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實行註冊制會不會造成垃圾股遍地的局面?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1月1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抓緊出台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方案,取消股票發行的持續盈利條件,降低小微和創新型企業上市門檻。
按李克強的要求,貌似A股真的就成了圈錢機器了。上市資格本來就是稀缺資源,年年虧損的股票都上市了,那股民的利益還有保障嗎?垃圾股遍地,到處都是地雷。連虧3年就退市,徹底變成投機市?


股票是一種廣義的商品,既然是商品就會有供給和需求。我已經在新股發行從核准制轉變成註冊制會帶來哪些影響? 中簡單介紹過股票發行制度的歷史沿革。直到今天,股票的供應仍然是非市場化的,發行速度和發行家數掌握在證監會手中,發行價格也被強行壓低。一級市場現在就像是買彩票,中籤以後每一簽都能帶來近萬元的收益,很典型的如最近的蘭石重裝,可以去數數多少個漲停。

雖然高溢價發行一定意義上解決了上市公司高溢價發行被詬病「圈錢」的問題。但是這是以全民大抽獎派發福利,同時破壞證券市場新股定價功能為代價的。投資者對新股的鑒別能力又回到了股市最瘋狂的那段時間,新股的各家公司之間,除了發行價以外,沒有人關心是以多少倍市盈率發行,是什麼行業,募投項目準備做什麼都不重要,只要買到就賺錢了。如果說證監會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這樣,那我也無話可說,但如果說對比一下當初實現市場化的一些口號,恐怕只是背道而馳。

有人喊,註冊制了股市就是吸血鬼,大肆圈股民的血汗錢了。而事實是否如此呢?是,不能否認短期內肯定會有很多破爛公司甚至造假公司擠破頭地上市,但是股市不是繳稅,沒有人用國家強制力逼公民買股票。新股供應市場化,而資金面不變的結果就是雖然很多公司通過了審核,但並不代表這就能上市。因為所謂的IPO實際上分為兩個步驟,第一個叫公開發行,第二個叫上市交易。上市交易的前提是公開發行了約25%或10%股本(原股本4億股為分界線,以上可發行10%)。

在上市交易前公司要首先向一級市場投資者增發新股,包括大型機構投資者和散戶。那麼如果市場上的股票供應大大增加,一天有100家企業同時公開發行。那麼唯一的結果就是投資者不再敢根本不看公司信息就投資了,而這100家企業當中恐怕也只有最多20家能完成發行,剩餘的80家無人問津。過去的那些利潤馬馬虎虎,增長平平,夕陽產業的企業將都無法完成發行。能夠完成發行的將會是那些具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較高利潤且現金含量較高的、新興行業這三個特性中佔到一條的。最終傳統的重資產、低毛利的工業企業將會不太有可能獨立IPO,而是通過上市公司平台橫向整合的方式漸漸集中起來,這對於這些產業來說規模化才能帶來效率最大化。而資本將會格外青睞那些具有更好前景的企業,這個過程就實現了資本導向的轉變。

另一方面,力推註冊制也是為政府減輕負擔的一種措施。因為歷史原因,中國政府習慣性地大包大攬,掌控了很多權力和利益,但也帶來了越來越大的社會壓力和管理難度。證監會的管理思路也是如此,投資者本來應該是自行決策,自行承擔風險的。但是過多的進行風險控制,並且以行政的方式設定各種准入門檻,各種事項審批,導致了一些違反經濟學基本原理的現象出現(儘管並不是不合邏輯的),而這些現象會帶來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典型的就是打新股,一旦打中帶來過高的收益率,導致整個資金市場利率飆升,市場都在借錢去打新股。這些行政化的風險控制同時也導致投資者教育遠遠不足,散戶的行為經常有一些非理性的訴求,證監會也承擔了相當的罵名。而如果真正的註冊制實施,證監會的角色必定要向事後監管大大傾斜,變為專門從事反證券欺詐和反財務造假的一支新的專業執法機構。實際上美國的SEC執法部門佔據了相當的資源,嚴厲查處不僅僅是樹立了美國證監會的法律權威,每年更是有可觀的罰金收入,除了維持自身運作還能上繳國庫數億美元之多。證監會也從散戶的痛罵中完全解放出來,成為投資者的真正保護者。

但說了這麼多,這麼好的註冊制能不能真的實現呢?目前來看還不是很樂觀,因為需要很多法律基本框架的支持,例如更為嚴厲的證券欺詐刑事和經濟處罰(我覺得造假上市的實際控制人和股東就應該承擔無限責任)、投資者集體訴訟辦法、更完善的退市辦法(亞馬遜虧損好多年,在中國早就先ST後退市了)等等。如果按照總理的最新要求,上市不需要持續盈利了,那需要修改證券法等底層法律,這一圈基本制度建設全部完成恐怕得好幾年。而在這過渡時期,恐怕還得按老樣子加點新花樣這麼來。

但是回到問題「會不會造成垃圾股滿地」呢?到那個時候法律制度完善了,垃圾股會有很多想要上市,會有一些能上市,但是他們都會被市場淘汰或者被監管機構打飛出局。留在裡面的質量會比現在高。


1、我們為什麼要實行註冊制
好比考大學,我們是嚴進寬出(呃,這十年已變成寬進寬出了),國外是寬進嚴出,為什麼,因為大學是人格塑造的最關鍵時期,死讀書的高考不能判定一個人綜合能力,同樣,IPO好比高考,考過了就不代表以後就不用努力了,後面的路還長著呢。註冊制把企業的成長信息公告天下,是好是壞讓投資者自己判斷,不以一場考試論英雄,這是公平且合理的。
2、註冊制要解決什麼問題
首先一定程度下放了審批權,現在的審批就是在鼓勵腐敗,你能想像以前上市都要去雍和宮燒香么,上市拼的不是實力而是關係,這樣的審批有什麼意義?退一步說,就是審批人認真負責,嚴格把關,他們又有多少精力和能力把各行各業成千上萬家企業了解清楚並發現問題?就靠坐辦公室看材料么?
註冊制也是國際大趨勢,股民經常會問,為什麼那麼多好的企業(如阿里,網易之類)要到國外上市,讓外國人賺錢。這裡面審批制門檻高肯定是一個方面,很多創新型企業根本不符合國內上市條件,只能國外上市。
3、現在實行註冊制合適么
雖然註冊制有這樣那樣的好處,但以現在國內的形勢,實行註冊制時機還不成熟
首先股民不成熟,國內股民投資其實就是在賭博,漲了歡天喜地,跌了賭咒罵娘,從不從自身找原因,可以想像如果註冊制實行以後,真有大批企業破產退市了,群體性事件真的不會少的。
其次中介機構不成熟,保薦人也好,審計師也好,多年的習慣就是為企業服務,誰給錢誰大爺,最多想想怎麼推卸責任,從沒想過投資者受損怎麼辦。如果註冊制推行,審批的責任事實上就轉到中介身上,他們的法律意識,道德意識都應加強,不然,小股民可能受害更深。
最後大環境不成熟,註冊制時代,相關法律一定跟上,執行更要跟上,國外你造假可能一輩子就完了,現在是造假大不了譴責一下,換一家再干,風險和收益根本不配比。再往深了說,國內真的是市場經濟了么,國企真的不壟斷了么,輿論真的放開了么,領導意識真的不影響企業經營了么。
綜上所述,個人判斷,註冊制會推行,但不會全面推行,半審批半註冊,或者形式上註冊,實質上還要審批的狀態還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在完善了監管體制之後,沒有人應該為投資者的利益虧損負責。股市作為融資的場所,本來就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地方,每個股民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1.關於政策推進。中國股市跌跌撞撞也走了這些年了,體制在不斷向國外成熟市場靠攏,不要僅僅看到推動註冊制,在體制不到位的情況下可能直接拿出註冊制嗎?不要僅分割的看待融資融券,創業板,期權,滬港通,以及沒推出的T+0等等,這些都在促使整體體制和市場趨於完善。註冊制的推出必然要有推出的條件,推註冊制,必然會推它需要的條件。而且就滬港通來說,滬港通試點初期的股票範圍是上海證券交易所上證180指數、上證380指數的成份股,以及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注意這只是試點初期,後續是不是還有深市,創業板和中小板呢?令人遐想的同時,也說明政府推動政策依然很謹慎。
2.關於年年虧損的企業。年年虧損的企業是否就說明它們是不值得投資的,是來圈錢的?NO。不同的行業發展程度不一樣,行業的生命周期可分幼稚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高新技術多屬前兩者,石油,煤電,電力,機械多屬後兩者。最需要融資的是哪個時期?是幼稚期和成熟期。但是,幼稚期和成熟期意味著高風險。高新技術領域的公司,很可能開始不賺錢,甚至虧錢,可他們也想融資啊,錢不夠的後果可能就是「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可按現在的上市要求,這些虧損企業是沒辦法上市的。如果放寬了註冊條件讓他們上市了,就避免了他們找不到投資缺錢而死的尷尬。當然,投資者的風險必然會變大,但如上面所說,每個投資者都該為自己負責,投資不投資,自己想清楚。
3.關於投資者。中國有眾多的散戶股民投資者。而國外多數是機構來投資股票。散戶股民真的是來投資的嗎?NO,正是因為股市有投機的機會他們中的多數才來的!股市體制趨向完善→越來越多理性的投資者出現→市場趨向強勢有效市場的時候,靠消息的投機者逐漸被市場淘汰,接著就是逆著股票應有價值的方向買賣的投機者被淘汰。所有的市場行為會更理性。最終市場存活下來的,是以股票價值為基礎投資的機構,和同樣這麼做的理性的股民。至於那些被市場淘汰的股民,股票市場不適合你,還是去投資其他低風險領域吧,如果還想向股票靠,那基金更適合你(這段解釋依賴了有效市場假說,但事實市場更複雜,但簡單的來看,有效市場假說的基本方向沒錯)。


村裡王二麻子老光棍,因為丑窮誰都看不上他,王二麻子好不容易盼到李家媳婦死了男人成了寡婦,李寡婦和王二麻子好上了,決定扯證一起過日子,這時候村裡的婦女主任突然跑出來說這事兒不行王二麻子你時間太短傢伙太小李寡婦肯定不滿意。

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核准制。結果王二麻子依然只能晚上打飛機,李寡婦也只能惦記著何時能找個婦女主任同意的男人,沒準婦女主任還要先替李寡婦把每個潛在對象都先睡一遍?

自由戀愛你干涉什麼?
同樣,資本市場也是市場,也是你情我願的市場經濟,監管機構干涉什麼?

如果是註冊制,那婦女主任滾蛋,兩人扯證結婚了。結果婚後,可能:
李寡婦和王二麻子過得挺好,無事
李寡婦發現王二麻子果然自擼過度已經不行了,於是要和王二麻子離婚,於是告到法院去,雖然王二麻子不情願,法官根據婚姻法還是判了兩人離婚,順便判了王二麻子當時欺騙李寡婦感情,賠償相關損失
李寡婦發現王二麻子果然自擼過度已經不行了,但是李寡婦是個性冷淡,所以無所謂,而且覺得王二麻子人挺老實過日子很合適

註冊制下,市場上有無數的王二麻子,但是有完善的規則體系,李寡婦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過日子,過不好了可以要求離婚,如果過程中有問題可以找王二麻子賠償。註冊制不需要一個萬事操心的婦女主任,而是一套完善的規則和裁判,還有規則能夠很好執行

--------------------------------------------------------------------------
王二麻子的性能力,你們知道我指的是什麼


肯定垃圾股遍地啊。

沒有嚴刑峻法:財務造假,信息披露不完全不準確怎麼辦?

沒有集體訴訟:上市公司發布虛假公開信息,造成投資者損失,怎麼維權?

沒有做空機制:只能買多,不能賣空,價格發現機制不完整造成泡沫,怎麼辦?

沒有完整的退市機制:註冊制下,放開入口,沒有出口,股票越來越雜,投資者怎麼辦?


沒有規模成熟的機構投資者:註冊制下,監管機構只負責信息披露,沒有成熟的機構投資者的服務,個人投資怎麼半?

這些問題不解決,垃圾股杠杠的


在大多數人看來,市場是由資金推高的。場外資金不斷入場,股指上揚;IPO、定增不斷抽水,股指下跌。事實上,資金的進出只關乎預期,股市的漲跌是由場內大得多的存量資金交易的結果,從物理上基本與資金的進出無關。在《價值投資者是「蕩婦」》一文中,騎客提出過一個全封閉市場的簡單模型,無需任何場外資金,股價可以被炒高10倍,也可以被砸落99%。

所以,註冊制也好,IPO也罷,影響的只是總理口中的信心,也就是已經在市場里的人對股票的價值/價格的判斷。大部分投機者是不做價值判斷的,僅是隨波逐流。這樣的人群卻恰是市場的主流,但這些人無法改變市場的走向。在短期內,「蕩婦們」為市場畫上了頂,也托住了底。註冊制要推行,需要從市場中抽離資金,恢複信心,保持希望,才能進而讓場外資金入場,維持市場資金的平衡。


回顧歷史,下文提及時間為2015年

【三月】時,曾經有兩派觀點。一是創業板100倍以上市盈率泡沫過高,需要擠水分;二是中國經濟債務槓桿偏高,需大力推進直接融資,註冊制實行前監管層有意維護市場繁榮。一派是認為大頂降至;另一派是認為大幕方啟。

【七月】時,仍有兩派觀點。一是大跌後水分仍未擠盡,很多小票再度腰斬尚不足惜;二是註冊制尚未實施,國家救市凸顯政治需要,牛市不會半途夭折。

騎客看到的是,對比兩個時間點,市場的估值水平相仿(主板,中小創均相仿)。三月時,IPO加速,股民情緒卻是分外高漲,中證500股指期貨推出,註冊制也是箭在弦上,但市場對此似乎視而不見,或是一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德行。八月,IPO暫緩、恢復暫無時間表,股指期貨放空單的大戶定性為「惡意做空」,註冊制實行無望,但股民的意志卻是分外消沉,B基金下折,大戶爆倉,私募清盤,總之就算抽水的泵暫停,水池裡的溫度卻在不斷下降

註冊制並非洪水猛獸。凡事既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一味唱多和一味唱空都要麼是宣傳需要,要麼是單細胞思維,皆不是理性的態度

四月,長江商學院歐陽輝教授發布過這麼個觀點,說納斯達克市盈率低是因為蘋果谷歌微軟英特爾等創藍籌,剔除這些大市值公司後,50億美金以下市值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也超過百倍

發布這樣的觀點如果不是背後利益推動的宣傳需要,那就只能說這個教授one-trick pony。首先,估值不僅是PE。尤其是對於小市值公司,更是應當運用PB、PS等多種手段。論一個市場的總體估值水平,用PE是恰當的,因為其中會包含大量實體經濟中流砥柱盈利強勁的公司。但當選取幾十億美元甚至是幾十億人民幣市值的公司,用平均PE幾乎得不到有用的結論。曾有朋友問我,平均來看高PE公司股價增長更快,是否說明不應投資低PE公司。提這樣的問題與這位教授犯的是同樣的錯誤。

其次,納斯達克包含了全球創新企業當中的佼佼者。2000年美國納斯達克泡沫時,全球的頂尖科技企業在美國;2015年中國創業板泡沫時,中國的頂尖科技企業BATH,要麼沒上市(華為),要麼在美國(阿里巴巴、百度)、要麼在香港(騰訊),反正沒有一家在我們的創業板。選用納斯達克的小市值公司估值高,反證中國的創業板公司估值也能高,就好比說VC給中國的創業企業估值高,所以給非洲的創業企業也能估值高,是典型的騎客論基本面笑話當中的錯誤

我們的創業板和中小票包含了大量符合上市盈利要求,卻在上市後缺乏進一步上漲動力的侏儒企業。無論從總體營收還是盈利增長上,都不比主板強。所以,看估值不能唯PE,需結合行業類型、企業特點和公司財務等多個維度。

騎客從三月至八月的一貫觀點是創業板高估,3000點以上更是高估的嚇人且大部分公司沒有投資價值僅有投機價值。真正的投資者應著眼於那些極少數的好公司,等到市場回調至合理的價格買入。


回到現在。

對於以合理的價格買優質的成長公司而言,註冊制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無論是香港這樣中小市值公司普遍PE更低,還是納斯達克那樣與我們的創業板一同雞飛狗跳,都能孕育出騰訊、百度。況且,香港市場與納斯達克與我們的背景完全不同,前者是以國際投資者為主,一般不投資不熟悉的小企業。後者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所以在兩個市場中,小市值公司的成交量換手率都是極低。這樣的風險如今A股沒有。註冊制後即便因為標的增加、籌碼分散,在我們這個散戶主導,投機氛圍濃厚的市場當中,其變化也不會一蹴而就。像@釋老毛 講的中小創缺乏流動性的現象,更多是由於漲跌停製度造成。恕不見只要一旦漲跌停板打開,日換手率超10%依舊。日均1-2萬億的成交額,且小市值公司佔一半放在全球市場都是令人驚愕的。

我們的註冊制絕不會完全市場化。註冊制是把權力從證監會下放到交易所。行政上講,是把權力從部級單位下放到副部級單位。中國的金融改革步子向來邁得很穩,價格闖關,匯率改革,銀行市場化,股權分置改革,很多影響是長期的,方向是明確的。改革會一直延續下去,深改也只是在原來基礎上繼續前行,絕不是翻天覆地,而是循序漸進。對於股市的投資者來說,從來不會成為末日將至的理由。秉承正確的投資理念,擁抱註冊製為股民帶來從更多標的中淘金的機會。註冊制來臨前既不會從行政上確保股市一直漲,也不會是股市的2012。監管層的目標是維護市場的公平,市場的繁榮蕭條的調節更多只能依靠自身。國家隊也好,黨國意志也罷,是無法與人民手中的籌碼,市場的力量相抗衡的。畢竟,股市的歷史遠長於證監會;市場做買賣的歷史更是遠比工商城管悠久。

沒必要對監管層的舉動一驚一乍,該幹嘛幹嘛去,明晰長遠的方向,注重投資的本質,方能成為炒股的長勝將軍。


所謂垃圾,是相對概念,要看收益和成本。喝過的易拉罐對普通人來說是垃圾,對拾破爛的人呢?如果股票提供的分紅或者增值,不如其他投資產品,給投資人帶來不了足夠的回報,那無論是哪些公司的股票,它就是垃圾。

因此可以說中國股市大部分股票都是垃圾,有幾個投資者靠中國股市掙錢了?

首先說說,中國為什麼要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審批制。

原因並不是中國股民蠢,政府要合理的引導投資。從股票投資的角度,這世上就沒有幾個不蠢的散戶,不然怎麼說「動物精神」。中國股市實行世界上最嚴格審批制的原因,是因為中國股票市場一開始大部分企業都有國資背景,對於屬於中小投資者的股民來說,中央和地方政府保護廣大股民利益是不可置信的。

一個簡單的例子,前段時間一汽集團宣布擱置重組計劃,撕毀了幾年前的承若。一汽投資者中,有的散戶投資上億,結果和投資幾萬的散戶一樣,對這樣的違約無能為力。證監會能怎麼處理一汽,股民去法院告一汽有用么?現實中你指望,一個部級部門管制另一個部級部門么?因此說,對最初的中國股票市場來說,通過監管保護中國股民利益是根本不會令人信服的。為了減少企業違約,維護股市的正常秩序,最好的辦法就是嚴格限制上市公司的資質,使得上市公司對中小投資者的傷害最小化。

接著談談,如此嚴格的審批制又如何造成中國股市多垃圾股。

原因就是,股市嚴格的審批制實際上背後有政府的信譽承諾做背書,也就是說只要公司能上市,投資者潛意識裡都認為這些公司是好公司。可隨著中國上市公司的增多,證監會某些貪官、各類券商和準備上市的公司幾乎達成了默契,通過修改財報謀求上市,通過股市圈錢,幾乎成了行業潛規則。因此大家會發現中國上市公司IPO後第一年的財報,和審批時的財報差距有東非大裂谷那麼大,所以證監會充斥著利用國家信譽套利的腐敗,廣大股民都成了受害者,其典型貪腐代表就是被抓證監會主管發審的副主席姚剛。

放開註冊,當然會導致現有的股票貶值,可是現有的股票之所以垃圾,如上所說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證監會實行嚴格的審批制。那麼可以消除背後的腐敗機制么?讀者自己想吧,我不知道。

只是不要天真的以為永遠不放開註冊制,減緩IPO,股民手裡的垃圾就會變成珍珠,就會有人幫其解套。現實中和被套牢的股民一樣蠢的人,不是同樣套牢在股市,就是窮的只能買彩票的人了。在股票回報率低的情況下,中國股市不過是高級一點的龐氏騙局,類似於傳銷下線的股民,還指望套新股民掙錢就是笑話。

中國放開註冊制,利益受損的不過是某些貪官、政治掮客和被套住又希望別人進套的股民,對真正的投資者並無裨益。長遠看,如果大量私企可以進入,真正以投資取向的股民維護自身權益也許會得到改善。所以對廣大股民來說,長痛不如短痛,與其期望有一天來一群比自己還蠢的為自己解套,還不如期望中國股市正規化,優化自己的投資環境,用長期受益彌補短期損失。

中國不放開註冊制當然可以,讓股市一直爛下去無所謂,畢竟中國企業通過股市融資很少,大部分通過銀行。說中國股市不適合註冊制,當然也對。畢竟在中國很多人相信證監會的青天大老爺,能比自己更好的維護自身利益。這樣的傻子全球也不多了,而在中國割韭菜卻如此簡單,姚剛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個人覺得註冊制的施行應儘快完善退市制度,做到真正讓市場來決定價格,垃圾股會在有效的退市制度下退出市場,從而增強市場的有效性


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相關決定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在實施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中調整適用證券法有關規定。草案明確,在決定施行之日起兩年內,授權對滬深兩市IPO實行註冊制度。待授權後,有關部門將制定相關規則,在公開徵求意見後實施。


證監會同日表示,註冊制改革將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處理好改革的節奏、力度與市場可承受度的關係。註冊制改革不會一步到位,對新股發行節奏和價格不會一下子放開,不會造成新股大規模擴容。


先看看這段話的意思。首先決定實施兩年內授權註冊制,為什麼不是一年,不是半年?我們在看後面的,授權以後有關部門制定製度,這個制度肯定不是短時間就能搞定,一個破融斷都弄了半年了,還沒有弄明白。然後接著是什麼?接著是徵求意見,意味著徵求意見後還有修改。在中國徵求意見就是意味著狗咬狗,可能這個意見出台到實施最少是半年到一年半時間,最少半年。


這是什麼意思呢?當時起動發新股之前,證監會說這二十八隻按老規發剩下的按新規發。意思就是說,老規矩的發完以後就可能會有半年以上的空窗期了,這裡是沒有新股可以發的。


另外,為什麼國家臉都不要了,直接推行註冊制而不先修改法律?這裡有幾個問題我們要注意,金融改革永遠是為實體服務的,要臉的就是發行業用金融扶持做大,然後大家分錢。不要臉的叫圈錢。當然中國絕大多數的時候是後者。

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中國股市創立的目的就是為國企解決問題,這是中國股市成立的原因。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是中國九十年代的情況,現在都是二十一世紀了。在改革之初我們的銀行只有央行這樣一家,現在我們幾百家銀行了,金融的發展和監管都在變化。


那麼我們現在來說說,為什麼會要這樣變。

八十年代我們首先要解決衣食做行,這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尤其是住和行。這些都是要大量投入資金。修一條路你覺得幾百萬成嗎,這個時候中國需要銀行集中財力支持。所以這是中國銀行業發展的春天,我們中國八十年代才開始計劃生育,七十年代末中國才結束動蕩。這個時候人口是爆發期,所以九十年代末房價飛漲,那麼房地產就是爆發期。

以上兩種都要大量的資金,所以銀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這種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已經在走下坡路了,現在這些企業已經把最有效的資金使用效率打破了,他們就是資金黑洞卻又不起價值,但銀行又要維持他們不破產所以這裡錢是用到最沒有用的地方了,這裡就逼著金融要改革了。

因為中國的金融制度根本就跟不上時代的變化,銀行再怎麼改不會革自己的命,所以才會有影子銀行,才會有互聯網銀行。沒有微信免費轉帳,就不會有網銀免費化。如果沒有微信,就不會有三大運營網電話費下降,這是時代逼著金融業改革。

萬眾創業,萬眾創新,你覺得這需要什麼?肯定是要錢唄。創新短時間看不到利潤,你讓銀行去評估。看看銀行在騰訊創業初期,在阿里創業初期他們能給這些多少授信,一百萬,五十萬。我估計這樣的虧損燒錢企業基本不會給但風投可以幾千萬的投。所以在中國的萬眾創業,萬眾創新,都需要什麼,需要資本市場,讓市場去定價,去直接融資。那麼這裡是不是就意味著大擴容,可以肯定的說未來肯定是。大擴容時候,那麼這個大擴容是利好還是利空。我個人認為,是中性。為什麼呢?其實審核和註冊本質一樣,能圈錢就上市,圈不了公司自己就不上市了。

最近網上有個文章說:強推註冊制後果比股災更嚴重。假設註冊制出來後,中國突然上一萬家公司。我們有多少錢買,如果沒有那麼是不是供求失衡?如果是,券商是不是賣不出去?如果賣不出去,券商包銷。券商為了爭一千萬的承銷費券商包銷三億,一個跌停三千萬。券商是SB嗎?如果不是,券商是不是要有選擇的性的包銷,如果上一萬家,還會有新股漲十倍嗎?沒有,可能開盤就破發。如果破發,請問你還打新嗎。如果你不打,股票發得出來嗎?如果說上了一萬家。爛公司還炒作嗎?不炒了,大家才會去買好公司。


這是用市場的力量倒逼散戶和機構成熟,中長線看,這是利好。對好公司來說,這是慢慢價值投資而不是再炒作成風。那為什麼要推得這樣急?我們看看現在修改證券法那些豬,除了進去了的估計都在監獄討論了,一是這些人本身就沒有乾淨的,你讓他們能寫出一部好法,我不信。另外吳曉靈這樣連兩融和股指期貨對這波大跌的影響都講不明白的,你讓他們去修法,還是修得四不像。所以這次還不如先授權搞,中間有問題再發現,最後把發現的問題再以法律問題來解決。這是個創新,雖然沒有守法,但是實用。

所以對於註冊制,我個人認為是中性的。怕的是什麼人?是天天聽消息炒股,連公司價值幾何都不知道,這樣的人在市場消失是正常的。如果你懂價值投資,那麼你怕什麼,股價永遠是圍繞價值波動,如果公司在增長那價格會慢慢牛起來。還有怕的就是想爆利的,一個公司可能業績增長慢了,那麼我們以後可能妖股會少一些,。記住這裡我說的是可能,因為中國人的特性好賭。所以怕的人是內心沒有貨的人。對於註冊制我想說的是,come on,這樣有眼光的人才會成為投資家。


在這個變革的時代我們將會成長,成熟。

我們的市場也會一樣。


不會

首先「垃圾股」是一個難以界定的概念,如果是說公司業績不好的股票,那垃圾股沒什麼不能買的,只要價格合理。如果是說價格明顯與業績不符的股票,那註冊制恰恰是打擊垃圾股的利器。

我舉個例子,三家公司:
A公司是業內翹楚,每年凈利潤10億,且非常穩定,市值200億。這當然是好股票,一點也不「垃圾」。

B公司是成長期公司,初期投入較大,今年還沒實現盈利,反而虧損1000多萬,但現金充足,資產雄厚,營業收入急劇上升,預期未來兩年就能扭虧為盈,前途不可限量,市值200億。這也是好股票,一點也不「垃圾」。

C公司連年虧損,現金流斷裂,轉型失敗,經營基本陷入停滯,但預期破產清算還能有幾千萬殘值,市值3000萬。這算是「垃圾股」嗎?我覺得也不算,畢竟股價和公司的價值差不多,將來是可能拿到現金回報的。

什麼是「垃圾股」?就是C公司的股票賣到A公司的價格,一個C公司完全不值的價格,才是「垃圾股」。垃圾股的成因很複雜,但新的註冊制和配套的退市機制解決了其中至少兩點:
1殼的價格,目前一個殼的價格大概是十億左右,在兩桶油這種大藍籌里不算什麼,但在幾十億市值的小公司里占的比重太大了,很多公司業務明明已經停滯,且資不抵債,還能靠殼炒作。但炒作不一定真能炒成借殼,殼本身是不帶來現金流的的,也不能給投資人帶來回報。但殼形成了市值底線,一家公司再爛也不會比殼價低,一家公司頂多值二百,你非要賣十億,這不就「垃圾」了嗎?

2績差不易退市,導致炒作爛公司的行為有恃無恐,反正不退市,大不了等一輪牛市還是有人接盤。如果C公司那種情況能果斷退市,市值肯定會跌進合理區間,比方說希臘國家銀行,退到OTC市場上現在就剩幾百萬市值了。

不過從細則上看,註冊制不是「隨便掛牌制」,實質上是審批從證監會下放到交易所,監管層對上市速度和公司質量的把控能力還是有的,主要是取消了一些條條框框的上市門檻。可以預見註冊制之後上市速度不會過度井噴,對市場抽血效應仍然有限

至於題目描述里那些話我就不說什麼了,投資者利益本來就是靠自己的投資能力保障,政府的職責不是包你賺錢。


以下節選自投行事兒哥2016年的原創文章《中國註冊制向何處去?》,撰寫背景是註冊制被暫緩。歡迎斧正。

由於過去的審核制,上市被過度神秘化,彷彿上市就是躍龍門、就是登天,其實上市無非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利用股票這種工具進行融資的方式和工具,無非是因為涉及公眾投資者,所以對公司治理、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要求非常嚴格而已,但歸根揭底還是一種直接融資途徑。

目前的審核制,造成了上市進程緩慢和不可預期,進而嚴重影響了資本市場資金融通功能和產業引導功能。且不說企業在籌備上市過程中為了應付證監會的種種業績增長指標和審核條件疲於應付,不少企業出師未捷身先死。就說真正業績很好、熬到上市那一天的企業,或許在上市籌劃之初還是新興產業,可等過了七八年上市時,行業已經成夕陽行業了。


(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016年的政府報告,絲毫沒有像之前兩年那樣提出註冊制;新主席的最近幾次露面,也是對註冊制閉口不談。

不少股市民科在各種炒股群里高喊註冊制已死,二級市場中期利好云云,不少散戶亦是滿臉通紅、高聲吆喝,慶祝反註冊制的呼聲終於下情上達。

而本人卻在這一片歡呼聲中感到深深的悲哀。

遙想2006年,在幾乎全社會的反對聲中,證監會力排眾議,全面推進股權分置改革,終使中國股市成為全流通的正常資本市場。

時至今日,如果有人說一個上市公司,只有上市時發行的股票可以流通、其他股東持有股票不可以流通,定會覺得瞠目結舌。然而那就是2006年前的中國股市。

而當時,股市中的散戶,因懼怕全流通後非流通股東持有的股票解禁後稀釋市場資金、引發股價下跌。竟不惜聯名去證監會上訪、靜坐,聲勢只浩大,絕不輸今日因懼怕新股稀釋資金而反對註冊制之聲!

任何一件事,皆有利有弊。實行註冊制之弊,同不行註冊制之弊,孰重孰輕?

君不見,為了滿足證監會審核條件,發行人、保薦機構紛紛粉飾報表、塑造業務增長曲線,新大地、綠大地、勝景山河、萬福生科……,這些造假公司只是冰山一角!

君不見,因為稀缺性,各地方政府視上市為政績,紛紛傾全府之物力,不惜輸納稅人之血汗,只為保住一個上市公司的資源!

君不見,因為上市通道狹窄,殼資源奇貨可居,再爛的披星戴帽公司都有大把投資者大下賭注,價值投資早就拋諸腦後!

現在的中國股市,因為入口狹窄、出口不暢,早已變成死水一潭!這樣的死水,談何吸引投資者!這樣的A股,只是投機者的樂園!

(二)童話里都是騙人的

很多股市民科不屑一顧:審核制下,上市公司都是經過千挑萬選、優中選優的絕佳企業,怎麼會是死水一潭呢?

其實,做過IPO的都知道,證監會的審核,並不能達到篩選優質企業的目的。儘管種種條文規定和窗口指導意見,看似為中國的股民操碎了心,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上市後的巨大利益誘惑,讓無數發行人絞盡腦汁「迎合」上意,很多企業的招股說明書看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真實情況則慘不忍睹,實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2012年財務核查之前,大批包裝粉飾的上市企業自不必提,即便有了財務核查之後,依然有不少企業冒險闖關。比如證監會抽查一家環保行業的申報企業,檢查人員進駐現場後發現,企業提供的銀行對賬單都是自己偽造的!

企業為什麼要偽造財務數據?當地政府的大力鼓吹、個別中介機構的攛掇挑撥,可能都是誘因!但歸根到底,還是利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由於審核製造成上市困難,新上市企業成了香餑餑,每次一有新股面市,便有大批投機者瘋狂搶購,股票上市後十個二十個漲停稀鬆平常!而這些打新者,其實多數根本不了解所投資的企業,甚至連新股的招股書都沒看過,但是大家都知道:證監會背書的新股永遠不敗!

所以再差的企業,一旦通過審核,立刻飛上枝頭變鳳凰,上市公司老闆所持股票價值呈幾何級數增長。證監會審核就是龍門,一旦越過,馬上變身高富帥、走上人生巔峰、實現財務自由。

這樣美好的藍圖,是不是很值得冒險一搏呢?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擬上市企業老闆,除了包裝出動人的業績曲線、可信的募集資金用途、掩蓋歷史瑕疵之外,下一步走上巔峰還需做什麼?

答案呼之欲出:是的,就是搞定審核機構。

至今經常耳聞約某某發審委員飯局需要支付中間人幾十萬介紹費的傳言;業界依然流傳著要上市「搞定」十一個人(分管財務法律的兩個預審員、兩個處長、七個發審委委員)就可以成功的秘聞。

對於這些流言蜚語,我只能說一句「你懂得」!我甚至希望謠言止於智者。然而現實卻是,已經有曾經手握審核大權的證監會官員因為以權謀私鋃鐺入獄!

或許,我們也可以試著去理解那些射出糖衣炮彈、去攻陷證監會優秀幹部的個別企業家,畢竟,誘惑太大!而且不是幾百萬幾千萬的誘惑,是數億甚至幾十億的誘惑!設身處地地想想,為了十個億,你會做什麼?

畢竟,人性,經不起考驗。

讓脆弱的人性去擔負起物慾橫流的資本市場的看門人的角色,說來似乎是個童話。

(三)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或許還會有不少純潔的騷年,堅信種種財務造假、以權謀私都是個別現象,那麼即便我們退一步,假設我們相信上市公司和審核人員都是純良的白蓮花、上市的企業都是讓人跪舔的超級績優股,那麼是不是當今中國的股市就沒有問題了呢?

答案當然也是否定的,一個企業上市之初可能是「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不好意思,引用一下江Core的名言),在上市當時是優質企業,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技術革命的推陳出新,被新的後來者超越是正常的事情。

100年前,冒著黑煙的煙囪和成排的紡織機象徵著城市之光;50年前,採煤、鋼鐵、水泥屬於高端產業;20年前,BP機和大哥大是財富的象徵;10年前,諾基亞手機只能2G上網速度如蝸牛;5年前,微信微博剛剛興起;……

驀然回首,許多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經濟生活現象,卻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顛覆性的變化,而且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

經濟在發展,新興行業的定義不斷在更新,資本市場也理應快速響應、甚至超前行動,讓新的優秀企業加入上市公司行列,讓中國的投資者分享優秀企業快速成長的紅利。

然而僵化的審核製造成上市企業新陳代謝速度緩慢,使得目前的中國資本市場並不能擔負起扶持新興優秀企業、引導國家產業升級轉型的重任。

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為何我們嘲笑刻舟求劍的人,自己卻在做著僵化落後的事?

為什麼一切都在變,唯有中國的上市公司不變?唯有中國股市的審核制度不變?

難道中國股市不應該與時俱進、讓新鮮的血液源源不斷地注入資本市場,去取代那些已落後於時代的上市公司、去蕩滌這個死氣沉沉的賭場嗎?

(四)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註冊制不是單純一個審核理念的變化,註冊制的題中之意,除了審核權取消或下放、審核理念轉向信息披露是否合規以外,必然的還包含嚴格退市、對造假公司和董監高的高額罰金、律所參與的公益訴訟、中介機構責任加重等配套措施。

千頭萬緒,確非一日之功。但資本市場的發展事關國運民生,如果只做逃避的鴕鳥,那中國永遠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在國際競爭中一敗塗地。

註冊制之後,投行牌照價值降低,收費必然降低,同時還伴隨責任的加重。事兒哥作為投行圈內人,本不該多嘴。但是如今資本市場的一眾靡靡之音,已經讓許多真正的有識之士忍無可忍。

這不是一代人的人問題,這是若干年後我們的子孫會追問我們的問題:當中國的資本市場在倒行逆施、大開歷史倒車的時候,作為一名親歷者,你,在做什麼?


不這麼看。A股有自己獨特的運行邏輯和個性,不可能類似境外的某個市場。退市喊了多少年了,從上到下都沒幾個人在認真執行的,因為涉及的利益太大。再說了,這次滬港通,之前喊得震天響,彷彿A股馬上要跟國際估值接軌,結果呢,打臉了吧


看到很多人說市場競爭,自由選擇,與國際接軌等等,這都沒錯,註冊制本身也被使用的很廣泛,但是這跟他在我國能否使用是兩回事。
我國的法律環境是怎樣的?你能從財務報表看出企業的運行情況么?虛構利潤的懲罰還不夠老總一年的招待費,違法成本這麼低的情況下為啥要守法?在一個大家都欺騙的環境下談註冊制不覺得是一種更大程度的縱容么?
註冊制會造成什麼情況呢?垃圾股遍地是必然的,因為現在上市門檻很高,光財務費用一年就可能要幾百萬,公司規模不大,盈利能力不強是無法承擔的,這無形中就是一個篩選,所以現在能上的基本還是有一定實力的。如果大家只要備案一下就可以來上市,這個門檻當然不會完全消失,但是會降低很多,那不就是垃圾股遍地了么?
再說為啥會有這種要求註冊制的聲音。原因很簡單,因為太多企業想上市圈錢了,發改委願意么?顯然不願意,這等於揮刀自宮啊。至於什麼於國際接軌云云都是借口,無利不起早才是真理。


中國股市的形成本就不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自發的結果,而是一個強力政府控制經濟資源政策的產物。改革開放初期民眾意識金融知識落後,在中國構建一個成熟股票市場是不可能的。A股實際上是一個早產兒,因為大部分參與者的思維不支持這樣一個事物的出現。

大量垃圾股並不是在施行註冊制的情況下出現的,從國有股,法人股,普通股,改革全流通,國有股減持,熔斷機制生效取消,國債期貨事件,中國股市從一開始就是機制不正常的怪胎,所以為了解決一個問題永遠衍生出更多的新問題——除非整個系統的基礎被糾正。

註冊制要達到它在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的近似效果需要的一個最關鍵的前提:

以私有化(不是地方國資委+關係戶的所謂股份制)的投資銀行為主體的承銷參與者

這一點是市場經濟的基礎之一——信譽或者說商譽起作用的關鍵,公有制的投資銀行存在代理人問題——代理人通過損害商譽贏得短期收益,忽略多次博弈的限制。

證監會作為一個純粹的代理人機構,是否注重長期聲譽每個交易者見仁見智。類似今年這類行情也能做到每周大批量發行新股,而且是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按西方金融市場的特點,經濟情況不佳企業估值偏低不願意上市,但在中國這些都不是事兒。打新可以用槓桿,能否打新還與最近是否持倉掛鉤——是否持有股票和是否願意冒風險打新有什麼關聯!?還有比這更奇葩的市場邏輯嗎?

每個人肯定仍然記得4000點下不發新股的誓詞,不注重聲譽是純粹代理人機構的典型特徵。真正屹立於變幻多端金融市場百年的投資銀行,絕不會這樣看待聲譽,因為他們在乎牢固的客戶關係。如果資料能夠證明,高盛在向其客戶提供建議A時相信建議A反,已經構成欺詐。如果他進行欺詐,它在承銷股票時會遇到很多問題。

這個道理很簡單,市場經濟的基礎——商譽。只要每個人預期存在多次博弈的必要,而且交易記錄公開透明,信息傳播成本低,商譽價值就會非常高。

但中國推行註冊制不可能實現自動的平衡市場,因為大投行的經理人都可以被政府機構任命調遣,這屬於代理人管理代理人,這完全不符合商業精神。

反過頭想,既然證監會終究沒有強迫每個人買股票,那麼,如果每個投資者自動抵制一字板後80倍市盈率的新股,還會不會有人炒作20倍新股一字板?或許會有,但是如果中國大部分交易者整體風險意識提升,從賭徒變成真正的交易者,這種瘋狂的景象就會自動衰減。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審批制還是註冊制,都無法將劣質股票發行的很順利——即便證監會或者券商都不注重聲譽。

但這是不現實的,因為交易者沒有精力研究如此眾多的新股,會有新股80市盈率也不貴,也有的10倍都太貴。所以需要專業投資者,需要投資銀行,需要他們以聲譽作為保證去向交易者提供有價值的建議。所以刨去交易者的知識和素養,聲譽仍然非常關鍵。

證監會發審委會不會注重聲譽?我認為很難,不需說發審委更換的太快,很多交易者甚至都並不關心誰在發審委誰同意了垃圾股上市。本身證監會的主席也在更換,他們都是代理人,都存在代理人問題。

我認為,如果投資銀行仍然被視作是金融體制內的東西,註冊制和審批制根本沒有本質區別,也不會產生本質的不同,A股過去有多少問題,以後還有多少問題。如果投資銀行真正實現了股份制下的市場行為,註冊制會開始建立承銷人的聲譽記錄和交易者的信任,長期而言,結果會遠好於目前的審批制。但這等於是讓當前管理者放棄巨大的權力,緊靠他們自己根本無法推動。

如果真正的註冊制會導致垃圾股遍地,那市場經濟就是空中樓閣。反之,審批制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美國人可以依靠一個真正的投資人聯盟創造世界上最好的籃球聯賽NBA,也可以依靠一個真正的投資人聯盟創造世界上最高效的資本市場。我們卻視作註冊制或者CBA市場化改革為洪水猛獸,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思想而言是不是的確太超前了?

CBA聯賽的一個問題是,作為官僚制度的籃協替真正的投資人做了太多決策,而投資人本身卻無法做決策。姚明給出的市場化改革方案是淡化籃協的角色,但籃協的方案是仍然必須其一家獨大。當然CBA俱樂部有很多具有地方體育局成分,中國投行也有很多國有成分,所以CBA市場化改革和註冊制改革是一回事。

但我認為,如果保留投資銀行主導的國有成分推行註冊制導致聲譽被忽略,不要聲稱這是註冊制的失敗!
――――――――――1223更新
深層次上,美國證監會是平行於市場參與者,維護所有市場參與者達成的規則共識。我們是完全的代理人管制市場,意味著市場之上。中國股市的問題還有過度的宏觀調控和產業規劃導致的市場參與者信息不對稱加重。國有企業資產回報率過低,投資比例過高裙帶公司不願上市,經濟發展成果大部分沒有進入股市。中國股民輕視規則,信賴管制。不能自發維護規則,沒有自治基礎。和中國偏人治的原因一樣。

那麼股市應該如何真正市場化?我認為除非中國經濟真的步入市場經濟,意味著產權明晰,私有產權被保護,公權力沒有借口侵犯。但現今國企壟斷就是明白的侵犯。擔心國企私有化導致賤賣可以公開競標贖買然後均分民眾實現國有股退出2002熊市的成因之一但隨後停止。停止對經濟的管制和操縱。然而有一個問題是,如果國企私有化但仍然壟斷拒絕競爭者怎麼辦?這必須依賴社會反不公平競爭的信念。

只有在真正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才能推註冊制,但短期我認為這是個沒有意義的話題,我不過是為市場經濟的真偽發出聲音而已。

只有私有產權受到保護的市場經濟才能形成愛惜聲譽的經商風氣


謝好幾位的邀請!

其實註冊制靠不靠譜,不需要從理論上講的很深奧,只看一下一個關鍵的旁證的可以,紐交所,納斯達克,東京證券交易所,港交所這些我們眼中相對成熟完備的證券交易所和交易市場都是註冊制的,而英國是政府機構有審核權,但是很少動用。德國也有相應的審核制度,但是是作為一道閘門,有權否決部分有問題的公司最終上市,卻不是像中國證監會那樣是一個發門票的身份。法國雖然採取比較嚴格的審核制,但政府機構卻不是執行審核的主體,而是由經紀人工會實際操作。
也就是說純粹由政府機構主導的審核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物,而非世界主流。
所以註冊制不是萬惡之源,是成熟完備的證券市場的主流選擇。

關於A股市場中存在很多垃圾股,不僅存在而且還被熱炒的原因,我在這個答案里講過了。
如何解讀和評論證監會 2014 年 10 月 17 日新發布的退市制度意見? - 劉鵬程Sai.L 的回答
垃圾股不能順利退市不是退市制度不夠嚴格,恰恰是因為上市制度不合理。造成上市難,上市慢的情況,很多待上市企業為了節約時間成本,放棄IPO,繞路借殼上市。這才是垃圾股在A股市場中屢禁不止,上市公司能進不能出的關鍵原因。

不合理的審核制不僅導致了績差股被追捧,炒重組不炒績優的問題,同時還造成了另外一個困擾A股市場的不良現象,那就是高溢價發行。我們都知道價格直接受制於供求關係,市場喜歡追捧新上市股票本來就是各國證券市場中的一個正常現象,本身就容易出現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上市審核制導致了新股排隊上市,每一個時點上市場追逐新股的資金都遠遠高於發行新股的合理總市值,那麼新股高溢價發行和新股,次新股被爆炒之後破發,再之後倒地多年不起就是常態了。
只有改審核製為註冊制才能從根本解決這個問題,市場中資金充足的時候,公司上市積極,新股數量多,自然平抑資金充足帶來的高溢價。資金緊張的時候,多數待上市公司為了更好的價格會暫緩上市,自然也不會出現太多過度低估值,同時也不向資金貧血的大盤抽血,降低市場因為擴容壓力帶來的下跌風險。

同時取消股票發行的持續盈利條件,也是對市場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為什麼騰訊,百度,阿里,東京等等優質的科技互聯網公司都赴美上市?不僅僅是因為在國內上市排隊時間長,和早期投資有很多外資,選擇海外上市方便這些資金的退出這兩項原因。關鍵是互聯網科技往往很難到達A股的連續盈利要求,沒有資格在A股上市。不然的話以A股的高溢價水平,還是有很多公司願意克服重重困難在A股上市的。所以上市審核制和盈利門檻已經導致了大量優質國內公司IPO外流了。使得中國投資者只能面對受累於體量難以上漲的大盤藍籌和上串下跳的績差股。而不能分享中國這一輪科技互聯網投資大潮。

除了上述三點之外,上市制度改革還有一個極其直接的原因,那就是中國金融系統國際化的要求。人民幣走出去戰略不用我說了。證券市場這邊滬港通僅僅是個開始,後面深港通還等著膩,因為港交所都已經直接被滬港通定名為中華通,就是為了省得深港通開通再重新定名。對人民幣國際化比較積極的英國,已經拋來了橄欖枝,逐步的倫敦通,紐約通也將逐步不再是夢想。A股市場在和世界股市對接的過程中,除了交易互通,制度上也必然有對接的趨勢,比如交易制度(漲跌停,T+0)和發行與退市制度也是一併要對接的。而且A股市場就是一直在照搬發達成熟市場的制度來進行發展的,逐步趨同是必然的。

說了這麼多註冊制改革的好處,足以說明註冊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對於投資者來說,僅僅講這些還不夠用,我們需要推測一下,如果真的進行註冊制改革,在執行中會出現哪些問題和情況。

首先註冊制的開啟,在中國的國情語境下,一定是先試點後放開。那麼拿誰來做試點?這個大家第一反應基本都是——創業板。因為最需要資金,也最能為股市創造活力的一定是創業板,同時創業板的體量小,和滬深主板市場有比較大的分隔,無論成敗,畢竟好控制,不是直接衝擊主板市場,危及整個A股。而且創業板試點的話,很可能第一步先修改盈利能力要求,暫時不修改有關於業績的退市要求。運行一段時間沒有問題才會修改有關於業績的退市要求。
那麼創業板放開註冊制會很快像納斯達克一樣湧現一批像蘋果,思科,亞馬遜這樣的公司么?
我個人感覺可能沒那麼扎推,但是會有一批,不過前三年是看不太出來端倪的,就像現在大家都覺得滬港通會馬上拉著大盤飛起,其實前期不溫不火,甚至有點冷清一樣。

那麼會不會出現題主所擔心的亂象膩?我覺得是一定的,尤其是在開通之後的2-3年,甚至是2-5年內,因為中國的邏輯是第一批去註冊的都是經過一定篩選的,保證初期的平穩,等真正放手註冊了,亂象一定會產生,這個不僅僅是中國股市,世界上任何一個市場的重大改革前期,出現嚴重的反覆情緒和亂象是一定的,政府的監督策略需要時間調整和完善,投資者也需要時間來熟悉和掌握市場的新情況。這個過程有可能很痛苦。

而且即使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創業板市場,也是市場氣息最濃重的美國,納斯達克什麼樣?

據不完全統計,美國納斯達克每年有大約8%的公司退市,而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退市率為6%;英國創業板(AIM)的退市率更高,大約12%,每年超過200家公司退市。2003到2007年間,納斯達克退市公司數為1284家,超過了同期該市場新上市公司1238家的數量,以至於納斯達克在2007年末的公司總數僅為3069家,低於2003年末3294家的水平。

這種情況一定會在中國放開註冊制之後上演,那麼會不會造成題主擔心的洗劫投資者財富的情況?其實市場中的每一個投資者是要為自身的選擇付出一定代價的,低門檻和高退市率的初衷不可能是洗劫投資者財富,但是一定會有企業造成這樣的結果,這個任何政府和市場都避免不了。同時低門檻和高退市率也是最好的大浪淘沙工具,能在這樣市場活下來的公司一定是有最好的前景的。風險和機會是對等的,想要買到蘋果和微軟那樣的高收益股票而參與這個市場,就承受相應的高風險。
這是市場不變的法則。
只要是開啟註冊制的同時,相應的退市制度監管和執行跟得上,就不會出現大量垃圾股沉澱在市場中的情況。這個是一定的。

其實註冊制的開啟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交易所的性質問題,現在滬深交易所都是非盈利性質的機構,有政府的信用背書。和其它國家市場中的獨立性盈利性公司性質不同。這樣的交易所能在多大程度上獨立承擔經營風險和對自身行為負責,而非為政府執行既定政策和官員政績來源等非市場化進行控制是個很重要的事。

最後總結一下就是註冊制不是豺狼虎豹,而是救治A股市場一些頑疾的良藥。即使在運行初期可以預見一定會發生很多亂象,但是良藥苦口利於病。千萬別因噎廢食,一拖再拖了。好好設計制度,吸引前人經驗教訓,早點行動吧。


我覺得香港股市可以作為參考,香港股市被公認為最成熟的交易市場之一,但仍然也是仙股遍地,被股市搞得傾家蕩產的股民到處都是。所以如果問會不會,我的回答是肯定會的。但垃圾股遍地不代表著就沒機會賺錢,願意買垃圾股賭博的也要認賭服輸。況且,垃圾股未必就賺不到錢,你不是還可以做空嗎?


世間向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A股也不例外。周一創投概念收盤漲幅為4.7%,多股漲停,為概念板塊漲幅第一,原因就在於有消息稱註冊制方案最快將在本周出台。或許這個概念大家已經聽說過很多次了,但卻不甚了解,那麼今天就又財說來為您介紹下什麼是註冊制,又會對股市產生什麼影響。假如註冊制來了,會如何影響股市?


什麼是註冊制?

註冊制即所謂的公開管理原則,實質上是一種發行公司的財務公開制度,以美國聯邦證券法為代表。它要求發行證券的公司提供關於證券發行本身以及同證券發行有關的一切信息,以招股說明書為核心。

其最重要的特徵是:在註冊制下證券發行審核機構只對註冊文件進行形式審查, 不進行實質判斷。證券發行註冊的目的是向投資者提供據以判斷證券實質要件的形式資料, 以便作出投資決定, 證券註冊並不能成為投資者免受損失的保護傘。如果公開方式適當, 證券管理機構不得以發行證券價格或其他條件非公平, 或發行者提出的公司前景不盡合理等理由而拒絕註冊。


和我國現行的核准制有什麼區別?

我國現行的股票發行制度為核准制,監管部門不僅對擬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等公開信息提出了很高的披露要求,而且對發行人的資產質量、投資價值、社會效益進行綜合考察,先後由證監會、發審委針對公司的上市申請進行審核、反饋,最終做出是否核準擬上市公司進行IPO的決定。目前,上市最順利也需要大概一年時間,對於大多數企業,從改制,到通過證監會發審會審查,再到發行上市,一般需要花兩三年時間甚至更長。

在大多數註冊制IPO市場,監管機構對於擬上市公司的審查重點在於披露信息的完全性和真實性,不判斷企業盈利能力,也不用提供或披露盈利或者現金流預測,在信息披露的基礎上由投資者自行判斷企業價值和風險,這樣定價能夠更好地反映市場中投資者對新股的供求關係。同時,由於較少涉及資產質量等因素,整體上市速度也較快。在美國市場,IPO上市公司從遞交申請到成功上市一般需要3-4個月,個別情況需要6個月。在日本,公司從遞交上市申請書到最終公開發行大概需要3—4個月。


註冊制會為股市帶來哪些影響?

一、對殼資源的影響:

A股有一種獨特的炒垃圾股的文化,理念是財務越垃圾的股越有想像的空間,導致這一問題的緣由就在於上市需要極其漫長的等待以及繁瑣的審核,進而使得上市資格十分稀缺。不少公司便另闢蹊徑,收購小市值、虧損嚴重的公司,達到借殼上市的目的。君不見世紀游輪19個漲停,累計漲幅已達六倍,正是一個又一個的「世紀游輪」才讓殼資源有了生存空間。註冊制完全實行之後,殼資源就喪失了其稀缺性,大股東的保殼意願會降低,投資者炒垃圾股的行為也會有所改變,殼資源的價值將逐步下行。

二、對整體估值的影響:

註冊制的推出,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股市的供需關係,也將改變A股的估值體系。目前上交所的平均市盈率為17.48倍,深交所中小板平均市盈率為64倍,創業板為107倍。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也在於股市准入門檻高,20多年來只有2800家公司,而社會財富快速增長,導致錢沒有地方去,流入股市後不斷增加的資金與稀缺的供應產生矛盾,導致中小創估值偏高。註冊制推出之後,可供投資者選擇的股票將大大增加,市場估值有望逐步回歸理性。

三、註冊制下的投資機會:

近期,註冊制傳聞不斷。雖暫無明確時間表,但各項事件已經暗示,註冊制的實行為期不遠。一旦實行的話,將使得創投項目推出道路更加通暢,創投公司實現投資收益加速。而二級市場已對此有所反應,周一創投板塊受註冊制消息影響大漲4.7%就是明顯例證。因此,在註冊制推出之前,可持續關注創投概念股。

魯信創投(600783)

公司為兩市唯一純正創投股,先後投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投資基金、黃河三角洲投資基金等,涉及海洋裝備、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多項領域。

大眾公用(600635)

公司持股13.93%的深圳創新投資集團(註冊資本16億元),是中國資本規模最大、投資能力最強的本土創業投資機構,公司持有上海杭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16.13%,該公司註冊資本2.85億元。公司持有上海興燁創業投資有限公司20%股份,註冊資本2億元,該公司主要對具有上市潛力的PRE-IPO公司進行股權投資。

張江高科(600895)

公司將從園區開發服務商進一步轉變為科技引領、產業投資者,除了引入戰略合作夥伴及培育新興戰略產業,公司計劃逐步加大金融和科技投資的比重。繼投資3億成立張江漢世紀基金後,還將繼續投資3-4億於該基金,漢世紀基金(持股30%)股權投資達到10家,其中5家已經上市或籌備上市。還將在5年內投資25億於另一投資基金平台浩成基金,平均每年5億。

杉杉股份(600884)

公司以全資子公司杉杉創投為平台,實施PRE-IPO項目和中短期收益項目投資,截止2011年末,公司已投資了新銀通、金安國紀、上海天躍、莆田華林、山東藍海等一大批市場潛力大、行業前景看好的擬上市企業。

錢江水利(600283)

公司持有浙江天堂矽谷創業投資集團27.90%的股權。其已形成醫藥化工、機電一體化、再生資源開發和利用等三大投資領域的優勢。


現在也是垃圾股遍地啊

過去30年一直這樣


審批改為註冊,權利從北京下放到上海、深圳,IPO如同高考,從嚴進寬出像寬進嚴出轉變,股票會變多,垃圾股也會變多,但是應該有嚴格的退市制度清掃垃圾股;


註冊制其實需要比較完善的法制系統、訴訟機制以及股東保護的體系。美國是信息披露為主,上市後的監管和訴訟很嚴,而香港的股東訴訟保護弱一些,因此香港聯交所還是需要進行一定實質上的審查。中國資本市場目前離這個目標還是有一定距離。沒有完善的保護體系,信息隨便披露(所以人都知道保薦人和審計師在實質上是無法驗證材料),對於投資人是很不利的。

不贊同交給市場這種說法,市場不是單個的概念,需要很多體系、機制、契約精神以及誠信來維繫,我覺得前景不樂觀,中央可能到時候進行相應的調整吧。

PS, 市場公開透明在中國就是個笑話,A股一些大型上市公司處理信息披露的過程我只能呵呵了。


推薦閱讀:

奧賽康 IPO 被叫停是怎麼回事?

TAG:投資 | 首次公開募股(IPO) | A股 | 金融 | IPO 註冊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