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資產證券化?資產證券化的過程是怎麼樣的?
比如近日有消息稱華僑城計劃利用歡樂谷的門票收入進行資產證券化。
舉個通俗的例子,說明一下什麼是資產支持證券以及在實務中如何應用
比如,樓下張大爺開了個煎餅攤,每天能有五百塊現金流入。張大爺看生意不錯,想再買個小麵包車進貨,把生意做大。
買麵包車需要七萬塊錢,找銀行借吧,銀行嫌張大爺一個老頭沒什麼值錢的東西抵押,怕他跑路,而且這麼小額的貸款沒什麼搞頭,不願貸款。
隔壁老王看張大爺發愁,就想了個辦法:
你看,你現在一天能有五百塊流入,一個月的現金流就是一萬五。要不這樣吧,我明天就掏給你七萬塊,未來五個月的賺的錢就直接打我卡上,也即是說現金流就歸我了。
其實老王自己也沒錢,但他找到了李二叔宋三嬸,說我找了個好項目,你們來投資,只要一次性把錢投給我,每個月都能返本金和利息。
鄰里們有些擔心,說你又不是開銀行的,怎麼能保證按時還錢?老王說,別擔心,張大爺每個月賺的錢都會給我,再說了,張大爺兒子在城裡打工,每個月都往家裡寄錢,就算張大爺賴賬大不了找他兒子要啊!
有人知道這個收益是要靠張大爺賣煎餅賺出來的,問萬一煎餅不賺錢了咋辦,張大爺自己出來說話了,你們投資的保證書啊,我也簽一張,投資一萬塊,要是賠錢了,先從我這賠,優先保證還上你們的錢!
老王籌到了錢,給左鄰右舍都寫好了按月付收益的保證書。張大爺接過錢,高興地買車去了,生意一天天紅火下去,賺到的錢每月打給老王,老王又把錢轉給拿了保證書的人,當然自己也雁過拔毛留了一小點。
這裡煎餅攤產生的現金流,就是基礎資產。
老王寫的保證書,就是資產支持證券。
萬一張大爺賴賬,他兒子拿自己的錢出來抵債,叫外部增信
張大爺自己也投一萬塊,煎餅不賺錢的話先從那一萬塊里虧,也就是自己持有了劣後級,其他投資者持有的是優先順序,這一過程叫內部增信
老王乾的活,看著好像是空手套白狼一樣,其實就是投行。
鄰里們知道只要拿著保證書就可以每月收到錢,於是手頭緊的時候就把保證書賣出去抵錢,這樣一來證券就交易起來了。
大抵如此。
那麼,這個玩法會不會出問題呢?
假如,村頭趙大麻子看鄉親們買賣保證書不亦樂乎,想到個主意:既然拿著保證書就可以每月收到錢,要不然我再搞點錢來買點保證書,再拿到別的村,給他們說這東西拿著能掙錢,保准能賣出去。
趙大麻子自己沒什麼錢,於是他也想辦法動員鄉親們給自己投資。劉大麻子說,我這裡有個好項目,我要去隔壁村賣老王印的保證書,大家來捧個場,賺錢了我每月給你們收益。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很熟悉?這裡能賺錢的保證書,其實和之前能賺錢的煎餅攤一樣,也是」基礎資產「,都能產生現金流。
攤煎餅產生的現金流,成為了持有老王保證書的收益,而去隔壁村賣老王保證書收益帶來的現金流,又成了趙大麻子保證書的收益。
然後還可以繼續一層一層往上套。
有一天,城管來了,把張大爺的煎餅攤砸了,張大爺的兒子在城裡嫖娼被抓進監獄了,沒有現金流了,老王印的保證書成為廢紙,沒有收益了,於是趙大麻子印的保證書也成了廢紙。
這些廢紙,就是08年壓垮雷曼兄弟的」衍生品「
這個平靜的小縣城,就這樣發生了由一個城管引發的金融危機。
和銀行貸款相比,資產證券化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低門檻、靈活性和高流動性上:
1.降低門檻
要讓人借錢,首先要證明自己有能力還錢。找銀行貸款的話,要靠抵押來證明自己還得上錢,比如拿房子、設備抵押,或者是拿公司股票質押,證明自己」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大不了可以賣房賣車換錢。但這一要求,對於煎餅攤規模的小企業是很不公平:本來就是因為想賣房賣車擴大經營規模才貸款嘛!金融學一個基本假設叫做」風險越高,收益越高」,如果一個人想借錢卻沒法提供抵押,放貸的就難免犯嘀咕:還不上錢怎麼辦?於是就會要求更高的利息來補償賴賬風險,走到極端就成了溫州地下錢莊那樣的民間借貸:對於抵押品的要求很松,但利率也高的可怕。
資產證券化對這一問題提供了解決方式:拿未來能拿到手的錢作為保證,以獲得現在的融資。問題中提到的歡樂谷門票收入,作為未來的錢,就可以通過證券化的形式換成今天的真金白銀。在我參與證券化工作的半年時間中,接觸過的基礎資產就包括商鋪未來幾年應收租金、污水處理廠建成後頭幾年應收的處理費、高速公路未來幾年通行費,郵儲銀行未來預計收到的還款等等。對的,就連郵儲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有時也可以通過證券化的形式將未來可以收到的還款變成今天的現金,就連銀行在需要錢的時候也會考慮資產證券化的。
2.靈活性
那麼,是不是說資產證券化就是為了服務煎餅攤級別的小微企業呢?
不盡然,比如目前在我國,資產證券化一個比較熱門的題材在於市政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在獲得融資時遇到的困難是另外一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次性投資大,回本慢。要是買個三輪車賣早點,可能一個月就能把三輪車的錢賺回來,但要是建個污水處理廠,靠收污水處理費回本的話,沒個幾十年難說。銀行貸款很難一下子給出這麼長的期限,因為對於寨主來說,等換錢等這麼長時間是有風險的,一下子這麼一大筆貸款放出去,就意味著幾十年資本充足率都堪憂。而資產證券化,只要雙方都願打願挨,可以達到「如果要把這個項目加上個期限,我願是一萬年」的效果,在期限上更為自主。
基礎設施建設在獲得融資時遇到的困難是另外一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次性投資大,回本慢。要是買個三輪車賣早點,可能一個月就能把三輪車的錢賺回來,但要是建個污水處理廠,靠收污水處理費回本的話,沒個幾十年難說。銀行貸款很難一下子給出這麼長的期限,因為對於寨主來說,等換錢等這麼長時間是有風險的,一下子這麼一大筆貸款放出去,就意味著幾十年資本充足率都堪憂。而資產證券化,只要雙方都願打願挨,可以達到「如果要把這個項目加上個期限,我願是一萬年」的效果,在期限上更為自主。
3.流動性
諸位可能看到這就要問了,為什麼資產證券化期限就可以動輒幾十年呢?原因就在於流動性:資產支持證券可以公開交易。例子中,鄉親們可以互相買賣老王發行的保證書,不一定非一直放在床底下等幾十年後到期了才能拿到全部收益。人在江湖漂,那能不挨刀?誰都有手頭缺錢的時候,遇到急著花錢,手裡持有證券總是很容易變現的,就跟買賣股票一樣,開個戶,敲幾個數,一下就賣出去了,不用找接盤俠找半天。試想一下,如果手裡拿的是一張三十年後還錢的借條,恐怕就沒這麼容易出手變現了。正是因為較強的流動性,才保證了期限上的靈活,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離開風險談收益,那絕對是耍流氓,我所了解的資產證券化風險主要有幾個方面:
1.基礎資產質量風險
不管怎麼說,實打實的房子、地皮、設備值多少錢還是比較有數的,以其作為抵押,不能說絕對,但至少有八九成把握能賣了換錢。但資產證券化的基礎資產,聽起來就更加虛頭八腦一些,實際上也的確更容易魚龍混雜。比如國外比較流行的信用卡還款證券化,是信用卡公司把未來能收到的信用卡還款作為基礎資產來融資的產品,細究下去,產生現金流的是千萬個使用信用卡消費的個人。難免其中有一些管不住自己的剁手黨,月初買買買月底發現欠一屁股債,難免有的人本來就已經在惡意透支了,刷卡爽過一次以後就打算躲到天涯海角賴賬。由於基礎資產的構成太複雜了,很難做到像貸款一樣仔細審查具體的資信情況。另一方面,基礎權益人(比如例子中的張大爺)也有可能為了讓基礎資產」看上去很美「而有所隱瞞。比如,張大爺能實現每天五百塊的銷售額,可能是因為附近小吃街這個月在整治,到下個月重新開張了,張大爺的客源就會少很多。這些信息上的不對稱,也可能導致基礎資產實際質量低於預期,媒人說得好像范冰冰,真娶回家,掀開蓋頭一看,尼瑪是羅玉鳳== 零八年金融危機,很大原因就是評估資產質量的評級公司和金融巨頭互相勾結,粉飾出好看的」賣家秀「,而當市場發現到手的其實就是"買家秀」水準的東西時,就開始慌了。
2. 現金流風險
有時,就算基礎資產質量很好,也不存在披露上的動手腳,但市場就是存在風險的,攤上小概率的」黑天鵝「事件,誰也扛不住。事前,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投資的核電項目是不是下一個福島,投資的乳業項目是不是下一個三鹿。儘管存在內/外部增信,但這一層安全墊也有被擊穿的風險。例如,例子中的張大爺,自己投資一萬塊作為」劣後級「用來吸收風險,如果現金流比預計少了一萬塊,就還虧不到鄉親們的優先順序投資頭上,但世上的事誰說得准呢?萬一城管來了,一萬塊的安全墊估計也是要側漏的。(優先順序+劣後級)/劣後級的數值,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槓桿率「,張大爺能用一萬塊錢的投資,」翹起「總共六萬塊的資本,就叫做六倍的槓桿。槓桿越高,融資能力越強,但違約起來血本無歸的風險也就越大。我國股市前段時間的走勢,就是用」兩融「實現了高槓桿,翹得很高很高,摔得很慘很慘。
3.系統性風險
系統性風險,講的是整個金融市場都是彼此手牽著手牽著手牽著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正如趙大麻子把隔壁老王發行的證券再打個包再次進行證券化一樣,一種金融產品,可能是另一種的原材料。一種產品發生了違約,其他與其相關的金融產品的違約風險也會增加。
或許你可以說,反正證券是有流動性的,萬一覺得大事不好了大不了賣掉保平安嘛!沒錯,系統性風險就是這樣蔓延開來的,一旦對違約的恐懼導致想賣的人越來越多,接盤俠越來越少,本來有價值的證券就會越來越不值錢,最終沒人肯買了,對違約的恐懼就成為了真實的違約。所以系統性風險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實現的」。而當以億萬計的金融產品,都建立在搖搖欲墜的不安全的基礎資產之上時,大崩盤就難以避免了。
最後,關於系統性風險,我想到了《喪鐘為誰而鳴》中的一段話: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孑然自保
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
整體的一角
如果海水衝掉懸崖的一塊
歐洲就減小
......
因此
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它就為你而敲"
--
答主本科是金融的,在資產證券化方面有半年實習經驗,但現在已經轉法律了,水平有限,如果有說的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如需轉載,請徵求本人同意。
Patch 1.1 請參考@徐夢哲 的答案
以此為例,假設有公司A,A的一部分資產是一個樂園並從中獲取門票收益。假如A把【穩定產生門票現金流的資產】剝離出來成立子公司B【特殊目的實體,SPV】,召集投行等中介機構為其做證券化工作,那麼中介機構會進行承銷,將B公司的資產支持證券【ABS】賣給投資者C。
A得到:一大筆現金
A失去:可以穩定產生現金的資產
B得到:可以穩定產生現金的資產
B失去:約定條件下收益權
C得到:約定條件下收益權
C失去:現金
這一筆交易其實有很多細節但是又非常重要的地方,我的理解也還比較淺薄,就我所知道的拉幾點出來說說。
1. SPV發行的ABS,究竟是什麼性質?是債權還是股權,還是兼而有之?這決定著SPV的性質,如果是【經典的】的債權,A並沒有達到資產證券化的【破產隔離】這一條件,而依然被算作是子公司,一旦SPV破產,A賬面上的長期股權投資會大幅減記。因此,這將涉及到【信託】的概念。
2. 信託的意義就是,投資者C們依然對SPV擁有所有權,但是將運營權轉交給SPV,SPV的宗旨就是為了C們的最大化利益。因而,SPV不算是A的參股或控股企業,成功達到了【破產隔離】這一目的。也即意味著發起者、中介機構、結算機構等即便破產,SPV也不會因此而被列入清算資產,這種設置使得投資者的利益得到了較好的保障。但反過來說,SPV如果破產,也因為【真實出售】的原因和發起者不再有關聯,發起者無義務代為償付損失。這中間可能會產生【道德風險】,這和證券化的分層結構設計有關。
3. 這一切的前提,就是這些資產,必須可以【穩定產生現金流】。從交易雙方的角度分別來看,A對樂園進行了大量投資,現在儘管經營良好,但是要很長時間收回投資。而C有著多餘的錢財,打算在一定的風險下做一些相對穩定的投資。那麼雙方達成了交換,A將樂園變現,而C獲得了相對比較高收益,也比較穩定的投資標的。
4. A的信譽其實是很低的,需要金融中介機構進行擔保、信用增級等方式,才可能讓SPV順利出售。
以上說起來似乎有些可怕,A脫身脫的一乾二淨,而投資者承擔了全部的風險,但是通常來講,ABS相對普通國債甚至一些公司債來說,收益是非常高的。
需要說明的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因ABS而起。其主要原因我個人認為,還是過度寬鬆的信貸政策導致了ABS的信用實際上出現了嚴重的泡沫,最後因為宏觀參數的擾動而導致泡沫破裂,資產結構崩塌。ABS具有典型的長尾效應,在大部分風險區域內是穩定的,但是一旦偶然超過一個閾值,其損失很可能超乎想像。這也就是為什麼傳統的VaR方法下面,ABS是一種高收益低風險的資產,因為VaR對於超越其統計置信度範圍的風險是不予考慮的。但是很遺憾,真正的高收益低風險的資產是無法穩定存在的,就算有,普通人也不可能接觸到。
就本例而言,其實遊樂場的經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取決於很多宏觀因素和個體的偶然因素,因而其風險相信不會很低。如果作為個人投資者,需要充分評估其實質層面上是否具有足夠的現金流產生能力,還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風險偏好,如果你是一個謹慎而且認為近幾年可能產生極端不利事件的投資者,那麼你應該選擇遠離ABS證券。
潘偉智
次貸的增級是如何操作的?能夠把明顯現金流回收不確定性那麼大的次貸包裝成AAA?
增級的話,除了常規的擔保,還有CDS【債務違約互換】這樣的對資產進行衍生品化擔保的金融保險,實際上AIG【美國國際集團】這樣原本是保險業的大型公司也參與到了其中。原本如果沒有美國政府的救助,AIG也要隨著雷曼兄弟去了。能夠包裝為主要原因在於信息不對稱,首先,銀行將其應收賬款打包,這些應收的真實狀況因為包含了大量抵押貸款,銀行自身對其的了解也是打折扣的。到投行進行資產證券化處理,再到分銷最後到最終的投資者手中時,已經可以說一無所知。此外,再加上高槓桿的ABS衍生品,例如CDO,甚至CDO的CDO,使得風險不斷放大,而實際上,即便在經手資產證券化的人當中,真正體會到ABS本質,以及意識到真正的風險的人非常至少。他們都受到了VaR及衍生模型的蒙蔽,將ABS看做為了一種較為安全和收益較高的投資品。而事實並非如此,很多大型金融機構在買入這些ABS資產後,都在金融危機中遭受了嚴重損失,即便是花旗銀行這樣的全球性巨頭也一時走到了破產的懸崖邊。
我在這就不過多解釋資產證券化基礎定義了,我想從證券化出發,闡述下當前的金融改革。
具體到金融領域,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天吃飯的。在過去幾百年歷史裡,系統性風險的發生頻率很高,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幾乎每8-10年就會來一次所謂的經濟危機,只是危機或大或小而已。而且每次構成經濟衰退的原因都不一而足,也無法預測。而每次經濟危機都會帶來金融機構的崩盤,逆勢而上幾乎不可見,也就說明了在天氣不好的情況下,你的風控技術再牛,其實都無法對抗這種系統性風險。
很多人說,不是還有金融機構活下來了么?這就是風控技術的勝利啊。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對金融機構做個簡單的區分。金融機構就本質而言,我習慣分為兩種,一種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另外一種是非銀行金融機構。兩者區別是什麼呢?
銀行業金融機構其實本質是存貸的中間主體,它是唯一可以向公眾吸收儲蓄的金融機構。利用吸收的儲蓄,可以進行貸款投放,銀行承擔了所有儲蓄存款客戶的風險,然後賺取貸款投放的中間利差。理論上,一旦收不回來的錢,超過了利差收入形成的利潤以及資本金,它就破產了。但是這種商業模式的優點在於,可以合法利用資金池,不斷地借新還舊。只要保證足夠的流動性,信用品牌不出現問題,就能繼續吸收儲蓄。哪怕壞賬再高,超越了資本金,都還能不斷地玩下去。
世紀之初,中國的商業銀行曾出現過類似技術性破產的局面。當時,由於有國家信譽背書,儲蓄一直在繼續,這個遊戲就能玩下去。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增長,也能不斷地消化風險。事實上,這種金融機構的本質是用制度來對抗各種風險,包括任何人都無法對抗的系統性風險。支撐銀行模式走下去的核心就是制度性安排。
另外一類是非銀行金融機構,如投資銀行、信託公司、證券公司等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都是無法吸收公眾存款的,也就無法通過吸儲來進行資金池運作。它們的盈利模式很簡單,一種是代理,一種是自營。代理業務本身不承擔風險,賺取的是無風險的服務費。由於這類金融機構的本質是幫助風險定價的證券化模式,機構可以自己持有一定額度的風險頭寸,即自營業務。事實上,如果業務操作得當,這部分的盈利會遠超代理業務的收入。像次貸危機之前,大量投行都樂於持有大規模的次級債,從而形成賬面大額盈利。但是由於持有了頭寸,必然意味著也要承擔風險,而一旦風險來臨,這些頭寸就會成為你的噩夢。
從銀行類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兩種業務模式來看,事實上,過去市場的風控一般也就是這兩種模式。
一種是以銀行為代表的信貸化模式。它的本質是通過制度安排,利用中介機構的規模優勢和期限錯配,讓風險在經濟運行的長周期中被化解。這種制度安排其實是銀行能活下來的根本原因。總體而言,當銀行達到一定規模後,個人能力在銀行體系內不再起主導作用,會不斷分化和瓦解。也只有如此,銀行才能穩定地發展到一定規模,凡是依賴個人能力的商業模式都是無法持續擴張的。
另一種就是證券化模式。證券化的本質是讓核心風險在市場中尋求自我定價和平衡,最終讓風險在不同的市場主體之間轉移。證券化不是承擔風險,而是讓風險通過市場得到合理的配置。採用證券化模式的機構最終比拼的是風險定價能力,而並非承擔風險的能力。
這兩種模式各有利弊。我國是典型的信貸化主導的國家,信貸規模全球第一。這種間接融資佔主導性地位的優點,是政府在經濟活動中具備極強的控制力,而且在有效計算信貸總量的情況下,也可以有效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缺點是因為無法通過證券化來分解和分攤風險,有可能會被倒逼產生極大的系統性風險。總體歸納,信貸化模式是總量可測下的風險不確定性。
證券化的優點,是讓風險在自我承擔和自我定價中不斷分解和暴露。但由於證券化是個風險流動的過程,會因為各種原因導致風險在市場中出現總量不可測量的情況。如果市場堆積了太多的風險,而又無法進行測定,一方面會加劇投機成分,一方面則會形成比信貸化模式更可怕的風險。因為每個主體都可能承擔了超越自我承受能力的風險,最終形成的風險會更高。
我們回到中國的國情來看下這個情況,事實上,我們很有意思的點在於,中國雖然名義上,有信貸機構,也有非信貸機構,我們在2012年年底大面積放開資產管理,開啟大資管模式,無數人,包括我當初也都在歡呼雀躍,都認為資產管理元年開始,必將大面積削減銀行主導的金融格局,但是兩年多過去了,我們發現所謂的大資管,其實只是個接盤俠,而並非真正意義的進行所謂的證券化模式的核心就是讓風險在市場中尋求合理定價,發現都不是,我們有那麼多的資產管理模式,但是都是名義上的證券化,他們的實質其實都是信貸模式,為什麼?因為他們都必須剛性兌付,所謂剛性兌付,就是如同銀行一般,每個投資人都到最後必須拿回本金及利息,那也就是出現即使出現了風險,那必然到最後都是機構買單,這個時候,他們的盈利莫其實跟銀行的邏輯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看到很有意思地方是,我們2012年的大資管,做的業務都是跟銀行一樣的,也就是純粹是放貸款的殼罷了,以證券化的機構從事信貸業務,問題就出現了。他們並沒有獲得銀行信貸機構的特許經營權,所以都只能變相的建設資金池,而資金池的成本卻極高,導致現在我們看到的大面積的資管風險的出現,一場擊鼓傳花的遊戲可能無法維繫,這個時候打破剛性兌付其實成為了不得不為之的事情了。因為誰也無法兜底。傳聞,銀監會曾經對其所管轄的信託公司有過要求說,必須剛性兌付,公司兌付不了,股東兌付,股東兌付不了,換股東兌付,徹底的背離了資產管理公司所本身該承擔的定義。
所以,我有段時間說目前我國銀行的信貸模式佔比高達90%,被許多專家攻擊說不懂數據,缺乏支撐,事實上,我到是想說,是因為他們壓根不接地氣,我們目前的信託的主業大部分都是銀行通道業務,我們的基金子公司都是信託接盤,回到最後也是銀行信貸業務表外話的通道,其他就不用說了,這些能算是證券業務?風險凡是不能自擔的,其實一律都是信貸業務,那麼最終使得我們的所謂資產管理,到最後都成為了銀行的小妾,銀行讓他們幹什麼就幹什麼,市場上最終比拼的壓根不是風險定價能力,而是誰的資源更好,渠道更佳,關係更好。能力壓根在過去的十多年來,根本不重要。這個也是為什麼我們的資產管理,財富管理一直起不來的核心,核心還是資產風險定價的能力被制度性給破壞,銀行的優勢一覽無餘,無人可企及,只有在銀行都無法兜住的時候,才可能出現零星違約的事件,但是問題就來了,當銀行都兜不住的時候,誰又能兜住呢?
所以我們目前看到的大量的本該是證券化機構,包括了P2P模式,這類公司最大的問題,就是跟銀行從事一樣的信貸工作,卻未能享受銀行一樣的制度性保護,所以,很多P2P拿自己跟銀行比較,其實是扯淡的事情,你是銀行么?銀行壞賬率可以高達40%都不破產,你可以么?不把這個問題想想明白,還是離開P2P比較好。銀行和非銀行都在同樣的信貸工作中一致競爭的時候,那就要想明白自己的核心優勢是什麼?拿什麼跟銀行去打。
順帶,在談談政府的牌照制度的弊病,我們最近很多資產管理機構出了事情,大量的小貸、擔保、甚至信託出了問題,回到最後其實是要反思牌照制模式,因為從正常意義上看,除了銀行這張無敵牌照外,其他牌照都是無法給機構增加風控能力的,並不是你政府給了牌照,這些所謂的資產管理機構,擔保、小貸等等,就具備風控能力了,你不給牌照就不具備能力,這壓根就是扯淡的事情,所以有次我在演講的時候,有個台下擔保公司的老總站起來非常憤怒的指責我認為擔保基本快被P2P搞死的觀點的時候說,一派胡言,我們都是經過政府部門審批發放牌照的正規金融機構。我當時,回應說,對不起,真的,把你搞死的看上去是P2P,其實就這種好像很高大上,很牛逼,但是對你毫無幫助的政府牌照,這種牌照,對你有意義?是讓你團隊因為有了牌照就立刻牛逼了?那不是扯淡么。牌照,其實只會讓沒有風控能力的機構具備政府信用,從而引發的社會問題只會更大。
我們只要看看現在大量擔保小貸跑路,政府卻會被圍攻的情況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了?為什麼啊,不正是因為你政府發放了牌照么?而且一年還一審批,領導沒事還常視察,這種審批和視察了之後,有用么?不照樣,該跑路的跑路,該倒閉的倒閉么?與此對比的是,反觀我們P2P出了事情以後,因為政府不附加信用,反倒問題相對簡單,去圍攻政府的幾乎沒有,圍攻了政府也好說話,關我屁事。你們愛投資投資,要死自己死去。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其實是政府要遠離大量他幫不上忙的信貸金融機構,既然幫不上忙,就離開他遠點,讓社會自己去解決,去用腳投票,優勝劣汰之後,誰都會被教育出來的,但是政府一旦附加了信用,你就必須保證他不出事,就必須要附加政府信用,這個其實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事情,反映的其實是政府信用的泛濫,憑啥你給他發,不給我發,憑啥你去他那裡,不去我那裡,而且為了獲得政府去視察的機會,一個個包裝門面的高大上,數據一個個開始造假,這種事情越演越烈。
其實,對於非銀行信貸機構,最終是要跟證券市場一樣,政府應該遠離牌照審批的同時,不斷加強風險提示,從而培養出一幫寧願自己跳樓,也不找政府麻煩的人,不斷培育和加強市場的違約機制,才可能是我們金融市場的未來,從這個角度我還是認同,證券化改革是未來的金融改革方向這個命題的。其實,這個問題後面還會再提。這裡先扯淡到這裡。
前面說了,風控更多還是制度性安排,單一的風控技術其實往往是無效的,尤其是在市場同質化極為嚴重和飽和的情況下,更是無效,這裡其實有個深層次的解答,是因為金融很大程度是維持社會穩定的一種工具應用,從跟原來看,信用過度的情況下,金融往往是零和博弈的遊戲,整體金融的盈利一般被封頂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上限制,超越這個值的很多都是自己跟自己玩的遊戲,所以金融機構從短期和長期平均看,或者從整體和局部長期看,其實都是相對均衡的,往往都是社會平均理論值。
撇開這個角度,我們從微觀來看,由於在同一市場里,大家最終的目標群體都是那些優秀的具備還款能力的人,因為最終都是通過收益覆蓋,而這類人其實本身就是社會的少數,確切說是極少數,因此所有的金融機構的本質都是需要一種良好的技術能把他篩選出來。而事實上,銀行在面臨同業競爭的情況下,發現好的風控往往意味著沒有業務可以做。因為你堅持嚴格風控,人家就不跟你玩了,全球都一樣。很多人都跟我說我們的風控極端牛逼,第一我是不相信,第二即使相信了,我說,那就等死吧,誰來跟你玩啊,你要抵押,人家就不要抵押,你要擔保,人家就不要擔保,市場是競爭的,博弈的,誰都不是傻瓜,你以為你想怎麼玩就怎麼玩?還真想著業務隨便你挑呢。也太把自己當一回事了。我們現在發現很多銀行信貸機構都被套牢了,你以為人家風控能力差,不知道客戶的真實情況?可能么?現實情況是,銀行的風控面對業務壓力的時候,大部分都只能選擇妥協,尤其是客戶經理,當前跟未來之間,做什麼選擇?肯定選當下,不然立馬被掃地出門,所以客戶經理每天想業務的同時,都想著如何繞彎子過風控?有時候想想,都是自己騙自己的遊戲罷了。怪誰?不知道。只是覺得,每年要求銀行40%的利潤增長之下,談風控本身就是很可恥的事情。
其實,現在的市場更有意思,今年二季度信貸規模數據下降,很多人很奇怪,有啥好奇怪的,今年這種情況,往往牛逼的人,都不來貸款了,為什麼,因為貸款來的錢,賺不了錢,那貸款幹什麼呢?白白給銀行付利息,市場形勢不好的情況下,他們不願意擴張,自然就不來貸款,而這麼差的行情還來貸款的人,基本上都是垃圾,要麼就是之前流動性出現困境,就是想渾水摸魚,就是這麼個事情,整體經濟下行的時候,談風控更是扯淡的事情了。毫無意義。
2002年次級債在美國興起的時候,很多銀行都認為風險極高,堅持抵制。但是隨著該業務越做越大,盈利越來越高,你如果堅持抵制,就必然會喪失極大的市場,逼迫一些銀行開始涉水進行該項業務操作,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好人往往都是被壞人逼死的,或者淪落為壞人,很正常。
這幾年很多人都開始指責銀行的風控怎麼那麼差,明顯的騙子都防範不了,事實上,我們再來比較銀行過去五六年,發現五六年前的銀行和現在的銀行,在風控層面上無論技術還是人員結構都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但是實質的壞賬率卻是十倍之差,難道是因為風控技術變化了么?都不是,實質是天氣發生了變化,大環境在變化,導致你微觀層面無論如何怎麼動作都是無效的。
過去幾年我在一個民間高利貸班上課,我經常讓他們這幾年如果沒事就跟著我出去遊山玩水,騙吃騙喝算了,回頭看看,跟著我到處遊走的人,這幾年至少都還活著,而那些窩在家裡勤勤懇懇努力放貸款的人,基本上都趴下了,為什麼呢?跟技術毫無關係,你敢說在家勤懇放貸款的人一定比遊山玩水的人要水平低?可能么,怎麼可能,但是往往世界上有很多人很悲催的地方就在於在不該努力的時候太努力了。
過去十多年來看,往往發現一個真理是什麼呢?是趨勢比能力重要的太多,太多。我們很多技術大牛在00年的時候進了一家當時巨牛逼的技術公司,那家公司叫UT斯達康,而能力不行,而被拋棄的人去了當時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叫阿里巴巴,十年後發現世界被顛覆了,ut基本死了,所以那些技術大牛都悲催了。而那些萬般無奈去了阿里的人,現在身價都是當技術大牛無法企及的了?這種案例不可勝數,94年國企改革,大量下崗的人,轉行經商,暴富,而那些沒下崗的人都一個個現在開始下崗了。其實,能力越強,反倒越容易被趨勢給擊垮,這個是實情。我們很多人在02年出國讀書,留在國外,其實恰恰錯過的是中國發展最快的十年,雖然不能單物質來進行論述成敗得失,但是錯過的十年的確如此。
這個世界我們大多數人總是無意識的在做一件跟趨勢對抗或者順應的事情,但是我們還是希望能多抬抬頭看看,有意識的希望看的更遠點,我們的歷史如同一條大河,奔騰而去,大氣磅礴,我們如同河流里一條魚,大部分的魚都是隨波逐流,而總有個別的魚希望跳起來看看未來,希望能看的更遠,但是,大部分的魚都只看到了自己看到的方向,最終誰都無法得知正確與否,於是結果論是最好的論調了。我對自己說的總是跳起來看,對不對壓根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跳起來了,看到了更多的風景,哪怕錯了也無值得,思考是自由的最好表現,不思考給了自由和民主,也都毫無意義。
貌似有點跑題了,我只是想表達,金融這個東西吧,就是能賺錢的時候,狠狠的賺錢,不會因為你發放貸款12%就一定比36%的安全,本質都是一樣的,都不會出問題,而市場無法賺錢的時候,你其實怎麼做都是錯的,這跟風控技術關係都不是很大,金融是個極順應經濟周期的行業,所以作為個體而言,金融有做和不做的選擇。而無技術高低的區別,個別人或許有,極端牛逼或者極端傻逼,絕大部分其實是差不多的。而作為金融機構而言,金融業的競爭不是單一技術的競爭,而是綜合性競爭,某一個維度的優勢不太可能成為持續性優勢。我們看幾百年的金融行業競爭格局,一時的勝利容易,持續的勝利挺難,不斷超越的背後其實是幾代人的努力。很多盛極一時的金融機構,都消失在歷史粉塵之中。
樓上說的並非國內目前試點資產證券化的通常做法。
國內目前的資產證券化有三種:信貸資產證券化、企業資產證券化和資產支持票據(這一類嚴格來說還不算)
深圳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華僑城A)用歡樂谷的門票收入進行證券化屬於企業資產證券化的範疇,主要交易過程如下:- 華僑城A作為原始權益人,將五年內公司及下屬兩家子公司擁有的歡樂谷入園憑證作為基礎資產,轉讓給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用於發行資產支持證券。
- 中信證券作為計劃管理人,設立「歡樂谷主題公園入園憑證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向投資者發行受益憑證,募集資金用於購買基礎資產。
- 計劃管理人聘請原始權益人作為資產服務機構,負責回收、管理基礎資產產生的現金流。
- 投資者的受益憑證在深交所的綜合協議交易平台進行轉讓。
「歡樂谷主題公園入園憑證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分為優先順序和次級受益憑證兩種,優先順序又分為優先01、02、03、04、05,對應不同的期限和收益率。次級受益憑證應該是華僑城A全部持有,專項計劃存續期間不可以轉讓。
我在德意志銀行資產管理的固收部門實習,做的是CLO(collateralised loan obligation),簡單說說這類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吧。CLO一般由資產管理公司發起,由投行負責發行,購買方一般是養老金管理方,別的資產管理公司等。每個CLO一般發行7-8個tranche,除了權益equity tranche外,所有的債務類tranche都會有評級,從AAA到B不等,一般是AAA付Euribor+130bps,最低的B付Euribor+600-700bps,一個CLO大概是350mn-400mnEUR的規模,AAA tranche會佔到55%左右,權益佔10%,剩下的每個tranche5-10%不等。CLO的投資標的一般是高收益貸款(評級在BBB-/Baa3以下的貸款),最普遍的是PE以槓桿收購形式(LBO)併購的公司以現金流擔保的Senior Secured的定期貸款(term loan),在目前的市場情況下,一般付Euribor+400-500 bps,TL在總體投資標的中會超過90%。很多的知名公司都在(曾經在)我們的portfolio裡面,不便透露,但是包括了base在德國的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法國和義大利排名前三的電信商,以漢堡出名的連鎖快餐等等。CLO所購買的所有貸款形成collateral pool,產生的每期現金流就是付給投資者購買的tranche。CLO一般是structure成SPV形式,註冊在盧森堡或者荷蘭,與母公司完全切割,萬一發生違約,母公司(我們虧了,德銀無責)不承擔連帶責任。樓上幾位說的很好,能產生穩定現金流的產品,都能被資產證券化。
說個有趣的吧,阿森納幾年前就開始把門票證券化了。
有幾個要點:
1. 為什麼要證券化?——可以籌錢
不是所有人都是阿布,更不是所有人都是酋長。都說阿森納的青訓好,這是事實,當然也是一個省錢的手段。當大家都覺得阿布在切爾西是玩票的時候,曼蘇爾酋長開始砸錢告訴了大家什麼才是真正的玩票(當然這讓曼城德比比原來更好玩了)。而阿森納的投資人呢,沒那麼富,而且就算有錢也買豪宅搞投資去了。他們都是理智的人,所以決定拿將來的收益作為抵押,籌款發展球隊。其實這樣的模式可以說更穩定,不會因為玩票的老闆走人了就發展不下去了。
2. 為什麼可以證券化?——穩定可預測的現金流
在英國這種足球大國呢,球賽的門票是很好賣的,阿森納這種豪門呢,季票就可以賣很多,平時上座率也高,因為上座率高,票價還一直漲。同樣是足球強國的義大利就不可能了,那些老牌強隊也經常上座率很低,只有在德比的時候才座無虛席。誰會把這樣不穩定的門票證券化呢?當然義大利球隊多是家族企業,本身也不會幹這麼新潮的事情。
3. 證券化具體細節
其實說白了是公司借債。首先,阿森納說,我們的以往每年一共賣xx張票,每個比賽日銷售額xx,然後按照這些數據預期阿森納在未來的25年的門票收入(穩定可預測的現金流的重要性),把這些收入作為抵押,找人借錢。
然後,阿森納成立了一個子公司,就叫「槍手債券」吧。這個「槍手債券」呢,直接用前面估計的現值把「未來25年門票收益」這個資產買了下了。「槍手證券」呢,自己不會去賣這些債券,而是丟給專業的金融中介去賣。金融中介各種評級啊(「阿森納是豪門,門票收益有保障!」),宣傳啊(「阿森納是豪門,門票收益有前景!」),諸如此類,把一份份的債券賣出去。
至於為什麼要成立子公司,好處太多了,隱藏債務啊,規避風險啊,當然還有的子公司註冊於避稅天堂,你懂的。。
什麼,你問我歡樂谷?哎呀具體的我也不知道啦,沒怎麼關注這個誒。。但是按照國外的這種主題公園還挺賺錢的先例看來,歡樂谷肯定不會差嘛。
全是圖,慎入。
PS:證券化一年多以前放開時給領導寫的報告,隨後調崗了,沒再關注,很多可能有變化amp;amp;不算原創,基本都是當時網上的資料,加了一些分析amp;amp;原來隨便貼的,沒編輯,很亂,架不住連微博都被翻出來找我要,弄了一個截圖版的上來。
PS:證券化一年多以前放開時給領導寫的報告,隨後調崗了,沒再關注,很多可能有變化不算原創,基本都是當時網上的資料,加了一些分析原來隨便貼的,沒編輯,很亂,架不住連微博都被翻出來找我要,弄了一個截圖版的上來。資產證券化總的來說還是蠻複雜一件事,我就用一個資產證券化的小故事來說明,儘可能完備地覆蓋各個環節:
土豪自己有錢,借給別人很多錢,自己平時也要花不少。突然有一天土豪自己挺著急用錢,別人一時也還不上(期限錯配,流動性不足),這可怎麼辦呢?又不想自己再借錢,顯得自己不好看,好像沒錢了似的(表外融資需求)。
可是這個賬經常數額很大,沒那麼多那麼有錢的人,要分成很多份來賣(證券化)。這樣他們等著期限,土豪現在就拿到錢了。土豪現在要把這個欠款要賬的權利(包括應收款、信貸資產、基礎設施受益權等,現在多為信貸資產,也就是銀行貸款)賣給別人,肯定不能賣那些還不上的,畢竟誰都不傻啊,要是能些基本能還上的(資產標的現金流穩定,可預期)。
可是這事不能光土豪自己張羅,不然自己「土豪賣賬,自賣自誇」,要找一個大家信得過的大哥(受託機構,通常還兼任主承銷商,現在主要是信託、證券公司和基金子公司)來操辦這事。土豪想啊:把賬賣了,就是想不操心要賬的事,我拿了錢以後就是不想管這事了,想點辦法以後這事都別跟我瓜葛了(風險隔離)。土豪一想,要不這樣吧,讓大哥專門成立個公司(SPV,特殊目的實體),我直接把這這些賬賣給這個公司(真實銷售)。另外這個賬的相關錢款來往主要讓專門的機構代理(支付代理機構,中債登等;資金保管機構,符合要求的商業銀行),我以後就幫忙把別人還的錢給他們就行(資產服務機構,通常由發行人自己擔任),這樣大家就都放心了。
對了,大哥是自己找的,別人想萬一你倆串通了呢,要有獨立的傢伙看看這資產到底值多少錢啊(資產評估機構),報表是不是都是真的啊(會計/審計機構)、這麼賣合不合法啊(律師),最後這過程一般人也看不懂,找個最懂行的綜合看看,總結一下這賬以後到底能不能還上,靠譜不靠譜(評級機構),這樣就可以安安穩穩地賣給那些小土豪(投資者)了。
就這樣,那些不著急用錢的小土豪也就等時間就可以賺點錢,土豪自己也不擔心自己一時沒有錢花,市場上的錢流轉的也快了,大家都不缺錢花,一起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要了解銀行做資產證券化就要了解以下幾個方面:
(1)資產證券化的背景:
銀行的目的是主動管理資產負債表,資產出表,這個出表是指從資產負債表的表內轉移到表外。為什麼要轉移到表外,一是為了轉移風險,將信貸風險轉移給其他投資人;二是是為了滿足監管要求,從滿足資本充足率和存貸比的考慮,主動進行資產負債表的調節。沒有這些監管約束,銀行是沒動力干這些事情的。這裡多說一句,那些所謂的非標同業業務,本質上差不多,也是為了繞開監管規定,而做的同業場外投資。比如商業銀行信貸發放,要求滿足四證齊全,比如理財資金不能直接投降信貸類項目,那麼就要引入SPV,通過理財資金投降SPV的一個資管計劃,在通過資管計劃發放給實際的融資人。這些都是繞開監管的手段。又扯遠了。。。那麼ABS也是,為了滿足監管的要求,就要根據資產負債和核心資本、流動性的要求,進行主動資產負債表管理。
(2)銀行在資產證券化中的角色:
在中國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發起機構,將信貸資產(基礎資產:個貸、企業貸、信用卡)信託給受託機構,由受託機構以資產支持證券的形式向投資機構發行受益證券,以該財產所產生的現金收益支付資產支持證券收益的結構性融資活動。
在整個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中,商業銀行的各部門分工如下,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部的資本管理室負責資產交割的操作。業務部門負責基礎資產的篩選,風險部門負責盡職調查,財務會計部門負責會計核算,運營管理部負責開立賬戶。
(3)信託公司在資產證券化中的角色:
信託公司,在資產證券化中扮演了資產的受託方,銀行將資產交割給信託公司,信託公司以受託人身份承諾信託和處理信託事務的經營行為。注意信託財產不屬於信託公司的固有財產,也不屬於信託公司對受益人的負債。信託公司終止時,信託財產不屬於其清算財產。
(4)資產證券化後的銷售形式:
從銀行資產證券化而言,信託其實分為兩端,一端就是銀行的信貸資產,信託公司成立信託計劃,將信貸資產的現金流等分,或者分級(優先、劣後和夾層),一份或一級多少錢(實際上就是利率),什麼時候兌付利息,然後以理財產品的形式賣給零售客戶。其實嚴格上不是賣給信託公司,是信託公司受託將這些資產成立信託計劃,最終資產和風險是轉讓給那些購買支持證券的投資者。
(5)資產證券化的全流程
從銀行開始說明:
1、資產負債管理部將(對公信貸、個貸、信用卡)資產導入資產負債管理系統;
2、資產篩選,可以根據逾期天數、欠息天數、風險評級等條件信息篩選不同的信貸資產,選中的若干筆信貸資產入池,入資產池,每個資產池的所有基礎資產構成了一個資產組合。
3、資產組合本息計算:對組合資產打包,設置封包日期,計算從封包日期開始,這些貸款的資產餘額和未來可回收的利息。封包前的本息是屬於銀行的,封包日之後的本息屬於信託的。
4、產品設計:根據資產組合的本息,利息支付頻率和現金流入情況,進行資產支持的證券的結構設計。設計要發行的證券的發行金額,每份面額,各檔規模(優先、夾層和劣後),償付方式(過手還是攤還),提前償還的風險,到期日等等。
5、資產交割:找到信託公司,做交易對手,創建合同,簽約。與信託公司交割。
(6)資產證券化產品存續期的管理
未完,待續。
資產證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簡稱ABS)是指將資產通過結構性重組轉化為證券的金融活動。20世紀70年代,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新的金融技術在美國得到迅猛發展,從80年代起,又在英國以及一些大陸法系國家得到廣泛應用,但隨後也因次貸危機顯露出風險而令人談之色變。資產證券化的基礎資產主要有三大類:應收賬款類資產(信用卡應收款、貿易融資、設備租賃費)、貸款類資產(住房抵押貸款、汽車消費貸款、商業不動產抵押貸款、銀行中長期貸款)和收費類資產(基礎設施收費、門票收入)。
資產證券化的核心是破產隔離,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資產轉移必須是真實銷售的,二是SPV本身是破產隔離的。破產隔離的實現有設立特殊目的信託(special purpose trust)和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company)兩種方式。
資產證券化的流程
1.構建資產池。發起人將未來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進行剝離、整理,構建資產池。
2.構組建特殊目的機構(SPV)。SPV從發起人購買「真實出售」的資產,實現發起人和受益人之間破產隔離。
3.信用增級和評級。信用增級的目的是降低投資者的風險,提高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吸引力。專業機構做出評級並公布。內部信用增級手段有優先/次級結構、超額擔保、收益率差或超額支付和儲備基金安排等。外部信用增級手段有保險合約、第三方擔保、信用證、現金擔保賬戶和擔保性投資額度等。
4.發售並支付。承銷商採用發售或私募方式進行承銷,銷售完成後,由SPV按約定的價格向發起人支付發行收入,並支付服務費用。
5.資產池管理和清償結算。
SPV聘請專業機構管理資產池。到期結算時,由SPV根據約定分次償還和兌現收益。全部償付之後,剩餘現金流返還發起人
資產證券化就是把部分基礎資產打包,以此作為債券發行的基礎發行相關債券。根本上講,主要為了把不能流通的資產打包重組為可流通交易的資產,提高資產的流動性和使用效率。但是,什麼東西到了咱們國家都會走樣兒,資產證券化也不例外。目前我國資產證券化的發行目的主要是為了規避各種監管政策,有點變相「貸款」的味道!不過,隨著整個債券市場的發展,還有政府理念的轉變,個人覺得,資產證券化這個產品還是很有市場的。尤其是目前我國地方政府債券重重,還有4萬億計劃留下來的各種矛盾,都需要一個創新工具來解決。目前來看,資產證券化可能是一個不錯的出口!
我盡量系統的把資產證券化的原理和流程簡述一下吧,不妥之處請各位指正:
定義:資產證券化是以特定資產組合或特定現金流為支持,發行可交易證券的一種融資形式。更通俗的來講,就是將一個能獨立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從原有主體中隔離出來,進行結構和現金流重組,然後將其分切成一份一份的證券,賣給投資人。
特徵:
1、風險隔離:上面說的隔離出來做證券化的資產,必須是真實的、完全的轉移,與原有主體徹底隔離,原有主體如果破產或者有什麼法律糾紛,是不能牽扯到這塊資產的。
2、現金流重組:隔離出來的這塊資產產生現金流的頻率可能不規律,而賣給投資者的證券,付息還本的時間的固定的,這樣就有一個現金流的時間差。比如資產現金流迴流的時間是每年1月、4月、8月、9月,而證券投資人要求每季度末一定要付利息,這樣就要測算資產的現金流,然後進行設計和安排。
3、結構化安排:賣給投資人的證券通常是分級的,最簡單的是兩級:優先順序和劣後級,優先順序的利息少一些,但是安全性更高,劣後級的利息多一些,但是安全性更低,如果資產的現金流出了問題,一定是要先支付優先順序的利息,劣後級的投資人可能連本金都拿不到。這樣設計也是為了滿足不同風險和收益偏好的投資人的需求。
目前國內資產證券化監管有兩個條線:銀監會和證監會。
如果是銀行的信貸資產要做證券化(以及其他銀監管轄機構的資產)或者是資產支持票據,就是銀監會負責審批,在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售和交易,流程相對慢一些,因為走這個監管條線的話,可能還需要人民銀行審批(比如信貸資產),通常一個流程走下來3到6個月不等,每年發不了幾單,但是每單金額都很大。
如果是一般企業資產的證券化,即常見的ABS,以前是要證監會審批的,去年把權力下發到了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固定收益部門負責,這個相對數量比較多,但是每單金額沒有信貸資產證券化那麼大,以此為例具體說一些流程:
1、設計交易機構:金融機構從基礎資產的原持有人,術語叫原始權益人那裡獲取資產,測算現金流,設計產品結構,同時外部的評級機構、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需要實地調查該資產,並出具客觀、獨立的第三方專業意見。
2、交易所審查:資產的調查報告和產品設計方案、評級報告、法律意見書和資產的審計報告呈交給交易所對口部門進行審查,同意後向經辦金融機構出具無異議函。
3、產品成立和掛牌:通過券商或者基金子公司的資產管理計劃,完成資產的隔離和打包,原始權益人將基礎資產轉讓給該資產管理計劃,根據原先的產品設計方案進行分級,比如優先順序和一般級,證券資產的成立了,成立之後在交易所的大宗交易平台掛牌交易,向投資者銷售。(當然也有先向投資者銷售,銷售完成以後再掛牌轉讓的情況)
如果你只看以上的介紹,就會感覺資產證券化跟股票一樣可以隨時交易,並且風險隔離,安全性比較高,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的,國內資產證券化產品還是得不到大多數投資者的認可,主要是有這麼幾個問題:
1、評級的人為影響太大,不夠公允:資產證券化的評級跟債券評級一樣,也是什麼AAA、AA+、BB的,評級機構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對風險進行評定,供投資者參考。為了提高評級,產品設計者可謂不遺餘力,比如找個不靠譜的擔保公司來擔保,人為因素太多,評級公司要做到完全獨立公正不容易;
2、沒有真正實現風險隔離:有一部分資產證券化產品,其實其資產和原始權益人的隔離做的不到位,有法律瑕疵;
3、流動性太差:雖然證券化產品已經可以在交易所和銀行間掛牌轉讓和交易,但是換手率極低,大多是原持有人一直持有到產品結束。投資者如果拿著一個證券化產品,一旦自己資金緊張,這玩意兒想賣都賣不出去,沒人接,流動性差,所以很多人還是投資債券、股票為主,不會大量去持有這種證券化產品。
——希望這個答案對你有所幫助,更多乾貨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金融加速」(微信號:Finacc2014)——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資產證券化融資過程的主要參與者有:發起人、投資者、特設信託機構、承銷商、投資銀行、信用增級機構或擔保機構、資信評級機構、託管人及律師等。
在我國,資產證券化的承銷主體主要指券商。在整個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中,券商都應和發行者一起策劃、組織證券化交易的整個過程,以使其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組織證券化交易的整體過程,並符合相關法律、法規、會計和稅收等方面的要求,實現融資者希望達到的目的。通常來講,資產證券化的基本運作程序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一、確定目標,組成資產池 發起人(發放貸款金融機構)
發起人(一般是發放貸款的金融機構,也可以稱為原始權益人)首先分析自身的資產證券化融資要求,確定資產證券化目標,然後對自己擁有的能夠產生未來現金收入流的信貸資產進行清理、估算和考核,決定借款人信用、抵押擔保貸款的抵押價值等並將應收和可預見現金流資產進行組合,根據證券化目標確定資產數,最後將這些資產彙集形成一個資產池。
需要注意的是,對資產池中的每項資產發起人都必須擁有完整的所有權,同時,還應盡量保證資產池的預期現金收入流大於對資產支持證券的預期還本付息額。
二、組建特設信託機構 特設信託機構
特設信託機構是一個以資產證券化為唯一目的的、獨立的信託實體,有時也可以由發起人設立,註冊後的特設信託機構的活動必須受法律的嚴格限制,如不能發生證券化業務以外的任何資產和負債,在對投資者付清本息之前不能分配任何紅利,不得破產等。其資金全部來源於發行證券的收入。特設信託機構成立後,發起人即將資產池中的資產出售給特設信託機構。
應當注意的是,上述交易必須以真實出售的方式進行,即出售後的資產在發起人破產時不作為法定財產參與清算,資產池不列入清算範圍,從而達到"破產隔離"的目的。破產隔離使得資產池的質量與發起人自身的信用水平分離開來,投資者就不會再受到發起人的信用風險影響。
三、完善交易結構,進行信用增級 (信用增級機構、擔保機構)
為完善資產證券化的交易結構,特設機構要完成與發起人指定的資產池服務公司簽訂貸款服務合同、與發起人一起確定託管銀行並簽訂託管合同、與銀行達成必要時提供流動性支持的周轉協議、與券商達成承銷協議等一系列的程序。
同時,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改善發行條件,特設信託機構還必須提高資產支持證券的信用等級,使投資者的利益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實現。因為資產債務人的違約、拖欠或債務償還期與特設信託機構安排的資產證券償付期不相配合都會給投資者帶來損失,所以信用提高技術代表了投資銀行的業務水平,成為資產證券化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
信用增級的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方式為"真實隔離"或"破產隔離",通過剔除掉原始權益(發起人)的信用風險對投資收益的影響,提高了資產支撐證券的信用等級;第二種方式是劃分優先證券和次級證券,即通過把資產支撐證券分為兩類,使對優先證券支付本息先於次級證券,付清優先證券本息之後再對次級證券還本,這樣就降低了優先證券的信用風險,提高了它的信用等級;第三種方式是金融擔保,即特設機構向信用級別很高的專業金融擔保公司辦理金融擔保,由擔保公司向投資者保證特設機構將按期履行還本付息的義務,如特設機構發生違約,由金融擔保公司代為支付證券的到期本息。
四、資產證券化的評級 資信評級機構
資產支持證券的評級為投資者提供證券選擇的依據,因而構成資產證券化的又一重要環節。評級由專門評級機構應資產證券發起人或投資銀行的請求進行,評級考慮因素不包括由利率變動等因素導致的市場風險,而主要考慮資產的信用風險。被評級的資產必須與發起人信用風險相分離。由於出售的資產都經過了信用增級,一般地,資產支持證券的信用級別會高於發起人的信用級別。資產證券的評級較好地保證了證券的安全度,這是資產證券化比較有吸引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五、安排證券銷售,向發起人支付 (承銷商、投資銀行)
在信用提高和評級結果向投資者公布之後,由承銷商負責向投資者銷售資產支持證券,銷售的方式可採用包銷或代銷。特設信託機構從承銷商處獲取證券發行收入後,按約定的購買價格,把發行收入的大部分支付給發起人。至此,發起人的籌資目的已經達到。
六、掛牌上市交易及到期支付 (投資人、託管行、)
資產支持證券發行完畢到證券交易所申請掛牌上市後,即實現了金融機構的信貸資產流動性的目的。但資產證券化的工作並沒有全部完成。發起人要指定一個資產池管理公司或親自對資產池進行管理,負責收取、記錄由資產池產生的現金收入,並將這些收款全部存入託管行的收款專戶。
託管行按約定建立積累金,交給特設信託機構,由其對積累金進行資產管理,以便到期時對投資者還本付息。待資產支持證券到期後,還要向聘用的各類機構支付專業服務費。由資產池產生的收入在還本付息、支付各項服務費之後,若有剩餘,按協議規定在發起人和特設信託機構之間進行分配。至此,整個資產證券化過程即告結束。
由於資產證券化非常複雜,作為券商應當在每一環節中均與發起人、中介機構等各方合作,儘可能地將投資者的風險降到最低。
金融批發商把資產零散化分賣給廣大老百姓,轉嫁風險,賺取差額利潤(中間業務手續費)。
還聽不懂?可以想想團購……
第一名的答案看到過。確定是原創嗎?
通俗講:資產證券化就是把可以產生穩定現金流的資產從表內剝離出來,並且資產原始權益人表面上風險轉移給了SPV。SPV把這坨資產包裝成穩定現金凈流入的產品,均分成無數小份在二級市場賣(大部分為私募),投資人和投資債券的差不多。
不過abs比債券可要複雜多了,所以沒有債券好賣,投資人也更願意投高主體評級的abs。說白了雖然abs只管債項評級也能增信,但要真打倒了投資人也管不了你的門票運營工作……but高評級的發行人各種債券都發不夠,發債簡單又快捷……這也是市場一直沒做大的原因……
等有錢收時,SPV來分配現金,把與本息相同數量的錢留著,其他與資產運營相關的支出從SPV出。
沒有具體操作過,不懂得會計法律要做什麼具體的操作處理,只是覺得這產品操作複雜,能把客戶玩死,之所以能火的原因也是因為能降低客戶資產負債率,同時能盤活一些抵押價值不高但現金流高的資產,同時還能為客戶獲得公開交易價格,還能設計優先劣後分級。具體詳見n多公眾號轉過的abs產品的買方邏輯
問問題的人問得實在是太廣泛了 寫幾句寫不下去了
前輩們的答案案已經非常完善,鄙人在此也發表一些個人的理解
了解關於資產證券化相關事宜是因為家母被某「資管」「集團」說(hu)服(you)投資湖北某市「特色小鎮」的一個PPP項目(後本人經發改委信息公示官網查證並無項目),為了打臉該集團「CEO」臉及收集相關法規證據 本人開始研究資產證券化。
以下為鄙人拙見,若有任何不妥之處 麻煩各位之乎大神及時提出討論!
度娘的解釋是這樣的:
資產證券化是以特定資產組合或特定現金流為支持,發行可交易證券的一種融資形式。用人話說就是發起資產證券化的老鐵用一部分自有並能帶來穩定現金流的資產來融資。在此注意老鐵不會失去對其企業經營的決策權也不需披露資金用途!!!
目前資產證券化主要分為兩大類,1,以金融機構的信貸資產為基礎的信貸資產證券化;2,以企業資產為基礎的企業資產證券化。國內企業資產證券化的特殊發展載體(SPV)大致是信託公司發行的信託計劃(SPT)、證券公司或其專業資管子公司的專項資管計劃、基金形式以及特殊目的公司(SPC,為實現最大利率的破產隔離一般為空殼公司)。
資產證券化相關當事人:
1,原始權益人(發起人):證券化基礎資產所有者;
2,特定目的的受託人(SPV):接受發起人的轉讓資產或受其委託持有資產,並以該資產為證券化產品基礎的發行機構。一般要求滿足破產隔離條件,即發起人老鐵破產 該證券化資產不受影響;
3,計劃管理人:發行收益憑證及設立專項計劃,並為受益憑證持有人(投資者)管理計劃資產;
4,簿記管理人(承銷商):這個不多解釋;
5,律所:對基礎資產的真實有效及合法性進行盡調,對專項計劃的合法合規出具法律意見並起草各類合同;
6,資金和資產託管機構:為保證資金及資產的安全,為專項計劃開通專用賬戶,監督核查計劃管理人對計劃資產的管理運用。跟私募里的託管機構一個道理;
7,會計事務所:為計劃資產處及審計報告及會計處理意見、專項計劃設立的驗資報告、年度資產管理報告及清算資產的審計意見;
8,資產評估機構:評估基礎資產並出具基礎資產評估報告書;
9,信用評級機構:對受益憑證進行初始評級及跟蹤評級;
10,信用增及機構:也就是所謂的外部增級,理解成擔保機構就好(有些證券化交易中會涉及內部評級,下面我會介紹內部及外部增級的 不急);
11,登記機構(支付代理機構):中國證監會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
12,審批機構:中國證監會;
13,投資者:裝逼的方式說就是受益憑證的持有人。
印上面的第十條,在此說下內部信用增級和外部信用增級
其中內部增級主要方式有:1,超額剩餘(資產池產生的現金流扣除息票支付、服務費及預期損失後剩餘的部分)2,剩餘賬戶(超額剩餘儲存的賬戶,用來對沖損失增加帶來的風險以此提升信用評級)3,現金擔保賬戶(設立於運作初期,與受益計劃隔離的賬戶。當超額剩餘為零時 動用此賬戶以此彌補本息及服務費支付的短缺)4,結構化架構(設立不同類別的優先/次級證券結構來提升信用評級。可以理解為基金中的優先劣後)
外部信用增級可以通過:1,第三方擔保平台(這個不多說)2,資產出售方提供追索權(在基礎資產無法產生足夠現金流時 SPV可向原始受益人要求賠償,以此增信,擔當存在追索權時 風險並未完全轉移給SPV)3,債券擔保(這個在我次貸危機的回答中有相關介紹)
在百度圖片里找了個基本架構 在此貼出:
A:在未來能夠產生現金流的資產
B:上述資產的原始所有者
C:樞紐(受託機構)SPV
D:投資者
過程
B把A轉移給C,C以證券的方式銷售給D。
B低成本地(不用付息)拿到了現金;D在購買以後可能會獲得投資回報;C獲得了能產生可見現金流的優質資產。
投資者D之所以可能獲得收益,是因為A不是垃圾,而是被認定為在將來的日子裡能夠穩妥地變成錢的好東西。
SPV是個中樞,主要是負責持有A並實現A與破產等麻煩隔離開來,並為投資者的利益說話做事。
SPV進行資產組合,不同的A在信用評級或增級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組合、調整。目的是吸引投資者,為發行證券。
資產證券化主要由以下步驟流程(根據文庫相關文件整理總結):
1,立項盡調 (證券化產品前期準備)
2,盡職調查:對發起人進行盡職調查,填寫盡調報告並簽署保密協議;
3,現金流分析:對發起人歷史現金流進行分析及對未來現金流進行預算;
4,資產池分析:根據發起人融資需求對備選資產分析挑選特定資產組合資產池;
5,正式立項:根據對被發起人分析結果撰寫立項報告並由公司領導審批立項,與發起人簽訂資產證券化項目協議書;
6,初步方案設計(可以開始設計該產品了)
7,規模及期限:根據資產池未來現金流狀況及發起人的融資需求擬定
8,信用增級:內部和外部增級 上面說了;
9,預期收益:結合行情及自身來定;
10,流動性:申請在交易所和銀行間轉讓;
11,詳細方案確定(根據各項考察及中介、主管部門的意見及市場狀況制定詳細方案)
12,方案溝通:就產品初步設計方案徵求有關主管部門意見及根據其意見進行修改;
13,擔保銀行聯繫:聯繫銀行並達成擔保意向;
14,中介進場:上述的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信用評級機構等;
15,市場測試:對產品初步設計進行市場測試,徵求投資者對產品期限、預期收益、信用程度等意見;
16,確定方案;
17,申請設立:向證監會遞交申請材料並通過其評審;
18,簽署相關協議:與發起人簽署《資產買賣協議》以實現真實銷售,擔保機構與發起人簽署《擔保協議》,資金託管人簽到《託管協議》,簽署《產品銷售協議》;
19,推廣發行:產品審批通過,開始銷售資產證券化產品,達到募集規模後資管計劃正式成立;
20,募集資金劃付:計劃成立後,SPV將資金劃入發起人指定賬戶,以支付向發起人購買基礎資產的對價;
21,管理相關事宜:SPV為投資者的利益而管理證券化的資產以及證券等受託事宜。
22,實時監管:SPV監督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各個中介服務機構,並依合同履行支付報酬等義務。
23,到期償付:向投資者支付權益
差不多就這些吧
在此再多提醒大家一句題外話 現在國內出現很多以「資產證券化」忽悠的非法公司 大部分稱多少倍槓桿,拿未來的錢今天花,承諾高收益且很多騙子機構都會忽悠政府擔保等。各位老鐵及身邊朋友親屬切記不要輕信,想想為何如此高的收益?此等受益從何而來?根據《擔保法》第八條規定 國家機關不得為保證人,但經國務院批准為使用外國政府或者國際經濟組織貸款進行轉貸的除外。
總之遇上上述機構 不是傳銷詐騙就是非法集資了了。
1. 沒有「資產」支持的債務證券叫「公司債券」或者「企業債券」
所有的債務證券都要有「現金流「支持,是不是ABS,重點要看現金流的來源是「資產」還是「融資主體」。公司債或企業債,這些債務證券的現金流依賴於發債主體的積極經營和主動管理,依賴於發債主體的「信用」,因此,其評級水平受到發債主體的信用影響。ABS的魅力在於可以脫離融資主體的信用水平,靠「金融資產」能夠自我變現的特性,通過」真實銷售「隔離融資主體的」信用風險「,從而使ABS可以獲得超越融資主體的更高評級、獲得更低的發行利率。
所以,賣煎餅的老王簽署的保證書,根本沒有「金融資產」提供支持,只能歸屬於」企業債券「,因為還本付息完全依賴於「老王」賣煎餅的經營行為,所謂的信用增級不過是用老王的兒子提供擔保。無論如何騰挪,無法改變「老王打烊」就沒法還錢的事實,根本不存在能夠支持證券還本付息的「金融資產」。
2. ABS的「基礎資產」需要具備「自動變現」的特徵
「應收賬款」是債權人已經履行了交付貨物、提供服務等合同義務,只等著債務人按約定付款的「凈債權」;「按揭貸款」是銀行已經把貸款本金釋放給借款人,只等著借款人按約定償付月供的「凈債權」...這些「金融資產」的共同特點是債權人已經履行完畢全部合同義務(發放貸款、交付貨物、交付動產等等),因此,負有給付金錢義務的債務人不可能再向債權人主張「先行抗辯權」或「不安抗辯權」,合同雙方之間的法律關係已經變成確定的、單純的、以給付金錢為內容的債權債務關係。所以,這些債權在會計準則上才被允許確認為「資產」,計入原始權益人的「資產負債表」。有這些明確具備「自動變現」能力的「金融資產」才滿足ABS的基礎要求。
「老王」的保證書背後的「現金流」,源自老王的未來勞動,沒可能「自動」變現。沒做出來的煎餅能賣錢嗎?沒賣出去的煎餅,能自動變現嗎? 都不能。所以,題干所述的例子,不適用ABS。
「證券化」和「資產證券化」是有區別的,區別在於有沒有「資產」。沒有「資產」支持的證券化,可以叫公司債,不能叫ABS。舉個簡單的例子——廠家印100元月餅券,65元賣給經銷商,經銷商80元賣給消費者A,A將其送給B,B以40元賣給黃牛,廠商再以50元的價格向黃牛收購。這個完整的利益鏈形成循環之後我們發現了奇怪的現象,廠家沒生產月餅,卻從中得到了15元的利潤 ,除此之外經銷賺15 ,A送了人情,B賺40 ,黃牛賺10。
廠家不用生產實物,只要印「月餅票」就可以達到聚斂資金的目的。而更加奇怪的是,原本作為食品或者饋贈的月餅,開始成為類似證券的炒作方式,這種有價證券模式的流通,已經形成了證券化的基礎。誰又能想到,黃牛們,玩的是這麼高級的資本運作?
最後,月餅節快樂~
大概掃了一下高票答案,發現字數太多。
我來寫個簡單點的回答。
資產的證券化的實質是把那些不好,變成現金,流動性差的固定資產,變成方便買賣,流動性強的流動資產,回答完畢。
理論上,任何有預期回報的資產,都可以證券化。搞懂資產證券化之前,你先得弄明白兩個概念,即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證券。
資產許多人都能明白,就是支撐你生存的生產資料,包括實體資產和隱形資產。
那證券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可以證明某種資產價值的憑據,而且價值是波動的。如股票、債券,剛開始發展的時候,憑證都是紙質的,因而使用了「券」一字。有人可能會問,既然是證明某種資產的憑證,錢不就可以了嗎,為啥還要搞這個?對咯,這就是金融的本質,即證券便於交易。
資產證券化是怎麼做的,這篇文章做了闡述:
「富達進入中國,資產證券化拉開大幕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745795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