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鮮切花市場是什麼現狀?為什麼市面上很難找到一些傳統花卉的鮮切花?
市面上大多數的切花貌似都是國外的品種,比如百合、非洲菊、月季、康乃馨等等,而一些中國傳統花卉卻很難見到,比如芍藥等,木本的牡丹桂花梅花就更不用說了,制約的原因是什麼?切花市場的現狀是怎樣的?
謝邀。
中國的花店生存現狀是什麼樣的?基本沒有零售產業,主要靠婚慶用花獲得盈利。也就是說,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花卉的需求不大。(情人節等活動除外)有多少人在中國會在下班後在臨近的花店買一束唐菖蒲插在家裡?去朋友家做客的時候你是選擇手捧一束非洲菊還是拎著一袋子水果?這也是中國花卉市場的現狀。不要說斗南花卉市場有多麼先進的拍賣技術,有多大規模的交易市場,只要看看你身邊有多少人將買花當作日常活動就知道中國的鮮切花市場是什麼樣的現狀了。
我現在在荷蘭,再順便做一些對比,荷蘭的大多數城市都會有open market,一周兩到三次,在那時就會有很多的商販販賣花卉,切花,盆栽都有。我所看到的景象是顧客很多,賣家是經常會忙不過來的,每個攤位都有大量的鮮切花,(以唐菖蒲,月季,非洲菊,向日葵,繡球花為主)在這裡人們買花就像買水果蔬菜一樣習慣。很有意思的是在鮮切花的銷量與種類上,open market總是會比正常的花店更勝一籌。而一般的花店生意也是相當不錯的,在這裡人們從超市購物出來買一束向日葵是很常見的。單獨的住宅有自己的小花園很常見,住在公寓式的房子里也要把自己的陽台種滿鮮花。
現在才更新是打算放一些open market的花卉交易照片的,可是感覺自己好蠢啊。。5點的時候才去結果人家都快收攤了(但是價格超便宜,一大束花都只要5歐),唯一拍的照片還拍虛了。現在上面的圖是在超市裡的,基本這裡有一定規模的超市都會有這樣的攤位來賣花。如果看品種的話以菊花,月季居多。現在這個季節還有很多向日葵,我以前以為是因為有梵高的向日葵,(腦洞開大啦)後來發現只是單純的到季節了,在荷蘭這種常年多雨的地方抱著一大束的向日葵的話,感覺人都溫暖很多了呢。
現在才更新是打算放一些open market的花卉交易照片的,可是感覺自己好蠢啊。。5點的時候才去結果人家都快收攤了(但是價格超便宜,一大束花都只要5歐),唯一拍的照片還拍虛了。現在上面的圖是在超市裡的,基本這裡有一定規模的超市都會有這樣的攤位來賣花。如果看品種的話以菊花,月季居多。現在這個季節還有很多向日葵,我以前以為是因為有梵高的向日葵,(腦洞開大啦)後來發現只是單純的到季節了,在荷蘭這種常年多雨的地方抱著一大束的向日葵的話,感覺人都溫暖很多了呢。
我並不是說中國沒有這樣熱愛鮮花的人,只是這種行為還沒有成為一種習慣,或者說中國還沒有到達能這樣做的整體經濟水平。
在市場的角度上講,園藝產品的儲藏時間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所以通常會選擇銷量大的花卉進行售賣。在中國,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花卉,特別是鮮切花的市場沒有那麼大,人們要解決溫飽問題後才會考慮更深層次的享受。另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地域寬廣,大規模,大範圍的統一,一致的審美取向與愛好是很困難的。也就說在花卉的選擇上有地域性的差距,使花卉的貿易有一定的難度。
在討論第二個問題之前先放圖。
這些作品通常使用了月季,非洲菊,唐菖蒲(上圖那個),繡球作為主幹花,也就是我們在鮮切花市場上通常會看到的品種,(理論上講應該還有百合,卡特蘭,蝴蝶蘭等等)剛剛展示的是歐式插花作品,也是目前最為流行的風格。色彩或艷麗或典雅,以團簇型為主,通常使用比較對稱的設計。
這些作品通常使用了月季,非洲菊,唐菖蒲(上圖那個),繡球作為主幹花,也就是我們在鮮切花市場上通常會看到的品種,(理論上講應該還有百合,卡特蘭,蝴蝶蘭等等)剛剛展示的是歐式插花作品,也是目前最為流行的風格。色彩或艷麗或典雅,以團簇型為主,通常使用比較對稱的設計。
但是在中式插花和日式插花中,意境大於表象,那麼在需要的鮮切花品種上並沒有太強的普遍性而如今中國人在審美上非常願意向歐洲靠攏,歐式建築,裝潢層出不窮,也就使歐式插花成為了主流,暫且拋開技術層面的問題,買一束芍藥或者牡丹(。。。)插在家裡做裝飾無論怎麼看都不太可行。
而芍藥和牡丹的區別就在於芍藥為草本植物,牡丹為木本植物,不能說絕對,但是切花通常情況下用的都是草本植物,而木本植物用作盆栽為多。牡丹的栽培條件並不是很好達到(喜陰涼,濕熱),所以基本沒有做鮮切花的可能性。芍藥的最大制約應該就是市場。正如我上面的圖所看到的,從歐式的審美來說,基本沒有用芍藥做鮮切花生產進而進行插花作品的。也就對其大規模的進行生產與銷售造成了限制。
桂花與其做欣賞花卉,倒是不如做桂花糕來的實惠吧,(沒有別的意思的,真正的玫瑰還不是都做成了玫瑰醬和玫瑰精油。。留下了造型更優美的月季冒名頂替)桂花的特點是非常不適合當作切花或者盆栽欣賞的。這一點應該沒有人反駁的吧。
從我個人的審美來說,我非常希望能夠找尋到梅花插在家裡。但是大規模的工廠化生產就意味這不能有太多的不同點,而梅花的美正是在於它的遒勁美吧。四大切花(月季,菊花,香石竹即康乃馨,唐菖蒲即劍蘭)的主要特點就是易栽培,在一定的處理下可以達到四季供應,能達到產量上的需求。這些花卉既達到了市場上的需求的供應量,又能夠全年生產,那麼從業者們為什麼不選擇這些花卉呢(而且還很美)
至於中國古典審美和如今的歐式審美,我就舉一個例子吧,放兩張照片。張作霖張老最喜歡的墨蘭和如今最為人常見的卡特蘭。
至於一些花卉的植物學特點我就不多說了 @祝一鳴 已經講解的很詳細了,希望我的答案還算通俗易懂。。。沒有寫大綱直接寫的,盡量涵蓋了我目前想到的點了。以後可能還會不定期加入一些與荷蘭花卉市場的比較,人在這裡就不要浪費資源了,能盡量做的比較就要做到,如果各位有什麼關於園藝上的問題或者想了解荷蘭的園藝產品市場與園藝栽培技術,歡迎私信。
謝謝 @袁霖邀請!這個問題挺適合我的,我的一專是園藝,二專是經濟(玩票的),最近在準備考花卉方向的研究生。但時間較緊,不能一次答完,也難免有紕漏,所以不足之處歡迎打臉。
所謂打人先打臉,我先幫lz整理整理問題的描述。
1.品種,品種是不屬於植物自然分類系統的分類單位,屬於栽培學上的變異類型,在農作物和園藝植物中,通常把經過人工栽培及人工選擇而得到的有一定經濟價值的變異植物稱為品種。也就是說即使想鬱金香這樣的非我國傳統花卉,也有我國選育的品種,即使是菊花這樣的我國傳統花卉,也有外國選育的品種。當然大家也都懂了樓主的意思,但經常看見新聞、報紙等亂用,還是想糾正一下。至於描述,我們說中國傳統花卉就好了。
現代 《張秋海芍藥圖》 張秋海
這些都是芍藥的鮮切花
這些都是芍藥的鮮切花 梅花會較特殊點,在我國的文化里梅花是蒼勁古雅,疏枝橫斜,傲霜鬥雪,色、香、態俱佳。賞梅,對於花的關注也會相對較少,更多的是她整個態(包括花、枝,甚至是整個環境)的觀賞。所以梅花很少作為鮮切花,特別是很少和其它花搭配。梅花作為鮮切花也多是獨枝瓶插,講究一個意境。附我國十大傳統名花(我們當時花卉學考試還考來著):梅花、牡丹、菊花、蘭花、月季、杜鵑、茶花、荷花、桂花、水仙。
3.鮮切花。什麼花適合做鮮切花呢?我們先來看一下世界四大切花:月季、菊花、香石竹(即康乃馨)、唐菖蒲(即劍蘭)。
月季:原產我國,現代月季的栽培幾乎已遍及除熱帶和寒帶外的世界各地。月季對氣候、土壤的適應性強,我國各地均可栽培。切花月季品種,花型優美、花枝長而挺直、花色鮮艷帶有絨光、生長強健、抗逆性強、產量高且能周年生產等特點。
菊花:原產我國,現在世界各地廣為栽培。菊花在公元709—749年經朝鮮傳入日本,明末開始,菊花傳入歐洲。歐洲國家大都喜愛花朵整齊、豐滿的類型,培育了許多可供周年生產的切花品種。我國民間偏愛千姿百態的盆栽秋菊以及裱紮成多種造型的藝菊。切花菊:此類品種朵花型元整,花色純一,花頸短而粗壯,枝幹高,葉挺直。切花菊按整枝方式有標準局和射散菊兩種。標準菊每莖頂端著生一朵花,常用大、中花品種;射散菊每莖著花多朵,常用小花品種。
香石竹:原產地中海區域、南歐及西亞,世界各地廣為栽培。原種只在春季開花,1840年法國人達爾梅(M.Dalmais)將香石竹改良為連續開花類型。尤其是1852年傳到美國後培育了百餘個品種,並應用於商業生產。我國上海於1910年開始引種生產,到20世紀50年代迅速發展。香石竹莖直立,多分支,花色極為豐富,有些有芳香。按整枝方式主要有標準型(大花型一枝一花)和射散型(小花型一枝多花)。
唐菖蒲:原產於南非好望角、地中海沿岸及小亞細亞,現代唐菖蒲的品種已達上萬個。形態、性狀多樣。花莖7—18cm,著花20朵,小花漏斗狀,色彩豐富。通過調節唐菖蒲種球種植期可達到周年供應的目的。在華南、雲南昆明等溫暖地區,可以周年露地栽培。
通過以上我們大概就可以看出些端倪了,
首先,從花卉自身形態特徵來講,鮮切花枝幹或花莖較高,花型整齊豐滿,花色艷麗豐富;
其次,從花卉人工栽培管理來講,適合做先切花的品種種植範圍廣,這就要求花卉適應能力較強,能接受較粗放的管理,且便於繁殖。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從技術與文化的角度。很多鮮切花是我國原產,但是鮮切花藝術,或者說是這種花卉欣賞方式是源於歐美文化的。技術上,歐美在,花卉品種選育、保證四級供應的栽培技術、采後冷鏈保鮮都已較為成熟。而我國才剛起步。文化上,鮮切花文化起源於歐洲,所以在品種選育上都是按照歐洲人的審美習慣來的,所以也導致我國的傳統花卉在鮮切花領域並不常見。
4.我國鮮切花市場的制約因素。
市場需求小。以上我已經闡述了由於文化的原因,我國對鮮切花產業並不是很重視,直到改革開放後,居住環境和文化收到歐美影響,才開始有這方面的需求。經濟方面,之前,大家的閑錢普遍還不多,大多在溫飽上,改革開放後,經濟越來越好,人民生活水品提高,人們有閑錢去關注生活品質了,鮮切花的需求才越來越大,並且對未來的發展也很看好。
花卉產業從業者水平不高,專業從業人員較少。 我國向來缺乏農業科學化,農業人員水平、地位都較低。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自從農耕器具改用鐵器後,我國的農耕方式基本就沒變過。花卉產業也是差不多,花農自身水平不高,基本還是在以祖輩和自己總結的經驗進行種植,對於選育完全沒有概念(選育的基礎就是變異,這需要基層的花農對這個保持很高的敏感性,畢竟他們是天天接觸花卉的,應該對花卉的生長狀況最清楚)。而專業從業人員較少,品種選育、采後冷鏈保鮮技術發展較慢,這就導致很多地區特有的花卉基本只能供應這個地區。
花卉產業的特殊性。花卉屬於農業,它有很高的風險性!比如:這個花到底能不能在這裡種活呀(現在大棚技術的普及使這個風險性降低,但仍要考慮病害等),種了之後市場能不能接受啊,現在的市場這麼小,唉呀,想來想去,還是種些大家都種的吧,錢是少了點,但穩妥啊。於是,種來種去就是四大切花了,栽種技術和采後冷鏈保鮮成熟,市場也很成熟。說到底是花卉產業不成熟。
5.我國鮮切花市場現狀。花卉業是世界各國農業中唯一不受農產品配額限制的產業,也是21世紀最有希望的農業產業和環境產業,被譽為」朝陽產業「。但由於各國花卉科研、生產、流通和消費水平不同,花卉業發展水平差別很大,發達國家仍處於絕對優勢地位。而在花卉種源上,發達國家佔據了大部分知識產權。我國隨著經濟日益繁榮,文化與歐美文化相互交融,對於從原來的過年過節才有鮮切花的需求,到現在因為希望改善自己的日常居住、辦公環境,也會是不是的買上幾朵、幾束。但我國由於起步較晚,也較低,我國鮮切花產業還比較落後,但總體發展迅速。
生產快速發展,出口穩步提高,產業鏈獲得延伸。我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花卉生產大國(注意不是強國!我國很多農業產品都是種植面積世界第一,但水平並不是)。銷售模式(特別是中國電商的崛起)也有較大轉變。
區域化布局初步形成,信息與交流網路日趨完善。雲南鮮切花生產位居第一;廣東、福建是我國最大的觀葉植物生產中心。從銷售來看,已形成以北京為中心的華北市場,以瀋陽為中心的東北市場,以廣東為中心的華南市場,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市場,以鄭州、武漢為中心的中原市場。還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卉產業也開始形成規模。
科研教育穩步發展,從業人員不斷壯大。這個是頗為重要的,我國經歷了上千年的農業模式很難迅速改變,大多數花農收入不高,知識文化也比較匱乏,種植基本靠經驗積累,銷售就更談不上掌握主動了。但是,現在需求量快速增加,對於花卉品質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就會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而從業人員的水平也會不斷提高,如 @Air Tannin 所言,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研究中國傳統花卉,發展她們的花色,完善采後冷鏈保鮮技術,等等。
更加重視新品種知識產權的保護,花卉認證與標準體系建設初步開始。2000年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了7個花卉標準,2003年雲南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了《鮮切花質量等級標準》。1999年加入了《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
的確,我國現階段花卉產業的研究水平還比較低、質量參差不齊、營銷體系不規範、缺乏專業物流等很多問題。
但是!!!!!!!!!!!!!!!!!!!!!!!!你們要對我們這些園藝專業的有信心!!!!!!!!!!!!!!我們也很不爽現在的產業現狀,我們也想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新品種(實際是我們也很想賺錢)!!!!!!!!!!!!!!我們擁有和前輩花農們相比更加科學化的專業知識,更加廣泛的金融及其它領域知識,更加開闊的信息收集渠道!!!!!!!!!!!!!!我相信我國的花卉產業會在我們這些專業畢業生及其它從業人員的努力下越變越好!
LZ大約是不常常逛時令花市吧。
2013年自然生態攝影記錄 這是友鄰拍的大理春季的花市,桶里是一束束砍下來的櫻花。
花市是需要條件的,如果你在本身花卉產業不發達的地區,那麼所有的鮮切花都需要適合運輸。就傳統的芍藥牡丹來講,鮮切花不合適。國外培育的很多品種比如百合、非洲菊、月季、康乃馨,就是為了鮮切花培育的。如果你種植月季,你就會發現,很多苗木上都寫著,事宜做鮮切花。這些品種通常太高,一根根的,其實庭院種植效果不佳,他們就是為了鮮切花而生的。
而木本的很多,相當不方便運輸。櫻花這種抖幾下就散了,只有就近買賣,就連帶回家都需要很小心。而且很應季,時間短,難於運輸,你要是不在周圍的城市鮮少能夠買到。冬季也有很多賣臘梅的啊~
像是昆明這樣的城市,夏天就有很多小販提著籃子賣荷花。估計江南地區也不少。但是北方就很少見吧。
鮮切花起碼要做到:
方便運輸,不易損壞
花期較長
生長周期短,有經濟價值。
一般賣櫻花的都是山上砍的,自己不用管,如果大規模鮮切花培植,一棵櫻樹一年能砍幾枝?做鮮切花得多貴?還不如整棵樹賣了呢。管理成本跟價格根本不成正比。所以,真的不容易啊。╮(??ω??)╭~ 何況鮮切花消費市場國內還不夠發達,等什麼時候大家肯花買一棵櫻樹的錢在一束櫻花上,你就會見到它們的蹤影了~
芍藥的鮮切花品種挺多的,不過國內引進還滯後,應該是消費水平還沒更上吧。其實就品種數量來講,玫瑰什麼的也滯後國際市場很多。老品種居多。
香飄達城的臘梅哪裡來? 《你看這條新聞,其實傳統花卉的鮮切花一直有人做,只是規模不夠,而且都是就近販賣。在大城市的規模花店,確實是很難見到它們的身影的。謝謝@袁霖邀請,其實我家已經多年沒從事鮮切花種植了。
上面有很多人提到了各種理由,但是我個人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傳統花卉很多無法滿足一個條件,就是插在瓶子了,花期必須保持一個禮拜以上才凋謝,而且生產期越長越好。
鮮切花這個概念是從國外通過香港特別是台灣傳入大陸的(20年前,最早就是一群來大陸創業的台灣人教會我們種花的,並且從台灣引進了鮮切花的種源)。中國傳統是沒鮮切花概念的,我們的應該叫插花。(別打,我認為切花和插花在花材選擇有一小部分重合,其他的有很多不一樣的)。
鮮切花的品種培育有相當嚴格的規定,花色鮮艷,花朵較大,適合運輸,花期較長,最好能全年生產。還有,使用要簡單,必須簡單。別笑,市場上有超過50%買切花的顧客就是買上一束或者兩束話,回家後解開,插進瓶子,灌上水。能夠懂得搭配不同的花,加上綠葉,回家稍微調整下的已經算高端人士了。至於上過插花課,能花半天的時間插出一件插花作品的,老實說,他們不是我的顧客,我還沒見過。我所在的城市裡面,開插花培訓班沒倒閉好像還沒有。
傳統花卉本身培養的目的是以盆栽和地培為主,也就不適合作為切花,上面提到的芍藥,能作為鮮切花的只佔15%,而且地域收到較大的限制。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受文化影響。所謂的花語,電影,電視,新聞都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月季(很多人都稱為玫瑰,都懶得跟他們解釋了)什麼一心一意,什麼天長地久。勿忘我,康乃馨,香水百合。因此大家到需要送花的時候想到的就是這些洋花。傳統花卉的花語有幾個人懂的?沒有銷路自然就沒人種植,沒人種植自然就沒人考慮培養新品種,就這樣惡性循環。當然市場上還是有部分傳統花卉做鮮切花,但是我認為還是太小眾了。不是主流。
以上都是個人意見,請輕拍,別打臉!
因為你說的幾種已經沒有明顯的季節特點,幾乎常年可以供應,所以你覺得常見。
其他的季節性明顯,普通花店不常見,但到花期的時候是有的,花市有,有些甚至大街上推著自行車賣的都有,比如芍藥,梅花,臘梅。
謝邀。(我從郵件里登過來的,尼瑪寫完要發了,居然讓我登陸,然後內容都沒了,知乎哥你的網頁便利性能再提高點么)
問題1:市面上大多數的切花貌似都是國外的品種,比如百合、非洲菊、月季、康乃馨等等。
我不知道哪些是純種國貨,但這些花除了百合,我到都看到過進口的。市面上的這些花材都是中國自己種的,這些花材不需要使用進口的,自己種出來的標準已經蠻贊的了。
問題2:一些中國傳統花卉卻很難見到,比如芍藥等,木本的牡丹桂花梅花就更不用說了,制約的原因是什麼?
市場流通的鮮切花要迎合市場需求,芍藥牡丹(兩個不是一種花材么?)等花材的價格普遍高出百合月季很多,而且中國本土的沒經過改良,用做鮮切花,運輸種損耗會很大,而且容易脫水,對任何一級銷售都不利。再者中國的牡丹花型很大,不適合用作日常鮮切花花禮。像梅花它一盆普通的就可以賣好幾百,人家月季一盆才十幾塊,有些頂級的梅花都會將其炒作至天價,它更適合做觀賞類花卉來銷售。再則,市場流通的鮮切花以一年四季都可以開花的最為常見,像牡丹梅花的花期都很有限,不適合用作鮮切花銷售。最後是,梅花的花型除了意境的插花,誰拿那貨來作花禮,大眾插花它也搭不著邊,誰用它,樓主醒醒吧。
問題3:鮮切花市場的現狀是怎樣的?
中國鮮切花市場因為前幾年微博商戶的振興現在愈發向好。且價格漲幅很大。僅以上海花卉市場為例,市場攤主們那是一年忙到頭,大年初一也是坐在攤上生意叫好。平日一天到貨兩次,一準賣光。沒有那麼多消耗鮮切花的主他們能那麼忙不。上海市中心比較有人文氣息的地域,你隔巷差街都能看到花店林立,大家都眨巴著吃這塊肥肉。因為市場不穩定,價格還是向著商家的。雖然二三級城市鮮切花消費能力比較薄弱,多以婚禮為主,但社會的發展及網路的影響,相繼二三線市場都會起來的
謝邀,知乎專業問題處女答,大四在讀生,見識淺薄,拋磚引玉,請各位指正。
第一個問題太大了,寫篇論文都夠了,個人的簡單觀點是我們的鮮切花市場還不是很成熟,節假日和婚慶用花比較突出,國外基本上除了重大節日,平時的消費比較穩定,市場會更加成熟。比如我們國家對進口鮮花的消費能力每年都在激增,國外的公司也很看好我國的市場,大多都在觀望。國外公司一般採用的是區域批發商為合作夥伴,看重的是訂單穩定性,這一點我們很難達到。另外,他們最擔心的則是中國缺乏完整的冷鏈物流體系而影響產品品質,造成了進口鮮花高價格、高品質、高定位的現狀。
第二個問題, 李若愚已經回答的很好了,主要是沒有實現周年生產,或者說實現的成本很大,價格比較昂貴,不符合市場規律。事實上,很多中國的傳統花卉都有在賣,我在嶺南花卉市場偶爾見到過大麗花、芍藥,銀柳,不過大部分時間是看不到的。很多研究者也在陸續的開發這些品種,讓中國的傳統花卉能夠儘可能的實現周年生產,看起來成效不明顯,育種真的很關鍵。
中國的傳統插花跟許多其他傳統一樣,因為種種歷史原因斷絕得七七八八了……最近看汪曾祺的散文,描述了頗多他小時候的事情(大概是民國時期吧),關於花卉也有一些描述。樓上有些回答說的中國沒有插花的習慣、傳統花卉不適合插瓶、保存時間太短等等,感覺只是先有結論然後去尋找理由吧,實際情況不是那樣的。
園裡什麼花開了,常常是我第一個發現。祖母的佛堂里那個銅瓶里的花常常是我換新。對於這個孝心的報酬是有需掐花供奉時總讓我去,父親一醒來,一股香氣透進帳子,知道桂花開了,他常是坐起來,抽支煙,看著花,很深遠的想著甚麼。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裡誰也還沒有起來,我常去園裡摘一些冰心臘梅的朵子,再摻著鮮紅的天竺果,用花絲穿成幾柄,清水養在白磁碟子里放在媽(我的第一個繼母)和二伯母妝台上,再去上學。我穿花時,服伺我的女佣人小蓮子,常拿著撣帚在旁邊看,她頭上也常戴著我的花。
我們那裡有這麼個風俗,誰拿著掐來的花在街上走,是可以搶的,表姐姐們每帶了花回去,必是坐車。她們一來,都得上園裡看看,有甚麼花開的正好,有時竟是特地為花來的。掐花的自然又是我。我樂於干這項差事。爬在海棠樹上,梅樹上,碧桃樹上,丁香樹上,聽她們在下面說「這枝,唉,這枝這枝,再過來一點,彎過去的,喏,唉,對了對了!」冒一點險,用一點力,總給辦到。有時我也貢獻一點意見,以為某枝已經盛開,不兩天就全落在檯布上了,某枝花雖不多,樣子卻好。有時我陪花跟她們一道回去,路上看見有人看過這些花一眼,心裡非常高興。碰到熟人同學,路上也會分一點給她們。
想起繡球花,必連帶想起一雙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這是一個小姑姑房中東西。……我輕輕揭開門帘,她自己若是不在,我便看到這兩樣東西了。太陽照進來,令人明白感覺到花在吸著水,彷彿自己真分享到吸水的快樂。……那些繡球花,我差不多看見它們一點一點的開,在我看書作事時,它會無聲的落兩片在花梨木桌上。繡球花可由人工著色。在瓶里加一點顏色,它便會吸到花瓣里。除了大紅的之外,別種顏色看上去都極自然。我們常以騙人說是新得的異種。這只是一種遊戲,姑姑房裡常供的仍是白的。
人工著色這個太可愛。
早起一睜眼,窗戶紙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後園去折臘梅花、天竺果。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臘梅開得很長,天竺果尤為耐久,插在膽瓶里,可經半個月。
不但插瓶,而且可以開半個月,保存期相當久了。
「歲朝清供」是中國畫家愛畫的畫題。明清以後畫這個題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畫過不少幅。畫里畫的、實際生活里供的,無非是這幾樣:天竹果、臘梅花、水仙。有時為了填補空白,畫里加兩個香櫞。「櫞」諧音圓,取其吉利。水仙、臘梅、天竹,是取其顏色鮮麗。隆冬風厲,百卉凋殘,晴窗坐對,眼目增明,是歲朝樂事。
我家舊園有臘梅四株,主幹粗如湯碗,近春節時,繁花滿樹。……初一一早,我就爬上樹去,選擇一大枝——要枝子好看,花蕾多的,拗折下來——臘梅枝脆,極易折,插在大膽瓶里。這枝臘梅高可三尺,很壯觀。天竹我們家也有一棵,在園西牆角。不知道為什麼總是長不大,細弱伶仃,結果也少。我不忍心多折,只是剪兩三穗,插進膽瓶,為臘梅增色而已。
……
北京人家春節供臘梅、天竹者少,因不易得。富貴人家常在大廳里擺兩盆梅花(北京謂之「干枝梅」,很不好聽),在泥盆外加開光豐彩或景泰藍套盆,很俗氣。
窮家過年,也要有一點顏色。很多人家養一盆青蒜。這也算代替水仙了吧。或用大蘿蔔一個,削去尾,挖去肉,空殼內種蒜,鐵絲為箍,以線掛在朝陽的窗下,蒜葉碧綠,蘿蔔皮通紅,蘿蔔纓翻卷上來,也頗悅目。
廣州春節有花市,四時鮮花皆有。曾見劉旦宅畫「廣州春節花市所見」,畫的是一個少婦的背影,背兜里背著一個娃娃,右手抱一大束各種顏色的花,左手拈花一朵,微微回頭逗弄娃娃,少婦著白上衣,銀灰色長褲,身材很苗條。穿淺黃色拖鞋。輕輕兩筆,勾出小巧的腳跟。很美。這幅畫最動人之處,正在腳跟兩筆。
這樣鮮艷的繁花,很難說是「清供」了。
曾見一幅舊畫:一間茅屋,一個老者手捧一個瓦罐,內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題目:「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這才真是「歲朝清供」!
窮人過年,哪怕什麼都不置辦,也要插一枝梅花,才算過年。實在窮的,養蘿蔔青蒜代替水仙梅花也好,總之花草是不能缺的。
從這些散文片段中可以看出,樓上回答中所謂審美不適合插瓶的梅花桂花等都是常常插瓶的。那時候的人不但有插花的習慣,而且一年四季都插花。根據花的品種不同,花的保存期也並不都是很短。(當然,插花人家家境不能太差……這點現在也是一樣吧 )
紅樓夢裡也有一段紅梅插瓶的描寫,寶玉去向妙玉討要紅梅花,還寫了幾首詩。
那時有一點跟現在不同的是,一年四季插的花是不同的,當季開什麼插什麼。西方以前也是這樣吧,那種四季常開的品種也是後來才培養出來。至於中國現在有沒有在培養,培養成什麼樣了,我就不知道了。( ˙-˙ )
附贈:荷花不是折下來插的,而是在缸中栽種……
荷花像是清明栽種。我們吃吃螺螄,抹抹柳球,便可看佃戶把馬糞倒在幾口大缸里盤上藕秧,再蓋上河泥。我們在泥里找蜆子,小蝦,覺得這些東西搬了這麼一次家,是非常奇怪有趣的事。缸里泥晒乾了,便加點水,一次又一次,有一天,紫紅色的小觜子冒出來了水面,夏天就來了。讚美第一朵花。荷葉上花拉花響了,母親便把雨傘尋出來,小蓮子會給我送去。
看了總覺得,生在一個家境殷實而又懂得風雅情趣的人家真是幸福啊 T_T
分析的很好,我也是學園藝的,並且我家就是種康乃馨的,請問你是在哪大學的?能認識下嗎?
鮮切花是花藝用材。。而花藝消費屬消耗性文化類消費,最終的產出是對藝術的體驗和啟悟。。這樣花藝就有一個極其強大的競爭對手——音樂。。之外還有好多其他競爭對手。。。
目前中國多數人的價值觀還是將消費集中於衣食住行醫這一類的硬投資,軟投資方面則集中於學院式基礎教育和人際往來。。
這樣花藝消費就大幅傾向於人際往來用途的商業花藝。。。。如此西式花材用量比例就會很大。。
另外國人喜歡用盆花。。儘管多數人並不是玩家而只是觀賞。。儘管盆花的觀賞價值遜於花藝作品。。甚至無視某些盆花觀賞期短於鮮花。。
所以國內鮮切花人均消費量不是很大。。好在人口眾多產地集中再加上一些出口所以產業運作尚可。。
題主大概沒有經常逛過鮮切花市場。
首先,月季、非洲菊、康乃馨與唐菖蒲是世界四大切花,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鮮切花市場,這些都是主要切花品種。
鮮切花的品種要從種植、運輸、市場需求、經濟效益等因素考慮,不能簡單歸一句是國外品種不是中國傳統花卉,以月季為例,中國還是重要原產地。
種植方面:鮮切花的種苗是否容易栽培,抗病性如何,成活率多少,出花時間,產量如何等等都是綜合考慮。
運輸方面:由於適合鮮切花生長的地理環境在我國主要集中在雲南,那麼,從大棚採摘到全國各大花店終端,這段運輸如何解決,這又會反過來從育種種植的條件里篩選。從世界範圍來講,同樣的,並不是任何位置都適合鮮切花種植,傳統的鮮花種植區域都集中在赤道附近。這些都會帶來運輸問題。
市場需求:粗暴的說,市場需求一年四季365天都有花,四大切花以及其他鮮切花品種能滿足條件。市場需求還可以再細化到品種、等級、產量等等。中國傳統花卉不滿足切花這一條件,它更適合帶根生長,地栽成樹,家庭園藝盆栽。中國傳統花卉是季節性花卉,無論從上述哪一個方面,都不能作為常用鮮切花品種。鮮切花與園林苗圃是兩個行業,題主舉例的桂花梅花,這些是在園林苗圃市場進行,從苗,到樹。
最後題主提到的芍藥,也是鮮切花市場上常見的品種,5、6月芍藥的花期到了,鮮切花市場滿處芍藥,國產芍藥。如果其他季節,比如冬季也要購得芍藥,鮮切花市場有進口芍藥。其他諸如桃花桂花臘梅等,在它的開花期,在部分省市特別是南方也是常見的,街邊有扎捆賣花枝,古時風雅。誰沒事買束花放家裡...要買也弄個盆栽啊
我來試一下.鮮切花市場了解得不多,參考中國花卉報/2014年/4月/15日/第006版 鮮切花,回答第二個問題。(特別鳴謝薛倩記者)
目前國內牡丹切花產量不大,切花芍藥在市場上較為常見。由於牡丹、芍藥切花市場尚處於發展初期,品種擴繁需要時間,而且保鮮儲存技術商業化應用還在摸索階段,故切花牡丹、芍藥規模化生產尚需時日。雖然牡丹、芍藥在國內作為觀賞花木栽培歷史悠久,但作為鮮切花的時間並不長。
生產商大多認為,切花市場雖然仍處於發展初期,但潛力不容小覷。雖然生產商紛紛擴充規模,但就總體來說,目前仍以小戶種植為主。目前河南洛陽、山東菏澤的切花芍藥種植面積較大,北京周邊、甘肅的蘭州、臨洮等地也有種植,進口產品則主要來自荷蘭和紐西蘭。
阻礙國產牡丹、芍藥生產規模化的原因有:
1.品種。牡丹花梗較短,而且切花時間要求更嚴格,切早了不開花,切晚了花朵開放過快,而且運輸損耗大,相比之下芍藥花梗長、易運輸,作切花更具優勢。菏澤市牡丹區牡丹研究所業務所長曹養乾認為,發展切花首先應選對品種,研究所經多年選育,挑選出近 30 個適於做切花的芍藥品種,但一些農戶生產時對品種重視度不夠,只在地栽芍藥中挑選品相較好的植株做切花,觀念不轉變就難以做到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2.種苗擴繁。由於種苗擴繁速度跟不上,一些『楊妃出浴』、『大富貴』等常見品種,還有一些國外引種的切花芍藥品種一時間難以滿足興建大型生產基地的要求,而且從種苗定植到生產切花最短也需要 3 年時間,產品供不應求從而坐失一些出口訂單。由於牡丹、芍藥切花主要是在自然花期生產,所以上市相對集中在每年 4 月下旬至 6 月初,大量產品集中上市一方面容易形成價格競爭,另一方面由於不能周年穩定供貨,市場開拓步伐受阻。
目前國內對此有三種解決方案,一種是按南北維度、氣候不同分多個生產片區以延長供貨時間;一種是利用冷藏保鮮技術儲存,河南科技大學與多家牡丹、芍藥切花生產公司合作,目前通過藥劑和冷庫保鮮,最長可將鮮切花儲存 5 個月,小批量試驗時可將損耗控制在 20%以內,但最佳銷售期還是在冷藏 2 個月之內;第三種則是反季節催花上市,但由於成本太高,市場化規模生產時機還不成熟。目前真正實施上述方案的企業不多。目前牡丹、芍藥切花主要用於婚禮、宴會等場合,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用量較大,在國外市場上,牡丹、芍藥鮮切花的需求也非常大,美國、法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是消費大國。現階段國產切花價格每枝 1.5 元至 2 元,相比每枝批發價 20 元左右的進口切花牡丹、芍藥,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從婚慶活動、百姓消費和出口市場的發展潛力來說,生產商對國產牡丹、芍藥切花規模化生產前景充滿信心。
傳統的花卉難以保存吧!買的人不多,沒啥市場吧!
純插花愛好者
感覺梅花、牡丹、芍藥這些花,還是盆栽的比較多,切花還是需求量不夠大的原因吧。
舉個例子,牡丹「進三退二」,能成一枝切花要七八年,做切花要定價多少?力倍功半不值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