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樣做才能有助於孩子真正擁有謙讓的美德?

孩子買了一瓶酸奶,喝前問我,她媽媽和奶奶喝不喝,其實她本意不想給別人喝,只是因為平時不謙讓的時候,家長都會說,你該問下別人,和別人分享下,所以她才在喝前問問別人,媽媽和奶奶都表揚下,就不喝了。我希望她既然問別人,就要做好別人喝掉的準備,畢竟現在在家裡,如果有一天在外邊碰到小朋友大朋友,別人喝了,她心裡就會不開心,想提前讓她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說我喝,拿過來就喝,結果我老婆和母親就當面念叨我的不是,說孩子給你喝,你就真喝啊,結果我女兒眼眶就轉了眼淚,我喝了2小口,就說不好喝,還是給你吧,就給她了。我非常想請教下,這種情況,因為不止一次發生,都是類似的,使得孩子8歲了,買了吃的從來不知道謙讓,就算謙讓了也是問問你,你真要去拿,肯定不高興。先謝過解答的專業人士。


這個題目我覺得我可以說很多。我女兒的狀態可能是你很想要的。幾乎任何好吃的東西,好玩的東西,她都喜歡分享,並且:以分享為樂趣。就是那種看著你吃我就很滿足的心態。

但是,即便如此。如果她不願意分享的東西。你要是強迫她去分享,她一定也會很委屈的哭的。作為父母,我們要認識到一點:孩子有權利不同意她不願意分享的東西

而至於怎麼形成的這樣的心理機制,我是這樣看的:
真誠的感謝孩子的每一次分享
我感覺幾乎大多數家長無法準確把握對於孩子的真誠的狀態。因為孩子早期分享給你的往往在我們看來幾乎是沒有價值的東西。廢紙片,粉筆頭,路邊撿到的樹枝,她的玩具和娃娃。作為父母很難對這些流露出一種:」被人贈送了一件自己期待已久的東西「的感覺。我們對於孩子的是一種不經心思的表揚或者誇張做作的感謝。孩子過了兩歲半以後基本上就能判斷出爸媽什麼時候是正經的表現,什麼是假裝的表現。
作為我來說,我的做法是在她的每一次分享,我都是認真的對待。將這個東西想像成她真的把這個很「重要」的東西給了我。我不會激動的拍著手,臉上表情誇張的說:「寶寶真棒!!耶~~」。我會就像一個正常情況下我收到東西的反應,先拿到手上說謝謝,然後反覆看看。然後說:「誒,你給我的這個東東很不錯哦."然後巴拉巴拉說這個東西好在哪裡。然後真的就是覺得這個東西很喜歡,拿在手裡把玩。這其實都是我們如果真喜歡一樣東西會有的反應。然後,我女兒就會真實的感受到我很喜歡她給到我的東西。並且會去思考我剛才說的好壞。下次再給的時候,就會根據我的喜好做出調整。這就建立了一種良性的行為模式的循環。

孩子擁有決定分享和隨時回收的權利
這一點在小年齡段的孩子特別明顯,她們的分享是帶有試探性的。很大程度上,分享和交換往往是需要帶有可逆性的。她說的」送給你「往往更類似我們成人的」借給你「。她需要確認自己對於物件有控制的主權。包括給出和索回兩部分。當孩子在小階段的物權被充分的滿足的時候(不被強迫分享,不被強迫索回)到大了她們就不太會太在意這個東西有沒有被人動。因為他們要首先有」這個東西不會憑空消失再也不見「的概念。對這個安心了以後(這也是安全感的一種)。他們才會漸漸發展分享這個技能。然後再像前面那一條那樣進入一種從分享中感受到他人的情緒而獲得愉悅和滿足。
而在我身邊來說,越是要求強迫孩子分享的。孩子越是會緊張和不安,孩子對於物權的安全感的缺乏往往會造成一種孩子對於物權界限不明確的假象。而這就讓孩子很難進入下一個階段的發展。這和很多父母去嘗試用挫折教育教育孩子耐挫能力和用恐嚇教育給孩子練膽一樣。用錯誤的方法不斷的破壞用以建立下一階段的根本。使得孩子的發展反而愈發的滯後,並且埋下各種後遺症。

同伴的選擇
孩子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是很重要的。這一點我很有感觸。有很多問題問我孩子在學校裡面出現各種狀況的時候。我覺得挺無奈的。同伴之間的互相影響也是極為重要的。
我女兒和她的好友出去玩,她們總是會帶著重重的包,裡面有著一堆自己用不上的東西。她們就是要帶著這些東西去交換的。貼紙、自製的賀卡、好吃的零食、書本。我女兒的好友每次和她父母出去旅遊都會去想到給我女兒帶禮物。而且這種禮物就是只有孩子之間才會覺得值得送。絕對不是大人教出來的。聖誕節去集市逛,兩個人的零用錢都花在我給你買個蠟燭,你給我買個花。這種狀態我們成人看來可能花錢買了一堆沒啥用的東西。在她們看來就是買回兩人的愉悅是最重要的。而這之間的互動是我作為父母的角色所給予不了的。而這卻是最為直接和有影響力的。這是以後直接可以發展成孩子作為社會角色中的行為模式。
這裡,我也可以再補充一些。當願意分享的孩子遇到不願意分享的孩子。這兩個群體是會自動排斥的。會互相邊緣化的。大家大可不必擔心孩子以後會吃虧或者怎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而會分享的人群在一起,這個凝聚力是往往大過不願意分享的人的。

信守承諾
這個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要做到這個事情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要讓孩子願意分享,作為父母守信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這之中包含,謹慎的許諾,嚴謹的許諾和嚴格的遵守。
當你答應孩子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的時候,請一定先三思,盡量不要拍腦袋就說。不要陷入:之為解決眼前麻煩,隨便說個讓孩子能夠消停的事情。這樣的思想狀態。
許諾的內容要有跡可循。不要十分鐘前不行的事情,十分鐘後就又變卦了。這裡我舉個例子:
關於女兒吃冰激凌的條件:
夏天或者秋天超過35度的天氣
所在區域的溫度即使坐著都會熱出汗。
我們在10分鐘之內還不能離開這個區域。
3天之內沒有發燒感冒。
沒有不可控制的連續咳嗽。
3個小時前沒有吃過冰淇淋或者甜食(包括碳酸飲料)。

以上這些是慢慢總結出來的。一開始也沒有這麼複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具體化。但這之中給予孩子有規律可循。而不是一味的不斷的試探說:爸爸我要吃冰激凌。一直說到煩為止。

而對於許諾的嚴格遵守,當女兒提出,她身體很好啊,天很熱啊,很想吃冰激凌的時候。我當然會很痛快的答應。還會很愉快的和她一起買和挑選。然後回家的路上比較誰的好吃,還能互相換了吃。這在不知不覺中又教會了她分享,又讓她覺得她的需求只要合理,就會被父母尊重。而進而增加其的安全感的發展。

自主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充分發展
我女兒的還有一個能力就是備餐。沒錯,從她會端盤子開始,她就開始學習備餐了。在會用剪刀和廚刀之後幾乎是如虎添翼的。她可以自己弄出一大份果盤和色拉。從來不是她要吃。而是:做得很痛快。她享受的是做出一大堆東西,擺得漂漂亮亮的讓大家吃。而這又進而刺激她渴望學習新的能力去做出更精彩的食物來。而這一切是建立在她足夠的自主和自理能力上的。而這個過程是各種慘不忍睹過來的。父母在其中,給予孩子各種她能夠理解的示範,了解她的實際能力,讓她反覆的試錯來熟練技能。這些看似和分享無關。但長期的發展之後,這個技能點就會帶出其附帶的增值效應了。

不管怎樣。也希望你的孩子也能夠像我女兒一樣。每次有什麼好吃好喝的,都會先給我來一份。她心情好的時候,我的早飯能夠吃到撐。

======================================================================
大家有提到充分的物質條件的滿足。對於這一點。我是這樣看的:
物質條件的滿足不是必須的。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對於這一點展開。

首先,物質條件的滿足的確可以有助於讓人更願意謙讓,充分的物質的確可以讓大家不必那麼「搶」這一點,常上知乎的朋友一定知道台大學生的在公交車站自覺排隊和公車太少的博弈問題。但對於孩子的問題來說,我們不能拿成人的價值觀來判別。孩子很多時候不是在意這個東西很珍貴,他們甚至可以為了一個破樹枝哭鬧起來。很多時候,需要的是「我擁有那個東西」的感覺。他可以決定我什麼時候給什麼人,什麼時候可以拿回來,什麼時候可以不要。但是,當他決定給A,卻被爸爸給力B,他就會覺得失去了對於這個東西的所有的控制權利。這種喪失感引起的哭鬧可能會讓父母覺得莫名其妙。但孩子是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侵犯」。對於這種狀況。孩子在小的時候不要讓她總是陷入這樣的情感,次數多了就變成一種習慣性的情緒的「喚醒」。她對於這種事情越來越敏感。親子之間也會越來越容易陷入情緒上的僵局。最終迫使家長不斷升級強制力。這過程中,父母必然會做出各種情緒失控的榜樣。

其次,物質條件的滿足不是解決孩子情緒上問題的根本。像題主說到的孩子的狀況。我相信題主家裡不至於說缺這麼一瓶酸奶。而且,我相信,孩子的問題即使給出一整板酸奶,問她要一口,孩子一樣會是這個反應。因為,當東西給她的時候,她覺得這個物品的歸屬已經是她的了。而從中拿走中間的任何一部分。她都無法接受。所以,這個不是一個物質匱乏問題。而是一個心理發展不完全的問題。

而對於孩子如何形成這樣的心理機制,我覺得很大程度上和養育者的互動很有關係。我相信有很大的概率就是她比較親密的養育者很喜歡逗孩子。常常試探孩子:「
這個東西給我嘗一口,那個東西分我一塊。」
而孩子真的分享出去了以後,又來一句:「哦,寶寶乖,我不要,自己吃。」
長此以往,孩子建立了一種錯誤的理解:
出去,會被批評說,自私。
鼓足勇氣分出去了以後又不會被接受,還得自己吃。
這一點從媽媽的話語裡面可以看出端倪。
當爸爸跑出來打破了這個循環了以後,她原有的思維序列被打破了。她對於這種方式沒有合適的方式理解和應對。這個困局很快就將孩子難倒了。而這裡面伴隨的緊張,焦慮的情緒不斷的疊加激蕩,可以在短短几秒內讓小朋友當機。陷入保護模式:哭鬧。

對於題主孩子的困境,我想說,這個事情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也不要試著一天兩天就可以解決。題主現在的行為多少有些在情緒上暴力拆解的意味。我更建議你更多的把你想要孩子達成的模式和孩子以她能夠理解的方式溝通。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你做榜樣。
比如,你有什麼好吃的。首先你讓孩子明確,這個東西的歸屬是你自己,比如,我的棒冰,我的糖,我的蛋糕,我的可樂。然後,我願意在吃之前分你一口。但,我也有權利不給你。東西不宜過大過多。以免這個東西只有頭兩次是明確的,後面就迷糊了。
另一方面,在她分享前,也和她明確,你給我,我一定會吃會拿,給出來就要作好別人接受的準備。但剩下的還是你的。但是,如果你不願意分享,提前可以收回。不是必須的。

以上這些內容,必須所有孩子的主要的養育人員必須明確和統一執行。

最後,耐心很重要。別給孩子貼標籤,她現在只是一個對生活模式的錯誤理解,家裡面任何人不要給孩子貼上虛偽,不真誠,小氣這樣的標籤。(我真不喜歡有人這樣形容孩子,孩子真的長大變成這樣,往往就是家長的嘴巴親自塑造的。)你可以讓孩子知道,你不喜歡她這麼做,但不是因為這樣就不喜歡她了。我從來沒說類似:「你這樣我不喜歡你了,不要你了」之類的話。要說這些是因為,這些模式往往是和我之前猜測的構成題主女兒的行為模式的教育方法往往是成套出現的。在這些內容的交互作用下。使得孩子出現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和心理發展的不充分。


我要開始吐槽了。

吐槽前先說有次母后弄出來的好玩的事情。
有次有個人來我家玩,言談甚歡間母后說「這個東西就送給你巴。」
看過中國式讓梨的人應該知道,這種基本上都是客氣話,說的人等著對方說「謝謝啊不用不用。」
除非對方說要送兩次,那才是真送,你要推託兩次,才應該收下,我們和親戚間常常進行這種遊戲。
其實我到現在都沒弄清那人是真單純呢,還是怎樣,他眨也不眨就「好的謝謝了。」
我母后就愣住了,最後只好東西送給人家,還說人家有心機。
我就笑死了。

以上只是插曲,現在開始吐槽。
一杯酸奶你都要她分享啊!一杯啊!
你說「平時不謙讓的時候」,你倒是說說平時怎麼不謙讓的啊?你要是跟我說也是一杯酸奶,一個漢堡,一瓶可樂啥的,她不問你要不要吃就自己吃了屬於不謙讓,我抽死你哦!
你根本就不懂謙讓,你也根本就不懂教育。
我就隨便說兩個例子。
我每天帶飯上班的,我需不需要每天都問其他帶飯上班的同事「你們要不要吃?」
某天公司抽獎,我得了一千塊,然後我花了幾百買了點啤酒吃的啥的大家分了吃了。
你覺得前者我應該謙讓么?你覺得後者我大方么?

你女兒象徵性的謙讓,是因為你們家長根本沒教育好什麼情況下應該謙讓,什麼情況下應該閉嘴。
你們只是硬性地和她說「你應該謙讓啊。」
不分情況地謙讓,和不分情況地不謙讓,一樣蠢。


一瓶酸奶分享個什麼勁,起碼得買一板酸奶再談分享。

自己先滿足了再考慮他人,自己都沒吃飽還先緊著人家,這不是分享這是聖母。

每回我帶小朋友出去都抓一把奶片,獨立包裝那種,別的小朋友分享吃的她都會拿奶片去換,自己吃的時候也會主動給別的小朋友吃,反正我這裡管夠,不怕分享完自己沒得吃。

你要讓他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和好處,他才會主動去分享,小孩子的想法簡單又直接,他才不知道什麼是美德也不和你講道理。

舉個例子,樓下有個小朋友有輛自行車,非常喜歡,出來玩的時候騎來騎去,誰借都不給,後來來了一幫小朋友踢球,她也想去,但又捨不得車,就交給媽媽保管,媽媽告訴他自己的東西自己看著,丟了不管,但是你可以給旁邊的小妹妹請她幫忙看著借給他玩,要不你就騎回家隨你便。他開始捨不得,想了想就主動給別的小朋友然後自己去踢球了。後來他每次出來都會帶不同的玩具,玩夠了就和別人換或者借給別人,也非常的順其自然。

他的媽媽沒有要求他一定要分享給別人玩,但是你玩夠的情況下可以借給別人,這也是種分享。他不一定明白這個道理,但他覺得對自己很方便,就會去這麼做。至於大道理什麼的,能理解的時候再說。


相信我,不要讓孩子有這種美德。
我就是因為從小被這樣教育,長大了完全變成一個包子。。
現在我在極力的改變這一點。

在我看來除了大是大非和基本的社會公德,哪有那麼多對錯、謙讓??
不想讓你孩子以後自我矮化、唯唯諾諾,就應該鼓勵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想分享,那就不要分享。你可以告訴他分享的好處,但是選擇應該是他自己做的。
他如果自己願意分享,不是被你們「教(ya)育(po)」的,那最好。
但如果是你們「教(ya)育(po)」的,相信我,最後他會在這種不斷的灌輸下,連自己該有的權利都不敢去維護。
更何況,
他就是不願意給別人吃又怎麼樣了?
如今的社會淘汰的就是你想要培養的那種人。

我現在每次遇到有好事,潛意識裡居然是往後躲,讓別人去賺。
領導說要漲薪,我特么脫口而出的是我不在乎錢,給xxx團隊漲就好。

這是我的真實想法嗎?在那一刻,確實是!
但是我自己知道那他娘的是被家長訓練出來的條件反射!!

等我回到家轉過味來就後悔了。。

所以,我給的建議就是!!!!
千!萬!不!要!刻!意!教!孩!子!禮!讓!

一如我剛才說的,如果孩子天性如此,那恭喜你生了個好孩子。
如果孩子本來就不願意(比如說我),那乾脆不要這樣教。
不然他以後會錯過很多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

當然了,也不是讓你教小孩子要去搶別人的東西。。。羅里吧嗦的不知道你能不能明白我的意思。


謝題主邀。


這模式真不好,孩子學到的不是謙讓,而是假意。


不想讓別人吃,就自己吃掉,不要問了別人,被人吃了還覺得委屈。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教錯了。。


孩子沒學到「謙讓」,是因為孩子沒從這個方式的學習中得到樂趣。所以只學了個形,還是個不太好的形。

讓孩子能夠分享食物最好的辦法是帶著孩子去和別的小朋友玩兒,特別是願意分享食物、玩具的小朋友一起玩兒,讓她覺得大家一起吃,比她一個人吃更快樂,她才會發自內心的願意和別人一起享用食物,而不是吃獨食。


我家小孩分東西給我吃的時候,一開始我不想吃也會配合著吃,後來我拒絕孩子也不生氣。因為不管我吃不吃,孩子願意分享的那一刻,已經得到了足夠的快樂。


孩子享受的是,分給我食物時的滿足感,而不是我的表揚或其他。

孩子要表達的是:有好東西,快來快來。


孔融讓梨是因為他愛哥哥,而不是他真的不喜歡吃大梨。
你們不教會孩子如何去愛,只是強迫孩子去「謙讓」。
我看到你女兒哭了的時候,我的眼睛也濕潤了。我覺得那就是小時候的我。
不過那時候的我大概比你女兒好一點,家長從我這要什麼我都會給,即使心裡再不樂意。因為我知道我不給的話我爸爸就會氣急敗壞地出來罵我「自私」。
我從小被逼著「謙讓」堂妹,導致我到現在都很討厭她。一直到現在,我連跟她說話都懶得,我眼裡的她就是一個討債鬼,只要站到她面前就自然而然矮了她一頭,如果我不「謙讓」,我心裡那個名為「自私」的鬼就會跳出來大聲斥罵我。
相反我跟我的表姐和兩個表弟感情都很好,越是長大越是能感受到血脈的親近。
我後來想了想原因似乎很簡單——早年我媽媽每次回娘家都不帶我爸爸。
沒人逼著我「謙讓」,沒人罵我「自私」,我並不覺得比別人矮了一頭,我才能平等地去接近去愛。
以至於後來打定主意以後只生一個孩子,不給她生弟弟妹妹,絕不逼著她「謙讓」,我受的委屈絕不讓她再受一遍。
我把這件事在飯桌上說出來以後,我媽媽表示贊同,我爸爸又開始說我「自私」。
我爸爸說大的讓著小的是理所應當。
手機敲字敲到這我眼淚就流下來了。
我知道這是你們眼裡的美德,可是這並不能抵消我這麼多年的委屈。
我媽媽是家裡的大孩子,下面有弟弟妹妹,所以很多東西她懂,而身為家裡最小兒子的我爸爸他不懂。
世上哪有那麼多理所應當。


補充1:
「題主希望他女兒,在做好別人真的會喝點的準備下,才主動問。」
這種想法,真的很搞笑。如果是貴重物品,該怎麼辦?
比如你買了很貴的燕窩,你必須當場吃,別人在場,你問不問別人吃不吃?
不問,你就不禮貌,客套話都不肯說,難道別人還會真吃了你的燕窩?
問,你就和 那個小女孩一模一樣,明明不想別人吃,還要問一句。
所以我說:我們看待孩子的行為的時候,不應該拿「自己想」作為參照物,應該拿「我見過的大多數人的行為」作為參照物。
客套話,人人都說,你說我說,別覺得小孩子說客套話,就是虛偽,就是假的,就是加特技,其實根本沒有這回事。
說客套話,是成長的標誌之一。

原文:
如果你女兒有很多次機會能夠吃酸奶,她不給你吃,這才叫不懂得謙讓。
如果你女兒同時拿著四五個酸奶,但是一個都不給你,這才叫不懂得謙讓。
上面兩種情況的不懂謙讓,會讓你的女兒在校園生活中受到排擠,沒有朋友。
但是,如果你女兒僅有一瓶酸奶,還要讓給別人吃。我可以說,你女兒被欺負定了,而且,這種欺負行為,被美化為謙讓。
比如,你女兒有零食吃,但是自己不吃,讓給別人,每次都是這樣,以後別人會怎麼想?
我要是她同學,就會自然地認為她是不吃零食的,買來都是給別人吃的,她的零食我還可以隨便拿。酸奶、蘋果之類的,我可以隨便拿。(這種情況,極其容易發生欺負現象,因為這個小女孩已經喪失了」吃自己的零食「的主權了,她的零食,已經被我們認為是我們的零食,不是她的零食。)

謙讓的前提是利益交換。
謙讓是一种放棄現有利益,以求獲得未來利益的行為方式。

謙讓不是出讓。自己有的東西,隨便給別人,呵呵,你覺得那叫什麼?沒有利益獲得,就付出現有利益,這叫白送。

所以說,想要看一個人謙讓不謙讓,要看:
讓出自己的利益這種行為能夠讓他獲益,同時會使他收益大於支出,他會不會選擇付出?

如果會,而且很願意,這就是謙讓。
如果不會,就是不懂得謙讓。或者該叫做愚昧無知。

我解析一下這句話,。
1.讓出自己的利益這種行為並不能讓他獲益,但是他做了,這就叫愚蠢。
比如,小芳能夠拿到名額上名牌大學,但是她主動讓出自己的名額,這就叫愚蠢。

2.「同時會使他收益大於支出」加上去,
比如,小芳本來拿到名額可以上某個名牌大學,但是有個富人表示,他希望得到這個名額(合法,只要小芳主動讓出位置,他就能夠拿到名額),同時,他願意提供一個更好的大學給小芳。這樣小芳的收益大於支出,她讓出,這叫做謙讓。
3.名聲、心理滿足,也算是收益。
比如,小芳主動讓出名額給比自己家境條件差很多的同學去讀書,小芳心滿意足,這也叫謙讓。

你的目的是希望,你女兒在得到「自己很想得到的東西,而且很少才有機會得到的東西」的時候,把這個東西讓出來給別人。
我想說,你還是讓小芳讓出自己的名額吧。

另外,感恩不應該和謙讓混在一起。
你女兒不希望給酸奶你吃,可以說是一種不感恩的行為。(如果要討論感恩,又要討論到你為什麼給酸奶她吃,還有她什麼前提下才能夠吃酸奶。)
但是不是一種不謙讓的行為。因為她沒有獲益大於支出。

我補充一個,我高中的時候,有個同學,帶了三個保鮮袋量的食物來給我吃,有餃子,有他媽媽做的肉。他分給我們十來個人吃。
怎麼吃?他吃頭吃尾。我們吃中間。
什麼叫吃頭吃尾?就是一開始幾塊他吃。表示這東西是他的,他要先吃,誰都不能搶在他前面。(如果你請別人吃東西,別人還不給你吃頭幾塊,這算得上「不尊重」了。)
最後幾塊他吃。表示這東西是他的,同時我們沒有把他的東西吃光,給他面子,我們不是流氓。(如果你請別人吃東西,別人吃光了你的東西,一個都不留給你,他沒有禮貌,同時也是不尊重你。)

他算得上是我見過的人中,最為慷慨的。但是啊,慷慨,或者說謙讓,不是毫無節制的謙讓。
那不是真正的謙讓。


人不是因為放下而放下,而是因為看到更好的而放下手中不好的,追求那更好的。

我兒子有憐憫人和捐錢的恩賜,因為我從小跟他說:你憐憫窮人,上帝就把祝福多多的給你。然後去教會往奉獻箱里捐錢或者捐錢給窮人,他比我還積極。

謙讓,我是不教的,因為在我的印象中,聖經裡面沒說謙讓是美德,而我更盼望孩子去和同齡人爭搶,等長大以後多多的收集財富,再把錢財用於幫助窮人。

謙讓應該屬於恥感文化裡面的,強行教孩子謙讓,感覺是教她假客氣。


槽點太多不知從何吐起,什麼分享謙讓,說到底我覺得你們根本沒把小孩兒當人看。還「表揚」?搞得好像你們高高在上的樣子一樣,就沖你們這種心態,誰會想跟你分享?Sharing is caring 但是前提是友善的關係,友善的關係的前提是尊重,你張口閉口表揚,你心理上已經把這個關係定位成上下級的關係,那你們讓她所謂謙讓,其實是一種harassment。孩子也是可憐,處於不被尊重的地位然而也沒有能力反抗,只能在這個條件下盡量討好你們。這就構成一種惡性循環。我覺得她需要知道的是,如果她認為她不想慷慨,她有權這麼做。是你們的harassment剝奪了她對自己所有物的處置權利。


沒必要樣樣東西都跟別人分享吧,總要有個邊界。有些東西是孩子的就讓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分享,有些東西本來就是為了分享而買的,那就讓孩子去分配。


你的出發點是好的,就是要注意張弛有度。可以在小朋友來家裡玩的時候,或者學校親子游的時候,事先與孩子一起想一想準備哪些東西和小朋友分享,然後一起買或者一起做,讓孩子放在自己的包里自己去分發,一定也要給自己留一份哦。那她肯定很樂意噠。


分享是要基於物質有富餘吧,像酸奶這種就別分享了,一共就只有一個,你一口我一口真的好么?

------


孩子在2歲以後就會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所以不要覺得孩子自私,不懂分享…


看了大多人說的,什麼謙讓啊,什麼不謙讓啊,扯來扯去。小孩子哪懂那麼多,教會他跟愛的人分享就好啦。比如,就一瓶酸奶呀,那我們分享的喝好不好,你喂我一口,我喂你一口,多溫馨。教會孩子好吃的一起吃才開心嘛!但是絕對反對道德綁架,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權利的,討厭家長式作風,強迫孩子讓東西給別人!馬上也要當爸爸了,希望我可以當一個稱職的爸爸


恕我直言,看了題目我覺得題主想要的不是分享,而是讓孩子學會中國式虛偽。想讓孩子分享,根本不需要教育,需要的是富裕。一杯酸奶還要去分享?那女票或者男票我不願意分享怪我咯?我的女兒基本屬於可以把東西分享出去的孩子,買了零食主動拿給小夥伴,但是自己喝的水不會給別人,人家要她會去買給人家。當時在玩的玩具肯定不會給別人玩,要自己玩夠,這沒什麼不對,看人家有個新玩具就非讓自己家孩子先玩才不對。回到酸奶的問題應該在買前問孩子,奶奶和媽媽都喜歡喝,我們買四個小的回去一起喝好不好?讓孩子有一定的犧牲就可以了,而不是剝奪。


你自己都不謙讓,讓你孩子謙讓,咋想的。


汗啊,誰來教育教育題主?
想到了這個段子:
「兒子,你信任我么」
「當然」
「那跳吧」
……「啊」……
「告訴你了不要相信任何人!!」


不喜歡謙讓這個詞,是被動的讓步。更願意使用分享這個詞,是主動的提供。
首先要統一家裡人的認識:我家都是孩子樂意分享,但是外婆外公爸爸不愛吃的東西太多,他們不肯吃,我會強迫他們吃下去。(雖然有點過分,但是現在正在教孩子不挑食。以後再慢慢教會她,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吧。)一開始孩子肯定不願意分享,這是需要先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快樂。慢慢的,孩子會把不是自己最愛吃的東西拿出來分享,這個時候要很開心的接受下來並大力表揚她,最後,孩子就會自發的把愛吃的東西拿出來分享了。像題主家裡,分享一次,大人不樂意一次,吃完居然說不好吃,太打擊人了!!怎麼可能培養出分享的習慣?
其次,要允許孩子的不分享。推薦「長大我最棒」系列繪本(未來出版社)。分享不僅僅是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給大家,也包括了共同使用玩具,交換玩具。輪流排隊,共享知識,分享時間和自己的製作成果,不僅僅自己要主動分享,也可以主動要求別人分享,並提供了別人不同意分享時的處理方式,點出不想和別人分享沒什麼不對,以及如何拒絕別人要求分享的辦法。最後還給出了慷慨的定義,以及分享是對的行為。
祝題主的女兒健康成長。


請保持全體家庭成員育兒觀念一致!

請保持全體家庭成員育兒觀念一致!


請保持全體家庭成員育兒觀念一致!

重要的事說三遍!
以下為個人經驗娃兩歲多。
關於吃東西
1.專門給他買的兒童專屬食品:
給他吃的時候,只有大人的話就不教他分享。如果有其他小朋友在的話,會拿出來幾份給他,交給他,告訴你拿去一人一個。不強調分享什麼blabla,就告訴他一人一個,讓他把這種事當成日常行為。
2.吃水果這類大人小孩都能吃的
拿出來的時候,如果其他屋子裡有人就讓孩子去喊其他人來吃。然後就大家一起吃了。除了有時候逗他,和孩子撒嬌說這麼好吃的水果你喂我一口呀。一般都不會特意提起這些分享。
常常講的繪本裡面有這類的故事,他就記住了分享這個詞。
3.小朋友之間的分享
娃兩歲多還沒有去幼兒園,所以每天最少一次會和小區里的小朋友一起玩耍。這種分享的事情常常發生。
其他小朋友要我家孩子的玩具:我會說兒子他想玩你的玩具。一般情況都是回答那一起玩吧。可你知道有的小朋友會搶啊會哭啊要獨自玩。一般遇到搶的小朋友我會說,你別搶啊,這是他的,你可以拿你的玩具和他換啊。不願意一起玩的哭著的,我都會哄著說你別哭啊你去拿玩具和他換就好了。快去!大部分情況是兩個小朋友交換玩具都特別開心。如果碰見不聽勸就是要哭要搶,家長還不管的,不是一路人以後別一起玩了。

說的好嘮叨,只是說一下具體情況
PS,我想說八歲了才提分享,前八年在做什麼?您現在的情況,最好還是先從家庭成員入手,都談好了,大家意見一致了才去教育孩子。不然效果不會好的。


跟父母一起教育孩子,這就是最大的失誤。

孩子們,等你們結婚了,你們不會在意他到底是不是高富帥,真的在乎的是跟你有沒有相同的教育理念。

因為,孩子毀了,婚姻也就到頭了


首先,問一問自己: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會「謙讓」?

打雙引號是因為,題主所指的謙讓不像是謙讓,更像是虛偽,謙讓是真誠的,對方收下會很開心,虛偽只是說說,對方收下反而會惱怒。


很顯然在題目中的語境,孩子很顯然是很想要酸奶的,「逼」她「交出來」肯定不高興,這時候如果說給你,那就是虛偽。


你出於什麼考慮要把孩子培養成這種性格?

更何況如果題主給孩子提供了足夠的資源,並且她可以調動這些資源,孩子自然不會吝嗇分給自己有好感的人的。

比如文中的酸奶,你拿走這一瓶,她可以再拿一瓶,這是沒有矛盾的,但她只能眼淚汪汪的看你,這說明她沒有自己拿東西的權利和自由,這側面表現出她是沒有安全感的,尤其對你,她甚至不敢對你「搶奪」她東西的行為表示抗議,這個問題可比謙讓不謙讓嚴重多了。

至於其他答案下告訴題主如何建立獎懲機制的馴獸師們,你們可以養出乖巧的孩子,但你們養出來的都不是有獨立人格的人。

言盡於此,好自為之。

-----------------------------------

現在看這個問題下面已經有很多持相同意見的知友了。

我再補充一些吧。

為什麼倉廩實而知禮節?因為你要餓死了的時候肯定不會想著把東西讓給別人吃。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你首先把自己管好了(就是對社會的幫助了),有餘力的情況下再幫助天下人(更大程度的造福社會)。

前提是有餘力。


多數答案都答歪了。

一類是把分享理解為施捨。
一類是把分享理解為均分。

歪了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把思考重點放在分享的內容上,就是在討論什麼該分享,有了多大的量才該分享。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要抓要害。要害是「分享對象」,分享對象就是「人。」包括家人,朋友,陌生人。

不願意分享和謙讓,是因為意識不到他人的存在,和他人存在的意義以及他人的存在對自己的意義。

解決方法也很簡單,就是讓孩子意識到這個世界除了他本人,還有很多和他一樣的或者不一樣的人存在,他人就是世界。

我願意與你們分享這個答案,不是因為我富有你缺乏,而是我知道你們的存在。因為你們和我一起組成了這個世界,沒有比這更讓人興奮的事實了。


推薦閱讀:

TAG:育兒 | 家庭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兒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