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上海大批實體店受網店擠壓關門?
上海大批實體店受網店擠壓關門:租金漲利潤不漲
相關問題:
如何看待關於淘寶等電商的發展會導致大範圍失業的言論?
怎麼看待「淘寶不死,中國不富」這個觀點?
大批實體店倒閉是現實情況,平時逛街去淮海中路走走,這條以前的上海三大商業街,從茂名路到雁盪路這段蕭條的程度讓人覺得走到了底特律。但實體店關閉的原因,是不是因為「實體店受網店擠壓關門」,值得商榷。
先說結論,實體店關門受網上擠壓只是一部分,還有至少兩大原因也是主要因素:
(1)上海商業地產的供應過剩;
(2)零售商業模式的升級導致老的零售商業被淘汰下來;
因為網購已經被討論的比較透徹了,在這裡我想多談談商業地產和零售模式的變化。
一、商業地產
在過去,大陸商業地產的主流是傳統百貨公司和小商品城,外加沿馬路的沿街商鋪。包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真正稱得上shopping mall的項目屈指可數。2009年之後,中國大陸才進入商業地產的高速發展期,一個個大型城市綜合體建立起來。shopping mall越來越多,到2013年月星環球港開張達到了上海主城區造mall運動的高潮。
商業地產供應過剩,而消費者還是只有這點。商鋪供應過剩往往帶來小商業投資過剩,商業地產運營商在早期會給予商戶很多優惠,而商戶會考慮到更好的位置和客流以及配套(新的shopping mall)經常建在地鐵站上。從而造成其他商業的退租現象。
二、零售業態升級
其實這一點和shopping mall也有關,還要補充進來「便利店」和「專門店」的因素。下圖引自《
基於多維度視角的零售業態變遷分析——以中國和日本為例》中對日本零售業態的研究,零售業態成長趨勢是從百貨店到連鎖經營,大型shopping mall、便利店、專門店組合的一個趨勢來發展的。
零售業態的升級進步嚴重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開始習慣工作日早晚去便利店採購,周末前往購物商場,享受一站式購物、超市、餐飲和電影的服務,而不再前往傳統商業圈。再加上網購產生的替代作用,消費者的需求越低。
以題主問題中給出的鏈接所提到的淮海中路某店鋪為例,由於傳統的商鋪業態面積在300~500平方米,物理上難以分割,很適合於老式的百貨業,但做便利店、精品店太大,和大賣場、shopping mall相比又太小,改做餐飲有很多政策限制,才導致了空鋪現象嚴重。就好比開發商樓盤的沿街商鋪,賣房時說的天花亂墜,成熟後也只是淪為便利店,水果鋪和低檔餐飲的天下。
那麼沿街商業是不是最落魄的商業地產呢?未必,有興趣的朋友應該去看看那些小商品城。好的位置只要有好的操盤手運作仍有機會,小產權小商品城的先天缺陷導致了這種商業地產模式的全面衰弱。
這是地產業態不再適合於現在的零售業態發展造成了,而非零售業已經被網購逼上了絕路。
最後做個擴展探討,那麼老城區的商鋪有沒有出路?個人認為還是有的,大家體會一下上海2014年開的最多的是什麼?各種甜品咖啡店。這是和消費者的需求是相符的。
參考文獻:
- 空置率上升網購衝擊 商業地產風險凸顯
- 基於多維度視角的零售業態變遷分析——以中國和日本為例
- 2015年中國零售業發展預測
- 談商業地產與上海樓市
1. 當初織布機的出現導致了大量農婦收入銳減,現在工業機器人的出現導致了大量初級工人下崗。時代巨輪的轉動造成了我們身邊人們工作狀態的變動。唏噓一下可以,他們不該死,該得到同情,但是該發生的,還是會發生。
2. 為什麼租金漲?是因為別人用更高的租金承租你的店鋪而且活下來了或者能賺錢,那麼你為什麼不能?能力差別,眼光優劣,手段高低,就別怪在租金上了。
3.如果大家都不賺錢而租金漲?房東也不是笨蛋啊,大家都關店了,新的高租金沒人來,他就沒收入了啊?無論是個體房東還是開發商,也不至於這也沒想到吧(當然,不排除個別人真沒想到,但是這肯定不是集體現象),所以,租金漲一定有租客承受的基礎。但是那些租客是不是原來的那批,就不好說了。
11月13日早上的統一回復更新 @徐奇森@張睿@涼涼@灰太狼@樓聽雨@張叔瑋 等等各位知友~~~~~~~~~~~~~~~~~~~~~~~~~~~~~~~~~~~~~~
感謝各位的關注。我把我的想法放在答案區,讓更多朋友看到吧。
我一直以為知乎上的答案應該是有事說事的,我的語氣比較冷靜,但是沒有鄙夷。說我利益相關的,和我非常親近的2個親叔叔都是下崗大軍,其中一位到現在還拿著千把塊,在18線小縣城過得比較艱苦,我父親和姑媽還需要時不時的接濟他。我太太經營的小店,2年前完蛋了,和淘寶不無關係,家中損失了30%的積蓄。我在房地產公司工作,領的是工資,我自己的生意,虧的是自己的錢。說我利益相關的,我不知道我屬於哪個利益方。
時代洪流,科技進步,不是我們唏噓一下能夠改變的。該來的一定會來,該死的一定會死。這個該死,不是活該,而是應該。當印第安人拿著長矛沖向持槍的美國軍隊,當甲午年毫無戰備的北洋水師遭遇裝備精良準備充分的日本艦隊,當年老體弱的前獅王被族群中年輕力壯的青年雄獅挑戰,當可以砸核桃的諾基亞碰到精巧智能的蘋果,該死的是誰?但是這妨礙我們尊重他們,同情他們么?
我言辭冷酷,但沒有鄙夷之意。如果知友們想聽聽情感安慰,悲慘身世,感同身受的話,不如打開電視看看選秀節目。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接受,反思。就比如說我太太的生活用品家居店經營不下去了,我們第一時間是看看我們關張了誰去頂上。結果是一對85後小夫妻開的桌游,當時我們腦子裡的想法不是怨天恨網,而是驚訝讚歎,然後進去好好的玩了一把。
也有知友在說劣幣驅逐良幣,至少在我的感受,過去這10年,5年,3年,我所經歷的實體店購物環境,商品,服務,銷售的素質,品牌啥的,是在往正面的方向走的。不知你的感受如何?
另外,吐槽一下,就我自己的觀察來說,現在的實體店是越來越多的,不信您回憶一下自己所在的城市裡陸續開業的購物中心,商場,超市,便利店,街鋪等等,當然關的也有,總體來說是開業的面積大於關閉的面積。至於咱要求開了店就不能關,那我們就說不到一塊兒了。這篇文章的標題是有問題的,不過題主的本意我估計並不是要看數字的變化,而是要看實體店和電商的關係,所以我就不改了。
11月16日的更新線~~~~~~~~~~~~~~~~~~~~~~~~~~~~~~~~~~~~~~~~~~~~~~~~~~~~~~~~
剛才聽到馬雲先生在聯合國最新的演講,很有感觸:
過去十五年,我常常說自己是一個瞎子騎在瞎老虎背上,不過那些騎在馬上的專家都失敗了,我們活了下來。因為我們考慮的是未來,我們相信未來。我們改變自己。我們從不抱怨別人。我在我的公寓里告訴團隊,我們必須證明自己,因為如果我們能成功,那中國80%的年輕人就都能夠成功。我們沒有有錢的父親,有權的叔叔,我們沒有從政府拿過一塊錢,沒有從銀行拿過一塊錢,我們從零開始。所以我必須努力工作,不僅是證明我們自己,也是證明我們這代人,證明互聯網的力量。這就是我想和年輕人分享的。
就像秘書長說的,今天的世界麻煩很多。今天世界上充滿了抱怨。我在20多歲的時候也抱怨。微軟、IBM、思科,他們是大企業而我們是無助的小公司,他們太大了。那時,我們也抱怨過。但是現在我不再抱怨了,因為我們也變成大傢伙之一了。我想告訴年輕人的是,如果大部分人都在抱怨,那就是機會所在。有些人選擇抱怨,而有些人選擇改變自己,幫助改變別人。機會就在那些被抱怨的地方。我永遠相信這點,我們也是這樣一步步走到今天。
以上,與諸君共勉。
這個鍋 電商背不動
生意其實和朝代更迭一樣,總有新的模式站起來,舊的模式倒下去
為什麼?
因為不符合時代潮流了
孫中山先生: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人類社會
那如果沒有這種大潮流存在呢?
豈不是我們還生活在原始社會或者封建社會?
或者現在有人說要帶我們走進奴隸社會
你願意么?
商業也是一樣,新的模式總會取代舊的模式
因為我們的社會總是在不斷進步
打車市場之前被計程車公司壟斷
服務差,體驗差等各種陋病
因為新的模式「滴滴」進入「攪局」
方便了消費者
卻侵佔了計程車的利益
卻遭到了計程車集團的抵制
那如果現在滴滴們關門了呢?
你覺得計程車會改善服務呢還是變本加厲呢(你看吧,滴滴都被我們干倒了)
社會很現實,落後就要挨打是不變的鐵律
市場很現實,不追隨經濟潮流就會被淘汰
----------------------------------------------分割線---------------------------------------------------
更多觀點可以讀下我的文章
90後創業,從零做到千萬的經驗和教訓 - 知乎專欄
什麼是「富人思維」? - 知乎
你在哪一刻體驗到了真正的貧富差距? - 知乎
怎樣做到年入15萬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你的第一桶金是如何賺到的? - 知乎
QQ聊天室為什麼關閉了? - 知乎
據說人被點贊多了就會開森
開森了就會比較容易說更多乾貨喲
上海閔行榮誼路134號,是我三年前花幾十萬給我媽轉下來的,開了一個小百貨商店。
經營三年來,初始每個月租金11400多,每年遞增10%。
2017年2月合同到期,地產商通知:續租漲租50%。
加之附近小區的外來人口大量被驅逐出上海,從去年到今年,傳言整個片區十萬外地人被驅逐。
現在用門可羅雀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十天後,我們就要撤租搬離上海了。逐年攀升的房租,逐漸減少的人口,消費緊縮,電商衝擊,每一樣都在擠壓傳統零售行業的生存空間。
不是實體經濟不行了,是我的實體經濟不行了,馬雲說得有道理,但是好在不光是我的實體經濟不行了,很多人的實體經濟一起都不行了。
不怨天尤人,既然被淘汰,就選擇涅槃重生。
以此紀念三年白乾的時光。
配圖與話題無關(^o^)/~
剛看了李彥宏的一個採訪,他有個觀點叫做:互聯網正在加速衝擊傳統行業。(也許字句不完全準確,但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都說現在是大數據時代,是移動互聯時代,傳統行業假如無法把握因為消費者消費行為的轉變而導致的現金流量渠道的轉變,就會被淘汰。所以淘寶活了,實體店死了。
曾經的沃爾瑪,全球零售業第一,如今也在苦苦轉型,尋找O2O的渠道。更可怕的是很多傳統行業還沒有認識到互聯網對消費者的改變。
線上消費,或者說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實體店來說,是一種機會。假如一家超市擁有互聯網思維,基於此來轉變經營模式,就會自然而然的成功。這種成功不是戰勝競爭對手,而是競爭對手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被淘汰了,只剩下還活著的這家超市,所以它成功了。
更典型的例子,比如瑞星殺毒。它在收費的時候,360突然提供免費殺毒服務,給整個殺毒行業帶了巨大衝擊。360為什麼能做到這樣?因為它根本不用靠殺毒軟體賺錢!360殺毒免費首先給360帶來巨大裝機量,然後360基於用戶基礎退出搜過引擎、app等等產品,一步步引導和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達到盈利的目的。
今年很火的兩個關鍵詞:互聯網思維,大數據時代。
實體店的倒閉,電子商務的興起,其實只是一個開始。因為由於國情,電子商務對中國傳統行業的衝擊開始時間已經被大大推遲了。我這裡所說的傳統行業,是指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醫療、教育等等。
今天聽說了一個新的消息,明年我國將開放部分藥品的網售渠道,甚至是處方葯。我們可以想像以後買葯就像網購買衣服一樣便捷,我們線上挂號,線上視頻問診,那麼線下的醫療行業必然會受到影響。
同樣,微信、QQ這些社交軟體的發展,也在衝擊著通信行業。未來是個流量為王的時代。
當然,這並不代表電子商務會完全取代實體店。比如,上述的醫院,因為我們總不能在線上做手術。
由此可見,傳統行業有著電子商務不能複製的優勢,同樣電子商務也是如此。
李彥宏在採訪時說,現在的互聯網產品經理正在一個「T」字路口,要麼往左要麼往右。往左就是深入搞互聯網技術,成為技術型人才,往右就是涉入傳統行業,尋找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整合。
實體店同樣如此。要麼往左深入行業,尋找線下行業資源整合,要麼往右,做O2O。原地徘徊的,早晚被拍死在沙灘上。
看到實體店倒閉,有些人認為是危機,有些人則能看到時代的趨勢,把握機遇謀求轉型。
有一句話說的好,可怕是你甚至不知道競爭對手是誰,就已經死了。論硬體,小米手機比不上諾基亞,摩托羅拉,但是前者風生水起,後者苟延殘喘,就是因為他們的競爭對手不是彼此,而是這個時代的轉型。
09年李開復在做一次講座的時候就提到了智能手機對未來的改變。在那個手機剛剛連通網路的時代,李開復設想:未來我們的手機可以實現語音識別,比如叫語音助手。我對著這個助手說「去最近的酒店」,它就能給我提供酒店名稱,路線等信息。我還可以手機拍照直接上傳到社交平台,跟大家分享我此時此刻的狀態,照片照的不好看,我還可以找個軟體給它修一修。智能手機一定會降價,到時候大家人手一台智能手機,這個時代就改變了。
如今我們回頭看,僅僅四五年,上述預言的,這個時代都實現了。
前瞻者,智也。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天地慈悲尚且如此,社會變革更不可避免血淚。國企改革的時候,大批工人下崗,千萬家庭一夜間失去了經濟來源,民怨四起。但是遠瞻的領導者已經看到改革十年後、二十年後的今天,甚至是九十年、一百年後的明天。
電商對服裝行業,手機行業,家電行業,美容化妝品,還有一些其他的標準化的產品,影響真的是太大了。未來實體店真的是會越來難做,這其中的原因是房租實在是太高了,以深圳為例,臨街店鋪大部分的轉讓費十萬以上是便宜的,稍微地段好一點的店鋪,每月的租金都在1-2萬
以服裝為例,現在的服裝過剩是人盡皆知,滿大街的女裝,許多服裝店都在打折,促銷,而現在的服裝的拿貨價很高了,賣高價行不行呢?不行啊,過來和你講價,100元的直接還價50元,你愛賣不賣,反正不賣到處都有,心在滴血呀。未來電商真的是會顛復很多行業,特別是4G技術如果再普及的話,很多以前不敢想的事物絕對會如雨後春筍。
實體店價格高,服務差,當然去買網店。
實體店倒閉沒人租了,租金自然下降,商家利潤空間就在提高。
網店交易量大,電商平台必然增加分成(不知道術語是什麼,就叫分成吧),網店利潤下降。
網店交易量大,國家稅收遭到損失(不交稅),必然招致國家的監管,
網店 利潤下降。
所以,都是自由市場經濟,沒什麼值不值得同情,只有最適合,沒有該不該
隨便說幾句吧,以下為個人體驗和觀點。主要針對報道的租金上漲而言。要看網路部分請下來看加黑斜體下劃線。。。。。
現在的商場,以商戶的盈利而言,除了一些高利潤高銷售的品牌,更多的只是微微盈利,甚至處於虧損狀態,而為什麼你們看到商場基本上總是招滿的呢?
因為總有新人入場,他們不知道深淺,手裡有著一定的資金,然後聽說或者看到某些品牌在商場很賺錢,於是自己也進去,實際商場簽合同基本是一次簽一年,租金的話各地方式不一樣,在北京基本是付4個月租金,當然說法不一樣,押一付三,押二付二,押三付一,運氣好得商戶,進來之後就有利潤,然後能一直維持著,而一些商戶進來之後,基本就是虧損,虧損了一個季度,這時候也不能說撤就撤啊,裝修費用少得幾萬,多的幾十萬,咬咬牙再堅持,堅持的好的見到了效果,那也就堅持下去,再虧損,也就撤了。實際上由於各種商品的不同,銷售分淡旺季,旺季的時候賺錢貼補淡季,一年下來略有盈餘,這也就是商場的各類小商戶們的想法。但是一年下來,只要你沒倒閉,那某些商場的租金就又要上漲了,少的上漲5%,某些喪心病狂的商場是10%甚至更高,直接說吧,北京北站上面的那個商場,五樓沒什麼人的一個門寬4米左右的店鋪一個月租金是15萬,這還是友情價,這個價格商戶每天銷售額低於12000元都是虧損。這是小商戶而言。
實際上,商場租金高不高,那是相對的,關鍵看商戶每天能出多少銷售額,如果是做房產的,就算一天租金30萬,但它一天能賣出100套房,北京的房價那就是3億以上的銷售額,那對它們來說那租金也不算貴。而你把這個位置給一個賣麻辣燙的,就算一天只要300元,他銷售額才1000元,扣完開支只是保本,他還是覺得高。
以上以北京北站樓上商場為例,即使日客流量為北京數一數二的商場(火車站那種只是人來人往就不要算了,提著行李趕火車和坐地鐵上下班的人消費能力還是不一樣的),實際三樓以上也空出了不少商鋪,商場的頂樓基本都是做餐飲或者影院這些剛需的客戶。
商戶的租金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而商場的胃口是無限大的,能承受這麼高租金的商戶畢竟是少數,而且現在大型的超市如永輝之類內部就包含了低端的服裝鞋帽日用品消費,基本在超市就能買到,最後能活下來的只有大商戶罷了。
最後,再談一下網店的問題,現在品牌管理產品就是那麼幾種,大品牌的只放實體店不給網店,或者產品上分類,網店上給低端產品走量,實體店給好看高端最新的產品出利潤。如果線上線下不分,最後吃虧的還是品牌經營者, 網店的低價狂歡已經過去了,即使消費者覺得網上價格很低,對於品牌商而言,實際銷售產品基本還是50%以上的利潤,因為天貓有扣點機制,虧錢做是做不下去的,真正的低價反而還是在C店,因為C店的營銷成本還是低很多,而且很多新店為了出銷量,一樣銷售同樣產品,C店價格會比天貓低很多。
所以網店倒逼實體,基本是品牌沒管理好,線上線下沒區分,消費者對該品牌沒有忠誠度並不是非買你不可,還有其他的替代品,如蘋果而言,如果線上比實體價格低一截,那照樣會把實體店逼的倒逼。
花了差不多一個小時,鑒於知乎上有熟人,還是匿了。
唉,做服裝行業實體的說起這些一把鼻涕一把淚,電商衝擊受害最嚴重的鞋服行業要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如果以2010年為界,這四年間,鞋服行業類門店銷售額至少縮水30%,並且繼續下滑之勢,原來賺大錢的店鋪勉強維持,原來能維持的全部虧損,能關的全部關掉了,關不掉的持續掉血。實體店的租金費用不會降,但是銷售額持續下滑,撐不下去的只好被淘汰。
這些年來,大家都能見到的現象:
1、各品牌持續的關店潮;
2、鞋服行業業績持續下滑;
3、實體店持續改朝換代,原來品牌鞋服店慢慢被手機店、珠寶店、融資貸款等電商替代性較低的連鎖店取代;
4、剩下的實體店慢慢滑向網購展廳的邊緣;
5、實體店員工越來越少;
6、實體店折扣和毛利率受電商衝擊越來越低,已至邊緣;
7、鞋服行業顧客的品牌意識越來越低,一大批山寨二三線原創品牌崛起,原來的一二線品牌價值被嚴重稀釋,原來的三線品牌死掉一大批;
8、各品牌各公司都試圖轉型做電商,但是轉型困難重重,良莠不齊,成敗一把鼻涕一把淚;
9、原來的百貨商場大量倒閉,存活的百貨業態向綜合業態轉變。
我是農村的,可能我的回答對不起題主。從我從事的農資行業來看,比如這樣的網購這樣形式的衝擊對我來說早已司空見慣。
以前這邊做生意的人印點傳頁都不捨得,大都是店面一開坐等上門,店面玻璃都不擦的。
第一次改變是村裡的一個小量販,乾淨整潔,僱人管店。 後來村裡面的店才開始嘗試僱人。
第二次改變是浙商服裝店,規矩,貨多,體驗比較好,火爆一時。
第三次改變大型商超開業,以及鄉村小型超市遍地開花。直接把集市菜類生意擠垮。
第四次改變本土連鎖開啟,完善的管理與壓榨員工的能力,很厲害!
整個鎮上店面數量: 10 50 300 700
整個鎮上房租:800 2000 7000 15000
店鋪日最高營業額:3000 8000 30000 200000
以上都是基本零售店鋪。前幾年的數據都是問我親戚得出的。最後一個我是知道的。
房租上漲的最大缺點就是,年輕人試錯能力沒有了,做加盟商出方案,會悶聲發大財
除了前面的詳細分析,針對淮海路,還有其狗血原因。上海主要商業鋪面的房東大都是國企。其負責人如果降租,會擔上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所以他們不顧市場年年漲租,租不出去反而沒有責任。
這是社會的發展,如同大自然之規律一樣!不順應時代的發展,定會被時代所淘汰
針對實體店關門大潮,我看到很多人怪電子商務或者房東,其實都怪錯了。要怪,只能怪自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被時代所淘汰~~
賣煤油燈的怪愛迪生!
賣馬車的怪生產自行車的!
……
想想都覺得好笑!
基於中國現在的實體店成本來說,只能是該死的同情了。
那麼高的房租推高的地租,盤剝了商家大筆的核心利益,同時大佬通過關係攻堅和資本運作來降低均攤成本。你二十平的店和二十萬平的店平均成本比哪個高?
最終造成的是小的死絕留下大的去和官方要奶吃。
二次階級固化,市場格局僵硬,財務行政集權就這樣完成了。
其他的因素根本不重要。每平米加價一塊租金一天,可以看看倒閉的有多少。
中國房地產才是實業最大的問題,別人的錢是賺來的,唯獨這行,是大風吹來的還有黨國爸爸給的。
不匿名難道我還能談笑風生?這不是網店的問題,網店的成本並不低。
這是房地產的問題,房價暴漲帶動租金暴漲,直接吃掉了零售實體店的利潤空間。
補充:至於未來,我認為實體零售商還是有機會的。電商不是零售的全部,而只是所有零售渠道的一種或者說補充。
首先,電商對實體店衝擊最厲害的是價格,但根據我對一家自營護膚產品店鋪的測算,在「租金合理」的情況下,實體店保持在30%的毛利,是可以健康的生存下去的,而且,隨著電商的成本增加,電商如果保持不了30%的毛利(我能說現在很多淘寶店在虧本賺吆喝嗎),也是無法在線上持久生存的。那時候,大家的售價基本是相當的,你會選擇在哪裡購買?
其次,零售並不是簡單的買賣,涉及到更深層次的服務、社交等社會化的體驗,約女神去逛街會被約女神去淘寶替代嗎?店主跟回頭的客人聊些家長里短,什麼張家的狗要送人,幫忙問問其他客人要不要,這些也不是淘寶可以替代的。所以,如何讓自己的零售店鋪從冰冷冷的歡迎光臨進化到充滿社交因素和社會化的體驗,是現在遇到困境的實體零售商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最後,從這次雙十一來看,在線上,贏者通吃的現象特別明顯,一個優衣庫的銷售額,可能排名靠後的100個品牌加起來都比不過。難道市場上不需要這100個品牌?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同時,淘品牌在排行榜中的持續沒落,也在佐證沒有線下的發展,單獨線上的發展也不會持久。線下的零售商現在非常重視電商渠道,但是專註電商的是不是低估了線下零售商的實力?這應該是線上品牌最應該思考的問題。不大懂經濟,我就隨便說說: 網店不用付租金,成本就低,售價就低,客人買著就爽,網店自己也爽,房東房子租不出去,會降價,減輕房地產的壓力,租金下降到合理的位置時,像餐飲,咖啡館,健身,體驗店,電影院等更應該進駐商業街的店鋪就會進駐商業街,留下來的實體店也會更加努力地構建自己的特色,商業街整體逼格提升,於是整個市場良性循環----資金會流向它更應該在的地方.
現在網上一堆嚷嚷網購摧毀實體經濟的,網購摧毀的其實是實體經濟里早就該淘汰的部分.其實就是90年代開始做實體店那幫人,除了打價格戰坑蒙拐騙啥也不會,跟不上時代的變化死活不轉型,在淘寶賣切糕的大學生都能火,他們不死誰死?
說到這裡想起北京中關村了,中關村規劃本意是搞成像中國的矽谷,都是IT行業的高新企業,結果一開始就被搞成了賣電腦的,最火的時候一個攤位的租金說出來都嚇死人,每次不懂行的人去海龍鼎好之類的地方簡直就是被騙的褲子都不剩了.這兩年怎麼樣? 不行了吧,本來就該如此----網上能訂貨我幹嘛跑到那個烏煙瘴氣的地方去.今年年初我為修電腦去了一趟鼎好,我他媽爽翻天了,什麼叫門可落雀啊,活該這下場.什麼叫正義戰勝邪惡? 這就叫正義戰勝邪惡.
//---------------------------------------------------------
恩,我還是補充一句吧,搞實體的也有很多好人,有些搞實體的老闆年紀也大了,很難適應現在的時代,有些經典的實體店倒了也很可惜.無奈時代不以善良與否作為前進依據.上海的情況我覺得和北京不同。
北京屬於有錢人多基本品物價並不高的那種類型。
上海屬於有錢人沒那麼多人工貴物價不比北京低的類型。
那幾大著名的購物街我已經幾年沒去過了,幾年前去的一次就覺得很蕭條。南京東路蕭條,四川北路蕭條。和小時候去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物價不能算貴,買過雙皮鞋,100,老牌子,非常老法的做工。質量還是很好的。
主要是一些老牌子是自有的店面,沒有租金壓力,能混日子。另外一些mall主要做不網購的人的生意,能維持吧。新店開不出的原因我覺得還是租金太貴,成本太高了沒法盈利。而且不是所有的店面都能做餐飲的。
這些現象的背後我覺得是上海轉型的問題。上海目前人工比較貴,地方也小,做製造業已經不行了。第三產業也到了不得不走高價高質的階段。最重要的是上海國有企業的力量一直很強大,導致整個城市創新很弱。死氣沉沉的感覺。過去炒房地產,現在房地產不景氣就沒辦法了。每年gdp增幅墊底也不著急的。完全不知道怎麼想的。
歸根結底,是想當長工的人太少了。
想當地主的人越來越多。
特別是經過互聯網的洗腦。
「人家馬雲不也屌絲起家的嘛,我也得做點什麼,說不定成為下一個馬雲」。
然後要做點什麼,怎麼做呢?想辦法當老闆啊。
所以這年頭,創業的,開店的猶如雨後春筍般剎都剎不住。實話實說老夫當年也做過這個事情,好歹保了個本賺了個零花錢。你們想啊,連老夫這樣的都下過海了,還有誰天天想著呆在岸上的?大家都想下海,游泳圈就那麼幾個,怎麼辦呢?當然排著隊一個個淹死給別人看啦。
整個社會眼界廣了,但是基礎卻不夠紮實。用大家都知道的詞來描述:浮躁。
或者直觀點說:整個社會底盤不穩,能站得住才怪。
實體店關門不是因為線上的原因,是因為房租越來越貴的原因,十幾個平米的店,2-3000租金做做可以過得很好,7-8000甚至上萬就只能做個死工資出來了,純為房東打工了。。。。。同樣價格同樣品質人們更願意去店裡買。所以幹掉小店的不是互聯網,而是租金。
房租太高,現在百貨商場裡面買衣服,除了短袖短褲,沒四位數你買得到什麼像樣的衣服?實體店也就優衣庫這種還能買買。包括食品也是的,線上線下價格差距太大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