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 10~20 年,哪些行業會快速發展?為什麼?
像世紀交接時期到現在的互聯網時代,感覺目前已然是寡頭分割的年代,再者,過去三四十年的金融行業,在金融危機後也逐漸趨於飽和,投行也不像之前有那麼多大型的銀行、公司要IPO,想看看大家認為的未來10-20年會有什麼行業像當年的互聯網、金融這樣叱吒風雲。
所謂行業發展,無非分為三種情況——
- 一種是技術驅動的發展;
- 一種是消費結構驅動的發展;
- 還有一種是人口結構驅動的發展。
身處創投行業,我們對於項目未來(無論幾年)的發展趨勢的預判,也左不過這三個維度。基於此,我們不妨分別來分析一下:
1/
技術驅動的發展
題主提到過,在過去,或者說從千禧年開始,互聯網行業是絕對的發展排頭兵,原因在於顛覆性的底層技術,也就是信息技術的噴薄發展,從軍事科技領域滲入商業應用領域,這幾乎是全球互聯網產業興起的動因。
現在目之所及的所有「互聯網+」,幾乎都是互聯網技術帶動的相關行業發展的結果。
放到未來十幾二十年,我們認為這個技術推動的發展,大概率是「人工智慧」。
僅從資本角度來看,人工智慧的興起原本就是科技力量的勝利。當互聯網平台機會發展至今已經區域固化,一時難以突破之際,「人工智慧」憑藉底層技術的迸發,以及在圍棋領域的出色戰績,及時給風險資本以新一輪的投資想像。
這從目前的資本市場的動向就能看出——
- 資產端:人工智慧項目明顯增多。近兩年,人工智慧領域從無人問津到迅速佔領資本風口;相關項目的融資金額在顯著增長,融資進程顯著加快中。
- 基金端:基金及投資量明顯增多。人工智慧對應的國內產業資本形成總額(GCF)近年來保持穩定增長態勢。一方面,之前專註「TMT」領域的基金轉向人工智慧;另一方面,更多專註於人工智慧的專項基金也相繼成立。
- 越來越多的學術界人才投身產業。行業里資本大量集中引發市場人才的積極反饋,國內外年輕學子紛紛將人工智慧作為第一專業導向、眾多高校科研人員從實驗室湧入企業,「投筆從商」蔚然成風。
當然,人工智慧行業真正從技術突破走向商業應用還需要一段時間,我們也相信這就是未來十幾二十年,行業從業人員的課題方向。
2/ 消費結構驅動的發展
商業始於對消費者需求的研究,今年興起的「消費升級」就是佐證,並且這僅僅是開始。
群體的生活方式、消費環境、消費理念和購買力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下的,消費決策的改變。
現階段可能有兩種主要的表現——
- 消費結構的升級。即在支配財產下,消費者普遍傾向於將錢投在何種需求上,即恩格爾係數的變化;
- 品類選擇的升級。可選擇的品類越來越多,環境和文化氛圍對消費選擇的作用力也越來越大,於是消費者對商品的注意力從「使用價值」移向「附加價值」(體驗、氛圍、品牌、便利性等),這也給多元新品牌以良好的成長土壤。
當然,這個階段的消費升級主要面向「90後中產階級」,這類人群的精神層次先達到了更先進的水平,但物質水平難以支撐。所以,目前的消費升級其實是滿足了中間態的奢侈,即輕奢。
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物質層面的消費將很快得到滿足;這並不是說餐飲、購物中心等業態將失去發展機會,而是在它們已經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後,未來「爆發增長」的可能性降低。
因此,未來的消費升級很可能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從純物質向精神、健康領域偏移。這裡提供幾個思路——
醫療行業
中國的醫療產業供給不足幾乎是歷來的癥結,同時也是迎來爆發性機遇的突破口。高端醫療、信息化、分級診療等體系優化、高科技的應用都是未來的趨勢和方向,甚至擁抱金融等相關行業也不無可能。
對於創業企業來說,誰在未來的路徑中真正解決了醫療供給不足的問題,誰就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生產力提升的創造者。
娛樂行業
有分析稱,中國在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時進入了新的拐點;在發達經濟體中,泛娛樂產業在GDP中所佔比例龐大,而已經過了這個拐點的中國,目前文娛方面的需求還未被充分開掘,其與互聯網、高科技結合的想像空間也還很多,屆時產業潛能會高速釋放。
雖然從短期來看,由於供需不匹配,難免有部分標的過熱,但是從長期看,整個行業的前景和空間都非常廣闊。
教育行業
現階段的教育項目已經佔據投資「白名單」之列。舉一個「K12和幼教」項目的例子,現階段,中產階級花在教育上的支出大約為家庭收入的30-50%,這個方向創業的教育項目往往擁有更好的現金流和利潤,上市的通道也十分不錯。
此外,伴隨家長和學生的觀念、意識升級,steam教育、留學後服務、教育技術化也都是可預期的發展方向。
3/ 人口結構驅動的發展
人口結構的變化,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 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
- 城鄉人口結構的變化。
人口年齡結構所帶動的一個典型的行業發展,或許是養老行業的發展。越是老齡化嚴重的國家,養老行業越有可能迎來高速增長。中國也在其列——
1960年前後為整體人群的劃分節點,「60後」的整體消費觀念和能力在提升,且計劃生育造成的「少子化」現象讓養老問題逐漸顯現,可預見在5到10年內需求端會產生爆發性的增長。
基於此,中國的養老行業擁有萬億級的市場,即使細分到各個領域,都有出現千億級企業的機會;且目前來看,養老行業分散且粗放,市場上存在的大多是無法盈利的中小企業和個體戶,供給端數量和質量的缺失,為未來新企業提供了廣闊的成長空間;
而「城鎮化」的進程中,由於很多產業「百廢待興」,屆時也一定會邁入高速發展的階段。
舉個小例子,房地產行業的發展(這裡不面向一線城市)。當一個地區因為政策或某些高新產業的崛起而人口凈流入、走向城鎮化,那麼住宿需求很可能就是第一位的;
而當房地產行業紛紛進駐得以發展的時候,之後連帶的周邊產業,如通訊、汽車等等基礎建設的步幅也會不斷跟上,成為連帶的朝陽產業。
以上分析僅限國內,當然,即使放到其他國家分析行業的發展趨勢,也完全可以帶入這三個維度的標準。
此外,以上分析也是迄今為止風險資本的投資趨向所反映出來的。因為這些項目有大量以未來退出為目標的資本從早期開始關注,相比其今後的發展路徑可預期性也更高。
我深信在未來的二十年,IT技術浪潮將深刻的改變我們的生活:
互聯網技術改造所有的傳統服務業,智能技術改造所有的傳統製造業。
在互聯網對傳統服務業的改造過程中,我們正迎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第一波,互聯網通訊。
1990年代中期開始,電子郵件、QQ即時通訊、微信移動通訊,不斷更新的互聯網通訊技術已經深刻的改變了我們與家人、朋友、工作夥伴之間的溝通方式。隨著微信這類移動通訊技術的不斷強大,最終整個電信行業都將被改變,不再需要打電話,因為我們會有更廉價、更優質的通訊方式:就像我們坐汽車去旅行,而不是坐的高速公路公司提供的收費大巴去旅行,電信公司最終只能收取流量的過路費。
第二波:互聯網媒體。
從1990年代末開始的門戶網站,到垂直媒體,到搜索引擎,到微博社交媒體,互聯網技術顛覆了傳統的各種媒體行業,報紙、雜誌、電視、傳單,所有的媒體形式都可以搬到網路上來。當人手拿著一部智能手機,走在路上也不看戶外廣告,不看沿路派發的傳單折頁的時候,所有的傳統媒體最終都將死去。
第三波:互聯網遊戲。
從2000年代初開始,傳統的PC遊戲行業獲得了新生,只不過是從單機走向了互聯網。從大型PC端游、網頁遊戲、手機遊戲、電視網遊,只要有屏幕的地方,就有網路遊戲存在的理由。互聯網遊戲,是互聯網技術帶給人類最偉大的娛樂方式。他的價值,就像工業時代電影電視的誕生,農業時代戲劇曲藝的誕生。
第四波:互聯網視頻。
從2005年開始,互聯網視頻洶湧而來,正在顛覆傳統的電視產業。電視,是娛樂和媒體的交叉點,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最大變化是,我們不再受制於電視台的施捨,想看什麼就看什麼,還可以一邊看一邊和影迷交流,甚至在未來的綜藝節目中即時影響內容的走向。
傳統的電視產業,受制於廣電制度,每個省份城市都有自己的電視台,始終無法實現有效的整合,導致製作能力孱弱,每一家都在播放雷同的低水平節目;但在互聯網時代,視頻網站通過市場化重組,形成3-5家巨頭,每一家都將建立自己的獨特競爭力,在自製節目能力上形成差異化,通過收費節目實現盈利。獨具特色的自製節目,是吸引觀眾的法寶,是實現從免費視頻向收費視頻商業模式轉變的關鍵,就像美國netflix所做的那樣。
第五波:互聯網音樂。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盜版和網路音樂下載絞殺了傳統的音樂產業。傳統的音樂產業是軟體時代的思維,賣音樂就像賣軟體,賣單機遊戲一樣,最終被互聯網技術埋葬了。他的出路,在於建立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就像網路遊戲在過去十年所發生的一切。
從2010年開始,一種新的音樂商業模式正在建立。他們就是9158、六間房、YY歡聚時代所代表的在線音樂模式。歌者們在線免費為觀眾表演,通過道具模式(觀眾的打賞)來盈利。這種商業模式目前仍然處於萌芽狀態,表演的形式、產業的生態仍然極不專業,正如淘寶集市在2005年的時候一樣。但是我相信,隨著經紀公司的成熟,表演舞台的設計專業化,在線音樂平台影響力的擴大,最終所有的歌手都會走上在線音樂的大舞台。
第六波:互聯網旅遊。
攜程、藝龍、去哪兒、螞蜂窩、窮游,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創業者進入到改造傳統旅遊行業的大潮中,這個產業的規模確實相當龐大,從酒店、飛機、租車、門票、導遊、度假團隊,每一個環節都孕育著巨大的機會。
第七波:互聯網餐飲。
大眾點評網最早在互聯網餐飲上紮營,但是隨著團購行業的湧入,互聯網對餐飲行業的改造已經從資訊環節,深入到交易環節,未來或許可以進一步發展到這種樣子:顧客對餐館提出要求,希望能夠獲得某一種菜式或者口味的改良與定製,從源頭食物加工方式上,改造這個行業。
第八波:互聯網商業。
商品交易是我們這個社會最重要的兩大產業(金融、貿易)之一,當互聯網開始改造商業,就意味著我們這個社會的生活方式正在經歷革命性的變化。我們不再需要逛街購物,只需要在網路上,就可以挑選到全世界最好的商品,以最便宜的價格,最優質的服務獲得:送貨上門。在互聯網改造的服務業生態中,我認為,電子商務將是帶給個人創業者最多機會的地方。
第九波:互聯網金融。
金融行業是傳統服務業中商業價值最大的行業,也是所有互聯網巨頭最眼紅的獵物。當互聯網開始改造金融業,人類社會必將進入新的篇章:所有的資金將只在互聯網中流動,現金貨幣將被邊緣化,移動支付將一切交易完成;投資、保險,由大數據處理,為我們提供最安全與高效率的服務。
未來的移動支付,必然不是我們今天所見的樣子,或許是這樣:人手一個智能戒指或手環,觸碰一下交易終端,滴一聲,就完成了支付。在這樣的場景下,還有什麼必要帶著紙鈔呢?
未來的投資理財,也將更加依賴互聯網的高效率服務,大數據分析將可預見投資風險,降低經濟的周期波動,為客戶提供更安全的理財服務。
第十波:互聯網教育。
互聯網教育之所以一直沒有形成氣候,主要問題在於網站僅僅單向出售教育視頻或信息,未能形成與學生的互動。在未來,互聯網最終將改造教育行業——主要是成人技能培訓。通過類似於在線教室的方式,教師與學生即時對話互動,提升教育的現場感。
第十一波:互聯網醫療。
互聯網醫療,最終的改造方式,毫無疑問也是醫生的在線診斷,但基於目前的產業環境,這應該是最後被改造的傳統產業了吧。
最終歸宿:互聯網社會。
當我們生活中的所有服務業都被互聯網改造之後,我們終將生活在一個全新面貌的社會裡。這個社會,或許在20年後我們將會看見吧。
但互聯網社會的實現,不是單一依賴的互聯網技術的進步,還需要另外一項革命性技術的浪潮推進,這便是智能技術。
第一波:智能辦公
1980-1990年代開始,個人電腦、筆記本電腦、印表機、傳真機、複印機、投影儀等辦公技術的革新,使得我們的辦公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當然,這個行業的技術發展我們沒有趕上,被美國日本獲得了先機,但在後面,我們將看到,智能技術的第二波浪潮,我們開始趕上了。
第二波:智能手機
智能手機技術顛覆了傳統的手機產業,美國韓國台灣掌握了行業的話語權。2007年開始,蘋果開創,2010年三星崛起,台灣的台積電和聯發科也在關鍵的零部件上擁有影響力,等到中國企業大規模進入的時候,格局已定。
但在中國,創業的機會仍在。主要的機會點落在產業生態邊緣的零部件和渠道環節中。畢竟深圳有全世界最完整的手機製造產業體系,中國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手機市場,從零部件和渠道環節切入,在智能技術革新的下一波產業浪潮中,中國的創業者將獲得更多的話語權。
第三波:智能電視
智能電視的技術革新正處於門檻上,傳統的電視製造企業,長虹、康佳、TCL、創維、海信,要不淪為電視機製造代工廠,要不成為渠道運營商,要不就被時代拋棄,不管怎麼樣,最終都將成為行業的邊緣人。
相對於前面的幾個行業,中國企業很有可能在這個領域獲得領導地位,主要原因在於歐美廠商缺乏硬體產業鏈,投入不足,日韓廠商更重視顯示界面,方向走偏。中國互聯網企業大舉進入智能電視行業,將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生態體系:操作系統、晶元、精密製造、關鍵零部件、網路視頻、在線娛樂等等。
在智能電視時代,電視遊戲通過互聯網化改造,將獲得新生,成為新的主流家庭娛樂方式。
第四波: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是現有家電產品的智能技術改造,核心是路由器。路由器將成為控制所有家電產品:電視、空調、冰箱、洗衣機、清潔機器人、廚電產品的核心。我們通過智能穿戴產品,向路由器發送指令,實現對家電產品的遠程遙控。
第五波:智能穿戴
目前的智能穿戴技術很熱,智能眼鏡、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數不勝數。但我相信,整個產業的發展與成熟還需要5-10年的醞釀,直到一項顛覆性技術的誕生,滿足了大眾的強需求,這個產業才可能獲得迅速壯大。正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在1990年代大家就開始想像,微軟也推出了相應的產品,最終還是沒能啟動市場,熱鬧一陣子又復歸沉寂。
第六波:智能汽車
這個產業將在2020年左右走向成熟,電動車的單次行駛里程達到300-500公里,充電時間實現半小時內完成,或者通過電池租賃方式,在充電站即時更換電池;通過太陽能技術延長電池的使用里程;汽車操控互聯網化,智能導航無人駕駛,這些技術的引入將對傳統汽車產業形成強烈的替換效應。
第七波:智能飛機
就是我們說的無人機。無人機技術正在走向成熟,但目前更多是對於國防軍工產業發展的意義。在民用領域,在遙遠的未來,我認為無人機產業更大的價值在於走入家庭。就像當初汽車走進家庭一樣,當技術足夠成熟,智能飛機在導航系統的引領下,可以實現無人駕駛自動到達目的地,價格控制在50-200萬之間,政策放開的情況下,進入家庭將十倍的擴大這個產業的市場空間。這個時間,我相信會在2030年之後。
第八波:智能動力
就是我們說的太陽能技術。我相信在未來,太陽能技術隨著成本的降低,能量轉換效率的提高,將最終成為我們的主要能量來源。通過太陽能技術,我們的建築、工程機械、交通工具、太空船都將獲得無限的獨立能源系統,掙脫傳統化石能源的束縛,實現更自由與高效率的工作狀態。
第九波:智能製造
就是我們說的3D列印和機器人技術。一個是增材製造,一個是機械組裝,通過智能技術的有機組合,最終將帶來人類製造業的全面革新。當然,這個行業的成熟,仍然很遙遠,或者是在50年以後吧。
以上這些新興產業,目前基本上集中於沿海一線城市,他們擁有人才、與海外技術交流的機會、成熟的產業鏈,因此也成為中國產業創新升級的主要基地。
那麼在傳統產業,在內陸地區,又有什麼發展機會呢?
在傳統產業,我認為主要的機會點在於:更市場化和靈活機制的民營企業對傳統國企佔據主要地位的領域的蠶食。
我對比了2010年和2013年的中國製造業排行榜,統計了營收規模前150名的名單,得到如下的結論:
在最近這三年,
1,有色金屬行業發展速度最快,正威銅業、中國有色、白銀有色、江西銅業、中國黃金、大冶有色、陝西有色、銅陵有色。增速超過2.5倍,排名前列。
2,石化行業發展速度第二,恆力石化、盛虹石化、東明石化、恆逸石化、榮盛石化、三房巷石化,增速排名前列。
3,鋼鐵行業發展速度第三,青山鋼鐵、西城三聯鋼鐵、新華聯合冶金、酒泉鋼鐵、申特鋼鐵、東嶺鋼鐵。
4,其他發展較快的企業:超威電源、三一重工、中聯重科、中國建材、中海集裝箱、盾安製冷、長城汽車、亞泰水泥、晨鳴紙業、雨潤食品、格力電器。
另一方面,在發展速度最慢的企業後20名中,
1,鋼鐵行業發展速度最慢:天津冶金、青島鋼鐵、華西鋼鐵、日照鋼鐵、南京鋼鐵、包頭鋼鐵、天津天鐵、華菱鋼鐵、榮程鋼鐵、太原鋼鐵,佔了總數的一半。
2,老牌機械、電器、IT國企發展緩慢:上海電氣、東方電氣、廣汽集團、北大方正、海爾電器、中興通訊
我們在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到,鋼鐵行業既是發展最慢的行業,也是發展最快的行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答案是:鋼鐵行業衰落的都是國企,發展迅速的都是民企。在過去的十年中,沙鋼集團崛起成為和寶鋼並肩的超級巨頭。
在很多傳統產業領域,大量的民企在迅猛發展,對國企的市場形成蠶食之勢。
比如青山鋼鐵在最近5年中迅速發展成不鏽鋼領域的巨頭,正威銅業進了世界500強,信發鋁業的規模即將超過中鋁集團,恆力石化和恆逸石化兩個民營石化巨頭只用了5年時間就從百億元的營收規模增長到千億元,三一重工、長城汽車在過去幾年的成長更像是一個神話。
在可以預見的20年里,很多傳統產業仍然將繼續存在,他們的發展或許不如新興產業的速度,但是不思進取的國企的存在,為擁有企業家精神的民企提供了大量的機會。你只要比他們更努力一點,產品質量更好一點,價格更便宜一點,就可以在市場上獲得優勢,迅速的蠶食他們的份額。
未來20年,機會無處不在,同學們,努力吧!
——————————
有朋友說我上面的話太虛了,乾貨不多,好吧,我就再詳細展開一下。
過去的30年,中國的經濟成長,得益於西方技術和產業的轉移,將西方發達國家摸著石頭走了一百多年的道路,壓縮在30年的時間裡從新走了一遍,而這條路,我們僅僅只是走了一半,還遠未到達發達社會的水平。
在「中國目前的經濟水平是五年前的香港,十年前的美國」的說法正確嗎?這篇答文里,我有過詳細的論述。因此,只要我們參考西方社會各個行業的演變模式,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
【農業】
農業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歷史的古老行業,技術成熟,進入門檻低,利潤率低,難以形成規模優勢,我不認為有好的發展前景。
現在所謂的熱點,主要是根據現代城市中產階層的需求擴大,對高端有機農產品的需求帶來所致,比如高端土豬肉,安全無污染的奶製品,進口水果等。這些產品的需求增長率基本維持在15%左右,與所有城市化帶來的消費升級需求增長同步,並無特別的高增長率。
這是結構性的需求變換,但是農業的低技術門檻和無法形成規模優勢的行業特徵決定了,這個行業很難有好的發展前景。這就是丁磊喊了幾年也只聞樓梯響,不見豬上市的原因。
【食品業】
食品業與農業的區別是,這是農產品的下游加工製造業,可以批量生產,遠距離運輸的,食品業的出現是相當於傳統農業的產業升級。
食品業是1980年代最早發展起來的行業,在大饑荒過後一無所有的年代裡走出來,吃的需求自然是最渴望的。
天津康師傅的速食麵、浙江娃哈哈的飲料、廣東的健力寶就是這個時候發展起來的。這個行業的增長高峰期已經過去了,但是結構性的機會仍然存在:創新的產品需求永遠不會過時。
簡單的例子是:統一康師傅的茶飲料,香飄飄的奶茶,蒙牛的酸酸乳,加多寶的涼茶,滿足用戶渴望的新產品很容易就能得到市場的歡迎。
【紡織業和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
這是1990年代產業轉移的主要行業。出口交通方便,靠近香港、上海等貿易中心的沿海地區首先得到了發展的機會。
但是這個行業經過20年的發展,沿海地區已經不再具有成本優勢,於是在2008年金融風暴後開始了大規模的地區轉移:電子業向成都、重慶、合肥、鄭州遷移,紡織製鞋業向黃淮平原、長江中游平原的農村地區遷移,另一些則向東南亞的越南、柬埔寨、孟加拉遷移。
比如安徽的宿州,隨著百麗鞋業將生產基地從深圳遷到此處,很快就聚集了大量的紡織企業落戶,成為一個新興的紡織業中心。對於以農業為基礎的四線地區來說,未來的十年,紡織業就是發展最快的新興行業。
同樣的,對於內陸的省會城市來說,從沿海轉移過來的電子加工業,比如富士康、廣達這些,同樣是發展最快的行業。
【鋼鐵業、煤炭業和房地產業】
2000年代,隨著產業轉移向內陸深入,全國範圍內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了房地產和基礎建設的投資高潮。煤炭-電力-鋼鐵冶金水泥-公路鐵路機場房地產,這一龐大的產業鏈得到飛躍式的發展。
這個時期發展最快的地區是北部中國:山東遼寧天津江蘇河北內蒙陝西山西,這些以能源和鋼鐵業為支柱產業的省份,GDP高速奔跑,大幅超越了以紡織業和食品業為支柱的東南沿海地區。
由於需求的快速增長,建好的房子很快就被搶購一空,房價飆升,無論國企還是民企,只要能夠拿到地,建得起房子,就能大賺一筆。這是量的擴張,而不是質的提升。
2010年過後,房地產的黃金十年基本結束:在未來的十年,隨著城市化的繼續深入,房價仍將增長,但是速度將減慢下來。需求擴張變慢,生產過量,就要開始進入質的提升期了:具有敏銳的市場反應能力和高效率管理組織能力的民企將不斷壯大,效率較低的國企將被驅逐出市場。
所以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現象:一邊是叫苦連天的國企巨頭,利潤率越來越低,虧損擴大,通過四大銀行的資金輸血維持企業運轉,以國企為主體的上海A股連創新低;另一邊是蓬勃發展的民企,即使是同樣處於傳統的鋼鐵冶金行業,通過有效的成本控制,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仍然獲得了營收和利潤的同步增長,支撐中國GDP增長的主要是這些企業。
所以你問我,為什麼gdp在不斷增長,股市卻不斷下跌,股市失靈了嗎?是的,只反映國企指數的A股失靈了,騰訊、華為、阿里巴巴、恆大、萬達、正威銅業、信發鋁業,這些支柱企業都不在A股,你說是不是失靈了呢?
【汽車和石化】
2010年代,我們未來的十年,汽車和石化兩大產業將成為中國的支柱產業。
不是說這兩個行業是發展最快的行業,而是說在規模較大的主要行業中,這兩個行業將得到相對高速度的發展,他們將取代過去的房地產行業,支撐起中國生產力的提升。
汽車和石化行業的規模將得到巨大的成長:預計汽車年銷量從2013年的1900萬輛,提升到2022年的4000萬輛。汽車將走入千家萬戶,無論是沿海還是內陸二、三線城市,到十年之後,將有一半的家庭擁有汽車。交通的便利,物流的提升,帶動了中國整體的生產力提升,人均GDP將從2012年的6000美元提升到2020年的1.5萬美元。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這意味著中國與傳統農業社會的徹底告別,人均收入水平達到了東歐、巴西、俄羅斯、馬來西亞一個級別,成為一個真正的中產階級社會,對文化、環保、教育、商務服務、公平民煮、創新的關切將急劇放大。
毫無疑問,對於仍然處於重工業化時代的中國而言,最大的機會就是汽車和石化行業,對於江蘇、山東、遼寧、陝西、新疆這些石化工業大省,吉林、湖北、重慶、廣西這些汽車工業大省,未來的十年,將是黃金十年。
就像過去十年的房地產黃金十年一樣,這是一個由需求爆髮帶動的行業增長,無論是國企、民企還是外企,只要參與到遊戲中來,基本上都能分得一杯羹,並且國企由於得到外資的品牌背書,發展相對要更快。
對於自主品牌比亞迪、長城汽車、吉利汽車民企三大家來說,未來的十年,仍然是打基礎磨質量的十年。機械行業是以質量為本的行業,沒有二三十年以上的錘鍊,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競爭力。因此,這個十年,只要他們生存下來,十年之後,隨著競爭力的提升,他們將逐漸壯大,佔據A級車的主流市場。那時候的國企,將又是一場腥風血雨。
我舉一個例子,韓國的現代,1970年代開始生產汽車,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到2000年代才在世界範圍內的A級車市場具有競爭力。我記得1990年代末的時候,在大街上還沒怎麼見過現代車,但在2005年我準備買車的時候,已經發現滿大街都是了。不過那時候,還主要是A級車伊蘭特一款車,但如今5年又過去了,無論是SUVix35,還是B級車索納塔,都已經在市場上具有了相當的競爭力。品質,是需要時間去打磨的,對民營自主品牌汽車的未來,我充滿信心。
【互聯網和IT產業】
IT新興產業在過去十年的發展,只是處於萌芽狀態,僅僅在沿海一線城市獲得了發展,對傳統行業的改造也僅僅只是涉及到文化媒體、商業、旅遊餐飲等幾個行業,遠未到成熟之期。
由於世界範圍內的產業轉移,中國的IT產業,無論是硬體還是互聯網,基本上與美國保持同步發展,落後程度不會超過半年,在部分領域,甚至還是領先的。相對於歐洲,在新興產業上,更是大幅度超越。
中國人總是對自己妄自菲薄,以為自己只會山寨不會創新,事實上,騰訊的微信、華為的4G通信技術、豆瓣網、大眾點評網、奇虎、唯品會、YY歡聚時代的商業模式都是領先美國同行的,不是沒有創新,只是在整個產業的發展水平決定了,美國的整體創新技術實力仍然處於領先水平,時機未到而已。
我舉一個例子,韓國的三星,2000年前後進入手機行業,經過十年的發展,仍然只是諾基亞後面的跟隨者,但是隨著智能手機變革的發生,三星很快就超越了諾基亞,成為新的行業龍頭。
在未來的十年,IT產業的發展,主要還是跟隨著美國的創新步伐,學習和複製為主;但在第二個十年,隨著產業鏈體系的成熟,隨著互聯網金融、智能穿戴、智能汽車時代的到來,中國的IT產業將進入主導創新的階段。
但無論是在未來的十年還是二十年,互聯網和IT硬體產業都將是增長速度最快的行業,尤其在未來的第二個十年,他們將迎來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取代汽車和石化行業,成為中國新的支柱產業,在主要的省會城市,成為主要的白領就業機會來源,以創新為主軸,以超越美國為目標,成為支撐中國進入發達國家社會的核心產業。
【金融和高端服務業】
金融證券、風險投資、廣告、策劃、會計、律師、酒店、電影、文化娛樂、醫療……所有這些服務於商務需求和現代城市文化需求的行業,都將獲得平均跑贏大盤的行業增長率。
他們的根本動力,正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所帶來的。因為新興行業在發展,所以需要風險投資,企業壯大了,需要上市融資,新產品投放需要廣告策劃,中產階級壯大了,需要文化消費,小資享受。
那麼哪一種服務業行業會獲得相對較高的發展勢頭呢?
答案是:服務於新興產業的服務業增長率最高,譬如風險投資和創業板融資業務。
在中國目前的四個金融中心裡,北京是銀行和風險投資中心,上海是國企證券中心,深圳是創業板證券中心和保險業中心,香港是國際綜合金融中心。由於這樣的行業定位,在未來的20年,我認為北京和深圳將獲得相對較快的發展速度,上海如果不改變現有的證券審批制度,要超越香港就只能是一個美麗的夢。
【社會組織的轉型】
到2030年左右,中國的人均GDP將進一步提升到3.5萬美元左右,與南歐國家義大利、西班牙等處於同一水平,正式跨入發達國家的門檻。
這個時候的中國,在經歷多次的支柱產業升級後——
1980年代的食品業,浙江、福建、廣東率先步入工業化進程。
1990年代的紡織業,東南沿海繼續領先發展。
2000年代的煤炭、鋼鐵、有色、水泥、基建、房地產,北部中國進入工業化時代。
2010年代的汽車石化升級和內陸產業轉移,長江中上游地區和環渤海灣、西北地區將獲得大發展,使得整個中國從初級重工業化向中高級重工業化時代提升,沿海與內陸之間的經濟差距得到弭平,沿海仍然領先,但是不再具有那麼明顯的差距。
民工潮開始消失, 內陸也能找到很好的就業機會。
煤炭業趨向沒落,由煤炭發電引起的空氣污染問題得到改善, 環保行業得到較大的發展。
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已經完成,新興產業繁榮,廣東的IT產業和江蘇的太陽能產業成為最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從新獲得快速增長的動力。
產業支柱的變遷,導致傳統國企的邊緣化,民生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集團四大金融集團的規模達到和四大銀行相當的影響力,深圳創業板的市值規模超過上海A股主板市值。
中產階層成為社會主體,城市化率達到70%,家庭汽車擁有率超過一半,傳統的藍領工人和農民階層比例將低於50%。
產業支柱的轉變,社會階層的轉變,導致執政黨的社會基礎和控制力大大下降,社會組織的轉型將水到渠成。
我見識有限,不知道高端的,就說幾個自己覺得可能有前途的。
一 高端幼兒園
現在年輕人都認識到英語的重要性,孩子英語要從幼兒園抓起。高端幼兒園每個城市都有,父母一個月至少要交一兩萬。這個需求量絕對很大,但是做的人沒有很多,塞孩子進去可難了,要是這個行業參與進來的人多了,價格可能會降一點兒,但肯定很有前途。
二 家用健身器材
這個雖然一直有賣,但是可能是知乎給我的錯覺,感覺人人都在健身,而人人健身都在健身房。日本家用健身器材很多,李狗嗨里古美門就經常騎一個重力感應車,約會戀愛什麼鬼里女主角天天用來鍛煉的健身球。這個我感覺國內挺缺的,就算有產品,也沒有宣傳。中國人民生活水平上去了,還是很想要健康的。快去借鑒一下國外的產品和經驗吧!
三 產婦相關的。
現在生孩子的都是新時代的小姑娘,時代發展,老一套的坐月子方法都被淘汰啦,現在及以後肯定都是科學坐月子帶孩子了,我覺得以後做月子中心和家政公司月嫂培訓的,肯定是很有市場相當掙錢的啊。其實現在就有很多了,月嫂市場月工資八九千一兩萬的不在少數,然而還是供不應求。
這個其實還是要培訓的,科學配比月子餐,幫助產婦恢復身材,催乳師專業催乳,營養均衡的寶寶餐,產婦操,寶寶操。這些,可能以後每家每戶都會請月嫂。知乎上都是有錢人可能家裡都請過,但是中國的廣袤大地,肯定是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這個產業。這些以後很可能就是客源啊。
四 樓上提到的養老行業
我說細緻一點,真正有戰略性眼光的,現在可以建療養院了,性質是養老院,但是條件肯定比政府養老院好。這樣比請單獨護工便宜。預測這個行業在未來十年內就會大熱。
這個其實大家都懂,現在年輕人多半都是獨生子女,生存壓力極大,根本無力照顧雙方父母,由於工作,也都不在身邊。而且,現在很多年輕夫妻有了孩子,自己爺爺奶奶輩的人也都還健康,最多要照顧八個老人。根本不可能。所以只能請人。單個護工請不起,對了上面提到的家政公司也培訓護工照顧老人。只能送養老院。
誰會把父母送到政府那種破敗的養老院啊。所以,新型療養院,統一照顧一大批老人,服務和環境好,價格也過得去,年輕人就會樂於把老人送過來。未來十年的老年人數量絕對可觀啊。快建立一個療養院連鎖品牌吧!
說到這兒,估計不久後國家就會出台政策允許安樂死了。。老人們養不起啊。
就是這些吧,歡迎討論,開噴者直接拉黑
2015.1.3
最近點贊的人很多讓我挺汗顏的,之前只是看不慣一些答主胡亂的預測,回答的內容也比較情緒化。所以在此更新一下,補充一部分我的新想法和修正一下之前一些偏激的言論。以下是補充內容:
在這個問題中未來 10 - 20 年,什麼行業會快速發展? - Luo Patrick 的回答非常有啟發性,他提到未來10~20年大陸會迅猛發展的行業主要是當下大陸管制嚴格的行業。
我認為,該回答比我的回答更指向本質。但是在這個基礎上我覺得可以細化一下,實際上我在正文中已經強調過了,行業的發展是離不開產業鏈和產業結構的。簡單的說機智的人都知道農業在大陸會有革命性的發展,但是事實上農業的發展涉及到農業基建,農機,農產品期貨,農業人才培養等等諸多因素。而這些實際上也是其他行業的一部分。所以,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某些發展迅速的行業並不能給大多數人帶來利益;而善於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特別是善於利用行業高速發展的機會發展自己,個人和企業才能在經濟發展中真正獲利。
在此我僅討論本國的行業發展問題,從世界範圍來看不同行業的的發展程度差異很大,加之世界範圍的行業發展問題的參考性較差所以在此不做討論。
首先針對題主的問題,我要做出一個糾正:題主所提出的問題的補充說明本身有個誤區,即題主把行業發達、行業發展迅猛和行業熱門混為一談了。
總所周知當下最發達的行業是電子工程(即EE)(請不要問我為什麼知道 不懂的請自己問度娘)
至於題主所提到的互聯網或者金融行業我只能說題主被表象蒙蔽了。
金融行業本身是個古老的行業。在世界範圍內,金融行業及其發達。但是同時這種發達是很不平衡的。在發展中國家金融行業的落後簡直令人髮指,並沒有如題主所說發展如何迅猛。舉個栗子:當今大陸連合適的農業債券都沒有,供給都滿足不了需求,顯然談不上發展迅速了。
而互聯網行業本身尤其年輕,年輕的行業發展迅速但是明顯還沒有被大多數人所有效使用(我知道很多人對這個看法有疑問,但是大家冷靜思考一下,當下我國的互聯網行業的盈利狀況又如何,互聯網除了娛樂在其他方面的使用效率又有多少。) 這個行業明顯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一到兩代人)才能真正的成為一個發達行業(請不要跟我說當今互聯網使用有多廣泛,除了看看身邊的人,我希望大家多關注自己的父母輩。他們對於互聯網的需求和依賴有多大,看看不發達地區,受教育低的人,他們對於互聯網的依賴又有多大。包括在發達地區生活工作的體力勞動者和低技術含量工作的從業者,他們對互聯網的依賴又有多大。)
說句題外話,我個人是對互聯網行業的是相當熱愛的。雖然不是相關的從業者,但是我相信互聯網即是人類的未來。所以看到當下的大陸互聯網發展的總總不合理,總總浮誇風盛行,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盲目的忽視社會的絕大多數需求,我感到異常的憤慨。
其次,我認為行業的發展是離不開產業鏈和產業結構的,孤立的去分析一個行業的前景無異於耍流氓。
針對行業間的互相影響的問題在這裡我推薦看看這一問題印度是不是用 290 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養活了 12 億人?是的話為什麼?@飛魅 的回答說的非常清楚。
行業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間互相影響制約的。
有了這一觀點,我們下面的論述就可以通過推理展開。
首先,明確當下本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目前來看大陸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金融體系的不完善和發展不平衡。
為什麼其他行業發展緩慢?實際上主要問題分為兩個方面:從外在看,我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戰鬥力」太弱了。從內因看資金問題已經成了當下眾多企業發展的關鍵性問題,而居高不下的資金成本簡直就是每一家需要資金的企業頸上的絞索。
而目前的一系列政策信號已經表明金融改革已經在悄然進行,不信的諸位看看餘額寶,大家猜測一下10年之前類似才產品會允許發行?
那麼我可以做出一個估算,大約在2到5年內,金融改革的會取得初步進展,資金昂貴等一系列問題會得到解決。
之後便是農業,這一點或許很多人會不解了,但是事實上一旦金融體系的問題解決,農業的發展將會異常迅猛。尤其是在去年開始的允許土地流轉之後,農業將從過去的各家各戶單打獨鬥變成團結起來的農業公司,農業的生產效率,技術普及等會有制的飛躍(在這裡說明一點 根據我的某位老師的研究 美國的服務行業有40%是為農業服務的)。
在這裡我的預測是在4到10年內,我國農業將成為或許是發展最迅速的行業。
至於10年之後的事情,我覺得難以預測了。因為不能確定在這十年內是否會發生數理方面的突破進而產生革命性的新行業或是使得某些行業爆炸性的增長。
順便一提,如果題主或者其他的知友們有志於互聯網行業的話請先研究這家公司Mysteel鋼聯。
從互聯網的角度真正的解決需求 而不要讓互聯網變成吹泡泡的遊樂場。
不知不覺就變成時政了。。另外我在文中沒有提供數據,僅說明的觀點。
因為具體數據我以前查閱過但是顯然記不住,寫這回答的時候我認為如果再去列舉數據實際上沒什麼意義,我僅僅提供思路和方法,其他的東西我認為不重要。
政府不正常管制的行業未來都有巨大機會,我認為至少包括:
醫療健康
教育
色情
農業
金融
政治(政治也可以是一個商業產業)
可能還有賭博
還有一些資源趨勢導致必然會發展的行業:
老年服務
保險
機器設備
如果今天你能預測到明天會有哪些新的知識、發明和創新,那麼你今天就已經擁有了這些知識、發明和創新,不必等到明天。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鵝》
- 被炒得沸沸揚揚的人工智慧,很可能停留在某個技術瓶頸上,而不會出現人人都可以設想到的超級機器人。
- 被眾多資本瘋狂追逐的物聯網,也有可能因為性價比的問題,而不會出現我們理想中的那張萬物互聯的大網。
- 被渲染得無所不知的大數據,也很可能到了某個數據界限點的時候,發現我們永遠也搜集不全一切的數據。
雖然前面有100多個看起來還蠻有說服力的回答,我也點贊了好幾個。但腦袋裡還有一個聲音說:
其實未來會往哪兒走,現在沒有一個人能說得清。
一是,人類在基礎理論上尚未能認識到宇宙的根本規律。
比如,我們的物理學依然是建立在兩個不完整的理論上: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連基礎理論都還有巨大的突破空間,哪能就一下子就讓你預測到人類的未來?
二是,歷史上人類預測未來的不佳戰績。
比如,1969年美國登月後,當時的人們普遍預測50年後,我們會滿天駕著飛船到月球基地去度假,結果到今天,載人航天的核心技術也沒啥大變化。
科技發展是不定向的。普通人對未來趨勢的預測,總是很難跳出現有技術的束縛。
對於未來,真的沒有任何規律可循嗎?
行業趨勢不好說,但因為本人處在職業教育行業,也就根據已有的水平見解,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1、高級腦力活動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2、社會呈現指數式變化,速度會越來越快
3、人與人的關係會越來越重要
一、高級腦力活動的作用越來越大
人類是靠智力站上地球生物鏈頂端的。
因此,這10萬年來,人類的技術革命,本質上就是省出更多的時間,從事更多的腦力活動與創造。
從吃生食到吃熟食,人類省下了進食和消化的時間。
從採摘社會到農業社會,人類省下了到處覓食的時間。
從靠肌肉的力量到靠能源和機械的力量,人類省下了體力勞動的時間。
正是這些省下的時間,如今讓人類腦力勞動者的數量超過了體力勞動者,也讓人類的創造越來越多,發展越來越快。
越發達的經濟體,越是如此。
有了機械化,美國2%的農業人口,養活了98%的人,還有大量剩餘農產品出口。
因此,人類未來的改變方向,會進一步節省低級、重複性腦力活動的時間,以從事更高級的思考和創造。
對人工智慧的預測,就是這個發展方向之一。
問題來了。
如果未來時間省下來了,但我們的大腦卻不能從事更高級的思考和創造,那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會不會像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手工作坊主一樣,被時代所拋棄,或破產、或淪為城市無產階級呢?
二、社會呈現指數式變化
相較於動不動上百萬年才發生變化的自然演化,社會變化是以年為單位的,速度是自然演化的上百萬倍。
想想這40年來,我們已經經歷了多少次的社會變遷,未來的30到40年,這種變遷只會越來越快。
再也沒有哪一份職業,可以確保我們可以干一輩子。
2011年的時候,我曾給IBM的某位同事推薦過一份上市公司CIO的工作。
薪資很誘人,他也挺動心。
但臨近入職的時候,他還是拒絕了。理由是:我1993年就進入IBM,已經很適應了,這輩子在IBM退休也挺好。
可惜,事與願違。
2014年,他不得不拿著補償金,離開了曾以為會在此退休養老的公司。
這3年,他換了3個公司,做過4份不同的工作。
用他的話講:這是在還債,呆在舒適區18年所欠下的債。
但他還是相對好的案例。
有些同事,甚至離職1年後,都沒找到像樣的工作。
經過顛沛流離地試過創業、自由職業後,最後委身於曾經怎麼都看不起的某布料城IT部。
在這個指數式變化的時代,依賴經驗的人,終究都會輸給適應變革,學習新東西快的人。
三、人與人的關係越來越重要
未來對技能的偏重越來越小。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分析技能或工程技能會被取代,被人工智慧也好、被其它某個尚未知的技術也好。
但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會變得更為重要。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人與人的關係更為密切的歷史。
從採集社會的偶然相遇,到農業社會的車馬往來,到工業社會的語音電波,到信息時代的互聯網,再到如今的移動互聯。
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成本越來越低、方式越來越便捷。
未來,不與人交往的技能崗位會越來越少(因為容易編程化,機器取代起來很容易),而側重於人與人交往的崗位,會越來越多。
不確定未來的應對之道
未來的變化方向未定,但我們知道這個變化會越來越快。
我們應該做什麼工作,才能應對這個不確定的未來?
其實,這個世界已經沒有可以不被淘汰的工作。
應對未來,最好的做法就是提升自己的思維力、學習力和人脈力。
一、提升思維力:構建思考框架的能力
體力勞動會被取代,這已經是一個持續了百年的故事。
低級的、可編程的腦力活動會被取代,這是一個正在發生的故事。
會計、初級律師、人事、HR招聘人員、政府低級職能人員,這些崗位被取代已成為一個大概率的事件。
隨著機器的進一步發展,技術能力會進一步讓位於使用技術的能力。
因此,作為未來職場的人,需要的不是創造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這兩項,機器做起來比我們好得多。
未來需要的是,能夠利用機器的分析,有更高層次產出的人。
除了研究基礎理論和重大技術突破的人,未來絕大多數人都不需要技術能力(機器會代勞),需要的是能構建思考框架,以更好地使用技術、整合運用信息的能力。
這個能力從哪兒來?
從你能找到合適的思考框架開始,到能熟練應用這些思考框架,最後到自己改善、甚至創造思考框架。
二、提升學習力:適應未來的敏捷能力
在社會呈現指數式變化的時代,我們要重新定義文盲:
它並不是指那些不會讀書寫字的人,而是指不會學習和再學習的人。
這個時代,知識被淘汰的速度大大加快。我們大學裡面學習的內容,有多少已經過時了呢?
這個時代,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新知識。我們如何才能吸收到我們所需要的知識?
未來,數據會爆炸、新技術會層出不窮。我們如何才能第一時間就使用掌握新技術?
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升級學習能力。
知道應該學什麼,從哪兒學,怎麼輸入、理解、加工,怎麼應用和升級。
每一個70、80、90後的人,都會面臨至少3到4次的職業變遷。
因此,我們最好以學習力為基礎,構建出自己的能力樹,打磨好自己的可遷移能力,以適應未來的職業變遷。
三、提升人脈力:發揮人與人關係的能力
未來,對人際交往能力的偏重會越來越大,對技能的偏重會越來越小。
越來越多的技能會被機器,或者其它什麼技術代替,因此僅憑藉「一技之長」,無視人際關係的人,可能在未來會越來越艱難。
任何一個想在未來職場立足的人,最好從現在起,都能夠提升與人交往的能力、表達關心和同情的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不用往遠看,這些年出鏡率極高的馬雲,就是一個優秀的代表。
~~~~~~~~
微信公眾號YouCore,一個只寫乾貨、專註個人能力發展的平台,加微信youcore_6,備註上知乎,歡迎私聊
其他行業了解不多,不敢多說,互聯網大家說得太多,我也不多提了,我就說說自己的老本行——對沖基金。 我跟投資人經常這樣講,在歐美等成熟資本市場,對沖基金已經成為主要的市場力量和投資渠道,而在中國還基本沒人聽說過,市場一片藍海,未來發展潛力極其巨大。未來10-20年中國對沖基金行業發展速度,行業規模擴張速度,可能比大家都看好的互聯網還要誇張得多,年均增長速度超過100%都不誇張。
至於什麼是對沖基金,知乎上有很多相關的問答,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搜,對沖基金話題下的精華問答里有,而且回答都很專業全面,簡單的說,對沖基金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做空,漲了可以做多賺錢,跌了也可以做空賺錢。
一、國外行業發展情況
據統計,2014年全球對沖基金管理總資產約3萬億美元,規模最大的美國橋水基金公司,管理規模約2000億美元。 2013年全球最賺錢的對沖基金,為索羅斯旗下的量子基金,當年索羅斯個人收入40億美元。由此可見,對沖基金是門大生意,屬於看不見天花板那種類型,而且實在太賺錢了……如果發展壯大,其行業規模,行業影響力,行業盈利能力簡直可以跟互聯網平分秋色,更別說其他行業了。(圖片來源於新浪微博@中國對沖基金網)二、國內行業發展情況
下圖為國內對沖基金產品發行數量(圖片來源於私募排排網):當然了,很多所謂的對沖基金產品其實更多的是打著對沖基金的名號而已,實際上其投資門檻、投資標的、分配模式、運作模式、核心策略等嚴格來說都不算對沖基金,當然同時還有大量對沖基金產品被忽略沒有計入其中,總之這個圖還是能對於國內對沖基金行業發展情況看出個大概。
詳情見私募排排網《2014年中國對沖基金年度報告》:2014年中國對沖基金年度報告
三、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1.近年來,中國富裕階層,高凈值人士,包括中產階級數量爆炸式增長,產生了大量投資理財,資產管理的市場需求。
2.據估算,美國富人資產約20%投向了對沖基金。而國內富人資產還主要集中在實體企業、房地產、民間借貸這三塊,金融資產佔比很低,對沖基金配置幾乎為零,行業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3.國外養老金,企業年金,慈善捐贈基金等,是對沖基金的主要資金來源,而國內這方面的政策也正在逐步放開。
4.國內以房地產、民間借貸為首的無風險利率下行,違約風險加大,使得對沖基金的吸引力越來越大。
5.實體經濟低迷,使得眾多產業資本尋找出路。
6.國家政策大力扶持,《新基金法》認定私募基金為正規金融機構,可在證監會備案,《新國九條》提出培育扶持私募市場。上海虹口對沖基金產業園,成都天府新區對沖基金產業園等政府支持的產業園區相繼建成。
7.市場機會來臨(A股牛市來臨,國際油價暴跌,房地產低迷造成鋼鐵煤炭暴跌等)。
8.牛市的避險需求(對沖基金可以做空股指期貨,在股市大跌的時候獲得大量盈利)。
9.國家金融行業改革,註冊制推出,人民幣國際化,利率市場化,各類做空工具加快推出等。
總之,我認為這個行業是未來中國10-20年最有前景的行業,之一甚至都可以去掉,而且這個職業給了我想要的一切,物質財富、人生自由、自我價值實現等。未來我也將繼續在對沖基金行業深耕細作,並以此為終身職業,立志做最頂尖對沖基金管理人。除了互聯網還是互聯網,看不下去了。世界很大,打開思維好嗎?
中國未來真正高速增長的行業:
1。殯葬業。
根據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1.18億人),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3億人。十年之後,這部分人中的很多將會駕鶴西去。
這樣你才能理解前不久的新聞:台灣殯葬巨頭——《福布斯》台灣富豪榜第41位李世聰進軍大陸。在李世聰看來,挺進大陸會為其公司帶來發展壯大的難得機遇。
2。美容整形。
這裡有兩個數據:2012年中國美容化妝品銷售額超過1000億元;近年,整容手術每年以超過200%的速度增長。十年後,也許每10個人中就有2個人做美容整形,想像一下這個誘人市場。
3。汽車配件、汽車相關服務。
2012年底,全國的民用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1.2億輛。再過十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將超過美國,數量世界第一。還沒有一個全國性的洗車連鎖品牌,這是塊大市場。
4。手機配件。
根據台灣《電子時報》的研究報告,2013年中國境內的智能手機銷售量將達到3.29億部。從事手機貼膜行業,月薪上萬已不是神話。如果十年後智能手機還未消亡的話,這是個不錯的行業。
5~7。房地產業,建材行業,家具行業。
王健林:
對於京滬穗深杭等六七個熱點城市,特別是京、滬,無論在什麼長效機制下採取任何辦法,15-20年內始終供不應求。北京上海兩個世界城市樓市供不應求的狀況,我判斷再過20年都沒辦法解決。這是個明白人。
下圖是麥肯錫將中國劃分為22個城市群。未來中國13億人口的大多數都將聚集在這22個主要城市群。除了北上廣深,每個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都是潛力股,都具有強勁的增長潛力。
8。電影業。
首富王健林說,2018年前,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將超過北美,2023年前將達到北美票房收入的2倍左右。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9。互聯網廣告。
2011年美國互聯網的廣告收入達到317億美元,第一次超越有線電視的廣告收入。今年,百度的廣告收入也將超過央視,成為名副其實的廣告之王。隨著90後、00後的崛起,在未來十年,互聯網廣告的份額仍將加速上升。
10。茶葉行業。
在未來中國將誕生一個茶葉行業的世界級品牌。可能不是10年,是20年後,或30年後。作為一個飲茶歷史超過3000年的國度,這是我的一個美好希望。
屆時,也將誕生一個比星巴克更風靡世界的叫:陸羽茶社。
PS:一樓說「農業的低技術門檻和無法形成規模優勢的行業特徵決定了,這個行業很難有好的發展前景 」。個人建議@君臨看看張培剛的《農業與工業化》一書,也可百度孟山都和嘉里集團。對不了解的東西,盡量不說。
-------------------------------------
* 未來知識圖譜丨futureknowledge,這是一群醉心科技財經、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人組成的社群。在這裡,拒絕空話套話。每周2~3篇更新,解讀未來科技,判斷前沿趨勢,思考智能產品。
http://weixin.qq.com/r/70jRye-EHrJhrauq9x39 (二維碼自動識別)
* 關注後回復「投資未來」查看《未來五年,這7個行業將爆發性增長》
評論區的爭論很精彩,喜歡這種理性討論的氛圍~
----原回答----
個人堅信未來很長時間內的朝陽產業,將是廣義上的文化產業,大致包括這些領域:
- 新媒體平台
- 直播平台
- 內容IP
- 教育知識付費
- 遊戲體育
- 音樂影視
- 會展賽事活動
------------------
大家應該還記得我們在中學課本里反覆背誦的一句話「 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目前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物質需要」正在逐步得到滿足,雖然還有很多落後的地方,但比起幾十年前,已經是質的飛越,剩下的工作,更多在於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和落後地區的重點開發。
然而人民的「文化需要」呢?近年來,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浪潮,文化產業也得到了一波發展契機,內容平台有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直播有鬥魚、映客、花椒,知識付費有知乎、分答、得到,遊戲領域有國民手游王者榮耀,就連中超也在足壇打黑之後逐漸火熱,另外誕生了一批高估值的內容IP和新媒體項目,許多獨立音樂人也伴隨著網易雲音樂的流行而走紅。等等這些,其實都是「文化」方向的「生產力」的發展。
那麼,現有的文化生產力能滿足人民的需求了嗎?個人認為還是不足的,並且將長期處於不足的狀態。
也許有人會覺得,現在的內容已經過剩,有看不完的網路小說和網路劇、刷不完的微博和公眾號。但問題恰恰在於:
- 粗製濫造的內容過多,優質內容稀缺;
- 追捧熱點炒作吸睛的大眾化內容過多,針對細分群體的小眾內容缺乏;
- 追尋時效性和表面經濟效益的內容過多,有深度有思想的純凈內容缺乏。
我們的文化產業仍然處在較為混亂的起步階段:製作粗糙,方向不明,缺乏積累,商業模式簡陋,制度和監管不合理。
但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是行業發展過程中必然經歷的陣痛。在物質需求逐步得到滿足之後,人民的注意力和購買力將逐步往文化需求傾斜,這是文化產業在未來長期保持快速發展的動力源泉。
並且,我們還可以大膽的預計,文化產業的發展,將如同互聯網的發展一樣,逐步滲透進傳統行業,從商品零售、交通、酒店,到線下的各類商鋪、會所,都需要打造自身的品牌文化。這將不僅僅是市場營銷領域的工作,就像現在幾乎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一樣,未來傳統行業企業將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文化矩陣,通過更立體化的品牌文化吸引目標群體。換句話說,原先是先有產品再講「文化」,未來將是二者並行,甚至轉化為先有「文化」再做產品。
以上。
數據說話。
選取 manufacturing(製造業)、finance(金融)、banking(銀行業)、consulting(諮詢)、entrepreneurship(創業)、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venture capital(風投)、private equity(私募)
利用Google強大的Ngram來分析過去208年(1800~2008)這些行業的熱度,唯有PE和entrepreneurship勢頭強勁啊。
附:什麼是Google Ngram?
可參考我的另一個回答Google(谷歌)有哪些逆天的黑科技? - Yumeng Guo 的回答
2005年起,Google開始了一項宏大的項目,試圖把自人類發明現代印刷術以來,全世界的書刊都掃描並數字化與數據化(Digitizing and Datafication)。至2008年已完成5百萬本書(5.2 million books),總共5千億個單詞(500 billion words)。
而Ngram只是這項Big Data項目的一個小應用。以上圖中manufacturing這根曲線為例,橫坐標為1920年時,縱坐標是0.003%,其含義是:在1920年出版的所有的書刊的所有單詞中,manufacturing這個詞出現的概率是0.003%
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在歷史長河中,某個單詞的「命運」如何,是越來越受寵,還是逐漸被人遺忘。
利用這個強大的工具,我們可以分析人類歷史、文明,挖掘出很多不易被發現的現象。甚至已經出現了新的學科來研究它,就是Culturomics
用《Big data》一書中所述觀點,big data告訴我們的只是相關關係correlation,而不是因果關係causality。舉個例子,google曾利用人們搜索flu等相關辭彙的big data而成功預測流感在美國的傳播方向與力度,為政府及時採取措施提供了有力幫助。但這裡只是correlation,不是causality,搜flu的人一定得流感了嗎?不一定。
當然,Google也掃描了英文外的很多很多語言,包括中文。
Ngram地址:http://books.google.com/ngrams
(似乎需要翻牆)
更多關於Google Ngram的介紹:
Wiki: Google Ngram ViewerTED(力薦,讓你瞬間迷上Ngram): 我們從五百萬本書里學到了什麼
看好高端農業,所以2010年毅然決然的從風電行業跳槽到現代化飼養設備企業。
目前發展迅猛,且預計10年內會不斷增長。
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突出,做集約化養殖,做高端有機產品的銷路越來越好。接下來10—20年,是中國老齡化發展最為迅速的階段,龐大的老年人群會形成巨大的市場,老年產業(醫療、護理、器具、房產、保健品等等)絕對是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
我覺得未來十年,如果電池技術還沒有革新,什麼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可穿戴設備,手機通信等等,都會到達發展瓶頸
Distance learning Blended learning.
即線上教育以及,線上線下綜合教育。
剛看完 @李開復 老師的《人工智慧》,就接著李老師的思路,來預言一下未來10-20年內的新行業。
- 轉型期
在人工智慧時代,會有一大批工種陸續被人工智慧所取代(開復老師的書裡面講了很多),同時有很多新的工作被創造出來。而失業潮和新行業對於人力的需求不可能是無縫對接的,在轉型期,兩種行業的市場需求會比較大:心理諮詢和職業諮詢。失業的人群肯定會產生焦慮,心理輔導變得很有必要;同時,他們也需要專業人士根據他們的工作技能和經驗,匹配新的行業領域。
- 虛擬職業
未來10年人類在虛擬世界中的生存時間比例將會越來越大。在10年以前的PC互聯網時代,每天上網2個小時算比較正常,每天打6個小時網遊就可以被定義為網癮;現在呢,你算算你每天你看手機的時間是多少,如果還以6個小時作為標準,現在大部分人都是網癮患者;10年以後,新的VR/AR設備帶來更上癮的沉浸式體驗,你覺得你還有多少時間活在現實世界裡?這個趨勢會催生出大量的虛擬職業,來滿足人類在虛擬空間中的個性化需求。比如現在出現的直播平台的主播,就是一種新型個性化的的娛樂明星,你不喜歡大眾明星沒關係,直播平台上總有符合你品味的主播,你看陳一發兒好清純好不做作,就成了她的粉絲。再比如,遊戲戰隊就是虛擬世界裡面的皇馬、湖人隊,玩家對他們的關注會讓他們的身價越來越高。還有專門在網上幫買家搭配服裝、推薦商品的買手,也是一種虛擬職業吧。
- 虛擬資產
人們在虛擬世界時間的增加,會漸漸改變人的價值體系:實體物品的價值會越來越小(現在這個趨勢已經很明顯了),而虛擬資產的價值則會越持續變大。虛擬資產包括各個平台的賬號、會員資格、粉絲、知識產權、遊戲中的道具等等。這些資產將會成為黑產覬覦的對象,而網路安全的產品將成為非常重要的保護傘,相關的安全公司會有大幅升值;與此同時,虛擬資產的保險行業會有很大的需求,比如,如果papi醬的微信公眾號被盜用了,你覺得她要多少理賠?另外,隨著第一批網民年齡的增大,虛擬資產的繼承/轉移也將是業界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需求,比如這篇:淚目 他找到父親的魔獸帳號了 正走繼承帳號程序,以後一定會出現更加規範的流程甚至法規;虛擬資產的交易也會催生出不同於電商的新交易平台。
- 個性化
當AI普及,人們從重複性的勞動中解脫出來以後,他們仍然需要從事創造價值的活動,去做什麼呢?去滿足其他人非常細微的個性化需求。現在我們的選擇已經極大豐富了:超市裡面每一個品類的商品都有幾十種,淘寶甚至有上千種;你需要在手機上完成一件事情,搜索一下AppStore,一定有滿足你需求的App;你關注一個領域,一定有這個領域的自媒體(比如微信公眾號)給你推送文章。未來10年,各種產品的形態會更加豐富,個性化的程度會進一步加深,直至滿足每個個體的獨特需求。在遊戲里,你的形象不再是N選1,而是完全由自己定製的;網劇、連載小說的劇情可以由觀眾投票決定其走向,甚至演化出幾個不同分支;教育的形式也會從統一的課程演變成根據個體能力、興趣定製的獨立課表。
總結一下,我覺得人類正在不自覺地完成現實世界到虛擬世界的遷徙,這個過程中衍生出的新行業都會快速崛起。我的腦洞還不夠大,也許十年之後世界的形態已經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如果你有志做一點事情,我覺得現在就可以看準方向動手了,那句話怎麼說來著,你錯過了淘寶,又錯過了微信,這一波你可不能再錯過了。
以上
附上李開復的採訪視頻(要梯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SgV4P2qpf4
我認為一個行業要想發展,必須能解決當前社會的矛盾,所謂危就是機。從這個角度考慮,大健康產業,包括新型農業、健康食品、體育休閑、養生保健、養老、環保等都可能獲得十足的發展機會。另外,在信息時代,不能忽視一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結合所創造的機會。
1 互聯網. 可以更進一步說是移動互聯網.這包括了針對移動設備的電子商務,電子支付,還有各種終端,內容的提供者。我相信互聯網在可預見的未來都將是中國最有發展前景的行業。
2 物流. 現在看來,中國物流行業的整合程度還很低,發展空間還很大,基礎設施,管理策略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當然每個領域比如快遞的順豐,零擔的德邦已經開始領先,但是未來的空間依然巨大。同時物流和互聯網的緊密聯繫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3 新能源. 中國到2020年消費的化石能源將佔全球的20%,根據麥肯錫的報告。因此能源安全在未來都是一個重要話題,這也是國家大力扶持新能源的原因。從現在看來,雖然成果不多,但是這個領域是中國目前最有可能建立世界領先優勢的領域。
4 醫療製藥. 醫療製藥行業的未來在亞洲,其市場增長率遠大於歐美。受制於監管機構的審查,目前歐美的藥品通過審查數量在降低,而且政府支出由於經濟危機在下降.相對於此,中國的審查率在變高,市場處於上升期,而且未來國家的醫藥支出必然會增加,所以很多外企都將研究中心遷移到中國來。(部分內容來自中信的研究報告)
排名不分先後
智能移動終端(不就是手機咩,不一樣的是,手機卡?號?保障號?捆綁到個人ID了)
vr(不懂百度)
大型公司賣家移動終端網路購物(不同於淘寶,主要是b to c,如京東)
物流快遞(網購只會繼續蠶食非體驗的實體商業)
國防,海軍,裝備信息化,無人化
(領域太多了,主要提到的一點是,會大部分開放到民間)
便捷,衛生,安全微波、自熱食品(撕開即可食用,還是熱的)
連鎖品牌的經濟自助餐飲(裝修衛生類似肯德基,經濟實惠)
類似優衣庫,HM簡潔大方實用快時尚風格服飾行業(底層是主流)
經濟公寓(交通方便,設施齊全,
裝修中檔,租金中下微小戶型)
中低價位的無人駕駛汽車,
以及相關配套汽車服務,
過渡趨勢比如手機約車,app租車(隨開隨走),
到最終無人駕駛約車。
軌道交通(公共交通中軌道交通的優點特性太突出了)
反恐,維穩(實名制,人口管理,相關設備,器材等)
免費,低成本在線教育,以及認證考試培訓。(xx公開課,可汗學院,ted)
穿戴式智能體檢終端,以及大型自助體檢服務中心。
面向全球的在線早期醫療診斷,
(好醫生會越來越少,並向發達地區集中)
相親,情感諮詢,網路婚姻中介(結不了婚的越來越多)
非婚固定約xxoo?約同性?約同居?契約婚姻?等app應用
色情業,網路約性服務者,包括成人情趣用品
(我這都有實體娃娃愛愛業務,乾淨衛生,
價格便宜,不怕警察,你醉了嗎)
整形,整容,(超過韓國就這幾年的事)
非專業人工的日用品(自己拼裝傢具,自己能安裝的影院音響等)
娛樂業(八卦,電影,遊戲,綜藝節目等不解釋)
銀髮產業(歷史遺留人口高峰紅利到了晚期)
殯葬業(同上)養老?
再加一個,自動駕駛,或者大一點,智能出行
似乎多數人只知道一些面向終端消費者的行業,忽略了那些在產業鏈上游的基礎行業。從產業規模看,終端市場大,但畢竟是非常分散的,且競爭激烈,和互聯網相關的行業很難找到持續可靠的盈利模式,和傳統行業相比,廣告業的規模本身就不大。
農業(育種) 就人口膨脹來看,解決糧食問題是當務之急。
醫藥 大部分疾病仍在給患者帶來痛苦並給社會造成損失。
可穿戴設備 手機作為終端還是略顯笨拙,功能整合後的可穿戴設備將更受歡迎。
電池 大容量電能存儲一直是技術瓶頸,但就住友電工和松下等公司的情況,可以預計10年後,這會是一個大得驚人的市場。
IP 如晶元等高進入壁壘的行業仍有不錯前景
新材料 比如超導體 功能紡織原料
電動汽車 各種環境友好型產品都將受到歡迎。
以下不細說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