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難以置信,刷新三觀的


╮(0v0)╭

哎呀,我喜歡這問題。

用一些出人意料的古代事物嚇唬人是我幾大愛好之一~~~

既然已經有老兄貼了那個新莽卡尺,我就不再贅述了。

先從比較好玩的東西開始~~~


這是明宣宗行樂圖。

圖中拿根小棍瞄準地上一枚彈子者為明宣宗。

你猜他在幹啥?

打高爾夫。

真的,這項運動古代叫捶丸,拿小棍捶石球之意也。

最早起源於宋代,元代時期大受上流社會歡迎,在明代成為流行運動。

是一種無論男女,老少咸宜的休閑娛樂方式。


這是打高爾夫球的明代勞動婦女。


這是根據出土球杆製作的複製品,木頭不經放,原件已經爛兮兮了。


但是石頭很耐放,這是藏於北京首博的捶丸。在沒有因腐蝕坑坑窪窪前,肯定很光溜。

捶丸運動最早是從唐代風靡的馬球變化而來,不騎馬的馬球叫步行球,慢慢就變成了捶丸。

千萬別以為高爾夫球是多麼高端洋氣的玩意兒,這是老祖宗從宋朝就玩剩下的了。

15世紀的蘇格蘭人也許發明了現代高爾夫,可惜中國人早就珠玉在前了。

以後要是在歐洲出土了證明捶丸傳入歐洲的文物,就徹底變成出口轉內銷了。

高檔高爾夫會所你們感覺如何了?╮(╯v╰)╭

洋氣了半輩子,其實是在復古。XD


元代高爾夫球遊戲指南。

----------------------------------------------------------------------------------


你們猜這是啥?

明定陵出土的,香皂盒。

一邊放香皂,一邊放精油,用香皂洗完臉,再用精油擦一擦潤膚。

以為古代婦女就不注重護膚你就大錯特錯了。

古代的有錢人矯情起來,真不是現代的小女生能比的。

(原圖來自天涯朔望雪,微博ID:朔望雪-天涯er。此君博學多才,令人激賞。)

----------------------------------------------------------------------------------


我猜你看到圖上的字兒了。

是的,這是粉餅,南宋的。

大家閨秀們往臉上撲粉用,香噴噴,粉嘟嘟。

(原圖來自天涯朔望雪,微博ID:朔望雪-天涯er。此君博學多才,令人激賞。)

----------------------------------------------------------------------------------


猜猜這是啥?

沒錯是下水管道。

你猜是什麼時候的?

秦朝的。而且是沒統一六國時修的。

西安西郊西寶疏導路出土,西安的朋友應該知道這裡,這附近以前有個花炮批發市場。

這一排下水道已經爛掉了,而且都到秦朝了,不夠看。

我再來貼個更早的,完整器。


陶制地下水道水管。

安陽殷墟出土。

歡迎去安陽殷墟博物館看實物。

----------------------------------------------------------------------------------


此為大漢朝節能環保無煙雁魚銅燈。

這種造型的銅燈相對來說很常見,那麼它到底牛逼在哪兒呢?

牛逼在它的設計。


----------------------------------------------------------------------------------


再來貼一個我臭漢牛逼的東西。

大漢朝透光鏡。

作為一條文科生,解釋這種光影成像的事兒是自取其辱。

我直接把原理圖給你們貼上來。

懂了嗎?反正我沒懂。

@Woody Wang
不知道有沒有人貼過,轉自百度百科:之所以稱為之透光鏡,是因為當光線照射在鏡面時,鏡背的花紋會映現在鏡面對面的牆上。據有關專家研究,認為這種銅鏡在鑄造過程中,鏡背的花紋圖案凹凸處由於厚薄不同,經凝固收縮而產生鑄造應力,鑄造後經研磨又產生壓應力,因而形成物理性質上的彈性形變。當研磨到一定程度時,這種彈性形變迭加地發生作用而使鏡面與鏡背花紋之間產生相應的曲率,從而導致出現這種透光效果.

----------------------------------------------------------------------------------


唐朝腰帶扣。

可惜皮子已經爛光光了。

愛馬仕什麼的弱爆了。

(原圖來自天涯朔望雪,微博ID:朔望雪-天涯er。此君博學多才,令人激賞。)

----------------------------------------------------------------------------------


又是我臭漢的東西。

滿城漢墓出土,銅製組合器。

由三足器、平底皿、承盤、龍柄勺組成。

經過考證,目前確認此為醫用的,藥物冷卻器。

專門給怕燙的傢伙灌藥用。

(原圖來自天涯朔望雪,微博ID:朔望雪-天涯er。此君博學多才,令人激賞。)

----------------------------------------------------------------------------------


這是安吉縣天子湖工業園楚國墓葬發掘出的文物。

木製漆器,年代太久,腐蝕很嚴重,已經解體了,所以不太好分辨是啥。

你們可以猜猜。


上為復原圖。

看出來了嗎?

這是一個坐便器。

結合上面的下水管道,想像一下。

----------------------------------------------------------------------------------


這個沒啥特別的。

西漢彩繪銀扣梳篦漆盒。

就是一個放梳子用的化妝盒而已。

----------------------------------------------------------------------------------


又一件我臭漢的東西。

河北滿城漢墓出土醫用長流銀匜。

這是給病重張不開口或者不聽話的小孩灌藥用的。

捏住下巴,用那個又長又尖的喙,從上下牙中間撬開道小縫,然後手一抬,葯就灌進去了。

嗯,結合上面那個冷卻器,想像一下。

張仲景和華佗突然變的好暴力。

----------------------------------------------------------------------------------


又是滿城漢墓出土的。

不是牙籤。

這是針灸用的金針和銀針,四枚金,五枚銀,稱為九針。

現藏北京國家博物館。

「華大夫,我不想灌藥。」

「哦,那扎九針吧。」

----------------------------------------------------------------------------------


又是滿城漢墓出土。

女女用銅製按摩自……

等一下,劉勝你帶著這種東西陪葬……

真不愧是以驕奢淫逸著稱的中山靖王……原來竇王妃好這一口……

哎呀,百合果然是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劉備你活該苦逼啊,德行都讓祖宗敗光了……

----------------------------------------------------------------------------------


漢代壁畫,有沒有覺得圖上那兩個站在車頂上的人很二逼?

其實那不是真人。


瞧,真品是長這樣子的。

此物命為大章車,現代人稱其記里鼓車。

每行一里,鼓敲一聲。

《古今注》載:「車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


此為內部分解圖。

看不懂。

----------------------------------------------------------------------------------


此為敦煌出土,漢代童鞋。

上圖為編織涼鞋,下圖為牛皮鞋。

有人據此認為中國人穿皮鞋起於漢代。

這是瞎說。


明明是戰國。

此為戰國時期皮鞋一隻。

----------------------------------------------------------------------------------


戰國錯銀銅方案。

有沒有覺得少了點啥?

沒錯,案面不見了。

自己猜猜,這種設計應該擺什麼材質的案面。

樓里好多朋友猜是玻璃。

哈哈,其實是木製漆板。我故意誤導你們呢,果然都猜是玻璃。XD

主要是這個造型如果貼個玻璃或者水晶板,就太漂亮了。

戰國時期確實有玻璃器,但都還比較簡單。以杯盞、飾物為主。

這麼大的玻璃板子在當時製作還是有困難的。

----------------------------------------------------------------------------------


這是唐代被中香爐,可以把輩子熏的香香的,還暖烘烘。

牛在任憑你在被子里怎麼翻騰,這玩意永遠都能保持水平,一點都不會灑出來。

好吧,之前有人在樓下說我弄錯了物理原理,還開地圖炮。

但是我又去查了查書,這熏球的原理就是陀螺儀沒錯啊!

除非編書的人全都腦子長包了,不然沒法解釋為啥他們都說熏球用的是陀螺儀的原理。


----------------------------------------------------------------------------------

@Duncan Zhang
哎?看到一個理科生因為多嘴和態度不好在這裡被狂批,忍不住說幾句,畢竟知乎是求真的地方對吧。那個被中香爐,典型的技術描述應該是「萬向支架」的早期系
統應用,而非嚴格意義上的「陀螺儀」的應用。這個是釘是釘卯是卯的,但這實際上並不能降低被中香爐的技術含量,萬向支架,作為早期人類模擬出來的「慣性空
間」,能夠在低速運動中隔離人體運動和香爐的相互干擾力矩,本身也很了不起。
至於陀螺儀所具備的定軸性和進動性,是在工業革命以後才逐步被小型化並進一步安裝在慣性平台的軸向以確保更好的「慣性平台」的穩定性,使慣性制導成為可能,這是萬向支架或者慣性空間導航的另一個層次的應用了。

總之,古人了不起那是杠杠的!各位自勉,別特么老看大洋對岸一個猴子的臉色過日子,才是你我對得起祖先的根本。

---鄙人慣性導航專業畢業。

@季鷹
哎,感覺題主貼的那一段還是沒把被爐跟陀螺儀的區別說清楚啊。簡單地說,最大的區別在於,陀螺儀最中間的那個轉子是能轉的,其旋轉所產生的慣性是其維持姿態的原因(定軸性)。而被爐中間放置香料的部分是固定的,其維持姿態依靠的主要是重力,當然其穩定性是遠不如陀螺儀的了。至於題主所說書裡面寫原理是陀螺儀,只能說出書的畢竟是考古研究者,對於兩者細部的區別不了解是很正常的

評論里出現野生的靠譜理科生,耐心給我這條文科生講解了熏球和陀螺儀的異同。

感謝。

----------------------------------------------------------------------------------

就先貼這麼多吧。

特別驚悚的我一時半會兒也想不起來更多了。

面對古人時,一點智商上的優越感都找不到。太悲傷了。

----------------------------------------------------------------------------------

跟莫名其妙的人逗悶子就省了吧,敗興。

我又想起來幾個好玩的,貼一下。



這還是在微博上看一個唐粉曬的,估計好多人都看過了。

唐代的挎包,LV同款。

----------------------------------------------------------------------------------


保存的還算好,但是毛已經爛光了。

這是一把牙刷。

我忘了哪兒出土的了。


這是內蒙赤峰遼國墓葬出土的一堆牙刷。

中國的牙刷最早是東漢發明的,大多都是骨制器。

據說有騷包的土豪用玉牙刷,但是我沒見過實物。

----------------------------------------------------------------------------------


猜猜這是啥。

明朝的高跟鞋。

網上有復原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搜看。

----------------------------------------------------------------------------------

剛剛一拍腦袋,想起來個大傢伙。

這玩意絕對是目前貼過的最大件的。


這是安徽壽縣的月壩。

壽縣古稱壽春,淮南王劉安和小夥伴們在這兒鼓搗出了豆腐。

三國時的實誠孩子袁術在這兒稱帝,被曹操、劉備、呂布、孫策輪了大米。

明朝萬曆時的知州楊澗修建現代化的排水系統,清朝乾隆年間的知州劉煥在其基礎上加築了月壩。

這東西牛在哪兒呢?

牛在它可以排洪,而且現在還能用。



圖一里有個T形的玩意,那是個大木頭塞子。在洪水來襲時會把它推進下水道里堵死。

隨水壓增大會越來越近,防止洪水倒灌。是非常簡便有效的防洪系統。

平時下水道的水噴出來會把它推開,排水到城外。

靠一個木頭塞子,利用水利實現了全自動化防洪排水系統。

說明白了沒啥了不起的土辦法,關鍵是現在還很好用……

土鱉智慧似乎刻在咱基因里了。orz

----------------------------------------------------------------------------------


偷偷摸摸更新一個。

安徽馬鞍山市雨山鄉三國吳朱然墓出土,彩繪鳥獸魚紋漆槅。

你覺得這東西像什麼?我估計好多人今天中午就會用到。

這是一個餐盤。這種方便快捷的餐盤目前認為從三國時期開始流行,至南北朝有大量出土。

朱然地位尊崇,他用的餐盤也比較華麗,而且這是一件漆器。

南北朝時期的餐盤很多都是陶制的,書佐小吏吃工作餐用,儉樸很多。

話說這朱然是孫權最親的幾個人之一,陸遜被孫權罵死後東吳軍方第一人,因此墓葬規格非常高。

朱然病重的時候孫權食不下咽,夜不能寐,至朱然咽氣,孫權親自素服舉喪以示哀痛。

讀書到這裡時忍不住的幸災樂禍。

----------------------------------------------------------------------------------

突然想起來,壽縣的月壩都貼了,怎麼忘了另一個大傢伙。



江西贛州的福壽溝。

我國古代城市排水系統的經典之作。

時期比壽縣月壩還要早,這是北宋熙寧年間知州劉彝設計的,距今九百多年了。

這東西厲害在什麼地方呢?贛州城小一千年沒洪澇,號稱浮城,都是他的功勞。

據說劉彝根據贛州城的地理走向,設計的這條排水系統,可以讓水自然流瀉到江中。

最神奇的是,江水暴漲泛濫,也不會倒灌入城。因為他還設計了一個配件。


鏘鏘,福壽溝的小金門。這種金門有十好幾個,那個紅色的是現代新修的鐵門。

宋代的門肯定早就繡的爛掉的。

事實上歷代對贛州福壽溝都有過修補,但全都是在劉彝的工作上進行維護。

這個金門在城內排水的時候,會被推開,讓污水傾瀉入江。

江水上漲時,又會把它推的死死的,再加上堅固的城牆,一點水都漏不進去。

聽聞福壽溝這套系統秒殺許多現代的排水設計,不知真假,但反正我在北京和天津都看過海了。

幾年前贛州好像遇到過大水,舊城內福壽溝的保護範圍一點事兒沒有,新城區則全被水泡了。

不知此事真假,期待有贛州的朋友現身說法。


----------------------------------------------------------------------------------

啊!我居然忘了身為吃貨,印象最深刻的文物!


青海民和喇家遺址出土,四千年前的麵條!

是的,四千年前的麵條!看上去還很筋斗呢!

據說當時工作人員發現有隻陶碗倒扣在地上,翻過來一看,下面是麵條!

因為被陶碗覆蓋,且被掩埋,這碗麵條才能留存到現在。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當初在赤峰興隆窪文化好像也挖出來過麵條。

但是因為氧化,出土後很快就爛掉了,沒來得及拍照存檔。

忘了是不是確有其事了。如果是真的,那將是一碗八千年前的麵條……

----------------------------------------------------------------------------------


樓里有朋友指責清朝斷絕傳承,我必須得啰嗦兩句。
因為感嘆先民智慧罵滿清太沒必要了。
歷史是個複雜的事兒,兩種文明碰撞在一起肯定會有很多改變。
平心而論,中國自己的戰亂太頻繁了,對科技知識文化傳承本來就有影響。

中原人自己折騰沒了的東西也不在少數。
唐代科舉里本來還有明算科,專門招收理科高材生,培養好了去搞水利、天文、城建,等。
後來明朝科舉就只重視明經科,搞數學的就很難出頭了。
中國天文學幾何學從明代開始全面落後西方,這可不是滿清的錯兒。

我本意也是眾樂樂,讓大夥看個熱鬧,高興高興,不是搞民族情緒。
這心態和喜歡吃魚香肉絲就到處跟人推薦魚香肉絲是一樣的。
在對古代文化的欣賞中懷懷古,陶冶下情操就行了,大夥千萬別因為這個產生別的負面情緒。

您要是看出民族自豪感了,決定自強不息,這是我的榮幸。
您要是看出民族仇恨決定去打滿族兄弟,那就是我作孽了。

逆向民族主義降智商,極端民族主義也是一樣啊。
帶著情緒是沒法思辨的,想探尋真相就不能預設立場。

理性的看,因為被滿清征服的關係,清朝的學術思想發展程度非常高。
許多知識分子痛定思痛,擯棄前朝空談心性的傾向,更加註重經世致用的學問。
就是這種環境下,才能蹦出來曾國藩這種人物。
對歷代的反思也在清末的內憂外患下達到高潮,出了一大批人才。
過去的歷史,離了誰咱都不是今天這樣。說句實話,咱版圖的基礎還是清朝弄出來的呢。

----------------------------------------------------------------------------------

@朱明明
樓上一些感慨現代人不如古代人的是什麼心態……古人的一些東西設計精妙,看不懂,你又能看懂現代的多少東西……汽車、計算機或者簡單一點,電風扇的任何一
個零部件,有多少人知道是怎麼做出來的?不說整個產品,單就這些東西的任何一個零部件,其中所包含的的科技含量、技術水準就不是這些古代東西能比的。你不
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你從小就在用這些東西……就像近幾年出生的小孩,從小接觸iPad之類的東西,他們就感受不到觸摸屏是有多麼了不起。實際上任何一樣產
品,知道原理的只有專業人士而已。
其實大多數領域,近兩三百年的進步都比之前幾千年的進步還要大。要知道全民教育也就近100多年的歷史(中國也就幾十年),現代人怎麼可能不如古代人……

這位老兄說的是。
厚古薄今和是今非古都是極端。

幾千年來人類這物種都沒啥更大的變化。
今人就未必比古人聰明,古人也不可能比今人智商高。

看到古代的智慧結晶,感嘆一下「哇,那個時候就想到了這麼妙的事兒,好厲害」就夠了。
千萬別因為這個就覺得現代還不如那會兒,不可能的事兒。

我在網上搜羅這些圖片,動動手指頭就做到了,前後沒超過倆小時。
有些古人想考據點啥,往往要耗費一輩子。

咱該讚歎的是人家在原始條件下依然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把啥事兒都推給智商是偷懶,盲目迷信古代的技巧不明智。

現代人是在以前的積累下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古人誠然功不可沒,但能將前人智慧總結,並全面超越的現代人,更應該得到生活中的我們尊敬。

我為什麼又開始說教了……orz
請你們不要討厭我……


最近去了趟河北省博物館,就沖著《大漢絕唱——滿城漢墓》去的。儘管寫了這麼多,看了整本的發掘報告,但親眼看到,仍然很激動。補充一些照片。

圖1. 滿城漢墓考古挖掘現場工作人員合影。能感受穿越時代的那種責任與忠誠。


一下子得到這麼多的贊,受寵若驚。用馬未都先生的話說,人和物之間也是講緣分的。歷經千年,這些東西還能被我們看到,被我們記住,被我們喜愛,這不僅僅是我們的福分,也是它們的福分。

這會兒來答是不是晚了?顯然是的,不過誰讓我去滿城漢墓去晚了呢。還想答,就是被這處處透著妖嬈的西漢中山國古墓的出土文物給深深迷住了。一定要來個滿城漢墓專場。

既然晚了,就不廢話,直接上圖。(圖大多是網上直接搜的,侵刪)

1. 錯金銀銅豹席鎮:這是一對中山靖王的王后竇綰用來鎮席子用的。看到豹子的流光溢彩的紅眼睛了嗎?很多人自然而然認為是紅瑪瑙。錯!考古專家說,鑲嵌的是白瑪瑙,但由於黏合料中調有硃紅色顏料,故呈現出紅色。身體用金銀錯出梅花狀豹斑,豹體內灌了鉛,能更穩固。


還記得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溫莎公爵曾贈與夫人的豹子手鐲不,曾打破了當時所有拍賣會的記錄。由卡地亞設計製作的鑽石豹形手鐲,豹子的圓形斑紋中分別鑲嵌著閃耀奪目的各色寶石,精巧華貴,堪稱絕世名品,價值12,417,369美元。其實和天朝2000多年前中山靖王給夫人做的比,也就那樣吧。(不屑臉)

2. 長信宮燈

各種歷史書各種場合各種眼熟吧。對,這個光著腳提著燈的宮女就來自中山國。這盞燈來歷複雜,本來是陽信夷侯的劉揭家的,後來政 治原因被抄家後就到了竇漪房竇太后那兒(沒錯,就是你們熟知的美人心計里林心如演的那個角色)。老太太把這盞燈放在浴室專用,所以刻了個「長信尚浴」。後來呢,她也許是喜歡自己孫子,給了中山王;也有專家推測竇太后送給竇綰的,因為都姓竇,且在竇綰墓中出土~ 宮女的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分鑄而組裝成的。宮女體中是空的,頭部和右臂還可以拆卸,右臂與燈的煙道相通,以手袖作為排煙炱的管道。燈罩由兩塊孤形的瓦狀銅板合攏後為圓形,嵌於燈盤的槽之中,可以左右開合,這樣能任意調節燈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強弱。燈盤中心和釺上插上蠟燭,點燃後,煙會順著宮女的袖管進入體內,不會污染環境,可以保持室內清潔。


因為這件宮燈實在太精巧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出了一本介紹中國銅器的書,就用了它做封面圖。

順便說一聲,考古學家們好不容易啊,其實當時發現的時候是這樣的,他們一點點拼回去的。

我看了之後那個動心啊,真想在自己家裡也買一盞放著,然後就上了無所不能的某寶,結果就發現了以下這些鬼。有溫和版的,這樣的。

拙劣版的,這樣的。的確只能虧錢賣了~


太監版的,這根本不是宮女好嘛,這樣的~(我勒個去,在家裡擺一這個,半夜起來能被嚇死)


3. 銅祖

出土了三個。兩個銅的,一個銀的。這個我還需要講嗎,上面好多人都提到了,而且這類文物,連cctv科教頻道的專家都不好意思講的哦(我後面給大家貼圖)。但其實吧,其他人講的都好不專業啊,我只能科普一下了。推薦大家看下這個紀錄片,旁白含蓄卻很到位,「也許難得與丈夫有什麼歡愉,但王后也有一番自己的樂趣」…」 度娘說,這玩意兒能注入適宜的溫水,能使之上下跳動(裡面有機關),有關研究機構鑒定那是已經使用過的金屬類性工具。滿城漢墓發掘報告一本正經地說,出土時附近有橢圓形小石頭兩個,可能象徵它的附件。

請大家欣賞考古叔叔的含蓄的小表情。


好,既然大家都清楚了,那我們就進入下一個逆天文物。

4. 金縷玉衣

說實話,我真不願意講這個,因為大家都好熟悉,上面提到好多次。但是中山王夫婦的是出土最完整的,完整到該有的不該有的都有,而且一次發掘出兩件,前所未有。發掘時,發現金縷玉衣是扁塌塌的,搞得郭沫若老先生都開始懷疑人生了,甚至提出其實玉衣內沒人,真人可能埋在地底下的大膽想法。然後大家就開始刨地,發現地底下什麼都沒有。整理玉片時,發現琺琅質外殼碎片和一些灰褐色骨灰,才確認屍骨已全腐。上圖是靖王,下圖是竇綰的。能看出很多差別吧。

其實,除了外表,金縷玉衣內還別有乾坤。我開始犯懶了,大家諒解,直接看圖吧。

看樣子中山靖王是個愛交際的boy,到另一個世界了還想著要發私信呢。

博物館裡還陳列了劉勝金縷玉衣內的一串瑪瑙項鏈,48顆,是他佩戴的,也是漂亮非常。

5. 銅羊尊燈

這尊小羊真是太優秀精巧的設計了,可惜的是現在貌似真不如古人了。燈作卧羊狀。羊頸後有一活鈕,臀上安一小提鈕,使用時可將羊背向上翻開,平放於羊首頂部作為燈盤。燈盤呈橢圓形,子口,一端有一小流嘴,便於安置燈捻。羊尊腹腔中空,可儲燈油。

彩色圖是這樣的

現代仿品是這樣的,我知道已經儘力了~做舊痕迹明顯。

6. 宮中行樂錢及銅骰

太史公說,中山王是個騷情boy,所以「子枝百二十人」,生了N多子女。他喜歡喝酒,也喜歡行樂。所以出土文物中除了正常的五銖錢,還多了一般地方難見到的宮中行樂錢,以及配套的銅骰。西漢早期所鑄之酒令籌碼錢也稱為宮中行樂錢。出土的有二十枚上有陽文韻語,三字者為十八枚,四字者為二枚,曾有人根據其韻腳和文義加以整理,內涵為「聖主佐,得佳士,常毋苟,驕次已,五穀成,府庫實,珠玉行,金錢施,貴富壽,壽毋病,萬民番,天下安,起行酒,樂無憂,飲其加,樂乃始,飲酒歌,自飲止,田田妻鄙,壽夫王母」。詞很酷,有木有?


配套的銅骰,通體錯金銀,共十八面,各面內容如下圖。


實物是這樣的,個人覺得比前面有人答的北周獨孤氏的那個煤精印要美貌得多。

套裝是這樣的,能想像一群雲鬢花顏的王妃宮女們搖著扇子,擲著骰子玩high了的樣子吧。


7. 四獸鈕熊足銅鼎

改變主意先說這個,不僅因為小熊實在太萌,而且功能逆天,這就是個古代版的高壓鍋。不過在網上竟然沒有找到一張高清的圖,不開心。只能先上考古報告上的結構圖了。看清楚沒,鼎蓋上四隻小獸,鼎足是三隻小熊。半蹲的小熊負責賣萌和支撐,小獸負責做可以開闔的鈕和裝飾。鼎蓋像是一隻倒扣的缽,四個小獸等距離環立。鼎腹兩側各附一長方形豎耳,鼎耳上有一伏卧的獸。鼎耳穿軸,軸穿過伏獸的臀部,使它可以繞軸翻轉。合蓋前,先將鼎耳上的小獸掀開;合蓋後,將它翻過來扣在蓋上,再旋動鼎蓋,使伏獸的背正卡在立獸頷下,鼎蓋隨之被緊密地閉鎖起來。


實物長這樣。


給個小熊特寫,抱歉,找不到更大的了。


在找小熊的過程中,我在黃帝故里河南某市發現了一個所謂創造吉尼斯紀錄的」黃帝寶鼎「 ,自稱「天下第一鼎」。解釋是鼎腹有九龍, 寓示九洲,龍首有寶珠,象徵國家之光;鼎足為熊足,寓意黃帝立國於有熊。

額,好吧,是很可愛~但木有文物的感覺了。

8. 錯金銀鳥篆文壺

在中山靖王的墓里出土了兩件,一件絢麗精緻,一件比較簡樸。之所以逆天,是因為壺身上布滿花里胡哨的圖案,竟然是文字~專家們各種考證,各種討論,在上世紀70年代寫了好多類似於《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金銀鳥蟲書銅壺》、《關於滿城漢墓銅壺鳥篆釋文的討論(三篇)》等文章來破解這些文字。

大家感受一下真身:


寬頻紋把壺身分為三段,帶上有小怪獸和雲雷紋。加上壺蓋上的文字,共有五行,如下圖:

當然了,我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覺得自己徹底是瞎的,甚至我連專家破譯出的文字也不太理解。壺身共二十二字:「蓋圜四叕【音:灼zhuo】,儀尊成壺」;「盛史盛味,於心佳都,撎【音:義yi,古代一種行禮的方式,兩膝跪地,手至地而不低頭】於」;「口味、充閏血膚,延壽卻病,萬年有餘」。蓋中心錯一蟠龍,沿及捲雲狀鈕錯雲紋,鈕間十二字:「有言三,甫金鯠,為荃蓋,錯書之。」 專家說,吉祥語啦,不過這是封建貴族剝削階級的幻想!好吧,專家說什麼就是什麼~

順便說一下,這件東西太神奇了,被國博看中,佔為己有了~對於混北京的來說,隨時可以去觀摩,應該是在地下那層古代史展廳。

9. 銅錯金博山爐

唉,這貨整得特別繁複,說實話要是讓我選的話,我還是選上面那個簡潔的小羊燈。可是架不住大家喜歡啊。都上了郵票呢,比上雜誌封面要難多了。三部分組成,爐身的盤和底座分別鑄成後用鐵釘鉚合,上面還有個蓋。

我說中山王騷情吧,這也是個印證。其實只是個熏爐而已,搞得這麼複雜,而且就他一個墓葬里就出土了五件款式不同的。博山爐在兩漢和魏晉時期是爆款,但大多是素麵銅爐,後才出現錯金銀裝飾。西漢之前,人們使用茅香直接放置在豆式香爐中點燃,驅逐蚊蠅或去除生活環境中的濁氣,說白了就是起到空氣清新劑作用。漢武帝時南海地區的龍腦、蘇合等香料傳入本土,這種樹脂類香料不像茅香那樣可以直接燃燒,須製成香球或香餅,下面承以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燃起,就需要放在這樣的爐子里。所以中山王的墓葬里,發現了各種各樣的香爐。

「博」其意為眾多,博山指傳說中東海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修仙得道的理想場地,故名博山爐。這件之所以這麼引人注目是因為太精緻了,雕了好多小動物。底座透雕三龍出水狀,龍首頂托爐盤。爐盤飾錯金流雲紋。盤上部及蓋鑄出峻峭起伏的山巒。山間神獸出沒、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高層峰巒或騎在獸身上,獵人巡獵于山石間。二三小樹點綴其間,刻划了一幅秀麗山景和生動的狩獵場面。(為了讓大家看清楚,我試圖把小怪獸們都標出來,也許還有漏掉的。我好敬業有木有?)

最後上個真身,感受下王者氣質:

10.銅朱雀銜環杯。
朱雀銜環杯,銅錯金、嵌松石,S形身姿朱雀口銜玉環,昂立於兩隻高足杯座的獸背之上,很是妖嬈。朱雀所銜白玉環能自由轉動,神獸頸腹與兩杯嵌綠松石13顆。相比小朱雀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兒,小獸一副做俯卧撐的小受樣兒其實也挺招人喜歡的。

在王后竇綰墓中出土,因杯底殘存硃砂暫被判為調製胭脂的化妝盒。也有人(比如我)就覺得這麼精美的用來盛胭脂太浪費,胭脂放敞口杯里容易乾燥揮發,更考慮到這對夫婦各種享受生活的日常,覺得應該是合巹杯。也就是古代婚禮上用來喝交杯酒的專用杯子。當然,這對老夫老妻也許有別的玩法~去博物館看了真身後,更堅定了我的想法,這就是合巹杯而不是解說上說的化妝杯~因為好小的一隻,就是普通杯子大小。

明代胡應麟的《甲乙剩言》中提到「合巹玉杯」時說:「形制奇特,以兩杯對峙,中通一道,使酒相過。兩杯之間承以威鳳,鳳立於蹲獸之上。」 看看看,這段話簡直就是描述的朱雀銜環杯。我們說的朱雀,也許就是中山王殿下那會兒的小鳳凰呢,唯一區別就是材質,這是青銅的。

這裡借用度娘給大家科普下什麼是合巹(jin,音錦),"合巹"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內共飲合歡酒。巹是瓢之意,把一個匏瓜剖成兩個瓢,新郎新娘各拿一個,用以飲酒,就叫合巹,合巹始於周代,後代相巹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來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飲合巹酒,不但象徵夫妻合二為一,自此已結永好,而且也含有讓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如《禮記》所載:"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 看到這裡,我覺得古人對感情比現代人重視~如果結婚能用這樣的杯子喝交杯酒,逼格超高。

歷代存世的合巹杯好多,但都沒這件好看,這件完全符合題目中說的「逆天」了的標準。給你們看看別的。戰國的,不好看,年代早有什麼用~(摳鼻)

明代就長下面兩個死樣子了。

故宮藏明代「子剛」款青玉合巹杯

現代的,掩藏不住的喜(e)慶(su) 和高(lian)貴(jia)


11. 銅帳構

中山靖王大大中室的中部和西南部都出土了好多銅質構件,分屬兩具不同的幄帳。有多少呢?僅中室中部就出土了大小構件102件,表面都還有華麗麗的鎏金,官方稱之為四阿式頂長方形幄帳銅帳構。幄帳是漢代貴族居家旅遊打仗之必備良品。也許大家對這個幄帳有些陌生,但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肯定熟悉吧。古人各種作,各種陰謀詭計,各種吃個火鍋唱個歌,也許還有翻雲覆雨(羞澀臉)往往都在這「帷幄」中發生。這個帳構就是帷幄的支撐。

中部出土銅帳構的復原圖,復原後帳的橫長大約有2.5米左右,進深在1.5米左右,其下正好容一張大床。


西南部出土銅帳構的復原圖

圖中金色部分就是歷經兩千多年留下的,紅色是木架,還有那據說特別華麗的帷帳都已腐朽成歷史的雲煙。

銅帳構各部件的平面圖(下圖)

各種能活動的摺疊式機關示意圖。帳架既可隨時隨地自由架設和拆卸,其中較長的構件又能摺疊,便於搬運或收藏,設計非常巧妙。名副其實的居家旅遊必備。

其實青銅帳構至少在東周時期就已使用了。據《西京雜記》說西漢時期廣川王劉去(中山王兄弟的孫子,一個變 態神 經病,他的故事都可開個專題講了)特別喜歡盜古墓。他在盜魏哀王冢時,在一室內「得石床方七尺,石屏風。銅帳鉤一具或在床上或在地下,似是帳糜朽而銅鉤墜落。」這可以算是發現東周銅帳構最早的例子。在河北、山東等地的大型戰國墓里,也獲得過成組合的青銅帳構。但是,發掘出土的銅帳構中,比較完整而又可以復原的兩套,只有中山靖王劉勝墓中的西漢銅構。

12. 錯金鐵劍

這是一把美貌無雙的鐵劍。由於小巧精緻,通長36.7、身長23厘米,也有專家稱之為匕首的,也就是俗語的小刀。但我頑固地稱之為劍,是因為這樣的顏值不能配這麼土的名字,就好比給王凱起了名叫王土根一樣。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古代名劍可不是都像我們看武俠劇中拿著的那種長長的。長劍便於戰鬥,短劍利於護身,還可以用於刺殺,比如五大名劍中的魚腸劍,就是藏在魚腸里的用來刺殺的短劍,小巧精悍,便於行動,一招斃命。

這是鐵劍的一面,呈火焰紋;而另一面,卻是雲紋。我說,一把劍而已,弄這麼花哨有意思嗎?嗯,剛才想了想,覺得有意思,那會兒的劍就像今天的手機似的,人手一把,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當然要花哨了,賣了腎也要弄把好劍啊~

站在這把劍前,能感受到一股穿越千年的力量。


這把鐵劍中脊隆起,兩側均鈿嵌金片花紋帶,正反面呈現上述兩種不同花紋。這兒的鈿嵌,通俗點就是把金子敲成各種圖形的薄片,鑲嵌在器物表面的裝飾工藝。這把劍兩邊緣鼓起而中空,環首鏤空鈿嵌金片作捲雲紋。

環首近莖部和格也鈿嵌金片飾作獸面紋。

由於是鐵劍,出土的時候已經鏽蝕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經考古學家修復之後的。

13. 銅蒸鍋——大名叫銅甗(yǎn)

看樣子中山靖王喜歡吃饅頭什麼的,所以出土文物里有這樣一個龐大可愛的炊具。這個大蒸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稱甑(zèng),用來放蒸物,下部稱釜,用來煮水,中間設有通汽的箅子。說白了是個套裝,底下是釜,我們熟知的「釜底抽薪」,「豆在釜中泣」,就是這個。甑為敞口,小圈足套在釜的小直口外,箅子是活動的,上面布滿小孔。最上面那個半圓球稱為盆。這三件東西都刻有銘文,寫明容量,製造年份,以及哪兒來的。


上圖為銅甗的三段銘文。

文物的魅力在於,讓我們了解了大歷史背景下微觀個人的日常生活。就比如最近出土的海昏侯先生墓中的各種洗具,證明了那是個講究洗澡沐浴的清爽大叔;而這個蒸鍋,以及上面提到的小熊高壓鍋,還有一堆沒有展示的鑊鼎瓢盆,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萌萌的吃貨大爺。


帖子太長,不更新了。下次有機會再答,感謝各位捧場。


太長見識了。我也來貼一個,算不上逆天,但但。。。你們看看。。。反正,我笑了好久。


記得有哪個問題的答案說到過,戰國的水晶杯,絕壁刷新三觀

。圖片來自百度

。圖片來自百度


利簋。


3000年前我們祖先刻下文字,今天的我們能夠理解,甚至從中獲得了極其有用的信息。再想想費好大力氣、有其他語言作為橋樑才能解讀的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以及至今尚未解讀的線形文字A,這件讓我們可以和先人交流的文物,足以稱作逆天。(已經有高票答案提到過利簋,我這裡就具體說一下。)

初中時候,有一個歷史知識點讓我印象極其深刻。我們知道,中國歷史自公元前841年後開始才有了確切的紀年,因此在這以前的歷史年份上大多帶了一個「約」字,比如商朝公元前1600年建立。一次答題涉及周朝建立的時間,記年份我擅長呀,1046呀,周朝建立肯定是公元前呀,而且是在公元前841年之前,那肯定要加個「約」字才行呀,於是就答了「約公元前1046年」。

然而事實是「不約」。當時歷史老師也沒說我錯,只是強調周朝建立是在公元前1046年,沒有約。這個知識點我記得特別清楚,後來雖然沒再錯過,但一直也不明白為什麼。直到我知道了利簋,原來,利簋記載的就是武王伐紂的事情,而專家們通過銘文推斷出了這件事發生的具體年份就是在前1046年!


把銘文直接寫出來是這樣的:(看不懂沒事,可以直接看粗體字。)

第一列:武王征商隹甲子朝歲

第二列:鼎克聞夙又商辛未

第三列:王在管師易又事利

第四列:金用乍檀公寶尊彝

下面我逐行翻譯。

第一列字很好認,武王兩個字合寫成了1個字,隹通唯。

第二列,聞通昏,昏夙就是晚上、凌晨,「日將出而夜未盡」;又通有。

第三列,第3、4個字不好認,這兩個字形上看像是「闌」和「閑」,前面「王在」,說明後面跟著的是一個地名,而根據記載,當時周武王在「管」這個地方。因此這裡還是採納的文獻記載,把這兩個字看做一個字,寫作「管」;第5個字其實就是「師」的左邊部分,就是「師」字;易通賜;又=有;事通司。

第四列,乍就是「作」字,檀公是個人名。

把通假字翻譯過來,加上句讀,就是這樣的: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管師,賜有司利金,用作檀公寳尊彝。

翻譯成現代漢語是:

武王征伐商朝,在甲子日那天早上,天上有歲星的時候,贏了,一晚上就佔領了商的地盤。辛未(8天後),王在管這個地方勞師,賜給有關部門青銅,用來製作禮器紀念檀公。

可見,利簋銘文說的是武王伐紂,得勝之後論功行賞的事。而文中,「歲鼎」二字尤為關鍵,因為這兩個字代表的是這件事發生的具體時間。

經過眾多專家的反覆研究,最後一個說法得到了比較廣泛的認可。那就是「歲」即歲星,也就是木星,「歲鼎」就是木星中天這一現象。而查看天文記錄,和商周交界時間吻合的,有木星中天這一現象的年份,就是公元前1046年。

因此周朝建立時間就確定為公元前1046年。

我們能看懂3000年前先人的文字,並以此確定重大事件發生的一些細節,而這件事只有中國能做到,你說逆天不逆天?

——————20170524更新——————

原文中有錯誤,檀公應是旜公。上班時寫的答案,當時只記得那個字是一個很複雜的字,但忘了是什麼了,百度利簋這個詞條,上面說是檀公,於是就用了這個說法。百度有時候也挺害人的。

至於其他的解讀,比如「鼎」字也常被釋讀為「貞」字,「有司」也被一些學者解讀為「右史」,這些都是古文字學裡合理的討論範疇,我這裡只是用了其中一個學術界比較得到承認,而我自己也認為比較合理的說法。

而關於「歲鼎」的解讀,有評論說尚存爭議。但我覺得爭議這個詞用得過重了,只是學術上有不同聲音,大家討論而已。畢竟古文字學中,本來就有很多東西是不確定的,大家各執己見,也很正常。

雖然,解讀上有不同意見,對年份的分析也有不同,或是BC1046,或是BC1045,或是江曉原的BC1044,這些都不影響我們確定一件事實,那就是通過利簋的銘文,我們能夠確定武王伐紂的具體年份。而BC1046這個說法被官方認可,並寫入了教材,自然也有它的道理。

既然說到這裡,就提提江曉原的BC1044說。他的團隊通過天象記錄篩選,用M.Standish研發的行星曆表資料庫軟體DE404進行推算,甚至將武王伐紂牧野之戰的日期精確到了日:公元前1044年1月9日。

我們暫且不管這個說法準確不準確,我這裡提出來,只是因為這張圖:

試想一下,3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們,他們參與的一件重大歷史事件時,肯定少不了抬頭仰望天空,而當時他們看到的星星的樣子,我們現在也能看到。看到這星象圖,彷彿真的就能感受到牧野戰場的氣氛,看到這星象圖時,我越發相信,我們和先人們是能夠交流的。交流自然是拜千年不斷的文字所賜,而利簋就是我們與祖先交流的載體之一。

想想,通過一件文物,我們就可以解讀千年前人們的行為,重現當時人們經歷的場景,難道這還不夠逆天嗎?


蛋殼黑陶杯

蛋殼黑陶杯


出土于山東省日照市姚官莊,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

此杯高22.6厘米,口徑9厘米,為泥質黑陶製成,整體呈細管形高柄,圈足底座,杯腹中部裝飾六道凹弦紋,細柄中部為中空,且裝飾有細密鏤孔,其內放置有一粒陶丸。

雖稱作蛋殼黑陶杯,但此物跟雞蛋半點關係也沒有,是因為其杯壁厚度如蛋殼一般,最薄處僅為0.2~0.3毫米!全重僅約40克!而且若想要陶器存放至今,燒制溫度必須保持在900℃以上!900℃環境中得保證杯身不變形,還要使表面細膩,質地堅硬,即使放在今天,沒有極高精密的工藝水準也難以做到。

最逆天的並非上述,而是此物的出土年代:新石器時代!!!


沒錯,它正屬於山東日照東海峪的龍山文化遺址。

管你長信宮燈,馬踏飛燕,見著我不還得叫聲長者……


4000年前的麵條(noodle)

麵條呢,扣在碗里

這是2005年,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一篇個內容。

發現地點是青海喇家遺址,這個遺址由於一次地震被完整掩埋了,所以保留下來了。

遺址位置

圖中的河是黃河,也是2016年發science文章論證中國大洪水的證據之一。

大禹治水的那場洪水,和《聖經》及其他傳說中的大洪水有什麼關係嗎? - 知乎

這次大地震,直接導致黃河北攔腰截斷了半年之久,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4000年前黃河的水量還是很猛的),這麼大的水量後來突然傾斜下來,直接導致整個北方地區(當時的華夏文明集中地,或者也有人稱之為夏文化(爭議夏是否存在))直接被洪水淹沒。

而這麼大的水量,

第一,極其罕見(下雨不會有這麼大的量),這也和聖經大洪水區分了,畢竟引發原因不一樣,聖經上降水,而大洪水是黃河引發的,無論是原因還是位置都不對

第二,極有可能形成了大量的水鄉澤國,最後通過引流才泄掉(治水)。

第三,可能引發了文明長達百年的斷裂,也使得華夏文明從山西西南部(陶寺文化,堯舜部落範圍)遷徙到了河南二里頭。


發現過程是這樣子的

說明:

這個麵條是用穀物做成的

這東西是中國人最早馴化的,在中國歷史上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比如中國農業始祖,周朝先祖就叫后稷,其中的稷就是穀物的意思,稷也是百穀之長。


歡呼吧,飛天拉麵們,4000年前,耶穌還沒出生呢!摩西也沒出生呢!諾亞和大洪水剛發生完,偉大的中國人已經有了麵條!

這就是飛面神的神跡!

H, Yang X, Ye M, et al. Culinary archaeology: Millet noodles in late Neolithic China[J]. Nature, 2005, 437(7061): 967-968.


戰國齒輪


西周車配件


(均拍攝自洛陽博物館)


這個,新莽時期的青銅卡尺,傳說中王莽穿越的物證:


掃了一遍答案,居然一件傢具都沒有!!!!!
難道因為木頭埋在土裡容易腐朽,出土的傢具少就被忽略了么!!!
不服啊!!!

======================================================================
為了表達我憤慨的心情,特地跑了趟故宮,特地去拍了如下這件突破天際的傢具。

這件傢具,擺在坤寧宮300多年沒搬過地方,任何一個對古家具有研究的人都無法繞過它,它的雄偉的身姿,甚至把太和殿、養心殿、乾清宮裡的龍椅都遠遠甩在身後。

花梨木雕龍紋頂豎櫃(清)


在書本里,他是這個樣子的,好像也不是很牛逼?

但是在坤寧宮裡你再看:



這對頂箱櫃總高度5米18,遠超所有古傢具,即使是太和殿和中和殿里擺的那對,也就3米多。很難想像,皇后娘娘要想從最上面那個柜子拿床被子出來得怎麼拿。最下面的那個大櫃站一個人進去毫無壓力。


第二件,在頤和園。

七巧桌(蝶幾)

請注意底部的碎冰欞格,這個六邊形的桌子是由多張小几拼成的。而這個拼接方式大家並不陌生。

正是七巧板。

正是七巧板。

中式傢具的形制設計在明清兩代已經分別達到了簡約、莊重的兩個高峰,以至於現在無論如何改良都顯得畫蛇添足。這兩件傢具正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更精妙的細節工藝,比如:

比如這一個楠木胎包鑲紫檀架幾,位於太和殿。

比如這一個楠木胎包鑲紫檀架幾,位於太和殿。
早在清中期,中國就已經出現了類似現在實木貼皮的製作工藝,並且做的更好,楠木胎包鑲紫檀,接縫全部是藏在拐角處,不細看根本察覺不到,幾百年的時間幾乎沒有裂痕。


======================================================================
故宮還有許許多多刷新三觀的傢具未能展出,目前開放的區域也太少,實在是埋沒了這些文物。


大半夜興起了補貼點各種無節操碎三觀的吧……多圖慎入!

較普通康熙青花酒盅一隻,看表面沒什麼特別,藏南京博物館。(經評論指出,為南京博物院。@楊毅 @阿凡 在此表示感謝)


仔細看看款……

你以為這是贗品……不……

你以為這是贗品……不……

一個精通瓷器的朋友給我講的,康熙早年瓷器不題年號,因覺打碎不吉利,故而時常偽托明款,後來放開了。而這隻顯然是寫錯了,幸好沒被發現否則要誅九族了吧。

此外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名單上面的,一多半都是「逆天」級別,比如青銅神樹 比如鑲嵌綠松石象牙杯 比如裡面大把大把字畫……只是不至於到三觀盡碎而已。

此外我還可以推薦:雍正行樂圖……

四爺你玩的這麼high你爹知道嗎!

四爺你玩的這麼high你爹知道嗎!

你以為這就節操盡碎???告訴你們終極版本熊孩子還沒出現!!!!!


以上就是中國書畫史上值得大書特書濃墨重彩而讓人三觀盡碎的幾枚印章: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八征耄念之寶、宜子孫、太上皇帝之寶……為啥呢……熊孩子乾隆爺一輩子據說有1800來個印章,曾經蓋在書畫上的有大概1000個……

以上就是中國書畫史上值得大書特書濃墨重彩而讓人三觀盡碎的幾枚印章: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八征耄念之寶、宜子孫、太上皇帝之寶……為啥呢……熊孩子乾隆爺一輩子據說有1800來個印章,曾經蓋在書畫上的有大概1000個……
給你們舉例看看:

趙孟頫《人騎圖》

趙孟頫《人騎圖》


《伯遠帖》

《五牛圖》

《五牛圖》

《杜秋圖》

《杜秋圖》

至於山水畫上往留白蓋大紅戳的事兒我都不提了怕哭死。

你們以為這就夠了嗎!!!

不!熊孩子乾隆爺的玩法比你們想像的永遠要兇殘!!!

喏這幅是李白傳世唯一真跡據說:《上陽台貼》,上面小字是宋徽宗的瘦金體。蓋章我不說了因為這幅字不大。但是………………乾隆爺興之所至在前面補了一截兒題了四個巨大的字!!!

喏這幅是李白傳世唯一真跡據說:《上陽台貼》,上面小字是宋徽宗的瘦金體。蓋章我不說了因為這幅字不大。但是………………乾隆爺興之所至在前面補了一截兒題了四個巨大的字!!!

陛下你這樣的字哪裡讓我們看出跟後面李白的「逸」有聯繫啊!!!而且比李白的字大了那麼多倍啊!!!你真的好意思把自己的字跟詩仙放在一起嘛!!!

陛下你這樣的字哪裡讓我們看出跟後面李白的「逸」有聯繫啊!!!而且比李白的字大了那麼多倍啊!!!你真的好意思把自己的字跟詩仙放在一起嘛!!!

即使這樣都不能滿足熊孩子了……乾隆爺的想像力超過爾等凡人不知道無數倍啊。於是最兇殘最奇葩最三觀盡碎的玩意要出現了。(不是大禹治水玉山子,雖然那個大的簡直讓人沒法想像但是也不算太奇葩) 作為一個喜歡瓷器的皇帝玩點高定再正常不過了,私人訂製什麼的古人早就玩不知道多少回了。普通產品又怎麼能滿足皇帝呢?要玩咱們就玩最大號最神奇的!一個86厘米高的大瓶子不稀奇,現代滿街都是,但是什麼釉好呢?皇帝可能是貫口聽多了:金彩、琺琅彩、粉彩、青花、還有鬥彩、仿哥釉、松石綠釉、窯變釉、粉青釉、霽藍釉、仿汝釉、仿官釉、醬釉……大手一揮:都要啊!
於是就有了這貨……

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具體請百度百科……我想起來這貨都會扶額的就不接著說了……

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具體請百度百科……我想起來這貨都會扶額的就不接著說了……


「接著更新新鮮熱乎的」太喜歡這個題目和大家的回答了,哈哈哈哈,跪謝八方先。我也來幾個,都是親眼見過的

插播:陶寺觀象台
它的玩法是站在某特定位置,看到太陽從不同的縫隙里升起,用以授時

至於它為什麼逆天

至於它為什麼逆天

1、這是一塊神奇的漢代墓磚,在四川省博物館,這個館整體感覺比之金沙還有三星堆要無趣的多,但是呢我無聊中發現了這塊磚

看來野合從古至今都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啊,看這專業的姿勢,恣意的神態,,,,,等等,後邊幫忙的是什麼鬼,難道是你大你先來,我小我後排?不對,還特么有個手持巨根躲在樹後擼呀擼的呢?這現場都看的我臉紅心跳啊,小心臟撲通撲通的……

其實漢代墓磚里的故事非常多,,,,等待有心的小夥伴來扒

2、三星堆的時尚先生~~~我心中的擼神「青銅立人」和媲美埃及法老的黃金權杖
我把上面樹後的大叔稱為擼啊擼大叔,但擼中自有擼中手,比如三星堆有個青銅立人,看到他,我的反應是,上古擼神不是傳說,不知道樹後那個大哥是否是這位神叔的轉世啊,只是這位神叔是躲在搖錢樹後面擼的

青銅立人像在

青銅立人像在三星堆出土,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數量巨大、種類繁多,詭秘怪異的各類文物,足以證明殷商中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古蜀國,正處於各種原始宗教觀念雜存並茂的時代,近十幾年來,史學家們通過對三星堆出土文物的研究,已揭示出三千多年前古蜀先民存在著對祖先英雄——蠶叢、魚鳧、杜宇的崇拜,也同時存在著對圖騰自然物——蠶、魚、鳧、竹、太陽、雞、樹、山的崇拜。在2004年第4期的 《四川文物》 上有學者著文分析了三星堆存在的「眼崇拜」,令人深感三星堆還有許多待解之謎。

提到搖錢樹「此處準確描述應為神樹或者宇宙樹,和印度埃及兩河流域的很多傳說是相通的,世界上的幾大文明都不約而同的在同一時期出現了宇宙樹的傳說,。。。感謝@so so 的提醒」了,就po一下,奏是這顆,看起來是不是不夠震撼,建議去現場看看,除了張大嘴巴啥也說不出來,這是一顆3.96米(原來說20幾米的巨樹,是因為模糊記得說如果不斷有這麼高),20幾米,幾米,米,的青銅神樹,上面的鳥的數量位置恐怕都有講究,可惜的是這個樹並不完整,缺少樹尖。。。。。想像一下

言歸正傳,接著說這位擼神身上有啥逆天的,沒錯,身上。他1.7米多,具體在擼啥搞不清楚(有說禮器,有說象牙,有說就是隨便一擼,推測為神職人員,類似祭司),但是他的衣服是非常非常非常時尚的,而且是穿了三層衣服,這個是3000多年前的文物了。第一個是衣服的右衽,第二個是裡面有很好的罩身,第三個是裡面還有襯衣,整體衣服的造型剪裁都是十分到位,簡潔有型。。。。。。。簡單看下側面銷魂的小後擺,衣服一層一層交替的疊痕,艾瑪,太帥了


3000多年前的裁縫,比現在的淘寶款逼格,真是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北服的小夥伴,有機會的好好研究下,啥時候復刻個出來,我買一套

我也買了個仿品擺家裡,我買這個,媳婦都要罵我沒地方放了。。。。。。。。其實這個小仿品還做的挺不錯的,背後的紋路很清晰

衣服的剪裁也做的很像,三重衣服很明顯

衣服的剪裁也做的很像,三重衣服很明顯


不知道這造型稱作什麼

不知道這造型稱作什麼

當然擼啊擼的手勢和神態也比較到位,大概600塊錢吧,博物館有售

當然擼啊擼的手勢和神態也比較到位,大概600塊錢吧,博物館有售

哦,對了,這裡還有一個是黃金權杖,造型有點扁了

上面有弓箭同時射穿鳥和魚的紋路

上面有弓箭同時射穿鳥和魚的紋路

為什麼它逆天呢,因為全世界出土金杖的就兩個地方,一個在埃及,一個是在三星堆,埃及的法老喜歡拿著權杖,所以老感覺三星堆這個地方和埃及的金字塔有那麼點關係是的,好吧,這個純屬我瞎猜。但隱含的證明了蠶從魚鳧是沒跑的了,有時候傳說真不是傳說

為什麼它逆天呢,因為全世界出土金杖的就兩個地方,一個在埃及,一個是在三星堆,埃及的法老喜歡拿著權杖,所以老感覺三星堆這個地方和埃及的金字塔有那麼點關係是的,好吧,這個純屬我瞎猜。但隱含的證明了蠶從魚鳧是沒跑的了,有時候傳說真不是傳說

3.順著衣服往下說,新疆博物館,時尚姑娘的百褶裙和高跟鞋

我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咱們新疆,在古代真是時尚的地方,2014年我去新疆玩。臨走那天有一上午的時間,我們就去了新疆博物館。起初是奔著著樓蘭美女去的,當然樓蘭美女也名不虛傳,原來這裡不但有姑娘,還有衣裳。在博物館亂逛時這兩樣東西吸引了,「抱歉只能網上搜圖,質量略差」

漂亮的百褶裙


高跟鞋

咱們祖國的新疆,其實在唐代甚至往前真的是很時尚。這兩件衣服還只是一部分,大概年代是唐朝時期,那個時候伊斯蘭還沒有佔領新疆,女孩子的服飾與當時的中原不相上下,色彩鮮艷,造型時尚。即使放到現在也不過時。有時在烏魯木齊看到罩著黑袍的女生,我真想說,不必承載這樣的委屈,歷史應該給我們更多的自信,尤其是女孩子。

咱們祖國的新疆,其實在唐代甚至往前真的是很時尚。這兩件衣服還只是一部分,大概年代是唐朝時期,那個時候伊斯蘭還沒有佔領新疆,女孩子的服飾與當時的中原不相上下,色彩鮮艷,造型時尚。即使放到現在也不過時。有時在烏魯木齊看到罩著黑袍的女生,我真想說,不必承載這樣的委屈,歷史應該給我們更多的自信,尤其是女孩子。

當然新疆博物館還有這樣一個逆天的文物,漢代文物出土「感謝 @虛無中湮滅 指點 」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有時候感覺有些事冥冥中自有天意啊。哈哈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有時候感覺有些事冥冥中自有天意啊。哈哈

4.青銅偶方彝,來個正經點的
這個方方正正的青銅器,沒什麼起眼看起來,但她來頭不小,國博里這個墓出土的東西很多。更震撼的是,他是個女墓,而且還是商王武丁的一個妃子,能征善戰……所以中國能出武則天也是有傳承的好嘛,婦好呂雉武則天,慈禧就算了吧


婦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輩「母辛」,生活於前12世紀前半葉武丁重整商王朝時期,是我國最早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據甲骨卜辭記載,婦好曾多次主持各種類型和名目的祭祀和占卜活動,利用神權為商王朝統治服務。此外,婦好還多次受武丁派遣帶兵打仗,北討土方族,東南攻伐夷國,西南打敗巴軍,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馬功勞。武丁對她十分寵愛,授與她獨立的封邑,並經常向鬼神祈禱她健康長壽。然而,婦好還是先於武丁辭世。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西北約100米處。


婦好墓於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發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該墓五米多長,約四米寬,七米多深,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辭稱為「母辛宗」的享堂。據說享堂原是商王武丁為祭祀妻子婦好而修建的宗廟建築,尊其廟號為「辛」。婦好墓雖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隨葬品極為豐富,共出土青銅器、玉器、寶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質地的文物1928件。

上面的介紹逼格高嗎?我帶朋友去過幾回,每次必看的一個文物,要說這各種造型驚奇的酒器禮器燦若繁星,為啥我說它逆天呢。

是因為他揭示了3000多年前殷商時代,中國人宮殿建築就已經是那麼的熟悉啦,比如重檐廡殿的屋頂「感謝 @李超字子越 指點」

奧巴也得給點贊啊

奧巴也得給點贊啊

作為木匠,我注意到飛在外面的俗稱【飛頭】的木質結構後面有一套完整的柱陀檁檐的結構,,,,所以,我們的傳承,真的是無斷續的文明,這件酒器里表現的淋漓盡致

作為木匠,我注意到飛在外面的俗稱【飛頭】的木質結構後面有一套完整的柱陀檁檐的結構,,,,所以,我們的傳承,真的是無斷續的文明,這件酒器里表現的淋漓盡致


5、湖北省博物館,一件兩三千年前的萌寵,曾侯乙墓的鹿角立鶴
湖北省博物館也是非常值得去的博物館,裡面有幾個大殺器,比如越王勾踐劍,大體系編鐘。在眾多大殺器中間,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個東西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這個貨。

鹿角立鶴為青銅鑄制,1978年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曾都區)曾侯乙墓出土。器形以底座、立鶴,鹿角以榨卯構連,鶴為長頸圓首,尖嘴上翹作鉤狀,碩腹拱背,翅展尾垂,高腿扁足,頭兩側生有枝權叢生、朝上內卷呈圓弧狀的一對鹿角。鶴的頭、頸及鹿角上飾錯金渦雲紋、三角雲紋和圓圈紋;腹背飾羽毛紋;背上有凸脊,脊上及腹、翅、尾下部鑲嵌綠松石;翅上浮雕幡暾螭紋,圓圈紋;腹與翅連接處有蟠龍環繞,龍嘴銜翅;腿上飾渦雲紋;爪上飾回紋;全器分八個部分,分鑄後連接組裝而成。

其實它的知名度還算可以,見過真物感覺,除了感覺它比想像的大意外,在藝術性上,一點不次於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和編鐘

一個看起來萌蠢的仙鶴(小翅膀),有人說了,這有啥稀奇的呢?動物形狀的青銅器比比皆是。我把它拎出來的原因是它頭頂有兩個漂亮的鹿角。

一個看起來萌蠢的仙鶴(小翅膀),有人說了,這有啥稀奇的呢?動物形狀的青銅器比比皆是。我把它拎出來的原因是它頭頂有兩個漂亮的鹿角。

為什麼仙鶴的頭上會長鹿角?這個青銅器是幹嘛用的?仔細多方詢問也搞不清楚,只有一些猜測,在那個時代,人們把鹿看做地上跑的瑞獸精靈,把仙鶴看做天上飛的精靈,一個鶴長了鹿角,就像是溝通天地的一個精靈,賦予了人們美好的想像,據說是曾侯的靈魂騎乘「此處感謝 @china fourier 的提醒 」。其實即便是現在,,鹿和仙鶴也是時常是同時出現的,它們是長壽好運幸福……的代名詞,再聯想到武漢還有個黃鶴樓,你說,這些是巧合嗎?冥冥中自有傳承啊。

至於它幹啥用的,職業習慣的考慮,我覺得他是是掛衣服的,哈哈哈。這個東西我自己賣了一個仿品,剛剛好可以用來掛我hd600的耳機。

同樣的曾侯乙墓還出土了一件很小巧的漆盒,那個精美呦,最主要的是在地底下賣了幾千年,還沒壞,鮮艷如新,去湖北省博物館,千萬別錯過。


6、金沙遺址太陽神鳥,四季時辰和有關太陽的傳說
去金沙遺址的時候,好多人說那沒啥東西,沒意思,全是大象牙,我當時說來了四川就去一趟吧,沒想到,看到了這貨

太陽神鳥,是2001年出土於四川成都金沙遺址的一張金箔,屬商代晚期作品,整個金飾呈一圓環形狀,金飾上有複雜的鏤空圖案,分內外兩層,內層為周圍等距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圖案圍繞著內層圖案,由四隻相同的朝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四隻鳥首足前後相接,朝同一方向飛行,與內層漩渦旋轉方向相反。對其進行成分分析得知其含金量高達94.2%。該金飾可能是古蜀人祭祀用的神器。盯著「太陽神鳥」,頭前後移動,會看到「太陽神鳥」在旋轉。現藏於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遺址博物館。

根據講解人員的介紹說,這個東西收後起開的時候,找到一個小球,金的,小心的打開之後,發現了一個完整的,一點都沒有破損的太陽神鳥。沒有別的,單純的覺得,他的藝術性太牛逼了:4隻神鳥,12道光芒,這數字暗示的就吊炸天,而且完全符合金烏的那個傳說,四隻金鳥背負太陽運轉,四隻鳥恐怕代表的是春夏秋冬,12道光芒是一天分為12個時辰。它真的薄如紙張,歷經三四千年,展開如新,沒有破損,嗯,還要怎麼逆天呢。。。。

而且我在猜想,幾千年前看到的太陽,可能會不會活動跟劇烈一些,和我們看到的不一樣,要不怎麼會有這麼多猜測呢。現在這個東西在四川比較有名。當然中國文化遺產也用它做logo了,還包括成都衛視什麼的



7,最後一個,都江堰
穿越兩千多年,依然在灌溉成都平原,讓這裡盛世無饑饉,何須耕織忙。別的文物只能放在水晶罩里供人觀賞,而它確依然水利四方養育豁達安逸的成都平原,還有比它更逆天的嗎

補充兩句,李冰是山西人,都江堰的水道兩邊站著的各朝各代的水官雕塑,有蒙古族的還有滿族的,,,,他們在不同時期做了不同的貢獻,也是因為他們的延續守護和創新,讓這貨得以持續不斷的滋養四川盆地,當時的感覺是,咱們說中華民族大熔爐真不是瞎蓋的

補充兩句,李冰是山西人,都江堰的水道兩邊站著的各朝各代的水官雕塑,有蒙古族的還有滿族的,,,,他們在不同時期做了不同的貢獻,也是因為他們的延續守護和創新,讓這貨得以持續不斷的滋養四川盆地,當時的感覺是,咱們說中華民族大熔爐真不是瞎蓋的


1.商銅神樹
(《盜墓筆記》秦嶺神樹原型,三星堆最大件文物)

(這幅是文物複製品放大圖,目的是衝擊一下大家的視覺感官,讓大家看的更清楚)

(這幅是文物複製品放大圖,目的是衝擊一下大家的視覺感官,讓大家看的更清楚)

(你如果去看展覽應該是這個樣子。。。雖然比上圖小了不少但是這玩意也有四米高。。。各位可以腦補一下)(摘自百度三維博物館)

(你如果去看展覽應該是這個樣子。。。雖然比上圖小了不少但是這玩意也有四米高。。。各位可以腦補一下)(摘自百度三維博物館)


三星堆二號祭祀坑其實出土了有8棵青銅神樹,大小不一,最大的就是上圖貼上去的這種,這可能是目前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最大的單件青銅文物

(局部圖)

(局部圖)

(局部圖)

(局部圖)

貼出來的這棵神樹,應該是廣為人知的1號神樹,這棵1號神樹分為3層,樹枝上共棲息著9隻神鳥,顯然是「九日居下枝」的寫照,出土時已斷裂尚未復原的頂部。傳說遠古本來有10個太陽,他們棲息在神樹扶桑上,每日一換。復原後的青銅神樹上殘留著9隻鳥,神樹的最頂端卻沒有神鳥。推測還應有象徵「一日居上枝」的一隻神鳥,同時出土的還有數件立在花蕾上的銅鳥、人面鳥身像等,很可能其中的一件便是那隻居於神樹上枝的銅鳥。

貼出來的這棵神樹,應該是廣為人知的1號神樹,這棵1號神樹分為3層,樹枝上共棲息著9隻神鳥,顯然是「九日居下枝」的寫照,出土時已斷裂尚未復原的頂部。傳說遠古本來有10個太陽,他們棲息在神樹扶桑上,每日一換。復原後的青銅神樹上殘留著9隻鳥,神樹的最頂端卻沒有神鳥。推測還應有象徵「一日居上枝」的一隻神鳥,同時出土的還有數件立在花蕾上的銅鳥、人面鳥身像等,很可能其中的一件便是那隻居於神樹上枝的銅鳥。


2.青銅太陽輪

青銅太陽輪形器也是三星堆出土的很神秘的文物,你能想像3000多年前的人是如何用當時的技術水平將青銅器做成了如此規則的圓形,而且還能進行五等分么?

青銅太陽輪形器也是三星堆出土的很神秘的文物,你能想像3000多年前的人是如何用當時的技術水平將青銅器做成了如此規則的圓形,而且還能進行五等分么?

3.蓮鶴銅方壺
(春秋中期文物。1923年於河南新鄭李家樓春秋鄭國大墓出土。青銅製盛酒或盛水器,個人非常欣賞這件器物,中國64個禁止外出展覽文物之一)


這兩件蓮鶴方壺本是一對,一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另一件藏於河南博物院。
它們碩大的器形、優雅的曲線、純青的工藝、精美的紋飾,尤其是頂端盛開的蓮瓣之中挺立展翅欲飛的仙鶴,清新雋永,令世人嘆為觀止,別列為國之重寶

4.東漢搖錢樹

不多介紹了,也是64個禁止國外展覽的國家珍貴文物之一。

不多介紹了,也是64個禁止國外展覽的國家珍貴文物之一。

5.銅車馬

當時看完這個,震驚的不得了。。。

當時看完這個,震驚的不得了。。。
這個銅馬車屬秦代。共兩乘,一前一後排列。經復原,大小約為真人真馬的二分之一。


這件文物竟然沒人提到!!!!我很詫異有木有啊!!!
現在藏於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6. 獸首瑪瑙杯

這個當初看了也很喜歡,設計相當精巧。回憶中應該是中西亞哪個國家進奉唐朝的國禮,意義非同一般,是在東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中誕生的一件重要文物。現藏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這個當初看了也很喜歡,設計相當精巧。回憶中應該是中西亞哪個國家進奉唐朝的國禮,意義非同一般,是在東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中誕生的一件重要文物。現藏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 2014.9.20 更新 -----------
好久沒更新了是因為我以為沒人看了呢..今天看到 @西瓜太郎 同學留言於是就為她更一次哈~

7.太陽神鳥

金沙出土的超薄金器

金沙出土的超薄金器
基本數據是外徑12.5厘米,內徑5.29厘米,厚0.02厘米,全重20克左右。
黃金質地柔軟,真難想像到那個時期是哪位能工巧匠能把金器加工成這樣....
(感謝 @陳徹 ,@楚然 糾正 :))


---------好不容易看到一個感興趣的話題,我會慢慢更的------------
找圖片的時候發現的好玩的圖:


河南省淇縣的明末「泰極仙翁碑」,因其碑上「扯淡」二字,也被戲稱其為「扯淡碑」。

碑上「再不來了」等現代化的內容,頗有穿越小說之風,因此也被人懷疑是某位穿越者所立。


碑陰:
圓首處豎刻「碑陰」2字。
正中豎刻「為善最樂」4個大字。
兩側各有聯語一幅,
右刻「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鬼神不欺貧」。
左刻「有人問我修行法只在虛靈自然間」。

翻譯過來就是:
我沒有辜負上天的期望,沒有辜負人民的希望;沒有欺騙鬼神,也沒欺騙貧苦百姓。有人問我修行的方法,其實也沒有什麼竅門,只在虛靈自然間。

碑文:

碑文:

碑首橫刻「再不來了」4字。
正中豎刻「泰極仙翁脫骨處」7個大字,「處」字已殘。「泰」字右刻「扯」,左刻「淡」。

扯字下豎刻「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訪道雲夢修真事迹已詳載甲申記矣予等不敢再贅翁」。

淡字下面豎刻「生不言壽莫考其紀或曰一十有二紀卒曰然四空門人清琴棋書畫抱病老人立」。

譯文:
扯淡:我仙翁是燕人,隱藏青龍之姓氏。明末甲申年,我來到雲夢山修道成仙。我的事迹已詳細載入史冊,但像我的姓名一樣,不敢再多說。


我生來不講自已的年齡,也沒有誰考證我活了多大了。(或者說由無實際年齡的「萬歲」,變成了有實際年齡的人)。現在,突然有人對我說,你已經144歲了。我先是愕然,很快就恢復了平靜,終於回答說,對,是的。四大皆空之門人〈即道教徒〉的我,是清白無污的高潔之人。我整天與琴棋書畫相伴。我已成抱病老人,今立此碑。

綜上,碑首的「再不來了」,或可翻譯為:我再不來參與爭名爭權相互斯殺了。

關於墓主人身份的兩個民間傳說

一說仙翁是明朝沐懷古。

他原來在朝中做大官,後來犯了死罪,臨刑時其僕人代其伏法。從此,沐懷古以為已經有人替自己死了,自己就可以永遠不死。沐懷古逃出北京,一直往南走,因過不去黃河,他來到雲夢山修行。到沐懷古臨死時,他才知道誰也難逃脫死這一關。他慨然嘆道,要知現在,何必當初,扯淡。

(令說明朝勛臣沐氏後人。

明朝覆滅後,沐英的後代逃到淇縣雲夢山伺機東山再起,但直到晚年也未能如願。因此他悲觀厭世,臨死前寫下「扯淡,再不來了」六字。)

另一個版是崇禎皇帝。

說崇禎皇帝在煤山是自縊是假,趁亂逃到淇縣雲夢山隱居保命才是真。可到了該死的時候,崇禎發現了一個嚴肅的問題:原以為,已經有人替自己死過了,自己就可以長生;可最終還是得死,於是他感慨地說:真是扯淡。

有關扯淡碑的考證鳳凰網曾有篇詳細的報道

揭秘「扯淡碑」_文化頻道_鳳凰網

另外一腦洞大開的故事

說是某位現代的資深宅男,機緣巧合下穿越回明末,看多了穿越小說,以為自己可以建功立業,名垂千古,然而,不懂得領兵打仗,更無文韜武略,只能在雲夢山閒遊,終其一生,無wifi,無dota,無萌妹,空活一百餘年,好不無聊!遂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下:(小說都是)扯淡,(老子)再不來了!

其他幾個關於歷史上某些物件的回答

海傑夫:大躍進時有哪些奇怪的東西?

海傑夫:有哪些很「污」的著名油畫?各有哪些內涵?

海傑夫:古代皇帝吃的御膳放到當今來是什麼樣的水平?


說到刷新三觀,不能沒有這幾張圖啊!

  • 《馬上行樂圖》

再局促的駕駛環境,也無法阻擋古人在交通工具上PaPa的熱情。。。

一言不合就開車,不對,是騎馬

這個徹底驚呆了:

  • 危險動作,請在專人指導下進行......

馬背上的性交,在《中國性史圖鑑》(劉達臨編著)一書中認為,這可能是當時塞外的一種性風俗。

「以馬背當床榻,施雲雨於叱吒奔騰之間,其疏曠任意,為注重房內閨秀氣之作所不及」。意思是說這種高難度姿勢你們中原人根本無法駕馭!不過這並不妨礙中原人從中汲取靈感進行藝術創作,這不,中原版馬震出現了:

甚至在21世紀,還有個中原編劇從中汲取靈感,創作了《王朝的女人·楊貴妃》這一大膽劇情:

  • 看來我們都錯怪范冰冰了......

——————————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超級Study


其實,只要能親眼見到曾經在歷史書地理書上出現過的寶貝,大概都會覺得很逆天(哇塞!我居然真的親眼看到這個XXXX那個XXXX不是書上圖片里那個么哇靠忒TM逆天嗷嗷嗷)
有幸見過許多神奇的文物:

上周去了一趟山博,所以又重新整理了一下,發現簡直就是小怪獸合輯啊

2014/6/15去銷卡,對面就是陝博,然後又去圍觀小金餅了,更正之前一些錯誤的說法

1、玉蟬和玉豬

屍體的口塞和肛塞,樓下ye chen補充:有的時候玉豬也見於手中,稱「握豬」。
6/15更新:
講解器是這樣說的:
「……玉也叫口晗,多放在死者口中,古人認為死者入土時用金、玉等物填塞人的九竅,可以防止體內「精氣」逸出,「死者不朽」。蟬形口晗在漢代比較普遍,可能是由於蟬的生命處於循環復生的過程,符合人們期盼再生的願望。這個嬌憨可愛的玉豬採用了立體圓雕的手法,造型靈動,握於死者手中,代表握有財富,是生者希望死者在另一個世界活得富足。」
這東西收藏價值真心覺得不大,一想到這東西被人撫摸來撫摸去的把玩,就覺得……給點根蠟吧。


2、西漢銅狗
長的真是集合萬獸啊~~


3、金怪獸
逆天在解說上,你看我還特意把講解器那一頁留念
我當時蹲那數半天小鳥也沒湊齊
給眼力這麼好的歷史學者們點贊!

2014/6/19更新:勞資蹲那終於數齊了才走的


4、黃釉彩繪子母豬
雖然還是有點丑,但是丑的很有生活氣息啊~~ 活靈活現啊!

5、說到丑的活靈活現,不能不來看看她啊~~
她也丑的很有味道啊哈哈哈哈
一看就是那個以胖為美的美好時代的美女子(最後三個字請用陝西腔啊哈哈哈)


那個年代的審美非常非常的符合題意(^o^)/~
這是親愛的小卡片機照的至於照片有點花那肯定是他當時吃撐了在打嗝跟我沒半毛關係的!

首先,看她們吊炸天的髮型……

然後看她們出神入化的妝容


接著看她們奇異的眉毛


最後看她們嬌艷欲滴的小嘴


好了,小學生記敘文就這樣完結了,請記得給我打優+!謝謝~~

如果你覺得這就醜斃了那就圖樣圖森破了
跟1300年前的戰國相比,人們的審美觀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好吧?!
彩繪樂舞陶俑 (局部)


腦袋上梳成那個樣子真的不會把脖子壓歪么,一想到一群人歪著脖子跳舞就綳不住樂

6、武士俑
這個是南北朝時期的武士,真是英俊霸氣的流眼淚啊


這個好像是西魏的武士俑,之所以放一起,我覺得是因為都有讓人銷魂的小肚腩?!


你要是以為沒有小肚腩的武士會更英俊一點的話,那也太天真了點,讓西漢的陶兵馬俑來告訴你比小肚腩更銷魂的是小蠻腰……

7、瓦當
這個就是裝飾性磚頭
一般有帶花紋的(雲紋葵紋幾何紋),刻字的(比如「與天無極」「延年益壽」),畫花鳥動物的(龍鳳神獸),像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就可以集一套,也許可以召喚點什麼?!
總之我非常喜歡瓦當,很有韻味,感覺裡面蘊藏著力量嗯嗯

我在小雁塔玩過瓦當拓片,把瓦當塗的紅紅的往紙上一扣然後掛在宿舍里鎮妖,學校附近有墳地經常放葬歌,每次看一眼那張破宣紙都會覺得正氣繚繞不要笑話人家謝謝

給你看那隻神奇的【玄武】:
原來玄武是龜和蛇的合體,我一直以為就是只奇怪的烏龜,跟著知乎的前輩們果然漲姿勢啊!
多謝樓下Ruiying Gao指正!


把我覺得好玩的來個大合影
從左往右分別是:
奔鹿,豹,仙鶴,馬,獾(我把guan翻遍了也沒找到百度一下才知道應該念huan),最後三個都是神獸(攝于山博沒解說)

8、張海波造三尊像
那個時候相當流行攢錢給愛的人來尊菩薩像,給爹媽閨女兒子祈福或者拍拍大官的馬屁都可以,一般側面刻有名字和緣由。
聽起來跟「愛她就帶她去吃哈根達斯」有的一拼

這個狂霸邪魅的姿勢叫思惟像,中國式思想者啊哈哈


9、西王母畫像
這個是東漢時期的石刻,小卡片機水平有限不太清晰,給你們看個局部吧
西王母座下右側,玉兔搗葯,好神氣的兔子


西王母座下左側,雞首羽翼仙人獻玉漿

古代人民的精神生活絕對豐富於坐在電腦前的我們了好嘛,科技發達了科學學多了都不能隨意腦補了真可惜

10、裸人方奩
不管是上面蹲著的還是下面抬著的都是光著的,恩,解說上說西周的時候這個國家風俗審美保留了很多東夷的舊俗,百度了下,「夏商周時期,東夷是指生活於今山東,淮河地區,活動在今泰山周圍的眾多部落、方國。秦漢明時期,東夷多指居住於中國東方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及琉球群島等地的外族或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
可以自己聯想意淫很多,不一一列舉嗯哼


2014/6/19更新:
跟這個比較類似的是:

它盤
西周晚期的水器,盤底有做盤子的人名「它」
仔細看是四個砍掉左腳的裸男,反映的是西周殘酷的刖刑(砍掉小腿)
據說「禮刑並用」是那個時期重要的法律特徵,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嘖嘖嘖嘖,我很想知道再過這麼2000年,後世那群孫孫孫孫孫孫孫孫孫孫……孫子們怎麼描述我們這個時代,好期待!

11、彩繪陶俑
如果需要給「騷眉搭眼」配個圖的話,他上去妥妥的


12、銅鳩手杖
中國最早的老年卡,比現在的綠皮皮小本洋氣多了

13、羊首勺

2014/6/19更新:
感謝樓下阿蕪指正,這個是商代晚期的羊首勺,一種挹 (yi 第四聲,舀,把液體盛出來)酒器,簡單的說是舀酒的勺子,來自陝北

講解器上說:
柄端是羊頭形狀,樣較大而向下彎曲。樣的雙眼圓睜,張著嘴,想在嘶鳴。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勺柄上還鑄造了一隻老虎和一隻小山羊。老虎大嘴箕章,護衛拖地卷翹,虎脊突出,身體微向後坐,呈現欲撲之狀。山羊小尾後豎,雙耳直立,努力向前奔跑,驚恐之態躍然器上。

把手上是兩隻獸,前面是驚慌失措馬上要掉鍋里開煮的小羊,後面是一步步緊逼上來的老虎
把手末端是只羊頭。
好可惜不能用來當煮羊肉湯的鍋了

對比之下,我講的好沒有文采嗷嗷嗷,而且(捂臉)更正之前我原來真的以為這是個煮羊肉的鍋


跟這個比較類似的是同時期的:
蛇首匕
長這麼呆萌主人真的放心帶你出來干正事么?!


2014/6/19更新

14、日己觥(gong,三聲)
西周中期,盛酒器
超級可愛的小地包天,那時候沒牙套真是好幸福


15、秦兵馬俑
好明媚的45度仰望天空,給人感覺真的很神奇
這個和另一個「箕踞姿俑」是擁有單獨玻璃展櫃的VIP用戶,不同於他們那些仍舊在土坑裡放著的兄弟們的是,專家們還沒研究出他們是誰他們在幹嘛
隨便想像吧,我們的征途可是星辰大海啊


其實還有很多想要分享的,比如收費展裡面的唐金「走龍」、臨時展里的澳大利亞「人形項墜」,都很有意思,可惜的是走到後面沒電了,幸運的是我帶了移動電源,然後很悲傷的發現我沒帶充電線……


本來是給同學來點贊的,一時手癢,寫了這麼多
不是專業人士,描述粗糙羅嗦,敬請見諒


1. 我能說小河公主嘛?
所謂出土的各種睡美人,只有這個符合標準,其他讓人吐中飯。

視頻封面微笑三千年的「沙漠公主」視頻
2.台灣故宮博物院的鎮館2道菜也是NB的

紅燒肉---肉形玉

紅燒肉---肉形玉


翡翠白菜。(一共有6顆,2顆在大陸,總體上屬台北的最好)
以翠玉自然的色澤刻飾出綠色的菜葉與白色的葉柄
菜葉上還雕有兩隻蟲,
螽斯和蝗蟲 ,


3.成化鬥彩三秋杯可以算么?沒有刷三觀就是了。
三秋杯造型輕靈娟秀,胎體薄如蟬翼,從杯子內壁可看透外壁花紋。胎體上描繪了兩隻在山石花草中翩躚飛舞的蝴蝶,其中一隻蝴蝶的翅膀上所施的紫色彩釉色濃而無光,是明代成化鬥彩的固有特徵,也是後世仿品無法仿效之處。
世界上保存完好的僅有一對兒
由於三秋杯胎體太薄,就連拿捏時都要小心翼翼:手既不能太熱,也不能太冷,否則杯體就有可能由於冷熱微小的變化而炸裂


成化鬥彩雞缸杯

成化鬥彩雞缸杯

我找到高人相冊了,開始刷乃們三觀了!


5.晚明春宮畫
島國愛情動作片啥的弱爆了

李衛家族墓出土 清 金鳳冠


下面就傳圖了,反正是高人收集的
卡迪亞有沒有?


湖北省博物館 金彈簧 戰國 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墓中出土了20個木陀金彈簧器.彈簧由黃金與鉛錫合金製成,質地較軟,雖有彈簧外形,但實際並無彈性,用途至今不明

夏代的禮器

夏代的禮器


唐代花式點心


為上面@張旭陽 提到的唐代女式背包補充實物文物。
唐包,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元代景德鎮金彩雲青單把杯盞


首博-錯銀錯紅銅 印度帕拉風格 12世紀 自在觀音
老休閑了


------------已更新至第47件------2.25---------------

-----------不知道審核過了沒有,寫到第47件就寫不下去了------------2.28------------------

----------因為知乎篇幅的限制,我只能寫到第47件,要想一個辦法來彌補----------4.1-------------

仔細看了所有回答,看到有人提到第一批禁止出國文物列表。一共64件文物。

1.
「五星出東方」護膊

1995年10月在尼雅遺址發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絕倫的漢朝絲綢,其色彩之斑斕,織工之精細,實為罕見。其中一塊織錦護膊(圖)尤為光輝燦爛、耀 人眼目,青底白色赫然織就八個漢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令世人震驚,被定為國寶級文物。除去文字之外,還有用鮮艷的白、赤、黃、綠四色在青地上織 出的漢式典型的圖案:雲氣紋、鳥獸、辟邪和代表日月的紅白圓形紋,方寸不大但內涵豐富。人們被這千年織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所透出的精絕人心歸中國、祈 盼和平的願望所打動,也為精絕國的命運而扼腕嘆息。

2.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是新石器時代文物,陶質彩繪,器高47cm、口徑32.7cm。 1978年河南省臨汝縣(今汝州市)閻村出土,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類型,陶缸繪有鸛鳥銜魚,旁邊豎立一柄石斧的畫面,作者用白色在夾砂紅陶的缸外壁繪出鸛、魚、 石斧 ,以粗重結實的黑線勾出鸛的眼睛、魚身和石斧的結構,畫面效果粗獷有力,繪畫具有中華民族遠古時代的造型特徵,是一件罕見的繪畫珍品。

Ps:這隻鳥的眼睛好萌啊,濃濃的生活氣息

3.
陶鷹鼎

……是用一隻前撲的鷹的形象來構造,利用鷹的胸部和身體構成了鼎身,而用鷹的兩個爪子和尾巴共同構成了鼎的三足,整個形象穩固有力……

Ps:鷹的喙非常生動

4.
「後母戊」銅鼎

Ps:這個鼎應該不用介紹了,從小到大的歷史課本里都介紹過,這個鼎本身也充滿了故事。她重達832.84千克。因為太重,暫時無法找到起重機,於是這個鼎就被留在了南京,沒有隨蔣介石一起去台灣。

Ps:這個鼎應該不用介紹了,從小到大的歷史課本里都介紹過,這個鼎本身也充滿了故事。她重達832.84千克。因為太重,暫時無法找到起重機,於是這個鼎就被留在了南京,沒有隨蔣介石一起去台灣。

5. 利簋


簋是一種古代食器,用來盛裝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猶如現在的飯盆。在祭祀或宴享時,它又是一種重要的禮器,和鼎配套使用,供奉在神壇上祭祀祖先上帝。按周代禮制中用鼎制度的規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九鼎八簋」組合的最高禮儀,此簋的主人名利,所以被稱為利簋。

腹內底部有銘文4行32字:「珷征商。隹甲子朝。歲鼎(一說為貞字)。克昏(一說為聞字)。夙有商。辛未。王才闌師。易又吏利金。用乍旜公寶尊彝。」銘文的解釋爭議較大,其大意是:周武王征伐殷商,在甲子日這一天,歲星當位時告捷。辛未(後七日),武王在闌地(一說為管)軍中,賞賜銅給一位名叫「利」的官員。利鑄造了這件寶器以紀念其祖父。

Ps:這件文物的最大價值應該就在這幾行字上,它給出了武王伐紂具體時間,「利簋的發現,使人們首次看到武王克商的實物證據,尤其是其銘文的內容同歷史文獻能相互印證,自然提高了相關歷史文獻的可信度,所以意義非常重大。」 歷史價值大於藝術價值。

6.
大盂鼎


大盂鼎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一字,其內容為:周王告誡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命盂一定要儘力地輔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局都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開《張遷碑》、《龍門造像》之先河。以書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時代當據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Ps:這件文物應該是以書法藝術入選的吧。

7. 虢(Guó)季子白盤




……盤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四壁各有兩隻銜環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 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 銘文語言洗鍊,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 此盤自道光年間出土後曾被當地農人用以喂馬,後縣令以數錢據為己有。
幾經動蕩,此盤被劉銘傳覓得,極為珍惜。 在其後幾十年內,凱覦此盤者不乏其人,劉氏後人將盤重埋地下,遠避他鄉。
解放後,劉肅將此盤掘出獻給國家。 自此,虢季子白盤才得以重放異彩,供世人欣賞。

Ps:「虢季子白盤向被視為西周金文中的絕品」。書法上的藝術性是這件文物的最大價值所在。「造型的精練與細密,也使我們驚訝於西周金文中這樣清麗秀逸的格調。」pps:仔細看了銘文半天,也沒看出上一句說的清麗秀逸……

--------------------------------------分割線,接著來,64件是個浩大的工程----------------------------------------

8.
鳳冠

明朝的鳳冠做工最為精緻,工藝水平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如今存世的鳳冠只有四件,都是明朝定陵(萬曆皇帝的皇陵)遺物。明朝鳳冠是皇后在受冊封、褐廟、廟會時佩戴的高貴飾冠。明朝定製:凡遇大典,皇后冠用九龍四鳳三博鬢(左右共六扇)、皇太子妃則用九翠四鳳雙博鬢(左右共四扇),行走時帽子兩側的帽扇會展開。

明代萬曆皇帝後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



明代萬曆皇帝後孝端皇后六龍三鳳冠及細節(這是定陵出土的四座鳳冠中最精緻的一座,不知道座這個量詞對不對)


明代萬曆皇帝後孝端皇后十二龍鳳冠

明代萬曆皇帝後孝端皇后十二龍鳳冠


明代萬曆皇帝後孝端皇后三龍二鳳冠

明代萬曆皇帝後孝端皇后三龍二鳳冠


Ps:插個題外話啊,明代的鳳冠和古代朝鮮的后冠在形狀上很像(古代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那朝鮮的皇帝應該不能叫皇帝吧)。


我們可以看一下清代的后冠,比較一下為什麼定陵的鳳冠可以被列入64件中。


清·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


皇貴妃的朝冠


Pps:明定陵的發掘在1956年進行,這也是中國目前為止唯一一座被打開的皇陵。但是這個唯一的結局並不好,在皇陵打開之後,帝後的屍身被研究人員帶走研究;由於保護措施不力,導致陵墓里的絲織品被毀壞,沈從文、鄭振鐸、夏鼐等人痛心不已;而帝後的棺槨則被附近的村民一燒了之;最悲慘的是萬曆皇帝和他的兩個皇后的屍身,在1966年被文革的紅衛兵一把火燒了個精光。塵歸塵,土歸土。誒。


Ppps:女生碰到美麗的東西,就忍不住了,原諒我多講了這麼多(*∩_∩*)。

9. 嵌綠松石象牙杯


商代。骨器。高30.5厘米。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這件嵌綠松石象牙杯為商代飲酒器。整體均用象牙根段製成,杯身上雕饕餮和夔紋,並以綠松石鑲嵌,造型精巧,雕工高超,是不可多得的商代藝術珍品。
這件象牙杯的雕刻極費心思。工匠因才制器,先是雕好杯身及手柄,然後將杯內外打磨平整光滑,再描繪好紋飾,接著用刻刀雕出各組紋飾,最後用配製好的綠松石鑲嵌於表面。

ps:這件精美的象牙製品出土於婦好墓

關於婦好的歷史記載很少。所知的是武丁通過娶臨近部落的女人以獲得他們的信任,婦好是武丁六十多名各地妻子中的一名,她所在的部落自稱商方。武丁對婦好很寵幸,並冊封給她帝國邊緣的封地。婦好被現代學者熟知主要源於殷墟的商朝甲骨文題詞。這些記錄顯示婦好不僅是當地商方最高等級的女祭祀,還是一位能善於打仗的女將軍,殷墟的甲骨文記錄了她攻克了周邊諸多方國,這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來自維基百科)。

10. 晉侯蘇「編鐘」

16件編鐘上均有銘文,為利器刻鑿,刀痕明顯,共355字。銘文可以連綴,完整記載晉侯蘇受命討伐夙夷的過程。銘文敘述周王三十三年,周王親征東國,南國。晉王穌(左魚右木)奉命征伐夙夷。晉侯穌率領晉軍奮勇作戰。周王召見晉侯穌,親賜馬匹、美酒和弓箭。晉侯穌製作這套編鐘以弘揚天子美德。晉侯穌鍾銘文所記載的戰爭,史籍中無從查考,對研究西周歷史和晉國歷史極為重要。此外銘文中的記時曆日對西周的斷代研究也有重要價值。(來自維基百科)

ps:這個編鐘的發現歷史也很曲折,一共十六件,其中的14件由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從香港古玩市場上發現,另外兩件由考古發現所得。
pps:改革開放以後的十年里,文物走私之猖獗……

-------------------------分割線

11. 大克鼎

中國青銅重器中,大盂鼎和大克鼎,是兩件被稱為「重器鴻寶」的西周銅鼎,與毛公鼎一道,並譽為「海內三寶」。如今,這三隻寶鼎分別藏於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和台北故宮博物院 。

腹內壁鑄有銘文2段,共28行290字,前段14行有陽線格欄,後段格欄制范時除去。洋洋洒洒,無論在布局書寫上、還是鑄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體工整而不失靈動,筆勢圓潤而不失勁健,呈現出一種雍容舒展的風尚。
銘文內容大意可分為兩段,主要敘述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前段是克歌頌祖先師華父謙遜的品格和美好的德行,能夠輔弼王室,靖遠安內,周王追念其功績,任命師華父的孫子克擔任王室的重要職務膳夫,出傳王命,入達下情;後段是周王的冊命辭,重申了對克官職的任命,並賞賜禮服、土地、奴隸、僚屬和樂隊,於是克叩拜謝恩,稱頌天子的美德,乃鑄造大鼎歌頌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靈。這篇銘文歷見著錄,流傳有緒,一向被視作研究西周經濟制度和奴隸制度的珍貴史料。

12. 太保鼎

據考證,此件太保鼎是西周成王時的重臣召公奭所鑄造的。聽聞全國的文物當中,只有6件有「太保制」字樣的文物。

13.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原諒我,當Google出這個圖片的時候,我就==!有點破了吧,為什麼這貨能入選呢)

(原諒我,當Google出這個圖片的時候,我就==!有點破了吧,為什麼這貨能入選呢)

這件朱漆碗出土時有所殘損,但仍能看出形制。此碗由一塊木頭鏇挖而成,碗壁較厚,口部微內收,腹部弧線較深。碗底圈足較高且略外撇。碗表面呈硃紅色,略有光澤。
此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圈足和外壁上塗的硃紅色塗料。出土時,這層薄薄的塗料剝落得很嚴重。經過化學方法和光譜分析,專家們確定這就是天然生漆。這一發現表明早在六、七千年之前,中國長江流域的人們已將天然漆用於裝飾生活器具的表面。

14. 良渚出土「玉琮王」

這件玉琮重約6500克,形體寬闊碩大,紋飾獨特繁縟,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稱"琮王"。
根據《周禮》記載,「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琮是一種用來祭祀地神的禮器。
……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寶。

15. 戰國水晶杯

杭州出土,面經過拋光處理,光滑透明,無紋飾,內有海綿狀自然結晶。

杭州出土,面經過拋光處理,光滑透明,無紋飾,內有海綿狀自然結晶。
ps:這個應該不用多做介紹了,感覺像是現代的杯子穿越了一樣。不能小看了古人。

16. 淅川出土「雲紋銅禁」

……。禁為承置酒器的案,類似於現代人用的茶几和案台。其器身以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多層鏤空雲紋,銅禁四周以透雕的多層雲紋做裝飾,通透性較好,似天空飄浮的朵朵白雲,禁身的上部攀附著12條龍形異獸,另十二隻蹲于禁下為足。
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用失蠟法鑄造的時代最早的銅器,其工藝精湛複雜,令人嘆為觀止。

ps:這是古代「土豪版」餐桌。

---------分割線,我回來了------------

17. 新鄭出土「蓮鶴銅方壺」

青銅製盛酒或盛水器,遍飾於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異常瑰麗的裝飾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時期青銅器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
此壺原為一對,一件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件藏於河南省博物館。 (河南不用被搶走了^_^")

18. 齊王墓「龍紋矩形銅鏡」

是西漢時期的大型銅鏡,鏡長115.1厘米,寬57.5厘米,重56.5公斤。背部有五個環形弦紋鈕,兩短邊又各鑄二鈕。每一環鈕四周飾柿蒂形紋。背又飾有夔龍糾結圖案,捲曲交錯自如。這件大型銅鏡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撐,鏡背面和邊上的鈕可能就是與柱子和座子固定時用的。

ps:感覺像是古代的全身鏡啊,齊王在穿戴整齊以後照一照么 ⊙﹏⊙‖

19. 鑄客「銅鼎」

戰國。楚國青銅炊器, 又此鼎在數千件楚器中最為雄偉,特冠一「大」』字,是現存周代以來最大最重的鼎。

這件鼎器的「大」,可以看下圖:

20.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這雙漆木屐長20.7厘米,寬9.6厘米,厚0.9厘米,是目前中國最古老的漆木屐,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這雙漆木屐的發現,表明漆木屐並非最早由日本人發明,而是由中國傳到日本的。
這件漆木屐的樣式與現代木屐相似。屐板和屐齒由一塊木板刻鑿而成。屐板前後圓頭,略呈橢圓形;屐齒為前後兩個;系孔有三個,前端一個,後端兩個,彩繩早已腐朽不見。

ps:良渚發掘中就曾出土過木屐,說明在4000年前中國古人已開始穿木屐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木屐的盛行時期。這個時期的木屐不僅用於出行,還用於家居。文獻中對此有諸多記載。而此時的木屐樣式也富於變化。據說,南朝宋永嘉太守謝靈運創造了一種活絡木屐,前後齒均可拆卸,便於登山,史稱謝公屐。

唐代木屐傳到日本。

宋代,婦女因纏足之故,多不穿木屐。而男子穿木屐大都在雨天,充當雨鞋。穿著木屐的宋人形象,在宋畫《歸去來辭圖》中有所描繪。明清時期之後,傳統木屐慢慢淡出中國人的視線。

pps:我個人真心覺得木屐不好穿啊,聲音又大,走在木質地板上很不好意思。

21. 朱然墓出土貴族生活圖漆盤

 三國(吳)。盛食器,直徑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盤內壁及底髹紅漆,外壁及底髹黑紅漆,內外顏色有區別。漆盤內的畫面分為三部分:上面為宴賓圖;下面為出遊圖;中間部分又包括三個畫面:右側為馴鷹圖、中間為對弈圖、左側為梳妝圖。1984年安徽馬鞍山朱然墓出土。現藏於:馬鞍山市博物館 。
朱然墓出土的大量漆器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三國時期崇尚使用漆器的習俗沒有改變,在宮廷、豪族中依然以漆器作為生活中的奢侈品。

ps:漆器現在還是很貴嗎?

22. 司馬金龍墓出土「彩繪人物故事漆屏」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為木質漆屏風,上繪有多幅人物故事畫,色彩艷麗,線條清晰。這一漆屏既是魏晉時期漆器珍品,又是北魏繪畫史上的佳作。

此漆屏由木板構成,出土時早已朽散。現存較為完整的木板共五塊。每塊木板長約80厘米,寬約20厘米,厚約2.5厘米。木板兩面均塗滿朱漆,然後以黑漆勾勒成畫,但屏風朝下一面腐蝕嚴重,難辨原貌,只有向上一面保存較完好。

此漆屏由木板構成,出土時早已朽散。現存較為完整的木板共五塊。每塊木板長約80厘米,寬約20厘米,厚約2.5厘米。木板兩面均塗滿朱漆,然後以黑漆勾勒成畫,但屏風朝下一面腐蝕嚴重,難辨原貌,只有向上一面保存較完好。

這件「彩繪人物故事漆屏」所展現的漆繪工藝十分高超。漆工以朱漆為底,黑漆勾勒線條,鉛白塗臉、手,黃白、青綠、橙紅、灰藍等色渲染服飾器具。漆液粘稠,本不易作畫,但此屏風上彩繪筆法細膩,人物鬚眉衣帶一絲不苟,線條勾描與顧愷之筆法相似,實為北魏繪畫的傑作。

ps:娥皇女英的臉嘟嘟的,她倆的髮型也一摸一樣……像是把長發打了個巨大的蝴蝶結,用定型水定在頭頂一樣,囧了個囧

23. 婁睿墓《鞍馬出行圖》壁畫(局部)

北齊。壁畫。1979年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婁睿墓出土。鞍馬出行圖壁畫位於婁睿墓墓道西壁中欄,描繪墓主人出行時情景。整幅圖畫面層次分明,構圖新穎,人物生動,生活氣息濃厚,表現技法嫻熟,堪稱中國繪畫史上的精絕之作。

北齊。壁畫。1979年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婁睿墓出土。鞍馬出行圖壁畫位於婁睿墓墓道西壁中欄,描繪墓主人出行時情景。整幅圖畫面層次分明,構圖新穎,人物生動,生活氣息濃厚,表現技法嫻熟,堪稱中國繪畫史上的精絕之作。

壁畫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明顯的北方人特點,長面高鼻、濃眉細目。其表情動作刻畫細緻逼真,有人直視前方,有人回首後望,另有人竊竊私語。畫家還以高超的線描技巧,勾勒出馬兒奔跑、驚馳、嘶鳴之狀。不僅線條千變萬化,頓挫有力,如行雲流水,而且眾多馬匹無一雷同。

24. 涅槃變相碑

唐。碑刻。高302厘米,寬87厘米,厚25厘米。藏山西省博物館。
碑為螭首、龜趺,碑額雕刻眾神將護持之須彌山,題銘天授二年(691年)。正面刻畫涅磐故事六圖,分別是難陀供養、雙樹涅槃、為母說法、雙足顯聖、送葬、焚棺和天界起塔。下層刻有施主姓名。

25. 常陽太尊石像

唐。石雕。高1.5米。原在山西運城安邑,後藏於山西博物館。

該造像取料白石,雕成後通高1.5米。天尊頭戴金冠,身穿法衣,右手持扇,左手扶幾,盤坐於長方石座上。造像面容飽滿,衣紋清晰,神態和穆,氣度不凡,足見當時道教造像技藝的成熟以及盛唐時期的雍容之風。石座下還刻有銘文和供養人姓名,表明年代和造像因緣。 由於歷史原因,唐代道教造像流傳後世的十分少見。除了這尊常陽太尊石像外,尚有四川青城山天師洞三皇像和玉女泉摩崖造像等唐代道教造像存世。

26. 大玉戈

大玉戈整體呈碩長形,是我國目前發現最長的玉戈。大玉戈屬於禮儀用玉,主要用於古代高級貴族的儀仗之中,象徵著權力和地位。厚僅1厘米,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見,堪稱「玉戈之王」。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27. 曾侯乙「編鐘」

編鐘上有銘文「曾侯乙作持」,因此得名曾侯乙編鐘。 6個銅鑄佩劍武士和8根圓柱承托住整個編鐘,形成上、中、下三層。鍾架及掛鉤有246個。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總量重達5噸,是中國出土的最大的青銅編鐘。
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自C2至D7,中心音域內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宮轉調,音色十分優美。每個鐘可以敲出呈三度音程的兩個樂音,且互不干擾,亦可同時敲擊產生和聲。全套編鐘可以發出低音、中音和高音三種聲音,並可以演奏七聲音階的多種樂曲。 (考慮到有懂音樂的人,還是把這段放上來吧,雖然我一點都沒看懂,除了最後一句Do-re-mi,)
鐘上大多刻有銘文,上層19枚鐘的銘文較少,只標示著音名,中下層45枚鐘上不僅標著音名,還有較長的樂律銘文,詳細地記載著該鐘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這些銘文,便於人們敲擊演奏。 (曾侯乙好貼心!!)

ps;曾侯乙編鐘要比上面介紹的那個晉侯蘇「編鐘」知名很多。

------------------補充分割線-------------------------
pps:曾侯乙,中國戰國時期曾國(今湖北隨州一帶)之首領,名乙。曾國的一位名字叫做「乙」的侯爺,可以這麼理解。

28. 曾侯乙墓「外棺」

戰國。大型漆器。長3.2米,寬2.1米,高2.19米。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戰國。大型漆器。長3.2米,寬2.1米,高2.19米。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這具棺木為戰國時期古曾國諸侯乙的葬具,形制碩大,結構奇特,棺外壁漆繪各式紋飾。該棺不僅對研究戰國時期楚地文化風俗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是我國迄今所見年代最早、結構最複雜、器形最大、體量最重,並與金工結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這具外棺結構十分複雜,由銅框架里嵌厚木板構成。棺蓋上有12個伸出的銅鈕,底下有10個圓形獸蹄形足,足上有10根銅立柱,立柱之間用木板嵌裝。更為奇特的是外棺一側的下方,開有一門洞;有學者推斷此洞可能是為墓主人留下的靈魂出入之口。


(曾侯乙內棺)

與這具外棺相比,裡面的內棺更加精美,彩繪圖案更加華麗。內棺形制略小,棺身遍塗朱漆,其上彩繪具有神秘色彩的裝飾圖案。圖案中以黑、黃色漆繪各種形態的龍、蛇、鳥、獸、神等,絢麗多彩,具有戰國時期楚地文化當中神秘浪漫的色彩。

29. 曾侯乙「青銅尊盤」

曾侯乙尊盤是春秋戰國時期最複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 是採用失蠟法的鑄造方法。(16. 淅川出土「雲紋銅禁」也是採用「失蠟法」。

ps:光看著都覺得眼睛有點花,製造這件尊盤的人真心厲害!!!
pps:到目前為止,有好幾件文件都是漆器,看來古代漆器真的是奢侈品。

30. 彩漆鳳鹿木雕小座屏


戰國時期的文物。
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此座屏為木質,周身髹黑漆,用朱紅、灰綠、金、銀等色漆彩繪。這件座屏在藝術上極為成功,歷來被藝術史家看成是楚國漆工藝品的代表作。
此座屏為木質,可分上、下兩部分。下為底座,兩端著地,中部懸空。底座之上,為一長方形框,即為座屏的主體部分。底座與屏內分別以浮雕和透雕手法刻繪鳳鳥、鹿、蛙、蛇、蟒等鳥獸動物形象。這些動物相互糾纏,彼此爭鬥,形態逼真。  

ps:又是一件漆器。網上查了半天也沒看出來這個屏座是幹什麼用的。

---------我回來了----------------------------

31. 紅山文化「女神像」

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的代表作。

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的代表作。

紅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發現是牛河梁的女神廟。廟址由南、北兩組建築組成,其中北組為主體建築,南北十八米余,東西寬近七米。牆壁經過彩繪,室內發現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塊,有頭、肩、手以及乳房等部位的殘塊,均屬女性。頭部真人大小,面塗紅彩,雙眼鑲嵌青色玉片。

紅山遺址同時出土了一大批玉器,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玉龍。如下圖:

目前已發現的原始玉雕中,時代較早、工藝最有特色的,首推紅山玉雕。紅山玉龍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女性雕像多見於歐亞大陸西端,從舊石器到青銅時代文化遺址中均有出土,藝術史家稱之為史前「維納斯」,人類學家多稱為「生育女神」。中國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發現有類似雕像,在東北均有出土,唯有紅山文化中女神崇拜或生育崇拜構成了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殖崇拜或女神祭祀只是紅山文化先民宗教生活的一個方面。他們還崇拜天地,敬畏大自然,偏愛龜、龍和鳥(鳳),對山川的祭祖和崇拜亦不能排除。

Ps:紅山文化位於黃河以北,長城以北地區。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但是在黃河以東以北的遼河地區,發現了早期龍的形象以及女性生殖崇拜,這也說明,在黃河流域的文明發展之前,更加北方的地區也曾出現過文明。

32. 鴨形玻璃注

北燕。玻璃器。1965年遼寧聖北票縣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墓出土。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北燕。玻璃器。1965年遼寧聖北票縣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墓出土。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這件鴨形玻璃注長20.5厘米、腹徑5.2厘米,重70克,是當時從羅馬帝國輸入的玻璃製品。此器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外交往的實物資料,也是中外歷史上早期玻璃器中的珍品。

這件鴨形玻璃注的用途相當於中國古代的欹器。欹器是皇帝用來置於座右以為戒的容器,若注水「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鴨形玻璃注重心在前,不注水時,器身不穩。用時,將水由鴨嘴注入,當鴨腹中水量充至一半時,前後方才平衡,器身才能放穩。
這件鴨形玻璃注屬羅馬帝國玻璃製品風格,其材質為當時中國尚未掌握的鈉鈣玻璃,製作方法亦採用古羅馬人製作玻璃器時常用的吹管成型、熱貼玻璃條等技法。因此,專家認為此器可能是經過「絲綢之路」從羅馬帝國進口而來,對於研究當時的中外交流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Ps:羅馬的工匠也知道中國的皇帝需要這樣的物件來提醒自己?

pps:現故宮博物院里陳設著一對銅質鎏金欹器,為1895年「光緒御制」,其用途和構造原理與鴨形玻璃注類似。如下圖:

33. 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1986年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商代晚期文物。
……由於最上端的部件已經缺失,估計全部高度應該在5米左右,含底座、樹身、龍三部分。

樹枝上共棲息著9隻神鳥,顯然是「九日居下枝」的寫照,出土時已斷裂尚未復原的頂部。 傳說遠古本來有10個太陽,他們棲息在神樹扶桑上,每日一換。 復原後的青銅神樹上殘留著9隻鳥,神樹的最頂端卻沒有神鳥。 推測還應有象徵「一日居上枝」的一隻神鳥,同時出土的還有數件立在花蕾上的銅鳥、人面鳥身像等,很可能其中的一件便是那隻居於神樹上枝的銅鳥。

ps:有專家認為,這棵神樹是古蜀人用來通天的。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看上去和中原大地上的幾乎完全不一樣,文化系統應該也是不一樣的吧。小時候看央視的探索發現,講過三星堆,我自己就腦補成外星人,囧了個囧。

34. 三星堆出土「玉邊璋」

商代文物。通長54.5公分,遍體滿飾圖案,生動刻畫了原始宗教祭祀場面。

商代文物。通長54.5公分,遍體滿飾圖案,生動刻畫了原始宗教祭祀場面。

圖案上下兩幅對稱布局,內容相同,最上一幅平行站立三人,頭戴平頂冠,戴鈴形耳飾,雙手在胸前做抱拳狀,腳穿翹頭鞭,兩腳外撇站成一字形。第二幅是兩座山,山頂內部有一圓圈(可能代表太陽),在圓的兩側分別刻有「雲氣紋」,兩山之間有一盤狀物,上有飄動的線條狀若火焰。在山形圖案的低部又畫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是一方台(可能代表祭祀台),山的外側,一隻大手,彷彿從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第三幅是兩組S形勾連的雲雷紋。雲雷紋下的一幅也是三個人,穿著和手勢與第一幅相同,所不同的是這三個人戴著山形高帽,雙腳呈跪拜的姿勢。第五幅又是兩座山,內部結構與第二幅相同,所不同的是山外兩側各立有一牙璋,右邊的山頭伸出一個狀若象勾狀物橫在兩山之間。這些圖案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壇上舉著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應,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這是要賜福於下界的表示。

這麼大件精美玉器,在國內現有的考古發現中僅發現這一件,但在三星堆的發掘中,又很少工具類的文物出土,當時也缺乏比玉石更硬的金屬,那麼這些玉器是如何加工的呢?

ps:三星堆遺址文化距今4800~2800年,延續時間近2000年,即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至商末周初,這把四川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
三星堆遺址自從發掘以來,一直都有很多謎團在坊間流傳,比如「三星堆文化來自何方?這裡數量龐大的青銅人像、動物不歸屬於中原青銅器的任何一類。青銅器上沒有留下一個文字,簡直讓人不可思議。」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顴面突出、闊嘴大耳,耳朵上還有穿孔,不像中國人倒像是「老外」。如下圖:

這個樣子完全不像東亞人。(我能說其實他長得有點猙獰嗎)

這個樣子完全不像東亞人。(我能說其實他長得有點猙獰嗎)
古蜀國繁榮了2000年左右,但是她又神秘的消失了,正如她的出現一樣;等到歷史再次接上的時候,中間已經出現了2000餘年的空白。(搞得跟瑪雅人一樣)

三星堆出土的所有均為祭祀用品,沒有一樣生活用具或者生產工具;甚至出土了後經證實來自印度洋的5000餘枚貝殼。「不與秦塞通人煙」的古蜀國,居然已經有了「海外投資」,不可思議。

另外,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上沒有一個文字,這也是一個謎。

「偉大的文明就應該有點神秘,中國文化記錄過於清晰,幸好有個三星堆。」

35. 搖錢樹

東漢。四川綿陽出土。通高198厘米。整體由基座、樹榦、樹冠等共二十九種部件銜接扣掛而成。

東漢。四川綿陽出土。通高198厘米。整體由基座、樹榦、樹冠等共二十九種部件銜接扣掛而成。

20世紀40年代,四川大學著名考古學者馮漢驥注意到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這種器物,根據其樹狀的形態和上面綴滿的銅錢圖案,將其定名為「錢樹」。這一名稱基本得到學界認同,很多學者也就稱之為「搖錢樹」。

枝幹分為三層共8片枝葉,呈對稱分布。其基座為紅陶質,樹用青銅澆鑄。樹冠分7層,頂層飾鳳鳥為樹尖,其下兩層的干與葉合為一體,並裝飾了西王母、力士和璧等圖案。它的下部4層共插接24片枝葉,向四方伸出,飾有龍首、朱雀與犬、象與象奴、朱雀與鹿以及成串的錢幣等圖案。搖錢樹樹榦直徑約1厘米,葉片最長約15厘米,最短為10厘米,每片樹葉厚約2毫米。
迄今為止已知出土收藏的搖錢樹有189株,而它們的出土分布,全部是在以四川、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地區,年代又集中在東漢和三國,僅僅兩百多年後到西晉就完全消失了。如果繪製一份搖錢樹出土分布圖,就會清晰地發現,這種分布是以四川地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狀態,越往周邊去出土的密度就越小。

36. 銅奔馬(馬踏飛燕)


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

馬頭頂花纓微揚,昂首揚尾,尾打飄結,三足騰空,右後足蹄踏一飛燕,飛燕展翅,驚愕回首。它就是現如今的「馬踏飛燕」。

名稱的由來:1971年郭沫若陪同外賓訪問蘭州,在參觀甘肅省博物館時見到了這件青銅奔馬,被這件文物的藝術魅力所傾倒,說「他是這批文物中的寶中之寶!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就算是拿到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藝術珍品。」立刻為其命名馬踏飛燕,雖然後來諸多研究表明那不是一隻燕子,但由於這個名稱十分傳神,被廣泛地使用。1973年這件文物被安排在英國和法國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轟動。1984年(一說為1983年),青銅奔馬被定為中國旅遊的標誌。

ps:靜態的馬偏偏有種動態的美!
好多城市能看到這匹馬的形象:

37. 秦始皇銅車馬

上圖為銅車馬一號,下圖為銅車馬二號:

上圖為銅車馬一號,下圖為銅車馬二號:

秦代。車共兩乘,經復原大小約為真車、真馬的二分之一 。

1980年出土於陝西省臨潼秦始皇陵封土西側。現藏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青銅之冠」

一號銅車馬為雙輪、單轅結構,前駕四馬。通長2.25米,車高1.52米,車轅長1.834米,輿廣0.74米,進深0.485米。呈橫長方形,有圓形車蓋,前面與兩側有車欄, 後面留門以備上下。車輿右側置一面盾牌,車輿裝備有銅弩、銅鏃、銅盾等。車上立一圓蓋傘,傘下站立一名銅御官俑。其名叫「立車」,又叫「戎車」、「高車」,乘車時立於車上。在皇帝的車隊中用以開導、警戒和征伐,相當於如今的貴賓車隊中的開道車。

  二號銅車馬是四馬鞍車(即坐乘的車),顯得更為豪華,車通長3.17米,高1.062米,輿廣0.78米,為凸字形,分前、後二室,其間以車相隔,車輿上有穹窿形的橢圓形篷蓋,車廂分前後兩部分,左、右、前三面各有一窗,後有門,門窗可靈活啟閉,前室為御手所居,內跽坐一御官俑,後室為主人所居。古稱「安車」,又叫「轀輬車」。
總重量為1241公斤,由大小3462個零部件組裝而成。其中青銅製件1742個,黃金製件737個,白銀製件983個。其形體之大,堪稱「青銅之冠」。其設計製作也與現代工程結構有著驚人的相似,大大超出人們的想像。

  兩車皆雙輪、單轅,由四馬駕車,挽具齊全,有的用金、銀裝飾。車通體彩繪有捲雲紋、雲氣紋和幾何紋圖案。車、馬、俑部件均由鑄造成型,再經多種工藝加工和組合,其飾件的金銀細作工藝十分精湛。銅車馬完全仿照秦時御用真車的形制仿製而成,嚴格寫實,一絲不苟,結構完整,裝飾華麗,是研究秦代輿服制度、單轅車系駕方法和冶金鑄造技術的重要實物。專家們認為,這是中國考古史上發現的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銅製車馬,對研究秦代車輛結構、冶煉與機械製造技術等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

雖然在整個雕塑史中,秦代只佔據著短短的十五年,但只 一個兵馬俑的出現,就足以改變中國雕塑史。它出土於1974-1976年,主要以兵俑和馬俑居多。體態與真人等大,數量眾多,神態各異;自是有立、有跪,有馭手、射手;由軍官、士兵之分。馬俑形象寫實,身材矯健,可見當時雕塑者對生活觀察之細緻、對塑造技術支精通。這些秦始皇百萬大軍的縮影都是用陶土燒制而成,不論是造型、塑造、燒制等各個環節,都是一件龐大的工程。一般採用模製加手工塑型的技術,分段成型,整體焙燒。其陶泥制的細膩、燒成火焰均勻、過程當中變形較小,燒成後外表用顏料彩飾。作品注重面部形象刻畫,據說萬千兵馬俑沒有充樣、雷同的,可用「栩栩如生」這個詞來形容。從人物結構上看,比例合適,動態自然。秦俑的單件作品都有很強的動作個性,有的手持利劍 ,有的佇立凝視,有的堅定剛毅。但整體上不在乎細節變化,不是完全照搬現實,在軀方頭圓上有強烈的體塊對比、疏密變化、動靜之別。

38. 牆盤

又稱「史墻盤」,

又稱「史墻盤」, 史牆盤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牆的人,為紀念其先祖而作的銅盤,因作器者牆為史官而得此名。1976年出土於陝西省扶風縣庄白村一號銅器窖藏。
盤內底有銘文18行284字,使用當時標準字體,字形劃一,布局均勻;全文多用四言句式,結構工整,辭藻華美。由於年代久遠,目前學者對一些字句的解讀尚存爭議。

銘文前半部分頌揚

銘文前半部分頌揚文、武、成、康、昭、穆及時王(即共王)諸王的功德,後半部分記述牆所屬的微氏家族六代的事迹,可與文獻記載相印證,為研究西周史的重要史料。

39. 淳化大鼎


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青銅鼎中最大最重者。1979年出土於陝西省咸陽市淳化縣史家原,現藏陝西博物館。

淳化大鼎又名「龍紋大鼎」,因鼎身裝飾有夔龍紋而得名。鼎高122厘米,口徑83厘米,重226千克,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銅鼎中最大、最重的圓鼎。淳化大鼎又名「龍紋大鼎」,因鼎身裝飾有夔龍紋而得名。鼎高122厘米,口徑83厘米,重226千克,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銅鼎中最大、最重的圓鼎。

淳化大鼎身上的夔龍紋十分精美,鼎口沿下鑄有兩兩相對的夔龍六條,夔龍尾部略微捲起,僅有一足,圓目突起,張口卷唇。六條夔龍以三個短扉相隔,短扉被鑄成兩條相對的夔龍之鼻,另外在短扉增設圓雕牛首,牛的曲角翹起。此外,鼎耳外側也各鑄有兩條相對的夔龍。

淳化大鼎身上的夔龍紋十分精美,鼎口沿下鑄有兩兩相對的夔龍六條,夔龍尾部略微捲起,僅有一足,圓目突起,張口卷唇。六條夔龍以三個短扉相隔,短扉被鑄成兩條相對的夔龍之鼻,另外在短扉增設圓雕牛首,牛的曲角翹起。此外,鼎耳外側也各鑄有兩條相對的夔龍。

淳化大鼎改變了商代以來繁縟複雜的「三層花」風格,只在耳側和口沿下有紋飾,整體布局疏朗,簡潔明快。

40. 何尊

何尊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銅酒器,成王五年,為貴族「何」所作,是西周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青銅器。1965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賈村。現藏於: 陝西省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 。

何尊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3字殘損,現存119字。記述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東都成周之事,可與《尚書·召誥》、《逸周書·度邑》等古文獻相互印證,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弼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惟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毖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咸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大意是: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開始在成周營建都城,對武王行禮福之祭。丙戌日,成王在京宮大室對同族進行訓誥說:「你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後文王受天命,武王克商後告祭於天,以這裡作為天下中心,治理民眾。」成王將貝殼30朋賞賜給何,何因此作尊以紀念。

……記載了成王在其親政五年時,於新建成的東都洛邑對其下屬「宗小子」的訓誥,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時決定遷都於洛邑,即「宅茲中國」,與《尚書》中的《洛誥》、《召誥》等文獻記載可相互證,起到了證實補史的作用,為西周歷史的研究和青銅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銘文中「宅茲中國」,是目前所知「中國」一詞的最早出現。「中國」在這裡的含義,是指西周王朝所轄領土,即「天下」的中心——伊河、洛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是一個區域概念。

ps:何尊正是因為她的銘文才具有這樣的價值。

41. 茂陵石雕

上圖名為:馬踏匈奴

上圖名為:馬踏匈奴

茂陵石雕即西漢武帝茂陵旁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刻群。這組石刻作品由數件大型石刻組成,雕刻手法簡練,氣勢渾厚,已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化境,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  現存茂陵石雕共16件,其中人和動物造型的石雕為「馬踏匈奴」、「躍馬」、「卧牛」、「卧馬」、「伏虎」、「野豬」、「怪獸吃羊」、「人與熊」、「石人」、「卧象」、「蛙」、「魚」(一對)、「蟾」等14件,石刻文字「左司空」、「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益」兩通。
主體石雕「馬踏匈奴」原位於霍去病墓前方,高168厘米,長190厘米。氣勢軒昂的馬兒將戰敗的匈奴人踩於蹄下,象徵著霍去病反擊匈奴的赫赫戰功。工匠形象生動地刻畫出馬兒的威風凜凜,匈奴人的狼狽掙扎與恐懼,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大膽的想像力。 (說實話,我一點也沒看出來被馬壓著的是什麼,攤手)

上圖名為卧馬

上圖名為卧馬

上圖名為卧牛

上圖名為卧牛

ps:霍去病啊,死在24歲,最美的時候。不過漢武帝對霍去病……,死了也要把人家捆在身邊

ps:霍去病啊,死在24歲,最美的時候。不過漢武帝對霍去病……,死了也要把人家捆在身邊

42. 河姆渡土「陶灶」

新石器時代。夾砂灰陶。通長55厘米,通高25厘米。1977年河姆渡遺址出土。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夾砂灰陶。通長55厘米,通高25厘米。1977年河姆渡遺址出土。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河姆渡土「陶灶」屬生活用炊具,在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文物中十分罕見。陶灶的出土,表明河姆渡人在炊具上的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此陶灶為單體,可移動。其形似簸箕,火門外撇,橢圓形圈足。內壁橫安三個粗壯支丁,其中兩丁分別置於兩側正好對稱,一丁置於後壁。兩側外壁安有一雙半環形與兩側支丁連成一體。

上圖為陶灶燒飯復原圖

上圖為陶灶燒飯復原圖

 新石器時代陶灶,目前出土極少。除河姆渡土「陶灶」外,僅有仰韶文化時期的單體陶灶以及龍山文化時期的單體陶灶可見。 以河姆渡土「陶灶」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單體可移動陶灶,為後世所繼承,並發展出爐灶。而灶也成為中國人烹飪活動的中心,影響了幾千年以來人們的飲食習慣和風俗。

43.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一座記述景教在唐代流傳情況的石碑。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此碑於唐建中二年(781年)2月4日由波斯傳教士伊斯(Yazdhozid)建立於大秦寺的院中。碑文由波斯傳教士景凈撰刻,朝議郎前行台州司參軍呂秀岩[注 1]書並題額。碑身高197厘米,下有龜座,全高279厘米,碑身上寬92.5厘米,下寬102厘米,正面刻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及頌文,上有楷書三十二行,行書六十二字,共1780個漢字和數十個敘利亞文。
明天啟三年(1623年)出土,當時許多西方各國不少傳教士得知後,爭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譯成拉丁文寄往歐洲本國。當地人怕此碑被他們盜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勝寺內,豎起來交寺僧保管。

這塊石碑上說的是唐太宗貞觀年間,有一個從古波斯來的傳教士叫阿羅本,歷經跋涉進入中國,沿著于闐等西域古國、經河西走廊來到京師長安。他拜謁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國傳播
基督教 。此後唐太宗降旨准許他們傳教,景教開始在長安等地傳播起來,也有景教經典《尊經》翻成中文的記載。碑文還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經典和中國史書中的典故來闡述景教教義,講述人類的墮落、彌賽亞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碑文雖系波斯傳教士撰寫,但他的中文功底極其深厚。

ps:這塊碑的發現,是證明基督教早在唐朝就曾在中國傳播過的一個證據,尤其是在「武宗滅佛(會昌法難)」之後,大量的書籍被毀,基督教的傳播歷史隨著時間被湮滅。她的歷史價值十分重大。

44. 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1970年出土於西安的一個金銀器窖藏內,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銀壺模仿游牧民族儲水用的皮囊造型,通高18.5厘米,口徑2.2厘米、圈足徑8.8×7.1厘米。壺腹扁圓,壺蓋飾蓮瓣紋,上有弓形提梁,以細鍊連結壺蓋,上口斂,下呈扁弧形,壺腹下部與圈足相接處有模仿皮囊的皮條結的「同心結」圖案一周,圈足內墨書「十三兩半」指示壺的重量,周身不見焊縫。
最為精彩之處,是壺腹雙側面有模具衝壓而成的舞馬圖,這匹健碩的舞馬長鬃披頸,口銜酒杯,前肢蹦直,後肢彎曲,馬尾上揚,綬帶飄動,動感十足。

馬鐙式壺,在遼金時代的古墓中常有發現,但在唐代金銀器中還是首次見到。這種形制的壺,是契丹文化的代表器物。契丹民族在唐代是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之一,唐代前期政治上的統一,各族關係空前發展,因此,終唐一代契丹和李唐都有著密切關係。

45. 鑲金獸首瑪瑙杯

鑲金獸首瑪瑙杯為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6.5 厘米,長15.6厘米,口徑5.6厘米。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鑲金獸首瑪瑙杯為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6.5 厘米,長15.6厘米,口徑5.6厘米。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質為醬紅地夾橙黃、乳白色瑪瑙,層次分明,濃淡相宜,晶瑩鮮潤。圓雕技法琢制,造型生動優美。杯呈彎角形,狀若一尊伏卧的獸頭,有渾然天成之感。口部鑲有籠嘴形金塞,可以卸下,內部有流,杯里的酒可自流中瀉出。琢工精細,通體呈玻璃光澤,熠熠生輝。
這件酒杯材料罕見珍貴,是極其稀有的纏絲瑪瑙,材質紋理細膩,層次分明。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紋理與形狀進行雕刻,「依色取巧,隨形變化」。細微處刻畫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選材、設計和工藝都及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在我國是絕無僅有的。
獸首瑪瑙杯的材料應來源於國外,據《舊唐書·高宗上》載:永徽五年(654年)「十二月癸丑,倭國獻琥珀、瑪瑙,琥珀大如斗,瑪瑙大如五斗器。」《舊唐書·波斯傳》載波斯曾遣使獻瑪瑙床。《舊唐書·拂菻傳》載:「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大貝、車渠、瑪瑙、孔翠、珊瑚、琥珀,凡西域諸珍異多出其國。」 可見瑪瑙貢品大多來自波斯、拂菻、日本等國。

PS:這個杯子太精緻了……

46. 景雲鍾

景雲鍾是唐代為景龍觀所鑄之青銅鐘,原名「景龍觀鍾」,開元年間改景龍觀為迎祥觀,故又稱「迎祥觀鍾」。後曾懸掛於西安鐘樓。因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今稱之為「景雲鍾」或「景雲銅鐘」。

景雲鍾是唐代為景龍觀所鑄之青銅鐘,原名「景龍觀鍾」,開元年間改景龍觀為迎祥觀,故又稱「迎祥觀鍾」。後曾懸掛於西安鐘樓。因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今稱之為「景雲鍾」或「景雲銅鐘」。
鍾高247厘米,重達6噸,為青銅鑄成,上銳下侈。六角弧形口,以蒲牢為鈕,鑄模共分5段,26模。 鐘頂端坐一蹲獸,喚作「蒲牢」,蒲牢,民間相傳為「龍生九子」之一,喜好音律,善於嘶鳴,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因此,安置於古代大鐘之上的大多是蒲牢的形象。傳說蒲牢生活在海濱,且十分害怕鯨魚,一旦遭遇鯨魚攻擊,它就聲音洪亮的大叫不止。因此,在民間,人們把撞鐘的長木雕刻成鯨的形狀,求其鐘聲能夠格外響亮。
銘文為唐睿宗李旦親自撰寫並書就 。
「景雲鍾」為世界現存唯一由皇帝撰文書寫、監工鑄造的青銅大鐘。鑄工技巧嫻熟,雕工精細,紋飾精美,線條流暢,鐘聲清晰洪亮,音質優美,顯示了唐代高超的冶鑄技術。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對景雲鍾進行錄音,每年除夕之夜作為辭舊迎新的「新年鐘聲」進行播放,並一直沿用。(本來想到網上找這個音頻,但是沒有找到) ……其實城內(西安)的市民每天都聽得到。每逢整點,從西華門傳來的報時鐘聲就是它(的複製品)的聲音。(真的嗎?西安人民好幸福)

ps:這口鐘最近一次響起是1964年在參加日本舉辦的世界名鍾大賽。1300多年鍾,再不敲會不戶壞啊,動一下她么沒準人家也想發出個聲音啊……

47. 鎏金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

唐代文物。錫杖由唐懿宗供養,長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兩,銀58兩。杖身4輪套12個環,中飾柿蒂狀忍冬花結座,上托流雲仰蓮,5鈷杵及智慧珠。

唐代文物。錫杖由唐懿宗供養,長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兩,銀58兩。杖身4輪套12個環,中飾柿蒂狀忍冬花結座,上托流雲仰蓮,5鈷杵及智慧珠。為佛門法器中的至寶,堪稱世界「錫杖之王」。
《錫杖經》雲,佛告諸比丘:「持此杖即持佛身,萬行盡在其中」。

錫杖本是實用之物,是比丘作法時的四項重要元素(梵唄、散花、梵音及錫杖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鳩淺(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此劍歷時千載而不銹,且具備金屬記憶功能。而且表面這紋飾設計,不覺得LV應該給版權費嘛?!哈哈……
分割線——————————————————
順便再補一個吧,小學五年級時候學過的課文,當!當!當!當!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為東漢青銅雀,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為東漢青銅雀,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


老蔣家鄉的好東西。
四川雙流縣文管所委託廣漢三星堆博物館修復的漢代文物——陶器馬頭。


正面看有點逗逼,而且……略眼熟啊……


側顏很歡脫……還是眼熟,在哪見過呢?


卧槽!這魔性的舌頭,這不是——


星戰前傳的Jar Jar Binks?
還是——


怪物史萊克里的驢子?

老蔣懷疑,做這個陶俑的人是不是穿越的啊?或者是一夢千年?
太魔性了。


——————————————————————
陶俑馬頭圖片來源:@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地址:今天路過文物修復室,看到一個身中劇毒的馬... 來自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最後的騾子照片作者:Mick Gallagher,他花了數月在美國內華達州紅岩峽谷中與一群騾子相處,終於這隻騾子勇敢地跳出來對著鏡頭露出了它「潔白」的兩行牙齒。
-------------------------------------------------------------

喜歡就點贊,討厭就吐槽。
關注蔣校長,乾貨不斷!


推薦閱讀:

TAG:中國歷史 | 考古 | 藝術史論 | 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