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算用光線進行建築設計?


試試看能否分類分析建築里光線的設計:在功能上對光照的要求都已經滿足的前提下,分類討論光線的設計
一:光的分類
1.1 直射光:讓光在什麼時間以什麼樣的形態落在什麼位置上 牆/一片水池/地面/台階/雕塑/穿過剖面或平面抵達另一個空間 等等


[Canova Museum, Carlo Scarpa, 1955-1957]
[圖片來源: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659795962/]

[Museum of Roman Art, Rafael Moneo, 1980-1985]

[Museum of Roman Art, Rafael Moneo, 1980-1985]
[圖片來源: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745565247/]


1.2 漫射光:讓光通過弧形屋面/牆/水面/透明材料等等的反射/透射到整個空間/空間某個位置,營造某種氛圍。

[Centro Gallego de Arte Contemporánea, álvaro Siza 1988-1993]

[Centro Gallego de Arte Contemporánea, álvaro Siza 1988-1993]
[圖片來源:Centro Gallego de Arte Contemporánea, álvaro Siza, Santiago de Compostela, Espa?a, 1988-93. Parte 2.]

1.3 人造光:照明設計,燈光設計
有待補充

二:手法的分類
2.1 開洞:小孔/深的洞口/長窗/縱向條形窗/天窗/縫隙 等等等等

[Kolumba Museum, Zumthor, 1997-2007 ]

[Kolumba Museum, Zumthor, 1997-2007 ]
[圖片來源:Kolumba博物館 2.1]

[未建成, Campo Baeza, 1996]

[未建成, Campo Baeza, 1996]
[「這個開滿小孔的天花板,像阿爾罕布拉宮的浴室那樣,投下傾盆大雨般的陽光」]
[圖片來源:Ba?os árabes]

[阿拉伯古浴室]

[阿拉伯古浴室]
[圖片來源:Ba?os árabes]

[Escuela de Arquitectura de Oporto - La biblioteca, Alvaro Siza,]

[Escuela de Arquitectura de Oporto - La biblioteca, Alvaro Siza,]
[圖片來源:Escuela de Arquitectura de Oporto]


2.2 通過材料反光:水面,淺色、彩色的牆面等等等等


[ Casa Luis Barragan, Luis Barragán]
[圖片來源: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062932955/]

[Convento de las Capuchinas ,Luis Barragán]

[Convento de las Capuchinas ,Luis Barragán]
[圖片來源: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105334619/]
[對巴拉甘作品不熟 可能有錯誤]

2.3 材料透光:透明/半透明玻璃,薄的石材,新型材料等等等等

[St.Pius Church, Franz Fueg, 1966]

[St.Pius Church, Franz Fueg, 1966]
[圖片來源:St. Pius Church, Meggen CH]


三:與空間配合的分類
光要和空間配合,和建築師想要給人的感知有關
神聖的/神秘的/開放的/私密的/舒適的/不想讓人久留的/ 等等等等


3.1 暗的空間:微弱的光烘托 / 用流線上其他非常亮的空間對比 / 室內外亮暗對比/空間重點部位照亮 等等


[Kolumba Museum, Zumthor, 1997-2007 ]
[圖片來源:Kolumba博物館 2.2]


[Iglesia de Iesu, Rafael Moneo, ]
[圖片來源: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155388846/]

3.2 亮的空間:承托和反射光的面的形態

[Iglesia en Marco de Canavezes, Alvaro Siza, ]

[Iglesia en Marco de Canavezes, Alvaro Siza, ]
[圖片來源:Iglesia en Marco de Canavezes]

[Centro Gallego de Arte Contemporánea, álvaro Siza, 1988-1993]

[Centro Gallego de Arte Contemporánea, álvaro Siza, 1988-1993]
[圖片來源:Centro Gallego de Arte Contemporánea, álvaro Siza, Santiago de Compostela, Espa?a, 1988-93. Parte 2.]


3.3 亮/暗的節奏:
一個空間:光均勻分布/空間盡端打亮或變暗/光有節奏的分布/強調空間某一個重點 等等
整個建築:流線上不同空間,不同明暗有秩序地組織/ 同一個透視位置上亮和暗的空間的對比
例子有待補充


路易斯·康(Louis I. Kahn) 的金貝爾美術館(Kimbell Art Museum)

金貝爾美術館

金貝爾美術館

如果說探討光和建築設計,那麼路易斯·康是不得不提的,而金貝爾美術館又是康的建築作品中一例用光絕妙的典範。
康的臉上有幼年時留下的疤痕,那是緣於他一次太過關注炭火明亮的色彩而造成的事故,可能,康對於光線的迷戀,從很早就開始了。

路易斯·康

路易斯·康

康說過:「結構是光線的創造者。「在他看來,選擇一種結構,與選擇光線是同義的,要給空間以好的影響,讓光線成為建築秩序的一部分。在金貝爾美術館中,康很好的踐行了這一點。並且當結構和光線發生關係時,光才會顯得充滿力量感。
在美術展覽館這一類建築的設計中,如何去控制自然光線是尤其重要的,也往往是建築師們的一個最主要的挑戰。既要保證室內的照明需求,給藝術品增添亮色,又要保證沒有破壞性的紫外線照到它們。而金貝爾美術館所在的德克薩斯州沃思堡地區,太陽光充足而強烈,這是康面臨的問題。

應該說,康在金貝爾美術館的設計中,遇到了一位理想的業主——理查德·布朗,他同時也是美術館的首席執行官。他們共同認為,在金貝爾的設計中,自然天光應作為主要的採光光源。更進一步說,在康的理想中,美術館應是一個光和結構統一來定義的空間。
在金貝爾美術館中,康設計了一種類筒拱形屋頂的結構,並讓光線從天窗進入。實際上,這個似拱非拱的結構其實更趨向於彎曲梁,縱向跨在柱間。結構決定的曲線是一條輪轉曲線(滾動圓周上一點的軌跡、亦可稱擺線)。


光線通過輪轉曲線拱頂中央的狹縫進入,照亮了屋頂銀色的混凝土,大部分光線經過反射板的反射到拱頂側面,同時有一小部分光線透過反射板,不致使反射板背面過暗,這樣整個拱頂成一發光面光源,也給室內空間帶來了適宜的天然光。這種採光結構,被康稱之為「濾光器」。

剖面——輪轉曲線拱、天窗和人字形鋁製曲面反射板的單元

剖面——輪轉曲線拱、天窗和人字形鋁製曲面反射板的單元

採光方式剖面的示意

採光方式剖面的示意

康自己在波士頓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的一次演講中說到:「我正在德克薩斯設計一座博物館,在那裡我感到自然光的作用下混凝土拱的室內光線會有銀的質感……這種光感會均勻地灑在室內而不是直接落在展品上,同時讓人舒適地體會到自然光線隨著時間的變化。」一村老師在一次講演中,談到這個房子時將這種銀的質感說成是「絲綢般的質感」,我覺得也是比較恰當的。

混凝土這種銀(絲綢)般品質的展現更重要的不是源於它本身的光滑,而是因為在這樣的光線下,才獲得了銀(絲綢)般的質感。因此,建築設計中材料的特質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被展現這件事是尤為重要的。

於是,結構、材料、光線和建築,在這個房子里融合的恰如其分。讓你覺得這一系列的設計是多麼的自然和巧妙,水到渠成,絲毫沒有做作和多餘。

如光滑絲綢般的混凝土

如光滑絲綢般的混凝土

可能剛學習建築學的童鞋會覺得,這個倉庫一樣的房子,到底有什麼好的?(雖然古羅馬倉庫確實為這一筒形拱單元的來源之一)沒關係,據一村老師講,張永和當年也有類似的感覺。但真實站在這個偉大的」拱「頂下時,這個結構、空間本身便會帶給你震撼,這也就是建築在圖片和教科書上那種感受不到的「場所感」。

Kimbell值得去研讀的地方太多,光線的運用只是其中一點。當你一層一層揭開其面紗,便會明白Kimbell的絕妙。

Kimbell值得去研讀的地方太多,光線的運用只是其中一點。當你一層一層揭開其面紗,便會明白Kimbell的絕妙。
紀錄片《My Architect:A Son"s Journey》中,當Kimbell Art Museum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交相輝映出現時,怎能抑制住心中油然而生對這座偉大建築的感動?
這部紀錄片有興趣也可以去看,是康的兒子拍的,能看到關於康的故事、作品以及和康有過交集的人們,還有他真實的影像資料。

康曾經說,並非所有房屋都屬於建築藝術,自然光是唯一能使建築成為藝術的光線。雖然苛刻,但這應該成為當今建築師們的一個理想。雖然,職業的成熟也許帶來理想的黯淡,但沒有理想,我們和鹹魚又有什麼區別?
應該說,康的一生都在做建築用光的探索,下面一張圖便是他在這方面完成或未完成的實踐,金貝爾也在其中。這也是康的作品帶給世界的最大貢獻之一。

致敬!Louis I. Kahn。Kimbell Art Museum,我心目中最好的房子之一。

致敬!Louis I. Kahn。Kimbell Art Museum,我心目中最好的房子之一。


如何用光進行建築設計——從埃及百柱廳說起 - 抱朴·藏愚 - 知乎專欄更新了幾個案例,寫得完整一點點……

---------------------------------------------------------------------------------------------------------------------------


前面答主基本把光的分類,光的進入形式,光的效果答全了,但看了一圈多數是建築空間中如何表現光,較少談如何控制光表達建築元素。本答案試圖從操作角度而非描述角度切入,簡單談兩個關於如何用光照亮柱子以表現建築師心中意向的案例。畢竟建築歸根結底是物質的,除了想做什麼之外,更重要的是怎麼做。


先是Crematorium Baumschulenweg,德國柏林火葬場。建築師力圖使用厚重的牆體與樓板,粗壯的柱子,縫隙狀的光表達空間的神聖性,為凸顯這種神聖,建築師希望做到柱子與樓板之間呈現脫離狀態,仔細讀圖發現,柱子上方為單向梁,且做到只保證最低限度的梁寬以連接屋蓋,而更重要的操作則與常規作圖相悖,即所有柱子與其上樓板所留空洞偏心布置——柱子向南,孔洞向北——這一操作的意義在於,不僅最大限度隱藏了向南連接的單向梁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將南向光的入射量加大,使柱頭位置在位於北側的主入口觀察時處於完全逆光狀態,上部極端明亮且與樓板呈徹底脫離狀態,加強了厚重屋蓋的漂浮感受。各位可以試想一下,如果缺少這步偏心操作,柱子位於空洞正中間的話,最終呈現的效果與此相比其中的差距與遺憾。


另一個拿過來討論得例子是KAIT工坊,太多文章提到其結構的複雜,其空間的通透,然而複雜的結構我們無法學會,通透的空間我們也難以模仿,但至少我們能從某些建築操作來看石上純也如何一步步將樹林抽象表現的。與樹林相似的是其強大結構知識支撐的柱位的雜亂與柱徑的不同,然而與樹林不同的卻是所有柱均為長方形截面。這與光有何關係呢?答案在於樹林中由於樹冠形狀及空氣中濕氣等等因素對光線的影響,不同樹榦的明暗與清晰度均不同,而抽象於建築中,控制方向不同的扁柱柱身上影子的濃淡顯然要比圓柱的影子表現性強。為了進一步加深這種影子濃淡的差異,其上屋頂的天窗也呈不均勻布置狀態。以上這些相關光或影的操作配合超尺度的層高對於斜上方視線的引導,最終還原出了一個抽象的森林——若層高不夠,餘光無法斜向看到外面天空,也將無樹林的感受;而若天窗布置極為規律,或所有柱子全部依照真實樹林做成圓形截面,最終對於概念得呈現則將完全是另一個狀態了。就好像下面這個車站加建,同樣是雜亂的柱網,然而沒有樹林的感受,只讓人覺得是個乾淨的亭子不是么?


能讓人Ah的,某些可能會算是Art,但到它們能被稱為Architecture之間,隔著的或許正是這些操作吧。


這個問題提出來很久了,前前後後上面也答得挺多的了,我也來補充一下吧,權當對自己的總結了。
其實怎麼算對光的運用呢,開個窗畫個洞築一堵四面漏風的牆,把光引進來了,自然也就算運用了。可一說到設計,其間的玄妙便深了。

圖為Louis Kahn對光與空間的不同時間段的思索與探討,從學生時代到最終的伯克利圖書館。我們能看出,康為了實踐他對空間的追求,其實是做了大量實踐的。為了每個建築的最優解。直射、漫射、折射、色彩、質地,都是影響一束進入建築空間的光的要素,那麼,如何在建築中採用最恰如其分的手法來引入光呢?

圖為Louis Kahn對光與空間的不同時間段的思索與探討,從學生時代到最終的伯克利圖書館。我們能看出,康為了實踐他對空間的追求,其實是做了大量實踐的。為了每個建築的最優解。直射、漫射、折射、色彩、質地,都是影響一束進入建築空間的光的要素,那麼,如何在建築中採用最恰如其分的手法來引入光呢?

第一個例子依然是康,是他的一個傑出之作——菲利普埃克塞特學院圖書館。康常常在建築空間中運用雙層表皮的手法,在這裡也不例外。內層為木材,外層為混凝土,不同的質地在建築內部產生了溫和的光,而頂部交叉的混凝土蓋將外部光均勻地引入內部。

第一個例子依然是康,是他的一個傑出之作——菲利普埃克塞特學院圖書館。康常常在建築空間中運用雙層表皮的手法,在這裡也不例外。內層為木材,外層為混凝土,不同的質地在建築內部產生了溫和的光,而頂部交叉的混凝土蓋將外部光均勻地引入內部。
第二個例子是劉家琨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館。

劉家琨的這個博物館算我很喜歡的一個博物館設計了,有種設計的純粹感吧,無論是斜穿過竹林的石塊,還是入口處的坡道,以及頂層佛像處很高的樓梯,還有屋頂的狗洞(……),確實能看出來設計師是很用心地做這個建築(以及沒受什麼約束……據說是一個隨意做不差錢的方案……),但是據在那裡工作的那個姐姐介紹說其實也不能算完全的清水混,因為內部其實是磚……

劉家琨的這個博物館算我很喜歡的一個博物館設計了,有種設計的純粹感吧,無論是斜穿過竹林的石塊,還是入口處的坡道,以及頂層佛像處很高的樓梯,還有屋頂的狗洞(……),確實能看出來設計師是很用心地做這個建築(以及沒受什麼約束……據說是一個隨意做不差錢的方案……),但是據在那裡工作的那個姐姐介紹說其實也不能算完全的清水混,因為內部其實是磚……
好吧扯遠了,鹿野苑一個對光運用很神奇的地方就是這個穿過兩個空間 的小水池了,水池兩邊的房間一明一暗(能從圖中看出有一個房間在水面的上部有一條長的縫隙,而列滿佛像的那個房間就比較暗)。
我們知道,水面是折射光的良好介質,光從一側房間打下來,經水面折射到另一個房間,產生幽幽的亮光(從圖三地面能看出水面的折射光),產生了一種很空寂的感覺。站在那個地方的感覺真的很奇妙。

還有一處是對佛像處的光的處理,鹿野苑的照明大多是自然照明,大部分都是在天花板上開窗,有大的方形窗,也有縫隙般的小口,整個雕塑都籠罩在氤氳而朦朧的光下,同時效果也很好,當時我們去時是雨天,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照明效果。

還有一處是對佛像處的光的處理,鹿野苑的照明大多是自然照明,大部分都是在天花板上開窗,有大的方形窗,也有縫隙般的小口,整個雕塑都籠罩在氤氳而朦朧的光下,同時效果也很好,當時我們去時是雨天,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照明效果。

光除了照亮空間還有什麼用處呢?

光除了照亮空間還有什麼用處呢?
穿透一個空間。
西班牙天才建築師巴埃薩的特爾加諾住宅堪稱典範,一束來自書房的光,穿過書房、飯廳、客廳,最終與那裡的牆面或是地面,亦或是窗戶會合。在這裡的人,接到光的暗示,知道還有另一個空間。
作為操縱空間的高手,巴埃薩還有很多十分巧妙的與光有關的空間。

嗯。最後

嗯。最後 多圖預警


經知友提醒在此預警:多圖慎入。

一睜眼發現才凌晨兩點,我就知道今天倒時差又失敗了。
起來答題。

光對人的影響真是十分奇妙,
一方面具有強大的宗教性(感性),是寧謐的虛幻的蠱惑的;
一方面又具有清晰的理性,是有力的澄澈的啟蒙的。

同時不要忘記,我們之所以能感知到光,是因為有黑暗。
日常生活中我們忽略它,不是因為光太少了,而是因為光太多了。

@Nalak 的歸納很全面。
再說幾個操作特殊的例子。

直射光

阿布辛波神廟


阿布辛波神廟深約60米,盡頭的神殿里有四座神像。
從左至右分別是:
普塔哈神(冥界之神)、阿蒙·拉神、神格化了的拉美西斯二世和拉·哈克提神。
每年的2月22日和10月22日(分別為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和加冕日),
陽光會穿過60米幽深的廟廊,一直照進盡頭的神殿,
依次披撒在右邊三座雕像的全身上下,熠熠生輝。
尤為神奇的是,
最左邊的冥界之神卻一直處在黑暗之中。
整個過程長達20分鐘。
古埃及人相信神像可以從太陽光中汲取能量。
人們把這一奇觀發生的時日稱作「太陽節」。


後來後來因為阿斯旺水壩的興建,聯合國決定將神廟切割並上移200米。不過因為無法如古埃及人般確切掌握天文,現在已經無法看到這樣的奇觀了。。。



好吧,我騙人的。經過聯合國的努力,太陽節奇觀被保留了下來。
不過儘管運用了最先進的測算技術,
太陽節的時辰還是被錯位而提前了一天。
那麼,三千年前的古埃及人是如何掌握如此令人驚嘆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的呢?
答案不得而知。

萬神廟


在這裡,光的效果類似於這樣,

還有這樣,

還有這樣,


人最本質的特點是什麼?



是脆弱。
在這茫茫黑暗中,在這洪荒宇宙中,在這亘古長河中,
一個人類的個體,以不到2米的身高,不到100分貝的吶喊,不到100歲的壽命,
渺小的就像一粒塵埃,輕微的就像一聲嘆息,短暫的就像一盞火光熄滅。

是孤獨。
在這浩瀚星空中,離地球最近的另一恆星有4.2光年。
在這藍色星球上,人是唯一的智能生命。
在這茫茫人海中,知交半零落。

你一直活得無知無覺只因你沒有遇到這樣一個機會:
當你一個人站在舞台上,所有的燈光熄滅。
突然有一道白光從天而降,將你籠罩其中。
由於強烈的對比,周圍的人群消失了,聲音消失了,空間消失了,重力消失了,時間消失了。。。
只有你。
只有在黑暗中注視著你的眾神。
你像一切不存在一樣不存在,又像一切存在一樣存在。

脆弱就渴望永恆,孤獨就渴望交流。
所以,脆弱和孤獨也最能喚起宗教感。

聖索菲亞大教堂


其他


漫/反射光
MIT Chapel

教堂建於一片水池之上,通過水池反射將光引入室內。

教堂建於一片水池之上,通過水池反射將光引入室內。



祭壇處用金屬片,像天使的羽翼,熠熠生輝。

祭壇處用金屬片,像天使的羽翼,熠熠生輝。

Byzantine Fresco Chapel

在毛玻璃底部打光,通過玻璃漫射至整個室內。

在毛玻璃底部打光,通過玻璃漫射至整個室內。

Firminy Church

這些光帶是怎麼來的?

這些光帶是怎麼來的?

每個圓洞內部有4圈鋁圈,中間用黑色塗料相隔,這樣光反射的時候一個洞就會反射出4條光帶。

每個圓洞內部有4圈鋁圈,中間用黑色塗料相隔,這樣光反射的時候一個洞就會反射出4條光帶。

消解物質性

顏色



影子

穿透


本來想回答這個問題,突然發現@丘迦南的答案中把我想舉的例子都舉了%&>_&<%,我來說說幾個不同的例子吧....

先說說光的重要性
安藤忠雄說過「在我的作品中,光永遠都是一種空間戲劇化的重要元素
貝聿銘也說過「讓光線來做計
......
光一直都是設計中的重要元素

那麼如何算讓光來設計呢?
我們先來研究光的可以被應用於建築設計的幾個特性

1,光有陰影
任何光照射到物體都會產生陰影,
光照的部分和陰影產生了很微妙的圖底關係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設計作品,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設計作品,台灣水月寺
這個設計是個典型的用光的例子
金剛經(記得好像是金剛經)的經文被鏤空刻在牆上,陽光把經文照射進室內
金色的經文彷彿在隱喻金剛經的字字珠璣
禪意與意境,不言而喻

2,光會隨時間移動
因為一天中太陽不停的移動,所以導致產生了不同的陰影關係,進而導致不同的圖底關係
這種空間的第四維,也是光常被放到建築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還是上面那個例子,你能想像每日經文在室內隨光影移動的感覺嗎?!(單是自己想像就很激動!!個人感覺這種光影-經文的互動,像極了武俠小說中武林高手修鍊武功時的場景感)


3,光的反射
通過用不同介質對光照射路徑的干擾,讓光以不同的形態進入室內

劉家琨的鹿野苑(除了胡慧珊紀念館,這是我最喜歡的劉家琨的作品)
雖然開窗很少,但是室內光線很舒適,且少有直射,都是經過反射進來的光,同時,由於室內材質的粗糙界面,讓光全是漫反射進來的,人的感受很舒適

再如卒姆托的瓦爾斯溫泉浴場


光線穿行於整個建築,光影遊刃有餘

亦如西班牙的格蘭納達銀行總部大樓


大進深的開窗,讓光儘可能的反射進室內

大進深的開窗,讓光儘可能的反射進室內
就像很多評論家說的那樣,「這是一個光的容器

4,光的折射
光會透過不同的介質(半透明透明)照射進來,光線穿過其中,彷彿穿過了一個調色板,出來的光線完全不同


王澍的寧波博物館中的一個廊道
光線穿過磨砂材質的U型玻璃,讓原本凌烈的光變的柔和,且均勻分布於走廊之中
.......

光的特點還有很多,但是不管怎樣,充分利用光的特性來做設計,才是用光線來設計

胡亂回答,不知題主滿意不


看到題目第一反應一定是當初吸引我開始學設計的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只是簡單地在禮拜堂的正面牆壁上細心地鑿開了一道十字狀的縫便營造出的特殊的光影效果,使教徒在禮拜的時候產生「上帝與我們同在」的宗教感受。儘管安藤在很多年以後說到「人人都覺得那道光很漂亮,但我覺得大家都沒懂光之教堂。光之教堂的精髓在於一路向下的台階,使得傳統教堂中牧師高高在上的形象不復存在。在光之教堂里,牧師與信徒都是平等的,這才是光之教堂的精髓」,可是他也不得不承認「教堂里並不需要任何的壁畫,因為有太陽這位畫家在幫它作畫」。


(這就是那道神聖的光)(設計於1987年)

後來我接觸到了現代建築的開山鼻祖----柯布西耶,他在晚年的時候拋棄自己一生慣用的粗野的、理性的、工業式的設計手法,做出了與他一生中任何作品都截然不同的朗香教堂,我才知道光也是可以這樣運用的。

(從這個著名的小側臉看過去,它只是一個造型奇異的像一座混凝土雕塑作品的小建築)

(從這個著名的小側臉看過去,它只是一個造型奇異的像一座混凝土雕塑作品的小建築)


(這是坐在內部禮拜的時候看到的情景)(設計於1950年)

(這是坐在內部禮拜的時候看到的情景)(設計於1950年)

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不管你信教還是不信教,也不論你見到了實物還是只看到照片或影片,朗香教堂的形象都會令你產生強烈的、深刻的、從而是難忘的印象。它創造出來的突兀感、困惑感、神秘、朦朧和恍惚更像是一首石頭寫就的詩,但是它已經不僅僅是凝固的音符或者凝固的歷史了,它可以超越當時的審美,它的光甚至可以超越世紀,成為人類藝術史上濃重的不可抹去的一筆油彩。

或者,西澤的這個藝術博物館有沒有打動到你,簡單到極致的一個建築,只是從天空傾下的一道光便足以讓人停留並感動

或者,西澤的這個藝術博物館有沒有打動到你,簡單到極致的一個建築,只是從天空傾下的一道光便足以讓人停留並感動

十分依賴光的使用的努維爾設計的阿拉伯研究中心呢?它的窗戶可不僅僅是為了民族色彩或者審美而存在,每個構架圖案是一個金屬鏡頭結構,上面有非常精巧的光敏電子設備,隨室外光線的強弱調整「鏡頭」張開的大小以滿足室內人們的使用需求

十分依賴光的使用的努維爾設計的阿拉伯研究中心呢?它的窗戶可不僅僅是為了民族色彩或者審美而存在,每個構架圖案是一個金屬鏡頭結構,上面有非常精巧的光敏電子設備,隨室外光線的強弱調整「鏡頭」張開的大小以滿足室內人們的使用需求


那麼,伊東豐雄的風之塔呢?白天經過的時候您可能會覺得不過是路邊一隅尋常建築吧?可是您試試傍晚下班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獨自再次走在這條路上的時候,再看到這棟建築恐怕會連眼睛都亮了起來吧。

可能你會覺得那些設計都離我們很遙遠,大師們離我們很遙遠,可是我想給你看的這張,是我某天下午在公司遠眺休息的時候拍到的照片(希望不會暴露身份吧— —),在一個疲憊的下午,是這樣的陽光讓我整個人又重新活過來了。

可能你會覺得那些設計都離我們很遙遠,大師們離我們很遙遠,可是我想給你看的這張,是我某天下午在公司遠眺休息的時候拍到的照片(希望不會暴露身份吧— —),在一個疲憊的下午,是這樣的陽光讓我整個人又重新活過來了。

其實用光線做設計是最常見也最不稀罕的,因為我們在不同的地區可能存在不同的氣候、風能、城市環境,可是唯有光線是最平等的,它存在於一天中的每一刻中,或明或暗,或刺眼或柔和,它甚至沒有一刻是不變的,它總是在變動。建築師建造起了一個建築並不是就是終點了,有光線存在於內的建築必定是流動的、有生機的,因為它讓光這個偉大且永恆的藝術家在創作,每一刻都是屬於那個建築最獨一無二的時刻。

說到底,光也好,太陽能也好,風也好,水也好,我們利用它們,莫不如說,是我們要徹底放下作為造物主優越感的身段去了解這些大自然的規律,讓它們,來幫助我們做設計。


想起了哈佛校區里的一座小教堂:

(請忽略最下圖中的七彩龜背...)

(請忽略最下圖中的七彩龜背...)
光這玩意除了實用照明外,各種運用以表現出玄乎的宗教味道,太有魅力~


因為自己在做的一個設計作業需要看一些關於光的設計的資料,上面大家的回答給我很多案例~然後我自己也找到了一些,分享給大家~

對於上文又被提到的巴埃薩的特爾加諾住宅,我再補充幾張圖吧


這個軸測圖也立體地分析了住宅中的光線是怎麼穿過的

剖面圖的光線分析

剖面圖的光線分析

巴埃薩的另一個設計當中,

巴埃薩的另一個設計當中,阿森西奧住宅,光線對角方向穿越


巴埃薩在屋頂南向的最高 處布置了一個方形的天窗,直指著南面的陽光。然後,與天窗相對地,在住宅的北端低處開了一個幾 乎同樣大小的落地窗。巴埃薩經常將窗比喻成光的 「陷阱」,掉入天窗「陷阱」的光線集合成束,順 著建築師在建築實體中挖掘出來的「光的通道」, 穿越一個個空間,最終到達通道的盡端,從盡端的 窗口逃逸出去,光在建築中的旅途形成一個沿對角 方向連續穿越整個住宅的斜向光井。 「對角的光線貫穿了對角的空間」,空間似乎是 建築師澆鑄的「光」雕塑的模子,空間與光的關係 就像模子與雕塑的關係般精確吻合。同時,對角方向的光極大地強化了對角空間的視覺感知。

屋頂的天窗捕捉到南向強烈的陽光,有如劇場中的聚光 燈投下強烈的光束,將舞台照亮,產生一個主角的 空間,故事的空間。只是,這個故事空間的主角並 不是人,而是光本身,是聚焦在建築空間表面的光 斑,或者說是天窗投下的影子。

再補充另一個案例就是湯姆福特住宅也是同樣的手法,讓光線穿過住宅的空間

在主樓和客房閣樓之間,斜照的光線創造出對角空間的延伸感。第二棟閣樓則對空間進行了水平的延伸。游泳池像是一個朝天空開口的盒子。
整個建築像四個被光線牽拉著的盒子,又像四個用於捕捉光線的陷阱。這正是聖達菲所強調的光線之絕妙。


知乎首答~希望大家滿意,謝謝


各位才華橫溢情懷滿滿的大師,

在你們追求「神性」「聖潔」「宗教感」「儀式感」等等之前,

能否同樣也關注一下它。謝謝。


光跡 - 之間建築 - 知乎專欄

「我們看不到光本身,我們只看到它的反光或它的影子。光是不可見的,但光可以被它背後的物體承托並顯露出來。這是一種讓光可以被觸碰,給予光不同形狀的方法。」——Laurent BEAUDOUIN

光時時刻刻存在與我們周圍,但光本身卻是隱形的。我們永遠無法直接看見光,我們只可以看見他在物體上留下的痕迹。

光放佛告訴我們,我們看到的世界,只是真實的一小部分,我們所認為的客觀,有時存在著高明的欺騙。

光給予我們定義形狀、顏色、距離、大小等信息的能力。


其他關於光的文章

鏈接:隱光 - 之間建築 - 知乎專欄
鏈接:心牆 - 之間建築 - 知乎專欄
鏈接:溫度 - 之間建築 - 知乎專欄
鏈接:光的形狀 - 之間建築 - 知乎專欄
···································································
更多建築的思考,歡迎關注之間建築 - 知乎專欄


是情感,建築的形體和空間是由光線來表達的。不過我認為,空間塑造的目的是為了表達建築給人帶來的情感。
人在某個時刻的情緒、感情,是來源於當時的這個環境。比如,你在人民大會堂,不由自主的也會有莊嚴肅穆的情緒。比如,你突然來到海邊,突然坐在一個開闊的草坡上,肯定和坐在家裡的感覺是不同的。好的設計是要讓人能夠感受到建築師所想要塑造的感情氛圍,甚至通過這種塑造,達到影響人的行為。比如,一個乾淨明亮的空間,你絕對不會亂扔垃圾,或者吐痰。而一個陰暗的城中村的角落呢??空間的塑造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情緒。
所以怎樣運用光線,首先你需要思考的是,需要塑造一個什麼樣的空間,根據這樣的環境空間來思考光線的形式。
我曾經進入到一個酒店大堂,裡面全封閉沒開窗,只是做了一點壁燈,整個大堂層高很高,周圍做了些深紅的幔紗,伴隨一點低吟的音樂,居然營造出了很濃的神秘感。有一種誘惑,好像讓你趕緊來開房,享受人生。確實挺難忘的。不過當時還是單身啊~
其次,通過光線來表達建築的材質或者肌理,不同的光線下的同樣的材質,表現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一句話,不要為了光線而光線,不要看著安藤忠雄的頂窗側光線,也是來一個,也不要看著路易斯康,也是整個空心柱。有些空間即使一點光也沒有,同樣也能表達出一種情緒。


你可以看看velux的競賽~
2012國際velux競賽獲獎名單 祝賀中國的六隻隊伍 (picture)


溫馨小提示:不要嘗試在北京、石家莊及若干華北工業城市有此想法。


本來對於建築學的問題我不太答的,雖然學這個但水平資歷都實在欠奉,但是看到題主這樣的問法,還有那麼多舉如何巧妙的使用光的例子的,我覺得自己要說一句話,這僅僅是我個人的體悟,但我對此越加深信不疑:
——建築學範疇內的建築設計就是設計光,因為光就是空間。
——建築學範疇內的建築設計就是設計光,因為光就是空間。
——建築學範疇內的建築設計就是設計光,因為光就是空間。
這不是出於對康的追捧,也不是less is more式的口號。我不覺得你能在想使用光的時候才考慮光,在你設計建築的每時每刻必須盯著光!
因為一直以來獲得的建築體驗都太依賴照片,自己作為學生的設計作業是沒有機會進去走的,所以一直在與流線、功能分區、體量關係、採光通風作鬥爭,這樣解決問題的考量佔了我設計的百分之七十,還有百分之三十用在的膚淺的製造亮點和機巧。唯獨缺少了對光,實際上就是對空間本身的推敲,而事實上建築設計的工作也確實是「解決問題」,也許一輩子不考慮建築學意義上的光也能很好的滿足建築的甲方的要求,也能滿足建築的使用功能和社會功能。但是如果不單單是想要一個建築師的聲名和認可,而是達到一個建築師的境界,必然是在設計光。
而且我這裡說的設計光不是一個能反映在照片上的亮點,而是以環境內的光條件為背景,一個建築整體在其下展示的姿態。走進建築,光填充建築的方式,而不是某個簡單的光影效果。打個比方,把設計建築比做做菜的話,那廚師一定要知道菜的味道,那設計建築的你替使用者嘗過了這個空間得味道了嗎?至少要對著每個立面,在每個小的空間區域內體驗下從早晨到黃昏的光影變化,因為空間就是光,建築的時間性就是光影流轉,使用者使用建築不是咔嚓一張照片,而是在建築中經歷一段時間。
原來的建築師只能通過不斷累積的個人體驗經驗去想像然後創造出這個光的容器,而現在我們可以在還沒有那麼敏感的舌頭的前提下可以用有限的經驗結合建築模型或者軟體體驗每一寸建築光影的變化,而我痛惜自己一直忽略了這點,也再也沒法認同自己以前做的東西了。
最後我想說的就是:建築的光設計不是對於某時某處某視角下的創造亮點,而是模擬真實環境下對每一寸建築空間的試吃然後調整和強調,是貫穿建築設計始終的,如果你不想自己設計的東西毫無層次、一團漿糊、粘在一起或者散落離析的話。
如果你把光當做設計建築的工具,那就像問怎麼調出蘋果味的液體一樣,而如果負責的設計建築也就是設計光,就像挑酸甜適合的蘋果打成蘋果汁一樣,我覺得用蘋果打出滿意的蘋果汁已經是門手藝了。光是原本不是元素!至於如何,去學習各種手法都可以,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培養個人對光(空間)的敏感,並且能籍個人感受推敲出當光被引入這個空間時空間氛圍是適當還是失當的,而不是怎樣都行的話,就算可以了。建築師難也難在,要以人為出發點而不是其它什麼客觀標準作為考量,並挖掘還原體驗而不是摻雜上各種想當然。
PS:這裡提到的光不是建築物理角度提到的光,甚至也不是從人體工作角度考慮的光照環境,苛刻點討論的話只包括自然光,雖然燈光的使用需要設計,而且也並不就意味這均質和單調,但是其在時間性上是被剝離出來的,已經不能作為人的活動的背景而是人的活動的一個條件了,照明設計某種程度上就是建築設計調味的額外添加劑。之所以說空間就是光,也不是從物理或者哲學角度,而是一種從人的認識角度出發畫的等號,我們之所以像現在這樣認識空間是因為我們確實是用光的感受器和處理光環境的邏輯來體驗空間的,而不是嗅覺,觸覺或者聽覺,如果我們是鼴鼠,鯊魚或者蝙蝠,那我們需要的建築體驗和會創造的建築形式將完全不一樣。建築的聲,觸感,空氣流動和對人的運動支持同樣影響人的建築體驗,但這些都是會和建築產生交叉而不是伴隨建築存在的東西,我們往往也就是從解決問題和保證舒適的角度去設計而已,對於再多添彩的設計是額外的點睛而不像光是必須的品質。



轉載一個Jun Murata的舊房改造項目

由日本建築師 Jun Murata(村田純)主理的 JAM 間木建築事務所在近日完成了一項舊房改造工程。這座位於大阪的兩層木質房屋修建於 1976 年,面積為 116㎡,一側的小巷會通往一條購物街。由於居住者是一位藝術家,這座木屋還承擔著住宅、工作室、作品展覽室等多種功能,因而在使用過程中稍不注意就會顯得雜亂。考慮到房屋本身為木質結構,建築師很難在改造過程中對整體布局進行大的變動,但又必須改變其格局混亂、室內缺乏光照、視覺空間狹小等現狀,他會如何處理呢?


小設計改善光照條件

拆牆,可以說是大部分房屋改造過程中必經的階段,但礙於這幢建築本身的材料特性,Jun Murata 幾乎無法大刀闊斧的進行牆面改動。在拆除了少量的非承重牆體後,Jun Murata 開始嘗試著從細節上下功夫,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照明解決方案。


▲可以看到,新設計的門與頂部門框之間的距離明顯比傳統設計更寬。

▲事實上這些縫隙是為了帶來更好的透光,同時也照顧到空氣流通。

▲同樣的縫隙式設計也出現在了天花板和四周的牆面之間。

▲Jun Murata 將燈具嵌入這些縫隙中,讓光線垂直投射到白牆上,繼續增強散射光線。

▲採用透光性好的純白色窗帘,從而盡量避免窗帘對自然光線的隔絕,同時也保護了隱私性。

▲在牆面上適量開口,並以毛玻璃替代和填充開口的部分,使之既不影響建築結構,也能引入光線,且不會對居住者的隱私造成影響。

通過這一系列看似不起眼的細節設計,Jun Murata 在不改變原有建築結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改善了室內光照條件,而比起大幅度的增加吊燈、壁燈、落地燈具等設計思路,這樣的照明解決方案一方面減少了空間浪費(日本設計師們對空間的最大化利用一直有著十分執著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幫助客戶削減了成本。


巧設計拓寬視覺空間

因為是臨街而建的房屋,無法橫向擴建使之不可能再增加使用面積,如何讓 116㎡ 看起來不只是那麼多,成了一個新的設計難題。

▲在保證通行便利的前提下,Jun Murata 把從一樓到二樓的樓梯部分做了延伸,輔以傾斜牆面設計,使得整個空間在視覺上更具縱深感,從而讓房屋看起來更寬敞了。

▲原有的壁龕空間也經過了再設計,Jun Murata 將其邊緣的銳角切掉,在內部嵌入照明工具,且把整個空間進行留白處理,讓光線能夠垂直的投射下來,進一步放大了室內空間在縱向的視覺延伸。

儘管房屋面積仍舊只是 116㎡,但 Jun Murata 充分利用了室內所有可以再設計的部分,通過提升視覺上的縱深感而增強整個空間感,對於客戶而言,也不失為一種在控制成本的基礎上,十分巧妙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相對於從無到有設計新的建築,房屋的改造設計更加困難,建築師既要保留原有設計的優勢,又必須不露痕迹的將原設計中沒有考慮到的細節一一補充,並且遇上這樣有些年頭的、特殊材料修築的房屋,就更為棘手。在我們看來,Jun Murata 的改造設計屬於一種並不起眼,細細研究下來又藏著不少小心思的做法。當然,任何一項設計最好的解讀者都應該是設計師本人,而 Jun Murata 是如何看待他的這項改造作品呢,我們也很有興趣和他聊聊。

關於 Jun Murata


1976 年出生於日本大阪,1999 年從近畿大學畢業後,加入日本著名的山口隆建築研究所 TAKASHI YAMAGUCHI associates,參與多個建築設計項目,期間也曾在大阪產業大學授課。2011 年,創辦 JAM 間木建築事務所,專註於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及工業設計等多個領域。

「光線就像城市的運作、風的流動、鳥叫,它會不斷變化,但又不會給人們帶來影響。」

Kid:這次的住房改造項目其實很像是一個住宅和工作室的結合,那你如何在設計中幫助客戶在一個空間里,平衡兩種功能需求呢?

Jun Murata:這次住房改造項目的客戶是一位藝術家,對於藝術家而言,他們的日常生活和藝術創作之間是沒有一個明顯界限的,所以我在設計上並沒有把這兩個功能區分開,而是試圖整合它們。我利用光線的投射、反射來完成空間的轉換,從而最終達到剔除空間之間的邊界的目的,好讓整個住宅成為一個大的整體。我希望這樣的設計能在無形之中給藝術家提供一個更好的生活與創作空間,因為光線就像城市的運作、風的流動、鳥叫等一樣,它會不斷變化,但又不會給人們當下正在專註的事情帶來影響。

Kid:你覺得在這次住房改造中,最困難的部分是什麼?

Jun Murata:因為這個住宅本身是比較老式的木製建築,所以在改造過程中,無法改變其既定結構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它使得我前後放棄了很多設計想法,但同時也的確給我帶來了新的思路。例如我就把傳統的日式壁龕變成了一個純白的矩形空間,一方面避免了大幅度改動木製牆面,另一方面能使整個空間顯得更乾淨和寬敞,並且居住者可以在更自由的決定這裡要放置什麼東西。

▲改造後的空間看起來十分明亮清爽。

「光線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區隔空間,而是把整個大空間整合起來。」

Kid:我們有留意到,你在設計中很重視對光線的運用,但這次的項目事實上沒有新增任何一扇窗戶,也是因為建築本身結構的原因嗎?那你如何去克服這個問題呢?

Jun Murata:是的,因為建築本身的材質和結構原因,我不可能通過常規的增加窗戶來引入自然光,但要滿足這箇舊式建築的光照又是必須處理的問題,所以最後我把原來的窗帘改成了純色,也給內牆加上了毛玻璃,但我還是保留了原有的「shoji」(傳統日本房屋用的紙糊木框窗戶),總的來說我是希望它們可以增加光的密度和強度。

▲圖上左側則是 Jun Murata 口中的「shoji」。

▲純白色窗帘的透光性很好,正好也可以看到牆面投射過來的條狀光影。

Kid:你會不會覺得不同的空間裡面需要不同的照明方式呢?

Jun Murata:在這個項目裡面,我沒有特別可以去考慮這個問題,或者說其實我覺得光線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區隔空間,而是把整個大空間整合起來。

「建築設計師應該更多的去考慮住在這裡的人需要什麼。」

Kid:從這個項目裡面,我們看到你最終完成的設計只保留了最基本的生活空間,甚至留下了很多空白的區域,我們的理解是,你或許更想把它留給居住者、使用者來發揮和創造?

Jun Murata:是的,我不會去控制客戶應該在這裡做什麼,在那裡做什麼,我把這些決定權交給他們,例如這次的很多牆面我都沒有去做改動,沒有去設計一些東西在上面,我把它們做了一種留白的處理,我覺得這樣會給人一種空間很寬敞的視覺感受,但同時我也希望把它交給客戶去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創造,放上畫、植物,或者當成衣櫥等等,我覺得建築設計師應該更多的去考慮住在這裡的人需要什麼。

Kid:我們看到你也有完成一些中國的設計項目,那你覺得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裡面,對於建築或者空間的理解,最大的區別在哪裡呢?

Jun Murata:我最近正在和一家中國設計公司合作一個上海的大型項目,在山東也有一個新的項目在開展。目前我隔 2-3 周就會去一次上海,待上一個星期,完成住房、公園、景觀的設計,整體來說它是一個綜合性的項目。我覺得自己和中國團隊之間的最大不同可能在於,我們本身所接收到的建築文化不一樣,但這裡面也有一些制度的原因在,不過我很開心可以把自己的實踐經驗和我的中國夥伴們分享,同時我也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這是我覺得很棒的一點。

Kid:在你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空間是什麼樣子?

Jun Murata:我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想法,我覺得空間是流動的,它們會分開也會相互連接,很難去定義,能夠根據需求來變化的空間應該是最好的。但如果可能的話,我個人倒是很想住在森林裡或是海邊,我覺得這樣的生活空間應該會很舒服。

在採訪過程中,我們留意到 Jun Murata 十分在意建築所帶給人的視覺感受:是否足夠明亮、是否看上去乾淨和溫馨、是否看起來寬敞、是否看了就讓人想要住在裡面……而正是這份在意,讓他更能站在居住者(使用者)的角度去完成設計項目,也更願意對所有細節錙銖必較,這其實也是我們從大多數日本設計師身上看到的一種良好品質。

作為無數年輕日本設計師中的一員,Jun Murata 正在不斷通過參與實際案例來積攢經驗(當然日本國內的環境也給了日本設計師更多機會),與更多的國內外同仁進行積極交流,並在這樣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建築設計風格、探尋建築設計的意義。而我們也期待著,將有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這個行業中來,為考慮人的感受與體驗而設計建築。

原文鏈接關注建築設計的視覺體驗——日本建築師 Jun Murata 專訪



回顧一下鼻祖。
有哪些自然景光深深觸動你,甚至讓你感動至落淚? - 萬里長城的回答


重慶大足石刻,有一個利用天然洞穴修的佛堂,洞內陰暗,唯有一束光,打在佛龕前拜佛的衣襟裙擺都栩栩如生的雕像上,別提多美了
翻了相機居然沒有拍照,可能太喜歡這個洞流連很久卻忘記舉相機了……
在網上找了張圖,光束就是打在跪著的人像上的,那感覺真是不能太棒!


推薦閱讀:

為什麼紅色和紫色波長相差最大,但看起來卻是相近的?

TAG:設計 | 建築 | 光學 | 美學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