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經理)與界面設計為什麼會出現溝通問題?
好多提問產品設計(經理)與界面設計的溝通問題,這樣大量的問題存在說明個人方法態度並不是問題的關鍵,否則應該只是個案、我希望能夠探究這種導致現象發生的本質原因
這裡定義的界面設計,是指GUI,即視覺設計,不包括交互。
首先正被該問題困擾的人,如果你的項目界面不是重要競爭要素的話,你可以自己干,如果你真的是合格的產品經理,或者你確實擁有產品設計學位、六十分沒問題的。
產品經理直接與現階段的國內設計師溝通,大部分不會很順利.
一.大家沒有統一坐標系(UI設計發展史)
因為沒有系統的理論支持,設計師的專業基礎是「三大構成」,但在界面設計中只發揮部分作用(遊戲界面會佔得更多)
實體產品,或平面類消費品,對於目標市場(用戶)的審美判斷,是以風格發展和文化趨勢為參考坐標。可以確定的是目前國內(僅限知網和萬方中文資料庫)GUI的風格還沒有體系性的發展脈絡(文獻檢索和翻牆能力不足,暫認為全球範圍內一樣沒有)。
例如比較有代表性的Hi-Tech風格,
以時間劃分,對經歷了工業革命的用戶群體(領導、客戶等年齡稍長得),Hi-Tech是機械,複雜的結構,金屬,電路板,而更為年輕的群體,Hi-Tech是光電科技,簡潔,透明,人機一體。
同時Hi-Tech又可以區域劃分,日本或許因為不準軍事化(推斷),大量的高科技都體現在民用產品領域,所以產品的形象更加的柔和優雅,有保護性外殼,較少暴露機械結構,而在崇尚機械的區域,大量複雜的機械結構和傳動系統才是真正讓用戶產生共鳴的細節。
但是,界面沒有!
二.產品設計學科理念落後(重創新輕價值、省略設計步驟)
沒有完成需求分析的全部工作,憑經驗決策,我們選擇某一種主題的視覺形象是為了什麼?當產品經理作為第三方,未產品提出一種風格時,其實很難獲得設計師理性認同。而完整的產品設計過程中,根據競品現狀,分析競爭要素、提出包含視覺形象的競爭策略後,產品的界面風格必然會出現在競品分析的象限中。
產品設計對於現代企業,尤其是充分競爭市場中的企業之重要無可置疑,許多互聯網行業的CEO本身兼職產品設計正說明了,這個崗位所需要的知識、眼界和認知能力之高,對企業影響之深重。反思目前的課程體系所培養的人才,能勝任嗎?教育問題,不展開,這個現象倒也不是產品設計獨有,不同專業或多或少,各有千秋~
如果有清晰的競爭策略,推導界面主題(風格)已定,那麼在這個主題下視覺元素該如何出現自然要遵循三大構成原理的,要不然為何一旦一種風格被提出,在沒有官方執行標準的情況下、全球的設計師都可以加入呢?因為大家都在遵循同一套理論,國內設計教育,除特殊的涉及傳統手工藝的除外,其他都是直接引進西方理論~只是年輕設計師要系統的運用設計理論,並且能夠組織成討論的框架,有難度。前期沒有完整的信息架構優化、交互流程設計作為界面設計的輸入,後期眼動測試,連完整的測試方法,實驗報告框架都沒有,直接就導致了產品經理提的需求跟外行沒什麼區別,不過是代表老闆發聲而已。
三.職能劃分錯誤(提方案和實施的責權不明)
美工的職能定義在影視圈定義是「數字化圖像處理」,又能細分成場景繪製、特效製作等等(該處描述可能不準確,可能影視圈不這麼叫)具體方案是導演和美術指導給的,其能力是按照要求,輸出數字圖像。
設計師的專長是出方案,製作過程並不是考核因素,以表達方案為主,能力在視覺元素的規劃安排,而由於需要用到數字圖像處理工具,所以具備美工的技術,但本末倒置就買櫝還珠了。
最後,總有人點贊,提醒我記得自己說過的話,所以想起就來修修補補,距該問題已過多年,現在不愛說廢話,一次性精簡了許多。
行業快速發展,競爭激烈,國內做用戶研究產品研究的公司真的很少,喜歡靠發布beta版得到的反饋當用戶研究,我覺得其實這是一種適應時代的策略,只是看設計師能不能有策略的迭代方案。
時隔多年,再次修訂,出最終結論: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找到真理。
小公司工作,身兼數職的設計師不得不來吐槽下。
首先明白美工和設計師這兩個職位的區別。很多情況下產品同志總是覺得這兩個詞是同一個職位。
打個比方,路邊列印店的小工,PS用的超牛B。手速和彈鋼琴一樣優美快捷。但是他是美工,因為他的工作就是用PS AI CD等軟體做一些機械性的工作。而設計師是要利用PS AI等軟體把自己以往所學的關於美學,構圖,排版,色彩關係等等理論知識轉化成用戶使用的GUI界面。設計師有時候PS等軟體的功底可能還不如美工,但是有經驗的設計師會對不同項目,不同平台之間的開發規律,開發規範和流程有非常成熟的應對方法,讓你的產品功能實現的基礎上更加貼近用戶,更加黏住用戶。
然後說產品經理,現在很多產品經理都是半路出家。因為社會上也沒有系統的產品經理培訓機構。那麼這個時候產品經理的上一份職業,對現在的工作產生了深刻的映象。比如我曾經經歷過一個銷售轉過來的產品經理,她和我說她有一份交互設計稿子讓我看看。於是我打開一看居然是一份純文字的稿件。稿子上規划了每個頁面上的功能list,但是我看完之後還是一頭霧水,因為我們兩個人的G點不在一個頻道。當然這是一個極端,但是產品經理必不可少的交互稿件的製作能力甚至審美還是需要的。
同時在實際工作中,產品經理在項目和公司的級別往往會高於設計師,哪怕工作5~6年的設計師也不得不順著剛畢業不久的產品經理的需求做東西,這個時候設計師經常是拿著最後的交互方案來找產品經理提一些修改和改進意見,溝通的矛盾就是產生在這裡。
1.大部分產品經理不是設計師出生,在思維中很難理解和認同設計師提出的設計概念,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視覺設計風格產品經理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了,設計師只能按照自己的設計思路來做這時候矛盾就有了。
2.設計師從一些交互和體驗方面提出來的方案修改有時候和產品經理的理想概念不符合,但是每個人又有每個人的堅持,這時候矛盾又有了。
以上的幾個點,其實就是說一個產品觀和職業信任的問題。產品經理在戳設計師的屏幕之前要很詳細的把自己產品設計的價值觀,運營模式,目標對象,甚至今後的發展方向,收費模式等等細節統統的告訴開發(設計師和程序工程師),不要簡單的認為開發就是一個實現你心目中產品功能的機器。
同時呢,也要尊重和信任開發的專業權利和工作。至少一個成熟的有經驗的開發會從他們工作的角度對你的產品概念和可實現性提出質疑和改進方案。這個方案並不是說反對產品經理的工作,而是用當時他的團隊能力解讀你的產品是否能最後落地,或者說設計界面是否是當時市場中最讓用戶接受,最符合設備的開發要求和邏輯的。大部分的產品經理和視覺設計的矛盾就是生產並且卡在這個環節。吐槽也是這裡最多的,產品經理說為什麼不能這麼做,設計說怎麼能這麼做。最後產品經理只能用職位等級把開發需求推下去,最後就是出產了讓大家都不喜歡的東西。
當然設計師也要被吐槽。設計師經常會追求藝術家的執著,死死的堅持自己的設計方案,不去理解產品最原始的需求原因。為什麼要這個需求,是為了誰服務,帶來什麼,最後想要的效果是什麼。
也就是說設計師也得好好去培養自己的產品官。打個比方我現在入職的公司其實是我代替一個朋友的職位。朋友的設計能力比我強,但是朋友缺點就是沒有產品觀,在設計的路上走的很遠,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扣一個像素,而最後實際沒有達到產品想要的均衡點,結果雙方都不是很愉快。
我很多年前寫的《設計師如何和產品溝通》
做為一個設計師。大家或多或少都遇到這樣的情況:產品文檔不完善,產品人員沒想透徹就讓設計師開始工作,過多寄期望於設計師, 然後反覆的修改。或者產品人員過多的糾結於設計形式,對於設計師的設計指手畫腳。這些問題我相信大家都遇到過,一些設計師肯定會產生抵觸情緒。這裡我想談一些個人經驗。給那些剛入行,或者入行沒多久的朋友們一些幫助吧。
作為一個好的設計師如何與業務部門溝通了:
一懂業務,
首先要做到對你要做的業務有足夠的了解。要去學習了解相關的業務知識。這樣你才有發言權。設計師應該是一個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一個描點劃線的工具。所以設計師在你發表意見前,請先積累業務知識。
二有案例或者文獻支撐。
在於產品溝通中。也許會遇到問題爭執不下的時候,這時候我們需要給自己找理論支持。因為沒有任何思想支持的辯白是蒼白無力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平常的8小時工作以外,去多看多想。
1、多關注同行的網站,我所指的同行不只你業務上涉及的同行,眼光放遠一些。互聯網的那些知名國內外同行都可以看看。
2、關注一些優秀的設計師社區比如站酷網,UI中國,優設網,有些文章想法你不一定在官方的網站上可以看到。同時你關注這些網站的友情鏈接。也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3、看一些基礎性界面研究/用戶體驗的書籍。現在用戶體驗的書很多,我覺得用戶體驗儘管有一些大的準則可以通用,但實際應用在具體業務上各不一樣,也不要盲目相信用戶體驗那些書的說法,而是要深入的去了解你接觸的業務。所以看些基礎性書籍很有必要。
三溝通心態
要相信所有的爭執討論都是基於大家都想把這個項目做的更好。所以心態首先要放正,本著共同討論共同進步的心態來向問題。也許有的人嗓門大,有的人性子急。但你始終要保持平和不卑不亢的心態去討論問題。因為我相信坦誠的討論比無意義的吵架暗戰更有積極意義。
四試著和你的同事成為朋友
在我不長的工作時間內我接觸過很多產品經理,很多成為了知心朋友。這也許是國人的特色。有時候,也許很難辦的事情或者很難溝通的事情,有了朋友這層關係後。一切都很好辦。而且這也是在為你的職場生涯積累人脈。我相信就算你換了一家公司後。當你有了問題,朋友還是會無私的給予你專業能力的幫助。
五換位思考
產品部門也是有他們的專業能力,有時候他們對你的設計提出異議,也許是從全局或者其他方向去考慮這個問題的。也許你該去換位思考。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想這個問題。那麼你想的問題會更加透徹,而且你也會得到成長。
六學會放棄
學會放棄也是一種能力,當發現一些東西和你想的不一樣,而對方也沒法接受你的想法。特別是用戶界面這種誰都可以說幾句的東西,大家都自己就是用戶是專家,這時候你應該評估一下。這個是不是你覺得核心的地方。放棄了是否影響了你整體的效果。如果不是。我覺得你可以學會妥協,當然如果你覺得這個改變影響了你整體的規劃,那你是可以堅決的say no
七注重個人品牌的維護
在公司工作,產品業務部門就是你的客戶,你認真的令人滿意的完成每一次任務。得到業務部門得到滿意的回饋,同時你也會在公司內建立良好的口碑。大家就會知道這位設計師專業能力不錯。我信任他。當遇到有爭論的時候。他們也會覺得。他很有經驗,應該不會錯。就按他的想法去做。
以上說的這些也許有交叉重疊的地方,但就是我對工作溝通方法的總結。其實8個字可以概括:提高自己,善於溝通。
這是我的原文地址,設計師如何與產品人員溝通|網頁|教程|風尾竹 - 原創文章 - 站酷 (ZCOOL)
歡迎大家訪問我的站酷主頁風尾竹的主頁 - 站酷 (ZCOOL)
常見情況:一個下達任務沒解釋,另外一個瞎琢磨——總結,前期溝通不得當咯,科科。以下是多年工作經驗簡單但是絕對好用,可以避免工作中的摩擦提高效率;
解決方案
TO PM
PM同學辛苦了,想需求寫需求和上級反覆對需求辛苦了,但是~~請再麻煩PM同學們,給到設計需求的時候,花10分鐘在講下 What How Why,作為設計感恩戴德會很愛你的;
TO 設計
PM同學給到需求後,認真花時間看看需求文檔和交互稿;看完三問PM:什麼時間上線需要給到、有沒有希望達成的視覺風格、有疑問能討論下不~~
提前花半小時溝通、提出問題、立即解決、可以提高項目完成效率和質量。另外,設計同學需要明白,項目需求可以分期做,不要太較真。And~產品同學需求定了後不要大改喲~
我是一個從設計轉到產品的狗
這個問題可能我體會有些不同
首先產品和設計師在初始思維上就有很大的不同,一個理性,一個感性。所以溝通絕對會有很大的分歧。設計師是以美觀來感受產品的,產品經理更多是以技術層面的東西感受產品。
然後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是國內的設計師整體水平不夠。水平不夠體現在兩個方面:1、閱歷較少 2、產品思維不夠,GUI設計者還不能跳出平面化招貼設計的創造性大於實用性的思維,所以設計思路上會和產品經理有較大的分歧。很多小公司認為美工就是設計師,也是一種很醉的現狀。設計師的知識儲備不僅是PS AI 工具這面簡單,要有自己的思維,自己的獨到的見解。能夠把傳達的想法很好的執行下來。
其次很多產品經理不夠專業。
很產品經理是從運營 銷售等部門半路出家的,這種既不懂技術,又不懂設計的產品經理溝通起來不出問題才怪。
因為我是設計出身,所以在做原型和需求文檔的時候措辭以及圖形化的東西會更加直觀減少不必要的溝通浪費,但是技術因為一開始不太懂的時候,基本都是和技術人員先打成一片,然後不停的問他們問題。
不管是什麼崗位,什麼類型的公司,溝通永遠是最大的問題,特別是創業公司其實很多都是死在溝通上。做了設計好多年(在專業產品人員到位前也定替做過一段時間產品),最鬱悶的事情是:做銷售的、做行政的、學師範的,或者一個老闆的助理都有權來要求設計改一個界面的用色或字體,設計幾乎沒有什麼話語權,我想這是小公司的通病吧,就是設計這個東西,大家都認為沒有什麼專業性可言,或者大家認為設計師的工作就是不停的用PS改稿,改到每個人都喜歡為止,完全不考慮設計的專業性,比如一些常識(大景深全清晰且顏色雜亂的大圖片不能直接加字做背景,或者字體排版不能全部加粗等),在產品看來根本無所謂嘛,我讓你用幾號字就用好了,這裡是重點,你給我用一個更粗的字體就好了,什麼是VI規範,能吃嗎?,,,,,,根據我的經驗來看,這樣的公司或團隊不值得一個有追求的設計師久留,或者說這樣的環境對設計師和產品人員來說都不是一個好的機會。
當然,也不是所有產品人員都是錯的,畢竟我們身邊好多優秀的產品都是產品設計人員的優秀工作結果,我只是想表達,不管是老闆或者項目的負責人,都應該有一個基本的管理觀念:責權分清楚。如果你放權讓一個設計師對產品的外觀有足夠的話語權,然後出了問題就把設計師往死里打,他也不能有怨言;如果你讓產品人員有絕對的決定權包括界面的展現優秀與否,然後出了問題就把產品往死里打,因為是產品讓設計這麼改的,產品人員的審美高度決定了這個產品的藝術性,這個時候不要罵設計,設計也許有更好的想法,只是被產品給改得不像話了。
也要替產品說句話,產品經理這個角色,5-6年前是不存在的,所以這個職位的界定和權責也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所以就會成為老闆-程序員-設計三方面的出氣筒,也很冤。不過就像任何工種一樣,挑戰越大,意義越大,如果你發現你所處的環境和身邊有更牛的人,就向他學,學審美,學編程,不用多專業,只要向他們請教下常識,他們一定樂意教你;如果你發現這個環境沒有人能給你更多收穫或者你只是老闆和執行人員之間的傳聲筒,老闆也不重視你的想法,那麼換個環境和團隊夥伴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任何時候都不要過份指責同事的專業能力,之所以這樣感覺是因為你還不夠強大,不夠資格和更牛的人一起共事;如果你忍著寂寞在困境里不斷學習和成長,等你足夠優秀,你會發現,你身邊一定也會是足夠優秀的人,就像窮人的朋友圈裡大多是窮人,富人的朋友圈裡多是富人。最關鍵的還是成長自己--------與大家共勉!pm(內心OS:好難看,腫么辦):我覺得你這個設計啊還是不太合理,沒有給用戶XXXX的感覺。
設計師(內心OS:什麼XXXX的感受,這pm靠不靠譜啊):不會啊,我這個設計就是從用戶XXXX的感覺出發的。
pm(內心OS:這設計師到底行不行啊):不是,我們要從用戶的角度來看這個設計,明顯這個就是不合理的嘛。
設計師(內心OS:這pm怎麼著龜毛啊,你們家用戶都是一個眼光么):我不認為這個角度會不合理啊。
pm(內心OS:問題是這玩意兒跟XX家的設計比起來弱爆了啊):我覺得我們應該參考行業界的一些經典case,這種設計明顯跟用戶習慣沒有接軌。
設計師(內心OS:SX pm就知道抄抄抄):設計這種東西要講究創新,沒有創新的東西何必要做呢?
pm(內心OS:問題是你丫畫個創新有好看的東西出來啊):我覺得這個風格整體上確實沒有體現出競爭力,不夠大氣
設計師(內心OS:大氣你妹啊,大氣是個毛啊)到底是哪裡沒有體現出大氣呢?
pm(內心OS:我腫么知道,XX家的看著不就挺大氣的,算了按他家方案建議吧):比如說你可以嘗試著用高端點的風格元素比如A啦比如B啦
設計師(內心OS:毛都不懂亂提建議啊,你行你來啊):我覺得這個元素可能不適合我們的產品
pm(內心OS:那你倒是說清楚啥適合啊):哪還有更好的方案可以提供嗎?
設計師(內心OS:老子幹活那麼辛苦,你在那瞎指揮,幹了也白乾):可以啊,但是需要調研和時間
pm(內心OS:又是拖拖拖,項目這麼急你們倒是不緊不慢了):沒有那麼多排期,我們先儘快出第一版吧
設計師(內心OS:我就知道,又要壓榨我們人力了,算了,你想要誰家要誰家吧):那我們儘力而為,但是時間短的話我們無法徹底保證質量
溝通雙方的專業背景和思考方式不同。
解決辦法是盡量往對方的思路去靠。產品經理要用盡量直觀的方式去描述產品問題,而設計師要用邏輯感強的方式去表達設計理念。
答主所在行業的技術性很強,專業辭彙可以把人淹死。在這行工作的設計師確實容易有很強的隔閡感,但總得給用戶一個使用的界面。所以作為PD溝通時注意幾點,一循序漸進,二淺顯易懂,三多舉例子。循序漸進是指產品概念的闡述要注意分層次,照顧對方背景。恩,KVM你知道吧?哦不知道,那虛擬化知道吧?也不知道,哦那我先和你講講VPS和伺服器吧。伺服器也不知道?那CPU、內存、硬碟了解的吧。類似這樣,適可而止,在對方可接受的層級上介紹,不必勉強深入。技術和名詞多想法總是可以繞過的,一個好辦法就是類比。比如,有連硬碟都不了解的設計師(真的有!),那名詞解釋的路算是走到頭了,還是打比方吧。電腦不熟,電視機總熟的吧?對電視也沒興趣,超市總有興趣吧?總能有一個比喻是可以把類似的關係描述出來的。概念講完了,講產品目的和特色時盡量淺顯些。是容量大,是性能好,使用方便,還是配置靈活?簡單的定性了,設計師好歹知道我陪你們折騰半天是圖啥,知道該強調什麼淡化什麼了。
反過來,設計師闡述其設計稿時,作為PD會要求其盡量邏輯化。直觀的說好或不好是不夠的,說好請說出理由一二三四五,這樣在和產品研發PK時,可以逐條討論,保留一二,三四再思考,五捨棄。藝術感再好的設計,最後技術實現時,總是會被具體化成無數個小問題。有邏輯的設計師才能幫助別人更好的分解問題,從而提高設計的可操作性。
糾結的是產品規劃好就做出來原型,當設計完成加班加點完成之後,又說這塊還沒有想好,我回去再改改,這個時候我心裡是十分崩潰的,需要設計的工作量很多,但是產品沒有定好就要設計輸出,浪費時間。
產品設計分兩塊:一塊是和美術設計一塊在八十年代改革開放開始一起成長起來的工業設計,諸如工業造型專業,汽車造型專業出來的科班人員,另一塊就是近六七年來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可是互聯網行業起來就二十個年頭,可迅猛發展也就這近十年,近六七年智能移動端的發展帶動產生了諸如UI,UX,前端等等職位,以前根本就沒這些職位,都是相關職位的人兼做了,目前的產品設計就是最新產生的基於互聯網業務的產品的規劃職位,這個全新的迅猛發展的職業讓很多人都還沒認識到重要性就馬上介入,讀一本《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就可以做產品,連大學都還沒開設相關的課程,目前市面上的產品經理其實都是冒牌貨,甚至夠趕不上設計人員對產品的規劃能力,設計的多了自然而然也就會些規劃產生很多想法而且基於實踐,可是產品人員目前沒有太多的經驗積累,就是瞅著這個職位空缺而且在職場能空口白話忽悠人,很多連個規劃稿都不知道怎麼出,逼嘴一張新生的名詞一大堆,一句話繞八個彎,夸夸其談,紙上談兵,一旦實踐,漏洞百出害人返工,對用戶的了解還不及營銷人員。不懂開發使得開發也抵觸,不懂設計使得設計也抵觸。嘴把式居多,除了問題吐槽他人推脫責任。殊不知這麼個高大上的職位——產品經理,首先是個技術活,其次才是個職稱,需要很廣很深的知識積累,做得好可以和BOSS叫板的職位,目前看來就曉得只有一個真的產品經理,可是他死了,人們叫他喬幫主。一個產品經理一個管培生,都是在中國職場的兩朵奇葩,都是企業和「國際接軌」產生的,就納悶了,中國國情不適合西方民主,難道企業文化等也不適合西方的企業文化嗎,在國外的職位,移植到中國就走樣。
就是因為界面設計不了解產品,而且產品經理不了解設計流程啊,互相不了解才會吵起來的。。。
不過。。。要是互相了解的話,那這倆職業就可以一個人幹了吧。。。尤其是設計轉產品崗233333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