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大宗商品交易的「點價」?為什麼要點價?

最近在開發的程序涉及大宗商品交易,不太明白大宗商品的交易模式,為什麼不實時交易呢?為什麼要點價?期貨公司的人員說這是行規,這種交易方式有什麼歷史原因嗎?


最近剛好受交易所邀請給某化工企業講解點價的問題。
點價(Pricing)是現貨購銷時的一種定價模式,其實跟基差交易是一樣的,只是在國內的應用早期沒有基差交易要求的那麼規範而已。點價也就是確定、落實現貨購銷價格(spot pricing),是從國外糧商做進出口貿易時引進的一個概念,最開始翻譯的時候,把spot(現貨)翻譯成了「點」,因為spot的另外一個意思就是斑點。所以有了點價這個說法。
點價交易的意思是,當現貨購銷雙方在確定現貨買賣價格的時候,並不是確定一個明確的價格,而是確定一個定價公式,這個公式就是「現貨買賣價格 = 期貨價格 + 升貼水」。通常在簽訂買賣合同的時候,先確定升貼水,然後買方可以在隨後的一段時間內(點價期),根據期貨價格的變化來選擇價格,比如簽訂合同一個月後的某天,買方認為當前的期貨價格再也跌不下去了,所以就通知賣方,用這個時候的期貨價格來計算現貨買賣價格,這就是點價的過程。
通常情況下,點價期的確定由賣方來確定,當然也有買方確定的時候,這得看雙方的談判能力了。
買方必須在點價期內點價,否則賣方就得按既定的價格或者最後時刻的期貨價格來計算現貨買賣價格,這稱為強行點價。
點價的作用體現在給買方一個選擇價格的機會。最初,點價常用在大宗商品進出口貿易當中。因為進出口貿易需要比較長時間的物流時間,而這段時間內貨物的市場價格可能發生很大的變動,以至於對買方很不合算。例如,中國的油脂企業從美國進口大豆,船期40天。進口大豆時,要交每船500萬元的保證金,每船大概5.5萬噸。從大豆離開美國港口,要經過40天左右才到達中國港口。在這40天之內,大豆價格可能已經發生大幅的下降,以至於中國的進口商即使放棄這500萬的保證金並再次從別地拿貨,也比直接要這船貨划算。這就導致很多中國進口商違約。這樣的話,生意就做不下去了。所以,美國的糧商就跟中國的進口商簽訂一個點價協議,讓中國進口商在簽訂協議後有35天的點價期,在這短時間內,進口商可以按照CBOT的大豆價格進行點價,點價時馬上通知美國糧商即可。這樣就避免了海上運輸期間大豆價格大幅下跌導致的違約問題。中國進口企業可以在價格下跌後,用下跌後的低價來結算,進口成本也降低了。所以是雙贏的局面。
這時你可能會問,價格下跌後,美國糧商不就吃虧了嗎?其實不然,美國糧商通常在期貨上做了套期保值,所以後面的價格無論怎麼變,都不怎麼會影響到他的預期利潤。
但是,中國的進口企業面臨著額外的風險,那就是假若40天船期內價格沒有下跌,反而上升了,那麼進口的成本反而上升了。所以,中國的企業在必要是,也需要做套期保值。剛開始的時候,這些企業都沒有保值的意識,以至於在2004-2005年期間,很多從事大豆進口的中國油脂企業在運用點價購入大豆時,由於大豆價格急速上升而蒙受很大的虧損,很多企業破產或者被外資收購。這導致了目前我國的油脂企業有將近80%的股權是被外資控制的,整個行業都潰敗了。學藝不精。
當一個行業發展到一定的周期後,競爭者數量比較大,競爭會加劇,行業平均利潤下降甚至歸零。這個時候,就要充分發揮期貨的保值功能,才能使得企業的經營收益保持穩定,不發生虧損,進而挺過這段周期,把這段時間內虧損的產能集中起來(通過兼并、收購等方式),把自己做強做大。目前,我國的化工行業、鋼鐵行業基本上都發展到了這個階段,所以近幾年來化工、鋼鐵產業鏈的期貨品種頻繁上市,就是幫助這些行業進行結構調整、升級用的。可惜很多行業內的企業沒有意識到期貨對於它們生存的決定性作用。當然,也有某些企業有這樣的意識並積極進去,所以我們看到點價交易、基差交易等等新的業務模式在逐漸地被這些行業內的先進企業所採納。
作為生產商,通過點價交易,能夠給其客戶更多的選擇,同時價格也更加公平、透明,省去相互詢價、定價的過程,效率更加高,能夠把生意越做越大,這是點價交易對它們的好處。


實時交易可以啊,交貨的時候馬上點價付錢。但問題就在於有些人不想在交貨的時候作價,他覺得價格還會朝他有利的方向變動,所以就先交貨後點價,又或者,客戶覺得現在價格對自己非常有利,但貨還沒到位,那就先把價格確定了再交貨。所以就有了點價這麼一種交易方式。


個人理解點價這個模式就是上游轉嫁風險,鎖定利潤的工具。
目前很多農產品的貿易都不是傳統一口價(現貨報價)銷售,以豆粕為例:
油廠目前會推出明年的基差:3-5月份 M1605+50 6-9月份 M1609+50
目前下游現貨(貿易)商有三個選擇:
1、不買基差,等明年買現貨(明年現貨可能高,可能低,油廠也可能沒有現貨可售,現在油廠銷售遠期基差合同是主流);
2、買基差合同,當天一口價鎖定,比如M1601價格在2350,可以鎖定明年3-5月的交貨價格為2350+50=2400;
3、買基差合同,當天不點價,合約到期之前擇機點價,這個就看企業對價格行情的判斷了。

風險點主要兩個:1、基差(升貼水)本身的波動 2、商品價格的波動
前幾年豆粕基差剛興起的時候,基差買的早了都賺大錢。後面大面積推廣又趕上豆粕牛轉熊,套死了很大一部分下游企業,導致油廠(中間貿易商)的合同執行難度也加大不少。

綜上,點價這個貿易模式就是結合期貨工具鎖定遠期成本,對下游企業對行情把握的要求更高,當然也是風險與機會並存,油廠通過壓榨利潤推導銷售基差,鎖定自己的利潤;下游可以訂購遠期貨權自行判斷行情掌控採購成本,激進一些的點價後敞口等上漲,保守穩健的可以期貨再套保。


我所從事的是大宗商品進口行業。屬於現貨商。 上面的幾個回答基本上都是基於期貨上的點價來回答的,正巧在寫『點價模式的發展與應用』的稿子,從現貨商的角度來回答一下。 一般我們或者我們的國內下家有進口需求的時候會委託我們尋找優質的國外上家,確定好品質、價格、付款方式後簽訂合同,開信用證,然後國外發貨,美國產地的話大約40天左右到港。如果價格按照簽訂合同時定價的話,進口商需要承擔海上40天的行情風險,正如你標題所說的,這是大宗商品,貨值比較高,5萬左右人民幣一噸,每天跌個0.5%(這裡舉極端例子),40天就是20%了,我們電解銅進口一票500噸總價值只有兩三千萬左右,相差就是500萬人民幣。如果到港後定價,國內外銅價倒掛很嚴重,那還辛辛苦苦進口做什麼? 一般我們有三個月到半年(信用證有效期內)進行點價,比如在某個低谷點價,某個高峰拋售給工廠。點價那天通知上家,上家在期貨上點掉(老外定合同時應該會做個套保)。


點價主要出現在大宗商品的遠期現貨交易中,由於貨值大,到貨時間長,若簽訂合同時就定好價格那麼在運輸期間會產生很大的價格風險,為了規避價格風險就產生了點價的交易模式。簽合同時不以固定的價格而是確定價格的計算公式,一般是期貨價格+升貼水,根據不同的交易品種升貼水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然後約定一個作價期QP,在作價期內買方可以根據期貨盤面的價格點價,有時買方會多次點價,每次點一部分數量,也可以一次點價所有的合同數量,具體點價方式要根據買方對市場的判斷,買方點價賣方同意即確定所點數量的價格。點價需要在作價期內,若超出作價期則按合同約定的方式結算。

點價主要為了規避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對於賣方,一般在銷售貨物時會在期貨市場上做套保,即做合同相應數量的空單,這樣在買方點價時平倉可以鎖定賣方的利潤,賣方提供點價的交易模式也能被更多的買方客戶接受。對於買方來說,在作價期內可以自己選擇成交價格規避了運輸過程中的價格風險增加自己的主動權,即使貨物大跌也能以下跌後的價格成交。有的商品賣方的作價期甚至能給到貨物到港後幾個月,這給了買方更大的操作空間,若買方很快將到港貨物銷售掉固定了成本再點價就比較容易確定點位避免虧損,除非市場長時間持續上漲,同時買方也可以做相應套保固定利潤。所以大宗商品的點價是對買賣雙方都有利的一種定價方式。


https://u.wechat.com/EEMK12DykQ6frfRH03dEENo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期貨 | 商品 | 金融 | 大宗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