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機器人研究了幾十年,還是給人感覺沒有太大進展?


一、先從定義上來說吧。

1、如果從行為層面來說,對於完成獨立的某種行動,機器人技術,或者說是控制技術的發展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對於工廠流水線上的機器人來說,處理精度、處理速度都遠遠超過了人類。前一陣日本發明了一個百分之百贏對手的猜拳機器人(島國的科學家真是特么閑啊!)從觀測人的行為、分析手勢直到控制機器改變手勢的時間已經到了毫秒的級別。

所以自控領域上的進步已經是有目共睹了。

所以自控領域上的進步已經是有目共睹了。

2、但是如果從思考層面上來說,機器人是否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或是獨立的意識,以此判斷機器人的發展情況,不得不說在根本上還並沒有什麼進步。因為首先人類對於人腦的工作原理尚不清晰,所以更別說製造機器的大腦了。雖然機器學習、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不斷突破,但是其所依賴的模式依然是一種人所賦予的「精神模式」。人將機器人有可能遇到的所有問題進行分析,然後給出對於該問題的處理方法,或是給機器一個判斷機制讓機器根據情況自行判斷。然而一旦機器人面臨的問題超越了人所賦予的框架意外,機器人便無能為力。再先進的掃地機器人也不能去搬桌子。這樣來說,剛才那個猜拳機器人和三國時期的木牛流馬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智能算作機器。不能算作智能生命。

如果這個話題繼續向上延伸,就涉及到了智慧究竟是什麼。圖靈測試是目前人類認可的判斷依據。(關於圖靈測試請自行百度)但是假設圖靈測試的另一端是一台存儲了人類所有可能提出問題的答案的簡單資料庫,那麼它也將通過圖靈測試。我們是否可以說它擁有智慧呢?

話題繼續向上延伸。在哲學層面,關於「自由意志」始終在進行討論。簡單的說,就是人類甚至不能確定自己是否擁有智慧。我們所做出的種種判斷和決定,是出於我們自己的意願?還是一切已經像宿命一樣安排好了,我們只是按照一個資料庫去搜索答案並執行這個答案?


所以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在關於智慧這一問題上雖然一直在進步,但都並未突破。如果人類不知道自己要製造的是什麼,那麼便無法製造出來。我想這就是你的問題。

二、狹義的機器人

雖然我們暫時還無法賦予機器人思考的能力,但是如果僅從仿生學來說,這片草原已經被開墾了很多,而且依然有廣闊的拓展前景。基於「深藍」的計算機戰勝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這一事件,全球為此驚呼:機器戰勝了人類。「深藍」的成功標誌著人工智慧研究的巨大進步,但這也是在靜態條件下強大運算能力的結果。於是科學家們開始了新一輪更複雜、更激動人心的研究,並將目光瞄準了世界第一運動足球,還產生了將計算機人工智慧與足球結合研究的兩大國際機器人組織RoboCup和FIRA,並揚言要用50年的時間製造一隻機器人足球隊,並戰勝人類足球隊。
(很久很久前po主曾參加RoboCup並獲中學組銅牌)
作為這一活動多年的參與者,po主本人對這一宣言格外相信。因為近幾十年,機器人的應用不斷拓展,任何人類無法從事的工作機器人都將挑起重任,比如危險作業、極端條件作業;而人類能做到的,機器人能做得更快更好。

對於狹義的機器人來說,所需要的概括來說分為三個部分:觀測、分析、執行。其所對應的(僅僅是硬體)技術分別為:感測器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自動控制技術。這三大塊如果樓主說幾十年沒有進步那真是不太現實。軟體角度,語言學的進步輔以數據挖掘,讓計算機對人類語言的處理上升了一個新的台階。這裡必須一提的是互聯網技術對於人工智慧的影響。量變產生質變,當數據量達到一個新的數量級,那麼一個機器人也將逐步逼近圖靈測試的標準。比如前一陣的小黃雞,雖然是軟體作者的功勞,但是小黃雞背後是無數網民作為小黃雞的資料庫,才有了我們後來看到可以對答如流的小黃雞。

所以,樓主說機器人研究了幾十年了,還是沒有太大的進展,我想只是對於機器人的定義不同,要求標準也不同,但已有的進步,我們是應當給予肯定的。


因為當初高估了人工智慧的進步速度。

Minsky以前認為可以用邏輯來構建人工智慧,幾十年的研究發現簡單的邏輯系統遠遠不能模擬智能的複雜度。現在大家用機器學習的方法,使用大量的數據和反覆實驗來找出相關性,但這種相關性卻無法表明因果關係。簡單地說,現在沒有一個可靠的數學模型能夠模擬出人腦推理決策的過程。

至於機器人的控制,這方面的進步倒是很快,預計最近兩年會看到大量井噴式的進展(美國的DARPA的巨大推動功不可沒)。從最早的只能控制機械臂,到現在能夠像人一樣行走的Atlas機器人,或者是能夠四足奔跑的wild cat,在野外行走的LS3都意味著機器人的運動控制已經日趨成熟。如果對這個領域感興趣,今年12月21號將在佛羅里達舉辦的DARPA Robitics Challenge上競技的機器人,差不多代表了人型機器人控制在當前的最新成果。


Atlas By Boston Dynamics Inc

Wild Cat by Boston Dynamics Inc

Wild Cat by Boston Dynamics Inc

LS3 by Boston Dynamics Inc

LS3 by Boston Dynamics Inc

機器人在工業上已經有相當廣泛的運用,不過受制於成本(通常只有大型工廠可以負擔),可操控性(需要專門的人員維護),在相當長時間裡小工坊都無力負擔。不過隨著rethink robotics的Baxter的推出(兩萬多美元一部,良心價),以及這部機器人容易操作的特性,很可能小型的工廠也會很快引進機器人。

Baxter by Rethink Robotics

Baxter by Rethink Robotics

UBR-1 By Unbounded Robotics

UBR-1 By Unbounded Robotics


作為一個機器人行業從業者,多年愛好者,很不認同問題中的說法!機器人研究了幾十年,進展是非常大的,看了下面的視頻你就明白了:

視頻封面仿人機器人ASIMO(阿西莫)視頻

這是Honda(日本本田)的ASIMO,雖然是兩年前的視頻了,但仍然可以作為行業技術的標杆。

「感覺沒有太大進展」是因為提問者的評判角度不同,這裡做一些分析:

  • 首先是對機器人的定義,不是只有像人一樣的外觀,像人一樣智慧的機器才能叫「機器人」,凡是具備感知、決策、執行三部分的機器,都可以稱之為「機器人」。
  • 其次是對進展的評價,機器人技術領域有很多進展是基礎性的,並不直接反映在最終能展現出來的機器人身上,機器人本身是技術綜合程度非常高的「物種」,不能因為這個「物種」無法讓我們滿意就認為相關的基礎技術沒有太大進展。
  • 然後是信息不透明,信息不透明跟每個公司PR有關,也跟國家政策有關,這裡不詳述,總之普通民眾是很難獲取到完整信息的。
  • 最後是大眾對機器人技術的期望過高,科幻電影幾十年前就已經科普了智能機器人了,但科幻終究是科幻,技術還是得一步步腳踏實地地走的。一些媒體和商業化組織有目的渲染,也給人們一次次帶來不切實際的幻想,當現實無法滿足人們期望的時候,自然也會覺得「沒有太大進展」了。對智能機器人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專欄,智能機器人 - 知乎專欄 會不定期去解讀更新我們對智能機器人的解讀。

作者可能想問的是:為什麼機器人研究了幾十年,還是給人感覺機器人都不夠智能,蠢蠢的?

下面我想從技術角度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是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史

機器人技術從20世紀中旬發展到現在,也不過數十年。上個世紀,全球機器人技術有兩個大國——美國和日本。20世紀70年代前後,美國注重機器人在軍事領域應用,而日本注重機器人在工業領域應用。後來在機器人技術民用化的進程中,日本的機器人工業基礎實力雄厚,而美國則有更多的「黑科技」。

Honda(日本本田)在智能機器人領域的努力,貫穿人類的整個智能機器人發展史,一度成為全球明星。

1986年至1997年間,Honda依次發布了E0~E6,P1~P3,10種型號的人形機器人。這些機器人的研究目標,是解決人形機器人自動化階段的一些問題:讓雙足機器人能夠更穩定地行走——更可靠的結構設計和動力系統、更穩定的控制系統、機器人穩定行走的演算法,讓機器人具有可操作性、小型化、輕型化。當他們的人形機器人具備了可靠的機器人硬體,下一步目標,是追求機器人的智能化:機器人能夠更自主地與環境(人)交互。為了這個目標,他們在2000年創造了ASIMO,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機器人,標誌著Honda的研究重點從傳統的自動化轉向智能化方向,讓機器人具備與人,與環境進行交互的能力,讓機器人融入人的生活。2002年的ASIMO具備了智能的特徵,2005年的ASIMO能夠與人進行實時交互,2007年的ASIMO可以多台機器人協同工作,2012年的ASIMO可以跳躍,奔跑,進行人臉聲源識別,與多人對話,融合視覺觸覺與人互動等。現在的ASIMO已經可以像人一樣完成很多複雜的動作,甚至在一些程度上代替人工作,Honda在機器人自動化控制上的水平絕對是世界一流的,但智能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然後是機器人技術的組成

我們將機器人技術劃分為五個技術領域(層):機械硬體、電子硬體、嵌入式軟體、上層軟體、智能演算法。

機器人技術在自動化階段主要涉及前三層和一些控制演算法,從上世紀至今,在製造業發展得非常完善,但仍舊不斷有新的工藝、感測器、材料出現,將機器人基礎技術往前推進。而後兩層,是機器人智能化階段的重點,主要是本世紀初在互聯網行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例如軟體工程技術大大提升機器人軟體工程的開發效率,人工智慧則讓機器人變得更「聰明」。人工智慧技術雖然發展了很多年,被人們切身體驗到它的存在還是近十年互聯網行業的爆發才得以實現的,而機器人上的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才剛剛開始。機器人軟體工程技術,也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發展起來的。

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是一步一步進行的,沒有底層的完善就沒有上層的應用空間,而機器人產品進入人們的生活,也是一步一步的,沒有人們的需求和認識水平的提高,也很難有服務機器人產業的爆發。

這裡還要解釋一下幾個大家容易誤解的幾個名詞:

  1. 人工智慧。指的是人工系統,能夠表現出智能。分為強人工智慧和若人工智慧,強人工智慧是指研究者們希望這個人工系統具有自己的意志,也就是說它有自己的情感、喜好、價值觀等;而弱人工智慧,是指研究者們希望這個人工系統能夠自主做出一些決策,讓人們認為它是具備智能的,其中的核心學科之一就是機器學習——從數據中學習到模型,用模型來預測結果,預測是基礎,然後才有更大系統的決策和機器的自主。強人工智慧能否實現,目前還是一個哲學問題,它不僅僅是技術發展那麼簡單,所以擔心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什麼的,可以洗洗睡了,只是非人工智慧領域人得臆想罷了(曾經有媒體報道「霍金警告人類提防人工智慧」,可能是某些媒體杜撰陷害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的吧)。絕大部分人工智慧研究者,研究的是弱人工智慧,它在互聯網領域已經應用得非常廣泛了。國內想得到最權威人工智慧信息,可以關注一下「南大周志華」,想學習機器學習知識,可以搜一下南京大學計算機系LAMDA(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研究所,主任是周志華老師。
  2. 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是指生產環境中應用的機器人,一般的生產環境機器人與人是隔離工作的,要求機器人穩定、高效、精度高。服務機器人是指人的生活環境中應用的機器人,機器人需要融入人的生活環境,要求機器人功能強、具備一定的自主交互能力。
  3. 智能機器人。是指機器人智能化階段的機器人,這種機器人通常具備一定的自主交互能力,因此,實際上智能機器人主要是應用在服務機器人行業,重疊層度非常高。

最後總結

機器人技術是一項跨領域非常大,綜合程度非常高的技術類別。這幾十年,機器人技術工作者們從無到有一步步構建起了這麼龐大的體系,進步是非常大的。目前來說,各個方面的技術儲備已經達到了一個要爆發的臨界點,比如移動機器人上游產業鏈完善、人工智慧技術(尤其是計算機視覺)進展非常大、機器人軟體系統開始擴大化發展、自主導航(無人駕駛)技術方案框架明晰,就差把所有的技術整合在一起應用於人們的生活了。可能一開始是類似倉儲機器人、送餐機器人、酒店機器人這樣的移動機器人,慢慢各種技術的集成與完善,才會開始出現無所不能的超級機器人。我現在創業的項目就是做以視覺應用為主的智能移動機器人,解決機器人的眼睛+移動的機能需求。無論是雙足機器人、小車機器人、送餐的、送快遞的、運貨的,眼睛+移動是能被稱之為「人」的一個基礎機能,之前在lamda實驗室我們已經能做出實驗室級別智能移動機器人,現在在往商業化的進程上努力,行業內在這一塊的進度都差不多,差不多這兩年可以實現這一基礎機能,那麼,基於此的上層軟體應用也會大大加快發展速度,未來五年內服務機器人將會遍地開花。目前中國在這個方向上的進展並不比國外慢多少,國外雖然有多年積累,但他們的分享精神還是挺足的,加上中國的年輕一代學習能力非常強,通過學習跟進和自主研發,還是可以縮短差距趕上國外水平的。


本來是螞蟻的智商現在提升到了猴子,在你眼裡不一樣是傻逼么。


因為感覺的這些人感覺錯了。

機器人發展非常快速。

不懂行的人,是無法理解姿態平衡這個非輪式機器人所面臨的最大挑戰的。前幾年,公牛被踹一腳還能復穩,最近機器人可以跳起來再落地,這些都是發展非常快的。

還是這句話,普羅大眾能懂的東西,都不會是太高技術的東西,大概感覺機器人沒太大進步的那些人,腦子裡面的機器人不是變形金剛,就是鋼鐵俠吧。


電影/電視行業太發達。
拍科幻電影的速度遠遠大於機器人研發速度。


作為一個工業自動化從業人員。只想說工業機器人和工業機器視覺的發展簡直爆炸式好嗎!
2011工業自動化的展覽和2015年的比較一下。就像自行車與汽車的區別。
跨時代了。

即使是人工智慧,上的台階不知道多到哪裡去了。語音識別,圖像識別都是大幅度的突破和進步。

當然。如果題主說的機器人是大白……

分割線……………………………………………………………………

其實從工業機器人來看,因為諧波減速機和高扭矩馬達的研發瓶頸突破,國產工業機器人直接井噴。 當中國製造廠商弄明白一個東西怎麼做的時候,這個東西就會很便宜了。
辣么,相關的所有技術的發展(例如機器視覺)就被工業機器人的潮噴推倒了一個很高很高的高潮。

比起以前,現在的機器人技術和價錢不zi道好到哪裡去啦!


相對來說。機器人有以下幾個優點。

1。他們不怕累。
2。他們沒人權。
3。他們可靠性強。
4。他們不怕死。
5。他們不死。
6。他們便宜。
7。他們壞了可以修。
7。他們的知識是共享的。
8。他們可以利用網路讓自己無處不在。
9。他們可以在任何環境下生存。
10。他們的生產周期短。
11。在經濟性,傳輸性,保存性上,食物在能源里都不佔優。人類只能利用食物能源。

他們的缺點就是

1。他們笨。

所以題主啊。。。不要覺得機器人產業發展慢。機器人產業發展慢正是普通人得以生存的理由。不要以為你覺得你能掃大街。機器人掃得沒你好。它就沒用。

等到他會掃大街的時候。沒有人再會用人類去掃大街。等到它會種地的時候。沒有人再會用人類去種地。等到它會生產機器人的時候。沒有人再會用人力來生產機器人。

所以題主應該慶幸 這研究沒有太大進展。或者說,正是因為這研究沒多大進展題主才能在這裡發出疑問。等到機器人控制機器人,機器人製造機器人,機器人創造機器人,機器人研發機器人的時候。人類,或者說大部分人類,還有什麼價值呢?


花費兩百萬年,靈長類才進化出人類。可是進化出來的東西只用了不到十萬年就造成了第四紀生物大滅絕。

機器人的研發確實緩慢。它不過是在重走猴子變人的過程而已。

會快的。所以趁著它還沒出來。多吃點好的。多去優美的地方轉轉。多做幾件讓自己不留遺憾的事情吧。


因為你沒把
{
siri,小娜,google_now;
無人駕駛汽車,多軸飛行器;
搜索引擎,爬蟲;
安卓,google_glass;
NEST,apple watch;
}
當成機器人,...
在我看來,從廣義上他們都是機器人嘛

這些個東西發展可是迅速的,以前有東西能理解自然語言么,有0.000幾秒就能搜完網際網路的機器么?

再說,非要看是不是robot(機器人),那可以將其中隨便幾個技術組合做出來的機器人都比以前厲害了,並不是都長得像c3p0才算機器人,人家藍胖子不也是機器人么(霧

再來看外形與運動方式

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稍後補圖)
運動方式進步不小咧

六足機器人

機器(飛行)昆蟲

多軸飛行器

以前有機器人是這種運動方式么

如果非說是是人形機器人外觀的變化不大

外觀上看,機器人外殼這東西無非就是金屬殼,塑料殼,偽皮膚殼等

這些材料在很短的時間裡很難有重大突破的,什麼變形金屬外殼,人造皮膚殼要麼無法實現,要麼成本太高,做出來還不一定有人買賬,還不如做成aximo那樣,多符合機器人審美啊,顏值高科技感也好強呢

若非要說人造生命那樣的機器人。。那我也沒辦法反駁,造出來一個可以用的人工大腦都可以拿諾貝爾獎了,如果構思好還能拿諾貝爾文學獎辣

什麼?要用人工器官?機器人用不著吃喝拉撒新陳代謝的,為啥非要和病危的人類去搶吶

就當我單口相聲吧。。主要是覺得發展是有的,應該讓大家知道不是非要改變外觀才是發展。。人類幾千年沒改變外觀了不是照樣發展了么。。(強行扯蛋)


首先,提醒一下機器人的定義" A robot is a mechanical or virtual artificial agent, usually an electro-mechanical machine that is guided by a computer program or electronic circuitry. "(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Robot) 由此可見,機器人本質上是一種機電綜合一體化的機器。而這種機器,並不一定是人形的。
明確了定義之後,再看機器人的發展。我個人認為,到目前為止,機器人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遠古階段」(1910--1962),之所以稱其為遠古階段,是因為這一階段的機器人,僅僅是確定了定義,明確了基本製作運行規則( 美國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機器人三定律」。雖然這只是科幻小說里的創造,但後來成為學術界默認的研發原則。1913年 諾伯特·維納出版《控制論——關於在動物和機中控制和通訊的科學》,闡述了機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機能與人的神經、感覺機能的共同規律,率先提出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自動化工廠) ,能夠簡單的應用於工業( 1959年 德沃爾與美國發明家約瑟夫·英格伯格聯手製造出第一台工業機器人。隨後,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製造工廠——Unimation公司)。
第二階段「走向成熟期」(1961--1968)這一階段的標誌性事件是「 感測器的應用 」。這是機器人發展史上非常了不得的事情。 1961年斯特採用的觸覺感測器,托莫維奇和博尼1962年在世界上最早的「靈巧手」上用到了壓力感測器,而麥卡錫1963年則開始在機器人中加入視覺感測系統。從安裝上感測器的那一刻起,機器人便如同解放了全身上下的感官一般,能夠與外界進行有效的信息交流與互動,就如同人有了眼睛,鼻子一般。從這一階段之後,機器人不會再被拘束在固定的工作台上按照既定的程序運行在既定的軌道上,這為機器人「下地」「智能」打下了基礎。
第三階段可以叫做「盛世的前奏」(1968--)。感測器在19世紀60年代普及應用的同時,人工智慧也在1956年悄然崛起。如果說在人工智慧的概念出現前,機器人還只能配得上「機器人」中的「機器」二字,那麼裝備了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就足以向「人」這個字發起挑戰。 1968年 美國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們研發成功的機器人Shakey。它帶有視覺感測器,能根據人的指令發現並抓取積木,不過控制它的計算機有一個房間那麼大。Shakey可以算是世界第一台智能機器人,拉開了第三代機器人研發的序幕。有了強大的計算機作為輔助,機器人變得越來越精準,越來越智能,越來越強大。不過機器人並沒有進入「盛世」,因為成本是一方面問題,工業化量產,普及入家庭尚未實現,其次機器人的演算法和控制方面也面臨著諸多難題,因此我把第三代機器人時期稱為「盛世的前奏」。
不過能夠明白題主的意思,看看2015年全球最頂尖的國際機器人盛事「DRC(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Robotics Challenge) 」上那些機器人的表現,就會產生一種「你們怎麼能這麼蠢」的感覺(鏈接 http://v.17173.com/v_102_604/MjUyMjQzNDc.html以及 http://m.iqiyi.com/w_19rroxgnt5.html 更多新聞相關報道可自行搜索)
但是!!!這些機器人大多代表著目前「人形機器人」的世界水準,要想看「工業機器人」的水準,看看安川電機百年慶典宣傳片(鏈接 http://m.ku6.com/show/aI9AgSfmVLq-kUWS28W04Q...html )以小見大,知微見著,就會知道現在的工業機器人發展到了什麼樣的一個水平。做過機器人的人都知道,哪怕就只是做一個機械臂,想做到「運行如人臂」都極其困難,因為變數越多,運算量越大。順便吐槽一下,調參和建模實在是最最噁心的事情
在學習機器人學的時候,有一句話使我深受震撼,至今銘記於心「人類從樹上走下地面並進化到如今的智慧用了上百萬年,而機器人只用了幾百年」如此顯著的差距,不正說明了機器人的發展之快嗎?
此外機器人學這門學科和物理學,計算機科學,生命科學等學科一樣,都需要有一個漫長的前期鋪墊,一旦經過了這個階段,機器人學將以幾何級數發展,就像當年獃頭獃腦又笨又重的計算機化身pc走進千家萬戶,並最終為人類社會帶來一場變革那樣。
(爪機答題,發圖無力,還請見諒(≧▽≦)本人尚是本科僧一枚,學識短淺,如有謬誤,請多多指教^ω^)


你認為的沒有進步的機器人領域在人類社會上是地震海嘯一般的效應。


亞馬遜使用物流機器人取代人力,google 自動駕駛技術,等等。其結果是低端的重複的勞作將徹底被機器人取代。
在語言識別技術,圖像處理技術,微創技術上的提高,使得盯著監視器的保安成為多餘的,也代替了律師和醫生的大量工作。所以未來的趨勢是80%以上的中檔的專業工作將被機器取代。
無人機技術的成熟既是遊戲愛好者死宅們的勝利,也意味著龐大的軍隊需要越來越少的軍人哈~ 所以大規模裁軍不是夢。只不過武器的殺傷力在上升,軍人的傷亡率在下降。

相關的情況可以觀看羅輯思維的視頻:和你賽跑的不是人。裡面有大量的機器人技術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開一個腦洞,iphone 能不能完全由機器人製造,剔除人工呢?
這麼一想,富士康的百萬工人都要失業了。中國這樣的製造業大國以後的失業率太美了,我不敢看。

其實人類社會在艱難的適應這個過程。發達國家的老齡化危機就是其中的一個表現。為什麼會有老齡化,主要的癥結不在老人變多了,而是在於新生人口變少了。
那麼,為什麼新婚夫妻不願意生很多孩子呢?原來有一種說法是青年人的生活壓力太大,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只是考慮了現在的情況。如果考慮未來的情況,新生兒長大後的失業率是非常高的。所以今天感受到生活壓力而少生孩子,其實是對後代負責。阿拉伯國家還有一些第三世界國家拚命生孩子反而是作死的節奏。
再進一步推導,以後全球的人口會不會下降?機器人技術跨過目前的奇點,未來的世界人類和機器人會不會共存?

PS. 如果機器人有了意識,我估計在技術上移植人的意識到機器人的晶元,甚至把人的意識上傳到互聯網 雲端,也應該實現了。這樣的話,人類長生不老的偉大(作死)理想就實現了。撒花~ 腦洞大開哈~


題主所說的機器人應該是那種有一定智慧能端茶倒水打掃衛生的人形機器,對吧。其實不用從技術上考慮,技術永遠是服務人的需求的。問題就在於,這類需求有著大量廉價的活人來完成,根本沒緊迫到需要費大力氣開發智能機器的地步。


-
大概是因為雙足機器人運動能力和思維能力不足,大家才失望吧。

  • 普通人希望看到或得到的是可以與人類互動的機器人,具有相當的智慧。
  • 現在機器人的硬體水平,在能源續航,在運動能力(力度,自由度,協調能力,等等),在知覺方面與有極大的提升潛力,用現有技術就可以解決。
  • 現在的機器人軟體的水平,也有極大的提升空間。
  • 現在我們很可能處在一個奇點,已經有很多公司做得很好,只不過需要繼續改進,並降低成本。我們流水線工人的解放就要靠機器人了。還有,我們的養老也要指望它們了。我們的有生之年會看到這一天,真的。

兩個方面的進展亟待突破,由於沒有突破性進展,所以看起來進展緩慢,但是實際上工業機器人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一、人工智慧進展緩慢
目前的深度學習算是最先進成果,但與三十年前相比理論上變化不大,只是模式識別上面的進步,思維範疇的智能,綜合智能進步緩慢。
二、動力系統。液壓、伺服電機等等都還是上個世紀的東西。這個方面的進步要依賴納米技術,比如近幾年研究的人造肌肉,但還沒有成熟的產品出來。

一個優秀的機器人系統,需要搭配靈活的動力系統和聰明的大腦。這兩個領域的突破性進步將引發一場新的革命。


問為什麼前最好先問是不是。答案是不是,機器人技術的進步是很快的。每年會議期刊的發表量已經足以說明這個領域的熱度,而在這樣的熱度下的發展是不可能慢的。而po主之所以有這樣的感受有可能是因為po主作為普通大眾中的一員是很難理解很多深奧的理論和實驗背後的意義。所以從這個方面講我國的科普做得還不夠。


人工智慧PHD在讀中. 不同意所謂邏輯模型不能模擬人腦決策過程. 在機器學習進化演算法等一系列模糊演算法在理論上是完全可以模擬人腦的.

個人覺得主要問題還是
1. 計算資源有限(機器人不夠聰明). 模糊演算法的計算量一般都較大, 需要有足夠時間與訓練數據量達到收斂,像機器人這種無法搭載密集計算資源的設備, 但卻要求演算法有較高的實時性, 對演算法壓力較大. 不過現在雲計算髮展使得AI over cloud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點.

2. 真實信號獲取困難(生理問題). 這個問題我和我另一個房客(腦神經方向PHD)討論過, 我獲得的信息大意是: 我們沒辦法完全獲取腦部神經的真實的輸入輸出信號. 神經元通過突觸傳遞信息, 與突觸間距離有關係. 如果要外界輸入輸出, 必然會改變突觸間距離, 從而改變了腦部原有邏輯. 這個也許可以稱為生物上的某種測不準吧.

3. 製造成本. 我和很多人討論過這個問題, 給我的感覺是現有很多工作, AI完全能夠勝任, 但是我們完全沒有交由機器人去完成. 例如手機維修, 貼膜等, 或者餐廳服務員等, 要造個機器人去做完全可能. 主要原因還是機器人造價問題. 這裡不單單只製造成本, 還包含AI建模編程等方面. 一台簡單的機器人造價都是幾萬幾十萬甚至更高, 這種投入產出不對稱導致了我們仍然依賴與人工而非機器人.


也不是真的沒什麼發展,只是生活中我們基本見不到什麼機器人而已,但在日本就不一樣了。日本一直是一個熱衷於機器人開發和使用的國家,其熱衷程度甚至是超過了機器人誕生地美國。

其實,日本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目前的「機器人王國」,和其國情是分不開的。

近十年來日本由於經濟萎靡,社會老齡化和少子化嚴重,人口減少導致勞動力的短缺;加上日本每年頻發的自然災害,因此,日本政府非常重視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希望通過機器人戰略,未來能夠在製造、服務、醫療看護、建設、災害處理等領域推廣機器人,提高整個社會運作效率。

機器人完全滲透人類生活……怎麼感覺有點恐怖

所以,日本政府其實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今年1月日本政府公布了《機器人新戰略》,定下了三大目標:


日本政府意識到,如果不推出戰略規劃對機器人技術加以積極推動的話,將威脅日本作為機器人大國的地位。(好腹黑啊,這個我一定要爭第一)

位於日本長崎縣佐世保市最近開了一家完全由機器人服務的「henn na」酒店(意為「奇怪的酒店」)機器人可以為旅客搬運行李,引導客人到前台辦理服務。打掃房間里的衛生,諸如倒咖啡之類的其他雜事都可以由機器人來完成。怎麼樣,非常神奇吧!感覺來到了超智能世界!


恐龍當服務生…有點怕怕呀~~

酒店門童幫客人拿行李~


酒店的客人可以使用更衣室里的機器人手臂搬運行李

日本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也面臨隨之而來的老年人晚年的護理工作問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研發出ROBEAR機器人,不僅可以抱起病人,還可以為病人的站立和行走提供支撐。

嘿,來個公主抱~

嘿,來個公主抱~

熊護士Robear愛的擁抱~萌萌噠~


這樣的護工型機器人也是日本重點研發的領域。

由於日本空巢老人增多,缺少陪伴是一個家庭面臨的最大困難。而治癒型機器人海豹PARO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問題。PARO身上有五種感測器,分別用來對聲音、光、觸覺、姿勢、溫度進行感應。它主要慰藉孤獨老人、減輕老年痴呆症患者焦慮感。還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治療效果最好的機器人呢!!

2011年日本關東大地震,PARO安慰了很多日本地震和海嘯的老年倖存者。

2011年日本關東大地震,PARO安慰了很多日本地震和海嘯的老年倖存者。

這是在東京三菱日聯銀行上班的人型機器職員Nao。Nao能說中、英、日三國語言,在銀行的工作主要是為客戶提供外幣兌換、ATM,開戶等引導服務。到2020年,日本承辦奧運會將迎來大批外國遊客,Nao精湛的語言技能必將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別看Nao個頭小,他能夠和人類親切互動。還會做各種運動造型。

別看Nao個頭小,他能夠和人類親切互動。還會做各種運動造型。


由日本軟銀研發的機器人Pepper在雀巢公司上班啦!Pepper 作為雀巢咖啡機的銷售員,它會主動向消費者解說產品的規格特色,並且與顧客進行互動。(真是的,銷售員的工作機器人都來搶工作&>&<)

萌萌的Pepper耐心地做介紹呢~

萌萌的Pepper耐心地做介紹呢~

Kirobo機器人的工作很特別,他的任務是陪伴宇航員,消除宇航員在太空孤獨感。作為世界首款會說話的機器人,Kirobo成為了宇航員的太空助手。他能夠在零重力環境下行走和說話呢!怎麼樣,是不是很膩害呢!


Kirobo在國際空間站和日本宇航員交流


或許你會抱怨說Kirobo的話不是永遠都沒有機會用到了嘛
沒關係!
最近豐田又研發出了Kirobo的兄弟Kirobo mini。如果你開車容易發怒,他就可以拯救路怒症的你!

Kirobo mini外形討喜,非常可愛,可以通過內置攝像頭和感測器檢測駕駛員狀況,據此給出合適的駕駛建議或者調節駕駛員情緒,看到如此可愛又智慧的Kirobo mini,路怒症患者們估計也都怒不起來了吧!

Kirobo mini外形討喜,非常可愛,可以通過內置攝像頭和感測器檢測駕駛員狀況,據此給出合適的駕駛建議或者調節駕駛員情緒,看到如此可愛又智慧的Kirobo mini,路怒症患者們估計也都怒不起來了吧!
萌萌噠~其實僅有杯座大小

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人研發機器人的所有創意或是靈感全都來自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日本人一直在思索著如何更好地利用機器人來幫助自己。這也是為什麼能夠成為機器人王國的原因。


因為就連聰明的大自然都花費了不只是十個也不是百個,也不止千個數量級的時間才創造出了自以為是的人,幾十年的時間能從單細胞的智慧提高到一顆簡單植物的智慧怕都是偉大的進步了,然而在你眼裡,沒有達到人類的智慧,就不算有進步。部分人類太自信而又太無知了。


我為什麼這麼不敬,因為你一句話否認了成千上萬的比你聰明努力的人的成果。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題主你不能因為baymax沒做出來就覺得機器人產業沒進展啊。。。
就舉幾個栗子:
現在一些手術用手術機器人,做一次費用至少上萬,可能你沒做過這樣的手術,所以你覺得沒進展。
工業上裝配焊接噴漆的速度已經快得眼花繚亂,你要是看到生產線的效率你就會覺得有進展。
現在廢墟搜索救援還要人進去?一條大蛇就給你進去找。
然後,人家美國軍方在做什麼難道還得大張旗鼓地說出來???。。。


我的回答很晚了,有許多圖文並茂、科普向、有乾貨的精彩回答。但看了首頁,竟然沒人說到問題的點子上。

一言以蔽之,【科幻看多了,科幻想多了,機器人沒有走進千家萬戶並滿足我們的需要(心理預期、客觀訴求)、實現或部分實現所幻想的功能,其實全方面進步但「給人感覺沒有太大進展」。】看來,阿西莫夫、好萊塢科幻電影特效團隊也有責任哦。


多說一句,我想要有雷達和攝像頭的智能掃地機器人白菜化,我想要萌妹紙機器人幫老人洗碗、和年輕人相擁聊天,我想要煮菜機器人價廉物美,我想要……好吧,提出了這樣的願景,但願未來幾十年,不要給某人感覺「沒有太大進展」……(陰險臉)(笑哭)


推薦閱讀:

TAG:機器人 | 人工智慧 | 自動化 | 計算機科學 | 自動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