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超、X 光與核磁共振成像的區別與聯繫在哪裡?


冒昧回答下,如有不妥請多指教!

首先,名詞解釋(醫學院校必考題型^_^)

CT(Computed Tomography)是x線計算機斷層攝影的意思,就是用X線束對人體某部進行斷層掃描,獲得人體被檢部的斷面或立體圖像處理,這樣我們可以得到被檢查部位的完整三維立體信息,器官和組織結構清楚顯影,進而顯示病變。

  X光是穿透性很強的射線,高中物理說過,大家了解應該最多。能夠穿透人體(威力大,豈止身體),我們使用X線對人體內部進行透視或者說攝影,利用x線的穿透作用。在穿透人體時,被含鈣的成分(骨)、水分(血液等)、軟組織(肌肉)等吸收而減弱,可以呈現出所檢查部位的基本形態。

  B超檢查是利用超聲波產生回聲的原理來檢查的。2維的,學醫的都熟悉「喜水怕氣,欺軟怕硬」。超聲向一定方向傳播,穿透物體,如果碰到障礙,就會產生回聲(超聲探測,聲納一個道理),我們收集這種回聲,轉化在屏幕上,可以用來了解物體的內部結構,平面圖,可輔助診斷。當然現在有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出現了彩超,即在黑白B超的基礎上加上彩色多普勒,彩超同時又提供了血流動力學信息。

 MR、MRI(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即磁共振。MR是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利用原子核自旋運動的特點,在外加磁場內,經射頻脈衝激後產生信號,用探測器檢測並輸入計算機,並轉換成圖像。(這個是教科書定義。)

MR對人體不產生損害!沒有電離輻射損傷!由於是多方位的原生三維斷面立體成像,可以看得更多,更清楚,比如腦和脊髓。大家往往青睞於骨、關節、脊髓、盆腔臟器、前列腺、膀胱、子宮、卵巢、心臟大血管病變及心肌梗塞的診斷。做過的人都知道,反覆叫你拿身上金屬物(什麼鑰匙,手機,以防止被大磁場吸走。)、懷孕3個月以內、帶有心臟起搏器或是危重病人都不宜做MR檢查。



其次,作用與區別
  胸片,熟悉吧!

胸部X線可以檢查心、肺、縱隔以及肋骨、胸膜、主動脈,比如肺紋理增多、肺部鈣化點、主動脈結鈣化等。相比X線,胸部CT檢查顯示出的結構清晰度更明顯,對胸部病變的檢出敏感性和顯示病變的準確性均優於常規X線胸片。胸部CT檢查有利於檢出輕微病變和隱蔽部位病變,顯示病變特徵,特別是對於早期肺癌的確診有決定性意義。然而,CT檢查的輻射劑量顯著高於X線。這是一個逐級推薦過程。
不得不說,臨床骨科偏愛x光。在檢查骨、脊柱、關節等有無器質性病變,明確病變的部位、大小、程度及與周圍軟組織的關係。CT可以診斷骨質本身病變、骨折或脫位、骨關節及軟組織病變等。


B超給力大家會想到「是男是女啊?」

其實,在膽囊疾病的診斷上,比如膽囊結石,b超,有高度準確性,一般準確率在95%以上。B超檢查是臨床上檢查膽道疾病最常用的方法,可確診膽囊結石、膽囊炎症、腫瘤等,而且,B超對肝硬化、脂肪肝、脾腫大、肝癌、腸道病變準確率也較高。

CT做起來相對麻煩,正常人平靜時呼吸至少3秒鐘一次,ct受呼吸影響的腹腔器官,如肝、脾,做CT檢查時要病人暫停呼吸,幼小者、精神失常者、肺功能不全者就不能配合。


腫瘤診斷多用CT
CT對腫瘤解析度高於B超,對於1~2厘米的小腫塊,CT顯示率高。當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太龐大和複雜的診斷體系。


軟組織疾病選MR
MR可以檢查肌肉和軟組織。MR採用和X線完全不同的成像原理,對軟組織的解析度遠非CT和X線能比,主要用來觀察神經、脊髓等椎管內軟組織,因此可以用來檢測和診斷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腰椎間盤後突。

以上。


恰好。試著從其他角度來回答。先說說聯繫,從技術上講三者的利用的原理各不相同,在空間圖像重建方面,也只能說三者有這個過程,在具體的演算法方面那也是有差異的。從結果上看三者能夠幫助醫師獲得病人身體組織結構的影像學證據(MRI還可以獲得功能水平上的證據)。對於醫師和病人來講,並不存在哪一種檢查手段是完美的,絕對適用的,很多情況下需要三者互相佐證。現階段只能說根據病人的情況,優先選擇適合的檢查手段。
B超其實也很少見了,現在基本都叫彩超,基本可以理解為B超基礎上加入彩色多普勒成像。原理和成像技術手段較B超雖說是一脈相承,但其實在圖像後期處理上,根據病人檢查部位不同的差異是很大的。從病人角度來看,腹部器官,心臟,孕期檢查,乳房,女性生殖器官方面都是可以優先考慮使用超聲檢查的。
X光機現在對於醫院來講,在門急診,胸片,性質比較單一的骨折情況很適用(主要因為成像速度快,而胸片仍有很大的臨床意義),CT是國內放射醫學實打實的主力軍(印鈔機),發展到現在,已經遠遠超越其師兄X光機的預料,層出不窮的成像手段,與MRI並駕齊驅成為醫院最有價值的診斷設備,在心血管造影,中樞神經系統方面優勢明顯。
MRI的原理較為複雜,它的成像手段花樣比CT要少很多,但關鍵就是夠直接,在運動損傷,神經系統方面有很好的運用。除此此外,MRI的應用遠沒有發掘完,國內幾家具有強大科研能力的醫療機構都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就目前來看,彩超的發展越來越細化,尤其在婦幼和心臟血液動力是目前超聲醫學應用的重點。CT則是不斷打破成像技術的限制,以往是局限的領域,現在也能得到很好的影像證據。尤其在與介入醫學配合,微創手術也得以廣泛的開展。當PET-CT的出現又是拓展了更高的應用空間。


X線應該許多人接觸的較多,而且應該能明白照的是個什麼。(大致看上去就是個骷髏架子)
X線的顯像關鍵是密度。特點是便宜,粗糙,有輻射。
所以X線看骨頭什麼的高密度物就很好。尤其是異物(因為異物一般密度都蠻高的,如下(出處見水印)(不要問我是什麼異物)。就不多解釋了。

B超大概來說就是利用超聲波遇到的物質的差異造成的反射來判斷目標是否有器質性的變化。具體的樓上的同學說的很明白。
關鍵詞是實質和液體。B超對這兩者的區分程度很高,但是對氣體對成像影響很大(所以胃腸道檢查一般不選擇B超)。比如說肝臟(實質)裡面長了個囊腫(一般是非實質囊腫),選用B超檢查就是很合適的了。

另外B超是非常划算的檢查方式,無任何損傷(輻射什麼的),高效,還相當便宜。

還有就是B超顯示的是斷面,通過移動探頭查看不同的斷面,形成具體的病灶定位。
大概像這樣(圖片來自網路)

MRI主要的影響因素的氫原子(體內主要是水分),具體的成像原理我自己也不太明白。


MRI主要是看軟組織。包括肌肉,血管,筋膜,關節什麼的(這些東西對於X線、CT來說密度差不多,不好分辨;對於B超來說更是無從下手。)

MRI的特點是能夠清晰的顯示軟組織之間的情況(對判斷腫瘤的侵犯程度很重要),無任何損傷(輻射什麼的)貴!而且體內有金屬是禁用的,還有因為要檢查時間略長15MIN+,有幽閉恐懼症的患者也是禁用的(在一個狹窄空間裡面檢查)


因為貴所以一般不作為首選的檢查方法(要是腫瘤什麼的就別嫌貴了,軟組織損傷視嚴重程度有時也會是首選)。

還有就是MRI和CT一樣,看的是斷面,主要是橫斷或者縱斷面。(圖片來自網路)

若有不正確或者不當之處請指出,謝謝。


既然邀請了就回答一下好了。

主要聯繫嘛,就是把人切片來看(事實上他們獲得的都是3D數據,可是3D數據無法簡單的可視化)。

主要區別嘛,就是成像方式不同,看到的結構也不同。

B超的前身是A超,都是利用回聲音來探測內部結構的,當(聲)波在均一的介質裡面傳播的時候,是不會有回波的;當遇到不同介質的交接面時,部分波反射了,部分折射後穿過介質交接面繼續傳播。A超是監聽一條線上的回波,根據回波延遲時間計算距離,根據回波強度顯示信號強度。而B超則可以看成是一排A超,監聽的是一個扇形面上的回波……這個特性,使得B超對含水多的身體組織效果比較好,而含空氣多、水少的組織(吸收強)效果差。

CT的前身是X平片,都是利用X射線被人體吸收產生的信號差異來成像的,X平片相當與把人壓扁成一個平面,再看這個平面對X射線的吸收密度差異;而CT則是把人從360度壓縮成無數多個平面,然後再用計算機演算法(其實就是求解一個規模比較大的線性方程組)重組成一個3D體,其反應的3D中每一個點(離散後的2D點叫像素,而CT中的3D點叫體素)的X射線吸收強度。基本上X射線平片能看什麼,CT也能看什麼,X線干擾大的(比如說金屬),CT下也會產生空間偽影(帶鋼圈的女同胞們也應該理解為啥有時有要求你們把鋼圈去掉再拍片了)。

核磁共振(MR)這貨比較高端,他沒有低端的前身,生來就一貴族。其原理參考(核磁共振的原理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體內的氫原子在磁場中共振,其能量狀態發生變化時激發出的固定波長的激發射頻信號,其波長和施加的磁場強度有關,於是有人發明了空間梯度磁場,用來採集不同位置的MR信號。根據這個原理,MR實際反映的是體內氫原子的分布密度。所以MR對軟組織的成像質量非常好,且沒有B超的缺點(聲波衰減大,遇到空氣和骨頭等衰減大,解析度相對低)。但是MR也有弱點,其空間解析度依賴更高的磁場梯度,通常並不比CT有優勢;而且MR是個巨大的磁鐵,跑起來還有巨大的噪音,有磁性的金屬(包括粉末)不能靠近(有一集House中某病人有紋身,而紋身裡面是金屬粉末,迫不得已去做MR,結果這些粉末撕破他的皮膚飛了出來……)

=====
14.11.2補充(針對評論中的討論):
1、PET/CT,PET是正電子發射斷層的縮寫。我們知道在我們這個物質的世界裡電子是帶負電荷,而帶正電荷的電子是反物質,它不能穩定的存在於我們的世界裡,一旦遇到電子,兩者會同時消失,並且產生一對能量相同方向相反的電磁輻射脈衝(γ射線),這個過程叫湮滅。PET技術就是可以捕捉這對γ脈衝,通過兩個脈衝的時間差定位(此處錯誤,請看更正)。但是,PET只能看到哪裡出現了正電子,卻看不到那裡是什麼人體結構,於是有人發明了PET/CT,就是把PET的探頭和CT的探頭做在了一起……這樣就知道正電子出現在人體的哪個位置了。
射線捕捉和時間差的技術要求的精度非常的高:B超定位靠的也是時間差,但那個是聲波,在人體中傳播速度就幾千米每秒,而PET是光波,速度是三十萬千米每秒。這個是PET很貴的其中一個理由:儀器的精確度非常高。
正電子來自於放射性同位素18F的衰變,把18F連在葡萄糖上,注射入人體,人體大量消耗葡萄糖的部位就會堆積大量的18F(比如腫瘤細胞就喜歡吃糖,晚期腫瘤病人那麼瘦,都是被腫瘤這個吃貨給吃掉的;另外,炎症區域細胞代謝活躍,也會出現18F堆積,但比腫瘤弱一些)。醫生可以通過18F放出的正電子,利於PET/CT定位,發現潛在的轉移瘤。只是,這個18F非常的不穩定,一天左右就會衰變到幾乎沒有放射性,就無法用PET檢測了。所以,18F都是現用現製備,製備的那個設備叫做「粒子加速器」,所以這個是另外一個不便宜的理由。好吧,PET的確是最高大上的技術:製造反物質,探測反物質,把反物質源和葡萄糖綁在一起餵給腫瘤細胞吃……

2、輻射問題:輻射不一定是不好的東西,簡單說的」這個有輻射,那個沒輻射「來評論檢查手段是不夠精確的。
事實上,目前有明確的科學依據支持的輻射是電離輻射,而另外一種叫做電磁輻射的目前並沒有在常規劑量下觀察到對人體有害。電離輻射可以是放射性粒子輻射,如α粒子,β粒子,也可以是高能電磁波,如X射線,γ射線。其共同的作用是會打破組成分子的化學鍵,從而改變分子的性質。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承擔分子蛋白質被輻射後會變形失活,引起急性炎症反應;而更重要的記錄人體的最基本生物信息的分子DNA被輻射後會產出損傷,機體會嘗試修復。如果損失過重無法修復,細胞直接死掉了;如果損傷不太重,但不能完全修復,就會產生變異,運氣好的細胞液會被免疫系統發現清理掉,運氣不好就變成腫瘤了。
而另外一種電磁輻射,是能量很低的電磁波(高能電磁波是電離輻射),我們使用的各種電器、通訊設備都在輻射電磁波;太陽就是對我們來說最強大的電磁輻射源,強大到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都「吃」著太陽光(可見光同樣也是電磁輻射哦)里的能量。其實,任何絕對零度以上的物體(也就是自然界的物體)都會向外輻射電磁波,這個叫做熱輻射,這種電磁波我們叫做紅外線。與電離輻射不同,這些低能的電磁輻射通常不會改變分子的化學鍵(當然,有些色素分子,比如葉綠素,可以發生瞬時的電離去捕獲其中的能量,傳遞給更加穩定的分子儲存起來),我們僅僅觀察到被輻射的物體的分子吸收了能量而發生了振動,而分子內部結構完好:簡單的說就是變熱了。
所以,上說的幾種,除了B超外,都有輻射,但是只有CT、PET是電離輻射,MR是安全的電磁輻射,是微波波段的脈衝輻射。

3、MR的聲音:正如有評論指出的那樣,這個是線圈發出的聲音。核磁的定位靠的是磁場梯度,磁場越強,其解析度就越高;而MR的磁場是靠巨大的線圈產生的,通電線圈本身也會收到磁場作用而移動(參考電動機),線圈越多,通過的電流越大,磁場就越強,同時聲音就越大……

===================================
錯誤更正: @曹孟指出了,我對PET定位的表述錯誤,特此更正如下。
PET的定位主要是通過成對的γ射線激活成對的探測器所繪製出的一條直線空間;而計算這對γ射線到探測器的時間差(Time-of-flight)的方法,只是一個輔助(目前只有納秒級別的精度,也就是對應分米級別空間的精度),是進一步提高準確率的方式,並非主要方式。



上面是電磁波普圖

上面是電磁波普圖

首先說不同:它們的成像原理不同,適用的堅持部位和目的不同。對身體影響不同。

普通X線成像,利用的X線的穿透性和感光性。請看上面波普圖,X線屬於電離輻射,具有很強的穿透性。能穿過人體,穿過時會有部分被吸收。所以當均勻的X線穿過身體後就變成不均勻的X線(具有了X線對比度),其不均勻性和穿過人體組織有關。穿透的X線照在膠片上,就讓膠片感光,跟相機類似了,沖洗出來後就是我們看到的膠片了。因為X線是電離輻射,對人體有損,尤其是兒童和孕婦。
磁共振,是利用了原子共振原理。這個世界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震動頻率,人體也是,不同原子頻率不同。磁共振主要利用氫原子,因為人體含水最多。當給人體一個適當的頻率(等於氫原子頻率)的電磁波,那麼氫原子會產生共振(可認為吸收最多能量),當撤銷這個頻率後,氫原子吸收的能量會再以電磁波的形式釋放出來。因為電磁波是可以產生電流的,所以此時可以記錄這個電流信號,最後經過一系列處理,產生磁共振圖像。
超聲,請到波普圖上找它的位置。它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了聲波的反射,當探頭髮出超聲波,超聲波經過身體不同的組織,會發生反射,接收反射的信號處理後,就可以得到各組織的圖像了。有點類似於雷達了。這個其它具體內容已經還給老師了,不往深處說了。


這三個檢查的相同點最主要的就是:它們都是主要影像學檢查,即都主要用於形態學檢查。現在相關功能檢查也逐步發展起來,不過多半需要藥物配合。


簡單說下吧,複雜的我也說不來啊。
聯繫:都是觀測手段。將人不可肉眼直接觀察的東西化為可以觀察的。
人的眼睛能夠看到物體,實際上是來自物體的光線(包括主動發光,反射,折射,透射等)。
那麼觀測手段,實際上也是檢測來自物體的信號,替代了人眼,然後轉化為人可讀數據。
B超使用的是超聲波,探頭髮射超聲波,然後接收被反射折射回來的聲波信號,不同組織密度不同對超聲波發射能力不同,計算機處理為圖像。
X線使用x線(根據有名的波粒二象性,這其實更像粒子啦),射線源發射射線,然後後面的接收器接收穿過的射線量,不同組織密度不同,射線穿過能力不同,計算機處理為圖像。
CT可以當做高大上的X線來理解。
MRI使用的是電磁場。水H2O,含有兩個氫原子,氫原子在外加磁場作用下會形成較為一致的自旋狀態,撤去外加磁場後就會重新回復到原本的混亂狀態,在這個有序到無序的過程中會發射電磁信號,人體不同組織含水量不同,信號強度不同。計算機處理為圖像。
ps至於其他的成像技術和觀測手段也都大差不差啦。自己想像一下好了。


用X射線檢測結構,用B超檢測形態,用MRI檢測功能。這就是三者各自的側重點。


前面大神扯得太多的確專業但又沒有說出本質區別。

從物理原理來講,三者剛好屬於三大截然不同的成像模態。B超是超聲反射,X光是X射線投影,磁共振是質子發生磁共振的電信號。

從用戶關心的角度來講,B超是局部解剖學結構信息,X光是疊加的解剖學結構信息,單純的磁共振是斷層的,含有空間位置信息的,解剖學結構信息。


讓我這個剛學醫學影像學1個多月的渣渣來冒個泡泡吧
x線成像是利用射線穿透人體密度和厚度不同的組織時,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吸收然後反映在膠片上的一種影像學檢查方法。ct你沒說但還是提一下吧,其實ct可以說是利用計算機技術來處理成像信息的一種x線數字化成像。
b超全稱為二維超聲,是是超聲成像的一種,其餘幾種自行腦補。b超。 可以實時顯示臟器形態,解剖層次,以及血管的結構分布…是目前應用最廣的超聲檢查方法.
磁共振是一種利用強磁場下,人體中的氫原子核在特定射頻下產生的磁共振現象,處理後形成圖像。對於含水量較高的軟組織,成像效果較好。


所以在技術上,他們三有本質不同。聯繫就是,作為醫學影響學檢查方法,他們在檢查不同部位,或者需要達到不同效果時會有各自的優勢。有時甚至會需要利用它們優勢分別對同一種疾病做出檢查。


B超是聲波反射,X光是透射,MRI是磁場根據氫原子分布得到磁矩變化得到的電信號。
基於這些原理,B超大多做近體表的檢查,最著名的應該就是觀察胎兒了。
X光由於骨骼吸收最多基本用來檢查骨損傷。
MRI由於基本是基於氫原子來做,所以對於組織有較好的解析度。
應該說三者完全是不同類型的醫學成像手段,原理各不相同。


感覺區別大了,完全就沒有聯繫,不同的病就需要不同的檢查手段


有電離輻射的射射君

XR —— 2D 或偽 3D 成像(乳腺機) —— 密度結構成像 —— 解析度極高
CT —— 真 3D bulk —— 密度結構成像、少量功能成像 —— 解析度極高

無電離輻射但是很吵而且會把輪椅吸上去的共振君

MR —— 2D 或 3D(根據序列的不同,MR軟體複雜程度&>&>CT)—— 結構成像、多種加權成像、新陳代謝、功能成像、彈性成像 —— 解析度中高

需要病人打放射葯自個兒往外輻射的正電子君

PET —— 真 3D bulk —— 新陳代謝、功能成像、分子成像 —— 解析度中低


從上至下就是結構--&>代謝--&>功能--&>分子的一條龍服務,然鵝從上至下也越來越貴,造起來也越來越難,如果hybridise起來,就更貴了,( ̄▽ ̄)"
最貴的是PET/MR,大幾千w,截至 2016/7 全中國目前不超過5台
其次PET/CT,小几千w,截至 2016/7 全中國目前不超過40台
你問我為毛沒有 MR/CT?
我就不告訴你嘛,攤手 :))


目的都是為了突破肉眼局限,穿透成像查看。
三者成像原理不一樣,從幾個角度來說:
1.B超是副作用最小的成像渠道
2.X光技術成熟,用於骨骼等大物件的成像需求,非常合適
3.核磁共振算是最精細的成像原理,特別適用於腦部等器官的成像需求

其他想到來更



這種問題不是直接百度就行了嗎


B超是通過超聲波一類的原理:多用於內臟軟組織,實質器官,看它們大小,形狀,周圍液體量等。
X線是射線:多用於骨骼,看是否完整,有無碎裂等。
MRI具體原理我不清楚,但是,他可以看到各個截面,同時也能確定血管神經等的情況。
每個東西都有他自己的獨特之處,也有它對每個病症不同的判斷,所以,因病而異,都是醫生確診的一個依據。


才上了一年的專業課的說,有些用詞可能不恰當也請題主多多諒解。

三者的聯繫就是 。。。


























































都是檢查人體組織病變、損傷的儀器 (啊~~啊~~啊~~~別打臉!別打臉!~啪~)

{故作揉臉狀}。。。。

B超我們還沒學到,暫時不好回答,只是憑藉自己了解的一部分,海豚的聲納定位知道吧?B超基本和它相同,就是通過發射一定的頻率的波使其到達身體內部 因為身體組織的密度不同 有些波會被削弱 然後沒有削弱或者別削弱不過的波反射回去,然後回去的波以光的形式顯示成2D圖像。 B超主要檢查 腹部

X線為一种放射性射線,是CT的前身,主要用作與骨頭的檢查,胸腔的檢查,以及腦部檢查,成像原理如同膠片相機的成像原理相同,只不過,膠片相機的光是自然光(光線照射在被拍物體上,以至於我們能看見這個物體,只要我們能看見這個物體 證明這個物體就是在發光和被發光,{被發光指的就是這個東西能夠讓我們的眼睛看到}然後這個光線透過鏡頭到達膠片上 定影 然後顯影成為一張照片 照片上的畫面指的是被拍攝物體所發射的光的大小)。而X線機的光是X線,X線透過人體,因為人體的組織密度不同 (例如骨骼的密度比肌肉大,所以吸收掉的X線就比肌肉多)人體內的組織會吸收掉一部分的光線,然後其他的光或者沒有完全被吸收的光穿過人體,打到膠片或熒光屏上,最終顯影出來。

核磁共振總的就是一句話 「反映體內氫原子的分布密度」 對於檢查腫瘤類的比較好。

其他的肯定沒有被贊的最多的那位答主知道的多,甚至連這點兒都是憑著自己一年來所能理解的瞎胡編的,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教。。

處女答就這樣給題主了,題主看著辦吧。(好羞羞~~~)


從外行人角度來回答一下。

人們觀察人體的方式有很多,最早是通過畫畫來描繪患者身體,然後有了攝影,但需要挖開人體才能拍內部,接著倫琴就發現了X光。

---CT:X光和可見光、紫外線都是電磁光譜的一種,只不過波長和頻率不同。X光因為波長非常短,比原子波長還短,能量又大有穿透性,所以能和原子相互作用,從而把它離子化。(離子繼續反應會和DNA相互作用導致突變,也就是我們都很在意的輻射問題)

巧的是膠片對X光很敏感,X光能令膠片曝光,於是CT就誕生了。

一來它有穿透力能夠傳統人體組織,密度越大,穿透過去的X光就越少。通過不同角度拍攝很多圖,再用演算法疊加成3維的。骨頭密度大,所以拍出來就很亮。


----磁共振MR: MR使用的是磁場+電波輻射來成像,因為是「非電離型」的,所以基本是無害輻射。

人體內大部分都是水,水裡面有氫原子,非常容易受到磁場影響,它們會在磁場中進行有序的排列。然後我們用特定頻率和波長的電磁波來干擾特定的原子,逼它們運動,共振,旋轉,這些原子心裡很苦,很像回復到有序狀態,在這種運動中,就釋放出了電磁波,被機器捕捉。

所以MR測動態的東西特別好,比如血流流過一個地方,氧氣被消耗,這些組織代謝和神經活動就能很好的被MR捕捉到。


----超聲:超聲用的是聲音這種壓力波,但不是普通的聲音,而是百萬赫茲的高頻短波。

通過電壓轉為運動,運動轉為聲波,就像回聲一樣,超聲穿過身體,遇到不同界面反彈,被感測器捕捉。成像速度特別快,可以動態觀察人體,比如嬰兒。但就是畫質差。


-------PET: 在核醫學中,不同於X光從外向內照射,它是通過把放射源注入體內,讓同位素衰變,釋放出伽馬射線,從而成像。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種能夠在體內特定區域聚集的放射性同位素,把它注射到體內,能過它聚焦到那個特定地區的速度和模式不同,就能了解那個器官是否病變。

PET就是利用一種化學物質,它的同位素能發射特殊電磁波,一種「正電子」的粒子,它能夠穿過組織,遇到電子,然後湮滅,產生兩個伽馬射線粒子向相反方向運動。由此我們可以定位它的位置。

非內行人,隨便說了點自己知道的。

推薦耶魯大學的《生物工程》公開課,裡面有兩集關於生物影像的。


我盡量用一句話來說清楚b 超,x光 ,ct 和MRI的區別 。

b超 用超聲波在不同物質間反射和速度不同成像。 比如水的速度是1500m/s,肝臟速度是1450m/s,聲波穿過血和肝臟的界限時會有反射,根據時間乘速度等於距離判斷肝臟的具體位置 。 利用ptz 物質產生超聲波,超聲波探頭有兩種,線形和扇形。 照脖子是的動脈用高頻率線形探頭,照肚子里的孩子用低頻率扇形探頭。 超聲波的頻率越大,解析度越高,但穿透性越差,噪音越多。 刷新率一般能達到20fps

x 光用高頻率的光波 。 x光的危害分為確定危害(deterministic)和隨機危害(stochastic)。 確定危害類似青光眼,纖維化,此類危害對x光輻射量有要求,大於閾值就認為會發生。 隨機危害類似不孕不育,學界暫無定論 。

ct 加強版的x光,能找出3d圖像,雖然對比度比x光強,但解析度不如普通x光。

MRI 利用水裡氫原子自旋。 自旋角度的變化會引發周圍磁場的變化,不同物質自旋恢復的時間又是不同的。 我們利用這兩個性質把2-3T的強磁場放到做MRI的人身上,然後根據自旋頻率不同對人做切片。 特點是噪音很大,做一次時間要很久,大概15min 左右。


護理本科想考影像的研究生,但是出來以後不能考執業醫,要不要考,請指教T.T


謝邀。
B超是超聲波,X光是電磁輻射,二者在穿過人體時,對不同的組織器官有不同的透射率,從而可以看到相關組織器官的一些情況。
至於核磁共振就完全不懂了。


推薦閱讀:

什麼是子癇?

TAG:物理學 | 電磁輻射 | 醫學 | 醫學影像 | 醫學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