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專業里,有什麼基礎知識是和普通人的認識不相符的?

在你的專業里,有什麼基礎知識,是打破普通人的直覺的?
可以是,普通人聽完後,會覺得不可能,怎麼會這樣,整個人都是崩潰的。
也可以是,普通人聽完,會知道自己的錯誤。
當然,也可以是,只會招來普通人和你的爭論。
請附上相應解釋。

相關問題:
有哪些看似荒謬,其實很科學的理論?
經濟學有哪些違背普通人直覺的研究結果?
有哪些數學常識與人們的生活經驗不符?
有哪些反直覺的物理現象?
有哪些違反直覺或常識,但非常有價值的人生智慧?


1. 不管你屋子裡有什麼,著火以後不要衝進去拿,也不要叫消防員去幫你把你床底下的存摺/金項鏈/情趣內衣/小浣熊水滸英雄閃卡一套108張 拿出來,什麼玩意兒都不比生命更貴。

2. 如果自己家房子半夜起火,而火勢又特別大的話,拿濕布/毛巾/衣服/帽子 掩蓋住口鼻之後,出去! 那些說爬出去的是指在辦公樓/酒店 等你所不熟悉地形大型建築內,防止被煙霧熏暈時的舉措。家裡居住面積不超過400平米,從卧室到門口跑動距離不超過50米的就直接屏住呼吸眯著眼睛跑出去吧。

3. 看到消防員踹門不要太吃驚,有時候門把手的溫度足夠做一道炭烤豬蹄了。

4. 大型火災現場看到某個角落或消防車內有睡著了的消防員請不要拍照,那都是最早出動的,最早抵達現場的,最累的,最需要休息的那一批人。

5. 我們的培訓內容其實沒有爬樹抓貓趕狗捕蛇摘戒指等等等等……

6. 罰學員罰得越凶的教官,才是真正的好教官…

7. 雖說不管在幹什麼,都有可能突然被出動,但是體能訓練之後有警報的幾率好像特別高… 所以為了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強烈要求長官減少體能訓練的次數!

8. 警察同志們才是叔叔,消防員們都是哥哥!

9. 收到13K的贊之後,總感覺本問題下有很多其他的答案更值得這麼多的贊。

10. 嗯… 不是每個消防員都有腹肌… (對不起!我會繼續努力的!)

11. 消防員/警察/軍人/醫生/護士/校長/老師們都以為自己因為一些害群之馬而不被尊重呢,所以希望大家不只是贊我的答案,也能通過寫信/當面/陌陌/附近的人 等方式感謝他們。他們一定會很感動的。 嗯… 記得不要送禮物,我們不會收的。

12. 液化氣泄漏事故現場要保證罐體降溫避免爆炸的同時不能把火撲滅,因為不找出泄漏點就滅火的話液化氣大量泄漏遇明火爆炸的話後果不堪設想,留著火至少能消耗掉泄漏出來的可燃氣體,畢竟看不見的才是最危險的。所以下次看到消防人員的水龍不對著火焰噴的時候請不要在網上噴我們無能,我們也想早點滅完火回去休息的。

13. 我們希望有一張這樣的卡,裡面有多少錢都是次要的。

14. 開車的朋友盡量在保證自己駕駛體驗舒適的情況下把座椅向前調,發生車禍時雖然車體已經變形,但通過向後調整座椅可以輕易製造出足夠大的空間來逃生。

(看到很多人不太明白這一條,再多解釋一下。如果說車體嚴重變形到方向盤擠壓胸腔的程度,基本上怎麼調都沒辦法。這裡指的是輕微車禍,或者遭受側面撞擊導致車門打不開的情況下,通過往後調駕駛座可以製造出一點空間,通過天窗或者已經破碎的車窗逃離受損車輛。當然最主要還是要注意安全駕駛,希望這條你們知道就好,不會用到。)


監獄警察來試著回答一下。

新來的民警剛到監區,看著滿操場黑壓壓一群人,想到這都是些殺人犯、搶劫犯之類的,心裡都發憷;反而是真的開展個別談話,就單獨面對一兩個犯人的時候,他們覺得要安全一點。

可能很多人和他們認識差不多吧。

但實際情況,從安全形度上來講,可能恰恰相反:在罪犯管理中,人數越多,管理民警反而越安全;人數越少,出問題的可能越大。

其實想想就知道,服刑人員也不可能是一個腦子,他們真想做什麼大事,也是需要溝通的,人越多,溝通的效率越低、時間越長、暴露可能性越高,真到了幾十人、上百人人的規模,幾乎不太可能出現真正統一的想法——尤其是考慮到只要有一個人把這個想法報告出來,對個人改造而言就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我的工作中,幾乎沒有遇到過大規模的預謀犯罪。

再有一個就是,在人數很多的情況下,真有個別歪心思的,他們即使有點什麼動作,旁邊的服刑人員也會立即上去制止。那局面最多形成對峙或者是更嚴重一點的互毆,民警是有很大機會聯繫監獄展開處突行動的。

所以,在服刑人員自由活動的時候,監區的老民警們如果不是在值班室里做事,大都喜歡往服刑人員很多的地方一坐,一邊控制局面,一邊找人談心什麼的,這真的是出於自身安全著想。

而相對來說,人數少的情況下,罪犯更容易溝通協調,有的罪犯會為了一兩句話甚至就是一個眼神就能達成一致,進而犯案,比如暴起傷人、劫持人質什麼的。這樣的話對民警來說,一來可能這幾個人都會串通成為案件的共犯,二來即使旁邊有極個別服刑人員沒參與,但考慮到人數對比,他可能也就不敢起來反抗,不敢幫助民警。這樣的案件在我所在的單位是有過血的教訓的。


所以,對監獄民警來說,服刑人員越多反而越安全。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個冷知識了。


Correlation does not imply causation.
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

記得剛開始學統計時老師就舉過一個例子:研究表明,每場火災中出動的消防車越多,傷亡人數就越高。所以我們只要少派消防車就能避免傷亡啦。當然不是,更多消防車意味著更嚴重的火災,因此往往造成更嚴重的傷亡。

之前那個可笑的結論當然沒人會相信,但如果同樣的邏輯改頭換面,往往就能欺騙到很多人,例如:
「研究表明,經常食用綠色有機食物的群體平均壽命顯著高於食用轉基因食物的群體。」
看起來這個統計結果用來表明轉基因的危害簡直再恰當不過,然而被忽略的事實是,購買價格較為昂貴的綠色有機食品的群體往往收入更高,因此具備更好的生活及醫療條件。
就算是加上這一限定,規定對比樣本人均收入大致相同,也難以得出「綠色食品比轉基因更好」這一結論:肯花錢購買綠色食物的群體更加註重養生,生活方式更加健康,定期體檢率較高,這些都可能是影響結論的因素。

因此在學術論文中,通常會說「A與B顯著相關」,而不是給出二者有因果關係這樣武斷的結論。

然而到了媒體報導,往往就變成了:

最新研究表明,A會導致B

之後再轉到社交媒體,就會變成:

震驚!美科學家重大發現:千萬不要吃A!塊擴散給你的家人!


我補了點圖
謝邀
就再簡單談談航海以及船舶方向
1、船隻萬噸和千噸是兩個概念,軍艦威風凜凜動感漂亮,但對比遠洋商船大都屬於小船,軍艦里最大的航母也就三萬到十萬噸,其他戰艦則不值一提,商船里散貨輪、集裝箱輪、油輪都是基本3萬噸起步的,比航母大的多的一籮筐。
2、既然遠洋商船那麼大,可以想像有一兩座萬達大廈在海上飄著,實際海員卻只有30人左右,所以晚上就是鬼城。所以生活很孤獨。
3、電影里涉及船舶的,尤其郵輪游輪,大多展示的海員都是甲板系的,也就是常人都知道的船長、大副、二副、三副、水手長、水手。其實他們只是船上一部分,負責駕駛和甲板的工作。負責整個船的動力設備電力設備的操作和維護,是另一條路線,叫做機艙系,也就是輪機長、大管輪、二管輪、三管輪、機工長、機工。通常把輪機系的首席工程師輪機長叫做老軌或者老大。輪機長是地位僅次於船長的,但是一般航海活動大副因為工作原因表現的更領導一些。三管輪及其以上,三副及其以上,稱之為高級海員,分別由本科輪機工程以及航海技術畢業生擔任。除此外還有木匠大廚服務員等。




(這個裡面與船長通話的老大,就是輪機長,讓他的人歸位,就是海盜來襲輪機長召集所有輪機員機工下機艙準備應急。這個場景就是機艙的集控室。)
4、艦橋駕駛台的車鍾,也就是「油門」其實是虛的,它的車鍾對應在輪機艙集控室里的車鍾,比如駕駛台執行前進三的油門航速,這時機艙就會收到警報信號,於是把機艙集控室的車鍾也調到前進三,這樣,船舶才會真正執行前進三的航速,所以電影里大船船上人死的差不多了就男主角一個人,他只能控制舵控制方向,航速什麼的他在駕駛台上一本正經的擺弄,機艙如果沒有人配合,其實都是失效的。因為機艙集控室真正直接掌握主機輔機等動力電力設備。


(這就是車鍾,機艙集控室和艦橋駕駛室各一個,我這條不嚴謹,現在許多可以由艦橋控制。)
5、如今海盜不是大航海時代那樣公然有武裝炮艦,公然懸掛海盜旗,那樣很快就被各國海軍轟殺成天邊紅霞,如今海盜大都是喬裝為漁民,或者他們本來就是漁民,擁有一艘大漁船充當母船,同時有一到N艘快艇,由母船裝模作樣捕魚或者做幌子,接近商船,趁海軍不備迅速派出快艇接近商船並喊話比如什麼我是索馬利亞海岸警備隊要求登船檢查,或者我們是落難漁民漁船損壞缺吃的少喝的等等借口。一旦他們突破商船的防護比如高壓水槍鐵絲網震炮等,他們手裡的自動步槍與火箭筒能迅速壓制哪怕是大都受過海軍預備役訓練的卻因為國際法無法配備火藥武器的海員,海員在沒有來得及躲安全倉時會選擇投降。這時哪怕軍艦就在附近沒有及時過來,也宣告護航失敗。也就是不是看見海軍護航海盜就聞風喪膽,他們會一直尋找機會。我這篇里有所提及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502870/answer/158839559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502870/answer/158839559




(這是五一採訪的中遠荷蘭號的防海盜演習,其實由於海盜有火箭筒這樣的無解賴皮的武器,大多情況我們是不敢進行還擊的。電影截圖用的菲利普船長,這個電影比較真實,我看完也是不舒服。)
6.除了郵輪游輪軍艦,其他遠洋船舶幾乎沒有女性海員,所以不是大家想的男女一到晚上吹著海風看著日落釣著魚揮灑青春,海上的生活很苦很孤獨,一點都不浪漫。性格精神出現問題的不在少數。
7、不是所有水手都是一靠岸就醉洶洶鬍子拉碴到處找妓院的,也不是低素質代名詞。大部分因為和社會脫節,其實面對社會大多很羞澀。


1.電是商品,他是電網企業從發電企業購買(上網電價),通過電網企業的輸電網輸送到千家萬戶。電網企業把電賣給你賺中間差價,由於電價由政府主導,煤電價格暴漲的時候,電網企業哭窮也沒用,所以居民電價20年來相對於通貨膨脹幾乎沒怎麼漲。(電網企業靠工業用電賺錢)所以你會看到電網企業充電費從來沒有什麼充500送1000的營銷玩法,因為電網企業是真金白銀從發電企業買電再通過輸電服務賣電,通信企業完成原始投資後,打電話,上網的成本幾乎僅在運行維護費用。

2.電能無法大規模存儲,電網企業通過負荷預測,統籌協調發電企業發電機組出力。也就是說,電網企業要多少電,發電企業才能發多少電。風電,光伏棄電並不是電網企業不願意要人家的電,而是風電和光伏無法像火電、水電一樣統籌協調出力。(說得不是很嚴謹,說複雜了你們不愛看。)


3.特高壓技術全世界就中國最牛逼,沒有之一。因為全世界沒有第二家商業運營的特高壓電網,並且特高壓輸電技術國際標準就是中國主導的。


4.電網企業只有部分老員工收入高(工齡高),上班喝茶無所事事(年紀大,原有知識結構無法適應現代企業高強度工作),所以一般不安排這些人做高強度,複雜的事情,而大多數年輕人屬於996(你別不信)。


5.你要是不爽,可以打95598投訴。國家電網的客服熱線是所有央企中做得最好的(比絕大數民營企業客戶服務做得好的多),不信可以試試,你家沒電哪怕你沒交電費被停電,你打投訴,馬上也會有人打你電話回訪。


6.在中國,電網企業禁止進入發電行業(廠網分離),所有的火電,核電,水電資產(因歷史原因,一些小水電和抽水蓄能電站屬於電網企業資產,但主要滿足調峰作用)都不屬於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這與日本東京電力又經營電網,又玩核電,還玩天然氣不一樣。

7.電力行業是高危行業,電網企業的內部安全管理是極為嚴格的,出現人身傷亡事件對於領導幹部是一票否決制,政治前途盡失。對於普通員工,全國只要有一個地方出現安全快報(哪怕只是個變電站跳閘事件),也需要全員停工學習,所有人分析事故原因。《安規》考試簡直不要不要的,所有人!所有人,每年考,有些部門月月考,考不過補考,補考不過待崗。


插一句:電很危險,請注意安全用電。(每年都有人在高壓線下釣魚觸電死亡,即使掛那麼大的警示牌也不怕。)220V電壓也能打死人,路邊10kV(10000V)高壓線(一般是平行三根線,四根線的是380V,當然你數絕緣瓷瓶的數量也能分辨)直接可以把人肢體打飛,220kV,750kV,1000kV我就不說了,無法形容。

這是380V

這是10kV

220kV及以上手機上沒照片,不做贅述。

總結,區分電壓等級最容易的是導線分裂數,最準確判斷是絕緣子片數,最有震撼力的是桿塔的高度。

就想到這麼多。


1: 食品添加劑已經滲透到食品工業的方方面面。簡單來說,你從超市買的食品幾乎不可能不含有食品添加劑,包括大部分「有機食品」。食品添加劑是現代食品工業的靈魂。
(和很多人認識的不同,合法的食品添加劑不僅對人體無害,有一些甚至對健康有好處。比如我在另一篇答案里提到的,熏肉製品中使用煙熏食品香精工藝,能去除傳統煙熏方法釋放出的致癌物質。)

2: 中國的食品安全監管標準在全球算是中等偏上的,有很多標準是嚴於美國的。舉例:肉類中瘦肉精(萊克多巴胺)在美國是規定最高限量,在中國為「不得檢出」。

3: 事實上,我們日常吃的大部分食物pH都是略偏酸性的。所謂「酸性食物」導致疾病,多吃「鹼性食物」能改善體質之類,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這和所謂「酸性體質」「鹼性體質」更是半毛錢關係沒有,當然這兩個名詞也是偽科學。

4: 想要做到「完全不食用任何轉基因食品」,其實挺難的。例如,美國90%的玉米93%大豆70%的甜菜都是轉基因。值得注意的是,不管美國還是中國,市場上的木瓜幾乎100%是轉基因的,因為非轉基因的木瓜已經快滅絕了……
(為什麼?因為番木瓜環斑病毒的侵害,已經沒有人願意種了...)

5: 美國轉基因都是不標註的,如果產品是非轉基因,可以選擇標註「GMO FREE」(即:未使用基因工程)當然也可以不標。

6: 美國每年的食品安全事故不少。食品中攜帶的三大菌(沙門氏菌,李斯特菌和致病性大腸桿菌)導致的感染和死亡事件時有發生。例:就在今年1月份就發生了食用特定品牌的caramel apple導致食物中毒的事件,罪魁禍首是李斯特菌。每年都有約260人因為這種細菌死亡。只是美國人貌似沒有特別care這個,該吃啥照吃不誤。

7. 牛奶加熱以後營養物質會流失。但很多人還是習慣喝煮過的牛奶...

8. 在家裡自製啤酒,酸奶,還有所謂「酵素」等發酵製品其實是有一定風險的,因為和工業生產不同,在家裡不會精確控制溫度,濕度,pH,也不能保證無菌操作。萬一有雜菌污染,你就相當於做了一大鍋培養基...

嗯,想到什麼再添加~歡迎討論及指正


------------------------------------------------
感謝大家的贊同和討論!我把評論中一些比較常見的問題和質疑拿出來統一回答啦~ 由於答主是在學習中,有很多東西也是現查資料的。如果有錯誤或者不夠嚴謹之處,歡迎指出。

我媽在家做葡萄酒 / 泡菜 / 酒釀,可行嗎?用酸奶機做酸奶會不會好一些?

做這些東西當然可行,只是在家裡做比起買現成的,雜菌污染風險要大一些(特別是葡萄酒,自釀的話不僅有雜菌風險,還有甲醇超標的風險)。如果願意冒這種風險,那是自己的選擇。酸奶機能保證恆定溫度,如果菌種控制好,盡量保證無菌操作,就能把風險降到很低。

牛奶加熱後流失的是哪種營養物質?如果不習慣喝冰牛奶的話有什麼解決方法?

主要是維生素高溫下分解或氧化。蛋白質也會發生變性,不過蛋白質變性不影響消化吸收,只是會改變風味。此外,部分鈣質會轉變為不溶性鈣從而無法被人體吸收。如果不習慣冰牛奶,最好的辦法就是加熱到合適的溫度然後直接飲用。

美國轉基因食品種植那麼廣泛,有證據支持嗎?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維基百科
USDA ERS -
Adoption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in the U.S.:
Recent Trends in GE Adoption 美國農業部官網

非轉基因木瓜快滅絕了?我在超市裡看到過,賣得比普通木瓜貴幾倍,是不是商家騙錢?

我在括弧內標註了,我說的「快滅絕」是指沒有多少人願意種了,是一種比喻。為什麼沒有人願意種?因為要防治這種病毒,需要切斷它的傳播。這就需要大量噴洒農藥來殺死傳播病毒的蚜蟲,成本太高,效果還不好,還有農藥殘留問題。所以,非轉基因的木瓜肯定比轉基因的賣的貴,因為種植它成本就比較高。至於有沒有種植,肯定還是有的,只不過市場太小眾而已。至於你看到的是不是真正的 「非轉基因木瓜」 ,這個我無法妄加揣測。

酸性/鹼性食物是高考內容,這個怎麼解釋?

首先,所謂 」食物酸鹼性「 導致 」體質酸鹼性「 並希望通過攝取 「鹼性食物」 改善體質肯定是偽科學。果殼網的闢謠在此:那些年我們一起迷戀過的飲食誤區(三)
關於人體酸鹼平衡的調節,知乎有個答案說得很好,在這裡分享一下:人體是如何保持弱鹼性的,我們吃的酸性東西多,鹼性東西少,人體如何中和了這些酸? - 木子的回答

我知道公眾認知的 「食物酸鹼性」 指的是食物代謝產物而不是食物本身的酸鹼性。但這個提法在學術界是否存在,可以討論一下。我的傾向是這個提法即使存在,在學術界也不是主流。我在正規文獻和我的營養學教材中沒有見到過這種提法 (Science Direct資料庫:Alkaline forming food 和 acid forming food,但是在 google 搜 「acid/alkaline forming food」 能搜出一堆(大多不是正規學術網站),如果找到反例歡迎告訴我。

瘦肉精的最高限量和不得檢出 在量上是什麼區別啊?

有人認為 「不得檢出」 就意味著100%沒有,這是不正確的,因為任何檢測方法都有檢出限。如果濃度低於這個限值就檢測不到了。我查了一下中美兩國的相應標準,以萊克多巴胺為例:美國標準是採用HPLC檢測方法,豬肉內不得超過50 ppb,即5*10^-8 g/g。而中國標準是採用ELISA檢測方法,對於豬肉樣品的檢出限為1.5*10^-9 g/g。這樣來說,美國允許的萊克多巴胺最高含量為中國的33倍多。

-------------------------------------
微信公眾號 「技術型吃貨」,會分享一些原創的食品科學的技術型科普,歡迎關注。


剛做完手術時又遇到了一個患者問:醫生我要縫多少針啊?
平時查房複查也會遇到患者來問:醫生我這個傷口縫了幾針啊?
有時候真的讓人覺得難以解答,因為我們醫生從來不數也從來不計划具體要縫多少針這個問題。
很多人不理解了,你們醫生連縫了多少針都不記得嗎?怎麼那麼馬虎啊?是不是沒有給我仔細縫好啊?因此也增加很患者對醫生的不信任感。所以我特意來為大家分享一下比較常見的幾個關於縫合的問題「
1.醫生我縫了多少針啊?/醫生為什麼我縫了那麼多針啊?
縫合是手術的最後幾個步驟之一,因為耗時耗力,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幾個醫生一起操作完成。有時候患者就會不理解了,為什麼縫針就讓實習生/旁邊的大夫來縫?是不是對我的不負責?其實並不是的,主刀醫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手術的操作上,因此最後在縫合的時候很多時候都讓助手幫忙一起完成,其實過程中做到的是我們常說的」放手不放眼「,你看他其實自己沒動手,但是心裡都是有數的。真要是遇上連看都不看就交給助手了,那你更可以放心拉!說明助手完全有能力獨立將傷口縫好,因為這個時候助手的精力比較集中(不能辜負了上級對自己的信任啊!)因此縫合的效果有時候是大於等於主刀本人親自操作的。具體縫了多少針這個問題說起來就比較複雜了,簡單說起來就是只要縫合滿足減張良好,對合良好就能達到癒合良好的前提條件。從整形外科的角度來看,好的縫合就是張力越小,對合越整齊越好。因此就需要一定的縫針數量才可以。打個比方就是鞋帶你穿的洞洞越多,鞋子就綁的越緊。因此不要覺得小小創口縫了兩三針就說明技術高超,縫了十多針就是嚇死人的大問題。
2.醫生我這個為什麼不用不拆線的/羊腸線/可吸收的縫線啊?拆線多疼啊!
臨床上確實有可以吸收分解的線材,但不意味著哪裡都可以用,一般可以吸收的線材用於皮下的縫合。為什麼不用在皮膚的縫合呢?簡單說來是為了減少術後瘢痕形成的可能,畢竟是個外來的異物組織啊,要是一直留在體內不吸收就會刺激瘢痕的形成,這樣就達不到美容的要求了。我在臨床工作中見過一些因為可以吸收縫線縫傷口導致的術後瘢痕形成。
3.醫生我這個能不能早點/晚點拆線啊?
拆線時間在臨床上也是有明確書面規定的時間範圍的,拆早了組織沒有完全長好,遇到外力裂開了~~~~~~就呵呵了!那有人就會說了,那就晚點拆唄!拆晚了線體本身的異物刺激就會令針腳線角的位置產生新的瘢痕啊!所以時間早晚與否還是要聽醫生的好一些!
以上是我在工作中遇到比較多的問題,因為覺得大家對這方面的問題比較多,醫生又很不想花大量時間在這個問題上做過多解釋(牽扯到很多問題)。因此簡單做一下解釋,希望對大家有用。


對底下好多小夥伴表示歉意,鄭重提示:多圖預警。。。。。。。我也是受夠了各種外行誤解還有同行們半推半就的誤導,在我們木匠個行當里居然也有這樣有意思的擰巴。

一提到木匠啊,估計近些年來,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老羅的這張圖了,老羅用強大的影響力,把工匠精神和傳統木匠工具在這張圖裡做了一個結合。倫勃朗的用光烘托出牛逼閃閃的工匠主義。


因此,很多小夥伴,包括我的很多客戶,都問我,你們傢具都是手工做的吧。大概在普通吃瓜群眾的眼裡,我們木匠,都是在用這樣的工匠

從對方期待眼神,滿眼的讚許里,我的虛榮心曾無數次讓我想說:是的啊,我們都是手工打造。

可問題是,上面這些溫暖小清新照片里的工具,對我們工廠來說是可以擺進博物館的玩具了,它們是我老爸那一代人的吃飯傢伙,是喜歡動手的發燒玩家挖勺子做小板凳的工具。

對於以此為生的我們這一代木匠人來說,誰要說日常工作用這些工具,並不是事實。在工業高速發展的今天,實木傢具生產設備早已經超越手工的概念,從可以操作的複雜程度可以實現的功能和精確程度來說,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木匠工具的能力。

以我的工廠來說,僅僅從這幾個電氣化簡單設備就可以管中窺豹,讓普通人避免一些對行業的誤解。

這個是立刨,主要用於木板閃電拼接


更換刀片之後,也可以用來其開槽


這個比較霸氣的叫卧鋸,他的職能主要是對開薄料,主要用於衣櫃側板背板門板等框架內的用板用料,全要靠它



這個俗稱下料鋸,切割固定尺寸木板


下面這個是方榫機,在木工設備中,電鋸是最早的設備,而方榫機緊隨其後木工需要。



在沒有方榫機之前,採用,手工鑿和鎚子來開孔,方榫的用途非常廣,因為相比較圓榫,他的結合力度更大,傢具更穩固。


下面這個是單面壓刨,用以把木板刨成同樣規格


這個設備的名字霸氣,砂光機,主要是配合壓刨,用來磨料的,壓刨處理過的木板表面有波浪紋路,把這些紋路磨平


下面這個是五疊機,主要用途是開榫和斷肩



而角磨機和各種刨子電鋸的小型設備就更不一一列舉。所以說了這麼多,做實木傢具,那些文青用來裝逼用的工具,在我們這基本是沒有用武之地的。用那些手工工具裝匠人精神,給你洗腦,是盯著你包里的錢呢,大多數這類人基本沒做過實木傢具。

這些傢具都是俺們屯裡這個木匠工廠生產的























你們以為這個是現在的發達情況,錯,我廠因為只是訂製,所以很少批量生產,否則的話,即便是雕龍刻鳳的古典傢具,都是可以用機床搞定的,你沒看錯,數控機床,結合數字建模,很多榫卯結構都可以批量完成。

我隨意百度了一張,大家感受一下,這都是10幾年前的東西了,不足為奇。


最後還是要說一下,再好的設備,人仍然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好的結構安排,設計安排,各個環節的配合,有再好的設備,也做不出好傢具。

所以,用更工業化的設備,做出更好的傢具,同樣是工匠精神所在。


南海的某些島嶼爭端,不是我們軍事力量不夠強硬,而是海洋資源開發技術跟不上。即使我們用武力收回南海島嶼,也無力開發海洋資源。所以很多時候中國的措辭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因為搶佔這些島嶼的小國家可以引來歐美的技術,中國在技術達不到的情況下只能忍辱
————————加一—————————————
有人認同我就來多說一點。關於島嶼問題,我國的外交措辭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另一種是「xx島歷來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主權問題不容談判」。這兩種口氣絕對不是因為對手的強弱而改變的,而是因為島嶼的戰略意義改變的。
例一,
南海諸島幾乎都是單純的資源問題,所以很多情況下中國的外交辭令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很明顯,中國的軍力滅南海效果是分分鐘的事,但是武力佔領南海諸島後自己沒能力開發下面的資源,也需要一大筆錢來保持駐軍。況且,南海的那些島,其實不比籃球場大多少,很少幾個島有戰略意義。中國把有戰略意義的幾個島進行填海造陸不斷擴大,到達可以駐軍的地步。那些幾乎沒有領土意義,只有資源意義的到就「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畢竟南海大部分水深超過三千米,中國的能力開採不到下面的石油,只有和南海小國背後的大國合作才能撈一點。
例二,春曉油田與釣魚島外交辭令的不同。
同樣是與日本的海權之爭,春曉油田的問題上國內炒的並不是很熱,而且國家在這個問題上和日本有基本的共識,就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但釣魚島問題中日卻劍拔弩張。各種理由,聽我慢慢道來。
春曉油田也屬於單純的資源問題,雖然位置的確在中日海疆線上,但經濟意義遠大於領土意義。這種爭端,只要日本願意出錢出力出技術,中國就願意和日本共同開發。因為它只涉及春曉油田那一塊地方,不牽扯其他地方的利益。既然根本目的是為了資源為了賺錢,那有人願意出錢買油田不就行了?
為啥釣魚島不能共同開發?這涉及到海洋劃界問題。
以陸地領土往外延伸12海里是領海,24海里是毗連區,200海里專屬經濟區,200到350海里可劃大陸架。在不涉及大陸架的地方,和不涉及戰略航道的地方,一切都好用錢商量。但釣魚島剛好就是涉及大陸架和戰略航道。
釣魚島正處於大陸架盡頭的上方,如果釣魚島劃為中國領土,那麼中日間大陸架就完全屬於中國,對應的海域有上百萬平方公里(具體數據忘了,去年剛算過)這裡面的資源遠比釣魚島本身附帶的12海里領海和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意義大。但是如果釣魚島是日本領土,那麼中日間的大陸架就是中日共有大陸架,那麼劃界就要從中線開始劃,中國差不多要失去兩個江蘇的面積對應的海域……加上釣魚島屬於東海咽喉……吃飯去了,先說這麼多。
所以,知道為啥我們外交時而硬,時而軟了吧
————————再加—————————————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近幾年中國在南海也比較強硬。當然,只是相對以前強硬而已。最明顯的是去年我們的鑽井平台公然在「越南的強烈譴責下」在「越南領海」鑽井~聽著是不是很舒服?因為中國現在有一艘叫981的東西(自己百度去),可以在三千米水深鑽井。所以,中國對於某些南海爭議海域就開始動手了:武力搶佔,鑽井挖油。基本上南海三千米左右水深的海域中國都在這麼幹了,還有一些更深的,中國依然在「擱置爭議,共同開發」(&>_差不多就這些了,多了就偏題了。下次有海洋專欄找我


來給大家分享幾個反直覺的心理學小知識——

1. 劃重點(highlighting)和反覆看(rereading)都不會提高學習效率……

我們都很愛一邊看書一邊劃重點,印象中上小學的時候老師還會特意表揚那些整本書都劃滿重點的好學生,除此之外,當我們想要記住這個被划出的重點概念時,我們可能會反覆看(讀),但是研究告訴我們,「這兩個被最頻繁使用的學習技巧其實對學習效率的幫助並不大」(Dunlosky et al.,2013)。

研究者將一群學生志願者分成三組閱讀一篇文章,第一組學生為「控制組」,安靜的閱讀文章什麼也不做,第二組學生為「積極劃重點組(active-highlighting group)」,他們可以在閱讀文章的時候自由的劃重點(並被要求畫出那些認為是重點的部分),第三組為「被動劃重點組(passive-highlighting group)」,他們只會看文章中被第二組划過重點的部分。一周後,三組學生接受了關於這篇文章的測試,結果顯示,「劃重點」的兩組學生的表現,並不比不劃重點的「控制組」學生表現好。

研究者總結說,其實學習是一整套系統化的理解事物的過程,當我們翻開資料,機械的劃句子,試圖幾乎每一個細節的時候,往往忽略了事物的內在結構與脈絡。而學習過程中,「不斷自己提問-自己解答」等策略才是被實驗證明過的,真正高效的學習方法。


2. 「我好心痛,痛得想吃止疼葯。」這不是矯情,是真的

神經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失戀後的心痛,真的是一種「痛」。

失戀是一種典型的社會拒絕(social rejection)行為,即一個個體被有意地排斥在某種社會關係或互動之外。2011年登載於PNAS的研究對在感情上遭受拋棄、拒絕的人進行了實驗,表明在被拒絕的同時,他們的大腦中控制肢體疼痛感覺的區域同時也變得十分活躍。也就是說,當你感到高強度的社交沮喪時,你的身體也正在感受著真實的疼痛。

研究者Weir說,這意味著,心碎在某種程度上和摔斷了胳膊真的沒有很大區別。

如果心碎的疼痛在我們的體會中和生理疼痛一樣,那心碎能不能被當作生理疼痛一樣去治療呢?止痛藥會對被拒絕的痛苦有效么?

Kentucky大學的心理學家C. Nathan DeWall做了一組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他把被試分為兩組,給一組非處方止痛藥(acetaminophen),另一組安慰劑,讓他們每天服用。結果發現,在三周的時間裡,那些服用止痛藥的被試普遍在生活中更少報告體會到「受傷」的感覺。而那些服用了三周止痛藥的被試,在接受拋接球實驗時,也比服用安慰劑的被試的大腦負責疼痛控制的區域更少表現出活躍——止痛藥看起來確實能治心碎。

「我今天很難過,給我一瓶阿斯匹林。」這樣的話其實也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3. 你身邊狂喝咖啡的人,可能不是為了「裝逼」而是中了咖啡因的「毒」

用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的話說,咖啡可能是這個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精神活性物質(psychoactive substance),而且,它還是合法的,隨處都能買到。

事實上,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咖啡因成癮被列為一種精神障礙:)攝入咖啡因的人可能會出現焦躁不安、神經過敏、失眠、興奮等癥狀,以及胃腸、泌尿系統和心臟的不良反應,高劑量的咖啡因甚至有可能使人喪命。在美國人口中,約7%的個體可能被判定為咖啡因中毒。(沒有找到中國的數據,有人躺槍嘛?歡迎來評論區報到……)

DSM-5也提到了「咖啡因戒斷」,即長期每日使用咖啡因的人,在突然停止或減少攝入時會感到頭痛、疲倦、煩躁。如果你在某天早上起床或中午飯後,因為沒有喝咖啡或其他含咖啡因的飲料,就會覺得昏昏沉沉、頭痛、注意力難以集中、心情低落,那你很有可能已經咖啡因成癮,出現了戒斷反應。

備註:什麼是成癮?成癮主要指的是人們對某一種或一些事物帶有一種長期的、反覆的、強迫性渴求(craving),並逐漸失去對它的控制。當接觸或使用這些物品時,人們通常能夠得到短期的興奮和滿足感(所謂的快感),但長期來看卻會付出代價,可能導致個體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受損,及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的障礙(Grant, Potenza, Weintein, Gorelick, 2010;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2012


4. 你以為「老年人」很不性福?你以為錯了

很多人以為,老年人無法擁有或享受性生活——「老年男性都是有勃起功能障礙的;老年女性可能會由於更年期之後身體激素的改變而無法享受性愛。」

事實上,來自美國國家社會生活(National Social Life)、健康與老年項目(Health and Aging Project)以及性健康與行為(National Survey of Sexual Health and Behavior)等多項調查的結果顯示:老齡人口(60歲及以上)中,超過半數的男性與40%的女性都仍然是性活躍的(有伴侶的性行為)(Emanuel, 2014)。

同時,年齡並不是勃起功能障礙的直接原因。長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飲酒,以及一些生理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才是引發男性生殖器的神經、動脈和肌肉功能受損的主要原因(Shah, 2015)。(還是早點注意飲食和鍛煉,畢竟老天饒過誰)

對於更年期之後的女性,雌激素水平的下降有可能使她們的陰道變得乾燥,因而不能很好享受性愛,但事實上,通過潤滑劑、振動棒等輔助工具還是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她們在性愛過程中獲得快感。

不論是60歲,70歲還是80歲,人們都有可能擁有性生活。事實上,健康而非年齡,才是影響人們是否能夠擁有或享受性生活的關鍵因素。年齡只不過是改變了性的表達方式,例如,有研究發現,年紀大的人更喜歡口交(oral sex)或撫摸與擁抱(touching and cuddling)等方式發生性行為(Salzman, 2006)。


以上。有哪些讓你感到「反直覺」了嘛?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references:

Dunlosky, J., Rawson, K. A., Marsh, E. J., Nathan, M. J., Willingham, D. T.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with effective learning techniques: Promising directions from cognitive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in press.

Forbes, M.K., Eaton, N.R., Krueger,R.F. (2016). Sexual quality of life and aging: A prospective study of a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12.

Rossi, S., De Chiara, V., Musella, A., Mataluni, G., Sacchetti, L., Siracusano, A., ... Centonze, D. (2010). Effects of caffeine on striatal neurotransmission: focus on cannabinoid CB1 receptors. Molecular nutrition food research,54(4), 525-531.

DeWall, C. N., Twenge, J. M., Bushman, B., Im, C., Williams, K. (2010). A little acceptance goes a long way applying social impact theory to the rejection–aggression link.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2), 168-174.

Salzman,B.E. (2006). Myths and realities of aging. Care Management Journals, 1-3.

Shah, Y.(2015). 5 Myths about senior sex that we should believing. The Huffington Post.


1.影視劇中機智神勇、以一敵三的警察形象,不符合實際。
相反,由於平時工作強度較大、時間跨度長,疏於鍛煉,對於有些上了年紀的警察來說,就連一千米也不見得能跑的下來,甚至在沒有配備警械的情況下,無法單獨制服一個有經過日常鍛煉的普通人。
另外每年的例行體檢,基本屬於一線執法崗的老民警們最不待見的東西。
「呀嘿,今年又多了倆病!」

2.除了特警之外,國內警察的身體素質普遍較差。
並且隨著參加工作的時間越長,每年例行體檢檢查出的毛病就越多。越是基層的崗位,這樣的情況越嚴重。極不規律的作息和高強度的特殊工作性質,是比重較大的誘因。基層民警的職業病,千奇百怪,從內到外,由心至體,不同警種之間,病狀都不同。
以派出所舉例,入職時間長的民警通常有胃病,因為吃飯時間沒有任何規律,經常是剛扒倆口就出警,完事兒回來接著吃。
忙的時候,壓根就沒有吃飯這概念。

3.影視劇中隨便提溜出一個警察都可以輕鬆一腳就把門踹開。
然而現實中很多稍稍上了年紀的民警要是跟著學,對著門來上個十幾二十腳,基本只會把自己的骨頭給踹散。這還是假設對象是木門,換成防盜門得把自個兒踹暈。
覺得警察叔叔們都是無所不能力大無窮的迷妹們可以醒醒了…
順帶一提,我還親眼見著過一身強力壯的小哥把自己踹趴在地上的…

4.平常在街上執勤的交警、特警、巡警,乃至接線員、戶籍警,其實大部分都是不具有行政編製的協警。
為了緩解基層警力不足的問題,近年向社會招錄合同制協警的比例在逐年大幅增加,甚至在某些區級法院的司法警隊構成中,民警與聘用制協警的比例達到1:10。
說數據很多人可能沒有啥概念,那就舉個栗子:咱每天在街上都能見著不少跨著個小摩托,穿著件小黃褂子,閃著個小燈,到處貼個小單的交警,其實他們幾乎全都是協警。
另外查車查酒駕設卡的,十個里基本也就倆民警。
協警對於公安系統的貢獻有多大,這就很一目了然了。

5.協警不具備行政職權,不能獨立行使警務工作。
在沒有民警帶隊的情況下,仗著身著警服擅自盤查居民的身份信息等屬於越權行為,協警本身沒有任何職權。我們這裡甚至出現過協警欺著群眾不懂,冒充民警勒索灰色收入的情況。區分協警與民警可以看肩章,一拐二拐都是協警,但掛二拐的也可能是見習警員。另外也可以看制服左胸處的編號,開頭為FJ/XJ的是協警。
當然了,很多地方,包括我這兒,協警都是瞎帶肩章警號的,只要不是形象舉止實在太過不去,根本看不出來。
比如我們科室的協文職大媽就帶的一毛三,我都不好意思正眼瞧自己…

6.特警看起來是挺帥,實際上在警察序列中的地位很低。
特警與司法警察並稱為公安與司法系統兩大保安,又由於上升空間狹窄和工作性質的緣故,沒進去的不樂意去,在裡邊的天天都在尋思怎麼才能調走。
不過話又說回來,特警法警地位再低,也是比我們這些辦公室混子選手要高得多的。
普通群眾還認我們算是個警察,至於內部同志這邊兒,就沒把我們算作同行…

7.我們平常所見到的特警大多是防暴處突、治安特巡隊。
並非所有的特警都屬於S.W.A.T(Special Weapons And Tactics),所以在街上看到兩手空空站崗的特警時,不要詫異為什麼和印象中的特警形象差距這麼大。
嘛,少看點兒美劇,就不會覺得咱的特警土了(*???)

8.任務指標確實存在。
很多總愛沒事找事的警察大多都是出於這個原因,實際上他們本身也並不想這麼做。說句大實話,整天絞盡腦汁來找茬是很累的,完了還得被人逮著族譜罵,誰都不喜歡。
底層民警就算不樂意,但也沒法,領導給的指標不得完成嗎?
季度末了,沒達標,還得找附近轄區幫忙湊,湊不到怎麼辦?
我覺得應該沒有必要再說了…

9.很多基層派出機構的警用設備很差。
車破,電腦更破,甚至部分地區一個派出所只有一部執法記錄儀,連基本的防刺服都不齊。在這樣的地方,出警靠的是緣。
我這輩子所坐過最爛的車,都是警車。

10.並非所有的警察都屬於一線執法崗位。
後勤保障、日常行政、戶籍、政工等也同樣是公安系統中的崗位之一,此外還有專業性較強的技術崗。
每次被人問起:「你應該很能打吧?」「你抓過幾個人?」「你有槍嗎?」這種問題,我都一臉尷尬,愣是不知道怎麼回答。要是否認吧,人家會滿臉嫌棄,所以我通常會在否認之後,加上一句:「玩過槍的那種。」
效果就不一樣了。

11.各部門之間經常會有借調的情況。

或許你在路面上看到的執勤交警其實並不是交警,跟著特警站崗的不是特警,只是從某個部門借過來使的。另外還有各種湊人頭的,拉壯丁的,打醬油的,大家人手都不夠,互相湊湊。
以往都是發頂小白帽兒,再給件小黃衣,就讓我們上街客串交警了。

12.警察的職能並不只有抓人辦案,社會管理與保障也是其中之一。

13.高速交巡警、消防、一線緝毒警是最危險的三個警種。

14.大多警察其實並不像廣泛印象中那麼嚴肅刻板。
說起警察,很多人腦子裡會出現一個濃眉國字臉、高大威猛、眼神如鷹、無時無刻都一本正經的形象,其實完全想多了。
有長得比小偷還猥瑣的,也有脫了警服就一身潮牌的,甚至有些整天不務正業老上知乎講段子的。
平常照樣該吃吃該喝喝,一到周末就葛優躺,和其他職業沒什麼不同,沒必要臉譜化。

15.影視劇中的警察是以一套標準又專業的擒拿動作來制服嫌疑人,而現實中的警察通常是仗著人多一擁而上噼里啪啦一頓亂按。
在不確定對方是否攜帶有武器的情況下,則是先遠遠站在安全距離喊話,時機成熟時舉著小辣椒水啾啾啾,確定對方喪失反抗能力之後,才仗著人多一擁而上吧唧按倒。因為影視劇中的警察不會死,而現實中只要關鍵部位被捅上一刀,是會真死的。
雖然平時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集訓,不過實際操作性不大,突發情況還是得靠自身的臨場發應。

16.中國的警民比例只有0.13%,低於大多發達國家。

17.警力不足經費不足並不都是借口,而是真的。公安有多窮,來了就知道。

18.除了公務用槍,平時不得私自持槍。
在影視劇里,入警即贈一把個人小配槍,隨時隨地都別褲腰帶上,吃喝拉撒一概不落下,一言不合就拔槍。要是打破次元壁把他們拉進現實里來,估計活不過兩集。就算吧,僥倖活過了兩集,在第三集的一開頭,也會有一群小白帽找上門。

19.民警因公犧牲的首要原因,是突發疾病猝死在工作崗位上,這個比例佔總數一半以上

2010年至2014年,公安民警(含公安現役官兵)因公傷亡22870人,其中,民警因公犧牲2129人,因公負傷20741人。其次,因意外交通事故造成民警因公犧牲佔26.3%。因同違法犯罪分子作鬥爭(遭受暴力襲擊)犧牲111人,佔5.2%,除2014年有所下降外,前4年犧牲人數和佔比連續上升。因搶險救災犧牲佔3.7%。

民警很多是累死的。

20.公安系統其實並沒有很多人臆想中那麼黑,都啥年代了,別再聽身邊的朋友親戚們傳的小道消息了。
說句不該說的,要說黑,真正黑的不是底層一線民警,而是基層協警,特別是交協警。

21.警察是普通人,不吃飯會餓,被捅了會死那種。


1、高血壓不能停葯。而且是終身服藥。相信我,你所擔心的所有的東西的危險程度遠遠沒有你停葯的風險大。別害怕終生服藥這四個字,終身服降壓藥要想對你身體造成傷害請你先活到150歲之後再考慮這個問題。
2、新為人父母的朋友們,請你們一定要按時去給孩子打疫苗。你寶寶前幾個月感覺平安無事是因為出生後ta體內留存了母親的一部分抗體。6個月過後,你的寶寶將會一個人面對這充滿細菌的世界。而疫苗將是你們最大的保障。
3、啥都不如母乳餵養好。真的。但是,請別購買所謂的別人的母乳去餵養自己的寶寶好嗎?求你們了。講真你敢信嗎?
4、住院時候,如果醫生告訴你絕對卧床。那個絕對兩個字不是醫生隨便說的,多少個悲劇的發生就是因為患者要面子偏得堅持自己去廁所排便導致一個用力心臟停搏的。
5、姑娘們,木瓜真的不能豐胸。講真你吃進去的最後只能長在你們的贅肉上。
隨便想到的幾個,要是有人願意看催更的話我再努力想想。


來說幾個與光學相關的。

1. 光不僅可以把物體「推遠」,還可以把物體捕獲和旋轉。

大家都知道光對物體有力的作用,例如科幻片中的太陽帆,就是利用光壓對物體進行的推動。但光不僅能夠產生把物體「推遠」的力,也能夠產生捕獲物體、以及讓物體進行旋轉的力,相關技術被稱為「光鑷」和「光學扳手」。

太陽帆


光鑷


可以用作光學扳手的軌道角動量光場相點陣圖


2. 激光能夠使物體升溫,也能夠製冷。

目前激光製冷技術可以使原子冷凍到接近絕對零度的程度。

激光冷凍原子


3. 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不同,「顏色」只是視覺系統對光譜的主觀反應。

之前一條「藍黑」或「白金」的裙子讓大家吵翻了天,也讓很多人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別人眼中的世界與我所看到的並不相同。

「藍黑」或「白金」的裙子


實際上,我們永遠無法得知同樣顏色的物體在其他人眼中是什麼樣子的,但幸運的是,色彩具有恆常性(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刻對同一種光譜的主觀感知一般保持穩定),因此我們相互之間才可以用統一的語言來描述不同的顏色。

但我們對顏色的感知不僅取決於人眼對光譜的響應,很多時候還依靠大腦的主觀判斷。比如上方的裙子,就是由於人腦腦補環境光、自動白平衡之後,才產生了不同的色彩感知。

一句話,全靠腦補。


4. 紅綠藍三原色的組合無法呈現所有顏色。

「三原色」是我們從小習得的概念,很多人誤以為將三原色不同比例的混合就能組成任意顏色,就像線性代數中基矢相加: Color X=a1*R+a2*G+a3*B

但實際上做不到,因為不少顏色需要的矢量係數(a1/a2/a3)為負數,即需要將三原色中的某一個加到目標顏色那一側,顏色才能匹配。

CIE1931 RGB色品圖


所以實際工業中很少直接用RGB作為色品圖的基矢,而是用經過數學變換的XYZ作為色品圖的基矢,可以保證XYZ中每一項都是正值。

XYZ-RGB坐標變換關係


CIE1931 XYZ系統色品圖

當然了,涉及到RGB混色原理的色彩顯示系統最終還是要將計算的XYZ轉化為RGB,所以顯示器無法真正顯示上方馬蹄形中所有顏色,只能顯示出其中的一部分,稱為「色域」。為了擴展色域,除了選取合適的單色光源外,還可以通過引入更多種波長的光源來解決。


5. 每隻眼睛都有一個區域是看不到東西的,即所謂的「盲點」。

視網膜上有一個「洞」供視神經穿過,因此沒有感光細胞。但大腦自動填補了這部分圖像,讓我們視覺感知上非常平滑。通過盲點測試可以很方便的獲知盲點的存在。

盲點測試:右眼盯住十字,前後移動,會有一個位置右側圓形突然消失。


還是那句話,全靠腦補。


6. 各大服裝品牌對「流行色」的不約而同,並不是因為設計人員心有靈犀,而是因為「流行色」本身就是由權威機構發布的。

相關機構很多,其中較為著名的是國際流行色協會,每年召開兩次會議,主要靠專家們的直覺投票選出男裝、女裝和休閑裝下一季(或更長時間)的流行色。

除此之外,各國也都有自己的流行色預測機構,如中國也有自己的流行色協會。預測方案也五花八門,除了專家的直覺外,還有市場調研、數學建模、情報分析等方法,根據本土特定的經濟文化氛圍,預測流行色。

例如Pantone公司預測的2017春夏流行色是 草木綠(Greenery):


7. 單眼也有立體視覺,只是絕大多數人沒有發現。

雙目產生立體視覺是一種常見的認知,這是基於雙目視差引起的大腦反應。而單眼也可以產生立體視覺,與雙眼不同的是,單眼反而在看平面圖像(如照片)時能獲得比雙眼更多的立體感。

這是因為雙目視覺的影響,恰恰強化了照片的「平面」性質,而單眼看照片時,反而削弱了這種平面特性,轉而更關注畫面本身的立體感。而且照片所佔的視場越大,人眼就越把注意力集中於圖像本身。當然了,也可以通過隔絕視野的辦法來提高單眼視覺的立體感,如用紙筒來看圖片。

風景照


上圖是一張風景照,可以用紙筒遮住眼睛,然後單眼前後移動試試能否找到一個立體感較強的位置。

不過說起來,雖然單眼立體視覺是客觀存在的現象,相關研究也很多,但我將此事講給他人時,得到的反饋往往不佳,也說明比起效果爆表的雙目立體視覺,單眼立體視覺還是弱爆了。


8. 相對論中所說的「不可超光速」僅是指「信息傳遞的速度」不可超光速。

實際上光的相速度很容易超光速,但並未傳遞任何信息。一般認為光的群速度代表著信號傳遞速度,不可超光速。

相速度:等相面傳播的速度(實線);群速度:波包傳遞的速度(虛線)


但是在反常色散條件下,群速度不再代表信號傳遞速度,也是可以超光速的。

所以有個笑話說得好:最近這本期刊厚度增長的速度已經超過了光速,但並未違反相對論,因為裡面沒有任何信息……


其他的想到再補充吧。

————廣告分割線————

開了一場關於色彩的live,但沒人理我:走近世界的五彩斑斕——知乎 Live



練柔道和巴西柔術時穿道服既不是裝逼,也不是因為傳統,而是為了訓練一項特殊的技能:

**在真實的鬥毆中使用衣服作為武器制服甚至殺死對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街頭打鬥中,雙方會很快進入互相撕扯衣服的狀態,比如說像這樣:


甚至像這樣:


此時如果有一方更精通撕扯衣服的技能,想必就能佔據更大的優勢,但如果使用普通T恤啊什麼的來訓練,沒扯兩下就扯破了,未免也太浪費,於是道服的作用就是:

用一件超級結實的衣服來模擬日常穿著,讓你盡情訓練如何專業地撕扯衣服,以及用衣服作為武器來制服對方。


(看看領子這厚度你就知道天天撕撕一年都沒問題)

具體怎麼變衣服為武器呢……基努里維斯在動作電影《疾速追殺》中給我們作了示範:

1. 妹子先把自己的衣角叼在嘴裡

1. 妹子先把自己的衣角叼在嘴裡

2. 繼續叼著……當時正在做另一個降服技術叫做木村鎖,我沒截到圖

2. 繼續叼著……當時正在做另一個降服技術叫做木村鎖,我沒截到圖

3. 畢竟妹子力氣小,木村鎖沒做成,轉換方向

3. 畢竟妹子力氣小,木村鎖沒做成,轉換方向

4. 把叼在嘴裡的衣角遞到手上

4. 把叼在嘴裡的衣角遞到手上

5. 勒!!!

5. 勒!!!

當然上面這種只是無數種衣領絞殺技術中的一個,在這裡可以大致介紹幾個常用技術。

1. 十字絞(Cross Choke)
雙手交叉握住對側的領子,用類似引體向上的方式向後發力。如果位置正確,10-20秒對方就會休克,如果休克後還不鬆手持續一分鐘會造成永久腦損傷甚至死亡。如果對方穿著的是不帶衣襟的衣服如T恤,則可以捲起背後的衣服握住,效果相同。


2. 袖車絞(Sleeve Choke)
原理和十字絞差不多,但是這次用的是自己的袖子,所以即使對方光膀子也一樣能用。關於這個技術還有一個圈內的故事,就是幾年前天津有一個退役柔道運動員用這招絞死(對,不是絞暈,是直接絞死了)了一個持刀砍他的小混混。


3. 弓箭絞(Bow and Arrow)
柔術比賽中降服率最高的技術之一,非常殘暴,不光有十秒休克、一分鐘死人的效果,如果發力過大,還能附帶脊椎傷害……


哦貼錯圖了,是這個——


你可以很明顯看到脖子被自己的衣領勒住的同時,脊柱也受到了很大壓力。


高票里沒有跟我同專業感覺很桑心呢,要知道答主的專業可是很接地氣的呢。


寫幾個小常識(套路,故事)吧,大家喜歡點贊我會更新。

1.當你在超市裡糾結買海飛絲好,還是沙宣好,伊卡璐好,潘婷好,還是飄柔好的時候,也許你不知道它們都屬於全球最大日化企業寶潔。寶潔的多品牌營銷和狂轟濫炸式廣告投入一向成功(+魚懶游(玉蘭油)+死磕兔(skii)+++),但此策略近年來開始出現疲軟狀態(顧客越來越不好「騙」了啊)。

2.百勝是百事劃分出來專門從事餐飲業務的公司,其旗下經營品牌有:肯德基,必勝客,小肥羊,東方既白。所以肯德基和必勝客不是挨著,就是上下樓,對,它對面一般都是麥當勞。
不過在美國,麥當勞懶得鳥它,因為麥當勞喜歡跟漢堡王相愛相殺,如圖——麥當勞的最長公路指示牌,到達麥當勞還有5公里,而到達漢堡王你要經過*,**,和***等行駛258公里(手動滑稽)。

3.某些大企業在推出高端產品時慣用「撇脂定價」,某手機品牌非常喜歡玩這種定價策略,推出一款旗艦機的時候把價格定得虛高,供應鏈尾端的實體3c店售出一台這樣的手機所賺的利潤超過四台蘋果的利潤。┑( ̄Д  ̄)┍

4.因為人性,帶有3B元素——Beauty(美女),Baby(萌娃)和Beast(萌寵)的畫面將會直接吸引我們的眼球(美國廣告大師大衛·奧格威提出)。答主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深圳航空公司的安全提示視頻,一群萌娃告訴你怎麼做安全防護,坐過深航的都知道!!這畢竟是唯一一個能讓答主看完的安全視頻。

那麼方法來了,如何在知乎上提高關注度呢,可以放這三種元素呢!!像答主,就在下面放了自己照片(&>_&<)

hhh,有沒有逼死強迫症(*`▽′*)
對,本答主就是這麼「尿性」(*`▽′*)

5.經典來了!!
海爾的洗衣機不僅能洗衣服,還能洗瓜果蔬菜。
這是第一個入選哈佛商學院的中國企業案例。海爾發現他們在四川銷售的洗衣機經常因為排水系統堵塞遭到投訴,原來是當地農民使用洗衣機來清洗土豆造成的。於是乎,海爾迅速做出市場反應,發明了一款多功能洗衣機,洗洗衣服洗洗菜,簡直是洗衣機中的戰鬥機啊喵!

————以上乾貨由圍兜兜加工整理,原文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請點贊的啦( ̄▽ ̄)/


我是學幼教的。
在人們的直觀觀念裡面 孩子的啟蒙教育看似不那麼重要,或者說 並沒有重要到能夠奠定孩子一生這種量級的作用。
其實不然,0~6歲是孩子一生成長的關鍵時刻。 從他的人格搭建、性格養成、以及各項能力的開發,都起到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而每個孩子 如若在合適的年紀未開發他合適的能力 那麼往後開發都會出現一個「遞減期」的影響 效果會不再理想。

以下為寶寶各個年齡段成長關鍵期:
  一、0-1歲,聲音辨別關鍵期
  寶寶出生1周後,就能辨別出給他餵奶的媽媽的聲音,4周後就具有對不同聲音的辨別力。  
  訓練方法:
  1.在寶寶睡醒後,精神很好時,朗讀詩歌給他聽。  
  2.經常唱歌或放音樂給寶寶聽。  
  3.經常對寶寶說話,教他人物或物品的名稱等。  
  4.經常帶寶寶到戶外聆聽周圍環境中的各種聲音,如狗叫聲、喇叭聲、自行車鈴鐺聲、門鈴聲等,並向寶寶一一解釋。  
  5.模仿動物的叫聲,鼓勵寶寶模仿。  
  6.利用遊戲的機會,讓寶寶辨別從各個不同方向傳來的聲音。  
  7.多與周圍的人接觸,讓寶寶感受不同的聲音特點和模式。
  二、0—2歲,動作發展關鍵期
  訓練方法:  
  1.滿月起,用手推著寶寶的腳丫,訓練他爬行。  
  2.寶寶3個月時,在他小床的上空懸掛一些玩具,使寶寶雙手能夠抓到,鍛煉他的手眼協調功能。  
  3.寶寶6-7個月時多創造爬的機會,如讓寶寶俯卧著,放一兩件玩具在他前方,吸引他向前爬,嘗試著去抓取玩具,以促進他動作的發育。
  三、1-3歲,口語發展關鍵期
  訓練方法:  
  1.引導寶寶注意大人說話的聲音、嘴形,開始模仿大人的聲音和動作。這時主要是訓練寶寶的發音,儘可能使他發音準確,對一些含糊不清的語言要耐心糾正。  
  2.引導寶寶把語音與具體的事物、具體的人聯繫起來,經過反覆訓練,寶寶就能初步了解語言的含義。如寶寶在說「爸爸」、「媽媽」時,就會自然地把頭轉向爸爸媽媽。  
  3.利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事物向寶寶提問,如散步時問問樹葉是什麼顏色等,並要求寶寶回答,提高他的語言表達能力。  

  4.鼓勵寶寶多說話,耐心糾正寶寶表達不完整或不準確的地方。
  四、0—3歲,兒童視覺發展的關鍵期
  訓練方法:
  1.在寶寶周圍放置一些五顏六色的布制小貓、小狗等,時常移動玩具刺激他的視覺。  
  2.在牆上貼上一些畫,指給他看,並且告訴他畫的名稱和內容。  
  3.用三稜鏡將太陽光反射成七色光映到牆上,指給他看。  
  4.帶寶寶觀賞大自然的風光,以擴大他的視野,開闊他的眼界。
  五、2—4歲,計數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訓練方法:
  1.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種機會,經常數數給寶寶聽,如給寶寶糖果時、上下樓梯時。  
  2.藉助不同的物品,如手指、積木等,和寶寶一起數數,增加寶寶對數字的感性認識。  
  3.利用生動的形象,教寶寶認識數字元號,如1像筷子,2像鴨子,3像耳朵等。  
  4.設計一些有趣的遊戲讓寶寶做,如讓寶寶從數字卡片中找數字。  
  5.運用具體實例,教寶寶加減法,如用蘋果、積木等演示。  
  6.提供足夠的實物材料,讓寶寶自己動手,尋找數字間的聯繫。
  六、1—3歲,音樂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訓練方法:
  1.選擇適合寶寶的歌曲、世界名曲、童話故事音樂等,與寶寶一起欣賞,同時進行講解,或向寶寶提出問題,激發他的想像。  
  2.選擇適合寶寶年齡特點的歌曲,教寶寶唱。


另推薦給各位即將或剛剛當母親的媽媽們一本書《卡爾威特的教育》


2015年11月左右,法蘭琳卡的一則梁靜茹代言的「我們恨化學」的廣告火了。這事很多知友大概都知道。這個事件以學院里的退休教授周公度狀告央視而達到高潮。

雖然最後以央視撤下廣告而畫上句號,但是我知道,在普通百姓中,甚至在高級知識分子占多數的廣大知友中,「恨化學」黨還大有人在,至少對化學沒有什麼好印象。一提到化學,普通人往往想到的是毒害、污染、爆炸,是對人類社會產生「負價值」的。

化學何辜,要承受大家這麼深的仇恨,如果化學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那麼他肯定會為此哭得肝腸寸斷。大眾,不應該,甚至不可以以這樣負面的角度去看待化學。

化學,百度百科的解釋是:自然科學的一種,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變化規律;創造新物質的科學。所以,化學,如同數學、物理一樣,就是一種學科,它不代表毒害與污染,同其他自然學科一樣,為現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人類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是它太低調,低調得你要麼忘了它的存在,要麼誤解了它的本來面目。

所以,我今天寫的這些,就是想讓你看看化學原本的面目。

化學,貢獻了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別告訴我你沒穿過合成纖維製成的衣服,「的確良」是滌綸,人造羊毛是腈綸,(部分)絲襪用的錦綸。即便是羊毛與棉花的衣服,也需要化學處理來改進性質。衣服上畫的不管是海綿寶寶還是鋼鐵俠,都離不開各種合成染料。衣服髒了,是不是要用洗衣粉洗衣液?那就離不開表面活性劑。

你更不知道的是,一個工廠生產的合成纖維可以相當於數萬公頃農田所生產的棉、麻等天然纖維,它解放了多少土地去生產糧食。

食物也能和化學沾上關係?是的,而且關係大了。

化肥、農藥與植物生長調節劑有效地改善了糧食的產量,化肥的增產作用達到40%~60%,解決了數以億計人的溫飽問題。

這是吃,我們再來看喝。城市中能供應乾淨的自來水,除了層層過濾,最終要感謝氯氣與臭氧的對水的殺菌處理。

硅酸鹽結構的磚瓦加上鋼筋混凝土,構成了你住房的框架。各種美觀實用的裝飾以及隔音、隔熱、防潮、防腐材料讓你的居住更加舒適。烤瓷塗料讓牆壁更平整,清油塗料讓傢具更光鮮。冰箱、電視、空調,離不開塑料外殼的精美包裝。

開個車出門兜風總跟化學沒關了吧?

那看看油箱里的汽油,那是石油化工產業的重要產物。

請看看轉動的輪胎,那些橡膠是高度交聯的高分子。

請看看鉛蓄電池,那是精心設計的氧化還原反應池。

再看看安全氣囊,那裡的氣體發生劑疊氮化鈉關鍵時刻能救你的命。

最為可笑的是,以法蘭琳卡為代表的化妝品產業,嚴重依賴於合成化學品,本身經營的產品就屬於日用化學品,反過來還要去恨化學?有人說他們公司宣稱產品成分都是天然產物,我只能呵呵。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些企業是不是養上或者購買大量的花草樹木?然後還要將所謂的有效成分在成分極其複雜的植物體中提取出來?要是這麼生產的話還不虧損簡直是企業中的奇蹟。所以,醒醒吧妹子們,你拍在臉上的化妝品,絕大部分的成分都是工廠反應釜里一鍋一鍋化學反應做出來的好吧。天然成分,即使有,含量也少的可憐。當然,不要認為,天然的就是好的,人工合成的就是有害的,阿斯匹林就是人工產的,治沒治好你的發燒?蛇毒蜂毒都是天然的呢,你敢拍在臉上嗎?

化學,與各行各業交織,甚至是一些行業的基礎。

有了以鋼鐵為主體的金屬材料,才有了現代的機械製造業、汽車工業、造船工業和飛機製造業。

有了硅基半導體材料,才有了電子計算機的誕生,人類生活才有了質的飛躍。

有了合成藥物,才有了面對疾病時的保障,進而極大提高了人類的平均壽命。

有了原煤、原油的化學精製,使人類可以有效利用這些能源,於是飛機能飛,汽車能跑,火電廠可以發電,千家萬戶能夠燈火通明。

化學,幾乎可以說只手將人類拉進了現代文明,我不知道這樣的一個學科,有什麼值得可恨。

過去、現在與將來的世界都離不開化學

從開始用火的原始社會,到使用各種人造物質的現代社會,人類都在享用化學成果。

以我國古代四大發明為例:造紙術、火藥、印刷術與指南針。前兩者是古代合成化學的典範,後兩者用到的油墨與磁性材料又間接地與化學相關。

那麼未來呢?

計算機領域的人肯定知道摩爾定律,也就是:大約每兩年,計算機晶元中晶體管的計算能力會翻一倍。但是,硅晶體管已經開始接近它的物理極限了。於是出現了碳納米管計算機,它可以在更小的尺度上排布更多的晶體管,很難想像,沒有在分子層次上對碳納米管的探究,人類就不知道如何提高計算機器件的性能。

再去看看能源,要不了多少年,石油與煤炭都會消耗殆盡,人類只能尋求太陽能、核能等新型能源,那就離不開核化學與光電轉換材料的開發。

再去看看醫療,癌症、艾滋病等疾病的克服離不開新葯的研發;人造器官等組織工程材料又離不開性能更優異材料的;對於疾病的早期診斷、致病機理的研究離不開分析化學手段的進步。

對化學化工企業的誤解

提到IT企業,你聯想到的,是讓你連接世界的電腦手機;提到汽車企業,你聯想到的,是讓你風馳電掣的賓士寶馬;提到化工企業,你聯想到的又是什麼?是黝黑的煙囪,刺鼻的污水?還是可怕的爆炸?恐怕沒有一樣是一種正面的形象。

你不知道的是,化工企業,為了整個人類的福祉,產生過多少改變過這個世界的發明。

德國著名化工企業拜耳公司,於1889年推出了解熱鎮痛藥物阿斯匹林,至今在醫藥界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你感冒發燒才不用愁。發明的聚氨酯,廣泛用於泡沫塑料、避孕套的生產。發明的聚碳酸酯,廣泛用於水杯、光碟等塑料產品的製造。

還有我在專欄文章「合併的杜邦與陶氏:我們改變過你的生活zhihu.com 的頁面」說過的例子:

陶氏化學發明的聚偏二氯乙烯,才有了讓火腿腸風味不減的包裝皮,發明的聚苯乙烯擠塑隔熱板,為全世界的建築節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杜邦公司發明的尼龍,讓女士穿上了美麗的絲襪;發明的氨綸,才有了你性感的泳衣;發明了Teflon,才有了不粘鍋的塗層與防水的面料;發明的Kevlar纖維,成為了防彈背心、飛機雷達罩、消防服、宇航服的重要組成部分,曾7次漫步太空的美國NASA宇航員Scott Parazynski曾經說過,「如果沒有Kevlar的存在,這(漫步太空)會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這還僅僅是化工企業的冰山一角。

我不知道,產生了這麼多劃時代發明的化工企業,以及與此息息相關的化學,有什麼值得可恨。

恨的應該是什麼?

可是,有人說,爆炸、污染、毒害都是化學化工生產帶來的啊,既然這樣,「恨化學」就是應該的啊。

我真為這種邏輯感到捉急。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菜刀能夠殺人,是不是就要恨鋼鐵?車禍也能死人,是不是就要恨汽車?百度、攜程現在正在興風作浪草菅人命,是不是就要恨互聯網?

如同任何一個行業中不規範的行為帶來的負面效果一樣,爆炸、污染、毒害的確是化學化工產業的負面效應。但是,這種負面效應,並不是這些產業必然會帶來的。如果監管得當、措施得當、企業具有較高的社會責任,那麼爆炸、污染、毒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所以,我們恨的,不應該是化學化工生產中,那些不按規範、不道德、不合法的行為以及實施這樣行為的人嗎?

這樣的黑鍋,請不要讓化學來背。

寫在最後

法國著名化學家 A.L.拉瓦錫早在1783年就提出:「生命是一個化學的過程」。現在稍有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體,其實本身就是在發生著無數複雜化學反應的物質混合體。從這個角度看,恨化學,就是在恨自己。

1997年,春晚小品《紅高粱模特隊》中,飾演農民模特隊隊長的趙本山曾經揶揄鄙視農民的城裡人范偉:「沒有普通勞動者的勞動,你還吃啥,穿啥,你還臭美啥!」

我想套用一下,並以此反問一下以梁靜茹為首的「恨化學」黨們,沒有化學,你還穿啥,用啥,你還臭美啥!


有人提到911撞世貿大樓,我也說一個:【鋼鐵比木材更不耐火】,當然前提是火災前鋼材和木材可以承受同樣荷載。

原因有四:

  • 一 450-500攝氏度的時候,鋼鐵基本喪失負載能力、失穩。木頭只要還沒燒光,在這個溫度還真能挺一下。

  • 二 鋼鐵的比熱容大概是0.5×10^3J/(kg·℃) ,干木頭的比熱容是2×10^3J/(kg·℃) ,即鋼鐵升溫速度是木頭的4倍。而且同樣的荷載,用的木頭比鋼材要多。如果考慮到木材一般含水,還要考慮水的比熱容和蒸發熱。木材的升溫就更慢了。

  • 三 鋼鐵的導熱率超好,是木材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在同樣的火焰下肯定比木材升溫快。

  • 四 注意前面的敘述,承受荷載的鋼鐵達到500攝氏度直接就掛了,不用燃燒。木材必須燒掉才能喪失負載能力。而燃燒是要靠氧氣的,外層木材有效地為內層木材隔絕了氧氣,所以木材必須一層層燒掉,不會一下子就燒跨。鋼鐵只要被火焰燎幾十秒就掛了。

這就是為什麼你能看到消防員在帶火的木屋架下面救人,卻沒人敢在赤紅的鋼樑下奔跑的緣故。911撞大樓一撞就倒,原因不是鋼鐵被點燃,而是航空燃油把鋼結構燒的失去了強度,所以被燒軟的中層就像麵條一樣癱軟下來,然後上層帶著動能撞到下半部分上,一舉摧垮了從未考慮動荷載的鋼結構大樓。你可以看這裡的第二張圖片:【圖集】911美國世貿大廈是這麼被撞毀的

這張圖直觀地告訴我們,只要直接被火焰燒灼,即便很小的火災也足夠讓鋼樑變成麵條。

有許多論文討論過木結構抗火設計,我貼一下:

重型暴露木結構防火設計概述

在美國,用木材來建造安全防火的建築已有一個多世紀的成功歷史。暴露在火焰中的木材將自然地形成一個阻燃碳化層,保護內部未燃燒的部分。在周圍溫度不斷上升的過程中,木材的機械性能還表現出若干優點。當被加熱時木材構件不會延展,能夠維持相當的剛度。其他類型的結構材料雖然被描述為加熱時不易燃燒,但它們在高溫下的變形可能破壞其他的結構元素而導致建築的倒塌。例如鋼材在高溫下剛度將降低,這可能會導致鋼柱和鋼樑的破壞。而木材構件因為內部未碳化的部分將維持其強度和剛度,建築使用者可以獲得一定的逃離時間,消防員和使用者可以與火災搏鬥而不必冒結構坍塌的危險。

在1800年,許多大型磨坊建築和它們內部的設備被大火毀壞,給保險公司帶來了巨大損失。為了減少類似的負擔,人們發展出了重型木構建造方法,利用大型木構件來減少尖銳的凸出邊緣以及建設過程產生的可能讓高溫空氣通過的縫隙。當暴露在火焰中時,木材表面將形成碳化層,這一碳化層可以防止構件內部受高溫侵襲。如果沒有外部的燃燒元素如氧氣、油料等的持續補充,碳化層就能使火焰自然熄滅。

【論文】重型木結構抗火設計方法介紹


但為什麼我們的常識是鐵比木抗火呢?

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使用的火焰很小,總熱量很低。在日常尺度下,鋼鐵熱導率高反而成了抗火的優點——火焰燒灼面積小於鋼鐵工具總面積,可以迅速把熱量傳導到其他部分散熱。

其次是鋼鐵的燃點的確比木材要高。在一般的火焰燒灼下,如果自己不燒起來,的確很難燒壞。而木材自己可能成為主要熱量的來源,被爐灶飄出的很小的火苗引發大火。(現代房屋內沒有舊式爐灶,用火的安全度要高的多,不再那麼擔心取暖和做飯的用火安全)

第三是我們日常使用的鋼鐵工具承受荷載較小,遠不能接近鋼鐵的極限受力,比如鐵鍋只需要承受幾斤菜肴的重力即可。所以即便燒到赤紅,一般也能滿足我們的需求。

這三個原因綜合作用,製造了「鋼鐵比木頭耐火」的「常識」。而建築的體量要比我們日常使用的工具大1-2個數量級,這10-100倍的差距就會導致「常識」被顛覆。但只要你理解了其中的物理原理,【木頭比鋼材更抗火災】的事實就會像【鋼鐵比木頭更適合造大船】一樣直觀。

其實除了火焰之外,大多數物理現象隨著尺度的增加,都會出現量變——質變的躍升,不能簡單地用小尺度模型來套用。最直觀的原因就是體積隨尺度增加以三次方增長,表面積只以兩次方增長,所以會出現變化。我前幾天在一顆直徑 30 公里的中子星撞上大犬座 VY 那麼大的岩質星球會發生什麼?這個問題里提過這個問題:

我們日常生活中考慮物理問題,默認是忽略萬有引力的,因為萬有引力常數實在太小。但是,萬有引力這個東西,一方面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另一方面和質量成正比。質量=密度x體積。體積是尺度的三次方,如果物體的密度不變的話,一個物理體系的尺度增加10倍,其中各個物體的體積就是原來的1000倍,距離的平方變成原來的100倍——1000/100=10,即萬有引力相對其他效應增加10倍。尺度越大,萬有引力的效應越明顯,即便對於非常稀薄的低密度物質也一樣。

所以,兩塊石頭之間不會互相吸引繞行,地球和月亮就被引力鎖在一起。普通石頭可以奇形怪狀,直徑到了上千公里就必定是球形——在引力作用下收縮在一起。等到尺度的數量級進一步增加,這堆石頭(氣體也一樣)收縮成一個緊密小球的趨勢將更強烈,會變成白矮星中子星乃至導致時空斷裂的黑洞。你設想中的像土星軌道那樣大的「岩石行星」必定早就收縮為一個黑洞了。

為了避免模型和具體工程的類似差異,流體力學裡有一個雷諾數的概念。其他學科應該也有類似的參數。具體到熱力學方面,我不太懂,就不亂說了。

補充1:

木製摩天大樓的崛起

在受力要求不嚴苛的時候,還是有木製高樓的

補充2:

評論里有人問為何不用木頭和大理石替代鋼材,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我在:

在同濟大學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 馬前卒的回答

這個問題里談過工程師的職責:

最後呢,我建議所有非工科的同學,花上幾個月時間去了解一門實用工程技術,看一個工程實例。土木工程也行,機械工程也行,化工電子都可以。因為工程和科學的邏輯不太一樣。

我過去當設計員的時候,曾經向一個文科同學解釋我的工作。他問我:工程師是不是在上學和實習的時候學了很多種技術,然後根據客戶的需求,提供某一種。

我回答說:工程師的確在上學的時候學了很多技術,但更多的是學到了一個目錄,很多技術細節我們也要查。我們手邊有很多技術手冊和國家規範,還有設計範例。我們也是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的。

這個同學很奇怪,說:既然你們大部分問題也要邊查邊做,為什麼還要有專門的工程師呢?

我告訴他,工程師的用處不在於背下許多技術數據,雖然我們的確要背一些數據。但是這些真正要死記硬背的數據任何人花幾個星期都能背下來。我們主要的工作是妥協,在各個看起來指標之間妥協。有的地方你要耐久,就沒法有非常突出的效率,要高效率,可能就沒法控制產品的穩定性,要穩定,可能就要配很貴的技術工人。什麼都要,那這個工程你肯定造不起。所以,我們就是在各個使用性能之間妥協,在不同系統的技術指標之間妥協,在成本和所有的功能之間妥協。在人和機器之間妥協。我們肯定找不到所有指標都理想化的方案,但我們試圖提供相對最適合你的方案。

這就是工程和科學的區別。科學家研究了許多東西,但實際負責建造和維護社會的,是工程師和具體的管理人員。各個行業之間隔行如隔山,但在妥協精神這一點上,所有的技術人員都是一樣的。我希望各位去了解一門工程技術,不是讓大家去兼職當工程師,就是讓大家體會這個工業社會必不可少的妥協精神。討論社會問題的時候不會抓住事情的一個方面走極端。

即我們這個行當的核心不是知道什麼防火,什麼耐壓。而是在各種材料、各種施工方案之間找平衡,儘可能滿足大多數需求——但絕不是滿足所有需求;規避儘可能多的風險——但絕不是消滅所有風險。大理石和木頭在特定條件下或許比鋼材耐火,但其他工作指標差的太遠,所以現在建築主要的受力骨架一般還是靠鋼材或者鋼筋混凝土。我在東華大學演講:房子培育愛情裡面指出過這個問題,歡迎大家去看,去轉載。

補充3:

就著這幾天的月食說一個小事情,日食的頻率遠高於月食。只是因為日食覆蓋地區窄,月食一旦發生就能讓半個地球看見,所以月食貌似比日食常見。

惡搞補充4:

評論里那些因為911配圖鏈接里的文字大發感慨的朋友,我給你們介紹一個更神奇的鏈接:
試從中醫角度解讀911事件是騙局


相關話題:

如果集合全世界的力量,造一座山,這座山能造多高? - 馬前卒的回答

如何優雅地破壞鋼筋? - 馬前卒的回答

同為流體,為什麼海水不會像空氣產生熱帶風暴一樣在大洋里產生「熱帶水暴」? - 馬前卒的回答


1)每一個去買賣東西的人的心裡都存在一種價值判斷。感覺可以買得便宜了才買,可以賣得貴了才賣。這才是一個市場的核心動力。然而,總有大量隨便買賣根本不看價值的人,(要麼忽略要麼對價值毫無概念),不斷地把那些多餘價值犧牲掉,白送給其他人。這才能讓一個零合遊戲變成一個有盈利機會的(值得玩的)遊戲。

2)隨機買賣的那些人(大多數玩家),一點都不重要。根本影響不到東西的真實價值。偶爾出現一大批人都一樣看待價值,(都去買,都去賣),才值得關注。但是很少發生,也隨機。有可能對自己有額外損害,也一樣有可能對自己有額外利益。基本上,可以完全忽略、直接排除這些信息的說明度以及市場影響。如何去排除才是重點。

3)真正的穩定盈利依賴於什麼?要利用那些對價值很敏感的買賣者。這才是最真實的信息,影響到真實價格變化(核心長期變化)。得把他們的信息挖掘出來才對。人家每一個交易也都是一種高質量信息。只要確定人家的質量,判斷是否有效,跟著人家進行自己的交易就夠了。主要問題是怎麼確定人家交易的質量?

4)每一個「趨勢」過程中存在多個步驟(多個交易者)。最開始創造趨勢的那個人,盈利最大。誰速度最快,發現並跟上,利潤也很多(依次多)。速度慢一點的,但是判斷力更准(模型更准),再次獲得盈利。就是這麼一個連鎖;一個比一個慢,又一個比一個準確。最後都得利。最後只剩下一些散散的買賣者跟著趨勢,對價值問題和速度問題都不熟悉。即使偶爾盈利了,還不如連鎖上層那些人每次站在前的利潤多。搶速度、槍準確預測度,永遠都重要。無法追求自己每次做到最快的,也沒必要。但是比大多數人反映快,已經夠了。慢一點,只要比大多數人準確,也很有價值。

5)對於長期利潤率,大眾買賣者是完全不理解的。完全隨機的額外利潤和額外損失也無所謂。只要平均利潤高於零(或者高於基本利息率,呵呵),就可以放心了。考慮風險也很重要,但是預測一個策略的長期利潤的重點在於技術。如果沒有自動化技術,絕對搞不過那些自動化的團隊。人家很熟悉所有信息的價值,(也許包括你自己的交易價值),他們倒底怕什麼?每次平均比你多一點利潤也就夠了。手動買賣東西,你偶爾才能做到第一搶者。但是人家每次保證學你做到第二?連續第二第三的利潤永遠高於「偶爾第一」的那一位的利潤。

6)什麼才是真正信息?解決這個問題才是真正交易水平呢。其實,每一個信息最後都融入到了市場價格。如果你沒有信息,然後去買賣東西?那是不是送錢給其他人?如果你的信息已經被市場所吸收,也一樣。如果你的信息的價值不靠譜,照樣是打醬油。要麼信息獲得比別人快,要麼信息量化得比別人好,否則都是白送錢。買買東西;偶爾贏了,偶爾輸了,難道沒考慮到人家的長期系統?長期當一個付費玩家也可以,開心就好。

7)最後,很多「普通人」不明白什麼才是價值。真的很少有人了解。就算這種人有特殊信息,往往想不到其他「非普通人」的團隊的信息量。也總是低估那些團隊對你這個信息的理解程度+反應速度。一把這個信息利用起來(放到市場),就算沒有其他人已經知道,也很快就知道了呢。他們掛出來的價格都是等著你來槍。去買去賣都是把信息送給人家。一次又一次感覺不到那些團隊的存在,可這正是他們最陰險大之處,最強大的表現。意識到他們的存在才對。


1,安吉白茶並不是白茶是綠茶,

大紅袍不是紅茶是青茶(烏龍茶)

鐵觀音不是綠茶是青茶(烏龍茶)

君山銀針不是白茶,是黃茶。

2,毛尖茶並不一定是綠茶,也可能是黃茶(溈山毛尖)

3,紅茶的英文不是Red tea是black tea,那黑茶呢,黑茶是dark tea

4,茶葉並不是越嫩越早越好

5,茶泡沫並不是髒東西

6、洞庭碧螺春的產地不是湖南洞庭湖,而是江蘇洞庭山,湖南洞庭湖產的是君山銀針。

7、花茶不是花越多越好,畢竟是茶不是花。

以下內容較長,比較枯燥,大家可以直接去點贊了~

1, 首先中國的六大茶類——黃 綠 黑 白 青 紅 主要是根據加工工藝和發酵程度來分的,並不是根據茶葉顏色來區分的。安吉白茶是用綠茶的加工工序,殺青,揉捻,乾燥加工製作完成的,其風味特徵屬於綠茶,只是由於其鮮葉是從安吉縣白化後的茶樹上採摘下來的,泡開後葉白脈綠,所以叫安吉白茶。

同樣的,大紅袍得名是因為一個秀才進京趕考,在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病倒了,方丈用茶葉把秀才治好了,然後秀才繼續上路,考上了狀元回來時,給那幾棵茶樹披上他的大紅色的袍子,所以得名大紅袍,其實他的加工製作手法屬於青茶,也就是烏龍茶。同理鐵觀音也是如此。

而君山銀針由於其特有的悶黃工藝,而屬於黃茶,銀針只是用來形容他的芽頭的細嫩。

2, 大家都知道,信陽毛尖,都勻毛尖是綠茶,但是並不是所有毛尖都是綠茶,比如溈山毛尖就是黃茶。

3, 紅茶出口到歐洲的時候,由於歐洲人喜歡高香,滋味濃厚,所以加進去的茶葉比較多,泡出來的湯色比較重,就被稱作bleck tea,當真正的黑茶來的時候能,只能用更黑的dark tea來形容啦。

4, 茶葉並不是越嫩越早越好,首先只有綠茶才會有明前茶的說法,也就是說只有綠茶才能說越嫩越好,烏龍茶,黑茶什麼的都是要等到葉子長大後才能採的,這樣子葉子中內涵物質豐富,才能做出合適的口感。而綠茶中也不是越早越好,也是需要芽頭長到一定程度才採摘的,不然會沒有味道的。

5, 大家在泡茶,特別是在泡紅茶,烏龍的時候,會有泡沫,這個茶泡沫有說是農藥,有說是臟。其實真正的茶泡沫主要是由茶皂素引起的,而茶皂素有阻礙胰脂肪酶活性的作用。

6, 這個嘛,碧螺春產自蘇州洞庭山,在今蘇州吳中區,是在太湖邊上,其獨有的茶果兼作,聞名於茶界。而在湖南洞庭湖有座君山,上面產的是上面咱們提到過的君山銀針。

7, 茉莉花茶大家可能都喝過,在茉莉花茶中是不允許出現花瓣的,在好的茉莉花茶中花瓣都在精製加工環節被撿出去啦,最好的茉莉花茶號稱九窨九制,就是將茉莉花與茶葉充分混合,茶葉吸取茉莉花香氣後,將茉莉花撿出去,然後進行下次窨制,一共重複九次。所以頂級的茉莉花茶還是很好喝的。

——————兩小時更新————————

知友補充:英語里也是有red tea的,別名Rooibos,又稱南非茶或博士茶,是一種生長在南非開普敦的豆科植物所制。

其他知識另見

你所在的行業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趣事?——上海茶業交易中心

最後,大家一起玩耍啊~


推薦閱讀:

TAG:科普 | 生活常識 | 專業知識 | 科普知識 | 反直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