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濱海新區爆炸,需要做哪些心理干預?

除了政府組織的心理援助,民間心理組織如何通過有效方法在大型突發事件中貢獻力量?


首先就是別總是手抖轉發,不信謠不傳謠。

謠言分兩種,一種黑的,一種白的。

黑色的就是惡意的抹黑與中傷,怎麼著能把目標弄得永世不得翻身,那就怎麼來。白色的則是加工過後的信息,它本身能反映一部分客觀事實,卻有意地隱瞞或者曲解了大量的真相——比如,有傷亡人員,這是真的,但是大大誇張了傷亡人員的情況,這就成了問題。

然而,這並不影響白色謠言同是謊言的本質。縱然可以冠以善意的頭銜,與堂而皇之的真誠帽子——謠言就是謠言。更可怕的是,白色謠言的不易察覺,還鑽了人們當前階段心理上「易感」的空子。

各路媒體當前正在不遺餘力的報道,每個人的朋友圈裡也大量傳播著來自前線或真或假的信息。我微信好友里最熱心的人,從今天凌晨到現在已經連發四十多條相關信息,內容從照片視頻到口號數據,不一而同。從他的字裡行間,我一開始看見的是震驚和焦急,後面就變成了焦慮以及對更多信息的期待。

救援的黃金24小時,恰恰因為人們群體層面的心理效應,也成為謠言和各路混雜信息大行其道的黃金24小時。

其實,人們渴求與期待的,未必是那些信息本身——就算知道了現場的真實情況,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能做的依然只有祈福和等待。了解更多的信息,並不能讓我們幫上現場什麼,也未必讓現場的日子更好過一些。

但是,知道更多的信息,可以讓我們獲得知情人的身份。它可以改變我們在整個這件事中扮演的角色,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相當多不是記者、不是援助者、不是親歷者、不是當事人、不是受害者親屬的人,義無反顧地拷問真相、刨根問底、吐納所有他們能獲得的所有信息。不幸的是,信息的矛盾(尤其是官方信息和民間信息之間的矛盾)會把焦慮、不解、深入尋找更多信息、重拾知情者身份帶進一個新的惡性循環。與此同時,信息的不對等,在現在這個風口浪尖的時刻,實在是太常見了。

相對於信息本身的價值而言,我們往往更關注的是得到知情者的身份。證明了這一點的人,是去年剛去世的塞爾日·莫斯科維奇(Serge Moscovici)。在他的理論中,信息並不僅僅成為談資和緩解焦慮,而是幫助我們確保自己在當下社會環境中的知情者身份,這會讓我們更好的進一步分析信息——讀懂後續信息、持續關注事件,和參與同這一事件相關的社會活動——祈福、傳播觀點。

我們可能不能從一線提供一手的客觀信息,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做一個足夠嚴苛的信息篩子。

當人們在一個情緒頂點的時候——比如憤怒、恐懼與哀傷,更容易降低自己對信息的篩選標準。這也直接導致今天早上我不止一次看到了,在複製粘貼一大段文字後,說出類似「我不管真假,起碼我在關注,能救一個是一個」這樣的話。

然而,身為普通人,我們完全可以做的更多、更好、更科學。首先,就是不要造成心理上的二次傷害。

別以為創傷的心理干預對象局限於當事人與親歷者。受害者沒出現癥狀,但是其家屬、事故責任人、事故的目擊者產生了一定癥狀的情況很常見。

一次應對重大事故創傷的心理干預一般採取三級干預策略,即區分重點干預對象與非重點干預對象來進行在干預強度上有所區別的心理干預。

一級干預對象(重點干預):具體親歷者/受害者。災難的直接責任人、肇事者。

二級干預對象(非重點干預):現場的目擊者。主要救助者。

三級干預對象(在災難非常重大或波及面很廣時考慮干預):其他的與災難受害者同屬性的人群,親歷者/受害者的家屬。

以上這些人群,都有遭受心理創傷的奉獻。額外還值得說的一點,就是這些人也都有遭遇二次傷害的風險。

上面這條來自

上面這條來自 @曾旻 下面這條來自心理諮詢師@谷德芳 ,黑底白字來自於我。

我一萬個理解人們出於說明問題嚴重性的目的,但是,這些人還可能遭遇來自這些信息的二次傷害。

然而有一種相對特殊的情況:有些人,雖然不在災難的現場,但是卻遲遲聯繫不上身在天津的家人、朋友,難免焦慮與傷感。

我認為,首先應當信任在救災現場的專業人士。無論是消防員、武警官兵,還是已經或者即將介入的醫務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都在盡己所能地提供幫助。

其次,請不要沉溺於「負面假設」。聯繫不上不一定等於出事兒了,出事兒了也不一定等於出大事兒了。焦慮往往來自於一系列越來越深入的負面假設,最終,這些假設很可能說服了我們自己,讓我們產生遠遠超過必要水平的擔憂。

再次,不要衝動行事。一旦焦慮起來,人總會有「想做些什麼」的衝動。可能一著急就趕往災難現場,或者整個人變得歇斯底里起來。在當前這個階段,不應當貿然前往災難現場,重大決策請務必告知親屬或信任的他人。

最後,請正常表達你的擔憂。不衝動並不代表著死憋著不表達。擔憂自己關心的人的安危,沒什麼不正常或者可丟人的。做有意義的,力所能及的嘗試;合理表達求助意願;同時正常抒發自身情緒,才是當下能做到的最有意義的事。

突發事件,心理傷害卻並非只在當下。後續工作任重道遠,重建的不僅僅有那地皮上的荒蕪廢墟,還有不少具體而獨立的心靈。參與重建工作的,不僅僅應當有心理學工作者,普通的人們,同樣可以依託正確渠道貢獻力量。

最後,謝@劉柯邀,以及來自友心人的@小友幫我梳理具體問題。


(謝 @劉柯 的邀請...小弟拋磚引玉,諸位海涵)

(上了知乎日報,這麼少的點贊真是不能忍,摔!)

關於天津這次爆炸--確實是慘劇---不論是現場的群眾,還是屏幕前的你我不由懷疑地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震撼,那麼,專業人士(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等)應該如何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呢?(「是否需要進行心理干預」這種元問題就不談了)

小弟愚見:最直接的一個理論模型應該是危機介入(Crisis Intervention),而本次回答的所針對的人群--大概先鎖定遇難者的家屬吧

1.什麼是危機(What is Crisis)

危機介入既然是針對「危機」的介入,那麼,要了解什麼是「危機」就是必然的,同時,了解「危機」的過程,也是判斷「危機介入」這個模型是否適用於當前這個局面的過程。

根據Robert(2000)的書籍 Crisis intervention handbook: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research
的定義 Crisis 是:

「a period of psychological disequilibrium,
experienced as a result of a (hazardous) event or situation that constitutes
a significant problem that cannot be remedied by using familiar
coping strategies generated by previous experiences

根據台灣學者陳嘉鳳(2005)的定義,危機的中文意思是:個人在面對一個既無法逃脫,且利用現有的問題解決資源又無法解決危急事件時所經驗的一段短暫心理不平衡時期

這次事件中,不論是根據哪個定義,均可以清晰的得出結論:這是個危機

承接著「危機」的定義,可以自然而然推導出危機介入的定義,即為

Crisis Intervention is emergency psychological care aimed at assisting individuals in a crisis situation to restore equilibrium to their bio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and to minimize the potential for psychological trauma--- Jackson-Cherry(2010)

中文:把心理的不平衡,搞平衡了

聰明的你可能發現了,為啥小弟在Robert的定義里,把 Hazardous這個單詞打了一個括弧呢?根據恩師Prof.Hui(2013)之講解,「危機」在不論在中文語境與英文語境中,均習慣性的呈「負面」意義,這是因為,人們往往認為「危機」的出現必然導致一個「不好的結果」,或,「危機」其本體就是「負面的事」

但是,大量的前線實踐經驗顯示,「危機介入」之「危機」其著眼點在「心理的不平衡」(psychological disequilibrium)而非「悲劇的結局」(a hazardous result)

例如,一個男生好辛苦的工作十幾年,還是辦公室的最底層,突然有一天,老闆給他升職了!!!!加薪了!!!!...但是,他無法用先前的經驗去解釋這是為什麼,並且,感覺難以置信,不曉得該怎麼辦。 而這,也是「危機」。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論呢?研究表明,無論結局是喜是悲,當人們遇到「危機時」,應對方式(Coping Model)大概是相同的。

2.人們遇到危機時,會怎麼應對呢?
關於這個問題 先前 @蘇德中的回答非常好,這實際上是Kubler-Ross model(Five stages of Grief,Book「On Death and Dying」)

否認階段(Denial):不可能的,經理怎麼會突然給我升職加薪呢?(不可能的,我兒子怎麼會被炸死呢?好好一個倉庫怎麼會爆炸呢?

憤怒階段(Anger):太過分了,現在才給我加薪,早幹嘛去了呢?(這太不公平了!我兒子這麼勤奮能幹,上天瞎了眼,居然把他給炸死了!

討價還價(Bargaining):「不會編了」 ╮(╯▽╰)╭(讓我看到我兒子有一口氣就好,哪怕是在醫院裡啊!

抑鬱階段(Depressing):幹嘛還管這些呢?反正這麼十幾年也過來了(哎!又有什麼辦法呢,反正兒子也死了,我還有什麼可以做的呢?

接納階段(Acceptance):不管怎麼說,加薪也是好事啊,多少都加一點吧(沒關係,既然兒子已經離開了我,我還是想想該怎麼做吧!

從庫伯勒所提出的這個理想模型,大概是預計人們應對悲傷是遵循這五個步驟的。然而,很多學者批判,包括作者自己也認為,順序未必會依次進行,不過,至少會經歷兩個步驟。

這位問了,您講這個跟危機介入有啥關係啊!
答:了解了這個理論模型,在此基礎上至少可以解決掉危機介入過程中第一步的一些要求
那麼,危機介入的過程是什麼呢?

3.危機介入的過程(The Process of Crisis Intervention)

這裡介紹的是Robert(1990)經典的7步走法則:
(1).迅速的對服務對象進行評估(Conducting a swift but thorough biopsychosocial assessment),至少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家屬所處在社區內有何支持性的資源(醫院?心理救護站?物資派發處?潔凈的水?充足的食物?);哪些Stressors(不良媒體的打擾?不明確的被封鎖的消息?直接面對遇難者的屍體?殘垣斷壁?);Inherent coping Methods?(之前有無面對如此的情景?怎麼解決的?當時心情如何?);家屬此事的心理有何表現?(上述的5步走就可以用上了)
(答主 @朱十三 回答的非常好,不許贅言了)

如果沒有全面的了解服務對象的處境,貿貿然進行心理干預是十分危險的!

(2)迅速的建立關係(Rapidly Establish Rapport)
在這個階段,危機處理者不一定非要以一個強勢的問題解決者的姿態出現,但是,一定要恪守以下三大原則:
真誠的(我是來看看有什麼可以為你做的,雖然我不一定真的可以幫到你,但我願意在這段時間陪伴在你的左右);
尊重的不能有這樣的心態:你兒子被炸死了,所以你一定很悲傷,很無助,我是你的救世主);
接納的(或許服務對象會做出一些自己都意識不到的事情,例如摔東西,而這些事情會讓他感覺自己更加的無助從而更加悲傷。但是,介入者應該意識到並且接納他這樣的行為,更重要的是,讓服務對象接納他的行為)

小弟第二次實習機構是戒毒社工,當時我的督導鄭重的告訴我:
千!萬!不!要!隨!便!許!諾!
因為,一旦做不到,工作關係立刻降到谷底,並且有可能反而會給案主帶來更大的創傷;
就算做到了,在這個過程中,案主會帶著一種社工/心理學家帶著他打怪升級的心態,不能夠滿足「助人自助」的要求

至於如何建立關係,或者說用什麼技巧一般而言:基本的社工技巧,例如eye contact,Empathy,reflection of feeling/content...已經可以了

(3)定義最主要的問題(Identifying the Major Problem)
老實說,危機介入一般用於自殺者或者吸毒者,因此在這一步中,一般社工所做的是探索「導致他目前採取這個的行為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然而,這顯然不適用於這次事件。
因為,家屬所面臨的危機,這麼突發性的爆炸,是顯然的災難,不需要在有什麼探索了。
可是,社工或心理學家,還能怎麼做呢?
小弟認為,可以探索家屬失去家人後的可以能會遇到的問題,例如:小孩的撫養情況,老人的贍養情況,家人與遇難者是否有為了解的心愿等
而這些,可以在制定介入計劃中運用。
不過,目前最重要的,是心理干預,因此,還是先看第四個步驟

(4)處理感情與情緒(Dealing with Feeling and Emotion)
在這個部分,介入者的主旨是讓服務對象發泄自己的情緒,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情緒宣洩不是漫無目的的,而是有計劃的
在這個過程中,介入者所需要的主要技巧是「積極聆聽」(Paraphrasing;Probing等等)。弔詭的是,有些學者甚至建議,在這個階段,介入者可以挑戰(Challenge to)服務對象感覺到令其陷入危機的情緒(你就算XXXX,那又怎麼樣呢?),但是!小弟認為,此次事件吧,不太好用這個(可能有經驗人士曉得如何運用)

然而,小弟再猜測一下,倘若結合Kubler-Ross model一併來看,學者建議該階段使用質詢技巧(Confrontation),或許是假設了這樣的一個前提:

服務對象現在的情緒,是受到巨大刺激而產生的,因此,是非理性的(Irrational)

一說到「非理性」,可能行家已經反應到REBT了


看圖說話:

(圖片來自課件,侵刪)

(圖片來自課件,侵刪)
A就是爆炸了,家人遇難了;是Kubler-Ross model打包了BC;
現在專業人士要做的就是D從而得出E這個結果

因此,根據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學者建議專業人士使用駁斥技巧(Disputing Intervention),若是要討論是採用哲學駁斥(Philosophical Disputing)還是經驗駁斥(Empirical Disputing),亦或是邏輯駁斥(Logical Disputing),那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或者一些學者通過大數據研究,發現該類事件中某種技巧特別好用,也說不定,但是小弟才疏學淺,未曾知曉


(5)(6)設立方案,並且實施它

把第五第六點合併寫主要是因為:我懶
處理完了情緒問題,接下來,應該要思考怎麼做了
先說個故事:上文提到的恩師Prof.Hui,他上課時跟我們分享了一個處理自殺個案的例子。當時一位同學因為家庭變故,且成績不好,面臨被開除的危險,站在樓頂要往下跳。
當時Prof.Hui首先「確定他是安全」,接著「處理了同學內心的沮喪和急躁」,最後說「讓他先休學一年,處理家事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案例中,「成績不好,要被開除」或許是他選擇要自殺的「導火索」,他當時想要自殺的這種「情緒」是最「危急的」,然而,其問題的實質,或許是「家庭的變故

因此,教授當時的處理手法就可以看出很清晰的層次感先確保人身安全,在處理最危急的情緒,再讓他「先休學」處理了導火索成績問題,回去「處理家事」解決問題的本質,後顧之憂
(這也是階段三的重要性)
在本次事件中,如果我們嘗試套用上述的模式,或許可以這樣:
先隔離家屬,不讓其直接面對災難現場,並且要保證家屬的人身安全
再提供心理的輔導,穩定情緒;
接著,中國人的習俗「死者為大」,因此,或許應該陪伴家屬一起處理後續工作(認屍,辦理相關文件),「後事工作」(這個很重要,因為這個環節每個程序都會勾起家屬對於遇難者的思念,從而再次陷入危機)
最後處理一些事務性問題,例如:老人喪子,社工可否尋找資源幫助其申請相關的援助;家屬情緒低落,社工可否嘗試將服務對象轉介給專業的心理學家;家屬與遇難者有一些心結未了,介入者可否嘗試用一些手法完成這些心結?

(7)跟蹤(Follow-up)
還是上述的案例,Prof.Hui安排學校的心理小組跟蹤這位同學的情況,一開始是一周回訪一次;慢慢的頻率降低,不過,要保證,當服務對象主動找介入者時,一定要確保有專業人士可以提供即時的服務。

跟蹤回訪時非常重要的。Soskolne(1993)之小組工作研究表明,當組員在小組進行階段時,其表現是可以達到預定目標的,然而,當小組結束後,情況可能會更糟糕

對於這麼此次如此嚴重的事件,在即時的危機干預完整後,想必必須會有駐點的社工心理學家留守在事發地點,對服務對象進行跟蹤回訪。

對於事務性問題社工可以扮演掮客(Broker)的角色,然而心理情緒層面的,若是處理不了,還需要心理專業人士介入。關於災後的心理康復問題,針對PTSD的研究多矣,之前的答主好像也有提及,小弟就不班門弄斧了。

若是一般意義上的「危機介入」,在回訪階段採用CBT來鞏固已建立的理性情緒,是比較顯著地

需要補充的一點是:這七步走模型,是問題導向型而非步驟導向型Problem-Oriented than Process Oriented),換言之,怎麼有用怎麼來,無需拘泥於次序先後

但是,一定要把握時效性!!!Prof.Hui處理的個案,大約用了15分鐘;小弟雖然不清楚類似的如同天津這樣的個案,進行心理干預的「黃金時間」是多少,不過,想來也是需要很「及時的」!
/////////////////////////////////////////////////////////////////////////////////
話說回來,我實在不是謙虛,社工的學術專著已經很久沒有涉獵了,大概只能寫這麼多
很不專業,還望大家不要介意,還望諸位前輩、專業人士海涵,斧正!
/////////////////////////////////////////////////////////////////////////////////////////////////////////////////////////////////
當小弟很不專業的寫完了這個答案後,發現前系主任Prof.Johnston Wong 跟其組織無國界社工已然抵達天津現場,

(圖片中人士非黃教授,圖片來源於無國界社工官網,侵權請告知,定刪除)

(圖片中人士非黃教授,圖片來源於無國界社工官網,侵權請告知,定刪除)

並且還在無國界社工官網發現了這個:
無國界社工
(危機介入7步驟,讓社工有序專業介入危機突發事件 |無國界知識,黃匡忠《跨境災難·社會工作案例分析》無國界社工出版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瞧瞧網站;買買書;

最後,祝願一切安好!(雙手合十)

註:今日又回答了一個關於天津爆炸的題目 網上流傳的點蠟燭、轉發祈福有什麼用? - 波罩店小陳的回答
不過視角不同,關注點也不同
請各位斧正


災難中的心理干預需要注意兩點。第一就是在事故發生後的短時間內,心理干預的工作者千萬不能夠貿然行動,如果心理工作者看到電視新聞後,情緒太過激動,馬上趕往災區,過去後只會造成更多的混亂。災難中的心理干預必須要科學、有序地進行,通過統一指揮,才是專業的心理干預方式。

第二點就是,專業人員到達現場之後,需要認識到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自己進行的心理干預的工作,只是龐大的救援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心理專業人員需要充分理解其他救援工作的辛苦和艱難,不能期望別的救援人員都配合自己的工作而放下手中的事情。心理工作人員更應該提前考慮到周圍的人包括受難者、同事、消防員、醫生等需要的是什麼。簡單的一個原則就是,只幫忙不添亂。

PTSD,全稱創傷後應激障礙,指的是個人遭遇或目睹突發性災難後產生的嚴重的心理障礙,診斷為PTSD需要有一個嚴格的標準,就是時間,如果超過一個月以上,個人的認知、情緒、心理感受有嚴重的變化,則是嚴重的障礙,表現為個人明知自己情感體驗有強烈的變化但是無法做出改變。美國越戰後很多士兵仍然不能從戰爭的創傷中走出來,人們才因此認識到了PTSD。事故發生早期可以通過恰當的干預來減少PTSD的發生。

需要說明的是,倖存者和目擊者、普通群眾、家屬等,在事故發生後的4周內,任何的情緒反應、身理反應等都是正常的,因為人在災難發生後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各種生理、情緒的變化都是應對危機而採取的正常反應,我們不應該隨意地扣帽子,胡亂下診斷,而是應該學會去接納自己的心理和情感狀況。


天津塘沽爆炸事件發生不到12小時,相信大部分人心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負面的情緒體驗很普遍,一般而言災難後受災群眾中的15-25%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下面我想聊聊當面對身邊的人因為特大災難而造成心理衝擊甚至創傷時,我們應該怎麼做。

第一步:自我評估
當得知我們的親友是災難親歷者或者受到了災難的心理衝擊時,請首先確保我們自身的情緒狀態是良好的(具體請參考友心人的答案《天津塘沽爆炸:突發事件應該如何應對》天津塘沽爆炸:突發事件應該如何應對? - 友心人 - 知乎專欄)。如果你認為自身並不能坦然地與他談論這件事,或者說談論本身會對你造成傷害,那麼請不要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幫助他,你需要做的是照顧好自己的情緒,適當地轉移注意力,有必要時請求助專業人士。

第二步:傾聽
在評估了自我的情緒與能力之後,現在我們決定在他左右陪伴(無論是實體的陪伴還是在手機的終端),那麼我們首先需要去了解他現在的狀態,主要工作便是傾聽。可以以一句開放式問句開始,比如:「你還好嗎?」「現在怎麼樣了?」,同時告訴他,「我會一直陪伴在你身邊的。」

  • 如果他是災難的親歷者,我們首先需要確保他已經獲得了必要的醫療救援與救助資源。
  • 如果他並非親歷者,而是因為通過各種渠道的報道間接受到了心理影響,那麼首先可能會出現大量負面情緒的宣洩,比如悲傷,恐懼,無助等,我們作為接收端需要多聽少說,不評價,不分析,不解釋,我們可以多複述他說的話作為積極地回應,比如你可以說「我感覺你有很強的無力感」,「所以你很害怕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是嗎?」等等,對方會認為自己是被理解的。

*請記得,我們要允許對方的情感宣洩;不要為他出謀劃策,因為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一下子能解決的問題;不要輕視他的感受;也不要和他爭論對與錯。

第三步:評估
作為非專業人士,我們該如何初步評估親友的心理狀態呢?要知道在大型災難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是很常見的,而且部分應激反應會隨著時間自我恢復,到哪種程度的時候是需要專業人士來及時干預的呢?此時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是:他的認知、情緒、行為、精神、生理功能等是否出現了機能失調。

  • 認知反應:是否出現了自殺的想法?絕望感?幻覺?妄想?等等
  • 情緒反應:是否出現了驚恐發作?長期抑鬱狀態?情感麻木?創後應激障礙?等等
  • 行為反應:是否出現了暴力行為?衝動行為?迴避行為?上癮行為?等等
  • 生理反應:是否出現了心臟、腸胃健康狀況的下降?失語?癱瘓?身體麻木?等等

請幫助他一起來明確與評估他的情況,如果在一個或者多個方面都出現了機能失調,那麼很有必要及時聯繫心理學專業人士,進行干預。

第四步:干預
如果對方沒有出現明顯的機能失調,只是可能偶爾晚上出現失眠,萌生出一些對命運的感慨的情緒等等,那麼我們可以適當地採用一些干預措施,緩和一下他的苦惱,幫助他恢復原來的狀態。

  • 如果他的情緒狀態不太穩定,我們首先需要穩定他的情緒:
    • 移除身邊可能會喚起他負面情緒體驗的事物,比如新聞報道,社交網路資訊等等。
    • 一起想出一個幫助他恢復的目標,並鼓勵他完成,比如「我們現在首先就是要好好的完成三餐和每天的運動。」
    • 接受他的情感宣洩。
    • 阻止他的衝動行為,比如在他想要衝到災難現場救人的時候,加以適當的勸阻,不分析對錯,可以說「作為朋友我擔心你到現場會受到更大的心理創傷,而且這不像平常的你會做出來的衝動行為。」
    • 找一個分心的事物,比如可以引導他去做平時的愛好。
  • 如果他的情緒狀態已經穩定:
    • 告訴他這種負面的心理體驗是很正常的,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有。
    • 向他保證他現在是安全的,周圍的親友都很在乎他
    • 提供一些壓力管理的技巧
    • 糾正他的誤解和接受的錯誤信息
    • 重構整個事件,適當地換角度考慮問題

第五步:尋求其他幫助
當然,個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我們所能做的大部分時候只是幫助緩衝他的情緒。如果親友的情況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一定要及時求助其他資源,這包括但不僅限於:

  • 醫院的急診部門
  • 危機干預熱線
  • 110,120
  • 公司里的EAP服務
  • 災難救援服務
  • 心理諮詢服務
  • 宗教團體

(本答案參考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RAPID心理危機救援模型,該模型適用於處理事故、搶劫、自殺、暴力事件等後的心理救援,並不要求專業人員使用,但是RAPID模型不能用於代替專業的心理諮詢與治療 https://www.coursera.org/course/psychfirstaid



8月15日——17日,由天津市婦聯、天津市民政局等單位聯合主辦的「天津8·12志願服務專業培訓」在天津市婦女兒童社會服務中心舉行。在為期三天的培訓中,來自天津、香港兩地的心理專家結合實際情況,為400餘名心理諮詢師、社會工作師等志願者就災後評估、危機干預、心理輔導、社工與心理工作者自身壓力調解等方面進行培訓。培訓結束後,擇優選拔出來的志願者將為受災群眾提供災後心理救助服務。現將本次培訓主題及培訓課件分享,感謝主辦方天津市婦女兒童社會服務中心及各位主講教師。

CISM、CISD(黃匡忠教授).pdf
鏈接:http://pan.baidu.com/s/1mgrKqCC 密碼: q796

危機事件介入實務技巧工作坊(梁嫣紅).pdf
鏈接: http://pan.baidu.com/s/1dDpW79f 密碼: gp6q

危機事件介入手法工作坊—心理援助的8個行動(呂翠倩 陳田生).pdf
鏈接: http://pan.baidu.com/s/1eQsCvWQ 密碼: kdku

危機干預的途徑與技巧(劉茹).pdf
鏈接:http://pan.baidu.com/s/1mgrKqCC 密碼: q796

走出悲傷攜手前行(袁辛).zip
鏈接: http://pan.baidu.com/s/1fnuUU 密碼: wtud

心理援助與危機管理(賈曉波).pdf
鏈接:百度雲 請輸入提取密碼 密碼: hv74

心理應激相關障礙(李合群).pdf
鏈接:百度雲 請輸入提取密碼 密碼: 913j

轉載自NGO發展交流網:公益服務網 | NGO發展交流網
※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社工傳媒】,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人參加過2014年崑山中榮爆炸災後心理援助工作。分享去年我們做了些什麼。
1.前幾天封閉培訓。一般心理專家大師都做這個層面,具體的工作都是普通諮詢師去做。
2.分組對接。我們是8位心理諮詢師2位護士2位外科醫生1位精神科醫生為一小組,24小時輪轉,對接8戶家庭。基本每戶都有5-10人,住在賓館裡。
3.剛開始只做現實層面,照料生活起居,幫助家屬處理各類雜事,主要是建立關係,搜集基本信息,陪伴家屬。不碰情感,不做認知,不做諮詢。
4.主要預防家屬二次心理危機,比如我們組有一位家屬嚴重抑鬱要跳樓自殺。
5.長期跟蹤諮詢。真正的諮詢是在危機結束後開始的。我負責的家庭有個孩子兩個月後開始做噩夢,他回老家後我們才qq視頻諮詢。另外還有兩個家屬在兩周後才願意談論,我才開始諮詢。
6.每天晚上專家過來大組督導,10多個小組,分組彙報情況,督導師評估督導,並給與諮詢師建議和保護。有些諮詢師受到二次創傷,捲入太深,被評估不適合繼續,就停止,更換新的諮詢師。


最後說一下,目前了解到的情況是,中國心理學會會作為統一紮口,招募天津本地心理諮詢師,臨床與註冊系統的註冊心理師,以及參加過汶川地震長期心理援助有豐富災後援助經驗的心理諮詢師,作為志願者,進行災後心理援助。


@波罩店小陳 這貨說的是專業人員乾的事,如果是民間心理組織的普通義工或普通工作人員(此處包括所有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士),請不要嘗試運用心理學或者社工理論或者自作聰明認為自己有經驗可以應付。

以下為一下實用技巧:
1、怎樣告訴受害者家屬發生了什麼
對於在災難中失去親人或自身受到創傷的人,由我們告訴他們發生了什麼的時候,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A、保持簡短:用最簡短的語言陳述發生了什麼,陳述者描述時自身需要保持平靜,不要加入過多個人情感

B、切勿使用以下看似在安慰受害者實則令受害者更加悲傷的語句,例如:
「你要振作啊!」 「你要堅強!」 「你的感受我都懂」 「我了解你的感受」

2、鼓勵受害者(家屬)適度的情感表達。
我們會用的技巧如下:
「你可以哭,我在這裡陪著你」(不要吐槽,社工界萬能句式)
等等。
就是鼓勵受害者(家屬)表達自己的悲傷和想法

然而寫到這裡,感到自己好像很沒point。。。
等我回去找回自己的point再回來寫


馬,有時間寫


巨大的爆炸,心情都跟著好沉重,還犧牲了那麼多後續的消防官兵!習大大總算說了句要嚴肅查處責任人了!中國的問責制真的要深思了,長江沉船到現在事故責任人方面都還沒給群眾一個合理的解釋,不是每次出事全國默哀就可以了就過去了!希望這次巨大的爆炸事件不要又隨著時間不了了之了!我想起那個因為舞台坍塌就自殺的韓國社長,這事要出在韓國,不知道有多少人因責自殺了!而在中國,這……深思中!


謝邀。
首先,鑒於如今網路的發達現狀,最應該控制的就是網民的「力量」。
記得在韓劇《聽見你的聲音》中,男主一家因為輿論的惡意引導而家破人亡。雖然最後男主父親的冤情得以昭雪,但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是,輿論與民眾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
在任何一個國家,我們都不排除權利會幹預一些事情的現象。所以,這件事也不排除在外。國家一定會站在全局考慮,所以,政府機關會掩蓋一部分事實無可厚非。我們民間力量最應該做的便是民眾的工作。比如,借力網路,傳播正能量。
………………………………………………………………
其次,有如,新疆近年來發生不上暴亂,記得2010年的7.5事件中,傷亡慘重,光是新聞報道就已經嚇壞我們一般小民。可是,據知情人回答,那些未找到屍體的,只是屍體被政府集中掩埋了而已。為的便是大事化小,安撫民眾。
一個國家要良好的運轉,必定會犧牲一部分人。在任何時候都是。但是,犧牲是為了整體的更好運行,更好發展,自古便是如此。所以,我們便要相信政府,畢竟,共產黨這麼多年的執政確實將中國帶上了歷史新高度。最早的抗洪,接著是非典,08年奧運會前的汶川大地震……中國,都沒有被打倒,相信我,一個政府,就算在好,也是做不到停過如此多的災難的,一定會有民眾的犧牲。不管是軍人,還是普通百姓,必定有人為一次次的災難買下一部分單。
世界是殘酷的,災難是殘酷的,我們只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混亂時不給政府添亂,照顧自己的利益時,做出一絲絲的退讓,不傷害自己,也不阻攔事件的解決。
做好自己,相信政府。因為你別無選擇。


第一次被邀請回答問題,好惶恐=????(???*)
心理學的專業知識說實話我並不是了解得很多,不過作為一個稍稍了解社會工作的學生,我倒是有不少感觸想說一下。

社會工作講究的理念是助人自助,有自己的一套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但是一旦跟實務聯繫起來,理論就顯得脆弱不堪(專業發展的不成熟可能也是一個原因吧)或者說理論與實務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脫節。

舉個例子,在對問題青少年的干預中,個人覺得首要的是如何與之接觸並取得其心理上的信任感。也許書本上那些冠冕堂皇的技巧諸如傾聽,澄清,支持等,說得都特別好特別有道理,但是一旦真正接觸案主的時候,發現又是另外一種景象。問題青少年情緒的不穩定,想法的極端化,行動的不配合等等,都是干預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產生的問題可能有:工作者會產生反移情,過多地將情感投入到案主身上。工作者有意會向著使自己目標達成的方向來引導案主,導致忽略案主內心世界的傾向。諸如此類。所以評論里有些空談大道理或者在實際中急於求成並沒有什麼卵用,只能使問題的解決浮於表面。

更何況是那麼嚴重的爆炸事故呢。

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後,更多的是絕望的家人。工作者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情感。再加上同感技術的習慣運用,我相信,工作者比普通人更難做到價值中立。那麼,貿然並急於進行心理干預,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反而兩敗俱傷。

個人認為,心理干預可以放在災情減弱,物質提供基本到位的情況下再進行。連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都沒有滿足的話,何談心理健康?

干預的形式我覺得採取小組會好一點,受災者並不能從一個身心健全的工作者那裡找到安慰,而在小組,大家能夠由於其他人的共同經驗體會到心理支持。這個時候,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是引導者與支持者。例如癌友康復小組,單親媽媽小組都是同樣的性質。

大爆炸對當地人造成的傷害非親身經歷難以想像。唯願大boss們能做出英明決策,各群眾各團體能團結在一起,共同面對考驗,共同克服困難迎接新生!

(以上只是個人觀點,不代表專業觀點 隨便瞄兩眼就可以啦=艸=)


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matic stress diaorder,PTSD)正在寫關於這個的論文,我要繼續寫論文了~~


作為08年汶川地震的親歷者,表示我的創傷是在災後。到現在我還經常在夢中被輕微的晃動驚醒,是那種拚命把自己從夢裡拉出來的感覺。對於天津這次事故的受害者們,可能在災難的過程中毫髮無損,但以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害怕火源,不敢放心用飲用水。恢復將會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不要盲目不要盲目不要盲目!!!

1.捐款:這次主要是工業損失巨大,是國家的部分,不是人民群眾揭不開鍋!不要湊著去捐款!你知道在哪捐嗎?你確定你捐到了人民群眾的手裡而不是給了騙子?

比起捐款,受傷人群更需要的是心裡撫慰!心理撫慰!心理撫慰!

2.鍵盤狗:
維護自我素養,不做鍵盤狗!具體批評請看以下截圖,要說的都在裡邊了。


不要自以為是的隨意批評他人的一點善舉。

3.謠言:不要傳播!謠言止於智者!

關於報道的人數,只說一個詞:恐慌

謠言示範:

這條說說的配圖講的大概是其實已經掛了幾萬人了,怕被撤職才少報的。
其實並不是這樣,比起幾千幾萬,具體的幾十人的數字才更可靠,請大家仔細看塘沽的爆炸區:

說是兩公里內全毀,兩公里,48個運動場,聽著好大啊,其實仔細看看圖,並沒有那麼大!而且!周圍都是庫房!!一個庫房的守夜人兩三個就足夠了。
而且具體人數還在救治與調查中。請大家相信國家相信黨,勿傳謠言,拒絕給受傷群眾造成二次傷害。

4. 【闢謠】
積極宣傳正確科學的消息!
例如:

爆炸衝擊波對人體傷害,是沿人體表片狀衝擊。人體表面最脆弱的是鼓膜。衝擊波過後,你的耳朵不痛,聽力無下降,你的內臟肯定不會受傷。暴力點狀擊打肝脾導致血腫,有劇烈腹痛者才有可能遲發破裂,需去醫院。災難當頭,呼籲大家別信妖蛾子謠言,別恐慌,別去醫院添亂!

5.【瞎宣傳瞎讚揚】
二次爆炸失蹤近七十名消防員,明顯是領導失誤,危化品都不搞清楚是什麼玩意就指揮用水噴?!空間一群傻逼還跟風的宣傳消防員奮不顧身,最帥的逆行?一個個腦子有泡?身為領導基本知識都不懂還坐後邊瞎指揮是人命不值錢嗎?這是正能量嗎?宣傳個屁?你無知你牛逼?

關於幫助,不是看我們有什麼,而是災區人民真正需要什麼!


踩氣球


我很認真的看了幾乎所有的答案,有直接說明應該如何干預的,有用切身體會說明災區人民需求的,有說題目沒有實際意義的,有說理論假大空的。
我不質疑任何一種說法,這些都是我們對這次災害最直觀的反應而已。而我們也沒有能力去面對所有的「最直接」的反應。可能我們能做的只是關注,關注,關注。
發點牢騷罷了,說說心理干預吧,我並不在災區,準確地說我離災區十萬八千里,最開始是在刷夜自習的時候從新聞推送中得知的這個消息,當時我並沒有覺得太有「實感」,因為離我太遠,而且我也不了解具體情況,想著第二天開始會有消息跟進,只要關注就好。
可是我還真的就和這個事件掛上了勾,熟悉我的朋友知道,因為我從小几乎在醫院長大,而且家裡有很多大夫、護士,從小就是在醫院玩大的,上了大學之後也經常會回到醫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畢竟學社工的),例如對晚期癌症病人的臨終關懷,或者在大夫對病人家屬下病危通知或者死亡宣告的時候在旁邊幫助安撫家屬情緒,這些工作都是我很願意做的。
這次的事情也差不多,我半夜兩點接到了我在醫院做護士的姐姐的電話,叫我過去一趟。
去了之後發現一個老年婦女正在搶救,心肌梗塞。
我姐姐在處置室簡短的跟我說明了情況,老人的孩子在天津塘沽(具體情況我就隱去了,隱私需要,望見諒),老太太聽了新聞之後就開始打電話,怎麼也打不通,什麼方式都聯繫不上。然後就突發心梗了。
大概三點左右,老太太轉危為安,進了觀察室,我就一直在一旁聽大夫跟護士囑咐具體注意事項,一邊用手機不斷的刷著新聞,腦子裡還在想老太太醒了之後我該跟她說什麼。
老太太大概五點左右醒了,看到我第一眼就喊了一聲兒子,我當時還算清醒,覺得可能是老太太眼花了,看老太太神智還算比較清醒,就只能握著她的手問她感覺怎麼樣,她沒說話,看了我兩眼可能發現不對,一下子就坐起來了,拔了針頭就要下床去找他兒子。我和幾個護士去攔,老太太又踢又打,傷了我們幾個護士之後開始大哭,我們實在沒有什麼辦法,只能盡量穩定住老太太讓她先安靜下來,後來老太太就開始要求我們給他兒子打電話,我們護士打了三四次,根本打不通,於是就開始安慰老太太說災區那邊信號可能出了問題,暫時聯繫不上,老太太就又激動了,又開始折騰,這回心臟可能也是受不了了,於是大夫們護士們又開始急救。急救過後老太太安靜下來了,躺在病床上,什麼話也不說,就握著手機,偶爾看一眼屏幕亮沒亮,有沒有簡訊,電話是不是打了沒接到。一直折騰到將近中午老太太睡了。大夫們和護士們開始開會討論關於這老太太的問題怎麼處理,可是我們能怎麼辦呢,聯繫不上她兒子一切問題都解決不了。於是我們就只能統一口徑,只能安慰老太太說現在確實聯繫不上那邊,一旦有消息我們會立刻通知她的。
今天已經是事情發生的第五天了,醫院也想了很多辦法和災區的醫院核實,仍然沒有老太太兒子的消息,老太太的病情倒是已經穩定了,但是現在依然是一句話都不說,每天我也會去看她,跟她說話,給她看災區的消息,告訴她現在救援工作的進展。她也只是聽,偶爾會抬頭看我兩眼,聽到災區放出死難者、失蹤者消息的時候她會非常聚精會神,但是我也只能告訴她現在仍然沒有她兒子的消息。她會失望,但是也偶爾會說,沒有消息也好,沒有消息也好。
我覺得這個時候,心理干預、心理介入,或者說我們社工要做個案的話都是沒有效果的。她最直接的願望和需求不可能被上面任何一種方式滿足,她需要的只是消息暢通,她也未必會堅定信念說她兒子一定還活著,她就是想要知道現在她兒子到底怎麼樣了。僅此而已。我們這些在災區外圍的人能做的可能只有陪伴和支持


想起N年前,失去老公的最親姐姐的情景(她突遇車禍,時年36歲),做為弟妹的我用了將近一年時間才從悲傷中治癒出來,真的,平日里自認為內心強大,實際非常脆弱。失去親人的人們哪,,堅強!!


蟹邀~
首先要進行健康促進,我覺得首先要分為幾個人群,比如遇難者家屬,災難生還者,災難親歷者,他們都是幾個直接的人群


耐心地傾聽,靜靜地陪伴。讓他們感到有力量在支持他們,他們不會孤獨地度過這一切。


一、幫助當事人表達或宣洩悲傷情緒。始終陪伴、充分傾聽並提供情感支持,鼓勵當事人通過痛哭或其他方式體驗悲傷,體驗痛苦。

二、幫助當事人適應喪親的現實。如果當事人有自傷或自殺傾向,可與其充分討論行為的意義和後果,增加其面對喪親的勇氣。

三、幫助當事人建立未來的生活計劃。與當事人充分討論,共同制訂一些當事人力所能及的計劃,為當事人樹立一個前進的方向和目標,重建控制感。

四、鼓勵當事人按照計划行動。讓當事人承諾會按照計划行動,並隨時督促和鼓勵其行動。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危機干預 | 社會工作 | 天津塘沽特大爆炸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