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現在的寒門,還能出貴子嗎?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到處要花錢,而家境不好的孩子,沒有這份背景和資本,他們還能成功嗎?
我記得我前女友的一個閨蜜,家裡很有錢,家族企業。有一次來北京培訓托福,申請留學。然後各種努力,各種不容易,終於申請到了某top10的美國大學。然後歡快的去上學,努力學習,努力考試,努力照顧好自己。又當女兒,又當學生,又當未婚妻。畢業之後回國結婚,百萬婚禮,中心區買了大複式婚房,到了一個大學當老師。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有一個無可挑剔的老公,歲月靜好,夠花就好。
大多數都有這樣一個留學夢,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擁有,前女友和我在一起四年,穿梭在街頭巷尾找黑中介只為了省一個月的中介費,後來因為付不起一個38平的婚房首付而分手了。我們比誰都努力,但還是無法過好這一生。
一年後她結婚了,北京人,有車有房,知道的那一刻我比她還開心,我媳婦終於熬出頭了。
——分割線——
沒想到居然突破了7k贊,誠惶誠恐。因為她曾經關注過我,所以抱歉不能取匿。分手之後沒有再聯繫了,以後也不會有,不能破壞別人家庭,我還是很自律的。很多人關心我的近況,說一下吧,單身,去了新公司剛剛滿一年,在積極申請北京工作居住證,如果順利的話,會嘗試申請自住房,具體什麼情況還不知道。如果北京不能落腳的話,可能會去一個二三線城市。關於另一半,我也是剛剛從春節逼婚的節奏中擺脫出來,目前還沒有合適的,未來的事未來再說。在此祝大家湯圓節快樂,湯圓不會長肉哦,多吃多吃。
——3月22日——分割線——
——3月22日——分割線——
剛剛看了一下當初賣130萬的內個38平的開間,現在已經245萬了。手動再見
先上圖,直觀表達:
想想以前媒體報道說「衡水二中為了不讓學生跳樓,真是下血本了!」。
教學樓上,密密麻麻的是鐵欄,外面貼著人們耳熟能詳的高考標語。雖然學校還沒有出面表示鐵欄是為何用,但「衡水二監獄」、「衡水二富士康」這些綽號已經出籠。
可能媒體有誇大和聳人聽聞之嫌,但有過親身經歷的人,都不會對中國各地的超級中學大驚小怪。
再想想的曾經火遍網路的「學霸女神」金刻羽。
「精通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義大利文;熱愛文學和藝術,鋼琴和單簧管技藝都達到了專業級水平;她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哈佛所有的本科課程;25歲拿到了哈佛經濟學的博士學位……(19)83年的她現在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最年輕的宏觀經濟學教授;而她的父親,就是前財政部副部長、前中金公司董事長、現亞投行掌門人——金立群」。
金刻羽們初中就通讀莎士比亞原著,我直到上大學之前連一本外文原著都沒看過;金刻羽們高中就到了國外名校,我們周圍的人除了北大清華不知道別的大學;在金刻羽們的人生道路上,國內的高考不值一瞥,但對衡水二中的孩子以及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高考仍是改變命運的獨木橋,不在「衡水二富士康」好好努力,他們也許只能去富士康努力了。
我家鄉,連二本都考不上的大有人在。今年剛結束的高考,我一個堂弟和表妹,都沒上本科線,都屬於比較認真踏實的那種。
如果你是出生在小縣城或城鎮甚至農村的話,估計也差不多。
這些考不上大學的,並不是說就沒有出路了,但是,成為精英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家庭的直接影響
金刻羽們和衡水二中為代表的我們,都很努力,不過二者的努力絕對不在同一個層面,這和智商也許有一定的關係,但更體現在家庭的不同,資源、人脈、視野和格局的巨大差異。
比如這位被哈佛提前錄取的小美女。
愛好是編程、帆船,英語非常流利,就這幾條,窮人家孩子都幾乎不可能實現了。首先是沒錢,其次是沒這意識。
實際上,不僅是我們國家,西方也是同樣的情況。
根據對2017屆本科新生的調查,超過一半的哈佛本科生來自家庭年收入超過12.5萬美元的家庭, 14%的新生來自家庭年收入超過50萬美元的家庭。精英學校制度化的『遊戲規則』、日常運作中的『話語』,是中產階級以上的。
《紐約時報》和《波士頓環球報》最近的兩篇文章聚焦於一群特殊的「精英學生」——常青藤聯盟等精英學校里那些父母沒有上過大學、來自少數族裔貧困家庭的「第一代」大學生。他們在大學生活期間,許多個人努力都用於應對「文化衝擊」,哪怕「Seminar上如何舉手發言、Office Hour是什麼意思、怎樣同教授等掌握校內資源的『權威人士』交流、在遇到學業和生活困難時如何/向誰尋求幫助」,這些對於他們來說,都是需要花大量心力克服的事兒。因此,翕如認為:這些人不能成功,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而是和出身更好的人相比,他們大量的努力都用於克服出身帶來的「文化障礙」了。
在國內也一樣。
有網友是這樣描述這種差異的:「同樣是985、211大學,我還有很多普通家庭的同學根本不知道除了好好學習之外,該向什麼方向努力,未來會有怎樣的可能。我們很乖的把時間都浪費在自習室了,最後,最好的算是保送本校研究生。
但是身邊有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同學,自入校就努力參與學生會、通訊社、競班干、寫論文、參與交換生活動,最終走的比我們都遠很多。我們曾經以為上大學就是在同一起跑線了,但其實不是,就像是健身,你自己蠻練和身邊有教練指導效果是天差地別的。」
(資料來源:窮人的孩子註定輸在起跑線上? - 湖北招生考試網)
即便考上大學,如果是一個比較差的大學,沒有過硬的文憑在手,又缺乏一技傍身,大學畢業後往往也不容易呀。
現在農村孩子是很難進入好大學。
因為教育的不公平。農村的師資力量和辦學條件越來越差,稍有不錯的老師,會迅速被挖到城裡的中學去。一個山區里三四百個學生,考到一本的可能只有三四個。」
(這是一部紀錄片里描述的,紀錄片名字就叫《出路》,講的是中國高等教育尤其是民辦高等教育的問題)
家庭的間接影響(尤其是對人格)
人是環境的產物。
馬克思曾說:每一個人的發展取決於和他直接和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人的發展。
家庭和環境,尤其是童年的經歷和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大學四年、碩士三年甚至再加上博士三年也可能抵不過一個童年。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
家庭可是被排在首位哦。家庭教育對兒童人格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氣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兒童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等方面的影響來實現的。
1、父母言行的影響。
兒童的許多態度和行為不是直接從書本上學來的,而是通過對周圍環境中的榜樣的模仿獲得的。
一般來說,孩子會靜悄悄地學習家長的言行舉止:母親愛打扮,講虛榮,孩子也愛打扮,講虛榮;父親脾氣暴躁,舉止不文明,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待人接物的態度,父母的情感、意志、理智等特徵都會在無形中影響到孩子,並刻下他們的烙印。
2、家庭氣氛影響著人格的形成。
在幸福愉快的家庭氣氛中長大的孩子與緊張和衝突中度過的孩子在人格上有很大的不同。
一個家庭,夫妻和睦、兄弟親善,往往易使兒童形成謙虛、禮貌、隨和、誠懇、樂觀、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徵。反之,一個家庭父母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經常打罵爭吵,往往會使兒童形成粗暴、蠻橫、孤僻等不良人格特徵。
3、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
很多父母都覺得學習很重要,可是不同對父母會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有些父母只能告訴孩子學習很重要,可是為什麼重要?到底該怎樣更好地學習,他們一籌莫展。
因為他們自己就沒受過多少教育,自己也不知道。
也有些父母天天望子成龍,自己卻是一條蟲。他們願意花很多錢買很貴的衣服,花大筆錢找家教,但他們就是不願意投入自己的身教。
然後他們搓著麻將告訴孩子要好好學習,看著泡沫電視劇喊孩子好好讀書,把一生的希望都寄託給了孩子,自己卻活成了loser楊。
這種方式即便有錢,其實也不容易養成精英吧。
更多的父母忙於搬磚、勞作,掙錢養家都困難,更不用說坐下來好好輔導兒女的學業了。
圖片來源:紀錄片《出路》
父母本身很優秀或者是精英的話呢,一定是:1)重視教育;2)有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他們知道如何更好地對孩子進行引導,因材施教,激發孩子的主動性、自覺性,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毅力等良好性格特質,當然,過程中的困難自然也會幫助孩子去克服,但絕對不是越俎代庖、一手包辦。就像開頭那個狀元的家長一樣。
母親的態度對兒童性格的影響
- 支配 一切切——服從, 無主動性 , 消極 , 溫和
- 照管過嚴——幼稚 , 依賴性 , 神經質 , 被動 , 膽怯
- 溺愛——任性 , 反抗性 , 幼稚 , 神經質
- 順應過度——無責任心 , 不服從 , 攻擊 , 粗暴
- 忽視——冷酷 , 攻擊 , 情緒不安定 , 創造力強 , 善交往
- 拒絕——神經質 , 反社會 , 粗暴 ; 企圖引人注意 , 冷漠
- 殘酷——執拗 , 冷酷 , 神經質 , 躲避 , 獨立性
- 民主——獨立性 , 爽直 , 協作 , 親切 , 善於社會交往
- 專制——依賴 , 反抗 , 情緒不安定 ,自我中心,膽大
具體來說,我整理了一張表,見下圖:
綜上。
原生家庭中的親屬及其他關係對我們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你在什麼樣的家庭出生、成長,直接決定著你成年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的很多技能、習慣、處事方式都是在原生家庭中習得的,包括如何與人溝通、互動,處理我們的情緒和需求。同樣,我們價值觀和信仰的形成也與我們的父母和家庭息息相關。
你說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我不知道具體有多大,我只知道非常之大。
家庭的影響,不僅在於金錢和物質,更在於理念和方式方法,而物質又會影響理念與方式方法。
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甚至說過一句話,大概就是「給我一打孩子,給我足夠的外部資源和條件,你想讓我把他培養成啥我就給你培養成啥,醫生就醫生,技工就技工」。(評論有糾正說是華生,道個歉,順帶感謝!)
這些東西可不就是家庭提供的嘛!你說家庭的因素有多大。
當然,這話也不完全靠譜,忽略了人的能動性。
你看一些超級精英,人家那就是先天基因決定的,不過離咱太遠,討論意義不大。
但是普通人,的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良好的思維方式,慢慢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說成為精英,改善自己的生活還是有機會的。
這也是我一直從事的工作,教育培訓、人才開發與職業諮詢。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思維燈泡)
延伸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辛勞一生,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 - 知乎(11000+字長文深入剖析)
有朋友表示看完快絕望了。
其實也不盡然。
精英本就是少數啊,幹嘛每個人都要成為精英,成功學這一套我不太贊同。
另外,認真看那個萬字長文的鏈接文章,堅持認真讀完,好生理解會有收穫,真的理解了就不會說絕望了。
另外,關於收入,我公眾號最新一篇文章我覺得分析得還算透徹。
勿噴勿噴~
個人誠心推薦公眾號:思維燈泡
我在裡頭會對職業發展系統深入展開論述 還可以點「菜」我回答。
我有個live是專門講人的潛力的評估 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就不附鏈接了 免得像推銷
我來提供一些乾貨。
在iTunes U上聽了加州伯克利分校社會學系教授 Ann Swidler 的課,非常贊。其中一節講的就是美國的社會流動和社會差距。她提出,社會學家們迫切想要了解,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社會上的機會是否存在差異?父母的背景對孩子們的事業有多大的影響?
答案是,是決定性的差異,是決定性影響。
以下是摘錄 翻譯自她課程的話。假設一下,社會學家們採訪了很多大集團的 CEO,發現80%的人來自與不那麼富裕的家庭。於是他們假設,嘿,我們的社會有很高的流動性嘛。然而,事實不一定如此。如果你來自富裕的家庭,相比其他孩子,你的背景會讓你有幾百倍的機會去成為 CEO。傳統的分類方法無法系統解釋個人的努力和家庭影響對於事業的真正作用。
於是社會學家們想出了一種新的,非常聰明的評價社會分層作用的方法。 Blau 和 Duncan 在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美國職業結構研究)這本書中提出了這一天才的想法。該書出版於1967年。這本書徹底改變了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社會分層和社會不平等的方法。這一開創性的作品創立了新的方法,新的理論,新的概念,至今為止,這一作品仍然支配著全世界社會分層的研究。我自己有一本第一版的,我甚至認為這書可以拿出來當古董賣錢。
如果要研究人們在社會中事業是否成功,一個大問題是人們存在於不同的時代。如果你生於1950年那麼你可能有一份非常不錯的製造業的工作,一個中產階級的收入和生活。但是如果你生於20年後的1970年,你參加工作的時間是1990年,如果你是那個藍領工人的孩子,如果你有他的技能和教育,你的工作機會將大大不同於你的父親。而這種改變不是因為你自身,而是因為你所處的歷史時代的緣故。經濟變化和人口變化對於就業的影響巨大。
Blau 和 Duncan 1962年開展了大量對美國男性的問卷調研。他們訪談了25到64歲的美國勞動階層的男性。他們問訪談者:你現在的職業是什麼?你16歲時你父親的職業是什麼?你接受的最高教育是什麼?你父母的最高教育是什麼?還有其他很多變數,但是最重要的變數是父親的職業,父親的教育程度,母親的教育程度。他們沒有分析母親的職業,因為很多女性當時都是家庭主婦。還有你的職業和你的教育。而具有開創性的是,他們認為社會流動性的程度,社會機會平等的程度,體現在父親的教育程度和職業和孩子的成就之間的相關性有多小。如果發現你小時候你父親做什麼和你長大之後你做什麼之間完全沒有相關性(=0),那麼整個社會是完全流動的。也就是說,即使知道父母的職業和教育程度,人們也完全無法預測孩子的職業和教育程度。相反,如果相關性是100%(=1),那麼只要知道父母的職業和教育程度,就完全可以推測出孩子的職業和教育程度。整個社會是完全不流動的。通過計算相關性,可以比較不同時代,不同職業之間社會流動的差異。
那麼他們是如何衡量人們的成就的呢?他們利用了持續性變數。持續性變數是指你擁有一個標準可以通用於所有人,比如身高體重。教育年份是一個持續性變數,但也有問題,是否接受12年教育的人就比接受6年教育的人多出兩倍的教育?5年級和6年級的差異和11年級和12年級的差異相同嗎?教育是持續變數,但是內部卻不平均。 身高和體重是平等的,但卻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去衡量高低。因此 Blau 和 Duncan 開創了一個新的評價體系:職業聲譽評價指數。1963年,他們隨機讓美國人去給不同的職業評分。從1分到5分,做數據處理後排序。這就體現出美國人民心目中不同職業聲譽的排行。伯克利學生2012年也在線做了排序,這個結果和1963年的結果基本類似。門衛是23,垃圾工是22,礦工21,卡車司機20,這個都是一致的。最高的兩個職業都是醫生和律師。你們太好了,都把教授排到第三。你們對警察的排序比1963年高一些。但是兩個排序基本一致。
Blau 和 Duncan 研究了大約2萬美國人,他們將父親是高聲譽職業被調查者作為一個最高的階層,去看一下他們現在的職業。結果顯示,16.7%的高聲譽職業的後代繼續從事高聲譽職業。很多人看到這個結果之後說,你看,這些高聲譽職業的後代不都是從事高聲譽職業嘛,社會流動性還是很強的。他們中竟然還有2%淪為農民。美國社會很開放嘛!但是,請注意,但是!你需要對比一下所有職業的後代成為高聲譽職業的比例!在涵蓋所有職業的2萬美國被調查者中,只有1.4%的人的後代能夠從事高聲譽職業!現在你理解了,那些高聲譽職業的後代成為高聲譽職業的概率,要遠遠高於美國人平均的水平,要高出11.7倍之多!高聲譽職業能夠給他們的後代帶來巨大的優勢。再看一下,那些非技術工人的後代。他們的後代中有多少成為了高聲譽職業呢?0%(&<0.5%)!如果你的父母是非技術工人,你成為高聲譽職業的比率小於0.5%。他們中只有6%成功進入了高聲譽職業下面的階層,即領取工資的專業人士。但是所有職業美國人的後代成為這個職業階層的平均比率是10.2%。他們中有7%和他們的父親一樣繼續從事非技術工人的工作,而所有職業美國人的後代成為這個職業階層的平均比率是是2%。 整體來說,你更傾向於成為你父親的職業,這個概率比從事其他工作的概率都要高出很多。高聲譽職業傳遞給後代更多的優勢,而低聲譽職業傳遞給他們的後代更多的劣勢。另一個影響你現在從事職業的決定性因素是教育。綜上,在1962年,父親職業和後代職業的整體相關性是0.4。
評價一下這個研究,首先數據太老了,過了將近五十年,很多事發生了變化,比如更多女性參與工作,給孩子帶來的優勢和劣勢某種意義上多了一倍。其次這是針對美國的研究,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中國子承父業的文化更加強大,差距必然會更大,可惜我們目前沒有這樣的量化研究去衡量具體的差距有多少。第三,中國的戶籍制度極大制約了教育資源的分配,也就同時制約了社會流動。第四,相比美國,中國更加看重隱形社會資本。所謂隱形資源,就是無法量化的社會資源,包括教機遇,聲譽,人脈,經驗等等。這種隱形社會資本在就業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第五,在美國的職業聲譽評價指數中,官吏的聲譽並沒有排在前列,但是在國內這樣的情況可能正好相反。(我將 prestige翻譯成聲譽,其實它還有威望,權威的意思。如果說聲譽,很多人可能說官吏名聲不好很正常,但是說威望和權威的話,官吏必然排在前面。)
因此,當前中國高聲譽職業父母對後代具體影響,只會比0.4更高。期待引入更多數據進行討論,比如:
2006年1月,國家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課題組對國家重點高校進行了調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國家重點大學,20世紀90年代以來招收的新生中,農村學生的比例呈下降趨勢:清華大學2000年農村學生的比例為17.6%,比1990年減少4.1個百分點;北京大學1999年農村學生比例為16.3%,比1991年減少2.5個百分點。最新的數據中,北京985高校中農村考生比例僅為20.8%。2013年,北大新生農村生源比例為14.2%。
因此,對於很多精英來說,反躬自身,你的優秀就是理所當然的,生下來就比你的同輩們多出十倍到百倍的機會,應當為自己的不成功而羞恥,並沒有任何可以吹噓的理由。
論文和數據可以搜索書名,iTunes課程關鍵詞就是Anne Swidler, UC Berkeley, Sociology 101。這27門課全部都有視頻和語音下載,暫時還沒有字幕。順便一說,伯克利大學很多課程都上線了,真心不錯。
---------------------------------------------------------------------------------------------------------------
另外感覺,知乎真的是社交網站,內容不在於正確,而在於精彩,回答不在於邏輯,而在於G點,多麼好的一道題,沒有幾個社會學的專業答案,我這個半路出家的翻譯一個視頻的字幕就算乾貨了.
很多人提到城市化比率上升應該被核算進錄取率裡面,是沒錯,但是同學們啊,你們想過沒有,既然城市化比率上升了,城市戶口的人多了,那麼錄取率中城市戶口的人的比率比之前變動不大,就說明還有一大部分城市戶口的學生不見了,莫非他們是被公正公平的高考淘汰了嗎?很多人也許想到答案了,沒錯,中國目前一大部分城市戶口的學生沒有被核算進高考錄取率中,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參加高考而出國了。這部分人,接近100%都是家裡比較有錢的(國外本科獎學金非常難拿),父母恐怕大部分都從事著高聲譽職業。他們未來回來之後自然也會繼承父母的不可見資源,在人才市場上大殺四方,擠占農村戶口學生們的就業空間。而很多人看到城市化比率上升,而城市戶口錄取率沒有變化就以為真的有更多的平民學生進入了階層上升的通道,卻沒有發現這種通道和就業市場的人才結構息息相關。當海龜們像以前的城市戶口大學畢業生一樣霸佔了人才市場的頂層結構時,從就業方面來看那些平民的大學畢業生競爭力反而比以前更加削弱了,沒有勞動力和技能,只能徘徊在城鄉結合部,名義上是城裡人,其實日子不一定比成外人過的好。這就是蟻族們的來源啊!數據不會說謊,但是對數據不充分的解讀,卻會讓很多人陷入迷茫和錯覺中。
評論中 @余士提供了課程鏈接,可以參考一下:
Sociology 1, 001
上面鏈接有問題的,可以試試伯克利大學對外授課視頻地址,裡面的課程都非常不錯
UC Berkeley Webcasts
Review on JSTOR
微博上看到的。
英國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在1964年為BBC電視台拍攝了記錄片《7 Up》,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是上層社會的小孩。
此後每隔七年,艾普特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
而今,《人生七年》已經出到第八部
《56 up》。
一開始,拍這部片子的本意是揭示不同的階級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但在這一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導演也發現自己從開拍時試圖映照英國階級社會狀況的社會觀察者,演變成一個命運的沉思者。
不妨看看片中主角們的人生歷程吧。
7歲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
上層階級讀私立學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經每天在看《金融報》或者《觀察家》了,他們明確知道自己會上哪個高級中學——然後上牛津大學——然後成為著名律師著名人物之類;
中產階級的男孩也有一些夢想:反對種族歧視、幫助有色人種或者到哪裡上學讀書、有個什麼職業,女孩子則想著長大了嫁人生子;
而在窮人區貧民窟上寄宿學校的下層階級的孩子甚至談不上什麼夢想,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這也成為了他們的願望。
在他們56歲的時候。
當年那幾個上私立學校的7歲孩子已經按照既定路線上了牛津大學,然後都做了著名律師,過著上層社會的優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們的孩子也無一例外地走著父親的老路——好中學好大學好工作;
中產階級的男孩子有三個也上了大學,第一個Bruce牛津大學數學系畢業後成為了一個中學教師,按照他的理想幫助窮困地區的學生,後來回到英國在一個普通的公立學校教書,過著平淡也還安靜的生活;
另外一個農家子弟Nick從牛津物理系畢業後,到美國成為美國著名大學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個身材外貌氣質極佳的美國妻子,他是這裡面唯一一個成功晉級精英階級的人;
男孩Peter年輕的時候政治思緒很激烈英姿勃發,大學畢業後做了教師,中途因為發表政治言論被民眾抨擊退出了電影拍攝,56歲時候重回拍攝,已經改行做了公務員,家庭穩定幸福兒女雙全且優秀,和自己的美麗妻子業餘時間一起創辦樂隊進行創作表演並在業內取得很不錯的成績,身材修長氣質優雅,他們依然穩定地處在在中產階級這個梯度里。不過那些中產階級出來的女孩子則表現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準確地分出誰的故事:無一例外她們嫁人結婚生孩子,她們的人生幸福程度幾乎與她們的婚姻美滿程度完全掛鉤。
而那幾個來自底層社會階級的孩子(有色人種居多),他們年老以後,都當了一堆孩子的爺爺奶奶,而他們的孩子,極少能上到大學,做著都是普通的服務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類。而他們自己,常與失業相伴,如果沒有好的社會制度,他們其實處境堪憂。
(情節總結來自豆瓣,侵刪)
所以明白了嗎?
階級,也就是所謂的家庭環境,在人的成長中是極為重要的。
良好的家庭環境,意味著什麼?
一、優渥的教育條件。
二、健全的人格培養。
三、更為明確的目標。
四、更多的生活保障。
在這種家庭中出生的孩子,能夠按部就班的接受高等教育,父母自身也會在其人格上投射下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總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該怎麼去實現,即使不成功,至少也不會輸的一敗塗地。
人生啊,是一場接力賽,而不是百米狂奔。
但是否就真如《寒門再難出貴子》中所表現的那樣,優良的社會資源早已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盡,你的出身決定了你的成就呢?
太絕對了吧。
正如劉瑜老師所說那樣:「精英階層固然生活更舒適,但是社會對他們的期望值也更高,所以他們和夢想的相對距離,和底層與夢想的相對距離其實是一樣的。」
而同樣的距離,你的可要比他們的輕鬆的多。
我們所擁有的社會資源固然已按既定格局分配,但個人自身的天分卻不會因為家庭環境而產生差距,而更多的例如努力程度,求知慾望的品質更是自身可控的,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資源。
或許,你在付出努力之後,依舊沒有達到所謂社會精英的層次,但倘若你的人格沒有問題,我便會認為你是一個優秀的,成功的人。
我討厭那種非黑即白的宿命論,世界可沒你想像的那樣簡單,把家庭環境看作全部的傢伙,我打心眼裡看不起。
最後,還是以劉瑜老師的一段話結尾。
「事實上到影片最後,這14個人絕大多數都變得比年輕時更可愛,在時光的雕刻下,鑿去狂妄,磨出溫潤。說到底,誰都終將被扔回時間的海底,在那裡與其它魚蝦貝殼一同聆聽無邊寂靜,而在這之前,我們能指望的,大約只是心靈成長,祈禱生的優雅可以撫慰它的渺小。 」
希望你不會在最意氣風發的時候因為家境浪費了青春。初中的班花,他的父親經營著本市最豪華的樓盤。沒參加中考,直接去省貴族中學,學A-level(為出國做準備的英式課程體系),全英文教學。2008年的時候,學費一學期4萬,校服有6套(春冬季、夏秋季、正裝、禮服、運動裝和睡衣),兩人間宿舍,帶洗衣機和冰箱。高中畢業申請留學,去加州大學學金融。
高中她發了一條說說。她和她的父親吃西餐,從裡到外,刀叉各3件。那個時候我刀叉都不會用。大學裡各種買裙子,大多是Dior和Gucci。她曾說:「我穿裙子一點都不美。」可現在美的像天使。高中談了個男朋友,巨賈之子,兩人一起出國,正準備完婚。她目前在加拿大,做留學諮詢工作,半天上班,半天健身房。她會開遊艇。不久將回國,女承父業,做管理層。
大學裡最好的異性朋友放棄了考研,家裡人固執的認為女孩子讀書沒前途,指著她早結婚早掙錢。本科的學費,還是父親從麻將桌上湊來的。
她的親弟弟,開的商店倒閉,也不願下地幹活,成天伸手要錢,父母卻縱容著。馬上就到娶媳婦的年齡,「姐,我的新房還指著你呢。」
她的姑姑,幹活的時候被蜱蟲咬了,鄉醫院治不好,在縣醫院裡高燒不退。五年來,整個縣裡被蟲咬的人很多,就是不見衛生部門來管,記者報道,也被壓了下去。
她很努力,但還是在貧困線上掙扎。
空間里,一喜一悲輪番上演。現實中,那得有多少「變形記」。
「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
評論區出現對於精英的討論,應該是精英、有錢與上層社會三者的區別。願聞其詳。
————————————
不同的家庭,決定了子女的起點。起點既可以是物質的豐盈或短促,可以是眼界的寬闊與狹窄,可以是成長的有序或失衡,可以是知識技能的富足或局限。有的家庭要為生存奔波,有的則可以停下來,想想今後怎麼做。
「鳳凰男」(高學歷的農村男性)可以英俊瀟洒、談吐幽默、風度翩翩,但貧困的烙痕很難褪去。自卑和敏感,始終埋在內心深處,如影隨形。
普通的家庭,想著孩子怎樣成為精英;
精英的家庭,想著讓孩子成為怎樣的精英。
絕對不能放棄改變命運的努力。人生還長,何苦早早認命。
這其中的區別,你應該了解了。寒門能出貴子,只是可能性越來越小了。
這兩年我一直在某平台上做家教,平台上收費比市場貴30%,因此在平台上找家教的家庭條件幾乎都比較好,在南京都有中產的水平。
由於平台只教6到12歲的孩子,所以孩子們的的家長几乎都是80後,這些家庭條件優渥的年輕家長們,讓我看到了和我們這一代完完全全不一樣的教育方式。
在知乎很多「家長有什麼神邏輯」這樣的問題里,很明顯的發現,我們90後或者80後的家長,無論家庭條件如何,絕大部分都還保留著一種老思維,比如拿自己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對比,包括打罵,包括不尊重我們,等等。
然後在新一代家境良好的家庭的身上,我幾乎看不見這樣的事。
他們的孩子依然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不同的是,越來越側重「興趣」,尤其是英語口語,儘管家長們都清楚口語不會是高考的重點,但是平台上幾乎所有家長都要求英語老師一定要口語發音標準,教授時以口語為主。
並且,他們知道輔導班不是上完就結束的,因為大多家庭富裕的家長們都有著比較高的學歷,他們自己都非常清楚孩子每個輔導班上到哪,我們這樣的家教只是負責給他們做預習複習,等我們走了,家長有空,還會陪伴孩子繼續鞏固,年紀比較小的孩子還要陪伴讀英語繪本和故事,每天都會空出一定時間讓孩子下樓運動,因為健康格外重要。
在相處的過程中,我明顯感受到他們對孩子的尊重,比如與孩子發生矛盾,很多時候孩子們會跟我說,我充當了孩子們大朋友的角色,我會反饋給家長,他們會認認真真的和孩子道歉,想一想我們那個年代的家長有幾個人能做到?
再比如說,我在這個平台教過快二十個學生,他們互相之間都不認識,有一個細節驚人的相似,那就是每次下課家長都會讓孩子送我出門,給我按電梯,表示對老師的尊重。
還有,因為他們家境優渥,每個假期家長們都會帶他們去各國旅遊,每一次旅遊每一個家長几乎都會做好攻略,並且會提前跟我說讓我給他們講講相關國家的知識與故事,我們小時候的家教課如果說這些一定算「說無關的話」吧?一定是只能講語數英的題目。
因為家庭條件好,所以他們從不吝嗇,有什麼好東西都會想著朋友,很多時候也會想著我,懂得分享,我的學生知道我喜歡喝冰水,但是他們家沒有冰水的習慣,後來暑假每次我上課之前專門幫我到冰箱冰,我和他媽媽說這個事的時候他媽媽很驚訝,說完全沒和他說過。(這個孩子只有6歲)
他們想要什麼,只要合理,家長就會購買。比如我一個學生之前想要小天才電話手錶,她闡述了購買理由,並且買回來也沒有亂玩,而是合理使用,家長覺得就是個方便的好東西。同樣的道理適用於衣服,別的貴一些的電子產品。
相比於不少你現在見到的拜金女孩子,他們出身貧寒,什麼都沒有,進大城市什麼都想要,也可以理解,而這些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從小就不會想到問別人要東西要錢。他們自己從小到大的用品都是名牌,(出於質量使用感受的考慮,他們的收入用這些牌子非常合適)你覺得那種為了一個包去劈開雙腿陪別人睡覺存在的可能性大嗎?
他們的生活中學習很重要,但學習絕不是唯一。他們身邊的小夥伴的家長都互相認識,過生日家長會鼓勵開party,家長會去買好生日禮物,絕不像我們以前,什麼「不許去」「浪費時間」,在他們這,玩也是孩子重要的生活過程。
我舉了這些例子想說,假如我們或者80後小時候這一代,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分配顯現出的差距還沒有這麼明顯,那麼00後05後的孩子們體現的一定會越來越明顯,因為他們開始懂得真正的關注孩子的全方面成長,包括心理和性格,素質,甚至不少家長為了孩子專門學了心理學,聽了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
這些孩子的優秀不僅限於成績好,他們的眼界,見識比同齡人廣,性格素質也比同齡人好,你想一想,寒門的孩子可能還在每天5點起干著農活,吃不飽穿不暖,他們偷偷踢個毽子父母都要說,我們花了那麼多錢供你讀書,你是全家人的希望怎麼還能玩?他們可能上大學才第一次進城,而這些孩子10歲不到就去過好幾個國家了解過世界大致的樣子了。
更多的窮孩子上了大學,發現自己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而現在家境好的孩子的特長都不止一樣,一個暑假考幾個樂器的級,更可怕的是不像我們以前學完就丟了,他們的家長陪伴著,支持著,真正的當作一個興趣愛好。
今年的高考狀元就是個很好的例子,10年後,20年後,只要我們國家的貧富差距不減小,孩子們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這種差距不止在成績上,還有能力和性格上,自卑與自信的鮮明對比會非常殘忍。
家境良好的孩子真正的在培養「精英」,高考成功與否都不會決定命運,畢竟他們還有出國這條路,而寒門大多希望孩子們上個大學,改變命運,不是不可能出精英,是教育方式差的太多,可能性太小了。
本文認真分析,不存在任何歧視,玻璃心請遠離。給大家講個故事。
話說,這是一個關於兩對雙胞胎的故事。
那是1988年,那一年,有兩對同卵雙胞胎在哥倫比亞波哥大的一個醫院同時出生 。
然而坑爹的是,醫院的一個烏龍,把他們4個雙胞胎搞混了。。 就這麼的,當成了兩對異卵雙胞胎,讓他們各自的家庭領回家。(異卵雙胞胎所以長得不一樣。)
就這麼的,兩個家庭,分別帶著兩對雙胞胎的各一個,回家各自長大。
20多年後,他們成了這樣。
這是Bernal家的Jorge和Carlos..... 他們在城市裡長大, 於是一個成了工程師,一個成為了會計。
這是Canas家的William 和Wilber, 他們在農村長大, 於是都成了屠夫。 打理著家裡的一家肉鋪。
這兩對雙胞胎就這麼互相不知道彼此的度過了20多年。
直到有一天……
Jorge的一個朋友到William的肉鋪里買肉,突然看到了正在賣肉的William ….
Jorge那同事完全不敢相信, 我擦, Jorge你居然在這裡賣肉, 小樣偷偷兼職不錯嘛!!
然而William表示, 搞毛,我不是Jorge,我也不知道你說的Jorge是誰。
肉店裡別人也說,William工作很努力,幾乎除了睡覺之外從來不離開肉鋪。
下面這個是Jorge.....
Jorge同事後來回去把這事兒告訴了Jorge。Jorge表示,哈哈你一定認錯了,我雖然的確是有一個雙胞胎。 但是那個是異卵的,長得完全跟我不一樣。
這事兒本來就這麼過去了。 然而謎題一直在Jorge同事里揮之不去。
這就這麼一下拖了6個多月。直到有一天。
那是2014年9月9日。
同事拍了一張William的照片,拿給Jorge看。
看到照片的那一剎那。 Jorge呆住了。
照片上那人真的就是他。 但是又不是他。
他把照片從手機傳到電腦上,自己端詳一番。 發現, 那真的長得跟自己一模一樣。
Jorge把這個事情告訴了自己的兄弟Carlos....
Carlos也驚呆了....
他們兩人開始懷疑起來。
難道真的是抱錯了么。
難道他們兩人真的有一個親生父母不是現在的父母。
難道他們真的不是雙胞胎!
難道他們真的連血緣關係都沒有了!!
Carlos更為抗拒,因為一直以來Jorge的表現跟父母更像。 而Carlos一直跟家裡有些格格不入。
又經過很長的心理鬥爭。
他們終於決定, 跟對方見上一面。
四兄弟,終於坐到了一起。
工程師Jorge,賣肉的William,會計Carlos,賣肉的Wilber
Carlos和Wilber
他們一個在城市裡長大,做著會計。 一個在農村長大,做著殺豬賣肉的活。
從對比上就可以清晰看到,Wilber的手比Carlos更大,也更粗糙。
但是Carlos的身材比Wilber更高大一些,因為城裡長大的伙食更好。
Wilber長大的家庭。
Wilber和William的父母。
如果沒有抱錯,已經成為會計的Carlos,本應在這樣的家庭長大。
這是Jorge和William
如果他們出生時沒有被抱錯的話,右邊的威廉就不會成為一個屠夫。 他會在城裡上學,接受教育。。像Jorge或者Carlos一樣成為工程師或者會計, 而不是現在一樣在農村農場里工作。
William從小就很努力,很努力的想擺脫自己在鄉下的困境。 他決定去參軍,因為表現突出,他甚至得到了去上軍官學校的獎學金。 但是,就在即將被接受的那會,他發現,獎學金的先決條件是必須要有中學畢業證書,可是他沒有。。 他12歲的時候就輟學了。。 因為離他最近的中學也在走路5小時之外的地方....
如果他要去上學的話他的家裡就要給他出住宿費,制服費,家裡還少了一個壯勞力。 沒有辦法,只能讓他在家裡工作。
就這樣,兩兄弟的道路,越走越遠。
William和Wilber生活在窮困的鄉下,而Jorge和Carlos雖然生活在城裡,但是他們家境也不是特別好。兩個家境都不好的家庭,因為在城裡的兩兄弟能有機會接受了教育。
於是,這四人的職業軌跡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
然而他們只能選擇接受這一切。
紐約時報用很大的幅面報道了他們如何相遇,如何見面,未來如何打算的事情。 很長,感興趣的可以去看
原文載於英國那些事兒,侵刪。
非常關鍵,首先來讓我們看看今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狀元的案例。他在成績揭榜時提到,自己的家庭氛圍對自己的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因此每一步的基礎都打得比較牢靠,所以最後自然就水到渠成。
很少有媒體或者大眾會去思考這些出自好的家庭的孩子們屢屢在教育上取得成功背後的根本的社會結構性原因。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Felix Bourdieu 給出了什麼樣的社會學解讀。如果說在自然科學的領域中雄心勃勃的科學家們比如愛因斯坦試圖尋找一種萬有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來闡述自然界的本質,布迪厄提出的場域理論可以說是對人文科學版萬有理論的一種嘗試。
在社會科學的學術研究中,場域理論被廣泛地應用於教育與社會再生產的分析中。
在本文中,我將應用簡化通俗版的場域理論來分析這一社會現象。
布迪厄簡介:
皮埃爾·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當代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論批評家,法蘭西學院唯一的社會學教授,和英國的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德國的哈貝馬斯(Jurgen Harbermas)被認為是當代歐洲社會學界的三傑。
PS: 布迪厄生前是我導師Thompson的好友,也是我最愛的學者之一。
什麼是場域理論?
場域理論主要由三個核心概念構成,場域
(field),資本 (capital),慣習(habitus)。
什麼是場域?
布迪厄認為,人類社會是由無數個場域構成。為方便理解,可以把一個場域想像成一個籃球場。每個場域有它特定的遊戲規則和玩家們。
與籃球場不同的是,在社會的場域中,規則並不是那麼明確。玩家們需要自己摸索和感覺那些場域中的潛規則來進行遊戲。比如在教育所屬的場域中,主要玩家們由來自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者,學生,教師,家長等等相關人士組成。他們相互競爭來求得最大化地取得場域中有限的資源,比如名校資源。
場域的規則是相對固定的,但是也可能由於外來衝擊而改變。例如,政治因素,由於改革開放後顯著的政策改變, 1978年前中國的教育場域規則和1978後的很不相同。再比如科技因素,互聯網的衝擊也在改變教育場域的規則。
什麼是資本?
布迪厄對資本的定義不局限於傳統上經濟意義的資本,比如金錢,不動產等等。對他來說,資本是廣義的和多元化的,可以是文化性的,社會性的,象徵性的等等。比如一個人會彈鋼琴和讀莎士比亞,他就比不會的人多了一些文化資本。再比如,一個人,他擁有強大的社會關係和政治資本,他就比那些小老百姓多了社會資本和象徵性資本。除了經濟資本,其他屬性資本的傳遞與獲取也需要長時間的培養。
不同屬性的資本之間可以相互轉化,但這種轉化往往不是瞬間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比如,擁有更多經濟資本的人可能供孩子去國外名校留學,從小學習藝術來讓下一代獲得更多文化資本。
每個場域中的玩家們都擁有著不同量和質的資本,而這決定了他們在這個遊戲中的地位和玩法。
什麼是慣習?
就如之前所說,每個場域中都有一定的潛規則。慣習是那些潛規則的內在化。
誰擁有最多符合這個場域的慣習誰就玩得最好。慣習與習慣的區別是習慣是個體性德,而慣習是社會性的。慣習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感覺。就像我們所說的打遊戲的手感,你只知道感覺告訴該這麼做能勝利,卻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往往把那些慣習當成是天賦而忘記了他們其實是我們後天通過在場域的遊戲中不斷摸索培養出來的。
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博大精深,上述只是一個非常粗糙的簡介,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好好拿起他的書讀一讀。
應用場域理論: 教育與社會階級的自我再生產
就如上述所提,教育是一個很宏大的社會場域,有無數的玩家。
它的規則也在不斷地改變。在這個場域中,毫無疑問,父母是一個很重要的玩家群體。他們連接著其他的玩家們(學生,教師等等)。在這個場域中,文化資本相比於其他資本來說更為重要,因為其本身是文化資本與其他資本相互轉換的重要渠道。
在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父母們的文化資本不斷地通過培養孩子慣習的形式來傳遞給下一代,如說話方式如口音,思考方式,特定的行為方式等等。我們常說的教養也是慣習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他們其他形式的資本讓他們能夠通過社會渠道增加孩子的文化資本,比如上培訓班,出國遊學,動手科學實踐等等。擁有大量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的土豪家長們可以通過這一渠道來彌補其本身文化資本的不足。
當然,除了家庭教育,學校也是孩子們獲取文化資本的重要場所。然而,父母的資本擁有量往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孩子所去的學校。
父母的資本量越多越豐富,孩子能獲取的文化資本就越多越豐富。而孩子們的文化資本越多越豐富,就越能適應教育這個場域的規則,去越好的學校,特別是國外那些注重學生全方面素質的名校。現在隨著素質化教育的發展,這一趨勢在國內也更加明顯。
不同形式的資本通過教育一代代中不斷地繼承與循環。往往那些錄取世界名校的孩子們本身也來自社會的精英階級,其父母相比於普通家長擁有更多的文化,經濟,社會及象徵資本。由於教育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孩子將來所處的社會階級,這種現象造成了社會階級的固化與自我再生產。社會的階級越發展越穩定,這一趨勢越明顯。也就是說現在的中國比1978年的中國要明顯,現在的美國要比現在的中國明顯。據哈佛大學招生辦統計,2014年其60%錄取的美國學生是來自全國收入前10%的精英家庭。在中國,儘管農村學生所佔的在校大學生總人數逐年提高,到2012年達到了59.1%, 重點大學的農村學生人數在逐漸降低,到2012年降到了不到20%。當然這裡說的是大的趨勢,也有小部分學生憑藉天賦和自身努力,突破本身資源的限制,進入精英教育。
那些「別人家的孩子們」絕大多數來說並不比普通人聰明多少,他們的成功離不開父母各種資本的支持。他們只是擁有更多適合教育這一場域的資本和慣習, 而這讓他們在這場遊戲中很會「玩」,玩得如魚得水。
隨著中國社會進入發展新常態,邁入穩定「慢發展」,家庭的因素對精英的誕生將越來越重要。
參考書目: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 of capital』 in Richardson, J (Ed.)
(1986)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pp.241-258
Bourdieu, P.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Press: Cambridge
我回答的其他教育相關問題:
-給大學生擬一份通識教育書單,哪些書可入圍?
- 如何使自己不怯場?- 20歲做什麼,可在5年後受益匪淺?
Live:
《經濟學人》的正確打開姿勢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這樣管理時間,一年當三年用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如何三年掌握英日西三門語言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
更多語言學習筆記見微信公眾號 瀟峰學長,ID:xuxiaofeng600。
回復 語言學習筆記 即可獲得。
專註語言,效率,閱讀,追求真知,一周一更,讓每一篇擲地有聲。
兒子,今天爸爸跟你談的是:我與別人的爸爸有何不同。
先提及三個事例:一是李開復對女兒說,成績只不過是虛榮的人用以吹噓和慵懶的人所恐懼的無聊數字而已;二是鄭淵潔在兒子18歲後,送給他兩個禮物,一輛車和一盒避孕套;三是廣西有個學生考上了清華大學,父母的教育秘訣是——沒有什麼特別的辦法,只是讓他快樂地成長。
幾年來,我非常關心你的學習成績。你肯定有點不耐煩了。瞧,李開復說了,成績只不過是無聊的數字而已,是用以吹噓的。我要告訴你,李開復曾經是Google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他給兩個女兒提供的受教育環境和物質保障,是我難以比及的。李開復的女兒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李開復講「成績是無聊數字」的同時,還說了句:最重要的是你在學習,你需要的唯一衡量是你的努力程度。
李開復勸女兒不要在乎成績,但給女兒寫信時,又很自豪地提及女兒的「高中微積分第一名」。因此,你千萬不要把成績當作無聊的數字,依然要堅持刻苦學習。李開復對女兒留學不留學其實無所謂,他的資產和影響,足以使女兒有個很舒適的工作。而你的成功要靠自己的打拚,因為爸爸沒有李開復那麼大的能耐。
你是讀著鄭淵潔的故事長大的。童話故事使鄭淵潔賺得盆滿缽溢。在這種家境中,鄭淵潔的兒子拒絕了校園裡按部就班的課程,在玩耍中發展自己的人生。他去非洲旅遊,回來後竟然瞞著父親出版了攝影集。而像我這樣的爸爸,頂多給你一些遠遊的路費。我們父子與鄭淵潔父子不是一個檔次,他的家教理論不適合我們。你作為平民百姓的孩子,依然要沉浸在校園的課程里,除了刻苦學習,別無選擇。
廣西的學生考上清華大學,父母的教育秘訣是:沒有什麼特別的辦法,只是讓他快樂地成長。這裡,我們要搞懂什麼是快樂成長。我對你的學業要求很嚴格,有人曾經斥責我:「你給孩子施加了多大的壓力啊,孩子能快樂成長嗎?」兒子,你要記住,快樂成長與刻苦學習並不排斥。刻苦學習不意味著你放棄郊外踏青、暑假旅遊、網路聊天和課外閱讀;它只是要求你在一定時間內,集中精力去學習,不要分神,不要懈怠。而優秀的學習成績,是你快樂成長的精神財富。爸爸對你的要求是,學習時,必須全神貫注,不能淺嘗輒止。閑暇時,那就由著你的性子,去玩吧,只要健康,只要安全即可。
兒子,請記住,那些聲名顯赫的家長,因為家境的殷實,下一代不存在就業謀生的壓力。一些教育家聲稱的「賞識教育」、「快樂成長」,那僅僅是理論層面的說教而已。古訓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在今天仍然靈驗。
兒子,爸爸與上面這幾個爸爸不同,爸爸其實又跟更多的爸爸相同——那就是渴望著下一代有個美好的人生。二十多年後,你也會像當今的我一樣,接過愛的接力棒,對你的孩子講述這些枯燥而豐實的人生道理。
(博文照登)鬍子宏(來源:羊城晚報)
謝邀。原本不想回答這麼殘忍的問題,但不小心看到有高票答案說:「精英大體上來自三個行業:政界(包括軍界)、商界和學術界。在前兩者中成為精英,家庭因素極為重要。…… 相對的,在學術界做出成績,重在個人智商和創造力,則對家庭背景沒什麼要求。」 這代表了民眾對於學術界的經典誤讀。作為野生科學家,我只好謹慎地表示一下反對。
就拿大家比較熟悉的學術明星來說吧。物理學界有楊李丁朱四大金剛,為華人諾貝爾獎之先驅。他們確實在「個人智商和創造力」方面出類拔萃,但這是屌絲們通過勤學苦練就可以複製的嗎?我們不妨來看看四位的家庭:
1)楊振寧連小學都是在清華園上的,因為他的父親楊武之是聞名遐邇的大數學家,清華大學數學系的系主任,華羅庚的授業恩師;為什麼楊振寧回國第一個想見鄧稼先?因為鄧的父親鄧以蟄是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與楊武之是多年好友,楊鄧兩家屬於學術世交;
2)李政道的父親李駿康是紅極一時的金陵大學(當時中國最好的教會大學)農化系開山學霸,祖父李仲覃則是聖約翰堂的首任華人教區長;
3)丁肇中的祖父和外公都是孫中山同盟會成員,父母都是大學教授:父親丁觀海是我國著名的土木工程專家,母親則專修教育心理學,培養出了傳說中的丁肇中、丁肇華、丁肇民、丁肇……國;
4)朱棣文的家庭最具代表性:他的父親朱汝瑾畢業於清華化工系,後來成為美國化學工程專家,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父親本身就出自書香門第,所以他的大姑媽留日,二姑媽和三姑媽留美,全家都是化學家;母親李靜貞則畢業於清華經濟系,後與丈夫朱汝瑾在MIT會師;母親比父親更加書香門第,因為她爹李書田是北洋大學(現在的天津大學)校長,伯父李書華則是國民政府的教育部長,清華史上著名的梅貽琦校長正是他親手任命的…… 沒錯,朱棣文的外公險勝了他的祖父;而他的父輩和兄弟一共批發出了十四位學術界精英!
好了,現在你還堅持認為華人四大諾獎與他們的家庭背景關係不大嗎?
當然,學術界也能找出屌絲逆襲的案例。比如牛頓就是個遺腹子,早產兒,親娘改嫁後跟著文盲姥姥長大,沒吃過任何DHA和RHA配方的奶粉,沒接受過任何胎教和早期智力開發,最後通過基因突變,照樣成為偉大科學家!但那已經是17世紀的往事了。更何況,就算是政界,還有團委胡以及秘書溫從紅二代的包夾中突圍呢!就算是商界,還有馬雲在朱金融、李能源、陳銀行、榮資本的叢林中萌芽呢!所以說,占我國人口99.8325%的普通家庭,也不是沒有可能培養出占精英人口6.2647%的逆襲一族.......
幹了這鍋心靈雞湯,讓我們開始奮鬥吧少年!
成功之後,李小琳們可以標榜自己: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
失敗之後,盧瑟們也可以安慰自己:你不是輸在了起跑線上,只是輸在了輸精管上。
以上
很多人有個誤區,他們說現在的社會「上升通道逐漸關閉」、「階層日益固化」,是社會病了。但其實,這才是社會原本的常態。中國過去的兩千年里,大部分時間都是如此。西方這種數百年穩定的社會,階層固化更是早已天經地義。
階層劇烈變動的年代才是歷史的異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恰恰就是因為這一幕不多見,不常見,很稀奇。時人異之,才產生了文學效果。一個流動性過大的社會,一定是制度不完善的,完善的制度不會容忍高流動性。
但恰好,我們這代人的祖輩和父輩生在了中國數百年來變動最劇烈的幾十年里,每個大家族都有那麼幾個人的人生之跌宕起伏,簡直可以拿來拍電影。中國在短短一百年時間裡,經歷了不下七八次政權變更和近乎180度的政治轉向。《霸王別姬》、《大宅門》這樣的影視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成功反映了我們這一百年來的個人命運之不可預測,並引起了億萬家庭的共鳴。
這種人生經驗導致我們這幾代人誤把這種階層大幅波動的局面當成了世界的常態。而最近20多年看著塵埃落定,要回歸歷史長河的真·常態了,很多人就不適應,受不了了。
良好的家庭環境在任何年代都會極大的幫助後代晉陞到社會高階位置。將相無種只是平民階層的幻想和安慰劑,儘管這句話是中國普通人千年來的精神支柱(甚至可以上升到民族格言),但最先喊出這句話的陳勝吳廣,最後改變了他們的階層嗎?
精英階層在歷史上名頭多變,無論你管他們叫什麼,豪強、士族、門閥、權貴、集團、派系、二代,當他們作為一個整體出現的時候,首先是一座城堡。城堡的第一功能,是防住別人再進來。所以先進來的人,會不斷地增加城牆的高度,以阻攔尚未進來的人擠來攤薄自己的特權和福利。不過他們會把砌城牆的行為包裝一下,使得普通人很難分辨。
今天精英階層的一項殺手鐧,在於他們會為子女預留許多人生止損線:畢不了業可以就業,無心求職給錢創業,開拓業務刷爸媽的臉,就算一事無成,還可以當個列席者。所以精英的後代,人生是被設了下限的,差不到哪裡去。
下限有限而上不封頂,這就是這群人開掛的地方。何況精英階層還會以相互之間彼此關照對方子女的方式強化這種機制,關照了別人,也就等於關照了自己,這早已是城堡里的潛規則。與這種大招比起來,那些所謂的「增長視野」、「減少摸索」的好處都只能算毛毛雨。
現在主流意識形態開始鼓吹中產階級的崛起。什麼是中產階級?以專業人士為代表,中產階級的本質,是精英階級的隨從,是精英分配-酬勞體系中的一環。如果精英是躲在高高的城堡里,中產階級就是拱衛著城堡的一圈外城。外城依附於城堡,但又優越於再外層的鄉野。
中產作為城堡的外城,也有自己的城牆。中產階級的外城牆是學歷,而城堡的內城牆是血緣,這是最最核心的區別。如果你注意觀察,你就會發現,越上層的人越愛用血緣來區分人,到了最頂層,幾乎只認血緣,這種城牆是極高的。中產階級的城牆比起城堡要矮許多,防禦薄弱,所以時不時就有人可以翻進來。
中產與底層之間的流通也相對順暢的多。通過幾十年個人奮鬥,從底層成功翻牆成為中產的人,很容易得出「個人奮鬥能改變階層」的結論,並把這個結論灌輸給下一代。等到下一代想在中產的基礎上繼續往上爬時,才發現再上面的遊戲規則和父親當年完全不一樣了。
不過,這堵城牆依然是有縫隙的。我個人的感覺是,在今天這個時代,平民其實擁有比以往更多的工具來實現階級躍遷,但前提是你得具有以下三者中的一項:
一是「天賦」。有「天賦」的人,我們通常叫「天才」。「天賦」的本質,其實就是基因突變,按人口中的一定比例隨機生成,出現地域無法控制,出現時間不可預測。這種不世出的人類天才一旦出山就光芒萬丈,再保守的既得利益者也不得不考慮將這些天生異能者收編進城堡之內。有「天賦」者,萬中無一,上升難度最易。
二是「才華」。我們一般也叫「能人」。而「才華」和「天賦」的區別在於,「才華」不是隨機出現的,而是刻意培養的成果。這些「能人」往往是平民階層舉數代人之心力打造的「特優產品」,功能和特點都是為統治階層精心定製的,用著絕對順手,包您稱心滿意。統治階級看到平民中居然有人這麼有心,也往往心生感激,願意接納其成為自己一員。有「才華」者,千里挑一,上升較易。
三是「美貌」,這個就不用多解釋了,占人口比例大概1%左右,可以被上層階級拿來直接當裝飾品或是改善基因用。但因為數量最多,上升的難度要比前兩者高好幾個數量級。
以上三大要素,佔一個,就有實現階級跨越的可能;佔兩個,有實現階級跨越的較大可能。三個都不沾的,在今天這個時代,還想實現階層跨越那就只能靠彩票了。需要注意的是,勤奮並不能使人上升到精英序列,勤奮本身只有在和天賦、才華、美貌這三要素相結合的時候才能發揮其助攻作用。單拼勤奮,只能保證你上升到底層階級中的上層。
天賦、才華、美貌之所以得到精英階層的承認,是因為這三樣東西放在任何群體內都是稀缺資源。我注意到的一個趨勢是,這類稀缺資源被優化配置的效率,在今天這個時代正在急速地上升。換言之,懷才不遇的牛人、小村小鎮的美女,在未來將越來越難以被埋沒,隨時隨地都會被挖掘出來並往城堡輸送。過去因為與外界交流不多而可以娶到自己村裡的大美女,這種撿漏的好事以後會越來越不再可能。
城堡內的頂層對於這種「受管控的上升通道」其實也樂見其成。畢竟,一者他們需要通過定期小規模換血的方式,來彌補自身的後代里出現廢人的概率損耗;二者,城堡內也是很複雜的,城堡內的上層需要通過引入外來躍遷者這個機制,來時不時敲打一下城堡內的對手,甚至不惜打開向下掉落的通道,來警示城堡內的食物鏈下游。
不過,即便是天賦,才華,美貌,其門檻也一直在不斷提高。比如蘋果創始人之一的沃茲曾經當笑話和人說過:「我看了一下現時在蘋果工作需要的經驗和教育程度,我想喬布斯和我現在都很難在蘋果找到一份工作了。」這就是城堡內的人加高壁壘的一個露骨的範例。
平民中的天資平庸者,儘管生活水平會隨著技術進步持續上升,但相對的社會位階卻是很難再變化了。但許多人會誤把生活水平絕對值的提升,當成自己在人群地位中相對地位的提升。有句雞湯說「今天一個普通人所擁有的東西,500年前的皇帝會用半壁江山來換」,就是典型的在故意混淆絕對值和相對值的概念。
很多人的祖輩在溫飽線苦苦掙扎,他們的父輩依然物質匱乏,但他今天卻可以頓頓有肉、手機空調,於是就產生了「階層上升」的錯覺。但其實,今天的小白領,從全人口序列中的所處位置看,也就相當於他爺爺輩的一個普通莊稼漢或者他父輩的一個廠里的工人,看似生活水平極大改善,實際階層位置分毫未動。這就是被精心設計出來的平民幻覺。
現在可以預見的是,在我們這代人乃至我們的下一代的有生之年,只要社會大致穩定,技術持續進步,社會財富不斷增加,這套城三重系統便能完美地持續運轉,目前看不到有什麼可以破壞這個體系。正所謂,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關注了這個問題很久,今天決定寫一發回答。我人生經驗不算豐富,個人履歷也沒有那麼耀眼,只能結合自己所見所聞,就中國的精英階層現狀發表一下自己的拙見。內容可能有點多,但是絕對是用心調研後寫出來的東西。
要回答這一個問題,首先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是精英,那些人稱得上是精英階層,精英分為哪幾類?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有著不同的解讀。目前的主流觀點是,中國存在著三類精英群體,分別是:政治精英(官僚精英、權力精英)、資本精英(經濟精英)和知識精英。除了上面三類精英群體之外,個人認為還有一部分人並不屬於上述三類群體,但也可以稱為精英,比如一些體育明星(姚明、劉翔、李娜等)和影視明星(范冰冰、章子怡等)。他們都是各自領域知名度最高的人士,擁有較高的社會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類主流的社會精英的劃分往往沒有那麼固化。有的人同時屬於兩類甚至是三類社會精英。比如,很多政治精英同時還是資本精英,這一點我想不需要做過多的解釋。同時是政治精英和知識精英的比較典型例子有現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中科院和工程院領導、國務院參事、大學校長等。而同時是資本精英和知識精英的人多是一些兼職創業的大學教授或知識界人士。
完成了對精英的分類,那具體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精英,我想借用一個網上很流行的中國階級劃分標準完成對精英的定義:
1級:以在任委員、退休常委為代表,和2的區別在於,1對全國局勢有控制能力2沒有。
2級:以在任實權省部級幹部、退休委員,部份大權貴、大富商、大銀行家為代表。和3的區別在於,2能影響國家政策3不能。
3級:以一般省部、副省部、特別實權的局級,或是大企業主、一般權貴富商、名牌大學校長、中等銀行家為代表。和4的區別在於,3能夠影響一個地區或者行業的發展,4不能。3以馬雲、馬化騰等為體制外的頂峰,3其實是行業精英或地區體制精英。
1—3級是中國的上層社會,普通人非奇遇不能進。
4級:以一般地廳級、實權縣處級、院士、大教授、高級職業經理人、名醫生、名律師、高校校長、演藝明星、知名作家、中等企業主、小銀行家之類為主。普通人通過奮鬥最多能夠達到這個層次。比如惠普谷歌大中國區總裁、范冰冰之類就是體制外本級的頂峰。4和5的區別在於,4和上層有千絲萬縷的聯繫,5沒有。
5級:小企業主、普通處級副處級或實權科級幹部、教授、中等職業經理人、大城市多套房地主、二三線明星、小有名氣的醫生律師工程師等。5和6的區別在於,5有自己的事業,6沒有。
6級:以普通公務員、主流企業職員、高校青教、普通自由職業者、一般醫生律師、一般工程師、大點的個體戶等為主。名牌大學生研究生畢業後多在這個層次。6和7的區別在於,6有一定的上升空間,7很難。
4-6級是中國的中層社會,分別是高中低端中產階級,普通人通過努力大多最後定格在第5級。
7級:以普通企業工人、邊緣化的體制內、小個體戶、城市底層土著、富裕農民之類為代表。7和8的區別在於,7能夠在大中城市立足,8不能。
8級:以血汗工廠工人、普通農民等為代表。8和9的區別在於,8能夠自食其力,9不能。
9級:以大城市底層失業人口、偏遠山區農民等為代表,基本不能自食其力(以城市的基本生活要求)。
7-9級是中國社會的底層,是草根階層。
從上面的九級劃分可以看出,可以把第四級作為中國精英階層入門的閾值。因為第五階層是一般人通過奮鬥可以達到的等級,而前三階級基本都是體制內的政治精英。
顯然,對於政治精英,一般廳局級和實權縣處級就可以稱為精英了,這裡大家可能會有一些疑問,一個縣委書記就能稱為精英嗎?這個劃分是不是有點過於抬高了公務員的影響力了?很抱歉,恕我直言,個人感覺這個劃分還是比較科學的,有時候就一個小小的「七品芝麻官」,他的權力超乎你的想像。至於資本精英,根據上面的劃分,起碼也應該達到胡潤富豪榜的上榜條件(20億人民幣),或者是像李開復、唐駿、張亞勤這種頂級職業經理人,才能稱之為資本精英。而對於知識精英,個人認為符合條件的人包括: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沃爾夫獎等世界頂級科技獎項得主,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兩個以上國際頂尖學會Fellow頭銜,名牌大學人文科學一級教授,知名主流作家,最起碼也應該是千人計劃/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均不含青年項目)。
根據上面的定義,個人對於最高票答案有一些疑問,最高票答案中提到的「前女友」的老公,北京人,有車有房,這能算得上是精英嗎?有可能只是一個拆遷暴發戶而已,恕我直言,他在上面的階層劃分中能排到第五階級就已經很不錯了。
下面正式回答題主的問題:
對於政治精英,個人感覺家庭因素起碼佔到90%,如果是在軍隊里,這一比例可能達到99%。沒有背景和關係真的是很難做到政治精英階層的,並且,未來將越來越難,中國的階層固化將更為嚴重。我在這裡絕對沒有批判體制的意思,因為這種現象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都存在,美國也有羅斯福家族、肯尼迪家族和布希家族等政界精英家族。政界精英家族出身的人往往受到其家庭的影響,可以接觸到更多的資源,擁有更寬廣的視野,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像川普這種沒有任何從政經歷的人,很多時候難免表現出很多的「政治不正確」,即使他是商界精英,登上了總統寶座,但卻得到了很多人尖銳的反對。我在寒假時認識了一對來自軍校的情侶,他們倆的父親都是大校軍銜,我當時覺得這很不錯了,羨慕他們可以靠著關係有一個很不錯的未來。但在聊天的過程中,他們卻都想著脫離這個體制,不想接受「下基層餵豬」的分配。因為他們說,在軍校里,每個人都有關係,大多數人的關係只是能讓你進入那個學校,如果想要混成精英,就必須有更高層次的關係,起碼父母的級別資歷章最上面一排中間得是黃色的,才可以。對於一般人,除非擁有很強的個人能力,不然,只能接受「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事實。
對於資本精英,個人感覺家庭條件佔到70%左右。目前我們講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沒人攔著你,但是,創業是每個人都能做的嗎?如果你的家庭可以給你一個億去玩,那你即使失敗了也沒什麼,成功了,你可能會說「我的成功完全是靠自己奮鬥」。然而,對於大多數的一般人來說,他的家庭會傾家蕩產,四處借錢貸款讓他去創業嗎,一旦失敗,那對這個家庭就是致命的打擊。有人說,現在的大學生只要有好的想法,可以去拉找投資人啊,不過,我們可以想像這樣一個問題:好的想法誰都會有,擁有堅持毅力的人也不在少數,但是,同樣是想做「共享單車」的大學生,為什麼有的人可以不斷得到各種融資,而有的人的申請書一開始就被投資人扔進了垃圾桶?
對於知識精英,個人感覺家庭因素大約佔到50%。知識精英的大門更容易向普通人敞開,這符合絕大多數人的認知。但為什麼家庭因素可以佔到50%呢,這是不是有點太高了?難道不是窮山溝的同學更刻苦學習嗎?我想從兩個方面闡述這個事情:第一,出身知識精英家庭的孩子,從小可以享受的更為優質的教育,擁有更為寬廣的視野。如果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剛恢復高考的時候,當時確實有很多窮苦出身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刻苦學習走上了知識精英的道路,因為當時的「知識精英」家庭在文革時期都被當成「臭老九」、「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被打倒了。但是現在,窮苦出身的孩子越來越難以走進中國的最高學府,普通縣城的學霸也大多數都是中學教師的孩子。第二,學術並不是大多數人想像的那樣純靠個人能力的,除了數學、理論物理等少數理論學科外,其他的絕大多數實驗學科,經費,關係,背景也都非常重要。我知道有一個醫學方向的工程院院士,他的兒子三十齣頭就得到了長江、傑青等一系列頭銜,發了一篇nature子刊,兒子是第一作者,爹是通訊作者。當然,我不敢否認人家真的擁有很強的學術能力,但是如果是普通出身的一般人,恐怕發再多CNS也難以得到這樣的榮譽吧。
最後,希望用一句話與諸君共勉:我們只有努力讓自己強大起來,才能不至於讓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正常的社科話題:論點、論據和論證,缺一不可,對不起大家,畢業時間太長,耐心和素養已經讓我扔到狗肚子里了,這麼多贊,讓俺都不好意思。
那麼舉栗子,再多栗子沒有數據支撐也只是栗子,不值錢。
那麼為了偷懶,我只能舉個栗子證明:貧下中農家庭很難出精英
一:我天朝暫且不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ps:鑒於知乎的河蟹,本部分只能刪除
所以我不能談毛毛少將,李家大姐大有多成功,「我不在乎朋友有沒有權,反正都沒我權大」。
我只能說死掉的老虎都是窮二代。
等著俺專心去黑萬惡的資本主義
二:專黑美帝一百年不動搖:
在44位美國總統中,有24位總統起碼和另外一位總統有親戚關係,而且其中只有2位是通過婚姻找到政治大樹的,其餘22位都是含著政治金鑰匙出生,佔總數的51%;有30位(70%)有政治背景,其中20位是政治人物的兒子,2位是政治人物的侄子或孫子。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總統沒有家族政治背景,占明顯的少數。也就是說,大多數美國總統都是靠著家族背景起家的。
我們的親愛的奧觀海同志,母親斯坦利-安娜-鄧罕是白種猶太人,奧觀海的外祖父斯坦利-鄧罕是一位猶太富豪,小奧觀海是由他的猶太人富豪外祖父斯坦利-鄧罕撫養的,所以猶太人金融財團接納他,大學時期就加入了共濟會。 外婆是夏威夷三大銀行的副總,當然媒體喜歡刻意強化奧觀海在肯亞的窮奶奶。那是相當的勵志啊,雞湯一碗又一碗。
三:2015福布斯富豪榜:
比爾·蓋茨的背景不多說了,大家曉得了,老子老娘也是跺腳抖三抖的人物。
卡洛斯斯利姆埃盧父親是地產富豪,十幾歲就跟著他老子炒股。
Oracle的拉里·埃里森介紹的不多,只知道是單親家庭,但是能在32歲拿到中情局的訂單,你告訴我說他只是一個普通家庭,打死我也是不信的,打死我也是不信的。
巴菲特父親和人合夥開股票經紀公司,家境優越。
扎克伯格的老子具體幹什麼的沒介紹,不過可以把音響給兒子玩拆了玩,又是買的起電腦,請的起牛掰家教,那也起碼不是一般家庭。
查爾斯·科赫和大衛·科赫,子承父業,福布斯並列第六。
王健林父親是老紅軍,一直是四川地方幹部。
引用王健林的原話「當時公司註冊需要100萬,但是因為沒錢,還被迫向一家國企借了一筆「高利貸」,才拿到了執照。利息高達25%。」
」第一桶金來自當時同行前輩不敢或不屑於乾的項目:舊城改造「我就直接呵呵了。
馬化騰的父親馬陳術是南下幹部,退休前是深圳市鹽田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鹽田港上市公司的董事。
馬雲老子馬來法,1994年就是浙江省曲藝家協會主席。
柳傳志的父親柳谷書先後在中國人民銀行、黑龍江省銀行國外部、中僑委三司一科、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江蘇外運公司、中國貿易促進委員會法律事務部等擔任要職。
薛蠻子的父親薛子正曾經做過周恩來助手。
王石的父親王輝是柳州鐵路局局長
任志強的父親叫任泉生,解放後擔任過商業部副部長;母親在文革後期主管北京副食、煙酒等生活必需品的供應。
史玉柱他爸爸是派出所的所長,史玉柱本身也很牛逼。
潘石屹他爹退休前天水縣政協副主席,他爺黃埔系人脈通天,不然她張欣瞎眼啊
柳青他爹叫柳傳志
當然像李彥宏和任正非是根正苗紅的貧下中農家庭。
所以只是說一個現實,沒有那麼多雞湯的給您喝。
ps:鑒於有人歪樓,補充哈。
如果只是單純的家庭因素李彥宏和任正非屬於妥妥的貧下中農家庭,能找個好的老丈人也屬於後天努力。
睡不著,起來寫點東西。
精英,逆襲,雞湯,階級,成功。
這些話題永遠都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隔三差五地就可以拿來換個體位說一說。
其實道理和結果大家都懂,
在當下的知乎,大家已經達成了某種心照不宣的共識-精英階層主要是源於家庭因素。
看到上面的答案,我忽然覺得,以平等自由的而發家的互聯網,
隨著時代的發展,似乎也在逐漸的向後來者築起了高牆呢。
哪怕是在知乎這種標榜理性高素質的平台上,先入的既得利益者們也開始大肆的宣揚出身血統論。
越來越多的微信公眾號也好,知乎回答也好,甚至是我自己的潛意識裡,都開始覺得一個人的成功既需要個人的奮鬥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無形之中,精英的形象又變得高大了一層,我等屁民離著兒時的夢想愈發的遙遠了。
當然,權貴們覺得只是通過意識形態的打壓不足以讓屁民放棄努力的希望。
於是他們用房價這種赤裸裸地條件教會了屁民們什麼叫做社會階層的准入門檻。
現在的中國社會讓我想到了北京的地鐵,最早上車的大爺們佔據了最好的位置,一屁股坐下翹著個二郎腿眯著眼假寐,窗外的一切喧囂混亂擁擠骯髒統統與他無關。後來上車的一些人雖然沒了座位,但是總是可以有一些角落或者扶手可以容身。一旦站定了位置就戴上耳機拿出手機,任憑身邊人如何推搡,也不願意挪出那個位置。當然,還有一批最後時刻拚命擠進車門的人。剛擠進去的時候,他們還滿頭大汗誠惶誠恐的怕冒犯到了他人,一張臉被緊緊地擠在車門上壓的變了形。而到了下一站,他們就成了這個車廂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一邊喊著別擠了別擠了,一邊對新上車的人投以複雜的目光。
階級是一個很龐大的東西,你不是那個圈子的人的時候,你會很討厭,但是當你進入了,你會不自覺的成為其中抵抗外力的一份子。
如果時間倒退個十幾年回到2000年初,那時候人們的思想和意識形態和現在是完全不同的。那時候互聯網還沒有那麼普及,上了互聯網的人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多麼的精英。大家在網上交換的段子更多的是什麼中日關係,歷史話題,哪怕貼近生活一些的也是怎麼追女孩子,夫妻如何相處。那時候新浪的軍版還是很火的,如同今日的知乎。
你如果去開個話題討論階級固化精英階層,恐怕會被板磚砸一臉。現在的網蟲們可能對於我說的這些都很陌生了吧。所以看看那時候的文學作品,都是什麼第一次親密接觸或者此間的少年一類現在看起來簡直算是屌絲逆襲文的東西。反體制的英雄韓寒是那個時代的標籤,大家忙著宣揚個性,宣揚酷,沒人會覺得你爸爸是局長我爸爸是個工程師所以我這輩子肯定不如你。
可是沒過幾年,當那批讀著輕舞飛揚讀著像少年啦樣飛馳的青年人進入到社會之後,現實給了他們迎頭一棒。既得利益者們開始變得油滑,殘酷而又隱晦地告訴後來者,老子已經把這個坑佔了,你們別瞎尋思了。而失意者則是乾脆被邊緣化出了這個社會,他們的聲音微小到你幾乎聽不見。君不見知乎上如此多的答案如此多的V,有幾個人是失意者發出的聲音呢?哪怕是感情這麼私人的話題,拿上來問也幾乎會得到入黨申請書一樣範文模板一般的答案。一些不成文的規矩不知在何時居然已經成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公論。
當然,這次階級的劃分也是以兩位決策者的兩個重大的經濟決策引起的。國企改革和賣地財政。一個人在過去這十年所作出的選擇,決定了他這輩子,他孩子這輩子,和他孫子這輩子所能達到的高度。不得不說,這其實是很不公平很反常規的事情。二十年以後我兒子會問我,你說我這沒能踏入精英階層跟我爺爺當年沒買房子有關係?還真的是...當然,一切的一切還是要怪那領導人最愛念的兩句詩。林則徐啊林則徐!
其實也沒回答了這個問題,就是發表了一些看法,不知不覺其實自己也從當年那些個熱血網民變得開始對現實有些失望乃至根本懶得去想了。但是和朋友因為一些事談了起來,彼此都覺得現實哪怕再黑暗,也是需要一些理想主義的光芒閃耀去照亮。希望自己可以永遠年輕,永不妥協。我們是幸運的一群人,很多同齡人還來不及達到他們夢想就永遠地倒了下去,還站著,努力前行的我們沒有必要活的像個四五十歲的老油子,接過他們的火炬堅定地朝著目標走下去才不枉青春一場。你問我怎麼做,我很誠實地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家庭因素再大,也沒理由放棄,犬儒主義從來都不會讓你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雖然不想承認,但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是決定性的, 樓上有對此的乾貨。而我曾經有看過一片文章,基本可以解釋寒門為什麼難出貴子。
————以下原文————
現在越來越看清楚「性格決定命運」,性格這東西是熔透於骨髓的,性格的養成和學校教育沒有多大關係,大多決定與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從大學畢業出來的第一步,往往起到至關作用的是家庭背景,也就是從起跑線普通家庭的孩子就輸了一大截。 在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當金錢決定一切,成為人的終極信仰的時候,這時候也是「門閥」、階層相應出現的年代。
一群實習的大學生
結合我自己近半年來的觀察, 我在商業銀行人力資源部上班。去年招了很多學校的實習生,實習可不是正式錄用了。以前自己年齡也相對年輕,沒有太多關注以往的實習生,今年正好我負責這些孩子,在我們這裡招了大概60名實習生,其實最後錄用不會超過10人。這些實習,其實就是銀行的噱頭,可以找些一個月幾百塊錢對銀行來說的免費勞動力,對學校,對外宣傳,對社會某種義務交代吧。但然能進入銀行實習的都是學校推薦的所謂的好學生。 銀行這種單位,在我們的體質下,純國家壟斷機構,待遇相交於其他行業待遇還是比較高,在銀行工作可以得到優惠的貸款利率,買房子貸款都相對容易。總之一句話是那種世人眼裡比較羨慕的單位。 接下來講講這些孩子的人生的第一步究竟是怎麼邁出,怎麼的實際結果。有時候相處了這些比我小將近10歲的孩子,真的覺得一切的理想主義都是狗屁,只有現實無法再接觸的現實。 大學畢業,更何況是大四,還是一些孩子。
去年的2月份我接待我們這個省最好大學的這批孩子,來到我們單位,從中可以看出這些孩子都是一個名牌211重點大學即將畢業的學生,可是他媽的組成又分了這麼幾種: 一類,農村家庭出來就是學習很努力的,在學校很優秀的,大概能有20多個;還有一類就是家庭縣城的的孩子,有那麼十幾個;再就是所謂的大城市的孩子十幾個,這就是當時看到他們的資料的印象。 印象很深的是去年三月份,他們第一次來到銀行。因為第一天報到,我們準備了一間辦公室,早上等著這些孩子來報到,上班後開始等著這些學生的到來,我的同事跟我說:我告訴你我知道哪些孩子來的早,哪些孩子進來會和我門打招呼,哪些孩子會和我們聊幾句,哪些孩子會進來會給我們倒水,打賭的結果是中午請他必勝客…… 然後,他輸出了一大堆簡歷說這些孩子,會來的相對早點,然後把這部分簡歷交給了我,真的當時的結果,最早來的十幾個孩子都是他給我的那些簡歷裡面的。 慢慢的陸陸續續的來了這些孩子,然後真的有的進來很緊張一句話不多說,有的笑嘻嘻的和我們聊幾句;有的會很自然的說:以後你們是領導了,給你們倒點水;有的孩子會大大咧咧的。其結果是我同事預測的,錯誤率只有兩個。當時我就驚奇了,中午請他吃飯,我說你怎麼看出的,他說這不是他的絕招,是以前跟著副行長接待實習學生從副行長那裡得到的一個啟示。其實很簡單,看簡歷資料的戶籍所在地,和父母工作單位,能歸納出群體來,也相應的能歸納這同一所大學,幾種孩子的性格特點,處事方法。因為有些東西是共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站在年長的角度上去分析就和容易得到一個初期的預測。
下面是同時分析的過程:
一、來的很早的孩子,大多是農村的孩子。因為他們重視這是一生中第一次離開學校去個正式單位實習,會很重視。因為是學校推薦,自然會打電話給家裡,家裡父母能給與的指導無非是好好珍惜。學校重視,第一天要早去,這一類的教導,自然來的最早的是這些孩子。但是都緊張,和我們幾乎無交流。
二、進來和我們打招呼,並且還有倒水的那幾個孩子無一例外,父母都是在黨政機關工作,真的很准。
三、進來大大咧咧,還開幾句玩笑的幾個孩子,家裡都是經商,可大可小,但是父母身上那種靈活態度的熏染,在身上能看出影子。
四、還有那麼兩三個,感覺挺冷傲,相對自信,對我們是屬於那種不卑不亢的,這幾個無一例外的屬於大城市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
就因為這個小插曲,我開始覺得很有意思,開始覺得應該去分析這群孩子。
十年前的自己也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我內心很清楚,實習的最後結果這群孩子只有幾個可以留下,大多還是得自己找工作,那時候心裡只是一個念頭,保留下他們的聯繫方式,看看半年後,一年後,一年半後他們第一步邁出的樣子,也許能追尋到他們十年後的樣子,也就是現在的我,現在我身邊的朋友、同學、同事。 就是這麼個念頭,讓我注意去觀察他們,去看著他們從孩子走向成人的第一步。沒想到這一年多的觀察,真的讓我總結出了很多東西,也從裡面看到了自己的困擾點。 選擇哪個部門 這群大學生參觀完單位後第一天報到的下午,需要在會議室這群孩子開個見面會,這種事是面子事,也是銀行對外宣傳點,自然會有位副行長級別的講話,然後是人力資源部經理,然後就是具體的告訴這群孩子,去哪些部門實習。 就在領導們對著這幫孩子講了一堆官話,套話的時候,一個小測驗在我腦子裡成型:讓他們自己選擇想去工作的部門,不能寫一個,寫三個,可以電話與家長交流,給他們20分鐘時間考慮,他們直接在會議室不能相互交流,如果想得到指導,可以去走廊,給自己父母或親人打電話諮詢。
結果是大概十個孩子還明確的寫出部門名稱,選擇的崗位相當不錯,有一般隨便寫寫,有的部門是自己臆想出來的,或者具體大概知道是什麼工作性質,但是無法準確說出部門名稱,就自己造了一個,還有幾個寫了就是寫了 收錢,貸款 之類的幾個字,這就是他們大學四年金融專業,經濟等等專業。 然後,當然就是按照銀行的實習流程,在給他們講一下銀行如何偉大,如何有前途,如何…
當我拿著他們的自薦部門的小紙條,有了這麼一個發現:能夠精確寫出銀行部門的那十幾個孩子,大多家裡是機關,和經商的;農村孩子有一個能精確寫出,問了原因是自家有個親戚在工商銀行上班;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大多都是什麼行政,什麼管理,什麼內勤,是絕對不會和外聯部門的業務有關係;經商的孩子都想實習客戶經理;家庭父母在機關的大多都想做主管助理。真的很有意思,一點一點看出了他們的性格,一點一點看出了他們的選擇。
開完會的時候,副行長告訴我,今年行里大概會招15個應屆畢業生,各個方面的關係需要應付,這群孩子,只能選擇優秀的留下兩個或者三個,讓我們負責細心甄別一下,到最後,作為單位錄用的主要依據。
這件事讓我扶著,回來再看到這群孩子,我就有點心顫,60個都是學校的好學生,只有兩到三個實習完就可以來這裡上班了,人生的第一步,就可以以這裡為開始,其他的五十七八個孩子又得邁向人山人海的招聘會,又得一次次的面試列印簡歷,突然心裡覺得很壓抑。
第二天,就是給他們安排部門了。哪個單位都一樣,有的部門自然是舒服的要命,自然有的累的要死,其實哪個部門也想要跑腿的小孩,但是對我們來說的跑腿,對他們來說也是有好部門,不好的。如果被安排做大堂經理就要一直站著,掛個橫幅,一天在大堂跑來跑去;安排的老總辦公室的外邊就是接電話,複印個材料;安排到監察部,對不起,跟著去安裝提款機和指揮工人安裝攝像頭吧。因為實習不能安排做窗口從事窗口業務,大多就是內勤,外聯,和打雜了。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別看小小實習,鬥爭就開始了。
第二天一早我總共接了四五個電話,也有直接去我辦公室的同事,級別高點的有部門老總,低點的有普通同事,開始給我打招呼:把哪個哪個孩子,直接弄他的一畝三分地,無一例外要和我吃飯,哈哈。。沒辦法,只好按照他們的要求吧相應的孩子,分到他們的麾下,人數,五個,還有五十個多個,只好採取叫到誰,一個部門一個部門來,一個部門滿了,去下一個。這裡面除了家裡能聯繫到銀行打過招呼的,其他就是隨機,也許是運氣吧。不過出於人道主義,我定了一個活的規則:一個月後輪崗! 時間就這麼過著,我偶爾中午吃飯或者在辦公樓碰到各個部門的同事,會問一下這些實習生的情況。當然了,什麼情況都有,還不至於說捅簍子,但是有喜歡的,有誇的,當然也有抱怨的大學培養的是腦殘嗎,也有直接罵的,要我把蠢蛋弄到別的部門,給他們換個聰明伶俐的… 然後在這些同事的誇獎、褒揚、抱怨的、還有直接罵大街的當中,我發現了一個規律:
1、農村家庭的孩子普通不會交流。當處於一個部門的新人的時候,不會去交流,不會去拉近,更談不上和什麼拉近關係。雖然不是絕對,但是這個比例超過農村家庭的90%,但是這些孩子有個很大的優點,都很勤快,很少找借口,大體屬於那種可以容忍的範圍內。
2、受到誇獎的孩子家庭大多是經商家庭的孩子,比較活,在實習的時候,和老員工的互動能力比較強,有的家庭個別吐出不差錢的,甚至可以請老員工吃飯,有的還能在解決問題弄出個新點子。屬於那種不會讓人討厭的類型,屬於收到讚譽最多的一個群體。
3、再就是家裡在黨政機關做幹部的孩子,最大的優點是有禮貌,會說話,不太會唐突,比較有眼力勁兒,個人氣質比較好,但是有時候有耍小聰明的時候,因為年齡小,很容易被年長的發現,褒貶不一。
4、家庭知識分子的五六個孩子,這幾個孩子無一例外的在工作一段時間後,都不太受實習部門的待見。原因有那麼幾個:一是沒有眼力勁,二是相對自我感覺比較好,但是有時候會因為言語不懂得分清場合,和年齡差別,說出一些比較固執,和一些讓實習部門尷尬的事情。 其中印象比較深的一個女孩子,父母是中學老師,自我感覺良好,對於安排的跑腿工作,說三道四,和誰說話也頂著來。弄得實習部門強烈不滿,弄得很煩,最後沒辦法,只好讓其檢查消防器材,後來因為嫌辛苦,覺得不公平,找我談話,最後我給的答案:如果不願意接受,回學校吧。後來每天都遲到,自己就退出實習了,這是第一個自己退出的,也是唯一的一個。 很奇怪的性格,後來了解到這女孩子畢業後一直留在省會沒有回老家,也沒找到一份正式工作,好像在去蛋糕店工作了一陣,後來又去擺地攤,在後來就一直考研究生,再後來就沒有她的消息了。
小胖和他爸的故事
和這個女孩截然相反的是個男孩,個子挺高,是個小胖子,喜歡笑,整天哈哈的。這傢伙當初主動要求干大堂經理,因為姓齊,按照約定俗成就叫做齊小胖吧。當初我說大堂經理挺累,他還自動要求,說可以減肥、照顧女同學。然後說自己太胖,不適合干細緻工作,呵呵,就是這個小傢伙告訴了我什麼叫做「人熟是個寶」,什麼叫永遠都笑絕對沒錯的。
這個孩子,家庭條件不錯,父母開了一家不錯的家居飾品店。當然這個小傢伙學習也蠻好,從二級城市來到省會上大學,這孩子的性格很有意思,那他開玩笑,從來不會煩,見誰都笑呵呵的。這個孩子後來雖然沒能留在銀行工作,但是因為性格好,因為比較活,雖然沒有進來,因為家庭條件可以提供一下支持。他在銀行實習的六個月,混了個和誰都挺熟,最後因為在銀行實習,自己開了家公司,主要是給銀行安裝提款機。因為這行業是個稀缺行業,一旦坐上了,就很難別人再代替。
一年的時間,小傢伙買了房子,結了婚,也是時常給我打電話。因為當時他想做這個,和他爸爸交流了意見,因為和我比較熟,他爸爸專門跑來找我,請我吃飯,也就是這次吃飯他爸爸教給他,也是教給我一個很重要的人生道理:「人熟就是個寶」。
他吃飯的時候自然少不了一大堆奉承話,然後喝了點酒,就說到了自己沒文化自己如何干成了一個傢具城。當時我就覺得,這個小胖的爸爸應該有點思維含量,他告訴我說:小胖學習挺好,是個好孩子,估計想留在銀行,家裡沒有門路,但是既然有條件在銀行實習了,那麼自己在省會也沒啥能量,就讓這個孩子希望能從銀行的下屬相關業務中找點什麼做,從來沒有聽說過銀行會欠債不還吧,當時這個思路真的讓我大開眼界……當時就很有耐心的聽了小胖爸爸的話,與其說小胖這孩子不錯,還不如說小胖的爸爸真不錯。
下面是小胖爸爸給小胖的規劃:
小胖開始進銀行實習,讓他爸爸很高興。當問他爸爸說做哪個部門的實習的時候,他簡略的時候告訴他爸爸,他爸爸不了解銀行,但是聽小胖說完。立馬就覺得實習嘛,最重要的是弄個臉熟,去大堂站著吧,這樣銀行的頭頭可以經常見到你。這就是胖爸爸的指導,別的部門銀行的頭頭估計不是能天天見著吧。後來因為實習時間長了,小胖也聽說最後留下沒幾個,再次回家和他爸爸聊這個問題,胖爸爸說:我們和銀行工作的那些說了算的沒有關係,估計也不差我們家的這點禮物錢,老爸沒有本事,能讓你留下,小胖,人活著就這樣,各有各的命運,不要在想著留銀行了。但是是不是可以換個思路,銀行也是一家單位,也需要和別人合作,小胖你捉摸一下銀行有那些外聯公司給銀行提供服務,如果可以,爭取著半年你看看銀行都需要什麼業務,爭取找出這麼一個。小胖的思維轉的很快,接受了他爸爸的意見,從那開始,小胖就開始注意辦公文具,什麼消防器材,什麼攝像頭安裝,什麼紙張銷售,等等諸如此類。
最後發現了提款機安裝,每裝一台的費用不低,但是還是每次都換不同的人,頭腦形成了這個思維,告訴他父親,他爸爸過了幾天就來到這裡,請我和小胖的主管吃飯,又是送禮,又是吃飯。把整個事情弄明白的時候,在離小胖畢業還有倆月的時候花了20萬給小胖開了公司,因為他老爸有傢具城的資質,有裝修的資質,很快通過小胖找到我和小胖的主管,然後找到了主管的副行長,拿著公司,拿著資質,比裝一台比原先便宜五百塊的價格承包了我們銀行的提款機業務。同時因為相互銀行的往來,我們也給小胖介紹了合作銀行。
因為這個關係,小胖經常來找我,我曾問起小胖怎麼那麼聽他爸爸的話,小胖說其實就是覺得在老家周圍鄰居親戚、朋友中老爸算混得很好的,老爸自己沒啥文化,但是能領著幾十個員工干,有幾把刷子,從小認為爸爸挺能的。再就是小胖很喜歡說一句口頭禪,就是自知之明。也是胖爸爸經常說的那句咱得有自知之明。
小胖有個好爸爸,能給錢,還能發現商機,能讓小胖當個小老闆,正是他爸爸說的那句:我生的他,了解他,他挺適合自己干,咱也得有自知之明,進不了銀行,就合作唄,在省會做個小老闆,總比在下面做老闆強吧。人得有自知之名,抓住任何機會,這是小胖和他爸爸的故事。
周周的工作
就是這群孩子工作了一個月之後,大多開始隱約地知道,這個群體有可能留下的為數不多的幾個人。因為在這裡實習,多少了解了商業銀行的工資,待遇,相對其他單位還是很有誘惑力的。
和小胖那樣的理智派很少,當然這種理智來源於父輩的見識,父輩的能力和經濟能力和人生智慧。這種孩子很少,就那麼一個,大多數孩子,也包括我們這群成年人,都會為了一個飄渺的希望,希望自己比較幸運,去努力去爭取。
也就是從這些孩子中,我獲得了一個很有價值的思維。如果有能力一定去爭取,因為既然大家都說這件東西好,既然世俗的認知都認為它是好的,那麼它一定是好的,不要去自認為自己能夠自己打拚出另外一個天地。如果全面衡量覺得這塊蛋糕爭取不到,立馬要轉換思維,不要做自己力有不逮的事情,因為努力了,爭取了,你的條件達不到,最後傷心還是你自己。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
也不知道是出於好心善意,還是出於什麼,差不多每個孩子,開始知道我手裡有名額,當然這件事,目前只有我和副行長知道,只有兩到三個,從那天開始我的辦公室,和我的手機開始忙碌起來。剛開始被要走的幾個孩子,自然是拉著家長,拉著銀行的同事,開始一次次要約我吃飯。這個是自然,人之常情,我知道我自己那點權利,只有兩個名額,這個我誰也不想得罪,就一直開拖,找個理由告訴給我電話的人說:我沒有這個權利。接著也有孩子的家長,開始直接會找到我的家,提著東西,呵呵,鑒於我手裡那點可憐的權利,這禮物我沒法收,即便能收,也不想這樣,因為我覺得我確定一個孩子,那麼就意味著另一個孩子要去滿世界的面試,也許他是全世界最優秀的孩子,心有不忍,呵呵。
這時候,當狼多肉少的時候,就完全體現出一條定律:小狼怎麼樣,完全取決於老狼。
周周一個女孩,家就是本地的,母親在某物價部門擔任處級幹部。這個女孩子家教不錯,穿著打扮很時尚,重要的學過芭蕾舞氣質很好,有點那種好女孩的感覺,很有禮貌。我對這個女孩子最大的印象就是:家教一定很好,總是那麼不緊不慢。
當這個消息流傳到周周的時候,讓我明白了這麼一個道理,孩子不錯,只是一個很微不足道的條件,要爸爸或者媽媽很不錯才是絕對的硬性條件。實習的第三個月,我接到了行長的電話,是大頭一把手的電話。告訴我周周表現很好,必須要我把實習說明給她寫好,我這時候耍了點小聰明問行長:我對這個女孩子沒有什麼印象,長頭髮,短頭髮,是哪個啊?行長說了一句,那個樣,就是那個周周的女孩子,反正不是長頭髮,就是短頭髮,記住吧她的實習報告弄好,就行!哈哈,事實上行長也不認識這個女孩子是吧,為什麼行長直接打招呼,後來副行長給我說到,周周的媽媽的是物價部門的處長,通過關係找到銀監局的某位副局長,這位副局長直接給了行長電話,大頭只有點頭的分,既然硬性條件夠,別的都不重要。第一個,這是第一個,後來更是聽說,這個名額確定了,周周填了工作合同,周周的媽媽,爸爸,和銀監局的副局長,我們銀行的幾位行長,喝了一頓,挺清楚是周周簽了正式的合同,人家才請客啊,小弟級別太低,這種高級別請客,沒小弟啥事。
找工作,好工作,搞定一把手,如果主管部門和本單位一把手打招呼,幾乎十拿九穩,說不準單位還得巴結你。從此周周去了六樓,分行辦公室,主要負責和政府部門的聯繫工作,當然這裡面其決定作用的是什麼,大家明白得不能再明白了。周周現在我的同事,找了個省政府的小伙在談戀愛,小夥子也是那種家庭,呵呵,在下看來前途一片光明。
當然周周的也有下插曲,就是實習的時候和同學戀愛了,哈哈,讓其媽媽找了那個男孩子……自然就是幾個月的戀愛…
治國的故事
如果一對父母能把孩子起名治國,那麼對孩子的期望一定很大。治國是學校的班長,也是學生會幹部,籃球打得很好,皮膚黝黑,很精神,很勤快。在風控部實習,很不錯的孩子,經常看著抱著一沓沓的資料跑上跑下,風控部權利最大,業務最多,資料,文件自然最多,這點比較累,沒完沒了的複印文件,沒完沒了的開會。治國被安排在風控部實習。
風控部幾乎是銀行工資最高的部門,因為要求的太多,當然飯局最多,當然部門收到的小禮品也最大。治國家是農村的,從小學習很努力,籃球打得很好,在大學裡成了一個公眾人物,在這群女孩子中也很受歡迎,當治國聽到實習名額的時候,這個消息是從風控部老總那裡聽到的,好幾次下班的時候,看見他在我停車位那裡,見了我就打招呼,連著好幾天。
我知道他想幹什麼,有一次我說坐我的車吧,正好經過你們學校,這樣不用打車了。那天正好我老婆去岳母家看孩子,我也沒飯局就是想開車轉悠一下,就拉上他了。剛開始孩子很拘謹,很拘束。我說在風控部很好吧,好好努力爭取留到風控部,那可是銀行最夯的部門。治國接著這個話題開始了他的語言。快到學校,他說大哥到這請你吃飯吧。當時我覺得這孩子挺有意思,一路說了那麼多敲邊鼓的話,到學校附近說請我吃飯,肯定這孩子盤算著附近的飯店很熟,在經濟範圍內請我吃飯,可是一想銀行一月就給他們800塊錢的實習工資,還不知道有這八百家裡還給不給生活費。我說我請你吧,等你上班了,再請大哥。就這樣沒有聽他選擇的飯店,我選擇我熟一點的一家飯店。開始我一場談話。我說開車我不喝酒,讓他喝點,剛開始還拘謹,喝了一瓶啤酒後,治國講起了他的身世。
家農村的,還有個弟弟,父母純農民,父母對他有很大的希望,通過在銀行的實習,覺得要是能留下真的再好也不過了。這時候我突然心裡很壓抑,不知道該對他說什麼,他還是個孩子,沒有經歷過幾次飯局。我勸他喝了兩瓶啤酒後,就給我開始掏大實話,告訴我風控老總說告訴其名額的事,說如何如何想留下,說自己上學如何的努力。我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孩子不討厭,但是總是說自己,還太小,太渴望留下工作。突然有點不忍,但是我能說的只有好好表現。最後我告訴他,我說你們部門的老總,風控的老總在行里很有分量,他比我管用。]自然我只能說一堆空話套話,就在他的訴苦中我把微醉的他送回了學校。
後來治國跑我家裡來送禮,一條煙,還有一些土特產,我沒有收。後來還因為一次外聯活動,給他報銷了500塊錢。後來風控的老總說,治國給他送了一些土特產,風控老總的老婆嫌不幹凈給扔了。對於老總來說那是個笑話,但是我知道,治國你在學校也許很優秀,你這孩子挺努力,但是在這個拼家庭的社會,也許已經沒有這份工作了。因為風控的老總覺得這孩子挺傻,送禮送了一些扔貨。
治國很勤快,也會說話,在學校做學生幹部,要是在三十年前也許前景很好,但是現在,治國沒有人稀罕你的土特產。治國,這不是一個使勁干別人就說你好,肯為你說話的時代。治國長得很帥,男孩子沒用,沒有人指導他,沒有人告訴他怎麼去做,什麼事都是他去摸索。也許治國以後會出人頭地,但是40歲之前他的命運已經確定了,要讓現實碰到頭破血流在知道社會的真相,才能磨合好自己……
治國後來沒有留下,幾經面試找了一份保險公司的工作,很辛苦,後來逛街見過一次,看得出感覺挺累,挺辛苦。
但是我覺得治國還可以,我就想不通,為什麼風控老總不肯為其說句話?如果他說的話,我也許會給他點助力。這是後來的我和風控老總一次飯局的談話,風控老總說有一次看見治國把接待用煙,往口袋裡塞了兩盒,這事讓他徹底的否定了治國。後來我讓小胖問治國拿煙做什麼,小胖給我的答案是治國想回家的時候帶給父親抽,因為中華父親沒抽過幾次,我當時的感覺,真是覺得一個字:哎…
還是小胖點醒了我,說治國 家不是很好,也沒啥壞心,就是想給父親那點煙抽。我一下明白了,風控老總懶得去明白,也不想了解,這孩子為什麼把接待煙裝走,但是這個細節讓他徹底否定了這個優等生,這不是什麼大事,但是這個細節讓其覺得治國討厭。
治國覺得有那麼多中華,父親抽煙,不經意拿幾盒給父親,讓父親抽一下好煙,本來就是接待的,和偷也壓根沒有關係。但是就是治國的這份孝心,讓治國的形象在他們老總那裡大打折扣,讓治國沒有了機會。
我問小胖你拿嗎,小胖說自己買不行啊,這種東西作為實習的拿了不好,反正就是不好。這就是差別,是小胖高尚不會有那想法嗎?是小胖家裡可以買,不會去做,治國也許也知道拿不好,因為自己只是實習生,但是煙很好,自己買太貴,出於孝心,其原因還是家庭吧。
後來我知道是因為這件事治國的老總煩了治國,一句話也沒說,我也無法再為其說話。這個結果,真的有點無以名狀,是家庭的原因,還是什麼?我也沒弄清楚 ,這孩子挺可惜。
學校是不會教育你如何為人處事的,即便有思想品德課,老師也只是講講空泛的道理而你也未必就真聽得進去。真正的做人的教育在哪裡呢?全在家裡呢!每個父母都有自己習慣的一套做人方法,他也習慣性地把這套原則方法傳授給孩子,因為他覺得這樣做是對的,否則他這輩子就不這樣做了。但許多普通的父母就沒有想到,他這輩子的不成功是否和自己的為人處事方法有關呢?如果有關係,那他還能把自己的老一套再教給孩子嗎,讓孩子也一輩子不成功?
總結了一下,家庭優越點的孩子比較不惜財,相對性格也開朗一些。以前我一直的印象是家庭普通的孩子應該更樸實一些,但是通過觀察這些孩子,在聯繫到自己的朋友、同事,真的,家庭條件差些,大多都是有些狡黠的,做事心理有很大的計算過程。這個計算過程對父母來講是好事,比較節省,但是對自己發展,交友,人生態度是一個很大的思維框架,往往會跟隨自己的一生。 思維方式差異就更大了。
例如小胖的爸爸的思考方式以及對小胖的教育。自己出了哪些問題要怎樣修正。如何有自知的能力。這群孩子大多遇到問題首先是抱怨,其次再想別的,而且一般不會思考自己的毛病。兩種思維方式都自成體系。從外表來看你看不出它們直接產生的後果,所以作為孩子特別容易承襲父母的思維方式。但是恰恰就是思維方式是優秀與否的根本決定因素。 我們的青年一旦承襲了一種思維方式往往就決定了一生的定位,而且直至終老也未必能發現自己的思維導致了自己的命運。
小東和原子的故事
小東是個男孩,家境不必周周差,也許還強點,但是這是唯一一個可以留在銀行,但沒有留下的孩子,還是因為家境。這個孩子很幽默,不討厭,據說已經家裡給協調好了關係,可以留下,最終他的老幹部爺爺,沒有同意他留在銀行。畢業後拿著紅頭文件去了南京某指揮學院,深造了一年,取得了研究生學歷,然後分回本地,去做了軍人。單位是後勤部,很舒服的單位,很愜意,分了一套房子,找了個軍官做老婆。
有個插曲我得講講,小東一直很喜歡一起實習的一個女同學,當然後來小東後來去南京,戀愛還是繼續的,後來小東回來家庭父母知道這段戀情。那個女孩不錯,但是小東父母的家庭會議的結果就是一個,堅決不允許,理由是女孩家是縣城的,對將來小東的發展沒有什麼助力。為此小東和父母拍了桌子,鬧了一場,但是連續的家庭會議,連續的壓力,包括小東父母不讓小東帶女孩回家,維繫了幾個月,小東的女友提出了分手。
然後小東開始了一次次的相親,最後是一個爺爺戰友的孫女,一個同樣在軍隊的女孩和小東談起了戀愛。這女孩子家境比小東還好些,家裡有好幾套房子。女孩現在的專業去了國家開發銀行,小東還在部隊,只是打電話聯繫,說結婚後轉業,去機關吧。問他說怎麼樣,沒覺得咋樣。
但是從原子那裡看,當初幸虧聽了父親的話,如果就和那個同學好了,弄不好原子的路就是小東的路。小東很喜歡對我說:聽爸爸的吃飽飯。
原子一個極其聰明的孩子,家是鄉鎮的普通家庭。這孩子很聰明,或許說有心計,小孩實習的時候嘴很甜,這是給我的印象。在我們這裡實習的時候,最早想追周周,很可惜沒追到,追了一個同一個市區來的女孩。兩個人實習的時候就拉著手,還沒畢業原子就帶著女孩子回了家,還沒畢業兩家老人見了面,剛畢業,原子就通過父母家拿了十幾萬,付了首付買了房子,然後順其自然的和女孩子結婚,七月畢業,八月結婚。那時候,小胖,小東都很羨慕原子,可是這種羨慕沒有維持多久。因為結婚了,原子的父母就催促讓原子當爸爸,當然原子的岳父母也是這麼想的。
很快原子有了房子,有了孩子。最近聽小東、小胖說起原子,已經沒有了羨慕,都在嘆息,說原子要不是聽家裡的,現在不至於那麼累,太累了…哎…
兩個人的評價都是:哎…
原子畢業後,找了一份某大型國有企業做推廣,也就是營銷類的吧,收入還可以,原因這孩子很活,很聰明。但是因為家裡的一再要求,老婆懷了孩子,沒工作幾天,就懷孕了,也就沒了工作,等著生孩子。
孩子生了,原子最早做了爸爸,可是原子也開始知道了什麼叫承受不了。
原子有房貸,現在有了孩子,面臨很現實的問題,媳婦生了孩子,那麼就需要一個老人帶孩子。從媳婦生孩子開始,就已經超過了原子的承受能力,也許原子應該晚點要孩子,那樣會更好。但是孩子生了就要養啊,孩子本來是愛情的結晶,卻成了原子負累擔負不動的開始。
小胖說:原子生孩子後,小胖去醫院看孩子,原子的媳婦就說需要請一個月嫂,差不多價格在這個城市3500左右,月嫂一般最少得倆月。現在的情況是原子貸款買了房子,自己的工資還了房貸,還得供養一家人吃。現在孩子出生了,什麼奶粉,尿布,衣服,等等,家庭一切的開銷都是原子的工資裡面。。。原子實在是拿不出這份月嫂錢。父母說幫忙出了首付,沒錢了,岳父母說的好聽,沒有錢也出不著。那孩子怎麼辦,還得管啊,生孩子花了一萬多,讓原子再也沒有多餘的錢,只能讓老媽和岳母輪流從老家來照顧孩子。因為買的房子小,住不開,一次看一個禮拜。從老家來,這樣老家不是爸爸自己在,就是岳父自己在,不管是老媽還是岳母,都是那麼心裡放不下。
如果物質豐盈了,孩子的出生,對家庭來說那是很美好,但是沒錢孩子生了,那麼父母還得從老家來看孩子,這就是一個炸藥包的導火線了……
剛開始孩子出生的喜悅,還能維繫。但是隨著媳婦做完月子,母親,和岳母輪流看孩子,也因為,原子真的沒錢了,每一樣都要開銷,房貸、物業費、孩子的奶粉、衣服,一切一切都需要錢。
原子你還是個孩子,當了爸爸,你的承受能力還太弱,雙方家庭一個農村,一個鄉鎮都沒有錢來支持了,矛盾就開始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個月開始出現危機。原子的媳婦,想讓老人看著孩子,自己也去找份工作,緩解一下壓力,但是岳母不幹,覺得孩子半歲前不能上班,如果上班了,可能要落下病。這樣就有了爭執,岳母開始抱怨原子家沒錢原子沒本事,一個剛工作剛夠一年的普通的孩子能有多大本事?家裡的錢都付了首付了,這樣矛盾就開始積累……
一切都是錢,錢,錢!還好原子的媳婦頂住壓力找了一份工作,但是因為沒有關係和背景,只找到了一份千把塊錢的工作,但是對家裡也是一份支持。
可是這千把塊錢的工作,因為上班,孩子就得老人自己在家看,這樣老人看一天就很累,然而下了班,是原子累,媳婦也累,這樣又因為刷碗,洗尿布開始起爭執。
女人的幸福活在比較之中。原子的媳婦開始心裡不平衡了,生了兒子為什麼活得這麼難?中午頂著滿頭大汗擠車做公交累半死給孩子餵奶,吃口飯,還得下午再跑去上班。這時候原子就成了原子媳婦眼中的廢物,哪個同學的男朋友,哪個同事的老公都比原子有本事。
原子為了多掙點,沒完沒了的跑外,但是又能多拿多少呢,還是掙得不夠花的,也開始抱怨,開始抱怨岳母催著要孩子,現在這麼累。
就在這時候,原子的老媽在輪班看孩子,原子的爸爸在家因為自己,可能吃不好什麼的引發肺炎。承認肺炎這東西很麻煩,需要住院,這樣原子的老媽只能跑回家,讓岳母來看孩子,岳母覺得不是自己的班,來看孩子就多少就有點怨氣,自然看完孩子,就比較埋怨。事就這麼湊巧,原子單位的一個單子被同事拿到,少掙了幾千塊錢,那天心情不好,回家媳婦和岳母吃完了飯。抱歉,原子,沒有了,想吃自己做,或者去買吧。原子只好去自己做飯,這時候原子老媽打來電話,問原子咋樣,原子說做飯呢,結果原子的媽媽打原子的媳婦的手機說,那麼累了,怎麼不給做飯,要累死他嗎?就因為這個原子的媳婦也哭著喊,我也累,我受夠了。接著就是原子的岳母拿過電話質問原子的老媽為什麼弄哭原子的媳婦,馬上從電話里吵,變成了原子和岳母和媳婦的對吵。
這是第一次爆發,吵累了,原子出去給小東打電話說:小東我真羨慕你聽你爸爸的話,沒有選擇那個女孩,接著就是小東聽著原子哭了。
這矛盾開了頭,不是你不吵,矛盾就消失了的,矛盾還在,只是不吵壓著,但是壓不住還會繼續爆炸……
原子爸爸肺炎好了以後,老媽繼續看孩子,以為可以平靜了,誰知道因為上次的吵架,又要爆發。一次原子下班去樓下打水,結果上樓發現媳婦和媽媽誰也不說話,吃飯的時候,老媽不吃,背對著飯桌,看著孩子。原子問老媽,為什麼不吃飯啊,叫了幾次,老媽也沒說話,原子過去一拉老媽,看見老媽在流眼淚。結果原子就好像明白了肯定跟媳婦有關,就問媳婦怎麼回事。剛開始媳婦不說話,原子大聲喊了一句:那麼大年紀給你看孩子你哪裡不滿意,要老人哭,你大學對著屁股念了!
這一句老婆摔了筷子開始大哭,說夠了夠了累死了!然後老媽也哭說攢了一輩子的錢,換來的就是職責,然後和兒媳婦就開始了爭吵。原子把媳婦拉到卧室,把老媽拉到客廳沙發上,原子說那時候,感覺天地都在旋轉。起因只是因為給孩子蒸雞蛋,老媽說老了,媳婦說湊合吃吧,又不是貴族,整天給孩子都這麼吃,結果就對著頂了幾句,然後就有了這次爭吵。
因為吵,媽媽哭,原子借來小胖的車把老媽送回家,再去岳母家接上岳母。岳母在車上陰聲怪氣,原子多次對岳母說,一根草豎起來還有高低,不管怎麼樣,小的不能和老的罵吧,希望岳母說說給自己媽媽道歉。可是岳母一直覺得自己女兒委屈,告訴原子,一頭老婆一頭媽媽,說啥說。
就因為這個沒說,導致了一次動手,原子跑到小東那裡住了三天,這其中原子的媳婦沒問一句。原子告訴小東說:起先家裡不同意那麼早結婚,但是原子覺得自己能處理,覺得父母一生過得失敗,啥意見都是廢話,現在想起小東的爸爸能夠阻止小東,真的很羨慕。。。真的很希望當時家裡能給他一個好建議。
後來原子回家,多次聽小東和胖子說,原子其實屬於同齡孩子裡邊能力比較強的,錯就錯在結婚太早,結婚也不要緊,主要就是要孩子太早,自己承擔不了,家裡也幫不了什麼忙,才活著這麼累,現在還是出矛盾,孩子依舊在慢慢長大。小胖對我說:這樣下去可能會離婚。小東告訴我:原子這樣維持下去,也許哪天會崩潰了。
原子我給他打過一次電話,問他為什麼經常羨慕小東,原子對我說:因為自己內心否定了父母,自己心裡實質覺得父母很失敗,當初父母希望晚點結婚自己沒有聽。當然父母沒有堅持,結婚了,一直催著要孩子,自己在沒有積累的時候,結了婚,生了孩子,這些矛盾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其實我還是想說,剛踏入社會的時候,父母的意見真的很重要,如果講不出道理,這重要的選擇的時候,一定堅持一下。原子,我身邊這個年齡有的依然在重複原子的另一個版本相同的故事。
在沒有積累的時候,一定不要去做承擔不了的事情,要不真的太累了。
分析背後的原因
小胖在同齡人中我是最看好的,為什麼?因為小胖的爸爸。小胖雖然沒留在銀行,儘管他也很想進來清閑的工作,但是小胖爸爸的教育給了小胖一個不用憂心的物質環境,所以小胖每天都嘻嘻哈哈的。有的孩子為什麼開朗,有的孩子為什麼沉默寡言,你能指望一個家長整天抱怨錢不夠花,整天說大學的生活費太貴了,整天掙錢不容易,這樣苦口婆心壓力下的的孩子,內心很陽光,內心很燦爛,不可能吧。
因為物質條件的豐盈,或者說從沒有因為正常的生活消費而受到父母關於錢財的壓力的孩子,一般都比較開朗,相反如果家長以為的念叨,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抱怨什麼也貴的時候,我很榮幸的告訴這位家長,您在把您的無能貫穿到孩子骨髓里。
治國表現很好,為什麼做了六個月的部門領導,到了最後都不肯為其說一句推薦的話,因為送的禮物是仍貨嗎?我想不是,是治國看重小利,要命在那兩盒煙上。本身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只是爭奪小利會損害人際關係,讓周圍的人對你有意見有看法。而人際關係受到損害勢必會影響你在重大利益上的得失。這樣一進一出,最後就不划算了。所謂「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煙本身小事情,因為部門領導把治國歸類為了:愛佔小便宜。從而一句好話不願意多講,我深層的考慮過這個問題,治國為什麼會拿煙,為什麼小東、小胖不會去拿?
為什麼治國會有念頭去拿,因為在治國的腦海里「中華煙」是好的東西,是家裡不會買的,因為就放在那裡,因為有很多,因為父親沒吸過幾次,動手拿了,歸根結底還是家庭貧困的原因。
從品德上講不見得小胖,或者小東,就比治國高尚,為什麼他們不會隨手拿煙?因為也許中華在他們眼裡不是什麼很想要的東西,小東的爸爸是副廳級幹嘛,估計吸煙都應該比中華好,而小胖家裡開著傢具城,應該是經常請客送禮的。小胖的潛意識思維,這煙家裡可以隨便買,所以小東和小胖不會去拿,治國的意識里是這是好煙,爸爸沒抽過幾次。問題的深層原因不是什麼品質,是內心看待這煙凸顯的心理價值,治國被看見了拿煙被歸類,其實深層次還是家庭能夠提供給孩子看待物品心理價值的問題,就是治國的心理價值讓其做出了拿煙的舉動;還有就是治國這孩子不傻,懂禮節,知道送禮,為什麼送的禮物被扔了?原因還是心理價值,治國的心理價值覺得物品不錯了,覺得禮物很好了,或者是治國的父母已經覺得挺貴重了,但是就是這個治國的心理價值,用他們部門老總的心理價值來衡量是可以扔掉的心理價值。
治國在學校的成績,在學校的表現比小東和小胖都強,為什麼當人生剛開始邁步的時候,反差那麼大?治國也請客,小胖也請客,治國也送禮,小胖也送禮,為什麼結果不一樣?興許看到的會說,小胖有錢唄,治國沒錢唄。
其實這其中不是禮物好壞那麼淺顯的道理,這裡面更深層次的是一個做人做事,接人待物的技巧的問題,治國自己請客,治國自己送禮,這當然也許治國諮詢了家裡,但是問題悲哀的是,
治國沒有助力:
第一、治國的請吃飯,錯了環境,錯了對象。你想去獲取工作,現階段下工作的含義是多重大家人心裡清楚,治國你太小了,你一個月的生活費,也許就是人家一瓶酒錢。
第二、治國的送禮,治國你有這個意識不錯,但是你忽略雙方心理價值的平衡,你的禮物是起不到作用的。
其實治國的悲哀就是家庭的助力幾乎沒有的痛楚。在這個過程中,治國的心理價值還是父母農村的心理價值,還是父母農村接人待物的處世技巧,這些因為他的年齡,閱歷沒有辦法。如果父母沒有能力指導,其結果就是一頭一頭的包。也許孩子不錯,但是社會沒那麼簡單,現實的很,也許在同齡孩子中單純的比較孩子,治國很不錯,但是我們的社會就是這樣,人都很現實。
治國,都會狗眼看人低的;治國,為什麼你請客,送禮沒有預期效果?是因為治國你的心裡價值太低;治國,為什麼周周可以請到行長吃飯,因為周周背後的價值是做省級單位的處長。這些治國你是那麼沒法去比較的,這些也許你現在也不明白。
小胖的處事方法
小胖的爸爸很明理,懂得孩子的事情也很重要,小胖的爸爸特意來到這裡給小胖的主管領導送禮;首先不會發生接受禮物不適感的錯位,其次因為家裡經商,小胖爸爸的禮物不會產生雙方心理價值的失衡。
自然小胖的請客,送禮的方式會達到預期效果,這點事小胖爸爸的人生閱歷,外加小胖家可以這麼做到,不會有壓力感。正是小胖爸爸傢具城老闆的身份,在接觸小胖爸爸的時候不會去貶低小胖。這是赤裸裸的現實。
兩下一比較小胖和治國的差別就在這裡:治國忽略了心理價值和處事技巧;小胖則是按照正常的可以接受的範圍在運作。
其實本質的原因還是家庭,還是父母的助力,還是家庭的心理價值,這點上治國雖然成績好,但是在社會這個圈子裡治國你稚嫩的處事方法必輸無疑,沒有例外。源於我們的社會太現實。
小東和原子家庭規劃的區別
小東家庭條件優越,為什麼家庭可以協調關係留在銀行,為什麼作為老首長的爺爺給否決了?為什麼讓小東去拿著紅頭文件去南京深造,當幾年軍人,通過這個跳板可以直接進入省級黨政機關,會有著比銀行工作更美好的前途?小東的爺爺對小東的期望值更高,並且又能力去規劃,小東的父母也認可。或者說小東爺爺的思維體現在小東身上,小東自然沒有這個能力,這條路的規劃,並且可以走通,原因是小東家庭的規劃能力,和家庭對規劃的實現能力,這裡面包含社會地位,人脈關係,等等。
小東的戀愛為什麼那個縣城的女孩子,家庭父母方面堅決不同意,到了拍桌子,砸椅子的程度也要阻止這段戀愛。這是小東父母不是東西嗎?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不是,因為小東的條件擺在那裡,是選擇婚姻的問題,絕對不存在找不到媳婦的問題。既然工作是一頂一的好工作,家裡可以給其購買房子,這個小東連想都不用想,這樣的條件為什麼要去選擇一個相對家境較差的女孩子?小東父母考慮的更多,還是想讓小東選擇家境好的,將來的岳父母能夠對小東的工作事業增加助力,而不是因為岳父母和媳婦成為每個階段的阻力,或者困惱。小東的家庭承擔小東的婚姻很簡單,為什麼,父母還極力阻止小東同縣城同學的戀愛,就是因為小東的父母想兩好合出一個更好,小東後來的世界情況也是按照父母的路走的,找了一個同樣家境的女孩,準備結婚。
我曾經問小東,為什麼最後還是讓老爹打敗了,聽從了安排?小東的原話:老頭子是個副廳級幹部,不是傻瓜吧。小東的父親讓小東去徵詢了小東父親的一個下屬,小東父親的這個下屬就是娶了個農村女孩,然後小東父親的下屬在敘述完自己的故事,給小東的建議是聽從父親的話,因為那是很實際,很現實的。這樣簡潔教育的方式,孩子是比較能接受的,還有就是小東自覺不自覺的強調了,老頭子是副廳級幹部。為什麼說這個,因為小東心底是認可爸爸的成就,認可爸爸不是個泛泛之輩,這種內心的肯定,才會遵從。從而小東的規劃道理一直在良性發展。
原子的悲哀在那裡,也許單純的比較,小東和原子兩個孩子,原子更優秀一些,或者說原子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比小東的能力強。
但是,加入父輩,甚至爺爺輩的家庭比較,原子就徹底被打到山底下。原子在學校就追到了媳婦,並且沒畢業雙方老人就見面,這的問題在那裡,錯的不是原子的戀愛,而是原子以及原子岳父母的目光短淺:孩子戀愛了,老人趕緊見面吧,這樣咱們也算完成任務了。
原子貸款買房子這點沒錯,甚至結婚都沒有多大錯,問題就是聽從了父母的結婚後直接要孩子,這成了原子的身心俱憊的導火索。原子只是在這個城市讀了四年書,畢業找了份跑銷售的工作,對這個社會現實的了解程度可以說少的可憐,他這個年齡自己是沒有能力規劃的,那麼父母呢,以及原子媳婦的父母呢,很抱歉這兩對父母還處於縣城和農村的認知上,戀愛,結婚,生孩子,越快越好。
因為原子和媳婦自身的年齡擺在那裡,不可能對現在直觀的現實世界有個良好的認知,那麼深愛下,尋求婚姻是必然的。但是這種選擇很盲目,是屬於頭腦發熱。房子是貸款的,一切的說話開銷都是需要金錢的,一切的一切都是需要物質的,但是這些,包括原子和媳婦、原子父母、原子的岳父母根本就沒有看清,雙方老人還是自認為孩子讀了大學,自然就能過上他們父母相信中的那種城市生活。
原子的一頭包也就註定了。
原子的父母以及岳父母不是沒有給原子規劃,只是這種規劃是給予縣城農村同年齡接待的規劃,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金錢物質預計過低的規劃,必然出現問題,必然讓原子,原子媳婦都很累。甚至父母跟著累,就是這麼一個把農村或者縣城的規劃觀念,讓原子在一個城市走那種父母能夠接觸到農村縣城的規劃道路。這兩個環境的花費根本不是一個層次,也就是金錢物質的匱乏導致了原子的一系列矛盾。
原子的父母曾經提出結婚晚點,但是原子不聽,為什麼不聽,結合小東說:老爸是副廳級幹嘛,總不是個傻瓜吧,原子對我說的是:當初太自以為是了,覺得父母就是一鄉鎮工廠職工,自己上了大學,覺得父母活得真失敗,心理甚至瞧不上,他們說的覺得根本就不想聽,也不會聽。為什麼原子會有這個狀態,因為原子上了大學,因為原子的父母在上了大學的原子的眼裡。在省城過了四年的原子眼裡,這四年原子某個程度上已經徹底把父母的人生給否定了。所以原子沒有聽從父母晚點結婚的建議,我想原子的媳婦其實心理走勢過程應該也是很原子相同。
原子,小東兩個孩子的道路差距巨大的我也不想去想。
同一所大學的孩子,單純比較孩子,也許不相上下,甚至原子更強一些。但是加入了父輩,祖輩的能力,背景,見識後,原子這個自身能力和小東差不多同學,立馬在起跑線被甩了幾條街,這種東西我也考慮不清楚怎麼改變。
當然有朋友說,寒門也能出貴子,什麼機遇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也快工作將近十年了,從起先的觀察這群孩子,總結出的一點細枝末葉到我自己身邊的朋友,同學,好似都在沿著一條的無形的線走,這條無形的線的開頭就是家庭環境,見識,家庭規劃。也許我相信天道酬勤,但是我身邊真的沒有發生過什麼奇蹟,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了貧困的軌跡,擺脫了那條無形的線,從此過上讓周圍人羨慕嫉妒的人生。富人家的混蛋孩子有李天一,窮人家的就有一個馬加爵。都是個例,根本代表不了所在的階層。
大多數出於各個層次的人還是沿著家庭開始的那條無形的線在走,在生活。其實過得好不好,壓力大不大,心情舒暢不舒暢,唱高調是沒用的,在那裡自我強調和瘋子似的想擺脫也是不現實的。
馬克思說過:階級一旦形成,那麼出於各個階級的人想打破階級的鴻溝壁壘幾乎不可能。我自己也是追尋到細枝末節,看到一點點,也希望找到通向快樂的人生鑰匙。但是,我生活的城市,工作的單位,我接觸的現實,階層在固化,富有越來越富有,窮困依然還窮困。
有位網友留言說,年紀越大越相信命了,我挺認同,記得又一次在辦公室談起「命」,有位年長的同事說「命這個字的結構是人一叩」。然後說,古人造字是有含義的,不是象形就是會意,人為什麼把一叩造成命字呢,也許就是這一叩首的組成了命字的解釋,也許人真的有命,也許很多事早就註定了,一叩首為什麼叩首呢,因為自己服了,因為自己承認了,認可了才低下頭叩首。
談了很多,我有了一種思維完全顛覆的感覺。自己的舊思維開始被衝破,我也逐漸開始從身邊周圍人的人生中去總結,去觀察,去反思,去理解,何為人生。
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
生下來,活下去就是生活吧。
如何活是一個問題,無非就是輕鬆簡單點,安穩點,保障高點。很多孩子也包括當年的我在學校的時候,覺得心比天高,但是到了社會上摔打幾年,有發現這個江山真是鐵打的。社會不是那麼好混的,很重要的一點在即將畢業將要選擇進行什麼工作的時候,真的需要精心來思慮一段時間,包括我們這些成年的面料跳槽,同樣需要認真的去思考。指導這個思考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一定要明白自己的條件,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背景,這裡面不能有半點幻想的成分。
人生很有意思,你怎麼對它,它怎麼對待你。你拿人生開玩笑,不認真,人生立馬償還你一個你的人生笑話,你如果選擇不認真,那麼立馬人生就對你不認真。其實人生在某種可控範圍內是可以規劃的,怎麼規劃就是看你身邊和你條件差不多的兩個,或者三個,甚至更多一點,有一個對比,這樣去從這些曾經和你條件類似,通過不同的選擇,形成的結果,這就是你參照的例子,因為他們身上有你現在的影子。如果有條件,找機會和他們詳細的談談,年長的人一般都會比較樂意把自己成功,失敗的經驗,選擇的得失,告訴晚輩。但是怎麼選擇,怎麼去甄別,怎麼去對待,還是那條真理,自知自明一定帶著審視自己,這樣或許你能少走很多彎路。
其實,我不想去強調投胎是門學問,也不是在那裡痛苦的呻吟,只是想探索出一些規律。也許自己水平有限,寫的不是那麼好,但是包括我自己,也想活的好一些,過得輕鬆一點。一年半來看這些孩子,好像七八年前的自己,水平有限,還請大家原諒,也請大家一起總結,那些曾經讓你得意成功的選擇,還有那些讓你痛苦,懊惱,甚至後悔不已的錯誤選擇總結一下。
我覺得人在踏出校門走向社會的時候,真的有必要精心考慮一下自己的家庭環境,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條件來好好想想自己應該找份什麼樣的工作,一個人也許一輩子兩件事最重要。
第一:是去找一份工作,一份待遇較好,有發展前途的工作。
可能有人覺得什麼叫好工作,好的,什麼政府,銀行,電力,我根本進不去。我作為一個工作了十年的人得經驗是這樣的,如果你是大學本科畢業的,能不讀研究生就不要讀研究生了,因為本科,研究生工資差不了幾百塊。所謂好工作,不是說進去養著的工作,是你在裡面卻是可以學到東西,將來不在這家單位做了,然後因為在這單位工作學習的經歷,能讓你很快找到下一份同類型的工作。盡量最初選擇工作的幾年,能進大機構就不要選擇小公司,因為大機構接觸的層面高,即便將來有能力,大機構本身就是個機器,你可以選擇為這個機器服務,自己也能開創依附大機構服務的行業,這樣路不會走死。
要選擇那些社會地位較高的單位,因為接觸的人脈不一樣,不要忘記了人熟就是寶。
在初期的時候最好不要自己創業,因為這條路很難走,沒有經歷,沒有資金,沒有技術很難。即便你是IT天才,也希望你服務大機構幾年後,各方面條件成熟了在自己創業…
第二,是選擇一個他或者她結婚。
我朋友有離婚的好幾對,幾年來前還恨不能長在一塊,最近鬧離婚的,相愛的人幾乎成了仇人。
我的看法是感情世界是一個純粹的想像世界,哪裡沒有性價比,沒有安全,只有各種生活物品的價格。但是婚姻的本質是交換,沒有比這更真實的東西,不要去幻想你是例外,結婚的時候,沒有想離婚的,那些離婚的也不傻。
無論你是男孩還是女孩,你一定記住你一定要有自己的工作。因為工作不會拋棄你,不會嫌棄你。在婚姻里安全感和舒適感是你需要提供給對方的,然後從對方那裡在獲取安全感和舒適感,婚姻的基礎是愛情,但是物質是基礎中的基礎,請相信無論你是女孩還是男孩都不能放棄工作,因為放棄經濟自理就等於要失去自我。
如果你是異地留下工作的,盡量不要選擇同時異地的伴侶,因為孩子,老人很麻煩,都是現實的問題。最好有一方是父母在本地,這樣你可以生活的相對輕鬆。
無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在選擇結婚的對象的時候一定牢記 一個原則,選擇愛你的那個人結婚,而不是你愛的那個人結婚。如果你有條件追到條件優越於你的家庭的對象結婚是你福氣,但是最好別比你的家庭差…
在這兩項中工作的地位高於婚姻感情。
因為工作不會拋棄你,工作能養活你,讓你活著不用靠人施捨,當你的工作處理好了,婚姻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但是如果你要是想著先成家,再立業,我會告訴你,我身邊有朋友因為顛倒了順序現在離婚了。
人是靠本能和慾望活著的,婚姻是一個相互交換,相互承諾的本質,構成是兩個人,這裡面是有利益衡量的,如果婚姻的天平不是那麼平衡了,要麼一個人永遠受氣,要不不受氣就是分手。
我們的社會已經不再是30年前,結婚了就是一輩子,了解這些,做好自己,婚姻也差不到那裡。
還是那句話:也許這篇文章全是廢話,但是希望看到文章的您,能從中看到那麼一兩句有用的讓您在選擇、認知、思維上有個理性的認識,能夠少走彎路,能夠走的更穩妥一下,走的更簡單一些。
——————————————2017.02.15
一年多過去了,回頭再看這篇文章,我個人以為:
認清自身和所處的家庭與階層是必要的,但如果拘泥於此就不好了。
正是因為天冷,所以才要拚命的跑起來,我們沒有別人那麼厚的棉衣。只有跑起來!跑起來就不冷了。
這樣即使當有一天我們跑不動了,也可以問心無愧的告訴自己:我奮鬥過了,並且為之付出了一生的努力!我堅持過了,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我很幸運,沒有生命里的每一分鐘來澆灌人生的花朵,並妥善的將它傳遞到了孩子手裡。
相比起我,他無疑是更幸運的!
而這!
就夠了!
大家看馬雲王健林成功,也不要覺得這是改變階層的代表。其實只是幻覺。馬雲的夫人後台也不簡單,王健林就更不用說了,原先就是體制內的。所以現在不大可能又李嘉誠那種神話再誕生了。羅永浩這樣的人有幾個呢?而且他現在也很難稱得上成功吧?在一個連教育都不能做到公平的國家裡,你平民最多最多也就是充到中產,想徹底改變階層,成為真正的有錢人是不可能的。這可能需要你幾代人的積累。但是資源早就已經被搶佔了。這就是階級固化。都階級固化了,你還想沖很正常,但是你想衝上去就幾乎不可能。
不過,人在什麼時候都想著向上走是沒錯的。郭德綱不是說過嗎:只有尿才往低處流。雖然階級固化限制了我們的發展,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嚮往成功。就像是路邊的小草,不會因為沒有人注意它,它就放棄了生長。杜甫說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葵花向著太陽這是它的本性,是沒有辦法改變它的。
最後和大家分享我喜歡的一句詩:生活哪有什麼勝利可言?堅持就意味著一切。
—————————————————補充答案——————————————————
這是我在知乎是上第一個回答,我想先從歷史的角度給大家聊聊,自古以來那些成為精英的人家庭因素的比例有多大。
魏晉時候有句話「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科考制度,所以選拔人才用的是所謂「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人分為上中下三品,然後每品再繼續劃分出上中下三等,一共九個品級。所以大家注意,中國式從魏晉時代就很注重一個人的出身門第了。
在那個時候,家族之間的聯姻是特別重要的。侯景當年手擁兵自重,操縱朝局。他想聯姻王、謝這些世家大族,於是去找當時的皇帝,請他給做媒。可是皇帝勸他死了這條心,告訴你就別想這回事了, 人家根本不可能看上你,你還是實際一點,退而求其次,跟顧、張兩家求婚吧。因為王、謝石南渡前的中原大族,顧、張是東南當地大族。這樣的家族不但世代仕宦,人家還文風鼎盛。所以大家可以想想,像王羲之那樣的書法成就光是靠他個人的天賦能行嗎?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在這樣的家族他才有袒露肚皮躺在東床上等著相爺來挑女婿的資本好不好。大小謝的文學成就也是家族文化教育歷代累積的成果,所以謝家的連小女都有詠絮之才,鄭家的婢女之間說話都隨口掉書袋。鄭康成家一個婢女被罰站在屋外的泥水中,另一個婢女問她:「胡為乎泥中?」(出自詩經,意思是你為什麼站在泥水中?)這個婢女回答:「薄言往訴,逢彼之怒。」(也是出自詩經,意思是我跟主人說一件事,不巧正碰上他發火。)
再舉個例子,金庸。因為今天不是聊武俠,所以就不扯這些。哪天有想聽我聊武俠的,我們找個地單侃哈。回到正題,金庸能有這麼高的武俠成就,也是因為人家是世家出身。金庸本名查良鏞,老家是浙江海寧人。祖上牛到什麼地步呢?康熙曾經給他們家題過字,叫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絕對的書香門第,顯赫門庭。老查家最早出門的是查伊璜,如果各位有看過鹿鼎記的,對此人一定不會陌生。小說里這查伊璜結交了雪中鐵丐吳六奇,後來卷進了清朝特別有名的文字獄,明史案。這個在歷史上也是實有其事。再後來到了雍正年間,老查家了不起的名人,得首推查慎行和查嗣庭。查慎行是一個了不起的大詩人。我記得他的舟夜書所見這首詩還被選在了我們的中學課本上。查嗣庭名氣更大,他當年在江南做主考,他給出題。出了一道題叫維民所止,邦畿千里。這是詩經里的一句話。結果有人說他這是要害皇帝,這位維和止就是把雍正去頭。然後文字獄,把老查家不少人都弄進去了。所以金庸不喜歡雍正也不喜歡乾隆。
我不知道是誰說過一句話,現在的中國只有上層社會,沒有上流社會。
沒有後台,單單只靠個人努力,想闖出一片天的,難上加難。我相信對於這點大多人是非常有體驗的。不管你有沒有才華,你若是想成功,家庭因素的比例都是巨大的。我們不得不承認,人就是生而不平等的。你一個出生在農村的平民子弟和出生在北上廣這些地方的同齡人就是天然弱勢。且不說人家那些官二代富二代,教育應該是平等的了吧?可是你如果是河北戶口,你想考北京大學,你的分數線還要比北京戶口的同齡人高。好了,你也考上了,你來到北上廣工作,你想買房,又是各種戶口限制。包括買車,孩子上學,北京人的戶口就是比外地人值錢。不客氣的說,北京人的命也比我們這些小地方的人值錢。同樣是霧霾爆表,在北京就能引起重視。可是臨汾二氧化硫爆表,有幾個人知道?知道了又有幾個人關心?
不是說普通人不能成功,而是幾乎很難成功。沒錯,很殘酷,但確是事實。你有錢,你就能壟斷資源。資源加錢,是最容易成功的方式。幾乎躺著就能賺錢。你想靠才華成功,普通家庭又很難讓你有那麼出眾的成就的。所以話說到這,我們可以繼續心平氣和的總結,正式回答樓主的問題了。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的所佔比例幾乎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剩下僅僅百分之十的生存空間,在這個拼爹拼資源的時代,想要成功,幾乎不可能。
羅曼羅蘭說過: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在看清這個世界的真面目時候,依然熱愛它。所以,雖然像我這個沒有後台的二貨很難成功,但是不妨礙我夢想成功。而且只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儘可能的快樂。
這就是我,一個可二的18歲姑娘的真誠回答。
我被冤枉了
中國1:0韓國!多少年了!盡情點贊吧!
我的父親出生下層下,奮鬥一輩子,上升到下層上,
我接著跳,現在算是中層下吧,再過二十年,我想中層中或者中層上可期,
那麼到了我兒子,我想再努力下,中層上或者上層下沒問題吧。
有個答主說的特別好,人生是接力賽,不是百米跑,我們跑好自己的那一圈就行了,如果運氣好/天賦強/努力多,那就設法跑上一圈半,這樣堅持下來,最多三代,就能逆襲。
所以你看,寒門出不了貴子,但是能出貴孫也不錯嘛,何必那麼悲觀,拿階層固化作為放棄努力的理由呢。
再說,人生不努力,天天混吃混喝等死,就算錦衣玉食,可是那又多無聊啊。
奮鬥才有趣!!!
很少看到,知乎這麼垂頭喪氣,那就灌句雞湯好了。
我知道你們說的都是真的,但是,不論這個世界有多麼混蛋,終究還是有些東西值得我們去堅持的,不是嗎。
—————— —————— —————— —————— —————— —————— —————— —————— ——————
高贊回答,給我很多思考。但是也有很多地方不敢苟同。
首先,精英的定義需要有道德標準嗎?
我認為沒有。當然做人要講道德。但是作為社會階級的角度來看,只有階級利益,沒有階級道德。也不存在道德精英。社會學對於階層分析,最主要還是基於收入水平。部分參照權力系統的地位。
所以,如果說精英分子要講道德,我完全贊同。但是如果斷言高收入群體因為不道德就不是精英階層,我認為這是用個人好惡來替代了客觀事實。
相對於平民,佔有更多社會資源的群體就足以定義社會精英階層。不道德的精英並不能因此被歸類到平民階層。
第二,窮人與富人,哪個更有道德?
個人而言,自然不可一概而論,有錢的ass,和貧窮的好人都很多。群體而言,從犯罪罪名分布的實證數據上來看,窮人更容易犯暴力性犯罪,富人更容易犯侵財性犯罪。至於哪個階層更容易犯罪。簡單對比,當然是窮人,但是這是由於窮人基數更大。各階層平均犯罪率的高低比較還是需要進一步求證。
但是從整體上來看,倉廩實而知禮儀,貧窮和犯罪率確實是正相關的,中國五次犯罪高峰和社會經濟狀況幾乎完全吻合。
顯然,更富裕的個人未必就更道德,但是。更加富裕的社會確實,犯罪率更低,也更有道德慈善文化。所以,更富裕的社會顯然更道德。
第三,精英醜陋嗎?
或許吧,但是醜陋的絕不是更好的教育,更努力的工作熱情,更寬敞的住房,更優良的醫療條件,更多的人生選擇和幫助更多人的能力。
不要再高舉精英無恥的大旗,明裡暗裡鼓吹」我窮我光榮了」。
更好的社會,是讓窮人變富,而不是富人變窮。
就算富人無良,
但是,貧窮也依然可憐,自甘貧窮,也依然可恥!
如果你認為富人不道德,你應該選擇去成為一個富人,然後立志比現在的富人更有道德。而不是相反。四十年前,中學的老師教英語,是apple、apple、蘋果、蘋果的教著,老百姓子女和權貴子女也是這麼學著。四十年後,貧民子弟的孩子依然這麼學著,權貴家庭的孩子已經在人大附中每周一本英文原版書,一年自由閱讀五十本了。
四十年前,上山下鄉後回家的老百姓子女和權貴子女們,眼前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高考。四十年後,貧民子弟抑或中產階級,面前依然只有這一條路—高考。而且感慨,人生的路啊,怎麼就越走越窄?而權貴子女們,早就掌握雙語,開始準備SAT、SSAT、AP這些其他人不知道的考試,開始最發達國家的留學之旅了。
四十年前,老百姓子女和權貴子女一起在河裡摸魚,在路邊嬉戲。四十年後,互聯網震撼了世界,把全球連為一體。卻讓有的人更傾向於沉迷上網遊戲,有的人更傾向於上名校公開課。
這四十年是一段歷史,也是一瞬間。卻見證了社會的巨大變遷和資源的流動與聚集,讓北上廣深和各個省會級城市的資源更加密集,讓生活在這裡的中上階級及其子女,享受著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和教育資源。而其他地區的人們,不得不開啟Hard模式,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的模式拚命著,最後在參加工作或者工作N年後的某一天,也許發現然並卵。
當說到三代培養一個貴族的時候,我發現,有的人,兩代就出一個世襲貴族。有的人,三十代,也未必了吧?還好,這也是可以改變的。只是要靠學識和漫長的積累。
畢竟,這是人類社會最好的時代,是才華一定能夠變現的時代。我,堅信不疑。
截圖來源:李笑來《重生—七年就是一輩子》一書
截圖來源:李笑來《重生—七年就是一輩子》一書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寒門都是可以出貴子的。只是數量比較稀少而已。
如果你想要的是金錢和權力,那你是比不上那些精英家族出身的孩子的。
因為一個孩子成長為父母的樣子,本身就不是一件特別費力的事情。
你成長為你父母那樣沒有錢的樣子,不用費太多的力氣。他們長成他們父母那樣有錢的樣子,也不用費多大的力氣。
但是其實從能力本質上來說,你們都是普通人,沒有超越環境的限制。
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會蠢到和別人去比較,卻不趕快認清現實去奮鬥。
人生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你不趕快認清楚這個定律,卻還在問「人生為什麼是不公平的」?
連認清楚現實的能力都不具備,你還想成功?你憑什麼?
在我的觀念里,那一類可以突破家庭環境限制而取得比父母更好的成就的人,才可以被稱之為精英。
秦始皇突破了他父親的限制,統一了天下。(誠然有他父親的因素,但是他的成就比他父親大很多)
李世民也突破了父親的限制,成為了皇帝而建立起太平盛世。
范蠡突破家庭的限制,三次成為首富三次散盡家財。
在現代的馬雲,俞敏洪等人也是這樣。
甚至連很多反雞湯的人說的比爾蓋茨也是這樣,蓋茨39歲成為世界首富,已經完全超越了他父母可以為他提供的環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