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工作經驗的人出國留學是為了什麼?中間會遇到哪些不一樣的阻礙?

有些人想到留學,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學習完本科或者高中之後出國深造。
而生活中也不乏一些人,他們是有了工作經驗後再選擇出國留學的。
工作經驗對於申請的作用大嗎?中間又會遇到哪些不一樣的阻礙?


作為一個畢業工作後,辭職留學的人,我想我很有資格回答。

我決定出國,僅僅是出國前一年的事情,沒有什麼高中就開始規劃這類長遠的眼光,出國留學,純屬拍腦袋就決定了。

對於我的決定,我的父親是很不贊成的,因為25歲高齡出國,拋棄國內所有的已知條件,去尋求一個未知的結果,他覺得我很腦殘。

我在國內的學歷不錯,重點本科,工作也很不錯,試用期就拿到了同批人3倍的工資(因為本科期間有豐富的在同行業兼職經歷和人脈),所以,我的選擇,不存在學歷鍍金或者曲線救國的含義。

畢業一年後(算上本科的兼職經歷,前前後後3年),我開始感到動力不足,消極,上不來氣和看不到希望。我渴望跳出我的井,去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哪怕是挫折。就是想換一個方式生活。

放棄是需要勇氣的,特別是放棄你已經擁有的看似不錯的一切,重新開始,並不是大家想得那麼簡單。被動的放棄和主動的放棄,更是差別巨大!

申請學校,和拿到碩士,都非常順利,除了寫論文的時候,差點把自己寫死外。我想,一定和我的工作經驗有很大關係。因為,我再次讀書,不是盲目的,而是知道自己缺失的情況下去補充和完善自己。讀書難不難,當然難,我第一次上某課,因為涉及到辭源和拉丁語,整堂課一個字沒聽懂,回家坐在床邊哭了半個小時。。。。最後買了個錄音筆,把課全部錄下來,回家一句一句的扣。。。。

我覺得,擁有社會經驗的人再留學,很大一方面的優勢,不是來源於學習能力,而是思考能力和社會能力和生活能力。在異國重開始一段完全陌生的生活,並不是大家想得那麼簡單,沒有強大的意志力和良好的心態,是很難堅持到底的,特別是生活學習全部要靠你一個人來應付。據我所知,我周圍拿到碩士學位的人,不超過3成。

有很多半途而廢的,有讀了3年語言,進不了專業的,有大一讀了3年換了3個專業的,也有很多在私校混了幾年,拿了個野雞學校的文憑回國應付父母的,也有連野雞學校的文憑都沒,買了個假文憑的,好一點的混個本科就回國。最終留下來的,勝利的,都是耐的住寂寞,內心強大的人。。。。。。


謝邀。

我想講一個別人的故事。

這是一則去年9月的新聞報道,正好是在我開始申請學校的時候。

這則新聞報道是這樣的:26歲建築師跳樓因工作壓力跳樓身亡引媒體關注

說實話,我覺得他不是一個人。這是一個群體的輓歌。

最讓我感到悲哀的是,都這樣了,記者還是把「結構工程師」寫成了「建築師」。

跟他相比,我沒有那樣的壓力,我不用摧眉折腰,我還有選擇的餘地。

他選擇了死,我選擇了背 GRE 單詞。我沒有半點貶低別人的意思,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

我常常感到慶幸,同時也感到愧疚不安。

就像這則報道里說的:

每天遲到則是要扣工資的,一個月沒有請假或者遲到,則可拿到100元的全勤獎。上午9時整為上班時間,9:01-9:05到達不計入遲到,但是不能得到全勤獎,9:05之後每遲到一分鐘扣一元錢,遲到半小時至2小時扣半天工資,遲到2小時以上扣全天工資。張海幾乎沒有遲到過。唯一有一次他手機鬧鐘壞了,9:02氣喘吁吁跑到辦公室,那個月他沒有拿到全勤獎。事後,他耿耿於懷好久……

從我準備去上學的那一天起,我幾乎再也沒有9點去上過班。10點算是早的,有時候11點。什麼全勤獎,愛誰誰,都是畫餅玩兒。

8月23日當天上午,張海有一個項目梁跟柱子的計算總是出現問題,他有些著急。分管領導過來說:「你也是有經驗的結構師了,怎麼這樣久了都搞不好?一天內必須改完!」領導的聲音很大,辦公室另一頭的C都聽見了。整整一天,張海鬱鬱寡歡。

這要是我,早就掀桌子了。我是打工的,但我不是奴隸。

進入8月,他幾乎每天加班,甚至通宵。有好幾次在機關食堂吃飯,同事聽他說:「真是坑爹啊,下輩子再也不畫圖了,要當公務員。」

我永遠永遠也不會有這樣的想法。真的,還不如讓我去死。我知道不平等,我知道受欺負,但我死也不會變成欺負別人的人。

有一陣子,領導發瘋,開會說要全體加班兩個月,每天晚上8點下班。誰管你,當著他的面,到5點我背包就走。我還要回家背 GRE 呢。

我估計當我終於辭職去上學的時候,領導們都是長出了一口氣,「這個刺頭終於走了!」

當然,他們不辭退我,是因為他們也知道,我雖然刺頭,但開同樣的工資,基本找不到幹活比我更好的。

說實話,工作只是一方面。我對很多東西很失望,我只是希望,我能夠活的稍微有尊嚴一點點。

我也不知道我的選擇是不是個好選擇,但我自己覺得很好,「仰天大笑出門去」的那種感覺。

現在,我在一萬多公里以外,住著建於上世紀40年代的房子,開著產於10多年前的四手本田,每天被作業、考試虐的要死要活。社區里幾乎沒有中國學生,因為他們都謠傳這片低檔社區治安不好。

但是,我很開心。每天都會笑著起床。

我不知道未來在哪裡,我也不知道前景怎麼樣、工作怎麼樣、形勢怎麼樣。有時候想想也很著急。

但不管怎樣,我會笑著走向未來。每當想到,現在的生活是之前的我無數次夢寐以求的,我就止不住的開心。

人活一輩子,到頭來能留下什麼呢?能全身心的追求某個自己喜歡的、對別人沒有害處的東西,認認真真把它做到,我覺得這就很好。


謝邀。

我2002年進大學,學的是電子商務,父母給填的專業。我拿到學士學位了,但對這個行當本身興趣不大。
2004年大二時,出版第一本書,之後一直靠自由撰稿過活。專欄,出書,等等。

2012年,我做了八年的自由撰稿,一直在上海,然後到來巴黎,讀藝術市場與鑒定。


申請簽證時遇到過大問題。其一就是跨專業,其二就是身為自由撰稿人,收入無法保證。多虧了我的編輯們仗義,幫我開了收入證明(有些其實是不合手續的,他們硬給辦了),我才出得來。


去年最後一次面簽時,簽證官問過我動機。我當時的話,法語翻成中文是:
我寫過藝術專欄,也寫過藝術家的傳記,但我覺得,我需要更全面的學習;我還是想繼續作為自由撰稿者的生涯,但想嘗試變得更全面。與此同時,我覺得作為自由撰稿人,歐洲的經歷對我有益。

簽證官阿姨問:還有呢?
我說:我小時候,看的第一本西方小說是《三劍客》,第二本西方小說是《高老頭》。達達尼昂和拉斯蒂涅這兩個少年,都是去了巴黎才開始他們真正的人生。我雖然有自己的職業生涯,但還是無法全然鎖定自己將來的最後方向,但我覺得這樣的經驗是好的。

當然有一句話我沒說:
我是因為女朋友想來巴黎,我才來的。

————————————————————————————


個人感覺
在簽證時,工作經驗和你的預期目標都是有作用的。預期目標和規劃保證對方信賴你沒有移民傾向;工作經驗保證你說的預期目標不是瞎胡扯。

————————————————————————————


還是多說幾句留學目的。

我在巴黎,遇到過許多例子。消極的例子是,有一個同學問過我:
「佳瑋,你後悔來巴黎嗎?」
「沒有啊,在那些博物館上課就覺得值回票價了。」
「可我覺得巴黎跟我想像中不太一樣啊。」
當然,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迷惘的。

但更多的是積極例子。比如,我在索邦學語言時,認識一位四十四歲的半禿頭大叔。他是個電氣工程師。我問他為什麼要進修,他說,覺得上課很有趣。

我在大學城,認識一位阿姨,叫柳德米拉,俄羅斯人,在舊俄做跟火箭科技沾邊的工作,現在倒是家庭婦女。因為丈夫嫌她法語還是有口音,所以來進修玩兒。

我認識一位俄羅斯的同學,三十七歲了,唱花腔女高音的,理所當然,長了一副花腔女高音的魁偉體格,但人極溫柔,聲音如棉絮,細細碎碎。每次談起來,她就多愁善感的眨藍玻璃般的眼睛,雖然體格雄偉,但神情小鳥依人,翻來覆去,用她斷斷續續的法語說:「我來學唱歌,因為有許多基礎沒打好。噢還有,我到巴黎是找真愛的……可是真愛很難找……男人大多數,都只想跟你玩兒,但不想娶你……但我還是覺得,我能找到真愛……」

一位委內瑞拉人,三十九歲,本身是作品不少的建築師。她說她來巴黎,主要是想上一點古建築方面的課(她之前只學過現代建築,似乎)。最單純的想法呢?去蓬皮杜中心看那幾尊耶穌-拉斐爾-索達的塗色鋼管作品。

一位義大利姑娘,九零後,叫弗朗切斯卡。米蘭人,唱歌的,有歌劇或群唱表演時她就去,好的時候一個月唱六次,糟糕的時候一年唱兩次;收入差的時候,唱一晚上累岔氣了,只有15歐元。她承認自己做唱歌這行很麻煩,因為義大利唱歌的太多,而她父親是工程師,與藝術界並無瓜葛,想幫忙也幫不上。若按一般看法,這就是個事業岌岌可危、甚無著落的姑娘,但她覺得自己挺好,還要多學。她來巴黎上課,每個月還要不時坐火車去別的地方唱歌。她說是蠻辛苦的,但總覺得能學到東西,很好玩。

一個英國姑娘,叫克萊赫,二十九歲。在大連呆過,普通話說得很好,會念《行路難》,還會說「彪呼呼」。她自己似乎是出版行業編輯,來巴黎學14-16世紀義大利繪畫史。她說純粹是對一切有興趣,還拿錄音筆要我念: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她到最後的目的也就是,have fun。


基本上,許多有工作的人,都已經明白了。如果是為著一個很功利的目的學習,類似於你要做麻婆豆腐了才現場翻菜譜,趣味不大;學習本身當然應該有目的性,但不必太明顯。我認識的許多同學,僅僅是相信著」學東西是件好事,總會對你有所益處「。
這就是我的想法。我不是神,無法規劃未來的人生,也不知道我學的東西什麼時候能帶來回報;只是相對於不學,學總是更好一點的,哪怕是為了HAVE FUN。世界上是有許多東西,學了之後能讓生活更有趣的。


我20歲大學畢業,現在工作8年了,28歲。

我今年買了點比特幣,賺了點錢。沒有了經濟壓力,可以想想自己想做什麼。

我感覺自己最想追求的方向,企業界的話,全世界可能只有谷歌、IBM等一兩家企業有這方面研究的職位,而這些職位我的條件申請不到。所以對我而言,轉到這個方向的唯一方式就是去美國最好的學校的特定專業讀研究生。

所以,我現在不工作了。全力備考GRE……

這8年在我的工作領域,我已經爬到作為一個技術打工者能得到的最高職位了。所以我並不是想鍍金找個更好的工作。

我出國後,我會一直留在學術界。那麼我在企業界這8年時間是不是浪費了呢?可能確實浪費了一些時間,但這些工程經驗和管理經驗,我猜對我要研究的領域還是蠻有用的。考GRE要背單詞。我發現現在一切網站和軟體背單詞的方式都很低效,我就自己寫了一個背單詞的軟體。

我父母比較擔心我什麼時候能結婚。其實呢,我3年前差點就結婚了,連婚宴都擺了,最後沒有結成。這件事情我看得很開。我覺得吧,男人不用著急結婚,結婚生子也不是男人唯一的選擇。


我個人認為,有工作經驗的人選擇出國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而且我向來很敬佩這樣的人。我先說3個故事,然後從故事中歸納出一些共性,再總結給題主的問題給出解答。

【一】故事
一個大哥,在美國工作的時候認識的。年齡記不得了,似乎當時已經27、8了。他本科畢業後在AutoCAD幹了6年程序員,有穩定的工作和女朋友。但是還是選擇出國。出國前花了半年還是一年的時間,晚上下班回家複習GRE托福,進行申請。最後來到美國。在一所還不錯的學校拿了個CS碩士,比較努力地在灣區找到一份工作,年薪180K美金——別太羨慕哦,他的成功你可以複製!

一個mm,在英國認識的的朋友。她是我本科校友,跟我同級,但是比普通人晚了2年讀研。我們學校王牌文科專業的才女+美女,畢業後順利回到家鄉進入百度做了一年。因為一些原因可能覺得在百度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下決心出國後,辭掉工作專心準備。如願被英國Top學校錄取,來到喜歡的氛圍下享受新生活。我當時聽她講她的故事,看到她當時的精神狀態,真的為她感到高興

還有一個黑人哥們,是留學的時候的同學,一面之緣,在一次飯桌上聊過。他年齡明顯偏大,一問,工作了15年。工作了那麼多年,一是夢想,一是覺得能力有瓶頸,於是決定申請PhD,全獎在讀書。其實我當時留學的同學中,有很多很多(50%左右)是有工作經驗——中國人這個比例很小,一般都是直接一路讀到底。

【二】歸納
通過上面三個故事,可以歸納出幾個共同點:
1、三人都是「不滿」現狀,或是厭倦、或是遇到瓶頸,想通過出國來尋求突破。他們都是很明白人,工作過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因此做出出國的決定是很慎重的,知道出國能為他們帶來什麼改變,不盲目。

2、出國前都付出了比一般人多得多的努力。比如邊工作邊準備GRE,冒著沒有工作的風險孤注一擲申請。這種高風險高投入,也最終給他們帶來了高回報。一般人下班回家就不想工作,何況還要堅持那麼久準備變態的GRE呢?不可想像。

3、同樣提到一點,如果年齡偏大,還要考慮到時候同學可能會比你小得多。年輕的心態,耐得住寂寞,是很必要的。而且年齡越大,可能更要考慮家庭、伴侶的問題,所以即使是先工作,出國留學也是盡量能在成家之前解決

【三】總結
總結一下:
1、作出決定之前要慎重。毅力,決心很必要。

1.1 你是否有時間複習?你是否有能力複習,畢竟離開學校這麼久了。
1.2 你是否能支持脫產複習的經濟負擔?你是否能夠自己負擔你的留學費用?
1.3 你是否能夠承受留學失敗的風險?是否有成熟清醒的認識?
1.4 你的家庭情況,是否要考慮配偶子女的問題

2、工作過的人出國申請很有優勢:

2.1 當年讀書的時候,老闆跟我有一次提到說,她更喜歡招有工作經驗的學生,一是有執行力做事有計劃,不需要人推著走;二是他們是放棄了工作的高薪回來做「窮苦學生」的,所以一般來說他們目標更明確,更有想法,對自己也更負責。
2.2 我也是在工作之後,才慢慢站在更高的角度,看清楚我需要什麼技能,我適合什麼職業。想清楚這些,比盲目一路讀上去,無論是執行力、生活、經濟上,都會有優勢。


出國留學的主要有三類:
1. 原本學歷成為工作晉陞的阻礙,亟需提高學歷的;
2. 希望通過出國留學改換專業,從而開啟新的職業生涯;
3. 希望借留學嘗試移民的。
當然還有其他各類私人原因,比如男/女朋友在國外啊,比如實現少年夢想等等,就不一一舉例了。至於公費留學或者單位贊助留學這種,又是另外的例子。

已經工作後,要再申請留學,最大的阻礙無非以下這些:
1. 語言問題。很多人工作幾年後英語退化的比較快。而如果是去非英語國家,重新學習外語對個人的挑戰不小。
2. 考試問題。一邊工作一邊準備各類留學考試,對於個人精力和毅力都是極大的挑戰。
3. 財務問題。如果個人收入不足的話,或者工作不穩定的話,在申請學校和簽證時候的財務證明會比較麻煩一些。
4. 適應力問題。工作後的慣性,可能會讓你重新適應他鄉校園生活有不小的難度。

工作經驗:
1. 如果是相關專業,工作經驗,尤其是背景良好企業的工作經驗,對於申請的幫助當然很大。
2. 如果是非相關專業,如果工作領域與申請專業有一定程度的邏輯關聯,你可以在文件材料中進行描述,但是作用就見仁見智了。實際上,相比較無關工作經驗,你前僱主的推薦信,對申請作用要大的多。


不請自來,不要見怪。只想自己的經歷也能給別人一點借鑒,寫得很亂,各位請拍磚。
首先簡短自我介紹,本人男,本科國內電子專業,畢業後全職工作兩年,留學英國某大學金融專業。樓主的問題分為三個:出國留學是為了什麼?工作經驗對於申請的作用大嗎?出國留學會遇到哪些不一樣的障礙?基於我森森的理工科屌絲屬性,我習慣性的分成三個大部分來分別回答以上問題,每個問題基本上又分成我和別人兩小部分。PS:果然不一板一眼我就會死翹翹。
一,有工作經驗的人出國留學是為了什麼?
我:為了換專業。非常吹牛逼的說我的成績還算是頂呱呱、呱呱叫的,不用步步高點讀機媽媽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以本科全班將近八成讀研的情況來計算我是可以在國內做個碩士IT男的。但是我放棄了。很簡單,我覺得我的本科學習沒有針對性,我想去社會看看什麼樣的行業什麼樣的工作崗位是適合我的,經過社會大澡堂子的洗禮我也可能從IT男變成廚男(沒有打錯,是廚男,不是處男)。畢業後工作的兩年期間,我做過專業對口的電子工程師,任職於江蘇省某大型外資企業;也做過售後,負責某500強江蘇安徽省售後服務網路體系的建設、監督與管理;更做過沒半毛錢關係的金融,任職於國內金融服務機構從事市場工作。兩年三份工作算的上頻繁,我儘可能的去體驗多樣的工作和挑戰,電子的,金融的,製造設計的,售後服務的,市場銷售的,外資的,中資的。正是這一段經歷讓我下定決心轉投金融業。兩年我走遍了江蘇安徽每一個地級市,見了形形色色的人,幹了不同的工作,終於我大腿一拍出國留學,換金融。
別人:在讀碩士的大學裡,有很多像我一樣辭掉工作來留學的。有四大的審計師,國有銀行的職員,有哥斯大黎加寶潔的項目經理,有印度國家儲備銀行的的高級官員(大於35歲),奈及利亞的政府高官(家裡孩子都四個了),日本的白頭髮爺爺(大於60歲,抱歉不知道他退休前的職業),當然還有英國當地金融機構辭職的員工。這些人出國留學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想換行業,有的想讀書深造,有的是嚮往自由開放的校園氛圍。大多都是為了歷練提升自己,抱著出國鍍金的目的來讀書的在有工作經驗的留學生中是相對比較少的。

二,工作經驗對留學申請作用大嗎?
我:大,非常大。我本科的專業和金融八竿子打不著,沒有輔修金融,也沒有金融實習。之所以能夠申請成功,除了過得去的數理能力和不屎的英語,最關鍵的就是金融行業的工作經歷。當然其他工作經驗也非常有用,對於跨專業的我來說金融工作幫助尤其突出。在申請中,我著重講述了自己作為門外漢在金融業的體會和收穫,輔以具體的工作中的故事證明我有能力完成跨專業的學習。別人在曬績點曬獎學金的時候我曬的是鮮活的工作中的故事。

別人:大,比較大。我很猥瑣的相當猥瑣的看過很多人的留學申請,關於工作經驗的部分都寫得十分生動又細緻,這麼不同凡響的一部分立馬抓住了眼球。申請的結果是這些人拿到了很好的錄取通知書,而且不止一個。

三,出國留學會遇到哪些不一樣的阻礙?
首先,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國籍不同的思維帶來的阻礙。我住學校宿舍,對面住了一個哥斯大黎加小哥,左右兩邊腐國本地人,斜對面波蘭人和德國人,樓上日本人。剛開始覺得別人跟你不一樣的想法觀點就等於是對自己的鄙視,是赤果果的挑戰不能忍啊!漸漸的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不同文化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人,我卻越來越覺得這種思維的撞擊和交流有意思,很好玩。就好比看物畫三視圖,要正面看,要側面看,還要俯瞰,還可以問問元芳,這個你怎麼看。
最重要的一塊當然是語言的挑戰。蘇格蘭口音算是好的了,要命的是日式英語,韓式英語,印度英語,希臘英語,絕對強姦耳朵。作為最後,我來舉個發生在我身上的栗子。

在圖書館機房上自習,旁邊的阿三哥們突然站起來對我說:Excuseme me, could you please touch my mouth after 15 minutes? 我想這個三兒是有怎樣的變態惡趣味要我觸摸你的嘴,雖然嘴唇肥厚柔軟圓潤性感,但是黑成翔了啊!!! 然後他默默的指了一下滑鼠,說 otherwise the screen will shut off. 囧囧


畢業兩年,決定出國。第三年邊工作邊申請,第四年異國深造。

當初大概是覺得從學校到學校的經歷太單調,所以本科畢業選擇的直接工作。恩,實習的地方留下來繼續完成之前的項目。學校到工作的跨越很多時候遠大於繼續學習能給人帶來的幫助,特別是連續在學校呆了那麼多年之後(抱怨一下中國本科學制無緣故地被拉長了)。

在工作中,和各個國家畢業的同齡人或者前輩接觸下來,越加體會文化背景,知識背景的差別,同時慢慢理解到國內水平和國際水平的差別(我在07年開始工作,可能當時一是網際網路並沒有現在那麼普及,或者是當時的英語水平和周邊環境影響,國際視野欠缺)。可以說,在一家國際知名事務所工作的經驗讓我直接了解到了自己想要達到目標(人生偶像),和優秀的卻又是近在身邊的可以學習的榜樣。中國將大把機會拱手讓人的同時,卻也為我們這些後生,提供了近距離接觸世界水平的機會。

但看樣學樣總是會覺得局限,日益期望國際化的野心也越來越理解國內的國際化環境其實並不國際。希望走出去的想法日益強烈。兩年後,人生第一個完整的項目完成了之後,下定了決心要重新回學校鍛煉自己。國內的環境顯然已經不能吸引我了。當然,家庭的支持還是很重要的。雖然很慚愧,之後學校見到能夠經濟自理的同學都好生佩服。

事實上,雖然是我個人的體會,但在歐洲,這樣的學習-工作-學習的過程其實是被學制化的,三年的學士,一年的實習(year out),一年回學校畢業答辯(thesis)的節奏聽上去很像國內的模式。但國內的實習太流於形式,每個人都好像那個」去監獄體驗生活的記者「一樣,走馬觀花,其實什麼都沒看到。因為心境不同。

兩年/三年的工作,讓我真正看到一個項目的始末,看到自己一個職業之外,與數(十)種合作工種的配合;看到一個人在自己職業的不同階段(10年/20年/40年)能達到的程度;能看到理論的前沿和實踐前沿的交叉和區別。

這個時候的自己,才懂得怎麼去下定決心,告訴自己是不是真心喜歡自己做的事情;才懂得給自己打算在10年,20年,40年之後,自己想要去到哪裡;才懂得自己喜歡的理論是不是真的有用,怎麼才可以將理論更容易與實踐發生交叉。

這些問題,一個一個問自己,又一遍一遍和朋友討論,在紙上總結,終於給自己畫下一張路線圖,慢慢把自己引導到海另一邊的課堂,才有了現在更理解自己的自己。

回頭看來,離開學校工作,再回到學校,現在再回工作,就像在莫比烏斯環的兩端一樣,雖然事實上是同一條路,確總能給認識自己提供一個新的視角。有了認識,才能有變化。


親身經歷,國內二流本科,畢業後在南京一個國企工作,然後一個機會莫名其妙的自費來德國留學,來之前毫無概念,來了之後發現和想的完全不一樣,比想的要難很多,德語難,學制長,畢業率低,很多次都想放棄。讀書期間打過各種工:雞場接雞,塑料廠套塑料桶,冷庫裝集裝箱,肉餅廠裝肉餅,建築工人,等……這些在國內的大學畢業生有工作經驗的同志應該都沒幹過吧。到最後也總算畢業了。因為人品都還好,最後也無心插柳的在德國找到了工作。回頭看來我也不知道出來了的目的是啥,但是很多事情開始就沒辦法回頭,阻礙是隨時隨地都會有,年紀大學語言不如小孩子快,打工搬大個會怕閃了腰,其他的其實也還好,生活嗎,ps,倒是做得一手好菜了。


佔個坑,我要來說一下辭職去日本讀研和就業的事~
——————————————————————————
雖然可能沒人看,不過我來回答了。純敘述自己的情況…
我國內本科(工科)畢業之後在國內換過2次工作,國企,日資都工作過,然後在即將26歲之前辭職,申請了語言學校,隻身一人來到日本。這之前的阻礙無非是親戚的不理解,我媽媽的捨不得,以及對學費生活費的擔憂(家裡剛買房子還在還貸款,那個捉襟見肘啊,汗)。還好我爸思想特別先進,支持我出去尋找更好的未來,並且放下狠話:既然你要出去,你就要以在日本找個好工作的勁頭努力,如果你找不到工作回國了你就是個失敗的渣渣!(嘛,類似這樣的話…)
所以心理壓力還蠻大的,年紀不小,專業知識早就扔光(2份工作都和專業無關),日語雖然早就自學考了一級,但基本是啞巴日語。讀語言學校預計1年,能不能考上大學院,該考什麼專業我都沒想好,心裡真的很虛,而且就算考上還要讀2年,也就是找工作的時候差不多28,9歲了,真的能找到好工作嗎?而且出去前我對日本的大學和大學院的理解也只有東大,京大,早稻田,慶應很牛逼而已……想想我也真是擁有一顆很大的心啊。
想著這可能是人生最後一次瘋狂的賭注,我義無反顧的踏上了島國的土地,第一天就是百年難遇的巨大颱風和暴雨,機場到宿舍的路巴士走了4個多小時,心裡的不安無限倍增…
之後順利進入語言學校,前3個月努力學習日語特別是寫和說,之後覺得既然來了一定要努力考上大學院,於是轉入了語言學校的大學院輔導班,從那裡才慢慢明白日本的大學院體系,考試形式,研究課題,研究計劃怎麼寫等等。覺得理工科是考不上了,本科學的都忘記了,時間短也撿不起來,必須轉文。首先想到的就是經濟經營類(可能也不算文科),買了一堆書學習了一陣子,找了一些比較好的學校的卷子看,覺得要考上還是很有難度。所幸在那時得到了一些語言學校前輩的幫助,得知考文化研究類的專業比較容易,而且也有興趣。本來就是日本亞文化飯嘛(俗稱阿宅),很快確定了課題,糾結了幾個月研究計劃,報考了3所知名私立(根本不敢報公立,但後來發現公立也不是那麼難),然後很幸運的拿到了2個offer,挑了一個名氣更大的(…
這之中的糾結,不安,努力,挫折,彷徨不言而喻,不過最後研究計劃書定稿之後我反而淡定了起來,面試的時候也比想的要放鬆一點。
考上學校之後人也自信了不少,覺得一定要努力找到工作。然而沒想到大學院讀得竟然那麼艱辛,教授特別特別特別嚴格,英國長大的,根本不是日本人和藹可親溫柔的那一套,板著臉,言辭犀利,隨時推翻你的成果。歷盡千辛萬苦,無數個不眠夜,無數次難受到落淚,無數次後悔為什麼沒選另一所學校,沒考其他專業。但所幸教授內心依然溫柔,最後還是順利畢業,並且他的課全都拿了最高檔的評價。
大學院期間除了做研究的艱辛,還有找工作的歷練。日本人是畢業那年的一開始就進入就職季的,又要每周上zemi,寫進度報告,寫論文,上課,做課題……還得學習日本人就職那一套,寫entry sheet啊,面試筆試啊,業界分析,收集各公司情報,到處參加就職說明會(不參加基本沒辦法應聘),做網路測試(有時除了筆試還得再做網測)。基本除了上課和晚上,整天都在東京大街小巷到處跑。見識了各種業界大手,遇到了各種各樣的日本小朋友,中國小朋友和其他外國小朋友。從我正式開始就職活動到拿到最後一個決定入職的offer其實也就3個半月,跟日本人平均就職時間比起來可能還短不少,但真的覺得有一年那麼漫長……
剛開始基本去哪被哪拒,完全摸不著頭腦,筆試倒是全能過,一面試就被拒,完全不懂日本人的路數。而且我年紀比周圍一起找工作的孩子們大了5-7歲,可以說除了學校還過得去以及日語還比較流利以外,基本沒什麼競爭力,在國內又有工作經驗,還是個胖紙,又不好看,基本全身上下都是扣分項…面試被拒期我也是很生不如死的,各種自我懷疑,自我否定,但是又不想放棄回國,於是找了一些沒什麼前途但是難度很低的業界的大手,根本不敢報高大上的業界和公司。後來慢慢的參加了一些就職輔導講座,和一些小夥伴交換情報共享經驗,上各種網站論壇看別人的就職感想,終於幾乎每個公司都能能通過一面,二面了,終於很多個公司進入終面了,終於開始拿offer了。拿了2個offer以後又開始自信了,有底氣了,於是轉而找一些IT大手(商社,諮詢,銀行啥的我是真的沒敢指望,我就是那麼沒有自信的一朵驢紙),後來終於天上掉餡餅,拿了一個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國際IT大手(的直屬分公司)的offer。
於是我終於能抬著頭回家見我爹媽了,回首那3年,真的好不真實,一個三流本科畢業,將近30歲的阿姨,竟然在異國他鄉小小的鹹魚翻身了一下。這之中得到了很多家人朋友,同學老師的幫助和鼓勵,我真的覺得每一個選擇都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到我最後的就職,非常非常慶幸每次都選對了路。同時還很感謝一個跟我差不多時期到日本的學姐,她比我努力10倍,也比我成功很多,受著她的刺激和鼓舞,我才能得到這樣的好結果。更需要感謝的也許是4年前決定辭職出國留學的自己。愛拼才會贏這句話真的很棒。

流水賬了一大篇,發現好像沒有回答題主的前半個問題,就是工作經驗對申請有沒有幫助。就日本來說,工作經驗和申請學校就八竿子打不著……申請大學院是每個人的自由,多的是家庭主婦啊,白髮蒼蒼的老人在學校里念書,工作經驗又算啥呢?但是面試的時候教授還是會問問你以前的經歷,為什麼辭職來日本,為什麼想念書深造等等,唯一的聯繫就那麼一點點吧。

寫完收工,謝謝讀到這裡的同學,祝大家一切順利。


從我們公司目前的學生情況,同時結合我自己身邊的朋友的情況來看,大多數有了工作經驗以後再出國讀書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去讀MBA為了換到平台更高,待遇更好的公司,一種是為了完全轉行,開啟一段新的職業道路的人


前者來說基本不會轉行,然後這類人發現自己在現在中層的崗位做了已經有3年左右的時間,但是自己感覺明顯在能力上面有所欠缺,同時自己的晉陞道路還不明朗,覺得自己在公司內部的發展不樂觀,從而選擇前往美國或者其他西方國家讀MBA,其實MBA本身最重要的不是讀書,而是去social networking(社交)因為去讀MBA的人都是公司的中上層,那麼互相交換資源,介紹工作就能為讀完書以後的更換職位打下基礎。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不建議剛剛畢業的本科生去讀MBA的原因,MBA的交友原則是:You have something to offer


後者,轉行,也是很多人選擇在工作一段時間以後出國讀書的主要原因,基本上來說在人文社科大類範圍裡面都可以轉,唯一的要求就是在準備過程中要加強自己在相關領域的專業積累與實踐經驗,舉個例子,如果想轉行法律讀JD,那麼不管之前做什麼工作,增強自己的法務知識儲備,備考LSAT等都是要進行的


出國讀書為了不同的生活經歷,人際交往圈子,職業發展,遇到的阻礙有來自於自己的原公司,朋友,家庭等,但是為了自己的理想,我很鼓勵大家不斷學習


我乙肝攜帶行走病原體一枚。畢業前留在某著名行業軟體龍頭實習半年,倒在體檢上,直接被強制病休4個月,老闆幫忙說情(據說,也許根本沒幫)也無濟於事。等所有轉正名額用完了才讓我回來繼續實習。第一分正式工作是老頭子開後門搞到的壟斷企業技術崗位。做了半年不甘心憤而辭職。之間金融危機,好容易拿到某ERP龍頭企業碼農職位一枚(那時候單純,眼裡只有知名跨國企業),又死在體檢。最後去了某大型IT諮詢公司,是在戰友圈內知名的跨國企業中明確不檢乙肝也可以自由參加福利年間的公司。可惜不算是很好的組,三年全組沒人升職,只有人走沒有人進,覆蓋的領域也越來越小,業務沒有起色。跟老闆提換組被拒絕,計劃跳槽但又怕體檢。期間談了個很短的戀愛,因為身體被拒。於是再次憤而辭職決定考試出國一勞永逸解決體檢問題,朋友開玩笑說,你這個移動病原體要去禍害美國人了。
等半年考試半年申請,期間支教半年,發現國內體檢形勢已經趨於樂觀了,以前砍我的幾個公司都紛紛取消乙肝檢查了(不得不提那些為自己權益奔走的人,相比之下我弱爆了,想想就慚愧)。不過箭在弦上,無可反悔。最後終於在27歲那年順利赴美讀碩士。
申請的過程沒什麼曲折的,就是每天泡咖啡館背單詞備考。
不過由於之前都是做IT諮詢的,我投了10家CS和1家信息管理,結果那一家湊數的錄取了,10家裡杯具大半,還有一個據信寫說如果願意轉信管就可以錄取。所以專業背景其實還是需要比較match才行,或者你需要在資料和ps里多修飾一下。最後決定還是走碼農路線。
如果是走技術路線,美國是好地方,是個能讓人安心做技術的地方。畢業後幾年再出國,有了比較,你更容易知道美國和國內的好與壞。不過多少有種從頭開始的感覺。如果你骨子裡是八面玲瓏的人,呆在國內也許更適合你。如果你希望簡單一點,追求技術享受工作,不希望被打擾,美國挺適合你。
生活而言,如果國內就是小中產的條件,去美國好壞不好說。如果是一窮二白的打工族,就算考慮了文化差異的不便,應該也還是在美國更容易走上正軌。我這樣剛畢業一年不到,從頭開始努力奮鬥,到現在為止還算滿意。人生重在經歷,認真活對得起自己就好。


沒有看評論,只是想講一下自己的經歷,然後得到一些指導。
先說我自己:今年23歲,今年從一個城建類的普通二本畢業,專業土木工程,現暫時在一個地下人防設計單位上班。我家裡是做機械製造生意的,在鄭州這個小城裡算得上生活富足,衣食無憂,說的具體點,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大四上學期,我作為學校第一個交換生去了英國一所大學進行為期半年的交流學習。這半年過得還算充實,學習、旅遊、交朋友,在今年4月份收穫滿滿的回國,趕上學校的畢業設計和畢業答辯。在UK的半年裡,我產生了在英國讀碩士的想法,跟家人商量,然後在我一個老師的幫助下,半DIY的把學校申請了下來,謝菲爾德的結構力學,還算挺滿意的。原計劃是在今年9月30號之前入學的,趕上發現姥姥肺癌晚期,也就沒趕上今年的入學,在家裡陪姥姥。謝菲爾德那邊,我申請了延遲一年入學。
姥姥終究還是沒熬過去,九月底走了。挺傷心的,姥姥對我最好了,小時候有好多年都是姥姥帶的我。我找工作吧,這一年也不能就這樣浪費了。到處投簡歷。在這中間,爸爸媽媽想讓我考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試神馬的,然後又說幫我托關係進一個好的設計單位,我都沒同意。自己面試了現在工作的單位,就先上著班。
說實話,姥姥的去世,對媽媽的打擊挺大的。原本我們跟姥姥住的就挺近,平常幾乎頓頓飯在一起吃,媽媽也習慣了有什麼心事就跟姥姥傾訴,現在姥姥走了,媽媽覺得很孤單,有點想要改變原本計劃好的出國留學的事情。爸爸現在年齡也大了,精力不如從前,自己一個人經營著偌大的公司也覺得有些累,而現在公司也正是擴大規模的好時機,爸爸就想想讓我回去接班。
問題出來了,我本科學的是土木工程,爸爸公司做的卻是機械製造。原本之前出國交換之前,我的打算是大學四年混完之後,回家接班的。現在事情成這樣的局面了,我對我的專業挺有興趣,想要繼續出國學習,堅持自己的想法。但是爸爸自己一個人奮鬥的成果,到頭來我不能接手,所以為現在特別的矛盾。
再者,我工作有兩個多月了,這中間對設計這個行業有了一些了解,再加上道聽途說的一些東西,覺得做結構這一行的,留不留學其實都沒多大用。一直想找一個現在在英國學結構的學長打聽一下情況,但是問遍周圍的,出國讀建築學的多,讀結構的沒有一個。現在我又對自己的決定產生了動搖。
限於我的生活閱歷,是出國留學,堅持自己的夢想,還是繼續爸爸的事業,這確實很難下決定。

話說我已經想好了,我想選擇我喜歡的路走,這樣我才有動力走下去。。。


我就不說general的情況了,好像也很難general,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比如我本科畢業拒絕了保送清華,因為還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就要去學術了。

工作一段時間收穫很多,更多的是市場給了我自信,原來自己並不是百無一用的書生。

在不斷的閱讀之外發現自己心裡痒痒的,一直很希望可以更多地了解歐洲,深入學習相關的思想和社會變化。於是申請出國了,帶著學術興趣,和對未來可能會繼續讀書的計劃。可能是我自己的問題,身邊好多都是工作希望再去讀一個自己心心念念的方向,有做金融但是希望可以去倫敦巴黎紐約讀個藝術史的朋友。也有一邊做投行一邊喜歡俄國文學喜歡納博科夫,打算申請個碩士好好研究一下納博科夫的。

可能這不是通常的情況,理性來說工作了再出國的人都是想要繼續進修促進職業發展或者遇到瓶頸了通過讀書來尋求轉機。也有人是在國內工作太久了,希望通過讀書換個國家生活,移民

相對來說西方的生活底線會比國內高,有些人不喜歡國內這麼汲汲於富貴的氛圍,嚮往歐洲加拿大那樣社會福利保障好山清水秀和樂且湛的生活。但我心裡並不覺得哪個更靠譜和不靠譜,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對當事人來說就是靠譜的。很多時候不用太多去參考別人都在做什麼選擇,關鍵是你自己的需求是什麼,然後儘力去完成它。

不一樣的阻礙可能有:

1,你身邊的中國同學相對都比較幼稚。這樣說好像很討打,但真的某種程度上大家不在一個節奏里。不過也不是什麼阻礙,一邊跟中國同學玩,一邊多和外國同學玩就好了。一般來說歐美的同齡人比中國的成熟,而且他們也比較多工作了之後繼續回來進修的。和他們多接觸也有助於自己了解歐美的就業市場和形勢,如果你是想畢業後留下的話。再加上語言文化生長經歷都不一樣,其實有挺多可以交流的點的,這部分會擴大人的視野和思維夾角,真的是打開世界的交流與交往。

2,體力精力可能不如身邊本科才畢業的同學。二十二三的小朋友熬個夜不是事兒,連續熬夜也不太是個事兒,但對你來說可能就是了。我連續熬夜之後覺得超級累,但身邊小朋友還可以繼續出去party。不得不服老。但咱們可以健身房走起,每天花一個小時時間鍛煉,也釋放壓力,挺好的。

3,對某些女生可能是問題,就是身邊男生普遍比自己小和幼稚,如果要交男朋友好像pool真的比較小。本來男生就比女生成熟得晚,如果男生年紀還小一些,不太容易在女生眼裡有魅力了。當然如果你遇到比你小二十五的小正太可以把握,未來或許他就進總統府了呢。開玩笑。現在二十大幾三十齣頭的女生們,兒童對她們應該只是可愛卡哇伊好想捏吧。對男生可能是件好事,可以比跟同齡女生一起更好展現自己的成熟魅力。但這就不是阻礙了。

本次回答來自棕櫚 ZhouMeng


大學畢業後在國內工作三年,很失敗,各種失敗,沒有妹子,沒賺到錢,沒有升職的希望,沒錢也沒能力自己做生意。

所以我決定出國。

念了個美國的MBA,專門學怎麼小本經營,怎麼白手起家的商學院,很屌絲的學校,卻對我很有益處。

然後在紐約找工作,工作幾年之後, 感覺自己很失敗,各種失敗,沒有妹子,沒賺到錢,沒有升職的希望。

不過這次不同的是,沒打算回國,我自己創業了。

自己的同學還有同齡的朋友已經是上市企業的一把手,也有些已經是在國內商海多年的成功人士。

可是我不出國就沒有我現在的小本生意。就沒有機會往返中美之間過自己的逍遙日子。

我覺得有工作經驗之後的好處就是知道自己要什麼,出國的目的明確,不過,僅此而已。


37歲,一個孩子的媽,碩士畢業後在大型國有設計院工作10年,一注,高工,再升至中層小領導,人生的軌跡已經可以預測到退休。很想去創業被批評沒有人脈關係;高齡去留學被評價極其愚蠢和破壞經濟效益的決定;就這樣,還是毅然辭職,摸著黑開始學雅思、做作品集投申請,按著計划去倫敦留學1年。對於有時候半夜做夢都會蹦出個英文單詞、對於不想用父母分文而又有留學夢的我來說,實現夢想的代價是昂貴的,但是畢竟夢想成真。也擔心過是否會帶來更好的前景和回報,但是未來的事情,誰知道?做好現在的自己吧。


第一次回答問題呀

我是工作了四年之後才選擇出國留學的 對於我來說 出國留學就是鍍金 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想清楚自己出國留學的目的 然後才能衡量其中的利弊 因為我自己知道自己出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的簡歷漂亮些 所以申請研究生的時候也下定了決心非名校不去 所以我也很明確 如果名校錄取了 我就去讀書 如果沒有 我就還是老實在國內待著了 有幸的確是出去讀書了

期間遇到的困難 我因為從小不是讀書那一掛的孩子 所以一直不喜歡學校和老師 大學本科 基本上不去上課 考試更是六十分萬歲型的(這點其實我覺得自己挺差勁的) 然後我最大的困難就是拿著普遍認為連普通學校都不一定能申請成功的GPA (2.6) 硬是要申請名校

我覺得我之所以能被錄取 肯定是工作經驗在起作用 不然我想不出為什麼學校要錄取我了
當然 申請的時候的確講究策略 找對學校 摸清學校喜歡什麼樣的 和自己是什麼樣的就容易多了 我申請的時候只申請了一所學校 不是賭博的心態 是我衡量來衡量去 也就那所有可能會錄取我這種的 (我自己其實也挺好的,除了GPA差點,別的都挺好的)同時 如果被錄了 我一定會去的

還有就是我在寫自己的ps的時候非常的實在 承認自己GPA不高 不故弄玄虛找借口(比如我雖然GPA不高,但班級排名很高這類) 然後我覺得我大學的老師是非常給力的 這個時候力挺我 (我就更加後悔當初沒有好好學習了) 他給我的推薦信肯定是非常肯定我的 非常非常肯定我的 才讓別人覺得想要給我個機會

真的去讀書的時候嘛 的確感慨自己長了不少見識 美國學校的很多東西都安排的非常科學合理 很多都很新鮮 自己也從來沒有那麼深切地喜歡過自己的學校(大家都是不喜歡自己學校的嘛,但畢業之後又超級愛校) 但是也還是感到很多很多的不喜歡的地方(我覺得我就是事兒多)比方說 學習內容 每天就是讀文章寫文章 文章寫起來真的是要多不負責任就有多不負責任 找理論依據的時候 或者是找事實依據的時候都是找有利於自己的來寫 真的是要多偏見有多偏見 但美國好像挺喜歡這種的 也可能是因為也沒怎麼太看重研究生的文章 所以也不去深究

好處是認識好多朋友 當然大多數都是比我小很多的 跟他們在一起很有趣 總是有新點子 很開闊思維 也很開心 沒心沒肺地玩 也沒心沒肺地學習 我是屬於喜歡玩的 當然 其他的已經工作的人可能會比我更善於利用這樣的機會去結交高大上的朋友 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常常國內的牛人來我們學校開會 學習 交流 訪問什麼的 他們比起在國內的時候更容易接近些

還有就是自己會經歷很多有趣的事情 培養自己的愛好 滑雪啊 滑冰啊 帆船啊 跳傘啊 各種培養

說說金錢成本 在美國真心覺得花錢如流水 也是我比較能禍害吧 反正省的人也挺省的 我自己是真的花了很多錢 但是對於我來說 因為簡歷漂亮了 以後的回報也是大大滴 同時 美國的這兩年經歷 不是錢可以衡量的 虛榮地說:我以後都可以頂著漂亮的學歷到處顯擺了 正兒八經地說:我收穫了對中國更客觀的認識 對美國更理性的認識 有了從世界範圍看問題的角度 更好的跨過溝通能力 管理時間的能力 還有 我認為最最寶貴的 我收穫了更健康的心態 更加包容 更加願意欣賞別人 更加願意原諒自己 知道珍惜健康的身體 一言以概之 就是活得更實實在在了
要說學到多少知識 我總覺得知識是無止境的 也不是非要上學才能學到的 經歷才是最關鍵的 當然是針對我這種雞肋專業來說的 別的專業我相信一定是有乾貨的

說說時間成本 26歲留學 這會兒也是大齡的 兩年的時間 也不間斷地在做自己一直做的工作 對於工作了的人 我的經歷是讀書其實並不意味著跟從前的一切一刀兩斷 反而應該積極維護好自己曾經積累的東西 最主要是曾經積累的朋友(不管是什麼樣子的朋友) 多跟朋友們分享(注意是誠心誠意分享,不要顯擺) 會有意想不到的靈感 你和你的朋友們的靈感都會被激發 很有趣

語言問題 我剛剛開始在美國生活的時候 真的各種挫敗感 明明讀文章的時候什麼都懂 自己寫的時候也什麼都寫得清楚 一到說就心裡沒底 一句話在心裡默默綵排好幾遍 後來是上了一門課 每堂課硬是被逼著即興演講 即興辯論 每個人都得站在講台上講 一個都逃不掉 到學期中的時候就皮實了 一上課就開始亂扯 什麼都扯 什麼初吻 失戀什麼的 全都扯 到學期末 最後的新聞發布會的時候 簡直就是一教室人吵成一團 然後就好像打通任督二脈了一樣 再也不怕說英語了 管是對還是不對 一頓說 找各種話題說 所以 我覺得臉皮厚就對了 花錢都花了那麼多了 也該讓美國聽眾朋友們知道知道咱這錢不是白花的

總之 想清楚就做 做了就不後悔唄

第一次回答問題 語言有點俗 好像不大符合這個平台的氣場 不過是大實話

加油啦


為了夢想,一個高復後就一直渴望的名校夢。

辭去大使館工作,選擇出國再讀一個碩士。

我的成績並不優秀,但高考超常發揮,進了全班前五。然而,距離像北大清華復旦這類名校還是遙遠的。

那時我想再試試,也行還能更超常發揮。出於對自己實力的過分自信吧,我選擇回來高復。

結果,還比第一次考試低了三分,從原來的一本學校,到了二本。

也許是本科的挫敗使我的內心深深紮下了名校的夢想。牛津劍橋哈佛耶魯的國外名校更是像亦幻亦真的夢之庭院,美好誘人卻遙不可及。

試想一個二本高復生還可能有機會進入世界頂級名校嗎?

在後來的第一次申請留學中,我連去嘗試牛津的想法都沒有,最高名次的學校是愛丁堡大學,後來語言成績也是驚險踩線通過。

在愛大的奮力學習和活動,我的成績取得了全系第一,課外活動豐富,從主持愛丁堡地區華人春晚到只身前往非洲調研。

在學期末,我突然又燃起了申請牛津的念頭。可惜,失敗了。

這樣的名校念頭在之後忙碌的實習和工作中隱退了。臨近畢業,我先到了聯合國實習,在韓國辦事處,細節可以看我的live ( 如何申請聯合國實習和工作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由於聯合國實習的優異表現,我獲得了一封導師的推薦信,並開始憑藉愛大出色的非洲研究背景和聯合國實習經歷尋找工作。

在這過程中,我又不自覺地去嘗試申請牛津的碩士。我已經有一個碩士,但看到牛津,還是難以控制地去申請。我當時跟自己說,事不過三,這是最後一次,進不了牛津,我的名校夢就該醒了。

申請後,就放著,沒去管了,慢慢不記得了。

聯合國實習剛結束,我就收到了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駐華大使館的工作offer,擔任秘書兼翻譯。

使館的工作非常輕鬆,我們休四種假期,基督徒假期、穆斯林假期、尼國的假期和中國的假期,每天早九晚五,另加午休兩小時,收入稅後約八千。

時間多,可以掙外快,教英語、教外國人漢語,參加各國駐華使館的各色活動,幫助使館官員對接項目等等,有多種渠道創收。

當然工作中也會有些不愉快的地方,比如中方員工的地位低於外籍員工,工作的內容有時也很無聊,那種每天8小時無所事事的生活對一個年輕人來說也是難熬的。

在三里屯紙醉金迷的生活,有時會煩惱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另外,作為南方人,對北京的氣候也不太適應。

不過作為剛畢業的小碩士生來說,工作安定,收入不錯,受人尊敬,以後還能回國際組織工作,也挺滿足了。

但一池水泛起漣漪,因一天早上的一封郵件,「Congratulations」,牛津的offer。說實話,我當時還在睡覺,打開看了看,又回去睡回籠覺。等醒了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高興啊,高興得都哭了,從2011年本科畢業到2013年入職使館,這3年的努力沒有白費,證明哥有實力有能力踏進牛津的門檻了。多年的夢突然實現,都感覺不太真實!

我第一時間給父母打電話,父親念過幾年書,還知道牛津是什麼,他特別高興;母親沒念過書,她倒沒什麼感覺,問了我一句,「你要辭職去再讀一個碩士?」

這個問題讓我沉默了。

工作不錯,簽了三年的合同,剛入職就辭職?

根基不穩,之前積累的人脈,出國回來又要重新開始?

出國留學費用巨大,特別是牛津劍橋,家裡負擔得起嗎?

又是一個碩士,我多要一個碩士何用?

25歲了,因為高復已經比別人晚了進入學校和社會,再去讀書,出來就更晚了,怎麼跟年輕人拼?

好多好多的問題,夜夜失眠。

父母不太支持我去,寧願推遲幾年再讀,不急於一時。幾個好友,鼓勵我聽從內心的想法,趁年輕還能瘋狂。

決定最後都要自己做的。

我很清楚地記得我父親問我為什麼想去牛津,愛大已經很不錯了啊,你將來想做什麼?

我脫口而出說,因為它是牛津啊,世界名校,我為了實現它,付出了多少努力。工作是一輩子的事,但這樣一次體驗也許過了就不會再來。這次沒成功,將來工作久了,我還是會再試的。

我感覺像把心裡話一下全部倒出來的感覺,特別爽!

過了一晚,父親打電話給我,他和母親商量說,既然你一定要進,晚進不如早進,去吧。

實話說,家裡的支持是我堅定入讀的第二動力。

之後,我申請獎學金,成功獲得了1萬英鎊,使館的同事非常支持鼓勵我,大使還特意為我寫了封工作推薦信,以後還想回來也行。

夜深了,更多的細節,歡迎來我的live。

二本高復生到帶獎入讀牛津

第一次高考超常發揮後為何選擇高復?出國留學的顧慮和準備?三次雅思考試失敗又怎麼進的愛大?做了什麼讓我免試進入牛津讀書,還拿獎學金?本次live我會分享自己從高復生一路走來,最後逆襲牛津的經歷。我會分享其中的重要節點,怎麼造就簡歷中亮色的經歷,再讀碩士的內心考慮,怎麼拿牛津大學獎學金等。

本次 Live 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 高考超常發揮後為何又高復?工作與讀書的選擇 ? 為何選擇出國讀研,非洲研究專業怎麼進入眼球 ? 在愛丁堡做了什麼讓我有信心去嘗試牛津 ? 三次申請牛津,為何最後成功了,還拿到10萬元獎學金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我1989年生,南方人在京念書,兩年制專科文憑,2011年初參加工作,一直在同一個行業工作,服務同一個客戶三年,2015年底辭去工作,2016年第一天啟程去腐國念書。

————————————————

【2015年】
3月時有留學的念頭,但僅僅只是想想而已;
4月初和兩位有過留學經歷的朋友聊天后,堅定了想法;
5月從各種渠道找中介,最終在兒童節前一天和中介簽訂合同,開始籌備;
6月準備材料,遞交並申請2016年1月有碩士預科開學的腐國學校;
7月備考雅思,拿到3所學校的有條件offer,雅思需要達到 5.5(總分和四個小分)
8月底開始第一次雅思考試,遇到雅思大規模抽查,很晚出成績;
9月底第二次考試;
10月份在等待成績中度過,同時工作也遇到了很大變動,準備跳槽;
11月月初,拿到第二次成績,沒有達標;辭職信寫好,但在知曉成績後一周內,中介告之若我想去,可以申請三個月語言班;於是果斷提辭職,訂好語言班和宿舍;
12月和朋友告別,工作交接,行李準備;

【2016年】
元旦那天,離開北京,離開中國。

————————————————

以上是大背景,至於為什麼出國,原因很簡單:

1. 剛滿26歲的我某天做夢夢見自己30歲的樣子,還是像現在一樣的生活,按時上下班,工作不會少,仰望自己喜歡的一切;我害怕變成井底之蛙。
2. 想進入好企業,但HR總會拿學歷當擋箭牌,其實我知道這並不是事兒,但我不希望這成為「好心人」的借口;我想在最快時間內拿到碩士學歷。
3. 我喜歡上了一個女生,覺得自己現階段還並不能達到我自己對於她另一半的幻想的要求;我想變強。

————————————————


由於本人英語不好(兩次高考,英語分數都沒超過60分)本科院校並不是985、211,也不是學霸(GPA 3 以下),大學的專業還是兩年制專科(我專業的下一屆就升為三年制,心酸),所以能接受我這樣背景的學校可能並不看你的背景。(只是我個人體驗)

而我到腐國呆了3周(語言課),擁有工作背景給我帶來的感受如下:

1. 老師說的教學方法我都能接受和理解,並且能和中國式大學教育對比;
最明顯的就是,同樣教雅思,國內都是應試教育,用很多「小技巧」來讓學生成績提升,而這邊的語言班,是教你英語世界的思維邏輯,如何用好英語,而不是只是為了應對考試。

2. 對於老師拋出來的問題,因為我有很多社會經驗,所以說出去的話和周圍小我四五歲的學生相比,更加有邏輯。

3. 我很明確我來的目的:長見識,拿學歷,練英語。所以生活和社交圈就很簡單,上課積極和老師互動,課外找機會逮老外聊天,參加學校組織的一切能鍛煉自己英語的活動;
所以很多華人的小圈子我並沒有去融入,男孩子聊打遊戲,女生聊購物,這些似曾相識的感覺我拒絕再體驗。

4. 能很不要臉的說英文,正是因為我已經拋棄了原本辛苦建立的一切,來到異國他鄉,若連主動開口說話都不敢,那真是白來一趟,也浪費了工作中積累的「厚臉皮」。所以課上我很積極和老師溝通,老師自然注意力會多放我這裡;同時我也力爭每天跟一位朋友或者陌生人,不間斷聊5分鐘的英文。(在國內我是語死早,自信心不足,且不太願意和陌生人聊天,傾向於打字溝通)

5. 由原本自給自足花錢不計算,到現在計算每一次開銷,消費觀念的轉變我還在適應中。


至於上述的感受帶來的效果,如下:

1. 跟班上唯一一個老外學生建立了學習夥伴關係,每天只要在學校就會跟他用英文聊天,雖然兩人都在學語言,但至少增加了自己說英文的時間和頻率。
(他來自沙特,30歲剛結婚沒多久,家裡有工廠,工作幾年後決定出來念書,巧合的是我和他在本校的學習計劃都是語言+預科+碩士,碩士專業都一樣)

2. 第一次參加國際學生歡迎趴,搭訕了四位隔壁學校的大一新生(來自美國),一路都跟他們玩,他們也很照顧我,很多對話發現我沒聽懂,就放慢語速來解釋,真的很感謝他們!
他們也誇我說英文沒有中國人的口音,我很高興,不害怕主動開口說話。

3. 參加學院雜誌社,主動請纓辦一個欄目,這樣我有更多機會說英文和練習英文寫作、聽力。

4. 常常一個人去處理各類事情,去銀行,去購物,去咖啡廳,去拍照,聽力和口語以及語感得到非常大的提升,自信心也提升。

5. 最重要的還是成績提升(語言課最終還是會用成績來送人回國):
昨天考完閱讀和寫作,閱讀能力明顯比之前國內提升一點,對照答案後,預估分數 5.5 (最後一次雅思閱讀分數 4.5),寫作分數下周出,但感覺很久沒寫了沒有發揮好(這點需要自我反省)
今天中午考完口語,由於我平時話多,所以並不緊張,最後老師說按照這樣來,最終分數會是 6.5;(最後一次雅思口語分數 5.5)
明天上午考聽力,只希望一切順利。

6. 跟學院大廳的工作人員熟絡,她們知道我迫切想要提升英文的想法,所以很多學院內的活動消息都第一時間通知我,同時也給予很多生活上的幫助。

7. 在國內有獨立生活的經驗,所以很快適應國外的生活。比如下廚,比如添置生活物品(無用物不再購買)等。

其實說了這麼多,我也不知道自己未來在哪,我見過很多海歸回國後的境遇,也得到過一些長輩對於我人生規劃的不滿情緒,但我知道我只有硬著頭皮往前走下去,才能成為更好的人,才不會讓愛我的朋友和家人難過;沒有任何退路,這可能是那些剛念完大學或者高中的學生沒法感受的吧。

孤注一擲。


不喜歡的工作=煎熬的一天*一輩子
向後退兩步是為了跳的更高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英語 | 出國 | 大學生 | 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