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能源市場是怎樣冷卻下來的?

清潔能源市場什麼時候火起來的?


目前我所工作的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中有很多科學家在從事光伏電池,光催化,光分解水產生新能源的研究,每個experimental group幾乎都有一個甚至幾個start up的科技公司,但是據我所知這些公司募集的資金基本上都是來自於美國能源部或者某些主要目標是科學研究的基金會。因為這些技術十分超前,比如nano wire和nano rod pattern拿來做光伏器件或者光催化的基底,所以效率方面與現在通用的硅光伏還有比較大的差距,所以很難拿到以市場產品為目的風投的錢。這些科技公司的資金來源和潛在市場主要依賴於政府財政的支持,當美國和歐洲政府財政狀況不佳的時候,這些引領未來技術的科技公司就逐漸凋零了。之前朱棣文投了1大筆錢給矽谷的一個太陽能電池公司,過了半年多那個公司就倒閉了,朱棣文沒法給國會交代,今年能源部的預算被砍了很多,對於新能源研發的支持陷入了低谷。


wired上有一篇feature: Why the Clean Tech Boom Went Bust
http://www.wired.com/magazine/2012/01/ff_solyndra/all/1
概要如下:
05-08年,大量資本流向清潔能源行業,原因有幾個方面。
1. 互聯網泡沫和911之後,VC尋找新的投資計劃,瞄準新能源
2. 公眾教育。07年,Al Gore的紀錄片an inconvenient truth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Al Gore因為環境和氣候方面的工作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3. 政府扶持。05年和07年米國政府通過兩項法案,為新能源企業提供減稅和貸款政策。奧巴馬政府也大力扶持
4. 一向穩定的電價上漲。02-08年漲了35%

清潔能源泡沫破滅又有幾個主要原因
1. 08年起的金融危機
2. VC一般希望3-5年能夠退出並盈利。而新能源創業企業極少能夠做到。數據,某VC從95-07年投的能源方面創業企業中,只有1.8%成功IPO。從公司成立到IPO的平均時間是8.3年
3. 錯誤預期。以前對清潔能源行業前景的預期是基於石油價格會不斷上漲的預測。但是天然氣價格下降,使得清潔能源的吸引力下降。
4. 中國製造來了……


謝謝@趙世奇的邀請。

清潔能源的興衰與本身的特質有很大關係。

現在的清潔能源,大多都不是完全的清潔。一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獲取、產品的製備、產品的運輸、產品的使用、以及最後生命終結後的再生、再利用。如果有任何一個環節不清潔,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清潔能源。

核裂變發電本來就不算綠色,原料及廢物的高輻射,是限制其的極大弊端,所以需要研發可控核聚變。也許高輻射物質的逸出只能有千萬分之一的機會,但是因為造成的污染是不可逆的,沒有人願意冒這個風險。

用於太陽能電池的單晶硅、多晶硅的製備污染極大,環境污染嚴重,對身體損害也極大。【Ref1】發電不一定需要基於單質硅的材料,比如喬治亞理工的王中林教授研發的一些列納米材料。【Ref2】

將生物質能用於發電、或者是轉化為生物基材料,本身根本不是像宣傳所傳所說的碳中性,農作物的耕種、肥料、農藥、收割,生物質的收集、運輸、轉化都要消耗很大的能量因而排放二氧化碳。(在當前的科技下,我們做的很多事情都排放二氧化碳,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甚至每點擊一次google搜索,都會排放7克二氧化碳。)【Ref3】對於生物質的能量效率也是問題,光合作用生成的能量只能有10%轉移到轉化生成的乙醇。

其他用於風力發電的風車產生的噪音可以影響鳥類的聽力(風力發電亦有能量的輸入與消耗的問題),水力發電能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以及很多不可估量的惡果。【Ref4】

清潔能源的興起主要是因為兩點。一是,作為工業基石的化石燃料終將耗竭,而人類社會離不開基於碳的各種材料,短期內(也許50年)也離不開基於碳的燃料,這一預期是激勵科學家研究新能源的根本動力。二是,原油價格的上漲。第一次原油價格的上漲同時造成了第一次可持續能源、化工的發展,而隨後的原油價格的回落使發展遲滯。21世紀的能源價格上漲,是我們現在大力研發新能源、清潔能源的主要驅使。有研究顯示,只有在原油價格在80美元/桶以上時,生物燃料才可能與汽油、柴油競爭。沒有經濟利益,沒有人會去做的,科學界也是,有錢才有人搞科研,沒錢什麼都做不成。

本人做了很多基於生物質的化學品的研究,文獻中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只能停留在實驗室中。比如說:很多研發的高分子材料其實都離聚丙烯、聚乙烯、聚碳酸酯的興緻差很遠,成本也較高,自然沒有人願意投資這樣的東西。

但是總有一天,原油是可以被替代的。無論是能源還是材料,都可以是綠色可持續的。

Reference:
1. 浙江海寧河中大量死魚 疑為太陽能光伏產業污染--環保--人民網
2. ZL Wang"s Homepage
3. BBC NEWS | Technology
4. 印度特赫里大壩為恆河帶來嚴重水危機


不知是不是特指國內,我從金融投資者角度答一下歐洲。

我對新能源可能略有偏見,因為我是投行oil gas出身,現在所在的能源和基建PE也主要分管傳統能源。我的基本看法是一個靠政府補貼生存的行業,如果不能儘快改善economics,是一定會遇到麻煩的。政府決策和投資監管高度發達,綠色環保深入人心如歐洲,風能太陽能也會讓投資者get screwed,電力行業get screwed.

歐盟很早提出了著名的「20-20-20」目標,2020年減排20%,20%電力來源於新能源。這個背景下各國開始發放豐厚的補貼鼓勵新能源,用納稅人和終端用戶的錢補貼發電成本遠高於入網電價的風電等。現在歐洲大陸電價大概是€40/MWh,長期投資成本價陸上風電80-100,離岸風150-200+,兩種太陽能在120以上,潮汐發電能達到300-400以上,各家機構有不同估計區間,但沒有補貼完全不經濟是常識。

風能作為最成熟的新能源,其實是電力系統的巨大disruptive factor。風啥時候刮就發電,沒法根據需求選擇,很多人把風能看作負需求,rather than電力來源。經常聽到電網的人抱怨風能帶來的調峰困難和巨大的線路接入成本。

2000年左右到金融危機期間是歐洲新能源爆炸增長期,金融危機以後政府財政緊縮,經濟衰退導致電力需求衰退,歐洲發電一片哀鴻。新能源發展最快的國家也意味著最沉重的財政負擔和最貴的用戶電價,在一片財政緊縮和對affordability的追逐中大多數歐洲國家都削減了補貼額,投資者和貸款銀行全盤買單。西班牙正要通過立法,2005年前的所有新能源補貼全部撤銷,未來項目只能得到國債+3%的項目回報。

風能太陽能發達的西班牙和德國經常出現實時電價為零(新能源提供了marginal supply),德國有一個區間電價是負200歐。同時成本更低隨要隨用的大量嶄新燃氣電站閑置。

另外很多歐洲所謂新能源其實很汗,比如biomass,去年夏天去倫敦郊區看的項目,40多年的煤電站,改成燒木屑,木屑是美國和加拿大的森林砍下來加工,再運到歐洲,且拿新能源補貼。。。歐洲有很多新能源其實是這種。。。

總之政府和用戶為減排補貼的熱情,以及政策,都不是永遠不變的,歐洲新能源仍然會有節制的擴張,但電力系統和財政的負擔在一個主要靠新能源供電的經濟體如何平衡,歐洲仍然在探索。


我們雜誌曾經約人寫過一個文章《中美綠色投資比較》,摘其中一段吧:在過去兩年中,筆者在Arthur Blank 創業研究中心與Julian Lange、William Bygrave、Edward Marram教授的團隊跟蹤了全美獲得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的近1000家清潔技術企業。在2000年至2010年,共有52家公司上市。通過計算這52家上市公司的風險投資IRR(內部收益率),我們發現首輪風投的內部收益率中值為26.1% ,收益率範圍為-10.4%~140%。第三輪風投的內部收益率中值為24.5%,收益率範圍為8.1%~184.5%。相比風投普遍期待的首輪投資回報率80%,晚期投資回報率40%,有相當大的差距。而對比Bygrave教授之前所做的計算機行業軟體、硬體以及互聯網公司的風投的首輪投資內部收益率中值分別為124.8%、148.9%和506.9%。
理論上來講,上市公司代表著近1000家被投資的清潔技術公司中最成功、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部分。在這52家公司中,盈利的僅有14家。
2009年美國風險投資在清潔技術領域的投資減少48%。風投遠離太陽能、風能等資本密集型行業,而投資回報快的能源效率、智能電網、能源管理解決方案則獲得青睞。根據Debbie Van Der Hyde女士的報告,在能源效率領域的融資事件絕對數目由11%增至61%,交易數目在整個清潔技術領域躍居第一。在中國搶佔風能、太陽能等行業老大時,美國在能源效率(energy efficiency)和技術解決方案上遠遠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
全文在這裡: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2f03130100tg66.html


不存在它為什麼冷下來,只是它過早得火了。
因為它本身不是因為技術成熟,成本較低而自然贏得的市場,而是國家政策補貼而帶來的畸形提前繁榮。
政策來得突然,所以市場就快速繁榮,政策調整得也快, 所以市場就快速冷卻。「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所以第一波太陽能興起的時候,其實高投入,高污染而低產出的問題離解決還差的遠,沒關係,資本是逐利的,通過政策補貼能掙錢就可以了,於是火了,補貼不再給力,就冷了。

所以當風電興起的時候,儘管都知道它的併網和輸出不穩定的問題,但是因為有補貼有利潤,所以也一窩蜂得上項目。併網和輸出弊端出來以後,政策調整,於是風電也不火了。

垃圾發電,當沒有政府補貼的時候,業績不多,電價補貼和地方補貼出來以後,投資方也很積極進入,但是因為環保和一些群體性事件的影響,目前也陷入低谷,很多項目環評幾年都不能過,要麼合格,要麼不合格,幾年不過,說明政府是欺軟怕硬,本質上這個市場也是在政府政策刺激之下的市場。

再往後,生物質發電,政策補貼到常規上網電價的兩倍多。既然有利可圖,作為一個非常因地制宜的領域,很多項目根本沒有做過仔細的調研,比如,燃料是否可以足夠供給,因為生物質電廠的瓶頸就在於燃料。利誘之下,有的運營商,迅速一次規劃幾十個電廠,搶奪政策紅利。數量之多,單次訂單數量之大,驚世駭俗。
這種不成熟的項目,紙上再有利,最終效果是藏不住的,各家都面臨巨大的燃料缺口,於是併網發電寥寥的結果一出,政策再次調整,於是生物質市場又冷了。

如今方興未已的燃氣發電市場,以前也是面臨巨大的成本問題,中國多煤少氣。也因為政府政策而忽然興起,以後會怎麼樣,取決於補貼力度,頁岩氣的發展,等等,總之別指望它跟一個常規的成熟行業一樣,有高峰低谷但趨於穩定。讓我們師母已呆吧。


本人就是學renewable energy的總結的話就是傳統能源的枯竭與新能源的投產不斜街。這期間本來是應該用核能去代替的,但是,因為核災,很多國家開始抵制。不過這一點,法國和我們天朝做的很好。現在能源市場沒有冷卻下來,去看以GE和Shell領頭的大公司們對新能源的投資的金額就能知道了。 他們都想在下一個新能源時代到來的時候分市場的一杯羹,怎麼會冷卻。


先挖個坑。
Too young, too simple啊
在大家還在為京都議定書爭吵的時候,人家exxon都在計算碳稅了。。。


不僅僅是清潔能源,所有的新科技,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

這種現象有一個專業的名詞:技術成熟度曲線The Hype Cycle),又稱技術循環曲線光環曲線炒作周期。

1995年開始,高德納諮詢公司依其專業分析預測與推論各種新科技的成熟演變速度及要達到成熟所需的時間,分成5個階段:

科技誕生的促動期 (Technology Trigger)

在此階段,隨著媒體大肆的報道過度,非理性的渲染,產品的知名度無所不在,然而隨著這個科技的缺點、問題、限制出現,失敗的案例大於成功的案例,例如:.com公司 1998~2000年之間的非理性瘋狂飆升期。

過高期望的峰值(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

早期公眾的過分關注演繹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故事——當然同時也有眾多失敗的例子。對於失敗,有些公司採取了補救措施,而大部分卻無動於衷。

泡沫化的底谷期 (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

在歷經前面階段所存活的科技經過多方紮實有重點的試驗,而對此科技的適用範圍及限制是以客觀的並實際的了解,成功並能存活的經營模式逐漸成長。

穩步爬升的光明期 (Slope of Enlightenment)

在此階段,有一新科技的誕生,在市面上受到主要媒體與業界高度的注意,例如:1996年的Internet ,Web。

實質生產的高峰期 (Plateau of Productivity)

在此階段,新科技產生的利益與潛力被市場實際接受,實質支援此經營模式的工具、方法論經過數代的演進,進入了非常成熟的階段。


以前世界經濟好的時候政府還可以補貼,順便賣個二氧化碳減排權,現在歐洲國家保命都來不及,誰來買減排權,價格都跌到高位的百分之一了


  • 我們應該儘快成立中國燃水能源研究院...。直接將 污水 燃燒發電..。在我們鍋爐的燃燒室要使用多少的溫度才能夠將水蒸氣分解成氫和氧的氣體...?我們科技之家的科學家們竟然是各說不一...有人說要4000攝氏度、有人說2000攝氏度、有人說1000攝氏度....。哦..真沒底了...?其實,我們的預裂解的水分子氣體只要幾百度就可以點燃...是真的嗎....?


市場本身的發展就是政府補貼,無論是中國、德國、美國,都是如此。根本就沒有形成相對成熟的可以靠自身力量發展的商業環境/市場,所以驟冷和驟熱是必定的。


忍不住進來答一下,曾經在一風電外企工作過。說一下我遇到的情況吧!
1. 風能等能源無法保證穩定輸出,純屬神經刀。風大的時候呼呼的發電,風小的時候完全沒戲。目前還沒有高效的電能儲存方法,因此這種無法預期什麼時候有電的發電方式完全無法依靠。頂多只能作為發電補充。
2. 國內政策性補貼。之前去過很多風廠,都是有政府或國企背景的企業建立的。風機安裝調試完成以後幾乎不使用,或者乾脆不併網。那為啥還建?因為很多省份只要建立了風電場,相應的會給很多政策傾斜甚至火電名額。很多地方純粹是為了這些政策傾斜。
3. 這也是政績啊!你懂的。


第一,社會(包括決策層)會存在對清潔能源是否清潔的疑問。我們的確也應該好好反思一下什麼樣的能源是清潔能源。所謂的清潔能源真的清潔嗎?生產風機,光伏,電池的過程中產生的污染,補貼風電,光伏,電動汽車的引起的社會效率的下降,真的能依靠在發電環節的零排放,低成本得到充足的補償嗎?前一段時間關於電動汽車是否環保,IEEE spectrum的一篇專題文章Unclean at Any Speed,曾經引起過業內很大的爭論。(我個人並不是認為現在這些清潔能源不環保,我認為這些話題需要進一步的討論,這樣才能夠更加有社會公信力)

第二,風電和光伏大規模併網的技術問題。現有技術條件下,風電和光伏給電網運行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關於其出力的預測總是有確定性存在,怎樣在電網調度運行的時候重複考慮這些不確定性,老保持系統穩定,可靠,安全,高效的利用清潔能源,現在依然存在很大的技術難度(特別是在國內這種不具備電力市場的環境下。另外,岸上風電(on-shore wind power)和電力系統的負荷特性很多時候是正好相反的。負荷高的時候(白天工作時)風電出力低,負荷低的時候(深夜,凌晨)風電出力特別高。在沒有足夠經濟的大規模儲能應用的情況下,這種現象給充分高效利用風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因為這些技術問題,風電和光伏現在無法真正的為投資人盈利(在沒有額外補貼的情況下),個人認為這是阻礙清潔能源行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總之,這些「清潔能源」可能不清潔,然後使用上有存在著技術性問題,導致從政策支持到終端需求的不利,也就導致了「清潔能源」熱潮的降溫。


單對美國而言,印象里Wall Street journal前兩年好像提到過 美國政府對新能源的補貼變少了,是什麼政策政府之類的原因。個人認為這跟發現天然氣田和提取石油的新技術有關。之前一段時間很多人覺得石油要「用光」了,到了peak production之類的,有恐慌。現在是北美新發現的油田,天然氣田,shale oil之類的。美國人覺得安穩了,這方面的投資就少了。他們根本不在乎環保方面,過得爽就夠了,反正他們環境比中國好。呵呵


應該說近兩年新能源沒前幾年那麼熱,但具有贏利性與規模性的一些新能源例如頁岩氣,熱度是更高了!
頁岩氣並不是可再生能源,但創新的水壓裂等技術的突破使其開採具有了經濟性~~熙熙攘攘皆為利往,有利潤了自然規模與影響力擴大.
一對於補貼:多數新能源有利環境具有"外部性"給與一定補貼也就具有合理性.如有機垃圾生產沼氣後提純天然氣 ,在回收高品味能源的同時處理了污染源.
二如果依賴補貼也難持續與規模,技術上的創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當其具有自主贏利性了,自然就會成為投資方與政府方的關注熱點.


只能說目前清潔能源遠遠沒到賺錢的地步,做清潔能源的靠的是政府補貼和情懷,最火的時候是託了一群人炒概念的福,不過其發展本質靠的也依然是政策扶持

我覺得沒必要問清潔能源是怎麼冷下來的,捫心自問就知道了,單純的難盈利,難以適應當前的市場需求而導致的正常下降罷了。倒不如說,這個賠錢貨到現在還能半死不活地掙扎在這個資本市場中本身就是個奇蹟了,真得感謝人類的情懷啊


因為成本高,全靠政府補貼,現在全球經濟不好就自然冷下來了,經濟好了成本下來就會又熱了。唯一出路降低成本,產生競爭力,但那時利潤就會很差了,又會冷下來。


我來說說光伏吧,不對的求指正。
1.所謂的清潔能源是對於使用者來說的,對於生產過程來講,絕對是重污染的行業。所以這些光伏生產產業才會集中於中國。
2.光伏開始的確是個利潤豐厚的行業,技術門檻低,投入又有政府扶持,開始的投資者都賺了個盆滿缽。但是地方政府看到這個經濟拉動哪個不眼紅,於是大批項目開始上馬。光伏組件的價格在短短2~3年內縮水到開始的十分之一。產能嚴重過剩,很多企業已經停產,或者半停產狀態。
3.經濟危機來了,下游企業不景氣必然影響到上游企業,但是第二條原因是最主要的。


不掙錢


推薦閱讀:

人類的能源大多都是靠燒開水,這種說法正確嗎?

TAG:能源 | 能源投資 | 綠能(清潔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