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中的營銷調研(市場營銷研究)的思路和流程是怎麼樣的?
將《市場營銷研究:應用導向》一書已經翻了一遍又一遍。看完之後對營銷調研的東西都只是有一個概念。「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想請問在實戰中,特別是現在幾家著名的營銷調研大頭,他們在做研究時的整個思路是怎麼樣的?
PS.本人現市場營銷專業大四學生一名。即將準備到ACNielsen實習。順便求一下面試經驗和工作心得。
感謝邀請:)請允許我作為甲方說點一針見血的。
思路
企業實戰中的營銷調研的思路是:用消費者洞察代替市場調查,只洞察「Why(為什麼)」而絕不調研「How、What(怎麼做、做什麼)」。
- 只洞察消費者「為什麼這麼說」,絕不調研消費者「說什麼」。
- 只洞察消費者「為什麼這麼買」,絕不調研消費者「買什麼」。
- 只洞察產品「為什麼暢銷」,絕不調研「什麼產品暢銷」。
要想讓營銷調研實戰起來,思路上請先忘記「在微觀上調研顧客、競爭對手和潛在進入者,在中觀上了解產業上下游發展狀況及產業營銷;在宏觀上了解國家經濟背景以及國家營銷。」這樣的銀樣蠟槍頭;原因很簡單,國內企業實戰中的營銷調研的目的只是「抓住機會」,而不是「不抓錯機會」,五百強企業那一套高成本長耗時看似專業的市場調研方法更適用於後者。
執著於現象與數據本身的營銷調研無論如何也不是最好的,最好的營銷調研是能透過現象與數據看到現象與數據之後的市場本質,看見其他企業沒看到的東西。
再次引用《Start with why》中的經典名言:
數據再多也未必有用,要是你的行動建築在一個錯誤的假設上,那就更是如此。做決策的時候,有些因素是必需考慮進去的,而我們這個理性的、擅長分析的大腦根本看不見它們。
也曾被跨國公司的營銷高管套話,「你們是請哪家公司做的營銷調研,這樣藍海的市場都發現了……」;當然藉機欺負老外不太懂中文:「洒家……」 就像欺負只會市場調查而不會消費者洞察的各路營銷人不太懂市場與消費者一樣。
流程
如果營銷高管能深潛市場,流程也許都是多餘的。
營銷高管也應該深潛市場,不僅僅為了營銷調研;人家宗慶後都能一年三百天以上下市場,再日理萬機的CMO能比得上他老人家忙?
如果一定要有市場調研的流程,推薦「觀察」與「訪談」兩種。
觀察
不拘形式地觀察現實或潛在消費者的購買過程,例如觀察一天中某時某地的人車動態,繪製客流曲線圖;例如用錄音筆悄悄記錄客戶的想法、問題與意見;例如通過電話收集經銷商對新產品的看法,等等,關鍵不在形式,而在市場信息的記錄與運用。
訪談
以前曾說過用Thin-splicing的方法做營銷調研。具體操作是在確保匿名、確保舒適、確保時間自由的前提下,問客戶一個問題:「什麼樣的產品會讓你為之瘋狂?」,然後看著客戶熱切的目光,把握他所描述的畫面(若對Thin-splicing感興趣,想進一步研習,請參看Malcolm Gradwel的《Blink》。);進行10~20次這樣的訪問,重疊所有畫面就是你想要的答案。
營銷調研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
首先,強烈反對 @波旬 的回答,他的回答中存在幾個問題,嚴重誤導了大眾對於市場研究的看法:
1、所謂的「客戶洞察」,不過是市場研究中的一部分。按照波旬的定義,所謂的客戶洞察就是:
具體說,也就是:
- 只洞察消費者「為什麼這麼說」,絕不調研消費者「說什麼」。
- 只洞察消費者「為什麼這麼買」,絕不調研消費者「買什麼」。
- 只洞察產品「為什麼暢銷」,絕不調研「什麼產品暢銷」。
但事實是,市場調研兩種基本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其中的定性研究就是致力於研究「WHY」的問題。定性研究有深度訪談、焦點座談會等常規方法,也有品牌投影等前端方法,方法有很多中。事實上,有研究經驗的都知道,定性研究難度大於定量研究。在一個綜合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中,定性研究更加重要。把已經出現幾十年的定性研究定義為貌似新鮮的「客戶洞察」,這是不了解市場研究。
2、定量研究同樣有價值。如果如波旬所言,不要調查「說什麼、是什麼」,那麼,如何解釋很多企業都會購買AC的零售數據、央視的收視率數據?這些數據可都是定量數據啊~~。事實上,對於企業而言,定量研究可以搞清楚市場現狀如何、定性研究發掘現象背後的原因,兩者只不過方法不同、應用領域不同,不存在誰高、誰低的問題。
3、關於「Thin Splicing」方法,恕我孤陋寡聞,以前還真沒有了解過。不過,我多年的市場研究經驗告訴我,直接去詢問消費者「什麼樣的產品會讓你為之瘋狂?」,十之八九是得不到有效的回應的。對於絕大多數產品、服務的消費者而言,某個企業的產品、服務,在他的生活中都只佔據了很小很小的一塊空間。試圖完全依靠消費者來幫你研發新品,這種想法基本不靠譜。相反,商業史中倒不乏完全拋棄消費意見的開發,並大獲全勝的案例。譬如sony,他們的理念就是不詢問客戶什麼產品是好的,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掌握著更多的技術、知識,比普通用戶更加知道什麼才是好的產品。此外,iPhone設計的過程中,你看喬布斯又詢問過哪些消費者?當然,社會科學領域的各種論斷都不是絕對的,譬如米UI開發過程中廣泛吸取死忠粉絲的意見,不斷改善,這明顯是反例。但我相信,及時在米UI的開發過程中,企業自己的思考分析也始終占絕主導地位。
其次,回答題主的問題。
1、調研思路是沒有固定的。在我看來,設計調研方案,就如同理工科同學設計「實驗方案」。每個調研方案,根據調研目的不同、已掌握的信息不同、調研面臨的環境不同、預算的多寡,都會有不同。好的研究人員,就是要在這些約束條件下,設計出能夠有效達到調研目的的方案。
作為曾在尼爾森香港、新加坡、中國打拚前後八年的我,只想跟題主說:「你想多了」!
另外,這裡 @波旬 網友的回答過於偏激,只看WHY只是片面,從現象看本質,起碼現象也要知道是怎樣才能去探討本質。而且觀察等等方式如果從甲方來看,很多時候都會是有一定偏向性的潛意識誤導。我剛和一客戶討論某個他們認為普遍的現象,其實很可能只是他們同事間因為行業關係而引起的一個業內人士潮流,與消費者未必一樣,但是在他們眼中,消費者的一點類似行為就會被認為是和他們內部的猜測吻合。
在未真正深入接觸專業市場調研的人眼中,調研可能很簡單,看看書本裏的知識就以為自己會了,就等於看看開飛機的書就以為自己會開飛機,然後侃侃而談。其實,這樣很危險。對這個在國外通過幾十年發展出來的調研行業很多人看來還是不甚了解,不過這種現象在國內企業和一些很少使用專業市場調研公司的企業裡面普遍存在。
尼爾森面試有自己一套測試,有看對數據的敏感度的和如何從數據裡面看出問題和機會的,也有看溝通能力和文字敏感度的。這些年應該有更多的測試面試者方式了,不過我已經離開十幾年了。如果是一般性的大型研究員招募的話,會看應聘者的偏向和能力安排(我那個年代分三部門:專案Customised,零研Retail Audit,和媒體監測Media)。1.確定目標
2.設定轉化路徑
3.內容製作
4.快速發布回收反饋
5.優化內容
6.再次發布並持續回收反饋
7.對接陌生流量,跑通生意模型
8.定稿,擴大宣傳
用一個實際操作的例子來回答這個問題。
你認為一段10分鐘的互聯網營銷試聽視頻,從開始製作到視頻渠道發布需要多長時間完成?
(PS:課程視頻用不到攝像機,不用後期剪輯,也就是有台電腦,做一份PPT,對著講就可以搞定)
不就是做個ppt,講個10分鐘么,2個小時夠了吧?不對。
那給你半天,這總差不多了吧?不對。
10分鐘的課程,不會是需要1天吧?不對。
你開玩笑了,總不能用了3天吧,別鬧了?不對
6天。一段10分鐘的試聽課,只需要一台電腦和PPT的課程視頻從製作到發布用了6天,而且時間很緊。
對應的結果是,暖石(http://nuanshi100.com)上面的課程(目前更新到119課時)每個課時平均停留時長為13分27秒,相當於暖石的所有課程,很多同學看了不止一遍。這是怎麼做到的?
暖石到今天運營了5個月時間,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課程產品,更具體到一個僅僅10分鐘的視頻課程背後的營銷步驟和思路,希望這些做事方法對做營銷的同學、特別是做教學產品的同學有幫助。
關於課程,我的思考方式是這樣的:如果暖石的營銷課程沒有人看,那麼網站製作所花的時間、費用、精力的代價就很大。但是如果大家都覺得課程對自己有幫助,願意加入暖石的付費會員,這樣風險就小多了,所以我很早就把目光聚焦在課程質量上面了,就是要做到學以致用。課程質量好意味著大家覺得課程真有用,能把課程看完,並願意深入學習。
我的課程產品營銷思路和步驟是這樣的:
第一步:確定目標
做營銷推廣工作是一定要先確定目標,才可能以目標為結果,去分解出具體工作怎麼做的。所以在做任何形式的推廣之前,要清楚的知道,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做這件事情的結果是什麼,或者說以什麼明確的數據方式來考核我是否達標。所以當我做暖石的試聽課程時,我的核心目標是,希望看到這個課程的同學,對暖石產生興趣,加入我的QQ討論群,然後讓這些用戶進一步有機會了解踏浪的課程體系,並且達成購買會員身份的目標。所以具體到一堂視頻課程的目標,就是通過視頻而加QQ群的人數,這個人數是試聽課的核心KPI。
第二步:設定轉化路徑
很多人做營銷,都停留在【獲取用戶】這一個環節。那麼用戶無論是來到你的網站,還是關注了你的微信號,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顯然我們要想清楚,完整的轉化路徑,直到用戶購買,才是結果。所以從一開始,我的轉化路徑就很清晰:第一步,把試聽課程課程上傳至公開課網站,設置為免費。第二步,清晰的在課程中植入QQ交流群,並引導用戶加群。第三步,在QQ群里解答專業問題並引導用戶繼續試聽課程。最終用戶會做出購買決定。當然,我現在提到的轉化路徑,是踏浪關於試聽課,上傳到公開課平台的一種轉化方式,我們還有其他的轉化方式。
第三步:內容製作
現在到了內容製作這個環節。內容本身,就是營銷工作者的產品,營銷工作者需要有產品經理的感覺,而不是偏執的去拓展所謂的更多的渠道。個人的經驗告訴我,關於文案的學習,是營銷工作者的一大痛點,文案聽起來比較虛,很多人都不知道文案應該怎麼學習和進步,所以我在製作課程的過程中,首先講到普遍寫文案的問題是什麼,以「寫標題」為例,我把寫標題存在的寫法,都用公式的形式歸納總結出來,這樣學習者看完課程,可以直接套用公式,這樣就能做到學以致用,在課程內容製作過程中,我需要找到很多的資料作為案例,也要對不同的案例加以總結,並且需要把課程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因為太長時間學生就記不住內容了,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同時10分鐘這個時間,學生可以用碎片化時間來學習,用戶體驗會比較好。第一稿的10分鐘課程內容,需要2天來完成,包括錄製。
第四步:快速發布回收反饋
快速回收用戶的反饋並調整內容,是營銷工作中很核心的部分。關鍵點在兩個方面:第一個,內容是不是用戶需要的。第二個,推廣渠道是不是適合我們業務的。因為好效果=好內容+好渠道。
所有不傻的廣告投放,全部都會經過小規模測試這個步驟,即使你自己認為你做了一個非常棒的內容,那也不能肯定這個內容大家就一定喜歡,這時候也沒有必要一開始就投入很多金錢和資源進行擴散。所以當我用2天時間做完課程內容後,我馬上把課程上傳到QQ群的群共享,邀請群友去試聽,大家來吐槽,大家會說這裡聽不懂,那裡還有知識點沒講到,通常我都會恍然大悟,原來用戶需要的是這樣的內容!注意,用戶的反饋數量越多越好,反饋數據量大才有意義,我通常要1v1聊30個用戶的意見,這個耗時至少需要1個整天,而且時間非常緊張。
第五步:優化內容
這裡要說對產品、或者對營銷內容的優化是需要一直做下去的。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因為用戶習慣在變化,用戶需求會變化,所以優化工作會一直進行。在暖石的10分鐘試聽課的優化工作中,我做了兩件事情,第一,重新設計課件,把用戶需要的知識點補上去,第二,我在這個時間節點開始寫「文字版講義」,因為我需要用戶看課程的過程中體驗很好,沒有那麼多的口誤。加上課程錄製,這個時間需要1整天的時間。
第六步:再次發布並回收用戶反饋
優化過的內容就一定滿分嗎?再去做用戶調查吧!所以我把這堂10分鐘的視頻課程,再次發給我的核心用戶去觀看,注意,最好和上次提出反饋意見的用戶區分開,讓另一撥用戶,用初次體驗的眼光去看這堂課程。大家紛紛反饋現在的知識點很明確,聽完了很有幫助。於是我得知,用戶的體驗在變好。我開始準備正式啟用這個課程內容了。如果用戶還有問題,繼續改。
第七步:快速對接陌生流量,確定轉化模型跑通
確定轉化模型跑通,是整個營銷環節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們做的所有工作,就是為了達成我們的目標。大家回憶一下,就是通過10分鐘的視聽課程,吸引流量並完成購買,所以我們現在要上戰場了,是騾子是馬拉出去溜溜。於是我利用微博粉絲通,快速的進行了一次小規模投放,我一共花了200塊錢,帶來了90個流量,這90個流量裡面,有9個人加群,也就是加群率是10%,然後9個人裡面有3個人購買了暖石的會員,也就是說,我畫了200塊錢,掙了300塊,而大家注意,我把課程放到公開課網站,是不需要花錢的,我這裡使用網盟類的工具,就是為了快速驗證這個模型,這個結果對來來說是跑通的,所以我可以放心的把課程定稿,上傳到視頻渠道了,整個測試的過程,需要營銷的文案製作,投放,數據回收,需要2天時間。
第八步:定稿,上傳至視頻渠道
好了,現在視頻已經放到了公開課網站平台。我可以放心的去完成踏浪業務裡面的下一個目標了。如果你很感興趣這樣製作出來的課程是一個什麼樣的課程。用pc,登錄 http://nuanshi100.com
這就是一堂僅僅10分鐘的視頻課程背後,8個營銷步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關於作者
張君,創業,在線教育,公眾號搜索[張君學習筆記]
暖石網,幫助轉行者、高校畢業生,順利進入互聯網市場、運營崗位
http://nuanshi100.com
專業的市場研究主要分為六大步驟:首先第一步:界定問題就是清晰準確的界定研究目的是市場研究是否成功的關鍵,如任何一個公司或者部門要執行市場研究,幾乎都是因為發現新問題或機會,當機會或問題發生時,就是要儘可能地明確定義以澄清問題或機會的本質。如:我們的技術很快便陳舊了,那要怎麼界定:1.為什麼是陳舊的?具有競爭力的技術是什麼?2.技術何時變得陳舊?3.公司如何面對技術的陳舊?4.我們的選擇是什麼?5.我們改變的速度有多快?那麼面對這個問題該怎麼明確界定問題本身?
第二步:就是設定研究方針和目標,什麼事解決問題的方案?市場隔離策略是什麼等等;第三步:決定研究內容設計以完成研究目標;第四步:選擇訪問樣本及數據結構設計;第五步:採集數據及深度訪問內容;第六步:容量計算,市場行為及深度研究及結論報告。這裡有些方法講解,可以看一下。調研方法_調查研究方法
看了樓上知友們的回答自愧不如,那麼多理論和術語很多我都沒聽過。 僅以一個在美國做了市場調研一年多的小底層的實際工作經驗角度來簡要說明一下。
我們公司是專門針對IT行業進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和定量研究(Qualitative) 的小公司。大部分的收益還是來自於Quan 的分析,所以只講一下我們定量研究的流程。 項目從跟客戶談下合約後開始講起,先是由research manager 和 executive 跟客戶開會,確定需求和研究要點。隨後由 Manager 來設計RI (Research Instrument), 大多數情況下就是有針對性的網上研究問卷。同時從operation 的角度,開始準備要調研的市場和樣本量,樣本組合,制定相應的表格。RI完成後要經過數次research team內部的review來最終確定問卷的設計合理,邏輯符合(由於我們的問卷邏輯相對複雜,所以review很重要,有多次A/B testing來確保問卷的program是沒有問題的) 還有不會造成受訪者的困惑。之後就是聯繫不同的vendor來執行樣本。我們叫fielding,就是受訪者開始做這些題的時候,也叫樣本收集過程吧。一般我們同時有6個國家以上的國際市場,所以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來收集數據,期間會經常性的進行中段數據檢查來查看樣本的質量,問卷設計是否有問題值得引起注意,額度(Quota)的調整以便剔除部分不良數據,客戶的追加需求等。中間牽涉很多和vendor的溝通,管理,數據的質量檢測,這個每個研究標準和情況也不同,不過目的是一致的。樣本收集完成後,就是整理數據,主要用SPSS, 將變數歸整到我們彙報需要關注的一些變數,然後進行報告的整理。裡面會根據研究本身特性來運用不同統計學或市場研究的分析手法,像Conjoint Analysis, Simulators, van westendorp analysis等。最後的最後,就是把報告呈現給客戶的時候。很多情況下,客戶會有很多追加的需求要求看他們感興趣的數據和研究。
總的來說,我們不止研究IT市場的數據,還會因此給出相應的發展策略建議,每個都有數據來支撐。這也是為啥我們的老闆很堅持我們是consulting不是research公司的原因。(儘管我們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在搞research,因為見客戶的不是我們。。)作為非市場調研專業人員,我們總結了一場內部分享會上關於商業市場調研的一些基本要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分享人來自「凱恩睿思市場研究諮詢」的資深市場研究諮詢顧問Kevin,同時他也是人類學和社會學領域的重度愛好者,他從「消費者行為」話題出發,為大家科普了一次完整的市場調研過程。
一、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因素
企業在制定營銷策略前,必須要了解消費者怎樣做出購買決策、又是哪些因素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慮我們能夠做什麼,應該怎麼做。
Kevin首先進行的某品牌瓶裝咖啡的案例分享,並簡要歸納了分析消費者行為的切入點及考量因素。
Kevin介紹到,消費者的行為會受到許多影響的影響,有來自消費者自身,也有來自外部環境:文化、社會、個人和心理因素。正是這些因素的綜合交叉,才產生了千差萬別的消費者購買行為。
影響消費者決策的具體因素如下圖:
以瓶裝咖啡為例,有些消費者想要在早上飲用,達到提神效果、但容量不需太多的咖啡,就有可能選擇容量較小的瓶裝咖啡;有些消費者喜好奶味偏重的咖啡,就會選擇牛奶含量較高的咖啡品類。
這些因素都可以在不同場合,因為不同的原因,促使了複雜交錯的消費者購買行為。
二、了解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
由於消費者所要購買的商品的種類、價格、個人的能力以及經濟條件等因素不同,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有時比較簡單,有時較為複雜。但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階段:認知/注意品牌--評估可供選擇方案--首次嘗試--購買後行為--重複購買,以此循環往複。
很明顯,消費者的購買過程在開始購買前早就開始了,並且購買後還要延續很長時間。因此市場部的工作人員要關注整個購買過程,而不是只注意購買決定。
在消費者決策的過程中,認知/注意到產品信息大多來自很多不同渠道:比如家庭、朋友、鄰居等個人推薦;廣告、包裝等商業展示;或者自己過往使用產品經驗、品牌常識等等。
購買後行為是指購買後,消費者感到滿意或者不滿意,並且產生評估銷售者的購後行為,這一個環節常常會被人們所忽略,但卻也十分重要。
三、消費者認知及產品體驗
以瓶裝咖啡為例,Kevin為我們展示了兩組消費者對於此類產品的認知分類:
1.以口味劃分:消費者把不同品類的咖啡由口感的輕重程度來劃分;
2.以包裝劃分:另一類消費會以不同材質、造型的外包裝將咖啡劃分為不同類型。
根據這些分類,消費者受到了地域、階層、生活習慣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主要從口味和包裝兩方面,他們實地調研走訪和調查了幾組消費者,根據他們的心裡需求,並按照消費者對於產品的總體反應 ,最後得出消費者的心裡圖示。
消費者對產品的總體反應主要來自以下四個方面:品牌、產品概念、產品包裝及產品體驗。其中對於產品的體驗又可劃分為消費者的輕度嘗試、中度嘗試、重度嘗試。
例如,消費者如果屬於重度嘗試,並且了解現有各品牌、品種和規格之間具有的顯著差異,他就會產生相對複雜的購買行為。此時就需要經歷大量的信息收集、全面的產品評估等階段,要把各個變化的因素都考慮在內。
以上都是從消費者行為角度出發,探尋背後的心理因素,找到「為什麼」。
四、市場研究實戰中的方法論
在第二個Kevin給我們分享的蚊香案例中,他著重給我們介紹了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兩個不同的研究方法。
這兩個方法論中,質性研究指向的是「為什麼「,通過發掘問題、剖析事件的本質,找到原因;而量化研究則是指向」是什麼「的研究,通過把需要研究的產品及對象的某方面問題進行量化的過程,問題設置好後,量化研究可以重複進行。這兩個方法論同樣也適用於設計科學合理的消費者調查問卷。
「消費者研究是非常微觀的研究,我們更多需要去深入消費者的心理,但是也要帶著宏觀的視角,比如人們文化、教育背景等對微觀因素的影響。
同時,還有一些傳統行業的研究結論,最終還是回到一個商業決策,但決策還是依然會受其它的因素影響,同時它的結論驗證周期也比較長。」
補充:創業團隊在市場調查中可以視情況來決定是使用量化研究還是質性研究,量化研究一般情況下所要涉及到的範圍大、覆蓋面廣才能收集到較為準確、有價值的信息,因而對於初創團隊來說成本也較為吃力,所以在前期的調研中,建議可以用質性研究的方法來挖掘問題的本質。
--------
更多內容可關注微信號:SalmonistCoworking
看題主問題,知題主目的是通過實習,理論聯繫實際,寫一篇優秀的畢業論文。
大家都是從那個時候過來的,我就簡單說說:
國內大學生接觸社會化實踐活動真的很少,對企業的了解真的不多,很多時候寫的東西充滿學院派的風格。這是題主應該注意的一點。從實際出發,不是一句口號,真刀實槍的幹才行。
第二點,題主實習,不要去面試市場營銷方面的職位,而要去應聘管培生類的管理職位。此類職位才讓你有時間有精力去思考。
第三點,領任務去做銷售業績情況調研。你以管培生的職務去做調研,市場部老大會配合你,如果你以市場營銷類職務調研,那市場老大會以為你是要取代他調查他,絕對不配合併且會下絆子。這也是我要你去應聘管培生職務的原因。
第四點,紮實的了解銷售的數據,業績,所做的工作等等,最好有兩年及以上的業績數據及工作文件簽批,對你分析數據以及思考數據背後的原因有很好的幫助。
第五點,認真分析對比數據,找出業績好和不好的原因,市場營銷嘛,你們都學過,所有營銷理論都脫胎於4p理論,而且國內企業的營銷基本上也是如此。從這幾點來分析就好了。不要高大上,4c理論都不一定能讓老總明白,更不要說什麼4r了。
第六點,數據有了、好和不好的原因有了,那就提出對策解決問題唄。好的繼續堅持,不好的整改。
第七點,實習了,案例有了,再寫起論文來,想必應該得心應手了吧?(論文題目不要選題大而空,適宜小而具體,有事實依據有理論分析,好寫還容易得分。)
最後一點,不建議題主去ACNielsen實習,我查了一下,這公司就是做調研的公司,雖然符合你的專業,但是此類公司肯定不需要像題主這樣去實習的大學生。第一因為此類公司本來就是為其他公司服務調研的,ACNielsen需要的是那種經過外界實踐磨練的人才,這樣的人才到ACNielsen才不會紙上談兵。對於題主來說應聘困難。第二個題主本來學院出身的大學生,理論已經學了不少了,如何聯繫實際才是重點,而不是再去這種國際性的公司去接觸更先進的營銷理念。除非題主就是想做營銷理論研究的學者。你以為呢題主?
ps:不好意思啊題主,怪我沒仔細審題,你湊合看看吧。
ask the right question我覺得最重要
執著於現象與數據本身的營銷調研無論如何也不是最好的,最好的營銷調研是能透過現象與數據看到現象與數據之後的市場本質,看見其他企業沒看到的東西。 同樣適用於產品開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