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因為經濟過度發達而間接導致滅亡的嗎?
有數據顯示,宋朝時期的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
是因為太富有而導致軍隊素質下降嗎?
宋朝不是因為經濟發達滅亡的,更不是因為太富有而導致軍隊素質下降而滅亡的。無論直接原因還是間接原因都論不上這兩條。
這裡也許需要先澄清一個比較常見的誤解:宋代的軍事實力本來不差,建國之初和遼的軍事競爭之所以只能平手而不能達成「收復燕雲」的戰略目標,是因為遼本身已經是和中原文明基本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的大國(這個發展趨勢開始於唐中期,當時的東亞地區經歷了一個各民族政權文明水平普遍提高、格局逐漸趨向諸強並立的過程,遼的建國和發展就是這個趨勢的集中體現。對這點的具體分析可以參看王小甫先生的一些著作,比如《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和《盛唐時代與東北亞政局》),所以它與北宋之間的戰爭是兩個基本同體量同水平的大國之間的整體性軍事競爭,有勝有敗很正常(順吐一槽:其實唐中期開始慘重的軍事失敗也很多,所謂「最大疆域」維持的時間也很短暫,但你看有吐槽弱唐的么?。。「印象」有時候是個很坑爹的存在)而北宋在伐遼之役中犯下的很多軍事錯誤,也不是現在很多人耳熟能詳的「兵將分離」「看著陣圖作戰」,相反恰恰是分兵部隊不聽中樞指揮貪功冒進。——這也是晚唐五代以來,中原地區軍隊悍勇輕斗、富於冒險性的軍事風氣的延續(這方面的具體論證可以參看曾瑞龍先生的《經略幽燕》,這書可以說是國內目前水平最高、方法也最新的中古時期軍事史研究著作了),而非所謂的「積貧積弱」「宋太祖為了保皇位收兵權不惜削弱軍隊戰鬥力」造成的。
但到目前為止這個問題下給出的答案中,大部分知友都沒把握住這點,只是憑著一系列固有但也模糊的印象在演繹自己的思路,不少答案寫的很炫,但說句不好聽的,其實近於YY。作小說可以,拿來討論歷史恐怕不合適。
那麼宋朝真正的滅亡原因是什麼呢?
南宋且不提,只說北宋的滅亡原因——靖康之恥,其實就是當時的皇帝+頂層官僚犯了一系列豬都不會犯的錯誤蠢死的。比如該守的時候不守該跑的時候不跑;金人第二次圍城之前的好幾個月不整頓防務,反而貶斥李綱同時大搞內鬥,甚至DT的開始清算歷史問題(所謂「不管太原,卻管太學;不管防秋,卻管《春秋》;不管炮石,卻管安石;不管肅王,卻管舒王;不管燕山,卻管聶山;不管東京,卻管蔡京;不管河北地界,卻管舉人免解;不管河東,卻管陳東;不管二太子,卻管立太子」);第二次守城戰最關鍵的時候弄一幫道士到城頭跳大神;城破以後金人一度不敢下東京外城城牆,但皇帝偏偏要去金營親自請降還去兩次結果終於被扣下了;金兵都破城了都在脅迫皇帝納降了,掌權官員還在東京城內大搞維和鎮壓自發組織起來反金的百姓和士兵,並且替女真人搜刮錢物人口不遺餘力,等等等等。具體的記載真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翻《三朝北盟會編》,看的投入的話足夠達成吐血成就~
總之,如果不是這些人一再犯蠢作死的話,靖康年間金軍至多南下打次草谷,決不至於亡國不說兩個皇帝還被金軍俘虜了。
至於為什麼當時的朝廷能集合這麼一幫蠢人作這麼大的死,真要挖根子的話,最遠需要追溯到王安石變法期間,神宗皇帝為了集權對當時政治體制的破壞。——北宋初、中期的制度架構中,文官集團通過對宰相權力的加強和台諫等渠道,對君權的約束是很強的,所謂「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在當時並非虛語。簡單點說,就是當時的皇帝並不能想幹嘛就幹嘛,很多事情必須文官集團集體通過,才能落實到執行層面。這樣的決策機制當然會在效率上有損失,但也能更多的保證政局穩定和不出大錯。
但到神宗朝,宋神宗為了推行變法,對前朝遺留的這些政治制度進行了很多改動(比如削弱相權,削弱對「御筆內降」也就是皇帝旨意的審核、駁回機制,清洗台諫,甚至間接支持、鼓勵搞文字獄和黨爭等),極大的削弱了這些約束。然後這種改動的影響持續到了徽宗朝,並且很不幸的被操守品行遠不如神宗朝君臣的宋徽宗及其寵臣們搞的更糟了——當時宋徽宗寵信的權臣蔡京順著神宗改革的勢頭,進一步強化了徽宗「御筆」的政治效力,使得大小決策均決於「上意」,於是北宋前中期的各種集體決策機制到此基本名存實亡;而蔡京本人則利用自己深受徽宗信賴的優勢,屢屢借「御筆」推行自己的意圖,把持了朝政,同時還繼續搞比起神宗朝更沒底線更離譜的黨爭和政治清洗(比如著名的「元佑黨禁」)。這一系列措施最終導致了徽宗朝人才選拔機制敗壞,朝堂上群小並進,最後形成的上層官僚集團既無公心和基本的道德底線,更無戰略眼光,因而才能湊出一幫奇葩,在宣和七年(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後和皇帝一塊兒屢屢上演前面所提及的開玩笑一樣的鬧劇,最終把一個有錢有兵有人心的大國生生玩死了。
(關於這點,更具體的分析和史料依據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宋神宗的勵精圖治將北宋送上滅亡之路。個人不完全同意其中對神宗變法的整體評價,但文章圍繞「神宗破壞北宋既有政治體制和政治傳統」所舉的大部分史料和學術研究成果都是站得住的。)
所以如果南北宋之交的原始史料記載翻的多的話,不難發現當時真正具有挽狂瀾於既倒之能的政治人物比如李綱、宗澤(順便說一下,宗澤一直是文臣,不是專職帶兵打仗的武將,不能拿他來論證北宋軍事將領的普遍水準。。岳飛和他論陣圖時所說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也不是簡單的駁斥他。有的答案對這段史實的記憶不差,但理解誤有點大)等人,在靖康之變之前大都是沉淪下僚長期鬱郁不得志的人物。而當時比較得志的官員,即便品德尚過得去,能力和眼光也不行。這就是政治制度和政治風氣敗壞在人事層面的具體表現了。
總而言之,北宋滅亡的真正原因,不是北宋的體制本身有問題,而恰恰是沒能維持住前中期較為良好的集體決策機制和政治風氣。其中後期對既有政治制度的改動太過輕率,把本來趨向於集體決策的決策機制又扭回了君主獨斷的路子上;並且開了不好的口子之後,又進一步被有手腕無公心的蔡京等權臣利用,最終導致整個政治體系的頂端都爛掉了。
而且這種爛還真不是體現在沒有行動力上,而是體現在沒有制約、沒有合理、通暢的批評和糾錯機制,所以順則百順(這裡再補充一點:其實徽宗朝政治的一大特點就是好大喜功,前中期對外對內事功都不少,對角廝羅和西夏的作戰也是屢屢大勝,真接著打下去的話很可能會打通河西走廊——當然這是之前幾代皇帝攢下的家底而並非徽宗朝君臣一手締造的戰果,所以說順則百順);但一旦有了真正的危機,頂層領導者的判斷稍有差池,整個體系就會像雪崩一樣瞬間崩潰。
東施效顰一下我挺喜歡的一本書的書名,這是「來自上層的崩潰」。而不是源於基底的潰爛或純因外部壓力所致的土崩瓦解。
不是錢不夠,不是兵不夠多不能戰,也不是沒有人才,甚至不是沒有組織動員能力和凝聚力(這裡再舉一例:靖康年間北宋京師被圍,勤王軍中除了官軍還有很多是自發應詔勤王的民兵,而且很多是從江西、湖南甚至福建趕到東京的。考慮下當時的技術條件交通條件,很不錯了),是體制和體制頂端的領導集團出了問題。
至於體制又是怎麼出問題的,是因為具體的人。人本身的好大喜功、急於求成、目光短淺、私心自用,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傾軋和相互利用。
這點其實也符合政治的基本規律——再良好的制度設計,再強大的政治傳統,最終也是要靠人來執行的。所以真實的政治過程就是制度和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循環往複,片面強調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不合實際。
反過來說,如果想保持一個良好的政治系統的話,制度也重要,人事也重要。所以它是一個要求個中人員永遠保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狀態的過程,「萬能靈藥」一樣的「規律」「教訓」和「方案」,其實是沒有的。
扯的有點遠了。但是看看已經給出的答案,也許並非全無必要。
最後打個補丁:
這個答案在追溯北宋滅亡的根本原因時,讓宋神宗和王安石變法中了一槍。但這並不是說王安石變法就不應該搞,更不是說王安石變法一無是處。而是想說,有的時候,特別是制訂推行政治政策時,目的再好再堂皇正大,也要考慮執行方式和手段是否合適的問題。否則難免好心辦壞事。具體到神宗朝變法這件事情上,宋神宗集中君權的初衷是為了推行變法富國強兵,這點無可置疑;但當新法因為種種原因推行有困難的時候,直接通過改動根本的政治制度、集中權力到個人來繼續推動,這樣的做法有沒有問題?有多大問題?徽宗朝的歷史擺在那兒了,不妨細看。
我自己的觀感是不謀萬世者,確實是不足謀一時。
謝絕將此答案過度聯繫現實過度引申。我天朝至少到目前為止是毫無疑問的集體決策機制。
討論歷史就老老實實討論歷史。討論歷史時思路太開闊,往往不是因為思想深邃發前人之未發,而是因為知道的史實太少太不靠譜。
如果用商人的眼光去看歷史問題,那很多歷史難題其實都會有非常清晰地答案。
宋朝經濟發達嗎?這個答案看似是肯定的。然而與唐朝一比,差距就顯現出來了。目前學術界關於唐宋GDP的計算很多,其中的數值差距也比較大,但其中差距最大的一個描述是:宋朝GDP是唐朝GDP的兩倍。
OK,假定這一數字是真的,那其實也沒什麼好驕傲的。因為根據估計,唐朝鼎盛時期的人口約為5000~6000萬,而宋朝鼎盛時期的人口約為1億左右。也就是說,宋朝用兩倍的人口創造出了兩倍的GDP,其實人均GDP並沒有超過唐朝。
然而,眾所周知,宋朝有兩個燒錢大戶:官和兵。其中拿官而言,宋代的官員有所謂官職差遣之說,具體說起來當然非常複雜,但換一種方式來說就是,在宋代你只要進入官員這個系統,那麼無論你是在職還是退休、是賦閑還是致仕,你都會有大把的銀子拿。而且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是宋朝官員的工資之高……嗯,反正現在總有人說「知識分子最幸福的時代是宋代」,那是當然,只要有了官這重身份,就不怕沒收入。只是,看到有些人一邊批判如今的「機構臃腫,人浮於事」一遍又對冗官極為嚴重的宋朝津津樂道,真打臉啊。
拿兵來說,情況也比較嚴重。宋朝為了社會安定,豢養起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支軍隊。據統計,在北宋仁宗時期,宋朝軍隊數量達125萬,而司馬光《資治通鑒》里提到唐玄宗開始窮兵黷武的天寶年間,天下鎮兵數量是49萬。這支軍隊佔用了大量的社會資源。除了一部分常年在邊境作戰的邊防軍士兵外,大多數士兵的整體軍事素質相當差。
當然,宋代在軍事上最嚴重的問題還不在於軍隊數量的龐大,而是軍隊治理方式的變革。宋代吸取了前代軍閥林立的現狀,開始了軍隊財政的變革。正所謂吃人嘴軟、拿人嘴短,如果一個人想當軍閥,卻只能從中央財政拿錢,那麼這人無論如何也當不了軍閥,因為沒有人給他賣命。唐代之所以軍閥林立,是因為唐代的節度使總覽一個地區的軍權和行政權,也就是說自己掙錢自己花,所以招的兵都是自己的,也就成了軍閥。宋代為了防止這個情況出現,實行了嚴格的軍權和行政權的分離。然而,有利必有弊,既然你不讓人家節度使自己撈錢養軍隊,那你就得把軍餉一分不少的掏了。所以,這100多萬士兵就歸了中央財政養活。還是在宋仁宗年間,這125萬士兵花掉了4800萬緡錢,而這佔到了全國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五。
那麼,問題就來了。在宋朝那樣的經濟條件下,他們是如何養活了這麼多官員和100多萬人軍隊的?換句話說,他們的錢是從哪兒來的?有一個基本的常識是:政府本身不產生任何收益。上述對於官和兵所有的開支,均來自於百姓的賦稅。換而言之,在條件均等的情況下,宋朝官員的數量與工資提高了多少,宋朝士兵的數量與軍餉增加了多少,那麼老百姓所交的稅也就相應的增加了多少。
當然,宋朝政府也不可能全指望百姓的賦稅,畢竟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個也不會太高。事實上,宋朝財政收入的另一大來源是遍布全國的國企。宋朝除了鹽鐵之外,米、油、醋、茶、酒、布匹等生活必需品都採取了國家專營的策略,這些東西很多都是質次價高,實際上加重了百姓的生活負擔。我之前在回答一個有關食鹽的問題的時候舉過一個例子,北宋時期當時陝西關中吃的青鹽(從青海運來的鹽)每斤不過四五文,而後來北宋政府壟斷了青鹽的售賣權之後,青鹽的售價漲到了44文。鹽猶如此,其他的東西也就可以想見了。北宋末年,王安石變法之所以遭到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是因為王安石的經濟政策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國企的經營範圍,比如青苗法實際上是國家通過貸款的方式賺取收益、市易法和均輸法是國家成立商貿公司來統一收購和經營,這些政策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總結一下,宋朝的經濟繁榮頗有點類似於前蘇聯,所謂的經濟發達,僅從GDP上看的確如此,但卻已經喪失了向前發展的活力。它們同樣軍事工業極度發達(宋代軍備的質量與數量是公認的高)、國營企業占絕對主導並控制了國民命脈、官員數量極多且貪污腐敗極為嚴重、保持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常備軍、軍費開支遠遠超過民生支出,雖然名義上還有同周邊國家一較高下的能力,但實際上已經危機四伏。一句話,GDP能說明一些問題,但不能代表一切。前蘇聯解體的時候,整體的經濟實力其實遠高於中國,但它最終還是解體了。前蘇聯是亡於經濟極度發達嗎?我想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以下是我和賈志揚先生(John.W.Chaffee)45分鐘的訪談記錄,涉及到一些大家都會感興趣的問題,個人整理,渣翻見諒!
董:教授您好,請您先簡短地介紹一下自己吧。
賈:我是賈志揚(John Chaffee),是一名主要關注宋史的歷史學者,同時,我也涉獵中國通史和全球史。自1980年以來,我一直在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工作,目前我是歷史系與東亞系雙聘傑出講座教授,同時是亞洲區域研究所主任。我有很多頭銜,但是這些頭銜下只有一個人。
董:請問您為什麼會選擇研究中國歷史呢?
賈:這其實和我的成長背景有關,1948年,我生於中國安徽。我的父母是長老會傳教士,在我兩歲的時候,他們離開中國到泰國繼續傳教事業。我在泰國渡過了大部分童年,並在印度上了高中,這些都是我與亞洲的情緣。當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我修了很多與亞洲有關的課,中國史的課程尤其令我興奮——雖然我在中國出生並在亞洲成長,但是在這之前我對中國歷史的複雜與精彩知之甚少。在我的研究中我主要關注唐宋,也涉及到宋元,但是宋代是我最感興趣的,因為宋代的社會、經濟、文學遠比同時期的歐洲繁榮發達。我真的很喜歡歷史,所以在經過多年的學術訓練和語言學習後,我最終得到了這裡的教職,我感到自己很幸運。
董:當年長大成人後第一次回到中國,中國給您的感受是怎樣的?
賈:我一直很想回中國大陸看看,但是在那個時期,對於外國人來說,去中國旅行是非常非常難的,所以直到1986年,我才再次回到中國大陸,距離我兩歲時離開中國已經36年了。在這之前,我也在日本的京都修學了1年,利用當地豐富的中文藏書進行我的研究。當我剛剛在芝加哥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我也去中國台灣學了一年中文。1986年是我第一次有機會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文化,我很喜歡那次旅行。從那以後我又去了中國很多次,並且親身感受到了中國的快速變化。多年來我也結識了很多中國學界的朋友。我是個中國文化的欽佩者,儘管我也能看到中國發展中的很多問題。
董:漢唐以其強盛的國力給當代中國人留下來深刻的印象,您為什麼會選擇研究相對弱小的宋呢?
賈:哈哈,很多中國人都問過我這個問題。他們會問:「為什麼要研究宋呢?為什麼不研究唐?」宋因為從未將領土擴張到華北甚至東北,而被認為弱小。北宋被金滅亡,而南宋被蒙古征服了。但是與此相反,宋的經濟比以往的任何朝代都更加發達;人口快速增長,中國的人口第一次超過了一億;開封、杭州、蘇州、泉州還有其他一些城市逐漸發展為大都會,出現了城市的現代化;宋也開啟了出版文化;宋的軍事科技繼續發展,火器被廣泛運用,同時還擁有之前任何朝代都未能擁有的龐大軍隊。
董:所以,您認為只是因為蒙古過於強大,南宋才被征服嗎?
賈:即使在北宋時期,宋也面臨著遼和西夏的威脅。我覺得關鍵不在於宋過於弱小,而是他的對手相對於其他朝代時期更加強大。這種長期與其他政權緊張對峙的局面,在漢代沒有出現過,在唐代雖然出現了,但是當時的其他政權並不像宋代時期這麼強大。在宋代,國家保有大量軍隊,軍事技術發展,這很令人驚訝的。同時,印刷業繁榮,科舉興盛——科舉是我最早研究的領域,並寫了我的第一本學術著作(The Thorny Gates of Learning in Sung China:A Social History of Examinations,中譯本《宋代科舉》由台灣東大圖書公司於1995年出版)。在思想領域,理學,或者說道學發展成熟,出現了程頤、程顥、朱熹這樣的思想家。所以在思想和哲學領域,宋成就卓著。儒學發端自先秦,有孔子、荀子、孟子,漢代的董仲舒進一步發展了糅合陰陽五行的解釋學,但是我認為儒學在宋代的發展是最重要的。從這些方面看,我認為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也最有趣的時代之一。
董:您在芝加哥大學的時候,受到了哪些教授的影響和指導?
賈:我最初的導師是柯睿格(E.A.Kracke),在很多方面,他可以被稱為美國的「宋學之父」。當然,劉子健的影響也非常大。他們兩個人是美國宋學研究的奠基者。柯睿格有很多弟子,我可以被稱作是他的關門弟子,因為在我還沒有完成博士論文的時候,他就去世了。我很自豪自己有幸成為他的學生。他為人慷慨,又很有天賦,他和我度過了幾年的時光,陪我查字典,教我閱讀中文文獻。另一個深刻影響我的人是何炳棣,他當時也在芝加哥大學任教。他寫了很多書,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中譯《明清社會史論》,由明史專家徐泓翻譯,台灣聯經出版公司2013年出版),這本書是關於明清科舉體系的。我也長期和他學習。他們兩人是對我個人學術影響最大的兩名老師。此外,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郝若貝(Robert Hartwell)是柯睿格的師兄,在論文撰寫方面,他也給了我很多建議。
董:您最近被翻譯成中文的著作是《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您最近的研究興趣是什麼?
賈:我最近完成了一本關於穆斯林海上貿易的書。他們最早定居在廣州,在宋代,特別是南宋和元代主要定居在泉州,從七世紀到十四世紀,大概有七百年的歷史。目前我們知道,他們在這段時間定居在中國的港口城市,並且是在亞洲進行海上貿易的一股重要力量。這本書的寫作目的是探討他們如何做生意,以及他們對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的影響。我是怎麼想到這個主題的呢?當我在研究宋代宗室的時候,我發現雖然北宋覆滅時開封的兩千餘名宗室被俘北上,但是洛陽和應天府的宗室很多都成功逃脫了。在南宋,他們主要居住在泉州,並且他們中的一些人加入到了海外貿易的運作中。所以我在想,為什麼不研究一下穆斯林商人呢?之前還沒有重要的學術著作詳細研究這一時期的穆斯林商人。
董:在研究宋代的時候,哪部分內容對您觸動最大?
賈: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有很多內容都相當精彩。很難說到底哪部分對我觸動最大,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科舉是最重要的。科舉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大。科舉並不濫觴於宋代,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這種理念可以追溯到隋唐,甚至董仲舒所處的時代。唐代的科舉並沒有發揮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宋代,結合印刷業的繁榮,科舉的規模迅速擴大。在宋代,學習,準備科舉考試,成了士人階層的主要任務,如果你現在政治上取得成績,就不得不參加科舉。即使是宗室或者享受恩蔭的官員後代,如果他們想擔任一些較高的職位,也不得不參加科舉考試,雖然專門為宗室開設的考試比正式科舉容易得多。成功建立在學習與考試的基礎上,這點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遠。雖然科舉在元朝曾被長期取消,但是在明朝又再度復興了。即使是當代,高考仍然體現著這種文化傳統。有人說,古希臘人為人類文明貢獻了民主的實踐與理念,那麼我要說,中國人為人類文明貢獻了學習帶來成功的理念。
董:那您關注目前中國的高考嗎?
賈:哈哈,沒有,我還是關注古代。對科舉的研究也使我轉移了學術興趣,因為當我研究科舉的時候,我發現了專門為宗室開設的特殊科舉,並開始重視宗室群體的存在。所以當我完成第一本關於科舉的專著之後,我開始了對宗室的研究。
董:哪些研究中國史的學者給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賈:很多學者都影響了我思考問題的視角。在北美的宋史學者中,有兩個人對我影響很大。其一是包弼德(Peter K.Bol),另外一個是韓明士(Robert Hymes),他在思想史和社會史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另外,我也很享受閱讀耶魯大學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的書,他的文筆非常棒。
董:哪有哪些中國大陸的學者給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賈:我覺得有鄧廣銘,他是非常重要的學者。在科舉方面,有張希清。還有目前主要關注宋代社會的鄧小南,她是鄧廣銘先生的女兒。包偉民關於宋代城市的研究也很精到。很多中國同行都影響了我,很難把他們的名字一一列舉出來。
董:您對中國史研究,特別是宋史研究有什麼展望么?
賈:中國大陸大量的關於宋史的新研究和人才輩出的青年宋史學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美國,和我年輕的時候相比,出現了一個有趣的變化:有很多年輕的中國學者進入美國的研究所,並在美國拿到教職。他們中的很多人相當優秀。我認為近年來最重要的學術發展是資料庫技術在中國史研究上的應用。最重要的項目就是哈佛大學包弼德教授主持的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他從很多年前就開始進行這個項目,要將中國每一個有史可載的個人都錄入系統,它以單一人物的生平紀錄為核心,並通過字型大小、親屬關係、生卒年份等項目,展開個人與其他人物的關係網路,目前大概已經錄入了唐到清的約十萬人。包弼德還在主持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項目(CHGIS)。它可以顯示出幾乎每個縣的歷史變化。你可以同時利用這兩個資料庫,尋找各種信息間的聯繫。萊頓大學的魏希德教授就在做這樣的創造性工作,利用這些工具分析文獻。說實話,我認為這些工程非常浩大,需要很多年輕學者繼續這些工作,這項工作很有潛力。此外,近幾十年來發現了很多墓志銘,這些墓志銘是很棒的材料,有數千塊墓志銘出圖,很多還未被整理出版,這些墓志銘可以提供很多新材料,不只是關於宋的,還有很多關於唐及唐之前。挖掘這些新材料很有前景。我知道,現在有很多中國學者在進行這類工作,但是將這些新材料全部數據化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後,我認為《全宋文》的整理與數據化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宋代因為年代久遠,並沒有像清代和民國一樣留下大量檔案,所以《全宋文》就顯得非常重要。現在《宋會要》已經可以全文檢索了。我覺得這些工具的發展可以讓研究更加容易。我還沒有完全回答你的問題,中國史研究將會如何發展。我覺得應該推動中國學者和海外學者的交流與對話,不只是宋史領域的學者。比如關於新清史的討論就比較廣泛,雖然海內外學者的對話可能會受到一些政府預設的限制。中國學者和海外學者有很多不同。如果你是一個中國人,你是在書寫自己的歷史;如果你不是一個中國人,你可能會成為一個像我這樣的中國文化的仰慕者,但是你面對的始終是一個異文化,當然,可能我也能算作廣義的「中國人」,因為我出生在中國。
董:下面就是一些輕鬆地問題了。您最喜歡什麼中國食物?
賈:哈哈哈,那太多了……讓我想想。我最常點的菜是麻婆豆腐,我喜歡辣的食物。我也很喜歡吃北京烤鴨和火鍋。不過不同地域的火鍋不太一樣,北京的火鍋就和台灣的火鍋很不一樣。我去鎮江的時候也吃了鎮江當地的火鍋。總而言之,雖然品種不同,但是都是一樣的好吃。當我在上海和廣州的時候,也很喜歡吃海鮮。
賈:大概是杭州。西湖很美,作為一個宋史研究者,我也很喜歡這座古迹眾多的城市。即使只從風景角度看,杭州也已經很棒了。另外,我也很喜歡蘇州。蘇州的景色很好,城市也被保護得很好。而且比照北宋時期的地圖,蘇州老城的變化不大。
任何老老實實讀過宋代歷史的人都只能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南北宋都是對國家過度壓榨窮爆的,沒有第二個原因,至於他們為了什麼將這個政權吹起來,那就各自有考量。
一般來說,看過這段歷史的人可以查到,開始吹宋的是日本人宮崎市定內藤湖南。
這兩貨吹宋朝的主要目的是證明中國被日本徵服的歷史必然性,他們證明中國在宋朝後開始老化,文明化,懦弱化,宋朝是中國最富裕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因為文化已經跑到日本了,自己的民族精神丟掉了,所以就被打的河山淪陷民族敗亡。宋是中國最強大巔峰的時候,被一群不入流的胡虜滅了,為什麼物質這麼強還會被滅?因為精神完蛋了。那面對比胡虜強無數倍的日本,中國還抵抗什麼?
為了證明宋朝之強大,這群人發明了無數東西吹噓宋代的經濟,比如宋代生產力發展
這些謬論不能在一個文章中完全講解。
比如說宋代這個一億的稅收,叫做貫石匹兩束,這批人把這些混合在一起,全部作為銀子看。
再說這個銅錢,唐朝正常年間,也就是從唐太祖到安史之亂,正常的米價都是十幾文,二三十文一石。一鬥上百都是大災難年間的天價。然後你把宋朝這個一貫一石的銅錢和唐朝這個幾十文一石的作為同一個購買力看,豈不是拿著辛巴威幣說自己比比爾蓋茨有錢?
基本上,有宋代一朝,之前之後的生產中心,農業基地,都是大宋一手玩廢的
比如說
而當今自楚之北,至於唐、鄧、汝、潁、陳、蔡、許、洛之間,平田萬里,農夫逃散,不生五穀,荊棘布野。而地至肥壤,泉源陂澤之跡,迤邐猶在。其民不知水耕之利,而長吏又不以為意,一遇水旱,民乏菜菇。
自京以西,近自許、鄭,而遠至唐、鄧,凡數千里,列郡數十,土皆膏腴,古之賦輸,太半多出於此。自兩漢以來,名臣賢守,所以為民興利除害,溝洫畎澮之跡往往猶在。而荊棘成林,無尺寸之耕,狐狸豺狼之所嗥,而逃兵罷士之所竄伏
荊襄之地在春秋時楚用以虎視齊晉而齊晉不能屈也及戰國之際獨能與秦爭帝其後三百餘年而光武起於南陽同時共事往往多南陽故人又二百餘年遂為三國交據之地諸葛亮由此起輔先主荊楚之士從之如雲而漢氏頼以復存於蜀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鄧艾羊祜皆以其地顯名又百餘年而晉氏南渡荊雍常雄於東南往往倚以為強梁竟以此伐齊及其氣發泄無餘而隋唐以來遂為偏方下州五代之際高氏獨常臣事諸國本朝二百年之間降為荒落之邦北連許汝民居稀少土產痹薄人才之能通姓名於上國者如晨星之相望況至於建炎紹興之際羣盜出沒於其間而被禍尤極以迄於今
等等等等
只要自習看看一手二手資料,只能得出如下結論:在秦漢唐元明清中間,宋朝的經濟是最差的,沒有之一。
體現出來的就是戰爭中的資源無法供應,經濟最基礎的生產產值,就直接決定了你能拿出多少武器,供養多少士兵,承擔多少訓練。換句話說,宋朝軍事的無能就是經濟一塌糊塗的體現。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西軍伐遼就是經濟撐不住失敗
在往下,燕山一帶五萬餘駐軍的壓力就拖垮了宋朝經濟
北宋末年燕山五萬常勝軍事件是中國歷史上之前絕無僅有的恐怖事件,之後也只有端平入洛能夠與之相提並論。
這件事的開端是金宋滅遼之後,燕山郭藥師的投降
郭藥師手底下有幾千人,擴招之後達到五萬人,宋朝給郭藥師供應糧食
一年內砸進去六千二百萬貫,其中據說有兩千萬貪污了,宣和七年只剩六百萬貫。
當時宋朝正常的米價是二點五到三貫左右一石,只有更高沒有更低。
燕山到北宋邊境是多少呢?大約兩百公里不到,實際上是240宋里。
為了搜刮這五萬人的糧食,宋朝砸鍋賣鐵,全國總動員,勉強維持了一年,再也撐不下去了。與此同時,宋朝還在燕山大肆搜刮,什麼常勝軍圈地,斗米斤鹽等等奇葩政策,對,北宋財政的唯一支柱,就是天價鹽,天價到什麼程度?宣和年間米價達到三貫一石的情況下,大送政權不想辦法降低米價,卻認為鹽價要和米價相配,同時提價,符合斗米斤鹽的規律,所以拿回燕山第一件事就是鹽價上調將近三十倍。
於是宋朝從燕山搜刮到大量的銅錢,僅僅是個開始的估算
在京三司制置司各管隨院務課程錢及折算所轄人戶輸納稅色依約見值市價做錢共五百四十九萬二千九百六貫八百文課程錢一百二十萬八千四百十六貫稅物錢四百二十八萬四千八百六十貫八百文三司計四百九十一萬三千一百二十貫文內有房錢諸雜錢一百一十五萬八千七百九十八貫文是院務課
同時把燕山的民心得罪了個精光,宣和七年燕山大饑荒,燕山沒有餓死的那群人都成為了金人南下的急先鋒。
後來太原戰役的時候,拚命湊出的援軍,种師中之所以戰敗,就是士兵們餓跑了,在集合的時候,飢餓不已的士兵們就把武器裝備拿去賣了換食物吃,等到戰爭開始,糧食沒有了,士兵們就餓的跑了,种師中戰死。
整個北方大票大票的地方,是因為缺乏糧食和兵力根本無法守御,就放棄了。
整個宋朝北方最堅固,儲備最豐厚的要塞太原,只能維持不到一萬人的兵力二百五十天,其中有一個月是靠吃鎧甲守的。
號稱河北第一軍家重鎮堅壘的真定府,籌集有宋朝最精銳,裝備最好的軍隊,共兩萬騎兵,爬上馬之後就丟掉武器,抱住馬鞍,生怕掉下來。所以黃河就守不住,金人找來一些破船,花了一周的時間將軍隊渡過去,宋軍根本沒有力量去阻攔。
這就是北宋能湊出來的所有的機動兵力和資源的結局了。
這樣的朝代,你說他很富,簡直天生大笑話。
基本上就是平時靠苛捐雜稅,也就能勉強維持統治,拿不出什麼應對預案,倉庫里儲存大量銅錢,但是到緊急時刻沒有物資,老百姓被搜刮過甚,無法發展也就算了,宋朝還要製造災難害他們
宋朝這個三易回河事件,實在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名據榜首的高端蠢行,想找比這更愚昧的事情,難度上相當之大,這件事的主要原因是黃河因為泥沙堵塞以前的路,開始向北流,宋朝人就開始腦補,它會一直向北,流入遼國,遼人就順順噹噹過河,將宋朝滅之。為了挽救彌補這樣亡國滅種的危機,宋政府做出了奇葩的努力,不停的將黃河現在的道路堵上,企圖讓他迴流。然後迴流一段時間,黃河又沖了回去。造成水災。到宋仁宗時期,宋朝決定全力以赴,一次性將黃河導回原來的東流,斷斷續續持續七十餘年,就是傳說中的三易回河,六改黃道。
首先是堵塞商胡,然後商胡炸了,造成水災,宋朝總結經驗,找了一條四十步寬的小河六塔河,企圖給黃河分水...
對於這件事情,少數有腦子的反對派,根本沒辦法對抗龐大的腦殘群體。比如歐陽修跳著腳反對,毫無作用,結果分水剛開始,就衝掉三萬家,一線工程主管看出問題要求停工,不聽,繼續修,工程完畢的當晚黃河爆發,直接造成大規模水災,溺兵夫漂芻蒿不可勝計,水死者數千萬。
於是宋朝採取折中方案,給黃河導引出一條支流,東向而行。就是分流陳東北兩條路線
到神宗年間,再次採取行動,宋神宗熙寧元年,展開了一場要不要徹底堵塞北流的辯論,結果堵塞派大獲全勝,把反對完全堵死的司馬光等打的潰不成軍,將之堵上,熙寧二年黃河自其南四十里許家港東決,泛濫大名、恩、德、滄、永靜五州軍境。四年七月再次衝掉堤壩,回歸向北。
熙寧六年,宋朝工程部找到了一種挖泥的大鐵耙,在上面拴上鏈子,按照王安石等人的想法,想用這種鏈子挖干黃河泥沙,使之再度東流,過程就不說了,結果是熙寧十年黃河一舉爆發,奪淮入海,順便衝掉了宋朝大約二十分之一還多的耕地,
再後來宋朝又在舊河道上挖了一陣,企圖將之導流回來,七月成之,元豐四年四月,黃河再度決堤,衝掉恩州。宋神宗的腦袋清醒了一些,決定不管黃河,讓它自然流,連決掉的地方也不管了。看到當年東流決掉的地方沒人管,黃河更加向北,舊黨同仁們又產生了契丹會打過來的根深蒂固的腦補,繼續修,舊黨中雖有蘇轍,范純仁等少數反對派,然而還是無法抗拒轟轟烈烈的腦殘洪流,堵了一下,但是因為宋朝覺得實在拿不出資源干蠢事了,最終作罷
但是等宋哲宗上台,元佑八年就開始拍板繼續挖,挖的結果是元符二年二月黃河爆發,衝掉多少地方沒有記載,總之根據續資治通鑒的說法,這次黃河決堤是唐朝開元年間直到北宋末年排名第一的洪災。
然後金人南下的時候,這個黃河確實阻擋了金人。問題是既沒有人,又沒有糧食,金人來到河邊,找到一些能裝7個人的破船,花了6天將軍隊裝過去,宋朝根本沒有軍隊去守護.
再談談什麼狗屁的宋朝貿易戰的鳥問題,覺得這群宋吹自宮崎市定以下都是是拿中國人當傻逼玩呢,覺得全中國沒一個人看得懂史書啊?當年民國年間,中國人確實可能看不懂,由著內藤湖南宮崎市定胡說八道,現在還有看不懂的問題啊?『
本朝每歲鑄錢百萬計而所在常患錢少蓋散入四夷勢當爾矣
夷皆仰中國之銅幣歲闌出塞外者不貲議者欲榷河北之鹽鹽重則外鹽日至而中國之錢日北
牛羊之來於外國貿易皆易以中國之實錢如此之比泄中國之錢於北者歲不知其幾何
金朝也是一樣,宋朝鑄造的,過量的銅幣外流,造成錢荒。
宋朝稅奇高,尤其是生產力低下,造成需要不停地進口外界,再有一個問題,宋朝的命脈,鹽價,鹽價這麼高,周圍遼金西夏自然會大量走私便宜的食鹽,你根本無法禁止本朝人去買,所以銅錢大量外流,這是正常的。然後奇特的是,宋朝的銅錢價值,是低於鑄造它的銅的價值的。典型的通貨膨脹的表現,結果就不知道哪來的,認為中國人都看不懂史料的貨,就開始吹這個宋朝貿易戰了,太奇葩了。
積貧積弱,因為級貧所以積弱生產的時候,大量田地拋荒,農業崩潰,發展的時候,瞎折騰,搞遺禍千秋,然後大量的苛捐雜稅,作戰的時候,沒盔甲,沒糧食,沒武器,沒訓練,連個運輸盔甲的牛車都湊不齊的農業國,所以南北宋滅亡的都無比的奇葩。
看我回復樓上那個北溟客的回復就知道,我一直問他:宋庭富裕的話,富裕體現在什麼地方?結果他就開始車軲轆話來回扯,最後刪我的發言。什麼軍隊長期不作戰戰鬥力就下降,二戰時期的美軍一直在全面戰爭,現在的美軍也就打打治安戰,現在的美軍戰鬥力下降了?軍隊戰鬥力取決於訓練武器後勤信念等等,任何一支被團滅的軍隊,都是一直在打仗,才會被團滅。
所以說宋庭的富裕是體現在1500萬兩的贖城費湊不齊,還是體現在沒錢沒軍隊沒糧食?童貫下了沒有,种師道上了也沒有,李綱上了李綱沒有,徽宗沒有,欽宗也沒有,張孝純沒有,梁方平也沒有,宗澤沒有,杜充也沒有。
你在街上看到一個拿著飯碗跪地磕頭求爺爺奶奶給點錢,看到死老鼠都要上去啃的貨,你相信他能把淘寶買下來么?不管誰嚷嚷他很富有都一樣的。
在補充一下,關於宋朝軍事的幾個神論,第一就是什麼不打仗部隊戰鬥力下降,戰鬥力和訓練,指揮後勤等有關,和打沒打無關,日本人一直在打仗,被美國沒打仗的人吊打。不但是火力,就是肉搏戰,美軍都吊打日本人,長津湖美軍和土鱉肉搏,都能平分秋色。你把現在的本土美軍或者三十年沒作戰的pla,拿著砍刀和非洲那群整天自相殘殺打的不可開交的人對砍,也是美軍共軍勝。根本 毫無疑問
宋朝木有騎兵的神論,第一,沒有馬,就是窮,馬這個東西,古代就是經濟發展的產物。沒有馬,就是窮,這個如同汽車一樣,你只要有錢,你家不產石油,你也有汽車,何況馬能當汽車,摩托車,拖拉機等等各種作用。是農耕生產工具,馬自己生比生產汽車簡單,馬食比汽油可好找多了。
第二,農耕民族玩騎兵比游牧民有先天優勢,農耕才能養更多的馬,將馬喂得更肥,裝備更好的盔甲武器,把人吃的抱,抽出人力訓練等等,所以世界上所有真正巔峰的騎兵,都是農耕,沒有例外,就是蒙古人,也是轉型農耕之後,才成為真正的強力鐵騎兵。所以漢族是整個亞洲排名第一的騎兵民族,沒有之一。不要說漢唐鐵騎橫掃漠北,將匈奴突厥契丹各種踩扁,就是李自成,洪秀全,照樣是靠騎兵踩爛八旗綠營,八旗綠營在洪秀全面前不堪一擊,蒙古騎兵打李開芳的殘部都打的一陣爛賬。靠的還是漢軍救場。清末蒙古騎兵和漢族農民騎兵較量的結果。就是蒙古騎兵被太平軍殘餘賴文光聯合捻軍,直接團滅,僧格林沁在麥田裡被剁了個稀巴爛。
因為宋朝窮到連馬食的費用,都影響經濟,更別說盔甲武器,所以,宋朝的騎兵步兵,都玩不過別人。
再看看這三個圖,某些人正面回答問題是不敢的,舉報拉黑是正常的。果然有文革式堵嘴風範,雄姿煥發啊。
常勝軍五萬,他沒有家屬的?五萬常勝軍家屬不要吃飯?
號三十萬號二十萬在某些人眼裡等於正常數字,明朝對抗安南,一個號七十萬一個號八百萬。都是正確數字?
遼哪怕最吹水的人口估計也不過九百萬,哪來的千萬?
實在是被逗樂了
說有些人,自己裝起理客中來,彷彿聖人在世,
結果呢,除了會禁人回復,會舉報,其餘真是啥都不會
但是一旦說實打實的硬東西,立刻開始露怯
展示一下某些人的嘴臉和知識程度
https://pic4.zhimg.com/v2-854e8bc3102e296fd7201e241d10891b_b.png" dw="780" dh="698" w="7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854e8bc3102e296fd7201e241d10891b_r.pn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4.zhimg.com/v2-854e8bc3102e296fd7201e241d10891b_r.png">
皇帝和曾布在討論問題,反動章敦攻打西夏的意見,為什麼?因為士卒困弊,根本打不了
居然能被理解成兩個宰輔爭論,上是宰輔?這文言文不知道怎麼學的
https://pic1.zhimg.com/v2-e9ed6640be1a8620787f6c5646e55680_b.png" dw="841" dh="578" w="84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9ed6640be1a8620787f6c5646e55680_r.pn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1.zhimg.com/v2-e9ed6640be1a8620787f6c5646e55680_r.png">
這個史料有爭論么?有啊。他軍不豫翻譯成郭藥師 不高興的有之,翻譯成宋徽宗不高興的有之,連翻譯成遼軍金軍不高興的,我都見過,一個比一個會秀無知,大概都是現場百度到豫有高興的意思,撈到了救命稻草跳出來胡亂解釋了。
我就明確告訴你:他軍不豫,豫是通假字,有的版本 直接寫作他軍不予!
燕地雖號沃壤,而金人席捲一空。時常軍五萬,興成兵九千,月給糧已十餘萬石,而他軍及官吏不與焉,故悉出河北河東山東之力以饋給之,才一年而三路皆困,蓋科配既大道阻且長,
燕地號沃壤用兵既久加金人(改作師)殘毀桑柘生具為之一空我得之僅三年曾無斗粟尺帛之助常勝軍五萬月給人二斛戍兵九千月給人六斗則巳十餘萬斛
整個北宋滅亡時期的史料,沒有一個不提到常勝軍事件,而且解釋驚人的一致:直接拖垮大宋經濟的就是這五萬九千人,其餘人管你去死!五萬九千的軍隊走照顧不過來呢。
月給糧十餘萬石,這十餘萬是什麼?是工資,不只是吃飯的,郭藥師這五萬九千人大宋禁軍的月工資兩石,普通士兵是六斗。當然有的略高有的略低
舉個例子:防邊東兵,人月受米七斗五升,土兵二石五斗。
https://pic3.zhimg.com/v2-dbd7cab71f574388ceb10b1a1a6659da_b.png" dw="877" dh="353" w="87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dbd7cab71f574388ceb10b1a1a6659da_r.pn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3.zhimg.com/v2-dbd7cab71f574388ceb10b1a1a6659da_r.png">這一段話奇葩錯誤之多,令人噴飯
這一段話奇葩錯誤之多,令人噴飯
每月的糧食供應我給了
食糧鄉兵號三十萬=有三十萬,號=有,這個語文老師藥丸啊。
號xx萬就是吹牛,隨便吹,這種牛皮吹得沒譜的例子實在太多了,我都懶得舉
拿著號稱的數量當真實的數量,其實很多, 因為古人炒書的時候,經常有意無意把號字省略掉,但是這裡明確給出是號稱吹牛逼了,還當成真實數字,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當然郭藥師手下的五萬人有多少真正能打的軍隊,真心值得討論,最後郭藥師投降前和金人有過一次對決,手底下精銳損折殆盡,他的親衛隊精銳有多少人?三百人,一仗打下來只剩110.
再看看他下面的高論
https://pic1.zhimg.com/v2-3e3a828773214f02be3be4832113955c_b.png" dw="870" dh="558" w="87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3e3a828773214f02be3be4832113955c_r.pn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1.zhimg.com/v2-3e3a828773214f02be3be4832113955c_r.png">這是年二月十月是那一年呢?2112先生看到這一條和上面的郭藥師事件放在同一章節裡面 ,就把他們當做同時發生的事情,然而童貫,劉延慶等出征是多少年?是宣和4年,郭藥師事件要到宣和6-7年發生。因為對事件一無所知,所以導致時間上就是錯誤的
這是年二月十月是那一年呢?2112先生看到這一條和上面的郭藥師事件放在同一章節裡面 ,就把他們當做同時發生的事情,然而童貫,劉延慶等出征是多少年?是宣和4年,郭藥師事件要到宣和6-7年發生。因為對事件一無所知,所以導致時間上就是錯誤的
還有這條史料的來源是啥?是蔡京同志的慶功表,前面滿嘴的奏章都在誇大都不能當史料看,後面就開始拿著奏章作為兵力證據
----安南起兵七百萬迎擊張輔,輔以單騎逆擊,大破之,安南遂平,得男女三百餘萬戶
吹牛逼就看誰吹得大而已。這種明顯是慶功表的吹牛逼文章,居然比無數不同時代,不同立場,不同政見的人的人一致表示的,並且有明確實情作證的奏章可信,可見某些人的雙標有多麼嚴重。
童貫等到底有多少人?
阿骨打謂良嗣曰:我聞中國大將獨仗劉延慶將十萬眾一旦不戰兵散而潰中國何足道。
這是對外宣傳的壯聲勢的數字。
而且壯聲勢的牛逼數字一開始都沒有這麼大
又夏四月,下詔復幽燕故地,遂遣童貫勒兵十五萬巡邊,攸副之....
四月十日戊戌,太師、領樞密院事童貫陝西、河東、河北路宣撫使,勒兵十萬巡邊....
一開始吹牛逼的時候,童貫等手下一共有十萬人
實際有多少人?
臣被命之初,意謂朝廷未有定議,欲命臣經度,相視其事。及至河北諸路,見朝廷命將帥,調兵旅,厲器械,轉移錢糧,已有擇日定舉之說。....今宣撫司兵,約有六萬,邊鄙可用,不過數千。
實際上呢?北伐兵力,號稱十萬,實際六萬多人,真正能打的不知道有多少。
」臣奉詔來北,星夜倍道,於四月二十三日到高陽關,整促行軍之備。 即見河朔將兵驕惰,不練陣敵軍,須之用百無一有。如軍糧雖曰:見在粗不堪食,須旋舂簸僅得其半。 又多在遠處,將輸費力。 軍器甚闕,雖於太原、大名、開德支到,封椿各件不足、或不適用,至於得地版築之具並城戍守御之物悉皆無備。
所以後來童貫被毆打的時候一點兵都拿不出來,極其正常,他手下基本盤哪來的幾十萬人?
https://pic2.zhimg.com/v2-1d38b786a708d2262f5e2f156b40a0c5_b.png" dw="704" dh="421" w="70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1d38b786a708d2262f5e2f156b40a0c5_r.png"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zhimg.com 的頁面">https://pic2.zhimg.com/v2-1d38b786a708d2262f5e2f156b40a0c5_r.png">
還是那句話:銅錢不能當飯吃,在生產力崩掉的情況下,銅錢,紙幣,黃金,白銀等等都是一樣的,都是廢物,餓了三天的人,可以拿一萬塊錢換一碗飯。沒有基礎的物資,貨幣一點用都沒有,宋朝的情況,就是生產力崩掉了,沒有物資。
至於語文閱讀能力,這不是拖垮?
整個國家燈枯油盡,幾千萬的銅錢砸了下去,沒有餵飽五萬多士兵。這不是拖垮了是什麼?你銅錢再多,不能夠轉變成資源,=沒用的廢銅。
語文閱讀能力將「他軍不豫「理解成xxx不高興的,請自覺回去複習。
而且宋朝的軍隊廂軍任何時候都沒有達到一百萬。
我也不知道某些:語文閱讀能力極其高明:的人是從哪裡看出「宋朝政府收買大批走狗,靠百萬廂軍鎮壓暴動的」」,誰能把我哪裡表達了這個意思的言論找出來,讓我開開眼界。
為什麼宋朝的農民起義沒有大規模?農民起義大規模需要幹什麼?需要滾雪球,需要有大量的農民滾雪球,而北宋的人口,支撐得了農民滾雪球么?
金國在滅慫一百餘年後,人口是四千多萬,加上遼國原來的人口和自己的本土人口,增長一百年也就到四千萬,那麼一百年前,宋遼故地人口總和,最多數量也就兩千五百萬,宋地最多也就兩千萬。全國四千多萬人口,地廣人稀,到處都是流民。
農民起義的滾雪球是怎麼滾出來的?
部分農民進行起義,擴大根據地,然後國家無法滅掉他們,他們搶掠別的農民的物資,國家加稅,增加其餘農民的負擔,而他們通過搶掠普遍的富農的物資,壯大自己,不能想像的,想一下玩遊戲,先打小怪升級,再殺boss。二宋朝極度的土地兼并,地廣人稀,走到哪裡,都是boss這種情況下,農民起義當然滾不大,沒有資源,沒有人口,怎麼滾?這段話我似乎表達過很多遍,同樣,吧某些人可以無視,可以胡扯淡。
普通官員,市民和商人能不能達到最高水平不說,這三種人達到最高水平,請問,中國是不是農業國家?基本盤是不是一群農民?農民沒有生活水平,這群人水平再高,能證明國家不赤貧?
某國歷史證明,開國後不腐敗、
對不起,這個世界歷史上沒聽說過這樣的國家,請找出此國的名稱,讓我見識一下,哪裡來的這種奇國。
只有富裕後才能腐敗遍地都是?
民國和美國比,毫無疑問美國富裕,但是似乎民國腐敗更其嚴重。
各種拉美窮國,阿三,等等奇葩國家,其貧窮程度和腐敗程度,都是人間罕見,全世界腐敗寡頭最嚴重的前蘇聯倒台的時候,p民窮困萬狀,官員們可是極其迅速的貪污了大部分國家財產,一個個負的流油,成為了威震天下的寡頭。
這些簡單的事實很難看到么?
引用某些人的一句話:真是為了黑,邏輯和智商已經失蹤許久
這麼一大串的神論,我也懶得一個個舉證了
最後再找一個讓我決定抽一下的奇談怪論:
漢唐周圍沒有人口上千萬的異族。
同志知道吐蕃帝國有多大么?知道吐蕃最廣闊的時候佔據了多少地方么?順便知道阿三人口很少么
遼國即令目前為止最高的人口估計也不過末年九百萬,開國時期很可能兩三百萬,和被唐朝連著東突厥一起收拾的高句麗一個水平。
金國的幾千萬人口是運輸大隊長大宋帝國贈送的。
用這種例子證明大宋多麼強大呢,還是像我說的一樣:證明中國就是該被人滅亡
ps:居然有人和我來一句千萬是你嗎我在偽造數據?古文沒學好不是你的錯,出來丟人是你的錯
夫不待法令繩墨,而無不正者,千萬之一也
連舫踰萬艘,帶甲千萬人
還閲書史,文字浩千萬
臣以為皆不時之物,有傷於人,不宜以奉供養,遂奏罷,省費數千萬
家累數千萬,食客日數十百人
這就是一個形容很多的數字。誰告訴你是一千萬的?
再補充一下
關於什麼大宋八成工商稅的問題。
北宋的經濟支柱是禁榷食鹽,最高達到五六成。
南宋則是經總錢,就是各種奇葩的稅收,什麼牛屎馬糞,針頭線腦都要交稅,而且就這樣,還會預支好幾年的稅。
宋朝一朝,平均的人民收入大約是唐朝的三分之一。
唐朝法律規定,私自借用驢馬或者用官府權利僱用人,以一天三百錢或者三尺絹為額作為不正當收入罰款,可見唐人認為人的日工資就是這個數。
宋朝平民的日工資大約是這個的三分之一。這還是物價和稅收都比唐朝高了不知道多少。
歷代歷史學家對宋的評價,都是積貧積弱。什麼叫千年定論?
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
南宋取民無藝
若夫富強之道,在於物多,物多則賤,賤則錢貴,錢貴然後輕重可權,交易可通。今世錢至賤,錢賤由乎物少
熙寧以來言利之臣不知本未內帑別藏雖積如丘山而委為朽壤無益於算
無兵無財天下瓦解...
這類言論太多了,支持的史料也太多了。
生產力降低的情況下,鑄銅錢沒鳥用的,何況鑄什麼當十錢,當百錢,這玩意和七十年前的金圓券,一個樣。
再來補充一下。部分人真是洗地的膽子根本無視任何事實,就靠膽子胡扯啊。
回河是為了保全河南?是河北山東人出於地域歧視在瞎搞?
二次回河的鼓吹手王安石同志管河北山東什麼事情?
只要看清楚我上面發的史料,就可以明確看出,回河造成危害最大的,就是河北,其次是山東。
河北在宋初直到宋神宗時期,一個省就負擔了大送五分之一的稅收,這是什麼概念?三易回河沖完了,就變成供養五萬軍二十至一,和唐朝打中亞差不多的損耗率了。
部分人洗地真是膽子到哪裡,他就敢扯到哪裡啊。和在盧溝橋事變的時候評價中國抵抗必須亡國,投降才能苟延殘喘的某前輩大師真是一個調調。
不過比起前段時間的洗地方式,放水沖炸河北是發展資本主義的天下大勢
任何老老實實讀過宋代歷史的人都只能得出一個僅僅結論,那就是南北宋都是對國家過度壓榨窮爆的,沒有第二個原因,至於他們為了什麼將這個政權吹起來,那就各自有考量。
一般來說,看過這段歷史的人可以查到,開始吹宋的是日本人宮崎市定內藤湖南。
這兩貨吹宋朝的主要目的是證明中國被日本徵服的歷史必然性,他們證明中國在宋朝後開始老化,文明化,懦弱化,宋朝是中國最富裕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因為文化已經跑到日本了,自己的民族精神丟掉了,所以就被打的河山淪陷民族敗亡。宋是中國最強大巔峰的時候,被一群不入流的胡虜滅了,為什麼物質這麼強還會被滅?因為精神完蛋了。那面對比胡虜強無數倍的日本,中國還抵抗什麼?
為了證明宋朝之強大,這群人發明了無數東西吹噓宋代的經濟,比如宋代生產力發展
這些謬論不能在一個文章中完全講解。
比如說宋代這個一億的稅收,叫做貫石匹兩束,這批人把這些混合在一起,全部作為銀子看。
再說這個銅錢,唐朝正常年間,也就是從唐太祖到安史之亂,正常的米價都是十幾文,二三十文一石。一鬥上百都是大災難年間的天價。然後你把宋朝這個一貫一石的銅錢和唐朝這個幾十文一石的作為同一個購買力看,豈不是拿著辛巴威幣說自己比比爾蓋茨有錢?
基本上,有宋代一朝,之前之後的生產中心,農業基地,都是大宋一手玩廢的
比如說
而當今自楚之北,至於唐、鄧、汝、潁、陳、蔡、許、洛之間,平田萬里,農夫逃散,不生五穀,荊棘布野。而地至肥壤,泉源陂澤之跡,迤邐猶在。其民不知水耕之利,而長吏又不以為意,一遇水旱,民乏菜菇。
自京以西,近自許、鄭,而遠至唐、鄧,凡數千里,列郡數十,土皆膏腴,古之賦輸,太半多出於此。自兩漢以來,名臣賢守,所以為民興利除害,溝洫畎澮之跡往往猶在。而荊棘成林,無尺寸之耕,狐狸豺狼之所嗥,而逃兵罷士之所竄伏
荊襄之地在春秋時楚用以虎視齊晉而齊晉不能屈也及戰國之際獨能與秦爭帝其後三百餘年而光武起於南陽同時共事往往多南陽故人又二百餘年遂為三國交據之地諸葛亮由此起輔先主荊楚之士從之如雲而漢氏頼以復存於蜀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鄧艾羊祜皆以其地顯名又百餘年而晉氏南渡荊雍常雄於東南往往倚以為強梁竟以此伐齊及其氣發泄無餘而隋唐以來遂為偏方下州五代之際高氏獨常臣事諸國本朝二百年之間降為荒落之邦北連許汝民居稀少土產痹薄人才之能通姓名於上國者如晨星之相望況至於建炎紹興之際羣盜出沒於其間而被禍尤極以迄於今
等等等等
只要自習看看一手二手資料,只能得出如下結論:在秦漢唐元明清中間,宋朝的經濟是最差的,沒有之一。
體現出來的就是戰爭中的資源無法供應,經濟最基礎的生產產值,就直接決定了你能拿出多少武器,供養多少士兵,承擔多少訓練。換句話說,宋朝軍事的無能就是經濟一塌糊塗的體現。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西軍伐遼就是經濟撐不住失敗
在往下,燕山一帶五萬餘駐軍的壓力就拖垮了宋朝經濟
北宋末年燕山五萬常勝軍事件是中國歷史上之前絕無僅有的恐怖事件,之後也只有端平入洛能夠與之相提並論。
這件事的開端是金宋滅遼之後,燕山郭藥師的投降
郭藥師手底下有幾千人,擴招之後達到五萬人,宋朝給郭藥師供應糧食
一年內砸進去六千二百萬貫,其中據說有兩千萬貪污了,宣和七年只剩六百萬貫。
當時宋朝正常的米價是二點五到三貫左右一石,只有更高沒有更低。
燕山到北宋邊境是多少呢?大約兩百公里不到,實際上是240宋里。
為了搜刮這五萬人的糧食,宋朝砸鍋賣鐵,全國總動員,勉強維持了一年,再也撐不下去了。與此同時,宋朝還在燕山大肆搜刮,什麼常勝軍圈地,斗米斤鹽等等奇葩政策,對,北宋財政的唯一支柱,就是天價鹽,天價到什麼程度?宣和年間米價達到三貫一石的情況下,大送政權不想辦法降低米價,卻認為鹽價要和米價相配,同時提價,符合斗米斤鹽的規律,所以拿回燕山第一件事就是鹽價上調將近三十倍。
於是宋朝從燕山搜刮到大量的銅錢,
在京三司制置司各管隨院務課程錢及折算所轄人戶輸納稅色依約見值市價做錢共五百四十九萬二千九百六貫八百文課程錢一百二十萬八千四百十六貫稅物錢四百二十八萬四千八百六十貫八百文三司計四百九十一萬三千一百二十貫文內有房錢諸雜錢一百一十五萬八千七百九十八貫文是院務課
同時把燕山的民心得罪了個精光,宣和七年燕山大饑荒,燕山沒有餓死的那群人都成為了金人南下的急先鋒。
後來太原戰役的時候,拚命湊出的援軍,种師中之所以戰敗,就是士兵們餓跑了,在集合的時候,飢餓不已的士兵們就把武器裝備拿去賣了換食物吃,等到戰爭開始,糧食沒有了,士兵們就餓的跑了,种師中戰死。
整個北方大票大票的地方,是因為缺乏糧食和兵力根本無法守御,就放棄了。
整個宋朝北方最堅固,儲備最豐厚的要塞太原,只能維持不到一萬人的兵力二百五十天,其中有一個月是靠吃鎧甲守的。
號稱河北第一軍家重鎮堅壘的真定府,籌集有宋朝最精銳,裝備最好的軍隊,共兩萬騎兵,爬上馬之後就丟掉武器,抱住馬鞍,生怕掉下來。所以黃河就守不住,金人找來一些破船,花了一周的時間將軍隊渡過去,宋軍根本沒有力量去阻攔。
這就是北宋能湊出來的所有的機動兵力和資源的結局了。
這樣的朝代,你說他很富,簡直天生大笑話。
基本上就是平時靠苛捐雜稅,也就能勉強維持統治,拿不出什麼應對預案,倉庫里儲存大量銅錢,但是到緊急時刻沒有物資,老百姓被搜刮過甚,無法發展也就算了,宋朝還要製造災難害他們
宋朝這個三易回河事件,實在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名據榜首的高端蠢行,想找比這更愚昧的事情,難度上相當之大,這件事的主要原因是黃河因為泥沙堵塞以前的路,開始向北流,宋朝人就開始腦補,它會一直向北,流入遼國,遼人就順順噹噹過河,將宋朝滅之。為了挽救彌補這樣亡國滅種的危機,宋政府做出了奇葩的努力,不停的將黃河現在的道路堵上,企圖讓他迴流。然後迴流一段時間,黃河又沖了回去。造成水災。到宋仁宗時期,宋朝決定全力以赴,一次性將黃河導回原來的東流,斷斷續續持續七十餘年,就是傳說中的三易回河,六改黃道。
首先是堵塞商胡,然後商胡炸了,造成水災,宋朝總結經驗,找了一條四十步寬的小河六塔河,企圖給黃河分水...
對於這件事情,少數有腦子的反對派,根本沒辦法對抗龐大的腦殘群體。比如歐陽修跳著腳反對,毫無作用,結果分水剛開始,就衝掉三萬家,一線工程主管看出問題要求停工,不聽,繼續修,工程完畢的當晚黃河爆發,直接造成大規模水災,溺兵夫漂芻蒿不可勝計,水死者數千萬。
於是宋朝採取折中方案,給黃河導引出一條支流,東向而行。就是分流陳東北兩條路線
到神宗年間,再次採取行動,宋神宗熙寧元年,展開了一場要不要徹底堵塞北流的辯論,結果堵塞派大獲全勝,把反對完全堵死的司馬光等打的潰不成軍,將之堵上,熙寧二年黃河自其南四十里許家港東決,泛濫大名、恩、德、滄、永靜五州軍境。四年七月再次衝掉堤壩,回歸向北。
熙寧六年,宋朝工程部找到了一種挖泥的大鐵耙,在上面拴上鏈子,按照王安石等人的想法,想用這種鏈子挖干黃河泥沙,使之再度東流,過程就不說了,結果是熙寧十年黃河一舉爆發,奪淮入海,順便衝掉了宋朝大約二十分之一還多的耕地,
再後來宋朝又在舊河道上挖了一陣,企圖將之導流回來,七月成之,元豐四年四月,黃河再度決堤,衝掉恩州。宋神宗的腦袋清醒了一些,決定不管黃河,讓它自然流,連決掉的地方也不管了。看到當年東流決掉的地方沒人管,黃河更加向北,舊黨同仁們又產生了契丹會打過來的根深蒂固的腦補,繼續修,舊黨中雖有蘇轍,范純仁等少數反對派,然而還是無法抗拒轟轟烈烈的腦殘洪流,堵了一下,但是因為宋朝覺得實在拿不出資源干蠢事了,最終作罷
但是等宋哲宗上台,元佑八年就開始拍板繼續挖,挖的結果是元符二年二月黃河爆發,衝掉多少地方沒有記載,總之根據續資治通鑒的說法,這次黃河決堤是唐朝開元年間直到北宋末年排名第一的洪災。
然後金人南下的時候,這個黃河確實阻擋了金人。問題是既沒有人,又沒有糧食,金人來到河邊,找到一些能裝7個人的破船,花了6天將軍隊裝過去,宋朝根本沒有軍隊去守護.
再談談什麼狗屁的宋朝貿易戰的鳥問題,覺得這群宋吹自宮崎市定以下都是是拿中國人當傻逼玩呢,覺得全中國沒一個人看得懂史書啊?當年民國年間,中國人確實可能看不懂,由著內藤湖南宮崎市定胡說八道,現在還有看不懂的問題啊?『
本朝每歲鑄錢百萬計而所在常患錢少蓋散入四夷勢當爾矣
夷皆仰中國之銅幣歲闌出塞外者不貲議者欲榷河北之鹽鹽重則外鹽日至而中國之錢日北
牛羊之來於外國貿易皆易以中國之實錢如此之比泄中國之錢於北者歲不知其幾何
金朝也是一樣,宋朝鑄造的,過量的銅幣外流,造成錢荒。
宋朝稅奇高,尤其是生產力低下,造成需要不停地進口外界,再有一個問題,宋朝的命脈,鹽價,鹽價這麼高,周圍遼金西夏自然會大量走私便宜的食鹽,你根本無法禁止本朝人去買,所以銅錢大量外流,這是正常的。然後奇特的是,宋朝的銅錢價值,是低於鑄造它的銅的價值的。典型的通貨膨脹的表現,結果就不知道哪來的,認為中國人都看不懂史料的貨,就開始吹這個宋朝貿易戰了,太奇葩了。
積貧積弱,因為級貧所以積弱生產的時候,大量田地拋荒,農業崩潰,發展的時候,瞎折騰,搞遺禍千秋,然後大量的苛捐雜稅,作戰的時候,沒盔甲,沒糧食,沒武器,沒訓練,連個運輸盔甲的牛車都湊不齊的農業國,所以南北宋滅亡的都無比的奇葩。
看我回復樓上那個北溟客的回復就知道,我一直問他:宋庭富裕的話,富裕體現在什麼地方?結果他就開始車軲轆話來回扯,最後刪我的發言。什麼軍隊長期不作戰戰鬥力就下降,二戰時期的美軍一直在全面戰爭,現在的美軍也就打打治安戰,現在的美軍戰鬥力下降了?軍隊戰鬥力取決於訓練武器後勤信念等等,任何一支被團滅的軍隊,都是一直在打仗,才會被團滅。
所以說宋庭的富裕是體現在1500萬兩的贖城費湊不齊,還是體現在沒錢沒軍隊沒糧食?童貫下了沒有,种師道上了也沒有,李綱上了李綱沒有,徽宗沒有,欽宗也沒有,張孝純沒有,梁方平也沒有,宗澤沒有,杜充也沒有。
你在街上看到一個拿著飯碗跪地磕頭求爺爺奶奶給點錢,看到死老鼠都要上去啃的貨,你相信他能把淘寶買下來么?不管誰嚷嚷他很富有都一樣的。
在補充一下,關於宋朝軍事的幾個神論,第一就是什麼不打仗部隊戰鬥力下降,戰鬥力和訓練,指揮後勤等有關,和打沒打無關,日本人一直在打仗,被美國沒打仗的人吊打。不但是火力,就是肉搏戰,美軍都吊打日本人,長津湖美軍和土鱉肉搏,都能平分秋色。你把現在的本土美軍或者三十年沒作戰的pla,拿著砍刀和非洲那群整天自相殘殺打的不可開交的人對砍,也是美軍共軍勝。根本 毫無疑問
宋朝木有騎兵的神論,第一,沒有馬,就是窮,馬這個東西,古代就是經濟發展的產物。沒有馬,就是窮,這個如同汽車一樣,你只要有錢,你家不產石油,你也有汽車,何況馬能當汽車,摩托車,拖拉機等等各種作用。是農耕生產工具,馬自己生比生產汽車簡單,馬食比汽油可好找多了。
第二,農耕民族玩騎兵比游牧民有先天優勢,農耕才能養更多的馬,將馬喂得更肥,裝備更好的盔甲武器,把人吃的抱,抽出人力訓練等等,所以世界上所有真正巔峰的騎兵,都是農耕,沒有例外,就是蒙古人,也是轉型農耕之後,才成為真正的強力鐵騎兵。所以漢族是整個亞洲排名第一的騎兵民族,沒有之一。不要說漢唐鐵騎橫掃漠北,將匈奴突厥契丹各種踩扁,就是李自成,洪秀全,照樣是靠騎兵踩爛八旗綠營,八旗綠營在洪秀全面前不堪一擊,蒙古騎兵打李開芳的殘部都打的一陣爛賬。靠的還是漢軍救場。清末蒙古騎兵和漢族農民騎兵較量的結果。就是蒙古騎兵被太平軍殘餘賴文光聯合捻軍,直接團滅,僧格林沁在麥田裡被剁了個稀巴爛。
因為宋朝窮到連馬食的費用,都影響經濟,更別說盔甲武器,所以,宋朝的騎兵步兵,都玩不過別人。
再看看這三個圖,某些人正面回答問題是不敢的,舉報拉黑是正常的。果然有文革式堵嘴風範,雄姿煥發啊。
常勝軍五萬,他沒有家屬的?五萬常勝軍家屬不要吃飯?
號三十萬號二十萬在某些人眼裡等於正常數字,明朝對抗安南,一個號七十萬一個號八百萬。都是正確數字?
遼哪怕最吹水的人口估計也不過九百萬,哪來的千萬?
------------------------
再補充一個大宋人口的問題
大宋的人口,歷朝歷代其實判定的就是在籍人口巔峰值四千多萬。而且此數字包含男女、原因很簡單:大送統不統計女人,大送自己的人是知道的。大送有無數人疑惑大送的戶口比例很奇怪,但是從沒有一個人往不統計女人的方向去想。或者說如果大送不統計女人,那麼這個戶口比例根本不值得奇怪。並不需要去想。所以這個數值,歷朝歷代其實沒啥意見。就是民國的時候,有個老外翻出來一句話,說乾德元年令諸州歲奏男夫二十為丁六十為老女口不預。於是他據此解釋為:大宋不統計女人。之前是沒有這個說法的。但是這種說法,很快就遭遇到了反駁,因為他引得那篇文章是不全的,原文是:其丁口男夫二十為丁,六十為老,女口不須通勘。是賬人口本核對男性年齡,不管女性年齡而且從邏輯上無法行得通,比如因為戶均口比不一樣無法解釋大送的性別比例問題。於是我說的那個日本人,宮崎市定以及他之後的一批人,致力於論證大送目前大送一億人的結論,主要是論證大送的戶口統計,只統計需要納稅的人。大送一億人黨都是這一派的徒子徒孫,此結論以人口史「大師」葛劍雄為代表。他要論證:「丁,丁口和口」三個詞,代表的是一個含義,都只是當時負擔賦稅的男丁的數字。
當然這個結論比之前的大送不計女人的結論更低級,已經到了語言都無法說得通的地步了。比如中書備對的人口統計:口主客三千三百三十萬三千八百八十九。丁,主客一千七百八十四萬六千八百七十三。按照葛大師,蘇大師等的結論,也就是口和丁概念是一樣的,即3330萬=1780萬。所以此結論,很明顯是胡說八道。這裡還明確指出了包括各種僧道童行之類,這些都是不納稅的,而且童行是未成年人。證明此統計包括未成年人和不納賦稅的人。不過現在會去看古文的人也少,因此這個結論還能蒙人。
所以古人說大送為什麼丁口比奇怪,就是析戶:析戶是什麼?大送的稅收,是按照越有錢,他收的你越多,問題是你有錢人,在大送就是掌握權力的階級,你指望這群人給你割肉?所以發明了析戶法規避,就是把家裡的財產分成n戶,這樣就變成每戶都是窮人。
就是:上下之等, 則豪家大姓所以欺罔者萬端, 姑概言之, 則名字、 行第、小字、稱謂裂為數戶者有之, 若祖、 若父、 若兄弟、 若子侄、 若姻黨剖為數十戶者又有之。
古人記載,某人做官,從通直郎一路陞官到正義郎,然後就析戶,就從「通直郎」,「奉議郎」,「承議郎」,到「正議大夫,每個官名立一個戶口,把財產分掉。
經常有人拿大送各種明面禁止析戶的法律來說明大送沒有析戶,問題是,你沒有析戶,你這麼三令五申,經界核對是幹啥的?
州縣自今招來戶口及創居入中開墾荒田者許依格式申入戶籍無得以客戶增數舊制縣吏能招增戶口縣即申等乃功其俸緡至有析客戶者雖登於籍而賦稅無所增入故條約之。
自大宋有天或受過人下垂二百年,民之析居者既多,而合零就整之數若此者不可勝計,往往鄉司隱沒入己戶價錢,或攬過催頭錢物抱認數目 悉以合零之物充之
故一有調度舉以其數責之漕漕責之州州責之縣縣責之民民不勝其求不得不為巧避之術於是詭名寄產分戶匿稅之斃百端紛起
北宋的人口核查,乃至南宋經界法,就是專門查析戶的,經常查一通之後,賬面戶口數能縮減三分之一到一半強!這還是查出來的!
諸縣據籍括詭名戶一路推究三十餘萬以免追擾之弊
天禱中主戶十一萬千一百五口十八萬一千五百一十八客戶入丁九十八口八千七百八十四其每縣主客之數各附其縣中元豐中主戶十萬一千一百一十六一睿屍一千八百八十八未經界戶十八萬一千一百四十七此經界贖所具祖額不的知何年經界戶九萬七千一百四十八
都是這種經個界經掉了三分之一乃至一半的戶數,這種史料一大堆。
至於稅負。大送女子賬面收了幾十年的身丁錢,那個女口不預的大送因為不收稅不統計不收女子的詔書發表三十多年之後,還在收女人的身丁錢,皇帝下詔廢掉,廢掉百年之後,居然爆出不但女子收身丁錢, 嬰兒和死人都要收身丁錢的笑話。
再看一下大送的兵役。熙寧九年大送賬面上民兵,府界諸路帳管義勇、保甲,並民兵七百一十八萬二千二十八人。民兵法是二丁、三丁籍一,四丁、五丁籍二,六丁、七丁籍三。也就是多丁戶的差不多一半,保甲法是應主客戶兩丁以上,選一丁為保丁;單丁、老幼、疾患、女戶等,不以多少,並令就近附保;兩丁以上,更有餘人身力上裝者,亦令附保。也就是多丁戶,除了一個人,其餘有能力的基本都要上冊記保。七百萬人的兩倍是一千四百萬,那段時間大送的在籍丁一千七百萬,口三千三百萬,以在冊保甲民兵數乘以2,再加上不在冊的數,與一千七百萬正好對的上。
戶部景德三年新收戶三十三萬二千九百九十八,流移者四千一百五十,總舊實管七百四十一萬七千五百七十戶,一千六百二十八萬二百五十四口一:數比咸平六年計增三百四十六萬五千二百九十。竊以版圖之役,生齒畢登,所以一租庸、辨眾寡,前朝丁黃之數,悉載縑緗。
版圖之役,生齒畢登,所以一租庸、辨眾寡,前朝丁黃之數,悉載縑緗
這段話已經非常明確的記載了大送的人口統計法則了
有數據顯示,宋朝時期的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
這個···
范仲淹他們的書信里都提到了路上盜匪處處····
估計是知識分子過得好,所以就說人民生活水平最高吧·····
對比下明中期以後,無論是各種小說還是雜記裡邊提到的
像是什麼賣油郎贊一個月的錢就能去青樓的花魁哪裡過夜啊什麼的
才是真的升斗小民都過的很好吧
另外就是:軍隊里不像是漢唐那樣選良家子為兵,而是犯人發配為兵
或者災荒的時候去災區招錄災民為兵
這個···你就是讓戚繼光去也白瞎啊
細節能看出來很多東西,因為別的地方可以編,可以改,但是大量的細節不一定都能篡改的了
就像流星花園裡富家公子被灑了水大號我的阿瑪尼啊
就知道這是皇帝的金扁擔了···
比如韓劇里主角生活奢靡,但是居然吃不起牛肉··額····
1、宋朝的經濟發達被過分誇大。
許多網文說宋代繁榮,依據就是宋代的稅收奇高,比如峰值能達到上億貫銅錢,這種水平只有清朝末年才達到過。但是將稅收等同於國家經濟強大等同於人民生活富裕,確實有些yy過頭了。比如說2012年天朝的稅收是10萬億人民幣,日本稅收是44萬億日元(約合2.2萬億人民幣),中國稅收是日本的四倍多。但是論gdp天朝是8.2萬億美元,日本是5.9萬億美元,經濟總量我們只有人家的1.4倍,然後再說人均收入,天朝顯然遠不如日本富足,人均不到日本的七分之一。
用稅收考量國家經濟,判斷民眾生活水平有多不靠譜,你應該明白了吧。
況且宋代稅收奇高是宋代對諸多資源進行壟斷、與民爭利的結果,聯想到電信、電網、銀行等國企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顯然國營部門眾多的宋代普通民眾生活不會好到哪裡。從這點來看天朝與宋朝還是很像的,網上為宋洗地的一個目的可能在於為當前的國家經濟政策辯護。
2、王朝興衰是正常的歷史規律。
中國歷史上有著名的王朝興衰周期律,封建王朝延續幾百年就會更迭,然後新王朝建立以後會強大一段時間,然後變腐敗被另一朝代取代。
宏觀上看,「家天下」的封建王朝,君主是世襲終身制的,這意味著從少數皇子皇孫中選拔的君主的往往能力十分有限,並且終身制讓統治者的執政能力得不到有效監督。在古代天朝那麼大的國家,人口、經濟常年bug級,複雜的社會政治系統對皇帝能力要求很高的,皇帝能力差就會讓國家積累問題。一代一代累積下來就積重難返,回天乏術。(ps.歐洲國家為何稍微好點?人家國家小,面積只及天朝一個府一個省,人口幾十萬數百萬,治理起來相對容易。假設君主的內政、外交、軍事三維峰值為9、9、9,要想保證天朝不發生嚴重通脹、腐敗、黨爭、軍事失利,三維的要求可能要8、8、8,而一個歐洲小國只需5、5、5。5、5、5的人遍地都是,而8、8、8的都是可以彪炳史冊的明君。治理難度決定了國家的上升難度。)
微觀上說,土地兼并是不可避免的。
古代農業經濟主導,對自然災害抵抗力弱,再加上生老病死。普通農民、小地主抗壓能力差,總是不得不出賣土地來維持生計,然後失去安身立命之本,淪為大地主的附庸。這個過程幾十年到幾百年完成一次,真正有效的解決辦法是殖民或者發展製造業。
宋代的強幹弱枝政策避免了改朝換代的內部調節能力,然後積弊重重,最終被外部勢力滅亡。
3、戰爭的結果取決於國家集中資源的能力。
草原民族的很大優勢在於騎兵機動性強,如果再搭配漢族朝廷的動員能力,產生的戰鬥力就十分可怕。假如,游牧民族有150萬人,可以出動30萬人,漢化前他們的動員能力只能維持他們幾個星期的戰鬥,漢化後任命官吏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徵發數月作戰的糧草,而且與中原民族作戰游牧民族收益期望極大,打勝可以打草谷擴充人口增強實力,失敗後由於騎兵機動性也能有效規避風險。而宋廷一旦開戰,軍費開支瞬間翻幾倍,再加上外族的劫掠,損失彌大。即使宋朝軍隊多達數百萬(且不說宋廷腐敗,偽造士兵名冊領空餉貪污國家稅負),但要防守廣闊區域。在邊境州縣,守軍可能不過數千人,這樣局部作戰處於劣勢,宋廷失敗的概率很大。平常的作戰,即使宋軍人數數倍於敵人,只要有將領貪功冒進、怯弱膽小、昏聵無能,他就會成為部隊的短板。遼人金人憑藉靈活的騎兵,總能找到戰機,在局部通過人數優勢打敗他們,然後給宋朝帶來損失。
不對,過度經濟發達導致軍事能力下降,這是什麼邏輯?下面來講講,為什麼繁榮發達的宋朝,會亡於野蠻落後的蠻夷。
唐朝亡於藩鎮割據。也就是說,中央帝國的政治操作系統,出現了一個漏洞。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都在試圖修復這個漏洞。那時候的君王,流行養義子。為什麼有這麼個風氣呢,因為大家都被唐朝的軍事失控所導致的天下大亂嚇破了膽。如果把皇帝把領兵的將軍,收養為義子,以政治血統意義上的聯姻,是不是可以控制這些武人呢?
郭威為什麼傳位給柴榮,而不是傳位給自己的血緣後代呢?因為即便沒有兒子,也有其他有血緣的後代嘛。但是郭威傳位給了柴榮。為什麼郭威要這樣做?因為柴榮掌握兵權。收柴榮為義子,傳位給沒有血統的有才能的將軍。延續自己既有的社稷。這便是五代十國,修復唐朝那個大窟窿的補丁。
但是這個補丁包,被趙匡胤給黑了。柴榮英年早逝,趙匡胤欺負柴家孤兒寡母的,篡奪了老柴家的江山。首先,老趙家,得國不正。其次,老趙家這麼對老柴家,別的將軍,也可以這麼對老趙家嘛。趙匡胤怕不怕?他當然怕。
趙匡胤這個黑客,攻破了別人的補丁,自己也留下了一個補丁。怎麼防止別人效法自己,篡奪大宋的江山呢。所以,趙匡胤來了個杯酒釋兵權,同時主張以文抑武,終止了五代十國以來,靠政治意義上的血統,皇室與軍隊搞聯姻的做法。當然了,趙匡胤防住了外人,沒防住自己的兄弟。
至此,唐朝留下的大窟窿,終於被修復了。假設沒有蠻族,趙匡胤所設計的系統可以說是很完美的。在這個新系統下,很難再有軍閥篡權的事發生。從安史之亂到趙匡胤,一百多年,就忙這個事,修復系統。
但問題是,恰恰這個系統對內完美,對外很脆弱。宋朝終於穩定了下來,朝代也不那麼走馬燈的頻繁更迭,可是,以文抑武,誰來打蠻夷呢?如果放手讓軍人打蠻夷,萬一將軍們再來個黃袍加身呢,怎麼辦?
宋朝幾百年,一直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也更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是岳飛他們打不過契丹和女真人嗎?根本不是。而是,一旦這個系統被突破,那麼中央王朝,就要從安史之亂,到黃袍加身,再重演一遍。
為什麼蠻夷們,就不存在這種問題呢。因為蠻夷們的統治系統,都是動物式的組織結構。你可以說他們不聰明,也不文明,但是他們的系統,就是因為簡單所以魯棒性(robustness)才足夠高。
而中央帝國,統治系統太複雜,要讓國家政權不更迭,那麼必須得有穩定的內部制衡體系。宋朝把內部制衡體系,做到了最好。但是越複雜的系統,就會越脆弱。精緻絕倫的大宋,面對一群病毒一樣結構簡單的蠻夷,卻束手無策。
怎麼形容這個事呢,就好比說,一套價值幾百億的操作系統,被一個中專生寫出來的熊貓燒香給黑得崩潰了。文明對野蠻,複雜對簡單,從來都是這樣的不對稱。你能怎辦么呢,沒辦法。
所以後來朱元璋,來給大宋補窟窿。朱元璋是怎麼補的呢,以簡單制簡單,對蠻夷,直接征服它們,屠殺它們。對將軍們,直接殺掉。死人需要制衡嗎?死人當然不需要制衡。這就是朱元璋的邏輯。朱元璋的系統有漏洞嗎,當然也有的。他捨得殺藍玉,但是不捨得殺自己的兒子。儘管他知道朱棣靠不住,也不捨得殺他。這就是朱元璋的漏洞。趙匡胤沒防住兄弟,朱元璋沒防住兒子。
為什麼中國的政治這麼難,因為中國人太聰明了,大家都嚴重的智商過剩,所以必須得制衡,不然就會內部崩塌,然後頻繁的王朝更迭,到處人頭翻滾,生靈塗炭。
內容來自 至道學宮 - 有思想的人都在這裡
●不是因為經濟過度發達,可能是【地緣政治方面的劣勢】,說通俗點【版圖太小了】
很發達我覺得應該是真的。那麼精緻的發達應該跟版圖小所以只能精細化有關係。
不是都說了連揭竿而起都梁山好漢們都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嗎?跟其他朝代的農民起義因為快餓死了不太一樣。
綜合實力應該比不過漢唐,但經濟應該還是宋朝最發達。
●宋朝的行政區劃對宋朝的經濟發達應該功不可沒,我非常推崇,歷史上的行政區劃,我覺得宋朝的是最合理的!
●宋朝的版圖可以說是主要朝代里最小的,比秦朝小,而且關鍵秦朝史沒啥有威脅的敵人吶,宋朝是群狼環伺。
我覺得經濟文化那麼發達的宋朝一定導致了一個更加強大的少數民族(導致幾個也有可能)
再加上少數民族政權佔據的領土了包括了漢地十八省,你可以理解為他們已經是群雄逐鹿的一隻,跟那個在某個地方起兵然後發展壯大的漢人勢力一樣的優勢。
其他政權也佔據了漢地的一些區域應該是他們更加強大的原因之一。
宋朝最後滅亡不就因為蒙古嗎?蒙古的那種強大是「空前絕後的」,橫掃歐亞。戰鬥民族和綠教民族都被他們打敗了。
我覺得這跟恰好出了幾個優秀的領袖也有關係。
【所以結論:的確很發達,但不是因為太發達而滅亡】而是地緣政治的不利卸腰。
顯然,經濟發達間接導致國家滅亡,是個很有趣的論點——空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沒有與之相應的軍事實力,在封建時代就是典型的懷璧其罪,其結果不言而喻。從這個角度說,提問是對的。
但是,研究國家興衰朝代更迭,肯定不能如此形而上學。
整體而言,宋朝是我國歷史上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個鼎峰,但同時,宋朝卻又是一個在軍事上相對衰弱的時期,宋朝的滅亡原因非常複雜,總結下面這些原因:
1)戰略要地的丟失。幽雲十六州和塞北西北的丟失,不僅使得宋朝失去了抵禦北方民族進攻的一道屏障,還使宋朝在馬和鐵這兩種重要戰略物資上長期受制於人,導致先天不足。建國之初太祖太宗都曾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兩次用兵都以失敗告終(另外還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特別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這是自太宗後堅持防禦性國策的主要原因。遷都臨安後,更是缺少縱深迴旋,戰略上處於極不利的境地。
2)軍事制度的缺陷。太祖在國家邊患未除的情況下,剝奪大批優秀軍事將領的兵權,以文官帶兵,造成軍中「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荒唐局面,不可避免地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國朝一直堅持重文輕武、重干弱枝的政策也是重要原因。
3)財政制度的缺陷。唐代時地方收入一部分解歸中央,一部分留歸地方自用,而宋代則要求地方財政收入全部解入中央,地方毫無積存。這樣,當發生外敵入侵時,地方便無錢無糧組織抵抗,只能坐等中央救援。而邊地軍費奇高,軍糧物資往來造成戰爭成本激增→財政赤字→不當的調控(交鈔等)→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戰爭成本益增的惡性循環。縱觀兩宋兩百年,主和派長時間佔據相位,主導國策,原因在此(戰爭→軍功 → 武將集團上位 →文官集團失權,這也是個主要原因) 。
4)以理學為代表的儒學發展。傳統儒家理論講究「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倡導「六藝」,所以民間大多不受約束,而崇尚勇武。然後自漢以來,儒學逐漸畸形發展,宋代理學興起後,更是強調禮對世俗社會的約束,要求禮制熟知勤行常用,從而實現崇化導民的目標。統治階層重文輕武對社會的影響不言自明,全國習文之風日盛,同時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富足,兩者作用下, 文官集團為主的統治階級日益腐敗,同時國民尚武之氣也逐漸消失迨盡,軍隊的戰鬥力相應下降。(謝 @雁渡 的評論)
5)國家戰略的失策。除了上面說到的幾個,還有「巨」開科舉的弊處,造成冗官冗費,同時大批缺少政治經驗的寒門子弟一夜之間身居高位,造成吏治混亂。目光不長遠又導致國策繼續走偏.... 後期,沒有堅持「遠交近攻以取利,聯弱抗強以圖存」的政策,聯元滅金,失去平衡鼎立之勢,自取其禍。
從來不是富有導致軍隊素質下降,而是更高效的戰爭機器碾壓低效的戰爭機器。
若問主說法成立,大美利堅早已被納粹和各路妖魔鬼怪佔領。
宋朝經濟沒問題
宋朝文化沒問題
打不過遼國,還能說人家力氣大
打不過西夏,咋說?(西夏可是從大宋分出去的)
打不過越南,咋說?(越南這時候正式從中國分出去了)
打不過金,還是人家力氣大------可是那時候宋人的勇氣剛剛出來,湧現出一大批如岳飛韓世忠劉琦吳氏兄弟等等,上層又癟了------熱愛和平的秦宰相執政了
後來戰無不勝的大蒙古出現了,大宋這次是徹底歇菜了------比較悲壯,十萬餘不屈的勇士連同小皇帝一起蹈海自盡
可是,越南卻擋住了蒙古大軍,倖存下來了------難道說越南比大宋強?
歸根到底,大宋就是被以司馬光為首的文人搞翻了
歷史上最厭惡打仗的文人就出現在大宋------司馬光對漢武帝猛攻匈奴的舉措不以為然,何必呢,何必那麼大打出手呢,防住了就行了唄,打仗要花錢的,打仗要死人的,用錢能買來和平,何必這麼費勁?窮兵黷武!!!窮兵黷武!!!我大宋可不能犯這種錯誤!!!
如果我說美國將會因為太富有而滅亡,恐怕這裡沒有人會相信吧。
我想lz更想問的是宋朝,特別是北宋的軍隊素質為什麼會下降吧?
首先我想說的是,冷兵器時代,中國古代任何一支軍隊對匈奴,以及後來的契丹,女真,蒙古, 韃靼 都處於劣勢之中。冷兵器就是騎兵的時代,而中國的騎兵一直不咋的。遊戲《文明》系列裡中國的特色兵種是諸葛弩,這個一看就不怎麼強吧?
中國古代軍隊的強悍,依靠的是:
1. 各朝不斷完善的軍事體制
2. 中國農業立國的強大後勤保障
3. 動輒幾十萬的龐大人口基數。
4 . 文官體制下的代代相傳的謀略之術。
5.可以成為古代最輝煌的軍事科技。(長城等土木技術,木馬牛車,指南針,火藥,戰船相關技術等等等。)
那我們再來看看,經歷盛唐的宋朝軍事,為什麼會那麼衰?
首先我們要明確,宋朝之前是五代十國,是徹底的武家統治時代,宋朝所繼承的周國也是當時非常強盛軍事大國。
可惜,物極必衰。趙匡胤基本統一全國後(還剩燕雲十六州,直到381年後宋金夾攻遼國屈辱性奪回),生怕節度使們再度掌權,不僅確定了」守內虛外,強幹弱枝「的基本國策,上演了"杯酒釋兵權"的千古戲碼,開創了」重文輕武「的歷史先河,還著手制訂了一攬子政策,以防止武將專權。
其中包括:
1. 解除大將兵權,或讓他們出任有名無實的節度使,或讓他們「以散官就第」;
2. 禁軍不設最高統帥,把五代時的兩司(殿前司和侍衛馬步軍司)分為「三衙」,即殿前司、侍衛馬步軍司、侍衛步軍司,三衙的將領則任用一些資歷較淺,容易駕馭的人來擔任;將領雖統帥軍隊,而調兵權由樞密院掌管,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
3. 實行「更戍法」,禁軍的駐屯地點,每隔幾年更換一次,而將領卻不隨之調動,使得「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防止將領與軍隊結下不解之緣;以文臣知州郡,收集天下精兵以備宿衛,兵力部署「內相維,上下相制」,以保持中央對京師和地方的全面控制;
4.擴大科舉取士,提高文臣地位,讓他們出任樞密使、安撫使、經略使等職,以駕馭武將。
於是乎?好的武將都被逼上梁山了,於是誕生了《水滸》這部偉大的小說。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重文輕武的農耕社會幾乎最後都會糜爛到骨子裡,社會統治階級沉浸在歌舞昇平之中,統治階級的腐敗才是宋朝滅亡的原因。而社會富裕確實是腐敗的誘因,但這也是封建社會不可避免的缺陷。
雖然美國也富裕,但資本主義的優點就在於弱肉強食,永遠保持危機感才使得紐約在電影里被炸了幾千次而美國仍是超級大國。
首先這個問題問的就不對。經濟發達和滅亡沒有因果關係。你應該問:"為什麼經濟發達的宋朝會被游牧民族滅亡?"
軍事上:
1、鑒於唐末藩鎮作亂,對軍事體系矯正過度,影響了部隊的作戰能力。
2、北方戰略屏障地區丟失,北方騎兵一馬平川的衝擊下來,根本無險可守。
3、宋軍事裝備雖然先進,但並未達到熱兵器對冷兵器的代差。科技差距只是同時代的差距,而不是工業時代對農業時代的差距。
經濟上:
1、軍事上的戰略守勢與無險可守導致了冗兵。加強皇權分解相權導致了冗官。兩冗對財政造成了巨大負擔。
2、雖然工商業對比前朝進步巨大,但宋仍是農耕王朝,對發動戰爭開疆擴土建立殖民地掠奪原料傾銷商品沒有原動力,它與歷代王朝一樣,仍是保守型文明,戰爭對它更多只是勞民傷財,君主穩固政權根基的根本在於抑制土地兼并維持農業生產。
3、就北方政權來講,經濟基礎薄弱,沒有發達的農工商業,所以它喜歡搶也不得不搶,對宋戰爭能給它帶來真金白銀。
政治上:
沒啥好講的,保守的農業文明不可能產生強烈希望打開海外市場的政治勢力。至始至終勵志北伐收復故土的人士,從民間到朝堂只有一些忠君報國的士大夫而已。那麼外部壓力與內部矛盾隨著時間積累,在不務正業的徽欽二帝手上爆發也是必然。
綜述:
宋的經濟發達只是農耕時代的王朝繁榮而已,它與遼金元的對比不是鴉片戰爭時英國與中國的對比。後者是具有侵略需求的外向型經濟,這就源源不斷地推動科技軍事政治的全面發展(近代化),而宋不是。
這個問題只要是認真學過高中歷史的說實話很好回答,根本不是什麼難題。
在叢林社會中,
國富而兵不強,如宋朝,沙特之類,
都是豬肥了未必是好事情。
宋朝滅亡當然是因為科技落後。蒙古有回回炮,宋朝有天靈蓋。
被吊打了就要承認自己是落後文明,蒙古是先進文明,不要拿著幾個文官當替罪羊。出事就條件反射怪文官,和被冤枉了條件反射想到青天大老爺,有什麼區別?是因為宋軍可以經商
軍隊經商蛀空北宋王朝
宋朝處於封建社會頂峰但不意味著其統治集團的水平處於頂峰。
整個宋朝的治國思路完全是圍繞著兩件事展開的——「防武將、地方造反」;「防老百姓造反」。
因此,大量財政經費被用來維持腐敗不堪的中央軍,地方軍則是裝樣子充數的典型。從根本上講,拋開其前期政治需要,宋朝鮮有制度創新。王安石變法也因為黨爭變成了胡鬧。
整個國家機器如果只為了建國前期的幾個需要而設計,就會隨著實際情況變化而僵化。宋朝滅亡、中國沒能成為唯一超級大國不是因為潘金蓮閑得沒事開窗戶導致的么~
不是,是因為上層太蠢蠢死的。
推薦閱讀:
※古代打仗的陣型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古人的作息時間是怎樣的?
※解放後,民國時期的名廚都有何命運?解放前的名牌酒樓又有何結局?
※為什麼部分人認為秦漢之後的中國不是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