
可對於【沒有能力接受我誠實之處】的那些我必須愛的人,我也絕對不吝惜我的演技。
【真實的我如果讓他們惶恐,給他們看看他們想看到的那個我也沒什麼。】
比如你的母親和朋友,顯然他們的心智水平無法接受真實的你,你的適度偽裝反而是對他們情緒的有效保護。
【保護他們的脆弱,同時保護你自己。】
請你考慮一下這個建議。
祝順利。
-----------------------
看到評論了,補充一段。
1.【做人要真誠純粹】對不對?對!
可是真實的做人是要付出代價的。題主本人恐怕不是願意付出這種代價的人,從她來提問這一點已經非常清楚了。
說實話,假如題主真的是那種為了真誠純粹願意付blood price的人,抱歉,我更要建議她在這裡採用適度虛偽的策略。原因很簡單,我喜歡這種人,而這種勇士的鮮血,應該灑在高尚的戰鬥中,應該灑在理想的道路上。而不是這種【愚蠢無聊,微不足道的地方】。
對敵人應該戰鬥,這裡沒有敵人,只是些由於自身局限性而傷害她的人。
【根本不值得戰鬥 根本不值得付出代價】
2.大言不慚地講。我有自信我比這個問題下面的大部分人更理解什麼叫人類的感情,尤其是「愛」。
愛只會產生於愛,產生於愛的傳承和流動,產生於人與人的交往互動。
【子宮並不產生愛。】不是有血緣就會自然而然有愛。愛不是那麼廉價的東西。
你如何用愛對待那個生命,那個生命才有希望以同樣的烈度反饋給你。
不是你獻出精子卵子這麼簡單就會有愛和良好親密關係的。
---------------------------------------
找我評論吵架前麻煩您再仔細看看我是什麼意思好嗎。。對什麼人應該用演技什麼人不用,評判標準是「是否能夠接受真實的我」而不是有沒有血緣。
日哦。我已經到了自帶反對的地步了?
又給踩成狗了。
我說一下我的親身經歷。
14歲的時候爺爺去世。我回老家奔喪,跟在叔叔嬸嬸們身後哭。
爸爸一聲未哭。
奶奶在笑,笑我叔叔們。因為爺爺的後期治療全是爸媽負擔,說好的撫養老人協議全被他們耍賴推翻。
其實我與爺爺毫無感情,他性格冷漠自私,和奶奶早就分居,天天打麻將,不負擔一點撫養兒女的責任。重男輕女卻又厭惡我爸,曾經差點把我爸手指打斷。當然,對我也基本視若無睹。
但我為他哭了,然後還寫了一篇作文悼念他。那篇作文還得獎了。
我奶奶在我22歲時去世。經歷了久痴呆和兒女們無窮無盡花樣百出的養老紛爭。我爸只能用錢來堵他們的嘴。奶奶死後我去奔喪,叔叔嬸嬸們大哭,我爸未哭,我未哭。
就是不想哭。沒眼淚。也不怎麼傷心。奶奶死後縮成很小,躺在棺材裡,放在堂屋中間,看似是後事的中心,但我總覺得,她在好久以前就已經回歸泥土了。現在嘈雜的後事是一場集體表演的鬧劇。
但我愛奶奶,我想我是唯一一個去反覆尋索她的一生,希望能理解她更多的孫輩。奶奶在我的生命里很重要,現在的我太年輕,無法為她提筆。
真的傷心是沉靜的。真的告別是私下裡,默默的。在有分量的人生面前,眼淚是有些唐突的。
題主的年紀在我提到的這兩個年紀之間,可能是一個尷尬的過渡階段。沒關係,只要真實地活著,有情無情都行。
看到上面對題主的口誅筆伐,突然想到加繆的《局外人》。
我為題主的冷靜感到悲傷。因為我經歷過,明白當時沒有悲痛感,並不意味著就是冷血。當多年以後,這件事突然翻到你面前,你會悲傷得不能自已。
以下一段內容引用自題主的問題評論區。
回復 朱萸 :謝謝,但是我是一名女生。剛才討論了一下,我會這樣大概和我的成長經歷有關係。從小我爸爸就在外工作很少回家。我媽就把她對我爸的感情投射到我身上(初一看心理醫生的時候心理醫生這麼說的,當時是為了解決我的叛逆)。所以我從十一二歲就會簡單的修水管換燈泡換保險絲,我媽媽從來不去處理,甚至會跟我撒嬌,或者說幸虧這個家有你在之類的話。小時候比較調皮,媽媽心情不好,或者我說錯話,碰掉東西都會被我媽破口大罵拳打腳踢。一開始被打會哭會掙扎,到後來我就沒有感覺了,面無表情的挨打。從那個時候起我就把感情當做沒用的東西,把流露懦弱的感情當做恥辱。這種狀態維持了五六年,我爸爸才回家,不過又出軌,這都是後話了。我現在不恨我媽,對她也很好,唯一的影響就是不太喜歡用感情(我還是很在乎家人的),覺得哭泣悲傷都是無用的。
其實看問題描述的時候就大概猜到題主和父母的相處有問題。這種對理性的強烈追求和對「無意義情緒」的厭憎通常來自原生家庭。
請大家不要再批評題主了,你們其實並不懂得發生了什麼。
另外題主請你尋求心理專業人士的指導。負面情緒也是情緒,壓抑它會令你很痛苦。你一點都不冷血其實,相反你可能善良而敏感,某種程度上你把自己封閉來起來。
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嗯哼,因為我曾經在那裡。你的經歷不是孤獨的,但是請你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而且這個過程會很長。
辛苦啦題主,這些經歷看起來是不公平的,我們無法選擇的,會成為我們的負擔。
而你一旦慢慢走過之後,它們會成為你經歷里的珍珠。和你差不多吧,在你這個年紀,把我從小帶到大的姥姥去世了,飽受癌症的折磨,我媽白天黑夜的天天伺候,拖了一年多,到最後倒是一種解脫,因為看著她疼痛、痛苦,我媽簡直要心疼死了。
因為時間拖得太久,一家人的感情已經從敏感到疲軟,已經接受姥姥必然會去世的現實,也就是說:這個緩衝期很長,長到我們足以平靜的面對接受現實了。
而一般人受不了的是突如其來的死亡,就像你一看到狗狗就非常難過時一樣,瞬間的衝擊力量是更強大的。
而且我本人對親情家庭不是很有感覺,可能與從小看父母吵架太多有關係,雖然跟姥姥很久,但後來也是逐漸封閉自己的感情,因為天生太敏感,後期就形成一層層堅硬的殼來包裹內心,免得更加痛苦。
之後過了幾年,有時想起姥姥姥爺才會難過,但當時是一點兒感情都沒有的。一種堅固的自我保護機制吧,不想不願也沒心力去體驗人類的感情。
不知道你是不是這樣呢?和成長環境有很大關係,未必每個人此生都能深入內心而認識到自己心殼之下的柔軟與脆弱,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於後天的粉飾與塑造,把分裂的能量投射到其他地方,也不再敢認真地看看自己的內心、觸碰那蚌殼之內的無有設防的柔弱。
雖然理智很好,但理智不是堅硬、防禦下的產物。更高等級的理性,是能同理、發現、體驗到自己與他人的情緒而不被情緒所牽引,能夠在通達人情世故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覺知力、定力。
有感情,卻不被感情束縛;知情緒,卻不被喜惡所纏縛;
具備人的喜怒哀樂,卻不會長時期沉浸其中、只被自己的感受所局限,同時能感知外界與他人的情感,並做出相應的恰當的反應。
以上是情商的一部分。
人生就是一次次活生生的事件來引領我們成長,你這個年紀能夠反思自己已經很棒了,為你介紹一個概念——居喪期。
也許你本人沒有以下的體驗,但是你的親人未必沒有,那麼就請在這一段時間內的人生課程中,來學習怎樣更好的應對吧。
一般來說,度過居喪期有四個階段:(1)喪失親人的最初幾個小時或幾天內常經過情感休克、麻木、否定、接受四個階段,最終認識到失去親人已經成為現實。
(2)感覺到喪失親人的痛苦。這時人們會嚎啕大哭宣洩自己的悲傷,有的當事人會深深自責,痛罵自己為什麼在親人卧病之時疏於照料,在他生前為何沒有盡孝道等等。
(3)接受已經發生的死亡會導致自己的生活從此發生改變。當事人這時發覺自己的生活秩序或前程收到了嚴重打擊,因而憂傷抑鬱,嚴重者甚至想一死了之(這時如果不加調整就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4)尋找生活的意義,渡過居喪期。
我覺得如實,才可貴。
評價者反而會破壞你的真實反應,而不管這個真實反應是怎樣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接受這樣的情狀,這是最自然的。
可能這個真實反應是不符合社會化的要求,但其實這不是需要責怪的部分,因為原因無非兩點:
1、你防禦掉了你的悲傷,所以感受不到自己的情感(至於你為什麼要防禦掉,原因是很個人化的);
2、你跟這個人只有血緣關係,沒有太多情感鏈接;
給你一個例子:
我外公外婆去世的時候,我幾乎沒有太多悲傷的感覺,因為他們兩位長輩是極為孤僻的人,我當時二十左右,見他們的次數兩隻手都能數出來。
我認為,對於老人,厚養薄葬是最好的方式。
小時候爸媽都忙
外婆把我帶大
我說長大掙錢要養她
她說我之後長大上班了
第一個月工資給她花就好
大一暑假
我在千島湖社會實踐
給村裡小孩教書
一天晚上我媽打來電話
外婆走了
我媽哭成淚人
我沒有多大反應
第二天接著給村裡小孩扯淡
後來出殯上墳也沒有什麼情緒波動
畢竟人死如燈滅
接著上學
繼續吃喝玩樂撈偏門
依然沒心沒肺
轉眼大學末期
實習
第一個實習補貼
325塊
小錢
錢拿到手裡
吃頓好的吧
吃頓好的吧
吃頓好的吧
不對
不對
不對
我突然冒出一個念頭
這不是錢
這是我欠了另一個人一生的
一句抱歉
下班後
我去買黃紙
325買了兩箱
兩大箱
晚上在錢塘江邊
開始燒紙
一邊燒
眼淚開始止不住的流
我看到
火光中一個小腳女人大手牽著一個胖小子
在回家的路上
女人手裡菜籃子
小子手上糖葫蘆
漸行漸遠
後來我被聯防隊員抓去教育
我想她在天上看了
也要搖頭苦笑
題主,我是一個冷血的人。
也會有親戚離去,於是人去殯儀館送,哭,完了休息、聊天,我只覺得無奈。
可我覺得,如果一個人已經為世界留下了一些珍貴的東西,他的生命就已經不重要,只是這些珍貴的事物的一個小小註腳而已。
作為學子,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接受傳承這些珍貴的東西。
亦或者,作為兒女,努力讓父母,祖父母的存在得以在更高的尺度上延續。
我們所說的懷念也好,悲傷哭泣也好,應該轉化成理智上的力量,推著自己往前走才對。
這些儀式,也只是用來鞭策,讓自己不要忘記曾經的我誓言的引言而已。
所以,請拋棄它們吧,熱淚盈眶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但請勿墮落成一個弱者,毀掉那些珍貴罷了。
你不愛他們,這不是缺點,不必自責。
題主和眾多高票答案讓我想到了這個問題 軍訓時受到嚴苛的訓練,結束時所有人卻抱著教官痛哭流涕,這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征嗎? 中最高票yilin wang的回答:
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有很多。親人去世,你應當悲傷,朋友離別,也應當悲傷,戀人出軌,你應當憤怒,這種情感和對應的場景,早就通過各種方式,固化在我們腦海中,甚至在很多情況下,遮蔽了我們的真實感受。
題主你錯了。你最大的錯就是為自己找借口辯解,因為這件事情根本不需要辯解,你不哭就應該不哭得理直氣壯,沒人能逼你去為誰流淚為誰悲傷。你也不是冷血,你在乎的事和人自然會令你悲傷和快樂。但是話說回來,題主不辯解一下,那些高票的、比題主稍微大個幾歲的所謂成年人不得把題主罵得去自殺嗎?
就我們國家目前的這種家庭結構和關係,三代同堂的已經很少了,不能因為你被你姥姥帶大跟你姥姥感情好就要求一個可能一輩子和姥姥呆在一起的時間也不超過幾天的人對姥姥的去世感到有多麼沉重的悲傷感,更何況題主是個正在備戰高考的高中生,不管是目前的工作量還是心智還是空閑時間,都無法為所謂的痛苦和悲傷提供足夠的前提和環境。
再說說親情。說實話一直反對給感情加定語,類似親情,愛情,父女情,母女情,感情就是感情,是人和人之間朝夕相處日積月累所產生的,而不是」因為你是我姥姥/爸爸/媽媽,所以我應該對你有感情」。我們常常說愛情是兩情相悅的,是逼不得的,在我看來所有的感情都是逼不得的,母愛,父愛,對父母的愛,對長輩的愛,這些感情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而不是靠」應該「二字綁架的。這些愛如果只有血緣關係的支撐是不能稱作愛的。這裡我真的想說一句,跟自己姥姥姥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關係好的人生贏家們,題主跟她家裡人關係好不好有沒有感情關你毛事。
關於流露情感的時間和方式,我想所有人都是不一樣的,有人在眾人面前撕心裂肺,有人晚上小聲抽泣,有人面無表情第二天去文身文了滿背;有人當時痛苦地要死,過了三天生活照舊,有人當時無感,可沉重感在以後的日子越來越明顯。不哭,並不能說明什麼,既不能說明題主冷血,也不能說明題主不難過。
1. 不用辯解,尊重自己的感受,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因為理性還是因為感情真的不深。
2. 理解你媽媽的感受,「人都有生老病死」並不能寬慰你媽媽,畢竟她跟你姥姥的感情要比你跟你姥姥的感情深太多。
3. 非常同意 戴逸 的回答:
【你沒有錯。但是僅僅「沒有錯」還不夠好。因為「表現悲傷」是更好的策略,既可以保護你自己不受他們憤怒的傷害,也順便保護了他們脆弱的不能接受真實的你的神經。你明白嗎?你有更好的選擇。「沒有錯」是B選項,也及格了,但是你本來可以得A+的。只不過需要一點點演技。】
學會在有些時間有些場合「媚俗」,即使並不符合自己內心的真實所想。
不是題主冷血,只是你還沒有認識到親人離去意味著什麼,心智也沒成熟到理解什麼是關懷的地步。
我的經驗分享給你。我姥姥從小把我帶大,慣著我,寵著我,小時候我媽要打我都是姥姥護著,缺零花錢姥姥就給,有什麼好吃的都給我買。有一次姥姥做了我愛吃的飯,但是我手腳輕浮,到處嘚瑟一不小心連飯帶鍋都打到地上。看著心愛的飯灑地上,我不是道歉反到沖姥姥發脾氣怪她沒看好鍋。呵呵真是混蛋東西啊我。後來有一年五一姥姥去世了,之前昏迷了幾天我只有偶爾才去看看,就這樣都覺得很麻煩,心裡居然有「好煩啊,早點結束吧。」這樣的想法,你說咱倆誰冷血呢。
後來姥姥咽氣的時候親戚都來了我也在場,看著姥姥痛苦的咽下最後一口氣,我的心慌了一下覺得少了點什麼。(僅僅是慌了一下哦。)然後看著姥姥被抬走卻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後來一切如舊,直到我畢業後去上海打拚,歷經磨難,工作壓力也大。突然有一天做夢回到了小時候,回到姥姥身邊,感覺依然是那麼安全溫馨任性。我是哭著醒來的,大半夜醒來淚一直流,這個時候我才明白,姥姥對我多麼好,我當年多麼調皮,這一刻我深深的痛恨自己,為什麼姥姥在的時候不知道心疼她,我老嫌她走路慢現在才明白是因為關節炎啊,每走一步都會疼的啊!我半夜起來跪在地上狠狠抽自己可是有什麼用啊。子欲養而親不待!
現在我一有時間就陪著老媽,一有時間就陪著老婆陪著兒子。他們的任性,生氣我都包容著。就是因為我明白了什麼是愛,我不想浪費任何可以和她們一起的時間。對於老媽我不能讓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對於老婆孩子我要一直陪伴著她們,讓她們被愛包圍著。
對於題主,你終有一天也會明白的,所以現在不怪你,這一切都是世間的因果輪迴,人們常說不要失去了才懂得後悔,可惜的是,不失去又怎麼能懂得後悔呢!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