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的陣型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古代小說中(或是古代兵書?)有十大陣型,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天地三才陣,四門兜底陣,五虎群羊陣,六丁六甲陣,七星北斗陣,八門金鎖陣,九字連環陣,十面埋伏陣。更加神奇的恐怕要數薛仁貴的龍門陣了,直有以一敵百之勢,以至於後來龍門陣經常被後人提及,在四川等地區成為聊天的代名詞。那麼,古代兩軍對壘時是否真的會擺出不同的陣型,陣型的威力是否如傳說中的那樣可以以少勝多以一敵百呢?有沒有對古代軍事比較了解的知友解惑一下?


打仗沒陣型,等於耍流氓,古今概莫能外。

古代軍隊的戰術主要就是靠陣型實現的。因為通訊手段基本為0,聲音傳不遠,旗子看不到,煙火和樂器比較單調,傳令兵跑的慢還會被殺傷,機械化的陣型是唯一能實現將領意圖的。對於士兵來說,你只要記住你旁邊是誰,是應該和別人站橫線還是斜線,至於其他的有士官把握,軍官管一大片。將領管得管不到軍官,那還真不一定,祈禱大家正常發揮吧。

就不說古代軍隊了,你去看原始部落戰爭,就十幾個人,照樣有索敵,前鋒,中堅,兩翼騷擾,遠程輸出,物資保管。那可是幾萬年前就有的了。

兩邊包抄這是最簡單最通用的陣型了,傻子都會用,用的好不好就看將領的控制能力和士兵素質了。漢尼拔兩邊包抄以少打多,但是包抄前那幾個小時的陣型對抗才是真本事,所以人家是戰略之父。腓烈特大帝靠斜線陣打遍歐洲無敵手,在當時傳的比諸葛亮八卦陣還神,阿貓阿狗都用斜線陣,全都東施效顰了。有人問運動戰有沒有陣型,如果說是追討逃兵,那只有小隊陣型。如果是行軍,知道押糧隊吧,如果亂排一氣,可能別人突然襲擊的時候你無法轉換成防禦陣型。

古代部隊非常強調士氣的作用,一旦被衝散,士兵就無法關注正前方,會被敵人從側面幹掉,10個人排好,100個人都沖不散,10個人分散開,對方只要10個人就可以對付你。典型見《勇敢的心》。19世紀對付騎兵,靠的就是非常死板的陣型,只有特定的幾何圖形才能分散騎兵的衝擊力。典型見《滑鐵盧》。變陣也是真的,看《天國王朝》中間帶十幾個人衝鋒的部分,基督徒變一個陣型,穆斯林馬上變成對應的,雙方一直是動態的。

其實陣型根本的意義在於發揮部隊火力和防禦力。羅馬軍隊的盾牌陣是最典型的,也是最好理解的。最極端也是最難理解的就是19世紀火槍的排隊槍斃了,你可能覺得當時的人傻透了,但是當時的火槍打中的全是目標隔壁的人,不是大家一起射,可能一場戰爭下來一個人都不會死,不要笑,這種事很正常,因為當時的火槍誤差非常之大。這也說明陣型是和科技水平密切相關的。典型見《光榮》《最後的武士》

到了現代,陣型更重要了。蘇軍二戰前的作戰手冊,幾百頁只有十幾頁是說防禦陣型的,到了戰爭後期,手冊有一半都是防禦陣型的內容。蘇聯二戰陣地布置的變化,從橫線式強調衝擊力的陣型轉換成強調防禦力的縱向陣型,就是為了防止裝甲部隊集中力量突破。與古代步兵抗擊騎兵的情況很類似。掌握這套陣型前,蘇聯的陣地100%會被閃電戰衝破,只能靠戰略縱深消耗敵人力量,換了陣型後,蘇軍完全可以在第一時間阻止德軍戰術衝擊,安排戰略就自由多了。詳見《解放》。

很多奇怪的陣型背後都有複雜的科學設計,比如蘇軍反坦克據點的布置,外行人看可能會覺得非常滑稽,有些細節似乎還違背直覺,只有你自己挨了炮彈才知道為什麼會布置成這樣。

另外,提到一戰的衝鋒,大家就想到索姆河戰役士兵站一排前進,這其實和排隊槍斃關係不大,主要是因為在經過無人區對方的火力都是縱向射擊的,站成一橫排能最大限度減小命中範圍。如果進入對方陣地,機槍就是橫向射擊了,這時候就要排成縱隊迂迴前進。至於走的慢,不是為了保持陣型,而是當時每人都背了40公斤的裝備,實在跑不起來。我們看的電影主角一般是英軍,而當時法軍衝鋒是裸奔,全是跑過去的,傷亡小很多。

其實我推薦大家去看電影,好萊塢請的歷史學家比羅貫中可要靠譜多了。(無腦爽片另說)古代的歷史學家沒有條件去考古,也沒有條件自己出兵驗證,修昔底德雖然親臨戰場又是將領,但是文字描述畢竟不直觀。現代歷史學家有非常充實的史料,表現方式也多樣化,最後大家看到的就是直觀的影像效果。電影確實比不過學術文章,但是能騙來幾億美元拍騎馬砍殺和排隊槍斃的導演,花錢請來的顧問都是世界頂尖的歷史學家。斯皮爾伯格的御用顧問是Stephen Ambrose,《兄弟連》的作者,BBC 74年的二戰紀錄片也是他顧問的,算是現代史的權威之一了。有些現代戰爭電影,歷史顧問是該戰役的指揮官本人(比如葉廖緬科元帥),說人家不權威就有點荒唐了。

另外,並不是「凡是戰爭電影細節就一定可靠」,而是「細節可靠的戰爭電影才會名留青史」。能被拿出來當例子的電影,都經過全球無數歷史愛好者的常年點評,基本可以說是100%的純金了。

比起陸軍,海軍和空軍對陣型的要求更嚴格,因為相比士兵,海空軍的單位數量更少,都是機械化單位作戰,運動速度,轉彎半徑,火力投射速度,基本都是定死的,因此可以完全當作幾何學問題解決。

海軍嚴格到50艘船,沉了49艘,你也得在你的位置上呆著。亂跑分散火力不說,很容易出現誤傷,還會導致海軍最大恥辱——撞船事故。而對幾何學的理解,最典型的就是T字陣,由於軍艦首尾火力弱側舷火力強,所以T的橫位是兵家必爭之地,而且還能在橫豎的交叉點形成以多打少的效果,20世紀初的海戰,誰擺出T字陣就等同於贏了——結果往往雙方排隊賽跑好幾天,以毫無美感的交叉亂戰結束。

二戰更過分,大西洋之戰,英國為了對抗德國潛艇要求運輸船編隊,靠數量換取生存量,但是德國也採取潛艇編隊對抗,船隊理論幾乎破產。英美兩國為此差點打起來,最後是依靠空軍護航和新的雷達技術才擊敗德軍潛艇。所以陣型和軍事技術水平是嚴格對應的,可能理論上很有效的陣型,就因為缺乏某一個發明而變得完全無用。

空戰的三機編隊,四機編隊,二機編隊,都和當時飛機性能和作戰需求有嚴格的對應關係。從戰術角度說,4機是最合理的,3機也可以,但是隨著飛機速度提高,維持編隊越來越難,基本都是2機編隊了。攻擊機都是多機編隊,因為有引導機的概念,蘇德戰場還模仿上杉謙信搞過車懸陣。轟炸機編隊是為了互相掩護右機的火力和觀察死角。大規模空襲,編隊沒編好,你可以報告指揮官,要求降落,取消作戰,指揮官真的會同意——編隊不對飛過去等於當靶子讓對方射,而且基本炸彈也都扔不到點上。陣型就是有這麼重要。

做了個圖片,主要是古戰的。有功夫回頭截點現代戰爭的陣型,不過主要都是蘇聯電影,不太好找。

灌水,飛機的。

灌水,飛機的。

http://t.cn/zHdhl8V (二維碼自動識別)


3月10號更新一張基佬方陣圖,小夥伴們好熱情,謝謝點贊,等我這幾天加完班,再來填坑

看到這個問題,我忽然想起還有個半年前的坑。
再填一填搬運一發uestion/22993399/answer/52575148
多圖預警,手繪福利,我是一個靈魂畫師。
簡述一下陣型的發展歷史。
波斯戰車當個封面。


前言
英法聯軍炮轟蒙古騎兵的場景已經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經典畫面。不過要說起1000多年前,南朝宋武帝就有帶著幾百人殺退幾萬農民軍的戰績,很多人一定會覺得這是吹牛逼,然而如果理解了軍陣真正的意義,就會知道,並不是只有槍炮打土著才能開啟無雙模式。

讓我們慢慢說起吧,受影視劇和遊戲的影響,提起古代的戰爭,很多人想起的是一種上帝視角。

這樣的畫面看多了,是不是覺得一切盡在掌握,是不是大吼一聲為了部落~~~小弟們就衝上去把敵人砍成了肉渣?

這樣的畫面看多了,是不是覺得一切盡在掌握,是不是大吼一聲為了部落~~~小弟們就衝上去把敵人砍成了肉渣?
然而,小弟們把看到的畫面並不是這樣的,而是這樣的

要是真這麼喊了,結果就是這樣的

要是真這麼喊了,結果就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去食堂打飯,要排隊,讓小弟去砍人,也必須按照基本法,要排隊:

這樣感覺好多了。

這樣感覺好多了。

陣法的發展,我們可以簡單的分成兩條線來講,一個是基本的陣型,按哪種方式排隊,各兵種如何站位,兵種間怎樣配合,這是兵法中的「正道「,正道的形態取決於武器的發展,按照這些基本法,可以把古代陣型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戰車時代、步兵時代、騎兵時代、各兵種都發展成熟,相互配合的時代、直至火器時代。
另一條線是偷襲,包抄的方法,這是「奇道」,奇道沒有太固定的模式,使用方法依託於「正道」,是對「正道"的運用和發揮,所謂"以正合,以奇勝」--這個我會結合一些戰例來講。

正文開始
第一章、隆隆戰歌
遙遠的上古時期,戰爭的畫面就類似於古惑仔打群架,而打破這個局面的第一件大殺器叫做戰車。這是一部西周戰車

我們可以腦補一下,當古惑仔們面對咣當咣當衝來的這貨,是怎樣一幅絕望的光景,戰車最早出現在西亞的亞述,大約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樣子,天朝最早有確定證據的戰車則是在商朝出現的。

我們可以腦補一下,當古惑仔們面對咣當咣當衝來的這貨,是怎樣一幅絕望的光景,戰車最早出現在西亞的亞述,大約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樣子,天朝最早有確定證據的戰車則是在商朝出現的。
軍事技術的發展,往往會帶來戰爭形式的改變,在戰車最初出現時,只是做為一種超級古惑仔來使用。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了戰車還有其他的用法,到了商朝的末期,最早的陣型出現在了天朝的軍隊里,也就是這樣

喂,這不就是隨便分了三塊嗎!

喂,這不就是隨便分了三塊嗎!
不不不,請仔細觀察,這不是普通的三塊!這三個方塊采日月之精華,得天地之靈氣,自帶BGM和主角光環,不管怎麼說,我們的軍隊不是古惑了,而是正名為「三師」。
從這往後,軍隊里開始有了編製和上下級,有了「乘」的作戰單位,老大在指揮的時候不再是一句為了部落~而是左軍給我唱支歌,右軍給我跳個舞,中軍給我上,干丫的。軍隊的命令可以一級一級傳達下去,古惑仔的時代結束了,未來是屬於轟隆隆戰車的。至於這三塊有什麼卵用,請腦補:
甲:小的們給我上
乙:中間的給我上
甲:小的們給我上
乙:右邊的從右邊打他側面
甲:小的們給我上
乙:左邊的頂不住了哇,往後退點,中間的給他點壓力
甲:小的們給我上,哎呀,左邊情況好像不太妙,小的們,撤。右邊你們撤啥,小的們給我上,左邊你怎麼又上去了,小的們,撤。。。

春秋時期,戰車戰法在天朝發展到了巔峰,這時出現了更完善的陣型

戰車中間夾雜步兵,謂之魚鱗陣,在此之前,一般是戰車對戰車,步兵對步兵捉對廝殺,有了此陣,兵種之間開始有了配合,步兵幫助戰車清理死角,戰車則可以保護步兵不受對方戰車太大衝擊。這個就是了戰車時代的基本陣型,也就是「正道」基本法。

戰車中間夾雜步兵,謂之魚鱗陣,在此之前,一般是戰車對戰車,步兵對步兵捉對廝殺,有了此陣,兵種之間開始有了配合,步兵幫助戰車清理死角,戰車則可以保護步兵不受對方戰車太大衝擊。這個就是了戰車時代的基本陣型,也就是「正道」基本法。
但這時的戰法仍然很死板,大約是這樣的,最精銳的部隊放在中間,差點的放在兩側,然後

大家都是趙老爺,趙老爺是文化人,我們打架的時候也要講道理~~~

大家都是趙老爺,趙老爺是文化人,我們打架的時候也要講道理~~~

但是隨著戰爭越來越激烈,不走尋常路的同學終於出現了,抱歉答主已經忘記這位同學叫啥名了,好像是鄭國的,就當他叫鄭老大吧,鄭老兄是這麼打仗的

他把精銳部隊放在了左右,比中軍突出一段距離,兩軍交接時,精銳部隊和對方的左右兩軍先接戰,對方的左右都是質量較次的部隊,很快就被突破,這時中軍接戰,左右精銳掃清對方後從側面包圍,對方中軍精銳也被強勢圍觀。這個圍觀陣型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雁行陣。
(畫外音,我勒個擦,這和說好的不一樣啊,這遊戲不是這樣玩的呀~~~素質太差了)

這場戰鬥在世界史上首開了戰陣中撩陰腿的先河,也確立了「奇道」的第一條基本法--取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我不需要在陣型的每個地方都取得優勢,我只需要在你的陣型上開個口子,然後圍觀你。在此戰之後春秋各國一發不可收拾,各種掃堂腿猴子摘桃直奔下三路,--由此可證天朝耍流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其他方面還有些落後的時期就已經在撩陰腿上大踏步前進並形成了成套的理論。。。

孫子兵法就記載了當時的十種陣型「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銳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水陣、火陣」。陣型使用的原則就是針對對方陣型的弱點處(側翼、後方)進行突破,突破後擴大戰果。如銳陣就是將隊伍排成三角形,以強化突破力為目的,圓陣則是造成一種沒有側翼和後方的狀態,鉤形陣則是以迂迴包抄為主。

這套理論發展到後來已經不再局限於野戰軍陣了,最終被孫武上升為國家戰略,他在進攻楚國時,不再直面楚國兵鋒,而是率吳國軍隊直接進入楚國國境內游擊,打擊對方後方。100年後,亞歷山大在戰爭中也開始使用迂迴包抄,300年後,迦太基名將漢尼拔使用了同孫武一樣的戰略對付羅馬,從此正式開啟了西方的撩陰腿戰法。

隨著人類的戰爭越來越不講道理,比武式的戰車戰法也開始顯示出各種弊端--只有在開闊的平原,雙方約定好地點和戰鬥規則,才能發揮效用。於是,另一次革命開始了。

第二章、死亡之牆
還記得魚鱗中間的小圈圈嗎,他們進化成了新的大殺器,重裝步兵,開啟了古代戰爭的第二個時代:

瞅啥,沒見過基佬啊!

瞅啥,沒見過基佬啊!

重裝步兵的戰法是列成密集的方陣,用人肉形成一堵厚厚的盾牆,抵抗戰車的衝擊力,在步兵的時代,戰車仍然威力十足,但戰車畢竟是高富帥的終極武器,能有幾百乘已經算是大國,而且使用環境十分局限,如果對方不講道理,從側面打人,只能在平原上向前沖沖沖的戰車就無法發揮全部的作用。

馬其頓重步兵,使用長槍排成一都刺牆,碾壓前進路上的一切敵人

從此戰車從戰場主宰降到了高級兵種的級別。希波戰爭中,訓練有素的希臘重裝步兵憑藉整齊的隊列,以鐵槍、木盾和血肉組成了一堵死亡之牆,一次又一次擊敗了數倍於已的敵人。後期的馬其頓更是憑此橫掃歐亞大陸,建立了古典時期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大帝國。

天朝的步兵時代緊隨其後,進入戰國後,各國的戰爭從理中客的不準吐髒話變成了唾沫亂飛的撕逼大戰,各國紛紛組織起自己的步兵力量


秦朝統一全國時,這種戰法達到了完美的巔峰,兵馬俑就向我們展示出了這種完善的重步兵軍陣

左中軍和將軍陣分別是挖出來的123號坑,右軍是我腦補

左中軍和將軍陣分別是挖出來的123號坑,右軍是我腦補
左右軍以著甲的弩手為主,估計是遠近程兼顧的兵種,中軍前方布置不著甲的弩手,後方則是戰車和重步兵的混編陣列。遠程兵種形成一個U字型,這種陣型比較適合弓弩集中火力,側面同時布置了一些輕裝的戰車和騎射手,可以利用機動優勢襲擾對方側翼,兵種之間的相互配合已經到了十分成熟的地步。

就在同一時代,西方也不約而同的採取了和東方類似的軍陣,同時他們也開始發展了撩陰腿,其原則和天朝類似,由於這個時代已經有了初級的騎兵,撩陰腿的效率也就更高了,天朝在這個時代陷入了攻城守城玩戰略的撕逼中,沒有什麼特別的野戰戰術,所以我這裡講兩個西方的戰例來展現下加入了騎兵的田忌賽馬。首先是迦太基和羅馬的一場著名戰鬥,迦太基的指揮官正是大名鼎鼎的漢尼拔,此戰也是他的封神之戰。

義大利的漢尼拔,繼承了鄭老大的光榮傳統,在這一刻靈魂附體!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不是一個人~~~~~~

義大利的漢尼拔,繼承了鄭老大的光榮傳統,在這一刻靈魂附體!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不是一個人~~~~~~
兩翼放置騎兵,機動性強於鄭老大的戰車和步兵,因此也更有效率。
再來看一個比羅歡樂的,漢尼拔智商碾壓羅馬軍。

漢尼拔在翻躍阿爾卑斯之後,進入了義大利北部山區,羅馬軍團奉命攔截,而漢尼拔略施小計,從布防的缺口鑽了進去,羅馬軍心中一慌,趕緊去追,這時漢尼拔在羅馬所修的大道上大搖大擺的走著,羅馬軍就要追上時他走到了一個山坡處,拐角後往坡上一縮,羅馬軍在路上繼續急匆匆的追趕,然後天空中突然傳來一聲。

漢尼拔在翻躍阿爾卑斯之後,進入了義大利北部山區,羅馬軍團奉命攔截,而漢尼拔略施小計,從布防的缺口鑽了進去,羅馬軍心中一慌,趕緊去追,這時漢尼拔在羅馬所修的大道上大搖大擺的走著,羅馬軍就要追上時他走到了一個山坡處,拐角後往坡上一縮,羅馬軍在路上繼續急匆匆的追趕,然後天空中突然傳來一聲。
德瑪西亞!

第三章、金戈鐵馬
在上一個時代,騎兵的效用還有很多限制,剛才的戰例中,騎兵都是起到一種襲擾包抄,衝破缺口括大戰果的作用,由於沒有馬蹬,步兵時代的騎兵大多是這樣的:

天朝的騎兵是跟游牧民族學來的,也就是胡服騎射。最早的騎兵以弓弩為主要武器,由於馬背上相當不穩定,騎射手的射程實際上非常的短,作用也很有限。亞歷山大的軍隊中很超前的使用騎兵進行近戰,但也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無法衝擊步兵的正面。

天朝的騎兵是跟游牧民族學來的,也就是胡服騎射。最早的騎兵以弓弩為主要武器,由於馬背上相當不穩定,騎射手的射程實際上非常的短,作用也很有限。亞歷山大的軍隊中很超前的使用騎兵進行近戰,但也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無法衝擊步兵的正面。
雖然最早使用近戰騎兵的是西方,但是東方後來者居上,在公元4世紀左右貢獻出一項改變了世界的發明,那就是馬蹬。騎兵由此進化為新的大殺器。
(北魏鐵罐頭圖坑位)
通常的印象里,鐵罐頭總是出現在歐洲的戰場上,東方各民族似乎不喜此道,但實際上這只是因為天朝的電影拍的不如西方好。。。最早的鐵罐頭出現在西亞,但是最早形成恐怖戰鬥力的,是在中國南北朝的戰場上。
重騎兵對步兵有著碾壓式的優勢,而這時要剋制重騎兵,唯一的辦法就是拿重騎兵與之對沖,所以這個時期的戰法十分的簡單粗暴

(聖殿騎士團圖坑位)

(聖殿騎士團圖坑位)

但很快就有聰明人發現了可以限制重騎兵的利器,那就是

於是撩陰腿再次上線,公元5世紀,南朝宋軍沿黃河一路北上長安,途中北魏數萬重騎尾隨宋軍,宋軍沿河擺開陣式,用戰車檔在陣前,弓弩手躲在車後,先用一些很弱的弓箭做做表情,本來有些迷茫的北魏重騎見之大笑,表示你們一群渣渣,沖~~~

於是撩陰腿再次上線,公元5世紀,南朝宋軍沿黃河一路北上長安,途中北魏數萬重騎尾隨宋軍,宋軍沿河擺開陣式,用戰車檔在陣前,弓弩手躲在車後,先用一些很弱的弓箭做做表情,本來有些迷茫的北魏重騎見之大笑,表示你們一群渣渣,沖~~~
這時宋軍弓弩齊發


魏軍陣前騎兵開始被射倒,擋住了後面騎兵前進的路線,同時又配合戰車擋路,一時間前後踐踏,潰不成軍,數萬重騎就此被幾千弓弩手掀翻在地。
(評論指出,這裡不是弓弩的功勞,又翻了下書,完整的故事是,"裕先命寧朔將軍朱超石戒嚴,白既舉,超石帥二千人馳往赴之,齎大弩百張,一車益二十人,設彭排於轅上。魏人見營陣既立,乃進圍之;長孫嵩帥三萬騎助之,四面肉薄攻營,弩不能制。時超石別齎大鎚及千餘張,乃斷長三四尺,以錘錘之,一軋洞貫三四人。魏兵不能當,一時奔潰,死者相積"--弓弩射了一圈沒有擊潰魏軍,隨後戰車上掄起大鎚把魏軍幹掉了,這是步兵加戰車相互配合幹掉重騎兵的戰例,只說弓弩是有點片面,感謝指正。)

第四章、相生相剋
從唐朝至兩宋,各種克制騎兵的戰法出現了,重騎兵雖然仍然很強,但已經不再完全的碾壓了,各類冷兵器兵種在這個時期均發展成熟,不再有完全統治力的兵種,下一個時代,是百花齊放的時代,小說電影里,陣型中的相生相剋開始上線。這個時代,各兵種發生了下面這些變化。
近戰騎兵逐漸放棄了重型長兵器,從馬朔改為長矛,再改成馬刀,戰錘。馬匹著甲也越來越輕,最後形成了人著全身甲而馬不著甲,使用馬刀戰錘等短兵器的形態,從一味強調衝擊力變為兼顧衝擊性和機動性。在陣型中承擔突破拉扯和包抄的功能。
單純的騎射手逐漸消失,最後成為近戰騎兵的副業。最終成為遠程騷擾拉扯,近戰又能突破的古代騎兵終極形態:蒙古鐵騎
遠程步兵弓弩結合。弓用來保持射程和火力,對付輕甲,弩用來對付重甲。形成多層次多用途的火力輸出。
部分近戰步兵丟棄了盾牌,改為著重甲,使用長兵器,用來防守騎兵,同時兼顧步兵對戰。使用短兵的步兵也將盾牌改小,著重靈活性,用來對付敵方步兵。
由此形成了騎兵克制短兵步兵,被長兵步兵克制,遠程步兵保持距離時克制其他兵種,近身後被其他兵種克制,長兵步兵被短兵兵種克制的局面。
(唐朝陌刀將圖坑位)

這時的陣型基本法也不再有唯一的正解,而是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講究配合。

唐朝六花大陣

這是最接近「八封陣」的一種實戰陣型了,當然,並沒有讓人迷路的神奇功效。這個陣型的最大優勢是沒有弱點,適合防守,圓陣的2.0版。他的前後左右都一樣,沒法迂迴包抄,這個陣型的設想是,中軍結成圓陣防守,外圍設置六個小陣呈圓形排列,騎兵在陣中機動。如果敵人攻擊其中一個,臨近小陣和機動騎兵就從側翼援助。如果敵人攻擊中軍,小陣就對敵人進行合圍。

這是最接近「八封陣」的一種實戰陣型了,當然,並沒有讓人迷路的神奇功效。這個陣型的最大優勢是沒有弱點,適合防守,圓陣的2.0版。他的前後左右都一樣,沒法迂迴包抄,這個陣型的設想是,中軍結成圓陣防守,外圍設置六個小陣呈圓形排列,騎兵在陣中機動。如果敵人攻擊其中一個,臨近小陣和機動騎兵就從側翼援助。如果敵人攻擊中軍,小陣就對敵人進行合圍。

還有其他回答中有的宋朝「平戎萬全陣」,此陣也是十分複雜,看名字就知道此陣試圖用一種方法吃遍天下,但是太過呆板,通過剛才舉的一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陣法的使用需要將領臨機應變,看到個山坡拐過去把腿伸出來,這才是好將領,事先排好一種陣式不做變化,最後結果就是,遼軍看了一眼好不容易哼哧哼哧擺起陣來的宋軍,然後默默的繞走了。。。由於這個陣型並不是十分有效我就不細講了。

蒙古口袋陣


此戰法就是先用騎兵遠程襲擾,把敵人搞得很煩,然後去追騎兵,簡單交手後騎兵佯敗將敵人引入口袋陣,口袋陣的中間是衝擊力較強的精銳騎兵,這時直接沖身敵陣,一開始就分在兩翼的步兵再跟上包個圓。
所以不要再說蒙古騎兵放風箏放死歐洲鐵罐頭了,也不要再說蒙古騎兵突不動鐵罐頭所以打不過歐洲精銳了,傻沖是打不贏蒙古人的。實際上,蒙古軍繼承了隋唐遼金兩宋的發展成果,已經是一支成熟的第四世代軍隊,各兵種的配合戰法都很成熟。只是騎射更加亮眼罷了,而當時的歐洲還停留在第三代的重騎端槍突突戰術中。
(蒙古騎兵圖坑位)

第五章 炮火轟鳴


未完待續


~~~~~~~~~~~~~~~~~~~~~~~~~~~~~~~~~~~~~~~~~~~~~~~~~~~~~
不用待了,答主已經把這事忘了→_→


答半天完全偏題,象徵性的補救一下。陣型當然重要!但不見得比戰爭中的以下要素更重要:

  • 人數:少勝多固然不少,但更多的是以多欺少。
  • 士兵素質:還可以進一步細分為紀律程度,身體素質,訓練程度。
  • 裝備:當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只靠169人就征服了超過500萬人口的印加帝國。火器加馬匹成就這一神話。
  • 兵種相剋:雖然不會有帝國時代里設定得那麼變態(騎兵克步兵,步兵克戟兵,戟兵克騎兵,投矛克弓手,法師克步兵(這是什麼鬼!),駱駝兵克騎兵),但這一切確實都還是有原型的。
  • 士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個不用解釋了吧。
  • 後勤補給:漢尼拔牛不牛?隆美爾牛不牛?再牛沒補給還是不行。
  • 地形:溫泉關(300勇士)也好,赤壁也好,聖盔谷也好,地形才是主角。
  • 運氣:是的!真打起來,運氣可能真的也會比陣型重要。這個不能多說,多說拿破崙都是淚。


@孟德爾 的回答很全面了。我來補充點我知道的冷兵器時代相關的內容。


西方
西方冷兵器時代的陣形基礎是方陣。若干個方陣再組合成真正的戰陣

最早的方陣當然就是希臘方陣了。重型圓盾加長槍(一般長2米多吧)。但因為早期的城邦戰的戰士都不是職業軍人,所以陣型比較隨意,一個方陣多少人得看這個城邦有多少人了,但通常會盡量排到8人的縱深。

希臘方陣的進化版當然就是馬其頓方陣("syntagma")了。士兵的配製基本上是小圓盾,長槍(可達6米多),再加劍或匕首。基礎方陣是16X16的配置。若干個Syntagma可進一步組成更大的方陣。

長槍方陣雖好,但它實在是太過死板,缺乏變化,如果缺少側翼的保護,很快就被對手割韭菜了。所以羅馬人喜歡用較大的方盾和短劍,再配合標槍,然後可以用來組成烏龜陣,比如這樣。

被包圍後,方陣可以變化這樣的圓陣。

被包圍後,方陣可以變化這樣的圓陣。

陣地戰,投標槍時是這樣子的(順帶提一句,羅馬的標槍桿會投完一次後就折斷,以防對方把標槍返投回來)。

陣地戰,投標槍時是這樣子的(順帶提一句,羅馬的標槍桿會投完一次後就折斷,以防對方把標槍返投回來)。

羅馬帝國之後的歐洲基本上就是騎兵對砍為主了,方陣逐漸變成防守騎兵的一種戰術兵種,陣形會變得相對鬆散,矛變得更長(7米以上)更重,一矛一盾變化了兩手持矛,輕甲或者無甲。長槍兵的單獨生存能力是比較差的,必須和己方騎兵和弓射手共同配合。這個時期比較牛B的是瑞士方陣,保衛教皇的瑞士近衛隊(至今仍可在梵蒂岡見到)尤其出名。PS:江湖傳說,這身衣服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

羅馬帝國之後的歐洲基本上就是騎兵對砍為主了,方陣逐漸變成防守騎兵的一種戰術兵種,陣形會變得相對鬆散,矛變得更長(7米以上)更重,一矛一盾變化了兩手持矛,輕甲或者無甲。長槍兵的單獨生存能力是比較差的,必須和己方騎兵和弓射手共同配合。這個時期比較牛B的是瑞士方陣,保衛教皇的瑞士近衛隊(至今仍可在梵蒂岡見到)尤其出名。PS:江湖傳說,這身衣服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

戰陣方面,簡言之就是小方陣組成大方陣,左右兩翼配合散兵,騎兵。馬其頓方陣雖然出名,但亞歷山大老兄比較重視的還是騎兵,自己都是呆在騎兵部隊里的。下面這張戰陣圖出自亞力山大和大流士三世這對好基友最出名的一戰,高加米拉戰役。

羅馬人的戰陣也大同小異,下圖是典型的羅馬軍團戰陣。

羅馬人的戰陣也大同小異,下圖是典型的羅馬軍團戰陣。


再放一張wikipedia上取來的非常規陣型圖。
上左就是中國的錐行陣。
上中類似於長蛇中,通過犧牲方陣的縱深以換取第一線攻擊面的增加。
上右是弱化中路而強化兩側。 和中國的偃月陣是近似。
下左是對付象兵的特殊戰陣,由於方陣比較稀疏,容易被各個擊破。
下中的思路是通過加強己方側翼以達到快速對潰敵人一翼並完成包圍或半包圍。
右下是利用天然屏障(圖中左側)的保護,以便集中所有的騎兵和散兵在另一側。

再補充張Battle of Zama的動圖(看不到的去這裡看File:Battle of Zama.gif)。戰鬥雙方是羅馬人和迦太基人。 雙方都是步兵方陣中置(按方陣實力又分成三條橫線)兩側有騎兵。然後迦太基人還前置一部分象兵用來衝散對方的方陣。

中國
春秋時期的戰爭,大家比較喜歡用的是戰車,所以基本上就是把戰車排成幾排,然後把步兵用來填補空隙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戰國以後,戰車基本是淘汰了,各國開始以拼步兵為主,騎兵雖已出現,但不是主力。從這時開始,中國的陣形基礎是「伍」, 五人為伍,分持五種兵器:殳,戈,戟,矛,弩。後又去殳加入大盾,這其中弩兵站第一排(近戰時撤至最後)持盾兵站第二排(兩軍對射時到第一排),其下是戈、戟、矛三件長兵器,戈在最前,以橫掃為主; 戟,可掃可刺; 矛以刺為主。值得注意的是,戈,戟,矛這三件兵器的長度是不一的(大致在1人半長到3人長之間),一般來說戈最短(較重),矛最長(輕),戟用法靈活,長度居中。 伍作為作戰單位,各伍之間成縱列前進。四伍為一兩、五兩為一旅、五旅為一師、五師為一軍。各伍之間成縱列向前推進。

戚繼光的鴛鴦陣實際上就是「伍」的升級版,從5人升級到12人。 所謂的狼筅其實是長毛竹,將竹端斜削成尖狀,又留四周尖銳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長3米左右。鴛鴦陣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當變成兩小陣時稱「兩才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其進攻;當變成三小陣時稱「三才陣」,此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


戰陣方面雖然各種小說家的演繹玄之又玄。但其實最基礎的,基本是《孫臏兵法》中提到的八種陣型,後世的種種陣法也都是這幾種陣為基礎再做變化,即:

「方,圓,錐行,雁行,鉤行,玄襄,疏陣,數陣,及火陣,水陣,」後兩種是特殊戰法情況下才使用,一般以方,圓,錐為主.這三種是在打堂堂之陣時用,依兵力,兵士的戰鬥力,戰車的數量不同而定,並沒有多少玄機可言,只要隊列整齊既可.錐行陣主攻,將最精銳的車兵放置前沿作衝擊用,圓陣主守,車兵置於陣中央.方陣攻守兼備,車兵置於後,保證陣型有足夠的厚度和反衝擊的力度. 疏陣,數陣是以步兵打車兵的戰法,類似於以後的散兵陣,以小股混合步兵依什伍行列獨自作戰,尤以吳,楚用得多(戰車少,倒不是裝備不起,是用處不大,水網密集,不適合車兵馳騁).雁行陣是弩兵的特殊戰術,長處在於加大弩兵的正面遠程火力密度,玄襄,鉤行則較複雜,除非訓練有素,才能運用自如,威力也大,相當於大兵團的兵種配合,以玄襄為例,弩兵在前陣,射完後後撤,車兵在兩側,長戟在中陣,長矛在後陣,講究的是一浪接一浪的攻擊,當時的中原可能只有魏,秦兩國能列此陣迎敵.(&<;荊柯刺秦&>;中有一段秦軍攻韓的一段列玄襄陣陣勢的場景很好看,黑衣黑甲,戰場上一片死寂,各兵種依次出擊,很有氣勢).鉤行陣則是標準的車兵終極陣法,預先將車兵排在鉤的兩頭,中間放置弩,戟,矛諸兵種,由中間先出動攻擊,兩側縱列的車兵出擊,戟兵等集群兵種再跟上。(來源:中國古代戰爭的陣型與騎兵衝鋒)


陣型決定了整個軍隊在戰鬥中是否能發揮出戰鬥力。我想從海軍的角度來講述一下在海軍對戰中陣型的重要性。我先挑幾個典型的例子。我選舉的會戰是480BC的阿特米西安海戰和薩拉米思海戰,428BC的佩特雷海戰和諾帕克圖斯海戰。最後是406BC的阿吉紐西海戰。

480BC,波斯帝國在薛西斯的率領下入侵希臘。波斯帝國的的20萬陸軍和1200艘戰船穿過赫勒斯滂海峽(先進達達尼爾海峽),然後一直南下。希臘世界在科林斯地峽舉行集會探討如何抵禦波斯入侵。最後他們研究決定在溫泉關和阿特米西安兩處分別由國王利奧尼達斯率領的陸軍和斯巴達指揮官歐利比亞德斯擔任的希臘聯盟海軍總指揮和雅典的迪米斯提克里(雅典帝國海軍的締造者)在阿特米西安海灣阻擊波斯海軍。這時的海軍艦船以敏捷快速的三排槳船trireme為艦隊主力艦船。為什麼三排槳船會取代以前的單層划槳船?起初三排槳船的出現是為了殖民,貿易使用的民用船,因為其很高的裝載量而被廣泛用於貿易和殖民。但是在6世紀bc中期,希臘人跟伊特魯里亞和迦太基爆發戰爭。希臘人在科西嘉島的阿拉里亞附近的海域和敵人海軍的戰鬥中,僅用了60艘戰船就擊敗了擁有將近120艘戰船的伊特魯里亞——迦太基海軍,因為在這場戰鬥中,希臘人使用了新的戰術,就是利用撞擊對敵方船隻本身造成致命打擊使其快速沉沒,而不是那個時代傳統的接舷戰。在這場海戰之後的不久在東愛琴海的薩默斯島上的反抗軍為了推翻暴君統治,在手裡僅有四十搜用作商業的三排槳船()的情況下擊敗了擁有100艘單層划槳船的敵人。這兩個海戰對古典時期時期的海軍戰術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480bc,希臘聯盟海軍的271艘戰船前往阿特米西安禦敵,由於雅典貢獻了超過半數的海軍,所以,斯巴達指揮官決定將最榮耀的右翼位置安排給雅典海軍。波斯海軍原本集結了1207艘戰船但是途中在Magenesia沿岸遭遇了風暴,損失了近三分之一的戰船,但是波斯海軍仍有800艘戰船抵達了阿特米西安。最後雙方隔岸對峙。波斯海軍駐軍在雅典海軍駐地阿特米西安對面的Aphetae海灘駐紮下來。此時的希臘海軍明顯擁有本地優勢,在希臘海軍剛抵達阿特米西安,附近的Histiaea的居民就送來了補給。而對面的波斯海軍在經歷了急行軍外加風暴之後戰鬥力暫時還沒完全恢復。波斯海軍從薛西斯獲得的命令是殲滅作戰,就是要徹底殲滅希臘聯軍的抵抗力量。中間還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插曲,就是後來的一小股由15艘波斯海軍組成的小隊直接向希臘海軍駐地而來,等到他們被俘後,才知道了原因,因為他們因風暴跟主力脫節,後來趕到的時候誤把希臘海軍駐地認作波斯海軍駐地。此時駐紮在杜面的波斯海軍主力先是驚訝,然後狂喜。驚訝是因為他們沒想到希臘海軍會主動出擊:狂喜是因為他們終於得到一個殲滅戰的機會。

當天夜晚,一個在波斯海軍服役的偵察兵Skyllias(來自Skione城)(那時的海軍經常僱傭擅長潛水的人來從事諜報,打撈等秘密工作)臨陣倒戈,來到了希臘海軍營地。並向他們透漏了一個重要訊息。就是波斯海軍已經偷偷派遣了另一支部隊從Euboea島東部迂迴到島的南部,這樣可以直接對希臘海軍形成包圍之勢,就算他們的目標不是希臘海軍,他們也會直接進入防備薄弱的希臘本土(希臘海軍都主力集結到了阿特米西安)。

接下來下來的將軍們開始討論戰略問題,大多數將領認為應當先讓波斯海軍行動然後再做出應對措施。此時迪米斯提克里說出了他的分析,他認為我們應當主動出擊,因為波斯海軍不會想到人數處於劣勢的希臘海軍主動出擊。她還指出希臘海軍是同仇敵愾,眾志成城,技巧嫻熟;而波斯海軍則是由波斯帝國中各個地區的海軍拼湊而成,所以戰術配合和戰鬥意願肯定不及希臘海軍。而且來自埃及和腓尼基的海軍仍然使用傳統的接舷作戰戰術,而且波斯海軍會因為數量優勢犯輕敵的錯誤。

海軍作戰的最佳時間是當天上午海面風平浪靜的時候,然而希臘海軍卻在下午離天黑還有幾小時的時候全員向北岸出發。結果不出所料,停靠在岸上的波斯海軍毫無準備,當他們看見希臘海軍時很是驚訝,然後陸陸續續的將戰艦推下海,利用自己的數量優勢並向希臘海軍展開了包抄戰術periplous。(另一種海軍戰術為突破戰術Diekplous)

包抄戰術periplous,利用超出敵人的正面進行包抄(就是陸上重步兵方陣hoplite
phalanx戰術的海上版本)

突破戰術diekplous,列成縱隊,突擊敵方陣線之間的空隙,打開並擴大缺口。

當日戰鬥情況

剛開始希臘海軍一字排開展開最大正面寬度前進。而波斯海軍仗著數量優勢立刻對希臘海軍發動包抄戰術。然而由於艦船間溝通不當,外加急功近利和輕敵的因素。所有艦船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展開包抄運動。所以此時此刻波斯海軍的陣型是相對無序的。

此時,斯巴達海軍旗艦一聲令下,左翼的科林斯海軍和右翼的雅典海軍開始到船,整個陣型形成了一個半月形,隨著雅典海軍和科林斯海軍不斷收縮戰線,最終希臘海軍形成了圓型防禦陣型(Kyklos陣型),所有艦船的沖角都向外(另一種說法是原始的半月形,有學者認為200多艘戰艦布成kyklos陣型難度較大)


波斯海軍一看到希臘海軍收縮戰線示弱,他們更加有恃無恐,加快了包圍的節奏,但是他們的無序的陣型將自己的戰船側舷完全暴露給了希臘海軍的沖角

最終希臘海軍一聲令下,所有戰船全部出擊,衝擊波斯海軍艦船側面。將本來就無序的波斯海軍打的陣腳大亂。然後希臘海軍乘勝追擊。

最後波斯人穩住了陣腳,希臘海軍見此情況立刻停止了追擊,但是天色已黑,黑天制止了波斯海軍的反擊。

在第一天的海戰中,在面對波斯海軍的優勢兵力時,希臘海軍一直在維持著自己的陣線,並在變換陣型中始終將自己的沖角指向波斯海軍。當希臘海軍形成Kyklos陣型的目的也是為了防止波斯海軍使用dikeplous突破戰術,而在希臘海軍正是因為利用了波斯海軍混亂和無序的陣型(主要由輕敵導致)和自身高超的海戰技巧,從容有序的擊破了波斯海軍的口袋贏得了第一天的勝利。然而故事還沒有結束。

在阿特米西安的第三天,波斯海軍認為不能夠在這裡耽誤時間,想要儘快和波斯陸軍匯合,所有他們必須儘快離開此地或者殲滅希臘海軍。波斯決定向希臘海軍發起進攻。此時的波斯海軍明顯汲取了了前一次戰役的教訓。波斯海軍這一次結成了陣型進攻,而且在圖中形成了半月陣型來包為數量劣勢的希臘海軍。而希臘海軍則故意將軍艦停在離海岸線很近的地方利用地形優勢來防止敵人使用突破戰術diekplous。當波斯海軍的兩翼開始包抄希臘海軍的兩翼時,希臘海軍發動反擊。


雙方艦隊在第一波攻擊中就陷入了混戰,由於交戰區域靠近海岸線,波斯軍隊數量龐大行動不便。雙方的戰術動作均被限制。反而那些仍使用傳統接舷戰的海軍在戰鬥中略佔上風。這次波斯海軍並沒有一觸即潰,雙方完全是正面對攻。在如此狹小的戰鬥區域波斯海軍的數量優勢又一次被限制住。在此情況下,海戰技巧更高超的希臘海軍反而在局部戰鬥中取得優勢即便如此雙方依然損失慘重。最後戰鬥以波斯人失敗結束。雖然希臘海軍贏得了這次戰鬥,但是經過激烈的正面對抗,超過半數的戰船急需修理。數量處於劣勢的希臘海軍根本無法承受如此大量的戰損。

在阿特米西安第三天的海戰中,希臘海軍巧妙地利用地形來布置陣型限制住了波斯海軍的戰術選項,並將波斯海軍放近後,在最後一刻發動反擊,由於戰場無法展開過多戰艦,導致數量龐大的波斯海軍第一波接敵的戰艦擋住了後方的戰艦,而後方戰艦的前進也導致了戰場的擁擠。在一片混亂之中,希臘海軍發揮了自己的海軍技戰優勢,在局部戰鬥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導致最後在整體戰局方面險勝波斯海軍。

在舉辦慶功宴的夜晚, 來自溫泉關的船隊報告利奧尼達斯已經戰死,防線已被突破。聽到消息後,希臘海軍意識到,此時繼續在此地抵抗已經變得毫無意義。必須及時撤退做好下一步防禦希臘本土的準備。在撤退時迪米斯提克里巧妙的制定了撤退策略。他利用夜色的掩護開始了撤退,並在海灘上點燃大量篝火,讓對岸的波斯人認為他們還在慶祝當天的勝利。波斯海軍直到第二天早上才發現希臘海軍早已撤退。而希臘海軍則按照原計劃撤離至薩拉米斯。在波斯大軍以遊行的方式向雅典進軍時,這給了希臘人充足的時間將平民和物資轉移至薩拉米斯。

---------------------------------------------------------------分割線-----------------------------------------------------------------


薩拉米斯海戰


當希臘海軍在薩拉米斯集結完畢後,他們立刻進行下一步準備。首先很多人就質疑迪米斯提克里,為什麼要將決戰地點選在薩拉米斯?因為決戰地點明顯是一個海峽地形,只要波斯海軍封鎖住出口,就能完全殲滅希臘海軍。其他希臘人認為在科林斯地峽可以聯合陸軍進行下一步防禦。而迪米斯提克里則堅定地認為:第一這個海峽明顯是水上版本的溫泉關,狹窄的水道完全可以抵消波斯海軍的數量優勢。正如他當初提議主動出擊波斯海軍的時候就指出波斯陸軍相對於其海軍更加強大(波斯海軍是從其藩屬徵召而來),在科林斯地峽肯定會被波斯軍隊水陸夾擊。第二,科林斯地峽附近的水域開闊,波斯海軍很容易將希臘海軍圍殲。第三,還有一點其實是跟神喻所的預言有關。在開戰前,希臘人曾到神喻所接受神諭,裡面提到了「宙斯會賜予雅典娜一道木牆來保護她,在木牆後面你們不會被俘獲,你們和你們的後代也會因此受到命運的眷顧」。迪米斯提克里在出站時向眾人解釋道,戰船是由木頭製成的,當戰船列陣迎敵時就是一道「木牆」。在阿特米西安的海戰已經人很多人相信希臘海軍就是這道「木牆」。而第二道預言最後一句提到了「神聖的薩拉密斯,你會讓很多女人失去兒子」。迪米斯提克里強調了神諭中的薩拉米斯就是這個地方(其實在塞普勒斯也有個叫薩拉米斯的地方)

迪米斯提克里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雖然這裡可以抵消波斯海軍的數量優勢,但是他應當用什麼策略讓波斯海軍進入海峽。因為溫泉關是進入希臘中部的必經之路,利奧尼達斯不需要任何策略吸引波斯陸軍,它只需要守株待兔就行。但是迪米斯提克裡面對的可不是「一條路」的溫泉關,而且波斯海軍不會輕易的進入這條狹窄的水道。

迪米斯提克里在這裡運用了詐降計謀來誘使波斯海軍進入海峽。他派手下的一個奴隸Sicinnus秘密與對岸的薛西斯說道:「迪米斯提克里很願意和薛西斯建立友好關係,因為雅典人被盟友背叛了,很多同盟已經開始撤離了,如果此時薛西斯進攻一定會大獲全勝。」。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但這個謊言的高明之處在於,這是一個「真實的謊言」,比如希臘海軍內部的確出現分裂,波斯海軍真的可以將南北的出入口封鎖並殲滅希臘海軍。

波斯海軍的指揮官們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對此深信不疑,因為他們在阿特米西安就因為拒絕相信叛徒告密而錯失了機遇。而且薛西斯將親臨現場觀戰,他認為打的存在會讓海軍表現出更高超的戰術水平。但是他絕不會想到就是因為他的出現為波斯海軍的戰敗埋下了伏筆。

薛西斯決定在第二天晚上派出艦隊向南出發並在麥加拉附近水域截斷希臘海軍的西部退路,並將主力艦隊沿著海峽的北方一字排開準備攔截任何企圖突圍的希臘海軍。波斯海軍決定在夜間進入海峽。

波斯海軍排成三列沿著北岸,路過比雷埃夫斯海角進入海峽,首先打頭的是組成波斯海軍主體的腓尼基人,最後進入海峽的是愛奧尼亞人。在天亮前的幾小時,運輸船將一些波斯精銳部隊運送到海峽入口的Psyttaleia島上,這些部隊的任務是救助己方船員和消滅敵方船員倖存者。

在一切準備就緒後,波斯海軍在夜幕中靜靜的等待著希臘海軍。為了防止希臘海軍溜走,波斯海軍不允許休息或睡覺。希臘海軍這面的情況就好很多了,所有人都得到了充足的休息。現在唯一焦慮的人就是迪米斯提克里,因為他不知道詐降計策是否成功。物業時刻,被放逐的Aristides(因為戰事,他的放逐期限被縮短)滲透了波斯海軍防線,告訴迪米斯提克里波斯海軍已經進入海峽,而且一艘服務于波斯海軍的來自Tenos城邦的戰船叛逃至希臘海軍,也向迪米斯提克里確認了這一點。

再確認消息後,他們立刻召開了軍事會議,他們決定巴海軍沿著海岸線展開,利用地形的掩護來防止波斯海軍使用包抄戰術periplous和突破戰術diekplous(就像他們在阿特米西安的最後一場戰鬥所布置的陣型),然後再波斯海軍陣線出現缺口時全力進攻。但是唯一讓迪米斯提克里很不愉快的決策是歐利比亞德斯把榮耀的右翼分配給了Aegina海軍,把左翼分配給了雅典海軍。這樣Aegina海軍面對的是愛奧尼亞海軍,而雅典海軍面對的則是波斯海軍主力,腓尼基海軍。

第二天早上,所有人都整裝待發,而且當天也是日曆中很重要很神聖的一天,結合將領們的戰前演講,希臘海軍時期得到極大的提升。所有人上船後,緩緩地滑動戰船並向波斯海軍的方向前進。此時黎明尚未到來,雙方都沒有看到對方。希臘人慢慢地沿著海岸線展開陣型。當第一縷日光照進海峽,雙方都看見了彼此。

此時希臘海軍吹響了號角,所有戰船立刻提升速度沿著海岸線高速疾行。

波斯海軍發現自己所面對的不是一支即將崩潰的無序艦隊,而是秩序井然,陣型完整的希臘海軍。波斯海軍這時也向希臘海軍發動進攻,他們都想在薛西斯的注視下搶得頭功,而且現在他們的沖角面對的是希臘海軍戰船的側舷,但是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本來秩序井然的波斯海軍陣線又一次變得參差不齊。


在他們接近希臘海軍時,希臘海軍突然臨陣急轉將沖角對準來襲的波斯海軍,然後開始倒船一點點將陣線後方的水域面積縮小(防止波斯海軍突破戰術diekplous)。

此時波斯海軍的陣線越來越混亂,此時一所腓尼基戰船脫離了大隊伍,徑直衝向希臘海軍陣線,此時一艘由Ameinias指揮的雅典戰船也脫離陣列,獨自迎戰來襲的腓尼基戰船。他在最後一刻巧妙機動讓自己的沖角直接命中腓尼基戰船的側舷中部,這漂亮的一擊直接將腓尼基戰船撞成兩節。

同樣是脫離陣線獨自行動,希臘海軍見狀立刻上前填補缺口,所有的戰艦依次上前相互掩護彼此的側舷並且來襲的波斯海軍進行海戰,此時希臘海軍右翼也和波斯海軍接戰,海戰全面開始。

由於急功近利的波斯海軍第一波攻擊部隊衝擊速度太快,而且在無序的情況下向希臘海軍衝擊,導致他們和其他波斯海軍脫節。在自身的混亂和希臘海軍的兇猛的進攻下,損失慘重,而且場面混亂到波斯海軍己方戰船都開始相互發生碰撞。


此時後兩排的波斯海軍擔心薛西斯指責他們怯弱,所以他們立刻想希臘海軍進攻。第一波攻擊艦隊與希臘海軍交戰損失慘重,倖存的戰船都開始後退; 後來的支援繼續前進,想要儘快加入戰鬥。前面的戰艦想後退,後面的戰艦想前進。波斯海軍的陣線立刻擠作一團,並且在陣線上暴露了無數缺口。而希臘海軍趁此大好機會立刻向波斯海軍陣線上的缺口進行突擊。


而在希臘海軍方面,所有戰艦在與敵人進行沖角戰的時候,依靠自己海軍技術高超的槳手們在不斷地衝擊,後撤,急轉中相互掩護彼此的側翼。就如重步兵的盾牆一樣堅韌,雅典海軍一直維持著陣線的穩定,並在與波斯海軍一線戰艦決鬥中形成了局部優勢(船員技巧的優勢,和有序的陣型)。戰鬥一直持續到中午,在此之前,不斷有受傷的戰船從波斯海軍右翼撤離。所以波斯海軍右翼的腓尼基人艦隊被希臘海軍左翼的雅典海軍一點點蠶食,而雅典海軍也逐漸將陣線推進並對腓尼基海軍和他們旁邊的波斯海軍中央形成了包圍之勢。波斯海軍的右翼崩潰,所有右翼的波斯海軍,爭先恐後的逃離。有右翼的崩潰很快波及到整個波斯海軍。整個波斯海軍陣線崩潰並開始大潰敗。

此時希臘海軍立刻脫離陣型展開追擊。由於缺少充足休息和一上午的戰鬥,很多波斯艦船逃離了雅典人的追擊,卻沒逃過守在海峽東部出入口的Aegina海軍。即使這樣大多數波斯海軍還是逃離了海峽.。


這時海戰進入了第二階段。希臘海軍跟波斯海軍一樣毫無秩序的進入了開闊水域,他們毫無顧忌的追擊逃離的波斯戰船,但是失去了友軍的掩護,每一艘希臘戰船都在各自為戰。更關鍵的是,當希臘戰艦撞擊敵方艦船時,他們的側翼會暴露給路過的另一艘波斯艦船,那麼他們就會成為完完全全的活靶子。很多希臘戰船在這裡被撤退中的波斯海軍反戈一擊。希臘海軍因此遭受很多不必要的損失。但是很多船員在與對方船員的交戰中互相搶奪對方的船隻這樣也彌補了一部分損失。但是短暫的反戈一擊並不能阻止波斯海軍的潰敗,最後海戰以希臘海軍的勝利宣告結束。

在波斯海軍潰敗途中,又出現了戲劇性的一面。拿了第一滴血的雅典海軍Ameinias很快鎖定了哈利卡納蘇斯女王阿特米西亞的旗艦,並對其展開追擊。阿特米西亞擊沉了一艘希臘戰艦,這個光彩的戰績並被薛西斯的抄錄員記下來並被彙報給薛西斯。薛西斯驚呼「我的男人全變成了女人,而我的女人全變成了男人」

當阿特米西亞馬上快被Amenias追上時,她發現他的退路被Calydna的國王(雖然都效忠波斯國王,但他是阿特米西亞的敵人)的戰艦擋住了,她毫不猶豫下令全速前進,直接撞沉了Calydna國王的戰艦,無一人倖存。Ameinias看到阿特米西亞撞擊了一條波斯戰艦,所以他認為阿特米西亞是自己人,就不再追擊。阿特米西亞既逃過了追擊,有消滅了對手,最後還收到了薛西斯所讚揚。


在薩拉米斯海戰中,希臘海軍充分發揮了快捷戰船利於在狹小海域戰鬥的優勢。在面對數倍於己的波斯海軍時。利用了其龐大艦隊,缺乏配合,急功近利等因素。在海戰中利用槳手們高超的駕馭技巧,以及嫻熟的配合下,在一片混戰中堅韌的維持著自己的海軍陣線。反觀波斯海軍,他們又一次犯下了無序陣型的錯誤,在一開始的第一波攻擊中就喪失了自己的陣型導致被雅典海軍反制,而同樣在在一波攻擊中喪失陣型的雅典海軍則踴躍上前閉合了陣型中出現的缺口。而波斯海軍後來戰艦與第一波戰艦發生擁擠導致本來就參差不齊的戰線上立刻暴露了無數缺口,這個機會被希臘海軍抓住,希臘海軍不斷通過缺口攻擊波斯海軍最終將波斯海軍一舉擊潰。在第一階段中就可以看出陣型在戰鬥中的重要性,。就是因為陣型的維持才確保了希臘海軍在面對龐大波斯海軍的進攻下維持住局部優勢,在維持陣型的過程中靜靜地等待波斯海軍陣線出現缺口。在第二階段的追擊作戰中,由於希臘海軍脫離了陣型,導致了希臘海軍各自為戰。在波斯海軍已經大潰敗的情況下,失去陣型掩護的希臘海軍竟然被部分撤退途中的波斯海軍反戈一擊。總的來說,同一場戰鬥中,同一方軍隊,分別向我們演示了陣型的重要性,也為我們提供了正反兩個例子。有了陣型才有戰鬥力,如果沒了陣型,隨時都有被反推的危險。

-----------------------------------------------------------------------------------------------------------

佩特雷海戰和諾帕克圖斯海戰


429BC,伯羅奔尼撒戰爭已經進入了第三年,這時的雅典遭受了一場嚴重的瘟疫,城中人口銳減。由於人口大量損失直接導致了重創了雅典海軍的出勤次數和數量,他們已經無法維持對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封鎖和突襲作戰。此時雅典收到了來自阿卡納尼亞地區的求救信息。阿卡納尼亞人來尋求雅典的庇護。由於雅典海軍遭受了大量非戰鬥減員,這讓伯羅奔尼撒聯盟的海軍再次活躍于海面。柯林斯和其他同盟城邦已經在阿卡納尼亞地區登陸,如果雅典不制止他們,雅典會失去希臘西北部的勢力範圍。阿卡尼亞人需要雅典一位將軍來幫助他們抵抗入侵者,而他們的人選則是早已被雅典驅逐的弗爾米奧。

弗爾米奧之所以在阿卡尼亞人心中地位如此崇高,是因為弗爾米奧曾僅僅率領三十艘戰艦就擊敗了敵人將近50艘戰艦,而且利用謀略不斷地突襲科林斯灣沿岸的城市並將它們還給原本的阿卡尼亞人。很多人將自己的名字命名為弗爾米奧來紀念這位他們心目中的英雄。當他們來到弗爾米奧的農場並請求他跟他們回到阿卡納尼亞時,弗爾米奧拒絕了。他說他現在是一個被雅典認定的恥辱者和負債人,他無顏去見自己的下屬。

也許雅典真的需要一位將軍來保護雅典在西北方向的利益,於是弗爾米奧的處罰被廢除。在一切準備就緒後,弗爾米奧接受的任務是以科林斯灣北岸城市諾帕克圖斯為基地封鎖科林斯灣,攔截任何進出的敵人船隻,包括來自義大利和西西里的運糧船。在科林斯灣,弗爾米奧將直接面對100艘伯羅奔尼撒聯盟的戰船,但是雅典只給他調集了20艘戰船。由於瘟疫的緣故,雅典實在調撥不出更多的戰船。雅典在戰爭第一年出動了180艘戰船,第二年出動了150艘戰船(瘟疫已經爆發),而現在,20艘戰船已經是雅典的極限,甚至比雅典海軍鼎盛時的先鋒部隊還少。雅典甚至連雅典海軍的驕傲,旗艦Paralos都派給了弗爾米奧。

弗爾米奧立刻向諾帕克圖斯行軍,諾帕克圖斯的城牆一直延伸到海岸,一個絕佳的防禦工事,在城市的西北方向瑞爾姆海角附近的狹窄水道是進入科林斯灣的必經之路。弗爾米奧在429bc開始執行封鎖任務。

弗爾米奧就這樣度過了冬天和春天。而在夏天的某一天來自兩個方向的信使同時到達諾帕克圖斯。分別彙報了不同方向的敵軍活動情報。一方面彙報是一小股有斯巴達海軍指揮官Cnemus率領的登陸艦隊巧妙地避開了弗爾米奧的封鎖,馬上就要抵達諾帕克圖斯;另一方面的情報是科林斯的一支龐大艦隊即將下水。弗爾米奧判斷出,如此精妙的時間安排一定是斯巴達事先安排好的,而且斯巴達希望將他調離諾帕克圖斯。弗爾米奧希望登陸軍隊會在和支援艦隊會合後在對城市發動攻擊。

幾天後,他發現了斯巴達的運輸船隊在對岸向西行駛,弗爾米奧立刻出動抵近斯巴達艦隊進行偵查。他發現這支艦隊的主體為笨拙的運兵船,只有少數的快速戰船。弗爾米奧一直跟蹤著這支艦隊。他並不想在海灣內發動攻擊,所以他繼續尾隨他們直到他們繞過瑞爾姆海角並在發現斯巴達艦隊在南岸的帕特雷駐紮下來,而弗爾米奧決定在北岸主營並密切關注斯巴達艦隊的動向。他認為斯巴達艦隊會在夜裡行動。

不出弗爾米奧所料,斯巴達艦隊連夜行動,但是斯巴達艦隊立刻意識到雅典艦隊就在他們附近。雙防即將接觸時,斯巴達艦隊懾於雅典海軍的威名,雖然他們一共有47艘戰艦,但是他們仍然不敢與只有隻有20艘戰艦的雅典海軍交戰。他們立刻擺出了防禦陣型kyklos,所有戰艦沖角向外,保護著陣中的幾艘支援戰艦,同時5艘快速戰船在陣中待命隨時攻擊突入陣中的敵艦。

弗爾米奧看見敵方的陣型立刻想出了對策,他利用了漁民常用的捕魚技術來制定作戰計劃。漁民們經常圍繞著魚群周圍不斷地轉圈,在轉圈的過程中不斷將魚群往中間驅趕,同時繼續收縮包圍,最後用木棒敲死被圍在中心的魚。弗爾米奧的戰術來源於此。他將20艘戰船排成一列,然後開始圍繞著斯巴達艦隊開始轉圈。


在運動過程中,單艘戰艦離開陣型向敵軍戰艦發動佯攻,斯巴達戰船感覺受到了威脅立刻向回收縮,而他周圍的戰船為了補住缺口也會進行收縮,而雅典戰船在最後一刻突然改變航向回歸陣型。


弗爾米奧不斷著縮小包圍圈,而斯巴達艦隊也不斷進行收縮。最後斯巴達艦隊之間的空隙已經不能夠讓他們繼續收縮陣型,斯巴達戰船的槳手的船槳已經開始與相鄰戰船的船槳發生碰撞。此時弗爾米奧仍然沒有攻擊,他知道雖然敵人自己之間已經發生摩擦,但是陣型仍相對完整。


弗爾米奧就這樣維持著現狀,並等待黎明的到來。因為弗爾米奧此時掌握了一條重要信息,就是在科林斯灣的每天早上都會掛來一陣強勁的東風。黎明到來東風如期而至。強勁的海風將斯巴達戰船推向相鄰的船隻並發生碰撞與堵塞。船槳相互卡在一起,無法進行機動。斯巴達艦隊徹底被自己的陣型鎖死,完全無法移動。

此時弗爾米奧借著東風一聲令下,20艘戰艦全部出擊,對擁擠的斯巴達艦隊展開進攻。雅典海軍的進攻對斯巴達海軍造成重創同時也將他們打散,倖存的船隻都開始向佩特雷方向逃竄。雅典海軍海軍此次收穫甚豐,他們俘獲了12艘斯巴達船隻,包括上面超過2000人的船員,而自己無一損失。


這場以少勝多的戰海戰保住了雅典海軍的無敵聲望,並對整個城邦的士氣產生了極大的鼓舞。一會也決定為弗爾米奧增派更多戰船,然而現實卻是又僅僅20艘戰船,而且這20搜出按不是立刻給弗爾米奧,而是先參加別的戰鬥,然後再支援弗爾米奧。當戰敗的消息傳回斯巴達時,斯巴達的監察官們十分惱怒,並指責自己的海軍是如此的軟弱(Malakia!)。他們決心要突破科林斯灣的封鎖。於是他們下令部署更多的戰船來突破雅典的封鎖。此時的雅典給弗爾米奧的命令卻是放棄對科林斯灣的封鎖。但是弗爾米奧下定決心執行封鎖命令。於是他帶領著自己的20艘戰船在海灣入口北岸紮營。並隨時監視入口的海域。與其駐紮在諾帕克圖斯,瑞爾姆海角北岸駐紮可以更好地接應援軍,也可以將斯巴達艦隊引誘至開闊海域。此時諾帕克圖斯也派出幾百名重步兵來支援弗爾米奧。

斯巴達海軍雖然早已下水,當時他們為了謹慎起見,每天都出來進行機動訓練。在斯巴達海軍訓練的時候,雅典海軍在一字排開封鎖海面並監視著斯巴達海軍的訓練。隨著斯巴達海軍的戰鬥力逐漸提升,不安在雅典海軍中散播開來。弗爾米奧則極力穩住船員的情緒。

幾天後的早上,斯巴達海軍的77艘戰艦像往常一樣出來練習,但弗爾米奧發現斯巴達海軍排列著整齊的4列縱隊向諾帕克圖斯行進。弗爾米奧曾向船員保證不會再狹小水域進行戰鬥,但是弗爾米奧不能放棄諾帕克圖斯,只能下令排成一列縱隊支援諾帕克圖斯。

斯巴達海軍方面,海軍指揮官提莫克拉特(Timocrates),率領20艘最快,戰鬥力最強的戰船組成先鋒部隊,在整個艦隊的尾部由Brasidas,Lycophron和Cnemus殿後。


弗爾米奧想要在斯巴達海軍到達前抵達城市。然而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提莫克拉特根本不想攻打城市,他只是佯攻城市來引誘弗爾米奧進入狹小水域。此時他看見弗爾米奧已經出現在眼前。他立刻下令所有戰船立刻左轉提莫克拉特的先鋒立刻變成右翼。


但是斯巴達人的艦隊還是慢了一步,先頭的11艘雅典戰船逃入城市,殿後的9艘戰船立刻靠岸。斯巴達對這些擱淺的船隻繼續攻擊並想俘獲他們的戰船。最後船員們不得已棄船向岸上游去,逃到城市的戰船立刻在港口利用戰船的沖角沖外設置封鎖。

由於弗爾米奧處於縱隊的中間。所以他離任意方向的撤離點都很遠。在他撤向城市的途中,提莫克里特和另一艘戰船緊追不捨,但是他與大部隊脫離了。就在弗爾米奧即將到達城市港口時,他突然發現。他的前方出現了一艘正在停泊的商船。


命運眷顧勇者。在此電光火石的時刻,雖然他馬上就可以撤退到雅典海軍的封鎖線,但弗爾米奧決定拚死一搏,他下令立刻向商船駛去,並圍繞著商船做了一個漂亮的急轉,利用商船的船體掩護自己戰船側舷最脆弱的時候。當提莫克里特再一次看見弗爾米奧時,弗爾米奧已經將沖角對準了提莫克里特的旗艦。在此情況下提莫克里特根本沒時間進行任何戰術機動。而弗爾米奧的船員們奮力搖槳,戰船狠狠地撞擊了提莫克里特的旗艦。更戲劇的是,提莫克里特被這一幕驚呆了,他受不了這樣恥辱的一次追擊,為了自己的榮耀,他拔劍自裁了。而其他斯巴達戰船看見指揮官戰死也立刻四散逃跑。諾帕克圖斯守軍立刻出城幫助在沙灘上擱淺的被俘獲的雅典戰船,他們奮力從斯巴達海軍手中奪回了幾艘戰船。此時所有雅典海軍戰船全部追擊斯巴達海軍,徹底將斯巴達海軍趕出了科林斯灣。


弗爾米奧在這兩場海戰中,並沒有嚴謹的利用每一種陣型來戰鬥。同樣是狹小的水域。弗爾米奧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將交戰地點選在開闊海域。因為他針對斯巴達海軍缺少快速戰船的特點,制定了對策。如果像薩拉米斯那樣將戰場設置在港灣內。雅典的快船反而會喪失機動空間,然後被斯巴達海軍的慢船緩緩壓縮空間,再利用接舷戰擊敗。在薩拉米斯的狹小水域是為了抵消敵方的數量優勢,而弗爾米奧卻反其道行之,利用開闊水域擴大自己的優勢。兩者雖然戰略不同但是異曲同工之妙。而且同樣是敵眾我寡的境地。20艘戰船的指揮難度遠低於200艘戰船的指揮難度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弗爾米奧能更好的指揮艦隊最更大膽的機動,比如在敵人面前露側面。無條件的注重陣型反而會喪失了靈活性。在薩拉米斯和阿特米西安中,200艘的希臘戰船都可以從容的變換陣型,而斯巴達海軍在僅僅只有40艘,和77艘戰船的情況下,總是慢半步,先讓雅典海軍開始反制措施。這也跟斯巴達海軍的戰船配置,部隊規模,及訓練水平有關。相比之下反而只有20艘快船的雅典海軍在指揮,機動方面,佔據優勢(更重要的是弗爾米奧對科林斯灣氣候的了解)。弗爾米奧就是基於這個原因,在佩特雷海戰中,他就可以用游擊的方式一點點騷擾斯巴達海軍,慢慢堆積自己得勢。等待最佳進攻時刻。而諾帕克圖斯海戰則是典型的狹路相逢勇者勝。對於此次海戰的戰術評價就僅僅就是弗爾米奧的漂亮急轉,和斯巴達海軍犯了一個很低級的脫離陣型的錯誤,而且在60多年前就明白了波斯海軍是怎麼失敗的情況下。總的來說,戰場瞬息萬變,任何一種陣型都有弱點,根據戰場實際情況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決定。最後就是如果無法抵消敵人的優勢,那麼就擴大自己的優勢。


------------------------------------------------------------------------------------------------------------------------------

406BC阿吉紐西海戰

412BC,雅典海軍在西西里的的大港海戰中精銳盡喪,兩個將軍也被處死。這次戰略性失敗深深的重創了雅典的海軍實力。自此後斯巴達的新任海軍指揮官呂山德大力發展斯巴達海軍,並在波斯得的資助下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海軍,並在接下來的幾年內不斷地利用海軍來削減雅典的勢力範圍。進過幾年的消耗,雅典對海軍的維持以達到極限。並且在此之後雅典海軍的船隻僅僅是斯巴達海軍的一半。這些海軍根本無法維持對雅典運糧航線的控制。雅典對此感到十分絕望,雅典開始將圍城中用黃金製成的各種神像,禮器融化成貨幣來建造新的戰船。馬其頓國王見此情形也向雅典提供木材來支持雅典的造船計劃。船隻的問題解決了,但是駕馭這些船隻需要幾萬人的兵員。此時就算實行全面徵召制度,除了駐守城牆的士兵。此時的剩餘人口也不足以支撐起新建的艦隊。此時的雅典不得不使用價值遠超其貨幣的東西,雅典公民權,來獲取海軍的兵員。雅典承諾任何在雅典海軍服務的外邦人都可以獲得雅典公民權,奴隸不僅可以獲得自由,還可以和其他人一樣獲得雅典公民權。最後雅典動員了約150艘戰船組成的海軍。這隻海軍由八個將軍指揮。雖然海軍已經重建,但是船員素質卻十分低下。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艦隊向米蒂利尼方向出發。

為了防止直接跟封鎖米蒂利尼的斯巴達海軍產生衝突,雅典海軍決定在雷斯波海峽的阿吉紐西島上紮營。斯巴達海軍也注意到了雅典海軍的動向並向阿吉紐西接近。一場海戰將在早上發生。

雅典海軍的最高指揮官是Thrasyllus。他徹夜仔細觀察了海島周圍的地形,然後並根據地形制定了自己的作戰陣型。斯巴達海軍指揮官是接替呂山德的Callicratidas,他自恃增強後的斯巴達海軍實力,沒有認真考慮戰場情況,直接將120艘戰船(留下50艘監視米蒂利尼)排出一字橫陣。而雅典海軍的陣型在Thrasyllus的安排下堪稱完美。

150艘戰船並沒有按照慣例排成一字橫陣,雅典海軍反而排起了兩排陣型,而且第二排的戰船位於第一排戰船之間的靠後位置(為了防止斯巴達海軍使用突破戰術)。但是這樣做的代價是正面寬度不夠。Trasybullus在觀察了地形後成功將海島和附近的礁石等天然屏障完美的融入到了雅典海軍的陣型之中,使雅典海軍在擁有縱深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一定的正面陣型寬度,雅典海軍陣型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此,細節如下:


Trasybullus知道雅典海軍的補充兵員素質低下,所以他決定利用地形的優勢來彌補這項劣勢,從而增強自身的戰鬥力。他的兵力布置方式為:強兩翼,弱中央」。雅典海軍右翼60艘戰船從海島的北部向北展開排成兩排直至一座位於阿吉紐西島北部的孤立小島。Trasybullus和其他三位將軍指揮右翼。這座小島可以防止斯巴達海軍包抄。雅典海軍中央僅僅是由10艘戰船組成的小部隊。但是他們背靠海島和礁石,這些天然屏障完美的融入了雅典海軍陣型,並形成一道不可突破的防線。雅典左翼海軍直接依靠海島的最南端繼續向南延伸,左翼也排成了兩排陣型,指揮官是小伯利克里和其他三位將軍。


Callicratidas的應對方式是忽視雅典海軍薄弱的中央,分兵為二向雅典海軍的兩翼進攻。在進攻的的時候,斯巴達海軍旗艦的舵手立刻意識到雅典海軍陣型的殺意,並勸Callicratidas立刻取消進攻。但是Callicratidas只有一身斯巴達式的蠻勇,他拒絕撤退並堅持進攻。


雅典方面的左翼立刻在小伯利克里的指揮下開始包抄敵人。在一般情況下包抄時會導致己方陣線產生間隙。一旦敵人反應迅速他們立刻就可以從這個間隙中將陣線分割。但是此時的雅典的雙排陣線發揮了作用。在前排戰船包抄時,第二排的戰船立刻填補了前排的空隙,雙排變單排包抄了斯巴達海軍右翼,雅典海軍中央仍原地待命,右翼保持陣線(另一種說法是右翼也進行了包抄機動)。雅典海軍左翼包抄了斯巴達右翼並開始戰鬥,然後左翼也發生戰鬥,中央此時並沒有受到任何攻擊。自一段時間的激戰後,在斯巴達海軍右翼陣線作戰的Callicratidas在一次撞擊中陣亡,斯巴達海軍右翼看見主帥陣亡,士氣立刻崩潰並開始潰退。右翼的潰退也波及到左翼,最後斯巴達海軍全面潰敗。經此一役,雅典海軍損失25艘戰船,斯巴達海軍損失77艘戰船。



海戰的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雅典海軍精妙的戰線,利用地形延長自己的正面寬度,並同時利用雙排陣線增加自己的縱深。在交戰時雅典海軍並沒有死板的保持雙排陣線,並大膽而巧妙的利用雙排陣線轉換成單排陣線對斯巴達海軍右翼進行果斷的包抄。雅典海軍成功的利用陣型限制了斯巴達海軍的戰術發揮,這使得此時船員素質低下的雅典海軍成功的壓縮了斯巴達海軍的活動空間直至其右翼崩潰。斯巴達海軍方面的錯誤不僅僅是在戰鬥層面,而是在戰略層面。他們本來就不該來主動進攻雅典海軍,而且更不應該在分兵的情況下進攻雅典海軍。處於數量劣勢的斯巴達海軍無法對雅典海軍使用包抄戰術,更不可能對有防禦縱深的雅典海軍戰線使用突破戰術。這直接導致斯巴達海軍不得不更雅典海軍正面決鬥,然而正面決鬥時,斯巴達海軍的高超機動技巧無法使用,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雅典海軍利用自己的數量優勢成功的包抄了敵人。此次雅典海軍的陣型是為了反守反擊而生,先是利用地形和陣型抵消敵人的戰術優勢,然後再利用自己的數量優勢形成戰術優勢奪得戰場主動權直至最後勝利。

以上所有的海戰例子表明了陣型在海戰中的重要性,通過陣型來調節雙方的實力對比,從而限制對方的戰鬥力並同時發揮自己的戰鬥力。但是也要考慮這幾個問題。如果在阿特米西安那裡波斯海軍嚴格的保持陣型結果會怎麼樣?為什麼迪米斯提克里會選擇主動出擊波斯海軍?如果在薩拉米斯波斯海軍沒有進入海峽會怎麼辦?如果波斯海軍沒有中詐降之計並選擇圍而不攻在薩拉米斯的希臘海軍會怎麼樣?如果斯巴達海軍在科林斯灣中選擇以突破封鎖為目的而不是消滅雅典海軍為目的結局會怎麼樣?如果斯巴達海軍在雷斯波選擇繼續執行封鎖任務會怎麼樣?再漂亮的陣型安排也是戰術層面的考慮,。以上任何一點發生偏差,任何陣型都會喪失意義。就如克勞塞維茨說過,戰術是利用軍隊取得會戰勝利的藝術,而戰略是利用會戰來取得戰爭勝利的藝術。孫子也說過「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正確的戰略目標,和縝密的謀略,科學的戰場分析,巧妙地利用各種客觀條件,豐富的創造性才是取勝之道。


前面的十一點半同學腦補太多了,可以看出來是基本不掌握基礎史料的,很多具體細節都沒搞清楚,所以他的解釋錯誤相當多,而且相當大。

二更:

專門給不服氣的十一點半同學好好臊臊,讓他以後能沉下心來,從基本史料開始搞分析,少腦補多看書。

戚繼光的軍事水平和豐臣秀吉相比誰更高一些? - 經略幽燕我童貫的回答

「前校三陣,步兵三十七部,合一萬三千五百人。第一陣九步,長一里二百七十步(計六百三十步);第二、第三陣亦如之。中校五陣,步兵九十二部,合一萬六千人。第一陣一十九部,長三里二百五十步,計一千三百三十步;第二陣二十一部,長四里三十步(計一千四百七十步);第三、第四陣亦如之;第五陣一十部,一里三百四十步(計百七步)。後校一陣步兵二十一部,合一萬五百人,長四里三十步(計一千四百七十步)。右校沖騎二陣八部,合四十騎。第一陣五步,左右各抵隊,長一里三百四十步(計一千步);第二陣亦如之。第三陣六部,長二里一百二十步(計八百四十步);第四陣亦如之。左校四陣,與左校同法。前校三陣之中,二處各虛三十四步(計六十八步),左內都厚一百七十步。中校五陣之中,四處各虛三十四步,計一百三十六步,虛實都厚二百六步。後校一陣,都厚三十四步。左校沖騎亦如之。中一處虛六十八步,虛實都厚二百四步。右校沖騎亦如之。左校四陣之中,三處各虛五十八步,計二百四十步,虛實都一里一百二十二步(計四百七十二步)。右校亦如之。中校之首去前校之末一百五十步,後校之首去中校之末一百二十步。自前校之首到後校之末,虛實共厚二里六十步(計七百八十步)。自後校之首,左右校沖騎之末一百五十步。自左校沖騎之首到右校之末,虛實共厚一里三百一十六步(計六百七十六步)。右校沖騎到左校之末亦如之。左右校角,各去中校角一十步,計二十步在內。左右校第一陣、第二陣,與中校齊頭(以向中校巡各一部為準,外府高於中校六十步),左右校角第三、第四陣,皆掩一百在中之後。統成一大陣,彎長七里二百三十步,計二千七百五十步。」

---《虎鈐經 卷九 長虹之陣》


許洞在書中的「長虹之陣」篇幅較長,而且似乎有很大的數字和文字錯漏問題。例如,他描述的「第一陣九步」似乎應為「第一陣九部」,如此才能和後面的每一陣的隊形組成聯繫起來。他的陣法編製單位數字也頗為混亂,前陣中步兵37個單元,兵力13500人,似乎一部兵力約364人。而按後文的中校步兵92部共計16000人來反推,則一部兵力似乎應為約173人。此外,在其前校三陣中,每陣有步兵9個單元,總計應有27個單元,與其文中描述的37個單元相差太大,而且解釋不通,似乎37應為27之誤。同時沖騎兩陣八部,則1陣為4部騎兵,但總兵力卻只有40騎而已,難道騎兵一部只有5騎?這顯然有問題,假如按照他在「重霞之陣」中10單元騎兵共計5000騎來算,1單元騎兵符合宋代1指揮的編製為500騎。這就與「長虹之陣」中描述的後陣步兵21單元10500人完全相合,一單元正好500人,符合1指揮的編製。


可見,此陣形的文字記載,由於流傳久遠,因此錯漏謬誤甚多。與陣圖相配合來看,有些部分甚至到了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步,因此我們不能全部分析解釋勘誤,而只能看其大概。


由前文描述,我們不難知道,該陣形分為前、中、後、左、右五個部分。其中,前校一共有37個步兵單元(註:疑為27之誤),總兵力13500。前校又分三個陣,則每陣為9個單元展開。中校有步兵92單元,合計16000人,分為五陣。其中第一陣19單元,第二陣21單元,第三陣和第四陣也是21單元,第五陣10單元,總兵力16000人。後校只有一陣,有步兵21單元,兵力10500人。


此外左右兩校各分兩個部分,但是其具體計算方式似乎非常混亂,而且兵力只有40騎,明顯不符合常理。我們按照「重霞之陣」中10單元騎兵共計5000騎的演算法來校正,則左右兩校應有4000騎的兵力,一單元恰好500騎,符合宋代的指揮單位的編製數字。


由此我們計算可知,該陣形總兵力為前校13500人,加中校16000人,加後校10500人,加左右兩校共8000人,總計步騎兵力共計48000人整。其中步騎比為5比1。考慮到宋代大部分時期軍馬比較匱乏,騎兵番號並不見得都有戰馬配備。南宋的騎兵番號甚至基本都是空額或者實際以步兵充任。這個比例可能只反映某些理想中的情況,或者特殊背景下的情況。


根據以上描述,我們復原了該陣的陣圖如下:


(注意,這裡咱家的圖上文字有錯,該圖為「長虹之陣」,而非「重霞之陣」,正式出版物中已更改。)

(注意,這裡咱家的圖上文字有錯,該圖為「長虹之陣」,而非「重霞之陣」,正式出版物中已更改。)

以中校為例,步兵中校五陣為5個作戰子序列。每一陣後排與下一陣最前排距離為34步(約51米)。每一陣本身的厚度為206步減去136步後除以5,則為14步(約21米)。每一陣寬度為1330(約1995米)到1470步(約2205米)不等。其他各校的情況皆可以此類推。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該陣形將部分分組為左右前中後五個作戰序列。騎兵在兩翼,步兵主力在中央。步兵主力分為三個作戰序列(校),每個作戰序列又有一定的子序列(陣),且總體呈現橫線展開的部署形式。其橫向展開的部署有一定的長度但又不過於漫長,有利於防止敵人採用更長的隊形來包抄側翼。左右兩翼部署了前後兩個騎兵作戰子序列,保留了進攻和防禦的兩種可能。


從陣形縱深來看,該陣形縱深總計有9個作戰子序列(前校3陣,中校5陣,後校1陣),具有一定的縱深厚度。陣形前後之間保留了隊形調整的間隙,既利於前校不利時向中、後校靠攏;也有利於前校有利時,中、後校越線向前突進加大進攻壓力;同時也保留了前、中校之間互相輪換的可能。這些預留的空間體現了該陣形的靈活性,但對指揮官的戰場感覺和臨陣指揮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對中國古典軍事問題研究事實上有一個薄弱環節,或者說是不完備的地方,那就是對軍陣的理解是生硬和死板的。研究者往往只是從軍陣的角度去理解軍陣,從靜態的角度去理解軍陣。這個理解是明顯錯誤的。以陣來說陣,而不能把軍陣放到軍事系統里去理解,去擺好它應該所在的位置,自然就不會得出符合事實的結論來了。


從以上幾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歷史上沒有脫離軍事技術和軍事裝備的陣型,也沒有能脫離軍事技術和軍事裝備所形成的具體戰術的陣型。陣型從來都是戰術的附屬產物,而不是反過來。先有裝備,然後有技術,之後有戰術,然後才是陣型。如何使用陣型,就是所謂古代兵家秘而不宣的法。簡而言之即為陣法,這才是古典時期軍事系統的核心素質所在。把這個問題的思路理解清楚了,研究中國古代的陣法問題,才算走上一條正確的系統性的理解道路。


在通常討論這類問題的時候,我們有時候會有一些通常習慣性認識。例如我們常常會說如果我們要布設陣型,那麼「兩翼應是騎兵,中路應是重甲和強弩」。這種認識當然不能說是錯的,但事實上其實這不是一個規則也不是一個法則,這種布置法式是可以被打破的。


比如,在《宋史》中有兩位名將的本傳中,都明確記載了他們是以騎兵居中,而以步兵居兩翼的部署,這種部署完全打破了我們通常認識的陳規戒律。


史見:

方郾城再捷,飛謂雲曰:『賊屢敗,必還攻潁昌,汝宜速援王貴。』既而兀朮果至,貴將游奕、雲將背嵬戰於城西。雲以騎兵八百挺前決戰,步軍張左右翼繼之,殺兀朮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孛堇,兀朮遁去。

——《宋史·卷三六五》


(蒙)兵退,(曹)友聞謂忠義總管陳庚及當可曰:『敵必旋兵攻雞冠隘,宜急援之。』既而(蒙兵)果以步騎萬餘攻隘,庚以騎兵五百直前決戰,當可將步兵左右翼並進,王資、白再興又自隘出戰,蹀血十餘里,兵乃解去。

——《宋史·卷四四九》


他們為什麼會如此布置?為什麼會反其道而用之?這恰好說明了陣型的靈活性,以騎兵居中以步兵展開兩翼的布置,表面上是違反常規的,但曹友聞和岳飛偏偏這麼做了。這種陣型布置也並不是偶見。同時代,劉錡、楊存中、王德等人在紹興十一年組織的柘皋會戰中,也有類似的部署。楊存中、王德把持大斧等重兵器的重步兵在兩翼展開,如牆而進打垮了金軍最強的兩翼騎兵拐子馬,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插圖18:宋甲[微軟用戶1] )


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是不能僅僅從表面去看軍陣,更不能從靜態來理解軍陣。什麼時候能理解到軍陣的關鍵不是軍陣本身,而是具體使用的方法,什麼時候來研究中國古典軍陣才算開始上路。


在開戰以前,誰也不知道對方的戰術部署會是什麼樣的,預備隊會如何使用。但是,優秀的將領會根據敵人的作戰習慣和兵力部署,以及開戰前對戰場的偵查,還有開始對抗以後的戰場局勢,來決定自己所應該採用的戰術策略。


指揮者如果使用步兵,那麼步兵該如何組織隊形?如果使用騎兵反擊,那麼到底是應該派騎兵從外圍繞過去?還是應該派騎兵從正面步兵中間突然衝出去?在騎兵運動的時候,步兵該如何配合?在步兵的掩護下,騎兵應該做出什麼樣的戰術動作,威脅到敵人?


在作戰時,如果指揮官想快速使整個軍隊作出符合自己意圖的響應,這些具體的戰術布置的內容,也就是大型軍陣訓練的核心所在。作為野戰軍,如何在各自單位的配合下,打出既定的戰術部署來,也才是軍陣訓練的精髓所在。


也就是說,除了具體的軍陣之外,真正核心的部分,最重要的部分,是陣法,即使用的方法。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如何展開隊形,如何調度部隊,如何發揮兵力兵器的優勢克制不同的對手。這才是每個優秀將領最奧秘的部分,也往往是他們秘而不宣的部分。


陣法陣法,關鍵是看「法」,而不是看「陣」。有軍陣的戰術隊形而沒有使用方法的調度訓練,那就很容易被對手捕捉到防禦的弱點,這才叫死板。而沒有戰術隊形,則根本無法有效地進行調度組合,一擁而上自然也就是一鬨而散了。兩者必須加以結合,有戰術隊形為基礎,以調度方法為核心,這才是「形而上」的道理。


就好比舞蹈一樣,舞蹈是有具體的舞蹈動作的,而一整套舞蹈則是由多個舞蹈動作組成,最開始的舞蹈動作是靜態的。但是舞蹈之所以要成為舞蹈,是開始之後就要有各種動作的連續變化。否則要老是維持一個動作,那就不稱為舞蹈,而應該稱為人肉雕塑了。同時,作為不同的舞蹈家,都有自己的編排思路和習慣,由此表現出來的舞蹈就有了各種各樣的變化。


這也就是陣法可以被當成軍事藝術來理解的根源所在,因為它們都有需要臨場發揮編排的創造性成分。將指揮者的具體意圖予以實體化,要有表現和記錄的載體,這種載體就是陣圖。


陣圖體現的是各種戰術部署意圖。很多時候,軍事的指揮者為了掩蓋自己的戰術意圖,往往初始的兵力的分布是規律的平衡的,甚至具有幾何上的對稱意義。但這麼做的真實含義,是為了迷惑敵人的判斷,不讓敵人根據自己的部署來猜測自己的戰術意圖,同時保留針對敵人的戰術部署來進行調整的可能。在雙方進入對抗階段以後,根據戰況的發展,指揮官才會逐步的投入預備隊。將預備隊從預備地域調出,執行自己的戰術意圖,這一點在我們前述的案例二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除開開始的戰術隊形以外,陣圖並不是以初始的陣型狀態從頭到尾維持不變的。陣圖作為戰術決心的具體部署意圖的體現,表現的是針對什麼情況,指揮官要將隊形調整成這樣。也就是說,陣型不是擺出來的,而是在對抗中打出來的,是根據敵人的戰術部署而針對性調整採用的。


例如,在前文所提的坎尼會戰中,假如漢尼拔一開始所部署的陣型就是一個兩翼前突中央凹陷的弓形陣形的話,那羅馬人會和歷史上他們所採用的作戰陣形一般,冒著擺明的突出兩翼的威脅,去往那明顯很容易被包圍的凹陷中央進攻嗎?很顯然,任何一個有實際作戰經驗的軍人,乃至一個明智的讀者,都絕不會犯這種明顯的錯誤:放著漢尼拔突出的而薄弱的兩翼不去利用自己的兵力優勢進行圍攻,而傻乎乎的直衝被兩翼包夾的中心凹陷陣地而去。


正因為如此,陣形本身所體現的,是指揮者所決定在某個時間點應該採用的作戰隊形,而這個時間點是隨著戰局的發展而變化。這才是指揮者在戰前要「點陣圖」的原因,因為會戰之前「點陣圖」的過程,體現的就是指揮者的戰術決心。


(插圖19:宋甲[微軟用戶2] )


「是夕,敵聚火圍城四隅,臨西北呼曰:『爾非總管廳點陣圖者邪?爾固能軍,乃入我圍中,今復何往!』」

——《宋史 卷二八九》


但事實上,後代的研究者往往只看到陣圖本身,而無法理解彼此之間的關係,因此就容易出現學習陣法徒有其形而無其神的情況。民間的文藝工作者更是繼續從娛樂化的角度出發進行編排,加入各種厭勝類型的元素,更使得陣圖和陣法成為玄而又玄的各種「秘法」和「罩門」了。


總而言之,軍陣、陣圖、陣法,綜合起來即為軍隊的綜合素質,是對軍隊單位編製的合理使用指導原則和實操措施;是不同戰術部署的載體和軍事藝術的源泉;是古典時代作戰的核心內容。其核心的調度法(陣法)一直到歐洲近代史上的線列戰爭時代都有著巨大的決定性的意義。而這種調度法在古典時代則是軍事指揮官最核心的價值,這一點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都應屬公論。


例如:

(郭)逵慷慨喜兵學,神宗嘗訪八陣遺法,對曰:「兵無常形,是特奇正相生之一法爾。」因為帝論其詳。

——《宋史·卷二九零》


(岳飛)戰開德、曹州皆有功,澤大奇之,曰:「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萬全計。」因授以陣圖。飛曰:「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澤是其言。

——《宋史·卷三六五》


古人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妙」,我們叫做靈活性,這是聰明的指揮員的出產品。

——毛澤東《論持久戰》


「在緊要行動的關頭,理論往往令人感到難以運用和不可捉摸,因為此刻單靠理論是很不夠的,比理論更重要莫過於以為久經考驗的勇敢沉著的將軍在戰爭實踐中所表現出的軍事天才和洞察力。」

—— 安托萬·亨利·約米尼《戰爭藝術概論》

~~~~~~~~~~~~~~以下原回答~~~~~~~~~~~~~~~~~~~~~~~~~~~~~~~~~~·

迄今為止,有哪些具有宏大場面的戰陣及陣法? - 經略幽燕我童貫的回答
咱家來一個,以下下內容出自咱家的《戈甲從軍久 風雲識陣難》。轉載請經咱家授權哦~

案例三:卻月陣

魏人以數千騎緣河隨裕軍西行;軍人於南岸牽百丈,風水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為魏人所殺略。裕遣軍擊之,裁登岸則走,退則復來。夏,四月,裕遣白直隊主丁旿帥仗士七百人、車百乘,渡北岸,去水百餘步,為卻月陣,兩端抱河,車置七仗士,事畢,使豎一白毦;績羽為之。魏人不解其意,皆未動。裕先命寧朔將軍朱超石戒嚴,白毦既舉,超石帥二千人馳往赴之,齎大弩百張,一車益二十人,設彭排於轅上。魏人見營陣既立,乃進圍之;長孫嵩帥三萬騎助之,四面肉薄攻營,弩不能制。時超石別齎大鎚及矟千餘張,錘,傳為翻。乃斷矟長三四尺,以錘錘之,一矟輒洞貫三四人。魏兵不能當,一時奔潰,死者相積;臨陳斬阿薄幹,魏人退還畔城。

----《資治通鑒》


義熙十二年,北伐,超石前鋒入河,索虜托跋嗣,姚興之婿也,遣弟黃門郎鵝青、冀州刺史安平公乙旃眷、襄州刺史托跋道生、青州刺史阿薄幹,步騎十萬,屯河北,常有數千騎,緣河隨大軍進止。時軍人緣河南岸,牽百丈,河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為虜所殺略。遣軍裁過岸,虜便退走,軍還,即復東來。高祖乃遣白直隊主丁旿,率七百人,及車百乘,於河北岸上,去水百餘步,為卻月陣,兩頭抱河,車置七仗士,事畢,使豎一白毦。虜見數百人步牽車上,不解其意,並未動。高祖先命超石馳往赴之,並齎大弩百張,一車益二十人,設彭排於轅上。虜見營陣既立,乃進圍營,超石先以軟弓小箭射虜,虜以眾少兵弱,四面俱至。嗣又遣南平公托跋嵩三萬騎至,遂肉薄攻營。於是百弩俱發,又選善射者叢箭射之,虜眾既多,不能制。超石初行,別齎大鎚並千餘張槊,乃斷槊長三四尺,以錘錘之,一槊輒洞貫三四虜。虜眾不能當,一時奔潰,臨陣斬阿薄幹首,虜退還平城。

----《宋書 卷四》


東晉是以琅琊王氏家族為代表的士族地主擁戴皇室貴族司馬衷而建立的新政權,在法理名義上,該政權襲承了建都在洛陽的晉帝國(西晉)的法統。由於定都在建康(今南京),統治中心區域相較晉帝國偏東,因此該政權史稱東晉。


北魏是由少數民族將領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權。拓跋珪自前秦衰亡之後,努力經營加快發展。北魏先後與後燕、後秦、北涼等地方割據政權競逐中國北方地區的統治權,並逐步消滅了後燕、北涼等地方政權。此外,北魏還擊退其他邊境少數民族勢力,遏制了後秦的發展,是當時中國北部最強大的政治勢力之一。


公元416年,東晉實質上的獨裁者劉裕發動了北伐。劉裕其人出身不高,在晉室南渡後參加了晉政府軍「北府軍」。他因討伐地方叛亂而積累功績獲得提升,逐步擁有了自己的勢力。公元404年劉裕抓住機遇廣泛串聯其他將領,在京口等地組織了對篡位者桓玄的反抗行動。


反抗軍擊潰了桓玄的主力部隊,迎接晉安帝複位,從而掌握了東晉的大權。在滅掉了南燕並鎮壓了孫恩、盧循組織的農民起義之後,劉裕為進一步加強自身的政治聲望,決定對當時北方地區的後秦發動討伐。


北伐發動之後,晉軍前鋒所向披靡,一舉攻佔洛陽,基本佔領河南地區全境,取得良好的戰略形勢。而此時在後秦內部則發生了動亂。在這種情況下,王鎮惡等前鋒將領決心抓住戰略機遇,在劉裕所率領的主力部隊到來之前打出勝負手,突破潼關天線一舉滅亡後秦。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晉軍雖奪取潼關但無力發展戰局,秦晉雙方在潼關-定城一帶對峙數月之久。


公元417年元月,劉裕本人率領水軍取道黃河西上,前往援助王鎮惡等軍,準備對後秦發動最後的攻勢。作為後秦婚姻之盟的北魏,一直在黃河北岸派兵監視晉軍伺機進行騷擾。由於晉軍水軍西向逆流而上,使用士兵拉縴而行,所以偶有因風水勢大而被衝到北岸去的。這些飄過去的零散艦船和軍人大都被魏軍給消滅了。當劉裕派遣部隊去掃蕩魏軍的時候,魏軍騎兵則進行戰術撤退避開晉軍的攻擊。因此為了保障水軍側翼的安全,劉裕派遣將領丁旿率領精銳出擊去穩固艦隊的右翼,保障艦隊的航行。這就是在黃河北岸上布置卻月陣的原因。

為了進行具體的分析,我們不妨來進行一些基本的計算。設該陣形為一個半圓形,那麼該半圓形的半徑為「百餘步」( 去水百餘步,為卻月陣,兩端抱河)。設為整數110步,則戰車所分布的陣形外延則根據圓周率可求得:

110(步)*3.14=345.4(步)

因戰車有100輛,所以平均估算每車間距約為3.49步。由於南北朝時期度量衡體制較混亂,我們暫按隋唐時期的一步五尺為依據來計算的話,則每車間距約3.49*5=17.45(尺)。


考慮到戰車的寬度,每不到15尺(扣除戰車的寬度)就有一個戰術支撐點。每個支撐點有27個人防禦,平均每個人防禦0.5步約70公分余(1步約為1.5米)的戰術寬度。以人著衣甲後肩寬45公分為均值計算,此防線算得上肩並肩而立了,此陣形布置得還是很嚴密的。


此外,在布置陣型的過程中,劉裕則採取了逐步成型的方式。首先派遣兵車出擊,確定基礎的戰術據點。等戰術據點穩固以後,利用敵軍還不掌握自己的意圖的機會,再派遣主力部隊2000人進行補完。除分派更多的士兵到戰車之外,還用大型盾牌(彭排)對車輛進行了加強。


在文獻中,晉軍是「設彭排於轅上」,又是「以軟弓小箭射虜」,即採用了弓弩手進入臨時預設陣地的戰術。彭排即是旁牌,是一種可以遮蔽整個人體的大型盾牌。而轅就是戰車前伸出的兩根直木,用來給馬匹或者其他牲畜套上挽具。在車轅上掛上盾牌,可見戰車應是側面向敵放置,這樣便於弩手上弦時獲得掩護。這種對戰車的使用方式,頗為類似明代所用的偏箱車(「出關遇警,(則)車傍掛牌」)。

而旁牌和弩手的搭配具體使用,在本文中沒有記載,但是我們可以從其他文獻中獲得佐證。例如《武經總要 前集 卷二》中,對於弩手和旁牌的使用,就有比較詳細的解釋:


「弩當別為隊,攢箭駐射,則前無立兵,對無橫陣。若勇騎來突,駐足山立,不動於陣前,叢射之中,則無不斃踣。騎雖勁,不能騁,是以戎人畏之……用弩之法,不可雜於短兵,尤利處高以臨下,但於陣中張之,陣外射之,進則蔽以旁牌,以次輪迴,張而復入,則弩不絕聲,則無奔戰矣。」


在這段記載中,體現了兩個戰術,第一是進行集中射擊,使敵人避不可避。第二是利用旁牌做掩護上弦,弩手輪流射擊,則可以達到「弩不絕聲,則無奔戰矣」的壓制效果。


但是這僅僅是理論上的戰術部署,在進攻和防禦兵力大致相當且都有一定規模的時候是有可能成立的。但事實上由於敵人進攻的兵力和我方防禦的兵力並不都是理想中的大致相當的情況,所以也會出現如文獻中所記載的那樣的例外。在歷史上,魏軍派遣數萬騎對不到三千人的晉軍進行圍攻的時候,雖然防禦負責人朱超石「百弩俱發,又選善射者叢箭射之」,但是還是由於 「虜眾既多」而「不能制」。

在這個時候,防禦負責人朱超石採用了最後的預備措施。他將隨身帶來的長矛1000支斷為3到4尺長的小段。然後朱超石讓士兵持這種短矛用鐵鎚去敲,一隻矛可以洞穿三四個敵軍才不能使用。由此魏軍騎兵受了很重的損失,最終被擊潰。


這種戰術在歷史上並不是僅見一次的,在接近同時代也有出現,例如:


「諱率眾軍進據峨公固。難當遣其子和率趙溫、蒲早子及左衛將軍呂平、寧朔將軍司馬飛龍,步騎萬餘,跨漢津結柴,其間立浮橋,悉力攻諱,合圍數十重,短兵接戰,弓矢無復用。賊悉衣犀革,戈矛所不能加。諱乃截槊長數尺,以大斧椎之,一槊輒貫十餘賊。賊不能當,因大敗,燒柴奔走,退據大桃。」

----《宋書 卷七八》


「難當又遣息和領步騎萬餘人,夾漢水兩岸,援趙溫,攻逼皇考。相拒四十餘日。賊皆衣犀甲,刀箭不能傷。皇考命軍中斷槊長數尺,以大斧捶其後,賊不能當,乃焚營退。皇考追至南城,眾軍自後而進,連戰皆捷,梁州平。」

-----《南齊書 卷一》


可見,這種混戰之中,一方截斷長矛用大鎚鑿擊來破甲的戰術,是當時較為常見的戰術。但這依然帶有急就章(註:倉促間篆刻出來的印章,常用以形容事起倉促的特殊性手法或措施)的性質。同時,弓弩手捲入近戰也要考慮到破甲的問題,從而在後世逐步形成了日常訓練的軍事素養,而不再使用這種倉促的臨時性措施了。例如:


「唐諸兵家,皆謂弩不利於短兵,必以張戰大牌為前列以御奔突,亦令弩手負刀棒,若賊薄陣,短兵交,則舍弩而用刀棒,與戰鋒隊齊入奮擊;常先定駐隊人收弩(恐弩臨時遺損)。」

-----《武經總要 前集 卷二》


「咸平二年,復出為鎮、定、高陽關三路行營都部署。契丹大入,緣邊城堡悉飛書告急,潛麾下步騎凡八萬餘,咸自置鐵撾、鐵棰,爭欲奮擊。潛畏懦無方略,閉門自守,將校請戰者,則醜言罵之。 」

----《宋史 卷二九七》


「諸軍當結純槍、純弓、純弩隊。槍之隊在前,弓次之,弩次之。其弓弩手各帶刀斧。每隊九十人,通九隊作一部,九部為一陣。緣弓可射八十步,弩可射二百餘步,虜騎若近,先發弩,槍、弓隊小坐,次發弓,若至前,則純槍之勢甚壯,可御馬足,鮮有不勝」

----《歷代名臣奏議 卷二二二》


這三條史料分別記載的是中古時期的軍隊比較典型的武器配置情況。例如有些是弓弩手攜帶刀棒,有些是弓弩手攜帶鐵鎚榔頭,有些是弓弩手攜帶刀斧,總體來說都考慮了弓弩射手捲入近戰時的破甲需求。這說明這種需求已成為一種公認應具備的軍事素養和訓練需求,從而得到固化。


打過星際的都知道,陣型的重要性。
比如100蟑螂對100蟑螂,打完一方剩十幾個另一方全滅。
更類似冷兵器作戰的,狂熱者對狂熱者等
同等數量的狂熱者對戰,屬性、攻擊全都一樣,總有人勝利,還有人是大比率勝利,一方全滅另一方剩很多部隊。
還有就是陣型+地形的重要性,經常聽到的:
拉陣型,打側面,包抄,追擊
其實都是戰陣的運用

比如蟑螂作為遠程部隊,它們的目的最快的時間將殺傷面展開便,和狂熱者講求厚度不同,這是近期的比賽:
下面以此分析,圖在上解說在下:

雙方地圖相遇,藍色先出手,雙方都縮成一團,不利於最大面接敵,紅色覺得吃虧選擇後退

紅色退卻後藍色跟進,雙方的思路一樣:找平原對攻,對蟑螂最有利的就是平原地形

紅色退卻後藍色跟進,雙方的思路一樣:找平原對攻,對蟑螂最有利的就是平原地形

幾秒後雙方又接敵,對陣型都不滿意,紅色想展開,但是路口寬度不夠,藍色後面沒有後退空間,所以相互拉扯了一下,藍色選擇後退,這時可以看到雙方比率基本一樣,144戰鬥人口(大概70單位),都是二級攻擊,也就是說這兩個隊伍戰鬥力基本是一樣的。

這時候藍色退卻,找尋有利位置,紅色也覺得地形可以,所以選擇追擊

這時候便是戰鬥經驗了:藍色在後退中拉扯隊伍,讓隊伍的攻擊面變寬,所有部隊第一時間攻擊對方(盡量把70單位都面對對方同時接敵)
而紅色顯然拉扯的不夠,隊伍縮成一團,結果就是接敵面狹窄,只有最前面的二十蟑螂先接敵,而後面的部隊因為射程,根本無法輸出。浪費了第一波攻擊。

進攻開始,紅色從開始就吃了虧,第一波齊射後先喪失了先頭部隊的幾隻蟑螂,然後他的拉扯太慢了,藍色拉成一條直線上去,他還在維持弧形,加上地形原因,他和藍色在右側的蟑螂擠作一團,但是可以看出來藍色佔據的線更直更舒展,齊射時每次都要比他多幾隻蟑螂,而他後側的蟑螂還沒有進入攻擊範圍,還在走位置

http://uri6.com/INnmyi (二維碼自動識別)

結果就是幾秒後這些小的失誤,造成的微小損失積累的越來越大,戰線的面被打破了,一旦戰線的某處破了口子,敵人便能湧上來,局部地區形成了以多打少的局面,然後再擴大,造成了最終後果,於是紅色便潰退了,藍色在追擊戰中又獲得一些成績。紅色甩出幾個炮灰來延緩了下藍色,然後一路敗退。

很多人說士氣,實際上指揮官肯定想把士氣的影響將為最低,星際官方設定裡面關於士氣如何解決大概如下:

Z蟲族,基礎部隊都沒腦子,全靠女王通過腦蟲來控制,可以理解為類似蜂群或者螞蟻的社會狀態,所以部隊完全聽命,死斗不休,實際上就算不是打仗,他們也會不停的進攻周圍所有的異族……

T人族,在未來所有的步兵都是包裹在金屬盔甲里,而這種金屬盔甲由空間站(或前線採集中心,就是人族的基地)統一安排和控制,你如果想當逃兵,結果就是遙控爆炸盔甲,或者人工智慧(右下角那個女性形象的情報官)接管你的盔甲,所以,要麼變成煙花,要麼死戰到底…

P神族,神族部隊的基礎單位俗稱叉子、狂徒,神族是個神權社會,信仰統一的神(卡拉),只不過在這個信仰下有不同的教派和氏族,那麼我們再看各派系的情況…
正統的神族星球上(埃爾),大主教阿塔尼斯率領著大家,在這個星球,基礎單位叫:「狂熱者」,以侍奉卡拉並為卡拉戰死為榮,如果不幸在戰場上重傷或者殘疾,沒關係,拉回來把腦袋放機器里,配上機械外殼繼續戰鬥,這種單位前期叫「龍騎士」,後期升級後叫「追獵者」…而且還有聖堂武士這種打不過就合體也得打的單位…
而神族剩餘三大陣營,一是高堅果阿拉納克率領的塔達林派系,以「晉陞之道」聞名,基礎單位叫「死徒」,這單位的生存目的第一是戰鬥,第二是為阿拉納克獻祭用………
剩下的大派系,還有沃拉尊的黑暗武士派系,這就是個星際里的邪教組織……基礎單位百夫長,沒有他們不反對的,對同志們都下黑手,打仗靠偷襲(黑暗聖堂),連同族都頭疼…

還有一個比較小的氏族,就是菲尼克斯率領的上古兵器派系,但他們本質上全是機器人(戰死的英靈只有靈魂連身體都沒了,還要打,就設計了一種把靈魂塞進去的機器繼續戰鬥),基礎部隊叫警界者,這玩意戰死以後修理下就好了……而且作為該族第一站戰士菲尼克斯,最大的夢想是什麼呢———戰死………沒錯他每天都要感慨自己為什麼沒有在上古戰爭中死掉,所以你把他投放戰場以後你都沒法控制它,就如同瘋狗一樣……基本都是以戰死告終……

再往下說,你們還記得被阿拉阿克胡克吧支配的恐懼嗎……


目前星際的士氣成分,就來源於主帥一個人了,上面可以看出他並不是把所有蟑螂打光了,而是覺得戰線崩了,自己需要戰術性敗退下,然後再次進攻,這和戰鬥中潰退有類似的地方。
另外就是星際大家常聽的名字肯定有:
莽霸,錢贊起(NO總),JBR
這幾位成名的絕技就是:
永不退縮,血戰到底。這也算是一種士氣吧,總有鐵血的將軍,指揮鐵血的隊伍,戰至一兵一卒,不曾後退分毫。

錢贊起,永不為奴!!!

以上。


古代陣法名字千奇百怪,但是實際只分為三大類:

行軍縱陣,一般分兩大類:1、縱隊,容易被伏擊,2、大軍一般三五個縱隊齊頭並進,即使一翼被伏擊,損失也不算大

左中右的橫陣

縮成一團,防禦用圓陣,如果是用於突擊的就是箭頭陣

但是細分就有無窮多的變化了,其實還有個大類是散成滿天星斗的。

具體見我的收藏的我的回答文件夾

五千年前帝顓頊五陣

懷劍聽雨: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偽書?

諸葛八陣源自公孫宏霍光八陣,更早則是吳起孫臏八陣,再更早是孫武八陣。黃帝風后做四正四奇陣,帝顓頊加以演化為可變性的五陣,也就是從行軍陣變形為四陣(圓、袋、尖、橫)或從四陣變回行軍陣。尖陣原本就破橫陣,姜子牙發明了破解圓、袋、尖的天、地、人三陣,於是成為八陣,歷代的改變只是為了適應各個時期各國不同的軍事編製而已

夏商周軍制(草稿為主,可以跳過)

懷劍聽雨:為什麼古代中國的戰車是重型戰車,而西方埃及、亞述的戰車卻是輕型戰車?兩者對比有什麼優缺點?

歷史學者費正清說:中國人使用的鐵器、戰車、馬匹、麥子、家畜、象形文字,全都是從近東經由中亞路線傳入?

懷劍聽雨:如何閱讀《周禮》這部書?

懷劍聽雨:為什麼齊國在齊桓公之後就無緣霸業了,齊國比晉楚兩國到底差在哪?

懷劍聽雨:如何評價晉卿趙盾?

魏舒方陣

懷劍聽雨:中西方古代軍事有何不同?

戰國軍制

步車結合魚麗陣是破壞遊戲規則,沙塵滾滾中兩車交合,然後就被一群步兵用矛戟把戰車給掀翻了,說好的貴族遊戲呢?

懷劍聽雨:如何評價齊國的五都制?

兵馬俑考古也證實,戰車並沒有被拋棄

懷劍聽雨:秦國的軍功授爵制度怎樣實行?

懷劍聽雨:如何看待知乎用戶經略幽燕我童貫提出長平之戰運輸量計算的問題?

懷劍聽雨:如何評價央視紀錄片《喋血長平》?

漢代軍制,八卦陣、八陣圖和八門金鎖陣的關係

懷劍聽雨:講講漢朝西漢東漢三國的軍制--部曲制?

懷劍聽雨:八卦陣、八陣圖和八門金鎖陣的關係?

懷劍聽雨:關羽失荊州是必然還是偶然?

懷劍聽雨:三國時各國軍制都是怎樣的,有何區別?

唐代軍制

懷劍聽雨:中國唐朝最多時有多少兵力?

李世民是怎樣在虎牢關以幾千兵馬打敗十萬大軍的竇建德的?

五代軍制

懷劍聽雨:如何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遼國軍制

懷劍聽雨:遼國很強大嗎?

懷劍聽雨:為什麼分裂時期的三國、五代可以暴打匈奴契丹,統一的西晉、北宋反而打不過匈奴契丹了?統一了不應該更強嗎

北宋軍制(南宋你們看相爺的吧,我不熟悉)

虎鈐經長虹之陣

修正一下相爺的回答,研究編製一定要去反覆假設套用計算(相爺你書出版要給我校勘費啊,拿你玉照抵錢!):

「前校三陣,步兵三[二]十七部,合一萬三千五百人(27*500=13500)。第一陣九步[部],長一里二百七十步,計六百三十步(360+270=630);第二、第三陣亦如之。中校五陣,步兵九十二部(19+21*3+10=92),合一[四]萬六千人(92*500=46000)。第一陣一十九部,長三里二百五十步,計一千三百三十步(3*360+250=1330);第二陣二十一部,長四里三十步,計一千四百七十步(4*360+30=1470);第三、第四陣亦如之;第五陣一十部,一里三百四十步,計百七[七百]步(360+340=700)。後校一陣步兵二十一部,合一萬五百人(21*500=10500),長四里三十步,計一千四百七十步(4*360+30=1470)。(步兵共140部7萬人)

右校。沖騎二陣八部,合四十[千]騎(8*500=4000騎兵)。第一陣五步[部](5*500=2500騎兵),左右各抵隊,長一[二]里三百四十步,計一千[六十]步(2*360+340=1060,長1060步,6步1馬,166馬,厚68步,4步1馬,15馬,166*15=2500,5*500=2500);第二陣亦如之。第三陣六部(6*500=3000騎兵),長二里一百二十步,計八百四十步(2*360+120=840,長840步,4步1馬,200馬,厚68步,4步1馬,15馬,200*15=3000,6*500=3000);第四陣亦如之。左校四陣,與左[右]校同法。(騎兵左右共60部3萬人)

前校三陣之中,二處各虛三十四步,計六十八步(34*2=68),左內[虛實]都厚一百七十步(34*3+34*2=170,長630步,2步1人,300人,厚34步,2步1人,15人,300*15=4500人,9*500=4500人)。中校五陣之中,四處各虛三十四步,計一百三十六步(34*4=136),虛實都厚二[三]百六步(34*5+34*4=306,長1330、1470、700步,2步1人,633、700、333人,厚34步,2步1人,15人,633*15=9500人,19*500=9500人,700*15=10500人,21*500=10500人,333*15=5000,10*500=5000)。後校一陣,都厚三十四步。

左校沖騎亦如之,中一處虛六十八步,虛實都厚二百四步(204-68=136=68*2,長630?,5?步1馬,133馬,厚68步,4步1馬,15馬,133*15=2000,4*500=2000)。右校沖騎亦如之。左校四陣之中,三處各虛五[六]十八步,計二百四十[衍字]步(68*3=204),虛實都一里一百二[一]十二步,計四百七十二步(360+112=472,68*7=476)。右校亦如之。

中校之首去前校之末一百五十步,後校之首去中校之末一百二十步。自前校之首到後校之末,虛實共厚二里六十步,計七百八十步(2*360+60=780=170+150+306+120+34)。自後校之首,左右校沖騎之末,一[五]百五十步。自左校沖騎之首到右[左]校之末,虛實共厚一里三百一十六步,計六百七十六步(360+316=676=68*3+472)。右校沖騎到左[右]校之末亦如之。左右校角,各去中校角一十步,計二十步在內。左右校第一陣、第二陣,與中校齊頭(以向中校巡各一部為準,外府高於中校六十步),左右校角第三、第四陣,皆掩一百在中之後。統成一大陣,彎長七里二百三十步,計二千七百五十步(7*360+230=2750=630+10+1470+10+630)。」

---《虎鈐經 卷九 長虹之陣》

北宋軍制詳述

四川大學歷史學科在那些研究方向強勢?

金國、蒙古,重騎、輕騎都有,輕騎索敵,騷擾引誘,消耗敵人無馬甲騎兵,打亂敵人步兵陣型,然後埋伏的重騎兵才突擊。

本問,相爺那邊提到宋軍用兩翼步兵刀斧手、中間重騎兵的辦法對付游牧輕重騎聯軍,這個戰術是對的。說白了,中間的鐵浮屠連環馬,哪怕你用步兵刀斧手也是砍不動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用重騎兵拿著狼牙棒懟回去,你砍不死我、我砍不死你的耗時間,拖住連環馬,讓他不能加速衝鋒,宋軍戰馬雖然不多,但是宋朝有錢可以買到好馬,足夠湊成少量重騎兵隊,兩翼的海量重甲步兵刀斧手,足以靠數量幹掉輕甲的拐子馬

明代清代軍制材料很多也很亂,我就不研究了

太平天國軍制

清朝為何對付太平軍用了如此長的時間,政府軍居然不堪大用,只能靠曾國藩的湘軍?

本問,Diego兄的曾國藩《陸軍得勝歌》節選:

第二打仗要細思 出隊要分三大支 中間一支且扎住 左右兩支先出去

另把一支打接應 再要一支埋伏定 隊伍排在山坡上 營官四處如瞭望

看他那邊是來路 看他那邊是去向 看他那路有伏兵 看他那路有強將

那處來得真賊頭 那邊做的假模樣 件件看清件件說 說得人人都膽壯

他吶喊來我不喊 他放槍來我不放 他若撲來我不動 待他疲了再接仗

起手要陰後要陽 出隊要弱收隊強 初交手時如老鼠 越打越強如老虎

打散賊匪四山逃 追賊專從兩邊抄 逢屋逢山搜埋伏 隊伍切莫亂分毫

一字長蛇列陣,敵軍攻來就左右翼二龍出水陣應敵,當敵人也分兵兩翼時,兩翼把敵軍纏住,中軍迅速突擊敵人薄弱的中部就是天地三才陣,一旦不利,就中軍迅速撤退,引誘敵軍中軍追擊就是四門斗底陣,然後預備隊加入中軍配合左右翼反擊夾擊敵軍中軍就是五虎驅羊陣


嘉靖三十七年(1558),岑港戰役中,倭寇的表現相當精悍勇敢,連俞大猷都放棄了在陸上克制倭寇的想法。戚繼光深感組建編練新軍的重要性。在多次向胡宗憲奏報請求,得到同意後,派觀海衛人胡守仁率先到浙江義烏、處州等地招募新兵。胡守仁在義烏陳氏族領陳大成的協助下,很快募集了一支三千人的新軍。
戚繼光所招的兵,要麼是老實能幹的農民,要麼是經過戰陣的舊軍兵。前者習慣於艱苦生活,而且沒有心計,害怕官員,容易以紀律約束,也容易被嚴刑恐嚇,被恩賞感動;後者雖然對戰鬥有恐懼心,但熟悉軍事生活,也有戰鬥經驗。
所招的新兵紀律極其嚴厲,除初犯可以免刑以外,平時稍微犯錯,便捆打二十到一百。平時睡覺前不準唱歌;不準煽動鄉愁;乃至禁止一切娛樂!戰鬥中表現出害怕者幾乎一律處決;犯重大過失也都處決。如演習或實戰中用鳥銃(火繩槍)不符合教程的,一律斬首;隊長若發現不告發的,與犯兵一起處決;不僅自己犯錯要被斬,而且失職也要被斬;戰後若殺平民冒功、姦淫婦女,包括未經分配的「賊婦」,一律處決。
不僅紀律,而且等級森嚴,平時士兵向軍官報告、聽令,一律下跪;下官對上官報告、聽令,也必須下跪。士兵告軍官,除剋扣軍餉軍糧外,不管有理無理,一概先捆打二十。但軍官如下屬犯罪常有連坐,而且平時考核,下屬成績在中下以下,都必須捆被打。紀律之嚴酷,在明中後期可謂罕有。然而也正是這樣殘酷的軍法,使習慣於懈怠和逃跑的士兵,重新知道了什麼是紀律,什麼是軍隊。並且培養了對軍官的畏懼之心,作戰時更容易指揮。
有了紀律和良好的指揮體系,軍隊就恢復了明初的精銳和悍勇。接下來必須解決武器和戰術問題。他推廣的武器主要有:狼筅、 鏜鈀、長刀、鳥銃、標槍、腰刀、圓盾等。
武器得到保證,士兵嚴格訓練,要表現出強大的戰鬥力,還要有必殺的戰術。戚繼光根據戰爭的需要,創造了鴛鴦陣法、兩儀五行陣法、三才陣法等。
鴛鴦陣法的長處是明顯的:因為陣型小,在南方森林、山地、田野間行軍可以無所顧忌;突然遇到敵人,幾乎可以在瞬間就從行軍狀態轉入戰鬥狀態;戰友間彼此可以呼應保護;因為兵與兵、陣與陣之間有較大空隙,便於士兵發揮個人武藝;安排更多的人進行戰鬥,只需簡單的把若干鴛鴦陣排成一個大縱隊就行了,方便易行。
倭寇一般沒有盾牌,也沒有盔甲,「裸身而戰」,狼筅、 鏜鈀、標槍無論從實際殺傷還是心理影響看,都是相當可怕的。戚繼光命令標槍投出之後立即抽刀沖入敵陣,則敵必敗。
1561年,戚繼光的四千精兵練成。這年春天,倭寇劫掠了桃渚、圻頭。戚繼光受命急行軍趕到寧海,保衛桃渚,這支新兵是第一次與倭寇交戰。倭寇們震驚的發現:繼光的軍隊和任何官軍都不一樣。他們能夠熟練的根據軍旗和軍樂排列和變換陣型,身體健壯,武藝高強,武器也都是大大強化了的。從前被倭寇們恥笑的狼筅,現在儼然變成一種神秘的利器了。而手持末端的長矛握法,更令倭寇大吃苦頭。官軍第一次敢於在能看清倭寇臉上的痣的距離上開火,第一次採用了進攻的縱隊陣型。各種武器熟練配合的鴛鴦陣,令倭寇無法對抗。接下來一個月之內,戚家軍經歷的九次戰鬥都大獲全勝,殺俘一千多人,而自己只死了7個人!這是倭寇戰爭爆發以來的奇蹟!


以下內容全部摘自《西方戰爭藝術》(Archer.Jones)

儘管都裝備了短劍,但重型步兵主要還是靠長約7 英尺的長矛進行戰鬥。希臘人採用的戰術隊形使其在實際戰鬥中能夠保持士氣。長矛兵們肩並肩排成至少4 排、通常8 排乃至更多排的縱深隊形。這種隊形被稱為方陣,非常適合於民兵。民兵們雖然只經過很少的訓練,但也能夠在盾牆後面憑著勇氣執矛戰鬥。參戰的人們通常是平民生活中的朋友,這使所有的人信心大增,而縱深各排的人則使前排的人感到強有力的支持。這樣,戰士們由於擁有了數量上的安全感,就能鼓舞士氣。他們的身體條件、武器訓練以及某些人從以前戰鬥中所獲得的經驗,支持著他們勇敢戰鬥,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通常決定會戰的勝負。

隊形的深淺所具有的價值對比並不明顯。對於老兵來說,4 排可能就足夠了,而對缺乏經驗的民兵來說,8 排似乎也已足夠;但某些場合,部隊會排成12、16、32 甚至是50 排的縱深隊形。有一個學派認為,隊形的縱深越大,具有的力量也就越大。後排額外的人所提供的動力,使縱深排列的一方能夠壓倒裝備相似而隊形較淺的敵人。對此持反對觀點的人則堅持說,只有前排的人才戰鬥;第二排是前排的即時預備隊,用於接替前排傷亡的或疲憊不堪的士兵;後面的各排只是第二排的預備隊。支持淺縱深隊形的人將多於4 排的隊形視為多餘。縱深隊形的反對者還認為,後面的人僅僅是站立等待,因為從後面推擠只會衝撞前面的人,對幫助前排幾乎毫無益處。
支持大縱深隊形的人堅持認為,後面有大量的人員可能會增強前排人的士氣,恐嚇敵人,並為補充前排戰鬥力提供了充足的替代力量;而且,如果有些排列較薄弱的話,那麼較大縱深的隊形也具有優勢,比如,在前往戰鬥的過程中可以及時填補進軍所造成的缺口。由於人們在戰前和戰鬥期間很難保持始終如一的隊列縱深,因此有更多的排列將更加保險,當某些位置太薄弱,或者連綿不斷的前排損失慘重而可能出現缺口時,就可以及時地增強薄弱部位或堵塞缺口。縱深較大的隊形還能夠提供物質動力,特別是當最後一排由精心挑選的人員組成時更是如此。這些後排人員不僅能夠防止掉隊,使中間各排保持適當的位置,而且還能通過引起所有的人前推而將強大的動力傳給前排。如果像希臘人作戰時有發生的那樣,雙方前排面對面地持盾相向推擠,那麼後面的推動就能使己方逼迫對方後退乃至促成對方的潰敗。不過,統帥兼歷史學家色諾芬(Xenophon)曾經問道:「當一個方隊的縱深過大,以致人們所持的武器不能觸及敵人時,那麼你想,他們能對敵人造成什麼傷害而對自己人又有什麼益處呢?」雖然如此,希臘人發現至少在某些場合,位於縱深的後面各排還是有用處的。也許僅僅是因為存在著推擠競賽的可能性,所以才有理由不計代價地根據戰線寬度擺成大縱深隊形。 [ 註:J.K.安德森,《色諾芬時代的軍事理論與實踐》(博克利出版社1970 年版),第174 頁。 ]

斯巴達城邦的重型步兵部隊在對其方隊細分的基礎上,確實具有了機動的能力。作為希臘惟一的職業軍隊,斯巴達人按音樂行進,並根據所有方陣在前進時都向右偏移的傾向,進行了戰場訓練。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向右偏移的傾向,是因為士兵都是左手舉著巨大的盾牌,掩護其鄰兵的右側,因此,每一個士兵都會不自覺地向右運動。這就意味著,每個方陣的右翼通常與對方的左翼相遇,並在此一側贏得戰鬥。斯巴達人利用了這一傾向,將其方陣右側向左轉,攻擊對方方陣沒有防護的翼側,從而擊敗敵人。這樣,斯巴達人就運用其有限卻高人一籌的靈活性,在戰爭中實施了最基本的戰術運動,利用了翼側的弱點。斯巴達人經常利用這種方式,攻擊敵人士兵薄弱的翼側,或者繞過翼側到達並攻擊敵人的後方,這種運動被稱作包圍。


玩過全面戰爭(Total War)就有體會了


你難道沒玩過「植物大戰殭屍」嗎?


中國古代戰爭中對戰陣的重視由來已久,戰陣的演進也是中國軍事思想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左傳》載春秋初期周鄭之戰,鄭國用「魚麗之陳」,也就是魚鱗陣,以戰車和甲士排列配合,戰車強攻,步戰甲士充塞戰車間的罅隙,並負責對戰車未殺死的敵人補刀,這是一種非常綿密和有效率的陣型,絕非花架子。
在春秋後期,戰車以其笨重難馭漸漸被拋棄,經常受戎狄騷擾的晉國采敵之長,推出純步兵戰陣,當時以方陣為主,另外吳越等國的步兵陣型在實戰中也發揮過很大的威力。
其後歷朝歷代兵書,涉戰陣者眾多,如《衛公兵法》就詳細介紹了變化多端的六花陣法,還開創性地提出了護送輜重給養的陣法及撤退陣法,使陣法的適用範圍不再僅限於面對面作戰中的攻防。
中國古代戰爭中的陣法,多以強調各兵種的配合,同時發揮各兵種的特性,增大對敵殺傷力,提高自身防禦力為主要目的。
PS:你附圖中首尾俱備全須全爪的長龍陣,倒真有花架子的嫌疑。


放個離我們比較近的例子,某地防暴演練:秒拍視頻
雖然這個看上去比較水……但還是很明顯,缺乏指揮和組織的「暴徒」容易被警方利用陣型分割、包圍、擊潰。由於缺乏機槍火炮等,現代防暴作戰依然保留了很濃的「古風」。


簡單地說

不布陣,就像兜了一包沙子去潑人家,不痛不癢,布陣,就像把沙子包成沙包去砸人,真心疼。


任何一個多人對抗項目的陣型都是非常重要的,題主可以了解下足球運動的陣型演變,11個人對11個人都如此複雜,更何況是興師動眾的戰爭?


且看曾國藩《陸軍得勝歌》節選:

第二打仗要細思 出隊要分三大支 中間一支且扎住 左右兩支先出去
另把一支打接應 再要一支埋伏定 隊伍排在山坡上 營官四處如瞭望
看他那邊是來路 看他那邊是去向 看他那路有伏兵 看他那路有強將
那處來得真賊頭 那邊做的假模樣 件件看清件件說 說得人人都膽壯
他吶喊來我不喊 他放槍來我不放 他若撲來我不動 待他疲了再接仗
起手要陰後要陽 出隊要弱收隊強 初交手時如老鼠 越打越強如老虎
打散賊匪四山逃 追賊專從兩邊抄 逢屋逢山搜埋伏 隊伍切莫亂分毫


鑒於樓上都說得比較完整了,我推薦嘗試玩一玩:《全面戰爭》《騎馬與砍殺》這類模擬戰鬥策略遊戲。親自對比一下排兵布陣和散兵游勇的戰鬥效果,實踐出真知嘛,模擬也算實踐。


君不見對巨人都有效果,對人會沒效果?

君不見對巨人都有效果,對人會沒效果?


戰陣不是評書甚至小人書里說的那樣。


當然了,古代打仗信息不對稱,受天氣、地理環境影響大,提前的排兵布局就顯得很重要。
凱撒的《內戰記》就記錄了凱撒KO龐培的全過程。看看他們的大決戰(法薩羅之戰)的布局:

當凱撒逼近了龐培的營地,觀察到龐培的陣式排列成這樣:
左翼有內戰之初凱撒交給元老院的兩個很強的軍團,龐培本人就在那地方(最高指揮在哪個位置也很重要)。步兵大隊在右翼,其餘安插在陣式中央和兩翼之間。龐培把他幾乎所有的騎兵部隊以及由弓箭手、投射手所組成的輕型部隊部署在了其左翼,希望能通過他佔優勢的騎兵部隊獲得勝利。這批軍隊共有45000人,還有2000左右應召老兵,剩下的7個步兵大隊去守衛營地和臨近的堡壘。龐培則將其步兵拍成10排,以防出現潰逃。他把全部騎兵、所有弓箭手和投射手都配置在左翼。

凱撒則按以往的慣例把騎兵部署在了其右翼,正對龐培的騎兵。第九軍團(因都拉基烏姆戰役被削弱)加上第八軍團在左翼。總共22000人,留下7個步兵大隊防守營地,分別派了三位戰將指揮左、右翼和中央,自己則坐鎮在龐培對面的陣地上。觀察到龐培的陣式後怕右翼被眾多的敵騎兵包圍,便迅速抽調了6個步兵大隊布置下第四戰線來抵抗敵方騎兵,以一定角度部署在主要步兵方陣的後側面對敵人的騎兵,並提醒他們勝負就取決於這幾個步兵大隊的勇敢了。同時,他還通令全軍在沒有他命令的情況下不得出動。

如上圖。由於戰鬥在埃尼珀斯河邊展開,愷撒的左翼以及龐培的右翼都臨近河岸,使得彼此都無法在這一側發動側翼迂迴攻擊,因此雙方都在另一側(即愷撒的右翼、龐培的左翼)部署了更多的力量,而戰役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在這裡展開的。

如上圖。由於戰鬥在埃尼珀斯河邊展開,愷撒的左翼以及龐培的右翼都臨近河岸,使得彼此都無法在這一側發動側翼迂迴攻擊,因此雙方都在另一側(即愷撒的右翼、龐培的左翼)部署了更多的力量,而戰役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在這裡展開的。

首先龐培誤信手下,讓凱撒先手。凱撒部隊先扔標槍,拔劍砍人。龐培左翼騎兵趕來,還有大批弓箭手蜂擁而上,凱撒軍抵擋不住撤回陣地,龐培騎兵隨即逼來各自分隊展開,從側翼包圍了凱撒的戰線。凱撒立刻發令第四戰線的6個步兵大隊前去進攻龐培的騎兵,龐培的騎兵沒有穩住陣腳,各個調頭撤去附近的小山中,丟下了所有的弓箭手和投射手(他們已徒手),弓箭手和投射手孤立無援而被全殲。凱撒步兵大隊採取同樣的突擊行動,包圍了龐培在戰線抵抗的左翼步兵,並從背後攻打他們。凱撒同時用精力充沛的生力軍換下已經打疲了的士兵。龐培人馬招架不住,開始潰散。


所以勝利的序幕是由布在第四戰線對著敵方騎兵的步兵大隊拉開的,正是他們首先擊退了龐培的騎兵,同時殲滅了弓箭手和投射手。龐培一看見自己的騎兵被擊退,自己最信賴的那部分人已驚慌失措,也對其他部隊失去了信心,因而離開了戰線,營地又被凱撒的人佔領後,開始逃跑。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之所以這個神勇的第四戰線的步兵大隊能挑來對付龐培的精銳騎兵,是因為凱撒平時都有訓練他們對付騎兵,且有戰爭經驗。(凱撒常用的是三行陣式,軍紀嚴明且不談)

曆數中外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哪一個不是提前根據不同的條件、狀況而精心布局的呢?
以前還答過一題 瑞士山地為何能誕生出天下無雙的超長槍方陣? - 黃小多的回答

正如孫子曰:「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敢問敵眾而整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推薦閱讀:

古人的作息時間是怎樣的?
解放後,民國時期的名廚都有何命運?解放前的名牌酒樓又有何結局?

TAG:歷史 | 軍事 | 戰爭 | 排兵布陣 | 陣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