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的角度看,痛苦和情緒對人類的意義是什麼?

不懂醫學。自以為對痛苦和情緒有所研究和切身體會。措辭有誤請指正。
疼痛不等於痛苦。疼痛是直觀的生理反應,痛苦是大腦認知後的結果。因此痛苦是基於認知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想多了」
痛苦的模式:
思考→評判→情緒→痛苦
打個比方,一個人感冒了,會渾身疼。這並不是痛苦。多數人都可以平靜的去睡覺休息。但在一些情況下,思維介入,去想「我怎麼就感冒了blablabla」,於是痛苦。
可以說只有人類會痛苦,因為只有人類活在自己設定的「心理時間」中(過去 未來),並且對其進行思考和評判。比如說,只有人類會因為失戀而痛苦。假如一個動物失去了配偶,它會去尋找下一個(假如它還需要)。但是人類會不自覺的調動《回憶》,去想像過去的種種,然後和現在對比,評判,從而感到失落 悲傷,等等情緒。於是痛苦。
人類認為做動物是痛苦的,在人類眼裡,動物被宰殺,好慘。其實不然。動物不會思考自己的「人(動)生」,不會預期被宰殺掉的《未來》,不會思考自己慘不慘。當它被宰殺的時候,它會劇痛。但是劇痛≠痛苦。然後,一切都結束了。人類不也是一樣嗎?
我們看到所有的負面情緒,情緒,從一點點不爽,到最嚴重的抑鬱症,都是基於這個模式。這個模式的強弱直接決定人的幸福程度。
從科學角度看,一切存在的現象都有其理由。據說癌症的存在也是為了控制人口數量。可是我嚴重懷疑這樣的痛苦的存在對人類有任何意義。痛苦對人類的損害是難以估量的。幾千年來佛教的目的就是讓人擺脫痛苦。擺脫一個思考和評判的自我,從而擺脫痛苦。
那麼對人類來說,痛苦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意義是——協助趨利避害
既然題主強調情感上的痛苦,我還是先舉一個例子吧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在交往。有一天,他們出去吃飯。那段時間男人過得不太好(工作壓力、和父母吵架),心情很差,不自覺地在聊天的時候訴了很多苦,甚至把以前從來沒有提過的自己和父母的關係也聊了進來。女人聽著,看起來好像有點驚訝的樣子,似乎從來沒有見過男人這個樣子。男人沒有看到女人的反應,還在繼續說著;提到現在自己這樣,不知道會不會影響這段關係。女人想了一下,說道:要不我們一陣子先不要聯繫,好嗎。男人有點不知所措,還是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幾個月之後,他們還是徹底分手了。男人非常痛苦

  編得不好的故事說完了,我們來看男人之後可以怎麼辦。他至少有以下兩種選擇/想法:

  1. 人都是不值得信任的,我以後再也不會在人前展露自己的軟弱了;親密關係也不過如此
  2. 或許我們的關係還沒到那一步吧;下一次或許我應該先考慮一下,對方是否有承受的能力

  第2種看起來就比第1種好很多。不過其實第1種從短期來看也是有一定好處的——通過避免融入新的關係,避免了再次受傷的可能,當然長期來看代價可能會是孤獨

這就是痛苦的意義——讓人在痛過一次之後,嘗試換一種方法來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作出反應,避免下一次的痛苦

  雖然題主強調生理疼痛和情感痛苦的差異,但其實兩者在神經科學水平上的差異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有研究表明,和兩者處理相關的腦區是有一定重合的,如下圖所示:
(左圖——情感痛苦,右圖——生理疼痛)  

  在這個基礎上,就更好理解了。生理疼痛的作用有:危險預告、引起「

  在這個基礎上,就更好理解了。生理疼痛的作用有:危險預告、引起「戰鬥或逃跑反應」,這在進化上的意義就不言而喻了。在這個基礎上,再結合操作性條件反射框架下的負強化和懲罰,就不難進一步理解情感痛苦的意義了:

  • 如果某種行為習慣能減少痛苦,我們便更願意投入這種行為,養成這種習慣
  • 如果某種行為習慣會帶來痛苦,我們便傾向減少這種行為,放棄這種習慣

參考
Eisenberger, N. I.,
Lieberman, M. D. (2004). Why rejection hurts: a common neural alarm
system for physical and social pai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8(7), 294-300.


這個問題得從兩個方向考慮。其實扯到最後還是一樣的。
首先,大腦是一個整體。雖然被人們經常分為不同的部分但是他們都通過各種神經聯繫到一起的。比如大腦的cortex的細胞有六層其中第二和第三層向其他區域發送信號。第二層向同一邊的其他區域,第三層向另外一邊的其他區域。(大腦有兩瓣)
先說疼痛,人所有可以感受到疼痛的地方都有一種receptor(感應器)叫nociceptor(傷害感受器)。人類通過nociceptor來感受疼痛。這個信號會先達到脊柱。脊柱作出一個最初的判斷。比如被火燒了手會自然的回縮。之後信息沿著脊柱到達大腦,最先到達thalamus(丘腦)。這是個relay centre(傳導中心)。之後信息會被傳導到大腦皮層做進一步的分析。amygdala(扁桃形結構)會對這個信號有一個感情上的判斷,hippocampus(海馬回)會做一個記憶上的儲存等等,這些地方之間都是有關聯的,所以比如amygdala的情感會被hippocampus記錄下來。所以疼痛只是一個信息,來表示人體受到損傷。因為nociceptor被觸發的條件都是過熱,過冷或者細胞裡面的物質泄露出來。這些都表示人體結構遭到破壞。疼痛本身只是這樣一個表達結構遭到破壞的機制。但這樣的一個信號到了大腦會被amygdala這樣一個感情處理中心處理作出感情判斷,從而可能出現痛苦。但這些是higher order processing(高級處理),也就是說可能大腦最後對疼痛的處理結果不一定是痛苦。比如電影里的高高興興死掉。這屬於大腦別的部分處理分析出來之後發現這個痛苦其實是想要的結果從而產生不痛苦的情感。(這種處理一般是frontal cortex(額皮質))。所以疼痛只不過是一個組織損傷的信號。只不過在人的意識裡面用疼痛來表示。
之後從進化的角度來講,從單細胞生物的層次開始組織受損都是一個不好的徵兆。證明著生物體受到損傷。進化上來說所有生物體都會為生存而掙扎。所以為了生存這種危險的組織損傷都會被盡量避免。如果組織損傷的這個疼痛信號被處理為開心的話那這個生物體會無限自殘然後死掉。所以只有疼痛被處理為難受的生物體活了下來因為難受所以他們會避免。這樣他們的後代都會對疼痛有不好的感覺也就是人類感覺到的疼。為了以後避免這個信息必須被記錄下來。而且人類的情感上也會被處理為不好的情緒,然後記錄下來。這就是上一段所講的amygdala和hippocampus。
至於沒有損傷情況下的痛苦,屬於higher order processing,很多屬於心理學範疇。很多是後天養成的模式。比如同情心一類的東西。人在剛出生的時候大腦會繼續長一段時間,更主要的是神經會根據外界環境組成關聯(synapse)。就好象電腦的程序,這個時期的大腦就好象電腦在裝系統。所以意識形成階段形成的被認為不好的東西也會像疼痛信號一樣被處理為需要躲避的東西,情感上amygdala一樣會給一個負面的信號。所以小孩時期神經的關聯直接決定思維方式和價值觀,以至於不同的人痛苦的方式不一樣。長大之後這些被認定為不好的東西比如被人身攻擊什麼的就一樣會被處理為需要躲避的信號,amygdala這個感情中心就會給出痛苦的信號。這也是人類對環境的一種適應。疼痛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不好的所以天生就會有躲避痛覺的機制來確保存活。而更高級的痛苦的激發則收到社會價值觀和初期教育的影響。大腦會根據這些形成一個判斷機制。
很多情況下心理的打擊比如失戀,在很多人(因為每個人小時候接受初期教育不同,就好象上一段提到的系統不一樣,有些人就不會痛苦)看來就很痛苦,這種情況下人體本身激素水平也會不一樣,比如腎上腺素分泌增加,造成血糖升高,本身也是一種損傷。(因為血糖升高血壓升高本身也會對器官有損傷)所以大腦也會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從而給人痛苦的信號。(amygdala)
所以總的來說疼痛和痛苦之間有很大關聯,它們都是為了讓人類躲避不利於生存的因素。可以說沒有這個機制人類種群可能存活不到今天。所以可以說痛苦是存在的最基本意義在於讓人類個體避免損傷。


痛苦是需求得不到滿足。且需求是匱乏性需求(就是你很需要的)

1過去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回憶便會痛苦,甚至會感到挫敗,產生攻擊的想法。

2現在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不能勝任現在的事情,或是人際關係出了問題等等。

3未來的需求無法滿足,才華撐不起夢想,不知自己能否做到未來應該做的事。


凡在某方面有所建樹的人都經歷過常人一般無法經歷的痛苦;幾乎所有罪犯也是如此。這是痛苦對人的不可忽視影響之一。


M Scott Peck在&里提到的:

The truth is that our finest moments are most likely to occur when we feeling deeply uncomfortable, unhappy, or unfulfilled. For it is only in such moments, propelled by our discomfort, that we are likely to step out of our ruts and start searching for different ways or truer answers.


痛苦的經歷,意義就是讓你認識到痛苦是毫無意義的,這是我經歷痛苦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的感悟。今年二十四歲。


提醒你你還活著。


我覺得對疼痛和痛苦的解釋,雖然一個可以偏向歸結於生理上的反應,一個偏向歸結於心理和情緒上的反應,可是在形成和輸出的機制上卻有著驚人的相似。

人類進化到今天,成為地球上最有力量的生物,離不開人這個本體所構成的一切因素。

所有動物能生存並繁殖下來,都是發展了一套趨利避害的天然的進化機制。

動物受到驚嚇會逃竄,剛生下來的小豬會吃奶,魚脫開了水會掙扎,人手被開水燙著會收縮,這些都是本能的生理反應,在生物學上叫自然條件反射。這些發展的本能的生理反應,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動物的生存和繁殖。

如果說痛苦是人思維反應後所導致的結果,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若人沒有思維,便沒有痛苦。若人沒有思維,也便不會有今天的一切人類文明成果(這句話,應該不會有人否認);假若說人有思維,會進行思維反應,但不會產生痛苦的情緒(這樣不是更好嗎,人會更有幸福感嗎),而事實卻是一個人若在進行思維,卻沒有一丁點痛苦的情緒,人便會自動停止思維進程,即思維活動便停止下來。這就像你在計算一道難解的數學題時頭腦中的反應一樣,你的目標是找到答案,在你利用第一思維通道找尋答案時,你不能達到目的(找到答案),你會陷入困惱的情緒,因而你會本能的轉換第二思維通道去尋找答案,不行,痛苦,再轉換第三通道,……第四通道……直至你找到答案或者放棄答案。從這裡,可以看到,正是因為痛苦的情緒才使得你一次又一次的進行思維思考,一次一次的轉換思維通道,一次一次的往深層次思考。我毫不懷疑,古往今來,那些思想深刻,見解獨到,在許多領域做出成就的人,無不是在痛苦的情緒刺激下一次又一次的進行思維思考,進入一層又一層的更深層的思維活動才最後凝結出了思想的偉大結晶。

這便是我認為的痛苦對於人類的意義。


痛苦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是飽受痛苦折磨的人為了安慰自己,賦予了痛苦意義,分享一篇我寫過的文章《你為什麼不快樂?》--------------------------------------------------------------你為什麼不快樂?
大部分人肯定都會兩手一攤:「沒錢唄!」
有錢真的就會變得快樂很多嗎?
很多人最快樂的時光都是在大學校園裡面,可那幾乎是我們人生中最窮困的時候。

而那些真正有錢的人,大部分也因為強度過大的工作、財富的不夠陽光、資金鏈的緊張、長期忙碌導致的不佳身體狀況感到焦慮。
不管你是在創業打工還是讀書學習,不關你是腰纏萬貫還是杯水車薪,「不快樂」是我們全社會的通病。事業、感情、家庭、時間自由、身體健康、人際關係像六門難上又難的考試,讓你無法兼顧。即使一兩門特別出色,但是勢必影響其他幾科的得分。由之引發的焦慮感像傳染病,深深的困擾著無法通關六門考試的人,幾乎是所有人。
究其成因,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學問題。我能想到的因素包括:社會上升通道阻塞導致的階層固化,生產力水平低下以及社會保障制度不讀導致的全民拜金,信仰缺失導致的群體性迷失等等。大部分東西我們作為社會的普通人根本無力改變,我們能做的只能是調整好我們自己的觀念、行為和生活方式,更好的去適應當代中國社會的節奏,也更好的調整我們的情緒,儘可能的消滅「不快樂」!
我在這裡分享幾點我的小經驗,方法是比較通用的,如果能真的應用,應該對大部分人都有幫助:
1.轉變觀念「轉變觀念」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但你可能恰恰沒領會到其精髓。比如看待工作。如果你是把它簡單的看成「拿一份錢,出一份力」,工作可能就是一個麻煩製造機。它拋給你一個麻煩的任務,你就去解決它。它沒事找你,你就萬事大吉。如果工作強度比較大,事兒比較多,那麼你就會感覺麻煩不斷,疲於應付而心累。如果你換一個角度想,把工作當成一個積累能力、經驗和資源的平台,工作的意義是為將來做更大的事情做鋪墊,那麼更多的工作內容嘗試,更大的挑戰性,更高的強度,是不是恰恰讓你能力提升更快,經驗更豐富,分分鐘積累大量行業資源。這麼一想是不是心裡的「不快樂」會少很多。
其實有時候是需要一點「阿Q精神」,只是在魯迅筆下,「阿Q精神」作為「國民軟骨病」的同義詞被戲劇化的放大和批判了。實際上「阿Q精神」是能夠調試個體在環境下面的不適感的。很多心理學的書籍都會談到一個比較生僻的觀點——內心的比喻。比如你把生活比作一個 「禮物盒」,你就會潛意識的更多感知生活的驚喜,你把生活比作「旅行」,那些不適合不快更多的會被潛意識當做「旅程風景」的一部分而被合理化和接受。反之,如果你把生活當成不好的東西,你可能就會更多感知一些負面的情緒。
2.接受生活的不適感人生在各個階段以及各個階層都有屬於那個階段的不適感。有錢人有資金安全、經營風險、個人自由和安全的煩惱,窮人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煩惱。年輕人有升學和求職的煩惱,中年人有事業瓶頸和家庭重擔的壓力,老年人有疾病和死亡的恐懼。我們人生的各個階段都很難徹底消除所謂的「不適感」,不管是壓力還是恐懼。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貫穿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但這恰恰也是生活的魅力之一。學會把不適感,不管是壓力、煩惱還是焦慮感,當做生活的一部分去對待,試著去接受它,適應與它共存的狀態,就像適應鞋子里的小石子一樣。我比較喜歡前幾年流行的一句雞湯,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生活不是等待風暴過去,而是學會在風雨中翩翩起舞。
3.學會享受點滴幸福我們的人生目標多半肯定是追求一些大幸福。比如事業成功,邂逅真愛之類的。但是實際上這些目標的實現往往都有很長的時間周期同時過程比較曲折,所以人常常會迷失,會南轅北轍,會丟失初心。所以這時候留意生活的點滴幸福,去發現去體味去感受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快樂,恰恰是我們影響圈內能夠控制的事情。不管是與好友的聚會,還是讀一本好書,吃一道美食,哪怕是睡一個懶覺,如果能在內心充分的去體味其中的樂趣,而不是把它當做生活中的理所當然,我想幸福感一定會多一些。
小幸福積累多了,就是一種大幸福
4.有一個生活的支點生活中肯定有無數讓你不快樂的理由,但是你至少應該找到一個能讓你快樂的理由,這就是你生活的支點。大到宗教、真情、愛人,小到一項運動、一個愛好、一樣美食,你可以在不開心的時候躲進裡面恢復所有的能量,找回滿滿的安全感,就像在寒冷的冬夜躲進溫暖的被窩一樣。那就是你精神的庇護所。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很多願望,大部分的人的大部分願望都會落空。可能你的理想是成為馬雲、李嘉誠,而現實是你連為他倆打工的資格都沒有;你也許夢想娶到高圓圓、范冰冰那樣的絕世美人,但事實是你跟一個平凡的女子共度一生;你也許夢想過奇遇、輝煌、壯麗、波瀾壯闊的一生,可你最拿得出手的故事也就是高中走狗屎運考了次全班第一。
但這都不應該成為我們「不快樂」的理由。青春過後,認輸過後,生活還要繼續,我們依然行走在人生路上。我們依然要想辦法把自己一畝三分田的生活經營得更好,不管它跟別人比起來是滄海一粟還是麥穗兩歧。
第一次公開發表這麼長篇大論的心靈老鴨湯,我幹了,你們隨意!

關注原創作者「吳寒笛可愛多」--奇葩內容保證你從未讀過,讀完分分鐘功力大增
每周一定期更新,篇篇原創,分享對每個人都超級有用的乾貨文章。

轉載請註明出處:公眾微信號-吳寒笛可愛多


消業。


痛苦的意義在於讓人避免一些傷害,人的潛意識可以在瞬間判斷出一件事情在將來有沒有可能對自己造成傷害,而這個潛意識是基於人現有的經驗的,可能同樣一件事情,現在讓你感到痛苦,但以後並不會感覺痛苦。

比如有一個工作,讓你感覺非常痛苦,實際上可能是工資低?可能是加班多?可能是沒前途?那麼痛苦情緒就可以讓你不用經過複雜的思考,潛意識自己替你完成了這個複雜的判斷,然後你就會把這個工作辭了。

同樣,有一個人,讓你感覺非常痛苦,實際上可能是長得丑?可能是太自私?可能是太麻煩?那麼痛苦情緒就可以讓你不用經過複雜的思考,潛意識自己替你完成了這個複雜的判斷,然後你就會遠離這個人。


痛苦就是用來提醒你不要忘記。


那是剛上大二,假期沒什麼事,就想去外地鍛煉自己,也沒什麼錢,背著個包就走了,工作哪這麼好找,在大馬路上漂了一個星期,才找了份工作。當然,這是後話。找到工作之前,兜里還剩下3塊錢,已經餓了兩天了,實在受不了,就去買了袋泡麵,放到小飯盆里泡了,準備吃的時候,看到麵湯里有個蒼蠅,我咬了咬嘴唇,夾出去扔了,然後報復似的吃了一大口面。夾起第二筷子面的時候,就在兩隻筷子的中間,又有一隻蒼蠅,眼淚一下就出來了,我用左手把那隻蒼蠅捏出來,面吃了,一口湯都沒剩下。我是含著淚吃完的那碗面。那時候我感覺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我是世上最倒霉最委屈的人,我好像被全世界拋棄了。
現在回想,我當時是最愚蠢的人。沒錢了,完全可以跟家要甚至直接回家,自己憋著自己一點意義都沒有,當時的我以為我受的這份苦會成為我終身的財富。可是,至少現在看來,什麼卵用都沒有。


嗯剛看完一個動畫片叫做inside out(皮克斯和迪斯尼今年出品)。個人認為或許能對題主有所啟發。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小姑娘叫做Railey。她大腦里的五種情緒(愉悅,悲傷,噁心,憤怒,和恐懼)對Railey一系列行為和記憶的控制。面對同一件事,悲傷和快樂甚至別的情緒都可能出現。人的情緒如此複雜,不可能只有愉悅或者悲傷。苦樂參半的事數不勝數。很多時候,如果沒有這些負面情緒,愉悅努力等等正能量情緒甚至不會出現。
電影最後當Railey因為做了錯事而失去所有感受的時候,是悲傷喚醒了Railey的感覺。
當然,答主本人喜歡的是電影的神經學設定(答主研究海馬區),包括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轉化(快動眼睡眠),腦皮層以及海馬的設定等等。
題主或許想看看,能一定程度上回答您的問題。
PS,IMBD貌似9.5分。爛番茄98%,評分很高的。


我是個苦逼的文科生,很難從自然科學方面給出什麼答案。只能試著從人生哲學方面談一下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

我覺得痛苦是相當有意義的,他讓我們更加深入地思考,人類其實也沒那麼需要快樂!

每次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我總是這樣安慰自己:沒錢不要緊,事業不重要,只要身體健健康的、心情快快樂樂的,不比什麼都強!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曾經說過,人的本性就是趨樂避苦!

追求快樂,是如此的天經地義,好像我們做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指向這個目標。

人的本性是什麼?沒有定論,但快樂應該算是重要組成部分。但這是否意味著人生就一定要追求快樂呢?

有人認為痛苦才是靈感的源泉,總是快樂會讓靈感枯竭。特別是對於搞文學藝術的人們來講,多吃點苦,苦難似乎是孕育偉大作品的最好土壤。

從這個角度講,自己當年吃過的苦,受過的委曲,都會有其積極意義。

其實從現實角度看,別人的痛苦照樣可以成為自己靈感的源泉,所以,你可以看到余秋雨們衣著光鮮地出席各種各樣的活動,張藝謀們底氣十足的論證著他舅和木頭的邏輯關係的時候,灰頭土臉的秋菊其實上光彩照人的女神,叫獸易小星和王大鎚們早就過上了喝咖啡品紅酒的貴族生活,而這些一點也不耽誤他們去搞看著很深刻也很接地氣的藝術。

一味地追求快樂,總容易讓覺得淺薄。單純的喜劇電影很少能讓人覺得深刻,必須要加點悲劇性的東西,才能顯得更加有品味一點。



黃渤曾以《鬥牛》中出色的表演榮登金馬影帝寶座,但是你要是說他演的是喜劇,要在這部電影里讓自己開心快樂起來,勸你趁早死了這份心。

真正的喜劇其實都有一個悲劇內核,最打動人就是那種笑中含淚的作品。

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一個集中營里的父親費盡心思地給兒子演出了一出喜劇,搞笑的情節比比皆是,但就是讓無數人哭得稀里嘩啦。

喜劇的外表,包裹的那個悲劇的內核,才成就了喜劇電影。絕不單純的為了搞笑而搞笑,才讓黃渤這個真正體味過生活的青島男人越走越遠。

各大電影節上,屎尿屁的喜劇電影永遠成不了最佳影片的主角。張家輝不再跟著王晶那個死胖子瞎鬧騰之後,馬上金像金馬雙獎加身。

悲劇總是比喜劇讓感覺更有深度一些,而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的東西,一般很難稱得上有深度。

對於我這樣整天為生計奔波的草根來講,沒有多少功夫去考慮人類前途之類這種極有深度的話題,也承擔不了思考人類和平這麼沉重的話題。所以,即便是從辯證法的角度看,處於陰陽兩端的痛苦和快樂對於人類都必不可少,但從來人們所要的都是快樂,這是一種深入到人類骨子裡的真實。

痛苦自有意義,無需刻意迴避。如果我們沒有了感知痛覺的神經,不能體會痛苦的感覺,手放到火上依然傻傻的快樂,遲早會麻木到將自己毀滅。

佛家講,眾生皆苦。而我卻覺得人生最苦。

因為人有七情六慾、有感覺、有思想,對苦的感受比其他物種更敏感。

但也正因為有苦難而不避苦難,在同苦難的一次次搏擊中,人類的文明才走到今天。

苦難長存,人類永生。

快樂容易讓人麻木,痛苦會促人清醒。從容面對痛苦是人生的勇敢,自找的痛苦卻是人生的變態,從痛苦中體驗到快樂那是SM。對於痛苦的態度或許應該是「沒事不找事、遇事不怕事」。反思痛苦不是為了痛苦本身,而是為了找到消除痛苦的那把鑰匙,能夠敞開心扉去追求更深遠的快樂。

什麼是快樂呢?是金錢美女?是呼風喚雨?是物質的極大豐富,還是精神的充盈?慾望的滿足,還是心存美好的渴望?

正像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基因一樣,快樂對於每個人的感受及標準也不盡相同。風和日麗讓人欣喜,卻不知農民伯伯已經愁容滿面。

但是,林林總總的背後,總會有一些共同的東西貫穿於其中,就像豐富的基因里也會蘊含了決定其成為某一物種的密碼。

看過一篇文章,英國的一家報紙搞了一項調查,題目是:什麼樣的人最快樂?

八萬多人應徵,選出了四個最佳的答案。

一、作品剛剛完成,吹著口哨自己欣賞的藝術家;

二、正在用沙子築城堡的兒童;

三、為嬰兒洗澡的母親;

四、千辛萬苦開刀後,終於挽救了危重病人的醫生。

本著文以化人的原則,文章的作者得出了發人深省的結論。

「從第一個答案中,我們知道必須工作,有工作,人就會快樂;第二個答案告訴我們,要學會快樂,對未來充滿希望;第三個答案告訴我們,要學會快樂,一定要心中有愛——那種無私的、不計報酬的愛;第四個答案告訴我們,要學會快樂,一定要有能力,要有助人為樂的技能。」

然後,極富遠見地深刻指出:「只有這樣的人,世人才會給他最豐厚的回報,正所謂予人快樂予己快樂。」

這的確是一個高屋建瓴的結論,也很符合社會和諧發展之需要。除了說出來讓人覺得有點矯情之外,很有一些讓人醍醐灌頂的感覺,但是我卻總覺得少了一點什麼東東。就是這些,讓我對這個故事產生了一些意猶未盡的感覺。

一個完成了作品的藝術家,一個搞自己建築的兒童,一位給嬰兒洗澡的母親,一位剛剛挽救了生命的醫生,這些最快樂的人們掌握著怎樣的密碼呢?

在我看來,那就是他們都沒閑著,都是在聚精會神的勞動,一種發自內心期望的有價值的勞動。

有價值的勞動才是真正的快樂源泉。人們的快樂不是在勞動過程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對人生的一種回味。

當然這裡的勞動和過勞死無關,和無聊的勞動更是八杆子打不著。

比如說我經常要寫一些平生最討厭經驗材料,儘管也是一種勞動,不過實在無聊,很難讓我感到真心的快樂,給我更多的感覺是虛度生命的痛苦。正是因為感受的到的痛苦比較多,也讓我時不時顯得有點深刻。

真正快樂的人們不是為了追求快樂而去做事情。抱著追求快樂的心情去創作作品,去築城堡都能說得過去,給孩子洗澡求個樂子也可以,但要是為了自己的快樂而給病人動手術的話,就是一種恐怖了。

不要帶著太明確的目的去做事,是為快樂之本。

樂不遠人,就在身後,往前走,快樂就會跟著你了。快樂其實很簡單,等你忘了快樂,好好生活,付出有價值的勞動,有了收穫之後,好好品味一下,就能找到快樂的所在了。

快樂其實是一個很矯情的東西,等你覺得快樂其實並沒那麼重要的時候,她自然也就來了。我們所擁有的快樂,是人生中所有痛苦的積澱。

其實啊,人類沒那麼需要快樂的!

—————————————————

這裡是私貨:公眾號「父與子」,ID:「fuyuzi1314」,或長按下圖二維碼後識別關注



一種精神懲罰吧


_

題主,我這裡有個小建議,在你準備閱讀本答案後面的內容之前,請先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1,什麼是情緒?該如何定義情緒?
2,怎樣測量情緒?
3,動物到底有沒有情緒?

在你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來講個老笑話。
A:你搞什麼專業的?
B:心理學。
A:那你猜猜看,我現在在想什麼?
B:……

這是許多心理學人最無奈的事之一,公眾並不了解他們究竟在研究些什麼。科學需要精確的測量,計算,統計來作為基礎,而在探測手段取得突破之前,心理學家們確實沒有辦法以科學的手段來探測一個人的思想。但令人鼓舞的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心理學家們已經開始試著去探測情緒,這其實也可以被認為在某種程度上試著去探測人類的思想。

對於情緒的研究是一個比較新的課題。新,就意味著它還並不完善,所以我可能會用許多諸如,可能,大概,應該,普遍認為,此類的詞語來解答你的疑問,希望你不要因此見怪。

要想理解情緒有什麼用,首先要明白究竟什麼才是情緒?你可能會認為這很簡單,我內心體會的這些感覺不就是情緒嘛。那麼,你怎樣來精確描述它呢?比如你提到了痛苦,那究竟什麼是痛苦?悲傷算嗎?恐懼呢?憤怒?憤怒會不會讓你感覺痛苦?因為生病而全身難受呢?

讓我們換個更極端的情景,如果你在和某個外國人交談,而在他們的語言里並沒有「痛苦」這個辭彙,你該如何向他描述「痛苦」?

上面的這些問題統統都可以歸納為一個終極問題,情緒到底是什麼?

現在,情緒心理學家傾向於將情緒和各種生理指標聯繫在一起。他們在研究情緒時,測量血壓,心率,體溫,呼吸頻率,甚至動用fMRI來偵測大腦活動。試圖用不同的生理指標來區分並理解情緒,並已取得了初步的進展。

這裡細說下去太長,就不展開了。

現在普遍認為,情緒的很大一部分是由進化得來的(是的,雖然情緒心理學家自詡為前沿學科,但拜的祖師爺卻是達爾文)。它可以幫助人類適應環境,以便更有效的生存。

比如憤怒會激發交感神經活動,提升心率,血壓,血流量,使呼吸更有力,以有效應對即將到來的戰鬥。它同時會抑制副交感神經的活動,將血液從消化系統中抽離,給大腦供血。試想一下,如果憤怒不能調節身體的內部變化,當你挽起袖子準備大幹一架的時候,卻開始昏昏欲睡,這將是多麼荒謬的事情,或許我們有過這樣特質的祖先,但都在漫長的進化中被淘汰了。

既然情緒是進化得來的,那麼動物會不會也有情緒呢?如果有,它們所能體驗的情緒和我們一樣多麼?我們知道,當我們感到舒適的時候,副交感神經的活動會增強,口腔會開始分泌唾液,那麼安逸熟睡著的狗狗口水漣漣,是不是也會感到很愉快?又比如,猩猩有著和人類一樣的表情,它們是否也和我們擁有同樣的情緒呢?還有些情緒是帶有社會性的,比如驕傲,那麼驕傲是否在群居性物種中是普遍存在的呢?獨居性的物種是否還會感到驕傲?

當我們認為只有人類才擁有情緒的時,是否高估了自身的特異性?說到底,人類只是一種生物罷了。

前面說了,情緒的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進化,但它還有一部分則來自於社會文化。比如痛苦不僅可以阻止個體繼續犯錯,悲傷的在外表現(比如眼淚)也是極強烈的求助信號,可以讓群體中的其它同類察覺並願意幫助你。

愛,可以讓人更有效的繁衍和照顧後代。
恨,可以讓人提起勇氣去獲得應有的資源。
後悔,可以讓人停止犯錯做出正確的抉擇。
恐懼,可以讓人遠離威脅。

普遍認為,情緒的起因來源於你對事物的評價,所以改變自身的價值觀(比如學佛),可以改變你對事件的看法,進而改善自身情緒。

_


產生意義感,以免精神陷於麻木不仁。


痛苦和情緒的意義在於,領教、明白和承認自己的無能,短板和脆弱,解構你深以為然的舊世界,並在瑣碎和無望中重新燃燒起來,變成更好的自己。


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失去了痛苦,就失去了自我——《星際迷航》


推薦閱讀:

人為什麼要睡覺?

TAG:心理學 | 情緒 | 神經學 | 腦科學 | 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