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逃殺》會受到那麼高的評價?
上面有人在討論設定不合理
我補充一下
按照原作,大逃殺發生的所在地並不是日本,而是一個在持續和美國對抗的封閉式激進軍國主義國家。國家的名字超級爛,國民的宣傳和教育有點類似朝鮮,時刻在宣傳資本主義隨時可能侵略和總統陛下的偉大,國家一直是處於備戰的狀態,舉辦這個活動並不是單純的為了欺負小孩子。
網上不少分析我覺得太深入,著相或者跑偏了,原作者其實也沒想這麼多,看過作者的訪談,作者有說很多人來問他,是不是對日本的學校有什麼看法,是不是為了反映教育機構的弊病以及日趨嚴重的校園暴力和青少年自殺問題。
作者說我不知道啊,我個人對教育不感興趣,只是寫的時候我自己覺得這樣比較刺激而已。。。《大逃殺》電影版的表現方式故意做得非常浮誇,但是核心卻與另一部非常隱晦的經典小說《蠅王》相同。
《蠅王》的情節非常簡單,簡單到知乎很多生活類的答案都比它複雜得多,也沒有什麼複雜華麗的文學技巧,但是它卻被認為是英語文學,乃至整個人類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世界大戰爆發時,政府將全國的兒童疏散到邊遠地區,一架運輸兒童的運輸機墜毀在一個荒島上,大人都死了,只剩下一群小孩。荒島上有充足的水和食物,卻遠離現代文明的干擾,如同一個伊甸園。孩子們很快分成兩派,守序派要大家像在文明社會裡一樣生活,飯前洗手,在固定的地方上廁所,遇到大事要開會討論;混亂派希望隨心所欲的生活。兩派為了爭奪主導權發展到武裝衝突。混亂派人多勢眾很快佔了上風,在守序派即將被消滅的時候,政府派來的搜救隊找到了他們。小說結尾,搜救隊的軍官望向軍艦,等著把孩子們接回那個數億人互相殘殺的「文明世界」。
讀者不需要多高的水平就能看出小說的毒牙:混亂派說明人類脫離了文明的環境會很快變成野獸,然而守序派背後的文明世界卻在發動世界大戰,無論建立了多麼高度的文明,無論人類的足跡踏上月球還是火星,野獸終歸是野獸。
《大逃殺》的設定更加直白,不把毒牙藏在嘴裡,直接扔到觀眾臉上。昭和人指責平成人目無長幼、生活頹廢,於是把平成人送到荒島上自相殘殺,誰能泯滅人性,殺掉一直朝夕相處的同學,誰就成為合格的「昭和人」,可以回來建設偉大祖國了。電影開篇,媒體歡天喜地地採訪上次比賽的勝利者,剛經歷了地獄的學生表情獃滯,勉強擠出一點笑容——彷彿二戰中,政府為從中國戰場回來的戰士接風洗塵。
很多人不喜歡《大逃殺》,認為太直白,太淺顯,心破,奶味,然而導演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國王裸體走過鬧事,愚民們稱讚國王的華麗服裝,知識分子談論「國王服裝是否存在的學術問題」,只有一個小孩跳出來說:
「國王沒穿衣服!」
《大逃殺》這部電影絕不僅是表面的青春偶像動作片+暴力美學片,而是博大精深的社會潛規則教科書,是人性惡的最真實百科全書,是70歲老導演深作欣二寫給年輕一代的遺書:
有人的地方,就有規則。
只不過這個島上的規則,與我們熟知的不太一樣。
這個規則,近乎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不管你接不接受,這是動物界曾經的、現在的、也許甚至是未來的規則。
當規則重置,舊的規則和道德標準是否仍然適用呢?
譬如咱倆本來在下跳棋,現在改成象棋了,你還能用跳棋的走法么?你用象棋的車走直線,而沒有搭橋,就是違反規則和缺德么?
與其它同學相比,光子的適應性很強。她很快接受了規則的改變,而不是拒絕接受以至於自殺。她的積極,使得她在遊戲里玩得更久。她的機智,讓她淘汰掉了其他幾個同學。
如果你負責這個種族的延續,你會選擇身體或者精神脆弱的後代,還是選擇既有力量,又有計謀的後代?
光子是這個新規則最好的遵守者。她身上有著最為強烈的求生的希望。
另外的那一小撮geek,反對這種新規則,並且有所行動,去對抗它。比起光子的適應規則,又更勝一籌。
只不過光子沒有這個能力而已,一來她沒有技術,二來她一直被孤立所以沒有夥伴可以同她一起。
權威制定下來的規則,即使反道德、反人性,由於有一幫武裝分子來負責監督執行,想要反抗,是很難的。
電影里短時間內竟然集齊了做炸藥所需的一切,令人懷疑難道官方故意為他們提供的?當然不會。
至少現實中,權威不會讓你有機會接近反抗的那一步。
再說那兩個用喇叭喊話的姑娘,她們的想法是好的,做法是無知的。
她們想到了反抗,但是沒有想到要反抗必須要先保命再說,沒想到暴露自己就等於死亡,沒想到並非所有人都同她們一樣。
島上有殺人狂,有既得利益者(利用規則已經勝了幾輪),有疑心病,有還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想QJ女生的……每個人的利益點都不一樣。
即便反抗規則,可能符合多數人的利益,可是只要少數,哪怕一個人不按常理出牌,你就死翹翹了。
所以選擇同志,一定要謹慎,絕對不是你喊兩嗓子招呼來人了就行的。
以上幾種都是面對現實,並且做出積極行動的人。
燈塔里的幾個女孩,抱起團來,和平相處。但是有什麼用呢?
就算沒有人下毒,沒有人發現她們,到了最後的時刻,項圈嘀嘀嘀響的時候,同樣還是要爭鬥,還是要死一片的。
這群人既沒有技術和想法去反抗規則,又沒有認清現實利用規則,只是緩兵之計,讓道德晚一點死亡。
或者,還抱有一絲僥倖心理。
然並卵。
自殺的那些,既不願意殺人,也不願意被人殺。
用自己的生命給道德獻祭。
這種人古往今來不乏少數。
有的獻祭者,就這樣消失得無聲息了。有的被人記住了,有的人的死也許改變了一些事情。
然而私以為,活著總比死了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活著你可以星星之火去燎原啊,活著可以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萬啊。
不是說你永遠無法叫醒裝睡的人么。流血犧牲的作用能有多大。
不好意思,有點扯遠了。影片里自殺的人,也沒有改變制度什麼的追求,兼濟不了天下,只求獨善其身了。
穿黃衣服跑步的女孩(栗山千明)的規則很簡單: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她找到一個既在規則之中,又在人性之上,且在現世道德接受的範圍內的位置。
當然,也是被動的、消極的。總之是對抗不過積極的規則適應者和不按常理出牌的殺人狂。
我們很多人都是這樣,遇到反道德反人性的規則,無所謂,反正也改變不了,我也不去主動做那個壞人,可是你要弄我,我也要咬死你的。
因此不少人都挺喜歡這個女孩。
男主女主本來是戰鬥力為零的渣渣,武器配備就那麼個鍋蓋和望遠鏡。既想保全道德,又想保全性命,而且沒有什麼點子。
同燈塔上的那一夥大差不差。只不過多一份男女之情而已。
結果老師也幫他們,學長也幫他們,才碰巧活到了最後。
意思是,你要是啥都想要,想生存下來又不想當壞人,除非你有天外來客助你一臂之力,幫你化險為夷,否則也是個死。
總而言之,認清形勢,做出決斷,積極行動是上策,
我絕不相信道德聖母能讓劇情大逆轉,也許會有一些改變,但是不會太大。
我們這些拖延症、獻祭品、不主動出擊只以牙還牙的小人物,終究是歷史的炮灰。
從當年戰爭途末路之時的「一億玉碎」以及「敗仗切腹」,足可以看出日本這個國家有著一種獨特的死亡文化。正因如此,日本的影片總能在死亡題材的影片中展現出美感,比如將死亡升華成一種宗教般的凈化。不過,這部拍攝於17年前且主打「青春少男少女互相殘酷虐殺」噱頭的影片「大逃殺」,走的套路就有點獨樹一幟了。
電影從頭到尾伴隨著鮮血和刀槍水火,很難想像已年過七旬的深作欣二能拍出如此大逆不道,甚至一度被列為限制級而被禁映的影片。不過這絲毫不影響其足以刷爆朋友圈的影響力以及反響超棒的口碑。影片豆瓣評分8.1,據說美國也打算翻拍此部電影,預計會在2018年正式上映。
導演、劇本與演員的一些小八卦
深作欣二擅長探討人性,此部影片的創作背景源於導演少年時代正值戰時的經歷。他因與同學被迫到工廠從事軍需用品生產活動時,親眼目睹好友被槍彈襲擊到屍體四分五裂而留下對國家及大人的憎惡之情。
恰逢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末頻頻出現少年殺人犯罪事件,於是深知大人有不可推卸責任的深作,在看了長子深作健太推薦的高見廣春寫的《大逃殺》後,便萌生了拍一部關於「42名中學生互相殘殺」故事的電影。可惜導演深作欣二沒來得及拍完第二部便撒手人寰了,以至於長子後拍的續集因主線偏離太離譜而變成了爛片代表,只留下了這一部經典之作。
=
除了著名導演+演員北野武飾演的導師外,其餘42名學生演員都是在6000名試鏡者對原著的理解和各種體力測試中脫穎而出的。據說女主中川典子本是由岩村愛子飾演,但因她突然受傷則轉而飾演片頭上一屆BR的優勝者,就是著布娃娃笑容詭異的那個女孩。
最終出演女主的前田亞季也因在戲裡的良好發揮,與男主七原秋也的飾演者藤原龍雙雙獲得了第24屆日本電影學院獎的最佳新人獎。
因顏值帥氣和人設自帶魅力而深受觀眾的喜愛的,當屬山本太郎飾演的上屆冠軍川田章吾了。但其實這個角色本是由安藤政信飾演,豈料他讀了劇本後主動提出希望出演桐山和雄一角,最終得到了導演的認可,改為飾演這位沒有一句台詞的變態殺人狂。
值得一提的是,飾演千草貴子的栗山千明因此劇中的出色表演,被昆汀塔蘭提諾賞識而後有機會出演電影「殺死比爾」,並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
殺人遊戲中的幾大派系
影片有一個前提設定,當時的日本處於社會經濟大蕭條且失業率極高的時期。而新一代的青少年沒有責任感上進心,還對老師長輩各種戲弄,被譽為毀掉的一代。於是政府頒布了一項超級殘酷的BR法(Battle Royale),每年將從所有初三的班級中隨機抽出一個班級來到指定的小島上,進行一場為期3天的「自相殘殺」遊戲。在島上的任何殺戮均屬於合法範疇,任何反抗遊戲和試圖逃跑均不好使,更為殘忍的是,最終只允許一個人活下來。
於是在北野武飾演的班導帶領下,班級的43名學生被「遣送」到荒無人煙的小島上,還被帶上了一個又能追蹤定位又能隨時處死不守規則人的可怕項圈。好在每個學生會隨機分到不同的武器,運氣好的分到了刀槍斧頭,運氣不好的就只能分到望遠鏡鍋蓋等根本沒什麼鳥用的裝備。
遊戲開始前就有一男一女因抵抗遊戲規則和觸犯老師而當場被「處死」,當然還有些拒不接受遊戲而自願選擇「赴死」的另類人群,一對情侶選擇跳海殉情,另一對情侶在開場不久上吊自殺。除此之外大部分人都在潛意識的驅動下做出了本能反應,要麼怕要麼躲要麼殺人。其實整個過程並沒什麼好講的,全是各種血腥搏鬥與離奇死法,看的毒毒五味雜陳。倒是在「自相殘殺」過程中,自覺分出的幾個派系值得拿出來好好說一下。
男生:強的選擇抱團,弱的都落單
除了較有實力的杉村弘樹為找到摯友千草貴子和暗戀女生琴彈加代子選擇單獨行動,最終死在心愛女生搶下外,稍微強一點的男生均選擇了「抱團行動」。以三村信史為首的「三劍客」集合了其他幾位同學試圖通過自己的力量弄掉項圈來拯救更多的同學。身為軍事家後代的三村同學成功用使監控系統完全癱瘓,並領導夥伴們製成炸藥來「反咬一口」,救了不少人。無奈最後遇上變態殺人狂而功虧一簣,不過臨死前仍堅持引燃火線想與殺人狂同歸於盡。
相反,落單的則屬於實力較弱的男生,在關鍵時刻不會想到怎麼救大家,而是因被嚇傻而到處亂跑自相殘殺。當然這種不理智且漫無目的出手的人,最終也都落得早早出局的下場。
女生:弱的選擇抱團,強的都落單
除了兩個天真呼喚和平而死的女孩外,其他相對弱點的女生則選擇抱團行動,最典型的的則是「燈塔事件」。原本這6個號稱好朋友的女生處境最安全,抱著相互保護且不殺人的念頭躲到燈塔中。然而卻因一個女生誤食毒藥致死後,開始互相猜測懷疑,最終演變成了辱罵和自相殘殺。而在大屠殺中倖免的「導火線女生」神佑子也在好朋友死後完全崩潰,選擇跳塔自殺。
相反,幾個頭腦冷靜戰鬥力較強的女生全是單獨行動。最狠毒可怕的當屬相馬光子,當她發現沒有辦法改變事實的時候,就立刻接受現有的規則開始冷靜成熟且殺人不眨眼的行動。為了活下去,她會利用自己胴體裝作偽善來換取活下來的機會,甚至在遇見殺人狂後都頑強反抗到最後一刻。當然,她的悲慘身世經歷和最後那句「我是絕對不會坐以待斃」,也成功讓無數朋友黑轉粉。
相比來講,同樣比較冷靜強勢的女生千草貴子就有點陽春白雪了,在如此殘酷的環境下依然堅持自己的跑步愛好,一心想找到在意的好友衫村弘樹,並不理會這種無聊的遊戲。當然她與光子在原則上最大的區別就是,並不是一味的為了自保而殺人,而是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殺之」。
兩個非本班人群
本次的遊戲還混進來了兩位非本班成員,一個是曾經大逃殺遊戲的勝出者川田章吾,他因找尋背負的疑問和政府的強迫而再度參賽。過程中殺人不多,更多的則是幫助男女主人公順利逃生。當然這位又會做飯又會治病還會開船的好男生結局,在上次參加大逃殺時親手殺死女友便已註定了。
另一位則是感覺遊戲有趣而自願參加的變態殺人狂桐山和雄,在整個遊戲過程中從頭殺到尾,沒有一句廢話,但弱肉強食終究還是敵不過幸運。
男女主人公的勝出奧秘
當然本片被大家吐槽最多的,便是最後活下來那對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的窩囊廢二人組。看完影片的毒毒突然發現這種「優勝劣汰」的遊戲其實壓根沒什麼意義,畢竟「一山還有一山高」,總會出現比你更強的人,但最終獲勝的往往還是運氣最好的。
兩個分到瞭望遠鏡和鍋蓋的男女主,因一些情愫選擇站在一起互相幫助。但他們之所以最後能勝出僥倖活下來,絕對不是因為戰鬥力、智商或是求生意願有多強,而就只是單純的運氣好罷了,倘若沒有勝出者的鼓勵與幫助,估計他倆早就死了。
你如果偏要我往深了挖,我會這麼解釋:從女主在廁所里被同學欺負,男主親眼看到爸爸上吊的開篇的介紹可以看出來,兩人都屬於很懦弱且沒什麼偉大理想的人群。之所以最後活下來,除了有貴人的幫助,也因為兩人能夠在遊戲中變得越來越堅強。影片的最後女主帶上了刀,雖然她可能在今後的生活中依舊會迷茫沒有方向,但至少她學會了保護自己。
當然,在這場殘酷的殺戮中也看到了不少隱藏的人性。比如強大的男生在危機環境下的使命感更強,會因自帶的英雄情結而想要團結起來救更多的人。而平時看起來膩膩歪歪很團結的閨蜜姐妹,則在關鍵時刻反倒會選擇互相殘殺。不過,導演並沒有明顯的性別歧視,畢竟給了光子與貴子兩位女生不少施展人性閃光點的機會。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倘若男女主人公遇到的勝出者不是這位想通過自己能力拯救更多人的男生,而是開篇那位帶著一抹詭異微笑的女生,估計就不會如此幸運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金融界不務正業的電影發燒友一枚
專註於各式影片毒辣點評
關注「金融毒舌女」微信公眾號,來一起玩兒吧!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講吧。
除了以上各位說的以外,評價一部片子的地位的,還有一個指標——對後續作品的影響力。
《飢餓遊戲》,大家都知道的
沒那麼大名氣,但在形式上更接近的《死囚大逃殺》
香艷美女版「大逃殺」的《赤裸特工》
《算計:7天的死亡遊戲》
《淘汰(The Culling)》
而在綜藝領域,這一類的就更多了。
遠的不說,
「撕名牌」其實也是大逃殺的一個變種。
只是用「出局」來替代死亡。
隨著節目的火爆而風靡全國。
小朋友在玩得很開心的時候,恐怕不會想到,這背後意味著什麼。
鏈接:
如何看待鹿晗迪麗熱巴這對捆綁cp?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192699/answer/168718585
-
一、
即便是最後一場戲,女孩子冒險跑回家去, 珍重拿出來的,竟然也只是一把小刀。
我看到這裡的時候,只覺得又好笑,又可悲。
我們每個人,不也是各自拿著一把可笑的武器在社裏掙扎求生嘛!
想想深作欣二的年紀,這麼一個老頭子,不由得他不去作對人生的感嘆。
老人家這樣子告訴著觀眾:「這一切的一切,不過都是荒謬的遊戲罷了。」
二、
片子裏一直在暗示這樣的情事:你愈是不在乎,可能還活得久些。
那個慢跑的女孩子,生死交關,她仍然不忘記慢跑。
活得又健康,又有滋味,
等她為了臉被划了一刀,氣急敗壞起來,也就離死不遠了。
還有那個死命跑去找心儀女同學的╳,尤其死相難看,
不但被槍打死,還得淹在污水裏斷氣。……
三、
除了不在乎外,片子從頭到尾,還不停地反對人世一切美麗事物的存在,
長相最美麗的女同學,是最醜惡的,是援交和殺人高手,
而美麗的友情,只會讓彼此死得更快,
全片中,一口氣死多人的幾場戲,都跟可笑的少年友誼有關。
最好的例子,就是燈塔裏死掉一大掛的那場戲。
片子裏也嘲諷奮鬥,知識,甚至是理想。
那幾個用肥料作炸藥的,搗弄了半天,什麼也沒完成。
那段戲,有個重點,就在其中一人的叔叔是個赤軍連。
深作欣二還弄出來了那叔叔許多美麗的照片給觀眾看。
但其實,深作欣二是在嘲諷,他用強烈而不屑的口吻告訴觀眾,
這個世上,什麼努力都是狗屎,你再能行,也抵抗不了命運的玩弄。
四、
深作欣二也在嘲諷家庭制度,嘲諷家長。
片子裏總共出現過三個家長:
一個是上吊自殺,在擦屁股的衛生紙卷上寫遺言的男主角之父,
一個是和女兒不停吵架的北野武。
一個,是那個第二次參加遊戲的男孩子。
他一下子說他父親是醫生,一下子說是漁夫。
事實上,以日本的生活狀態而言, 他可能真的不大知道他忙於工作的父親。
他的父親形象,只是一個又一個的幻影……。
還回到前頭說那個作炸藥的,他那個叔叔, 也是空留照片,一個人生失敗的長輩……。
五、
我覺得看這片子,要從三個方面來看:
其一, 整個片子事實上是對「電玩世代」的警語。
人世的生活,並非真如電玩一般, 你隨時可以在路上撿到武器,
隨時可以闖進一個房子裏,裏頭有救命的藥品,
到處都有吃的東西,死了,可以用save和load救回來,
導演更強烈地提醒你,與你同行闖關的角色,事實上可能正是殺你的人,
他甚至不厭其煩地用最後一場戲提醒你:
即使你破了關,得了史上最高的高分,
但關上了電玩,回到真實的世界來,前途仍是一片茫然。
某種程度上,我相信深作欣二創作的誠意。
他是用這一代小朋友的思考邏輯,用他們的語言, 來嚐試教會孩子們生存的可怕真實面目。
其二、
北野武在片子裏也是個重要的象徵。
他親手畫了一張畫,那畫只是一種願望, 他希望最後存活的,是那個不會蹺課的女主角……
但是,他是個溝通的無能者, 在女兒面前,他是個屁都不會吭的父親,
他是那樣明顯地喜歡女主角, 但他和女主角單獨在一起的幾場戲,都是個啞巴,
班上只有她一人來上課,北野武只是默默地轉身過去擦黑板。
河邊,兩人獃獃地吃冰淇淋, 森林裡,默默地遞給她一把傘,
即使被人用刀子割了,他也只是默默地經過女主角身旁, 靜靜地去洗手檯邊洗手罷了。
他卑劣地偷了女主角示情之物,那一袋餅乾,
他吃得有滋有味,他甚至卑劣地不願和軍人分享。
但,這更強調了,他是一個寂寞的人。
跟所有成年人一樣地寂寞, 他教的課,沒人來上,
人家不聽他說話,他一把刀子射進別人的頭顱裏,
眾人唯一專心聽他說話的時候,只在宣佈島上何時何地是危險區, 只在宣佈死了哪幾個人……
連在控制中心,和同輩在一起,和同為成年人的軍人,他都不知該如何溝通。
想想北野武前年才出了場大車禍,撿回一條命, 加上死在臨頭的深作欣二,
這兩個人,是在作何種令人感傷的人生喟嘆呢?
其三、
看這片子,最後一點,要看日本人的民族性。
那種所謂菊花與劍,可怕而又深沉的性格,
日本人是那樣地溫順又服從, 竟可以溫順到、服從到,會去聽從命令,
讓自已快速轉變成為殺人不眨眼的兇手。
還記得北野武畫的那張畫嗎? 背景是座富士山。……
總之。
生存遊戲是個很有意思的電影。
我很願意這麼嘮叨地寫了這麼一大篇文字。
就像片尾那張全班同學的合照,
一個不漏地,每個人都帶著滿意的笑容, 永恆不變地站在照片裏頭……。
寫完了這一大堆字,我看過的這一部電影,
也在這一刻,變成另一樣東西, 永恆不變地站在這裡……。
(作於2001年,小熊影視文藝論壇)
-好久了來修改一下下…
電影的表現手法有很多種,觀眾的口味也各有不同,之前的答案只是個人看完之後的主觀評價,越來越感覺有爭議性的東西必然是很有意思的存在。能拍出自己想拍的東西的導演,都是值得尊敬的。
不喜歡這個電影, 不想看第二遍。感覺劇情上有很多讓人無語的bug,情緒的渲染沒有到位,幾段比較血腥的橋段也沒有震撼或者刺激到,就像在看好多真人在打遊戲一樣的奇怪的感覺...... 很麻木的看完了...我看的一定是刪減版的。
最後女主自帶聖女光環的勝利逃亡讓人很鬱悶,她什麼都沒做啊真的什麼都沒幹( ⊙ o ⊙ )! 和前面那些劇情不是一個畫風的說...... 完全沒有告白好看!(是的此處在安利 告白 沒看的人趕緊去看)剛好前兩天知乎上一個問題問經典日本電影有哪些?的,我推薦的其中之一就是大逃殺系列,雖然個人覺得第一部最為上乘,也許是因為第一部的成功而使得第二部看起來新鮮感不足,也就是沒前作那麼high了。對我而言,大逃殺第一次刷新了我對日本人BT想像力的理解,不亞於後來的機關槍少女對我的震撼。大逃殺的設定就是在高壓扭曲的日本社會裡,在這麼一個孤立的小島上,素日里的同學友人可以任意彼此殺戮,這本身就是一個道德拷問的難題,「我們是坐以待斃,試圖對抗規則」還是「逆來順受,關閉道德的自我討伐」?很遺憾,在絕望中災難中,人類社會的道德力量根本站不住腳,瞬間崩塌,大家流著淚拼個你死我活死而後已,劇終幕落,我想到了自己,當時剛好在寢室看,四目掃視了一下一屋子哥們室友,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當然這麼假想純屬是觀影副作用,我不知道結果是什麼,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一定是早早就演完戲份的那個。。
總之,這是一部可以令人思考的作品,在荒誕獵奇的劇情設定及感官刺激之餘(男女主都好贊,噢對,藤原龍也也是賭博默示錄的男一。),可以讓人看到,人與人的關係從來都是極其微妙的。。
剛來知乎的時候很喜歡yolfilm前輩的影評,覺得他挖掘出了一些電影背後的東西,一些沒有他那般大量底蘊的人所看不出的東西。
但是後來覺得有些不對勁的地方,感覺看他的影評不是在閱讀,而是在上課。在他的影評里存在了一種類似上帝視角的東西。「這部片背後講的是這樣的故事,因為導演是這麼想的;甚至導演自己也沒意識到自己是這麼想的,是他的潛意識導致他這麼做的,因為他的童年、他的經歷是這樣那樣的。總之,事實就是我說的這樣。」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多來幾次我肯定是沒法信了啊!或許是我智商低看不出啊!
至少在這個問題下我反對他的答案。
回頭來說大逃殺。大逃殺評價很高嗎?我周圍都沒幾個看過,甚至有HG的狂熱粉都沒聽過。當時感想:你在逗我?
我的意思是,談一部影片的評價一定要談它的受眾範圍,關於這點推薦看下zecy前輩的這個回答。
為什麼黑礁這部動漫整體來說不錯,但感覺不火?應該如何評價這部動漫?《大逃殺》雖然在看過的人里評價比較高,但其實依然屬於比較小眾的片子。
大逃殺就是部典型的獵奇片,本就不該用主流價值觀去評價。題主看了覺得荒誕、噁心?那就對了!它被拍出來就是為了讓人噁心的啊!它就是按照這一類型片子的邏輯去拍的,有著特定的受眾,而這群受眾用這種類型片的標準對其進行了評價。這就好像恐怖片拍出來就是以嚇人為主要目的的,一開始會選擇去看這些恐怖片的人也就是沖著被嚇去看的,而他們對這影片的優劣評價也就是決定於夠不夠嚇人。題主用看普通劇情片的眼光去看這部電影當然會不適應,會有「這電影是怎麼回事???!!!」的感覺。
況且《大逃殺》在獵奇片里顯然還算不了上等貨,論血腥獵奇程度簡直簡陋,論道德獵奇程度也只有中游,甚至,它居然在一定程度上是Good Ending!這些都決定了它只是部設定比較新穎(在當時,現在早不值錢了)的獵奇良作(其實主要是選角比較良心)罷了,簡直是一部獵奇題材偶像劇。而正因為他還不夠獵奇,所以一定程度上反而能被主流大眾的一部分人群所接受。
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一些類型片中比較好的作品因為機緣巧合傳到了「圈外」,而圈外人未開發的闕值比較低,當時就嗨了;這些圈外人中的一部分便開始像傳教士一樣向主流大眾推薦這部片子,甚至還提供理論武器,解讀出片子的「真實內涵」用以傳教,於是大量不明所以的圍觀群眾聚攏過來,齊心協力把這部片子拱上神壇。近的例子有《進擊的巨人》、《魔法少女小圓》,遠點的有《生化危機(電影)》、《EVA》、《午夜凶鈴》,國產的有《瘋狂的石頭》。(作死拉仇恨。我不是說這些片子不好,事實上我都很喜歡,但是被大眾過度解讀評價過高了。)
我是南方人,家邊上有間川菜店,我覺得很好吃,但我知道那肯定不是原汁原味的川菜,而四川人吃的辣我肯定受不了。我喜歡吃那家就是因為它能在我可接受的辣味範圍里讓我感受到川菜的大致口味,換句話,其實就是我想吃辣可又怕辣。我相信川菜能在非好辣地區流行起來,主要靠的就是這種「改良」。但是我非不承認我怕辣,還要拿出一頓理由來說我喜歡吃這家是因為它有營養,然後還真有人信我?哪個菜還沒點營養了?
況且很多時候以上情況對作品本身是有害的,獲得吹捧使得這些片子的後續作品(大多原本也沒有後續計劃)開始往主流價值觀去靠,結果往往只能是狗尾續貂,討得里外不是人。看看《大逃殺2》和它的評價就知道了,像《生化危機》那簡直就是喪心病狂了,是準備借著這名頭把所有類型片都來一遍吧! 恐怖、科幻、西部、密室,連5這樣的MV都拍出來了到底是鬧哪樣啊!
說起來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說到點子上的答案卻都被摺疊了。是因為刺激到對號入座的人或是其粉絲了嗎?好可怕,求別折我啊,我辛苦寫了這麼多您們就行行好唄!
看電影實在是件挺私人的事,不用太在意別人評價,自己看的開心就好。我肯定不會逼著我每天看韓劇的媽去看肖申克的救贖是吧? 對自己也這麼溫柔就行了。這道理是我在還受豆瓣毒害時期咬著牙硬啃下了六個小時的(沒錯,我就是花了這麼久才看下來的)《狗鎮》後悟到的。聽別人說是神作,自己看著無聊,卻還得特認真地看不敢開小差,怕把什麼神點給漏了,最後卻覺得「不是我的菜啊!根本對不起我啊!」,簡直連血都要吐出來了。何必呢。
拍電影才可能說的上是藝術,看電影說到底也是娛樂。
順便一提,我有一次看《大逃殺》就是和我媽以及我妹一起看的。看到北野武講完遊戲規則的時候我媽回頭說「這確實不能給小朋友看。看到男女主角在山洞裡掏心窩子的時候她已經在沙發上鼾聲如雷了。在美國作家本尼迪克探討日本文化的《菊與刀》中,闡釋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時有過這樣一段話:「日本人生性極其好鬥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於叛變;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將刀插入菊花里,觀者的第一感覺,自然是變態。所以,《大逃殺》這樣的電影,是一部很日本的電影,也是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來的電影。
有一個班的中學生畢業旅行,卻被帶到一個與外界隔絕的荒島,在變態大叔老師和全副武裝的軍隊的挾持下,參加一場生存之戰的「遊戲」——大逃殺。在三天之內四十二個人只能活一個,每人發一樣武器,然後四散逃離、互相殘殺,你不殺別人就只有選擇自殺或被殺。如果最後沒有勝利者,那麼所有人都會死。於是,一場關於個人選擇與暴力本能的廝殺開始了。
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就類型來看,在荒誕的遊戲性設置中,蘊含著暴力美學的意味。暴力美學電影里,導演往往運用後現代手法,要麼把影片中的槍戰、打鬥場面消解為無特定意義的遊戲、玩笑;要麼把它符號化,作為與影片內容緊密相關的視覺和聽覺的審美要素。 以美學的方式,詩意的畫面,甚至幻想中的鏡頭來表現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為。日本導演北野武是暴力美學的忠誠實踐者,在《大逃殺》中扮演變態老師的他,也使這部電影深深地烙上自己的標誌——予以暴力以為了生存的合理目的,探討人性的多重選擇。然而,電影中表現出的,又是一種獨特的暴力美學,我稱之為「反差美學」。
反差美學,最顯著的特點是被推向極致的反差:極清澈又極殘忍,至野蠻又至文明,反差鮮明而不留餘地。斑斕華麗到龐雜臃腫,清凈枯寂到纖毫不染,綻放在血與美上的櫻花,可見一斑。簡單的說,去除暴力,剩下的就是美學。然而暴力與美學之間卻無法隔斷,相映成趣。難怪有人開過這樣的玩笑:現在看日本電影,一看到清澈鏡頭抒情音樂純凈無垢的喧鬧微笑以及乾淨的校服,就會做好心理準備:下一秒多半會出現暴力兇殺血跡特寫以及孩子們沉靜微笑面部特寫。
就劇情來看,這是一個殘酷青春故事。不同於岩井俊二的溫情物語,《大逃殺》的故事是赤裸裸的「冰與火之歌」,冰冷的死亡與殺戮貫穿了兩個小時,火熱的情感與反抗閃現光芒。在這個故事裡,把武器發給一群十五六歲的中學生,強迫他們面對相互廝殺否則無法生還的絕望處境,對血腥加以痛苦的渲染——這種痛苦,是因為這種暴力的表達並不能像一般的暴力美學電影那樣,給人以快感和宣洩的慾望,而是一種無間地獄中的苦苦掙扎,一種四面碰壁後的不知所措。讓本該天真無邪的青少年被迫加入這一場叢林法則遊戲,給孩子武器,這本身就是一種反差,一種混搭。然而在這種存在主義的困境中,以一種獸性實驗的暴虐方式,卻演繹出絕望中的人性寓言。
電影的主要外景是一座荒島,荒島的核心是一間重兵把守的教室,也是整個遊戲的中央控制室。此外就是山洞、倉庫或民居等簡陋建築,就取景來看並沒有採取固有的套路:創造一個美的令人心醉的風景,然後在其中演繹最醜陋的人性,最終將美麗與醜惡一起摧毀。這部電影的外景選擇,類似於艾略特的詩歌《荒原》中描述的那個人性腐壞亟需拯救的荒原意象,環境的荒蕪標誌外界的墮落。在電影的背景環境中,描述了一個大人與小孩對抗的未來世界,作為群體的雙方相互對抗又無法真正割離,於是大人世界採取「大逃殺」實驗的方式,讓小孩通過自相殘殺進行自我改造,最終適合大人世界的法則。儘管,大人們在這種法則里,生活的也不開心。
這是一部書寫失敗的電影。在大人世界裡,男主人公秋也的父親,一個失業的鰥夫,養活一個不愛和自己交流的兒子,求職的失敗與家庭的殘缺使他不堪重負選擇上吊自殺,然而他在死前仍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兒子最後的期許:他將衛生紙掛在脖子上,上面用黑色的筆墨寫滿了「秋也,加油!!!」死亡的輕鬆與希望的沉重,自殺背後的黑色陰影與衛生紙帶來的哭笑不得,是強烈的反差。而另一個大人,所有孩子的老師,一個出場時被學生無視、奚落甚至用刀子扎屁股的低眉順眼的中年人,卻在大逃殺遊戲中實現了大逆襲,他成為了整個遊戲的裁判,在軍隊的保護下可以決定任何參與者的生死。然而他也是失敗的,他唯一的女兒叫自己「大叔」,他得不到學生的尊重,他的失敗,是一種無人理解的孤獨。正是因為這種孤獨感,老師選擇成為大逃殺的執行者,試圖用權力與折磨找回尊嚴,然而在殺戮的進行中,他卻並沒有找到自己久違的快感,反而在女主人公典子的人性關照中更加認清了自己的失敗,最終選擇死亡。這兩個大人,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失敗者,他們並非只要生存,不要生活的社會動物,而是在生活的缺失之後最終放棄了生存。荷槍實彈的大人擁有現在,人性黯淡的大人擁抱失敗。他們的敵人是青少年,他們的希望也是青少年,所以有了大逃殺。作為群體的體制大人,希望通過大逃殺減少青少年的威脅,同時使他們適應大人世界的叢林法則。然而作為個體的本我大人,卻希望通過大逃殺觀察人性是否能夠得到拯救,一切是否能夠得到改變。群體與個體的分裂,形成本我與自我的反差,作為個體的大人是真實與孤獨的,而作為群體,隱藏在軍裝與冷漠後,則是模糊的。
這是一部探討選擇的電影。兩個小時的電影,可以說殺人和被殺的情節沒有間斷過,但是就是在這種看似沒有希望、極度壓抑恐怖的情況下,故事卻傳達了太多的信息出來。這種信息量源於不同的選擇。在故事的開始,北野老師宣讀規則時就有兩人死去,因為他們挑釁規則。殺雞儆猴後,所有人不得不面對現實,進入遊戲,那麼,殺人,逃避與被殺,就成了三種不容逃避的選擇。每個人性格的不同造成選擇的多樣性,而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結果,每個人的選擇又會在相互之間產生影響,這就形成了一種反差。在薩特的「自由選擇」哲學裡,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力,但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進入荒島後,很快就有兩對情侶選擇自殺,以不合作的方式對抗惡的制度。在規則的恪守者中,有一個殺人狂,因為覺得殺人好玩自願第二次加入遊戲,以野獸的冷漠殺掉所有見到的人。有一個女孩光子,利用謊言、偽善、陰謀甚至身體迷惑對方,按照「人類智慧」不斷殺人,然而她死前我們知道,她在童稚時就面臨遭妓女母親的嫖客褻瀆的危險,而當時她選擇將嫖客推到樓下。從那時起,她就宣告了自己要不顧一切的活下去,她「只是不想坐以待斃」。有的人並沒有這種殘忍與決絕,他們只是在生存本能的茫然狀態下,拿起武器傷害別人,比如一個書獃子一邊背誦著數學公式說「我要活著我要高考」一邊開槍。在反抗者中,有一個美麗的女孩千草貴子,穿著明亮的黃衣在島上歡快的奔跑,不願傷害別人也不想被人傷害,生不曾懼怕,死也幸福安然。有一個代表人類精英的人三村,用黑客手段破壞了監控系統,並製造了威力無比的炸藥準備炸掉中樞系統,然而他死在天生殺人狂手中。一個社會的精英死於暴力,一切都混亂顛倒,是非不堪。燈塔六女孩的組合最為諷刺,她們本來團結一心,卻因為小小的導火線自相殘殺,前後的反差中,信任如此脆弱。這些人中,有殘暴的,有不擇手段的,有堅強的,有聰明的,然而他們都不是最後的生還者。秋也和典子,兩個充滿人性善良和純真光芒的戀人,在經驗豐富、有備而來的強者川田的庇佑下,活著走出了絕望的孤島。構成了這個殘暴電影的溫情無比的結局。在人性泯滅的叢林規則里,最後的答案竟然是人性的勝利,這種反差究竟是粉飾溫情,還是導演仁慈,他選擇這個虛假和溫情的結局,是否在告訴人們,只有愛能夠救贖絕望的心靈,狂亂的世界?
這是一部挑戰極致的電影。反差鮮明,以對陰暗的不加掩飾甚至渲染襲來陣陣抑鬱感,也以溫柔抒情的方式讓你在淚眼打轉。這恰巧是日本電影的獨特所在,反轉的情節鮮明的對比深深影響了日本式電影的審美觀。在《大逃殺》里,如果你不看畫面,會聽見電影里充滿了音樂、自言自語式的沉靜念白,以及少年們尖銳刺耳的叫聲。然而睜開雙眼,會看到絕望的少年,看到對「惡」的不加克制,看到種種突破底線的感官和認知刺激。然而每一次死亡與殺戮歸於沉寂,總會運用幾乎帶抒情意味的慢鏡頭描述死亡,通過溫情的瀕死獨白與愛情友情的涌動,講述著反差的極致。這是日本式殘酷青春電影最經典的特徵之一:清純柔美和尖銳刺耳總是相伴而行,以清澈畫面和幻漫配樂製造MV級別的電影語言,來講述這個關於死亡、人性、制度的故事。日本式的極致反差美學,源於日本民族心理中的危機感與自我保護心理,他們用這種方式拼湊出的安全感是以不信任為基礎的交往與相處,而信任,只有在生與死的邊緣才能真正表露。「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那就死一次試試吧!」是我對這種民族心理的感受。天文、地理與歷史上的不穩定因素使日本人不相信存在平靜而安定的生活,然而他們又無法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於是,日本式的電影審美與這個民族的人文心理結合在一起,解釋了日本人是怎樣地在生活並立足於世界的。他們就這樣,用一種極其曖昧的態度成全了反差鮮明而不留餘地的日本式反差美學。
深作欣二執導的電影《大逃殺Ⅰ:東京聖戰》和同其子一起執導的《大逃殺Ⅱ:鎮魂歌》中,東京聖戰更為人所熟知,看了看題主添加的話題我想題中的大逃殺應該指的就是這部東京聖戰。
關於電影的各種評價其他答案中已經講得非常詳細,但是只看到@李立庚 提到了小說和漫畫。我想在這裡補充一些看法。
一.
《大逃殺》小說由作者高見広春於1996年開始創作,直到1999年才完成目前出版的版本,在日本首次出版。這也是作者目前出版的唯一一部作品。2000年上映的同名電影由深作欣二執導,同年發行了由田口雅之改編的同名漫畫。2013年1月由現代出版社發行了首個中文版本,譯者為楊哲群。
新發行的中文版本的上部,在前言的前面,有一篇高見広春時隔五年之後重新寫給中文讀者的序,裡面談到了高見自己對於大逃殺及其衍生品的觀點。以下為「高見広春寫給中文讀者的一封信」部份節選。
此外,說不定各位讀者在閱讀這本小說之前,就已經先接觸過了已故的深作欣二導演拍攝的電影版,或是田口雅之先生的漫畫版。這些版本和小說版(嗯,基本上這才是原作)的不同點,除了某些細部設定不一之外,最主要的還是「整體氣氛」的不同。以下容我稍作討論。深作版在某種意義下要表達的是「世代間的代溝」,也可以說是在探討大人和小孩之間的關係。若更深入探究其本質,可以說電影版作品的宗旨是:「在這個惡意也好、暴力也好、偶髮狀況也好、小小的幸福也好,全都混在一起的大雜燴的世界裡,人們只能四處奔走,掙扎抵抗。」(「學校」比擬成「社會」多少可以算是一種象徵性的表現手法。)深作先生自出道以來,這類訴求是他作品裡的一貫宗旨,這部電影當然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說色彩還相當濃厚。另一方面,田口先生的表達方式(包含以娛樂性優先這點)就和我的比較接近,漫畫版的劇情設定也大致上按照原著小說的安排進行。如果說有微妙的差異,那就是田口先生的作品裡對人性有一種完全的信賴感(或者說是「愛」)。而我個人對人性的看法倒是有些冷漠的。也可以說,雖然我不敢自比遺傳子生物學家道金斯,但我是以觀察機械運作的角度來觀察人的活動。這部作品中,有一個角色的行為正如同機械一般。而我們即使不體現得那麼極端,但也都背負著機械的宿命(由誕生步向死滅)。或許因為我自身有這樣的感觸,因此在這個小說版(請容我再次強調這才是原作!)里多少充斥了些帶著諷刺意味的氣氛。然而,這並不是說凡事都不重要,不需要去珍視、在意。相反地,我想表達的是:「正因為人生如此,我們更應該有我們必須去重視的事物。」
以上是作者高見広春關於電影版大逃殺的感受,總體上與@yolfilm 的答案有相貼合之處,關於聯繫社會的象徵性手法的引用在@小明 的答案中也有提及。
二.
又回到那句萬金油老話,「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人對於電影的評價都是他內心的主觀感受。讓我想要打高分推薦的作品是這樣的:
1.震撼
2.思考
3.觸動
4.有趣
背景假設的很有趣。一部份的行為和心理耐人尋味。即使最後沒有找到她的男孩和他的女孩,這樣青澀深刻的情感也很美好。最後一點,這麼多血還不夠讓人震撼嘛XD!(雖然才R-15:P)
三.
「正因為人生如此,我們更應該有我們必須去重視的事物」
補充一點:關於背景架設,作者也談到了一些。@李晨@程廣楠
首先,這部作品的背景設定或許會讓各位想起一九四五年以前,在亞州和太平洋掀起廣大戰爭的日本。特別是中文版的讀者,也許會對這點感到有些在意。以我個人來說,絲毫沒有「那場戰爭如果是日本獲勝的話……」這樣的想法。嚴格說來,我在下筆時真正有意探討的是:不管戰爭的結果是勝是負,日本這個國家都不會改變的弊病(而且這個弊病還愈來愈嚴重)。另一方面,書中將那個任性胡為的「世界唯一超級大國」描述成「應許之地」,我如今看來,倒覺得有些後悔。無論如何,我想表達的是:即使置身於「理論上任誰也無法置信的世界」(或者也可以說是一個人自絕於其他人群之外,獨自封閉在一個名之為「個人」的牢獄之中),但還是能夠擁有一線希望。諸如此類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故事。讀者們如果能接受這個觀點,那就萬幸了。(上面這段話會讓人覺得好像很了不起似的,但其實之所以動筆寫這部作品,不過就是以「如果有一天,一個怪老師突然進入教室告訴大家:「今天要請各位同學互相殘殺一下。」那一定很恐怖吧。」這樣的想法為契機罷了。)
我們可以正直的針對這個有意思的設定做出全方位多層次的推斷,但是有三個字最貼切不過了:惡趣味。
雖然本片略顯變態,但是就實際而言,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想像力。當我們開始固化某一種類型的事情之後日本人就立刻讓你對於某一件事情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影響力我們對於青春電影永遠只是停留在,「撕逼虐戀,殉情自殺,二代炫富,屌絲逆襲」然而當我們將這種熱情一直在2010年之後開始肆無忌憚的蔓延的時候。殊不知在遙遠的十年前,日本人就對於青春片開創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定義。我們依舊在不思進取的對於個人的情感做以最大的詮釋的時候,日本人就已經開始思考人生了。https://pic3.zhimg.com/v2-280e5441fb61b51b4a6f867e6d87fa92_b.jpg
即使是將異常血腥的外衣包裹在本片身上也不足以掩飾本片在血腥暴力之後真正留存的東西。這個東西叫做「成長」,這個東西叫做「人性」。就像最後留下的那個問題一樣「你覺得成人將會對你說一些什麼?」。成人想要告訴你的已經包含在那死去的38人身上了。但是你一就可以憑藉自己的最初的本心得以存活下來的。
人們永遠不會因為自己的單純善良而受到非人的傷害。雖然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所遭遇的現實世界並非是如此的。但是在片中導演依舊是在努力的教導著人們,需要留存自己的善念。信任,以及純潔的愛。無一例外,最終持有這種信念的人就這樣活了下來。我們並不需要對於這樣的結局過多的要求什麼。因為很多情況下在這種血腥的環境之下可以喚起我們良知的機會不會是很多的。https://pic4.zhimg.com/v2-29c9ccc6f541d4dc679c08718f0c970b_b.jpg
就像之前的韓國電影《老師的恩惠》一樣。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相愛相殺總是那麼的讓人膽寒。總會有那麼一個懵懂的善良的人在最後得以留存的。即使是最恐怖的電影最終也要保持一個比較善良的結局最為自己的主旨,否則一味的血腥暴力就會失去它的趣味。
就成長的青春電影來看本片是成功的,至少是在不同的角度讓我們對於同一個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成人的世界究竟會有著怎樣的秘密呢?可能這一次的考驗教會了他們很多。其實將本片當作一個單純的血腥暴力電影也是可以的。至少它會交給你什麼情況下需要做什麼決定。比如一開始的那個學霸,拿著槍卻不知道如何瞄準,卒;痛恨別人橫刀奪愛的女子在拿著槍的情況下卻被反殺,只不過由於自己喋喋不休,卒;最後的終極Boss,在絕對的優勢之下卻被人扎傷了雙眼。究其原因只不過沒有乾淨利落的解決問題罷了。https://pic1.zhimg.com/v2-19dd507c742f76091b6602d5c54720ec_b.jpg老師作為一個失敗者最終只是想在自己的彌留之際讓學生明白一些道理。只不過有的學生可以在篤信自己的道理過程中活下來,而有的人則不會。對於唯一讓自己牽掛的女主,從老師的畫幅中就可以看出,一開始只不過想要女主一個人活下來的。而其餘的人則是陪襯。但是最後當女主和自己的男友都開始信仰自己當初的最單純的信念的時候奇蹟般的兩個人都活了下來。可見有時候信仰並不是盲目的。https://pic2.zhimg.com/v2-82e423799b58a751ac87180710515285_b.jpg我絲毫不懷疑日本人在某些領域的顛覆能力,如果你也是對於市面上的青春片有所嫌棄的話,那麼不妨看看這部特立獨行的青春電影。至少會讓你懂得,信任以及善良會有一個好結局的。
沒什麼好分析的,要再拍大逃殺2 就是在養老院拍老年版大逃殺
10.23更新:更新說明,您現在看到的內容是最近發布的,下面的內容是我前幾天發布的,本來是沒有必要,因為在問題說明裡我已經有了很明顯的交代,可現在被誰刪去了,也許我的言論太富攻擊性了吧,所以,下面說一下我剛看完電影的心情。剛開始看這部電影,我是很噁心的,正如許多人所說的,設定太脫離實際,最基本的一點,任何法律都不會將人的生命至於如此低賤的地位,因為孩子越來越不尊重成年人,就制定法律,讓同學們自相殘殺,而且,裡面許多同學的表演就跟a片一樣假,許多情節也是腦殘的不行,我是忍著看下來的,最後發出了「這部電影的意義何在?」的疑問,該片在時光的評分是8.5分,沒看之前,我會痛心我還沒看過,看完之後,大驚為何該片能有這麼高的評價,故來知乎問問,感謝這麼多知友的回答,yol叔寫的很好,每一句讀下來都有收穫,也不枉是得到最多人贊同的答案,然而我想說的是,這部電影缺點和優點一樣明顯,正如 李晨,馮奕博 所說,邏輯混亂,各種bug 充斥著影片,就這一點,個人認為,這更多的是導演想要演繹的一個童話式的故事,導演就是想要以如此直觀殘酷血腥的鏡頭告訴你,他對人生,對這個社會的感悟,以至於他不會去思考更多現實性的東西,使這部影片更加的符合邏輯,更可能地,導演根本無法找到堅實的現實依據支撐整個故事,正如經濟學家不能像物理學家一樣,操控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來驗證各種經濟理論,明白這一點之後,我選擇忽視他講故事的方法,而去真正理解他到底要告訴我什麼,所以,這部影片有這麼大的分歧,大抵是因為個人注重的點不一樣,沉下心來,我還是認為這部影片的確有其意義,下面的內容便是那天我看到的解讀,寫的很棒。
第一次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睡不著,順便百度了下,看到一篇由網名為「黃種人」寫的一篇文章,算是頓悟了,以下:
《大逃殺》評論評價——末日之後更加艱難
「新世紀之初,一個國家崩潰了,總失業率超過15%,一千萬人失業,八十萬名學生杯葛校園制度,少年犯罪率攀升,成年人失去信心,並且懼怕青少年,因而通過了一條法案:新世紀教育改革法(簡稱BR法)。」這是《大逃殺》假定的故事背景,也是拍攝此片時已年近70歲的導演深作欣二的問題意識。
一座小島,三天之內,殺光其餘,只留本身,多於一人,餘下皆死。這是一個多麼聳人聽聞慘無人道的規則,在軍隊和老師的強迫下,同班同學捲入這場殺人行動。軍隊實際象徵了以暴力機關、政治、經濟為代表的硬力,而老師則象徵了以文化、教育和意識形態為代表的軟力,同學們被兩者拋入絕境之中。日本是一個島國,放在小島這個封閉的空間內一方面有利於電影敘事,另一面其指涉也很明確——這是日本國的寓言。但是,我首先把這部作品視為現代社會的困境,而非某國政治的困境或者人性的困境,前者將後兩者納入邏輯框架之內。
齊格蒙特?鮑曼在《現代性與大屠殺》中通過猶太人被納粹屠殺的歷史分析了現代性的內在邏輯,認為現代理性造就的管理方式、道德冷漠、倫理盲點、官僚體系與技術異化是大屠殺的根源。深作欣二的《大逃殺》更為深刻之處在於把現代性對人的追殺日常化,就是說現代社會最令人絕望的是「無處可逃」:禁區實時變化,追殺者時時存在,前後都有未知的敵人在等待。片中下一秒死亡的緊張感和血腥四濺的形式感不過是一塊誘人的肉,內在隱喻才更為重要。影片開頭,對獲勝者的新聞報道與女主持介紹殺人規則的輕鬆進一步揭示現代社會的病症:把殺人當做奇觀爭相報道,把真實人生置換成真人秀節目,殺人成為規定動作。耄耋之年的深作欣二發出這種悲觀主義的呼號,似乎比電影更加令人透不過氣。
日本的現代性困境甚於其他發達國家,首先因其現代化的徹底性和全面性,加上地狹人稠,缺少緩衝地帶與迂迴機制,人被扭曲與畸變的程度也重於其他國家。權威媒體曾經報道過2008年日本首都圈(包含東京、神奈川、琦玉和千葉)地鐵輕軌停運延誤總數達到4.06萬次,超過半數原因是原因是自殺所致。 [i] 片中展示了少女援交,成年人道德淪喪,人與人之間毫無信任和責任感的片段同為例證。美國雖也身受現代性之苦,但畢竟還有個瓦爾登湖。中國東中西部的過大差距造成了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的共時性並置,好處是為現代人提供了退守的空間和餘地,失業了被虐了還可以去青海湖邊上隱於野,逍遙遊。但是這種慶幸不知還可以維持多久,原因是發展主義的邏輯在中國也已壓倒一切。換句話說,青海湖邊上也不是凈土啊。網上有資料詳細列出了《大逃殺》中42個同學每個人手持的武器和死法。中川典子和七原秋也是唯二手持防禦性武器的孩子,分別是望遠鏡和鍋蓋。這兩個最終活下來的人可愛單純,對現代性沒有絲毫警覺,也沒有反抗能力。直到回歸城市他們才拿起一把短刀,並說:「我們現在到哪裡都會帶著武器,說不定會用得到。」
在海島瞭望塔里的幾個女孩子是辦公室哲學的縮影,表面一團和氣,在重壓下仍可以說說笑笑吃吃喝喝,但是,某個突然降臨的危機就可以把這種平靜徹底打破,每個人內心的齷齪和猜忌全部曝光。這像是暗涌之上的風平浪靜,也像是隨時可以傾覆的大廈。
相馬光子是導演著墨較多的角色,我們很難用兇殘無恥這種詞語對她做價值判斷。原因是她不過忠實的執行了規則,完成殺死他人的任務目標。如果單純從完成任務的角度來看,甚至可以說她是出類拔萃的:沉穩幹練,手段與目標吻合,像極成年人。她深味現代性的殘酷,沒有可憐的悲憫心,攻擊性極強。童年記憶使她早熟,她從不束手就擒坐以待斃,總是先下手為強。青春與暴力聯繫在一起那是原因是青年人的單純,只用手上的武器殺死別人。「成熟」的標誌是不再用「暴力」這種過於簡單的手段了,成年人的「武器」隱蔽而狠毒:眼淚、身體、金錢……電影《性、謊言、錄像帶》成了真正的預言,今日中國的領導只怕名表、性愛視頻和情人日記。
在現代食物鏈最高層的人有可能逃脫被追殺的命運嗎?老師北野掌握生殺予奪大權,但是同樣孤獨死去。死前他已經被家庭拋棄,被學生侮辱。他用水槍做為誘餌求得一死。死前他意味深長的不斷重複:中川,努力加油。影片開始,七原上吊的父親寫在手紙上的遺言也是:秋也,努力加油!無數成年人選擇在開始、中途和尾聲時放棄生命,放棄的還有對下一代的責任。但是這種說法又變成了對成年人的道德指摘,所以更確切的說是他們無能為力。我們常聽到年邁的鄉村老父對遠遊的愛子充滿辛酸的一句叮嚀:孩兒啊,要爭氣!這是長輩對抗這個世界最無力的吶喊。影片中有兩個外來者:川田章吾與桐山和雄。川田章吾總共殺了兩個人,第一次出手為了救下中川與七原而殺人,第二次出手則終結了殺人狂桐山和雄。兩個不速之客是導演放置的極致化符號。川田章吾是對現代性有警惕的一類人,或者稱之為「一個覺悟了的人」。他從過往殺人遊戲中存活,一方面說明他參與過屠殺,另一方面由於了解現代性機制能夠保護本身和他人,他實際上扮演了救贖者的角色。而桐山和雄則是惡的化身,他試圖依照規則不留活口成為最後的贏家,他象徵著現代社會大惡的一個詞Capital(「資本」,也有「大寫」的意思)。
還有社群主義、獨善其身、愛的力量,統統被殘酷的屠戮了。現實中,有些人面臨現代性困境選擇了自我放逐和邊緣化,與世無爭也無法保證自身安全。逃?殺!例如遭拆遷的自焚者就是一則例證。
影片結尾,中川典子在歸程輪船上說了一句話:「好美啊,雖然是大家的葬身之地。」這句刺耳感嘆的潛台詞是:現代社會物質豐裕,聲光電影刺激感官王國,下可五洋捉鱉,上可九天攬月,多麼一幅無與倫比的美麗景象。但是,我們在這種現代性中掙扎著,我們同樣在現代性中死去。中川仍是那個單純的姑娘。她接著出艙對川田章吾說:謝謝你(讓我們活了下來)。川田卻大喊一聲:「七原,真正難過的日子,現在才開始。」
我猛一下想到「末日預言」。很多人對這個特殊的日子抱著非常複雜的心態,似乎很忐忑又似乎有些期待。如果你我他大家同歸於盡,沒有任何負擔的走掉,則成就一種解脫。後末日時代,前路更加艱難,選擇活著比選擇死亡需要勇氣。。
魯迅在故紙堆的字裡行間里看到兩個字:吃人;深作欣二閱世七十餘載看到了兩個字:殺人。今天展現在我們身邊的還有比這更為殘酷的真相。
阿多諾曾言: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歌是野蠻的。實際上,現代社會詩歌已經喪失了存在的可能性。波德萊爾的《惡之花》標誌著社會已經摒棄了詩歌這種形式,在它的開始,是它的結束。海子成為中國尚未大規模進入現代之前的最後一位詩人,現代人已經不再「需要」詩歌——或者說我們太需要詩歌,太需要回歸了,原因是我們已經走得太遠。媒體技術日新月異,信息社會的發展進一步異化了人的處境,小說散文也統統不再「需要」,今天是「需要」段子在空中飄揚的時代。那麼好,我們就來講兩個段子:
清華:一半境外同學嘲笑另一半境內同學; 北大:一半同學批判另一半同學;人大:一半同學在當另一半同學的秘書;政法:一半同學在抓另一半同學;復旦:一半同學在收購兼并另一半同學的資產;財大:一半同學在查另一半同學做的帳;中戲:一半同學在睡另一半同學的老爸。
今天這個社會很多企業提倡狼性文化,被人詬病少了點人味兒。人味兒?呵呵。那不過是在前台的角色扮演和印象管理罷了。
這就是我們身邊的故事。「大逃殺」是外化的現代性困境,用血肉之軀作為隱喻本體。那麼作為個體而言,我們究竟該如何選擇?
導演在遺作中留下的遺言是:跑吧!給我們留下了些許前行的力量。可是,中川和七原挽手跑至一個路口,繼續向哪裡呢?他把問題拋給我們,我們只能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上本身抉擇。
看到一個答案,大家為什麼接受了BR制度這種設定?
譴責光子也好,說女主自帶聖光也好,都是在說這種制度下不同表現的人如何如何。
光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接受這種設定,電影就已經很厲害了。
說實話很喜歡這部電影,雖然被帶入了奇怪的設定,但真的很喜歡裡面的人。
我只是不想坐以待斃
可是,我們甚至沒有說過幾句話啊
你傷了我的臉
大家要一起活著出去啊
謝謝
很喜歡努力活下去,或是努力讓別人活下去的人。
雖然出來混的遲早是要還的,但他們做好這個準備了。
日本是個對暴力有畸形喜好的民族。這點在日本各種電影、漫畫中大家想必能輕易觀察到。
《大逃殺》在我看來就是這樣一部電影。
《大逃殺》在日上映後引起社會各界廣泛爭議,幾乎被禁止放映。幾年後長崎發生一小學女生殘忍殺害同學的慘案,而該女生據傳就是《大逃殺》的粉絲,日本舉國震驚。迫於社會壓力,發行公司甚至推遲了影片的 dvd 發行。
與日本不同,中國大陸觀眾通過盜版看到這部片子後卻好評一片,紛紛表示亞克西,大呼思想深刻啊么么噠。在看了一些個大神(你懂的)飽含深情的影評之後,許多人紛紛為自己沒看出影片的深刻內涵而暗暗自責……
其實,騷年們,你們的第一觀後感是對的——豪變態的電影!嚶嚶嚶!!
那麼大神們那些熱淚盈眶的觀後感是腫么回事丫?
因為從這部小眾電影里觀察到深刻的內涵的人,就是——自以為——有深刻思想的人丫~
剛看了一遍,個人看法,主觀性較強
這部片子是具有暗喻的,我個人覺得,暗喻少年成長的過程。
一個班級被帶到島上,暗喻著----畢業
學生: 大家還記得初中時期我們的畢業照嗎,如今我已三十而立之年,在翻出初三畢業照,那些青澀的面孔,對照現在他們的現狀(部分我還有聯繫的),不由得唏噓社會就是一個廣闊的戰場,我們都經歷了一場大逃殺。而混的最好的走出我們這個城市,乃至衝到USA,乃至率先拿到綠卡的,乃至到達人生巔峰的,難道不是我們這場大逃殺的優勝者嗎,而班中那部分到到30歲現在還混在我們城市底層,端盤子,當保安,甚至還在啃老混日的同學們。他們何嘗不是早已死在那個小島(畢業後生活的小圈子)之中。
老師: 北野武 飾演的老師,代表著教育制度,從精神上(用廣播)引導著學生互相殘殺(限制部分區域,加速殘殺的橋段就是明顯的引導),影片用誇張,一目了然,過分,讓人反感厭惡的形式把這個東西表達了出來。
政府: 軍隊 武力威懾與控制(由於軍隊的威懾力,學生根本沒有產生聯合起來把北野武為代表的老師打敗,從而獲得烏托邦搬美好的如回憶中打籃球時那樣的自由快樂)
細節: 自殺二人----無法面對社會的殘酷,選擇的自殺逃避。 跑步女孩一段---癩蛤蟆同學向天鵝同學表白,反被天鵝無情侮辱,結局心理徹底被打擊致"死". 燈塔中的一段---因為猜疑,表面的友誼片刻支離破碎(這點在女生總尤其明顯)。嘲笑我們走入社會後,因為互相間摻雜了利益之分後,很多以前的朋友,所謂友誼,表面上一團和氣,但卻是經不起風浪推敲的。 製作火藥反抗三人組---新生代革新者,創業者們想在社會中成功的艱難。 好留級生---先我們踏上社會幫助我們的學長。 壞留級生---先我們踏入社會,樂於給我們使絆的學長。
因為只看了一遍,只寫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其中暗喻的地方有很多,比如每人分到的武器也代表了每人的性格,或者畢業後的社會中的職業 (殺人武器), 人吃人的社會。有的同學走出教室時推掉武器包的態度,也代表著這個人的性格。我覺得都是有含義的,所以這部電影不是簡簡單單的爆米花片,值得多看一遍。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在2004年,當時我還在上初中啊!大逃殺給我稚嫩的心靈造成了不可磨滅的重創!
同學啊,一起勾肩搭背的同學,怎麼就這麼荒誕殘忍呢!
還有那個班主任,不應該是在你背後墨跡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嗎!怎麼就這麼吊呢!
以上就是大逃殺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就看過一遍。但,對我而言就是神作。帶入感不要太強了!
深作欣二的電影《大逃殺》是一部很老的片子了,老到最近我才第一次看它。可能之前很多人都已經看了類似的美國大片《飢餓遊戲》了。雖然幾乎是同一個類型,同一個套路的電影,美國人和日本人的視角和想法卻是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兩部片子的基調和價值觀是完全不同的。
美國人拍的片子,即使是這種殘酷的互相殘殺,也拍得很美很帶感,看得很爽。不知有多少人是沖著詹妮弗勞倫斯的好身材去的。儘管《飢餓遊戲》全片都在展示生死搏殺,但是飢餓遊戲宣揚的還是親情、愛情、同情心以及一個階級反對另一個階級的壓迫這種好萊塢電影中屢試不爽的母題,這可能是最基本的美國人的價值觀吧,不知是否有政治含義在裡面。
而日本導演深作欣二的《大逃殺》則完全不同, 影片有「暴力美學」的代言人北野武老師坐鎮指導,影片一大半的時間都是血腥的屠殺場面。並且從電影中可以明顯看出導演對於人性和生活所持的消極的態度。在只能活一個人的遊戲面前,除了拚命活下去,一切都是蒼白的。最善良的人,死的是最快的。同學之情是無用的,為了活下來,可以對身邊的同學用刀砍、用槍去射擊,用電擊槍去電,用感情去誘騙。親情是無用的,這場少年之間的屠殺原本就是由成年的父母組織並見證的。甚至我們認為可以至死不渝的愛情,也可以為了活下去這個理由而拋棄。如果你一開始便拒絕這個荒謬的生存規則拒絕非道德呢?那就選擇以死殉道吧。
整個片子整體的基調灰暗,可以看出所有的人活得都很壓抑。因窮困選擇自殺的父親很壓抑,被同學排擠孤立的女生很壓抑,怎麼努力也得不到女生清新的男生很壓抑,北野武扮演的不被女兒接受的班主任也很壓抑。儘管最後男女主角並沒有死。卻仍然是在某種程度上死了,成了全國通緝犯,亡命天涯,前途一片茫然。
大逃殺的緣起是,日本經濟崩潰,少年犯罪率上升,成年人認為少年們不尊重並對他們感到不滿,於是便有了這場用來教育孩子們的大逃殺遊戲。每次想到這一點,我便想到楊永信的網癮治療中心,家長們不也是把不聽管教的孩子綁送去電擊嗎?
電影裡面的大逃殺當然只是一場荒謬的遊戲罷了,但我們所謂的現實生活似乎也是一場大逃殺。
我們的出生便是精子的競爭選擇,幾億個精子競爭一個卵子,以獲取寶貴的存活機會。我們從大逃殺中脫穎而出,而我們幾億個兄弟姐妹都死在了競爭的路途上。
我們好不容易出生了,要去和兄弟姐妹爭奪父親母親的愛。
我們的教育是一場搏殺,小學有入學考試,中學有中考,甚至現在幼兒園也有入園考試。我們接受6年加3年再加3年的搏殺訓練,為的就是在和同齡人的搏殺中取勝並存活下來。在一場又一場搏殺考試中,我們拼盡畢生所學,擊殺所有技不如人的傢伙,為的是獲取參加下一場搏殺考試的入場券。
當然,規模最高的搏殺考試叫高考,有的人真的在這場搏殺中失掉了身家性命。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當你從高等搏殺學校畢業以後,你獲得了初級的搏殺學位,你在溫室中的搏殺教育也就結束了。
你將被投放到真正的角斗場,在這個真正的角斗場中,你可能遇到獅子,遇到犲狼虎豹。請記住,這不再是模擬的大逃殺了,不會再有人對你手下留情了。你遇到的對手,將使出飛鏢暗器、下毒、誘騙等各種手段。只因為他們和你的目標是一致的。
打倒面前的所有人,在角斗場上活下去!
你將經歷無可計數的一場又一場的生死搏殺,要麼站著死,要麼跪著生。你可能無數次倒在血泊之中,舔舐著自己的傷口,你腦中模糊地想:「我受不了了,我就要死了」。然後僅憑殘存的一絲意識踉蹌著爬起來。
不知過了多少年,你戰勝一個又一個對手,你的身上傷痕纍纍,你發現自己老了,再也打不動了。
終於有一天,當你氣喘吁吁的把一個人按在地上,那個西裝革履的主持人過來告訴你。
「你可以走了,去成為看台上的一員,因為你真的畢業了,
從這所社會大學「。
尾聲
西邊殘陽如血,照亮了你的暮年。你猛地扯下花白的鬍鬚,灑在眾多小小的墳塋前,
那些幼年的小夥伴,他們在青春中死去,而你賣了青春,換了生存。
只說一點:
那每每驚心動魄場景之後已默劇手法打出的全屏字幕以及其內容和實質的強烈反差,給人一種深深的震撼感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