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版的香港電影丟失了什麼?為什麼很多人呼籲「一定要看粵語版」?
國語版的香港電影到底有丟失了什麼嗎?
謝邀。
只舉一個例子。
周星馳《九品芝麻官》里,吳啟華演的方唐鏡在惡搞周星馳的包龍星。舉一張小的契約,一張大的契約。國語版台詞:
方唐鏡:一張濕的,一張乾的。大人要哪張啊?
包龍星:乾的!
方唐鏡:對嘛,大人還是經常叫人乾爹嘛!
我小時候看,怎麼都不懂。那明明是大小之分,怎麼能論乾濕呢?後來看原版:
包龍星:這麼小的「契崽」怎麼看?
方唐鏡:小的「契崽」不好,還有張大的「契爺」(乾爹),大人想看那一張呢?
包龍星:契爺呀
方唐鏡:乖哦,大人未必不叫人「契爺」(乾爹)的嘛!
所以對粵語觀眾群來說,這個包袱就流暢多了。
我不是說國語版不好,實際上我還是愛看國語版,流暢。但這種例子就能證明,國語版會流失許多類似的東西。
電影語言的妙處,本身就不可翻譯。塔倫蒂諾的電影和周星馳的電影有一樣類似,就是許多很「街」的俚語台詞,你聽懂了就是聽懂了,聽不懂就只能說可惜了。大多數國語版都很努力,而且香港導演許多也很有國際意識,把許多粵語的東西盡善盡美了,但畢竟不是粵語原版。
當然這不只是語言,還有對香港風土的理解。所以像麥兜系列、周星馳、黃秋生、吳鎮宇、吳君如(比如《江湖告急》)的的許多根植香港本土味道的電影,粵語版多少會差了些味道,很細微,但就是味道本身;《老港正傳》這種則更考驗對香港歷史的在意,那就不只是語言的問題了。
最後補一個。我當初看《男人四十》,是粵語版配國語再在大陸另配國語字幕的。張學友演的語文老師,有一句「上次高行健來我們學校做演講」,大陸版國語字幕則改成了「上次余秋雨來我們學校做演講」。嗯,我覺得這個例子挺有說服力的。語言上的損失倒也罷了。因爲這部分的損失,如果不懂粵語,對香港本土文化沒有足夠瞭解,通過看粵語版也挽回不來什麼。
配音版的最大損失是聲音。一是演員的臺詞,比如聽到原聲更容易發現黃秋生是個了不起的演員,發現周星馳其實很少靠誇張的音調博人笑聲,發現劉德華這種影星、以及衆多所謂藝員班畢業生的表演技能有多差勁;二是整個聲音軌的完整性。這部分很要命,很多配音版對音軌的處理不規範(有時是技術手段限制,無法避免),覆蓋了人聲以外的聲音,這是對影片的嚴重破壞。
這些放到其他語種的配音版和原聲版比較,也是適用的。「祝你冚家富貴」一定要粵語版說出來才夠味。
你說「祝你全家富貴」就一點感覺冇曬~香港電影也有很多種的………
其實看香港80,90年代的原版電影,會發現配音版損失得更多
2000年後的香港電影,不知道是回歸大陸的原因還是審美變化還是觀眾口味改變的原因,很多語言除去內容和諧的緣故外,其實由於文化和方言差異導致內容不能翻譯和傳達的情況越來越少了,除了像許鞍華,陳果這類風格比較寫實,題材也比較市井的導演以外,香港電影在風格上越來越修飾化和去(粵語的)俚俗化
這十來年,比較能考驗觀眾對粵語方言的理解和熟悉程度的片子,我認為是麥兜的頭兩部,第二部叫《菠蘿油王子》,很多很高級的梗都埋藏在一些不起眼的常用方言中,用我老愛說的一句話形容,麥兜2是『看得懂的都在哭,看不懂的都在笑』,這個和閱歷有關,但也有超過四成是取決於對方言的熟悉程度。至於後面幾部,情節的價值取向低齡化了,文化訴求上也去除了本土的粵語特色。想當年我給一位學動畫的大連室友逐字逐句從對白到歌詞解釋粵語方言中的意思,室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至少和他之前看字幕版的觀感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我不知道「再創作」定義為何,舉個例子,《大話西遊》中著名的石斑魚版「人是媽生的,妖精是妖他媽生的」這句所謂的後現代對白,粵語里只是利用了一句「妖喇媽」的粗口諧音做梗而已,意思就是「操他媽」,我不知道為啥就成了後現代了,如果這就叫再創作,完全可以把一部挪威電影配上郭德綱的段子重新寫一個故事嘛,反正國內聽得懂挪威語的人又不多………雖說這個例子比較極端,但本質是差不多的
香港還有一部分配音電影,比如90年代在香港電視台上播出的部分日本動畫電影版,有相當多的粵語配音的再創作,加入了非常市井俚俗的粵語方言,不少還有限制級(但是非常詼諧有趣)的粗口,當然這種再創作方式肯定也是改變了日語原版意思,不過領略粵語方言的魅力和豐富性還是不錯的,可惜這些片子估計片源非常難找了,像宮崎駿之類主流的還好一些,十八禁的就難了(比如《妖獸都市》)
《紅豬》語錄「寧做發瘟豬,不做法西斯」
「呢班靚女個個似庄泳啊」
《天空之城》「有媽打,唔使食梳打」
對了,粵語版和國語版的劉青雲,是兩個水平的演員,不知道這叫不叫「再創作」………前面的回答者基本都說全了,我想重點就周星馳的電影說說,前面有些回答的評論中有人認為周星馳的配音(即石班瑜)是比原音還要出彩的,以前也看到有人說周星馳電影能在內地紅主要是石班瑜的功勞。 確實周星馳電影在非粵語地區流行石班瑜是功不可沒,他本人也得到星爺的認可,但要說配音比原音還要好還要搞笑,懂粵語的人是絕不敢苟同的。
首先說說他們的聲音,星爺聲音的喜劇效果跟石班瑜完全不同,星爺聲音相對低沉(跟語言有點關係,粵語聲調比國語要低),是庄中帶諧的感覺;在說台詞的時候,星爺加了很多獨創性的語調和重音,聽起來是一種故作正經的無厘頭冷幽默,詼諧多於誇張,這種說話方法使得星爺的聲音辨識度非常高,90年代粵語地區的很多青少年都爭相模仿,有「翻版星爺」之稱的溫超便是以模仿星爺聲音而著稱: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1NDU4NjA0.html 這段視頻以「史上最似周星馳的人」為標題,溫超一開口寒暄兩句就把兩個熟悉周星馳的主持人笑趴下了,可見「周氏聲音」的喜劇效果。但是看國語版的人卻摸不著頭腦:「這什麼玩意,一點都不像!」
而石班瑜的聲音尖細,語調非常誇張,演繹出的則完全是另一種風格,在我看來,粵語版和國語版的周星馳的分別,有點像內斂悶騷的英國喜劇跟誇張熱鬧的美國喜劇的分別,前者更讓人回味。而大多數粵語地區的觀眾,根本無法接受石班瑜的配音,認為配音抹殺了大部分周星馳的喜劇韻味。
再看看另外一個也號稱「史上模仿周星馳最神似的人」(國語版):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5MTU2NDQ=.html 風格之大相徑庭便可見一斑。
我舉一個給我印象很深的電影場景。
《阿飛正傳》中張國榮扮演的阿飛和他養母的對話。有兩個場景,一個是在餐廳里,一個在這對母子家中。
張國榮用的粵語,養母用的上海話。作為一個既聽不懂粵語也聽不懂上海話的內陸小朋友,我表示這是我聽過的最經典的對白之一。
ps:很多演員的演技令人驚嘆的原因也包括聲音,比如張國榮。要是讓我用粵語看《陽光燦爛的日子》《頑主》
我也覺得沒法看。
文化嘛。各有不同已經有很好的答案。我想談談香港電影現場收音和配音的問題。
實際上,在五六十年代,稍微考究的粵語片是做到現場收音,因此演員情緒得到很精準的保留。但七十年代邵氏的七十二家房客之後,粵語電影開始大量配音以降低成本,包括了許多周星馳電影,也是事後經由演員配音的,只是儘量做到演員本人配音罷了。而林青霞王祖賢這些台灣美人,在我印象里是基本沒有在電影里真的發聲。(林在王家衛電影里有說過一次貌似~)
直到九十年代,出現一批講求寫實的電影,尤其中後期開始大量運用現場收音,力求做到生活化及真實。不過到了合拍片的年代,因為中港演員的夾雜,及再度為求成本低廉,配音又再興起。去年我看過的港片,現場收音的屈指可數。
因此這個問題可能就要變成聽粵語現場收音的好處了吧。因為對我來講,港產片配音基本都不生動,除了少數個別經過臺詞訓練的演員(周星馳也算一個),配音其實是降低電影魅力的。
關於翻譯,粵語的一些市井國語絕對翻不出來。去年的我老公唔生性,國內翻譯叫我老公不靠譜。恩,翻譯的人才不靠譜呢。時隔34天,終於有空在8月16日來補充一個自己剪的輔助說明視頻(11分44秒),希望大家有空就點開看看吧。另外小小改動了一些語句,不過跟原意出入不大。謝謝點贊和感謝的知友們!也謝謝評論的大家;-)
鏈接在「尷尬」表情圖的下面^v^====================================
有些回答扯什麼丟失了情懷的都是放屁!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有很多以前聽國配的港片我現在回看真心覺得粵語完勝,不僅因為聲音中的情感,還因為某些被篡改但更有意思的語句或方言梗。說到底國配版港片丟失的其實是一種「感覺」和「信息」,趣味和情境感基本陣亡。經過國配,演員的聲音大都變得機械化,情感表達弱於原聲,將影片變得綿軟無力。
還有些人說什麼答主們忽略他(們)聽不懂粵語的事實也是放屁!
聽不懂粵語難道還看不懂文字?不管完全準確與否,現如今比較經典的粵語電影都有人重新配上普通話字幕了啊!(就算只是調出了當年國語配音版的國語字幕插進去,大體上還是沒多大差距,還能看。)也就是說,只要有人上傳+只要你能找到,就不存在粵語字幕阻礙觀影的問題。但就算真的只有粵語字幕版本的,題主的重點也明明不在這裡吧?系統應該默認的是「你能看得懂字幕」吧?By the way我去外地交流學習時跟幾個三十到五十幾歲的外國老師交流過中國電影,他們都跟我說以前在影院或買了原裝DVD觀看香港電影(當然有大陸的,但與本題無關)時,儘管還沒有英語配音、只能聽粵語原聲,甚至不是英語字幕,但他們仍覺得是一種享受,視覺上的和聽覺上的享受,聽不懂內容卻聽得懂感情,這是蠻重要的,有一種代入感。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看字幕會使自己無法專註於看電影,但人的視角是廣的,大概只是你看得少還沒經驗,眼睛只顧盯字幕罷了。
另外有些人的語氣真像是文化鄙視,看著很不舒服,看來您是不知道粵語已經有超過2200年的歷史,也不知道有1.2億人使用粵語(來自搜狗知識圖譜),更不知道八九十年代時外頭很多國家開設的粵語學習班更搶手了。請尊重文化多樣性。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電影都「一定要看粵語版」。某些國語版的香港電影也還算良心,甚至比粵語版更有意思。總之這得分情況。比較災難性的往往發生在有些台詞功底極強的演員或說話很獨特的演員身上,如果他們在國語配音上攤上了個情感波動為0或者聲音很難聽(……)的配音演員,就會與演員的表演非常違和,誰不知道聲音也是演技的一部分啊,而且大多數人的聲音跟長相也是蠻配的好伐!先別提什麼默片時代,那時候雖然沒有演員原聲,好歹也沒有配音的聲音來毀滅表演啊。
我對國配合格的標準就一個:盡量讓人在原片該令人動容或令人大笑的地方也能有所反應。至於牛逼,就是讓人在原配沒哭的地方哭,沒笑的地方笑了,後者就比如《東成西就》。
所以,按這一標準來說,在國配這方面,周星馳能遇到石斑瑜,不能不說幸運。有一些武打明星的配音聽著倒也不會齣戲,挺不錯的,但因為那些戲我還真沒聽過粵語版的,就不說了。
是個人都會挑自己熟悉的東西說,所以我重點就說說我眼中比較災難的張國榮的粵語電影。
張國榮那張臉,真的好難找配音來襯他……
毫不諱言,作為張國榮的粉絲,我最害怕的就是在電視上看到張國榮的某些粵語電影!!!進退兩難,又想撐個收視,又覺得聽國配齣戲得難受,更害怕別人聽了不如人意的國配後說句「張國榮的電影不過如此,好無聊」!!——因為張國榮在粵語電影中有一特色,就是他獨特的聲音演技,他的尾音太撩人了啊……你把那聲音弄掉了,就像把他的半邊翅膀砍掉了。好吧我們來類比想像一下,一個外形上完全合格的萌妹子,在露出讓人心動的嬌笑後,對著你嬌嗔一句「討厭啦~」,和對著你毫無感情甚至聲音粗啞地來一句「討厭啦。」……說沒有心理落差肯定騙人。
每次嘗試著看了國語版的張國榮電影,我只能說,像《倩女幽魂》這種就算是粵語也不是張國榮配音的電影倒罷了,雖然國配完全聽不出青澀感,我也無所謂了……但是!!《東邪西毒》《金玉滿堂》《金枝玉葉》《縱橫四海》《阿飛正傳》《92家有喜事》(還有一個完全不用擔心電視會播出的《春光乍泄》),跟張國榮的原聲效果真心是雲泥之別……(肌無力中)天知道我看這些電影的國語版的時候愣是沒在該笑的地方get到什麼笑點!或者是完全沒被撩走!!
說到這裡,就請大家來看看寶寶特地做的(有點粗暴的)剪輯視頻吧(請在wifi環境或電腦登錄環境下打開,11分鐘44秒哦……不過很快就看過去了,最後的英雄本色那裡長了點點……),順序都是國語到粵語(因為想讓不熟悉粵語又易受字幕干擾的同學先有個印象他們在說啥),影片分別是《阿飛正傳》《縱橫四海》《92家有喜事》《金玉滿堂》《英雄本色》。【看完視頻後突然覺得下面我的解說很多餘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視頻已經體現了一切!!!】
+++++++++++++++++++++++++++++++++++++++++++++++++++【不知勿入】【答題輔助說明用】張叔的部分電影國粵雙語對比視頻
( 或者有度盤又懶得看廣告的戳這個:http://pan.baidu.com/s/1i5dOidn )
+++++++++++++++++++++++++++++++++++++++++++++++++++
要知道,《阿飛正傳》是張國榮的封帝作啊,那聲音自帶撩妹技能啊,結果國配出來……一、點、都、沒、磁、性、一、點、也、不、性、感!而且不自然。就拿最經典的台詞來說唄,「我聽人說這世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可以一直地飛呀飛,飛得累了就在風中睡覺,這種鳥兒一輩子只可以落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時候。」這句台詞,你需要聽這一句台詞,粵語原聲與國語配音,高下立判。反正本寶寶聽了國配馬上尷尬得噴了,親,你好適合去《動物世界》等欄目當解說哦。
還有啊,《金枝玉葉》那場選拔賽,大家的造型動作和唱的粵語歌,全在調侃眾明星啊。國配里那段所謂的「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您知道選手為什麼要脫衣服么?其實原本他唱的是張國榮的《愛慕》,動作又誇張了張國榮告別演唱會上的《想你》,這個梗本來非常搞笑(畢竟擺明了是在當面調侃評委之一的張國榮),可是到了國配就變得莫名其妙,觀眾要笑大概就只是在笑脫衣服很好玩了吧?(而且因為現在普遍都是國語版本的字幕嵌入粵語電影中,所以歌詞仍然是小小鳥……)
另外,始終覺得張國榮的國配無法傳達顧家明這一角色的woman性格,原本讓人覺得很搞笑的「電梯壞啦救命啊」,到了國配只讓我覺得好嫌棄這個膽小的男人,而且……那段大叫的聲音好難聽好刻意啊。
同樣國配玩過火的還有《92家有喜事》,國配的常騷娘娘腔過頭,張國榮原聲根本沒有刻意娘化,只是加了尾音而已。我只一聽到表姑媽來吃飯那段,常騷一句「我不吃了!」,我就調台了,國配再見。過了幾十分鐘,實在沒啥好看的就調回去……又聽到了打麻將時一句「恭喜你呀」,我徹底……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而且「恭喜你呀」這句一直是這片中我最喜歡的台詞,嘲諷力滿分,張國榮原聲是「恭喜你啵~」,國配就成了「恭喜你呀!」尾音都不可愛了,嘲諷力一下子降了十級。
另外最最無語的是,國語版的《金玉滿堂》我真是全程冷漠臉……(高貴艷貓.jpg)要說粵語版《金玉滿堂》可是一部讓我翻來覆去看了N遍,順帶著連我宿舍姐們看了都樂得哈哈大笑的喜劇片,所有人物的原聲都特別有趣,尤其張國榮,大大咧咧的粗口話和大笑聲,以及那特意使用的萌萌的廣式國語,國配中一點兒都沒體現,食之無味啊!!!
《縱橫四海》的國配真是夠了,三個主角聲音難聽到我笑了五分鐘,並不是因為我聽粵語先入為主,而是得到了廣大不關注港片的舍友的認同啊!!!!某妹子直接表示「這聲音跟人已經割裂了啊,老氣橫秋的,好久沒聽過這麼讓耳朵流產的聲音了。」
還有《東邪西毒》,聽國配很清楚,似乎也還不錯,但缺少滄桑,缺少戲謔,沒有辦法使得歐陽鋒完整,只需要把歐陽鋒吃瓜談生意那段對比一下便知。聽說有人一直聽的國語,導致後來聽粵語覺得不習慣,我只想說挺可惜的。
新加一個:《英雄本色》,我剪進去的三個人的經典橋段,狄龍的聲音被毀的最慘……建議聽完粵語再倒回去聽聽國語,齣戲到飛起。
最後《春光乍泄》,只一句話,看國語會悶死加被噁心死,配音無比難聽毫無萌點,主角名字也成了「黎友飛」和「賀寶雲」。不過也不用擔心國語版荼毒群眾了,因為國語資源都掛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當然,我也不是全盤否定他粵語電影的國語配音,《九星報喜》《胭脂扣》等片子聽著還算順耳。
以上是運用了化大為小的手法回答問題,題主這個題目太寬泛,鄙人才疏學淺,只能以小見大了。
誠然,國配版有其優點,比如方便了只習慣聽國語的人,將某些大陸不熟悉的人或事改成大陸熟悉的人或事以方便理解;但我始終認為,有些港片,值得你體味粵語原聲,國配與原聲的魅力不可比擬。看電影,只追求所謂的「看懂劇情就可以」是比較膚淺的。
一、丟失了原味,各種只有用原來的語言(具體到粵語貌似還是應該叫方言)的發音與用詞才能表達到位的意味。上面的大神已經分析舉例得很清楚了。
二、反對「呼籲」這個說法,應該說是許多人的喜好。說呼籲就未免擺出了一副「每個人都應該這樣,不然就是錯,就是逼格太低」的意味了。
三、我也喜歡粵語原音,包括外國電影喜歡聽原聲。但我也同樣喜歡國語配音(前提是配得好),原味固然好吃,另一番烹飪未必就差了。除了石班瑜的周星馳之外,杜燕歌先生配的楊過令狐沖和葉榮添未必就差哪甚至比原聲更到位(不好意思忘記這是電視劇而不是電影了),葉清配的段譽比原聲更像那個小夥子。
《少林寺》里覺遠小和尚如果不是童自榮配的而是李連杰的原聲效果絕對要差三成(嗯沒錯這部不是香港電影,但只為說明配音未必就多麼不堪),《黃飛鴻》總是香港電影吧,想想是前三部聽著舒服,還是那部李連杰原聲的《西域雄獅》聽著舒坦?好吧,李連杰不是香港人沒說粵語,可關芝琳呢,她那聲音無論國語粵語都聽著彆扭,遠不如廖靜妮老師在前三部配的那麼悅耳。
都純屬個人喜好,沒必要擺逼格否定其它。問題根本不是國語與粵語,也不是原聲與配音,是在於創作的質量。就似 志明與春嬌 粵語版,我實在唔明白國語翻譯過來仲有乜嘢意思。
「係Josph啊,father起嘎。」「迷係早泄咯。Josph嘛。」「叼你啊。」你看CCAV6的普通話版歐美片就知道痛苦了……
-
@經雷 @佳瑋 說的很棒了。
我就說一點。
在媒體行業中,配音演員是最懶,最不敬業,最自私,最不可理喻的一群人。
一場戲,五個人,要全部放一個房子裏配音,很麻煩。
因為機器啦,音軌平衡啦,現場指導協調啦,都得花時間。
一個人配不好,其餘四個時間都浪費了。
「我操,我還得趕著另個配音班呢,別擔誤老子賺錢!」
按理說,你再麻煩,為了效果,還是得這樣作吧?
可配音員的世道,他們牛b大了,我們其它人只能聽他。
一個導演,不管你在現場多雞巴威風,進了後期的錄音室,
到了配音領班前,基本上,你就是孫子。
所以呢,你看銀幕上五個人,其實是五個配音員,在五個不同的時間,分開配來。
省時,省事,速度快。
因為你只聽到一個人聲音,好呀,感覺不錯。
等你把五個人聲音整到一起,你才會發現,你媽媽的,這什麼雞巴玩意?
以我的經驗,我寧可網路看盜版,在ipad的小銀幕上,
也不進戲院去強迫自己看配音版。
配音演員?
圈內工作人員,只要有點良心,有點職業尊嚴的,哪個不恨?-
想到有次cctv6轉播金像獎,背景音是粵語,有個男聲在前面直接翻普通話。雖然粵語我不會講,但聽懂還是沒問題的。那翻譯,真是不忍多聽一句…
原汁原味。
台詞不會在翻譯中丟失原有的意義和韻味。
聽著香港演員用自己的聲音說出廣東話,就是覺得順耳。配音再好也覺得有點怪。
尤其是一些本土特色濃郁的港片,比如《志明與春嬌》,片中場景,服裝,道具等等都那麼「香港」,人物一開口反倒是「普通話」,太違和了。
不止是港產片要粵語版,英美片要原版,如果聽得懂的話,其實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電影都應該聽原版。包括有些國產方言電影,比如早一些的《萬箭穿心》,武漢話版就是比普通話版顯得更真實,更生活,更有帶入感。最近的《火鍋英雄》,如果沒了重慶話,片子也會失色不少。
一部電影,服裝要貼合時代,道具要盡量真實,特效化妝已經真假難分,後期特效越來越模糊現實和虛擬的界限,VR技術突破視聽限制……這一切都是人類為了讓電影看上去更加「真實」而作出的努力。而「台詞」作為電影及其重要的一個元素,怎麼能不去追求真實呢?片中角色是哪裡人,就應該說哪裡話。
反對大部分答案,因為很多答主都忽視了大部分人不懂粵語的現實
樓上的答案僅對那些懂得粵語的人有意義,而對於絕大部分不懂粵語的,則沒有什麼好處
如果你會粵語,看原版是最佳選擇;
如果你不懂,那還是看國語版比較合適
相比英語、日語影視作品,粵語電影的最大問題就是缺乏專業的字幕組,來把原文翻譯成一般人能看懂的文本,並保留笑點
相當多的粵語電影你都要被迫觀看香港原配的中文字幕來弄懂對白
而那條字幕對應的是粵語對白,其中包含太多粵語漢字
對於一般的、不懂粵語,且沒有和廣東本地人經常交流的人,是看不懂那些奇怪的文字的
相比看國語,你能聽懂內容,損失的只是少數細微的點
你要看粵語版,就會有10%~20%完全看不懂的詞
其實損失更大
別的專業東西咱不懂,就說語言的話,方言有方言的表達特點和感情特色,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會失掉這些閃光點。
不僅粵語存在這個問題,任何方言都存在。你讓四川人講個笑話,然後你用普通話或者上海話複述一遍,就會發現笑點基本消失殆盡。
如果有原聲版自然是原聲版最好,在自己能夠理解大部分+配合字幕的基礎上,會比看配音版容易代入的多。
個人感覺現在的配音員絕對沒有以前的敬業。小時候看央視的外語片幾乎都是國語配音,還是黑白的,看的不亦樂乎。現在看央視的國語配音外語片,幾句話就已經不堪忍受了。
感覺很多人回答的時候忽略了一點,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
在《無間道2》中,有一段倪永孝參加一個97回歸的晚宴,想藉此爭取政協委員的身份,他和大陸來的官員聊天。如果聽國語沒什麼特別的,但當你聽粵語時,倪永孝說粵語,官員說普通話,中間甚至有個翻譯,一下文化隔閡就出來了,甚至可以感受到當時港人那種前景不明惴惴不安的情緒 。
又如《暗戰2》中,林熙蕾似乎扮演的是個大陸妹,通過奮鬥當上了保險公司的高層。其中鄭伊健扮演俠盜,打電話給保險公司說找李小花(名字已經忘記,權當是李小花,反正一般俗就是。)找了半天,話務員才搞清楚所謂的李小花就是他們老闆Teresa。至於李小花為何改名 Teresa,大家明白,不再贅述。如果你看的是粵語版便會發現非常的戲謔,而且有些很特別的味道。
當時社會上出現了一批反應大陸生活的影片,我記得有部《老表》,還有《賭聖》,周星馳在賭聖中扮演一個來自大陸的青年,前往香港投奔親戚。再如《國產凌凌漆》含有很多大陸的元素,只有看港版才能體會當時電影的背景和文化的隔閡。
說個無關的,記得周星馳和劉德華一部關於整蠱的電影里,周星馳吃下一種說反話的電影,仔細看你會發現,十幾句獨白中有一句,lipeng是最好的總理。那次看的是國語版,特定又調成粵語看了一遍,然後確信星爺說的就是這句,至於為什麼說這句,我就不冒著被查水表的風險瞎逼逼了。
謝邀。丟失了什麼這點擴展開來講估計會是一個大議題,因此只簡單的講幾點:1.根據內地的一些情況,有一些台詞會修改,結果導致一些對白的亮點消失,某些橋段前後就會顯得突兀或者莫名其妙;2.粗口,一些小市民的言語交鋒或者打情罵俏,在譯成大陸版或者台版,大打折扣不說,某些甚至直接消失了;3.同樣一句話粵語,語序、用詞、快慢稍有不同,理解起來結果也是有所區別,這些並沒有被完全發掘;4.很多粵語片,基本上都是演員的原聲,這個很關鍵也很重要,因為語言也是演員表演的重要部分,只看演員動作表情而不聽原聲,好比是開了一瓶好酒,倒在杯子里,你看到了、聞到了,但是沒有細細品味的過程,當你看完粵語原聲,我想你會更容易理解香港演員專業素養和表演魅力;5.再談談粵語本身,這是一種古漢語,很多古人的詩句用粵語朗讀,和普通話(本質上是胡語)相比,別具歷史韻味。
上面第五點有人持不同意見,然而我不想解釋什麼,以上內容均為個人觀點,錯誤疏漏之處,概不負責。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