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清華北大學子「出國」與「不歸」?

清華大學出國率很高,這種大量人才流失對國內的影響。以及從哪些方面解決這個問題。

引用: 2000年北京大學本科畢業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這些人畢業後直接出國留學的有751人,大約佔畢業生總數的20%,其中有587人同時選擇了美國,比例高達78%。2001年北京大學本科畢業生有2217人,研究生2002人,畢業後直接出國留學的有831人,佔畢業生總數的20%左右,其中有711人去美國,比例接近87%,比上年增長9個百分點。本年度物理化學專業畢業32人,直接出國留學28人;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畢業15人,出國留學13人,比例接近90%。

清華北大18億培養的一流人才紛紛出國不歸 轉貼 圖 --- ido.3mt.com.cn
另據統計,在我國的出國留學人員中,有一半以上是自費出去的,而學成回國的人員不到1/3,其中自費留學生回國率只有4%左右。絕大多數北大、清華的學生都是靠獎學金自費留學的。如果按照上述比例推算,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黃鶴一去不復返。
中國留美高端人才為何依然不歸?_網易教育


我只站在學術圈的角度討論一下問題,因為很多人可能覺得學術流失的問題比較嚴重也比較可惜。其他的圈子等其他知友回答。

1. 凡是人才有追求更高目標的權利,目前的國外科研環境確實優於國內,學生們嚮往出國做學術研究無可厚非。

2. 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能夠到國際一流學府做研究(我指拿offer做Phd的學生)說明了我們的教育也是在不斷提高,國際認可度也在提高的。這比以前就是進步,而且這樣的學生每年都在培養,甚至越來越好。同時,有了Peer Influence和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我們留下來在幾大高校做研究的學生,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即使我們現在只留下10%,也比因噎廢食要強很多。

3. 學術圈比較忌諱的就是近親繁殖。如果一味的要求把好的學生都圈養在自己的土地上,而這些人要麼變得平庸,要麼以後要變成我們研究的中堅力量,他們自己的思想也不可避免的變得狹隘。國外著名大學全世界發tenure,但是中國由於情況特殊,幾乎很難吸引外國高水平研究者落戶我們的高校。那麼這些早些年出去有所成就的華人研究者就是我們高校能收納對象的最佳對象。他們有實力,年輕有抱負,又接受了不同的研究文化,可以豐富我們高校的整體思想。這一點參考國家的百人計劃,千人計劃,以後規模也會越來越大。各大高校中海外研究經歷的研究團隊會越來越多。

4. 雖然很多學生在國外拿到了tenure或者job offer之後沒有回來,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了回國的大軍之中,有一部分學生現在出國留學也是抱著這樣的態度的,學成回國,於己於國都是好事。每年都有很著名的團隊放棄國外的職位,回到國內幾大高校研究。現在的有些已經不局限於幾大著名學府,慢慢的其他高校也開始有了這樣的力量。很多這樣的高水平團隊我們自己暫時是很難有辦法培養出來的,但是他們接受國外的研究培養能達到現在的高度,回國參與研究,附帶回來一些國外的資源,這些對現在的國內的研究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5. 隨著國內各方面實力的增強,有回國計劃或者潛在回國動機的高水平華人研究者和學生也越來越多,未來歸國人數肯定還會不斷增加。同時國內的經濟發展,很多公司或者高校也能提供很好的條件,吸引力也在不斷增加。留學生中普遍還是有一種「田園雖好,卻不宜久居」的心態的。等到中國研究實力可以和國外匹敵時,這個數字和比例恐怕就會發生很大變化。

樂觀看待,這些學生出去深造,對他們個體,對全世界的學術研究,以及中國未來的發展,都是積極有利嘛。


這個問題,從宏觀社會系統層面分析,明顯要比用個人意志進行加總的方式來分析靠譜。在經濟學和社會學領域,如果單純的認為宏觀趨勢就是每個人意願的加總,那便忽視掉了社會系統組合和調整個人意願的動態機制,而如果不去觀察影響這個系統的宏觀因素,也就忽略了真正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

用人話說,炒菜不是簡單的原料味道的加總,那叫沙拉(沙拉還要攪拌呢)。炒菜要炒,炒完了肉還是肉,菜還是菜,但味道不一樣了。

1. 科研人才的需求

(上圖中,橫軸是Ramp;amp;D經費佔GDP的百分比,豎軸是每百萬人口中工程師和科學家數量,各國圓圈大小是其Ramp;amp;D經費的絕對數值大小)

(上圖中,橫軸是RD經費佔GDP的百分比,豎軸是每百萬人口中工程師和科學家數量,各國圓圈大小是其RD經費的絕對數值大小)

2011年,美國GDP中投入科研領域的經費為4,500億美元,歐盟為美國的三分之二左右,約3,000億美元,中國約為美國的四分之一,1,200億美元。可以看出,發達國家(歐美各國和日韓)對科研的投入都相當巨大,這也顯示出旺盛的人才需求。

而這些發達國家人口中,也已經由相當一部分人是科學家和工程師了,美國達到了每百萬人口5,000,也就是一千個人中有5個,歐盟國家和日韓也基本都在3-4個,新加坡達到將近7個。而中國,每千人中只有不到1.5個科學家/工程師。

如果將中美進行對比,粗算美國3億人口中,有150萬科研人員,分攤到每個人頭上的科研經費約是30萬美元/年,而中國約14億人口中的190萬科研人員,每人只能分攤到6萬美元/年。也就是說,在中國,每個科研人員可支配的資源,只是美國人科研人員的五分之一。(注意,這不是員工工資,而是把經濟體中科研花費按人頭平均分而已,如果要算工資,還要刨除科研經費中的設備花費、資源花費等等費用)

從事實上,我國相對發達國家,在科研投入上實在是不多。不過還是比印度要好一些。


2. 科研人才供給

若從「大學生」這個樣本來看(包括大專),中國每年有六百萬至七百萬的大學畢業生,美國只有200萬左右。理工專業佔比我沒查,但中國的絕對數量一定多於美國。

一方面,中國科研需求相對較小,而另一方面,人才供給水平相對較高,這直接導致科研人才有了向外流失的宏觀動力。每個人都能看到的「國外科研條件好」、「收入高」、「水平領先」等等,就是這些日積月累的宏觀因素的縮影。再加上全球一體化趨勢(互聯網,語言普及,觀念改變等等),出國留學、讀研,相對於原來(更加封閉的那個中國)來說,更容易了。人才的自由流動條件提高,自然導致珍貴資源向著更能體現價值的方向流動。這是大自然的規律。

直觀數據,1978年,美國的外籍博士只佔全體博士中的12%(存量數據),而在2008年時,獲得博士學位的外籍佔33%,美籍佔67%(增量數據)。在這一年中,中國籍的博士佔到了外籍博士的10%。印度佔了第二。

之所以再一次提到印度,便是因為它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的相似度。同樣是人才素質有口皆碑,同樣是人才供大於求,因此同樣成為了向美國輸出科研人才的大國,而且同樣都不願意回國。

除了上面提到的經濟因素外,美國內生的環境也造就了中印兩國輸出的方便。在2008年美國所頒發的博士學位中,工程領域60%是外籍,自然科學領域48%是外籍,而社科、教育、人文領域的博士中,美籍能佔到約四分之三。美國薄弱的理工科基礎教育(不排除有牛逼的,但平均水平真的弱),造就了中印兩國的巨大優勢。

大自然的規律,強大而統一。


3. 回國為哪般?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美國人讓出了技術領域,但人文社科領域依然優勢明顯,更不要提商科、法學等標誌著社會地位的保守學科。正因為就讀商學院、法學院、以及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生需要更高門檻(對前兩者是錢,對後者則是英語與人文素養),中印學生在這方面的優勢減弱,不排除有牛逼的,但在「大自然的規律」(真是愛死這個詞了)面前是少數。

更加關鍵的是,中國是個落後、但蓬勃發展的經濟體,在很多消費領域,我們雖然量上落後,但增速很高,人均消費在快速追趕發達國家水平(當然還差很遠)。在美國一些行業每年增長5%就很了不起,在中國則要看到20%的增長才有投資的價值。

(涉及到資料庫保密事宜,所以大致畫個示意圖,大家感受下就好了)

(涉及到資料庫保密事宜,所以大致畫個示意圖,大家感受下就好了)

這顯示了什麼?機會呀,同志們,發展的機會。中國的市場太大了,潛力也太大了。大淘寶雖然起步晚,卻已經在2012年就憑藉一萬億元的交易額超過了亞馬遜和ebay的總和。7.5%的GDP和3%的GDP不是比著玩的,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速的差異。很多跨國品牌都在自己的增長預期中加入了中國元素,認為中國將是未來驅動自己增長的動力。假設你是一外企高管,如果你看到,待在美國和歐洲,你也就是個守成之君,而去到中國、印度、越南、印尼,你將開疆拓土,你是啥心情?如果你是個中國人呢?你能比老外還看不開?

因此,回或者不回,其實是從兩個角度看中國和發達國家的差異。「不回」的人注重現狀,而這些現狀確實短時間內難以改變,比如科研投入。而「回」的人則注重未來發展的機遇,看好一個新興快速發展的中國,而不是已經穩定下來的發達國家。

這就是宏觀因素造成的差異。


就算出國的高級人才全都留在了美歐,中國派遣高材生出國仍然是值得的。因為當中國需要某領域的專家時,只需要對海外的高級人才開出高待遇即可。而歐美本土專家,中國即使開出高待遇也買不來所有權,甚至買不來使用權。

鄧小平當年祭出留學生政策,要的就是這種購買權。有錢買不到的東西太多了,我國外匯儲備高企,有部分原因就是美國對我國的高科技封鎖。只要開出待遇,就能買到對我國忠心耿耿的高級人才,這個結果是令人滿意的。

現在很多人對政府沒有充分使用這個購買權很不滿意。這說明我國政府認為很多留學人才價位偏高,溢價嚴重,暫時不值得購買。這也反映了我國和歐美對人才的估價體系不同。另外很多已經買回來的高級人才也不太會用,沒用出好處來。就象某些60後領導買了iPhone結果只用來打電話發簡訊一樣。先用好國產手機再說吧——我們培養的土博真的物盡其用了嗎?


我是本科國內理工科專業,本科畢業之後來美國讀博士。全獎Ph.D。以下都來自個人觀察和感受,可反映一定事實,但是並不能反映全部事實。

1,在國外高校中,並沒有獲得教職的中國人有哪些?
自費本科生,自費碩士生,全獎博士生,國家獎學金博士生,國家獎學金交流學生,博士後,以及少量訪問學者。其中前兩項需要家境較為殷實才能實現,後幾項大部分在理工科中。

2,這幾類中國人的一般情況是什麼樣的?
自費本科生:這個可以延伸到自費高中生。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有錢人越來越多,把子女送到美國等國家來讀高中讀大學的家庭越來越多。這些人被稱為「小留」。在美國讀本科學費很貴的,但是好多人家裡真的是很有錢,所以這些學費並不是難事。這樣家庭出來的學生,沒有所謂「掙回學費」的擔憂,畢業幹什麼,回不回國,全憑自己喜好吧。但是也有家境算是殷實的,但是這學費也是很大開銷的,他們也許會考慮留在美國工作賺回學費的打算。

自費碩士生:由於美國經濟不好,最近幾年大量高校擴招碩士生,我來美國幾年大概見證了這些碩士生人數的爆炸性增長。各個學科都有碩士,商科類,法律類,藝術類,理工類也有。由於學制短,1-2年,對於家庭經濟負擔沒有讀本科重(50w人民幣上下個樣子),能擔負子女來讀書的家庭越來越多。這些人讀書讀完,還是有一些想在美國找到工作的,他們」賺回學費「的想法可能比本科生出國的更明顯一些吧。但是由於人數太多,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也有出來鍍金的,讀完書就回去了,也有找不到工作回國的,也有留下的。

全獎博士生:大部分屬於理工科學生,大概這類人就是題主所指的清華北大學子。其實不止這兩所,各大理工科院校都有。這些學生,大部分都是很優秀的學生,而且大多家庭是不能支持自費出國讀書的。所以,這些學生是在用自己5-6年黃金的青春,換取了一個出國深造的機會。一般博士畢業,大多27-28歲了,歲數不小了。所以這裡面有一個濃重的時間成本。為什麼出來,出來最重要的是獲取什麼,每個人不一樣。但是這5-6年是實打實的付出了。你能否忍受得了在實驗室的清苦,你是否真的對做科研有極大熱情,只有自己知道。放在20年前,80%的人是不回去的,因為天朝生活質量要比美帝差很多。但是現在真的不一定了。中美差距在逐漸縮小,回不回去,都有道理,也都有很多人,但是回去的人數比例在增多。

國家獎學金博士:生活狀態跟全獎博士生差不多,只是有很大一部分錢是國家出的,所以畢業要回國工作至少兩年。他們大多數都是回去了,也有少數交了違約金,變成跟全獎博士一樣了。國家這方面資助還是很多的,也證明了國家實力的增強。

國家獎學金交流學生:大概出國1年左右,然後回國畢業拿學位。這樣出來的學生也很多,也很多人想出來,大多本著見世面的態度出來的。也基本是過來看看,一年過去,做出點成果,回國。這加深了中美學術合作,開拓了學生眼界,很好的機會。

博士後:國內博士畢業之後,來美國做博士後。大多是想學習些先進的科研技術,多見見世面,發一些好文章,然後回國找科研教職。好多人做了幾期博後,然後回國尋找機會。

訪問學者:國內有教職的,純是出來見世面,肯定回去。

3,全獎博士生歸不歸國的問題
前面簡單說了下各類人的情況,我想題主最關心的是全獎博士歸不歸的問題吧。說句實話,據我觀察,有著強烈科研願望的博士生人數,越來越少。時代在變,讀博士更多的是一個經歷,一個學位,一個起點,而非具有強烈科研願望的人去做的事情。按照我來說吧,我並沒有很強烈的科研願望,大概畢業了也不會去尋找科研教職,只想通過所學,找一份工作,穩定生活。所以考慮到回不回國,只是個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做出個最有利於自己的決定,跟民族大義等等關係甚微。考慮的因素有:工作機會多少,工作薪水高低,職業未來發展,個人感情歸屬,子女教育,父母養老,自然環境,社會人文環境,個人興趣愛好,個人理想。。。這其中只要有一項具有壓倒性的傾向,選擇就很簡單了不是嗎??剩下的只是在作出大決定之後,怎麼把各方面利益最大化。留美國或者回國,都很好,只要想好了,不後悔就好。

所以,別簡單的給留學生歸不歸扣大帽子,只不過每個人有不一樣的選擇罷了。我們出來了這麼多年,收穫了,也付出了,其中苦樂,真的是如魚飲水。

PS: 說一下我個人的感受。我就是一個簡單的人,根本沒有什麼民族大義的想法,你可以罵我不愛國,我捍衛你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按照我出生家庭所掌握的資源,如果我不是用我5-6年的青春來交換這出國的機會,可能我一輩子都很難有這麼長時間在不一樣文化環境中生活的機會。所以我很珍惜我能來美國,即使讀個博士基本斷絕了我的學術理想。我可以拿到可以養活自己的獎學金,不用父母為我操心;我可以省下點錢,每年一兩次到美國不同地方轉轉;我可以跳出固有的文化氛圍,從完全不同的角度來審視中國美國;我可以見識到如此多種多樣的家庭走出來的孩子;我還有了一個選擇機會,選擇不繼續在中國生活下去。當然有所得,就有付出:你有沒感受過,連續5年過年,只能通過視頻跟家人見面?你有沒感受過,想吃個煎餅果子只能自己做或者飛到紐約華盛頓等大城市?你有沒有感受過,所有的親戚朋友跟你隔著一個叫做12小時時差的東西?你有沒有感受過,身在異國他鄉,突然被莫名極大的孤單擊中的心痛?有些事,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各種苦樂只有自己知道。

但是話說回來,我沒有一天後悔過自己出來,畢竟體驗了太多太多不一樣的東西,這是一輩子特別大的財富。我屬於體驗派人生觀,人生一定要活的開心。我馬上要面臨畢業了,至於要不要回國,什麼時候回去,大概只有綜合各種因素才能決定。

說了挺多,希望對你們有幫助,謝謝。


鄧小平當初是這麼看的:

人民日報海外版
「說實話,當初選派留學人員,我們還是有點顧慮的,擔心派出去的人出問題,不回來。」李瓊說。不過,鄧小平的指示為他們打消了顧慮。鄧小平說,你們不要怕跑,就是跑了十分之一,還有十分之九。如果派一萬人,跑了一千,回來的還有九千人。你們要大量地派,不要怕。

評論里有人這麼說:


要我說, @劉強 你和有同樣疑問的人的問題,就是想的太少。

「這體現了我們國家領導人的博大胸襟。」李瓊說。對鄧小平的決策,她打心眼裡支持。李瓊是典型的「三八式」幹部——1938年才16歲就從重慶到延安,進入「抗大」學習,後來專攻俄語。她從切身經歷中認識到,派遣留學生對實現現代化建設極為必要。人民日報海外版

有許多人以為是鄧小平胸懷寬廣,所以力排眾議,選派留學人員出國,但是歸根結底,要不要選派留學人員,不是個胸懷問題,是個眼光問題。


中國是處於一個追趕和學習的位置,因此留學生出國不歸,是人性中很正常的現象,但是事情並不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樣國家吃了虧。按照你所說的,中國留學生

跑了十分之九,回來了不到十分之一。

那麼回來的這十分之一帶回來先進的技術、管理、知識文化還有資金,等等可以使中國進步的事物,而中國因為這十分之一的留學生的努力而獲得進步,那麼第二年也許就是十分之二的留學生回國了,如此循環,留學生回來的越來越多,中國也在不斷進步,那麼鄧小平的留學生政策就成功了。

有很多人不會抓重點,只是一味地算數據,這根本是個定性的問題啊,你用定量算,哪來的具體數據啊!

作為老百姓,智商不夠高沒什麼,作為決策者,智商不夠就會帶來損失,鄧小平也是人中龍鳳,能看到普通人不能看到的東西,其智商足以明白外派留學生的真實好處和壞處,因此做出了選擇,由目前的結果來看,鄧小平的選擇是對的。

歸國院士李小文

著名遙感學家、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原電子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李小文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5年1月10日13:05在北京逝世,享年67歲

著名遙感學家、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原電子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李小文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5年1月10日13:05在北京逝世,享年67歲

想起當初我引用他的事迹,還在為他老人家嘖嘖稱奇,如今天人兩隔,只能於此處哀悼。

施一公

已是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的施一公,

面對廣闊的事業發展前景,面對優越的生活條件,他卻作出了一個讓許多人為之驚訝而敬佩的決定:放棄這一切,全職回國,回到母校清華。在他看來,「愛國是最樸素的感情,有誰不愛自己的母親呢?」歷攀登的艱辛,山頂總會有無盡的風光。如果僅僅因為科研,施一公不會回來。他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2008年2月,40歲的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施一公,全職回到中國,受聘為清華大學終身教授、並出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副院長。
施教授說:「中國的科技和教育體質、中國大學的科研和教學,都與美國一流大學有相當的差距,中國正在為此而努力。我會發自內心地為清華、為中國科技和教育體制的進一步發展付出更多

螢燭之光,豈可與日月爭輝?區區幾十萬人不回國,不會對中國的前進有任何阻礙。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拚命硬幹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 ——魯迅
我們不用擔心沒有人回來,因為即便是一百多年前的詹天佑、歐陽庚,也一樣心繫祖國。


憑什麼優秀學子出國就是流失了?
站在人類的立場上,我覺得非要留在國內才是人才流失。
即便站在我國的立場上,留下來也用不上,還不如放他們繼續發展,需要用的時候或許還能抓回來用。

摺疊我吧。


為什麼我們都想留在北上廣,不熱愛自己的家鄉和父老鄉親么?


現在晚上8點35分,是國內的上午11點35分,在我的朋友親人在北京和家鄉邊吸霾邊熱火朝天工作時,我因為肚子疼痛難忍正一個人趴在家裡的沙發上,邊刷知乎。
這大概是無數在海外留學生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的事情。所謂的海外鍍金、利用超過一年以上時間比較深入,不是那麼走馬觀燈的了解體驗美國文化,吃西餐廣交世界各地朋友,開闊視野等等的背後,是多少一個人孤獨的日子。
為什麼即便這樣,還是很多人選擇留在美國。
我來到美國後,一個知乎朋友私信告訴我在丹佛,正在讀博士。我當時來到這裡沒有什麼中國朋友,自然很高興,後來他介紹我認識了一些教會的中國留學生。後來又通過教會,認識了馬來西亞的小姑娘,她又帶我去了美國教會,認識了更多當地人朋友。
對於中國教會,有一些party我去了,大多數是自費來丹佛讀master的孩子,這些人裡面大多數是非常想留在美國找工作。其中有已經畢業了,面臨找不到工作的境地但是仍然想留下來,於是就加入U.S army了。一般進入美國軍隊,是可以直接拿citizen的,連綠卡這個步驟都不用,所以很多學生畢業都選擇這條路。我的尼泊爾同事,她的國家更是小並且窮,沒有我天朝那麼多的工作機會,她認識的同齡夥伴有14個都選擇參軍了。
後來我把這個事情和我男友講了,他說參軍後首先要有一個basic training,是會有一定淘汰率的。你的training各方面不達標,是沒辦法通過的。我頓時想到party上的男生,希望他能夠一切順利,圓了美國夢。
我來到這裡,租住的公寓是一對兒訪學夫婦介紹的,他們住在我樓上,兩口子全是國內知名醫院的醫生,一起帶孩子來美國訪學交流一年。他們有穩定工作、長期積累的人脈和親友在國內,在去年底已經回國,回國第一個朋友圈發的圖是北京機場的霧霾,說這霧霾一拳出去砸出一個洞。他們在美國期間,常常叫我到家裡吃晚餐,每次聊天都會勸我,一定要想辦法留在美國。他們回國前,把我介紹給更多的訪學朋友,大家一起歡送他們的晚餐上,大家都在為我積極出謀劃策怎麼快速申請綠卡。這是在國內起碼已經有一定社會地位工作穩定的過來人對我的建議。那我一定也是要當回事兒了。
我自己的感受,在科研方面,中國實驗室的硬體水平其實可以和美國持平,沒有太大的差距,但是「軟體」方面差距還是很大的。舉例,我所在的研究所並不是美國頂尖一流的,但是實驗安全卻一點兒也沒有絲毫馬虎。我剛來的時候,發現做有害揮發實驗的通風櫥不用的時候沒有人關,於是就問同事開關在哪,我做完實驗要關掉。但是我同事告訴我,不用關,這個保證全天24小時抽氣的狀態。我不得不聯想到自己之前在中科院某所,一個所網站主頁天天發布新的研究進展在nature,science,cell雜誌發表的國內一流研究所,我所在的實驗室因為是會議室改造的,所以根本沒有通風櫥,做有害氣體實驗怎麼辦?開窗戶,並且在窗戶上安了兩個小排風扇,就是廚房用的那種。每次做實驗前,要拉開排風扇,開開窗戶散散味,但是還是會被嗆的咳嗽。而整棟大樓正規實驗室呢,大家沒有專有的學習區,書桌就在實驗台的旁邊,學生們每天無論實驗學習全泡在大的污染環境中,走進實驗室一股濃濃的乙酸味道,但是我想身在其中的學生們都已經習慣到聞不出味道了。而所有的致癌廢液,有機苯廢液全部直接倒下水道,沒有人教你規範你應該如何處理廢液。而來到美國,酒精的廢液都不允許直接倒下水道,有專門的廢液桶回收,其他有機試劑用玻璃器皿專門回收。而有害的液體有專門hazard回收容器。我剛來實驗室,第一天就被教會這些,從那一天起我也是嚴格遵守這些規則。試問,國內一切急功近利,不關心底層付出科研勞動者健康,不care倒到下水道的廢液滲入地表污染自來水源危害人民,這樣的環境就算是多麼漂亮的數據表明我國的科研水平躋身一流,也是讓人唏噓的。
所以尊重人的生命健康,尊重保護環境,這是發展科研事業的前提。
現在越來越多人選擇留在美國已經不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物質生活的誘惑吸引使然了,更多的是工作環境,這裡包括人文環境,完善的制度,透明的發展晉陞階梯,人權的基本保障。相對於國內的包括科研單位,封建等級觀念的殘留,變態老闆肆無忌憚欺詐學生,複雜的勾心鬥角,更多人會更喜歡美國的簡單生活。
我認識的有一些非常優秀聰明的學生從清北等高校出來拿phd後留下來順利工作獲得綠卡,小日子過的不錯。利用自己的才能賺錢,住舒適的大house,送小孩上學,周末去周邊度假,很不錯。我單位一位姐姐,很漂亮,在德國讀完博士發了不錯的文章回國到中科院我工作過的研究所找工作,拿到副研究員的offer,但是她和我講那是十幾年前了工資少的可憐,一個月付了房租剩不下什麼錢,科研壓力大,招了一堆學生全部她管,她說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於是就沒有回北京,來到美國做博後。那年她32歲,剛來美國一個月在party上認識了老公,一見鍾情很快結婚生了兩個小孩兒,現在拿到faculty教職,周末做做烘培或者組團hiking運動,沒有那麼辛苦。所以每個人追求都不一樣,很多人都是平凡的,靠自己努力想讓自己過上還不錯的日子而已。
party上,我的一個訪學朋友,也是醫生,並且有自己的研究生和實驗室,邊喝啤酒邊和我們講「混混日子得了」,大家一片響應,哈哈,幹嘛那麼拼,大家都是混混日子就好啦!
我想,大多數不想回國的,也是這樣的吧。混混日子,沒有想那麼多高尚的大道理,學成歸來報效祖國之類的。過好自己的日子就不錯了。成名成家興許混著混著就成了。


聰明人往美國跑,錢多當然是一個原因,誰不喜歡多掙錢呢?但是我想更主要的原因還是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問題。當一個老闆一邊用學歷篩選你一邊輕蔑的評論你的博士學位,彷彿在說你多年積累的智慧和學術成就在他鼓鼓的腰包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當然這個老闆是對的,把一個晶元工程師或者演算法專家扔給非洲叢林里的原始部落,他一定會被認為是一個愚笨而無用的人,因為他不懂得分辨一百多種野生植物的毒性和用法,他缺乏叢林生存的經驗,他被原始部落的野人嘲笑然後被獅子吃掉了。現在想像中國就是這麼一片叢林。假如你是那個聰明人,你會繼續留在這裡么?就算這個部落的酋長出於敬畏給你很多錢,你仍然會過的不爽,因為這個酋長並不理解你的智慧也不認為你有什麼用。你不會因為錢多而有成就感,你的成就感來源於你感到自己有用。

一個晶元工程師或者演算法專家在非洲叢林里是不可能獲得成就感的,也就不可能過得幸福。理解了這個隱喻,你就理解了為什麼中國的聰明優秀的年輕人要跑到美國去。

中國現在處於粗放發展的階段,科技樹發展靠抄,經濟發展靠量,得勢的是一些膽量大但沒什麼智慧的人。中國目前是一種處處追趕的狀態,沒有太多資源投入給創新的工作,因為創新的風險極大。因而聰明人沒什麼用武之地,過的沒有尊嚴。這部分聰明人即使留在中國也是浪費,不僅自己發展受阻,到了公司里也是討人嫌的角色。

換句話說,中國目前消費不起創新。聰明人只能去消費得起創新的環境才能過的有尊嚴。等到中國科技樹追趕的差不多了,資源足夠了,就消費得起創新了,聰明人自然就會回來了。

中國的優秀的年輕人太努力,以至於他們的祖國被遠遠的拋在了後面,他們超出了他們祖國的接納能力。他們不是不想回來,只是要等祖國追上他們需要時間。不要急,不要懷疑中國人對祖國的感情。


一句話 人往高處走


  1. 13年學校的數據中,24.9%的本科生出國,8.2%的研究生出國,8.7%的博士生出國,而研究生數量幾乎是本科生的兩倍,算出來出國率大約是13%(老師說的數據應該也是這個,具體我忘了),題目所說的20%的出國率根本不成立。

  • 「目前,清華大學研究生教育實現了從少量培養到規模化培養的轉變,在學研究生人數超過本科生,年招收各類研究生規模超過6000名。」(清華大學 - Tsinghua University)
  • 本科生數量是3000多

2.學校對學生就業是有引導的,以下都是學校引導的結果。引導方向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去國家最需要的地方,最需要的行業去,去基層去,去落後地區去。


3.出國真的很正常,全球一體化的時代,別太狹隘,局限於一個國家。假如你想好好做學術,不出國怎麼辦?以清北這樣優秀的學校,這點的出國率一點都不高;

3.出國真的很正常,全球一體化的時代,別太狹隘,局限於一個國家。假如你想好好做學術,不出國怎麼辦?以清北這樣優秀的學校,這點的出國率一點都不高;
4.新聞媒體總是瞎嚷嚷,挑撥國民的狹隘情緒。看看上面的數據,清華有哪點對不起國家的扶持?


現實需求。你們能想像一個大陸博士畢業到研究機構或擔任助教薪酬只有2000多元?即時他出身清華北大中科院?這就是我國的現狀,新進科研人員除開吃飯,租房真是一分錢都不剩。而工地搬磚的你說給他兩三千他會幹嗎?大量有能力的人其實是被逼走的,剩下能力稍次的也在暗暗努力想著出國。美國雖然搞研究開始給的錢不多,但一人四萬美元也能過得滋潤。還有各種美國人窮人福利(僅針對窮人),也不怕生不起養不起孩子,勉強小日子過得可以。這些年中國大學教授明面的收入都挺低,至少比上個世紀比不上賣茶葉蛋的老太太好多了。雖然看似國家有什麼千人計劃,引進了許多大牛,給了他們很多資金。但底層科研教職人員還是那麼低得嚇人的薪酬。他們會怎麼想?出國!一長能力,二漲收入。混得好可以留在美國也可以回國接受什麼千人計劃之類,混得不好大不了一輩子博士後也可以回來騙騙那些不懂技術的官員,假裝很牛逼。由於政府一邊倒地引進外國留學人才,不管好不好,壞不壞,已經影響到了國內未出國的人才發展了。同樣兩個人,有出國經歷的即使能力不足和未出國留學的也比他提前晉陞。這是逼著國內的科研人員出國!!!一旦出國,在一個地方呆久了,如果生活還挺滋潤的,為什麼好要回來?


重新編輯了下,大致就是這樣吧。
我想很多人都是這條路,希望有點用。
我奮鬥了這麼多年,從小到大,開始時是為了上名校,考第一。
後來出了國,讀了博士,換過一次導師,才發現讀書,不是為了啥大夢想,我只想娶得起媳婦,養得起孩子,孝順了爹媽,買得起房子,車子,最好能多活幾年。
歲數大了,責任就更重了。不是少年時意氣風發的模樣,誠然,我很多同學在國內現在風生水起,可是我並不羨慕,因為我知道,這幾個人,當年智商碾壓啊,比我拼多了,還有很多人,同樣頭上頂著全省前幾,前幾十的光環,可是現在呢?不還是辛苦的做著一份工,在北京某某研究院,一年年辛苦的飄著。
有人說加州碼農,這是命好,有眼光。

在美國讀博一個月1800到2100刀,讀博後一個月3200刀最少。沒有國內給老師看孩子,教英語,布置教室,買東西,訂飯店,報銷發票等一系列傻逼事情。國內報銷這事,我想大家都幫老師做過吧。以上我寫的都是我遇到過的,絕無杜撰。

讀書時周圍機械的Phd,9成多都希望畢業找個工作,一年8到12萬刀不等。Gm,Ge,康明斯,Stanley,ford。多數去了車企,混個技術員。

讀博普遍比國內辛苦些,當然也分老闆。我第二個老闆算是正常,一般push吧。第一個,人渣。
工作,比國內相較清閑,樓主在上海大眾工作過,當時起薪是7萬人民幣第一年。半年後quit。這邊的車企,9.5萬刀一年,Honda phd新人。

子女在美國一流教育,有人(我遠方的姑姑)比我早來20年吧,在新澤西,一路把孩子從普林的幼兒園私利上完研究生,大別墅在本大農村的價錢就是北京倆廁所的錢。沒有加班,周六日釣魚,出遊做啥不行,一年兩周假。拼爹的圈子咱也接觸不到。
以上適合非cs工科北美一般能力Phd。
讀cs,ee的就不用說了。
生化比較苦逼。

國內的科研,還停留在黨的科研下,官的科研,看看國內一個學校處長的權利,比一個院長不知大多少,就會明白,為何我們的科研沒有什麼進步,教課絕大多數平庸了。

有人當年留校了清華核物理Phd,當年也是江蘇考過來的,拿著本書推公式,那就牛逼。然後呢?30歲出來做博後,那才叫心酸,帶著一家人來美國,遇見個不好的老闆,天天訓得和傻逼一樣,我問他咋辦,忍唄,混到綠卡(水文章),然後去找個工作。現在混了三年,水到綠卡。在加州找了個專利公司寫專利申請,國內讀博對現在有用?

國內老闆,多數印象不好。這邊老闆,多數湊合。

記住,讀博士的話,老闆第一,課題第二,環境第三。
工作是,方向第一,環境第二。


因為不公平吧?其實跟錢有一定關係,但是更多的是不能做自己熱愛的事業。讀博士的初衷就應該是搞學術研究,出成果為國家爭光。然而咱國學術圈黑成一逼啊,這我真不想細說,懂的人自然懂,從本科到博士要經歷多少學術不公。。。而且不公的方式簡直五花八門,用我媽做菜的術語就是「調著樣」,越是頂級科研機構,手段越高明。結果許多老實踏實的農村娃,或者不諳世故的天真娃,拼不過另一撥老實踏實的中產娃,或者深諳世故的精明娃,即便是讀完博士後,沒有關係進不了高校科研機構,或者混不到高校編製,這時候美帝給他Ph.D全獎,他在美帝畢業留校任教職或者找個其他的工作,再差也能混上個中產階級墊底兒,起碼有錢讓國內的老父老母炫耀詩和遠方了,總比國內博士或博士後出來,回老家的縣城考個基層公務員,做著樸實而有益於百姓的工作,卻為自己沒能從事本專業,致力於學術研究,而活在自怨自艾中強太多吧?!


不專業 ,圍觀黨。

不說別的,就說所謂的不歸。作為一個海外求學的人,我看到不歸的現象絕對不是主流,美國室友對此還頗有微詞。

他說,美國政府現在缺乏把你們這些留學生留下的手段,幾乎所有我認識的中國人都表示會回到中國。你們來到這裡佔用了我們的教育資源學到了東西,然後回到中國,這樣中國很快會超過美國。

雖然只是一個人的看法,但我想也能說明一些問題。同樣的一個現象,解讀和對主流的印象完全不同,這隻能說明我們看問題的角度都有些狹窄,由於自身取向的不同得出了不同結論。所以還是需要全面地看這個現象。當然一個社會現象的因素和影響都是複雜的,我相信即使有專業知識也不一定可以分析清楚,但是意識到自身觀點的局限性是很重要的。

。。。。好像跑題了


你不讓人出去留學吧,說你閉關鎖國。
你讓人出去留學吧,說放任人才流失。
人家不回來吧,說人忘恩負義,背叛祖國。
人家回來了吧,說人不記教訓,回來送死。

總之,怎麼著你都有理,你贏。

這個國家領導人估計別人是做不了,只能另請高明。

請誰啊?——你啊!


人各有志不可強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你攔是攔不住的

與其為流失不歸的人才著急,不如把你這點拳拳赤子之心用在工作學習上,未必不能做出比他們更多的貢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淡定。


看看這個問題,以及後面的一群答主:作為一名科研人員,不貪污就沒辦法過上有品質的生活,怎麼辦?
這還是知乎呢,好歹也算是國內SNS里素質比較高的社區;題主也就是想問問有沒有別的方法,能讓自己不違法也能過體面的生活,看看後面的回答吧。。。
媽蛋我們自稱科研狗,你們還真把我們當成狗了。。。

所以若出國後不回來貢獻祖國,請理解他們;在這種環境下還能回國,要麼是在國外功成名就回國純撈福利得,要麼就是真正的勇士(恬不知恥的自誇一下)。。。
所以若有機會看見這些勇士,請大方的點一下贊
以上


他們都回來了,我幹什麼去?


不要著急,放長線,釣大魚。


推薦閱讀:

TAG:高等教育 | 留學 | 移民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