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耳塞為什麼要賣那麼貴?
綜合大家的答案,高端耳塞售價高與物料成本無關,而是因為高昂的調音費用.
隨手貼一個森海塞爾上代入耳動圈旗艦IE8的拆解:
在我眼裡,耳機線是直接焊接在單元上的,所謂的需要巨額研發費用和高精尖技術的調音,靠的是耳塞的腔體.(IE8的那個重音調節旋鈕,無非是調節出氣孔的大小,沒什麼神的).
物料並不值錢,最貴的是發聲單元.
但發聲單元成本不佔很大比重,因為IE7與IE8使用了相同的單元,但售價低了一大截.
那麼,最值錢的應該就是耳塞的腔體.我是外行,我猜腔體的設計很難,需要經驗和技術的積累.
但這種程度的研發與操作系統和CPU的研發是在一個數量級嗎?
這種腔體的設計(或者說調音),需要什麼規模的研發團隊?
希望懂的朋友來說說.
都是被央視帶壞的,高端耳機和低端耳機從原料到生產到質檢都不一樣,從設計到調音到工藝都不一樣。調音師的費用,設計師的費用,開發的費用,模具的費用,工藝完善的費用,優質代工廠的管理費用,後期的營銷費用,職員的工資這些丫都不算,就算個生產成本。
只能說央視記者大腦都秀逗了。
很多人只看生產成本或者物料成本來衡量性價比,
活該粗糙一輩子~
****************我本想追加下解答,結果我碉堡了的把原文刪了,今天(8/7)開始我將慢慢更新恢復原來的內容,同時再加一些能想到的內容吧**********
首先介紹下本人背景:工程碩士但是沒有從事工程領域去幹了其他的旁門左道。目前在一家基本沒誰知道名字的但是確實是全球最大的音頻ODM企業(注意是ODM,不是OEM,在OEM企業里我們算是小蝦米了)做了幾年。不敢說自己很懂,但因為我本身工作的原因必須去不斷地思考整個研發、製造、品控、銷售之間的問題,所以說斗膽來答下我知乎的處女題 - -!
一個音頻產品的誕生,是從ID設計也就是工業設計開始,在此之前還有市場調查,產品立項等,不過這些都是品牌公司的工作,產品研發階段是從ID設計開始。ID設計師一般是白人在做(不得不說國人在真正的工業設計領域和老外還是有差別的,有好的工程師,但是太難得一見了,而老外一抓一把)。ID設計客戶通過後(有時也是客戶提供ID設計的concept),下一關就是進入機械研發階段,這個研發就是需要吧ID設計圖紙上的東西轉換為solidwork/ProE等設計軟體上的圖紙,要考慮強度,加工難度,公差等等。一個產品一般是一個領先機械工程師帶2~3個工程師加幾個技術員去做。開發周期一般為10~25天。做完之後用3D印表機試產(沒錯我們公司就是這麼吊 ^_^)拿到3D列印實體後拼裝測試,沒有問題後交付塑膠廠去做開模,搞定以後拿樣品回來品檢做檢測,ok以後機械研發告一段落。
因為是耳機,所以不存在電路設計與軟體設計,(耳機中電纜的布設也是由專人完成的呦,叫Cable Engineer,他要考慮干擾、空間、彎折可靠性等問題,這也是大廠和小廠實力上的差別證明)所以下面再單獨講下喇叭部分
對於耳機的喇叭,如果你單論材料那是很不值錢的,它不像超級低音炮,光打一圈膠水就要600塊的成本(什麼膠水這麼貴?專用膠水唄,你不是要我再開一個帖子問為啥喇叭膠水那麼貴。。。)。但是,不要忽略了,這些材料不是自己蹦蹦跳跳變成你想要的形狀,達到你需要的性能。尤其是與市場上一般常用的器件不同規格的部件,那更是貴的離譜。沒有哪家公司會去把所有上游都包下來的,那是找死。
---未完待續。
如下只是我想追加的內容。。。
還有很多同志糾結於「材料成本」上面
其實單材料費用是不高的。塑膠殼子一般是外包(高級注塑機很貴很貴很貴滴,一般除了量極大都是外包出去做),其他就算用稀土做磁鐵也沒幾個錢。但是不要忽略一點很重要的東西 - 「製造機器的機器很貴,設計製造機器的機器的人更貴」。 也許一個耳塞或音響你可以自己在家手工做到和原廠相差無幾的水平,加上手工調音做到原廠的音質然後成本只有百八十塊,注意,這些都是理論上絕對可行的,但是問題是,工廠可能這樣去造嗎?一個耳塞一個熟練技工搞一天?現在人工多貴你造嗎,而且工人素質有這麼高嗎?他不趁領班不注意扣鼻屎就不錯了好嗎。。。
20140520 關於耳機銷量的補充
關於HD600和K701的銷量沒有官方數據,大致只能從燒友們買到手的耳機編號推測。實際數量可能會有偏差。
K701的可以參見這裡:
簡評AKG K701和K712一些特性。
至於功勞也就要放到7系列的在產型號K701中,曾經的旗艦型號、以及手辦的帶動,造成了現在已經到10W只的編號了,我這隻也是奧產中最後9W+編號。
文章是作者2013年年底寫的,根據描述K701應該已經超過10萬隻。考慮到這兩年Q701, K702等型號的出現,估計K701應該不會超過12萬隻的水平。比之前答案里的可能稍多一些。
森海塞爾的HD600可以見這裡:
最新版的HD650,HD600簡單比較~
有些剛入門的燒友還是有些摸不著頭腦,都想知道這兩經典森海耳機最新的情況 ,包括我吧,嘿嘿!。我手裡正好現在同時有HD600,HD650,都是最新版的。可以說就是現在市面上可以買到的。HD600,編號155489、HD650,編號147170。
文章發於2014年1月28日。作者也表示這是最新版的HD600。10幾年賣15萬隻,正常推理下幾個月時間是不可能賣到20萬隻吧。所以大致上HD600的全部銷量也就在16-18萬隻之間。
======================================================================
貼一張森海塞爾2012年年報損益表,德勤審計。來自http://www.sennheiser-geschaeftsbericht.de/home/2012/pdf/Sennheiser_AR_2012_Financial_Report.pdf
原材料還是佔比較大,人工也是很重要的成本。專利權什麼的放到無形資產里攤銷的量不大。但根據對會計準則的了解,有很大一塊研發費用是不能資本化形成資產攤銷的,所以其他經營支出186 million里應該有一塊是費用化了的研發支出,這個我純推測,年報中沒有具體提及。銷售費用,廣告費,各項雜費什麼的應該也都是在這個其他經營費用裡面體現。凈利率7.5%左右,不算很高。
原材料還是佔比較大,人工也是很重要的成本。專利權什麼的放到無形資產里攤銷的量不大。但根據對會計準則的了解,有很大一塊研發費用是不能資本化形成資產攤銷的,所以其他經營支出186 million里應該有一塊是費用化了的研發支出,這個我純推測,年報中沒有具體提及。銷售費用,廣告費,各項雜費什麼的應該也都是在這個其他經營費用裡面體現。凈利率7.5%左右,不算很高。
森海的產品線應該很廣。但是相比之下高端耳機在這裡面不會比中低端耳機利潤率高,基於幾個考慮:
第一、高端耳機銷量不大,沒有什麼規模效應。森海的HD600這種超經典款賣了10幾年了也就賣出去10幾萬副,這還是高端耳機里賣得多的。AKG的K701不超過10萬,拜亞動力的DT990可能也就幾萬的樣子,這些都是賣了快10年的產品了。
第二、由於產地和調音的需要,高端耳機人工成本高很多。 比如AKG的K701應該是奧地利手工生產的,HD600應該是愛爾蘭產的。而低端耳機都是中國,菲律賓什麼的。你說森海,AKG有低端,不是奢侈品,那是低端產品。雖然我覺得奧地利手工生產並不一定是奢侈品吧,但也不是跟100塊錢的低端一個檔次的。同樣,高端耳機的品控、調音你以為是隨便找個人就能搞定的么?AKG Q701的調音師Quincy Jones曾經是Michael Jackson唱片的製作人。另外,這些耳機出廠前也都需要專門的人員校音的,都是成本啊老兄。
對耳機研究多點,以上說的耳塞同理吧,都適用的。
另外還有一些高科技含量的成本,比如振膜什麼的,也就不多說了。
高端耳機跟低端耳機完全是兩個世界的東西,你拿低端耳機的思維去想高端耳機當然想不通。至於在高端耳機界,哪怕只是1%的提升都是需要巨量投入的。你認為不值是因為你不知道其中的投入,但知道後你還是會覺得不值,覺得這樣打的投入只為1%的提升不值,因為you"ll never become the target customer.
再補充一點看法,高端耳機/耳塞除了專業人員的專業用途(監聽,返聽)之外就是個奢侈品。誰告訴你價格是由成本決定的?
價格由且僅由供需決定。
因為聲學是科學。
科技含量高的東西,附加值往往也高。
高端耳機能展現出來別人展現不出來的效果,他就是貴。這個和成本無關。舉個例子,一個普通的天平50元,能顯示小數點後4位的幾百元到一千元,能顯示小數點後5位的2W元一台,並且得像養兒子一樣的呵護。你覺得對你稱水果來說,小數點後幾位沒用,但是某些人就是需要最後5位的精確數字。同理,東西做到極致,價格就不成問題。
HIFI過於玄學我不怎麼碰所以我不怎麼懂,但同樣小眾又高端的降噪耳機為什麼賣這麼貴,我這個BOSE腦殘粉還是能說道說道的
降噪耳機這東西技術含量在那,真的是一分錢一分貨啊
從第一次接觸降噪耳機到現在,我前前後後體驗過好幾款出名的降噪耳機,下到小米,上到BOSE,還有產品線橫跨高中低端的索尼,不得不說高端如BOSE的確有資格賣這麼貴,低端的降噪耳機各有各的差法,底噪大,風噪大,處理不了人聲,佩戴不舒服,降噪效果不行,要麼顧此失彼,要麼全犯了,而BOSE從頭到尾只有一個不是黑點的黑點,音質平庸
沒辦法,雖然主動降噪的原理簡單,只要耳機發出與噪音相位相反的機械波,與雜訊疊加產生相消干涉,就能達到降噪的目的,但技術上難點不少,實現起來還是挺困難的,耳機發出的機械波稍一拿捏不當,就會適得其反,所以哪怕只是1%的提升都是需要巨量投入的
市場被寡頭統治,他想怎麼定價就怎麼定價
以我最喜歡的BOSE QC20為例,國內的市場價一直保持在2000的價位,為什麼定價這麼高?因為BOSE認為它值2000,入耳式的降噪耳機做得這麼舒服做得這麼好的就他一家,你想要就得買這款,別人做不出來
另一方面,主動降噪技術是由BOSE實現,並將它商業化,在BOSE第一次對降噪耳機定價的時候就決定了高端市場的價位,後來者發現市場規模足夠大參與進來的時候哪會嫌到手的錢太多了
降噪耳機是小眾產品,銷量非常低
降噪耳機是一種功能耳機,本身受眾就小,大部分人對噪音的敏感度也沒想像中那麼大,對它的需求就更小了,天貓上的QC35所有店鋪加起來月銷量堪堪達到500台,同價位的1000X哪怕有索尼信仰加成也只賣了1000台,而隔壁裝逼用的Beats solo3換個顏色就能賣出去2000多台,雖然沒有具體的保有量的數據,但僅從網上的銷量就可以推斷出降噪耳機是一種相當小眾的產品,它的市場還處於萌芽階段
既然銷量低,那就必然會導致售價居高不下,因為成本就在那,前期的研發要錢,產品成型後生產要錢,推向市場後更是處處要錢,無法靠大銷量回本,那就只好提高單價了,畢竟這東西勉強算剛需,總會有人買的
降噪耳機如此,我想整個高端耳塞市場也是如此,推廣到大部分消費電子市場也無不可
我找我一個作家朋友以我為原形寫一部小說送給我,他居然還不幹,非要我給錢。一部小說,你在電腦上寫下來又能廢幾度電,請他吃個冰激淋都多。結果他就生氣了,斷交不說,還非要打我!
果然是文人,那窮酸勁啊,真讓人受不了。
所以,我想知道,一部量身定做的小說成本明明沒幾個錢,為啥熟人都想問我要個天價才肯寫?
這問題夠寫一篇行研了。補充幾個思路:
寡頭壟斷:高端耳塞生產者少,門檻高。多單元動鐵不是採購了單元堆一起音質就會上去的。動圈更不用說。森家7mm微動圈單元誰做的出?歐系調音水準不是日美系能複製的。日系廠商堆動圈單元開發新振膜的材料也接近壟斷吧。更不用說圈鐵混合。
先入者決定遊戲規則,燒友的印象大多數是價格決定聲音,定價不高甚至沒人關注。森家最先做出萬元價位的耳機引起轟動,其後拜亞等廠商發現市場規模足夠也開始研發萬元價位耳機,k3k3同。
高端設備需求的價格彈性小(存疑)。k3k3價格降一半未必買的人會多一倍。
旗艦級耳機代表廠商形象,價格自然不能低。k3k3 ie800 exk,和次旗艦價格明顯拉開差距,定價策略的問題。耳機確實沒有什麼神的 技術也沒什麼可吹的
有人用cpu不就是沙子嗎類比 其實不恰當
給你一堆沙子你不可能做出cpu 但你稍微有點技術就可以用單元做出來耳機
而且調音的門檻沒你想的那麼高 淘寶有個人叫大力 就是個民間改模的 當然他的口碑很好確實也有技術 但說到底也就是個民間人物
他也做了款耳機 音質不差k3檔
之前耳機不溫不火 旗艦的價格基本徘徊在頭戴5000 耳塞2500的水平 其實這個價格還是能接受的
後來k3k3出來了 瞬間飆到萬元以上 不過這貨當時的音質確實打爆所有塞子 而且在塞子中的定位跟奧菲斯差不多 誰也沒想到後來能普及了
後來k3降到5000檔 同時旗艦塞子的價格也提升到了5000檔 其實直到此時價格還算是穩定
但後來不知道誰這麼會玩 開始琢磨起來定製了
好傢夥 這可了不得了 現在一個定製萬元都打不住 直奔兩萬去的
國產廠子一個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稍微有點智商的人都能看出來這錢多好賺 世界上談耳機的地方就那麼幾個 基本都跟廠商有py交易 中國尤甚 甚至好多廠商都是原吧友開的
樓主的懷疑正確 我覺得如今尤其是耳塞市場 就是個畸形的泡沫市場 早晚要完蛋 希望現在退出還不算太晚因為有人買。
一張光碟成本幾毛錢,我放上毛片就能賣5塊,微軟放上 windows 8 就敢賣幾百塊。
一個耳機的物料成本隨便怎麼算頂多也就是三位數。但是背後的技術沉澱,市場營銷(Beats 作為典範)等等的花費是看不見的。這在各個領域都是通用的。
還有一點就是 Hifi 一直是小眾市場,薄利多銷是很難行得通的。AKG k3003 定價10000賣出去的數量還真不一定比定價5000賣的少。這是針對少數發燒友的市場,尤其是高端器材,只要能獲得想要的聲音,價格在消費行為中起的作用往往是很低的。君不見手辦市場,一個小手辦20000,一件手辦衣服40000,都是一個道理。
其實總歸說起來,一個願意賣,一個願意買。
修改問題描述了。
「有人說研發費用高,我不贊同,主流的動鐵耳塞使用的單元並非自己生產,而是採購而來的.
比如樓氏電子所產的動鐵單元.這種單元批發價格僅幾美元一顆.
有人說線材貴,我也不贊同.即便是純銀的線材,成本也不會有多少,畢竟銀價不到4元一克.」
你以為7N單晶銅比金便宜?還拿出銀價說事。哪怕是水泥,純度高到一定程度,一桶都要賣1W的好吧。
這個年代還根據物料成本定價的話,所有電子產品賣四位數都是大奸商。
還是那句話,一張破光碟,裝上 Windows,賣你幾百大洋不算貴。
update 05.20
評論區被誤解了好多。。我的語文老師要罵死我了。。
拿 Windows 舉例是指正因為 Windows 背後的巨大投入和深厚技術底蘊,才可以在刻上光碟後,讓幾毛錢成本的光碟賣上幾百元。這和耳機背後的調音測試成本一樣,都是被許多人所忽視的,而他們往往只看到表面上的物料成本。
耳塞賣的貴其實是相對而言的。
對於大眾熟悉的消費類數碼產品(手機,電腦,相機)而言,高端耳塞的性價比確實非常的差,比如主要定位專業用戶的多單元定製耳塞或者final audio某些hifi耳塞一兩萬元的定價。
但是對於耳塞所屬的HI-FI領域來說,高端耳塞與低端耳塞的價格差根本不算什麼。拿比較極端的線材來說,5塊一根的無名電源線到上萬美金的Transparent在很多人眼裡可能根本沒有什麼區別。
民用Hi-Fi領域與專業錄音,消費數碼這兩個領域互有重合但又有著明顯的區別。在用戶和產品兩方面都與很多奢侈品是類似(耳塞換成跑車我認為可以同看),這類產品的忠實用戶可以從這三方面形容:人少,人傻,錢多
首先人少,就意味著相關設備的產量有限,比如作為頭戴音頻領域最著名廠商之一的森海塞爾的現役旗艦HD800發布五年以來產量也只有區區3萬台左右(根據編號推斷的),更別提耳機已經是和HiFi系統中最屌絲的一環了。產量有限就意味著研發,採購,生產,推廣種種成本在單獨產品上的攤銷會非常之高。
其次人傻和錢多,一方面是說HiFi圈的精神向來都是可以向任何東西妥協,就是不能向聲音妥協。所以廠家抓住這種心理,在製造旗艦產品上向來不惜工本,任何一個環節的旗艦產品都會以最好的技術,最好的用料,最好的人工來完成。而偏偏HIFI領域影響聲音的因素又非常之多,傳統音頻領域從專線到牆插到電處到濾波到避震到轉盤到解碼到前級到後級到喇叭再到房間的聲學處理等等無一都大有文章,每一個環節都可以誕生出無數榨取錢包的概念和技術。
另一方面就是指hifi領域因為人體生理和心理的種種限制,很多東西缺乏客觀的標準,導致了一些虛假概念和所謂堆料產品有非常大的生存空間,這也正符合了某些人1分錢1分貨,2毛錢一定是2分貨,3塊錢至少是3分貨的的思維。
對耳機完全沒有研究,只從經濟學上說說吧。
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商人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或revenue最大化,在成本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因而通常需要對於不同的客戶群作市場細分。
就耳機這種商品,簡單地分
1) 大部分人,對音質要求的bar並不高,也不願意為此投入太多,所以用適當的利潤空間去增加銷量,從而實現這一部分revenue最大
2) 發燒友或者不差錢的人,對於他們,高端耳機帶來的增值聽覺體驗價值仍然超過了它昂貴的價格。換言之這些人對價格不敏感,東西賣到相當貴他們也會買。價格對於銷量影響很小,那麼從最大化revenue角度,商家沒理由賣得便宜。
有一種職業叫調音師……有一種技術叫調音……
很遺憾,雖然題主很不認同,但是答案就是高端就應該貴。就像Bose OE2,之前賣1600,現在賣900,為何降價那麼多?因為之前就值1600,因為你想聽這種聲音就得買這款,別人做不出來。
我來嘲諷了:答案很簡單,千金難買我高興,喜歡就買,錢不是問題,只要我覺得值。
----------------分割線----------------
頂樓的損益表應該看的很清楚,第一因素還是成本。
雖然是整個森海塞爾公司的,這個公司本身當然包含HD800或者IE800這樣的高端線,也包含MX375這種低端線,但是在總成本上,二者差距並不大。
出入最大的一塊研發成本和物料成本比,在這一點上和單反鏡頭的原理是一樣的。
我的K3K3編號是08347,IE800是14364,也就是所有的研發成本(當然也包含人工成本,在國外最值錢的摸過人工),都要均攤到萬級別的出貨量上。
50M美元平攤到20K出貨量上,也超過250美元了,何況高端耳塞的研發成本何止50M這種小錢。
其次是定價策略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對於高端產品,往往無法準確預估其出貨量;二是品牌形象,曾經有一個案例,是講述SONY VAIO T系列和原THINKPAD系列的定價策略與品牌形象之間的關係,也就是類似題主的問題「為什麼VAIO T系列這麼貴」。不過已經是十多年前上學時候老師講述的課程,有興趣的話自己找。當然,這裡也有濫用策略的反面教材,比如SAMESUNG的GALAXY子品牌。
至於說國內的關稅保護,只能說,很遺憾,海外在3000元以上旗艦,幾乎沒有比國內價格低的。耳機無關稅,無增值稅,17%消費稅低於歐洲很多地方。
----------分割線--------
口說無憑,平時隨身帶的一些東西。
程序猿哭了
照你這麼說老子寫個APP就該免費送你咯?不貴怎麼叫高端
首先是技術,高端耳塞上使用的某些技術,二三線廠商山寨都山寨不來;第二是高價值的元器件,一根線也有個幾百吧;第三是品牌附加值,這應該是高端耳塞價格裡面最多的一部分;其他包括調音啊林林總總加起來,買個2K的價格不算坑你吧?
京東為什麼會取消七天無理由退貨?
看看這位同學
@李李李李李 的回答
做賊心虛了,把我評論給刪了,動作還挺快的嘛。
做賊心虛了,把我評論給刪了,動作還挺快的嘛。
你有想過你拆的每一個東西會造成多少個接盤俠?
以下是原回答
可以說題主是看小耳機裡面蘊含的技術含量。我就從個人非專業混跡耳機吧數年的經驗來說說自己的見解,不喜勿噴。beats不再談論範圍內。
一,耳機行業默認的價格定位。
耳機發展了這麼多年,各大產商每年都推出新品,在這個已形發展成熟的體系里,它的市場定位基本確定以後價格也只能在這個定位上下波動。比如定位便攜隨身的鐵三角msr7 ,頭戴便攜,價格基本不會超過2000,剛出的時候1500左右吧,現在應該1300左右。所以定位是決定價格的因素之一。
二,耳機產商初售價格虛高
這個最明顯的莫過於akg k3k3,當年接近10000的價格如今5000多6000即能到手,當中多大的水分?我猜產商之所以高端耳機會敢價格虛高,是抓住了目標吃螃蟹的心理以及此前耳機界該定位的耳機價格較少。前面提到,定位決定價格,那要是該定位尚未有足夠的耳機來確定價格?k3k3就是例子。沒有同等級的耳機價格作為參考,它就能按自己來確定價格。
三,技術含量
當一個耳機價格相對穩定的時候,那麼價格就應該包含材料成本,技術,還有利潤。成本無話可說,但是大部分的價格體現在技術上。這也是我認為題主沒考慮到的。一個耳機的完成流程很多,我說一下其中主要環節。耳機線,腔體設計,震膜,調音。甚至現在玩的濾網導管等。深奧的我不懂,但至少在裡面投入的資金是巨大的,就比如愛迪生在那麼多燈絲裡面挑出最適合的材料,你覺得這種心血凝結出來的產品價格會低么?當然燈泡在現在也不貴= =
而且,題主也忽略生產過程中的資金付出。工人不用錢?包裝不用錢?水電?調音師?等等都是一筆巨大的開銷。而且在高端耳機裡面,調音和素質是吸引老燒主要因素,人家有的是錢,會在意你這幾千甚至上萬的東西?要知道耳機只是系統裡面最便宜的環節…每一代旗艦的出現都是突破,且不說好壞,大體上是向完美進步的,你60分考80容易,80考90吃力,90考95要命,95考96?要知道越高端,越要解決的問題越難。技術沒進步光靠調音你覺得能忽悠燒友多久?所以說越高端,價格增加越快。
四,逼格
和機械錶同樣的道理,有錢的土豪會選百達菲麗還是卡西歐?高端東西平民價才沒人買呢。隨身物品體現一個人的品味,說白了就是我有錢,我看懂了裡面的技術含量,你不懂。
當然作為小白的我是不怎麼進入定製的新世界了。
鑽石一毛錢不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