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為何終止登月計劃?

劉易斯·加迪斯的《新冷戰史》將尼克松終止登月與中國明朝皇帝搞海禁,閉關鎖國相提並論,如何看這種說法?


蟹妖。

地球上還有那麼多需要用錢的地方呢,
既然邪惡的蘇聯那邊沒什麼動靜,
這個這樣就差不多了。


以上是概述。
1.Political
Political總是深遠的影響著人類的航天發展,航天的投資太大,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面太廣,高效的運作需要一個高效的資金團隊和管理團隊,這個團隊通常情況下就是ZF。他們手持大筆資金,能夠調配大量資源,但是,肯不肯做,做到什麼程度,他們就有很大的影響力了。對於他們而言,ZF投資所需要的就是政績,而不是航天對於人類的作用。
只是,航天這塊餅很容易就畫的太大,很多人,尤其是那些負責撥款的政客,他們所需要的政績,不是這些大餅里,短則數十年長則上百年的功績。政客們更需要那些現實中讓大家能看的見的那些政績。阿波羅工程就是一個順帶大幅提升航天技術的政績,從此美國在航天領域甩掉了蘇聯,但因為甩掉了,因此政績的作用就不大了,但這一計劃實在太燒錢了,於是逐步終止了。
肯尼迪作為推動阿波羅計劃的重要人物,上台的時候對於航天幾乎是一竅不通,有的是他的那句在航天和導彈領域超越蘇聯的口號。而尼克松下馬阿波羅計劃,也同樣是對手這方面毫無還手之力,因此這方面已經取得了政績和成效,該輪到其他需要的地方了。
2.Technical
接下來是技術層面,如果阿波羅計劃繼續實施的話,那麼我相信無論是國會還是NASA都無法容忍一艘又一艘的阿波羅只是帶回更多的月岩標本。這就存在一個尋求技術進步和革新的道路(當然這個道路不見得非得從航天獲取),而航天是個十分龐大的,涉及幾乎全部工業體系的系統工程,因此全工業體系都將會有一定的發展。
是的,我們現在的航天技術就是相當於當初的獨木舟,但是,史前的人類就是通過及其簡易的航海技術抵達了太平洋上遙不可及的波利尼西亞群島。
至於現階段航天技術相對的落後,並不是不發展乃至緩慢發展航天的理由,相反,航天技術的落後說明人類在很多技術領域的落後,只是我們作為普通人在這一環境下覺得目前發展的還可以罷了。

至於航天技術發展緩慢和海禁,

1.還是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的:
當年的明朝就是現今的地球,
自詡物產豐富,社會和諧,對外界缺乏了解,想要充分了解外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與外界的接觸耗費大量的財力,並得不到多少實質上的回報。
同樣的,當年航海的興衰和如今航天發展的快慢,也無不深受Political的影響,伊比利亞的貴族就,作為大航海初期堅定的支持者,提供了不計回報的資金,為了證明地球是圓的。國會山的那群人批准的撥款,提供了相應的更大筆的資金,為了證明我們領先於蘇聯。
這裡如果需要比較技術的話,當年的航海技術也是歷經長期發展,積累百年才得以實現高收益(全球掠奪資源),同時一直處於高風險狀態。這樣比較現今的航天技術的話,我們尚處於開拓期。

2.當然也是有一定區別的:
一是航天的門檻比航海高多了,造船的門檻,水手的門檻,這一切使得那時候的冒險家樂園和超高的死亡率在如今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畏首畏尾,參與人數以及航行次數大幅下降,積累的經驗和探索的區域也隨之大幅下降。
還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航海是需要大量實時實地的人力的,尤其在早期,但航天不需要,航天需要的實地人力通常是0(實時也會少很多,因為探測器通常時間很長,都處於休眠期)。登月計劃是載人航天,而在於當下航天技術並不成熟的情況下我一直傾向於無人探測器,省下來的生命維持系統以及更高的耐輻照,高加速度等優勢。

基本上,深空探索的回報依然要在百年以後,我們都將是鋪路人,獲得回報的方式依然和大航海時代類似,太空中的資源。

另外反對優先發展IT放棄航天,以及IT不是靠國家行為的說法 @路符 ,兩者應該同等重視,消費電子的發展和航天有半毛錢的關係。另,冷戰不是戰爭,冷戰對人類技術水平的提升和創造力的爆發是難以估量的,某個當時抽風的地區錯過了這次機會現在苦苦追趕。
計算機,互聯網等諸多技術的大規模進步,哪個不是當初冷戰時期軍用投入到成熟和成本降低後才逐漸進入民用市場的,在民用市場繼續成熟和成本降低後才普及到消費電子市場的。
高端的IT技術的應用市場依然首先面向工業,而高端的IT技術則是未來潛在的消費電子。消費電子不是電子技術的尖端。
我說的是工業電子,不是純粹的軍工,工業電子製造的產品的一部分用於製造消費電子,反之不存在。


別忘了下一個比阿波羅更逆天的項目:太空梭。

土星5號和天空實驗室的停產有點可惜了,不過幾個巨型項目一起養也挺蛋疼的。

NASA真正的問題是航空和航天掐架,在火箭和飛機之間反覆搖擺,狗熊掰棒子,費事不省錢。
等著看過幾年SpaceX復用火箭常態化和SABER點火試車成功之後NASA的飛機派再反悔。


海運本身還是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的,只不過因為明朝的體制問題,這個經濟效益沒有其他效益對社會重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18世紀以後才出現的概念,當年的人看不到那麼遠。

但是載人登月和人類之間的關係真的不是大航海時代與歐洲文明,反而有點類似北歐海盜的文蘭殖民地和歐洲文明。即使你傾家蕩產搞下去,也不會有什麼成果,無非是後人挖掘出你的古迹時可以自豪一下。

大多數人輕視了載人航天的難度。航海真正對人類文明有影響,起碼得有相當於古希臘三槳座戰船的技術水平吧。現在的宇航頂多是比獨木舟稍微強一點(把火星當成新大陸的前提下),沒300年時間恐怕不會對人類歷史有影響。

如果以更宏觀的視野來看,幾十萬年前有些小島就有人居住了,他們連人類都不是……好像還是直立人吧。


糾正一下,明朝只有海禁,沒有閉關鎖國。那是清朝的。


阿波羅的象徵意義(政治因素)大於實際意義(現實技術因素),因為月球是一塊不毛之地
美帝現在努力的方向是探測火星,火星的價值要比月球大多了,無論是科研方面還是經濟方面
至於歷史的話題,人類從歷史上唯一能夠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從歷史上吸取教訓


太空的利用這些專業知識讓專業的回答

我倒是更感興趣,如果這個計劃把美國拖垮,柯林頓也拯救不了美國經濟,那麼現在會有多麼美好的世界


首先說為什麼冷戰期間美蘇會搞以登月為巔峰的太空競賽
這種近軌道精密太空項目實際上是以和平手段發展和展示本國遠程彈道武器實力的
所以太空競賽是軍備競賽的一部分
之後向火星發射個探測器什麼就沒有軍事上的意義了,所以關注和投入自然也少了

所以跟問題提的海禁什麼的沒什麼關係,本來也不是以移民月球為目的的


先說明,我對航空航天技術不了解,如果哪裡錯了請不吝指教。

結合前一段知乎熱門的關於航天和IT的討論,還是想說幾句。
如同 @孟德爾提到的,現在宇航如果是獨木舟,而且還是沒有羅盤和六分儀的獨木舟。

而IT就是新時代的數學,能帶領我們找到新時代的羅盤,六分儀,甚至是新的動力來源,新的船體。
就我了解的一些前沿科研,現在已經幾乎無法脫離計算機技術了吧?如果有哪些前沿科研可以完全不依賴計算機完成的也請評論里指出。大量的科研不但利用計算機輔助計算,甚至還用計算機模擬實驗。

放棄登月,發展IT,我個人認為是完全正確的,雖然發展IT並不用和發展航天一樣,依靠國家行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計算能力的提升,乃至計算機的使用,個人認為是人類科技歷史上一次極為重要的里程碑。完全擔當的起新時代的工業革命的說法。

現在工業化生產生活,乃至科學研究的方方面面都早已用上了計算機,靠人力手工計算,分析全部數據的時代早就一去不復返了。

在我們只有獨木舟的時候,是舉國奮力用獨木舟排除萬難也要前進,還是潛心發展數學,物理,冶金,發現新的材料新的需求新的動力乃至新的理論新的理念,在未來開發出西班牙大帆船的時代再去開發新大陸?

我覺得這個選擇很容易做。

多說一句,關於「戰爭或者冷戰是技術第一推動力」的說法,我也是不認同的。我覺得戰爭是一個消耗積累的儲備,快速變現成為少量目的服務的過程。

和平年代的科學技術發展和經濟發展,是在給水池蓄水,然後人們想辦法提高水量,中間夾雜一些互相爭奪水的所有權。
戰爭年代就是把蓄水的人們集中起來,生產水龍頭把水噴出去。
的確會產生很多很強力的水龍頭,但是還是改變不了消耗水的本質。


不要噴我用PDF啦,隨便看看吧,手機排版差點沒把我累死,作者是羅伯特·祖布林











美國是終止探月計划了,但是它從沒終止過航天探測計劃,這就是跟當年禁海運閉關鎖國的根本區別。
並且,美國從沒有想過放棄探月,在當時,這個世界上除了蘇聯沒有其他任何國家有實施探月的可能,蘇聯放棄後美國可以在很長時間內保持技術領先狀態,既然這樣,為什麼不把錢先花在其他更急需的比如太空梭上呢。
你看,前幾年中國提出探月計劃不久,美國立馬就提出要重返月球了,緊接著還有載人火星計劃,這是閉關鎖國嗎。
美國的航天技術現在處於傲視全球人類救星的地位,並且這個地位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無人能撼,我覺得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功於當時終止了耗資巨大的探月工程,大批大批的資金可以轉移到其他研究項目上。


先要說登月計劃說起,就是在蘇聯加加林進入太空前,蘇聯人造衛星一直在美國天空閃爍,對美國人民產生了很大壓力,尤其是一些議員包括後來肯尼迪也建議加緊航天計劃,所以當加加林進入太空後,給米國很大震撼,我們國家不是燈塔國,不是科技世紀第一嗎,怎麼搞的?所以登陸月球也是肯尼迪競爭籌碼,後來米國也爭氣,先是加加林進入太空後米國也在四個月後進入太空,米國進入太空第一人美國航天員阿蘭·謝潑德也就美國楊利偉算是米國航天史上知名史上最悲劇的人物,人民只知道登月的阿姆斯特朗,不知他。在後來蘇聯因為點錯科技樹,美國的土星五號一舉立功。其實這裡多說兩句,(蘇聯失敗很大原因是他們最牛的工程師掛了了真的,不要小看。),而後美國一發不可收拾,連續登陸好幾月球,但是發現一個問題,登陸月球很貴的,既然登陸月球目的達到了,那就暫停這項舉動吧。登陸月球主要是一項政治任務或者說國家科技展現,ps(有點像帝國時代的奇蹟,就跟尼康弄出1.0光圈頭後,佳能弄了0.95頭,顯示自己比尼康牛逼。)
「阿波羅」計劃的工程總投資約為254億美元(考慮物價上漲因素,相當於2005年的1360億美元,現在的1600億美元?),若假設二十次發射計算,平均每次費用68億美元,若按飛船編號,每次90億美元。當時木沒有經濟效應,政治任務過後,再加上美國當年經濟危機,自然無法持續航天了,所以就砍掉了!跟大航海和絲綢之路報酬不成正比,而且反正我們已經登陸月球50年前不會被超越,所以就停了。
但是呢,其實後面幾十年美國航天的科技影響了美國甚至世界的科技發展,長遠來看是划算的。
目前航天技術要想帶來經濟效應,或者平民化,比如說最簡單送人到太空旅遊,花錢送你去月球甚至火星等等,至少還得百來年吧。
個人推測至少要出現能送一個普通人去月球旅遊,人類才一隻腳踏入大航天時代


火箭先驅萬戶那裡知道你們今天紀念他了,柬埔寨乾脆把學生全部殺死根本不在乎這個
蘇聯當時牛氣衝天經濟壓制美國了,美國通過金融脫離黃金印鈔票才打贏戰爭的


外星人叫停


卡爾薩根在《暗淡藍點》里有提到過這些陳年舊事,彼時的美蘇瘋狂軍備競賽間接推動了航天事業的發展,兩個軍事大國做這些目的只是為了發展核武器以便用于軍事行動,人類對於外太空的探索只是民間愛好者和NASA科學家的一廂情願而已,政府斥巨資推進這些事情的背後只是冷冰冰的政治而已,所以為什麼最後停止了呢?我想你應該有了答案


非航天專業出身,亦非科技控。欲就自己對歷史大事件的理解來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我的目標是:盡量達到科普效果,通俗易懂。 停止計劃的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第一,從資金面來說 。米國上世紀60年代初的年均gdp在5000到10000億美元之間。而開發這個計劃已經前前後後耗資接近300億美元。相當於一年gdp的5%用於投資這項航天工程。5%意味著啥?如果我國zf今年想耗資4萬億人民幣去投資一個暫時與咱們日常生活水平提高無關的項目,你會不會想舉行農民起義?

第二,從政策面來說。 美國當時的真正勁敵是蘇聯。該航空計劃的目的本來就是美國政府為了在被蘇聯領先的壓力下挽回尊嚴。目標已經達成,何必戀戰?
第三,從外部環境說 。朝鮮戰爭結束沒多久,越戰又開始。戰爭的資金和精力投入往往是巨大的,尤其是對於美國這種不能忍受有己方傷亡的國家來說(其實就是講「人權」,不過我不想往老美臉上貼金)。所以,300億美元投入到就人權而言並不太重要的航天計劃中,機會成本未免過大。
第四,從政治傾向看。 米國決策部門也是人民推選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基於以上三點,如果繼續腦殘的進行阿波羅投入,就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第五,技術面 。歡迎懂的人補充。

下面回答一下第二個問題:如果美國繼續進行阿波羅計劃,世界是什麼樣子的。
我們知道,歷史前進是本著變化發展的總原則,但遵循一個自然規律就是「欲速則不達」!半個世紀以前的科技水平根本沒辦法支撐航天技術的質的飛躍。所謂窮寇莫追,如果繼續下去,只會不歡而散收場。但也不會影響美國太多。大不了,尼克松少了水門事件,新總統提前上任,把美國的前進道路擰入正軌。50多年後的今天的美國(更不用說全球了),也不會有啥大變化。


因為月球背面有隱藏著外星人(超級遠古文明)的基地,被警告過了


首先整個太空大競賽是在和蘇聯比賽的情況下開展的 尼克松時期美國的航天科技水平已經甩掉蘇聯一大截而且每年NASA的預算大到讓公眾受不了 國內也不需要再考航天事業打雞血所以在這幾點之下尼克松才會砍掉登月計劃


看一看《火星異種》


航空技術的投入回報和大航海時代沒法比,大航海時代,開船出去,一船船的寶物回來,是貿易,在信息傳播技術不發達的時候,貿易是最來錢的方式,現在你去了月球,誰和你貿易呢?想弄月球的礦物?你得自己去開採,還得自己去運回來,難度可想而知


估計美國的財力會被拖垮……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美國 | 登月 | 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