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清華或者其他頂尖985 院校,到底存在不存在智商被碾壓這回事?


咳咳……

我在清華的軟體學院,當了四年前端課程的講師。

不是那種分享性質的課程,是那種帶學分的必修課,學生是大學二年級(大二課程已學畢)的本科生。

今年是第五年,七月份我還要去上課,並且今年還錄了6節ECMAScript相關的課程。

好了,這其實不是重點。

重點是我上課以及作為評委參加大作業答辯時候收穫的一些感受吧,也許能部分回答題主的問題。

補充:答主是北京非清北某重點高校畢業。

---

# 課堂上的反饋非常充分

前四年,我帶的是JS基礎。要在3節45分鐘的課里,覆蓋從JS基本語法到高級語言特性的所有知識點(包括介紹JS語言的二義性等附加知識)。

聽起來很緊張是吧?

運算符、語句、基本類型、引用類型、作用域(鏈)、閉包、原型鏈、面向對象,外加2次課堂練習……

不是我要講這麼多,是因為我夾在了「HTML+CSS」和「DOM編程 + 服務端客戶端通信」兩門課中間。

我要承擔的使命就是要讓學生對ECMAScript(現在的課程里還包含了ES6/NodeJS)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你會問我:你tmd能講完么?

我還真講完了!

因為我使用了接近華少的超級語速!

是的,接近華少!!!甚至偶爾超越華少!!!

(本答主一直有一個願望:能上奇葩說)

但,即便這樣,底下的同學還是能跟得上我的節奏。

我經常在扯完一通以後,問大家明白了沒,從反饋的目光中能看出他們真心明白了。

如果(非常偶爾)他們眼光透露出疑問,我就再咆哮一遍,然後原地跳一下,然後問他們:

「同學們,明白了沒?好,給你們三秒鐘思考,3……2……1」

然後他們就明白了。

# 作業質量高

他們對待作業的態度非常認真。

很少有同學放棄bonus部分的作業。

針對選擇題,很多同學試用一整頁或者多頁PDF來對題目思路進行陳述。並且會給出在不同宿主環境和不同模式(strict mode)中的運行結果。

最關鍵的是,他們甚至還極其重視作業的排版……

遇到格式化輸出的結果都會在文檔中進行highlight。遇到回答中包含多個項目的練習題,也會給出清晰的表格來呈現運行結果。

特別是13年的一位陳姓同學,當時負責課程的劉教授把他的作業發給我時。

我是震驚的!

竟然有人如此認真地對待隨堂作業!

作業是啥樣我就不貼了,大家往好了想就是了。

你會有一種感覺,有一種可怕的感覺

僅僅是一個可能占最後總分比重不過個位百分比的隨堂作業,竟然有人能這麼認真的對待。

那最後的大作業呢?會怎樣?

果然……

# 為了大作業真是拼

大公司經常會舉行廠內編程馬拉松。

相信很多coder們都參加過。

我也參加過,還有比如第三方機構組織的遊戲編程大賽等等。一般來講,兩天時間,要做出一個成品。當然,大家都懂的。老實按照套路,0代碼開始搞起的團隊,幾乎鳳毛菱角的。

清華給學生的前端大作業時間是:三天

跟劉教授交流的時候,她說,清華的學生大作業的時候往往連著一直通宵,不搞到滿意誓不罷休!

一個組內(一般是2到3個同學),每個人都很拼。

組和組之間,絕對不服對方!

去年他們的大作業是前端遊戲。

有一個組(演示者我記得是一個女孩兒和一個男孩兒),開發了一個質感超級棒的3d遊戲。

好看!有挑戰!也好玩!

女孩兒說她是現學美術設計(之前沒有接觸過),和同學邊設計邊開發(包括物理引擎、遊戲引擎、代碼+構建)。

的確牛逼!

還有的同學做第一人稱的射擊遊戲,遊戲里有各種惡趣味、追殺、導彈、機槍、魔鬼……答辯時花了一段時間來講各種武器彈藥的運行曲線,移動目標的定位以及碰撞檢測。

兩個哥們說得特別high……

# 總結

我覺得智商碾壓不碾壓不好說,但是的確是一群非常聰明的人。

而最關鍵的是:

這是一幫玩命證明自己的聰明人!

這才是棒棒噠地方。

反正我當年是沒這麼「瘋」過……

補充:

評論區有人說我憑啥能教這門課程。
嘿嘿,也是因緣際會。
13年,清華和百度合開了這門課程,我是第一批講師。
因為學生對我講課反響還是不錯的(每次都能得到好的評價),所以我一直堅挺了下來(很榮幸也是唯一堅挺到現在的)。雖然我現在已經不是百度的工程師了,但是還是一直參與這門課程的教學。
這裡得感謝劉教授的信任和支持。
說實話,我很喜歡大學的環境,在百度的時候也是部門校招介面人。
可以這麼說,我宣講和校招的學校,手指頭加腳趾頭加起來數不過來。
當然,這些經歷里,讓我收穫最大的,還是在清華當前端課程講師。這也是我為什麼從工程師到高級工程師到資深工程師到技術經理到出來進創業公司,職位變遷卻一直堅持下來的原因。
當然,我並沒有多麼牛逼,只是我對於自己在人比較多的時候的表達能力有充分的自信。畢竟,教東西七分在講三分在學識。
跟優秀的學生在一起,分享自己的知識,也是時刻警醒自己「保持前進動力」的一種方式。

哦,最後一點。我是男的!請大家不要叫我胖姐!我真的受夠了!
說實話,一路走來,被坑最慘的,就是自己的這張臉。


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問題,以自己親身經歷來說說吧
我就是在很多答案中提到的清華基科中過來的,大一的時候,我幾乎所有的數理科目都是滿分,GPA也是年級前幾。從小地方高考過來的我,當時覺得全中國最頂尖的地方也不過如此,我是智商最高的一撮人。
後來到了大二,我發現除了上課、完成作業、考試以外,別的地方我就越來越落伍了。有同學開始讀paper了,有同學能和教授探討前沿問題了,有同學已經圈定幾個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了,有同學自己辦起了內部學術雜誌,有同學已經開始進入實驗室幫著做研究了。而我,還只是默默地刷著題,考著高分,打著dota。
終於我明白,我不是智商高,只是我會刷題,會應付考試,還在用高考的方法進行著大學的學習。而且,並不是別人不能這樣,只是別人做了很多更有意義的事,而且分數也不比你低多少。
再後來,我理解了,很多人都是帶著理想來基科的,真正的科學理想(絕對不開玩笑)!而我,只是覺得基科比較牛,懵懵懂懂的就來了。他們在我還埋頭奮戰高考或者更早的時候就有了人生理想,並且能穩步實施者,在大四的時候,他們中很多人都有了不錯的學術成果,現在他們遍布全美最一流的大學,我毫不吃驚他們中會出現很優秀的科學家。
而我,隨大流,也考了G,考了托,而且一如既往,分數不錯(我是應試刷題狗),但是後來仔細想了想,做學術真不是我所愛,然後陰差陽錯當了程序員。

當然,我說這麼多不是說做學術有多麼高尚。我們那一屆中創業的、搞金融的、從政的都有,現在很多都小有成就的,無一例外不是早早就知道自己想幹什麼並且有目的的去做。你觀察他們的學習成績,發現他們並沒有在學習上花費很多精力,但毫無例外成績都是中上。
我想說的是,有的時候人和人之間不僅僅是智商上的碾壓,而是理想、見識、執行力上全面的碾壓。別人開始規劃人身為目標奮鬥的時候,你還在因為大學中的考試成績好覺得自己智商高。


謝邀,天賦和努力,一直都是很有爭議的話題,在任何學校,人和人差距一直都是有的,但是不要輕言「智商碾壓」。這個分兩種情況:


1. 很多時候你看到對方雲淡風輕的把自己冥思苦想的題目做出來了,是因為對方在以有打無,以多打少。

大部分人在進入大學的時候,對自己喜歡什麼,將來做什麼是依然是迷茫的,還處在一個試錯的階段;但是對於少數一些人來說,由於機緣或者自身的努力,早早的明確了自己的目標,從高中乃至初中就開始積累,這是知識量,學習方法和學習深度的全面碾壓。這種積累在工作的時候很顯著,比如一個剛入職的新手面對高級工程師,前者可能會佩服後者為什麼這麼快就能指出bug的關鍵,但是自己並不會感覺自己「被智商碾壓」,因為你們的職位差距就標明了積累的差距;但是這個積累在大家被錄取到同一個學校的時候是看不出來的,可能內心覺得大家都差不多,一出手就知道了深淺,然後產生「被智商碾壓」了的感覺。



經濟學金童格倫威爾,如果我記得不錯的話,大概是85年生人,他只用了一年就普林斯頓博士畢業,然後在哈佛做了三年博士後,現在在芝加哥大學做助理教授。一年普林斯頓經濟學博士畢業?!只看這個是不是覺得自己要被碾壓了?

事實上他不到十歲就自發的給經濟學巨頭弗里德曼寫信談自己讀其著作的感想並請教,從小就對經濟學自發的非常熱愛,可以說在上大學之前,他專業論文的閱讀量已經比很多博士都要多了,本科四年中,他已經能夠和普林斯頓經濟系的教授們談笑風生,寫出了後來發表在《政治經濟學學報》這種Top 5水平的工作論文。所以他讀博士的那一年,只是修改了一下自己的幾篇已經存在的工作論文就順利通過答辯了。

人家從幼年開始積累,等到上普林斯頓的時候,已經超過同學十來年了,這樣看,他的碾壓是理所當然的。當然,我不否認格倫的智商,就其本人而言,他的智商當然也是很頂尖很出類拔萃的,但是讓他從普通學霸進化到傳奇式的1年畢業的,不是智商,是積累。積累的作用,層次越高,作用越小。是會向中值回歸的,看格倫在芝加哥大學的發展,雖然依然很不錯,但是遠沒有到達超出其他的同事的地步了。大部分學霸也好,學神也罷,在他們最終落腳的那個圈子的視角來看,其實還好。只是在大學這個環境裡面,大家是同學校友,吃住一起,有的還上下鋪,讓本來水平和積累差別很大的人產生了「我們似乎開始沒什麼區別」這個錯覺,然後感覺被智商碾壓了。


2. 那如果大家都真的就是一個起跑線,自己還是遠遠不如怎麼辦?控制掉學習方法,努力有效程度之類的變數,那麼這個可以稱之為真的「智商碾壓」了。那麼我就談談我理解的智商是什麼,正好順帶批判一下「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這句話。

這句話隱含的意思是人的的表現Q=	heta + e ,其中	heta 是天賦,也可以說是智商,e 是努力,但是事實是這樣的么?我們從小到大應該都看到過那種特別特別努力學習,但是成績一般在中流甚至中流偏下的人,難道這種人就是特別特別笨的人?


我曾經的理解是Q=	heta e ,也就是天賦對努力有一個放大的作用,很高的天賦意味著努力更加的有效,其實可以理解為學習能力,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人可以一邊玩一邊學,有人則怎麼學都考不太好了。

但是這個模型無法解釋逆襲的故事,有人可以一直持續不斷的努力,突然「開竅」了,然後就變得很強,有人也可以開始很強,後來泯然眾人。所以我就仔細的思考我們解決問題的時候智商的作用:

  • 解題的時候,我們會不停的在腦海中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智商高意味著我們提出的方案有更大的概率是正確的;
  • 學習的時候,我們會不停的試圖去理解學習的內容,智商高意味著我們可能會更容易的找出恰當的理解方式。

也就是說,智商必須具有一定的隨機性,用統計學的觀點看,智商高代表學習能力可能是滿足一階隨機佔優,也就是假如有兩個人:Q_1 = 	heta_1 e, 	heta_1 sim f(	heta_1); Q_2 = 	heta_2 e, 	heta_2 sim g(	heta_2) ,我們說1比2「聰明」意味著下面這個圖:


在同樣的情況下,智商高的人有更大的概率找到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在相同努力程度下能夠比不如他的人做得好。

每次我們切換工作環境,學習環境的時候,也就是當之前的工作學習方法不管用的時候,相當於我們都會扔一次骰子,確定自己在當前環境的效率;而「智商高」的人有更大的概率擲出更高的努力有效度。這樣一來,所謂「學渣」和「學霸」的互相轉換雖然概率小,但是並不代表不能發生了。

要想不被這種碾壓,就只有一個辦法:強行多擲骰子。多反思——真正的反思,自己的努力到底花在什麼地方了,為什麼沒有其他人有效,應該怎麼改進。每次自己試圖在方法上作出真正的調整,都相當於扔了一次骰子,雖然這個過程很痛苦很糾結,但是多扔骰子,總好過沿襲著自己較低的效率,心安理得的說「反正我努力了」要好。


所以總結一下,大部分我們看到的智商碾壓是積累的碾壓;少部分才是真正的智商碾壓,但是這個「真正的」碾壓也只是概率意義上的,勤擲骰子,多反思,不要沿著「我努力了我有理」這條路一直走到黑,你也可以碾壓別人。


在大清那幾年,基科有這麼幾個人,搞得我一直陷入抑鬱不可自拔:

王某凡。各種滿分無算。《費曼物理學》課程作業,老師看了他的作業,說,我們不接受列印版作業;答曰,我這是手寫的。狷介不羈,沒進清華學堂物理班,一氣之下轉投基科數學方向,一眾大神頓時舒一口氣道,終於少了許多競爭;可這競爭的減少,全被大神們用掉了,我等渣滓絲毫感受不到。

趙某毅。大一上忙不迭地把分析力學和統計力學滅了,大一下把量子力學滅了,然後虐 QFT 去了。問題是這貨整天打山口山啊。

廉某,國際金牌,一邊兒玩天體物理碾壓我,一邊跟著翟薈搞冷原子發 PRL,一邊跟著翁征宇搞凝聚態,最後被 老張要到 Stanford 去了。大四申請的時候,我苦苦哀求他不要申 Princeton 和 Caltech 的天體物理,給我留點兒盼頭……

顧某飛,亞賽金牌,基科男神,身形健美,山口山和科研兩不耽誤,與蔣某凡一起,在各種報告會上將我等弱眾秒得骨頭都不吐。Dota 大戰一局不落。最後也被老張要到 Stanford 去了。

何陸黃楊四人,整整一個寢室(此處有誤,楊是另一個寢室的,該寢室剩下的的李某儒也是學術碾壓者,樂器甚牛),把學分績轟到 94 以上。幸好他們中的前三個集體分流到電子了。楊某猷留在基科,一邊干學生工作,一邊刷 GPA,一邊攢 paper,一邊跟我瞎聊時不經意地說,「Harvard 的冷原子很不錯,而且那個組私下跟我說好了要我,但是美國人做事兒太功利了,我還是去因斯布魯克吧」。

樓某婷,基科女神(沒錯,指的是外貌夠女神)。雖然成績不高,但她每個學期 60 學分啊(參考值:22),且是實打實的 60 學分,絕非某些刷學分績的人們選大量課程再於期中退掉不理想部分的做派;其中除了物理專業的物理,也包含了數學專業的數學專業課、計算機系的計算機專業課、數雙、英雙…… 校合唱隊准專業隊員、重要核心(有絕對音高),通曉英日俄三門外語(沒錯,專業級的);當年跟她一個支教團,那日子真是抬不起頭……

還有干字幕組做成大腕、做納米物理實驗做成大腕還來刷天體物理課、詩詞歌賦硬筆書法也頗玩得一票者,玩山地玩進半專業、玩超導玩出國內首創的技術並拿著它出去創業者,鋼琴十級且掌握了一門世界上僅有幾人掌握的實驗技術者,說不過來了……

至於隔壁的北大…… 嗯,某學文科的女神師姐工作數年後亦欲申請,跟她交流簡歷和 Statement of Purpose,她看完之後兩點評論:1. LaTeX 是好東西(我可沒告訴她這是 LaTeX 排的版…… 不從事出版工作的文科生是那麼容易接觸到 LaTeX 的么?!),但是你沒用好;2. 對稱性在物理學中的作用太基本了,不要炫耀你那點兒可憐的知識。不過么,本渣滓從小在各種老師口中被她各種碾壓到長大,早都習慣了。

四年之中,我在中關村北大街兩側的那兩所被某些憤青叫做世界三流的學校,被反覆碾壓研磨,直到成了納米級的灰塵,不再妨礙碾壓者們的滾動。這坨灰塵隨波逐流,又終於流落到美國來了。

之後,堪堪尋回一些自信來。畢竟,天體物理的門檻並不高(但做下去也夠喝一壺的);這邊兒的教育理念也太不同了,總能找到一些自我安慰的基礎。

要不是在某些極其重大的打擊之後學會了把自己的價值內化,我早該 goodbye world 了。

不過,贊同一句狗爺 @andrew shen (這是一個足以秒殺我的… 學弟):最後留在學術界並作出重要貢獻所需的潛質,跟上面提到的GPA 或者本科生科研之類,並無直接的關係。想在學界做點兒什麼,真正需要的東西,一曰堅毅隱忍,二曰樂天知命,三曰腦洞大開。我等學渣當共勉。

/* ------------------- 我竟然也會用分隔線 ------------------- */

本來想,隨手寫點兒東西,權當對自己並不太開心的本科生活的一個 snapshot。隔一陣子來看,竟是那麼多點贊的,差點兒嚇傻了,諸君謬讚了…… 也看到一些評論,讓我有了想回應幾句的衝動:畢竟,時值周五傍晚,正是名正言順不務正業之時。

0. 關於「答非所問」、「知乎的風氣愈來愈差,只有廢話堆砌,無有詳盡分析」

明顯地,這是一個想讓大伙兒一起講故事的題目。要是只答一個「是」,大概您會覺著這是廢話。

有人試圖在這樣的題目下論理;同為年輕人,鄙人頗能理解:激揚文字、雄辯滔滔,亦不快哉?可惜,愚以為,這樣的論述,並無真正的價值和必要。與其讓我等對演化心理學(除了幾個名詞和動賓短語之外)一竅不通者,做些似是而非的論斷、寫些無異於妄加揣測的東西,再企圖把這論斷強加於人,不如好好講一講故事;至於,這些故事究竟能說明什麼,只好請列位看官自行判斷。

畢竟,相較於半吊子的非專業論述,講故事,更是說明一個體系的方式;說故事的能力,也是一種重要的表達能力。何況,有些體系,就是敘事本身:就像古典時期的希臘人和猶太人,是以民族有關的歷史敘事(epic、舊約之類),作為構建他們群體身份認同的主要方式一樣——敘述或追憶被「碾壓」的經歷,也算是大清基科班的大多數普通學生構建群體認同的重要方式之一。

1. 關於「誇張」、「造神」的質疑和指責

鄙人無意造神,不過是慣常地「戲說」而已。敘述這些人的「神跡」之時,也並沒有說,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個個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科學怪人(意即,其實也有科學怪人的)

事實上,若把他們中的多數個體,扔在人群中,除了男神或女神,會因為身形或樣貌的出眾,而有那麼一些顯眼之外,您是認不出他們的「異常」的。相較於我這個插科打諢的慣犯,他們更能做到與人為善、謙以待人。這也是我在所謂情商(我至今以為這是個比智商更加 ill-defined 的概念,此處借用其特定外延而已)方面被他們碾壓的地方。在這「平凡外表」和我個人經驗的基礎上,我斗膽揣測,他們也會苦悶、會迷茫,會在一段文字或音樂撥動了最敏感的心弦時潸然淚下,會在心儀的異性面前臉紅心跳、欲言又止,也會在某個方面被別人碾壓了之後,被迫直面自己內心驚濤駭浪。

甚至,說句冒犯的,君不見,前一陣子某隔壁學霸的作息計劃表,把某動作也納入其中了么?

說那些大牛們很大程度上也是常人,其實也就是說,這種「碾壓」,並非來自他們的「直接的鄙視」;更多的,是「被碾壓者」相形之下的自卑,是非常自我的內心感受。

同時,也不得不承認,某些特定的研究方向中的某些特定人,是習慣了以「鄙視」別人——尤以不經意地「鄙視」外行為甚,因為那些研究方向往往缺乏一種宏大敘事(說白了就是不好忽悠人)——作為獲取自身歸屬感的重要方式的。對這種人,寬心待之吧;畢竟,無論是個人、群體或社會,若要成熟,必先做到寬容。

2. 關於「那些人看起來很牛,享有高薪厚祿,對社會卻又有多少貢獻?」之類的質疑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只要不是特會搞人際關係從而讓自己儘快拿到教職 etc,高薪是不存在的。

選擇了自然科學這條路,必須在心中,儲備了足夠的心力,一則用於面對前述的碾壓和鄙視,二則用於面對生活方式和資金的貧乏時,自己內心的動搖和自我質疑。拿著將將夠日常生活開銷的博士生獎學金(當然,較好的學校的獎學金可能還夠一些「發展層次需求」的花銷)或者博士後工資——遑論國內大學的博士生工資簡直是玩笑,日夜勞頓於書桌或實驗台前,每天工作 12 小時的日子已經堪稱「休息」,有時還要面對導師(俗稱「老闆」)的壓力,還要不厭其煩地給本科生們解釋作業中的疑難。相比之下,那些同齡的商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的畢業生們,同樣是辛苦的工作,卻已經走在通向財務徹底自由(不是獨立——獎學金已經夠留學生們財務獨立了)的路上了。

於國於民於人類的貢獻,是一個太大的命題,任何一個個體,都無法承擔。更何況,自然科學的研究,一定意義上,是人類與自然界的一場賭博,是只能在統計意義上有些勝算的。至於學霸中的每一個個體,超凡的天賦,確實能讓他們做出優秀成就的幾率增加一些;但他們中的大部分,仍然只能在這個「大科研」的時代,充當所謂的「分母」。不過,也請承認他們的貢獻,畢竟,哪怕一直失敗,也其實把「此路不通」的信息,傳達給了後人。

至於什麼「看上去他們就要得諾獎了」、「看上去挺牛,放在世界上也是地位低下」、「全都跑到美國去了」之類,鄙人也不想費力不討好地論述諸如「其實兩校、科院和中科大在國際上的地位已經上升了很多」之類的命題了。只想說,我們確有許多發展,但總體上,還處在「求知識於世界」的階段。雖然,我知道學界有那麼多的黑幕,我知道海外有那麼多紙醉金迷的所謂留學生,我知道有些人留學就是沖著移民去的,也還是請您多多拿出一些耐心,給這個國家中尚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研究人員們,給那些在外苦苦打拚的基礎科學和工程技術的留學生們吧。這個國家,一路風雨;回到正軌,也不過區區四十年啊。

3. 關於心態問題

這一點,愚以為,是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如國內)很難弄好的。相對地,美帝把這「碾壓」當回事兒的人,就沒有那麼多。

鄙人目前所在的學校,算是一個以培養學界人才為重心的地方。她的物理系擁有全美最高的進入學術界的比例(18%,我沒打錯);天文系博士畢業生也有著美國最高的 Hubble Fellowship (哈勃基金,一個博士後基金,一定程度上是全世界天體物理博士畢業生的最高榮譽之一)比例和第二高的總人數。照著我們慣常的思維,這兩個系,應當把橫掃各大 fellowship、在各牛校任教的的過往學霸們,當成宣傳重點了吧。

事實上,兩個系裡確實有所謂「死人牆」,掛出那些歷史上在此呆過的傳奇人物,如費曼、約翰·惠勒、崔琦、萊曼·史匹哲之流的畫像;但同時,他們在宣傳時,會更加重視那些進入天文館、圖書館當館員,在公共媒體上當科學記者或科學顧問(在一些人看來,這些學生慘遭碾壓了)的前學生的事情。這些「事迹」,常常被放在系的網站上,或是被用來忽悠二年級本科生加盟(本科前兩年是通識教育)。

另外,每次去 AAS(美國天文學會)開年會,各個分會場中,最火爆的永遠是關於如何做科普的會場(這個會場裡頭,作報告的全是科普作者或者中小學教師,聽眾則不乏大腕),火爆程度遠超每次的熱點領域。

而在一些人目中,彷彿只有做到頂尖,活著才有價值;彷彿只有用那些無人知曉的專業辭彙壓得別人說不出話,才能快意人生。去中學教書、去搞科普的,是「科研戰線的逃兵」,足以為恥。但,很多這邊兒的研究人員,包括大牛,會把這些也當成一種重要的工作,而不是許多國人口中的「拿獎」。

總是瞄著「拿獎」、「碾壓別人」,這多多少少算是一種心態上的病態,雖則天才和病態常常伴生。不幸的是,心態還常常很重要。

這一點,也算是中關村北大街片區的學生們,應當向大洋彼岸學習的東西之一吧。

/*---- 挖一挖自己的墳 ----*/

我自己其實不喜歡清華——我在那兒呆的四年,堪稱噩夢。說到對學校的感情…… 我對 Berkeley 和 Princeton 的感情,其實要更深得多。

但,我更加厭惡對清華的反智的指責。這樣的指責完全罔顧現實,而且,出現在這樣一個問題之下,根本就是答非所問——無非就是把「國人對國內教育體系的不滿」,當成一門紅火的生意;賣主進了這個生意場,便可以肆意販賣荒唐的東西了。

老楊有句話:國內的高等教育,至少到本科,都是成功的。欠缺在哪兒?研究視野。

各種巧合地,我看到了下面那個據說很火的「獵鹿人」的答案。看完之後,我只想問兩個問題。一,您說「開發新的點」在 Harvard 只有一個人能做到,那麼,Harvard 數學系的本科生就都不申請 grad school 了么?二,您 Math 55 考了幾分,及格了么?

您在答題中體現出來的邏輯水準和語言組織水平,以及「四百個知識點」、「因為絕大多數的基礎學科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了」之類斷言所體現的知識水平,真是在給您的「母校」抹黑。


我2001年進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本科,轉眼已經快畢業十年了。回想起來,碾壓感是真實存在的,但說是因為智商則缺乏根據。

入學時,同學間的背景差異極大。有人來自山村裡牛羊成群校舍簡陋之處,有人來自大城市一流中學(甚至中學歷史比我校更久),有人是競賽金牌保送。背景差異直接造成學識上的差距。在我們計算機系,有的同學入學之前甚至沒有見過電腦,有人已經經歷過多年的信息學競賽培訓而成為編程高手。

我印象深刻的事件是大一新生學C語言程序設計,開課那天老師就請上幾位同年級同學,告訴大家他們是競賽保送入學,這門課不僅不用學就是滿分,而且負責出考題考其他同學。更加誇張的是,這幾位同學出題時儘管據說已經降低難度,對其他大部分毫無基礎的同學來說題目仍然過難,大家的成績一片狼藉。這是我最早關於碾壓感的記憶。

之後的許多課程,有過競賽基礎(我系當年高手入雲,除信息學外尚有其他各科競賽的金牌、省一得主)提前修過大學課程的同學們自然都可輕鬆應對,而來自教育資源匱乏地區的同學無不苦心竭力仍不得要領。這樣的局面,說是因為智商造成,我不相信。

除去背景差異之外,每個人的努力程度也有很大區別。在我的印象里,學業成績是和努力程度正相關的。我沒有見過付出超常努力而成績不佳的同學,也沒有見過毫不努力就能輕鬆領先的同學。反之,我倒是見到一些同學雖然有靈氣閃現,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比如沉迷遊戲)而缺課太多導致成績一落千丈。

雖然這已經是接近十年前的記憶了,但我相信今天的情況不會有本質不同。排名靠前的幾個帖子所描繪的一些軼事,在我看來也無一能說明智商是關鍵要素。以我校同學的平均資質而言,我相信每個人只要有足夠的教育資源積累,再加足夠的時間投入,取得好成績並非難事。只不過命運難測,二者皆不可強求罷了。


這個題目又讓我想起那幾年被清華學霸們支配的恐懼!!!!
為了保護我脆弱的心靈,我只羅列一下清華計算機系七字班的一些牛人事迹吧:

1. 三塊金牌
據我所知,貴系七字班至少三塊國際金牌!奧賽國一數不勝數!
我所知的這三塊金牌是:
1.1 YM

中間那位,曠視科技三巨頭之一!

中間那位,曠視科技三巨頭之一!
我一個月賺幾千塊的時候,人家一個月就賺幾千萬了!
不要問我為什麼都是一屆的同學,差距怎麼會這麼大!

另外兩位,唐神印神,因為不是七字班了,我就不介紹了。

另外兩位,唐神印神,因為不是七字班了,我就不介紹了。

1.2 GHY
本科畢業就一作OSDI了,我現在博士畢業才發出來OSDI。
不要問我為什麼都是一屆的同學,差距怎麼會這麼大!

1.3 WD
在美帝名校讀博,不甚了解。

2. GPA至高強者,石神SLX
說完競賽,聊聊GPA,一個我最不想碰的話題。
一旦聊起了貴系七字班的GPA,石神就是一個你永遠繞不開的話題。
他有多強?我給你們做個類比:
1) 那個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清華特獎馬冬晗、馬冬昕姐妹」,很強了吧!!!!
2) 他們的通選課GPA還沒我高,對的,還沒我這個被虐了N遍的人高。
3) 石神虐我好像虐狗一樣,一點情面都不講。最後的GPA拉了我4分多(百分制)!
4) MIT CS 的PhD畢業難吧,各種八年十年的!石神四年就拿到PhD了,四年啊兄弟們!!!!MIT CS的PhD啊啊啊啊!!!!!
不要問我為什麼都是一屆的同學,差距怎麼會這麼大!

3. 學術新星ZYC
我現在跟別人吹牛逼都說:「老子當年GPA,只比ZYC低0.1呦(百分制)」
你們可以自行對比一下石神的GPA,體驗一下什麼叫做恐懼!!!!什麼叫做至高強者!!!!
ZYC在Berkeley跟著MJ做ML,已然rising star,看一下他的Google Scholar頁面(還沒畢業喲):

他現在頂會一作一年能發五六篇,我已經哭暈在廁所。

他現在頂會一作一年能發五六篇,我已經哭暈在廁所。
前兩天在Yale看見他正在和統計系的系主任吃飯,過去打了個招呼:「這是來Yale應聘Faculty嗎?」
系主任答道:「怎麼可能看得上我們這個破地兒!ZYC是來我們這兒指導的!」

不要問我為什麼都是一屆的同學,差距怎麼會這麼大!


4. 一些段子
4.1 剛開學的時候,
路人:搞競賽嗎?
我:搞奧數的。
路人:全國第幾啊?
我:。。。
我:沒排上名啊,省隊差一點。
路人:那也叫搞競賽??!!
我:。。。

4.2 大一上微積分期中考試後,看著周圍都是接近滿分的試卷,C同學對著自己60多的分數哭了起來:「老子可是高考全省第二啊啊啊啊,為什麼會這樣啊啊啊啊!」
我這個全省一百多名的人已經哭暈在廁所了。
不要問我為什麼都是一屆的同學,差距怎麼會這麼大!

當然C同學也是很牛的,畢竟全省第二。

當然C同學也是很牛的,畢竟全省第二。

回憶到這兒就沒法繼續了,因為已經分不清楚臉上流的是淚水,還是冰雨。
我只想問一句:「都是一屆的同學,差距怎麼會這麼大?」

另外,圖侵刪(我主要是對劉德華說的)

另外,圖侵刪(我主要是對劉德華說的)


你!們!去!百!度!一!下!排!名!前!幾!位!的!答!主!! .

好多贊....好惶恐.....

下面是這個題目下答題的幾位大神,,隨手找了幾個
排名第一的王立樂,被保送進的清華
王力樂_百度百科
陳立傑 高三時就收到了Google的offer。。Orz
WJMZBMR_百度百科
孫志超 14歲進北大
孫志超:14歲考入北大後的起伏人生
李博海 中學物理競賽一等獎,保送清華,鏈接沒找到。。

我也已經長跪不起了。。


心血來潮,寫這麼一篇回復。

初中升高中,我考上了當地重點學校的重點班,心裡特驕傲,覺得自己就是天才。中考之後跟別人聊天的時候,除了清華北大哈佛劍橋覺得其他的弱爆了。

後來上了高中,整個那宿舍裡面六個哥們,我是倒數第一。當時下鋪的兄弟,倒數第二,人家家裡不富裕,連暖壺都買不起,但我後來一打聽,中考分超過我二十多分。大家應該知道,考試分數越高,想增長一分都是很困難的。我當時暗下決心,讓自己一定是全宿舍最好的,現在想想那個年代的夢想不過如此,但在當時就如同我現在想申請MIT一樣困難。

高中在班上我都不敢張揚,只是不斷提醒自己還很弱小,沒什麼值得誇耀的。見到大牛問個問題都大氣不敢出,後來問別人問得煩了,就自己一個人買參考書去看,一遍遍看。因為我知道此刻不藉助其他人的大腦我很難思考。高一結束的時候,我從進校的百名開外進入前二十,全班第二。那個時候,我認識了T神。

其實大家認為會不會被碾壓,完全是相對於環境而論的。我在剛進入高中時,自己的夢想不過是成為全宿舍的第一,高一結束當我實現這個目標,我看到了更大的舞台,原來年級里有好多大神啊!

升入高二,我進了所謂的實驗班。名不虛傳,因為我進去的時候,綜合成績是全班中流。看客可要看清楚,我是中流,因為我們班就是全年級前五十。當時覺得自己似乎又可以妄想一下成為清華北大的驕子了,腦洞大開。
高二第一場考試,媽蛋,全班倒數第一,年級五百名開外。當時想死的心都有了。

班主任坑爹地把我和T神放在一起,我那個時候才細緻地了解了自己的同桌,高中時期時間最長的同桌。
說說他的情況,最差成績年級第五,平時穩穩第一。在後面的兩年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全部省一等獎。(但是卻沒有進入報送名單,因為必須是全省前幾名才保送)T神一氣之下選擇高考。

如果前面的回復都是說被碾壓地很慘,我已經體無完膚。不說成績了,我到現在也沒有妄想過能在任何一門科目上達到他的水準。高考前我們兩個比賽做數學卷子,每次都是他快我半小時做完全部試卷,數學最差一次145(滿分150),我做得好才140. 但是需要說明一點,他從不認為自己是學神就傲視我們。他請教別人時,比我還謙卑,至今難忘。

高考前的一個夜晚,我倆一起自習,他突然問我去北大好還是清華好,我當時差點就把手中的教科書砸到他頭上,憤怒地瞪了他一眼,繼續滾去看書。

高考,兩天。我相信這是大陸的大神全面碾壓我等渣渣的絕佳時機,戰況激烈,渣渣們在敵人的狂轟亂炸中粉身碎骨痛不欲生,和T神一般的神壇指點風雲,運籌帷幄。

那個年代是估分填報志願,膽小,我就小心翼翼地把志願表格上所有的空都填滿,心想一本不行有二本,二本不行有三本。他的志願表上只有北大,還就只有一個系,數學。
數學是我高中最喜歡的學科,但是因為在高中被他碾壓慣了,無奈轉投其他。怎敢想像,他將前往大陸最好的數學研究機構,我連自己有沒有學上都不知道。

高考後,我倆最後一次在操場慢跑。
「也許你應該去北大」
「別諷刺我!有學上就謝天謝地了!」
「我知道你喜歡數學,可是為什麼不繼續學了?」
「你想知道原因嗎?就是你,就是你!兩年同桌,你欺負我夠狠了吧。」
「說句實話,我常常想找到對手,找到一個打不垮拖不爛的對手,雖然你每次都比不過我,但是卻激勵我,讓我學得比之前更努力。」
「你直說我是炮灰不就行了。。。。。。」

9月,我上了大學,不是北大,但是我很喜歡的一所。他上了北大,數學系。

我身邊的大神多了許多,J神,H神等等,同學中還是一個山東數學競賽保送的。但我似乎沒有了被碾壓的感覺,事實上反而解脫了不少。畢竟大學自由很多,不像高中,一個大神在你身邊,隔三差五拉著你做一次試卷。

上高數課,老師出了五道題目,說可以全部解答者,這門課不用上了,答出兩三道正常,四道說明很有潛力。我當時做了一下,心中狠罵一句,竟然有四道不會。
當晚,我把五道題目發給T神。過了一會,他用qq傳給我答案,五道題目悉數解出。

風雲突變。
兩天後,同學在宿舍發現他失去知覺——自殺。
一個月後,我得到了關於他最後一條消息——下葬。

他的離開成為了一個迷,一個我渴望解開但卻可能這輩子都沒有機會解開的迷。

那個月,我在宿舍哭得昏天暗地,哭到眼睛流不出淚水為止。
我想自己把大學四年的眼淚都流幹了,不,也許是一輩子的。
「T神,你沒完成的願望老子幫你實現!」
這是我當時對自己說的話。

我用了一年成為院系前三,當時沒分專業。分流後我當了三次的系第一。每次我沒有考好,我就對自己說,「你他媽也配叫自己是T神的同桌,滾!」
我不是數學系的,但是選了三門數學系的必修課,一門物理系的必修。
最後一次上數學系的課時,我半本書的題目不會,一邊哭一邊刷題一邊罵自己,罵自己無能,罵自己怎麼配稱是T神的同桌。

我依舊不是大神,我們學校稱不上什麼很厲害的學校,知道我是誰的人也請別說出來。

我見到的大神很多,見到過省狀元,見到過競賽冠軍,見到過比我小几歲的學妹在GRE上狂碾壓我,見到過日本的數學天才在我面前給出圖論問題的演算法,見到過科研大神本科期間發表5篇sci一作。但我再也難得體會一種催我奮起的碾壓,除了來自T神的鞭策。

如果T神活著,不知道他怎麼看我這篇文章。但每次被他超過,不,事實上我從來沒有接近過他的水平,都不妨礙我成為一個小兵,打不垮拖不爛,被各路大神無數次碾壓鄙視之後依然笑著讓自己爬起來。
因為我知道T神不願意看到我一蹶不振。


看吧,回復這些問題的人基本就是本科北清,碩士常青藤,再不濟也是浙大復交的尖子班。我們這種二三流學校只有看看,然後默默的在他們的回答下面點個贊的份,可能連留下評論的勇氣都冒得,這已然是一種碾壓。。。
還好我比較樂天。。。


你知道有些輪胎的花紋縫隙大得根本碾不到螞蟻么?


人和人的差距有時候比人和豬的差距還大。
當年有一個一起學數學競賽的同學,和我關係很好
高三那年聯賽之前,我遇到道挺難的題不會做,上網去查別人的解答。
結果在某知名數學論壇上查到了一個帖子有他寫的證明。
亮點是,發帖時間差不多是4~5年前,也就是他初二的時候……
後來很可惜,他沒有去成清北,不過也在某知名985數學系。
我覺得他的水平甩開我幾條街完全不是問題。


清華流傳著一句名言 「一入清華深似海,從此裝逼是路人」
大意講的就是 :
無論你以前多麼牛逼多麼聰慧過人多麼自我感覺良好
在這裡都有各方面都能全面碾壓你 (EQ IQ both included)
還壓的你沒脾氣的人

碾壓的多了也就習慣了
所以基本上清華人從大一到大四是越來越謙遜及溫和的
還順手改掉了玻璃心的毛病


高中我以為我一直碾壓別人,到大學命運叫我知道了什麼叫十倍奉還。


聽一個清華數學系畢業的人說的:

當年他為什麼選數學系是因為他發現自己只用一周時間就可以搞定一般程度上的優秀學生需要兩三個月才能啃下來的書,覺得自己特別有天分。

從清華畢業後,他改行不搞數學了,因為去了清華,發現更讓他崩潰的是,他自己要花三個月乃至半年才能徹底明白的東西照樣有人能一周「玩透」。

越在一流院校的基礎學科越能體現出這種差距。

典型的碾壓,更不要說普通人了。


碾壓是真的存在,而且是全方位碾壓,不留你任何偷生的餘地。


被碾壓的過程一般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階段一:「你看,我考上清華了,智商應該不錯,考試成績怎麼也能進入系裡前十吧。」結果……你懂的,不管多麼努力,在考試上被大神們虐的體無完膚。

階段二:「大學嘛,當然不能以考試分數論成敗,應該全方位發展,鍛煉自己的能力。這學期做一些社工吧。」結果……在社團和協會,社交王和交際花在情商上對你進行慘無人道的碾壓,像自己這樣人生前18年只會讀書的人,毫無還手之力。而且,關鍵是,這些社交王和交際花的學習考試成績也比你好。

階段三:「嗯……我覺得我要另闢蹊徑,發現自己的長處,不和別人走一樣的路。「於是聯繫了實驗室,做項目搞科研去了。結果,在同一個實驗室,發現了同一個系的學霸兼學生會部長也在,而且關鍵是他比你早半年就來這個實驗室了,項目都做好了,正在動筆寫paper,為了準備出國的申請……


現在想想,當年像我這樣靠勤奮考上的,真不該來這讀的。。。。。。


我反正是從來都相信智商碾壓這回事兒。只不過智商在不同的環境下都有不同的體現方式。

小學初中從來都是年級前幾名,結果中考的時候一下子沒考好,自費上了市裡的重點中學。
整個高中都是用來追趕的,每次考試我都會在書桌前的牆上寫下自己每次的年級排名,從入學時的300名開外(300名是公費分數線)到100名,再到60名,40名,30,前十,前五,最終穩定在十幾名,有些大神就是永遠都比你考得好,比你認真仔細少出差錯。後來學了生物奧賽,靠奧賽加的20分進了清華,還是沒能考過班裡的那些大神,不過還好並不妨礙自己去最想去的學校。由於有大量的練習和重複,高中時候的「智商」可能更多是對於細節的專註和考慮問題的全面性。

上了清華以後曾經非常恐懼,輔導員和班主任會說你們要好好學習,清華每年都有10%的退學率。一想自己並不是名正言順進的清華,只能比別人更拚命的學習。第一年在班裡當了班長,又進了學生會的體育組,每天晚上從9點開始學習一直到半夜2點,一上課就開始不受控制的睡覺,以至於後來養成了坐著也能睡著的習慣,課後基本需要重新自學,很多時候需要借本作業來從答案理解題目的含義。但到了第一個期末,竟然出人意料地考了年級第一名,當時我自己都嚇壞了。
之後的成績也有波折,不過基本都維持在前幾名。三年總成績下來綜合和專業都是第一。算下來1-14周只是完成作業,只有15-16周會放下一切進行突擊,考試的時候是知識掌握的頂點,之後迅速忘記。期間還做了學生會主席,優秀學生幹部標兵,優秀學生會,發了兩篇論文,挑戰杯一等獎,田徑隊隊長,拿了幾乎清華所有最好的獎學金。一直到後來去評特獎,輸給了當時很火的姐妹花和其他幾位科研大牛,我覺得也還好了,畢竟我是加分上來的不是。對於我而言,由於本科生活存在太多活動,那個時候經常熬夜,很拚命,後來總會一早起來就流鼻血,在這裡「智商」更多是短期學習能力的體現,是協調時間、抗壓能力的體現。

後來出國去了美國念書,基本也能做到大部分A+和A,但在溝通和表達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我本來英語就不好,出去了以後適應了半年左右才能比較開心的生活,但是一到presentation或者team project還是會比較緊張。身邊把自己鎖在中國人圈子裡的學生很多,也可以很舒服的生活,甚至在學校里一句英文不說也可以順利畢業。但為了不白來美國一趟,約了兩個口語partner,每周meet2個小時一直堅持了兩年,終於可以還算流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與人溝通了。後來做了學校的中國人的學生會主席,辦的春晚也上了央視,走到哪裡也都還有一些認識的朋友。「智商」作為一個異鄉人似乎更是一種對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主動接受新事物並形成新觀點的能力。

受在美國教育和環境的影響,目前回國內進入一家風投機構從事投資業務,雖然才來了一個月的時間,但已經明顯感受到自己和身邊的其他投資經理的差距有多大,有太多的基礎知識要重新學習,太多的經驗差距需要彌補。所以對於現在階段的我來說,「智商」更多是由經驗組成的,一個人在圈子裡浸淫的越久,相應總結出的經驗、教訓、哲學就會越多,每個人的悟性和運氣有不同,但是經驗的積累一定是具有碾壓效應的。

雖然才活了不久,但我明顯的感覺到,每個人在「智商」的不同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專長,我的快速學習能力比較強,所以在本科階段比較順利,但高中和研究生階段就相對比較一般。而到了社會上,我猜測「智商」更多地會體現在洞察周圍環境的能力以及與人相處的能力上,which is 「情商」。

當然,我覺得所有的智商碾壓都是可以通過系統的學習、體會、總結以及一如既往的努力縮小差距甚至彌補的。高中之前我從來不相信努力的作用,但是當自己花更多的時間做練習題,做完幾十本厚厚的練習冊之後成績就是不斷在提高。大學的時候我從來沒想到自己可以考到前幾名,但是通宵達旦的學習,甚至一度為了防止自己睡的太沉曾經誰在過桌子上的努力還是讓自己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在美國的時候我曾經以為自己可能就要和幾個哥們一直混下去直到畢業了,結果通過幾百個小時的練習和交流,雖然口音還有隱約的東北味英語但已經可以和人正常交流了。

智商基礎值高低可能與基因以及早期教育相關,但你的智商最高值肯定和你的努力、積累和體悟分不開。


能理解一個體育特長生在清華電子系的生活嗎。


後記:趁著這幾天韓神火了…懂了嗎?


今天韓神給我們全年級考前輔導了呢真開心。


慶祝一發畢業hhh


碾壓是普遍的,現實是殘酷的,生活是得繼續的,雞湯是有毒的,不要問我為什麼常年跪著學習。作為一個完完全全的戰五渣,半夜是惶恐的,想起那段艱難歲月,簡直不堪回首。

1:
祥神。傳聞高三之前,一直在搞國際數學競賽,沒得獎,未保送成功,高三遂開始準備高考,擦線進電子系。

大一大二一直前二十左右,大三在隨機過程被張灝大神斬了(後面說的是因為發的大作業打不開)得了32分的情況下(哼,本尊隨機過程分數是他的二點幾倍哈哈哈哈),總體排名電子系第二十左右!

大二暑假《數字邏輯》小學期,大作業,一般人寫一周以上。當時,我們組的三個小夥伴都玩 high了,不寫了,天天玩(當時恰逢分手,頹,另外兩個,懶)

驗收前兩天,祥神看不下去了,說:你們這群渣,讓我來....

然後,他坐在電腦前叭唧吧唧開始敲,邊敲邊說:老師真那啥,這麼傻的問題都敢出....(分組選題)

然後,一上午,一下午,一晚上。我和另外兩個渣拿去驗收了,滿分....


2:
一號樓某宿舍,四個學霸。

大一下學期去獎學金答辯,一個同學的答辯感言是這樣的:

我是我們寢室最渣的,我這一年學分績只有92

只有92,只有92,只有92~

3:
曾經在社團遇到一個學長C,貴系第五,年年拿國獎,當時極度崇拜他。

後面社團競選的時候,另外一個生科學長D來拉攏我(當時本渣是一個重要部門負責人orz)。有一次閑聊,表現出了對C的崇拜之情。D頓了一下,淡淡說:第五?也就那樣吧,我大學三年一直是我們系第一,數雙也是第一

留下在漆黑的紫操風中凌亂的我~

4:
一同學講起他當時上微積分的遭遇

A,B一起上微積分,A在B前排。

A從開始上課就低頭玩手機,沒有抬過頭。B一直在認真聽講,做筆記。

離課堂結束還有十五分鐘,老師開始布置作業和課堂總結。

下課鈴聲響了,A把作業交了,B筆記還沒有做完^O^

5:
隔壁小夥子,江湖人送燁(婊)神,15歲進校,某中原人士。

大一下學《電子電路》課,正常人一般一次作業得四到五個小時(有興趣者可以百度之),燁婊一般一個半小時搞定,多虧他,電路課幸免於難哈哈哈。

坊間流傳的《隨機過程》,每年電子系掛70人左右(240)燁神考了98!

大學四年,燁神成績一直是電子系前二十左右(275人),嗯,電子系是出了名的學霸系哈哈哈哈。

大四做畢設,四個月畢設,老師給他開了……(比他的研究生給的多)

燁神只是成績好?呵呵。校生權負責人,大四清華大學學生會副主席(,),班長等。

他女朋友一直在估摸著盼他滿22,早點結婚 。

算起來,大學完勝他的也就體育了,燁神體育常年處於及格邊緣。嗯,從這一點說起來,他完敗。

當然,最後拿韓神的成績單壓壓陣哈哈哈哈

這哪是碾壓,簡直是全方位的壓迫,讓人窒息無法呼吸,從個體到器官到細胞到分子的全方位碾壓....

可是,生活就應該這樣啊,如果連被碾壓的勇氣都沒有怎麼迎接更兇猛的暴風雨呢……


ps:有人問我韓神是誰,這是網址:http://wapbaike.baidu.com/item/%e9%9f%a9%e8%a1%8d%e9%9a%bd/16006120?adapt=1fr=aladdin


看完回答 整個人都不好了


二字班一員,剛好大學畢業十年整(話說新的一屆二字班也已畢業了。。。)。當年高考運氣不錯,考進了貴系。混了四年,畢業前有一次跟同學聊天,她說:「其實清華很多童鞋都很棒的,但牛人太多,大家都被壓抑了」,這種壓抑,就是一種被碾壓的感覺吧,但並不僅限於智商,而是全方位的。

舉一些畫風多變的栗子:
1. 本菜當年高考發揮有好有壞,最終排名全省20名左右(當年全省一共26萬考生,不分文理全在一塊排,註:不是海南省),以為能穩進貴系了,沒想到查完分數,在網上看到新聞:xx省尖子生報考清華踴躍,兩個第一名(標準分900分)及另一個894均填報清華計算機。。。當時一下子就蒙了,因為貴系在我們省計劃招生就是3人。最後給招生辦的老師發郵件,得知貴系在省內多招了兩人,才僥倖上了。這就是清華給我上的第一課。

2. 大一,吳文虎老師的《C++程序設計基礎》,當我們還在死磕指針、基礎演算法的時候,已經有好幾個同年級的同學擔任助教,默認本課程滿分,並且給我們期末考試出題,以及編寫用於上機考試的在線平台了。。。這些同學,基本上都是國際信息奧賽金牌得主,直接保送的清華。

3. 貴班某神人,江湖人稱x爺。他所有編程課全部滿分,並精通計算機硬體及各種電腦遊戲。。。但這些都不是重點。他在貴校某系讀到大三,由於沉迷遊戲,學分沒修夠,被迫退學,回去複習一年,重新考上了貴系,成為我同班同學,然後重點是,他比我還小一歲。。。。。。

4. 大一新生運動會,某系有一神人三千米跑了九分鐘左右(全國男子紀錄約八分鐘),眾人均不以為然:肯定是體育特長生,特招進來的。後有知情人澄清:不,人家是參加高考自己考進來的。。。。。。

5. 某大牛師兄,貴系博士,二字班大導。跳遠七米多(全國紀錄8.47),籃球校二隊主力(一隊均特招),曾在東操目睹其大力灌籃,也曾多次目睹其上演「打四分」成功。高中的時候,同學對我說:籃球打的比你好的,學習成績遠遠不如你。成績跟你接近的,籃球水平都遠遜於你。到了清華,才發現有無數籃球打的比你好,成績也完完全全秒殺你的。

6. 大學四年,當我們玩兒遊戲,談戀愛,逃課,打籃球,各種熬夜的時候。總有那麼一撮人,每天就是自習室圖書館,在寢室里也基本都是在看書或者coding,到了熄燈的時候,就乖乖睡覺,從來不逃課。然後他們的軌跡最終都指向北美TOP 10大學,比如貴班某學分績大牛,最終去讀了UC Berkeley的PhD。還有一部分人,GPA並不高,但從大一開始就參與各種動手的項目,甚至在外面兼職,一畢業起點就非常高,比如貴班某金融大拿,本科畢業即進入UBS。他們都是對自己人生有非常清晰的規劃,有極強的自制力和執行力,這對我而言更像是一種碾壓,但這種人,在園子里比比皆是。

回過頭來看,校牛我菜,園子里牛人太多,在許多方面都超過你的人數不勝數,但在清華的日子並不是純粹只有壓抑,這四年下來收穫了很多,一方面讓我知道永遠要保持謙遜的心態,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和人的差距有時候比人和豬的差距還要大。另一方面則是永遠要對自己有信心,正如我高中同學所說,GPA比你高的,你可以跟他比體育,體育比你牛的,你可以跟他比口才,口才比你好的,你可以跟他比社團、比英語、比身高、比樂器。。。這並不單純是阿Q精神,而是說保持良好的心態,這對於最終做事的結果,無疑極其重要,確實有很多人在病態的好勝心中逐漸迷失,也有很多人在備受打擊的自卑心理下不斷墮落。作為園子里比較菜的一員,需要在很多方面找回自己的自信,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每個人身上都有最獨一無二的特質和優勢,找到它,釋放它,倚仗它,你也可以取得屬於自己的成就。以本菜為例,大學四年的精力,大部分放在了體育和玩兒上,最終的收穫就是結識了一大幫志同道合的童鞋,也因此找到了很適合我的一份工作(面試官很喜歡體育,工作與此無關)。更大的收穫是,從以前高中極度內向的性格,變得開朗和健談。最終,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

最後,對評論里有大量的對清華北大學生「有什麼牛逼的學術成就」、「有幾個能拿高薪」的質疑,對「造神,然並卵」的評論,我覺得下面這篇知乎答文用來回應再貼切不過:
北京大學等一批大學正在培育「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嗎? - 回答作者: 白如冰

清華北大也好,985也好,普通院校也好,最頂尖的和最普通的學生之間,必然存在巨大差異,頂多清華北大里的更大一些。與此同時,這種院校之間的差異、在校期間水平的差異,會在很大概率上決定今後不同的人生走向,所謂起點論。但,這個世界最有趣的,正是在於它的不確定性。下一秒鐘,彎道超車、後來居上的故事可能就會上演。但是,如果你因為比同學多賺了三五十萬、比他更早當上教授、比他爬到了更高的位置,就嘲笑他當年GPA比你高十分並沒有什麼卵用,或者一位二本畢業的創業成功的CEO,滿臉鄙夷的說清華北大的還不是得來給我打工。。。。。。這隻會暴露出自己暴發戶般的淺薄和陰暗,無它。


推薦閱讀:

博士生們都在幹什麼?
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一線名校和普通本科學校有本質區別嗎?

TAG:智力 | 大學生活 | 教育 | 清華大學 | C9(九校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