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所說的「更清晰的 CT」可能是指什麼?和普通 CT 相比優缺點在哪裡?

朋友的父親做 X 光,說肺部有陰影,然後做了 CT,照完後,醫生又說看不太清楚,要照更清晰的 CT。她想知道,醫生說的「更清晰的CT」可能指什麼?和普通CT相比,優缺點在哪裡?
因為朋友和父親不在一個城市,她無法直接問醫生,搜索也搞不清楚。問到我,我也不知,特來請教知乎上的相關專業人士。謝謝!


通常現在3甲醫院使用的都是64排或以上CT,64排CT做的胸部CT掃描薄層已經是1.0mm層厚,只不過列印到片子上一般是5.0-7.0mm層厚的圖像,所謂更清晰,要麼是HRCT要麼是更高排數128、256排CT。(64、128是指探測器排數達到64、128排
1、現在64排1.0mm已經差不多夠了,HRCT同個數據包換個演算法也就夠了,一般換個SHARP演算法就是HRCT了。64排以上在普通肺疾病對比64排CT沒有顯著的優勢。如果CT機是老舊淘汰貨,那麼請去更好的醫院。
2、PET-CT算了吧,通常是在發現全身早期轉移灶時使用,沒有腫瘤病史歇歇就好了,做什麼PET-CT。如果你發現了轉移灶,沒有找到原發灶,可以做PET-CT。或者你發現原發灶,想看看啊有早期轉移灶,可以做PET-CT。PEC-CT在你提出的問題上已經是跑題了。另外,現在PEC-CT的費用大概是8000RMB左右一次。
然後來象徵性意義總結下,並且提出我的觀點及解決方法;
#1、關於提出讓你的再做一次CT的醫生。一般情況下,是呼吸科的醫生,看CT不是他們專長,看不清以及看不懂是正常的,解決方法如下:去醫學影像科,態度好一點,把前因後果說清楚,看一下影像科資料庫里1mm層厚的圖像,請影像科醫生給你答覆就可以。另外更清晰的CT應該是指HRCT,及高解析度CT,如果你能做到剛才我說的,就沒有意義做HRCT了,一般HRCT是用來診斷肺間質性疾病的多。如果你普通1mmCT做出來看不出來結果,HRCT看出來的可能性基本與之相同。
#2、關於受檢者,如果屏氣不良,呼吸偽影大,或者運動偽影大,或者身上有金屬之類導致的偽影大,這樣情況下看不清楚,是應該重新做一次的,通俗來講這個情況就是病人配合欠佳,導致圖像差。但是如果是64排,那麼也只是重做而已,沒必要做什麼更好的。當然,如果醫院是老舊CT不在這個情況內。
#3、關於病灶,個人猜應該是小結節,如果病灶只有3mm,你沒有特殊病史,就算再牛逼的的影像診斷醫生也不會給你個100%是什麼的結果的,自我保護請病人老爺見諒。
如果病灶夠大,確診方法也是穿刺+病理。像小結節,一般只有複查和腫瘤標誌物複查,什麼NSE什麼什麼的,一般是半年一次,1年後變成1年複查一次。
算是結尾,上面說的挺清楚的了,你看哪一個情況符合你的情況,應該說的挺清楚了,打字真累。
利益相關:醫學影像科診斷醫生一枚。


對於胸部的病灶而言,所謂更清晰的CT有兩種可能,其一是排數更高,即所謂64排或更高排數的螺旋CT;另一種可能性是薄層CT,又稱HRCT。
所謂更高排數的CT,簡單理解就是單次成像曝光時同時掃描的「層數」較多,比如16排CT一次曝光就掃描16個層面,64層CT一次曝光則掃描64個層面。直觀而言,高排數的CT在掃描時受到器官運動的干擾越小,效果最為明顯的是心臟的掃描。對於其他有自身運動的器官,比如肺(呼吸運動)、胃腸道(胃腸的蠕動)等,相應的CT層數越高,也會獲得余越「清晰」的效果。
而HRCT則是針對肺部佔位性病變的鑒別診斷中使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掃描方式,它將通常的CT掃描寬度由7mm降低為3-5mm,有利於發現微小病灶,同時對於這類微小病變的診斷有更好的提示作用。
樓上回答提到的PET-CT,是使用CT和PET(正電子湮滅成像)兩種方法,分別對同一部位顯像,必要時甚至將兩個圖像融合來獲得定位+定性的診斷依據。就目前的情況而言,這個方法僅僅適合於某些疾病的術後隨訪或者是經濟條件寬裕的群體作為篩查手段,受制於其較低的成像效果,作出較單純CT更為準確的診斷可能性不大,同時要承擔持續體內輻射的風險,需要慎重考慮。
針對不同的情況選擇相應的診斷手段,這是進行醫療檢查的前提。


呵呵,感謝讓我回答這個問題,確實是本專業,責無旁貸

胸部CT,更清晰的CT:

第一:掃描時選擇的掃描層厚更薄,從而更清晰。如果掃描時採用的是16排或者更高排數的螺旋CT,那麼只要掃了,都可以重建,重建厚度一般可以從0.625毫米到10毫米,任意選擇,不需要重掃。估計你的朋友的親人,接受的是單排或雙排CT機的掃描,因此無法通過重建,得到更薄的圖像。只能重掃,在重掃時選擇更薄的層厚作為掃描參數,以求更清晰的圖像

第二:演算法:CT圖像掃描完成後,針對胸部掃描圖像,有軟組織演算法,還有骨演算法,不同演算法處理之後,得出的圖像,銳利度,對比度,灰度各有不同。如果在相同層厚的前提下,觀察肺組織,可以利用骨演算法重建,以得到更清晰的圖像。層厚相同的前提下,演算法不同,肺組織的圖像清晰度不同,這不用重掃,只要更改演算法,即可,操作很簡單

第三:究竟懷疑的病灶大小是多少?部位在那裡??如果是肺內小結節,可以超薄層厚掃描的前提下,冠狀位,矢狀位,橫軸位,多角度,重建,以期更好地觀察。如果是縱膈或者肺門區腫塊,那麼更清晰的圖像,就是指強化CT,或者PETct,都可以觀察腫塊的血供,代謝等情況

說實話,很多時候,即使掃描層厚較厚,圖像演算法不理想。只要看片子的放射科醫師,經驗豐富,一樣可以得到相當精確的診斷,但是這個需要運氣,還有人品了------------


祝早日康復


直接和清晰度有關的,主要因素為:
1、對比度:CT的原理是通過X線在不同方向穿過組織,通過計算得到斷層圖像,其圖像的對比,主要取決於組織對X線的吸收能力(換算成CT值,顯示成灰度圖)。由於感測器的感光能力有限,過低的劑量下,噪點會大量增加。理論上越大劑量的射線,可以得的越清晰的圖像,而小劑量的射線,可能由於噪點太多,干擾原圖像的對比度。醫療原則出發,醫生優先給病人做的CT是小劑量的CT,更清晰的CT(HRCT)可能是加大劑量後的CT。
另外一個影響清晰度的是CT單次採樣量,每轉一圈,CT機可以采很多次樣,採樣少時,圖像馬賽克化會比較明顯,採樣的次數越多,最後得到的圖像就越清晰。然而,還是由於感測器感光能力有限,增加採樣量(HRCT)比如會增加採樣時間或者增加射線強度(以便在更短的時間完成單次採樣),無論如何都會增加病人接受的輻射劑量,所以不做最初選擇。
最後,可以人為改變對比度的一個方法,就是往體內打入造影劑,這樣可以改變局部組織對X線吸收能力,從而提高局部組織的對比度,這樣的CT叫做「增強CT」,所謂更清晰的CT可能指增強CT。
2、層厚:CT每工作一輪完成一個螺旋形區域的計算,這個螺旋的螺距除以排數,就對應了每層的厚度,做薄層掃描(如HRCT)時,通過縮小螺距,對組織重複採樣,可以計算出層間解析度更加高的數據。小腫塊的性質判斷,間質性肺炎初期的肺間質改變等等,非常依賴層厚更小的CT。然而,減少層厚,也會增加病人接受的輻射劑量。

總而言之,要想獲得更清晰的圖像,必須增加採樣次數,在感測器感光能力有限的前提下,就不可避免的需要提高病人接受輻射的劑量。所以,臨床上,醫生不會一開始就讓病人做「更清晰」的CT,而是做普通CT平掃,用最低劑量獲得儘可能多的數據。如果醫生有要求做更加清晰的CT,那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原CT片提供的信息不足,而這些不足的信息,可以通過增加採樣,提高清晰度來彌補。

有人提到什麼呼吸科醫生不會讀CT片,才需要開「多餘的」,更清晰的CT什麼的,完全是誤解。事實是,專科醫生在讀本專科片子的能力一般不會比任何一個同等資歷的影像科醫生差,理由很簡單:專科醫生是負責診斷和提供治療方案的,每個經手的病人,絕大多數都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對與他們的片子,幾乎每次都能看到正確答案;而影像科的醫生,儘管前期理論知識學得多,但他們畢竟什麼部位的片子都要看,而且每次都是「猜」一個接近正確的答案,為臨床醫生提供參考,而幾乎從來沒有得到診斷明確後的正確答案,其水平不見得比每次猜完都能知道正確答案的臨床醫生高。

另外理論上,CT排數和圖像清晰度沒有直接關係,但依然有一定的間接關係。
CT排數關係到掃描一周覆蓋的體積。如果排數少,在每掃描一周,覆蓋的體積少,做同樣區域的掃描需要更多的時間。而在做掃描時,病人可能會移動,有些移動甚至難以避免(比如心跳,比如呼吸),因而產生偽影,導致結果「不清晰」。同時,排數少的CT,感測器技術更落後,採得同樣多的數據,需要更長的時間,更大的射線強度,病人受到的輻射劑量會更大。綜合起來,採用排數更高的CT,可以更快的獲得更多的信息,減弱偽影的影響,減少病人的輻射劑量。

通常,所謂的 「高解析度CT」(High Resolution CT)是指,相對普通CT平掃來說,對局部採樣次數更多,獲得數據更多的CT。具體實現形式有增加掃描時間(若掃描時間相同,增加每次掃描排數),增加射線強度,減少層厚,提高感測器敏感性。其中,掃描排數,感測器敏感性是硬體的技術指標,不可能改變,其他的都是軟體指標,可以自由改動。


估計是指64排以上的CT?CT的英文原意是斷層掃描,通過X射線,按照人體軸位(也就是站立時候的水平面)獲取每一層圖像。層數越多,相同時間內就能獲取到更多的層數,於是解析度就大大提升。有64排CT就能獲取到毫米級解析度圖像了,只有極少數大醫院擁有更高排的CT;另外還可能有多個X線發射源,多源CT似乎都是64排以上的了,這樣的機器甚至可以重建出心臟的冠脈系統影像


以上的回答都是從技術層面上分析 「更清晰的CT」,我來從一個臨床醫生的角度說一下我的想法吧。

既然是同一個醫院,不可能先讓病人做16排的,再換64排的,這在臨床操作中不可能出現。在臨床上,我們更多的是「先做平掃,平掃發現了問題之後做增強「。

我認為,在題主問的問題中,醫生處於鑒別肺部陰影,而建議行」更清晰的CT「,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就是增強CT,在平掃CT的基礎上通過靜脈注入造影劑,然後觀察造影劑在各個部位的分布以確定該組織血供關係如何,從而鑒別腫瘤、結核、炎症等陰影。(不是影像科的,分析得一點都不專業)

至於如何確定,你只要問該朋友的父親,上一次做CT的時候,有沒有往血管裡面打針,就大概知道了。

和平掃的優缺點的話,優點在於鑒別腫物的能力,分辨臨近組織的能力更強,缺點是時間比平掃相對長一些,且有造影劑過敏的風險。當然我們在臨床上考慮先做平掃而不是直接平掃+增強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價錢。

利益相關:本人為臨床醫生。


樓上回答得非常好,很詳細。我是三甲醫院影像科醫生,從醫生角度補充一點,問題中:更清晰的CT,我的理解是可能有2個含義:1:可能她父親去的是醫院是16排CT,那裡的醫生建議去上級醫院做多排CT(比如64排及以上);2:必要時做增強CT,注入造影劑提供更多的影像診斷信息。
不管是1或2,都表面該院現有的設備技術條件無法診斷明確,建議去上級醫院進一步檢查。
PS:這個問題很典型 如果該當事醫生清楚的解釋給患者是最好的,同時暴露了國內醫療資源(設備和人才)的兩極分化,國內往往三家醫院集中了優質的人才和設備。


大概有兩種可能:
1.HRCT,也就是高解析度CT。這個的話一般條件不太好的基層醫院,用的還是單排雙排CT那種會給患者加做這個。這個一般是針對有問題的部位局部做更薄層更細緻的掃描,而且演算法也不一樣,能更清楚地顯示肺組織的結構。不過要是條件好點的醫院,用32排64排CT,普通平掃出來的就已經很薄了,不太需要HRCT了。
2.增強CT。這個主要是通過把造影劑注射到血管里,通過造影劑產生的對比來分辨一些軟組織的結構和病變。要確定是不是這個就問患者有沒有軋過針就行。其實我覺得這個可能大些,因為我們這的大夫讓病人做增強就是這麼解釋的╮(╯▽╰)╭
上面臨床醫生說的很好啊!果然對影像科來說臨床經驗和臨床思維也是很重要滴~


醫生所說的「更清晰的CT」一般就是指去更高級的醫院利用更高級的CT再次進行檢查的CT。
針對CT圖像的質量,主要有以下幾個指標:
1,雜訊
均勻物體畫像的CT值隨機情況(看看畫像整體是否有不希望的斑點啦、細紋啦、雪花啦、以及各種其他異常)
2,空間分辨力
鑒別最小體積病灶的能力(看看你腦袋直徑多少)
3,縱向分辨力
Z方向上(病人身體方向),鑒別最小體積病灶的能力(看看你腦袋多長)
4,密度分辨力
分辨的物質對比度差別的能力(看看能不能分清你的頭部皮膚、骨骼、大腦)

這些指標隨著裝置的不同級別也各不相同,高級機的畫像肯定比低級機的畫像質量要好。
所以,醫生所說的「更清晰的CT」一般就是指去更高級的醫院利用更高級的CT再次進行檢查的CT。
目前醫院中使用最常見的是16排的CT,高級一點的有64排,80排甚至320排的CT,當然拍片價錢也是逐步升高的。

相比低等級CT,高等級的CT費用高,輻射有可能也高,但是畫像質量會好很多,對於疾病的檢查和判斷能提供更準確的幫助。


排數的問題,離職前的醫院是64排西門子,各種功能,通過某些功能的圖像直接給病人看一目了然,現就職醫院西門子4排,媽逼,連vrt都做不了,模模糊糊,連增強都做起來勉強,骨折一類的看得人眼瞎。


是不是只做了CT平掃,沒有做增強CT。如果是要了解腫瘤或者血管病變之類的必須完善增強CT。


因為部分容積效應


優點就是成像更清楚,更容易分析病情,缺點就是接受的輻射計量多,強度大。


推薦閱讀:

一所醫院的病理醫師在做病理報告時是獨立作出判斷的嗎?

TAG:醫生 | CT(計算機斷層成像) | 醫學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