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萊塢電影中平民英雄的身份通常是退伍軍人?


原因無非下面幾點。
第一,商業片的劇情容量有限,動作電影尤其有限,如果涉及一個單純的平民,那麼電影之中涉及的各類橋段,都必須要和這個平民有邏輯映射,這樣的話編劇需要大量的篇幅來為這個平民來設計背景,那麼節奏明快的動作片顯然是不可能出現這麼多敘述性的劇情的。退伍軍人相反可以做到。

第二,商業片是塑造整體,人物只是棋子。那麼編劇一般塑造人物不可能像文藝片那樣刻畫一個無比深刻的角色,那麼將角色本身"符號化"是編劇常常採用的方法。而且這個符號化,必須要要和觀眾有共鳴,除非是特殊情節的片子,人物的符號設定一定要觀眾熟知,並且這種符號設定要與情節有邏輯關係,否則會顯得無比違和。退伍軍人顯然是一種很簡便的選擇。就正如漫畫電影中"科技派"的主角或者反派,都是有錢人或者發明家的身份一樣。

第三,美國在80年代過後,有一種很奇怪的反向主流思潮,尤其是美國陷入幾次戰爭泥潭之後,"政客是流氓,商人是混賬,媒體是婊子,軍人卻聲望頗高。"所以,退伍軍人設置為英雄形象是政治很正確的事情,也會得到正面反饋。而為什麼非得退伍呢?平民和軍人兩個標籤合在一起更符合美國式英雄的審美。

第四,目前的美國動作片,題材一般都是政治陰謀,恐怖組織陰謀為主,退伍軍人這種設定顯得很有開放性,因為退伍軍人的設定屬於整個政界陰謀故事的第三視角,編劇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大。比如,這個人為什麼要退伍,僅這個都可以寫成一部片子。。

第五,動作片的元素無非是猛男,打鬥,辣妹,槍戰,追車,爆炸,基本上玩不出什麼新花樣,好萊塢審動作片劇本,連劇情都不看,只需要明確裡面有多少event就可以了。這種元素簡單而突出的電影類型,你不覺得退伍軍人顯得非常適合么?基本上所有元素,退伍軍人這種設定都是先天的,而且角色很簡單。


經常寫故事的人會發現設計人物背景實際上是個滿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有很多人必須設計背景,但這些背景很可能永遠不能成為字數輸出出來。

比如《火影忍者》里的宇智波鼬,是全篇動漫的暗線,精彩一生,也就抓他幾個點稍微描述了一下,但是人家的背景在宇智波滅族的時候就設計完了。

通常不準備做交叉伏筆設定的人就會圖省事,用這種萬金油的設定,比如你看到的很多開放設定的故事,男主角通常都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因為後期如果需要用哪個設定,通常前期就能一次性做好準備,這就像是你不管是想泡酸梅湯還是想泡咖啡,先燒一壺熱水總歸是對的。

上述是回答為什麼要用一些特殊身份的人做平民英雄。

下面回答為什麼不用普通平民身份。

答案當然是如果平民能做得到這些,他就不會埋沒在人群里成為平民了,這不合理,也不科學。


電影要有人看,要讓觀眾有帶入感,就必須有合理的人物塑造和設定,拍個重慶市委書記手刃俄國大力士你信嗎。。。

《虎膽龍威》呢。。。嗯。。警察貌似和軍人一樣都國家暴力機關成員

正常好萊塢動作片,英雄往往要殺人,而且是殺很多很多壞人,這就要求一個平民精通格鬥技、冷兵器、各種槍械、會設計機關、會飈車會開戰鬥機、能用超市材料做炸彈、還會拆核武器。那他的身份要麼是政府外勤工作人員要麼就是恐怖份子。如果電影題材不是科幻和超級英雄的話,除了這兩種其他職業能熟練掌握這些技能的?我想不出第三種合理的設定。。。


把平民英雄同退伍軍人聯繫起來同美國的尚武傳統有關,美國在西方國家裡算極右的,標榜家庭、榮譽感、道德感和團隊精神的價值觀,這些無一不同軍人的形象契合,美國曆次對外戰爭也一直宣揚其戰爭行為的正義性,軍人為國民幸福獻身為全人類的自由平等而戰的觀念深入人心,除去越戰時期,美國軍人的形象在美帝人民心中一直是崇高的。

舉個例子,某次觀看MLB比賽轉播,賽事開場前花了極大篇幅升國旗奏國歌軍人代表發言,這座城市歷次對外戰爭的榮譽軍人被邀請到現場,在場地正中接受全場觀眾的歡呼,那些身家千萬美元的球星畢恭畢敬地站在有的已經坐上輪椅的老頭老太太身後……這還是很尋常的一場比賽,整個環節在一個中國人看來太他媽的主旋律了,觀眾還不掀桌走人?但美國人是發自內心地向這些英雄表達敬意。於是感慨,美國這麼右翼還尚武的國家,沒變成法西斯,真是個奇蹟……

回到問題本身,在類似這種平民英雄電影里,主角定位成退伍軍人首先是那一身上天入地的好身手有符合邏輯的解釋,其二是在美國全民尚武擁軍的心態下會給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第三,退伍後鬱郁不得志的生活陡然大放光彩,為電影平添屌絲逆襲的戲劇波瀾,好萊塢最愛的套路。

英雄有時不止是神通廣大的耀眼光芒,必要時要有為眾生犧牲的聖徒精神。給任何職業強貼上英雄標籤都不妥,在商業社會裡有道德綁架之嫌,觀眾又渴望見到英雄怎麼辦?軍人這時就成了政治正確的上佳之選。


因為悲劇英雄的形象是一個ICON

尤其是強調身份認同
由火線死生、從崇尚兄弟之情的軍營到平常生活的身份認同的對比強烈

第一滴血、
老爺車、

還有一個黑白牛仔片,,一個退伍兵騎著沒訓練好的馬,被警長追殺


1.上過戰場 有足夠經驗 2. 服過役就帶上許多國家色彩 不是簡單的公民 對自己的國家更加了解 對國家的感情更強烈,這樣的人拯救國家,效果更佳


除了@顧扯淡 提到的人物設置合理性原因——當然,這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有就是一些作品訴求,什麼「反戰」「反政府」,這些人更能代表一些立場,如《第一滴血》。
就算主角是現役軍人、警察,他們所呈現的形象也並非「體制內」形象,用來反襯其睿智果斷的小人物也往往是那些傳統警察。
並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好萊塢的平民英雄代表的是美國人民,內地電影的英雄代表的只是人民警察。


變相徵兵 廣告 = =


服役是成為英雄的開端。去當兵就是要去成為英雄的。有些兵的故事比英雄還英雄,例如《最後的倖存者》中身中N槍還堅持把手中P226子彈打完的海豹猛男——這絕對不是臆造的小說,這是真事。


有正義感,有戰鬥經驗,還有機會得罪壞人,符合劇情需要。
為完成徵兵,激勵熱血小青年。


怎麼不考慮為什麼很多中國電視劇里主人公的父親多是退伍軍人


除了能力的因素以外,還有一個一個因素:退伍軍人對殺人和不殺人的理解比一般人有更加明確的決定能力。而且事後的責任追究(會被認為不那麼重)


退伍塑造平民形象,也不能憑空讓一人能上天入地,總得有點軍方背景吧。


網文小說主角也大量使用退役特種兵這種設定。追求一種讓觀眾信服的背景。
但是這種設定用的太多太爛 我現在看到這種設定就點叉


Support our troop


1、軍人具有當熱血英雄的本事,作為一個觀眾,你聽到軍人,第一感覺肯定是擒拿格鬥射擊樣樣精通,所以這樣一個背景,省去了很多需要交代的技能獲取;2、軍人本身就有一種英雄色彩;3、徵兵廣告效應,加深了你對軍人的崇拜。當然,我覺得第一點最重要。


只有中國武俠中的平民英雄才會掉入深谷,習得絕世武功。什麼身份都不重要了,小販、農民、流氓,只要巧了,掉進那個坑誰都能成英雄。
上面的老師說的基本上差不多了,我再補充一點,就是美國的徵兵文化,電影里把軍人塑造成英雄,大有「去當兵吧!說不定哪天你就能拯救全人類!」的意味。


因為普通人沒這麼牛,技能點沒點槍械精通、體質增強、強化閃避、強化速度、強化力量等等比較重要的地方


因為現役軍人都沒空。他們要配合退伍軍人的玩弄。


說點個人看法。
一個是美國需要英雄主義,這就是為啥美國有一麻袋的各種英雄。
二個是英雄一般都需要一定的背景和身份,即使是平民英雄。
三個可能是跟上世紀的退伍軍人維權留下來的文化傳統有關。


這個角色有很多的開發點啊。退伍軍人給人的印象就是力量,果斷,剛毅,這樣他在劇情中翻天覆地也符合邏輯。


因為現實生活就是這樣吧,比如美國大兵在火車上抓恐怖分子


因為劇情需要,哈哈。
看看國產電視劇,飛虎神鷹和獵鷹1949,美國式的個人英雄,哈哈我竟然把這3部電視劇全部看完了。不得了,很少看國產電視劇的。。。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文化 | 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