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麥當勞旁邊一般會有一個肯德基?有經濟學依據嗎?

類似蘭州拉麵和沙縣小吃,這有經濟學依據的嗎?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日常經濟學 · 博弈人生,更多「博弈論」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多圖] 有一個很有趣的Ted Talk視頻,正正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回應。它用一個簡單的故事解釋一個高深的理論,值得參考。

我把它翻譯成中文,加上截圖讓大家討論一下。

Why do competitors open their stores next to one another?」 Ted Talk

鑑於只有youtube版本,只好翻譯+截圖讓大家看了,我不懂如何把他拷貝放到youku之類的,有人會的話就拜託了,反正看影片比看我的爛翻譯有效!

---視頻開始---

為什麼油站總是建在另一家旁呢?

為什麼會走了一里路也找不到一家咖啡店,卻在一個角落找到三家呢?

為什麼便利店、餐廳等總是一群一群的出現,而非在社區中平均分佈呢?


縱使在選擇開店位置時有眾多考量,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便能解釋以上現象:

「霍特林的空間競爭模型」
(Hotelling"s Model of Spacial Competition)


請想像你在一個沙灘裡賣雪糕,


沙灘長一里,而且你並沒有競爭(沒有其他雪糕車),

你在哪裡擺放雪糕車才能夠賣出最多雪糕呢?

中間

雖然對在沙灘兩邊盡頭的人來說可能太遠了(要走?里路),但你的雪糕車所能惠顧的人是最多的。


有一天, 你去賣雪糕的時候發現你的堂兄Teddy也來了。


Teddy也推著雪糕車,竟然跟你賣一模一樣的雪糕!
你們協議了各人得到沙灘的一半,


為了方便顧客,讓他們少走,

你在沙灘中央的往下?里處設店,正在你地盤的中央;

而Teddy則在沙灘中央的往上?里處設店,正在他地盤的中央。


由此,所有在你店南方的人都往你店買雪糕,

所有在Teddy北方的人都往他店買雪糕,

而在中央的顧客則往最近的店走,從而平分,各得50%。

沒有人需要走多於?里便有雪糕吃,而各店也得到沙灘50%的顧客

這是對社會最好的結果

它使顧客要走的路最少化。

第二天,你推著雪糕車到沙灘,卻發現Teddy把雪糕車置於沙灘正中央了!


你回到你以往的?里處,得到南方25%的顧客。

而Teddy不但還有本來北方的顧客,更與你平分你們之間(本來屬於你)的顧客!


憤憤不平的你第三天特早到沙灘,在Teddy北面的地盤正中開店,期望得到你南方的75%顧客;而Teddy只得其餘25%。


可惜如意算盤打不響… Teddy輕鬆的在你南面設店,搶奪了所有在南面的顧客,而你只得上方少量的顧客。


氣了,你把雪糕車推到Teddy南方10步,從而重奪你的顧客。

你中午休息時,Teddy又次遷移至你南方10步,又奪取南方所有的顧客了!

你們整天就在你追我趕,不斷向南移吸納顧客。

最終,你們倆便停在沙灘的中央了,背對背,各自服務自己一方50%的顧客。


這時,你們達到了納西平衡(Nash Equilibrium) ——你們倆都沒辦法通過移動位置而獲得更高利益。

你們本來各分沙灘一半的方案失敗了,正是因為那不是納西平衡:你們都可以往中間移動而獲得更多顧客。

而現在你們倆都在沙灘中央,你們不可能在不流失顧客的情況下移位


然而,這不再是對社會最好的結果了

因為在沙灘盡頭的顧客要走不必要遠的路。

現在想想商場裡的所有連鎖式快餐店(題主的麥當勞與肯德基)、服裝店、手機專門店…

雖然若各類型店鋪平均分佈,顧客會獲得更好的服務,但這卻導致激烈的競爭。

在真實世界,顧客是來自於對於一方的,而且商舖也有市場策略,如產品多樣化、促銷等。但在這些策略的核心,商店還是著重於保持競爭力。

---視頻完畢---

所以,這種惡性競爭,可說是源自於人類惡性的自私與貪婪吧!

#(附上網頁Why do competitors open their stores next to one another?)


經濟中把這個現象稱為hotelling"s law. 兩家直接競爭對手會在產品以及其銷售上做到儘可能相似。包括選址。就像你可能也經常看到Nike旁邊有Adidas,聯通旁邊有移動一樣。樓上說的博弈論里的兩家店在一條路中間,各自分享這個Market,南邊的店吸引南邊的客戶,北邊的吸引北邊的客戶就是出自這個hotelling"s law.
Hotelling"s law is an observation in economics that in many markets it is rational for producers to make their products as similar as possible. This is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differentiation as well as Hotelling"s "linear city model".

  1. Hotelling, Harold (1929), "Stability in Competition", Economic Journal39 (153): 41–57, doi:10.2307/2224214

在汕頭,麥當勞旁邊有一個肯德基,因為那是同一個老闆承包的。在美國,麥當勞旁邊幾乎都沒有肯德基,因為肯德基已經要死了,很快就要變成中國公司了(逃


請注意,本文為基於霍特林產業集聚模型(包括ted)的補充,有諸多表格,可能引起不適。


--------------------------------------------------------------------------------------------------------------------------------------------

上述所提供答案主要在於理論分析上,用了霍特林模型(用來解釋波特蘭價格競爭不成立的一種理

由),即兩個廠家在一大堆嚴苛假設下傾向於都通過移至地理區位的中心來爭取到最大的客戶量,儘管這並不是社會最優但卻是納什均衡(雙方皆無動力去改變策略的狀態),以及霍特林模型拓展中加入包括多方、合謀、地理位置非直線、產品差異等在內的空間區位競爭理論體系。


關於模型的出處,上面已經有人提供了。

補充一點。

具體產業面臨選擇上,有許多文章已經做了經驗實證

既然,在大數據的年代,我們喜歡看數據。


【適用於本地櫃檯服務市場】

那麼以中國市場的一文為例,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會帶來這麼一種「正向效應」,即存在對手時,「正外溢效應( spillover effects,信息外部性)」超過了「競爭效應(competition effect)」。

思路為,當控制城市特徵(大小等)與企業自身的連鎖效應(每個企業不同)後,考慮到同一產業的某一企業的策略是基於另一企業的策略來作反應,首先分析此企業的最優表現,再來看看另一企業基於此的最優反應,最後得到如上結論。


此文為沈喬薇老師與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翻譯的Ping, Xiao老師發表在Marketing Science上的一篇關於國內麥當勞與肯德基進入市場與擴張策略的文章(數據為1987-2007年,不新,就不貼出了)。

- 企業會在市場中進行學習,通過觀察同一產業中的對手在市場中的表現,根據「信號」了解市場容量、成長性等信息,從而減少進入的成本與壁壘(一定程度上,尤其是特定行業如快餐食品業,但仍有,是目前的一個解決卡特爾聯盟壟斷的一個突破口,即給按照此產業進入該地區的時間先後以不同程度的補貼來解決外部性的問題。)。


- 企業會根據「信號」,來決定是否要進行擴張以及擴張的地點,以此了解需求。那麼,同一產業中對手的存在,對在發展中國家推廣西方快餐形式,是對雙方都有益的(提高產品的公眾認知與信任)。

p4腳註5:

There are 11 cities that KFC or McD』s has entered, but we fail to match these cities with city characteristics. These are all small towns (not identified by the yearbook as a 「city」) that the chains entered recently, which are excluded from our analysis. Altogether, there are 18 KFC outlets and three McD』s outlets in those 11 cities.

p15:

有限的城市特徵,因為木有數據源(有些是無法觀測有些事木有城市的數據),可能會導致過高的估計(正向效果)。【另一方面,有些文章的數據沒有控制競爭效應,導致的是估計的外溢效應偏低】

參看錶格:

根據@Chi Feng(為什麼找不到?)的提問,文章是以城市為劃分而非區域,主要的解釋為城市層面的數據已經不是特別全了,要再小劃分的話數據太少了。在城市層面上的分析,加上企業如何在一個城市內的區域選址分布(考慮到市場定位等暫不討論),有助於分析更小的區域劃分(因為企業不會在一個城市隨機抽籤選擇店址,因此如果一個城市開的更多(數量,可測量),選址並不是全部集中在一處的,而是會合理化的分散)。因此比較好的還是TW那篇,只是這篇是做國內的數據比較值得看一下。但是城市因素還是要考慮的,因為人口密度與市場布局有關係。

不是重點:麥當勞與肯德基反應是不同的。【麥當勞的反應都比較奇怪】


市場擴張時:


- 肯德基傾向於在麥當勞呆的久的地方擴張。



- 麥當勞傾向於在肯德基短期開多間的市場上進行擴張。


市場進入時:


- 注意該效果不顯著原因是鮮有麥當勞在肯德基前面開的情形,即麥當勞傾向於在肯德基開了許多了以後再進入市場。



- 麥當勞明顯是願意在肯德基開了多間以後再進入,與上圖解釋一致。

有興趣可以找找類似文章,如加拿大快餐連鎖的區位設置的例子 (Yang N. (2013) March of the Chains: Herding in Restaurant Locations. Working Paper,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T.),以及Toivanen與我敬愛的Waterson老師的英國麥當勞與漢堡王的極類似例子(而且數據不斷更新)(Toivanen, O., and Waterson, M. (2011). Retail Chain Expansion: The Early Years of McDonald"s in Great Britain.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Warwick.)。

Yang(2013) 這篇,根據@Chi Feng的提問,沒有找到95%的那個在哪裡。

不過文章確實是有考慮了不可觀測的城市異質性(在structural model中),用了DID模型檢驗「學習」的存在性,即當企業面臨未知時產業集聚可以學習到(相比於不存在未知時)更多東西。

Toivanen Waterson(2011):
【此文給出的不是相生相剋而是麥當勞的發展策略,主要是用到了兩種學習的情形(涉及到主要是大型購物商圈會使運輸成本下降)。】

根據@Chi Feng的提問中有關麥當勞與漢堡王相剋相愛的例子,之前我確實給錯了reference(不刪了),在網上免費資源我只找到2005年的:

Toivanen, O., and Waterson, M. (2005) Market structure and entry: where"s the beef?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36, pp. 680-99.

此文主要是講進入市場時的學習效應(即第一種)。


p12:以市場份額說明他們都是大鱷

The burger market more particularly is dominated by three players: McDonalds (McD), Burger King (BK), and Wimpy. They have sales shares estimated (MAP, 1994) at 40%, 20% and 18% of the market, respectively, in 1994.


p38:

Our most novel finding is that both firms use rival presence to update their expectations of market size upwards.


Thus rival presence has two quite different effects upon the profit function. The implied positive (net) effects of rival presence calculated from the reduced form models are comfortingly close to the learning effects identified in the structural models.


They are the opposite to what would be observed from an entry prevention strategy(進入干預是另一種情況,解決方法如上文的首位進入給補貼). Instead, they indicate strongly that there are positive spillovers to both firms from the presence of the rival in a given market. These spillovers are best explained as the product of learning: firms are uncertain about the true size of a given market, and use the observation of rival presence to update their beliefs.


然後就是我的愛,請看錶格和圖,清晰可見:


漢堡王反應大一點啊。不過我們沒有在討論他們誰比較有反應。



紅色第(1)和(4)列:對手效應對於市場容量來說是顯著的。

綠色第(1)和(4)列:地區對於利潤來說沒有什麼關係。

所以即使肯德基與麥當勞對對方假設行為作出的反應是不同的,也無妨;即使各種理論不是這些企業所主要考慮的角度,更無所謂。因為從實際發生的情況來看,一方加入與擴張對另一方是有好處的,那就夠了。

所以,是的,他們在一起,並且在不同國家還有著不同的對象。

--------------------------------------------------------------------------------------------------------------------------------------------

2.15:

另,此文重點在開始提了,理論依據一般從產業集聚的marketing模型的切入點入手,但此文重點在於數據支持題目的問法,即「為什麼麥當勞旁邊會有一個KFC」,給證據說明統計上是符合的。

以及,文章一點都不高深,看錶格就可以了。


--------------------------------------------------------------------------------------------------------------------------------------------

2.17:

既然大家都想到「廁所」的方面了,於是這裡有個英國2014年的排行榜叫做「Loo of The Year」,對各種廁所進行了頒獎,麥當勞的結果看起來不錯喔:

2015 Loo of the Year Awards: 2011 5 Star Awards


至於漢堡王一般都是生孩子和大麻的問題..


Theory 方面,IO 中產品差異化就是研究這個的,自行 google 相關文獻或者翻閱 Tirole 在 20 年前的所著的 IO 教科書。


我曾經是一名 屈 XX 的店鋪開發(Site Finder,以下簡稱 SF),加上大學實習的時間從業共 3 年。
我與 M 和 K 的當時我從屬城市及區域的 SF 也認識且經常互通資源、消息、業主信息甚至會共同找業主進行相關的談判。那麼我從店鋪開發的角度來更專業(掃了一圈回答的貌似沒有從業人員,故在此裝一下)的給各位分析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給出結論:並不是 M 旁必有 K,同時M 旁有 K 是符合經濟學原理的。

那麼我從店鋪開發所需要準備的各項開店前調研的角度來給大家分析這個問題:

1. 商圈分析
我老東家對商圈的分布分為以下幾種:
CC(City Center),DC(District Center),RC(Residential Center),OC(Office Center),SC(Special Center,一般指學校等)

那麼很顯然的,CC 對於每一個連鎖品牌,無論餐飲還是零售,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這一塊地方人流量密集且活躍,客戶消費慾望強,以至於在這種地方看似並不好的位置開都能頂上在 RC 最好位置開的消費能力。
那麼這種兵家必爭之地,M 和 K 搶佔每一棟 Shopping Mall 的做法其實很正常。也就不用過多分析。

對於 DC 而言,很多一二線的城市就如 CC 一般重要。假如你住海淀,旁邊就是歐美匯,你會選擇去三里屯消費嗎?同為兵家必爭之地那麼也就很簡單的為什麼 M 旁有 K 了。

2. 投資回報分析
每一個連鎖公司都有自己的投資模型,回報周期,回報率,甚至有直觀的競品分析模型等等。對於一個連鎖企業來說投資模型過不去,再好的位置再好的租金他們都不回進。
那麼除開上訴兩個幾乎是兵家必爭之地之外,其實有很多地方大家是並不能看到 M 和 K 共同存在太多的。
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查一下廣東茂名化州( 1 K 0 M),廣東湛江吳川( 2 K 0 M,謝謝評論的朋友點出已近更有兩家~),廣東江門恩平( 2 K 0 M)。如果覺得這些地方太鄉下,也可以查詢一下廣東廣州的獵德(1 K 0 M ), 潭村(0 K 1 M),員村( 1 K 2 M,謝謝評論提醒,我重新查了一下,但三家店彼此之間的直線距離都超過 500 米,對於廣州這種城市來說基本已經可以規劃為 2-3 個商圈了)這三個貼在一起的地鐵沿線但又是徹底不同的 3 個小 RC/OC 商圈。大部分情況來說,K 在郊區的存在率比 M 強得多。當然也有例外,M 進了 K 沒進的地方,比如廣東中山南區(0 K 1 M,這家店我個人覺得比較失敗)。

而 K 因為開放加盟時間很早,所以很多偏遠地方的店鋪都能直接找個加盟主分擔風險,而 M 開放加盟比 K 晚了 10 年,這麼個模式其實興起得並沒有 K 這麼成熟。所以其實從實際的角度來說的話 K 是比 M 多很多的。
所以並不如題主所言,M 旁邊必有 K,之所以必有是因為剛好這個商圈非常的適合,大家都能賺錢,那麼自然都有了。

3. 業主分析
其實每一個連鎖餐飲、零售,都有他們交好的業主。同樣的,每個連鎖公司都會對自己即將進駐的 Mall 和店鋪的業主資質進行考核。
很多人可能說 XX 一線二線城市市中心,每個 Mall 都有 M 和 K 啊,業主好像並沒有影響啊。其實這個主要是大家太過於放眼於 CC 或者 DC 了。
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嘗試搜索一下廣東湛江嘉信茂(凱德,DC 商圈)以及廣東茂名嘉信茂(凱德,RC 後轉為 DC 商圈),你們可以發現這裡面都是有 K 沒 M 的。為什麼?很簡單的,策略聯盟的業主合作使然。
另外對於不同的業主,不同的公司考究的方向不一樣。很有可能同一個街鋪,M 能開但是 K 不能接受業主構成(也許太多獨立業主或者其他的一些方面)。

4. 排他條款
這一條說的是由咱們屈家開創的不平等條約。
為啥上面的某些 Mall 有 K 無 M,或者有 M 無 K,因為對於並沒有那麼強勢的業主,或者地處偏於的大業主,他們會簽一條叫排他條約的條款(有 M 沒 K 沒 BK,有屈沒萬沒嬌蘭等等等等)。所以其實大部分時候,大家只能看到 M 和 K 在對家,並沒有在一個 Mall,可能大家有時候就很煩說吃個 M 還要過條大馬路或者隔了好長一段(廣東珠海揚名廣場(吉之島)M 店與 K 鳳凰北店),或者大家發現就剛好隔了一棟建築物(廣東珠海茂業百貨 K 店與珠海香洲長途客運站對面的 M 店)。
這些都是排他條款使然,所以說同一個 Mall 存在兩家,或者剛好貼著距離超近,很多時候是剛好雙方的 SF 都找到了適合的位置適合的店,或者這個業主強勢要求我就是要兩家(萬達就能做到)。
不過大部分情況,M 是干不過 K 的。因為 K 很聰明,他們為集團做事,綁定 Pizzahut,你要 M 就沒我倆,你要誰?

所以你說 M 旁有 K 有沒有經濟學原理?
有!一個地方的人流足夠大到支撐雙方共同存在且都支撐得起彼此的投資回報模型,所以旁邊就存在。
那麼這件事是不是一個常見的事情?
不是!只不過因為大家非從業人員,或者說剛好身邊的居民區剛好雙方都在罷了。

PS:我感覺我說這麼多,估計如果有老東家或者同行看到肯定知道我是誰了= =

補充一下:
評論裡面有朋友討論到現在這樣子爆發性開店到底有沒有經濟模型的問題。
從我個人的從業經驗和思考來看現在大陸的 SF 行業並沒有這麼多有的沒的。
我們有 KPI 要開多少家店,也有根據開出來的銷售做的獎金計劃。但是如果開不夠店可是沒有年終 Bonus 的!
我不知道其他連鎖怎麼操作,但是我覺得應該相差並不遠。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爆發性開店就變成了很多時候是為了開店而開店:這家 Mall 還可以,開;這條街還可以,開;這個居民區還可以,開。

看到很多朋友評論和私信問屈這樣子爆發性開店,真的能賺錢不虧損么?
這裡我就得告訴大家屈有各類不平等條約來約束業主幫忙推廣和止損,總而言之就屈家本身來說,你現在市面上看得到的再慘淡的店都在賺錢,因為不賺錢的全部走關店流程關掉了……

所以我還是很驕傲曾經做過屈家的 SF ,真正會明白到為什麼這個行業這麼認可屈家的人了……
因為真的是啥條件都談得下來啊!=_=


前段時間剛答過,搬過來
有哪些顯而易見的生活現象,其實有鮮為人知的經濟學道理?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最近在學博弈論,我也來講個
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為什麼肯德基麥當勞總是一窩蜂地出現在市中心,郊區卻被一些雜牌軍佔領。

博弈論裡面里一個很經典的豪泰林(Hotelling)價格競爭模型,這裡介紹其簡化模型。不想看推導過程的直接pass,後面有解釋以及一些推論。
假設有一個長度為1的線性城市,消費者在區間[0,1]里均勻分布,且密度為1。商店A開在x=0處,某商品售價為p_{1} ;商店B開在X=1處,某商品售價為p_{2} ,兩者的成本都是c。消費者購買商品付出價格成本p和旅行成本,旅行成本單位為t,與距離成正比。

於是,在0和1中間可以找到一點x,使x左邊的都去商店A購買,x右邊的都去商店B購買。
此時,x滿足 p_{1} +tx=p_{2} +t(1-x)
則需求函數分別為
D_{1} (p_{1} ,p_{2} )=x=frac{p_{2} -p_{1}+t }{2t}
D_{2} (p_{1} ,p_{2} )=1-x=frac{p_{1} -p_{2}+t }{2t}
利潤函數為
pi _{1} (p_{1} ,p_{2} )=frac{1}{2t} (p_{1} -c)(p_{2} -p_{1}+t)
pi _{2} (p_{1} ,p_{2} )=frac{1}{2t} (p_{2} -c)(p_{1} -p_{2}+t)
最後最優解為 p_{1}^{*} =p_{2}^{*} =c+t
均衡利潤為 pi _{1} =pi _{2} =frac{t}{2}

簡單的說,我們假設人們買東西只要投入購買成本和旅行成本。於是,當A和B賣出的商品一模一樣時,人們會選擇就近的商店購買。以城市中點為分界線,左邊的人(陰影部分)到A消費,右邊的人到B消費。

在這個時候如果A要賺更多的錢,它的佔優策略是把商店往右邊移動


商店A往右移動,位於中間的人發現他們離商店A的距離更近了,便更傾向於前往A消費,均衡點x也會往右移動。於是在雙方價格相等的情況下會有更多的人買A的商品。
商店B在A的競爭壓力下的反制措施便是向左移動,以爭取更多的顧客,最後的均衡情況便是兩者都搬到x=0.5處。此時 p_{1} =p_{2} =c, pi _{1} =pi _{2} =0。

當A和B都在0.5處時,所有人前往A和B所花費的旅行成本相等,此時兩者的客戶總數相等,都為總人數的一半。

當A和B都在0.5處時,所有人前往A和B所花費的旅行成本相等,此時兩者的客戶總數相等,都為總人數的一半。
這一塊的解釋可以參看 @陸睿僖 的答案,有圖有真相。
而在實際中,一個城市多半是市中心人口多,城鄉結合部人口少的。不妨用正態分布進行擬合。


明顯可以看出,越往中間人口越多,市場越大,商家越有動力往中間跑。

A也可以通過開連鎖店奪取主動權。(一下都為基於豪泰林模型的推論)


A在B的旁邊開了家分店,把B包在裡面,此時絕大多數的人離A更近,傾向於前往A消費,B的經理哭暈在廁所。

商店A和商店B的博弈顯示了在同一個維度下進行競爭的兩個企業最終會走向同質化。
在案例中A和B的競爭維度是空間,最終兩家店會開到一起。在現實中,我們會發現肯德基麥當勞總是擠在市中心,因為相較而言,靠中間的位置能輻射更廣的區域,吸引更多消費者。而連鎖店則能擋在對方店面前面,更便捷地服務消費者。兩者在不斷的博弈之下,最終便會發展為「貼身肉搏」的形式。(啊咧?你在這裡開了家店?那我在馬路對面也開一家)

這個模型還能衍生其他情況
在上述案例環境中,如果有人新開了一家商店C,它的規模小,成本高,為1.2c,售價為p_{3} ,位置在x=0處

於是,在0和0.5中間可以找到一點y,使y左邊的都去商店C購買,y右邊的都去商店A購買(為簡便起見移去商店B)。
此時,y滿足 p_{3} +ty=p_{1} +t(0.5-y)
則需求函數分別為
D_{3} (p_{1} ,p_{3} )=y=frac{p_{1} -p_{3} }{2t} +frac{1}{4}
D_{1} (p_{1} ,p_{3} )=1-y=frac{p_{3} -p_{1} }{2t} +frac{3}{4}
利潤函數為
pi _{1} (p_{1} ,p_{3} )=frac{1}{4t} (2p_{3} -2p_{1}+3t)(p_{1}-c)
pi _{3} (p_{1} ,p_{3} )=frac{1}{4t} (2p_{1} -2p_{3}+t)(p_{3}-c)
最後最優解為 p_{1}^{*} =frac{7t}{6} +cp_{3}^{*} =frac{5t}{6} +c
也就是說,此時y=frac{5}{12}

C的成本高,價格高,但它選擇偏遠的地方,使得附近的人寧願花更高的價格,也不願走更遠的路。
像這個案例中如何評價華山景區米飯賣 15 元,官方回應「因人力成本高」? - 法律,人們也可以跑到山下去吃5塊錢一份的盒飯然後再跑上來呀,但考慮到那麼遠的路,不還是乖乖掏腰包了。

而商店C的佔優策略是把商店往右移,但它不可能移到城市中心處,那時它過高的成本使其完全處於競爭劣勢。
這個時候如果有規模更小、成本更高的商店開張,它們也將選擇更偏遠的地方,靠節約顧客旅行成本彌補價格劣勢。

商店A和商店C的博弈顯示了在有市場先行者的情況下新的競爭者需要靠面向小眾獲得市場,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利基市場
在案例中A和C的競爭維度是空間,於是C靠降低周圍居民的旅行成本彌補在自身產品成本上的劣勢。在現實中,我們在小縣城往往能看到諸如「麥德豪」之類的沒名氣、口味差的漢堡店,它們靠距離換取在競爭上的劣勢。

這個模型還能解釋很多其他方面的問題。
豪泰林模型的一大特點就是除了空間維度以外,還能被賦予其他維度,而且衍生之後可以多維度共同進行博弈。

比如口味,你會發現無論什麼菜系的菜肴進入其他地區之後口味都會向當地的口味產生偏移,很多飲食連鎖點在進入新市場時也多有本土化的努力。
比如在蘇南,人們相較於辣味,更偏好甜食。


所以別抱怨在這裡吃到的宮爆雞丁居然是甜中帶辣的,純正的川菜興許還沒這個賣得好呢

還有黨派的政治主張,是的你沒看錯。不妨以「左」和「右」作為量度,在以中產階級為主的發達國家,各大黨派經過長期的鬥爭,其政治主張都會略有趨同,以迎合大多數人的需求(其核心主張除外)。像腐國這次大選,保守黨和工黨在很多問題上的觀點都是一致的。

爭議焦點:為什麼說英國逐漸褪去大國色彩,成為一個普通的歐洲國家?
在英國,墮胎(yes),持槍(no),基因工程(yes),同性婚姻(yes),宗教(fxxk)問題上,各黨派都沒有爭議。今年大選其實只有3個議題
1,公民福利
2,英國在歐盟的未來/移民
3,經濟發展

如何評價 2015 年英國大選? - 政治
當然也會出現一些面向利基市場的黨派(唱歌實現世界和平黨 什麼鬼)。話說這一塊唐斯還專門做過研究民主的經濟理論 (豆瓣)


話說知乎的公式編輯功能真麻煩+_+


從經濟學角度看,是馬太效應。
我從商業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些資料。

當然,題目本身是有問題的,KFC不是跟著M開,而是M跟著KFC開。
為什麼呢,因為最好洋快餐進入中國的時候,KFC是本土化最迅速的洋快餐品牌,無論從產品線,還是在門店選址、客群分析,都比M好很多。

在當時,KFC的發展策略是跨越性擴張策略,而M是精緻管理策略。
說直接一點,KFC走的是量變質變的過程,而M是追求單一質變。

因此,在門店開發技術上,KFC在早起比M強很多,當然,這僅限在中國。
到後來,KFC發展到一定程度,M覺得不對了。就開始跟著KFC開,這裡面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原因:
1、減少開發成本;在KFC集中開店或者已存有門店可已觀察市場;
2、縮短市場培育期;由KFC培育的市場,對M的接受度大大提升且縮短周期;
3、集聚效應和分流策略;也就是馬太效應;

而在這當中,還是要回歸到生意原則,也就是本土化的問題,早在十年前,經常開一個笑話。
說,如果你在KFC的餐廳投訴說這辣翅太辣,餐廳會及時反饋總部調整口味;而如果你在M投訴辣翅太辣,餐廳會告訴你這就是正宗的M口味。


關於M地產公司的說法,在中國各位就別陰謀論了。


有的,我知道的解釋有二
第一,高中地理的解釋,商業集聚效應,類似於美國幾邁就有一個shoping center,消費者會在商業區附近解決衣食住行,客流量大balabalabala。。。
第二,大學經濟學解釋,剛好今天教授講了。


如圖所示,假設在-1點處有一家肯德基,1點處有一家麥當勞,消費者會選擇離他們最近的快餐店就餐,即肯德基包含的消費群是從-2到0之間,麥當勞包含的是0到2.而此時,為了獲得更多的客流,肯德基決定將店面移動到點-0.5的位置,此時,從-2到-0.5之間的消費者仍舊需要去肯德基就餐,因為處於1的麥當勞離他們更遠,而此時,由於肯德基的移動縮小了其與麥當勞之間的距離,導致兩者的中點從原來的0變成了2-(2+0.5)/2=0.75,所以此時肯德基的顧客範圍變成了從-2到0.75這個範圍,而麥當勞的顧客範圍縮小到0.75到2這個範圍,那麼麥當勞的側略是也像0點移動,和肯德基搶佔顧客,隨即肯德基再繼續向0點移動,最後產生的結果就是,肯德基和麥當勞出現在0點附近,相隔非常近。


因為這倆賣的都一樣,適合這個的地段必然適合另一個,所以嘛! 不過話說現在,這兩家都快沒影了吧


這些答案都太他媽搞笑了。

我還發現一般肯德基附近都能找到傑克瓊斯,也能找到周大福,嗯,按你們說的,他們都在競爭,合作,博弈。

因為你去的都是大型商業中心,他們的策略都是差不多的,在人多的地方開店。但是你去次一級的商業中心,經常發現二者只有一家,不然競爭太激烈,兩個可能都虧。

我在重慶,以重慶為例子,五大商業區解放碑,觀音橋等,都可以找到肯德基和麥當勞。但是次一級的商業區,比如大坪,巴國城等,就只有其中一家。所以上面也有答案說了二者同一個城市店數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一個是合眾國的情報機構,另一個是南方邦聯的情報機構


麥當勞會根據hotelling model來設點,根據人口、商業設施等參數,然後肯德基看到以後直接在麥當勞附近選址就好。似乎當時真這麼乾的。


應該說 為什麼 肯德基邊上有麥當勞


推薦個相關從業人員的答案: 為什麼麥當勞旁邊一般會有一個肯德基?有經濟學依據嗎? - 克勞德黃的回答
------------------------------------------------------------------------------------------------

2月11日 分割線

商家開店的目的是掙錢。
而商家開店是有成本的,
首先要裝修,交房租,要交水電費,支付薪資。
如果不掙錢就要倒閉,倒閉就要賠錢。


這個網頁地址是: 肯德基餐廳信息查詢
這個網頁地址是: 餐廳列表 :: 麥當勞中國

麥當勞的店面信息會有記錄總數,肯德基沒有,只能自己算一頁10個記錄,按照總頁數和最後一頁的個數做計算。

肯德基 (北京):308個餐廳 (31頁)
麥當勞 (北京):234條記錄

肯德基 (上海): 305個餐廳 (31頁)
麥當勞 (上海):170條記錄

肯德基 (廣州): 171個餐廳 (18頁)
麥當勞 (廣州):203條記錄


記得曾經在知乎看過類似北京慶豐包子這樣店的加盟,
首先就會要調研附近的居民流量的密度,附近餐館品牌的密度,本品牌店面的密度。
如果什麼調研都不做就扔錢進去瞎開店,投資人捨得拿錢打水漂,加盟公司都不一定願意。(騙加盟費的例外)


像麥當勞,肯德基這樣的漢堡炸雞快餐,在中國很少有品牌忠誠,(不能說沒有品牌忠誠,但是少),他們的產品定位應該是一致的。

先定位自己是洋快餐,調研附近洋快餐的密度,調研附近是否有對方品牌的存在,調研附近人員的組成,客流量,調研目標消費人員的生活習慣。

這才是一個正常的順序。

當附近已經有了一個麥當勞了,如果沒有很大的客流量的時候,肯德基盲目跟進的唯一結果就是倆店相互分流一起死。肯德基要做應該是避開一定的距離再開,他們的目標是逐利共贏,而不是互相競爭。

所以根據以上的邏輯流程和實際現實中的場景得出結論:

麥當勞和肯德基在一起的情況只有在大型的商場周邊,交通樞紐附近才會發生。
像西單商圈這種客流量足夠大的地方,同一個品牌甚至可能開兩個三個店。當客流量比較小的住宅小區,商業寫字樓附近,公園附近可能只有單一品牌。

因為客流量足夠大保證一定的就餐人數,保證兩家都能掙到錢。
而如果後來者發現自己進來掙不到錢,是不會攪這趟渾水。

下面是 200比例尺
西單到阜成門範圍內的肯德基和麥當勞的店面,兩者高度集合只有在西單商場附近和 阜成門萬通商場

下圖:肯德基 實際上在阜成門的東北角曾經也是有肯德基的


下圖:麥當勞

同為500比例尺,五棵松到八角橋的 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對比,兩者唯一集合點就是 萬達商場

下圖為 kfc

下圖為m

中關村附近:集中在幾個中關村的市場,人民大學城鄉商場,萬柳華聯商場

下圖為KFC:


下圖為M:

---------------------------------------------------------------------------------
2月11日 凌晨分割線


講一個故事:
一個非洲人土著(bie),看到獅群一起生活得出一個結論:大型的貓科動物,雄性和雌性是生活在一起的。或者說為什麼雄性貓科動物旁邊會有一個雌性貓科動物呢。
然後問了:為什麼雄性大型貓科動物旁邊會有一個雌性大型貓科動物,生物原理在哪裡呢?

有的生物學者說:因為雌性貓科動物動物覺得跟著雄性混就會活得很好,不費腦子。

還有生物學家覺得:博弈嘛:雄性和雌性一個佔東頭一個佔西頭,互相博弈,博弈的結果是為了搶佔更多資源湊在一起了。

然後有個見過老虎和獅子的人說:因為生活所在環境的資源不同,資源多的夠它們一起活下去的就一起,不夠一起活的就分開生活,沒必要拼個你死我活傷筋動骨大家都不好受。

------------------------------------2月12日-----------------------------------------------------------


被「博弈論」搞得,本來已經不想再就這個問題說下去,但是看到好多人贊同,我繼續填坑。

首先,講我所見的 麥當勞和肯德基 在長安街周邊,西單周邊發展的過程:

在我最初的記憶裡面,是沒有肯德基的,有的只有麥當勞,與之伴隨的是開心樂園餐附贈的玩具。周末和父母去外面玩吃一頓麥當勞,周一帶著玩具和麥當勞送的優惠券去學校可以說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北京的第一家麥當勞,在王府井,我沒有去過。那時候長安街沿線有兩家很早的麥當勞,一家在木樨地的長安商場一層(現在已經消失了),一家在軍事博物館對面的二層。

接著西四路口,缸瓦市基督教堂對面開了一家KFC(現在已經消失了)。

接下來到了西單商圈了,西單隨著拆遷,蓋起了華威大廈,那時候我已經上初中了,在華威大廈地下一層,有一家航海主題風格的麥當勞。這家麥當勞離最近的KFC,足足有3~4站公交站。與之伴隨的,一家KFC開在了阜成門內,東北角,(現在可以也已經消失了)麥當勞與肯德基之間的距離非常的遠。

後來慢慢的西單附近拆遷蓋樓,中友大廈蓋起來了,很多年都沒有開張營業。等到營業了,中友百貨的地下一層有了KFC。這家KFC距離最近的麥當勞有多遠,走路2~3分鐘吧。這時候阜成門內有了萬通小商品市場,馬路對面有了華聯商場。阜成門外西南角終於有了在一起的麥當勞和肯德基。

還有更要提一筆的是,曾經的北海公園瓊華島西南側的長廊裡面,開設過一家KFC,後來因為影響公園整形形象,在合同到期以後取消了(現在已經消失了)

長安街沿線,石景山華聯有了KFC,玉泉路有了麥當勞,翠微路有麥當勞,公主墳有KFC。在這時都很難遇見麥當勞旁邊有KFC的情況。

其實在這個時間之前,我所看到的KFC在北京都沒有麥當勞多,等上了大學,走出校門,接觸的更多了,發現KFC比麥當勞更多了。很多偏僻一些的地方麥當勞沒有的地方,KFC也開店。

然後我上大學了,有了君太百貨,有了西單大悅城。才有了現在西單商圈,當人流達到了一定規模,也有了現在麥當勞肯德基扎堆出現的局面。

工作了,萬柳周邊有了華聯百貨,石景山有了萬達商場。當這種不同於以往的大型綜合商場出現了以後,麥當勞和肯德基更加集中在這種地方。

再說後來,隨著電商以及快遞的普及,送餐成為一種趨勢,麥樂送,肯德基宅急送,必勝宅急送出現了。商家為了實現在保證的時間內送餐到客戶家的承諾,開始大規模的開設小區,寫字樓周邊的店鋪,建立送貨點順道方便周邊。


我不想再跟人扯什麼博弈論了。我現在想說的是,從我親身經歷看到的,麥當勞肯德基進入中國,進入北京的發展的過程。完全是最簡單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簡單的供需關係。

與麥當勞的競爭關係的不僅僅是KFC,還有伴隨的漢堡王,賽百味,吉野家,巴貝拉等等等一切的餐飲。不能僅僅的因為麥當勞和KFC規模結構相近,產品相似就簡單的認為只有兩者之間的競爭而忽視了其他。

還想說一下,我覺得:麥當勞,KFC作為如此規模的餐飲是很難拿其他諸如(Nike+Ad)來對比的,他們店鋪分部的密度,店面的成本,購買習慣都是不一樣的。

打個屁的問一句,為什麼超市裡又有可口可樂又有百事可樂?又有統一又有康師傅?


首先,正經回答問題!

利益相關:上大學時期曾經在肯德基長沙火車站店兼職(工作分為後廚、總配、前台。你猜我做什麼?)。大學畢業論文是肯德基相關。

先為題主點個贊,因為他問的是麥當勞旁邊有肯德基,而不是肯德基旁邊有麥當勞。

因為世界範圍內麥當勞數量遠大於肯德基,中國恰好相反(我沒出過國,別問我為什麼。另外,具體數據都在答辯的時候一起送給老師了)

你猜我裝完了木?

在我看來,從通俗角度講,兩個原因:

1,二者的產品,服務,選址要求,目標客戶幾乎完全重疊。因此,符合M要求的地方,一般都符合K,所以地址基本都在一起。
2,我想吃快餐,不想吃M就有K,不想吃K就有M,因為他們是競爭對手啊。同樣,這也是很多人的第一想法。
3,二者一起形成寡頭市場。如君所見,M、K常年競爭,但是有第三個加進來嗎?

其次,我要歪樓!

我想說,蘭州拉麵和沙縣小吃。。。。。福建我沒去過,但是甘肅境內,很少有沙縣小吃。

更重要的是,甘肅省外,甚至蘭州周邊之外的「蘭州拉麵」,在蘭州人看來,都沒法吃!

我在長沙、成都、杭州、武漢、西安、上海、北京、天津、長春這些地方吃的所有所謂拉麵,都只是很簡單拉了一下面而已!

蘭州拉麵絕不僅僅是把面拉一下就完了的。

在蘭州,拉麵館分為兩種,一種是24小時營業的,味道一般。另一種是早上四點半到下午三點半營業的(營業歇業時間誤差不超過半小時)。

在第二種麵館營業的時間,第一種麵館經營相當慘淡!

我初到蘭州也很是不解。直到有次和一位拉麵館老闆聊天。原因就是為了保證拉麵的味道,湯全部是牛肉湯,前一日的下午開始熬制,然後一直燜到第二天凌晨四點(依據蘭州的氣候,晚上燜的湯最好),而到了下午四點的時候,湯的味道基本散光了。

so,要想從視覺、嗅覺、味覺等全方位享受拉麵,請到蘭州來!(友情提示,蘭州在修地鐵,很堵!省委書記上任時在機場高速堵了兩個半小時)

蘭州牛肉麵有「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五大特點。

即牛肉湯色清氣香;蘿蔔片潔白純凈;辣椒油鮮紅漂浮;香菜、蒜苗新鮮翠綠;麵條則柔滑透黃。

在顧客沒有特殊偏好的前提下,五者缺一不可!

最後,根據麵條形狀的不同,分為寬面、韭葉面、二細、三細!

最後的最後,拉麵館只有拉麵,沒有炒麵燴面大盤雞!!!


目標跟隨戰略


我們要相互虧欠,我們要藕斷絲連。


以前在博弈論的書里看見過一些解釋。

假設有一段很長的公路,左端點是A,右端點是B。

一開始肯德基在A,麥當勞在B。中間假設沒有別的東西。那麼兩個店各自佔有50%的客人。

這時候肯德基會想,要是我往中間移動那麼一點點呢?那麼我就可以佔有多一點的客人了。處於左半段的客人還是離我最近,只能選我,而剛剛進入右半段的客人也會選我。

所以肯德基向右移動了一步。

自然麥當勞也會這麼想,麥當勞向左邊移動了一部。

……

最後兩家都在中間,各自佔有50%的客人。

雖然佔有的都是一半,但是開始是不平衡的,雙方都有移動的傾向。而最後兩家店開在隔壁,達到了均衡。


投過一個水果零售企業,一次跟他們聊選址這個事兒的時候,他說,有時候懶得做各種調研,就會直接在競爭對手附近開一家,因為對方做調研還挺認真的。想了想還是匿了吧。。


推薦閱讀:

TAG:經濟學 | 麥當勞 | 肯德基(KFC) | 博弈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