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司為什麼會找那麼多應屆生當產品經理?

知乎上很多人都說應屆生不適合做產品經理,說這個崗位應屆生做不好。但是,為什麼很多公司就招應屆生,而且是招得非常多。比如像新浪就招一堆的助理產品經理。

1既然不適合,做不好,為什麼這些公司要招這麼多?

2從長遠看,是不是非常不利於那些沒能成為優秀的產品經理那部分人的職業發展?會不會使得這部分

人零零碎碎的東西學了很多,對於公司卻沒有自己的核心價值?


先說重點:
弄一個好聽名字,會讓很多人低薪求職啊!!
尤其是產品經理這個名字,這麼火爆。
曾經有朋友招聘『業務』死活找不到,我建議他改名為『前沿觀察』,擦!一下就很多投簡歷的啊!!而且裡面還有有富二代低薪也干。

僱傭新人理由如下:
新人很愛玩APP,且他們代表最大數量用戶群。
30歲以上,比較不愛折騰手機和新APP了。
新人薪水低。且很容易定向培養。
每個公司,最大產品經理是CEO,他想好大功能,大框架,大方向。
其他人只是錦上添花協助執行。
小功能添加,支持皮膚,賣萌,支持表情符號等等,新人很容易給出很贊建議。
大的產品方向,你說了也沒用,新人看不到那一層。
很多職位名是產品經理,實際就是打雜人員。

新人不足:
嚴謹的公司,會選擇工作經驗豐富的人當PM.
APP說到底,也就是商業模式移動端實現而已。懂商業模式,懂人性,就能設計好的APP。
而界面,UE等等,找人協作,很容易的。
比如打車應用,新人使勁改UI,UE。
老人家會建議,不如讓司機賣力推廣,司機輸入客戶手機號碼,如果該客戶成功下單司機能拿到錢。
老人家會建議,既然他們不懂網路,不然我們去火車站幫他們安裝?
老人家會建議,不然跟高德地圖合作,不裝咱們APP也能打車?
老人家會建議,要不然跟支付寶合作?
這些都是能幫助APP成長,壯大的實用方式。一般新人不會想到這些。

新人真心會以為,從方角改成圓角,加多陰影和動畫,用戶會更喜歡。

————看到評論後補充————
真的不僅僅是架構,而是全局觀、世界觀區別。
我『活動日曆』APP一直給很多人求點評。
一般人給UI建議,APP玩家和工程師會給UE建議,高手會給產品核心建議。
最見血建議,都來自某公司大佬。
比如陳華(唱吧),拿到我APP,2分鐘內給出產品無法凝聚忠誠度的死穴問題。
而他指出的問題,我想到現在,還暫時沒想到答案。
很久之前我另一個APP,季昕華(Ucloud創始人),也是瞬間給出APP核心問題。
他的評論,讓我明白那個APP凝聚用戶的核心點。
他們都是從人性、從商業模式給點評。
那些經驗之談,新人真的好難做到。

唔,多謝前輩們。教我好多產品知識。
不然我真會按照豆瓣書單,獃獃一直啃下去。
而且也會申請助理產品經理,認為那才是做產品必經之路。
答案裡面閃光榮耀屬於無私幫助前輩們~
錯別字都屬於豬頭的我↖(^ω^)↗


產品經理這個職位還是比較複雜的,以我理解:

1.以產品能力劃分,有以業務能力為主的,傾向於做實事;管理能力為主的,傾向於推進項目。(所謂業務能力就是做產品的基本能力,策劃、分析、搜集、整理、框架流程及原型輸出等等,管理能力就是各個部門溝通、演講演示、項目管理、與客戶溝通等等)

2.以產品前後劃分,有傾向於前端的,即市場、商務、產品策劃和原型,當然更重視運營能力;有傾向於後端的,主要是框架、流程、技術開發任務分配等等;

3.以技術和非技術分來,偏重技術出身或直接上手開發的;非技術就是更加註重運營、策劃、市場和商務。這種分類比較對立,不懂技術去應聘需要的技術產品,只有直接被K。不懂市場運營的,靠單純技術實現去應聘運營型產品,那就是跟小白一樣,甚至連談話的主題都聽不懂。

4.以產品出身分類,有做互聯網、軟體、物物相連的產品的,當然最近3年的app或wap產品的,也包括SP業務的無線產品的。各種產品差異巨大,甚至說跨產品後再資深你也是小白。

5.以工作年限為主的,產品經理最忌諱的就是3——5年的工作經驗的人,高不成低不就,高者不能統領一個公司去為核心產品運作,主要是心態問題,你沒有任何機會去實踐30-50人以上的公司去倒騰;所謂低不成,就是以你5年左右的經驗,讓你整天去搜集資料或者畫原型,或者跟一幫技術扯淡,跟一幫運營推諉,或許你已經受不了這樣的耗死腦細胞的事情。

以上的情況還會以地區和城市差異,產生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以我為例,在上海做過幾年產品,跨度經驗算是極品,起先做互聯網視頻(最早做點播收費那波);後來做硬體和內容結合的產品(類似與金山軟體做小米手機那樣),後來是手機視頻、app產品等。自認為還能適應點社會需要,唯一缺點就是簡歷上沒有「5年***資深經驗」等等.

話鋒一轉,從上海離開來到合肥,那差異算是比較大了,首先合肥需要量很少,有不少互聯網、軟體公司研發基地都設在合肥,但往往事實不是那樣,能成行的後起之秀少之又少(以訊飛、思科這樣的幾家寡頭以外能提起的很少,不是說公司,是產品這個職位)。而來之前又沒有做相應的鋪墊,幾家寡頭公司也沒有認識的人脈可用,所以這不得不促使你轉行或做其他職位。……

回到主題:那麼多應屆生去做產品,其實變相的就是招人去擴充備用團隊,要麼就是填充設計團隊、要麼就是運營邊緣,策劃人員、商務人員等等,讓你去做整案,或者走完整合流程的機會比較少,這事件好事,也是件壞事,關鍵得是帶你的人的品質如何,如果親囊所授,那麼就很幸運了,如果不是,那基本就是出氣筒的形式的,那對你產品爆發潛能上會打擊你的自信心!

PS:做產品還是盡量留在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圳成都之類的,其它城市未必適合以「做事」為主的產品人們,當然「混世」能力可以的話,那就沒有限制了!

(——於2013年6月下旬,合肥某個地方有感)


以下文字來源於各種互聯網雜書、八卦及小道消息
產品經理的現狀是有歷史原因的

比較早期產品經理得追溯到10年前了,那會兒的產品經理個頂個的都是能力強悍者,要麼是技術出身同時思想特別奔放的出來領頭做了產品,要麼是設計、策劃、市場之類的拔尖的人出來帶頭帶方向管事兒。總歸是那會兒的產品經理是帶頭的,不管技術實力如何,首先人家敢帶頭而且能帶頭。

再後來產品這個職位就普及開了,互聯網的公司基本上也都形成不少巨頭級別的了,第一代產品經理也都O字輩或者總監級了,這會兒大家也都知道做項目讓一群工程師在那裡想很多雜七雜八的事情浪費精力也低效,於是第二代產品經理橫空出世,這群人主要是負責重點思考該做什麼+怎麼做算好,說文藝點就是戰略規劃和用戶體驗。這批產品經理開始大規模引入各種分析、交互、用研、管理總之各類方法論,這時候的產品經理也通過上面的方法給很多產品本身帶來了突飛猛進的質的改變。當然這時候的產品經理還是負責事情的,但是對團隊的管理許可權就開始慢慢變小了,跟其他職能部門更多的是協同合作而非管理。

於此同時小規模的公司也開始引入產品的概念,但問題是很多小公司不具備方法論的基礎,新人更難有第一代產品的帶頭能力,可小公司開始慢慢發現:誒?產品經理原來可以當萬金油!缺測試的時候派過去測試,缺UI的時候派過去畫畫UI,缺PR的時候派過去寫寫文稿,缺運營的時候派過去搞搞運營。於是萬金油似的產品經理也出現了,這類產品經理的什麼都干,而且什麼都得干,小公司不用擔心自己這會兒缺測試還是缺運營,反正都讓產品經理干就好了,招應屆生做產品經理就非常好理解了,萬金油嘛,哪裡缺人頂哪裡。

所以說,互聯網公司現在招那麼多應屆產品本質就沒有規劃好這些人的未來,只是現階段覺得這些萬金油很好使,但是產品的飽和已經很明顯了,萬金油們的未來肯定要分流成各種職能人員。

當然,不能說萬金油做不好產品經理,某種程度上現在的萬金油比第二代普通產品更接近第一代的大神們,但是競爭顯然慘烈的多。


新浪這個例子.........我了個去,「助理產品經理」和「產品經理」完全兩個概念好吧。
「助理」就是給「經理」打雜的。


我就是題主題目中說的「大公司應屆產品經理」,剛進公司沒幾個月,下周二過試用期,我從3年前開始學習PD相關知識的時候就看到網上的各種類似「應屆生不能做產品經理」的言論,現在我也從啥都不懂變成了稍微懂點兒PD需要掌握的東西,嘗試從自己的角度解讀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覺得,「應屆生不適合做產品經理」這句話完全是錯誤的,並不是我認為應屆生的能力就可以hold住整個產品線的走向,相反,我認為那些說「應屆生不適合做產品經理」的人的論據完全正確,比如應屆生沒經驗沒眼光,比如應屆生沒魄力沒人脈。我反對的原因就是:現在很多人對「產品經理」這個title有誤區,其實在現在這個時代,「產品經理」這個title早就不代表「一個大的產品的負責人」了,現在「產品經理」這個title就是一個「一個產品中一個小模塊的負責人手下寫文檔,做競品分析這些雜事兒的人」,「一個產品中一個小模塊的負責人」,「一個產品中一個大模塊的負責任人」,「一個產品的負責人」,「幾個產品的負責人」這些人的集合,以阿里為例,這個集合的人上至P10下至P5,什麼等級的人都有,什麼水平的人都有。而現在的很多人還把「產品經理」定義為「一個產品的負責人」,這個是不對的,正確的理解應該是:一個團隊分為產品團隊,開發團隊,設計團隊等,產品團隊需要頭腦清楚對這個產品的理解足夠深刻,需要經驗豐富的產品經理,而不是整個產品團隊的PD都應該經驗豐富才行。用通俗一點的話說,對於一個成功的產品來說,產品團隊需要足夠牛逼,但是產品團隊里不一定所有人都需要足夠牛逼。

這也就解釋了題主的問題,為啥大公司都要那麼多「不應該要」的產品經理呢?
原因就是:大公司招的應屆生產品經理,本身就不是作為一個產品的負責人的要求招進去的。


以前搬了半年的投影儀,後來我意識到為毛要搬投影儀呢?然後跳槽了!



將來說不定會招一堆產品總監進來,從掃地沏茶倒水開始干,5年後再轉正


你很重視title嗎,一個公司給你總監的title發你一月2千塊,和一個公司你就是普通的組員發你幾十萬年薪,你選哪個?
不僅是不同的公司產品經理做的事情不一樣,就連同公司不同的部門,產品經理負責的事情都千差萬別。
況且產品經理雖然叫經理,根本不管人,反而要到處求人。


門檻低啊,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大部分工作需要一大群打雜的啊,你不能讓經驗的老人去干啊,他們不是有更重要的事兒做么,所以啊,得招人啊!
大家說的新人做不好是指那些重要的事,不包括一些諸如整整文檔,畫畫圖,找找資料等基礎的支持工作。
互聯網和傳統行業不同啊,新人成長快,經過幾個項目之後基本都能獨立上手,俗稱入門。
新人的思維比起老人,比較天馬星空,還是有不少好概念的。千軍萬馬,每一年總會有那麼幾個脫穎而出。


1 、便宜:

產品經理的雜活特別多,比如整理一個FAQ(產品常用問題和答案)、或整理最近一周上萬條的用戶反饋,其實沒什麼含金量,找個起步的PM還得1萬多,不划算(人家也不愛干);

2、推廣:

借著全國校招,狠狠的把自己品牌或產品反覆曝光,而且大學生的用戶質量高,又是未來互聯網的核心用戶(但其實不會招幾個人);

3、培養:

從海量應屆生中怎麼挑,都能挑出特別優秀、綜合能力極強的學生,就像初戀一樣,他們對第一份正式工作是有很強的情感和忠誠度的,不會像社招的幹個一兩年就跳去更高薪的公司,他們也不懂自己究竟值多少錢(還是沒經驗),幹了兩年拿著每月7K的稅前薪水還挺美,其實身價早已輕構double了,所以培養的性價比很高;

關鍵還聽話、能加班、肯吃苦!換個老油條讓他熬兩通宵試試...

4、更容易理解年輕用戶的需求:

作為80後,已經越來越看不懂00後的需求了,公司需要不同角色的員工參入產品並提出自己的建議;

想自學產品經理的,可以看下這個計劃
「產品經理自學小分隊」計劃


1、其實這些應屆生大多數剛開始只是在PM的指導下,做一些細節工作而已
2、我覺得有利於這部分人的發展,這是培養產品感以及了解一個產品周期的必經之路


誰也不知道這伙畢業生誰能做出來下一個微信 招的多幾率自然就大 而且公司內確實大量的需要產品人員做各種扯皮溝通的工作 讓年輕人帶來新思想也很重要

低薪求職這個原因能被提出來簡直是…


炮灰當然是越便宜越好啊。


應屆畢業生擔當產品經理一般以下原因:
1.應屆畢業生工資待遇要求不高。
2.應屆畢業生聽話。
現在很多公司的團隊是老闆為主導的產品設計,就是老闆想要做什麼樣的,產品經理負責把它實現。
這種情況下是不需要產品經理有很多經驗和閱歷的。主要是勞動力密集型的工作。
做線框圖啊寫用例啊。應屆畢業生綽綽有餘。


大多數產品助理,往往都是按照產品經理意思去實現他的想法,也就是說他會給你一個大方向,然後你去填充產品具體模型。產品助理比起產品經理的優勢在於,經驗少,互聯網行業發展迅猛,經驗的這個詞並不是十分適合互聯網行業,尤其是移動互聯網行業,往往經驗太多,反而影響了向前發展的步伐,產品助理更接近用戶,或是小白用戶,從用戶角度去思考問題,而非以產品經理第二人稱的角度去看問題,往往能看到產品外的問題。
但產品助理也存在諸多弊端,例如沒有完整的邏輯思路,不懂得開發一款產品助理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難與研發同學進行溝通。
如果能從這個困局裡走出來,這樣的產品助理也就算是產品經理的成品了吧,從茫茫的實習助理中誕生幾名真正的產品經理,這樣的存活率,在移動互聯網這個淘汰率極快極好的行業,也算是一個幸事。


1、性價比高。
2、易於培養。
3、思維沒有形成定式,可提供新思路。經驗多點的產品經理,在某一個區域,會有思考定式或者做事的風格。
4、遇見性格好點的,還能建立忠誠度。不過現在的應屆生心都太高了。
5、其實產品經理的稱呼被神話了。而大公司小公司對產品經理的定位都不同。


難怪我投了那麼多產品助理實習簡歷,沒響應。
感情都是在招美工啊。


不會寫代碼的計算機專業學生最喜歡這個了,以為簡單錢多唄,呵呵


首先,這個崗位是需要積累,可以從事相關工作來積累啊。
再有,知乎上很多說的不合適是再說做不好或者成功吧,不是說不能或者不應該

這個崗位說基礎的回復、搜集用戶反饋,根據要求畫畫線框,或者寫寫說明書沒有那麼高深的入門門檻的。很多應屆生都在做這種基本工作。
但是往深了做,什麼商業,用戶體驗,交互都有很多要去學與積累。成長的關鍵還是在於做了什麼項目,有什麼反思,有什麼見識度。
作為即將成為產品狗的應屆生只能說太多需要去學和嘗試了。加油吧。


推薦閱讀:

產品經理對產品實習生的期待是什麼?

TAG:互聯網 | 產品經理 | 產品 | 應屆畢業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