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體橫筆尾部的三角形,中文字體設計術語裡面怎麼說?
日文叫法「ウロコ」,既「魚鱗」之意也 ;
大陸有人叫他「三角字肩、三角點以及頓角」等等;
似乎沒有統一的叫法,與人交流的時候,一般都說橫筆那個小三角。
有沒統一的術語?如何用英文描述這個術語?
豆瓣字體小組曾經討論過,最終沒定論(想問一下宋體橫比劃尾部的三角形叫什麼)。日文的說明:
明朝體の橫線の右端にある三角形。毛筆の筆おさえの名殘です。魚の鱗に似ていることから「ウロコ」と呼ばれるようになった。
謝謝邀請!
關於宋體字筆形的各個部位的具體稱謂沒有形成統一的定論。
以下是我們在做字過程中會用到的,主要是為了團隊作業中的溝通方便。確定稱謂應該要明白準確,顧名可以思義,這樣溝通才會順暢。至於常見宋體字的橫畫末尾的三角的叫法,可以用頓頭,也可以用頓角。(用頓頭似乎可以為宋體字的創新提供更多的想像空間。)見附圖。僅供參考。
隨著字體設計的繁榮,有關稱謂使用多了或許可以形成約定俗成的設計術語。
既然豆瓣小組哪些人也沒討論出來……我只敢說是參考資料了……翻了下手頭的書籍:
重要期刊里:- 《裝飾》2007年第12期里有篇文章叫做《英文字母襯線與漢字字角的比較分析》
不過搜出來好像幾乎沒人用字角這說法的……可能是腳寫成了角
另外在其他論文里見到的一些說法有:
- 《宋體字的造型結構特徵探析》里說漢字的襯線「傳統上叫裝飾角或字腳」,這論文里大多數情況下還是直接用「襯線」這個說法了
字腳和裝飾角,搜出來的結果都還好,貌似比較靠譜 - 《論宋體字的形成與特徵》里是「裝飾角」
其他:
- 《實用美術字基礎知識》里說是「頓角」
- 大多數略老的美術字里沒有對其稱呼,只說「略似三角形的xx」……
- wiki里說譯為「字腳」
綜上的話,似乎大陸沒有個特別統一說法。
又去問了下港台是怎麼稱呼的。台灣的justfont編輯說一般就叫襯線,香港的@許瀚文 說不翻譯直接叫serif,因為襯線在粵語感覺怪怪,也沒有太大必要翻譯
謝邀。
這部份現統稱為「襯線」(Serif),然而襯線的語意含混,並不能有效解釋該三角的背景、起源和作用。
從字體歷史上看,該三角的出現是始於楷書收筆回鋒時造成的微凸起部。大家要知道我國的雕版書字體製作過程:書法師傅先在紙上用上顏歐柳楷寫好內文,然後雕刻匠將紙鋪在木版進後直雕。然後依雕刻刀的工具特性根本沒可能造成楷書上的回鋒效果,更容易的是製作了一個像極三角型的凸出部出來。後來刻書的工藝日漸成熟,慢慢形成「匠意」-為求速度和效率,雕刻字體水平化,時代一再改變下逐漸形成今日的三角。
期望將來有好的形容方法。在台灣翻譯的日本作品「文字的準則2」中譯為「鱗」,台灣是這麼稱呼的。大陸未曾在普通書店見到字體設計類的書也無從考證。
做字的口語會稱為 肩膀。襯線是從西文借過來的洋氣說法,比肩膀或裝飾角的涵義更寬泛
我一直叫做 Serif / 襯線。
襯線 serif么不就是。。。。
不過初中的時候老師管它叫 裝飾角
在某處關於點陣宋體的說法里看到過裝飾點,出處忘了,僅供參考。
一般叫襯線
宋體是中文襯線字體的標準字體
-----------分割線------------
以下內容摘自百度百科
serif是有襯線字體,意思是在字的筆畫開始、結束的地方有額外的裝飾,而且筆畫的粗細會有所不同。相反的,sans serif就沒有這些額外的裝飾,而且筆畫的粗細差不多。
中文字體中的宋體就是一種最標準的serif字體,襯線的特徵非常明顯。字形結構也和手寫的楷書一致。因此宋體一直被做為最適合的正文字體之一。不過由於強調橫豎筆畫的對比,在遠處觀看的時候橫線就被弱化,導致識別性的下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