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馬雲收購恒生電子?

  • 恒生電子2014年4月2日發布公告,恒生電子接到公司控股股東恒生集團的書面通知,浙江融信網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融信)擬以現金方式受讓恒生集團 100%的股份,合計交易總金額約為 32.99 億元人民幣。《馬雲33億控股恒生電子》
  • 2014年09月20日【財新網】(記者 劉彩萍)【獨家】商務部無條件批准馬雲收購恒生集團
  • 2014年09月26日恒生電子(600570):恒生電子:關於浙江融信收購恒生集團股權涉及經營者集中申報事項獲得商務部反壟斷局批准的提示性公告

相關報道:
2014年06月04日 ,恒生電子首次「過戶」馬雲商業帝國添丁--IT--人民網2014年04月22日 ,范軍利 劉彩萍:《馬雲收購恒生電子案走向何處 |馬雲收購恒生案 走向何處 》 透露:1. 「好消息」是,該筆收購併未在商務部反壟斷局立案。2.商務對涉及VIE結構的經營者集中案件採取不立案的態度;3. 雖然馬雲收購恒生不涉及VIE,但仍按前述理由不立案

後續報道:商務部對阿里併購恒生立案

據消息人士透露,商務部認為阿里恒生併購案達到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予以立案,已經進入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階段,該案件很可能將作為簡易案件處理。

  從2014年4月18日開始,商務部正式實行簡易案件申報程序,並對採取簡易案件處理的併購案件進行公示。據公開資料顯示,恒生併購案件申報材料在商務部實施簡易案件申報程序(4月18日)之前已經提交,故商務部就算對其作為簡易案件處理,亦不會進行公示。截至財新記者發稿,商務部公布的簡易案件處理只有2件,阿里恒生併購案並不在公示之列。

……

不過,以恒生電子如此高的市場份額,若商務部對於阿里恒生併購案按照簡易案件來處理,也有些令人不解。 「在同一相關市場,所有參與集中的經營者所佔的市場份額之和小於15%」 單是簡易案件條件的第一條就不符合。

  • 2014年9月29日 http://stock.jrj.com.cn/hotstock/2014/09/29152918101012.shtml
    分析說明了浙江融信收購恒生電子之後的發展前景,尤其是在金融雲服務和基金銷售領域。
  • 2011年恒生電子曾因種種原因出讓基米股權,參見【恒生電子難挑大樑 忍痛割愛數米網股權】。但2013年10月,也就是在恒生電子退出金證股份之後,恒生電子重新控制了基米,參見【恒生電子(600570)關於收購杭州數米基金銷售有限公司部分股權的公告】在基金銷售方面和天弘基金有市場份額疊加。

這應該是馬雲金融戰略部署的一部分,由於我在券商工作,就講講對券商這個行業的影響。
純屬個人拙見:
雲戰略應該是馬雲很早之前就部署好了的,在阿里巴巴實習過,最開始在阿里軟體(主打SAAS),後來撤了阿里軟體來到了阿里雲,在彈性雲團隊,當時王博士召集我們小組的人開會,已經把整個雲計算藍圖展現在我們眼前了,當時團隊經理也基本上把整個公司的雲戰略都畫在我們面前,現在看,當初的想法和方向是沒有錯的,除了當初沒有預料到無線這塊發展這麼蓬勃,其他在雲計算這塊,應該都算是有了詳細的部署。
後來就順其自然的收購了萬網,說白了,國內雲初期就是個VPS。收購萬網也就有了足夠的VPS資源。
好了,下面說說券商,下面說的券商指的就是券商的經紀業務,也就是給大眾提供抄股票的功能:
券商不同於銀行,銀行還至少有個終端,錢最終是在銀行;券商經紀業務說白了就是個通道,錢在第三方託管,券有登記公司幫你登記,證券交易所幫忙撮合交易,券商所做的事情就是個通道,幫客戶把各方融合起來,提供通道給客戶炒股,客戶只需要連接券商提供的終端,就可以炒股。但是,券商除了有客戶的相關交易數據,其他實質的東西,一概沒有。券商值錢的地方,就是這個交易通道。
因此,很多券商都在做進一步的客戶服務增值工作,增加客戶粘性,也可以從相關服務中收取點費用。
但是,是誰幫券商實現這些功能呢?沒錯,大部分券商的櫃檯系統就是恒生系統。

這時候,馬雲收購了恒生,馬雲對於券商這塊的金融拼圖終於可以完成。是的,基於雲計算的金融一體化服務。這應該是分為兩層:第一層,基於客戶的雲計算金融服務平台;第二層,給中小型券商服務的金融服務平台。
這其中,最可怕的,就是第一層,基於客戶的雲計算服務平台。由於券商大部分系統都是恒生的,於是,在雲計算平台上打造連接櫃檯的介面絕對不是難事,有了這些介面,就可以提供一系列額外的服務(資訊啊,行情啊,行為分析啊啥都可以),而這些服務,根本不需要券商再來提供。尤其是一些券商無法提供的,受監管層限制的介面,恒生雲平台上依舊可以提供,他不過是個軟體供應商,在監管上基本上不受監管層控制,逐漸,這個雲計算平台就會成為不受監管層控制的代替券商的通道。客戶只需要連接阿里雲計算平台,就可以參與炒股。隨著程序化交易、高頻交易、量化交易在中國的發展,金融IT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阿里雲計算平台的優勢也能隨之體現。券商到那時候,只能收最可憐的一些通道費用(也就是現在的萬二萬三)。而以後真正的利潤,客戶服務這塊,將會都進入雲計算平台囊中。我不認為馬總會對金融IT服務這塊蛋糕感興趣,他看重的,是背後的整個基於通道的客戶服務的平台。
到那時,中小型券商只能不得不依附於阿里雲平台,將自己的客戶主動貢獻出來,這時候,這些中小型券商所有櫃檯系統和IT系統將會部署在阿里雲下,徹底綁定阿里,成為阿里雲的金融銷售渠道,開戶這些累活你們去干吧。
國內券商現在已經逐漸認識到客戶服務的重要性,但是,國內券商最大的劣勢就是IT資源的極度匱乏。不同於銀行,國內券商基本上沒有任何完整的技術開發力量,這主要的原因就是券商規模較小,對IT不重視。不同於散戶,機構客戶和私募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已經無法用統一的軟體方式來服務,這時候,就需要一個強大的IT開發力量來服務這些客戶,需要一個強大的系統來支撐這些需求。
對了,馬總,恒生的O32系統UFX介面爛的一腿,已經成為我們的量化交易系統的開發的瓶頸,解決一下可好?


感謝 @飛熊道人@張瑞 等各位前輩分析的信息和觀點:)
我想從馬雲收購恒生電子是否能夠通過商務部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的角度來談一談。
考慮到有移動端用戶閱讀,所以先亮觀點:
商務部不應批准馬雲對恒生電子的收購計劃,但最終由於種種原因,仍舊很有可能附條件批准。


具體分析流程如下,但事先聲明,我之前,僅從理論出發,就不少商務部依據反壟斷法審查的經營者集中案件都進行過分析和諫言,商務部從沒有參考過我的意見,因此,僅供各位各行業的知友參考。歡迎批評指正。
=============================================================

  1. 馬雲實際控制的浙江融信收購恒生電子是否需要依據《反壟斷法》向商務部反壟斷局申報?

對於這個問題,有的學者認為無需申報,例如《馬雲收購恒生 是否涉嫌違反&<反壟斷法&>》,其理由如下:

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諮詢組專家、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授時建中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說,如果企業在公告中專門提到了反壟斷主張,並提到需要報商務部審批,我們就應該假定其了解《反壟斷法》的相關規定。但是目前,從數據上看,似乎並不支持申報的門檻。

目前商務部主要負責經營者集中類的反壟斷審查。這方面,主要是依據2008年出台的《國務院關於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下稱《規定》)。

第三條 經營者集中達到下列標準之一的,經營者應當事先向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申報,未申報的不得實施集中:

(一)參與集中的所有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全球範圍內的營業額合計超過100億元人民幣,並且其中至少兩個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均超過4億元人民幣;

(二)參與集中的所有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合計超過20億元人民幣,並且其中至少兩個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均超過4億元人民幣。

營業額的計算,應當考慮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等特殊行業、領域的實際情況,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註:這裡指《金融業經營者集中申報營業額計算辦法》)


按照這個標準,恒生電子和浙江融信都達不到需要申報的標準。恒生一年營業額才10多億。浙江融信只有2000多萬。

首先,要明確:恒生電子並非金融企業,而是主要為金融企業提供服務的企業。所以不適用《金融業經營者集中申報營業額計算辦法》

參見恒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

經營範圍: 第二類增值電信業務中的信息服務業務(限互聯網信息服務業務)(不包括新聞、出版、教育、醫療保健、藥品和醫療器械、文化、廣播電影電視節目和電子公告等內容的信息服務)(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有效期至2017年4月10日)。服務;設計;製作、加工網路信息產品並提供相應的技術服務和諮詢,設計、製作、發布國內廣告(除新聞媒體及網路)。

其次,要明確浙江融信的實際控制人是馬雲,而馬雲可以作為自然人被認定為《反壟斷法》意義上的經營者。

《反壟斷法》

第12條第1款


本法所稱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而馬雲實際上與他人共同控制著浙江阿里巴巴和阿里巴巴集團,因而在計算經營者集中參與者的營業額時,需要兼顧經營者共同控制的其他企業,包括經營者屬於自然人的情況。否則,所有合併案都通過控股股東以自然人身份單獨成立營業額較小的新公司來完成收購,都不用申報的話,那麼《反壟斷法》的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制度就可以被輕而易舉地繞開和規避了。

(2014年4月23日補充下述兩段)
另外

范軍利 劉彩萍:《馬雲收購恒生電子案走向何處 |馬雲收購恒生案 走向何處 》 透露:1. 「好消息」是,該筆收購併未在商務部反壟斷局立案。2.商務對涉及VIE結構的經營者集中案件採取不立案的態度;3. 雖然馬雲收購恒生不涉及VIE,但仍按前述理由不立案

商務部不受理涉及VIE結構的經營者集中申報本身就是錯誤的,更何況馬雲這次收購恒生電子的公司本身不是VIE結構,因此根本沒有理由不受理該項收購計劃的經營者集中申報。


綜上,該案應當申報,因為收購方的實際控制人是馬雲,其屬於反壟斷法意義上的獨立的經營者,並實際上完全或至少是共同控制著浙江阿里巴巴和阿里巴巴(中國),其所控制的企業集團的營業額絕對超過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的申報標準。

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在恒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 里提出:

本次權益變動尚需取得商務部關於經營者集中申報的批准,能否取得

商務部的批准、以及最終取得批准的時間均存在不確定性。
……
本次交易第二次交割的交割條件包括但不限於:

……

(3)本次交易已經獲得商務部關於經營者集中申報的批准。

……
2. 市場進入壁壘問題:
有報道馬雲33億曲線控股恒生電子提及

關於可能形成的市場壟斷問題,恒生電子在公告中解釋稱,國內金融業應用軟體及服務的市場是充分競爭市場,集中度不高,且市場進入壁壘較低,公告還依據「在
金融業務創新的推動下,新湧現的競爭對手在一些細分產品市場已經獲得了優勢」,以及「IBM
和甲骨文等全球軟體行業巨頭在基礎性的金融行業應用軟體產品方面在國內市場佔有較大的優勢地位,他們很容易利用其在品牌、財務實力和基礎產品方面的優勢快
速建立其在任何特定產品上的競爭優勢」等為由,「判斷這一市場仍處於充分競爭的狀態」,並據此認為「浙江融信及其關聯方並不從事和恒生電子核心業務相競爭
的業務,和公司目前也不存在上下游的關係。因此,本次收購併不會在金融業應用軟體和相關IT服務這一市場內產生限制競爭的效果」。

其實,恒生電子在公告中解釋是「蒙外行」的障眼法。
許多市場壁壘是政策性的,
IBM
和甲骨文不可能獲得國有金融企業背景的金融IT業務的訂單,這也是為何恒生電子多年以來一直在相關市場上具有很高份額的原因。

而從目前來看,恒生電子公認的主要競爭對手是金證股份。

3. 為什麼應當禁止馬雲收購恒生電子

依據《反壟斷法》,如果經營者集中,例如一些公司併購,會導致相關市場限制或排除競爭,就應當禁止其實施,但可以附加減少限制競爭效果的條件。

恒生電子的主要競爭對手是金證股份。但是後者的市場份額比恒生電子少很多,而且金融電子信息服務不是能夠輕易轉換供給商的,轉換成本很高。金證股份近幾年的主要業務是在競爭需求端的增量,而非重點搶奪恒生的老客戶。


金證股份本身和浙江阿里巴巴開展了合作,主要是對餘額寶和招財寶提供電子信息服務。這些合作關係使得金證股份與浙江阿里巴巴有著一定的依賴關係,後者可能影響前者的決策。另外金證股份的主要持股人是自然人,這也就使得阿里系更容易對金證股份產生影響。

(理由1)因此,從目前格局來看,浙江阿里巴巴收購恒生最終會導致恒生市場支配地位得以鞏固,而且非常容易誘發與金證股份的協調行為。


阿里系企業為了主要是布局阿里雲生態,因此很有可能藉助恒生電子的市場支配地位對阿里雲服務向金融機構進行組合銷售。而事實上,恒生電子目前已經開始為金融雲服務進行布局,例如恒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和浙江自在公司(籌)共同投資的關聯交易公告 。但究竟與阿里雲之間處於怎樣的關係還不明朗,但顯然即便新建設雲服務體系,也不會與阿里雲形成競爭關係。


(理由2)在組合銷售雲服務上,阿里系固然可以承諾不禁止恒生與其他雲服務企業建立合作,使恒生客戶自願選擇是使用阿里雲或恒生雲還是其他雲服務,但客觀上使用阿里雲或恒生雲可能在價格上會更經濟,進而最終導致出現基於組合銷售的客戶封殺效應。


(理由3)一旦處於競爭關係的金融機構把金融數據上傳到同一第三方提供的雲端,那麼是否會出現藉助雲端金融數據的分析來促成競爭者之間的協同則令人擔憂。


此外,對於恒生是否會泄露客戶信息給阿里系同業競爭者的問題,之前 @飛熊道人@張瑞 等各位前輩 都已經討論過了。筆者不再贅述,但顯然如果進行監管,金融監管部門更適合,而非商務部,因而並非商務部在進行反壟斷審查時應當重點考慮的問題。


綜合上述3點理由,商務部反壟斷局不應批准浙江阿里巴巴收購恒生電子的經營者集中計劃。


如果基於某些考量一定要附條件批准該計劃,那麼至少應增加三方面條件:

其一,要求恒生與阿里系企業以外的至少6家非恒生系、阿里系專業雲服務企業達成合作關係,供恒生客戶選用;

其二,阿里需要停止與金證股份的合作關係;

其三,恒生需在兩到三年內將其所佔市場份額極高的一些相關市場細分上停止與部分客戶的合作關係,使相應市場份額至少低於60%,並優先轉接給金證股份以外的其他競爭對手,確保恒生與金證股份共同具有的市場不高於75%。

-----------------------------------------------------------------------------------------以下更新於2014年9月20日


2014年9月20日的更新已整理到《對商務部反壟斷局無條件批准馬雲收購恒生電子的6串疑問》一文,並發布在同濟知識產權與競爭法研究網。為後續更新節省空間,故2014年9月20日在 本帖間斷髮布的更新刪除。相關討論以《對商務部反壟斷局無條件批准馬雲收購恒生電子的6串疑問》為準。


——塵埃落定。

——馬雲通過個人控股公司浙江融信收購了恒生集團,進而成為恒生電子的實際掌舵人。好大的手筆!好利落的收購!可謂迅疾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小夥伴們都驚呆了好嗎?

——監管們皺了皺眉,銀行們咬了咬牙,基金證券們在哭泣,金證們在……金證也在停牌!

——關於此次收購,市場眾說紛紜,一為與銀行死磕說,一為大數據說,一為指紋技術說,一為借殼上市說,都恨不得把馬雲揪過來,問道: 您這是要鬧哪樣?

——各種說法中,指紋技術說和借殼上市說最不靠譜,這是侮辱馬雲的智慧好不好?!

——阿里是著急上市不假,美國雅虎和日本軟銀都在等著套現,投資十幾年了,也該下嘴了。但阿里借殼也借不到恒生集團,美國香港都不沾邊,上海自貿區上市的事更是沒譜!

——指紋技術說,說馬雲相中了恒生電子控股的維爾科技的指紋技術,藉此可以推動移動支付。33億啊,買個指紋技術?並非技術不值錢,但這不是馬雲的風格,再說,指紋技術在移動支付上的發力還未成氣候。

——大數據說,認為馬雲這是覬覦銀行的金融數據,把這些搞到手就可以武裝自己搞金融大數據了!這是赤裸裸的外行陰謀論!當銀行白痴?坐視自己的金融數據泄露;當監管白痴?坐視客戶數據泄露;當恒生電子白痴?十幾年聲譽積累毀於一旦!馬雲豈會幹這種事情?我國法律在某些領域還是有相當震懾力的。

——與銀行死磕說,認為馬雲最近被監管和銀行搞煩了。各種圍追堵截,二維碼不讓干,虛擬信用卡不讓干,快捷支付使絆子,還讓不讓混啊?於是曲線救國,收購恒生電子去抄傳統金融業的後路,以後就是金融業的系統後台了。銀行贏了,我沒賠;銀行輸了,我更沒賠……這的確是一個思路,但屬於下三路的招數,竊以為馬雲還沒到這種地步。

——不過話說回來了,關於死磕說,筆者也不能完全排除,也許或者大概有那麼一點點可能性,因為娛樂寶就是一招臭棋,做法有些過了,不夠光明正大。娛樂寶說保險不是保險,說眾籌不是眾籌,因為保險要有兩個原則,一要有保險的對象,二要符合大數規則,哪個也不沾邊好嗎?筆者認為保監會都有可能叫停呢。這是典型的規避監管的做法,搞擦邊球,這樣不好,容易被業界看輕,對監管法規也缺乏敬畏之心(這是另一個話題,不扯了)。

——挨個否定了上述說法之後,那馬雲到底是為啥收購呢?

——筆者認為看人得看初心,看公司要看戰略。時間回到2014年2月28日,春節之後,當時的熱點是什麼?是微信錢包,市場傳聞阿里眾員工人心惶惶,不知何去何從。馬雲關鍵時刻一封公開郵件《雲端將是移動互聯網關鍵》,立馬穩定了人心。

——在該郵件中,馬雲闡明了阿里的戰略「建立數據時代中國商業發展的基礎設施」,阿里要成為自來水,要成為電,打開水龍頭或開關,就可以使用,商戶不可或缺又不用費心的基礎設施,雲!

——馬雲說「應該大力堅持在雲上投入」,「成為金融、醫療、政務、交通、氣象等行業以及海量互聯網用戶的基礎服務和應用」。怎麼樣?事情明了一些了吧?再加上2013年11月底阿里推出的金融雲服務,號稱「基金、保險及證券等金融行業亦可以通過雲計算,實現處理海量業務和數據的能力,對接高速發展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拓展上億量級用戶市場的電子商務渠道」。

——恒生電子是幹嗎的?基金、保險、證券等領域IT系統的翹楚,術業有專攻!這正是馬雲的金融雲所欠缺的!

——當然,對恒生電子而言,這等於換了一個方向,以前是建設別人的金融IT系統,現在是建設自己的金融雲。雖然短時間內,基金證券們不可能因為恒生電子換了股東就更換系統,但再部署新系統或創新業務時,就要給恒生電子上眼藥了,有得有失嘛!誰讓恒生電子原來股權比較分散……

——末了,再次引用馬雲的一句話,與各位共勉,「只有知道自己有什麼,要什麼,該放棄什麼,我們才不會迷茫。」 精闢吧!

——本文為一家之言,僅供討論,多謝!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莫道尋常[mdxunchang]。混跡銀行,行走在業務與風險之間,這裡沒有乾貨,也沒有私貨,每一篇都是思索與感悟,於尋常處探索真知,踟躕獨行,吾道不孤。

http://weixin.qq.com/r/e0PXz4DEgd3_rcSs9xZp (二維碼自動識別)


同意 @飛熊道人 觀點,今天跟人聊天的時候也說起這個事情。馬明哲說過,二十年後,所有中小型金融機構的中後台都會消失,馬雲這就是第一步。金融機構很多事情是可以標準化的,尤其是會計,IT這些中後台,最終都可以由雲端的服務解決,企業只需要保持最核心的能力,例如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能力。也許這真的是多年以後的事情,但是揣測馬雲這樣的人的思路,只能從這個角度出發,其他大數據、指紋技術那些都是細枝末節。
只是為什麼是在這個時間點,為什麼從恒生電子開始下手,背後應該還有一些外界未知的考量。


沒準是準備雙贏:銀行不是要跟寶寶「唱反調」嗎?那我就入股IT金融…
支付寶贏了銀行,我賺錢;支付寶輸給銀行我還賺錢……
-------------更新--------------
下面的童鞋,是不是該聯繫下今天的招財寶的新聞再答呢?


現在馬去和基金公司合作,我們已經可以在支付寶上購買基金啦!

現在馬雲開了銀行,也許有一天,我們在支付寶上就可以直接購買銀行產品啦!

如果有一天,馬雲又開了證券公司,也許那一天,我們在支付寶上就可以直接交易證券公司產品啦!

看一看,基本所有金融產品都快被覆蓋到啦!這個是不是很眼熟?對!這就是一站式金融服務,馬雲一直在努力為大家打造的個人資產中心。


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恒生的創始人要套現,不賣給馬雲也會賣給別人,高價賣給馬雲,對阿里和恒生都是好事。


設想這樣的一場景。

馬雲找到一群券商或者銀行談合作:「我們一起做個牛X的互聯網金融產品「。 」好呀」。 「什麼時候上線?」。「我們的技術評估過了,要一年才能做完,因為我們的恒生系統要升級,這就要8個月「。

現在恒生電子是馬雲的了,這活兒估計6個月就做完了。


阿里巴巴2015年大肆收購各種公司,就和買股票一樣,總有一個要漲的,有錢就是好,另外恒生是一家傳統並且佔據很大市場份額的公司,如果注入新的力量和創新,還是不錯的,因為證券系統基本上都是用比較成熟的,在中國只有恒生有一整套金融解決方案,如果是你,願意用國外的還是國內恒生的,還是國內一家小公司,金融IT工程實施人員龐大且補助高,不是一般的小公司能夠養的起的


馬雲想布局金融業的野心昭然若揭。

不過對於恒生電子,這倒未必是一個利好消息,如果你去看看恒生公告里的幾點澄清,「恒生電子只是向金融機構提供金融IT軟體,軟體交付後由客戶自行運營與管理,公司與公司的技術、維護、工程人員不可能獲取、更加不可能泄露金融客戶的數據,金融數據的儲存與產權完全歸客戶控制與所有」,說明金融機構對這筆交易是有很大顧慮的,馬雲儘管目前無法撼動銀行的市場地位,但是輿論上的勝利也讓監管者和從業者焦頭爛額,現存客戶也許不至於為了這個更換供應商,但是在新業務上人家肯定會多個心眼。

至於馬雲本人,個人覺得他用力過猛了,其實不管是餘額寶的資金渠道還是恒生電子的技術供應,充其量都只能算金融周邊產品,投研能力、風險管理、攬存放貸,這些才是銀行的核心價值,只要你沒有威脅到這些部分,大家共同富裕相安無事,馬雲偏偏要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把自己包裝成行業改革者的形象,這對他進一步布局絕對是弊大於利,要說攪局者,馬雲遠不如安邦對行業的衝擊大,要說創新力,隨便哪個信託資管都比馬雲有想法。

所有,no zuo no die。


收購消息出來後,我想也在知乎問這個問題的,想看看大家的看法。現在看到這個問題,我談談我的看法。雖然收購恒生集團的是馬雲自己的浙江融信,不是阿里巴巴,我的看法還是圍繞恒生電子股份和阿里巴巴來說明。大家懂得。我只簡單說說我的結論,不展開。

一、對於恒生現有的業務幾乎沒影響。原因是恒生現在的業務模式,不缺錢,也不缺客戶,阿里在這方面起不到什麼補充幫助作用。恒生在推2.0 業務,而且還專門成立了互聯網金融事業部,2.0業務就是把之前的系統移植到雲平台。收購對於恒生的2.0業務發展方向倒是有些幫助。不過我認為影響也不大,就算不被收購,這個業務也可以和阿里雲很好的合作。

二、阿里要做金融,而且民營網路銀行的試點也給了阿里。很多大的金融機構的信息系統建設都是自己建設。馬雲收購恒生,對於阿里金融信息系統的建設有幫助,但是也沒太大必要因為這個原因來收購。

三、入股恒生,就算沒有任何業務結合點,單是一筆投資,未來也會升值。

四、這次合作,雙方可能認為在金融雲平台上會有更多的發展空間。我不看好雲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前景。也許只是馬雲看好這個發展方向,恒生可能也不看好,但是為了做這筆交易也順著馬雲。

五、以上四點還都是分析,大家能看到事實就是,最直接的效益恒生集團賣了30多個億,恒生的創始人和高層目前持有恒生電子股份比例降到了百分之十幾。創始人從恒生上市至今一直在減持,軟體服務行業賺的是辛苦錢,軟體系統供應商只收到系統建設費用,在這個系統上創造再多的價值也和系統供應商沒關係。創始人拿著鈔票都去過其他生活去了,不賺這個辛苦錢了。


你要買東西嗎,可以在我這裡買
你要投資嘛,可以在我這裡投
你要存錢嘛,可以在我這裡存
你要交水電煤么,可以在我這裡交
。。。。。。。。。。。。

最後成為所有資金的匯聚地,入口和出口
最終阿里成為了無比巨大的國有銀行,就整天吃利息就可以了,還可以拿來炒外匯、做風投之類的。


對於基金信託這樣的金融機構來說,打個比方:以前我們賣菜,用的是恒生的稱。現在阿里收了恒生也賣起了菜,那我還要不要再用他的稱呢?


至於說數據後門這樣的陰謀論真的是扯去吧。你找人家給你家裝修,人家只管的裝修,裝修完了就沒人家事了,除非你要做維修。你們兩口子在家裡愛幹嘛幹嘛人家管不著也沒權利管你。


給大家提供個另外的思路方向
評論大部分都集中在馬雲想怎麼樣,馬雲的性格怎麼樣,馬雲的想法怎麼樣
但是,有沒有想過
這次動作不是出自馬雲呢,或者說馬雲並不能做主此次收購
那麼會有一個什麼方向的解讀呢
你們懂的啊


場外配資通過homs系統進入股票市場,經過6月股災,7月救市,恒生被叫停homs,馬雲的棋局慢慢展現在了眾人的面前。特別期待看到業內人士對這個問題進行一個總結和新的解答。
@韋昌明 @米羅


收購恒生電子豈止於分杯小小的券商業務!
不廢話,我分析完大家自己想(聲明:我不是托):
1、馬雲自掏腰包而非支付寶、螞蟻金服,以相當於每股25.9元收購恒生電子。不是塊大肥肉會自己掏錢嗎?!
2、馬雲熟悉境內外市場,見多識廣,絕不止表面這些!從一系列收購看,方向上類似於bloomberg。要知道bloomberg是幾十年來全球金融市場上的大贏家,沒有周期,旱澇保收,年收入8billions USDdollar。優勢就在於數據、資源的前中後台及不同緯度的整合、方案解決、決策。本人以前長期使用彭博,可以說是熟練操作,並也用過路透系統。一句話,路透根本沒法和彭博比較。這些細節的東西只有海歸及境外投資工作的人、熟練使用彭博的人才知道。
3、鑒於馬雲是個人收購恒生電子,因此外部融資的可能性很小,不差錢,個人後續增資可能性更大!同類企業,同花順、匯金股份、大智慧等就基本不用比了,wind最早模仿彭博,但太naive了,領導者的境界就差了十萬八千里!

馬雲所有動作都志在長遠,豈止於浮躁眼前!中國可能不會有elon musk、jobs這類狂人,但有馬雲這樣未雨綢繆的實幹家!

以上三點足夠!

我的結論:中國版彭博(可能還不止於彭博)是成立的,市值可比肩阿里巴巴,收入可比肩彭博!


聯手恆大,為國爭光,再打出一張政治好牌,收購批複只是時間問題


阿里巴巴的金融帝國夢,漸成。


當年收購萬網什麼節奏就什麼節奏


支付寶渠道買股票基金快了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推薦閱讀:

TAG:馬雲(人物) | IT 行業 | 金融 | 反壟斷法 | 恒生電子 |